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刀胆囊切除与腹腔引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陆思远[1](2020)在《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中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验。方法:通过联合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多家中文数据库,自建库来至2019年11月关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所有文献资料,筛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资料,最后保留89家单位89篇文献,共578例患者资料。使用Excel记录原始数据,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有258例可明确性别,男:女=1:1.5。有29例可明确具体年龄,平均(43.0±13.5)岁。有213例可明确原发病,67.14%为慢性或萎缩性胆囊疾病。有156例可明确术中情况,76.28%的患者术程顺利或难度不大;2.43家单位中,有二级单位15家、三级单位28家,迟发性胆漏发生率分别为0.073%和0.056%。迟发性胆漏总体发生率为0.060%,经年校正发生率与手术总数间存在相关性(rs=-0.794,P=0.000);3.有2.77%的患者可明确诱因,多为饮食相关因素;有65.74%的患者有腹痛症状,其余表现为黄疸0.69%、腹胀11.94%、腰背部疼痛0.17%、经引流管引流出胆汁0.69%、腹腔包裹性积液4.33%;4.胆漏平均诊断时间(7.89±6.21)天。60.1%的患者经B超+腹腔穿刺诊断,其次为ERCP及其联合方式22.5%、手术探查方式14.8%。有7例出现误诊,误诊率1.21%;5.有443例可明确胆漏类型,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43.57%、胆囊管漏19.64%、副肝管漏3.16%、右肝管漏9.93%、肝总管漏13.09%、胆总管漏10.61%;6.有354例可明确胆漏原因,迷走胆管损伤50.28%,肝外主胆道热损伤35.88%,胆囊管残端缺血坏死3.95%,胆囊床毛细胆管损伤3.11%,结扎夹脱落、移位2.82%,肝外胆道变异3.95%;7.治疗方式主要为手术类治疗(37.20%)、介入类治疗(微创治疗、内镜治疗)(14.36%)、联合治疗(41.70%)(即以手术治疗、微创治疗、内镜治疗间两者或三者联合);76.68%的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90.80%的胆囊管漏以手术类治疗和联合治疗为主;副肝管漏、右肝管漏、肝总管漏及胆总管漏以手术类治疗方式为主,分别为85.71%、63.64%、63.79%及55.32%;8.有418例患者已知住院时间,在手术类治疗、介入类治疗、联合治疗方式中住院时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11.333,P=0.003),中位住院时间分别为12.00天、14.00天及12.60天,介入类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和手术类治疗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分别为P=0.002,P=0.033)。在手术类治疗组中,住院时间在开腹与腔镜手术方式中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0.950,P=0.330);联合治疗组中,住院时间在手术联合介入的治疗方式与微创联合内镜的治疗方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3.602,P=0.058)。胆漏类型与治疗方式分析中,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中三类治疗方式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93.280,P=0.000),组间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均小于0.05),平均秩次分别为97.27、123.56、43.24;胆囊管漏中三类治疗方式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22.065,P=0.000),住院时间在手术类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0.000),平均秩次分别为16.85、38.17;右肝管漏、肝总管漏中治疗方式间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2.359,P=0.125;H=2.932,P=0.231);胆总管漏中手术类治疗组、联合治疗组住院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5.461,P=0.019),平均秩次分别为14.68,8.32;9.有95例可明确漏口大小,平均(3.48±1.45)mm。胆漏类型与漏口大小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8.017,P=0.091),漏口大小与住院时间不存在相关性。结论:1.LC术后迟发性胆漏多发于慢性或萎缩性胆囊疾病的中年人群;2.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率低,总体为0.060%;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率与LC手术总数具有负相关性;3.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原因以迷走胆管损伤及肝外主胆道热损伤为主,其余原因包括胆道缺血坏死、结扎夹脱落移位、胆囊床毛细胆管损伤、肝外胆道变异;4.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治疗方式以手术类治疗、内镜治疗、微创治疗及以上方式联合治疗为主。
李彬[2](2019)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易程度的评估及预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患者术前、术中相关指标以及一般情况的相关性分析,对手术的难易程度进行评估以及预测,从而安全、有效的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对我科急性胆囊炎行LC治疗的130例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MI)、术前时间、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等临床资料行回顾性研究。本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于不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作散点图及拟合为二乘抛物线,计算各自变量临界点,进行相关性分析,组间比较用秩和检验、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及相关性分析,手术时间及出血量为因变量,其余各变量为自变量。计数资料用n(%)表示,非正态分布资料用中位数表示。R值表示相关度。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不同年龄因素分组在手术时间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相关度高,R2为0.1099大于其他因素计算的R2数值;不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因素分组在手术时间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相关度较年龄因素低(R2=0.0961<0.1099);不同BMI分组在手术时间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相关度极低;白细胞计数与手术时间无相关度;不同术前时间因素分组在手术时间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相关系数接近于0,相关度不显着。不同年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BMI分组在出血量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相关度极低;白细胞计数与出血量无相关度;不同术前时间分组在出血量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相关系数接近于0,相关度不显着。结论:1.年龄与手术时间相关度高,具有较大预测意义。随着年龄增大,尤其是大于55岁,手术时间明显延长。2.统计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与手术时间与出血量无明显相关性。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手术时间相关性明显,说明炎症程度影响手术难度。3.BMI范围18.10Kg/m2-35.26 Kg/m2,最终研究结果表明在此范围内,BMI对手术时间以及手术难度无显着影响。4.研究结果显示术前时间与手术时间无相关性,即在24h-534h范围内,手术时间无显着影响,可安全有效行LC治疗。高年资肝胆外科医师在急性胆囊炎发病后,至少193.55h(8d)内行LC难度无明显差别。
范海军[3](2020)在《三镜同期LBEPS联合经腹顺行ENBD术治疗糖尿病患者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对比三镜同期下LBEPS联合经腹顺行ENBD引流术与传统双镜下胆道探查术后留置T管引流术治疗糖尿病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同期三镜联合临床应用价值,评估胆总管一期缝合术在老年DM患者人群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最佳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临床研究,收集自2017年1月到2019年9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肝外胆管结石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住院手术及术后门诊复查随访资料,最终筛选符合实验要求病例87例(男40例/女47例),其中40例均为成功完成同期三镜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胆管一期缝合(Lapaioscopic commom bile duct exploration and prinary suture,LBEPS)+/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经腹顺行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 biliary drainage,ENBD),简称为 P 组;另外 47 例均为成功完成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留 T管引流术,简称为T组。运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术前在性别、年龄、血糖控制水平、肝功能(ALT、AST、TBIL、DBIL、ALB)、胆总管内径、结石数目、最大结石直径方面资料差异性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总出血量、术后第1天胆汁引流量、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腹引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花费总额,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胆漏、急性胰腺炎、出血、腹腔或腹腔伤口感染、胆管狭窄、结石残留),完成统计并得出研究数据分析结果。[结果]统计学分析结果示:P组和T组在男女比(40/47)、年龄(68.50±8.68、70.94±10.50)岁,空腹血糖控制水平(7.17±0.71、7.07±0.74)mmol/L,ALB(48.97±12.87、48.43±13.78)g/L、胆管直径(1.26±0.07、1.27±0.08)cm,及肝功能差异性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PS组、T管组)在手术取石数量(2.30±0.85、2.15±0.81)枚、结石直径(0.82±0.36、0.85±0.39)cm、手术总血量(57.60±16.05、67.67±15.00)ml、术后第一天胆汁引流量(237.25±43.91、235.85±38.93)ml差异性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时间(106.40±20.72、125.79± 19.69)min,以及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40.53±5.47、48.83±7.09)h,腹引管留置天数(4.18±0.99、5.71±1.79)d 天,术后住院时间(6.32±1.33、7.96±1.71)d 天,住院花费总额(30082.07±5262.67、34605.47±9598.15)元方面比对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T组患者,P组患者手术时间方面具有优势,术后胃肠道通气更早,可早期进食流质饮食,更利于术后康复,缩短术后住院天数,减少住院花费总额。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在胆漏、急性胰腺炎、胆管狭窄、结石残余等及总并发症上无明显差异(p>0.05),但留置T管术后腹腔及伤口感染的发生率(14.89%)明显高于一期缝合组(2.5%)(p=0.046<0.05),并且在术后恢复中T管组有2例患者发生T管周围皮肤组织蜂窝炎,2例患者出现T管逆行性感染,1例T管意外脱落和2例术后3月拔管后胆汁渗漏感染;P组发生1例引流管伤口感染,均行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三镜联合下LBEPS联合经腹顺行ENBD术相比于LCBDE+T管引流术,在治疗老年DM患者的肝外胆管结石中,在保持取石效率的同时,不但降低了手术所用时间,而且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更减轻了患者住院花费经济负担。经腹顺行放置鼻胆管引流可以有效降低胆道内压从而降低术后胆漏,避免了术后长期留置T管各种相关并发症,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因此,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的基础上同期三镜联合下施行LBEPS联合经腹顺行ENBD术治疗糖尿病患者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虞浩[4](2019)在《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的分析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 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的分析研究目的:腹腔镜肝切除有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但是在展现其微创、安全的同时,中转开腹作为其伴随的手术方式,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的关注。有部分研究报道中转开腹可能导致患者预后不良,但是对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或其与腹腔镜患者的不同点的研究报道不多且意见存在一定分歧。本研究通过收集腹腔镜肝切除手术及其术中中转开腹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旨在针对术前的一些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试探索中转开腹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该研究回顾了从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计1285例行腹腔镜肝脏切除手术的患者的一般资料、检验结果及病理结果。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均接受了腹腔镜肝切除,并有一部分患者接受了术中的中转开腹。对所有患者的术前一般情况进行资料收集并进行描述。并着重针对中转开腹患者,运用Logistic回归对患者的术前各项指标进行其中转开腹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所有患者资料均经过了 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数据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本研究共计纳入了 1285例符合条件的肝切除患者,共计中转开腹率为13.1%。中转开腹的描述性分析及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提示,胆管细胞癌(P<0.001)、胆囊癌(P<0.001)、右半肝切除(P<0.001)、右后叶切除(P=0.014)、肿瘤直径较大(>10cm)(P=0.004)、谷氨酰转肽酶(P<0.001)、碱性磷酸酶(P<0.001)、总胆红素(P=0.027)以及直接胆红素(P=0.021)升高是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良性病灶(P<0.001)、左外叶切除(P<0.001)、左肝非解剖性切除(P=0.004)、ASA情况较好(Ⅰ级)(P=0.027)、肝功能较好(Child A级)(P=0.033)是中转开腹的保护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右半肝切除、右后叶切除、胆囊癌、碱性磷酸酶的升高是腹腔镜患者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左外叶切除是腹腔镜患者中转开腹的保护因素。本研究中腹腔镜中转开腹的主要原因包括:暴露困难(42.9%)、腹腔粘连(28.6%)、难以控制的术中出血(12.5%)、保证切缘阴性(14.9%)以及气腹影响血流动力学(1.2%)。中转开腹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胸腔积液(12.5%)、腹腔积液(1 1.3%)、切口感染(6.5%)、膈下脓肿(4.8%)、胆漏(2.4%)、腹腔内出血(2.4%)、肝功能衰竭(1.2%)、肝梗死(1.8%)以及门静脉血栓(1.2%)。结论:对于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患者,其与未中转开腹组相比,各方面的构成包括疾病的种类、手术切除范围、肿瘤最大直径、ASA分级、肝功能Child分级均有显着性差异。对于因手术需要腹腔镜切除高难度肝段的患者,或是胆囊癌等的患者,术者需根据患者术前的一般情况及血清学指标综合评估,结合术者自身的经验,酌情提前考虑开腹手术的可能性,尽量降低中转开腹的发生。第二部分 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的病例对照分析研究目的:腹腔镜肝切除手术在腹腔镜手术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术中可能因为出血、腹腔粘连、病灶暴露不清等原因而导致中转开腹的发生,中转开腹率大约占10%。相较于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手术,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可能对患者的预后影响尚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对于不同患者情况、不同手术切除范围的中转开腹带来的影响亦暂不明确,本研究将针对中转开腹,进行手术预后方面的相关研究,为临床带来借鉴意义。方法:本研究收集了从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本中心所有符合条件的1990例腹腔镜肝切除组(未中转开腹)、腹腔镜中转开腹以及开腹肝切除患者,并根据患者的六项基本指标,将中转开腹组分别与腹腔镜组及开腹肝切除组患者进行1:1配对,并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探索肝切除患者中转开腹的整体预后以及各种不同亚分类患者的中转开腹预后情况。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P<0.05表示数据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计配对成功的腹腔镜中转开腹组与腹腔镜组患者140例,其中腹腔镜中转开腹组患者相较于腹腔镜组患者有显着更长的手术时间(P=0.001),更多的术中出血量(P<0.001),更高的术中输血率(P=0.001),更多的术中输血量(P=0.001),以及显着更长的术后住院时间(P=0.049),而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上,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103)。两组间远期生存上无显着差异(P=0.396)。配对成功的中转开腹组与开腹手术组患者110例,其中腹腔镜中转开腹组患者有更长的手术时间(P=0.003),术中出血、输血、并发症情况等无显着统计学差异,远期生存亦无显着性差异(P=0.586)。在良性疾病中,中转开腹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显着高于腹腔镜组(P<0.05)。对于胆道恶性肿瘤患者,中转开腹组术中出血及并发症率显着高于腔镜组;且相较于开腹组,中转开腹组亦有更长的手术时间(P=0.032)。远期预后上,中转开腹组与另外两组在各种疾病上远期生存均无显着差异。对于非解剖性肝切除的患者,中转开腹会延长手术时间(P=0.010),并且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P=0.034);对于左外叶切除的患者,中转开腹会增加术中出血(P<0.05);对于左半肝切除的患者,中转开腹会增加手术时间(P=0.047)。相较于开腹组,中转开腹组在右半肝切除中有更长的手术时间(P=0.039)及更多的术中出血(P=0.041)。各不同手术范围三种手术方式的远期预后无显着差异。对于非肝硬化患者,中转开腹相较于腹腔镜组,有显着更长的手术时间(P=0.001),更多的术中出血(P=0.001)及更高的术中输血率(P=0.001)。且对于非肝硬化的患者,相较于开腹组,中转开腹组亦有更长的手术时间(P=0.039)。对于肿瘤直径<5cm的患者,中转开腹相较于腹腔镜组会延长手术时间(P=0.005),增加术中出血(P=0.038),增多术中输血量(P=0.024)并延长住院时间(P=0.041)。且相较于开腹组,中转开腹组会有更长的手术时间(P=0.015)。对于肿瘤直径较大或多发肿瘤的患者,中转开腹会增加术中出血或输血率(P<0.05)。结论: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相较于腹腔镜手术会导致更差的围手术期短期预后,包括更长的手术时间,更多的术中出血量,更高的术中输血率,更多的术中输血量以及显着更长的术后住院时间。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与开腹肝切除手术相比,有更长的手术时间,其余各项指标及远期预后无显着性差异。手术医师无论是对于高难度手术或是对于较为简单的手术,对于术中中转开腹时机的把握都显得较为重要。
柴乃俊[5](2019)在《肝胆外科术后胆漏原因分析及治疗策略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肝胆外科术后胆漏的原因及治疗决策,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人民医院普外临床中心2010年1月至2018年8月肝胆外科手术后出现胆漏并发症的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观察1、2、3、4、5组;同时按观察组各组相对应手术方式随机选取99例肝胆外科术后无胆漏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对照1、2、3、4、5组;通过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胆漏原因,探讨治疗方法。结果:观察1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32例,观察2组(正常拔除T管后胆漏)12例,观察3组(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手术+T管引流术/胆管一期缝合术后早期(<6d)胆漏)11例,观察4组(胆肠吻合术后胆漏)11例,观察5组(肝切除术后胆漏)7例。观察1-5组与对照1-5组相比较胆漏的发生与年龄、性别、BMI、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1组和对照1组相比较术前CRP、Hb、住院天数有统计学差异,P<0.01;观察2组与对照2组相比较T管长度、住院天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2-5组与对照2-5组相比较术后ALB、TBIL、DBIL、Hb、WBC、NEUT%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内科治疗(抗炎、奥曲肽或生长抑素、止痛、抑酸、营养支持、维持电解质平衡等)的前提下,单纯性腹腔引流治疗17例,占23.3%,13例治愈,治愈率76.5%;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引流治疗18例,占24.7%,16例治愈,治愈率88.9%;双套管负压冲洗引流治疗15例,占20.5%,15例均治愈,治愈率100%;PTCD+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引流治疗8例,占10.9%,8例均治愈,治愈率100%;ERCP治疗1例,占1.4%,治愈率100%;ENBD治疗4例,占5.5%,4例均治愈,治愈率100%;经保守治疗1周无好转,行二次手术治疗10例,占13.7%,9例均治愈,治愈率90%。结论:1.患者的一般状况包括性别、年龄、BMI、肝功能Child-Push分级不是肝胆外科手术后胆漏的必然因素,手术技术、围术期管理与胆漏有直接关系;2.胆漏患者部分实验室检验结果随胆漏并发症的发生而出现异常,但无法给予临床预警信号;3.ERCP、MRCP、PTCD引流管造影、T管造影和引流胆汁量是判断胆漏位置和严重程度的有效方法;4.应用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引流、双套管负压冲洗引流、PTCD、ERCP、ENBD等方法治疗胆漏安全、有效;5.胆漏的发生以手术技术等主观因素为主,慎于术前、精于术中、勤于术后,是减少胆漏发生率的关键。
陈光宇[6](2019)在《肝段增生与肝胆管结石形成和复发的关系及其治疗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肝胆管结石多发于亚太地区,该病病变部位波及广泛,病情极为复杂,严重时还合并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发生。手术是治疗肝胆管结石病的主要方式,但外科手术并发症多,创伤较大,术后结石复发率高,因而该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重大疾病。近些年来,随着对肝胆管结石病发病机制、病理生理演变过程的进一步认识以及检查和手术技术的提高,该病的定位诊断、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对肝胆管结石复杂而广泛的胆道及肝脏病变的治疗方式多样,目前提倡针对病人的具体病情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手段,但是很多病人在进行了被认为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后结石仍然复发。因此,如何减少治疗后结石的复发是肝胆管结石病治疗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肝脏的萎缩-增生综合征是病情较为严重的肝胆管结石病人的一种特殊临床征象。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存在围肝门肝段组织(Ⅰ、Ⅳb、V肝段)增生的肝胆管结石病人在接受常规手术后结石复发率较高,该类病人术前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均提示增生的肝门周围肝组织对肝门部胆管或肝门部原胆管空肠吻合口直接产生挤压致使胆管管腔狭窄或胆管空肠吻合口相对狭窄、引流不畅,术中探查也证实了上述影像学改变。那么,进行围肝门肝段切除能否解除此类病人的肝门胆管受压狭窄并降低胆道结石复发率呢?同时,我们在查阅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资料中发现右后下段胆管发生结石的病人右后下段胆管与人体纵轴角度较小,右后下段胆管的角度与结石形成有无关联?对于此类病人有无其它手段能有效预防肝胆管结石的复发?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拟通过回顾性研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1、回顾收集自2011年1月到2016年7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收治的伴有围肝门肝组织增生所致肝门部胆管狭窄的肝胆管结石病人,按手术时是否行围肝门肝段切除分为围肝门肝段切除组和对照组,观察胆道结石、胆管炎等预后参数的发作情况。随访终点时间设在2018年2月。2、收集和第一部分同样时间段的病人,按肝门部胆管有无受围肝门肝组织挤压狭窄分为二组,计算两组病人围肝门肝组织体积与全肝体积的比率并进行对比。3、收集自2011年1月到2016年7月在西南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收治的肝胆管结石病人,按右后下段胆管有无结石将纳入的病人分为二组,统计分析右后下段胆管结石形成的相关因素。4、以第三部分研究为基础,以右后下段胆管角度为标准纳入右后下段胆管成角病人,按术后是否行体位引流分为体位引流组和对照组,观察病人胆道结石复发情况。随访终点时间设在2018年2月。结果:1、围肝门肝段切除组与对照组病人术前一般情况、手术并发症等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随访期内对照组有26例病人(35.6%)肝内胆管结石复发,围肝门肝段切除组有3名病人(5.5%)肝内胆管结石复发,对照组肝内胆管结石复发率明显高于围肝门肝段切除组(35.6%,n=73 vs.5.5%,n=55;p=0.000)。此外,随访期内对照组有18例病人(23.4%)发作了急性胆管炎,围肝门肝段切除组则有3名病人(5.2%)急性胆管复发,对照组急性胆管炎复发率明显高于围肝门肝段切除组(24.7%,n=73 vs.5.5%,n=55;p=0.004)。累积结石复发率结果提示,对照组病人40个月和80个月累积结石复发率分别为11%和69%,而围肝门肝段切除组病人40个月和80个月累积结石复发率分别为0%和17%,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病人累计结石复发率高于围肝门肝段切除组(P<0.05)。2、肝门胆管受压狭窄组病人围肝门肝段体积与全肝体积的比率明显大于肝门胆管无受压狭窄组(42.75%(39.55%-46.31%),n=135 vs.31.79%(26.42%-37.21%),n=924;p=0.000),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结果提示当肝胆管结石病人围肝门肝段肝体积与全肝体积之比大于36.17%时容易发生肝门部胆管或胆肠吻合口受到围肝门肝组织增生挤压而狭窄的病理改变。3、二分类逻辑回归结果提示,右肝管狭窄(OR,7.313;CI,4.131-12.945)和右后下段胆管角度(OR,0.896;CI,0.877-0.916)是与右后下段胆管结石发作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结果提示当右后下段胆管角度小于44.58度时右后下段胆管更容易形成结石,右后下段胆管结石组病人Ⅳ、Ⅴ、Ⅷ肝段体积与全肝体积的比值大于右后下段胆管无结石组(67.49%(60.67%-74.17%),n=184 vs.49.74%(48.01%-51.91%),n=266;p=0.000)。4、体位引流组与对照组病人术前一般情况、手术并发症等对比无明显差异,在随访期内对照组有29例病人(55.8%)的右后下段胆管结石复发,体位引流组有4名病人(7.7%)的右后下段胆管结石复发,对照组肝内胆管结石复发率明显高于体位引流组(55.8%,n=50 vs.7.7%,n=52;p=0.000)。此外,随访期内对照组有19例病人(24.4%)发作了急性胆管炎,体位引流组则有3名病人(3.6%)急性胆管复发,对照组急性胆管炎复发率明显高于体位引流组(24.4%,n=78 vs.3.6%,n=84;p=0.000)。累积结石复发率结果提示,对照组病人40个月和80个月右后下段胆管累积结石复发率分别为4%和46%,体位引流组病人40个月和80个月右后下段胆管累积结石复发率分别为0%和7.7%,对照组的右后下段胆管累积结石复发率明显高于体位引流组(P=0.021)。结论:1、伴有围肝门肝段增生的肝胆管结石病人可能出现增生的围肝门肝组织压迫肝门部胆管或胆肠吻合口致其狭窄的病理改变,围肝门增生肝组织切除术能缓解肝门部胆管或胆肠吻合口的受压狭窄而减少肝胆管结石的复发,该手术安全、可靠,但精确规划围肝门增生肝组织的切除范围仍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2、当肝胆管结石病人围肝门肝段体积与全肝体积之比大于36.17%时容易发生肝门部胆管或胆肠吻合口受到围肝门肝组织增生挤压致良性狭窄的病理改变,该值可以作为预测围肝门胆管受围肝门肝组织增生挤压狭窄的参考值,因为肝门部胆管受压狭窄还受到第一肝门的空间及增生肝脏外突方向等因素的影响。3、第Ⅳ或/和Ⅴ、Ⅷ肝段的增生可能会引起右后下段胆管成角改变。第Ⅳ或/和Ⅴ、Ⅷ肝段的增生与右后下段胆管角度变小的生理变化都有可能对右后下段胆管结石的形成共同产生促进作用。当右后下段胆管角度小于44.58度时右后下段胆管更容易形成结石。4、包含病变肝段切除术的常规手术结合术后体位引流可以有效降低伴有右后下段胆管成角的肝胆管结石病人手术后胆管炎及肝胆管结石的复发率。
陈雨航[7](2020)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37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胆管损伤的危险因素及诊治方法:通过网上查阅大量文献及相关书籍,收集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诊治的37例行LC并发BDI患者一般资料,探讨BDI相关危险因素,结合其损伤时间、损伤类型、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分析LC致BDI相关危险因素,将本研究37例胆道损伤患者作为BDI损伤组,我院随机抽取的行LC后无BDI损伤患者53例为对照组,行单因素分析后,结果示性别、年龄、既往肝硬化与BDI无统计学差异(P>0.05)。胆囊病变状态(62.2%vs33.9%,P=0.008)、胆囊壁厚度(75.7%vs30.2%,P<0.001)、解剖变异(35.1%vs11.3%,P=0.006)、Mirizzi综合征(21.6%vs3.8%,P=0.008)、术者经验(81.1%vs32.1%,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纳入多因素分析后,结果提示,胆囊病变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术者经验(OR=0.055,P<0.001)、合并Mirizzi综合征(OR=11.302,P=0.02)、解剖变异(OR=8.477,P=0.011)、胆囊壁厚度(OR=11.038,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本研究37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20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50.5岁。12例为术中发现,其中2例胆囊床迷走胆管损伤行迷走胆管缝扎;4例胆管壁损伤行胆管修补+T管引流术;3例胆总管横断伤行胆管端端吻合术+T管引流术;1例胆管壁损伤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右副肝管误夹闭行右副肝管肝总管端侧吻合+T管引流;1例右副肝管开放性损伤行右副肝管缝扎术。25例为术后发现,其中1例胆囊管残端漏行开腹结扎胆囊管残端;1例胆囊管残端漏行保守治疗;4例迷走胆管损伤行保守腹腔置管引流;4例胆管损伤实施胆管端端吻合术+T管引流术;13例胆总管损伤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2例肝外胆管狭窄行介入治疗。结果,术后发生胆道狭窄6例,1例再次行介入治疗,另5例行胆管空肠Roux-en-y手术,术后随访满意结论:1.胆囊壁增厚、解剖变异、术者经验以及存在Mirrizzi综合征是LC致BDI的相关危险因素,要求术者术前准确评估、术中精细操作,必要时中转开腹才能有效避免BDI的发生。2.MRCP对于BDI的临床诊断极为重要,能显露完整的胆管树,有助于BDI的诊断及分型,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3.术中是BDI最佳治疗时机,胆管原位吻合(胆管修补、胆管端端吻合)是术中诊断BDI首要考虑的治疗方式,要求术者准确评估损伤范围及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后,可获得较好疗效。4.Roux-en-y手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是治疗BDI疗效较为肯定的术式,但也需要足够的手术技巧同手术经验,才可有效避免吻合口的再次狭窄。5.BDI的介入治疗目前疗效尚不确切,但在部分无法耐受手术的危重患者中,可起到临时治疗作用,为后期治疗创造条件。
宋世铎[8](2019)在《胰腺切除术后迟发性腹腔出血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 关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危险因素的研究:Meta分析目的 根据搜索已发表相关文献,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综合分析该手术术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围手术期预防和处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 MEDLINE、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其他资源途径搜索,搜集2018年12月前关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由两名研究者提取纳入研究的相关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价,出现结论不统一时,由第三研究者共同讨论解决。本研究采用RevMan5.3及STATA进行相关meta分析,并分析纳入研究异质性及偏倚,确保研究分析的可靠性。结果 按照预定标准筛选后本研究共纳入36篇文献,进一步的meta分析结果提示:患者有无糖尿病、术前谷丙转氨酶水平、肿瘤性质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发生无明显相关(P>0.05)。而高龄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SMD 0.20,95%CI:0.07-0.33,P=0.002);男性术后出血发生率高于女性(OR 1.48,95%CI:1.26-1.74,P<0.001);高血压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高于非高血压组(OR 1.29,95%CI:1.02-1.63,P=0.033);术前总胆红素高的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高于正常组(SMD 0.37,95%CI:0.19-0.54,P<0.001);手术时间长更容易导致术后出血的发生(SMD 0.18,95%CI:0.03-0.33,P=0.020);术中出血量较高的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较高(SMD 0.42,95%CI:0.17-0.66,P=0.001);术中肿瘤较大的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较高(OR3.59,95%CI:1.53-8.41,P=0.003);术后发生胰瘘的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OR 5.71,95%CI:4.22-7.72,P<0.001);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OR4.29,95%CI:3.48-5.29,P<0.001)。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性别、有无高血压、术前总胆红素水平、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中肿瘤大小、术后并发症胰瘘及腹腔感染与术后发生出血有相关性,考虑为胰十二脂肠切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与有无糖尿病、术前谷丙转氨酶水平、肿瘤性质无明显相关性。第二部分 胰腺切除术后迟发性腹胫出血临床分析目的 探讨胰腺切除术后迟发性腹腔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12月至2018年12月970例胰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970例患者中,51例患者出现迟发性腹腔出血,23例死亡,腹腔迟发性出血与反酸、白蛋白、CA199、开腹或腹腔镜、手术持续时间、胰腺切除方式、有无胰腺吻合、术中失血量、切口感染、胰瘘、胆漏、腹腔感染、消化道漏、胃瘫、消化道出血等有关,多因素分析发现与胰瘘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与开腹或腹腔镜的选择也密切相关。结论 预防胰瘘发生,谨慎选用腹腔镜,有助于减少胰腺切除术后迟发性腹腔出血的发生。
管清春[9](2020)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100例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LPD)围术期的各项指标,分析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探讨危险因素的临床意义,建立预测模型,为术后胰瘘的临床防治提供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外二科完成的100例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围术期相关资料,并将以上资料分为术前资料、术中资料、术后资料、病理资料。数据使用Excel2007进行整理,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或M(Q25~Q75)表示。两组计量资料比较服从正态分布的使用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使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率表示,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有序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以P<0.05判定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100例患者围术期资料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及ROC预测结果如下:1.单因素分析发现胰瘘与非胰瘘患者之间BMI(t=2.218,P=0.029)、CA199(Z=1.973,P=0.048)、胰腺质地(χ2=8.562,P=0.003)、胰管直径(χ2=9.024,P=0.003)、手术时间(Z=2.010,P=0.044)、术中出血量(Z=2.314,P=0.021)、肿瘤位置(χ2=5.391,P=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因素可能与术后胰瘘具有相关性。2.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手术时间长(OR:1.059,95%CI:1.015~1.106,P=0.009)、胰腺质地软(OR:0.074,95%CI:0.006~0.951,P=0.046)、胰管直径≤3mm(OR:0.010,95%CI:0.000~0.631,P=0.030)和非胰腺肿瘤(OR:78.831,95%CI:1.378~4509.928,P=0.034)为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3.进行ROC分析见单因素中胰管直径的预测效果最好(AUC=0.731),两因素手术时间+胰管直径的预测效果最好(AUC=0.839),三因素手术时间+胰管直径+肿瘤位置的预测效果最好(AUC=0.930),当联合四个因素时,此时的预测效果可达(AUC=0.952)。4.术后胰瘘对于临床预后的影响分析发现,胰瘘患者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并发症,腹部感染率,再次手术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高于未发生胰瘘的患者,以上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BMI、CA199、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胰腺质地、胰管直径、肿瘤位置与LPD术后胰瘘可能存在相关性,其中手术时间长,胰腺质地软,胰管直径≤3mm、非胰腺肿瘤是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通过单因素或多因素联合预测分析发现手术时间,胰腺质地,胰管直径、肿瘤位置对于LPD术后胰瘘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3.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术后胰瘘会延长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增加再次手术率、个体并发症发生率及腹腔感染几率,同时会延长术后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黄晓东[10](2015)在《瘦素及脂联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准确评价瘦素、瘦素受体(oB-R)、脂联素、TGF-β1及PI3-K/Akt信号通路等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的表达,进一步明确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病机制,并为其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应用RIA检测3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及30例对照者血清瘦素,并检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脂、C-肽、胰岛素、体质指数等临床指标,分析Letpin与胰岛素抵抗、血脂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关系。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3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及对照组中瘦素,瘦素受体,PI3-K(p85)及Akt的表达以及其相关性。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脂联素在3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33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及30例对照组的瘦素、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III型前胶原肽(PCIII)、Ⅳ型胶原(IV-C)。结果: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Letpin、 BMI、空腹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男、女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Letpin水平均高于男、女对照组(P<0.05)。以HOMAIR为因变量,Letpin、BMI、C-肽、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瘦素,OB-R和PI3-K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与血清瘦素水平成正相关。相比之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Akt的表达显着下调(p<0.05)。PI3-K的表达与瘦素(r=0.365,P<0.05)呈正相关,但与Akt呈负相关(r=-0.854,P<0.01)。此外,非酒精性脂肪肝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而肝组织中脂联素的平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PCⅢ、Ⅳ-C、LN、HA在轻度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中、重度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以HA最为显着(P<0.01);轻度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其血清瘦素与与肝纤维化指标无相关关系(P>0.05);中、重度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有相关关系(P<0.05)。结论:瘦素和脂联素可能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Letpin可促进胰岛素抵抗,提示Letpin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有密切的关系。瘦素的过度表达不能活化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的Akt,瘦素/PI3-K激活Akt的缺陷可能是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瘦素抵抗一种新的机制。瘦素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纤维化进程密切相关。
二、电刀胆囊切除与腹腔引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刀胆囊切除与腹腔引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资料收集与方法 |
2.3 研究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情况及原发病 |
3.2 发生率 |
3.3 诱因及临床表现 |
3.4 胆漏类型 |
3.5 胆漏原因 |
3.6 诊断时间 |
3.7 术中情况 |
3.8 诊断方式及误诊 |
3.9 治疗方式与预后 |
3.9.1 治疗方式分类 |
3.9.2 迟发性胆漏类型与治疗方式 |
3.9.3 不同治疗方式与预后 |
3.9.3.1 主要治疗方式间与预后 |
3.9.3.2 不同胆漏类型在不同治疗方式下的预后 |
3.9.4 漏口大小与预后 |
3.10 并发症 |
第4章 讨论 |
4.1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 |
4.1.1 年龄特点 |
4.1.2 性别特点 |
4.1.3 临床表现 |
4.1.4 发生率 |
4.2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原因 |
4.3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诊断 |
4.4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治疗 |
4.5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预防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易程度的评估及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三镜同期LBEPS联合经腹顺行ENBD术治疗糖尿病患者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胆道探查术后胆管狭窄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的分析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的分析研究 |
1.1 引言 |
1.2 材料和方法 |
1.2.1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2.2 研究方法 |
1.2.3 质量控制 |
1.2.4 统计分析 |
1.3 结果 |
1.3.1 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组及未中转开腹组情况描述及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
1.3.2 腹腔镜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
1.3.3 腹腔镜中转开腹原因及并发症的主要组成描述 |
1.4 讨论 |
1.5 结论 |
1.6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的病例对照分析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纳入和排除标准 |
2.2.2 研究方法 |
2.2.3 质量控制 |
2.2.4 统计分析 |
2.3 结果 |
2.3.1 病例特点 |
2.3.2 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与腹腔镜肝切除病例对照分析 |
2.3.3 开腹肝切除与中转开腹肝切除病例对照分析研究 |
2.4 讨论 |
2.5 结论 |
2.6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5)肝胆外科术后胆漏原因分析及治疗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1.1 肝胆外科概述 |
1.2 胆漏原因 |
1.3 胆漏的诊断 |
1.4 胆漏的治疗 |
1.5 胆漏的预防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病史采集 |
2.2.2 观察指标 |
2.2.3 参考值 |
2.2.4 腹腔双套管的制作及连接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肝胆外科术后胆漏 |
3.1.1 肝胆外科术后胆漏手术相关性分布情况 |
3.1.2 肝胆外科术后胆漏的治疗及转归 |
3.2 观察1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相关性胆漏 |
3.2.1 观察1 组与对照1 组两组一般资料及部分术前实验室检查情况 |
3.2.2 观察1 组手术相关性胆漏原因 |
3.2.3 观察1 组胆漏的治疗及转归 |
3.3 观察2组T管拔除后相关性胆漏 |
3.3.1 观察2 组与对照2 组两组一般资料及部分术后实验室检查情况 |
3.3.2 观察2 组手术相关性胆漏原因 |
3.3.3 观察2 组胆漏的治疗及转归 |
3.4.1 观察3 组与对照3 组两组一般资料及部分术后实验室检查情况 |
3.4.2 观察3 组手术相关性胆漏原因 |
3.4.3 观察3 组胆漏的治疗及转归 |
3.5 观察4组胆肠吻合术后相关性胆漏 |
3.5.1 观察4 组与对照4 组的一般资料及部分术后实验室检查情况 |
3.5.2 观察4 组手术相关性胆漏原因 |
3.5.3 观察4 组胆漏的治疗及转归 |
3.6 观察5组肝组织切除术后相关性胆漏 |
3.6.1 观察5 组与对照5 组的一般资料及部分术后实验室检查情况 |
3.6.2 观察5 组手术相关性胆漏原因 |
3.6.3 观察5 组胆漏的治疗及转归 |
3.7 诊疗小结 |
第4章 讨论 |
4.1 肝胆外科术后胆漏原因 |
4.1.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原因 |
4.1.2 T管正常拔除后胆漏原因 |
4.1.4 胆肠吻合术后胆漏原因 |
4.1.5 肝切除术后胆漏原因 |
4.2 肝胆外科术后胆漏的治疗 |
4.2.1 胆漏漏口位置和大小的判定 |
4.2.2 二次手术探查的指证 |
4.2.3 保守治疗 |
4.3 胆漏的预防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肝段增生与肝胆管结石形成和复发的关系及其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围肝门肝段切除治疗合并围肝门肝组织增生所致肝门胆管挤压的原发性肝胆管结石病 |
2.1 引言 |
2.2 研究对象、临床资料以及试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本章结论 |
第三章 易致肝门部胆管受压狭窄的围肝门肝段体积与全肝体积比率的判定 |
3.1 引言 |
3.2 研究对象、临床资料以及试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右后下段胆管角度与肝胆管结石发作的关系 |
4.1 引言 |
4.2 研究对象、临床资料以及试验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肝段切除联合术后体位引流治疗伴有右后下段胆管成角的肝胆管结石病 |
5.1 引言 |
5.2 研究对象、临床资料以及试验方法 |
5.3 结果 |
5.4 讨论 |
5.5 本章结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胆管良性狭窄的病因及诊断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撰写的文章 |
致谢 |
(7)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3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损伤分类 |
1.4 损伤诊断 |
1.5 探讨 BDI 损伤相关危险因素 |
1.6 损伤分型、治疗及结果 |
1.7 不同时机手术疗效 |
典型病例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胰腺切除术后迟发性腹腔出血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关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危险因素的研究:META分析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META分析结果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胰腺切除术后迟发性腹腔出血临床分析 |
一、资料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格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发展历程 |
2.2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适应症与禁忌症 |
2.3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并发症 |
2.3.1 胰瘘 |
2.3.2 胆漏 |
2.3.3 出血 |
2.3.4 胃排空延迟 |
2.3.5 腹腔感染 |
2.3.6 吻合口狭窄 |
2.4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肿瘤治疗效果 |
2.5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展望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入选标准 |
3.3 术前准备 |
3.3.1 术前常规准备 |
3.3.2 术前常规治疗 |
3.4 观察指标 |
3.4.1 术前资料 |
3.4.2 术中资料 |
3.4.3 术后资料 |
3.4.4 病理资料 |
3.5 并发症诊断标准 |
3.6 手术过程 |
3.7 术后管理 |
3.8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患者围术期基本资料描述 |
4.1.1 患者的术前资料描述 |
4.1.2 患者的术中资料描述 |
4.1.3 患者的术后资料描述 |
4.1.4 患者的术后病理资料描述 |
4.2 患者围术期资料与术后胰瘘相关性分析 |
4.2.1 患者术前资料对胰瘘发生的影响 |
4.2.2 患者术中资料对胰瘘发生的影响 |
4.2.3 患者的病理资料对胰瘘发生的影响 |
4.2.4 胰瘘发生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4.2.5 危险因素对术后胰瘘ROC预测研究 |
4.2.6 胰瘘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专业研究成果 |
致谢 |
(10)瘦素及脂联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瘦素及瘦素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表达及意义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瘦素/PI3-K/Akt信号通路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脂联素(Adiponectin,APN)在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liver disease,NAFLD)中的表达及意义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四部分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与非酒精性脂肪肝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References |
个人情况说明 |
综述 |
references |
病例分析报告(一) |
病例分析报告(二) |
病例分析报告(三) |
病例分析报告(四) |
病例分析报告(五) |
病例分析报告(六) |
致谢 |
四、电刀胆囊切除与腹腔引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D]. 陆思远. 吉林大学, 2020(08)
- [2]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易程度的评估及预测[D]. 李彬.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3]三镜同期LBEPS联合经腹顺行ENBD术治疗糖尿病患者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D]. 范海军.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4]腹腔镜肝切除中转开腹的分析对照研究[D]. 虞浩. 浙江大学, 2019(03)
- [5]肝胆外科术后胆漏原因分析及治疗策略探讨[D]. 柴乃俊. 兰州大学, 2019(09)
- [6]肝段增生与肝胆管结石形成和复发的关系及其治疗的研究[D]. 陈光宇.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7]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37例临床分析[D]. 陈雨航. 成都医学院, 2020(08)
- [8]胰腺切除术后迟发性腹腔出血临床分析[D]. 宋世铎. 苏州大学, 2019(04)
- [9]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D]. 管清春. 吉林大学, 2020(08)
- [10]瘦素及脂联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表达及意义[D]. 黄晓东. 武汉大学,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