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斑柔脉饮对实验性兔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唐岩[1](2021)在《双清消斑饮治疗痰瘀互结型冠状动脉慢血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双清消斑饮联合西药治疗对痰瘀互结型冠状动脉慢血流的疗效,分析双清消斑饮对痰瘀互结型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运动平板试验的影响,来评价双清消斑饮的有效性,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提供安全、有效的途径。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符合条件的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82例,运用随机数字法划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1例。对照组予单纯西药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他汀类降脂药;改善心肌能量代谢药),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予双清消斑饮,疗程均为4周。两组均在治疗前、治疗后记录LDL-C、hs-CRP、运动平板试验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同时密切监测研究期间是否有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所记录的数据将通过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82例入组患者最终完成治疗观察并纳入统计的共73例,其中对照组36例,试验组37例。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甘油三酯、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hs-CRP、运动平板试验等方面的情况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后的hs-CRP、LDL-C水平均降低,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运动平板试验提示患者运动耐量均有所提升,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改善,试验组证候积分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临床缓解2例,显效14例,有效18例,无效者3例,总有效率为91.89%,对照组临床缓解0例,显效8例,有效21例,无效者7例,总有效率为80.56%,两组比较,试验组较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5.安全性评价:本研究前后两组患者三大常规、肝肾功能指标均没有出现异常。结论1.双清消斑饮能够显着降低痰瘀互结型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对改善其临床症状有较好的疗效。2.双清消斑饮能够有效降低痰瘀互结型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LDL-C、hs-CRP水平,减轻血管炎性反应,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提高患者运动耐量,从而改善生活质量。3.本课题中,双清消斑饮联合常规西药在试验期间无发现药物毒副反应,治疗效果确切,为痰瘀互结型冠状动脉慢血流的中西医疗法提供了依据。
漆仲文,李萌,朱科,严志鹏,杨潇雅,冀楠,吴丹,张军平[2](2021)在《中医药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机制研究述评》文中认为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致病因素,动脉粥样易损斑块成为临床干预的关键靶点,因此稳定易损斑块成为临床有效治疗的关键策略。以往对于易损斑块的形成关注于血管内膜的损伤,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外膜滋养血管在易损斑块的形成中是积极的"参与者""领跑者"。单独的调脂、抗炎、抗氧化等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干预措施已被促进外膜滋养血管成熟化稳定易损斑块的新理念所取代,结合中医药多靶点、多途径等优势,本文述评了影响易损斑块的冠状动脉细胞内膜、中膜、外膜的不同参与机制,并从脂代谢、炎症反应、滋养血管成熟化、氧化应激、细胞外基质平衡等多个角度整理了中医药稳定易损斑块的可能机制,最终可以达到内外兼顾、稳斑防变的目的。
郑勇斌[3](2019)在《双清消斑饮治疗高血压伴糖尿病疗效观察及对MAU、AASI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初步观察双清消斑饮对痰瘀互结型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中药双清消斑饮对痰瘀互结型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MAU)及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的治疗效果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高血压伴糖尿病中医辨证属痰瘀互结证,经检测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在30-300 mg/g范围的患者共82例。运用简单随机法划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1例,对照组予单纯西药进行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双清消斑饮治疗,治疗周期均为8周。对比治疗前后尿微量白蛋白及动态动脉硬化指数指标及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1.82例入组患者最终完成治疗观察并纳入统计的共75例,其中对照组38例,试验组37例。2.治疗后两组患者UACR及24h尿白蛋白均有所降低,试验组UACR及24h尿白蛋白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AASI有所降低,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的临床疗效中临床缓解3例,显效19例,有效10例,无效者5例,总有效率为86.49%,对照组临床缓解1例,显效13例,有效15例,无效者9例,总有效率为76.32%;两组比较,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明显改善,试验组证候积分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临床缓解2例,显效14例,有效18例,无效者3例,总有效率为91.89%,对照组临床缓解1例,显效8例,有效21例,无效者8例,总有效率为78.95%;两组比较,试验组较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显着,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6.观察过程中,未收集到受试者反馈的特殊不良反应,尿常规、血常规、肝肾功及心电图检查等实验室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变化,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双清消斑饮能够显着降低痰瘀互结型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对改善其临床症状有较好的疗效。2.双清消斑饮能够有效降低痰瘀互结型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且双清消斑饮联合西药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3.双清消斑饮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安阳阳[4](2018)在《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脉硬化模型大鼠血脂及NPC1、NPC1L1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清脂通脉颗粒对实验性高脂血症模型大鼠的血脂代谢水平及表达方面的影响,深入研究清脂通脉颗粒在防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最佳配比,观察并研究NPCI、NPC1L1在小肠和肝脏中的表达与血液中血脂指标之间的联系。材料与方法:1.本实验选取的实验动物为SPF级SD雄性大鼠108只,采取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108只大鼠,随机分为12组(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10组),每组9只。适应性饲养一周后予除正常组外大鼠进行造模,造模方式为注射维生素D3+复合高脂饲料喂养,正常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普通饲料喂养。2.第9周实验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含量;应用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小肠及肝脏中NPC1、NPC1L1的mRNA表达水平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血脂四项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TC、TG、LDL-C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HDL-C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所有中药组TG含量显着降低(P<0.01),3、8、9、12组的TC含量明显降低(P<0.05),8、10、11、12组的HDL-C含量明显升高(P<0.05),3、8、9、10、11、12组的LDL-C含量明显降低(P<0.05);其余组TC、TG、LDL-C含量略有降低、HDL-C略有升高,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NPC1在肝脏和小肠中的蛋白表达降低(P<0.05),NPC1L1在肝脏和小肠中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NPC1肝脏和小肠中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NPC1L1在肝脏和小肠中的蛋白表达降低(P<0.05)。3.RT-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中NPC1在肝脏、小肠中的mRNA的表达均降低(P<0.05),NPC1L1在肝脏、小肠中的mRNA表达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NPC1在肝脏、小肠中的mRNA表达升高(P<0.05),NPC1L1在肝脏和小肠中的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1.经过血脂检测指标证实,第8组和第12组降脂效果相对优于其他中药组。2.清脂通脉颗粒可以使模型大鼠的肝脏和小肠组织中NPC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升高;NPC1L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降低。3.清脂通脉颗粒实现其对胆固醇的逆向转运是通过升高肝脏和小肠组织中NPC1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降低NPC1L1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所达成的。4.清脂通脉颗粒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升高肝脏和小肠组织中NPC1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降低NPC1L1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来促进游离胆固醇的转运以及抑制胆固醇的吸收,从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
张潇彤[5](2018)在《老年人颈动脉易损斑块与异常血压波动相关性及清热祛瘀法干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医学检验检测方式的不断进步,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检出率、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中易损斑块破裂、继发血栓所导致的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死亡率居高难下。与普通人群相比,老年AS患者易损斑块的发生率显着提高,心脑血管事件在老年AS患者中更加普遍。作为很多主要不良心血管病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病理基础,CAS易损斑块破裂、继发血栓与老年患者心血管病事件的高发关系密切,斑块的稳定性提高则有利于预防老年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从易损斑块形成和进展方面来看,高血压作为AS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之一,异常血压波动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发生和稳定性具有重大影响[1-2]。临床发现晨峰血压(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伴有餐后低血压(Postprandial hypotension,PPH)现象在老年高血压病人群中较为常见,有研究表明MBPS和PPH现象分别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性质具有相关性[3-4]。我们认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MBPS与PPH并存将使血压变异性增大,易损斑块是否会随之增加尚待进一步的探讨,故本研究首先将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MBPS伴PPH是否增加易损斑块的发生及其机制进行研究。从治疗角度来看,大量研究表明他汀类降脂药在稳定斑块预防心血管病事件方面已取得显着效果,但是即使他汀类降脂药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老年患者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率仍在持续攀升。中医药在稳定斑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方面具有一定作用,前期研究表明清热祛瘀法具有较好的稳定颈动脉易损斑块的作用,而老年患者往往存在多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全身各部位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关联密切,发生发展具有相同的病理基础,可通过颈动脉斑块检测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5[6]。故我们将进一步研究清热祛瘀法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稳定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同时是否可以延缓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从而寻找可以有效预防老年患者心血管病事件的新方法。目的:1.探索老年高血压病MBPS患者合并PPH是否比高血压伴MBPS患者更易出现颈动脉易损斑块,并对其机制进行进一步研究。2.探讨清热祛瘀法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稳定作用和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程进展的影响。方法:1.选取中日友好医院及北京安贞医院2012-01-01至2016-12-01收治住院诊断为严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伴严重管腔狭窄(狭窄率≥70%)并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且资料保存完整的老年高血压病MBPS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合并餐后低血压的情况分为晨峰组(n=68)和晨峰伴餐后低血压组(n=68),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根据患者24小时血压监测结果评定血压变异性,颈动脉超声结果评定颈动脉斑块情况,颈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结果明确颈动脉狭窄情况,对患者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斑块标本中的CD68、MMP-9、CD40L、NF-κB/P65、泛素表达及蛋白酶体20S活性进行测定。2.纳入我院2016-05-01至2017-04-30收治住院的老年冠心病伴颈动脉易损斑块(痰热血瘀型)患者,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将患者分为清热祛瘀法干预治疗组(n=49)和标准西医干预对照组(n=49),分别予以中药清热祛瘀颗粒(Qingre Quyu Granule,QRQYG)加标准西医药物及安慰剂加标准西医药物治疗,随访观察25周,治疗前、后均采用高频超声观察评定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情况,采用冠状动脉造影观察评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1.老年高血压病患者MBPS合并PPH时较单纯高血压伴MBPS患者血压变异显着升高(P<0.01),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数目显着增高(P<0.01),斑块中CD68、MMP-9、CD40L、NF-κ B/P65、泛素的表达显着高于单纯MBPS不伴PPH患者(P<0.01),蛋白酶体20S的活性也显着升高(P<0.01)。2.清热祛瘀法能够稳定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并缓解心绞痛程度。结论:1.老年高血压病MBPS伴PPH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增加,其机制与泛素-蛋白酶体通路(Ubiquitin-proteasome pathway,UPP)及其下游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同时上调炎性相关因子的表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2.清热祛瘀法能够稳定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并缓解心绞痛症状,但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无显着影响。
曾霞,邓柏杨,李扬帆,何婷婷,莫小勤,黄仕任[6](2016)在《中医复方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血管疾病对患者危害严重,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增殖、迁移及表型转化是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基础,也是AS病变的重要病理学特征之一。AS病变初期的血管壁细胞数量增多、内膜增厚、管腔狭窄,与VSMC过度增殖和凋亡减少密切相关。大量临床研究发现,中医药对AS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相关治疗机制研究表明,中医复方对VSMC的调节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现将近年来中医复方对VSMC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徐杰莹[7](2016)在《糖尿病肾病Ⅲ-Ⅳ期患者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了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生存率,降低其发生心血管疾病或者卒中的风险,本研究通过观察DN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颈部血管病变情况,初步探索DN患者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不同中医证型、部分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相关性,并研究影响中医证型分布的因素及其与部分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关系,为临床早期使用中医中药预防、辩证治疗DN合并颈部血管病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120名DNⅢ-Ⅳ期患者的中医证候及颈部血管病变情况进行调查,判定患者本虚与标实证型,了解其颈部动脉血管彩超表现,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以期探索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与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糖尿病肾病Ⅲ-Ⅳ期患者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主要病机特点,Ⅲ期以气阴两虚证型多见,Ⅳ期以脾肾气虚证型多见;标实证型以瘀证多见,其次为痰瘀证。2、糖尿病肾病不同性质斑块在本虚证型构成比上无差异,在标实证型构成比上有差异。不稳定性斑块组本虚证以气阴两虚证多见,标实证以痰瘀证多见。3、不同性质斑块之间在高血压病病史分布上有差异。4、不同性质斑块之间血尿素氮比较有差异。不同中医本虚证证型之间糖化血红蛋白、24h尿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比较有差异。结论:1、糖尿病肾病Ⅲ-Ⅳ期患者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2、糖尿病肾病患者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高血压病史、中医标实证证型有关。不稳定性斑块组标实证以痰瘀证多见。3、血尿素氮是引起DN患者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危险因素。DN患者中医本虚证证型分布与糖化血红蛋白、24h尿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有关。
王国倩,喻正科,陈志红,谢洪途[8](2015)在《中医药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1],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AS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已成为心血管疾病主要死因,防治AS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根本措施。目前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均对其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做了深入的研究。现将中医药干预AS的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1单味中药及提取物黄晓婷等[2]实验研究发现,八角提取物莽草酸可降低
潘小平[9](2015)在《基于蛋白芯片技术探讨加味丹参饮对ApoE-/-小鼠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及抗AS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利用蛋白芯片技术(protein chips Technology)分析高脂饮食诱导ApoE基因敲除(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相关蛋白及细胞因子,探讨加味丹参饮对ApoE-/-小鼠血管内皮细胞(VEC)的保护作用及抗AS的机制并进行临床验证。方法:1.ApoE-/-小鼠饲以高脂饲料12周建立AS模型,随机分为加味丹参饮低剂量组、加味丹参饮高剂量组、辛伐他汀+阿司匹林对照组和模型组;同周龄、品系C57BL/6J小鼠为空白组,饲以普通饲料;药物干预8周后观察血清血脂、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HE染色光镜下观察小鼠主动脉斑块病理形态,透射电镜观察主动脉内皮细胞超微结构。2.采用Ray Biotech QAM-CAA一4000抗体蛋白芯片对模型组/加味丹参饮治疗组小鼠主动脉斑块组织裂解液先进行细胞因子的蛋白芯片靶点筛选,选取信号值和Fold change值最大及与AS相关的Pro-MMP、9、bFGF、 VEGF为差异因子,进一步通过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WB)及即时PCR技术(RT-PCR)进行验证。3.将符合原发性高脂血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超微加味丹参饮治疗组(约为临床传统剂量的1/3)和辛伐他汀+阿司匹林对照组,连续治疗6月后观察血脂、血清hs-CRP、VEGF、(MMP-9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的变化并比较不良反应。结果:1.模型组TC、TG、LDL-C明显上升,HDL-C明显下降(P<0.05或P<0.01),高脂饮食可诱导ApoE-/-小鼠形成严重的高脂血症和早期AS病变。加味丹参饮能降低TC、LDL-C和升高HDL-C(P<0.05),各给药组疗效相当(P>0.05)。加味丹参饮能降低血清hs-CRP水平,降低ET同时升高NO含量,下调VEGF、MMP-9水平(P<0.05或P<0.01),除hs-CRP外,均优于低剂量组(P<0.05),呈剂量依赖性;中药高剂量组与西药对照组对hs-CRP、NO、VEGF、MMP-9的作用相当(P>0.05),在降低ET方面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加味丹参饮可改善主动脉斑块及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和功能。2.200种蛋白芯片检测结果显示:ApoE-/-小鼠模型组/加味丹参饮治疗组,共发现51种有显着性差异的蛋白,其中,上调蛋白39种;下调蛋白12种;信号值最大的为bFGF,最大fold change比值为Pro-MMP-9为13.665。若选取信号值大于500,fold change大于1.5,小于0.66的为差异因子,则包含另外31个差异蛋白。3.加味丹参饮可下调主动脉斑块组织裂解液中VEGF、MMP-9、bFGF蛋白及基因表达(P<0.05或P<0.01),抗体蛋白芯片结果与WB、RT-PCR验证结果基本一致。加味丹参饮高剂量组与辛伐他汀+阿司匹林对照组VEGF、MMP-9、bFGF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于低剂量组(P<0.05);中药组MMP-9mRNA表达水平呈剂量依赖性,各给药组的VEGF、bFGF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超微加味丹参饮能显着降低高脂血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TC、TG、LDL-C、APOB及hs、CRP、VEGF、MMP-9水平,降低颈动脉IMT,减少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升高HDL-C、APOA水平(P<0.05或P<0.01),从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辛伐他汀+阿司匹林对照组比较,超微加味丹参饮治疗组在降低TC、APOB、VEGF及MMP-9水平,降低颈动脉IMT值,缩小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升高HDLC方面疗效更优(P<0.05),而对hs-CRP的作用两组相当,且临床未见明显毒副作用,综合疗效优于常规西药治疗。结论:1.高脂饮食可建立稳定的ApoE-/-小鼠AS模型,是研究AS的理想模型。2.ApoE-/-小鼠模型组/加味丹参饮治疗组主动脉斑块组织裂解液200种蛋白芯片检测共发现51种有显着性差异的蛋白。其中,上调蛋白39种,下调蛋白12种。若选取fold change大于1.5,小于0.66的为差异因子,则包含更多炎症因子。提示炎症反应是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功能紊乱,斑块进展的重要机制,但尚有免疫调节参与其中,说明AS病理机制的复杂性。NF-κB是参与炎症调控的重要信号通路之一,因此我们推断TLR4/NF-κB、 MAPKs等信号通路可能参与其调控,需进一步验证。3.加味丹参饮可通过调节血脂,降低血清hs-CRP、ET水平,下调血清VEGF、MMP-9水平及斑块组织中VEGF、MMP-9、bFGF蛋白及基因表达,升高NO含量,减轻炎症损伤,保护内皮细胞,改善主动脉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和功能,减轻ApoE-/-小鼠的AS病理损伤,稳定斑块,延缓AS进程,综合疗效优于常规西医治疗,其疗效与剂量有一定的相关性。抗体蛋白芯片结果与WB、RT-PCR验证结果基本一致。这可能是其抗AS的机制。4.超微加味丹参饮通过调节血脂、降低hs-CRP抑制炎症,下调血清VEGF、MMP-9稳定斑块,降低IMT值,缩小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发挥抗AS作用,对原发性高脂血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较好的疗效,且临床未见明显毒副作用,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胡岗珠[10](2015)在《隔药饼灸调控PI3K/AKT通路稳定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隔药饼灸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兔(vulnerable atherosclerotic plaque, VAP)腹主动脉P13K及AKT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隔药饼灸抑制PI3K/AKT通路转导从而稳定VAP的作用机理。方法: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直接灸组、隔药饼灸组及药物组,每组均12只。予高脂饲喂加球囊损伤腹主动脉方法,野生型p53基因的转染,中国斑点蝰蛇毒和组胺药物触发,制备VAP兔模型,同时予不同的干预措施。第12周后取动脉血测TC、 TG、 LDL-C、 HDL-C、 Apo-A、 Apo-B含量,计算HDL-C/LDL-C值;HE染色显微镜观察病理及斑块形态,测量腹主动脉内膜、内膜中膜厚度(IMT);透射电镜观察兔腹主动脉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法检测PI3K、AKT及TNF-α的灰度值,观察三者抗原免疫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I3KmRNA、 AKTmRNA及TNF-α mRNA的表达。结果:1.血脂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血清TC、 TG、LDL-C、Apo-B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HDL-C、Apo-A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或P<0.01)。2.AS易损斑块超微结构:(1)模型组兔主动脉内皮及内皮下层病变严重,内含大量脂质和泡沫样变细胞,病灶中心部细胞发生坏死、崩解、脂质析出;内弹力膜及中膜的弹力纤维发生断裂崩解,呈虫蚀样改变;大量平滑肌细胞由中膜向内膜迁移并增生,细胞排列紊乱,并有大量泡沫细胞及纤维结缔组织形成,表明模型成功;(2)与模型组比较,直接灸组、隔药饼灸组和药物组兔主动脉内皮结构都较相似,大多形态正常,内弹力膜连续,厚薄较均匀,平滑肌细胞基本正常,偶可见线粒体水肿、空泡样改变及少量脂滴,表明三种治法均能有效保护AS易损斑块兔主动脉内皮细胞。3.AS易损斑块内膜和内膜中膜厚度:(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兔主动脉内膜厚度、内膜中膜厚度明显增高(P<0.01),表明模型成功;(2)与模型组比较,直接灸组、隔药饼灸组和药物组兔主动脉内膜厚度、内膜中膜厚度均显着降低(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灸法和药物均能阻止内膜增生的发展;(3)与直接灸组比较,隔药饼灸组和药物组兔主动脉内膜厚度显着降低(P<0.01),内膜中膜厚度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抗原活性显示:隔药饼灸组和药物组均能升高AS易损斑块兔炎症因子灰度值的表达,且效果优于直接灸组。5. RT-qPCR显示:直接灸组和药物组的PI3K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5),隔药饼灸组PI3KmRNA表达无明显下降(P>0.05);直接灸组、隔药饼灸组AKTmRNA、 TNF-α 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1);药物组AKTmRNA、 TNF-a mRNA表达下降,但不明显(P>0.05)。结论:1.隔药饼灸能有效降低VAP兔血中TC、TG含量,且能降低血中LDL-C和Apo-B值含量,升高H.DL和Apo-A含量,提示隔药饼灸对脂质及脂蛋白的代谢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2.隔药饼灸对VAP兔腹主动脉内皮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隔药饼灸能抑制腹主动脉AKT活性,抑制腹主动脉AKTmRNA表达,提示隔药饼灸是通过抑制AKT表达从而稳定VAP。
二、消斑柔脉饮对实验性兔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消斑柔脉饮对实验性兔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双清消斑饮治疗痰瘀互结型冠状动脉慢血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样本量估算 |
2 诊断标准 |
2.1 冠状动脉慢血流诊断标准 |
2.2 CSF痰瘀互结证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脱落标准 |
6 中止标准 |
7 研究方法 |
7.1 治疗方案 |
7.2 观察周期 |
8 观察指标及评测方法 |
9 疗效评定标准 |
10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两组治疗前后指标比较及疗效判定 |
3 中医证候积分疗效评定 |
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发病机制认识 |
1.1 微血管功能障碍 |
1.2 炎症反应 |
1.3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
1.4 早期的动脉粥样硬化 |
2 冠状动脉慢血流的治疗 |
2.1 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
2.2 改善微循环 |
2.3 抗血小板聚集 |
2.4 其他治疗 |
3 中医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病因病机及证型认识 |
4 痰瘀互结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关系 |
4.1 痰与瘀的关系 |
4.2 痰瘀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关系 |
5 中医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的相关研究 |
6 熊尚全教授治疗痰瘀互结型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学术经验 |
7 双清消斑饮组方及主要药物药理基础 |
7.1 双清消斑饮组方配伍 |
7.2 双清消斑饮主要药物现代药理学基础 |
8 双清消斑饮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的疗效分析 |
8.1 双清消斑饮对LDL-C、hs-CRP的影响 |
8.2 双清消斑饮对运动平板试验(TET)结果的影响 |
8.3 临床疗效的分析 |
9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冠状动脉慢血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中医药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机制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现代医学对易损斑块的认识 |
2 中医药对AS易损斑块的认识及辨证施治 |
2.1 从毒邪理论对易损斑块的施治 |
2.2 从内虚外毒理论对易损斑块的施治 |
2.3 从络病理论对易损斑块的施治 |
2.4 从营卫理论对易损斑块的辨证施治 |
3 中药干预AS易损斑块的机制 |
3.1 调节脂质代谢干预易损斑块的机制 |
3.2 抑制炎性反应干预易损斑块的机制 |
3.3 干预氧化应激抑制易损斑块的机制 |
3.4 调节新生血管干预易损斑块机制 |
3.5 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干预易损斑块的机制 |
3.6 抑制细胞外基质降解干预易损斑块机制 |
4 结语 |
(3)双清消斑饮治疗高血压伴糖尿病疗效观察及对MAU、AASI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样本量估算 |
1.3 分组方法 |
2 诊断标准 |
2.1 高血压病诊断标准 |
2.2 糖尿病诊断标准 |
2.3 MAU诊断标准 |
2.4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标准 |
6 脱落标准 |
7 中止标准 |
8 剔除、脱落、中止试验病例的处理 |
9 研究方法 |
9.1 治疗方案 |
9.2 观察周期 |
9.3 疗效性观测 |
9.4 安全性观察 |
9.5 安全性评价 |
10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两组治疗前后指标比较 |
3 临床疗效评定 |
4 中医证候积分疗效评定 |
5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中医对高血压伴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2 中医对高血压伴糖尿病病因病机及证型认识 |
3 痰瘀互结与高血压、糖尿病及靶器官损伤的关系 |
3.1 痰与瘀的关系 |
3.2 痰瘀与高血压病的关系 |
3.3 痰瘀与糖尿病的关系 |
3.4 痰瘀与肾损伤的关系 |
3.5 痰瘀与动脉硬化的关系 |
4 中医治疗的相关研究 |
5 熊尚全教授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伴糖尿病的学术经验 |
6 双清消斑饮组方及主要药物药理研究 |
6.1 双清消斑饮组方配伍 |
6.2 双清消斑饮主要药物现代药理学研究 |
7 双清消斑饮治疗高血压伴糖尿病的疗效分析 |
7.1 双清消斑饮对MAU的影响 |
7.2 双清消斑饮对AASI的影响 |
7.3 临床疗效的分析 |
7.4 双清消斑饮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7.5 安全性分析 |
8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脉硬化模型大鼠血脂及NPC1、NPC1L1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老年人颈动脉易损斑块与异常血压波动相关性及清热祛瘀法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颈动脉易损斑块的中医诊治进展 |
1. 中医学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病机认识 |
2. 颈动脉易损斑块的中医药辨证论治研究概况 |
3. 总结与展望 |
综述二 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现代医学诊治进展 |
1. 颈动脉易损斑块相关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 |
2. 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生物学标志物研究 |
3. 颈动脉易损斑块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4. 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干预方式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前言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晨峰伴餐后低血压增加颈动脉易损斑块及机制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研究二 清热祛瘀法干预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稳定性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四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中医复方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抑制细胞增殖 |
1.1 影响DNA合成 |
1.2 影响基因表达 |
1.4 对细胞生长周期的调控 |
1.5 调节细胞钙离子 |
2 抑制细胞迁移 |
3 对细胞凋亡的调节 |
3.1 诱导细胞凋亡 |
3.2 抑制细胞凋亡 |
4 调节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平衡 |
5 小结 |
(7)糖尿病肾病Ⅲ-Ⅳ期患者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s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辨证分型方法 |
2.3 入选及排除标准 |
2.3.1 纳入标准 |
2.3.2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指标 |
3.2 调查方法 |
3.3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糖尿病肾病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4.1.1 性别与年龄分布情况 |
4.1.2 糖尿病病程分布情况 |
4.1.3 体重指数(BMI)分布情况 |
4.1.4 中医临床症状分布情况 |
4.1.5 舌象、脉象分布情况 |
4.2 斑块稳定性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4.2.1 斑块稳定性与吸烟史、饮酒史分布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
4.2.2 斑块稳定性与高血压病病史分布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
4.2.3 斑块稳定性与中医本虚证证型相关性分析 |
4.2.4 斑块稳定性与中医标实证证型相关性分析 |
4.3 中医证型与BMI、部分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3.1 中医本虚证证型与BMI的相关性分析 |
4.3.2 中医标实证证型与BMI的相关性分析 |
4.3.3 中医本虚证证型与部分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3.4 中医标实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附图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DN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
2.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及AS斑块的特点 |
3. 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症状、主要舌脉情况 |
4. 糖尿病肾病AS斑块稳定性与相关因素分析 |
结论 |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8)中医药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单味中药及提取物 |
2复方中药 |
3总结与展望 |
(9)基于蛋白芯片技术探讨加味丹参饮对ApoE-/-小鼠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及抗AS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加味丹参饮对ApoE~(-/-)小鼠血管内皮超微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实验试剂、用品 |
2 方法 |
2.1 药物制备 |
2.2 动物造模及分组给药 |
2.3 标本采集 |
2.4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5 统计学分析及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一般情况观察 |
3.2 加味丹参饮对ApoE~(-/-)小鼠血清NO、ET水平的影响 |
3.3 加味丹参饮对ApoE~(-/-)小鼠血清血脂的影响 |
3.4 加昧丹参饮对ApoE?"小鼠血清hs-CRP的影响 |
3.5 加味丹参饮对ApoE~(-/-)小鼠血清VEGF、MMP-9水平的影响 |
3.6 加味丹参饮对ApoE~(-/-)小鼠主动脉根部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3.7 加味丹参饮对ApoE~(-/-)小鼠主动脉血管内皮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二章 ApoE~(-/-)小鼠主动脉组织裂解液蛋白芯片检测及VEGF、MMP-9、bFGF的WB、RT-PCR验证和加味丹参饮干预 |
1 材料 |
1.1 主要仪器设备 |
1.2 实验试剂材料 |
2 方法 |
2.1 Ray Biotech QAM-CAA-4000抗体蛋白芯片操作方法 |
2.2 ApoE~(-/-)小鼠主动脉组织裂解液VEGF、MMP-9、bF GF蛋白检测 |
2.3 ApoE~(-/-)小鼠主动脉组织裂解液VEGF、MMP-9、bF GFmRNA检测 |
2.4 统计学分析及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QAM-CAA-4000抗体蛋白芯片及数据分析结果 |
3.2 各组小鼠WB法主动脉裂解液VEGF、MMP-9、bFGF蛋白表达比较 |
3.3 RT-PCR实验结果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超微加味丹参饮对原发性高脂血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VEGF、MMP-9的影响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脱落和中止标准 |
2 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检测方法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及hs-CRP情况比较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IMT、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比较 |
3.3 两组患者血清VEFG\ MMP-9水平比较 |
3.4 不良反应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因病机特点 |
1.1 心与血脉关系 |
1.2 病因病机及治疗 |
2 加味丹参饮组方及相关研究 |
2.1 《时方歌括》丹参饮解析 |
2.2 加味丹参饮方解 |
2.3 单味药现代药理学研究 |
2.4 加味丹参饮课题组前期研究 |
3 动脉粥样硬化现代研究 |
3.1 概况 |
3.2 病因病机 |
3.3 血管内皮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关系 |
4 蛋白抗体芯片技术 |
5 动物模型 |
6 血管新生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
7 加味丹参饮对内皮细胞保护及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发表论文等 |
(10)隔药饼灸调控PI3K/AKT通路稳定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附图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实验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基本情况分析 |
2.血脂结果(见表1) |
3. 普通病理检查 |
4. 透射电镜检测超微结构 |
5. 隔药饼灸对AS易损斑块兔腹主动脉内膜、内膜/中膜厚度的影响 |
6.隔药饼灸对AS易损斑块兔腹主动脉PI3K、AKT及TNF-a灰度值表达的影响(图6-10,表3) |
7. 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PI3K、AKT及TNF-α mRNA的表达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西医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认识 |
2.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中医认识 |
3. 对隔药饼灸效应机理的认识 |
4.隔药饼灸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兔血脂异常的影响 |
5.隔药饼灸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兔PI3K、AKT、TNF- a mRNA的影响 |
6. 隔药饼灸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兔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影响 |
7. 隔药饼灸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兔主动脉内皮超微结构的影响 |
8.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五部分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研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
四、消斑柔脉饮对实验性兔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双清消斑饮治疗痰瘀互结型冠状动脉慢血流的临床研究[D]. 唐岩.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中医药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机制研究述评[J]. 漆仲文,李萌,朱科,严志鹏,杨潇雅,冀楠,吴丹,张军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01)
- [3]双清消斑饮治疗高血压伴糖尿病疗效观察及对MAU、AASI的影响[D]. 郑勇斌.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8)
- [4]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脉硬化模型大鼠血脂及NPC1、NPC1L1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D]. 安阳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8(07)
- [5]老年人颈动脉易损斑块与异常血压波动相关性及清热祛瘀法干预研究[D]. 张潇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6]中医复方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J]. 曾霞,邓柏杨,李扬帆,何婷婷,莫小勤,黄仕任. 河北中医, 2016(05)
- [7]糖尿病肾病Ⅲ-Ⅳ期患者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D]. 徐杰莹.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8]中医药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进展[J]. 王国倩,喻正科,陈志红,谢洪途. 湖南中医杂志, 2015(10)
- [9]基于蛋白芯片技术探讨加味丹参饮对ApoE-/-小鼠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及抗AS机制[D]. 潘小平.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5(07)
- [10]隔药饼灸调控PI3K/AKT通路稳定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机制的研究[D]. 胡岗珠.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