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交换处理镀铬废水

离子交换处理镀铬废水

一、应用离子交换处理镀铬废水(论文文献综述)

查丽娜,李金花,周保学,袁玥文,袁华[1](2021)在《电镀铬(Ⅵ)废水离子交换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从资源化利用角度,介绍了基于离子交换技术的电镀含铬(Ⅵ)废水在线回收及原位利用的技术进展,包括离子交换剂的选择、在线回收、原位利用工艺条件以及逆流漂洗工艺。该技术不仅实现了重金属在电镀生产线中的原位利用,而且也实现了水的回用,对电镀铬(Ⅵ)废水源头及过程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张春晖,刘育,唐佳伟,王文倩,唐元晖,许斌,邓建军,贾广如,王健,魏巍,杨林浩[2](2021)在《典型工业废水中全氟化合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分析镀铬、农药、纺织等行业对PFCs的应用及排放情况,总结了各类工业废水的特点及分布,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学者针对半导体废水、镀铬废水等实际工业废水中PFCs去除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吸附法、高级氧化法等处理技术应用于实际废水中的机理及利弊,以期为今后PFCs实际废水处理研究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杨娟娟[3](2020)在《生物质炭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对重金属污染物的去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电镀、冶金和皮革等产业会产生大量的含有如铬、铜、镉和镍等重金属废水,对水环境造成严重破坏。铬是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有毒重金属之一。铬在自然界中主要以Cr(Ⅵ)和Cr(Ⅲ)两种形式存在。Cr(Ⅵ)的生态毒理效应远大于Cr(Ⅲ),可引起肺癌、皮肤炎等疾病。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废水中Cr(Ⅵ)的含量对保护公众健康和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生物质炭可被用于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但由于其吸附性能有限,通常用化学改性法提高其吸附性能。本研究以农林废弃生物质为原料通过高温煅烧制备多孔炭材料,利用铝/锰氧化物对多孔炭材料进行改性,探究Al/Mn改性生物质炭复合材料对废水中Cr(Ⅵ)的去除机制。内容如下:(1)以玉米秸秆为原材料,通过KOH改性制备的多孔炭材料的比表面积为2131.18 m2 g-1,微孔表面积和微孔体积的占比分别为91.93%和80.43%。形成机理为:炭化过程中产生的CO、等气体的溢出在材料表面产生了孔道。多孔炭材料表面含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如羧基、醚基和羟基等,这有助于其通过离子交换、还原反应和络合反应等去除废水中的Cr(Ⅵ)。25°C下,多孔炭材料对Cr(Ⅵ)的饱和吸附量为175.44 mg g-1,且其在循环使用四次后Cr(Ⅵ)的去除率仍然达到52.39%,具有较好的循环使用性能。多孔炭材料对Cr(Ⅵ)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表明Cr(Ⅵ)的去除主要是基于单分子层的化学吸附。铬镍和铬铜共存离子废水中Cr(Ⅵ)的去除率分别为99.81%和99.72%,均高于单一的Cr(Ⅵ)废水,表明多孔炭材料对共存离子废水中的Cr(Ⅵ)具有较高的吸附选择性。电镀车间装饰性镀铬废水中Cr(Ⅵ)的去除率可达97.90%,说明多孔炭材料可应用于装饰性镀铬废水处理中。较好的循环使用性能和较高的吸附选择性,表明多孔炭材料在含铬废水处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2)以梧桐落叶为原材料制备生物质炭(简写:BC),通过改性制备改性生物质炭(简写:KBC),进一步用铝/锰氧化物对KBC进行改性制备Al/Mn改性生物质炭复合材料(简写:AMKBC)。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等分析显示,铝/锰氧化物可有效的嵌入到改性生物质炭的表面或孔隙中,主要以三氧化二铝和一氧化锰的形式存在。在特定吸附条件下,当金属氧化物与改性生物质炭质量比为3/4时,Al/Mn改性生物质炭复合材料(简写:AMKBC3/4)对Cr(Ⅵ)的吸附量达到最大值56.87 mg g-1,高于其他制备条件下的复合材料以及BC(10.76 mg g-1)和KBC(39.82 mg g-1)。氮气吸脱附测试结果显示,的总比表面积和总孔体积分别为1173.36 m2 g-1和0.54 cm3 g-1,分别是BC的15.25倍和8.87倍,并且微孔表面积和微孔体积的百分比分别达到93.97%和83.92%,明显高于BC。25°C下,Cr(Ⅵ)的饱和吸附量为152.86 mg g-1。Al/Mn改性生物质炭复合材料对Cr(Ⅵ)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说明Cr(Ⅵ)的去除主要是基于单分子层的化学吸附,伴随着还原反应、孔道截留等其他机制。Al/Mn改性生物质炭复合材料的制备为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提供了一种新型吸附剂,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陈栋[4](2020)在《基于过冷水动态制冰的冷冻法电镀废水处理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镀废水中含有的大量重金属对环境和人体有害。现有的电镀废水处理技术,主要处理方法是传统的化学沉淀法,在处理过程中投入化学药剂,产生大量的污泥,二次污染严重,实质是污染物的增加和转移,不符合清洁生产的要求。对电镀水洗废水进行浓缩后回用于电镀槽,可达到清洁生产的目的。目前国内外电镀水洗废水浓缩处理常用的方法主要是反渗透和蒸发浓缩。常用的电镀工艺中,酸铜工艺、氧化镍工艺、镀铬工艺水洗废水为pH值小于2的强酸性,碱铜工艺、锌酸盐镀锌工艺水洗废水为pH值大于12的强碱性,均超出了现有反渗透膜的容许pH值范围,使反渗透法在电镀废水处理领域适用范围很小。而蒸发浓缩法,能耗大,成本高。因此,急需研发一种适用性广、能耗低、符合清洁生产要求的电镀水洗废水处理新技术。本研究探讨采用冷冻法进行电镀水洗废水的处理,并采用了过冷水动态制冰技术,利用冷冻结晶提纯中水回用于电镀水洗槽或者电镀前处理,冷冻浓缩水洗废水形成电镀液回用于电镀槽,变废为宝。新研发的过冷水动态制冰冷冻法,相比现有的冷冻法水处理技术,具有溶质去除率高、能耗低、产水率高的特点。主要内容包括:(1)通过界面渐进静态冷冻法试验,证明了冷冻法能够处理各种不同工艺的电镀水洗废水。找出常规的界面渐进冷冻法处理电镀水洗废水在实际应用中主要问题,探索工程应用中可行的冷冻制冰新方法。(2)通过对过冷水成冰机理研究,寻找出更高冰晶纯度和更低能耗的制冰新方法。结合经典成核理论,通过过冷水冰晶生长试验和过冷水雾化试验,提出了“氢键角壁垒”技术观点,解释水不能在0℃结冰而是形成过冷水的原因。进而得出人为促冰的方法是:减少液体束缚,加大水体的流动,形成水力冲击,减少“氢键角壁垒”。并由此设计出最高温度能在-0.5℃就产生细小冰晶的新制冰方式用于冷冻法水处理。(3)通过冰晶尺寸与溶质去除率关系试验,寻找最合适的冰晶尺寸:厚度1 mm左右的冰粉状冰和冰絮状冰,是过冷水动态制冰法进行水处理的最优选择。且形成此形态冰的能耗,仅为界面渐进式间接冷冻法的62%。通过冰水分离方式研究试验,选择最合适的冰水分离方式:在处理电镀水洗废水的工程应用中,采用过冷水动态制冰同时进行重力过滤分离,再进行离心分离的冰水分离方式,是综合考虑杂质去除率、能耗、耗时的最优选择。产淡水率可达到59%,远高于常规的界面渐进间接冷冻法的25%。(4)通过过冷水动态制冰冷冻法处理3种有代表性的电镀水洗废水的试验,确定了最合适的冷冻法电镀水洗废水处理总流程。并计算得出整个处理流程的总能耗不到采用纯蒸发浓缩法能耗的1/10。(5)为解决了试验研究和工程应用之间的衔接问题,进行了过冷水动态制冰冷冻法处理电镀水洗废水工艺流程设计、核心处理器设计、整体处理系统设计。研究确定了可以在一个处理设备中,同时完成动态制冰、重力过滤分离、离心脱水、融冰四个步骤的核心处理器。以酸铜电镀工艺为例的经济分析显示,该系统的计算运行利润率可达到1.5倍。过冷水动态制冰冷冻法处理电镀水洗废水,有着可观的运行经济效益,为电镀厂家采用此系统进行电镀水洗废水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柯瑞[5](2020)在《探地雷达和钻孔采样分析在铬污染场地调查中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重金属污染场地是重工业生产遗留的环境问题,对于重金属污染场地的调查是实施修复工程前的重要环节。随着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逐渐成熟,探地雷达探测技术作为环境物探的重要手段之一,被广泛运用于污染场地调查工程中,应用效果良好,成为现阶段污染场地调查中准确快速、方便可靠的技术手段。本文利用探地雷达技术与钻孔采样相结合,旨在查明铬污染场地土壤铬污染状况,明确地下水污染渗漏区,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溯源研究。研究区为某电镀厂,主要电镀工艺为镀铬和镀锌,均会产生大量含铬电镀废水。研究区第四系层厚度在研究区为440m,主要的电镀车间底部土壤层厚度为45m。本论文通过分析场地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利用探地雷达(GPR)和采样分析综合应用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区电镀厂内存在污染的区域有电镀作坊及周边、退镀车间、镀锌车间及北侧、镀铬车间及周边、废水处理车间及储存池、厂区排污沟以及排洪沟。(2)现场探地雷达探测与采样结果表明,土壤铬含量超标(大于400mg/kg)的区域有电镀作坊、退镀车间、镀锌车间北侧、镀铬车间,能够造成地下水铬污染区域为镀锌车间北侧和镀铬车间西南角,土壤总铬含量高于400mg/kg的受污染土壤总面积为301.8m2。(3)镀锌车间北侧六价铬检出率低,铬的存在形态主要以稳定态存在,不稳定态的、对环境危害小的占比较少,以此可以作为该区域土壤修复的参考依据。(4)利用数值模拟软件Visual MODFLOW模拟镀铬车间含铬电镀废水入渗地下过程,对地下水污染物铬溯源模拟,模拟结果于实测结果较为接近。

苟思宇[6](2020)在《渐进式静态冷冻法处理电镀工艺废水中重金属离子试验研究》文中认为电镀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电镀废水,电镀废水的成分复杂,含有各类重金属离子和危险废物(剧毒物、酸碱物)等,若电镀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至环境中,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不仅会污染环境,还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安全。本文以电镀废水为研究对象,对比传统的电镀废水处理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以渐进式静态冷冻法处理电镀废水的新方法。冷冻法具有适用原水范围广、无选择性、无需添加外源药剂,无二次污染的特点,应用冷冻法处理电镀废水所需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可降低能耗,为电镀废水处理开发了一条新途径。本文在应用冷冻分离理论的基础上,以电镀工艺中的酸铜、镀镍、镀铬废水为实验对象,对废水中的重金属Cu2+、Ni2+、Cr6+进行渐进式静态冷冻实验研究。根据电镀工艺和冷冻法的特点,探究了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冷冻机理和电镀废水回收利用的方法,通过分析冷冻法处理电镀废水的经济效益和资源统筹,为电镀企业废水处理提供新技术途径和参考。实验研究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以实验室模拟电镀废水为实验对象,研究废水质量浓度、冷冻温度、冰冻率和溶液PH值对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离子去除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废水质量浓度越低,重金属离子去除率越高。当废水溶液中Cu2+、Ni2+、Cr6+质量浓度为0.1g/L时,Cu2+、Ni2+、Cr6+溶液经冷冻处理后,溶液中离子去除率达95%以上;当质量浓度>0.1g/L~1g/L时,随着质量浓度增大,重金属离子去除率迅速降低;当质量浓度>1g/L~2g/L时,该浓度为电镀槽溶液中Cu2+、Ni2+、Cr6+浓度的4%~7%左右,既可满足较高的去除效果,又能满足电镀废水的高浓度排放现状;当废水中Cu2+、Ni2+、Cr6+质量浓度>2g/L~10g/L时,重金属离子去除率受浓度因素的影响不再明显。冷冻温度越低时冷冻速度越快,但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率低,最佳冷冻温度为-5℃,既可保证了冷冻速度,又能保证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率。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率随冰冻率的增加而降低,冰冻率较低时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率较高,为兼顾离子去除率和冰冻率,最佳冰冻率为70%。2.从微观角度分析冷冻过程中的冷冻机理,对冷冻过程中晶核形成和冰晶生长过程进行探索。通过显微镜观测不同条件下的形成的冰晶内部微观结构,研究发现,不同条件下的形成的冰晶内部微观结构不同,通过改变溶液质量浓度可以影响冷冻过程中冰晶的纯度、改变冷冻温度可以影响冷冻过程中冰晶的大小、改变冰冻率可以影响冷冻过程中冰晶的生长,进而影响溶液中杂质的去除效果。3.冷冻法处理实际电镀废水,通过控制冰冻率获得固体冰和浓缩液,固体冰融化后的冰融水中,在最优冷冻条件时,废水中重金属离子去除率达60%以上,因此可利用该方法将固体冰融化后的冰融水用于补充一级废水槽的清洗用水,可降低电镀厂中清洗水的用量。而浓缩液经冷冻法处理后,实验证明可回用于电镀槽。由于配制电镀液的原料中重金属药剂价格昂贵,因此该方法既节约电镀厂原料成本,又降低了废水排放导致的重金属污染,达到清洁生产的目的。

李励殷[7](2019)在《改性磁性荔枝壳吸附剂对电镀废水中Cr(Ⅵ)的吸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Cr(Ⅵ)是一种常见的水体污染物,对环境与人体有极大的危害。而且Cr(Ⅵ)是深圳市工业污染中等标污染负荷较高的污染物,所以本研究以Cr(Ⅵ)为处理目标进行研究。传统的处理Cr(Ⅵ)方法成本较高并可能产生大量难以处理的含铬污泥,而吸附法具有高效,成本低,吸附剂可循环利用的优点。本文以荔枝壳(LS,litchi shell)和荔枝壳生物炭(LSB,litchi shell biochar)作为载体,通过共沉淀法先后负载四氧化三铁(Fe3O4)和层状双氢氧化物(LDH,layered double hydroxide),制备出改性磁性荔枝壳吸附剂(MMLS,modified magnetic litchi shell adsorbent)和改性磁性荔枝壳生物炭吸附剂(MMLSB,modified magnetic litchi shell biochar adsorbent)。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考察荔枝壳生物炭煅烧温度、四氧化三铁负载量、层状双氢氧化物负载量和吸附剂粒径对改性效果的影响。通过比较两种不同原料制备的吸附剂,确定了以荔枝壳为载体的吸附剂去除Cr(Ⅵ)的效果最佳。具体制备条件为:荔枝壳10 g,氯化铁和氯化亚铁加入量分别为0.06 mol和0.03 mol,氯化镁和氯化铝加入量分别为0.15 mol和0.05mol,粒径0.3-0.9 mm。XRD、FT-IR、SEM表征分析结果表明荔枝壳中成功负载了四氧化三铁和层状双氢氧化物,并且负载后吸附剂形貌发生明显变化。本研究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模拟废水中溶液pH、吸附剂投加量、Cr(Ⅵ)初始浓度对吸附剂吸附效能的影响。在综合考虑吸附剂的比吸附量和Cr(Ⅵ)去除率的基础上,溶液pH最佳为3,吸附剂投加量为6 g/L,Cr(Ⅵ)初始浓度为100 mg/L。此外本研究考察了共存离子对吸附剂吸附效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共存离子中阴离子对吸附剂吸附效能的抑制程度较大。同时采用准一级动力学、准二级动力学、颗粒内扩散模型和Elovich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发现准二级动力学拟合效果最好。采用Langmuir、Freundlich和Sips吸附等温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发现实验数据更加符合Sips模型,拟合得到吸附剂最大吸附量可达58.8mg/g。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拟合结果表明吸附剂的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本文考察了吸附剂对实际镀铬漂洗水和混合含铬废水中Cr(Ⅵ)的吸附效能,发现吸附剂几乎可以完全将镀铬漂洗水中的Cr(Ⅵ)去除,而对于混合含铬废水,由于成分复杂,完全去除Cr(Ⅵ)需要更多的吸附剂投加量。本研究的吸附剂适用于六价铬浓度在100 mg/L以下的含铬废水。循环再生实验结果表明对于镀铬漂洗水,在循环了六次后,吸附剂仍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

孟丹[8](2018)在《基于铁碳微电解法预处理镀铬废水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针对如何用铁碳微电解处理技术有效、经济地预处理镀铬废水进行研究。本试验采用以铁碳微电解为主要手段、PFS絮凝沉淀为辅对浓度为20mg/L模拟镀铬废水进行单因素试验,对实际镀铬废水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进行研究。模拟镀铬废水的试验结果表明:大多数情况下,铁碳微电解的处理效果劣于铁碳微电解+PFS絮凝沉淀的处理效果,但铁碳微电解已能去除模拟镀铬废水中60%以上的总铬,效果最好时能达到99.99%,加入PFS絮凝沉淀后,虽然有助于去除溶液中的总铬,但一方面会使得处理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对去除率高的试验组反而降低了其总铬的去除率。在铁碳微电解+PFS絮凝沉淀体系中,过多的Fe2+、Fe3+会抑制铁碳微电解+PFS絮凝沉淀的处理效果。模拟镀铬废水的铁碳比单因素试验及实际镀铬废水单因素试验的结果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推论。单独铁碳微电解处理模拟镀铬废水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在室温下(25℃),pH值为2,反应时间为60min,铁碳比为2:1时,废水中总铬的去除率可达到99.99%;铁碳微电解+PFS絮凝沉淀处理模拟镀铬废水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在室温下(25℃),pH值为2,反应时间为60min,铁碳比为2:1时,废水中总铬的去除率可达到99.98%。采用铁碳微电解法和铁碳微电解+PFS絮凝沉淀法对实际镀铬废水进行单因素试验,选出实际镀铬废水铁碳微电解单因素中处理效果好的两个水平组进行正交试验,选出铁碳微电解预处理镀铬废水的最适宜工艺条件:在pH值为2,铁碳比为2:1(碳粉以0.5g记作1),将搅拌器的反应温度设置为65℃反应120min时,此时,镀铬废水中的总铬去除率可达到99.48%,CODCr去除率为22.39%。通过对正交试验产生的电镀污泥进行SEM分析得出:污泥表面凹凸不平,增加了与废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废水的微电解反应,铁粉表面是Cr6+发生还原反应及絮凝沉降的主要场所。

杜子文[9](2017)在《吸附去除废水中全氟化合物及高选择性氟化吸附剂的研究》文中指出全氟化合物(PFCs)是一类典型的有机污染物,在水环境中普遍存在,对动物和人体具有潜在危害。PFCs在水环境中的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水的直接排放,现有水处理工艺难以有效去除PFCs。吸附技术在处理PFCs这类极难降解化合物方面相比其他技术具有显着的优势和潜力。本文针对实际废水中的PFCs,研制和筛选高效吸附材料;根据C-F长链的疏油亲氟特性,研发氟化材料以高效选择性去除PFCs,并研究选择吸附特性和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生产全氟辛基磺酰氟过程中产生的洗涤废水含有高浓度的全氟羧酸(PFCAs)。研究表明扩孔竹基活性炭(BAC)和阴离子交换树脂IRA67可有效吸附去除其中的PFCAs。BAC和IRA67可以分别通过乙醇溶液或NaCl/甲醇溶液再生。IRA67在五个循环中对三种PFCAs的去除保持稳定。镀铬废水中含有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及全氟烷基醚烷磺酸盐(即F-53B)。研究发现通过一步KOH活化商业椰壳活性炭,可制备得到2-5 nm孔径范围扩孔的再活化活性炭(R-CAC)。当投加量高于200 mg/L时,R-CAC对废水中PFOS和F-53B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使用过的饱和R-CAC可通过水热活化过硫酸盐氧化方法有效再生。通过阳离子交换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氟化季铵盐(PFQA)改性的蒙脱石(F-MT),可从水中选择性吸附PFOS和全氟辛酸(PFOA)。在其他碳氢有机污染物存在下,F-MT对PFOS和PFOA具有极好的选择性。竞争吸附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表明,PFOS和PFOA吸附在F-MT的C-F链上,而碳氢有机物则吸附在F-MT的碳氢部分。通过球磨可将纳米Fe3O4负载到PFQA改性的蛭石材料上,得到了一种具有高选择性和快速吸附PFOS的新型磁性氟化吸附剂。Fe3O4负载的氟化蛭石(F-VT)对PFOS的吸附快速,初始吸附速率达到3759.4mg/g/h。亲水性的Fe3O4纳米颗粒增加了F-VT在水中的分散性,并提供了磁分离性。由于插入蛭石层中的C-F链的疏油性和亲氟性,复合氟化材料在其他有机物存在下对PFOS具有优异的吸附选择性。对泡沫灭火液废水中PFOS去除能力优于粉末活性炭和IRA67阴离子交换树脂。氟化吸附剂可通过甲醇溶液再生,重复使用5次,PFCs的吸附去除效果稳定。

汪晴,熊杰,叶锦韶[10](2015)在《电镀行业重金属在线回收清洁生产技术》文中认为为了提高电镀企业水重复利用率,降低物料单耗,减少重金属产生量,提升企业清洁生产水平,通过某电镀厂清洁生产实例,介绍了膜分离和离子交换在线回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性,计算了经济可行性,对比了水重复利用率、物料单耗、重金属产生量三项指标。结果表明,该技术的内部收益率大于基准收益率,镀镍工序水重复利用率提高了60.1%,物料单耗降低了4.51%,废水中镍产生量每年减少360 kg,镀铬工序水重复利用率提高了46.0%,物料单耗降低了10.4%,废水中Cr(VI)产生量每年减少340 kg。

二、应用离子交换处理镀铬废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离子交换处理镀铬废水(论文提纲范文)

(1)电镀铬(Ⅵ)废水离子交换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前 言
1 离子交换剂的选择
    1.1 离子交换树脂
        1.1.1 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
        1.1.2 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
    1.2 离子交换纤维
2 在线回收与原位利用
3 逆流漂洗工艺
4 结 论

(2)典型工业废水中全氟化合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FCs工业废水来源、分布及特点
2 典型工业废水中PFCs去除技术
    2.1 吸附法
    2.2 膜分离法
    2.3 高级氧化法
    2.4 生物处理法
    2.5 其他去除技术
    2.6 典型工业废水中PFCs去除效率对比
3 结语

(3)生物质炭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对重金属污染物的去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生物质炭
        1.1.1 生物质炭的概念
        1.1.2 生物质炭的特性
        1.1.3 生物质炭的制备
        1.1.4 生物质炭的应用
    1.2 废水中重金属污染物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废水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及危害
        1.2.2 重金属污染物的处理技术及其效果
        1.2.3 废水中重金属污染物的去除机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原料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材料表征方法
        2.3.1 表面形貌
        2.3.2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2.3.3 晶体结构和组成
        2.3.4 表面官能团
        2.3.5 表面元素组成
        2.3.6 生物质质量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2.4 等电点的测定
    2.5 废水中重金属污染物的测定
        2.5.1 溶液的配制
        2.5.2 标准曲线的绘制
        2.5.3 重金属离子浓度的测定方法
    2.6 Cr(Ⅵ)的吸附模型
第3章 多孔炭材料的制备及其对废水中Cr(Ⅵ)的去除机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多孔炭材料的制备
        3.2.2 废水中Cr(Ⅵ)的吸附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多孔炭材料的结构表征
        3.3.2 等电点探讨
        3.3.3 多孔炭材料对废水中Cr(Ⅵ)的去除研究
        3.3.4 材料再生性能研究
        3.3.5 共存离子对废水中铬的去除影响
        3.3.6 多孔炭材料应用于装饰性镀铬废水的去除效果
        3.3.7 废水中Cr(Ⅵ)的去除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改性生物质炭复合材料去除Cr(Ⅵ)的机理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Al/Mn改性生物质炭复合材料的制备
        4.2.2 Cr(Ⅵ)废水吸附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l/Mn改性生物质炭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的优化
        4.3.2 材料的结构表征
        4.3.3 复合材料AMKBC_(3/4) 对废水中Cr(Ⅵ)的去除研究
        4.3.4 Cr(Ⅵ)的去除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一、发表学术论文
    二、其它科研成果

(4)基于过冷水动态制冰的冷冻法电镀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镀废水
        1.1.1 电镀简介
        1.1.2 电镀废水的来源
        1.1.3 电镀废水的危害性
    1.2 现有主要的电镀废水处理方法
        1.2.1 化学沉淀法
        1.2.2 离子交换法
        1.2.3 吸附法
        1.2.4 蒸发浓缩法
        1.2.5 膜分离法
    1.3 现有电镀废水处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思路
        1.3.1 电镀工业园废水处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3.2 大型PCB板生产厂电镀废水处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3.3 现行电镀废水处理方法的主要问题
        1.3.4 电镀废水处理战略成本管理分析
    1.4 冷冻法水处理技术
        1.4.1 冷冻法水处理技术的优势
        1.4.2 国内外现有的冷冻法水处理技术现状
    1.5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2.1 试验用水
        2.1.1 实际电镀液和电镀水洗废水
        2.1.2 模拟电镀水洗废水
        2.1.3 试验用NaCl溶液
    2.2 试验设备
        2.2.1 界面渐进静态冷冻法试验设备
        2.2.2 过冷水动态制冰冷冻法试验设备
    2.3 分析仪器设备
        2.3.1 主要检测内容和分析方法
        2.3.2 主要分析仪器型号
        2.3.3 主要分析仪器使用方法
第三章 界面渐进静态冷冻法初步试验
    3.1 试验方案
    3.2 实际电镀水洗废水界面渐进静态冷冻法试验
        3.2.1 酸铜工艺电镀水洗废水界面渐进静态冷冻法试验
        3.2.2 镀铬工艺电镀水洗废水界面渐进静态冷冻法试验
        3.2.3 镀镍工艺电镀水洗废水界面渐进静态冷冻法试验
        3.2.4 锌酸盐镀锌工艺电镀水洗废水界面渐进静态冷冻法试验
        3.2.5 实际电镀水洗废水界面渐进静态冷冻法试验结果讨论
    3.3 各种条件下冷冻法对硫酸铜去除率的影响
        3.3.1 溶液浓度与溶质去除率的关系
        3.3.2 冰冻率与溶质去除率间的关系
        3.3.3 溶液成分与溶质去除率间的关系
        3.3.4 pH值与溶质去除率间的关系
        3.3.5 冷冻温度与溶质去除率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过冷水成冰机理研究
    4.1 过冷水成冰机理
        4.1.1 过冷水成冰和经典成核理论
        4.1.2 光学显微镜成相试验
    4.2 由“临界冰核”推导最小冰晶尺寸
        4.2.1 临界冰核
        4.2.2 计算最小冰晶尺寸
        4.2.3 绘制最小冰晶结构
    4.3 过冷水冰晶生长过程演示试验
    4.4 过冷水雾化试验
    4.5 “氢键角壁垒”的提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过冷水动态制冰冷冻法主要技术参数研究
    5.1 冰晶尺寸与溶质去除率关系研究
        5.1.1 试验方案
        5.1.2 试验结果与讨论
    5.2 过冷水动态制冰冷冻法能耗分析
        5.2.1 卡诺循环和逆卡诺循环
        5.2.2 计算界面渐进式间接冷冻法的能效比
        5.2.3 计算过冷水动态制冰冷冻法的能效比
    5.3 冰水分离方式研究
        5.3.1 主要的冰水分离方法
        5.3.2 试验方案
        5.3.3 重力过滤分离时间与溶质去除率的关系
        5.3.4 离心脱水时间与溶质去除率的关系
    5.4 产淡水率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过冷水动态制冰冷冻法处理电镀废水流程研究
    6.1 试验方案
    6.2 试验结果和讨论
        6.2.1 实际电镀液和电镀水洗废水水质
        6.2.2 过冷水动态制冰处理效果和重力分离时间对去除率的影响
        6.2.3 离心固液分离试验
        6.2.4 浓缩比计算
        6.2.5 二次冷冻处理试验
    6.3 处理流程总述
    6.4 处理流程总能耗计算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过冷水动态制冰冷冻法处理电镀废水设备及系统设计
    7.1 处理设备废水处理量的确定
        7.1.1 理论废水量
        7.1.2 实测废水量
        7.1.3 处理设备设计废水量
    7.2 冷冻法处理电镀废水工艺流程设计
    7.3 过冷水动态制冰冷冻法电镀废水处理设备设计
        7.3.1 处理设备基本原理
        7.3.2 核心处理器设计
        7.3.3 整体处理系统设计
        7.3.4 处理系统和主处理器工作流程
    7.4 过冷水动态制冰冷冻法处理电镀废水经济分析
        7.4.1 以酸铜电镀工艺为例经济分析
        7.4.2 以镀镍电镀工艺为例经济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研究成果情况
致谢

(5)探地雷达和钻孔采样分析在铬污染场地调查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物探技术在污染场地调查中的应用
        1.2.1 高密度电阻率法
        1.2.2 高精度磁测法
        1.2.3 瑞雷面波法
        1.2.4 探地雷达(GPR)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铬污染的特点及危害
    1.5 研究内容的思路和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节
2 污染场地概况
    2.1 场地使用历史和现状
    2.2 场地环境地质概况
        2.2.1 气象
        2.2.2 地层岩性
        2.2.3 构造
        2.2.4 岩溶
        2.2.5 水文地质
    2.3 本章小结
3 污染场地野外数据采集
    3.1 污染场地探地雷达数据采集
        3.1.1 探地雷达(GPR)理论和方法
        3.1.2 探地雷达工作仪器
        3.1.3 探地雷达野外工作方法
        3.1.4 野外数据采集
    3.2 污染场地土壤样品采集
    3.3 本章小结
4 污染场地实测数据分析与研究
    4.1 探地雷达实测数据分析
        4.1.1 探地雷达数据处理
        4.1.2 探地雷达数据解释
    4.2 污染场地土壤污染分析
        4.2.1 国内土壤中重金属铬相关标准
        4.2.2 污染场地实测土壤污染分析
    4.3 污染场地土壤铬污染空间分析
        4.3.1 样本正态性检验
        4.3.2 Ordinary Kriging插值空间分析
    4.4 土壤铬存在形态和价态分析
    4.5 铬在土壤中迁移模拟
    4.6 本章小结
5 结语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渐进式静态冷冻法处理电镀工艺废水中重金属离子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体重金属污染现状
        1.1.1 水体重金属污染物的来源
        1.1.2 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1.1.3 水体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1.2 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处理
        1.2.1 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处理方法
        1.2.2 冷冻法原理和应用前景
    1.3 国内外冷冻法的应用研究
        1.3.1 自然冷冻法的研究
        1.3.2 人工冷冻法的研究
    1.4 电镀厂生产废水水质现状
        1.4.1 我国电镀废水现状
        1.4.2 电镀废水排放指标
        1.4.3 电镀厂生产实际废水水质指标
        1.4.4 电镀厂废水管网分布情况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1.5.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用水的确定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1.3 储备液种类和标线绘制
    2.2 检测项目和分析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稀释方法
        2.3.2 物料守恒
        2.3.3 冷冻温度的确定
    2.4 实验数据处理
第三章 渐进式静态冷冻法对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离子去除影响的实验研究
    3.1 冷冻温度对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的去除影响实验
        3.1.1 冷冻温度对Cu~(2+)的去除影响
        3.1.2 冷冻温度对Ni~(2+)的去除影响
        3.1.3 冷冻温度对Cr~(6+)的去除影响
        3.1.4 冷冻温度影响因素分析
    3.2 质量浓度对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的去除影响实验
        3.2.1 质量浓度对Cu~(2+)的去除影响
        3.2.2 质量浓度对Ni~(2+)的去除影响
        3.2.3 质量浓度对Cr~(6+)的去除影响
        3.2.4 溶液质量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3.3 冰冻率对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的去除影响实验
        3.3.1 冰冻率对Cu~(2+)的去除影响
        3.3.2 冰冻率对Ni~(2+)的去除影响
        3.3.3 冰冻率对Cr~(6+)的去除影响
        3.3.4 冰冻率影响因素分析
    3.4 溶液PH值对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的去除影响实验
        3.4.1 溶液PH值对Cu~(2+)的去除影响
        3.4.2 溶液PH值对Ni~(2+)的去除影响
        3.4.3 溶液PH值对Cr~(6+)的去除影响
        3.4.4 溶液PH值影响因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冷冻法机理实验探究
    4.1 溶液结晶基本理论
        4.1.1 冷冻法的原理
        4.1.2 冰的结构特点
        4.1.3 结晶过程
    4.2 基于显微镜下观察的冰的微观结构研究
        4.2.1 样本的制备及图像采集
        4.2.2 冷冻排杂过程的试验研究
        4.2.3 冷冻温度对冰晶大小的影响
        4.2.4 冰冻率对冰晶生长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渐进式静态冷冻法对实际电镀废水处理的实验研究
    5.1 电镀厂酸铜工艺废水处理实验研究
        5.1.1 实验水质
        5.1.2 一次冷冻对镀铜废水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
        5.1.3 多次冷冻对镀铜废水回用的影响
    5.2 电镀厂镀镍工艺废水处理实验研究
        5.2.1 实验水质
        5.2.2 一次冷冻对镀镍废水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
        5.2.3 多次冷冻对镀镍废水回用的影响
    5.3 电镀厂镀铬工艺废水处理实验研究
        5.3.1 实验水质
        5.3.2 一次冷冻对镀铬废水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
        5.3.3 多次冷冻对镀铬废水回用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改性磁性荔枝壳吸附剂对电镀废水中Cr(Ⅵ)的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含铬废水处理技术
        1.2.1 化学沉淀法
        1.2.2 离子交换法
        1.2.3 电解法
        1.2.4 膜处理法
        1.2.5 生物修复技术
        1.2.6 光催化法
        1.2.7 吸附法
    1.3 荔枝壳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3.1 荔枝壳的组成
        1.3.2 荔枝壳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1.4 层状双氢氧化物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4.1 层状双氢氧化物的性质
        1.4.2 层状双氢氧化物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际电镀废水来源
    2.2 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2.2.1 MMLS的制备
        2.2.2 MMLSB的制备
    2.3 吸附剂的表征方法
        2.3.1 XRD分析
        2.3.2 FT-IR分析
        2.3.3 BET分析
        2.3.4 SEM分析
        2.3.5 磁性分析
    2.4 吸附剂的吸附效能和反应条件考察
        2.4.1 溶液pH对吸附剂吸附效能的影响
        2.4.2 吸附剂投加量对吸附剂吸附效能的影响
        2.4.3 初始浓度对吸附剂吸附效能的影响
        2.4.4 共存离子对吸附剂吸附效能的影响
        2.4.5 吸附动力学
        2.4.6 吸附等温线
        2.4.7 实际电镀废水中吸附剂的吸附效能
        2.4.8 吸附剂的循环利用
    2.5 指标检测方法
        2.5.1 六价铬浓度检测
        2.5.2 吸附剂吸附效能判定依据
        2.5.3 共存离子浓度检测
        2.5.4 负载物质检测
第3章 吸附剂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吸附剂的单因素制备条件优化
        3.2.1 煅烧温度对生物炭表面基团的影响
        3.2.2 煅烧温度对MMLSB吸附效能的影响
        3.2.3 Fe_3O_4负载量对吸附剂吸附效能的影响
        3.2.4 LDH负载量对吸附剂吸附效能的影响
        3.2.5 吸附剂粒径对吸附剂吸附效能的影响
    3.3 正交实验
        3.3.1 MMLSB的正交实验
        3.3.2 MMLS的正交实验
    3.4 MMLS去除Cr(Ⅵ)的途径分析
    3.5 MMLS的表征
        3.5.1 吸附剂晶型表征
        3.5.2 吸附剂官能团分析
        3.5.3 吸附剂比表面积分析
        3.5.4 吸附剂表面形貌分析
        3.5.5 吸附剂的磁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MMLS的吸附效能研究
    4.1 引言
    4.2 反应条件对吸附剂吸附效能的影响
        4.2.1 pH对吸附剂吸附效能的影响
        4.2.2 吸附剂投加量对吸附剂吸附效能的影响
        4.2.3 六价铬初始浓度对吸附剂吸附效能的影响
        4.2.4 共存离子对吸附剂吸附效能的影响
    4.3 不同反应条件下溶液pH的变化
    4.4 不同反应条件下MMLS对 Cr(Ⅵ)的还原作用
    4.5 吸附剂中金属离子的溶出现象
    4.6 吸附动力学
        4.6.1 吸附动力学模型分析
        4.6.2 吸附动力学拟合
    4.7 吸附等温线
        4.7.1 吸附等温线模型分析
        4.7.2 吸附等温线拟合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MMLS对实际电镀废水中六价铬的吸附
    5.1 引言
    5.2 MMLS对镀铬漂洗水的吸附研究
        5.2.1 镀铬漂洗水中吸附剂投加量的影响
        5.2.2 吸附前后镀铬漂洗水中各离子浓度变化
    5.3 MMLS对混合含铬废水的吸附研究
        5.3.1 混合含铬废水中吸附剂投加量的影响
        5.3.2 吸附前后混合含铬废水中各离子浓度变化
    5.4 吸附剂的循环再生
    5.5 吸附剂的综合评价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铁碳微电解法预处理镀铬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镀铬废水概况
        1.2.1 镀铬废水的来源
        1.2.2 镀铬废水的危害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电镀废水的传统处理方法
        1.3.2 电镀废水的新型处理方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方法、思路及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内容
    1.6 创新点及不足
        1.6.1 创新点
        1.6.2 不足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镀铬废水的来源
        2.1.1 模拟废水的来源及性质
        2.1.2 实际镀铬废水的来源及性质
    2.2 试验设备及试剂
        2.2.1 试验设备
        2.2.2 试验药剂
    2.3 试验方法
        2.3.1 试验方法
        2.3.2 分析方法
    2.4 工艺选择
第3章 模拟废水处理试验分析
    3.1 试验方法的选择
    3.2 铁碳微电解处理镀铬废水机理探究
    3.3 模拟废水试验研究
        3.3.1 pH值对模拟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3.3.2 反应时间对模拟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3.3.3 铁碳比对模拟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3.3.4 反应温度对模拟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3.3.5 絮凝剂对铁碳微电解处理效果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实际镀铬废水处理研究
    4.1 实际镀铬废水单因素试验分析
        4.1.1 pH值
        4.1.2 反应时间
        4.1.3 铁碳比
        4.1.4 反应温度
    4.2 实际镀铬废水正交试验分析
        4.2.1 正交试验结果
        4.2.2 工艺出水的可生化性研究
    4.3 电镀污泥
        4.3.1 电镀污泥的研究方法
        4.3.2 电镀污泥的扫描电镜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吸附去除废水中全氟化合物及高选择性氟化吸附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全氟化合物(PFCs)简介
    1.2 PFCs在水中的污染状况
    1.3 水中PFCs的去除技术
    1.4 吸附去除水中PFCs的研究进展
        1.4.1 用于吸附去除水中PFCs的吸附材料
        1.4.2 水中PFCs的吸附特性
        1.4.3 水中PFCs的吸附机理
        1.4.4 吸附去除水中PFCs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研究思路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生产全氟辛基磺酰氟废水中PFCAs的吸附去除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BAC制备
        2.2.2 吸附实验
        2.2.3 吸附剂再生和重复使用实验
        2.2.4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生产PFOSF废水的水质特性
        2.3.2 高效吸附剂的筛选
        2.3.3 生产PFOSF废水中PFCAs的吸附动力学
        2.3.4 吸附剂投加量对PFCAs吸附去除的影响
        2.3.5 废水pH对废水中PFCAs吸附去除的影响
        2.3.6 无机离子对废水中PFCAs吸附去除的影响
        2.3.7 竞争吸附对废水中PFCAs吸附去除的影响
        2.3.8 BAC和IRA67的再生和重复使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镀铬废水中PFOS和F-53B的吸附去除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R-CAC制备
        3.2.2 材料表征
        3.2.3 吸附实验
        3.2.4 吸附剂再生和重复使用实验
        3.2.5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镀铬废水的水质特性
        3.3.2 R-CAC的制备和表征
        3.3.3 镀铬废水中PFOS和F-53B在R-CAC上的吸附动力学
        3.3.4 镀铬废水中PFOS和F-53B在R-CAC上的吸附等温线
        3.3.5 PAM对镀铬废水中PFOS和F-53B吸附去除的影响
        3.3.6 R-CAC的氧化再生和重复使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氟化蒙脱石的制备及高效选择性吸附水中PFOS和PFOA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F-MT制备
        4.2.2 材料表征
        4.2.3 吸附实验
        4.2.4 DFT计算
        4.2.5 F-MT再生和重复使用实验
        4.2.6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FQA负载量对PFOS吸附的影响
        4.3.2 PFOS和PFOA在F-MT上的吸附动力学和等温线
        4.3.3 F-MT对水中PFOS和PFOA的选择性吸附
        4.3.4 F-MT对水中PFOS和PFOA的吸附机理
        4.3.5 F-MT再生和重复使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磁性氟化蛭石的制备及快速高选择性吸附水中PFOS的研究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2.1 磁性氟化蛭石(F-VT)制备
        5.2.2 吸附剂表征
        5.2.3 吸附实验
        5.2.4 磁性F-VT再生和重复使用实验
        5.2.5 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磁性F-VT的制备和材料表征
        5.3.2 PFOS在磁性F-VT上的吸附动力学和等温线
        5.3.3 磁性F-VT对PFOS的选择性吸附
        5.3.4 磁性F-VT对PFOS的吸附机理
        5.3.5 磁性F-VT在水中的稳定性
        5.3.6 磁性F-VT的再生和重复使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性
    6.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电镀行业重金属在线回收清洁生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前言
2电镀工艺及清洁生产措施
3重金属在线回收技术
    3.1膜分离在线回收技术
    3.2离子交换在线回收技术
4技术应用实例
    4.1企业基本情况
    4.2镍在线回收方案
        4.2.1方案产生的原因
        4.2.2方案的简述及要点
        4.2.3技术评估
        4.2.4环境评估
        4.2.5经济评估
        4.2.6方案实施效果
        (1) 水重复利用率
        (2) 主要材料单耗
        (3) 废水排放情况
    4.3铬在线回收方案
        4.3.1方案产生的原因
        4.3.2方案简述及要点
        4.3.3技术评估
        4.3.4环境评估
        4.3.5经济评估
        4.3.6方案实施效果
        (1) 水重复利用率
        (2) 主要材料单耗
        (3) 废水排放情况
5结论

四、应用离子交换处理镀铬废水(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镀铬(Ⅵ)废水离子交换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J]. 查丽娜,李金花,周保学,袁玥文,袁华. 材料保护, 2021(10)
  • [2]典型工业废水中全氟化合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张春晖,刘育,唐佳伟,王文倩,唐元晖,许斌,邓建军,贾广如,王健,魏巍,杨林浩. 中国环境科学, 2021(03)
  • [3]生物质炭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对重金属污染物的去除研究[D]. 杨娟娟.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4]基于过冷水动态制冰的冷冻法电镀废水处理技术研究[D]. 陈栋. 广州大学, 2020
  • [5]探地雷达和钻孔采样分析在铬污染场地调查中应用研究[D]. 柯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0)
  • [6]渐进式静态冷冻法处理电镀工艺废水中重金属离子试验研究[D]. 苟思宇. 广州大学, 2020(02)
  • [7]改性磁性荔枝壳吸附剂对电镀废水中Cr(Ⅵ)的吸附研究[D]. 李励殷.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8]基于铁碳微电解法预处理镀铬废水的研究[D]. 孟丹. 绵阳师范学院, 2018(06)
  • [9]吸附去除废水中全氟化合物及高选择性氟化吸附剂的研究[D]. 杜子文. 清华大学, 2017(02)
  • [10]电镀行业重金属在线回收清洁生产技术[J]. 汪晴,熊杰,叶锦韶. 生态科学, 2015(04)

标签:;  ;  ;  ;  ;  

离子交换处理镀铬废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