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的特殊首发症状

原发性肝癌的特殊首发症状

一、原发性肝癌的特殊首发症状(论文文献综述)

姜雪娇[1](2021)在《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多原发癌(multipleprimary cancer,MPC)指同一机体的器官组织同时或先后发生不止一个且互相独立的原发恶性肿瘤。肺癌由于其高发生率及死亡率一直以来受到学界广泛重视。然而临床研究中对既往确诊癌症患者再次发生第二原发肺癌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鲜有报道。第二原发肺癌与肺部转移灶,病理性质完全不一致,其治疗手段及临床预后也不同。临床中由于新出现的第二原发肺癌灶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可能导致医务工作者重视首发癌,而忽略第二原发肺癌的发生,甚至直接误诊成首发癌的肺部转移,造成漏诊误诊。第二原发肺癌的漏诊或误诊,给规范化的临床治疗提出严峻挑战,均会造成患者放弃根治性治疗甚至过度治疗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因此,对其临床特征、风险因素、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等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减少第二原发肺癌的误诊和漏诊,并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提高治愈率及改善预后。分析同类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目前已发表的研究大多整理分析了第二原发肺癌的临床特征,并未涉及其远期预后的分析,成为其研究的不足。基于此,我们提出了 72例LCSPM-MPC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从多角度去探究影响其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目的探讨肺癌作为第二原发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形成原因、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性别、年龄、个人史、肿瘤家族史、时间间隔、首发癌情况(器官分布、病理分期、治疗方式)、第二原发肺癌情况(首次出现时的症状、病灶最大径、淋巴及器官转移情况、TNM分期、病理类型、ki-67、基因突变、治疗方式)及中医证候等因素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及其生存差异,以期提高医务工作者对LCSPM-MPC的认识,更好的指导临床诊疗。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收集整理中日友好医院2012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为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按照诊断标准从中筛选出肺癌作为第二原发癌的多原发癌患者纳入研究。详细采集并录入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并随访,包括一般情况、病史资料、首发癌相关信息、第二原发肺癌相关信息、中医证候及生存状态。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以中位计数法表示,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对再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性癌各临床指标运用log-rank单因素检验对比组间差异和Cox风险比例模型做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索影响LCSPM-MPC预后可能的风险因素,显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发病率:中日友好医院2012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共经病理确诊为肺癌2375例,发现LCSPM-MPC患者72例,发生率约为3.03%。2)性别及年龄:全组男性、女性患者各36例,男女发病比例相近。首发癌确诊中位年龄是62岁(19~83岁),平均年龄60.25±12.74岁,高发年龄段为60~69岁。其中男性中位年龄63岁(49~81岁),平均年龄64.38±7.57岁,高峰年龄段60~69岁;女性中位年龄57岁(19~83岁),平均年龄56.11±15.38岁,高峰年龄段为50~69岁,男女在年龄分层上存在明显差异(P<0.05)。第二原发肺癌确诊中位年龄是69岁(31~90岁),平均年龄66.22±12.21岁,高峰年龄为70~79岁之间。其中男性中位年龄70岁(53~90岁),平均年龄69.55±8.64岁,高峰年龄段为70~79岁;女性中位年龄66岁(31~87岁),平均年龄62.89±14.32岁,高峰年龄段为70~79岁,男女在年龄分层上未见明显差异(P>0.05)。3)两癌灶间隔时间:同时瘤组(SMPC)占20.83%(15/72),异时瘤组(MMPC)占79.17%(57/72),异时瘤组是同时瘤组的3.8倍。SMPC组中,首癌与第二原发肺癌中位间隔时间是0.5个月(0~5.1个月);MMPC组中,首癌与第二原发肺癌中位间隔时间是77个月(10~304个月)。40例(55.56%)在首发癌确诊后的5年内有发生第二原发肺癌,提示发病高峰时间集中于首发癌后的5年内。4)首发癌发病特点:消化系统30例,乳腺12例,泌尿系统8例,头颈部7例,女性生殖系统6例,淋巴系统4例,血液系统及胸腺各2例,腹膜后副神经1例,其中消化道(25/69,34.72%)及乳腺癌(12/72,16.67%)是首发癌的好发部位,其次是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头颈部肿瘤及妇科系统肿瘤。从性别差异来看,女性乳腺癌最多见(12/36,33.33%),男性胃肠道肿瘤最多见(16/36,44.44%)。从同时异时性来看,MMPC和SMPC患者在首发癌系统及器官分布上无差异。病理类型以实体瘤多见,白血病、淋巴瘤病理类型少见。在首发癌分期方面,超过三分之二的首发癌临床分期为Ⅰ期(51/72,70.83%)。在首癌治疗方式中,84.72%(61/72)行手术治疗,其中76.39%(55/72)例行根治性手术。5)第二原发肺癌发病特点:54.17%(39/72)患者在确诊前无任何不适症状,仅通过常规体检偶然发现;55.56%(40/72)肿瘤最大径小于3cm;48.61%(35/72)患者伴发转移,37.5%(27/72)患者伴发淋巴结转移,30.56%患者(22/72)伴远处转移;50%(36/72))患者临床分期为Ⅰ期;63.89%患者(46/72)肺部病灶位于上叶;超过三分之二的病理类型为腺癌(58/72,80.56%);25%(18/72)患者具有EGFR敏感基因突变;55.56%(40/72)患者 Ki-67 指数<20%;65.28%(47/72)患者行手术治疗,54.17%(39/72)例行根治术。6)中医证候:31.94%(23/72)痰湿证,19.44%(14/72)血瘀证,15.28%(11/72)阴虚证,13.89%(10/72)气郁证,9.72%(7/72)湿热证,6.94%(5/72)阳虚证,2.78%(2/72)气虚证。7)生存情况:72例LCSPM-MPC患者至随访终点时,54.12%仍存活(39/72),45.83%(33/72)已死亡。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time,OS)范围为 12.93~337.37 个月,中位生存时间(Median survival time,mOS)为155.23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2/72)、83.33%(60/72)、62.5%(45/72)。8)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对再发癌为肺癌的MPC各项临床指标与生存时间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log-rank检验方法,结果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包括:性别、冠心病史、同时性或异时性、两癌时间间隔、首发癌年龄、首发癌器官分布(女性特有肿瘤)、首发癌分期、首发癌是否行根治术、第二原发肺癌病灶大小、淋巴转移情况、远处转移情况、第二原发肺癌TNM分期、第二原发肺癌Ki-67数值、第二原发肺癌根治手术、中医证候(阴虚证)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经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后显示,性别、间隔时间、阴虚证、首发癌年龄、首发癌行根治术及第二原发肺癌分期对总生存期影响较大(P<0.05)。研究结论1)LCSPM-MPC好发于中老年人,对于消化道肿瘤及乳腺癌患者,在首发癌确诊前5年内出现的肺部新发病灶,临床上需考虑到有第二原发肺癌的可能性,以便早期诊治,争取为患者赢取更大的生存获益。2)LCSPM-MPC患者均存在证候偏颇状态,以痰湿证居多,其次为血瘀、阴虚及气滞证,其中阴虚证患者预后可能较差。3)对LCSPM-MPC患者多项临床指标进行生存分析显示:①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女性患者、无冠心病史、异时瘤组、首发癌灶与第二原发肺癌发病间隔时间>5年、首癌年龄<62岁,首癌及第二原发肺癌分期为Ⅰ-Ⅱ期、首发癌为女性常见肿瘤(乳腺癌和生殖系统肿瘤)、第二原发肺癌病灶<3cm、无淋巴及周围器官组织转移、第二原发肺癌Ki-67数值<20%,首发癌及第二原发肺癌行根治术患者预后较好,生存期显着延长。②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性别、间隔时间、首发癌年龄、首发癌行根治术、第二原发肺癌分期对LCSPM-MPC患者预后的影响更大,其中男性患者、间隔时间小于5年、首发癌年龄≥62岁、首发癌未行根治术及第二原发肺癌为中晚期,死亡风险显着升高。

赵远红,吕强,杨瑞雪,陈茂艳[2](2020)在《14例病理诊断明确的隐源性肝癌临床资料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初步探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病理学诊断明确的隐源性肝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9年8月间收治,具有明确病理学诊断的14例隐源性肝癌患者一般情况、血清学指标及肿瘤病理类型、发病部位、转移情况、中医证型及其首发症状。结果 14例患者男女比例约为3.7∶1;平均年龄63.9±6.2岁,其中合并血脂异常/脂肪肝2例,合并高血压5例,合并高血糖状态8例,合并高血压、肥胖者1例,完全符合代谢综合征诊断2例,伴有肝硬化3例;AFP≥400 ng/ml 3例,<400 ng/mL 11例;CEA≥5ng/mL 4例,<5 ng/ml 10例;其血清HBV-DNA检测均为阴性,其中3例乙肝表面抗体HBsAb (+);14例中符合脾虚证者8例、非脾虚证6例;体检时发现的1例,13例患者首发症状分别有不同程度的乏力、腹胀痛或胁痛,1例乏力伴发黄疸;病理分型6例为胆管细胞癌,7例为肝细胞癌,1例混合型。结论目前有限的病例研究提示隐源性肝癌患者年龄偏大,多缺乏肝硬化背景,胆管细胞癌所占比例相对为大,其发生与代谢因素密切相关,临床上中医脾虚证多见。

姚自力[3](2020)在《云南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HBV和HCV相关HCC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通过搜集并整理我院首次确诊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相关肝细胞肝癌(H 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住院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全面分析HBV和HC V相关HCC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旨在为临床诊治和预防工作提供一定帮助。[方 法]本研究共纳入380例HBV和HCV相关HCC患者。选取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符合诊断标准且病历资料完整的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之间的住院患者。统计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个人史、家族史。临床资料包括首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资料、影像学检查资。其他资料包括: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持续时间、抗病毒具体用药、肝脏储备功能Child-pugh分级、肝癌BCLC分期等。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 果]1.人口统计学特点,380例HBV和HCV相关HCC患者病例资料,其中男性334例(占87.89%),女性46例(占12.11%),男女比例7.26:1。年龄分布情况:总体年龄分布在18-85岁之间,其中40岁以下30例(占7.89%);40岁至49岁110例(占28.95%);50岁至59岁148例(占38.95%);60岁至69岁63例(占16.58%);70岁以上29例(占7.63%)。文化程度分布情况:小学及以下107例(占28.16%),初中159例(占41.84%),高中57例(占15.00%),大专及以上57例(占15.00%)。职业分布:农民194例(占51.05%),公司职员58例(占15.26%),公务员9例(占2.37%),退休人员54例(占14.21%),无业人员20例(占5.26%),其他职业45例(占11.85%)。个人史:有长期饮酒史126例(占33.16%),有长期吸烟史138例(占36.32%)。家族史:有肝癌、肝硬化家族史85例(占22.37%)。男女HCC发病年龄比较:334例男性HCC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2.49±10.78岁,中位年龄52岁。46例女性HCC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8.20±7.89岁,中位年龄58岁。两组资料比较分析结果提示,男、女在HCC发病年龄(t=-3.459,P=0.001)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临床特征,380例HBV和HCV相关HCC患者中,HBV相关HCC共计328例,HCV相关HCC共计52例。HBV相关HCC组(328例)患者中:有肝硬化病史278例(占84.76%),有糖尿病病史34例(占10.37%);HCV相关HCC组(52例)患者中:有肝硬化病史42例(占80.77%),有糖尿病病史13例(占25.00%)。两组HCC患者之间,在合并肝硬化病史方面(χ2=0.537,P=0.464)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合并糖尿病病史方面(χ2=8.869,P=0.003)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常见的首发临床表现有:腹部隐痛不适187例(占49.21%),腹胀119例(占31.32%),无症状81例(占21.32%),乏力72例(占18.95%),纳差63例(占16.58%),肤黄、眼黄、尿黄41例(占10.79%),呕血黑便10例(占2.63%),体重下降8例(占2.11%)等。4.380例HBV和HCV相关HCC患者中,肝脏储备功能Child-pugh分级评分情况如下:Child-pughA 级 159 例(占 41.84%),Child-pughB 级 145 例(占38.16%),Child-pugh C 级 76 例(占 20.00%)。其中,328 例 HBV 相关 HCC组患者中,A级、B级、C级分别为:139例(占42.38%)、123例(占37.50%)、66例(占20.12%);52例HCV相关HCC组患者中,A级、B级、C级分别为:20 例(占 3 8.46%)、22 例(占 42.31%)、10 例(占 19.23%)。两组 HCC 患者在肝脏储备功能Child-pugh分级评分上(χ2=0.454,P=0.797)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80例HBV和HCV相关HCC患者中,肝癌BCLC分期情况:0期 4 例(占 1.05%),A 期 91 例(占 23.95%),B 期 79 例(占 20.79%),C期 130例(占34.21%),D 期76(占 20.00%)。其中,328 例 HBV 相关 HCC患者组中,0期、A期、B期、C期、D期分别为:4例(占1.22%)、74例(占22.56%)、66例(占 20.12%)、118例(占 35.98%)、66 例(占 20.12%);52例HCV相关HCC患者组中,0期、A期、B期、C期、D期分别为:0期0例(占0.00%)、A期 17 例(占 32.69%)、B期 13 例(占 25.00%)、C期 12例(占23.08%)、D期10例(占19.23%)。基于0期病例数较少,将其纳入A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HCC患者在肝癌BCLC分期上(χ2=4.140,P= 0.247)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5.380例HCC患者的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分布:AFP<20μg 71例(占18.68%);20μg≤AFP<400μg 109 例(占 28.68%);400μg5≤AFP<1000μg 115 例(占 30.26%);AFP≥1000μg 85例(占22.38%)。抗病毒治疗与血清AFP水平相关性分析:HBV相关HCC抗病毒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AFP水平分布(χ2=4.127,P=0.248)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HCV相关HCC抗病毒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AFP水平分布(χ2=5.545,P=0.1142)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AFP水平与影像学特征及BCLC分期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法分析,血清AFP水平升高与与肿瘤数目(rs=0.080,P=0.119)、肝外转移(rs=0.098,P=0.057)无相关性(均P>0.05)。而与肿瘤最大直径(rs=0.193,P=0.000)、PVTT形成(rs=0.232,P=0.000)、肝癌 BCLC 分期(rs=0.121,P=0.018)呈正相关(均P<0.05)。6.HBV相关HCC患者中,HBeAg 阳性患者共计84例(占25.61%),HBeAg阴性患者共计244例(占74.39%)。52例HCV相关HCC中有明确HCV基因分型资料的病例共17例。其中1b型6例(占35.29%),2a型3例(占17.65%),3a 型1 例(占 5.88%),3b 型 7 例(占 41.18%)。7.328例HBV相关HCC患者中,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共1 18例,其中接受单用NAs抗病毒治疗102例(LAM14例、ADV21例、LDT4例、ETV46例、LAM联合ADV11例、TDF4例);单用普通干扰素治疗患者1例(占0.85%);单用Peg-IFNα抗病毒治疗10例(占8.47%);Peg-IFNα联合NAs抗病毒治疗5例(占4.24%)。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共210例,设为对照组。抗病毒治疗组与对照组在APTT(Z=-1.417,P=0.156)指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ALB(Z=-4.469,P=0.000)、ALT(Z=-3.113,P=0.002)、AST(Z=-5.834,P=0.000)、ALP(Z=-4.651,P=0.000)、TBIL(Z=-3.706,P=0.000)、γ-GGT(Z=-5.954,P=0.000)、PT(Z=-3.479,P=0.001)等指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抗病毒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肿瘤数目(χ2=24.939,P=0.000)、肿瘤最大直径(χ2=42.081,P=0.000)、门静脉癌栓形成(χ2=31.221,P=0.000)、肝外转移(χ2=10.474,P=0.001)、肝脏储备功能 Child-pugh 分级评分(χ2=25.381,P=0.000)、肝癌 BCLC 分期(χ2=62.282,P=0.000)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8.52例HCV相关HCC患者中,既往曾行抗病毒治疗患者共计23例作为抗病毒治疗组,其中DAA治疗11例(索磷布韦7例,索磷布韦联合达卡他韦2例,索磷布韦/维帕他韦2例),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12例;对照组为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共计29例。抗病毒治疗组和对照组实验室检查资料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ALB(t=2.970,P=0.005)、ALT(Z=-3.013,P=0.003)、AST(Z=-3.012,P=0.003)、ALP(Z=-2.036,P=0.042)、PT(t=-2.071,P=0.044)、APTT(Z=-2.392,P=0.021)等指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在TB(Z=-0.369,P=0.712)、y-GGT(Z=-0.765,P=0.444)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影像学资料比较结果表明:在肿瘤数目(χ2=6.766,P=0.034)、PVTT形成(χ2=4.388,P=0.036)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在肿瘤最大直径(χ2=3.106,P=0.212),肝外转移(χ2=0.126,P=0.714)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资料在肝脏储备功能Child-pugh分级评分(χ2=6.024,P=0.049)、肝癌BCLC分期(χ2=8.704,P=0.033)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9.HBV相关HCC患者影像学表现有肝外转移共计61例(占18.60%),无肝外转移共计267例(占81.40%)。两组患者在饮酒史(χ2=5.775,P=0.016)、肝脏储备功能Child-pugh分级评分(χ2=12.249,P=0.020)、肿瘤数目(χ2=34.652,P=0.000)、肿瘤最大直径(χ2=18.366,P=0.000)、门静脉侵犯(χ2=35.579,P=0.000)、抗病毒治疗(χ2=10.474,P=0.000)、HBV-DNA(χ2=18.775,P=0.000)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纳入二元Logsi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肿瘤数目(OR=2.082,95%CI:1.326~3.270,P=0.001),门静脉侵犯(OR=2.447,95%CI:1.084~5.524,P=0.031)是HBV相关HCC发生肝外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就肿瘤数目、门静脉侵犯,两组患者资料再次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数目(AUC=0.713,95%CI:0.645~0.782,P=0.000),门静脉侵犯(AUC=0.707,95%CI:0.638~0.779,P=0.000)能显着预测HCC肝外转移的发生。10.以HCC介入治疗术后,Peg-IFNα联合免疫调节剂作为辅助治疗病例共计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一直单纯接受NAs抗病毒治疗,HCC介入治疗术后继续NAs抗病毒治疗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有一例联合靶向药物索拉菲尼治疗。15例HBV相关HCC总体中位随访时间为29.5个月。随访终点观察组HCC复发共计2例(占28.57%),对照组HCC复发共计6例(占75.00%)。观察组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是49.43个月[95%CI(32.34,66.52)个月],对照组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是20.38个月[95%CI(15.88,24.87)个月]。两组患者无病生存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25)。[结论]1.HBV和HCV相关HCC患者以中年男性患者群体居多,40-59岁的人群属于高发病群体;在低文化水平、低收入水平群体中显着流行;女性在更年期后HCC风险会增加。此外,HCV相关HCC中合并糖尿病几率显着高于HBV相关HCC患者。临床表现多以腹痛腹胀、乏力、纳差、肤黄、眼黄、尿黄、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表现。2.血清AFP水平升高与更大的肿瘤直径、门静脉癌栓形成、更晚期的肝癌BCLC分期呈显着正相关性。3.既往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发生HCC时表现出更好的预后状况。4.门静脉侵犯和肝内肿瘤多发,是HBV相关HCC发生肝外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5.Peg-IFNα联合免疫调节剂作为HBV相关HCC介入术后的辅助治疗,可明显延长患者无病生存期。

高颖妍[4](2020)在《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肝癌气滞血瘀型癌痛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气滞血瘀型癌痛的临床疗效,对比试验组和对照组疗效性指标和安全性指标的变化情况,客观评价血府逐瘀汤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气滞血瘀型癌痛的疗效,以进一步改善气滞血瘀型肝癌癌痛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为临床上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气滞血瘀型癌痛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方法:将入组的68例原发性肝癌并符合气滞血瘀证癌痛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入组34例患者。试验组患者予对照组初始方案加血府逐瘀汤温服,一日一剂,于午餐后1h及睡前分2次温服。对照组患者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萌蒂(中国)制药有限公司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40125,规格:10mg/粒)口服,一次1粒,期间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变化规范增加药物用量,一日2次,期间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的KPS评分、NRS评分、中医症状总积分等方面,记录不良反应,疗程结束后通过适当的统计学方法分别对血府逐瘀汤联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及单纯使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的治疗效果进行判定。结果:1.KPS评分方面:经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KPS评分均较前提高,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试验组评分提高幅度优于对照组。2.NRS评分方面:经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NRS评分均较前提高,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且试验组评分提高幅度优于对照组。3.中医症状方面:经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均可改善原发性肝癌气滞血瘀型癌痛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两组单症状比分、中医症状总积分及中医症状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试验组的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明显。4.安全性评估:观察期间所用药物对入组的68例患者的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可见便秘、嗜睡、乏力等服用阿片类药物后常见的不良反应,未见其余新发症状及不良反应。结论:血府逐瘀汤能有效减轻气滞血瘀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癌痛程度,并有利于改善其气滞血瘀证相应的中医症状,临床应用无特殊不良反应,有利于改善该类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情况。

任真[5](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周大桥教授治疗肝癌的经验》文中认为目的:基于大样本病案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数据挖掘分析,全面总结广东省名中医周大桥教授辨治原发性肝癌的独到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为临床医生提供具有参考价值且可行的中医诊疗思路。方法:筛选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深圳市中医院肝病科周大桥教授门诊就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病案,建立数据库,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版本)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周教授辨治原发性肝癌的证候规律、药物关联规则以及核心新方组合。成果:通过筛选得周大桥教授门诊10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初诊病案。结果表明,周教授辨治原发性肝癌证型有12种,肝郁脾虚、湿热瘀阻证最常见;用药以平、温、寒、凉,甘、苦、辛,归经肝、脾、胃、肾为主,补虚药使用最多;常用药物前10味有丹参、枳壳、白术、茯苓、三七、黄芪、枸杞子、郁金、白花蛇舌草、牛膝;通过关联规则分析,白术、茯苓、半枝莲是关联性最强的药物组合;最终得出5组新方:芡实、菟丝子、麦芽、金樱子、杜仲;车前子、金钱草、茵陈;黄芪、三七、丹参、白术、茯苓、郁金、枳壳;猪苓,桃仁,山慈菇;薏苡仁,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结论:周大桥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注重整体观念,病证结合;肝脾肾同治,尤重治脾;擅用活血化瘀药;衷中参西。

张瑜[6](2020)在《肝脏少见非癌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近年来除原发性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肝囊肿、肝海绵状血管瘤等常见良恶性占位外,其它一些发病率较低的肝脏恶性肿瘤也屡见报道。临床医生对于这些少见肝脏非癌恶性肿瘤认识程度、关注程度不够。肝脏非癌恶性肿瘤病理组织类型复杂,临床症状不典型,实验室缺乏特异性指标,即便在影像诊断技术显着进步的今天,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依然困难,在明确诊断后如何制定治疗方案,也需要认真思考和全面考虑。【目的】本文通过分析肝脏少见非癌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案及预后等,探讨其临床特征,从而提高该类疾病的认识,为临床制定合理诊疗策略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肝脏少见非癌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血清及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治疗方式、预后等,并应用万方医学网和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文献回顾,综合分析和总结肝脏非癌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结果】1、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肝脏非癌恶性肿瘤患者18例。其中包括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7例,肝脏原发性肉瘤5例,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3例,肝脏原发性间质瘤1例,肝脏恶性梭形细胞瘤1例,肝脏胆管导管内乳头状肿瘤1例。2、检索万方医学网及中国知网数据库同期发表的肝脏少见非癌恶性肿瘤相关文献,最终检索文献共174篇,剔除重复及因数据不足够充分而导致无法区分的文献82篇,最终纳入92篇文献,共260例患者。其中不同疾病的例数分别为: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70例(29篇文献),肝脏原发性肉瘤47例(7篇文献),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120例(38篇文献),肝脏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17例(14篇文献),肝脏恶性梭形细胞瘤2例(2篇文献),肝脏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4例(3篇文献)。3、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1)临床病例组:男性5例(占71.4%),女性2例(占28.6%),男女比例5:2,平均年龄56.3岁,腹部不适为首发症状占57.1%。肝功能异常占71.4%,肿瘤标志物(AFP、CEA、CA125、CA19-9)多正常。腹部彩超肝内低回声占66.7%。腹部CT肝内低密度灶占100%,增强无强化占66.7%。腹部MRI表现T1低信号、T2高信号及混杂信号占100%。病理学CD34、CD31有重要意义。治疗有肝切除、TACE、化疗、靶向治疗等,2例化疗患者随访超过4年仍存活。(2)文献报道组:男性23例(占32.9%),女性47例(占67.1%),男女比例1:2,平均年龄46.6岁。首发症状、实验室、影像学、病理学与临床病例组大致相似。治疗上肝切除占72.7%、放疗和化疗占15.2%、TACE占3.0%,分别随访2年、1年、4年,生存14例(占58.3%)、4例(占80.0%)和3例(占100%)。4、肝脏原发性肉瘤(1)临床病例组:男性1例(占20.0%),女性4例(占80.0%),男女比例1:4,平均年龄49.6岁,首发症状腹部不适占60.0%。肝功能异常占100%,?-GT、ALP升高为主,肿瘤标志物(AFP、CEA、CA125、CA19-9)多正常。腹部彩超肝内混合性回声占100%。腹部CT高密度或不均匀密度占75.0%,不规则强化占50.0%,无强化占50.0%。病理检查Vimentin、Ki-67有重要价值。治疗方式有肝切除、TACE、对症治疗,2例确诊1-3个月即死亡。(2)文献报道组:男性30例(占63.8%),女性17例(占36.2%),男女比例约为2:1,平均年龄50.7岁。肝酶学升高占4.3%。首发症状、影像学、病理学与临床病例组大致相似。24例行肝切除,平均随访52.7个月,生存10例(占41.7%)。5、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1)临床病例组:男性1例(占33.3%),女性2例(占66.7%),平均年龄41.3岁,均以腹部不适为首发症状。肝功能异常占66.7%,NSE升高占33.3%,AFP、CEA、CA125、CA19-9均正常。腹部CT肝内低密度病灶占100%,均不规则强化。1例腹部MRI见T2等信号,均匀强化。病理学Syn、Cg A、CD56有重要意义。中药抗肿瘤治疗、化疗联合靶向治疗、TACE各1例,最长随访4.5年仍存活。(2)文献报道组:男性50例(占41.7%),女性70例(占58.3%),男女比例为5:7,平均年龄52.1岁。临床特征、实验室、影像学、病理学检查与临床病例组相似。治疗上肝切除占73.1%、放疗和化疗占4.3%、TACE占10.8%、靶向治疗1.9%、对症治疗占2.2%,分别随访6-29个月、12-27个月、1-36个月、6个月、7-27个月,生存12例(占17.7%)、2例(占50.0%)、7例(占70.0%)、1例(占100%)。6、肝脏原发性间质瘤(1)临床病例组:1例51岁女性患者,腹痛为首发症状,实验室检查仅?-GT升高。腹部彩超示肝内低回声包块,腹部CT见肝内混杂密度团块。腹部MRI见T1混杂信号,T2高信号。免疫组化CD117、CD34、DOG-1阳性。多次行TACE治疗,联合靶向治疗,已随诊5年。(2)文献报道组:男性8例(占47.1%),女性9例(占52.9%),男女比例8:9,平均年龄51.5岁,首发症状腹痛、腹胀占47.1%,无症状占35.3%。常规实验室指标多正常。腹部彩超肝内不均匀回声占83.3%。腹部CT肝内低密度灶占53.9%,增强后病灶均不均匀强化。腹部MRI均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不均匀强化占75.0%。组织病理学CD117、CD34、DOG-1有重要意义。治疗方式包括肝切除(占82.4%)、中药抗肿瘤治疗(占5.9%),分别随访3-12个月、2年,生存2例(占14.3%)和1例(占100%)。7、肝脏恶性梭形细胞瘤(1)临床病例组:45岁男性患者1例,乏力、腹痛、发热为首发症状。实验室检查中WBC、?-GT、ALP、CA125升高,血红蛋白(Hemoglobin,Hb)82g/L,AFP、CEA正常。腹部CT示肝内占位。中药抗肿瘤治疗2个月死亡。(2)文献报道组:71岁男性1例,46岁女性1例,1例肝功能Child分级A-B,另1例正常,AFP、CEA、CA19-9、CA125正常。影像学诊断均为肝占位待查,均行肝切除。1例随访超过10个月无瘤存活。8、肝内胆管导管内乳头状肿瘤(1)临床病例组:67岁女性患者1例,无症状。实验室指标仅肝功能异常。腹部CT、MRI示肝内囊性改变。肝切除术后随访4年仍存活。(2)文献报道组:男性1例,女性3例,男女比例1:3,平均年龄59.5岁。首发症状均为上腹不适。肝功能异常占75.0%,CEA、CA19-9升高分别占50.0%。腹部彩超肝占位伴胆管扩张占75.0%。腹部CT肝内见囊实性和/或结节样低密度影占75.0%。1例腹部MRI检查表现肝内外胆管及胆总管明显扩张。组织病理学Muc有重要意义。治疗肝切除为主(占100%),1例随诊4个月存活。【结论】肝脏少见非癌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不典型,多数缺少特异性的影像学表现,早期诊断困难,需依靠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确诊并与其他恶性肿瘤相鉴别。临床医生应根据肝脏肿瘤病理类型及患者个体情况制定精准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王歆圆[7](2019)在《益气活血组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益气活血组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Meta分析。材料与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为主的方式,检索时间限于2000年-2019年,中文主题词为“原发性肝癌”,副主题词为“益气活血”或“益气化瘀”或“补气活血”或“补气化瘀”在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进行检索,英文主题词为“hepatocellular carcinoma”,副主题词为“invigorating qi”or“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在Pubmed数据库进行检索,选出263篇文献,根据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获得了14篇关于以益气活血为基本立法组方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RCT研究。主要结局指标包括缓解率、稳定率、生活质量、治疗后KPS评分、6个月生存期、12个月生存期、治疗后CD8+数值、治疗后CD4+数值等,采用Jadad Scale评分法进行评价,应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 文献检索结果:本次研究最终获得了14篇关于以益气活血为基本立法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RCT研究,共计997例患者,对照组487例,观察组510例,纳入文献中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2. 文献基本特征:本次采用Jadad评分法进行评价,纳入文献质量较高,所纳入的文献盲法均为单盲,14篇文献中均未提及失访与退出。3. 益气活血立法组方分析:益气药物包括黄芪、甘草、白术、人参、刺五加、党参、淮山药,黄芪用药频次最高,共12篇文献中提及黄芪,占85.71%,其次8篇文献中提及甘草,占57.14%,6篇文献中提及白术,占42.85%,5篇文献中提及人参,占50.00%,4篇文献中提及刺五加,占28.57%;活血药物包括莪术、三棱、斑蝥、穿山甲、桃仁、凌霄花等,莪术用药频次最高,共8篇文献中提及莪术,占57.14%,其次5篇文献中提及三棱,占35.71%,4篇文献中提及斑蝥,占28.57%,4篇文献中提及穿山甲,占28.57%,3篇文献中提及桃仁,占21.43%,3篇文献中提及凌霄花,占21.43%。4. 清热药及滋阴药组方分析:清热药包括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熊胆粉、藤梨根、蚤休、蒲公英、夏枯草、珍珠草、玄参,白花蛇舌草用药频次最高,共7篇文献中提及白花蛇舌草,占50.00%,其次6篇文献中提及半枝莲,占42.85%,4篇文献中提及熊胆粉,占28.57%,3篇文献中提及藤梨根,占21.43%。滋阴药包括女贞子、生地、天门冬、枸杞子,女贞子用药频次最高,4篇文献中提及女贞子,占28.57%。5. 临床疗效:缓解率效应量RR及95%CI为1.34[1.17,1.53],Z=4.24(P<0.0001),菱形图位于图形的右侧,观察组患者在临床缓解率上有优势,图形中文献较为均匀的分布于虚线两侧,小部分偏移。稳定率效应量RR及95%CI为1.21[1.05,1.39],Z=2.61(P=0.009<0.01),菱形图位于图形的右侧,观察组患者在临床稳定率上有优势,图形中文献不对称分布于虚线两侧,部分偏移。6. 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效应量RR及95%CI为1.63[1.38,1.92],Z=5.74(P<0.00001),菱形图位于图形的右侧,观察组患者在生活质量上有优势。治疗后KPS效应量RR及95%CI为8.82[6.37,11.26],Z=7.06(P<0.00001),菱形图位于图形的右侧,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KPS评分上有优势。7. 生存期:6个月生存效应量RR及95%CI为1.08[0.99,1.17],Z=1.82(P=0.07>0.01),菱形图位于图形中间,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6个月生存期无差异。12个月生存效应量RR及95%CI为1.33[1.11,1.61],Z=3.01(P=0.003<0.01),菱形图位于图形的右侧,观察组患者在12个月生存期上有优势。8. 免疫功能:治疗后CD8+数值效应量RR及95%CI为3.53[-3.49,10.56],Z=0.99(P=0.32>0.01),菱形图位于图形的中间,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CD8+数值上无差异。治疗后CD4+数值效应量RR及95%CI为6.02[-1.51,13.55],Z=1.57(P=0.12>0.01),菱形图位于图形的中间,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CD4+数值上无差异。结论:1.经本次Meta分析发现,对于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常选用黄芪、甘草、白术、人参等益气药,莪术、三棱、斑蝥、穿山甲等活血药。在使用益气活血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同时根据疾病的辨证分型、疾病所处的不同阶段、患者的自身情况辩证论治加用了清热化痰、健脾利湿、补血益肾滋阴等药物进行个体化的施治。2.本研究发现,与常规治疗相比,益气活血法可以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和生存期限,因此益气活血法治疗原发性肝癌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多数文献中未提及KPS具体评分值,建议之后的研究注重生活质量方面的评价,增加治疗后KPS评分的具体数值,以提高文献质量。3.本研究发现,与常规治疗相比,益气活血法对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可能由于中医药辨证论治强调整体观念,治疗上从整体出发,改善局部问题,与西医药改善某一特定指标有着明显的区别。也可能是本文纳入免疫细胞相关文献不多或晚期原发性肝癌存在免疫抑制和免疫逃逸有关。

梅朝蓉,雷娜,徐静,陈琪,彭泽选,雷黎黎,刘坤,刘超,周燚,梅治家[8](2018)在《231例西藏地区藏族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西藏地区藏族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7年12月经临床诊断或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的231例患者的病历资料、体格检查、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同时通过电话随访获取进行生存时间随访,结合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平均年龄(54.73±10.75)岁,男女比例达6.21∶1。首发症状中以慢性腹痛发生率最高(56.71%),其次是腹胀(21.65%)。173例(74.89%)患者合并乙肝病毒感染,182例(发生率78.79%)合并肝硬化,14例(发生率6.06%)合并酒精性肝病。肿瘤类型中巨块型肝癌共110例(47.62%),结节型肝癌108例(46.75%),并发门静脉癌栓者有88例(38.10%)。病理类型以肝细胞癌为主,共59例(85.50%),胆管细胞癌6例(8.70%)。PLC总病程1108个月,中位数5个月,均数(7.55±6.87)个月。结论西藏地区藏族患者肝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为乙肝病毒感染,继续深入调查西藏地区肝癌流行病学及病因,加强对藏区居民的疾病宣教工作,改善藏民生活习惯,对西藏地区肝癌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张亮亮[9](2017)在《Wilson病并发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回顾性分析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铜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对细胞的生长有调节作用,含量过多则产生毒性。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是由于ATP7B基因突变引起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铜沉积于肝和脑损害相应的功能。尽管WD患者肝脏铜含量通常增高,常出现肝功能损害及肝硬化,但是与病毒性、酒精性等所致肝硬化相比,WD肝硬化癌变率较低。Wilkinson认为WD患者肝脏高铜对肝癌基因的启动可能存在“保护性”抑制现象,即肝脏高铜抑制WD患者肝癌的发生。但是有研究表明高铜体外促进肺癌、乳腺癌的生长和增殖。Wilson病的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发生率低的原因尚未明确,铜对肝癌的发生、对肝癌细胞增殖及相关铜伴侣蛋白在其中的作用也少见报道。目的1.通过国内外共49例WD并发PLC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WD并发PLC的特点。为WD患者PLC的诊治提供指导,减少WD并发PLC的发生。2.观察不同浓度的硫酸铜(CuSO4)对人肝癌细胞株Hep G2细胞的形态学、凋亡、细胞生存通路PI3K/Akt-NF-κB和增殖及相关铜伴侣蛋白的影响,揭示铜抑制WD患者肝脏发生癌变的部分机制。方法1.统计中国知网、Pubmed等国内外有关WD并发PLC的报道以及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所有WD患者随访发现PLC者,尽可能全面地统计它们的性别,确诊WD和PLC的年龄,病程,是否有肝炎或肝硬化,确诊为WD和发生PLC前的血清铜生化指标、肝功能指标、肝脏B超或CT表现,肝脏铜含量、AFP以及针对WD和PLC的治疗,探讨WD并发PLC的临床特点。2.用含不同浓度CuSO4的RPMI-1640培养液孵育Hep G2细胞不同时间,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不同CuSO4浓度组Hep G2细胞的形态学表现,DAPI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及形态学改变,用原子吸收法(AAS)测定不同CuSO4浓度组细胞内的铜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PI3K p85、Akt、p-Akt、NF-κB p65、ATP7B以及铜伴侣蛋白h CTR1、h CCC2、h COX17和HAH1的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国内外共49例WD并发PLC患者的临床特点:(1)国外共37例WD并发PLC患者的临床特点:男:女为29:8。确诊WD的年龄平均(25.94±14.21)岁,确诊PLC的年龄平均(39.78±21.01)岁,病程平均(18.51±13.43)年。首发症状包括黄疸,腹水,震颤,构音障碍等。确诊WD和/或PLC时血清铜和/或铜蓝蛋白低于正常;ALT和AST增高;AFP升高;肝脏铜含量增高;无病毒性肝炎而有肝硬化;服用青霉胺等排铜药物时间较长。(2)国内共12例WD并发PLC患者的临床特点:男:女为11:1。确诊WD的年龄平均(40.58±8.32)岁;确诊PLC的年龄平均(54.25±0.87)岁;病程平均(15.33±7.99)年。首发症状及铜生化、肝功能、AFP等结果与国外的相似。2.CuSO4对Hep G2细胞的形态学、凋亡、生存和增殖及相关铜伴侣蛋白的影响:(1)MTT结果表明CuSO4可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地抑制Hep G2细胞的增殖。(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uSO4可下调PI3K p85、Akt(P<0.001)、p-Akt(P<0.001)和NF-κB p65(P<0.001)蛋白的表达水平。(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uSO4可下调ATP7B、铜伴侣蛋白hCTR1和hCOX17蛋白表达水平,上调h CCC2和HAH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1.WD并发PLC中男性多于女性,且均无病毒性肝炎而有肝硬化,有较长的青霉胺等排铜药物服用史。2.WD和PLC的确诊年龄国内大于国外,但均较大,WD的诊断仍然存在误诊。3.CuSO4可抑制Hep G2细胞的生存和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可作为解释WD的PLC发生率低的部分原因。

何海冠[10](2016)在《以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肝癌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及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简称肝癌)是肝脏外科最常见的恶性疾病,在跟肝脏有关的的恶性肿瘤疾病中占90%以上。每年全世界大约有78万例新发病例,又有74万例患者因患肝癌而失去生命,而这其中,中国就占了总数的50%以上。肝癌的发生主要与肝炎病毒的感染有关,我国主要是乙肝病毒感染为主,西方国家则以丙肝病毒感染为主。近十几年来,虽然经过有效的控制病毒的感染传播后,肝癌的发病率已经大为减少了,但肝癌仍然在致人类死亡的癌症中排名前三,因而肝癌的诊断治疗以及发病机制的研究仍然是人类疾病研究史上的重大课题。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Variceal bleeding,VB)是门脉高压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但它同时也是肝癌的一种容易被忽略的临床表现,甚至于它还可能是发现肝癌的第一个临床表现。临床上我们有时会遇到一些发生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原发性肝癌。而根据目前的研究报道显示,以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大概在1%-15%。虽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并不是肝癌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但它的发生却与肝癌密切相关。肝癌不是一种孤立的疾病,其发生发展伴随着肝炎的进程以及肝硬化的进展,这就导致了肝癌临床表现的多样化。而发生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肝癌患者是众多肝癌患者中比较独特的一种。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以有多种因素作用影响着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发生,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肝硬化引起的肝脏解剖结构改变,引起肝内型门脉高压,另一个则是肝癌发生发展侵犯门静脉血管,导致门脉癌栓的形成,引起肝前型门脉高压。其中门脉癌栓的形成是肝癌引起门癌高压的关键。在以往的文献报道中看到,以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肝癌患者中合并有门脉癌栓的患者大约有40%60%。但同时门脉癌栓又一直被认为是肝癌晚期的一种特征性标志,可见合并门脉癌栓是该类型肝癌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而目前的研究指出以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肝癌拥有着极差的预后,但没有将有门脉癌栓与无门脉癌栓的患者区分比较,由于两者在临床特点、发病机制上有很大差异,因而在治疗方式上的选择以及预后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通过回顾性的研究方法探讨以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肝癌患者中有门脉癌栓与无门脉癌栓的临床特点差异,并进一步研究这一类肝癌的治疗方式以及与对预后的影响。研究方法:1)本研究第一部分回顾性地收集了118例以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肝癌,根据其是否合并门脉癌栓分为无癌栓组(n=68)与有癌栓组(n=50),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肿瘤特点、治疗方式以及1-yr、2-yr、3-yr生存率;2)本研究第二部分回顾性分析了68例以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为首发症状的无门脉癌栓患者病例资料。其中31例单纯行肝癌切除,另外37例行肝癌切除术联合脾切除加门奇静脉断流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临床特点、肿瘤生物学信息、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复发率(肿瘤、出血)以及远期生存率;3)统计学分析:研究中应用了SPSS Statistics for windows software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连续变量数据首先接受正态性检验,服从正太分布的数据或近视正态分布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并使用students’test或方差分析(ANOVA)进行检验分析,非正太分布的连续性变量数据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当存在期望值<5的情况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P<0.05被认为是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第一部分:癌栓组与无癌栓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乙肝表面抗原、血红蛋白、血小板、总胆红素、白蛋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甲胎蛋白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无癌栓组的凝血酶原时间明显长于癌栓组,而癌栓组中Child-pugh A级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无癌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癌栓组的肿瘤大小明显小于癌栓组(3.71±1.8 vs 8.13±3.01,P<0.001);在治疗方式方面,无癌栓组68名均采用了手术的治疗方式,而癌栓组仅有13例采用了手术治疗,另有37例采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无癌栓组的中位生存期(Median survival±SD)是31.97+3.09,而癌栓组的中位生存期是14.8+3.06,两组的1-yr、2-yr、3-yr生存率比较显示,无癌栓组明显高于癌栓组(85.3%,67.5%,43.5%vs 58%,22.5%,10.8%),P<0.001。第二部分:单纯组与联合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ASA评分、乙肝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甲胎蛋白、腹水、血小板、凝血时间、总胆红素、白蛋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Child-Pugh分级上未发现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肿瘤生物学上的特点,包括肿瘤大小、微血管癌栓、子灶、肿瘤病理学分级以及肿瘤数量(单、多发),并未发现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的指标(P<0.5)。联合组术中出血较单纯组明显增多(742.7(100-3000)vs 350(50-1600),P<0.05),联合组术中输血的患者有17例,占联合组的45.9%,而单纯组只有3例,占单纯组的9.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组的手术时间也明显比单纯组长(179.5±50 vs 124±42,P<0.001);两组患者在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单纯组住院期间死亡1人,术后90天内死亡两人,其中一人是由于术后发生肝衰竭死亡,另一人是死于肿瘤复发。联合组住院期间死亡1人,术后90天内共死亡1人,也是由于术后肝衰竭;两组术后并发症严重程度分级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组术后肝癌复发有15人,单纯组12人,P>0.05,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单纯组术后再发出血9人,联合组再发出血仅3人,两组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单纯组的中位生存期(Median survival±SD,mouth)是(27.33+2.62),而联合组的中位生存期是(38.37+4.13),两组的1-yr、2-yr、3-yr生存率显示,联合组组明显高于单纯组(89.2%,75.7%,54.1%vs80.6%,57.6%,30.2%),P<0.05;经单、多因素分析,只有手术方式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HR:1.772,95%CI:1.054-2.979,P=0.031)。结论1.以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为首发症状的有门脉癌栓患者,肝硬化程度较轻,肿瘤情况则较严重,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其引起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主要机制是门脉内癌栓的大量生长;2.以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为首发症状的无门脉癌栓患者,其肝硬化程度较严重,但肿瘤一般处于早期阶段,整体预后较好,其引起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主要机制是肝硬化解剖结构的病理性改变。3.在以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为首发症状的无门脉癌栓患者的治疗上,虽然肝切除联合脾切除加门奇静脉断流术的手术难度大、操作复杂、风险高,但只要做到术前准确的评估,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术中精致的技术操作以及术后精细的管理,是可以显着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的。

二、原发性肝癌的特殊首发症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肝癌的特殊首发症状(论文提纲范文)

(1)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多原发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 多原发癌的发病率
    2. 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
        2.1 性别及发病年龄
        2.2 癌肿的发病间隔
        2.3 发病部位
    3 多原发癌的形成原因及危险因素
        3.1 多原发癌的现代医学认识
        3.2 多原发癌的中医学认识
    4. 多原发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 多原发癌的治疗
        5.1 多原发癌的现代医学治疗
        5.2 多原发癌的中医治疗
    6. 多原发癌的预后
    7.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
    1. 病历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纳排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指标
        2.2 随访
        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临床资料
        3.2 生存情况
        3.3 生存分析
    4. 讨论
        1. 发病率
        2. 形成原因
        3. 临床特征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5. 治疗
        6 预后
        7. 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
        8.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14例病理诊断明确的隐源性肝癌临床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与纳排标准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信息采集与数据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血清学指标
    2.3 治疗情况
    2.4 肿瘤的病理类型、发病部位及转移情况
    2.5 证型分布及首发症状
3 讨论

(3)云南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HBV和HCV相关HCC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一 380例HBV和HCV相关HCV相关HCC回顾性分析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 结果
    1.3 研究一讨论
    1.4 结论
2. 研究二 HBV相关HCC介入术后PegIFN-α联合免疫调节剂辅助治疗疗效分析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2.4 结果
    2.5 研究二讨论
    2.6 结论
3.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HBV和HCV相关HCC抗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肝癌气滞血瘀型癌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学对肝癌及癌痛的认识
        一、原发性肝癌中医病因病机
        二、原发性肝癌所致癌痛的病因病机
        三、原发性肝癌所致癌痛的中医治疗
    第二节 原发性肝癌所致癌痛的机制及西医治疗
        一、原发性肝癌的病因病理
        二、原发性肝癌所致癌痛的西医相关认识
        三、原发性肝癌所致癌痛的西医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病例选择
        四、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观察指标结果比较
        三、安全性和不良反应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果分析
        一、生活质量分析
        二、中医症状分析
        三、临床应用安全分析
    第二节 讨论
        一、原发性肝癌气滞血瘀型癌痛的病机探讨
        二、血府逐瘀汤的目前治疗肿瘤的运用
        三、血府逐瘀汤组成及方解
        四、探讨血府逐瘀汤待挖掘的作用机理
        五、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5)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周大桥教授治疗肝癌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西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研究概况
        1.1.1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1.1.2 病因学研究
        1.1.3 症状与体征
        1.1.4 治疗进展
    1.2 中医学对肝癌的研究概况
        1.2.1 古代医家对肝癌的认识
        1.2.2 现代中医学家对肝癌的研究
    1.3 名老中医辨治肝癌的经验研究现状
    1.4 问题与展望
第二章 原发性肝癌病案数据挖掘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资料
        2.2.1 周大桥教授辨治肝癌病案来源
        2.2.2 现代名老中医辨治肝癌的经验研究文献来源
    2.3 研究方法
        2.3.1 数据预处理
        2.3.2 数据录入
        2.3.3 数据分析
    2.4 研究结果
        2.4.1 一般资料
        2.4.2 证型统计
        2.4.3 临床表现统计
        2.4.4 处方统计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3.1 原发性肝癌病例特点
        3.1.1 一般特点
        3.1.2 证候特点
    3.2 周大桥教授辨治原发性肝癌组方规律
        3.2.1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3.2.2 药物功效分析
        3.2.3 关联规则分析
        3.2.4 新方组合分析
    3.3 周大桥教授辨治原发性肝癌经验总结
        3.3.1 注重整体观念,病证结合
        3.3.2 肝脾肾同治,尤重治脾
        3.3.3 擅用活血化瘀药
        3.3.4 衷中参西
    3.4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统计学审核证明
致谢

(6)肝脏少见非癌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简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资料及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益气活血组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治疗肝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231例西藏地区藏族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1. 基本特征:
    2. 首发症状、乙肝病史、合并症及个人史:
    3. 生化指标:
    4. 病理类型、肿瘤特征:
    5. 治疗方式及总病程:

(9)Wilson病并发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回顾性分析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49例Wilson病并发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资料的收集、整理
        2.2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国内外WD并发PLC病例数
        3.2 国外WD并发PLC患者的临床特点
        3.3 国内WD并发PLC患者的临床特点
        3.4 国内外WD并发PLC患者特点的简单比较
    4 讨论
        4.1 WD中医分型
        4.2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分型
        4.3 WD并发PLC患者铜生化指标的分析
        4.4 WD并发PLC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分析
    5 小结
第二部分 铜对Hep G2细胞铜伴侣蛋白和生存通路PI3K/Akt-NFκB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药物浓度及时间筛选(MTT法)
        2.3 细胞形态观察
        2.4 细胞内的铜含量测定
        2.5 DAPI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
        2.6 Western blot法检测各指标蛋白质表达水平
        2.7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药物浓度及时间筛选结果
        3.2 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
        3.3 细胞内的铜含量测定结果
        3.4 DAPI染色结果
        3.5 铜对Hep G2细胞ATP7B、h CTR1、h CCC2、HAH1、h COX17等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6 铜对Hep G2细胞PI3K、Akt、p-Akt、NF-κB p65等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4.1 WD的中医病因病机
        4.2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病因病机
        4.3 中医对铜与疾病的认识
        4.4 WD肝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
        4.5 铜伴侣蛋白与WD和肿瘤的关系
        4.6 PI3K/Akt-NFκB与WD和肿瘤的关系
        4.7 Wilson病肝损伤、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关系
    5 小结
    6 结论
    7 本课题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以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肝癌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 以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肝癌的临床特点分析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以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为首发症状的无门脉癌栓肝癌的手术治疗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综述 以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为临床表现的原发性肝癌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原发性肝癌的特殊首发症状(论文参考文献)

  • [1]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D]. 姜雪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14例病理诊断明确的隐源性肝癌临床资料分析[J]. 赵远红,吕强,杨瑞雪,陈茂艳. 中医肿瘤学杂志, 2020(02)
  • [3]云南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HBV和HCV相关HCC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D]. 姚自力.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4]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肝癌气滞血瘀型癌痛的疗效观察[D]. 高颖妍.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周大桥教授治疗肝癌的经验[D]. 任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肝脏少见非癌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D]. 张瑜.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7]益气活血组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Meta分析[D]. 王歆圆.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231例西藏地区藏族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征分析[J]. 梅朝蓉,雷娜,徐静,陈琪,彭泽选,雷黎黎,刘坤,刘超,周燚,梅治家.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8(04)
  • [9]Wilson病并发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回顾性分析及实验研究[D]. 张亮亮.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7(03)
  • [10]以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肝癌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研究[D]. 何海冠. 第二军医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原发性肝癌的特殊首发症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