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该抓好语文课的“双基”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莎莎[1](2021)在《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师范生的教师素养养成教育研究(1949-1999)》文中指出
廖敏[2](2021)在《相对贫困民族地区初中阶段学生隐性辍学问题研究 ——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瓦姑中学为例》文中指出
陈悠然[3](2021)在《余映潮古诗词教学艺术及其运用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的语文教育体系中,古诗词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备受师生的关注和重视,古诗词教学的研究也始终是语文学界的讨论话题。余映潮作为着名特级语文教师,数十年间专注于语文教学的研究,在其古诗词教学中,通过深入课堂实践及时掌握学情,调整教学方法,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在不懈地研究与探索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艺术。本文以余映潮的古诗词教学为研究对象,以余映潮的相关论文、专着及教学实践(课堂实录)为基本素材,结合不同时期的语文教学改革背景、中学古诗词教学现状,全面挖掘余映潮在古诗词教学当中展现的教学艺术,探索其教学艺术的运用,使余映潮的古诗词教学艺术在当下的语文教育背景下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本文主体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章,探究余映潮古诗词教学艺术的形成原因及其意义。余映潮的古诗词教学艺术是在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是其本人多年语文教育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的结晶,融合了他对语文教学的客观思考与创新突破,对古诗词教学的完善与发展具有深刻的指导与借鉴意义。第二章,提炼和总结余映潮古诗词教学艺术。语文教学艺术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审美性的特征,余映潮的古诗词教学艺术充分体现了这些特征,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鲜明的个人教学风格,主要体现在:提纲挈领,实践古诗词教学理念;创意突出,打造古诗词教学特色;艺术处理,优化古诗词教学结构;精准实效,深化古诗词教学评价。第三章,立足当前语文教育背景,萃取余映潮古诗词教学艺术的精髓,提出适应当前语文古诗词教学实际的运用策略。深入教材研读,优化古诗词教学设计;展开课中活动,助力古诗词课堂学习;积淀名师研学经验,提高古诗词教学素养。以此促进自身及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教学工作的不断完善,从而提高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高晓娜[4](2021)在《乡村小规模学校功能变迁研究 ——以寨里镇孤山学校为个案》文中提出回顾国家暂停撤点并校以来的政策趋向,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与乡村结构的变化,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命运并不是消失,而是呈现出在可预见范围内增多的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小而美、小而优”的发展。但是,由于部分教育决策者、乡村学校治理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小规模学校存在的价值和功能认识不足,当前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影响了乡村小规模学校质量的提升。因此,通过研究不同时期学校功能的变迁,梳理出乡村小规模功能发挥的影响因素,及其功能发挥的保障条件,使新时期乡村小规模学校在育人、推动乡村发展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价值和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通过参加“山东省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学术研讨暨经验交流会”,在阅读了各学校提供的学校发展资料基础上,在导师带领下对有关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经过多次讨论选择了淄川区寨里镇孤山学校作为研究个案。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深入工具性个案——孤山学校内部收集相关资料,通过对所获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确定研究的基本框架,为后期研究展开打好基础。整体上,通过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应然功能的阐释,明确当前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功能诉求,在此基础上梳理分析孤山学校的功能变迁情况。笔者把孤山学校不同时期的突出功能作为重点来进行论述,由于教育功能和一些派生功能始终贯穿其中,但在不同时期表现形态不一样,因此,本文将孤山学校功能变迁历程划分为八个阶段,以更好地展现不同时期孤山学校主导功能的发挥状况:开启新教育,传播新思想(1915-1936年);学习知识为主,强化爱国教育(1937-1948年);正规教育活动,教育生产相结合(1949-1965年);政治活动为主,文化教育弱化(1966-1976年);规范教育,强化科学劳动观念(1977-1985年);强化学校教育功能科学发挥,促进教育质量稳步提升(1986-2000年);注重规模效益,文化传播力、整合力减弱(2001-2007年);派生功能不断衍生,赋予新的乡村责任(2008年至今)。基于孤山学校功能变迁历程的概述,进一步对影响乡村小规模学校功能变迁的因素进行多维度分析。其中包括政治、文化、政策在不同时期交互作用影响学校功能的定位,学校治理能力影响学校功能的发挥,学生、家庭、乡村多因素需求影响学校功能的调整三部分。最后,本文基于以上的分析,最终得出乡村小规模学校功能实现的路径选择:优化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政策导向;创建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机制;建立乡村与学校良性互动机制;创新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内部治理方式。从真正意义上帮助乡村小规模学校更好地谋求自身发展、辐射带动乡村社会。
王冬悦[5](2021)在《王崧舟“诗意语文”观照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文中指出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是一种价值取向审美的,富有情感的,关注体验的教学活动,其教学实践的主要依托是言语实践,途径是多元互动,目的是寻求学生的精神生命成长。“诗意语文”理念自提出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引起了学界不少议论和探讨,但其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中甚少提及,基于这一空缺和“诗意语文”自身的价值,本文对该理念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本文第一部分首先对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论体系进行梳理提炼,分析出“诗意语文”的理念的本意旨归,以及对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意义,得出“诗意语文”教学的核心特点:突出学生主体,关照实意真情;凸显课文文本,关怀画意诗;重视课堂气氛,关注师生传情,总结出诗意语文的关键核心是一个“情”字,同时也指出该理念的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从王崧舟“诗意语文”主要关注与实践的小学阶段教学和评课中发掘经验,借鉴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智慧,对其古诗词教学部分进行课例分析与总结,从教学实际中探究出古诗词教学的正确途径和优化方法,分析义务教育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与高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的关联性和同一性,尝试将教学中的经验借鉴迁移过来,形成适用于高中阶段古诗词教学的方案。第三部分以高中古诗词古诗词文本的选择和高考的考察出发,从“诗意语文”的角度找出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使用上文分析的“诗意语文”理念下的教学特点为高中的古诗词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为高中古诗词教学提出几点有效的具体措施。从确定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起点,设计教学过程三个方面,给出古诗词教学的“诗意”方案,以便于教师具体践行,同时也给出了教师自身素质提升的建议与方法,在教学中做到诗意忘我,追求更高的教学境界,用“诗意语文”的理念指导高中古诗词的教学。第四部分以三首古诗词的教学实例为例,展示“诗意语文”理念指导下的高中古诗词应该如何教学,以期为高中的语文教学提供详实的案例参考,更加清楚地说明“诗意语文”理念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冯迪垒[6](2021)在《普通高中创意拼贴课程及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根据美术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将“创意实践”列为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近年,侧重发展学生“创意实践”素养并同时兼顾其他四项核心素养的创意类美术课程(简称创意美术课程)已受到美术教育界的关注。由于创意美术的研究起步不久,既缺少相对严密设计下的研究样例,也缺少实证研究方法运用其中的研究成果,致使围绕创意美术课程的一些基本问题尚待解答,从而影响创意美术课程的实践探究与推进。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本文作者虽曾在高中尝试性地开设过创意美术课程,但实践中有太多疑问待解。作为一名教育硕士,作者决意以“创意拼贴”这一创意美术属下的课程主题,开展一项相对完整的研究,并由此展开本文作者的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最终推动本人工作实践并为探索创意美术的同行们提供相应的参考。这便是本论文选题的基本缘由。本文以“普通高中创意拼贴课程及教学研究”为题,通过研究旨在回答“在普通高中开设侧重于发展创意思维和培养创意实践能力的‘创意拼贴’课程是否可能和可行?”、“可以怎样的教学方式来实施?”、“能取得怎样的教学结果?”、“是否能归纳提炼出创意美术课程实施的重点和难点?”、“是否能给普通高中创意美术课程建设提供具有普遍参考价值的建设性意见?”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在对主要概念界定及研究框架确定后,首先从文献研究入手,既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以明了目前的进展为本研究提供的研究基础,也考察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尚存的不足,以明确本研究的探索空间。同时通过文献研究,对与本研究关联密切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加德纳多元智能等理论进行梳理,以便为本研究构筑理论基础,并明晰这些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具体应用点。其次,通过回顾我国美术教学大纲和美术课程标准的历史沿革,并通过研读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2020版)》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领会其中对本研究具有指导意义的课程政策精神。第三,本研究通过对普通高中学生问卷以及对高中美术教师和学生的访谈,了解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现状(包括课程环境、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学生学习态度等)、师生对开设创意美术(甚至具体到创意拼贴)课程的看法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对访谈所获信息进行分析,由此获得相应的实证研究发现和结论。第四,依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精神,借鉴吸收“美是生活”、教育目标分类学、多元智能的思想理念和理论原理,尤其是基于上述实证研究的发现和结论,对创意拼贴单元课程与教学开展实践研究。实践研究部分既包括创意拼贴课程开设的理由和意图的阐释,课程纲要与教学方案的设计。也包括创意拼贴单元课程在普通高中的具体实施,学生的课程作业和学习收获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以及对本次单元课程教学的总结与反思,进而得出“普通高中创意拼贴课程及教学研究”的总体结论:创意美术课程的开设是必要而必须的、普通高中普遍具备开设创意美术课程的潜力、创意美术课程是助推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载体、“创意拼贴”为创意美术的可行和有效提供了例证。同时,也对普通高中创意美术课程建设提出了五条建议:应为创意美术提供平等的课程环境、应以“大创意”观来审视创意美术价值、创意美术以主题式单元课程为宜、“学会评价”应是创意美术的教学难点以及情感体验和价值引领应是创意美术的教学重点。
莫莉莉[7](2021)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程思政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学校的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思政任务,把握本学科的思政优势,使各门学科的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齐头并进,“同向同行”。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各个学科都要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的同时,还应注重“课程育人”的协同作用,促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形成合力,提升育人成效。“课程思政”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并利用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最终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教学理念。初中语文教学具有基础性、思想性的特点,蕴含大量的思政素材,是进行课程思政的优势学科。因此,探究初中语文教学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问题原因及实施对策,对于发挥初中语文教学的思政作用,促进课程思政大中小学的衔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理清本文的基本概念,了解初中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以及进行课程思政的优势。其次,进一步探究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课程思政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教学理念的思政效力被削弱、教学目标的思政要求被忽略、教学内容的思政资源被闲置、教学方式的思政优势被弱化、教学评价的思政作用被影响。再次,针对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从社会文化因素、管理制度因素、教师思政素质、家庭教育因素四个层面进行分析。最后,针对初中语文教学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找到实施对策。即充分发挥初中语文教学理念的独特思政效力、充分突出初中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思政价值、充分利用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各种思政资源、充分彰显初中语文各种教学方式的思政优势、充分重视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思政导向作用。
宋宇,邬宝娴,郝天永[8](2021)在《面向知识建构的课堂对话规律探析》文中指出发展课堂对话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也是进行知识建构的有效途径,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关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对课堂对话的过程性规律进行解析,文章创设了面向知识建构的课堂对话编码体系,借助人工编码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对255节中小学课堂进行话语分析,采用关联规则挖掘等方法对课堂对话的演进序列进行分析,发现:第一,中小学课堂形成了"以基础知识类对话为基础、多元对话组合推进"的对话模式;第二,不同科目的对话演进规律区分明显,数学和科学科目体现了问题探究的特征;第三,高质量的课堂对话多经历知识习得—观点表达—阐释分析—综合提炼—迁移创新五个阶段,以螺旋式结构延展上升,发挥了知识建构的作用。研究对增强对话的有效性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借鉴作用。
李季[9](2021)在《中学古诗文阅读策略及指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阅读策略对古诗文教学至关重要。它既关系到古诗文阅读理解的准确性、实效性,又涉及到古诗文教育价值充分开掘与利用。但是,当前语文课程知识未能提供适切、足够的阅读策略知识供师生使用,致使古诗文阅读教学耗时费力而又收效甚微。因此,古诗文阅读策略的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阅读策略如何研制?阅读策略体系如何构建?构建的阅读策略体系能否适用于教学?这一系列问题又聚焦在“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的构建”这一源头上。所以,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充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学、教育学、文章学、古今中外文艺理论等相关知识,构建适合于中学古诗文阅读的策略体系。首先,运用文献分析,对古诗文阅读、阅读教学、阅读策略教学相关的心理学、阅读学、文章学、文艺理论等领域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其次,采用理论思辨和文本分析展开对构建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的理论研究。运用理论思辨主要辨析阅读策略中阅读取向、进阶与文本层次、交叠等问题,并透析阅读策略内部、阅读方法之间内在的联系与区别。而利用文本分析法主要对古诗文文本进行研读,以从古诗文文本类型特征中化取阅读策略的陈述性知识。在此基础上,综合利用两种方法构建中学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第三,运用行动研究,将制定的阅读策略付诸课堂教学,以呈现阅读策略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基于上述问题及其研究设计,并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本研究认为:一是不同理论视域下阅读策略所体现的特质可以为认识、制定古诗文阅读策略提供理论导向。这具体表现为:心理学中阅读策略关注信息加工与管理,阅读学中阅读策略体现为行为调控与层级运筹,文章学中阅读策略注重阅读取向与方法择选,而文艺理论中阅读策略则表现为阅读路径与要津,这也明示古诗文阅读策略具有文本处理、路径取向、层级运筹等特性;二是依据“文本属性”与“阅读取向”的交会可以构建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这就是代表文本四维——“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横轴与代表阅读取向四级——“认读、解读、赏读、鉴读”——的纵轴交会而形成的古诗文阅读策略,即“四维四级”阅读策略。策略之间具有相互支撑、叠加、映射的关联,但又相对独立,各自均有明确的阅读取向和内容所指;三是所建构的阅读策略体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针对中学阅读教学,对策略体系中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策略进行教学转化,并根据教学需要设计成不同类型的策略教学模式,而后将其付诸课堂。通过行动研究发现,所制定的古诗文阅读策略,不仅可以用于教学,而且通过策略教学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此外,本研究开发的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不仅弥补了语文课程中阅读策略知识的不足,更打开了基础教育阶段文体阅读策略研究的一扇门窗。当然,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还需要不断完善、改良与充实。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国外阅读策略的话语言说方式和体系建构思路,以对中国特有的零散性、体验性、综合性、整体性的阅读策略进行梳理、归纳与提炼,并将其建构成立足本土而又对外开放的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紧随其后,阅读策略及其教学的目标地位、评价体系也需配套研究,以避免阅读策略教学方向的迷失与实施的悬空。可见,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的完美建构是需要理论研究、策略制定与教学实践之间进行循环往复地互动、互构与互通的。
丁慧翠[10](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现状调查研究 ——以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是指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依据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对所涉及的百家思想、传统节日、民风民俗、文物古籍、诗歌文言等内容进行渗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促使其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门相继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件,传统文化教育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新的人文底蕴和人文情怀,并将“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山东省临沂市政府部门颁布《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十大行动》等文件,强调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的重要程度,但该地区存在核心素养难以渗透到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等现实问题。通过对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调查研究,分析当地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教学特点和主要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较为全面剖析,在符合地域特色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等方式进行研究调查,发现当前该地区存在教师和学生两大方面的原因: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较低,语文传统文化学习方法单一,传统文化学习意识较弱;教师缺乏传统文化知识相关的实践性知识,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模式单一,核心素养内容难以渗透到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中。为此根据当地文化特色和学校发展现状,提出应从营造全民学习氛围,利用家庭教育培养感情基础,组织活动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意识,通过提供学习指导改变学生学习方法单一现状,通过制度层面提高学生传统文化学习意识;从加强师范教育内容,安排专题培训为教师补充传统文化知识,通过加强三级课程管理,在传统文化教学中突出核心素养内容改变核心素养难以融入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现状,加强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力度改变教学单一现状。本文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新看法,如应通过学校、地方和国家三个层面将核心素养内容渗透到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加强传统文化现代技术与传统方式的教学融合等,对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传统文化教学中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二、应该抓好语文课的“双基”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该抓好语文课的“双基”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3)余映潮古诗词教学艺术及其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余映潮古诗词教学艺术的形成及其意义 |
第一节 余映潮古诗词教学艺术形成的原因 |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改革 |
二、余映潮的语文教学实践 |
第二节 余映潮古诗词教学艺术的意义 |
一、形成有效教学指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
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 |
三、引导教师有效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
第二章 余映潮古诗词教学艺术 |
第一节 提纲挈领,实践古诗词教学理念 |
一、充分多样的学习活动 |
二、丰厚实用的课堂积累 |
第二节 创意突出,打造古诗词教学特色 |
一、简明高效的板块化思路设计 |
二、“一线串珠”式的主问题设计 |
第三节 艺术处理,优化古诗词教学结构 |
一、简洁自然的导入艺术 |
二、淡而无痕的过渡艺术 |
三、利落凝炼的收束艺术 |
第四节 精准实效,深化古诗词教学评价 |
一、课堂活动的细节评点 |
二、课堂学习的效果评价 |
第三章 余映潮古诗词教学艺术的运用 |
第一节 深入教材研读,优化古诗词教学设计 |
一、研读文本,多角度切入思考 |
二、设计思路,全方位落实目标 |
三、巧设问题,深层次探讨交流 |
第二节 展开课中活动,助力古诗词课堂学习 |
一、以读带析,品味诗词意蕴 |
二、以写巧练,提升思维品质 |
三、精“评”点拨,助于诗词鉴赏 |
第三节 积淀名师研学经验,提高古诗词教学素养 |
一、丰富文言知识储备,充实教学素材 |
二、重视教研资料积累,开阔教学视野 |
三、训练教学基本技能,提升教学水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乡村小规模学校功能变迁研究 ——以寨里镇孤山学校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现阶段乡村小规模学校功能难以实现 |
(二)城乡融合发展期待乡村小规模学校功能完善 |
(三)乡村小规模学校功能变迁研究缺少历史回溯性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关于乡村小规模学校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研究 |
(二)关于乡村小规模学校功能的比较研究 |
(三)关于学校功能变迁的方法论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三、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
(一)研究问题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框架 |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
(二)研究的基本框架 |
三、研究方法的选取 |
(一)个案研究法 |
(二)文献研究法 |
(三)访谈法 |
(四)观察法 |
四、研究对象的选择 |
五、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
六、研究的效度及伦理问题 |
(一)研究的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问题 |
第二章 乡村小规模学校应然功能阐释 |
一、与现代社会接轨的育人功能 |
二、乡村社会的价值引导功能 |
三、潜在的经济发展功能 |
四、乡村文化传承功能 |
五、服务治理乡村功能 |
六、家庭教育辅助功能 |
第三章 孤山学校的功能变迁历程 |
一、开启新教育,传播新思想(1915-1936 年) |
(一)废私塾办新学:识字教学提高知识水平 |
(二)传播新文化:新式教育为乡村带来新动力 |
二、学习知识为主,强化爱国教育(1937-1948 年) |
(一)宣扬爱国思想:积极协助抗日活动 |
(二)战时信息传递:学习抗日两不误 |
(三)民众教化:凝聚乡村公共精神 |
三、正规教育活动,教育生产相结合(1949-1965 年) |
(一)重视全民教化:发展教育并着手扫除文盲 |
(二)偏向经济收益:过于注重劳动生产而忽视学习 |
(三)政治意识引领:作为公共角色规范乡村社会 |
四、政治活动为主,文化教育弱化(1966-1976 年) |
(一)政治活动频繁:教育与革命相依 |
(二)大力发展勤工俭学:革命活动影响下教学效率低 |
五、规范教育,强化科学劳动观念(1977-1985 年) |
(一)重视育人升学成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
(二)强化勤工俭学,多元筹措教育经费:重视学生劳动观念和技能的培养 |
六、强化学校教育功能科学发挥,促进教育质量稳步提升(1986-2000 年) |
(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双管齐下 |
(二)经济效益向实践育人转轨:经济、育人效益双丰收 |
(三)社会秩序维持成效显着:辅助社会治安,进行普法宣传教育 |
七、注重规模效益,文化传播力、整合力减弱(2001-2007 年) |
(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优化教育办学效益 |
(二)管理体制变革、教师流动性增强:学校与乡村文化发展的相融性降低 |
八、派生功能不断衍生,赋予新的乡村责任(2008 年至今) |
(一)学校教育功能:难以高质量实现 |
(二)家庭补偿教育:开展课后服务兼具身心关怀 |
(三)学校与乡村治理一体化:国家政策有效落实 |
九、功能变迁小结 |
第四章 乡村小规模学校功能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政治、文化、政策的交互作用影响学校功能的定位 |
(一)政治环境的变化是影响学校功能的背景基础 |
(二)乡村文化的外部冲击是影响学校功能的思想条件 |
(三)教育政策的支持是影响学校功能的现实推力 |
二、学校治理能力影响学校功能的发挥 |
(一)教师由兼具乡村“教化者”转变为单一的“教书匠” |
(二)学校从依附乡村走向失去自我的盲从城镇发展模式 |
三、学生、家庭、乡村多因素需求影响学校功能的调整 |
(一)从提升文化水平到身心全面发展的学生需求变化 |
(二)从知识本位到功利本位的家庭教育观念变化 |
(三)从社群依存到渐行渐远的村校关系变化 |
第五章 乡村小规模学校功能实现的路径选择 |
一、优化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政策导向 |
(一)建立以特色发展为导向的学校发展政策 |
(二)健全乡村小规模学校自主创新发展的激励政策 |
二、创建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机制 |
(一)建构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联盟 |
(二)建立乡村小规模学校增值性评价方式 |
三、建立乡村与学校良性互动机制 |
(一)促进学校设施、活动的开放,实现村校良性互动 |
(二)深度开发乡村教育资源,实现村校共赢发展 |
四、创新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内部治理方式 |
(一)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教师发展机制 |
(二)开展以“课后服务”为载体的儿童差异化教育 |
(三)建构以深度学习为主导的体验式育人范式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王崧舟“诗意语文”观照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四、研究方案 |
第一章 王崧舟“诗意语文”理念及其内核 |
第一节 关于“诗意语文”理念的基本内容 |
一、“诗意语文”的形成过程 |
二、“诗意语文”理念的内涵 |
三、“诗意语文”理念的不足 |
第二节 “诗意语文”的内核——“情” |
一、突出学生主体,关照实意真情 |
二、凸显课文文本,关怀画意诗情 |
三、重视课堂气氛,关注师生传情 |
第二章 王崧舟“诗意语文”理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经验与智慧 |
第一节 “诗意语文”理念下的古诗词教学经验 |
一、诗意地进行教学提问 |
二、诗意地感受诗词文化,分析诗歌结构 |
三、诗意地引入诗歌背景,解读诗歌技法 |
四、评价诗意的教学模式 |
第二节 “诗意语文”理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
一、咬准题目字句,坚实理解基础 |
二、掌握背景技法,提升鉴赏层次 |
三、析出情感哲理,熏陶认知品味 |
四、体会意境审美,感悟诗词魅力 |
五、意会诗风语感,培养诗意感知 |
第三章 王崧舟“诗意语文”在高中古诗词教学的运用 |
第一节 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与考察的内容分析 |
二、课堂教学缺乏诗意的原因分析 |
第二节 “诗意语文”理念对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启发 |
一、义务教育阶段的古诗词教学经验的迁移 |
二、“诗意语文”理念中的古诗词教学经验借鉴 |
第四章 基于“诗意语文”理念的高中古诗词教学设计与品评 |
第一节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与品评 |
第二节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与品评 |
第三节 《雨霖铃》教学设计与品评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 |
(6)普通高中创意拼贴课程及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培养学生创新创意素养是国际社会的共识 |
(二)美术课程是发展学生创意素养的独特平台 |
(三)创意类美术课程在高中美术课程体系中须有相应地位 |
(四)“创意拼贴”是探索高中创意美术课程建设的可行方式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主要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案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标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路线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
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现状研究 |
一、课程标准研究 |
二、问卷调查 |
三、个别访谈 |
四、现状研究小结 |
第三章 创意拼贴单元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 |
一、开设创意拼贴单元的缘由与意图 |
二、课程纲要与教学方案设计 |
三、教学过程与结果 |
第四章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
一、本研究的总体结论 |
二、对创意美术课程建设的建议 |
三、本研究的成效、不足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初中语文教学的课程思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 |
1.4 研究的方法路线及创新之处 |
1.4.1 研究的方法及路线 |
1.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初中语文教学课程思政的相关概述 |
2.1 本研究基本概念 |
2.1.1 思政课程 |
2.1.2 课程思政 |
2.2 初中语文学科的特点及进行课程思政的优势 |
2.2.1 初中语文学科的特点 |
2.2.2 初中语文教学进行课程思政的优势 |
2.3 本研究的相关理论支撑 |
2.3.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3.2 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以载道”思想 |
2.3.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的相关论述 |
2.3.4 隐性教育与协同育人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初中语文教学的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课程思政取得的成绩 |
3.2 初中语文教学的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
3.2.1 初中语文教学理念的思政效力发挥得不够充分 |
3.2.2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思政要求没有得到高度重视 |
3.2.3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思政资源利用率不高 |
3.2.4 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思政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
3.2.5 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思政作用被忽视 |
3.3 初中语文教学的课程思政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课程思政有序开展 |
3.3.2 管理制度因素束缚课程思政有效实施 |
3.3.3 教师思政素质制约课程思政稳步发展 |
3.3.4 家庭教育因素阻碍课程思政向前推进 |
3.4 本章小结 |
4 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对策 |
4.1 充分发挥初中语文教学理念的独特思政效力 |
4.1.1 转变应试教学理念将开阔语文课程思政新视野 |
4.1.2 融入思政教学理念将提升语文课程思政新境界 |
4.2 充分突出初中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思政要求 |
4.2.1 探索“知识与技能”目标广阔的思政前景 |
4.2.2 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策略的思政指导 |
4.2.3 把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的思政方向 |
4.3 充分利用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各种思政资源 |
4.3.1 深入挖掘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隐性的思政资源 |
4.3.2 努力发现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丰富的思政范本 |
4.3.3 全面探究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多彩的思政元素 |
4.4 充分彰显初中语文各种教学方式的思政优势 |
4.4.1 运用作文教学的思政主题搭建思政教育平台 |
4.4.2 洞察朗读教学的思政素材抓住思政教育契机 |
4.4.3 捕捉阅读教学的思政因素拓宽思政教育渠道 |
4.5 充分重视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思政导向作用 |
4.5.1 把握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思政评价方向 |
4.5.2 建立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思政评价制度 |
4.5.3 采用语文教学与思政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8)面向知识建构的课堂对话规律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方法 |
(一)数据来源 |
(二)课堂对话编码与自动序列标注 |
(三)课堂对话的序列挖掘 |
1. 构建转化课堂对话行为频次转化表 |
2. 构建课堂对话序列关系图 |
三、研究结果 |
(一)课堂对话的实施现状 |
(二)课堂对话行为交互分析 |
(三)课堂对话过程性序列挖掘 |
四、讨论 |
(一)课堂教学改革成效凸显,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课堂话语模式 |
(二)高质量的课堂对话以螺旋式结构上升,体现出知识建构的特质 |
(三)不同科目的对话演进规律区分明显,数学与科学课堂初具“问题探究式”特征 |
五、结论与建议 |
(9)中学古诗文阅读策略及指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一)古诗文在语文素养培育中的独特价值亟待充分彰显 |
(二)古诗文阅读策略开发可以弥补语文课程中策略性知识的不足 |
(三)在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忽视程序性、策略性知识的传授 |
(四)阅读策略及其教学的研究是与国际阅读素养培育对接的必由之路 |
(五)与个人从业经历和学术背景相关 |
二、研究内容 |
(一)基于已有研究,结合教学实际,明确古诗文阅读策略的内涵与策略体系建构的价值 |
(二)根据文本属性和阅读取向,建构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 |
(三)基于中外阅读策略教学理论,实施古诗文阅读策略教学转化与指导 |
三、研究目的 |
(一)构建古诗文阅读策略理论框架,制定本土化阅读策略 |
(二)建构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 |
(三)为古诗文阅读策略教学提供指导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价值 |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设计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阅读 |
(二)阅读策略 |
(三)古诗文 |
(四)古诗文阅读策略 |
(五)古诗文阅读策略的指导 |
二、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论文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案例研究法 |
(三)行动研究法 |
(四)文本分析方法 |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内关于阅读策略的研究 |
(一)阅读策略研究概貌 |
(二)阅读策略的理论研究 |
(三)阅读策略的实践研究 |
二、国外阅读策略相关研究 |
(一)阅读策略阶段性、层次性的研究 |
(二)阅读策略应用的研究 |
三、已有研究的反思与讨论 |
第一章 阅读策略的多维透视 |
第一节 心理学视域中的阅读策略:信息加工与管理 |
一、阅读理解模式:概念与材料相互驱动 |
二、图式认知模式:组织信息的主动过程 |
三、PISA测试中阅读策略:文本处理与任务管理 |
第二节 阅读学视域中的阅读策略:行为调控与层级运筹 |
一、注重阅读行为,具有明显层级性 |
二、凸显阅读主体作用,强调对阅读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
第三节 文章学视域中的阅读策略:取向、内容与方式的择选 |
一、文章阅读的特点决定阅读取向 |
二、文章学中阅读策略:内容的择选 |
三、文章学中阅读策略:方式的选取 |
第四节 中西文艺理论中的阅读策略:路径与要津 |
一、中国传统文论中的鉴赏路径:披文入情与玩味自得 |
二、国外文艺理论中的阅读要津:三“R”模式与“肌质”特性 |
第二章 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建构的现实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古诗文阅读、阅读策略教学的现状及反思 |
一、古诗文阅读教学:“怎么教学生学会”的缺位 |
二、部编本语文教材阅读策略设计:文本的普适性与行为的共同性 |
三、阅读策略教学的研究:“怎么读”抽空了“读什么” |
四、古诗文阅读及阅读策略教学的讨论和结论 |
第二节 古诗文阅读的特征与进入的维度 |
一、古诗文阅读的特征 |
二、古诗文阅读的“四维” |
三、古诗文“四维”阅读的理路 |
第三章 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的建构 |
第一节 古诗文认读策略 |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认读策略 |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认读策略 |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认读策略 |
四、指向文化的古诗文认读策略 |
第二节 古诗文解读策略 |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解读策略 |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解读策略 |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解读策略 |
四、指向文化的古诗文解读策略 |
第三节 古诗文赏读策略 |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赏读策略 |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赏读策略 |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赏读策略 |
四、指向文化的古诗文赏读策略 |
第四节 古诗文鉴读策略 |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鉴读策略 |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鉴读策略 |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鉴读策略 |
四、指向文化的古诗文鉴读策略 |
第五节 古诗文“四维四级”阅读策略的体系 |
一、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的生成机理 |
二、古诗文阅读策略之间内在联系 |
三、“四维四级”阅读策略体系的说明 |
第四章 古诗文阅读策略的指导 |
第一节 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理论基础 |
一、阅读策略教学:文本意义的建构 |
二、国外阅读策略教学模式:互惠与互动 |
三、国内阅读策略教学:体验与支架 |
第二节 古诗文认读策略的指导 |
一、诵读识字 |
二、字形识意 |
三、虚词断句 |
第三节 古诗文解读策略的指导 |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解读策略的指导 |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解读策略的指导 |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解读策略的指导 |
第四节 古诗文赏读策略的指导 |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赏读策略的指导 |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赏读策略的指导 |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赏读策略的指导 |
第五节 古诗文鉴读策略的指导 |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鉴读策略的指导 |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鉴读策略的指导 |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鉴读策略的指导 |
四、指向文化的古诗文鉴读策略的指导 |
第六节 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案例评析 |
一、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运作 |
二、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案例评析 |
第五章 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实践与反思 |
第一节 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实践 |
一、古诗文阅读前测解析 |
二、古诗文阅读策略的教学设计 |
三、古诗文阅读策略教学实录及解析 |
第二节 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反思 |
一、古诗文阅读策略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
二、古诗文阅读策略教学对教师的启发 |
三、古诗文阅读策略教学的思考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发表情况 |
后记 |
(10)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现状调查研究 ——以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缘起及价值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设想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核心素养及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概述 |
第一节 核心素养概述 |
一、我国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 |
二、我国核心素养的内涵 |
三、我国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中的价值 |
四、我国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
第二节 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概述 |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 |
二、教育部关于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制度规定 |
三、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 |
四、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意义 |
第二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现状调查——以临沂市兰山区为例 |
第一节 临沂市兰山区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现状调查 |
一、现状调查设计 |
二、临沂市兰山区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相关政策及调查学校的基本情况 |
三、临沂市兰山区调查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基本现状 |
第二节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问题表征 |
一、学生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第三节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小学生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传统文化学习问题成因分析 |
二、教师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问题成因分析 |
第三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实施对策 |
第一节 加强小学生传统文化学习 |
一、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生兴趣培养 |
二、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指导 |
三、通过制度规范强调意识 |
第二节 解决小学语文教师传统文化教学的困境 |
一、为教师提供传统文化知识学习机会 |
二、强化核心素养内容在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融入 |
三、加强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教学的融合力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提纲(学生) |
附录2 访谈提纲(教师) |
附录3 小学生语文传统文化学习情况问卷调查表 |
附录4 小学生语文教师传统文化教学情况问卷调查表 |
致谢 |
四、应该抓好语文课的“双基”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师范生的教师素养养成教育研究(1949-1999)[D]. 李莎莎.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2]相对贫困民族地区初中阶段学生隐性辍学问题研究 ——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瓦姑中学为例[D]. 廖敏. 西南大学, 2021
- [3]余映潮古诗词教学艺术及其运用研究[D]. 陈悠然.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4]乡村小规模学校功能变迁研究 ——以寨里镇孤山学校为个案[D]. 高晓娜.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5]王崧舟“诗意语文”观照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D]. 王冬悦.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6]普通高中创意拼贴课程及教学研究[D]. 冯迪垒.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7]初中语文教学的课程思政研究[D]. 莫莉莉.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8]面向知识建构的课堂对话规律探析[J]. 宋宇,邬宝娴,郝天永. 电化教育研究, 2021(03)
- [9]中学古诗文阅读策略及指导研究[D]. 李季.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10]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现状调查研究 ——以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为例[D]. 丁慧翠. 扬州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