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ZY1A型有载分接开关可靠性(中)(论文文献综述)
窦静丽[1](2021)在《有载分接开关触头系统碰撞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分接开关是变压器中需要频繁操作的设备,通过触头系统的频繁切换来实现调压功能,随着变压器调压动作的不断进行,导致装置的缺陷率和故障率逐步增加,给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带来一定的隐患。本文以CM型有载分接开关为研究对象,基于ADAMS动力学仿真和ANSYS有限元仿真,开展触头碰撞特性的研究,对保证变压器的安全可靠运行有一定的工程意义。本文首先对触头系统进行介绍,明确了触头系统对有载分接开关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了碰撞运动的动力学普遍定理,提出了有载分接开关触头系统的建模方案。其次,对研究平台进行分析,主要包括阐述了ADAMS软件和ANSYS软件的碰撞分析理论,并且搭建了试验平台。然后,提取触头系统中的单组电弧触头模型为研究对象,将碰撞速度作为参考量,对碰撞参数和材料参数的灵敏度分析,采用单因素参数辨识法,明确了碰撞参数的取值准则。最后,分析了触头系统中电弧触头切换部分的结构原理,引入碰撞参数取值准则建立了触头系统动力学模型,开展对仿真结果和试验结果的时域、频域特征分析,验证了仿真结果的准确性,得到了有载分接开关触头系统的碰撞特性。本文运用ADAMS软件和ANSYS软件对有载分接开关精确建模的方法进行了探索,获得了有载分接开关触头系统的碰撞特性,推动了有载分接开关的虚拟样机技术的发展。
徐厚东[2](2015)在《直流过渡波形判断有载分接开关故障的方法和实践》文中认为1引言供电网络的电压受负荷波动的影响较大,为了提高电压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电力系统中通常采用有载分接开关来对电压进行实时调节。有载分接开关能在主变压器负载回路不断电的情况下,改变主变压器高压绕组的有效匝数,从而实现电压调节的功能,是输变电设备中提高供电质量的重要装置。有载分接开关经常处在频繁的带负荷调压的工作状态中,由于切换开关动作时,需要保证主变压器的负载电流连续,其工作电流近似等于负载电流,因
朱迎阳[3](2014)在《有载分接开关绝缘油在线检测装置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了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绝缘油耐压在线检测装置研制的背景,分析了造成有载分接开关故障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有载分接开关绝缘油耐压在线检测装置的设想,通过对绝缘油耐压在线检测装置的研制,不断提高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安全运行水平,实现智能电网技术的新应用。
张炜[4](2014)在《基于状态评价及风险评估的变电设备状态检修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研究基于设备安全性与经济性的状态评价模型,并依据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单台设备风险值,为开展变电设备状态检修提供科学依据,为电网运行提供辅助决策信息。针对变电设备因制造工艺、科技水平、运行损耗及超期服役等影响因素而产生的安全隐患,制定状态检修策略;其中的状态评价模型、风险评估模型综合考虑安全、可靠性、环境、成本等要素可规避此类安全隐患,提高供电可靠性与运维经济性。状态评价对影响设备健康状态的各类工况数据以及设备可靠性的定量分析,按照预定的量化标准对各类数据进行分析,并求解设备当前及未来的健康指数、故障发生概率。状态评价可为设备资产的更换、维修、技术改造以及新设备规划等决策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其主要作用在于辅助资产的可靠性管理、设备检修维护资源的合理安排及投资规划。风险评估分析设备故障发生概率和故障后果的处理情况,从电网性能、修复成本、人身安全、环境影响等方面计算电力企业所关心的各种风险值。风险评估不局限于对设备可靠性、检修资源的管理,还上升到电网风险管理的高度,为企业的资产管理和长远投资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实例分析表明,经状态评价与风险评估后的状态检修方法可量化设备健康指数、故障概率及风险值,指导变电设备的更换、改造、运行与检修试验等工作,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韦瑞峰,张梅,杨绍昆,陈振江[5](2014)在《110kV主变有载重瓦斯保护动作故障》文中提出对有载重瓦斯保护动作的一台110 kV主变进行试验和有载分接开关切换开关吊芯检查,找到了故障原因,并提出了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应该定期吊芯检查的运行维护建议。
边志伟[6](2008)在《鱼峰水泥厂110KV总降压变电站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担负着电能传递和电能重新分配的繁重任务,对电网的安全和经济运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围绕着广西柳州鱼峰水泥厂110KV总降压变电站的设计,就主接线供电可靠性、电压无功控制策略、综合自动化系统可靠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设计了四种工厂降压变电站的电气主接线方案,运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分析了变电站各种典型主接线的运行灵活性;运用最小路集法给出了各种电气主接线的工程方框图,分析并计算了系统工作可靠率、故障频率、故障率等各种可靠性指标。从而得出最优方案,完成了变电站一次系统的主接线设计,同时为保证系统长期稳定运行,对系统的一次主接线进行了优化设计。对变电站的电压无功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种控制策略的特点,介绍了无功补偿装置的原理,给出了本变电站的电压无功控制策略。研究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首先讨论了干扰及干扰信号的来源,提出抗干扰措施;然后介绍了自动装置的自检技术和软件工作的抗干扰措施。针对老式变电站安全性、可靠性不高的问题,二次系统采用先进的微机保护装置,集测量、控制、保护等功能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采用了分层分布式的系统结构,替代了由分立元件组成的继电保护屏,取消了常规的测控屏、远动屏、中央信号系统等。自动化程度明显得到了提高。
陈磊[7](2008)在《配电网消弧与故障定位控制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配电网作为与用户直接相连的电力网,其运行可靠性至关重要。本文针对配电网运行中的消弧控制、单相故障接地选线及故障定位等技术问题开展研究。谐振接地方式的优势取决于消弧线圈的性能,主辅式自动调谐消弧线圈集合了传统消弧线圈与电力电子技术的优点,是新型消弧设备的一个发展方向。本文以消弧和选线并重的角度去设计新型消弧线圈,提出了改进残流增量法的选线方法,使消弧线圈在消弧与选线两方面都能取得良好效果。最后,本文在选线基础上研究更为准确的故障定位,采用C型行波定位方法,综合多种信号源发生器来应对各种接地故障,扩大C型行波定位技术的有效域。论文的主要工作是通过理论分析、计算机仿真、硬件研制和实际实验多种形式阐明、解决上述问题,为配电网发生故障后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了一套较为全面的解决方案,具有较强的工程实用性。
苏国森[8](2006)在《主变有载分接开关的改进》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主变有载分接开关在设计、材料和工艺上的改进。
苏国森[9](2005)在《主变有载分接开关的技术改进》文中指出根据初期国内自行设计开发的有载分接开关产品质量受材料和制造工艺的限制,引发事故较多这一情况,通过深入研究,介绍了在设计、材料、制造工艺等方面进行的多项技术改进,使其可靠性得到明显提高。
刘连睿,马继先,庞海龙[10](2003)在《京津唐电网变压器状态评估及建议》文中研究说明总结京津唐电网 110 k V及以上变压器自 1990年以来的运行情况 ,对事故、缺陷、火灾及非计停情况分别进行了原因分析 ,列举了 110 k V及以上变压器目前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提高ZY1A型有载分接开关可靠性(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ZY1A型有载分接开关可靠性(中)(论文提纲范文)
(1)有载分接开关触头系统碰撞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碰撞问题 |
1.2.2 虚拟样机技术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有载分接开关触头系统碰撞定理及建模方案 |
2.1 有载分接开关触头系统介绍 |
2.1.1 有载分接开关触头分类 |
2.1.2 触头技术要求 |
2.2 碰撞运动的动力学普遍定理 |
2.2.1 碰撞问题的特征 |
2.2.2 冲量定理 |
2.2.3 冲量矩定理 |
2.2.4 刚体平面运动的碰撞方程 |
2.3 有载分接开关触头系统建模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碰撞分析理论及试验平台搭建 |
3.1 ADAMS中的碰撞分析理论 |
3.1.1 ADAMS中的碰撞模型 |
3.1.2 ADAMS中碰撞参数设置分析 |
3.2 ANSYS中的碰撞分析理论 |
3.2.1 拉格朗日乘子法 |
3.2.2 罚函数法 |
3.3 试验平台的搭建 |
3.3.1 试验平台整体设计 |
3.3.2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 |
3.3.3 信号采集仪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单组电弧触头碰撞参数取值准则分析 |
4.1 基于恢复系数的碰撞过程计算分析 |
4.2 基于ADAMS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
4.2.1 ADAMS仿真流程 |
4.2.2 动力学仿真模型建立 |
4.2.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2.4 碰撞参数灵敏度分析 |
4.3 基于 ANSYS 的有限元建模与仿真 |
4.3.1 ANSYS仿真流程 |
4.3.2 有限元仿真模型建立 |
4.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3.4 材料参数灵敏度分析 |
4.4 碰撞参数取值准则分析 |
4.4.1 碰撞参数辨识 |
4.4.2 材料参数辨识 |
4.4.3 碰撞参数取值准则与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有载分接开关触头系统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
5.1 有载分接开关触头系统结构原理 |
5.2 有载分接开关触头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
5.2.1 多体动力学模型 |
5.2.2 有限元碰撞模型 |
5.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5.3.1 时域分析 |
5.3.2 频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直流过渡波形判断有载分接开关故障的方法和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有载分接开关的动作特性 |
3过渡波形故障判断 |
4过渡波形故障判断实例 |
5结束语 |
(3)有载分接开关绝缘油在线检测装置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目前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的运行情况: |
2 绝缘油耐压在线检测装置的设想 |
3 绝缘油耐压在线检测装置的基本结构 |
3.1 设计思路和工作原理 |
3.2 耐压仪油杯设计思路 |
3.3 进、排油的设计思路 |
4 绝缘油耐压在线检测装置的效果检查 |
4 结论 |
(4)基于状态评价及风险评估的变电设备状态检修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况 |
1.3 本文的主要任务 |
第2章 状态检修管理体系分析 |
2.1 状态检修管理体系研究 |
2.1.1 国外研究机构的相关研究情况 |
2.1.2 国内研究机构的相关研究情况 |
2.1.3 研究的技术关键与方向 |
2.2 体系构建 |
2.3 原理流程 |
2.4 体系要素 |
2.5 主要状态量选取 |
2.5.1 选取原则 |
2.5.2 数据类型 |
2.6 数学分析模型制定 |
2.6.1 状态评价建模分析 |
2.6.2 风险评估建模分析 |
2.6.3 故障类型诊断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状态评价模型 |
3.1 设备老化模型 |
3.1.1 老化公式 |
3.1.2 老化常数 |
3.1.3 设备的厂家和型号 |
3.1.4 变压器的负载系数分析 |
3.1.5 变压器的环境系数分析 |
3.1.6 老化健康指数计算 |
3.2 状态评价结果修正 |
3.2.1 生产厂商的特性参数 |
3.2.2 设备外观的特性参数 |
3.2.3 预防性试验的特征参数 |
3.2.4 故障历史的特征参数 |
3.2.5 缺陷历史的特征参数 |
3.2.6 套管状态特征参数的分析 |
3.2.7 有载调压开关的健康状态分析 |
3.2.8 设备状态修正系数的综合 |
3.3 油中溶解气体健康指数分析 |
3.4 油质健康指数分析 |
3.5 糠醛健康指数分析 |
3.6 最终健康指数计算 |
3.7 故障发生概率计算 |
3.7.1 故障的划分 |
3.7.2 故障概率计算公式 |
3.7.3 故障概率计算 |
3.8 功能概述 |
3.8.1 状态评价开展方式 |
3.8.2 状态评价流程图 |
3.8.3 状态评价流程说明 |
3.9 状态评价分析结果举例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风险评估模型 |
4.1 电网性能风险计算 |
4.1.1 电网性能风险的平均故障后果 |
4.1.2 电网性能风险的相对重要等级 |
4.2 故障修复成本风险计算 |
4.2.1 修复成本的平均故障后果 |
4.2.2 修复成本的相对重要等级 |
4.3 人身安全风险计算 |
4.3.1 人身安全的平均故障后果 |
4.3.2 人身安全风险的相对重要等级 |
4.4 环境影响风险计算 |
4.4.1 环境影响风险的平均故障后果 |
4.4.2 环境影响风险的相对重要等级COAE |
4.5 变压器风险评估分析结果举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状态检修故障诊断 |
5.1 诊断方法 |
5.2 故障类型的范例匹配方法 |
5.2.1 范例推理流程 |
5.2.2 分层诊断及其范例库分类 |
5.2.3 范例分级检索 |
5.2.4 识别模型网络结构 |
5.3 自适应调整学习率的模型构建 |
5.3.1 自适应调整学习率算法 |
5.3.2 数据归一化处理 |
5.3.3 数据筛选归类 |
5.3.4 网络训练流程 |
5.4 变压器故障诊断分析结果举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状态检修经济性分析 |
6.1 资本的时间价值 |
6.2 风险的时间折算 |
6.3 设备最佳投资时问的确定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110kV主变有载重瓦斯保护动作故障(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现场检查情况 |
3 原因分析 |
4 结束语 |
(6)鱼峰水泥厂110KV总降压变电站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
1.2 110KV变电站发展现状 |
1.2.1 变电站高压配电装置的发展 |
1.2.2 变电站一次接线应用现状 |
1.2.3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二次回路现状 |
1.2.4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应用现状 |
1.2.5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发展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电气主接线供电可靠性研究及设计方案论证 |
2.1 变电站电气接线设计方案及特点 |
2.2 电气接线运行灵活性分析 |
2.2.1 德尔菲法的应用 |
2.2.2 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
2.2.3 调查意见数据及结果 |
2.2.4 结果分析 |
2.3 电气主接线供电可靠性研究 |
2.3.1 电气主接线系统可靠性分析的基本假定 |
2.3.2 元件模型 |
2.3.3 最小路集法 |
2.3.4 可靠性计算判据 |
2.3.5 电气主接线可靠性的计算 |
2.3.6 结果分析 |
2.4 电气主接线经济性论证 |
2.5 结论 |
第三章 变电站一次系统设计及优化 |
3.1 变电站主接线的设计 |
3.1.1 110KV主变一次侧电气主接线设计 |
3.1.2 6KV配电系统电气主接线设计 |
3.2 110KV高压电器设备及主变压器选型 |
3.2.1 110KV高压电器设备选型 |
3.2.2 主变压器选型 |
3.3 变电站一次系统优化设计 |
3.3.1 SF6高压组合电器的引入 |
3.3 2 过电压保护 |
3.3.3 消谐装置 |
第四章 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策略的研究 |
4.1 电压无功控制的原理 |
4.2 电压无功控制策略的分析 |
4.2.1 九分区图法 |
4.2.2 模糊理论电压无功控制策略 |
4.2.3 基于负荷预测电压无功控制策略 |
4.2.4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负荷预测控制策略 |
4.2.5 基于专家系统的电压无功控制策略 |
4.3 电压无功控制的方式 |
4.4 无功补偿装置原理 |
4.4.1 传统的并联补偿电容器 |
4.4.2 新型无功补偿装置 |
4.5 水泥厂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的实现 |
第五章 变电站二次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
5.1 变电站微机测控保护原理 |
5.1.1 系统硬件组成及实现原理 |
5.1.2 保护逻辑 |
5.2 变电站二次系统设计 |
5.2.1 110KVGIS二次回路 |
5.2.2 主变压器二次回路 |
5.2.3 6KV配电系统二次回路设计 |
5.2.4 直流系统设计 |
第六章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可靠性分析 |
6.1 干扰源和串入微机弱电系统的途径 |
6.1.1 干扰信号的模式 |
6.1.2 干扰的耦合方式 |
6.1.3 干扰对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影响 |
6.2 抗干扰措施 |
6.2.1 硬件抗干扰 |
6.2.2 软件抗干扰 |
6.3 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自动检测技术 |
6.3.1 CPU的检测 |
6.3.2 数据采集系统的检测 |
6.3.3 开关量输出通道的检测 |
第七章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 |
7.1 系统结构设计 |
7.2 系统的配置和组屏方案 |
7.2.1 主变压器保护配置 |
7.2.2 6KV出线保护配置 |
7.2.3 公用部分 |
7.2.4 远动部分 |
7.2.5 当地后台监控系统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7)配电网消弧与故障定位控制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配电网谐振接地方式概述 |
1.3 消弧线圈及其调谐方式的发展现状 |
1.4 10kV 配电网故障定位技术的发展现状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
第二章 配电网消弧控制技术的研究 |
2.1 谐振接地原理 |
2.1.1 电压谐振等值回路 |
2.1.2 电流谐振回路 |
2.2 主辅式消弧线圈的结构和原理 |
2.2.1 主辅式消弧线圈的结构 |
2.2.2 主辅式消弧线圈的原理分析 |
2.2.3 主消弧线圈档位的选择 |
2.3 消弧线圈电子控制器 |
2.3.1 晶闸管串联做开关的相关技术与要求 |
2.3.2 电子控制器的二次触发模块 |
2.3.2.1 控制信号生成与移相 |
2.3.2.2 光纤传输 |
2.3.2.3 脉冲列的生成与放大 |
2.3.2.4 多路脉冲的输出 |
2.3.3 晶闸管开关的主回路 |
2.3.4 实验数据与波形 |
2.4 高漏抗变压器方案 |
2.4.1 用高漏抗变压器实现的晶闸管单管开关控制 |
2.4.1.1 高漏抗变压器的特性 |
2.4.1.2 高漏抗变压器型可控电抗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故障选线新技术的研究 |
3.1 消弧线圈对选线的不利影响 |
3.2 谐振电网各种故障选线技术 |
3.3 传统的残流增量法 |
3.3.1 残流增量法的原理 |
3.3.2 使用传统残流增量法存在的问题 |
3.4 改进的残流增量法 |
3.4.1 改进方法的提出 |
3.4.2 建立仿真模型 |
3.4.3 仿真结果与数据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配电网故障定位控制技术的研究 |
4.1 研究配电网故障定位方法的主要思路 |
4.2 C 型行波定位法 |
4.2.1 行波在波阻抗不连续节点上的折射和反射过程 |
4.2.2 经阻抗接地时的反射与透射 |
4.2.3 C 型行波定位技术的基本原理 |
4.2.4 C 型行波定位技术的技术关键与适用范围 |
4.3 低压宽脉冲信号发生器 |
4.3.1 一次主回路电路图 |
4.3.2 二次控制部分原理图 |
4.4 高压脉冲/直流电压信号发生器 |
4.4.1 高压信号发生器一次主回路电路图 |
4.4.2 模型仿真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9)主变有载分接开关的技术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设计上的改进 |
1.1 绝缘筒及其密封型式的更改 |
1.2 头部偏心传动改进 |
1.3 选择器部件改进 |
1.4 切换开关部件改进 |
1.5 机构箱箱门结构和防触电改进 |
1.6 电动机传动机构改进 |
1.7 操作机构控制功能完善 |
1.8 控制回路电气元件的改进 |
2 选用材料的更新和制造工艺的提高 |
2.1 加工设备的更新 |
2.2 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 |
3 性价比高 |
4 各项试验和调试结果良好 |
5 结束语 |
(10)京津唐电网变压器状态评估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事故基本情况 |
2 运行情况分析 |
2.1 历年变压器事故率情况 |
2.2 变压器事故在一年中的分布情况 |
2.3 事故损坏部位分析 |
2.4 变压器事故运行年限 |
2.5 按电压等级划分事故情况 |
2.6 事故原因分析 |
2.6.1 遭受出口近区短路 |
2.6.2 设计不合理制造有缺陷 |
2.6.3 分接开关 |
2.6.4 套管事故 |
2.6.5 检修不良 |
2.6.6 雷击事故 |
2.6.7 误操作 |
2.6.8 运行超过25年 |
3 变压器火灾事故 |
4 变压器缺陷情况 |
5 变压器非计停 |
6 存在的主要问题 |
7 建议 |
四、提高ZY1A型有载分接开关可靠性(中)(论文参考文献)
- [1]有载分接开关触头系统碰撞特性研究[D]. 窦静丽. 华北电力大学, 2021
- [2]直流过渡波形判断有载分接开关故障的方法和实践[J]. 徐厚东. 变压器, 2015(04)
- [3]有载分接开关绝缘油在线检测装置的研制[J]. 朱迎阳. 国网技术学院学报, 2014(04)
- [4]基于状态评价及风险评估的变电设备状态检修方法研究[D]. 张炜.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1)
- [5]110kV主变有载重瓦斯保护动作故障[J]. 韦瑞峰,张梅,杨绍昆,陈振江. 云南电力技术, 2014(S1)
- [6]鱼峰水泥厂110KV总降压变电站的研究与设计[D]. 边志伟. 中南大学, 2008(12)
- [7]配电网消弧与故障定位控制技术的研究[D]. 陈磊.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8(02)
- [8]主变有载分接开关的改进[J]. 苏国森. 变压器, 2006(07)
- [9]主变有载分接开关的技术改进[J]. 苏国森. 电力安全技术, 2005(08)
- [10]京津唐电网变压器状态评估及建议[J]. 刘连睿,马继先,庞海龙. 华北电力技术, 2003(12)
标签:变电站; 变压器;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系统仿真; 风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