一、“足三里”-肠运动效应中血管因素的进一步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程璐[1](2021)在《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胃肠是脓毒症患者在炎性打击下最先受累的脏器。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Septic 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SAGI)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现代医学通常使用胃动力药、微生物制剂等进行干预,效果欠佳。针灸疗法在调节胃肠功能方面疗效确切,但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是否可以改善脓毒症患者的胃肠功能,进而改善脓毒症病情,尚不明确。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分析针刺治疗SAGI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筛选常用穴位、常用结局指标等,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索常规西医联合毫针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在改善胃肠功能、减轻脓毒症严重程度,降低炎症指标的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方法研究一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系统评价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以及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七大数据库,纳入常规西医联合针刺治疗SAGI的随机对照研究。数据提取后将各研究中出现的结局指标进行分类和频次统计,对频次≥3的结局指标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同时总结纳入研究的选穴特点和方案设计特点。研究二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开展探索性研究。招募66名SAGI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3名患者,并用信封进行分配隐藏。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其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观察受试者的肠鸣音分级、胃残余量、胃肠耐受评分、急性胃肠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分级,以及急慢性生理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chronic health status scoring system Ⅱ,APACHE Ⅱ)、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血液炎症指标等。1 治疗方案1.1对照组以2016年《国际脓毒症指南sepsis 3.0标准》以及2012年《欧洲危重病学会对胃肠功能损伤形成的共识》为原则,依据患者病情制定相应的控制感染、维持容量、胃肠减压等治疗方案。1.2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主穴: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配穴:实证配曲池、虚证配气海;呕吐配内关,泄泻配阴陵泉。操作:中脘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天枢直刺,缓慢深针以针尖突破腹膜1-2mm为度,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直刺0.8-1.2寸,以上诸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30秒;气海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得气后,施捻转补法30秒;曲池直刺0.5-1寸,得气后,施捻转泻法30秒;内关直刺0.5-1寸,阴陵泉直刺0.8-1.2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30秒。针刺操作后,留针20分钟。每日治疗1次,7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2观察指标及评价时点2.1主要疗效指标及评价时点肠鸣音分级、胃残余量、胃肠耐受评分、AGI分级。每日监测,并于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2.2次要疗效指标及评价时点APACHE Ⅱ评分、SOFA 评分。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2.3实验室指标(炎症指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白细胞(WBC)。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结果研究一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系统评价1纳入文献情况共检索到随机对照研究文献243篇,最终纳入16篇,包括中文文献14篇,英文文献2篇。均为国内文献报道,样本量小且未经估算。纳入的辅助对照涉及有针刺、电针。2结果分析相较于常规西医治疗,增加针刺在减轻腹腔压力[MD=-0.86mmHg,95%CI(-1.22,-0.51)]、增加肠鸣音次数[MD=0.84 次,95%CI(0.47,1.20),P<0.00001]、提高综合疗效[RR=0.22,95%CI(0.15,0.28),P<0.00001]、降低 APACHE Ⅱ 评分[RR=-0.54,95%CI(-0.72,-0.36),P<0.00001]、降低 PCT 水平[MD=-0.82,95%CI(-1.49,-0.15)P=0.02]和 CRP水平[MD=-0.40,95%CI(-0.61,-0.19),P=0.0002]等方面具有优势。在缩短ICU住院时间、降低28天病死率方面疗效不显。选穴方案和设计特点:多选用足阳明胃经、任脉腧穴,主穴使用最多的是足三里(14/15),选穴原则多为近部选穴结合远部选穴(11/16)。疗程以5天(6/16)、7天(5/16)者居多。结局指标涉及37项,胃肠相关指标以腹腔压力(11/16)、肠鸣音(8/16)、胃肠功能障碍评分(5/16)、目标喂养时间(4/16)、胃残留量(3/16)、AGI分级(3/16)较多;脓毒症相关指标以APACHE Ⅱ评分(9/16)、ICU住院时间(5/16)、28天病死率(4/16)、SOFA评分(3/16)为多;炎症指标多选择CRP(7/16)、PCT(7/16)、WBC(3/16)。质量分析:疗效指标的证据等级较低,可能限制结论的准确性和外推性。研究二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本研究共纳入SAGI患者66人,治疗过程中对照组脱落2人,试验组脱落1人,最终纳入63人,其中对照组32人,试验组31人。1一般资料及基线情况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人口学资料以及既往病史、脓毒症严重程度等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2疗效指标分析2.1主要疗效指标(1)肠鸣音分级组内比较,对照组的肠鸣音分级随时间进展无明显变化;试验组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试验组针刺后即刻的肠鸣音变化进行分析,第1天前后差异明显(P<0.05),第3天差异不明显,第7天差异显着(P<0.0001)。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的肠鸣音分级较对照组低(P<0.05)。(2)胃残余量(ml)组内比较,治疗第7天,对照组的胃残余量较治疗前增多(P=0.004<0.001);试验组的胃残余量随着时间进展呈减少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两组患者的胃残余量基线水平不齐,进行组间差值比较。结果提示,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在两组之间存在差异,且试验组的差值较对照组小(P<0.05)。(3)胃肠耐受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随时间进展呈增高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7天与第3天对比,胃肠耐受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01)。(4)AGI分级组内比较,对照组在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加重(P<0.05);试验组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减轻(P<0.0001)。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的AGI分级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2次要疗效指标(1)APACHE Ⅱ 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随时间进展无明显变化;试验组在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第3天相比均有所降低(P<0.05)。组间比较,两组的APACHE Ⅱ评分在各评价时点均无显着差异。(2)SOFA 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的SOFA评分随时间进展呈缓慢上升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第3天相比均有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较对照组的SOFA评分低(P<0.05)。3实验室指标(炎症指标)PCT: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无差异,治疗第7天较第3天下降(P<0.05);试验组随时间进展PCT水平降低,各个时点间对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及第7天,试验组的PCT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CRP: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相比无差异;试验组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3天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7天,两组之间无差异。NE%:治疗前后的变化不明显。WBC:治疗前后的变化不明显。4安全性评价本研究实施过程中,试验组的1位受试者在留针期间出现腹胀,余受试者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文献研究:目前有关SAGI的临床研究仍较少,常规西医结合针刺治疗在增加肠鸣音、减轻腹内压等胃肠相关症状上较单纯西医治疗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诊断及结局指标的不统一导致证据质量较差、结论的可信度降低;主穴的基础上加用配穴对提高治疗SAGI的效果值得深入探讨。2临床研究:对于SAGI患者,常规西医结合毫针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可显着改善胃肠相关症状,尤其在恢复肠鸣音、提高胃肠耐受性方面有一定优效性;胃肠功能的改善可能对减轻脓毒症炎性反应有一定作用。
罗敏怡[2](2021)在《半夏泻心汤对运动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胃黏膜的保护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韩旭[3](2021)在《电针足三里、天枢调节糖尿病胃轻瘫大鼠的效应差异及相关肠神经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使用高脂饮食结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注射建立(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大鼠模型,观察电针足三里、天枢对DGP大鼠的体重、摄食、血糖、血脂及胃动力调节作用的差异,并从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角度探究电针对DGP大鼠胃动力调节的部分神经机制。方法:选用健康SPF级Sprague Dawley(SD)雄性大鼠(180-200g),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正常组用普通饮食喂养,造模组使用高脂饮食喂养,2周后给造模组大鼠注射35mg/kg STZ诱导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糖尿病发展6周后把糖尿病大鼠分成模型组、足三里组和天枢组。足三里组和天枢组给与5周的电针干预。整个实验过程每周测量大鼠体重和非空腹血糖,干预结束后,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查葡萄糖耐受程度,采集血样检测糖化血清蛋白、胰岛素和脂质类水平,通过超声和酚红试验检测胃排空率,通过球囊测压法检测胃窦收缩情况。收集胃窦组织,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神经源性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乙酰胆碱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ChAT)、蛋白基因产物 9.5(protein gene product 9.5,PGP9.5)、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GFAP)、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GDNF)、磷酸化 Akt(phospho-Akt,.p-Akt)的蛋白水平,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nNOS和ChAT的mRNA水平,通过免疫荧光检测PGP9.5和S100(钙结合蛋白S100)的表达,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和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3,NT-3)的含量。结果:1.相比正常大鼠,模型大鼠体重、摄食量、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非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增加;糖耐量降低;血清胰岛素降低;HOMA-IR上升;血脂(包括甘油三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半固体及液体胃排空率均降低,说明通过高脂饮食喂养联合STZ注射成功建立了伴随高血脂、胰岛素抵抗、胃轻瘫的T2DM大鼠模型。电针足三里或天枢显着降低了模型大鼠体重、摄食量、血糖和HOMA-IR,增加了糖耐量,其中对于血糖、糖耐量和胰岛素抵抗的调节天枢优于足三里;对于血脂的调节,电针足三里和天枢都能下调甘油三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游离脂肪酸的水平,上调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其中天枢对于甘油三酯的调节优于足三里,对于胃动力的调节,电针足三里或天枢都能增加胃固体和液体排空率,增加胃窦内压力、胃窦运动幅度,降低胃窦运动频率,其中对于胃排空率、胃窦内压力和胃窦运动幅度的调节足三里优于天枢。2.DGP大鼠胃窦nNOS和ChAT的蛋白表达和mRNA水平明显降低,电针足三里或天枢均能上调DGP大鼠胃窦nNOS的蛋白和mRNA水平,电针组足三里能上调DGP大鼠胃窦ChAT的蛋白和mRNA水平,天枢对于ChAT的调节无明显作用。模型大鼠ChAT/nNOS的蛋白水平比值变大,电针足三里或天枢均能减小ChAT/nNOS的比值。3.DGP大鼠胃窦的ELISA结果显示NGF和NT-3含量下降;免疫荧光显示PGP9.5和S100的表达降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GP9.5、GFAP、GDNF及p-Akt的表达降低;电针足三里或天枢能提高它们的水平,其中足三里对于NGF、NT-3、PGP9.5和p-Akt的调节优于天枢。结论:1.电针足三里或天枢均可以通过调节体重、摄食、血糖、血脂、及胃动力等指标全面治疗DGP,天枢对血糖、胰岛素抵抗、血脂的改善优于足三里,足三里对于胃排空和胃窦动力的改善优于天枢。2.电针足三里或天枢均能纠正DGP引起的胃窦nNOS和ChAT的失衡,足三里可以上调ChAT的表达,而天枢无显着作用。3.电针足三里或天枢均可以减少肠神经元和肠胶质细胞(enteric glial cells,EGCs)的损伤,促进EGCs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及GDNF下游通路的激活,足三里对于肠神经元的保护作用、NGF和NT-3的分泌及GDNF下游通路的激活优于天枢。综上,电针足三里、天枢能多靶点全面治疗DGP,其神经机制可能包括纠正ENS中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失衡,促进胶质细胞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来促进肠神经元存活。从穴位效应量的差异分析,天枢可能侧重于改善血糖、血脂及胰岛素抵抗,足三里可能侧重于改善胃动力。
陈柯[4](2021)在《热休克蛋白70在电针治疗IBS-D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结肠组织HSP70mRNA和蛋白表达影响,以及对结肠组织炎性细胞因子IFN-y和IL-10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HSP70在电针治疗IBS-D大鼠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模型组和电针组均采用慢性束缚应激联合番泻叶灌胃法建立IBS-D模型,观察和测量各组大鼠造模前后的一般情况、内脏敏感性和腹泻指数,评估模型。模型建立完成后,电针组给予足三里穴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20min,共7d,空白组和模型组仅做相同固定处理,不予电针治疗。电针治疗期间,观测大鼠体质量、内脏敏感性和腹泻指数,以评估电针对IBS-D大鼠主要症状的改善作用。治疗结束后麻醉大鼠,取大鼠部分结肠组织后处死,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IFN-γ、IL-10的水平,q-PCR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HSP70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HSP70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空白组大鼠状态良好,皮毛干净,活泼好动但极少打斗,模型组与电针组在造模完成后,大鼠明显精神较为倦怠,少动畏惧,但又极易激怒好斗,肛周及尾部污秽。(2)体质量变化:造模前,各组大鼠体质量无明显差异。造模后,模型组和电针组体质量明显低于空白组(P<0.01)。结束电针治疗后,电针组大鼠体质量增长量明显增多(P<0.01)。(3)内脏敏感性:造模前,各组大鼠AWR评分中的3分阈值无明显差异。模型建立后,模型组和电针组AWR 3分阈值均较空白组降低(P<0.01),但两组之间无显着差异。电针治疗结束后,电针组AWR 3分阈值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与空白组相比,无显着差异。(4)腹泻指数:造模后,模型组和电针组均较空白组显着增加(P<0.01)。治疗后,电针组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与空白组无明显差异。(5)结肠组织IFN-γ、IL-10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IFN-γ水平明显上升(P<0.01),而IL-10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IFN-γ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而IL-10水平高于模型组(P<0.01)。(6)HSP70mRNA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中HSP70mPNA的表达升高(P<0.05)。电针组HSP70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7)HSP70蛋白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与电针组结肠组织中HSP70蛋白表达均有升高(P<0.05),但电针组HSP70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1)电针能改善IBS-D大鼠的内脏高敏感和腹泻症状。(2)电针可改善IBS-D大鼠结肠组织炎症反应。(3)电针可能通过HSP70表达,调节IBS-D大鼠结肠组织IFN-γ和IL-10水平。
王甫[5](2021)在《破坏筋膜结构对电针上巨虚干预慢性传输型便秘大鼠肠道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实验以足阳明胃经循行气街为例,对比观察电针上巨虚干预下,气街位置腹股沟浅筋膜切开组与未切开组、空白组、STC模型组,慢性传输性便秘大鼠的粪便粒数、水占比、脑肠肽SP值、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肠道碳墨推进率,进而探讨破坏筋膜结构对电针上巨虚干预慢性传输型便秘大鼠肠道功能的影响。材料与方法:24只SD大鼠(SPF)级,雌12只、雄12只,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分别是筋膜切开组(以下简称切开组)(n=6)、慢性传输型便秘模型组(以下简称STC组)(n=6)、筋膜不切开组(以下简称未切组)(n=6)、空白组(n=6)。切开组、STC组、未切组3组大鼠造STC模型。对各组的干预方法:空白组不进行筋膜切开、不造STC模型、不进行电针治疗。STC组:造模完成后,继续常规饲养,除模拟抓握外不进行电针治疗。切开组:造模开始后,将大鼠腹股沟浅筋膜切开,造模完成后,交替电针大鼠单侧上巨虚7天,1次/天,30min/次。未切组:不切开腹股沟浅筋膜,其余操作与切开组相同。从电针治疗开始每6天观察并记录一次大鼠的一般状况,每6天搜集大鼠24h粪便一次并计算数量、水占比。治疗结束后收集大鼠24h粪便一次,尔后禁食禁水24h后进行大鼠碳末推进测试并取材。取材结束后对大鼠结肠病理形态进行观察,并进行大鼠结肠CGRP和SP表达免疫组化测定,结果为积分光密度。结果:1.大鼠24h粪便粒数:未切组与切开组、STC组比较,(P<0.05),切开组与STC组、空白组相比(P<0.05),STC组与空白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未切组与空白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未切组、切开组大鼠排便量均有改善,未切组改善效果更好,与空白组接近。2.大鼠24h粪便水占比:未切组与切开组、STC组比较,(P<0.05),切开组与STC组、空白组相比(P<0.05),STC组与空白组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切组与空白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未切组、切开组大鼠粪便含水量均有改善,未切组改善效果更好,与空白组接近。3.大鼠肠道碳末推进率:未切组与切开组、STC组比较,(P<0.05),切开组与空白组相比(P<0.05),STC组与空白组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切组与空白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未切组、切开组大鼠肠道运动能力均有改善,未切组改善效果更好,与空白组接近。4.大鼠结肠CGRP:未切组与切开组、STC组比较,(P<0.05),切开组与STC组、空白组相比(P<0.05),STC组与空白组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切组与空白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切开组结肠CGRP表达低于STC组、高于未切组,未切组治疗后肠道蠕动受抑制程度明显降低,优于切开组,与空白组结果接近。5.大鼠结肠SP:未切组与切开组、STC组比较,(P<0.05),切开组与STC组、空白组相比(P<0.05),STC组与空白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未切组与空白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切开组结肠SP表达高于STC组、低于未切组,未切组治疗后肠道蠕动能力明显增强,优于切开组,与空白组结果接近。结论:1.电针上巨虚能有效改善STC模型大鼠的排便量、粪便含水量、肠道运动功能。2.电针上巨虚能够增加STC模型大鼠结肠SP分泌,降低CGRP分泌,进而促进大鼠大肠蠕动,改善其慢性传输型便秘。3.未切组粪便性状、肠道传输能力改善情况优于切开组。4.破坏气街位置的筋膜结构会降低电针上巨虚对STC大鼠的肠道运动功能的治疗效果。
李雯[6](2020)在《针刺和艾灸不同腧穴对胃运动及迷走神经放电差异的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以正常大鼠为对象,以胃运动、迷走神经胃支自发放电频率为观察指标,探索针刺或艾灸干预不同腧穴调节胃运动的效应差异及与胃迷走神经活动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方法的优化提供参考。方法:1.将健康成年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艾灸组,每组10只。通过囊内压实验法记录胃运动状态,观察分析电针(时间为2min,电针频率为2/15 Hz,电针强度为2 mA)/艾灸(时间为2min,艾灸时穴区温度维持在46~48℃)“天枢”/“足三里”穴在不同时间段对胃运动的影响。2.将健康成年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艾灸组,每组8只。通过多导电生理系统记录迷走神经胃支放电活动变化,观察分析针刺(时间为2min,左右捻转,幅度180℃,频率120次/min)/艾灸(时间为2min,艾灸时穴区温度维持在46~48℃)“天枢”/“足三里”穴在不同时间段对迷走神经胃支放电频率的影响。研究结果:1.正常大鼠,电针不同部位的腧穴对胃运动调节效应特征不同:腹部“天枢”穴对胃运动为抑制效应(P<0.05),而下肢“足三里”穴为促进效应(P<0.05);胃运动响应不同部位腧穴的时间特点不同:腹部腧穴响应时间短,下肢腧穴响应时间长。对于同一腧穴,电针/艾灸效应方向大致相同,但响应时间及程度不同:胃运动对电针效应响应时间短、程度重,胃运动对艾灸效应响应时间长、程度轻(P<0.05)。2.针刺/艾灸“天枢”穴对正常大鼠迷走神经胃支放电的影响方向为减少(P<0.05),但响应时间、程度不同:大鼠迷走神经胃支放电频率对针刺响应时间长、程度轻,大鼠迷走神经胃支放电对艾灸响应时间短、程度重。针刺/艾灸“足三里”穴对大鼠迷走神经胃支放电的影响方向、响应时间均不同:大鼠迷走神经胃支放电频率对针刺效应方向为增加、响应时间短(P<0.05),大鼠迷走神经胃支放电对艾灸的效应方向为减少、响应时间长(P<0.05)。结论:1.电针/针刺与艾灸均能调节胃运动,但不同部位腧穴的效应方向与机制可能存在不同。2.不同干预方法不会改变腧穴对胃运动调节方向的特异性,但会影响效应的强弱程度。3.同一部位的腧穴受到不同方法干预,自主神经活动反应方向可能不一致,这可能影响了胃运动效应的强弱程度。
孙雪仪[7](2018)在《针刺“天枢”穴不同组织调节大鼠回肠和近端结肠运动效应差异的观察》文中研究说明1.研究目的通过针刺左、右“天枢”穴区不同组织(全层、毛发层、皮肤层、肌肉层、腹膜层、腹膜下组织层)观察回肠和近端结肠效应的差异。2.研究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分为6组,分别为刷毛组,针刺全层组,针刺皮肤组,针刺肌肉组,针刺腹膜组,针刺腹膜下组织组,每组8只。通过对“天枢”穴区不同组织层次的干预,利用水囊测压技术,通过多导电生理系统分别记录大鼠回肠、近端结肠针刺前、针刺中、针刺后1min肠运动的变化。3.研究结果与刺激前比较,刷毛组升高近端结肠肠内压(P<0.05),促进其运动;针刺“天枢”全层组织降低近端结肠的肠内压(P<0.05),抑制其运动;单独针刺天枢穴区的皮肤、肌肉、腹膜、腹膜下组织均降低近端结肠的肠内压(P<0.05),抑制其运动,单一针刺组中针刺突破腹膜层对近端结肠肠内压的降低作用表现出较强趋势。各组大鼠刺激左右侧“天枢”穴区的近端结肠肠运动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刺激前比较,刷毛对回肠肠内压无明显效应(P>0.05)。针刺“天枢”穴区全层组织可降低回肠肠内压(P<0.05),抑制其运动;单独针刺“天枢”穴区的皮肤、肌肉、腹膜、腹膜下组织均降低回肠肠内压(P<0.05),抑制其运动。6组(刷毛组、全层组、皮肤组、肌肉组、腹膜组、腹膜下组织组)中针刺腹膜组对回肠肠内压的降低起到较强趋势。各组大鼠刺激左、右侧“天枢”穴区对回肠运动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刺激“天枢”穴区起针后,刷毛组左侧、刷毛组右侧以及肌肉组左侧的回肠和近端结肠肠内压比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全层组、皮肤组、肌肉组右侧、腹膜组、腹膜下组织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1]天枢穴区刷毛可升高近端结肠肠内压,促进其运动;[2]天枢穴区针刺全层降低近端结肠和回肠肠内压,抑制其运动;[3]天枢穴区针刺每单一层次组织均降低近端结肠和回肠肠内压,抑制其运动;[4]天枢穴区针刺单一层次中针刺突破腹膜层对近端结肠和回肠肠内压降低表现出较强趋势。
殷茵[8](2017)在《不同次序电针足三里、中脘调节小鼠胃运动的效应特征及其自主神经机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针灸治疗胃肠系统疾病的疗效已得到公认,足三里、中脘是改善胃肠功能的常用穴位,《内经》时期,"针刺顺序"便已是针灸处方的重要组成之一,但目前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对于针刺顺序的重视远不如"刺激量"或"腧穴配伍"等其他研究。自主神经是介导针刺调节胃肠运动的重要通路之一,本实验采用正常野生型小鼠、M2&3受体敲除小鼠、β1&2受体敲除小鼠,探讨不同顺序电针足三里、中脘调节小鼠胃运动的效应差异,以及内在的自主神经机制。研究方法:选用正常野生型小鼠、M2&3受体敲除小鼠、β1&2受体敲除小鼠,共3组,每组35只,雄性,将自制的水囊测压探头,置于小鼠胃窦处,经压力换能器,将小鼠胃运动状态转换为波形,于多声道信号采集系统中收集并统计。小鼠胃波稳定后,开始电针,分为电针单穴足三里、单穴中脘、以及不同次序电针足三里、中脘双穴。每次电针时间均为1min,电针频率为2/15Hz,电针强度为2mA。记录并分析不同时间段,电针调节小鼠胃运动的效应差异。实验结果:1.对于正常野生型小鼠,电针单穴足三里,可以即时促进胃运动、该种促进效应在起针后依然存在;电针单穴中脘,可以即时抑制胃运动,该种抑制效应在起针后依然存在。不同次序电针正常野生型小鼠足三里、中脘穴,均表现以中脘抑制效应为主的抑制胃运动效应(P<0.05);双穴不同电针顺序,对正常野生型小鼠胃运动的效应差异不明显。2.对于M2&3受体敲除小鼠,电针足三里穴,转为抑制胃运动;电针中脘穴,仍抑制胃运动,但该种抑制效应有所延迟(P<0.05)。不同次序电针M2&3受体敲除小鼠足三里、中脘穴,除先电针足三里后电针中脘组,均以抑制胃运动为主,且电针双穴时不同的电针顺序影响了电针的效应(P<0.05)。3.对于β1&2受体敲除小鼠,电针足三里穴,促进胃运动(P<0.05),该促进效应有延迟;电针中脘穴,效应不明显。不同次序电针β1&2受体敲除小鼠足三里、中脘穴,影响了电针效应,出现了抑制或促进小鼠胃运动的结果(P<0.05)。结论:1.足三里促进胃运动的效应机制与副交感神经密切相关、中脘抑制胃运动的效应机制与交感神经密切相关。2.正常状态下,足三里、中脘配伍使用会拮抗足三里的促进效应,且并未协同中脘的抑制效应。3.电针足三里、中脘双穴,不同的电针顺序影响了M&3受体敲除小鼠及β1&2受体敲除小鼠胃运动的效应。不同的针刺顺序可以影响最终针刺效应。
贺凤娥[9](2015)在《电针足三里等穴对DGP模型大鼠胃肠激素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电针足三里等穴对糖尿病胃轻瘫(DGP)模型大鼠一般状况、血糖及尿糖值、胃肠激素如胰岛素(INS)、生长激素(GH)、胆囊收缩素(CCK)、促生长素(Ghrelin)的分泌及胃窦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电针能否调控DGP模型大鼠的血糖值,改善胃排空状况;产生这一效应与胃肠激素的分泌有何关系;分析穴位与非穴位之间的效应差异,并比较穴位的特异性。方法:将48只成年健康的SD大鼠完全随机分成4组:A:正常对照组;B:DGP模型组;C:电针穴位组(模型+电针穴位组);D:电针非穴位组(模型+电针穴位对照点组),每组12只。采用左下腹腔内一次性注射2%链脲佐菌素(STZ)配合高糖高脂饲料不规则饮食制备DGP大鼠模型,用0neTouch血糖仪及血糖试纸测血糖1次,尿糖试纸测尿糖1次,大鼠一般状况评分1次,高糖高脂饲料不规则饮食8周,电针处理15天。实验结束后,采用酚红灌胃法测大鼠胃排空和肠移行率,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胰岛素(INS)水平、生长激素(GH)水平、胃窦组织胆囊收缩素(CCK)和促生长素(Ghrelin)含量,电镜观察胃窦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结果:1、成功建立DGP大鼠模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GP模型组大鼠血糖及尿糖值均显着升高(P<0.01),胃排空和肠移行率均显着降低(P<0.01);与DGP模型组比较,电针穴位组大鼠血糖及尿糖值均明显降低(P<0.01),胃排空和肠移行率均显着升高(P<0.01);与电针非穴组比较,电针穴位组大鼠血糖及尿糖值无明显降低(P>0.05),胃排空和肠移行率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2、各组大鼠胃肠激素的比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GP模型组大鼠血清INS、GH水平和胃窦组织Ghrelin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胃窦组织CCK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DGP模型组比较,电针穴位组大鼠血清INS、GH水平和胃窦组织Ghrelin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胃窦组织CCK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电针非穴组比较,电针穴位组大鼠血清INS水平和胃窦组织Ghrelin含量无明显升高(P>0.05),血清GH含量明显升高(P<0.05),胃窦组织CCK含量明显降低(P<0.05)。3、电镜下各组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比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窦部Cajal间质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明显;与DGP模型组比较,电针穴位组大鼠胃窦部Cajal间质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受损的超微结构得到修复。结论:1、成功复制DGP大鼠模型。2、电针足三里等穴可以降低DGP大鼠血糖及尿糖值,调控血糖水平,促进胃排空,改善胃肠运动功能症状。3、电针足三里等穴促进胃排空,调控血糖水平的作用机制可能与电针上调血清INS水平、血清GH水平、胃窦组织Ghrelin含量,下调胃窦组织CCK含量,以及修复受损的胃窦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形态有关。4、电针穴位组促进胃排空,调整血糖水平,改善DGP的临床症状,其疗效优于电针非穴位组,说明穴位具有特异性。
李金华,王瑞辉,马婷婷,李晓亮,耿丹[10](2015)在《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神经内分泌调节的研究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针灸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疾病和多发病。近年来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动物实验证实了针刺对胃肠运动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但其作用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文章从神经系统和胃肠激素这方面就针刺对胃运动作用的机制和调节作一论述。
二、“足三里”-肠运动效应中血管因素的进一步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足三里”-肠运动效应中血管因素的进一步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
综述一 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学对SAGI的认识 |
2 流行病学研究 |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
4 实验室指标 |
5 临床疗效指标 |
6 治疗进展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研究进展 |
1 脓毒症的中医认识 |
2 SAGI的中医认识 |
3 SAGI的治疗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研究一 针刺对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疗效的系统评价 |
1 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策略 |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1.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文献质量评价 |
2.4 疗效评价 |
2.5 不良反应 |
2.6 发表偏倚 |
3 讨论 |
3.1 纳入研究的针刺干预特点 |
3.2 结果讨论 |
3.3 证据的整体完整性和适应性 |
3.4 证据质量 |
4 结论 |
4.1 对实践的意义 |
4.2 对研究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临床资料 |
2.3 治疗方案 |
2.4 疗效指标 |
2.5 安全性指标 |
2.6 质量控制 |
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完成情况 |
3.2 一般资料的基线情况 |
3.3 观察指标的基线情况 |
3.4 临床疗效比较 |
3.5 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4.1 选题依据 |
4.2 研究方案分析 |
4.3 疗效指标选择 |
4.4 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介 |
(3)电针足三里、天枢调节糖尿病胃轻瘫大鼠的效应差异及相关肠神经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DGP的中医学及现代医学认识 |
1.1 DGP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1.2 DGP的发病机制 |
1.3 DGP的西医治疗 |
2. 针灸治疗DGP |
2.1 针灸治疗DGP的临床疗效及选穴规律 |
2.2 针灸治疗DGP的作用机制 |
3. DGP大鼠模型建立及评价的研究进展 |
3.1 DGP大鼠模型的建立 |
3.2 DGP大鼠模型的评价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电针足三里、天枢对DGP模型大鼠糖脂代谢和胃动力的调节作用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二 电针足三里、天枢对DGP模型大鼠胃窦内nNOS和ChAT的影响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三 电针足三里、天枢对DGP大鼠胃窦肠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影响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电针足三里、天枢能有效改善DGP大鼠体重、摄食、血糖、血脂 |
2. 电针足三里、天枢促进DGP大鼠胃排空及胃窦收缩 |
3. 电针足三里、天枢能纠正DGP大鼠胃窦中nNOS和ChAT的失衡 |
4. 电针足三里、天枢可能通过促进EGCs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来缓解肠神经元损伤 |
5. 电针足三里、天枢对DGP大鼠的治疗作用存在差异 |
第四部分 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热休克蛋白70在电针治疗IBS-D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IBS-D模型建立 |
2.2 动物模型评价 |
2.3 干预方法 |
2.4 干预后症状评估 |
2.5 实验样本采集 |
2.6 指标检测 |
2.7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动物模型评价结果 |
1.1 大鼠一般情况比较 |
1.2 体质量比较 |
1.3 内脏敏感性比较 |
1.4 腹泻指数比较 |
2 干预后症状评估结果 |
2.1 干预期体质量增长量比较 |
2.2 干预后内脏敏感性比较 |
2.3 干预后腹泻指数比较 |
3 指标检测结果 |
3.1 结肠组织IFN-γ和IL-10表达比较 |
3.2 结肠组织HSP70 mRNA表达比较 |
3.3 结肠组织HSP70蛋白表达比较 |
讨论 |
1 IBS-D临床现状 |
2 现代医学对IBS-D的认识 |
3 中医对IBS-D的认识 |
3.1 中医病因病机 |
3.2 针灸治疗IBS的作用机制 |
3.3 足三里穴选择依据 |
4 动物模型讨论 |
4.1 IBS-D动物模型选择 |
4.2 内脏敏感性评价标准 |
5 实验结果讨论 |
5.1 动物模型评价结果分析 |
5.2 干预后症状评估结果分析 |
5.3 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破坏筋膜结构对电针上巨虚干预慢性传输型便秘大鼠肠道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经络实质与穴位脏腑效应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6)针刺和艾灸不同腧穴对胃运动及迷走神经放电差异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针灸治疗胃肠病的研究 |
2. 针刺与艾灸疗效差异的研究 |
3. 胃肠运动与自主神经系统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电针/艾灸天枢、足三里调节胃运动效应差异的观察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步骤 |
2.2 胃运动记录手术 |
2.3 穴位定位及干预方法 |
2.4 实验流程 |
2.5 数据采集与分析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正常大鼠麻醉状态下胃运动特征 |
3.2 电针不同部位腧穴对正常大鼠胃运动效应特征的观察 |
3.3 艾灸不同部位腧穴对正常大鼠胃运动效应特征的观察 |
3.4 电针/艾灸同一腧穴对正常大鼠胃运动效应特征的观察 |
实验二、针刺/艾灸天枢、足三里调节迷走神经放电频率差异的观察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仪器 |
1.3 实验准备 |
1.3.1 实验电极制作 |
1.3.2 设置参数 |
2. 实验方法 |
2.1 麻醉大鼠 |
2.2 迷走神经分离术 |
2.3 穴位定位及干预方法 |
2.4 实验流程 |
2.5 数据采集与分析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针刺不同部位腧穴对正常大鼠胃迷走神经放电频率差异的观察 |
3.2 艾灸不同部位腧穴对正常大鼠胃迷走神经放电频率差异的观察 |
3.3 针刺/艾灸同一腧穴对正常大鼠胃迷走神经放电频率差异的观察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天枢、足三里对正常大鼠胃运动的效应分析 |
2. 针灸与自主神经的关系 |
3. 针刺与艾灸产生效应差异的可能原因 |
第四部分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针刺“天枢”穴不同组织调节大鼠回肠和近端结肠运动效应差异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 刺有深浅,各至其理 |
1. 病有沉浮 |
2. 深浅不得,反为大贼 |
3. 针刺深浅与四时的关系 |
4. 针刺深浅与胖瘦的关系 |
5. 小结 |
二. 深刺与浅刺的效应比较 |
1. 深刺效应优于浅刺效应 |
2. 浅刺效应与深刺效应无明显区别 |
3. 小结 |
三. 针刺不同层次效应的机制研究 |
四. 针刺深度的安全性研究 |
五. 穴位与组织结构的关系 |
1. 穴位与皮肤 |
2. 穴位与肌肉 |
3. 穴位与血管 |
4. 穴位与神经 |
5. 穴位与结缔组织 |
6. 穴位的整体构筑性 |
7. 小结 |
六. 针刺治疗肠胃疾病的相关研究 |
1. 针刺治疗腹泻的相关研究 |
2. 针刺治疗便秘的相关研究 |
3. 小结 |
七. 回肠与近端结肠的解剖学认识 |
1. 回肠 |
2. 近端结肠 |
2. 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一.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3. 实验方法 |
4. 观察指标和方法 |
5. 统计学分析 |
二. 实验结果 |
1. 刺激左、右“天枢”穴区不同组织调节正常大鼠回肠肠运动效应差异 |
2. 刺激左、右“天枢”穴区不同组织调节正常大鼠近端结肠肠运动效应差异 |
3. 刺激“天枢”穴区同一组织调节正常大鼠回肠和近端结肠肠肠运动效应差异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
二. 天枢穴是参与肠道调节的重要穴位 |
1. 天枢穴的古代应用 |
2. 天枢穴的近代应用 |
3. 天枢穴的效应机制研究 |
4. 小结 |
三. 天枢穴的解剖层次和安全性 |
四. 肠运动的神经机制 |
五. 针刺对肠道运动的影响 |
1. 针刺促进肠道运动 |
2. 针刺抑制肠道运动 |
3. 针刺相同穴位对不同肠道运动起到相反作用 |
4. 针刺对肠运动影响的神经机制 |
5. 研究发现 |
六. 针刺天枢穴不同层次的效应差异 |
七. 针刺天枢穴不同组织产生不同效应的外周传入纤维机制 |
八. 针刺左、右天枢穴的效应差异 |
九. 针刺的延长效应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不同次序电针足三里、中脘调节小鼠胃运动的效应特征及其自主神经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古代中脘、足三里治疗胃系疾病的相关文献研究 |
2. 足三里、中脘治疗胃系疾病的现代研究: |
3. 腧穴配伍与针刺顺序对针刺效应的影响 |
4. 自主神经系统对与胃肠运动的关系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第三部分 实验结果 |
1. 单穴足三里、中脘及不同电针次序对B6小鼠胃运动的效应差异 |
2. 单穴足三里、中脘及不同电针次序对M2&3-/-小鼠胃运动的效应差异 |
3. 单穴足三里、中脘及不同电针次序对β_(1&2)~(-/-)小鼠胃运动的效应差异 |
4. 不同种类小鼠电针同样的穴位对胃运动的效应差异 |
第四部分 结果分析讨论 |
1. 单穴足三里、中脘及双穴配伍不同电针顺序对同一种类小鼠胃运动的效应差异分析 |
2. 不同种类小鼠电针同样的穴位调节胃运动的效应差异分析 |
第五部分 结论及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电针足三里等穴对DGP模型大鼠胃肠激素及超微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材料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设备 |
2. 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DGP大鼠造模及评估方法 |
2.3 穴位及非穴对照点定位 |
2.4 电针方法 |
2.5 实验步骤 |
2.6 标本采集 |
2.7 检测指标 |
2.8 统计学处理 |
2.9 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大鼠一般状况 |
2. 电针对各组大鼠血糖值的影响 |
3. 电针对各组大鼠尿糖值的影响 |
4. 电针对各组大鼠胃排空、肠移行率的影响 |
5. 各组大鼠胃肠激素的检测结果 |
5.1 电针对各组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生长激素水平的影响 |
5.2 电针对各组大鼠胃窦组织CCK含量、Ghrelin含量的影响 |
6. 电针对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DGP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及研究现状 |
1.2 治疗方法 |
2. 中医对DGP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治疗方法 |
3. 胃肠激素与DGP的关系 |
3.1 胰岛素与DGP |
3.2 生长激素与DGP |
3.3 胆囊收缩素与DGP |
3.4 促生长素与DGP |
4. 胃窦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与DGP的关系 |
5. 动物模型的选择与制备 |
5.1 动物模型的选择 |
5.2 动物模型的制备 |
6. 选穴依据 |
7. 电针足三里等穴对糖尿病胃轻瘫模型大鼠治疗效应的分析 |
7.1 对DGP大鼠一般症状和胃排空状况的影响 |
7.2 对DGP大鼠血清INS、GH水平的影响 |
7.3 对DGP大鼠胃窦组织CCK、Ghrelin含量的影响 |
7.4 对DGP大鼠胃窦平滑肌超微结构的影响 |
8. 穴位的特异性 |
9. 问题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课题及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10)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神经内分泌调节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神经调节作用 |
2 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激素的调节 |
3 其他机制研究 |
4 结语 |
四、“足三里”-肠运动效应中血管因素的进一步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D]. 程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半夏泻心汤对运动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胃黏膜的保护机制研究[D]. 罗敏怡.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3]电针足三里、天枢调节糖尿病胃轻瘫大鼠的效应差异及相关肠神经机制研究[D]. 韩旭.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热休克蛋白70在电针治疗IBS-D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D]. 陈柯.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破坏筋膜结构对电针上巨虚干预慢性传输型便秘大鼠肠道功能的影响[D]. 王甫.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6]针刺和艾灸不同腧穴对胃运动及迷走神经放电差异的观察[D]. 李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针刺“天枢”穴不同组织调节大鼠回肠和近端结肠运动效应差异的观察[D]. 孙雪仪.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1)
- [8]不同次序电针足三里、中脘调节小鼠胃运动的效应特征及其自主神经机制[D]. 殷茵.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11)
- [9]电针足三里等穴对DGP模型大鼠胃肠激素及超微结构的影响[D]. 贺凤娥.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5(07)
- [10]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神经内分泌调节的研究概况[J]. 李金华,王瑞辉,马婷婷,李晓亮,耿丹. 中医临床研究,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