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蒜有效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宋晓红[1](2012)在《不同大蒜鳞茎产品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从不同生长期、不同品种、不同处理方法及加工前后四个方面展开,对大蒜鳞茎的营养成分、活性成分、酶活等多个方面的指标进行了综合测定,以研究大蒜生长过程中鳞茎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找出不同品种间的差异、对比不同预处理对测定结果的影响以及加工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以便为大蒜营养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及新产品的开发提供很好的借鉴。不同时期的试验从鳞茎膨大开始取样一直到收获前,不同品种的试验采用“金蒜三号”、苍山蒜及云南独头蒜为试验材料,不同处理的试验采用烘干和冻干两种处理方法,加工前后的试验采用普通白大蒜和黑大蒜为试验材料。主要结论如下:1.对大蒜中多酚化合物的微波辅助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先研究各单因素(乙醇浓度、微波作用时间、微波功率及料液比)对提取率的影响,然后采用L9(34)的正交试验设计进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乙醇体积分数50%、微波作用时间60s、微波功率300W、料液比1:30。2.针对不同生长期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指标随着生长期的变化趋势不同,具体为:游离氨基酸及多酚化合物的含量呈波浪式变化;可溶性糖的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变化;大蒜油中的化学成分以酯类、醇类及烷类为主,前期采样的样品中几乎不存在硫醚类化合物,随着生长期的变化,硫醚类化合物的种类及相对含量逐渐增加,到鳞茎膨大的末期能够检测出大蒜新素。3.针对不同品种的试验结果显示,大蒜化学成分种类及含量表现出品种间差异,具体是:云南独头蒜的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其他两个品种;苍山蒜的游离氨基酸及维生素C的含量高于其他两个品种;“金蒜三号”的其他多个指标(包括可溶性蛋白、多酚、大蒜素及CAT、APX)含量高于其他两个品种;不同品种的大蒜提取的大蒜油化学物质种类大致相同,均以硫醚类化合物为主,但各物质的相对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三个品种大蒜油中都是大蒜新素的相对含量最高。4.针对不同处理的试验结果显示,不同处理方法对各指标的影响程度不同,具体是:样品冻干后测定的游离氨基酸及可溶性糖的含量高于烘干处理;样品烘干后多酚化合物的含量高于冻干处理;两种干燥处理后的样品提取的大蒜油化学物质种类相似,均以烷类和酯类为主,但是硫醚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很少,可见,两种干燥处理对大蒜油的提取及成分分析没有表现出差异。5.针对加工前后的试验结果显示,大蒜经过长时间的发酵加工,其化学成分组成及含量均发生了巨大变化。测定的多个指标中,黑大蒜中多酚及维生素C的含量高于普通大蒜;普通大蒜的其他营养指标均多于黑大蒜;普通大蒜与加工后的黑大蒜分别提取大蒜油并分析成分,结果显示普通大蒜大蒜油中以硫醚类化合物为主,大蒜新素的相对含量很高,而在黑大蒜的大蒜油中,已经检测不到大蒜新素等大蒜油中应该含有的硫醚类物质,而酯类、烷类等的相对含量大大增加。
邢利沙[2](2015)在《大蒜脂溶性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蒜(Garlic)是百合科葱属植物大蒜(Allium Sativum L.)的地下鳞茎。大蒜有天然抗生素之称,是药食同源的植物。现代研究表明大蒜及其提取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菌、抗血栓、降血脂、降血糖和抗肿瘤等。为了明确大蒜中的脂溶性化学成分及脂溶性成分提取物的副产物中大蒜蛋白的生物活性,促进大蒜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本文对大蒜的脂溶性成分和大蒜蛋白及它们的相关活性做了一系列的研究。本文首先对比研究了大蒜不同极性部位(大蒜乙醇粗提物、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和水萃取物)的多酚含量与抗氧化活性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大蒜的正丁醇萃取物多酚含量最高同时也表现出最高的还原力活性和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石油醚萃取物具有较好的肝脂质过氧化抑制活性。为了明确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对不同极性萃取物进行了GC-MS分析,通过NIST标准质谱图库共鉴定12个化合物,其中8个是含硫化合物。采用多种分离纯化方法(正相硅胶柱色谱法、凝胶柱色谱法、重结晶法等)对大蒜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对得到的单体化合物采用1H-NMR进行结构鉴定。共分离纯化得到15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6个,它们分别是谷甾醇(1)、麦角甾醇(2)、胡萝卜苷(7)、芹菜素(11)、木犀草素(12)和槲皮素(13)。其次本文建立了一种新的绿色大蒜的制备方法,并对大蒜绿色素的理化性质进行了考察。通过柱层析色谱法对绿色素分离纯化,结果表明:绿色素是由黄色素和蓝色素组成,其中蓝色素的抗氧化活性优于黄色素。通过HPLC-MS/MS鉴定了黄色素的两种成分和蓝色素的一种成分,其化学式分别为C24H28N2O2S(Mw 408)、C16H10N2O4(Mw 294)和C16H10N2O2S(Mw 294)。最后本文将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应用于大蒜渣中大蒜蛋白的提取,采用响应曲面分析法对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响应面优化的最佳条件为:液料比为27.5:1,碱液浓度为0.147 mol/L,提取时间为70 min,在该条件下蛋白的得率为101.86mg/g。并对得到的蛋白质进行酶解,结果表明酶解产物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活性和降低原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活性。
贾江滨,刘静,谭亚非[3](1999)在《大蒜化学成分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本文对近十多年来大蒜化学成分的研究作一综述。文中综述了葱属植物大蒜含有的挥发性成分、糖类、肽类与氨基酸类、酶类、硫甙类、甾体甙类及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化学成分
王嘉琳,李丽慧,杨绍祥,刘永国,田红玉[4](2017)在《醋蒜泡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醋蒜(腊八蒜)为研究对象,运用有机溶剂提取法提取其化学成分,利用GC-MS进行测定。通过对比醋蒜泡制过程中每天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发现醋蒜在泡制59天时,颜色最绿,其中二烯丙基三硫、二烯丙基二硫含量较高,并产生了3-羟基-2-丁酮、烯丙基甲基二硫醚等食用香料,该阶段较适于食用。
刘平香[5](2020)在《基于代谢组学的大蒜生长贮藏过程中特征成分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蒜是重要的药食同源植物,营养成分丰富,对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蒜生产国和出口国,大蒜种植范围广,栽培品种多。但目前我国不同品种及产地大蒜鳞茎中特征性成分的含量水平及差异尚不清晰,大蒜生长贮藏过程中物质变化趋势也缺乏系统研究。因此,本文首先建立了大蒜中特征性成分的靶向和非靶向检测方法,然后基于建立的方法结合代谢组学技术手段,对我国不同品种及产地大蒜营养品质特征差异以及大蒜生长贮藏过程中物质的动态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从而为大蒜的科学种植生产及加工消费提供基础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建立了大蒜鳞芽中7种风味前体物质和21种游离氨基酸同时测定的UHPLC-MS/MS靶向检测方法;除Met外,该方法同样适用于大蒜其它4个组织(叶片、假茎、鳞茎外皮和鳞芽内皮)中特征性成分的定量分析。同时建立了大蒜中特征性成分非靶向分析的UHPLC Q-Exactive Orbitrap MS方法,该方法可对大蒜中部分代谢物进行定性和相对定量分析。对我国6个省份共242份大蒜样品中的Allicin、7种风味前体物质和21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水平及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蒜中Alliin、Methiin、GSAC和Arg的含量相对最高;我国南北地区之间以及不同省份之间大蒜鳞茎中的含硫化合物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水平均存在显着差异,Trp、GABA、SMC、Tyr、Arg和Thr是6个省份大蒜间主要的差异代谢物。该结果可为大蒜的品种选育提供评价依据和材料基础,同时为大蒜深加工产品原料的选择提供指导。对山东(金蒜3号、金蒜4号和金乡白皮)和黑龙江(阿城紫皮)大蒜鳞芽生长过程中的代谢通路及物质累积模式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对大蒜其它组织(叶片、假茎、鳞茎外皮和鳞芽内皮)生长过程中的代谢轮廓进行了表征,从而分析代谢物在不同组织间的分配与转运规律,进一步为大蒜鳞芽品质的形成机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山东省3个不同品种大蒜鳞芽生长过程中物质累积模式较为一致,但与黑龙江大蒜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含硫化合物和氨基酸等代谢物的合成与转化通路较为活跃,是大蒜鳞茎质量品质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大蒜鳞茎发育初期,代谢物在大蒜植株的地上部分大量合成,同时运输至鳞茎中用于鳞茎的发育膨大;当大蒜叶片开始萎凋时,γ-谷氨酰肽等大量代谢物由叶片、假茎、鳞茎外皮和鳞芽内皮等组织转运至鳞茎中进行贮藏。此外,通过OPLS回归模型,可基于大蒜农艺形态特征对不同生长期鳞芽中功能性成分的含量进行预测。该结果为大蒜副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基础,并为大蒜最佳采收期的确定提供新思路。对常温和低温贮藏条件下大蒜鳞茎中特征性成分的变化动态进行了分析,并通过OPLS回归模型对大蒜在冷库中的贮藏时间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在常温贮藏条件下,大蒜在生理休眠期结束后开始发芽,由于GTP酶活性的提高,γ-谷氨酰肽类化合物发生分解代谢反应,生成相应的游离氨基酸类化合物,该趋势与生长过程中γ-谷氨酰肽类化合物变化趋势相反。在低温贮藏环境下,大蒜进入强制休眠期,低温抑制了大蒜内芽的生长,代谢物变化幅度相对较小。SMC、Phe和Gln共3个指示性代谢物可用于大蒜贮藏时间的预测和评估。该结果为大蒜的科学合理贮藏提供参考依据,并为不同贮藏阶段大蒜的充分合理利用提供有益信息。
宋百灵[6](2017)在《大蒜蒜氨酸质量评价及小鼠静脉给药体内过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多国药典方法测定大蒜中化学成分含量,探讨测定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优化大蒜蒜氨酸分离纯化工艺;建立大蒜蒜氨酸及蒜氨酸的HPLC指纹图谱并对相关物质进行研究;研究小鼠注射蒜氨酸的体内过程,阐明蒜氨酸与H2S的相关性。方法:1.分别参照美国药典、印度药典、欧洲药典、英国药典、中国药典及课题组方法测定大蒜中指标成分含量并分析测定结果之间的相关性。2.在原有工艺的基础上,考察了树脂型号、上样液浓度和pH、洗脱液浓度对蒜氨酸分离的影响,并以乙醇重结晶,采用UV、IR、MS、NMR对所得的纯化产物进行结构确证并采用HPLC法测定纯度。3.采用HPLC柱前衍生化法建立大蒜蒜氨酸及蒜氨酸指纹图谱,并分析其中氨基酸类有关物质含量。4.建立生物样品中蒜氨酸与H2S同时测定的UPLC-MS/MS法,通过测定蒜氨酸经小鼠尾静脉注射后各时间点血浆及组织中蒜氨酸和H2S的含量,研究蒜氨酸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与组织分布及其与H2S的相关性。结果:1.美国药典、印度药典、课题组方法测得该批大蒜的蒜氨酸含量分别为2.97%、1.47%、3.10%,欧洲药典方法测得该批大蒜的潜在大蒜辣素含量为1.29%,中国药典方法测得该批大蒜的大蒜辣素含量为0.273%。2.以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填料,将大蒜提取液浓缩并调节pH,上样,先用水洗脱,再用氨水洗脱,收集pH<7部分洗脱液,收率为74%。经两次重结晶得到的纯化产物经结构确证与蒜氨酸分子结构相符,熔点、旋光度等参数测定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采用HPLC法测得蒜氨酸纯度达99.0%以上,总收率为2.8%。3.建立了大蒜蒜氨酸指纹图谱,确定了14个共有峰并指认了9个色谱峰,10批次大蒜蒜氨酸色谱图与典型指纹图谱的相似度>0.97;建立了蒜氨酸指纹图谱,确定了12个共有峰并指认了8个色谱峰,10批次蒜氨酸色谱图与典型指纹图谱的相似度>0.99。各批次大蒜蒜氨酸及蒜氨酸中氨基酸类有关物质含量差异较大。4.采用UPLC-MS/MS法同时测定小鼠血液及组织中蒜氨酸和H2S含量,蒜氨酸主要药动学参数为Ke:4.79×10-3min-1,T1/2:148.03min,Cmax:266.61μmol/L,AUC(0-120min):9217.71min·μmol/L,AUC(0-∞):13365.49min·μmol/L,Vd:6.99L/kg,CL:0.03L/min/kg。H2S主要药动学参数为Ke:4.59×10-3min-1,T1/2:154.34min,Cmax:0.452μmol/L,Tmax:20min,AUC(0-120min):34.79min·μmol/L,AUC(0-∞):79.33min·μmol/L,Vd:1208.22L/kg,CL:5.48L/min/kg。给药后小鼠血浆及各组织中均可测到蒜氨酸且H2S含量有不同程度增加,各组织中蒜氨酸含量在给药后1020min达最高值,峰值时各组织中蒜氨酸含量依次为:肾>心>肺>脾>脑>肝,给药后20min血浆中H2S含量达到峰值,给药后1535min相应组织中H2S含量达到峰值,达峰时各部位H2S增加量依次为:肾>肝>脑>脾>心>肺>血浆。结论:1.蒜氨酸是大蒜本身存在的指标性成分,课题组建立的方法与美国药典方法测定蒜氨酸含量,结果没有显着性差异,印度药典方法前处理灭酶不完全,蒜氨酸测定结果偏低,欧洲药典和英国药典与美国药典方法测定结果有相关性,大蒜辣素测定结果可间接反映大蒜中蒜氨酸含量,中国药典方法测定大蒜素的含量与蒜氨酸含量无相关性,不能反映大蒜中蒜氨酸含量,因此选择适宜的方法以蒜氨酸或大蒜辣素为指标控制大蒜品质更合理。2.本研究确定了最佳树脂型号、上样液浓度和pH、洗脱液浓度,明确了上样液调节pH的必要性,提高了蒜氨酸收率,采用乙醇重结晶纯化大蒜蒜氨酸,重结晶由原工艺的3次减少到2次,且提高了收率,降低了成本,为蒜氨酸申报新药的产业化奠定基础。3.本研究所建立的大蒜蒜氨酸及蒜氨酸指纹图谱符合提取物指纹图谱的技术要求,可用于大蒜蒜氨酸的生产过程控制及质量评价,研究的10批大蒜蒜氨酸中有关物质除氨基酸类外还有糖类,氨基酸类有关物质含量差异较大。4.本研究建立了UPLC-MS/MS法同时测定小鼠血液及组织中蒜氨酸和H2S含量,结果表明蒜氨酸可在小鼠体内代谢生成H2S,为后续蒜氨酸药效学研究奠定基础。
刘燕[7](2020)在《细叶韭花醇提物抑菌、抗氧化及抑制α-葡萄糖苷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细叶韭是百合科葱属草本植物,其花序可食,香味独特,深受民众喜爱,是北方地区传统调味品。迄今为止,人们对葱属植物研究较多,但对细叶韭的研究较少,因此系统地研究细叶韭花醇提物的抑菌、抗氧化及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有助于为细叶韭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持。本文以不同浓度的乙醇为溶剂提取细叶韭花中有效成分;首先,有效成分的测定是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的,同时对其抑菌作用进行了研究;其次,运用分光光度法对细叶韭花醇提物的体外抗氧化及抑制亚硝化反应进行了研究;最后,初步探索了细叶韭花醇提物对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对细叶韭花醇提物化学成分及抑菌作用的研究以不同浓度的乙醇作溶剂提取细叶韭花中有效成分,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乙醇提取物中紫云英苷的含量。采用牛津杯抑菌试验和试管二倍稀释法研究了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的抑菌效果,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测定在Agela Venusil XBP-C18上进行,流动相由乙腈-水组成(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检测波长为260 nm。结果表明:紫云英苷是细叶韭花醇提物中主要的化学成分,且紫云英苷含量最高的是60%醇提物;醇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埃希氏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作用随醇提物浓度的升高逐渐增强,尤其是60%乙醇提取物具有最佳的抑菌作用,在三种细菌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最强。(2)对细叶韭花醇提物体外抗氧化作用的研究采用三种不同的体外测定方法分析了细叶韭花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包括DPPH·清除活性,ABTS·去除和总还原力活性。此外,采用分光光度法,在模拟胃液(pH 3.0,温度37℃)条件下,研究了细叶韭花醇提取物对亚硝酸盐的清除能力及其对亚硝胺形成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细叶韭花醇提物具有清除自由基和亚硝酸盐的能力。60%的醇提物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总还原活性和亚硝酸盐的清除能力均高于其他提取物。同时,细叶韭花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亚硝酸盐清除能力和抑制亚硝胺的形成都表现出剂量依赖性。在10 mg/mL的60%乙醇提取物中,其对亚硝酸盐和亚硝胺的清除能力分别为71.56%和95.22%。(3)细叶韭花醇提物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的研究在该实验中,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α-葡萄糖苷酶对细叶韭花醇提取物的抑制作用。通过Lineweaver-Burk双向倒数映射法探索抑制的类型。结果表明,细叶韭花醇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60%醇提取物的抑制作用最好。在50?70mg/mL范围内,最大抑制率为83%。
王安可,毕毓芳,温星,王玉魁,蔡函江[8](2020)在《4种芳香植物精油对竹林病原真菌的抗菌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肉桂、香茅、大蒜和互叶白千层4种芳香植物精油对12种竹林病原真菌的抗菌性能和4种精油的有效抗菌成分,以期将芳香植物精油利用到竹林病害防治中,开发出高效、经济、无污染的竹用生物农药。【方法】试验用3%聚乙烯醇乳化肉桂、香茅、大蒜和互叶白千层4种植物精油,利用含不同体积分数(0.005%~2.0%)精油的PDA培养基测试4种精油对12种竹林病原真菌(裂褶菌、暗色节菱孢、丝核菌、长蠕孢、尖孢镰刀菌、尖孢枝孢、腐皮镰刀菌、链格孢、出芽短梗霉、黑附球菌、竹针孢座囊菌和竹黄)的MIC(最小抑菌浓度)和MFC(最小杀真菌浓度)。根据MIC和MFC的结果,选择不同体积分数的精油:肉桂0.01%(黑附球菌与竹针孢座囊菌采用肉桂0.02%),大蒜0.05%,香茅0.1%(链格孢菌采用香茅0.03%),互叶白千层0.1%(包括尖孢枝孢、链格孢菌、出芽短梗霉、黑附球菌与竹针孢座囊菌)和0.5%(其余7种菌)及不同体积分数的化学成分(反式肉桂醛、二烯丙基硫醚、二烯丙基二硫醚、香茅醛、松油烯-4-醇体积分数与对应精油相同,香茅醇和香叶醇体积分数为香茅的25%);通过连续记录菌体的生长直径,评估各成分抗菌能力。【结果】肉桂、香茅、大蒜和互叶白千层精油均对12种供试病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肉桂精油对12种真菌的MIC多为0.005%(2个菌为0.010%),MFC为0.01%~0.10%;大蒜精油的MIC为0.005%~0.01%(1个菌为0.200%),MFC为0.1%~1.5%(有2个菌超过供试体积分数2.0%);香茅精油的MIC为0.005%~0.03%,MFC为0.04%~0.50%;互叶白千层精油的MIC为0.03%~0.2%,MFC为0.2%~1.5%。经过耐药性分析(MFC/MIC比值),肉桂和互叶白千层精油耐药性较好,香茅精油次之,大蒜精油最差。此外经过验证,肉桂精油的抗菌有效成分是反式肉桂醛,香茅精油的有效抗菌成分是香茅醇和香叶醇,互叶白千层精油的有效抗菌成分是松油烯-4-醇,大蒜的抗菌成分为二烯丙基硫化物。【结论】肉桂、香茅、大蒜和互叶白千层精油均可以抑制竹林病原真菌的生长。综合MIC、MFC和耐药性分析结果,肉桂精油抗菌效果最佳;其次是香茅精油和互叶白千层精油,但互叶白千层精油价格昂贵,应用的经济价值较低;大蒜精油MFC过高且耐药性差,不适合开发利用。
熊萍萍[9](2019)在《大蒜提取物的抗菌活性研究》文中提出大蒜的功效成分为大蒜素,是大蒜中大蒜辣素、大蒜新素及多种烯丙醛硫醚化合物等主要成分的总称。经常食用大蒜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胆固醇,对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和糖尿病等有一定疗效。此外大蒜素具有杀灭细菌、真菌以及抗病毒感染、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可增强动物抗病力,促进动物生长发育,提高动物的肉、蛋产量;同时具有无残留,无抗药性,无致变、致畸、致癌性,低成本等优点备受养殖户和饲料厂家的青睐.大蒜具有抗菌功效,被2015版药典第一部收录。其功能有:“解毒消肿,杀虫,止痢,用于痛肿疮疡,肺痨”。但是,大蒜抗菌作用在体内和体外抗菌作用的抗菌效果和抗菌机制不是十分清楚,对于大蒜抗菌作用和抗菌机理研究是完善大蒜抗菌作用的重要理论研究。本实验对大蒜提取液(乙醚段)的抗菌作用和抗菌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内容总结如下:1.通过对大蒜的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和总结,综述了大蒜的化学成分,活性成分的抗菌作用和其他药理作用,应用价值,培植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大蒜形成初步的了解和认知。2.通过对大蒜提取工艺相关文献和预实验研究,利用极性不同的有机溶剂(乙醚,乙酸乙酯,95%乙醇,50%乙醇,水)浸渍提取方法,确定大蒜中活性成分大蒜素进行提取,并初步分离,大蒜的活性成分在乙醚段含量最高,分别对不同溶剂的大蒜提取液进行了抗大肠杆菌作用进行比较,还对不同大蒜提取液中大蒜素的含量进行测定,基本确定,大蒜活性成分大蒜素的含量在乙醚段含量最高,为后面大蒜的抗菌作用研究和抗菌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3.以大蒜提取液(乙醚段)为研究对象,分别考查了大蒜提取液对空气中的细菌,常见细菌(大肠杆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小鼠体内细胞感染保护三个方面试验大蒜的抗菌效果,其中,以抑菌圈和最小抑菌浓度为指标,将抗大蒜的抗菌能力量化,形成了大蒜对不同细菌的都具有一定的抗菌能力,但是针对不同细细菌抗菌能力有一定的强弱。初步阐述了大蒜的抗菌作用。4.通过体外细菌培养试验对大蒜提取液(乙醚段)的抗菌机制研究,以大蒜提取液(乙醚段)作用于细胞4d后,对细菌的细胞膜通透性,ATP酶活性等重要指标。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大蒜提取液(乙醚段)的不同浓度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大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细胞内环境不稳定,抑制细胞内APT酶活性,导致细胞供能不足,影响正常细菌的新陈代谢,从而起到抑制,甚至是杀死细菌的作用。
李凤清[10](2014)在《植物精油的抑菌评价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精油(essential oils),又称挥发油,香精油和芳香油,是存在于芳香植物体内的一类具有挥发性、由分子量较小且具有一定活性的简单化合物组成的、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能相互混溶的次生代谢物。除具有作为调香原料应用外,植物精油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作用,如抑菌作用、杀虫作用、抗氧化作用、促组织细胞再生作用等,在食品、医药、日化及生物农药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主要探讨植物精油的抑菌作用,对常见的十余种植物精油进行成分分析和抑菌活性的筛选评价,以期为植物精油在杀菌消毒、防腐防霉、储藏保鲜等领域的应用提供实验基础和数据积累,利用筛选评价结果,对精油进行增效复配,按国家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进行空气杀菌剂实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GC/MS联用分析技术对16种供试植物精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分析结果如下:草果精油、豆蔻、桉叶精油的主要成分是桉叶油醇(40.74%、84.23%、90.38%);肉桂精油的主要成分是反式肉桂醛(49.26%)、肉桂醛(6.60%);大蒜精油的主要成分是二烯丙基二硫(34.16%)、二烯丙基四硫醚(12.85%);黑胡椒精油的主要成分是1-石竹烯(51.62%);生姜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姜黄素(11.47%);小茴香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茴香脑(85.69%);孜然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枯茗醛(20.80%);薄荷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薄荷脑(12.56%);山苍子精油的主要成分是柠檬醛(9.35%);薰衣草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是2-茨醇(21.52%);花椒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芳樟醇(51.00%);丁香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丁香酚(34.19%);八角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茴香脑(85.36%);牛至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右旋香芹酮(18.59%)。2、以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酵母、青霉和黑曲霉六种菌为供试菌种,利用滤纸片法测定了16种天然植物精油(除山苍子、牛至、桉叶、花椒和大蒜精油为市售精油外,其余精油通过水蒸气蒸馏法从原材料中获得)的抑菌活性,并对植物精油的抑菌性能进行了比较评价,初筛出对各种菌种具有良好抑菌效果植物精油。实验结果如下:(1)肉桂精油和薰衣草精油对致病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均有抑菌作用;牛至精油、山苍子精油、桉叶精油和薄荷精油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菌作用;丁香精油、孜然精油和薰衣草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有抑菌作用;草果精油和花椒精油对大肠杆菌有抑菌作用。(2)肉桂精油、丁香精油和山苍子精油对青霉、黑曲霉和酵母均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孜然精油对青霉有较好的抑菌作用;薄荷精油、薰衣草精油和牛至精油对酵母有很好的抑菌作用。3、采用倍比稀释法,测定初步筛选出的精油对其相应菌种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实验结果如下:(1)山苍子、牛至、花椒、丁香、肉桂、薄荷和桉叶精油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范围在0.74%~2.97%之间,最低杀菌浓度范围在1.49%-2.97%;而草果精油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49%,最低杀菌浓度为5.94%;孜然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均为1.49%。(2)肉桂、丁香和山苍子精油对青霉、黑曲霉和酵母的最低抑菌浓度范围在1.49%-2.97%,最低杀菌浓度范围在1.49%~5.94%;孜然精油对青霉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均为2.97%;薄荷精油、牛至精油和薰衣草精油对酵母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均为1.49%。4、按国家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进行空气杀菌剂试验,在7m3密闭空间内,当每立方米空间用4m1复合植物精油乳剂(含薰衣草、薄荷、桉叶、肉桂、丁香和牛至复合精油0.2m1)时,对空气中微生物的杀菌率达到99.8%;当每立方米空间用0.2ml复合植物精油时,对空气中大肠杆菌菌悬液的杀菌率达到99.9%,达到了消毒剂要求的水平。
二、大蒜有效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蒜有效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大蒜鳞茎产品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大蒜的营养及功效成分 |
1.2 大蒜的营养保健功能 |
1.2.1 抗菌消炎抗病毒 |
1.2.2 防癌抗癌 |
1.2.3 补脑健脑 |
1.2.4 预防和治疗艾滋病 |
1.2.5 降低血脂、血糖 |
1.2.6 增强机体免疫力 |
1.2.7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
1.2.8 其他作用 |
1.3 影响大蒜化学成分的因素 |
1.4 大蒜油及其理化性质 |
1.4.1 大蒜油的定义 |
1.4.2 大蒜油的理化性质 |
1.5 大蒜油的提取 |
1.5.1 水蒸气蒸馏法 |
1.5.2 有机溶剂浸提法 |
1.5.3 分子蒸馏法 |
1.5.4 超临界 CO2萃取法 |
1.6 大蒜油成分分析 |
1.7 黑大蒜的营养价值 |
1.8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及处理 |
2.1.1 不同生长期对大蒜鳞茎营养组分的影响 |
2.1.2 不同品种对大蒜鳞茎营养组分的影响 |
2.1.3 不同处理方法对大蒜鳞茎营养组分的影响 |
2.1.4 加工对大蒜鳞茎营养组分的影响 |
2.2 测定项目及试验方法 |
2.2.1 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测定 |
2.2.2 可溶性糖的含量测定 |
2.2.3 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测定 |
2.2.4 维生素 C 的含量测定 |
2.2.5 大蒜素的含量测定 |
2.2.6 CAT 及 APX 的活性测定 |
2.2.7 多酚化合物的微波辅助提取工艺优化及含量测定 |
2.2.8 大蒜油的提取及成分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多酚化合物的微波辅助提取工艺优化 |
3.1.1 没食子酸标准曲线 |
3.1.2 乙醇体积分数对提取率的影响 |
3.1.3 微波提取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 |
3.1.4 微波功率对提取率的影响 |
3.1.5 料液比对提取率的影响 |
3.1.6 黑大蒜多酚微波提取工艺的优化 |
3.2 不同生长期对大蒜鳞茎营养组分的影响 |
3.2.1 不同生长期对几种营养成分的影响 |
3.2.2 不同生长期大蒜油化学成分的变化 |
3.3 不同品种对大蒜鳞茎营养组分的影响 |
3.3.1 不同品种对几种营养成分的影响 |
3.3.2 不同品种对大蒜油化学成分的影响 |
3.4 不同处理方法对大蒜鳞茎营养组分的影响 |
3.4.1 不同处理方法对几种营养成分的影响 |
3.4.2 不同处理方法对大蒜油化学成分的影响 |
3.5 加工对大蒜鳞茎营养组分的影响 |
3.5.1 加工对几种营养成分的影响 |
3.5.2 加工对大蒜油化学成分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多酚化合物的微波辅助提取工艺优化 |
4.2 不同生长期对大蒜鳞茎营养组分的影响 |
4.3 不同品种对大蒜鳞茎营养组分的影响 |
4.4 不同处理方法对大蒜鳞茎营养组分的影响 |
4.5 加工对大蒜鳞茎营养组分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大蒜脂溶性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大蒜的研究进展 |
1.1.1 大蒜的化学成分 |
1.1.2 大蒜的药理活性 |
1.2 课题构想 |
1.2.1 课题目的及意义 |
1.2.2 课题内容 |
第二章 大蒜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大蒜脂溶性成分的提取 |
2.3.2 大蒜不同部位多酚的含量测定 |
2.3.3 大蒜不同极性部位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2.3.4 大蒜不同极性萃取物的GC-MS分析 |
2.3.5 大蒜石油醚萃取物的分离纯化 |
2.3.6 大蒜乙酸乙酯萃取物的分离纯化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大蒜不同部位多酚的含量测定 |
2.4.2 大蒜不同极性部位的抗氧化活性 |
2.4.3 大蒜不同极性萃取物GC-MS测定结果 |
2.4.4 大蒜化学成分成分的鉴定 |
第三章 绿色大蒜的制备方法和绿色素生物活性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试剂 |
3.2.3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干法制备绿色大蒜的研究 |
3.3.2 湿法制备绿色大蒜方法的研究 |
3.3.3 干法制备与湿法制备绿色大蒜色素含量对比研究 |
3.3.4 大蒜绿色素提取方法的研究 |
3.3.5 色素稳定性考察 |
3.3.6 大蒜绿色素的分离纯化 |
3.3.7 大蒜黄色素和蓝色素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对比研究 |
3.3.8 大蒜黄色素和蓝色素液质联用分析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干法制备绿色大蒜方法的结果分析 |
3.4.2 湿法制备绿色大蒜方法的结果分析 |
3.4.3 干法制备与湿法制备绿色大蒜对比实验的结果分析 |
3.4.4 大蒜绿色素提取方法的研究结果的分析 |
3.4.5 色素稳定性考察结果分析 |
3.4.6 大蒜绿色素分离纯化的结果分析 |
3.4.7 大蒜黄色素和蓝色素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对比研究分析 |
3.4.8 大蒜黄色素和蓝色素液质联用分析 |
第四章 响应面法优化大蒜蛋白提取工艺及蛋白与其多肽的活性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大蒜渣的制备 |
4.3.2 大蒜渣提取液中大蒜蛋白含量的提取方法 |
4.3.3 大蒜蛋白提取的单因素实验 |
4.3.4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大蒜蛋白的最佳超声提取工艺 |
4.3.5 大蒜渣中大蒜蛋白提取 |
4.3.6 大蒜蛋白酶解条件的优化 |
4.3.7 大蒜蛋白生物活性肽的制备 |
4.3.8 大蒜蛋白和酶解产物功能性质的对比研究 |
4.3.9 大蒜蛋白和酶解产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4.3.10 HPLC法测定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活性 |
4.3.11 大蒜蛋白和酶解产物的体内降血压功能研究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单因素实验结果 |
4.4.2 响应面优化大蒜蛋白提取工艺 |
4.4.3 大蒜蛋白生物活性肽的制备 |
4.4.4 大蒜蛋白和酶解产物功能性质分析 |
4.4.5 GP、PDP和TDP的抗氧化活性分析 |
4.4.6 GP、PDP和TDP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活性分析 |
4.4.7 GP、PDP和TDP对SHR大鼠体内降血压活性分析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4)醋蒜泡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实验材料 |
1.2仪器与设备 |
1.3实验方法 |
1.3.1样品的制备 |
1.3.2 GC-MS分析 |
1.3.3数据处理 |
2结果与讨论 |
3结论 |
(5)基于代谢组学的大蒜生长贮藏过程中特征成分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大蒜生产及发展现状 |
1.2 大蒜中的特征成分及检测方法 |
1.2.1 风味前体物质 |
1.2.2 风味物质 |
1.2.3 其它特征性成分 |
1.3 大蒜中特征成分的合成转运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
1.3.1 生物合成 |
1.3.2 转运规律 |
1.3.3 影响因素 |
1.4 代谢组学技术及应用 |
1.4.1 代谢组学技术简介 |
1.4.2 代谢组学技术在农产品质量研究中的应用 |
1.5 论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5.3 创新点 |
1.5.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大蒜中28种特征成分检测方法的建立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2.3 样品预处理及前处理 |
2.2.4 仪器条件 |
2.2.5 方法学评价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仪器及前处理条件优化 |
2.3.2 线性关系、LOD和 LOQ |
2.3.3 回收率、精密度和基质效应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不同品种及产地大蒜鳞茎中特征成分差异分析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样品采集方法 |
3.2.3 检测方法 |
3.2.4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含硫化合物及游离氨基酸总体含量水平 |
3.3.2 不同品种及产地大蒜鳞茎中特征成分差异 |
3.3.3 多元数据统计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蒜鳞芽生长过程中特征成分变化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样品采集方法 |
4.2.3 检测方法 |
4.2.4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化合物鉴定与结构解析 |
4.3.2 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分析 |
4.3.3 靶向代谢组学结果分析 |
4.3.4 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蒜不同组织生长过程中特征成分变化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仪器与试剂 |
5.2.2 样品采集方法 |
5.2.3 检测方法 |
5.2.4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分析 |
5.3.2 靶向代谢组学结果分析 |
5.3.3 大蒜植株生长过程中物质的累积、分配与转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大蒜鳞茎贮藏过程中特征成分变化研究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仪器与试剂 |
6.2.2 样品采集方法 |
6.2.3 检测方法 |
6.2.4 数据处理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VID和水分含量变化 |
6.3.2 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分析 |
6.3.3 靶向代谢组学结果分析 |
6.3.4 大蒜鳞茎贮藏过程中的物质转化规律 |
6.3.5 大蒜鳞茎贮藏时间预测模型的建立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大蒜中特征成分检测方法的建立 |
7.2 我国不同品种及产地大蒜鳞茎中特征成分的差异 |
7.3 大蒜植株生长过程中特征成分的变化趋势 |
7.4 大蒜鳞茎贮藏过程中特征成分的变化趋势 |
7.5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大蒜蒜氨酸质量评价及小鼠静脉给药体内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 |
1 大蒜化学成分5种测定方法比较及相关性探讨 |
1.1 仪器、药品与试剂 |
1.2 方法与结果 |
1.3 讨论 |
2 大蒜蒜氨酸分离纯化工艺优化 |
2.1 仪器、药品与试剂 |
2.2 方法与结果 |
2.3 讨论 |
3 大蒜蒜氨酸、蒜氨酸指纹图谱及有关物质研究 |
3.1 仪器、药品与试剂 |
3.2 方法与结果 |
3.3 讨论 |
4 UPLC-MS/MS法研究蒜氨酸体内过程 |
4.1 仪器、药品与试剂 |
4.2 方法与结果 |
4.3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7)细叶韭花醇提物抑菌、抗氧化及抑制α-葡萄糖苷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细叶韭的概述 |
1.1.1 细叶韭的简介 |
1.1.2 细叶韭的研究现状 |
1.2 抑菌的研究方法 |
1.2.1 抑菌 |
1.2.2 常用的抑菌方法 |
1.3 氧化与抗氧化 |
1.3.1 氧化 |
1.3.2 抗氧化剂 |
1.3.3 天然抗氧化剂 |
1.4 降血糖的机理研究 |
1.4.1 糖尿病 |
1.4.2 糖尿病的治疗机制 |
1.4.3 α-葡萄糖苷酶 |
1.5 研究的意义和主要的研究内容 |
1.5.1 目的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5.3 创新点 |
第二章 细叶韭花醇提物化学成分及抑菌作用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材料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细叶韭花醇提液制备 |
2.3.2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2.3.3 紫云英苷含量测定 |
2.3.4 菌悬液制备 |
2.3.5 抑菌圈的测定 |
2.3.6 MIC、MBC的测定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细叶韭花醇提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图 |
2.4.2 不同醇提物的抑菌实验结果 |
2.5 结论 |
第三章 细叶韭花醇提物的抗氧化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材料 |
3.2.2 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细叶韭花醇提液制备 |
3.3.2 细叶韭花醇提物抗氧化的研究 |
3.3.3 细叶韭花醇提物对亚硝酸盐清除率的测定 |
3.3.4 细叶韭花醇提物对亚硝胺合成阻断率的测定 |
3.4 数据处理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细叶韭花醇提物抗氧化 |
3.5.2 细叶韭花醇提物对亚硝酸盐清除率的测定 |
3.5.3 细叶韭花醇提物对亚硝胺合成阻断率的测定 |
3.5.4 紫云英苷的抗氧化作用考察 |
3.6 结论 |
第四章 细叶韭花醇提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材料 |
4.2.2 试剂与仪器 |
4.3 方法 |
4.3.1 细叶韭花醇提物的制备 |
4.3.2 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
4.3.3 酶动力学的测定 |
4.3.4 统计方法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
4.4.2 酶动力学的测定 |
4.5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4种芳香植物精油对竹林病原真菌的抗菌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植物精油化学组分检测 |
1.2.2菌种悬浮液的制备 |
1.2.3 精油的乳化处理 |
1.2.4 MIC和MFC的确定 |
1.2.5 精油与内含化学成分抗菌能力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精油的化学成分 |
2.1.1 互叶白千层精油的化学成分 |
2.1.2 香茅精油的化学成分 |
2.1.3 肉桂精油的成分分析 |
2.1.4 大蒜精油的化学成分 |
2.2 4种芳香植物精油对12种致病真菌的抗菌力(MIC和MFC) |
2.3 4种芳香植物精油主要化学成分的抗菌力 |
2.3.1 肉桂精油的有效抑菌成分 |
2.3.2 香茅精油的有效抑菌成分 |
2.3.3 大蒜精油的有效抑菌成分 |
2.3.4 互叶白千层精油的有效抑菌成分 |
3 讨论 |
4 结论 |
(9)大蒜提取物的抗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概述 |
第2章 大蒜活性成分提取工艺选择研究 |
2.1 大蒜活性成分提取的研究 |
2.1.1 材料 |
2.1.2 仪器和试剂 |
2.1.3 试验方法 |
2.1.4 试验结果 |
2.2 大蒜提取液(乙醚段)抗菌活性研究 |
2.3 大蒜提取液(乙醚段)抑制空气中细菌研究 |
2.3.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2.3.2 试验方法 |
2.3.3 试验结果 |
2.4 大蒜提取液(乙醚段)抑制常见细菌活性研究 |
2.4.1 材料与试剂 |
2.4.2 仪器 |
2.4.3 试验方法 |
2.4.4 试验结果 |
2.4.5 分析与讨论 |
2.5 大蒜提取液(乙醚段)小鼠体内抗菌活性研究 |
2.5.1 材料与试剂 |
2.5.2 仪器 |
2.5.3 试验方法 |
2.5.4 试验结果 |
2.5.5 结果分析 |
第3章 大蒜提取液(乙醚段)抗菌机制研究 |
3.1 大蒜提取液(乙醚段)抗菌机制靶点实验研究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 |
3.1.3 试验方法 |
3.1.4 试验结果 |
3.1.5 小结与讨论 |
3.2 大蒜提取液(乙醚段)对灰霉菌相关酶活性实验研究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 |
3.2.3 试验方法 |
3.2.4 大蒜提取液对灰霉菌ATP酶活性的试验 |
3.2.5 试验结果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4章 HPLC测定大蒜中蒜氨酸含量试验 |
4.1 材料、仪器和试剂 |
4.2 试验方法 |
4.2.1 蒜氨酸标准溶液的配制 |
4.2.2 大蒜样本溶液的制备 |
4.2.3 色谱条件 |
4.2.4 HPLC色谱条件的确定 |
4.2.5 色谱柱温度的选择 |
4.3 方法学考查 |
4.4 试验结果 |
4.5 讨论与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植物精油的抑菌评价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精油概述 |
1.1.1 植物精油的概念及其来源 |
1.1.2 植物精油的性质及主要成分 |
1.1.3 植物精油的提取方法 |
1.2 植物精油的抑菌作用及其应用 |
1.2.1 植物精油的抑菌作用 |
1.2.2 植物精油的应用 |
1.3 问题的提出及实验设计思路 |
1.3.1 问题的提出 |
1.3.2 实验设计思路 |
第二章 各种植物精油化学成分分析 |
2.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植物精油的制备 |
2.2.2 植物精油成分分析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实验结果 |
2.3.2 讨论 |
第三章 植物精油抑菌活性的初步筛选 |
3.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各种植物精油的提取方法 |
3.2.2 各种植物精油的抑菌圈测定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实验结果 |
3.3.2 讨论 |
第四章 植物精油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
4.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4.2.2 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实验结果 |
4.3.2 讨论 |
第五章 植物精油的复配增效研究及其应用 |
5.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试剂 |
5.2 实验方法 |
5.2.1 复合植物精油的配制 |
5.2.2 复合植物精油抑菌效果的测试方法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实验结果 |
5.3.2 讨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大蒜有效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大蒜鳞茎产品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D]. 宋晓红.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2)
- [2]大蒜脂溶性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D]. 邢利沙. 天津大学, 2015(03)
- [3]大蒜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 贾江滨,刘静,谭亚非. 广东药学, 1999(01)
- [4]醋蒜泡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研究[J]. 王嘉琳,李丽慧,杨绍祥,刘永国,田红玉. 中国调味品, 2017(05)
- [5]基于代谢组学的大蒜生长贮藏过程中特征成分变化研究[D]. 刘平香.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6]大蒜蒜氨酸质量评价及小鼠静脉给药体内过程研究[D]. 宋百灵.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5)
- [7]细叶韭花醇提物抑菌、抗氧化及抑制α-葡萄糖苷酶研究[D]. 刘燕. 山西大学, 2020(01)
- [8]4种芳香植物精油对竹林病原真菌的抗菌性[J]. 王安可,毕毓芳,温星,王玉魁,蔡函江. 林业科学, 2020(06)
- [9]大蒜提取物的抗菌活性研究[D]. 熊萍萍. 南昌大学, 2019(01)
- [10]植物精油的抑菌评价及其应用[D]. 李凤清.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