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分子材料剖析讲座(论文文献综述)
教育部[1](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刘引烽,晏伟,颜世峰,苏新艳[2](2020)在《《功能高分子材料》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文中指出在高分子专业课程中,《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因其特殊的内容可以作为试点课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尝试,将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展示与交流能力、质疑与创新意识。这不仅对学生是一种锻炼,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文章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教师成长五个方面加以阐述,对课程改革提出了建议。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七室[3](1977)在《高分子材料剖析讲座》文中研究指明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教导我们:“外国一切好的经验,好的科学技术,我们都要吸收过来,为我们所用。”高分子材料剖析工作主要是对国外引进的各种高分子材料以及对打下的敌机、导弹和从战场上缴获敌人武器上的各种高分子材料进行组份的分析和结构鉴定,以便为我国有关部门提供情报及提供与仿制工作相配合的
木肖玉,陶全华,李瑞海,冉蓉[4](2019)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认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制定了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方面采取了优化培养方案、加强企业导师和校内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完善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培养了一批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卓越工程师人才。本研究对于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左丹英,王罗新,顾绍金,刘洪涛,潘勇军[5](2016)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新生研讨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新生专业研讨课作为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它的建设和发展对于大一新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是非常关键的。本文主要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新生专业研讨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新生专业研讨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详细的专业介绍、专业讨论课程和实践操作课程、专业思想教育,教学方法除了采取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外,还有课堂讨论、课堂探究及实验、专家讲座。
木肖玉,钱祉祺,李芸焜,徐源廷,李艳梅,杨昌跃,陈建野,蒋雨芹,冉蓉[6](2020)在《依托“一流”学科的高分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一流"学科建设为背景,积极探索了以师资队伍为保障、课程体系为基础、实验教学和高水平实习基地为支撑、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高分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广泛的示范性和推广性。
陈少军,袁红明,陈仕国,戈早川[7](2013)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过程性考核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文中提出文章以"智能高分子材料"课程过程性实践教学为例,探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过程性教学改革。针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习的特点,设计了一套过程性考核方案,探索了平时表现考核,专题学习考核和综合性考核三部分过程性考核的方法。
刘春朝[8](2013)在《终身学习视角下的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终身学习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城市社区人口结构的多元化和居民教育需求的多样化,迫切需要方便灵活、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服务。立足社区、服务社区的社区学院很好地满足了这种需求。同时,在我国作为终身学习和社区教育重要载体的社区学院,正肩负着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历史重任以及加快推动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历史使命,日益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被赋予更多的期望和责任。社区学院在我国尚处于萌芽和起步阶段,与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的社区学院相比,我国社区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存在着较多的理论困惑和实践问题。以终身学习视角系统研究我国社区学院的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课题利用质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对我国社区学院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社区学院研究文献,并在明晰相关概念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界定了我国社区学院的内涵:我国社区学院是以专科教育为主,集高等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于一体,具有职业性、社区性和综合性的高等教育机构;剖析了目前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现状和价值诉求,在对比国外社区学院发展历程和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社区学院的外部定位、内部定位及其定位的指导思想。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焦点团体讨论等实证研究,提炼了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我国社区学院发展影响路径模型。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作为社区学院研究的结论和对策建议,提出了政府宏观引导、社区具体推动、社会团体积极参与、企业倾力支持和学院自主建设的社区学院发展的“五元驱动”思路,构建了以动力机制、运行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等“五大机制”为核心支撑的社区学院发展模式。
彭志平[9](2020)在《以学为中心的高分子化学线上教学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高分子化学课程积极探索"以学为中心"的线上教学新模式,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为切入点,通过内容丰富的超星泛雅教学平台和多手段的线上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腾讯课程直播突出知识点、难点和重点,辅助以QQ学习群的实时交流与答疑,实践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并有机融合了课程思政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刁丽琳[10](2013)在《产学研合作契约类型、信任与知识转移关系研究》文中认为自21世纪以来,全球化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由传统的物质驱动型向知识驱动型转变。作为组织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有价值的、稀缺的知识是企业建立和维持竞争优势的力量源泉。从各国发展实践来看,产学研合作是企业获取外部有价值知识,培育技术能力的关键途径。尽管近年来我国产学研合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对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作用并不明显,其原因在于大学、科研机构的知识未能向企业进行有效的转移并转化为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阻碍产学研合作知识转移的因素既有企业内部的因素,如学习动机和吸收能力,也有外部的合作风险因素,如协作绩效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风险。企业内在的学习意愿和吸收能力受到市场竞争、知识产权环境、政策法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改善是一个相对复杂而缓慢的过程。而在企业既有的学习动机和吸收能力下,通过完善产学研合作的治理机制,降低合作风险,促进知识转移不失为一种可在短期内见效的办法。组织间治理机制包括正式治理机制(典型表现为正式契约)和非正式治理机制(典型表现为信任)。进一步,契约又分为契约协调和契约控制,不同类型契约的目标功能存在差异,对知识转移的作用也不尽相同。研究产学研合作中契约类型、信任与知识转移的关系,对于提高组织间知识转移效率,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产学研合作、正式契约、信任和知识转移等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多个案例的探索性分析,探讨了契约协调、契约控制和信任对显性知识转移与隐性知识转移的直接影响,分析了学习意愿和吸收能力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并进一步研究了两类契约与信任对两类知识转移的交互效应。基于前面构建的理论模型,本文对相关的因素进行了变量测量,并在我国多个省份进行样本数据的收集,共获得213份有效问卷。问卷分析结果显示,各测量项目均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研究要求。理论假设中,除了2个假设未获支持外,其余均通过统计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两种类型契约对两种类型知识转移的影响不尽相同。契约协调能够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显性知识转移,但对隐性知识转移没有影响;契约控制有利于加速显性知识转移,但却会阻碍隐性知识转移。(2)信任对显性知识转移和隐性知识转移均能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但对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大于对显性知识转移的影响。(3)企业的学习意愿和吸收能力对契约类型、信任与知识转移的关系基本上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4)契约协调和信任的共同使用增加了显性知识转移和隐性知识转移,而契约控制和信任的共同使用减少了两种类型的知识转移。本文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拓展分析,提出了一些新的角度和观点,对已有研究形成了良好的补充和完善,主要研究贡献归纳如下:(1)从契约治理的角度深入探讨了两种类型契约与两种类型知识转移之间的作用关系,提出了影响显性知识转移和隐性知识转移的不同契约机制,弥补了以往研究由于忽视契约和知识转移的分类而得出的片面结论,进一步丰富了联盟治理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2)深入分析了两种契约类型和信任对两类知识转移的影响,得出契约和信任对两类知识转移的影响存在差异,而不同的契约类型对两类知识转移的作用不尽相同的结论,进一步深化和扩展了已有研究。(3)论证了两种类型契约与信任对知识转移具有不同的交互作用,为现有研究关于契约与信任存在互补还是替代关系的争议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丰富了关系治理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4)探讨了企业学习意愿和吸收能力对契约类型、信任与知识转移关系的调节作用,完善了已有的理论模型。
二、高分子材料剖析讲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分子材料剖析讲座(论文提纲范文)
(2)《功能高分子材料》教学方法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课程目标 |
1. 掌握知识内容。 |
2. 培养学习能力。 |
3. 锻炼交流与质疑能力。 |
二、教学内容 |
三、教学方法 |
四、教材建设 |
五、教师成长 |
六、结束语 |
(4)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培养目标 |
2 培养方案 |
2.1 制定培养方案 |
2.2 企业深度参与培养环节 |
3 校企合作培养措施 |
3.1 深化校企联合,优化培养方案 |
3.2 加强企业导师队伍建设 |
3.3 加强校内教师队伍建设 |
3.4 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
3.5 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
4 培养效果 |
4.1 国内外实践基地保障人才培养 |
4.2 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优异 |
5 结束语 |
(5)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新生研讨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教学目标 |
2 教学内容 |
(1)专业介绍 |
(2)专业研讨内容 |
(3)专业思想教 |
3 教学方法 |
(1)案例研讨课 |
(2)实验操作课 |
(3)专家讲座 |
4 总结 |
(6)依托“一流”学科的高分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分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
1.1 加强一流师资队伍建设 |
1.2 建立“一条龙、全过程”导师制 |
1.3 深化双创课程体系建设 |
1.4 推进实验教学改革 |
1.5 加强国内外高水平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
2 成效 |
3 结语 |
(7)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过程性考核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过程性考核方案 |
1.1 平时表现考核 |
1.2 专题学习考核 |
1.3 综合性考核 |
2 教学改革体会 |
(8)终身学习视角下的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图清单 |
表清单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6 概念界定 |
1.7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1.8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终身学习理念的传播和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的现实需要 |
2.1 终身学习理念的历史发展与现实意义 |
2.2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价值诉求 |
2.3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2.4 小结 |
3 中外社区学院发展的比较分析 |
3.1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
3.2 我国社区学院建立的主要类型 |
3.3 主要发达国家社区学院发展情况 |
3.4 经验和启示 |
3.5 小结 |
4 终身学习视角下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定位 |
4.1 我国社区学院定位存在的问题 |
4.2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定位 |
4.3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定位依据与原则 |
4.4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定位构想 |
4.5 小结 |
5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影响因素确定与影响路径模型构建 |
5.1 访谈主要目的 |
5.2 访谈方案设计 |
5.3 访谈资料分析 |
5.4 测量量表的设计与测试 |
5.5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影响路径模型构建 |
5.6 小结 |
6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模式的构建 |
6.1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模式提出的思路 |
6.2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模式的构建 |
6.3 小结 |
7 案例剖析 |
7.1 HZXS 社区学院分析 |
7.2 SHCN 社区学院分析 |
7.3 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论文的创新点 |
8.3 论文的局限性 |
8.4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我国社区学院分布 |
附录2. 预试访谈提纲 |
附录3. 正式访谈提纲 |
附录4.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预试问卷 |
附录5.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正式问卷 |
附录6.访谈记录整理 |
附录7.HZXS 社区学院章程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以学为中心的高分子化学线上教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以学为中心的线上教学过程 |
1.1 合理选择运用各种线上教学工具是以学为中心线上教学的前提 |
1.2 构建内容丰富的在线教学资源奠定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
1.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以学为中心线上教学的抓手 |
1.4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线上教学是实现以学为中心的关键 |
1.5 教师的主导是提升效率的保障 |
1.6 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实现课程育人 |
2 以学为中心的线上教学实施效果 |
3 结语 |
(10)产学研合作契约类型、信任与知识转移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0 研究背景 |
1.0.1 现实背景 |
1.0.2 理论背景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 研究路线、结构和方法 |
1.3.1 研究路线 |
1.3.2 论文结构 |
1.3.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贡献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产学研合作的相关研究 |
2.1.1 产学研合作的内涵 |
2.1.2 产学研合作的动因 |
2.1.3 产学研合作的障碍 |
2.2 正式契约 |
2.2.1 正式契约的内涵 |
2.2.2 正式契约的维度 |
2.2.3 正式契约的前因变量 |
2.2.4 正式契约的结果变量 |
2.3 组织间信任 |
2.3.1 组织间信任的理论视野 |
2.3.2 组织间信任的定义 |
2.3.3 组织间信任的维度 |
2.3.4 组织间信任的前因变量 |
2.3.5 组织间信任的结果变量 |
2.4 正式契约与信任的交互作用效应 |
2.5 知识的相关研究 |
2.5.1 知识的内涵 |
2.5.2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
2.6 知识转移的相关研究 |
2.6.1 知识转移的概念 |
2.6.2 知识转移的过程模型 |
2.6.3 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
2.7 文献述评 |
2.7.1 现有研究的主要贡献 |
2.7.2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探索性案例研究 |
3.1 案例研究方法 |
3.1.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
3.1.2 案例研究步骤 |
3.2 案例研究设计 |
3.2.1 研究问题 |
3.2.2 案例选择 |
3.2.3 数据收集 |
3.2.4 数据分析方法 |
3.3 HS 公司案例描述与分析 |
3.3.1 HS 公司的基本情况和特征 |
3.3.2 HS 公司与 A1 大学合作的案例描述 |
3.3.3 HS 公司与 B1 大学合作的案例描述 |
3.3.4 HS 公司案例内分析 |
3.4 HH 公司案例描述与分析 |
3.5 TK 案例描述与分析 |
3.5.1 TK 公司的基本情况和特征 |
3.5.2 TK 公司与 A3 大学合作的案例描述 |
3.5.3 TK 公司与 B3 大学合作的案例描述 |
3.5.4 TK 公司案例内分析 |
3.6 跨案例分析及命题的提出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4.1 理论基础 |
4.1.1 交易成本理论 |
4.1.2 资源依赖理论 |
4.1.3 社会交换理论 |
4.2 研究假设 |
4.2.1 契约类型、信任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
4.2.2 学习意愿和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 |
4.2.3 契约类型、信任对知识转移的交互作用 |
4.3 概念模型和研究假设汇总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问卷设计和预测试 |
5.1 问卷设计 |
5.1.1 问卷设计的原则和可靠性 |
5.1.2 问卷设计的程序 |
5.2 变量的测量 |
5.2.1 知识转移的初始测量题项 |
5.2.2 契约类型的初始测量题项 |
5.2.3 信任的初始测量题项 |
5.2.4 学习意愿的初始测量题项 |
5.2.5 吸收能力的初始测量题项 |
5.2.6 控制变量的初始测量题项 |
5.3 小样本预测试 |
5.3.1 小样本预测试方法 |
5.3.2 小样本预测试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假设检验与结果讨论 |
6.1 数据收集与描述 |
6.1.1 数据收集和样本描述 |
6.1.2 数据正态分布检验 |
6.1.3 共同方法偏差和未回应偏差 |
6.1.4 地区差异影响分析 |
6.2 信度与效度检验 |
6.2.1 信度检验 |
6.2.2 效度检验 |
6.3 假设检验 |
6.3.1 显性知识转移影响机制的回归分析 |
6.3.2 隐性知识转移影响机制的回归分析 |
6.4 结果讨论 |
6.4.1 控制变量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
6.4.2 契约协调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
6.4.3 契约控制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
6.4.4 信任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
6.4.5 学习意愿对契约类型、信任与知识转移关系的调节作用 |
6.4.6 吸收能力对契约类型、信任与知识转移关系的调节作用 |
6.4.7 契约协调和信任对知识转移的交互作用 |
6.4.8 契约控制和信任对知识转移的交互作用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 |
7.3 管理启示 |
7.4 研究局限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高分子材料剖析讲座(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2]《功能高分子材料》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 刘引烽,晏伟,颜世峰,苏新艳. 高教学刊, 2020(17)
- [3]高分子材料剖析讲座[J].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七室. 工程塑料应用, 1977(02)
- [4]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木肖玉,陶全华,李瑞海,冉蓉. 高分子通报, 2019(11)
- [5]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新生研讨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左丹英,王罗新,顾绍金,刘洪涛,潘勇军. 高分子通报, 2016(10)
- [6]依托“一流”学科的高分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 木肖玉,钱祉祺,李芸焜,徐源廷,李艳梅,杨昌跃,陈建野,蒋雨芹,冉蓉.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0(22)
- [7]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过程性考核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 陈少军,袁红明,陈仕国,戈早川. 广东化工, 2013(16)
- [8]终身学习视角下的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D]. 刘春朝. 中国矿业大学, 2013(12)
- [9]以学为中心的高分子化学线上教学实践[J]. 彭志平. 大学化学, 2020(05)
- [10]产学研合作契约类型、信任与知识转移关系研究[D]. 刁丽琳.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