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妇、弃妇形象与女性美学——中国古代弃妇形象的基因研究

弃妇、弃妇形象与女性美学——中国古代弃妇形象的基因研究

一、弃妇、弃妇意象和女性化审美——中国古代弃妇意象的发生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艳红[1](2012)在《宋词的女性化特征演变史》文中认为本文的研究是以时间为线索,以宋代每位代表性词人为着眼点,通过对其相关文本的考证和量化统计,具体分析其词作中的女性题材、女性化的情感表达、女性化的意象和语言等,追溯出宋词的女性化特征发展演变过程。全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构成。绪论:主要阐述宋词的女性化特征之内涵、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框架等问题。正文:宋初词承唐而下,以艳科的手法去表现士大夫情怀,以感伤的女性情怀观照万物。其词即不失词之本色,又有一种绵邈含蓄的抒情特征,实现了五代词人向宋代词人的转化与过渡。柳永词的总体风貌是艳科俗词,具有“俗艳深挚”的女性化特征,将市井艳科词推向了极致,使词的本色特征进一步定型化,对后世苏轼、秦观等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晏欧词和张先词应该是北宋中前期士大夫觉醒的产物,实现了由应制、应歌向士大夫之间应社的转型。晏欧是“雅笔写柔情”,从不同层面承袭了花间余续。欧阳修又受柳永俗词的影响,为后来的少游、易安甚至陆游在表现女性内心隐曲世界方面的词创作奠定了基础。张先在词的创作中改温韦之艳丽变为清丽婉约,其词开启了伶工之词向士大夫词的转变。张先词超越柳永词“俗”的特质并走向雅化,从而孕育了东坡的以诗为词之雅词的出现。宋词的女性化特征发生重大变化应该是东坡词的出现,苏轼以诗为词,使词体发生了变化。苏轼虽然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形式,但词体的音乐属性决定了东坡词必须具有应歌的性质,词本体的柔媚风格也使苏词离不开对女性题材、女性心理的描写,是一种豪放背后“健笔写柔情”的女性化特征。东坡词对当时的苏门四学士和后来的周邦彦、辛弃疾等人填词产生了重大影响。晏几道和秦观因其词而被称为“古之伤心人”,他们的词呈现出“感伤哀婉”的女性化特征。小晏以一种自恋式的女性化倾向写词,充分地保持了词的“当行本色”,对少游词的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少游先学柳词,又受东坡词启示,“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以自哀式的女性化倾向,承担了词向词本体的女性化特征回归的使命,为美成词的凄婉的女性化风格的形成导夫先路。黄庭坚和贺铸在词学传统做法和苏轼雅化革新双重冲击之下,都创作大量艳情俗词。山谷受到柳永市井俚俗词的影响创作了大量俗艳词,这是黄庭坚对词本体“别是一家”柔婉绮丽俗艳特质的继承,可以看作是后世金元曲子词的滥觞;而受东坡“以诗为词”创作方法的影响创作的雅词,扩大了词的表现力。综合来看,山谷词或俗或雅,以俗为雅,对词本体的女性化特征是一种继承与发扬。贺铸词受晚唐艳情诗和花间词的影响,大部分词作符合传统审美风貌,情思绵渺,妖冶幽艳,近乎当行本色。到了周邦彦,词体再度为之一变。美成词则可以看作是一种末世悲凉意绪下的凄艳之美,既有法度精神,又有严于韵律的和谐。但这不意味着美成词偏离了词本体女性化特征的要求,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化特征的反映形式有所变化罢了。美成是把自己的末世情怀,感伤故事融入到对女性的审美观照,表现出“雅艳凄婉”的女性化特征,成为维系南北宋词脉的重要纽带。词至易安,其女性身份,及其写作对象和性别视角,无疑使词的女性化特征表现得更为酣畅淋漓。易安直承美成的是艺术化地使事用典,还经常以平常白话语填词,多少又杂有着柳词的特色,但又明显略胜柳词一筹。易安词真正做到了化俗为雅,表现出女性独有“真纯自然”的女性化特征。稼轩词以豪放着称,似乎偏离了词本体的女性化特征,但稼轩词中大量景物的选取、典故的运用形成了词的幽深隐约之美,加之女性题材与女性语言的使用,生动地描绘出人类心灵的另一层面,是豪放刚健与阴柔如水相结合的词体特征,具有深邈婉曲的艺术魅力。姜夔词又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其恋情词,不仅情感专注,更秉持中和之道,意象清空,措辞骚雅,而不落词之冶艳俗套,开骚雅情词一路,即便是咏物之词,白石亦有香草美人骚雅之风,使其词具有“骚雅冷艳”之致,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女性化特征。白石词继承了晏几道、秦观、周邦彦追求骚雅的创作思路,并对吴文英产生积极的影响。吴文英词是唐宋词体发展到尾声时代的一次整合,可以看作是唐宋词的最后辉煌。梦窗词并不是简单的对南宋词的收束,同时他也包涵了北宋的词风,甚至于涵纳了晚唐五代之神韵。梦窗词以一种女性的敏感思维来感伤国事,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女性化的意味。梦窗词既有柳词风貌,又似少游情怀,是一种“密丽深邃”的女性化特征。结论:总结归纳宋词的女性化特征演变历程。

张晶[2](2012)在《王国维《人间词》的女性意象研究》文中认为作为史学、哲学和文学的集大成者,王国维在20世纪初的学术研究史上占据着领导地位。其文学理论着作《人间词话》一直是学界的热门研究,从而导致其文学实践文本《人间词》鲜有人问津,甚或沦落为《人间词话》之外延研究的局面。因此,本文将“女性意象”作为中心话语,展开了根植于《人间词》文本的真正的主体性研究;全面梳理和分析《人间词》女性意象的类型、特征以及主要女性意象组合的内在联系和审美效应;并详细论述了女性审美意象独特的艺术特征与王国维选择女性意象的原因;最后介绍了女性意象在创作主体审美活动中的多重审美功能。通过“女性意象”对《人间词》进行审美解读,既是对王氏创作实践的研究突破,也是对构建现代科学文艺理论体系的启示。本文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王国维《人间词》的研究现状,并通过分析现代学者的研究不足之处力证以意象为切入点进行《人间词》主体性研究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厘定“意象”的概念,对“女性意象”这一核心概念进行美学层面上的阐释和界定。第一章主要对《人间词》女性意象做总括性的概览,这个部分主要是分女性意象分类和女性意象组合这两个小节。首先根据女性形象的具体特征和情感表现将女性意象划分为“思妇”、“痴女”、“美人”、“少女”、“贞女”、“亡妻”、“倚阑女子”、“宫闱女子”、“贤妻良母”和“神话女性”。然后依次阐释女性意象与梦意象、灯烛意象、自然物象以及男性意象这四个具有主体意向性组合。第二章主要是针对《人间词》女性意象的审美特征研究。本章分为《人间词》女性意象的独特性和《人间词》女性意象选择探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女性形象抽象化的表现方式、理论化的女性审美意象建构、矛盾化的女性意识和哲思化的女性意象实践来把握审美意象独特的艺术特征。第二部分依次论述了家庭、创作、心理和社会文化在女性意象选择中起到的作用。第三章主要论述了《人间词》女性意象的多重审美功能。本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节谈作为个体情感载体的女性意象;第二节阐述作为崇高人格化身的女性意象;第三节则是论述作为俯仰人生视角的女性意象。

胡纪珍[3](2012)在《汉魏六朝文人爱情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研究了汉魏六朝文人爱情诗的创作者特征、代言现象、创作个性和情感表述的普遍性及抒情艺术等几方面。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绪论部分是对爱情观和爱情诗进行界定,由于中国古代爱情诗与西方积极、直观明了的爱情诗风格有着较大差异,而没有对其进行明确定义,因此本文有必要对爱情观和爱情诗进行定义。第一章论述了汉魏六朝文人爱情诗创作者的特征,从三个阶段分别考察了爱情诗“创作者”同中有异的变化,大致勾勒出汉魏六朝整个时间段爱情诗“创作者”的大致概况。第二章探讨了汉魏六朝文人爱情诗创作中的“代言”现象,详述了“代言”现象发生需要的三个条件;不同代言主体在相同情感内涵、主题的表现;指明这一相同的原因,正是源于传统价值观的“认识定势”和经典的示范与约束作用;当这一原因形成并在创作上局限于此时,会出现的“代言”现象中空洞的能指和整齐划一的形象之不足。第三章详细分析汉魏六朝文人爱情诗的创作个性和情感表达的普遍性。以秦嘉、潘岳等几位具有代表性诗人,其赠内诗和悼亡诗所展现的个性创作,与“夫妻分离”的泛化表述,形成对比。第四章总结汉魏六朝文人爱情诗的“抒情”艺术。淡化情事、浓缩爱情,只关注于人物内心感受,是此期文人爱情诗的一个特点;情与空间、景的关系,营造出动静相谐,彰显思情,是文人创作的另一个特点。

毛慧君[4](2005)在《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研究(1995~2004)》文中指出在我国古代文学创作领域中,有大量出自女性手笔的诗词、小说、戏曲等作品;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各类生动鲜活的女性人物;另外,在古代留存下来的史料文献中,亦保留了诸多涉及性别意识、性别观念等方面的言论断说。对这些资料进行爬梳整理并分析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出现的新气象。1995年以来,相当一部分学者开始广泛注意到由性别视角切入来观照古代文学史料这一研究视角,且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尚未见到学术界有相关的学术史研究论文出现。笔者收集梳理自95年以来,运用性别视角看待古代文学史料的研究论文1300多篇、研究着述60余部。在中国优秀硕博士论文(2000~2004)目录中,又搜罗到52篇经由性别视角观照古代文学的学位论文,越来越多人将目光聚焦于此课题。本文分三章来探讨古代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 第一章,性别与文学史料运用的渊源:简要阐释了“古代文学史料”以及“性别视角”的概念;从性别视角看古代文学史料运用的研究成果现状述评;1995至2004年以来,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研究的重要推进以及这一研究的意义所在。第二章,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的成果分类(1995~2004):将近十年的研究分成四大类探讨学界的研究所得: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之文献学研究,包括:从女作家生平事迹的考证切入的研究;从女作家作品收集整理切入的研究;从女作家作品的注疏、校勘切入的研究以及从着录研究文献、分析文献材料切入的研究。群体性研究,包括:从文学团体切入的研究;从家族文学切入的研究;从地区作家切入的研究。个案考察,包括:运用比较方法探视女作家作品特质;从文学传播与接受角度进行研究;对女作家“内心隐秘”进行剖析;探寻女作家的性别意识。社会性别理论为性别与文学史料运用带来新启示,其中包括:双性气质研究以及文化原型研究。第三章,近十年研究成果热点探索:采用对比参照的方法,为95年以来的研究所得归纳了六方面重要发展:标以“性别”或以性别为主题的研究论题普遍出现;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逐渐扩大;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的跨学科与深层化;古典文献史料的运用更加多元化;研究成果的系统化、理论化、专业化;以及女性文学史的细致化与分体化发展。在热点探索中找出三个不同角度来探讨近十年研究的重要突破:对女性作品风格的探索成为研究热点;对古代文学史料的价值探索成为研究突破点;从古代女性文学形象探析性别观念的真意。进而,又从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研究探寻性别与文学的价值所在。本文认为,从性别视角出发,在古典文学领域中,通过对诸多文学文化现象的透析,我们可以“通过老面孔看新问题”,体察到传统观念指导下的研究所看不见的东西。从性别角度切入来看待男女在个人地位、社会价值、性别观念等方面的异同,目的在于,在承认两性有一定差别的基础上,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社会范式,追求个性自由的成长,不把男性或女性各自限制在某一固定角色中。男性不一定要成为典型的“男人”,女人也并非总得柔弱、温婉,处于弱势、辅从地位。本文从古典文献,主要是其中一些围绕文学展开的材料中,梳理出历代两性在现实与文学中的角色扮演,总结其中规律性的启示,以求为今后学者探寻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这一课题提供一些思路,并希望能引起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对方法和角度的思考。

李永平[5](2001)在《弃妇、弃妇意象和女性化审美——中国古代弃妇意象的发生学研究》文中认为女性经济地位低下是弃妇现象存在的物质层面。弃妇诗是针对弃妇现象的文学创作 ,由男性作家的弃妇诗形成的弃妇意象则表达了一种性化了的附庸意识 ,它潜在的隐喻了古代男性知识分子对皇权的人身依附

二、弃妇、弃妇意象和女性化审美——中国古代弃妇意象的发生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弃妇、弃妇意象和女性化审美——中国古代弃妇意象的发生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宋词的女性化特征演变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词的女性化特征的内涵界定
    第二节 宋词女性化特征的成因
        一、 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所致
        二、 社会环境和宋人的审美心理所致
        三、 词的表达方式所致
    第三节 宋词女性化特征的表现形式
        一、 以女性题材或女性形象为创作主体
        二、 以女性化的情感表达为话语模式
        三、 以女性化的意象和语言为表达方式
    第四节 研究现状、研究框架及研究价值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三、 研究意义和价值
第二章 雍容绵邈:宋初词的女性化特征
    第一节 宋初词人词作情况
        一、 宋初词人数量统计
        二、 宋初词作数量统计及简要分析
    第二节 “雍容绵邈”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一、 相思怨别词:雍容富贵,雅致文丽
        二、 宫廷应制词:典雅巨丽,奢华浮夸
        三、 比兴寄托词:绵邈深婉,含蓄哀伤
    第三节 宋初词的词史意义
第三章 俗艳深挚:柳永词的女性化特征
    第一节 柳永词概说
        一、 关于柳词的评价
        二、 “俗艳深挚”女性化特征的内涵界定
    第二节 “俗艳深挚”的女性化特征成因
        一、 词体发展演变的必然选择
        二、 社会政治历史原因
        三、 个人原因:柳永对情爱人生的选择
    第三节 “俗艳深挚”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一、 俗艳词:“俗艳深挚”的最好诠释
        二、 羁旅词:“俗艳深挚”的深层体现
    第四节 柳永词的词史意义
第四章 雅笔柔情:晏欧词的女性化特征
    第一节 晏欧词概说
    第二节 闲雅哀婉:晏殊词的女性化特征
        一、 “闲雅哀婉”女性化特征的成因
        二、 “闲雅哀婉”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第三节 率真深婉:欧阳修词的女性化特征
        一、 “率真深婉”女性化特征的成因
        二、 “率真深婉”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第四节 晏欧词的词史意义
        一、 欧词对东坡词的启迪
        二、 欧词对少游词的影响
        三、 欧词对易安词的影响
第五章 清丽婉约:张先词的女性化特征
    第一节 张先词概说
    第二节 “清丽婉约”女性化特征的成因
        一、 词本体特征的传承和词坛环境的影响
        二、 为歌女演唱的客观现实
        三、 自身性格和家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 “清丽婉约”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一、 女性题材词:清丽婉约
        二、 咏物、写景等词:浸染女性柔美风神
    第四节 张先词的词史意义
        一、 张先词对苏轼的影响
        二、 张先词对周邦彦的影响
        三、 张先词对白石词的影响
第六章 健笔柔情:苏轼词的女性化特征
    第一节 苏轼词概说
    第二节 “健笔柔情”的女性化特征成因
        一、 词体发展的必然
        二、 柳永词的影响
        三、 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
    第三节 “健笔柔情”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一、 女性题材词:健笔写柔情
        二、 豪放旷达词:女性柔情点染
    第四节 苏轼词的词史意义
第七章 感伤哀婉:晏几道、秦观词的女性化特征
    第一节 晏几道、秦观词概说
    第二节 晏几道词——自恋式的感伤哀婉
        一、 自恋的表象:男女情爱词中的生依死恋
        二、 自恋的本质:酒宴醉梦词中的醉生梦死
    第三节 秦观词——自哀式的女性化特征
        一、 自哀的表象:传统相思怨别的浅愁低唱
        二、 自哀的本质: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的深哀巨痛
    第四节 晏几道、秦观词的渊源及其影响
        一、 晏几道词的渊源
        二、 秦观词的渊源
        三、 晏几道、秦观词的影响
第八章 以俗为雅:黄庭坚词的女性化特征
    第一节 黄庭坚词概说
    第二节 “以俗为雅”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一、 闺怨词:铲尽浮词与雅俗共赏
        二、 歌妓词:从俗与化俗为雅
        三、 恋情词:民歌风味与以俗为雅
    第三节 “以俗为雅”女性化特征成因及其词史意义
        一、 黄庭坚词女性化特征的成因
        二、 黄庭坚词的词史意义
第九章 妖冶幽艳:贺铸词的女性化特征
    第一节 贺铸词概说
    第二节 “妖冶幽艳”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一、 歌妓词:妖冶
        二、 恋情词:幽艳
        三、 闺怨词:深幽
    第三节 “妖冶幽艳”女性化特征的成因及其词史意义
        一、 贺铸词女性化特征的成因
        二、 贺铸词的词史意义
第十章 雅艳凄婉:周邦彦词的女性化特征
    第一节 周邦彦词概说
    第二节 “雅艳凄婉”的女性化特征成因
        一、 柳永俗艳词的继承与发展
        二、 秦观“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的影响
        三、 大量使事用典
        四、 时代氛围、个性情趣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 “雅艳凄婉”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一、 男女情爱词:缠绵哀怨之雅艳
        二、 羁旅相思词:艳情雅笔之凄婉
        三、 怀古咏物词:深婉蕴藉之清丽
    第四节 周邦彦词的词史意义
第十一章 真纯自然:李清照词的女性化特征
    第一节 李清照词概说
    第二节 “真纯自然”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一、 真实少女生活的纯美表达
        二、 真实情爱生活的自然表达
        三、 亲历家国之痛的哀婉表达
    第三节 李清照词的词史意义
        一、 与小晏少游的承继关系
        二、 对东坡词的吸收
        三、 受柳永、黄庭坚和周邦彦的影响
第十二章 阴柔刚健:辛弃疾词的女性化特征
    第一节 辛弃疾词概说
    第二节 “阴柔刚健”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一、 闺怨词:哀情缱绻的悲中有骨
        二、 恋情词:寄慨遥深的清柔绵邈
        三、 咏妓词:风流坦荡的绮丽温婉
        四、 杂类词:女性点染的阴柔刚健
    第三节 辛弃疾词的词史意义
第十三章 骚雅冷艳:姜夔词的女性化特征
    第一节 姜夔词概说
    第二节 “骚雅冷艳”女性化特征的成因
        一、 词史发展所致
        二、 社会文化氛围所致
        三、 姜夔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方式所致
    第三节 “骚雅冷艳”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一、 恋情词:痴迷不悟的骚雅冷艳
        二、 咏物词:物人合一的幽韵冷香
        三、 淑世词:淑世情怀的含蓄清空
        四、 羁旅词:天涯漂泊的骚情雅怨
    第四节 姜夔词的词史意义
第十四章 密丽幽邃:吴文英词的女性化特征
    第一节 吴文英词概说
    第二节 “密丽幽邃”的女性化特征成因
        一、 词体本身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二、 梦窗的个性修养和平生际遇
        三、 创作主体内容的需要
    第三节 “密丽幽邃”女性化特征的文本分析
        一、 自言体:哀感顽艳,密丽凄迷
        二、 代言体:骚情雅怨,秾艳深幽
    第四节 吴文英词的词史意义
第十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王国维《人间词》的女性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必要性
    二、概念的厘定
第一章 《人间词》女性意象概览
    第一节 女性意象分类
        一.思妇
        二.痴女
        三.美人
        四.少女
        五.贞女
        六.亡妻
        七.倚阑女子
        八.宫闱女子
        九.贤妻良母
        十.神话女性
    第二节 女性意象组合
        一.女性意象与梦意象的组合
        二.女性意象与灯烛意象
        三.女性意象与自然物象的组合
        四.女性意象和男性意象的组合
第二章 《人间词》女性意象审美研究
    第一节 《人间词》女性意象的独特性
        一.抽象化的表现方式
        二.理论化的审美建构
        三.矛盾化的女性意识
        四.哲思化的意象实践
    第二节 《人间词》女性意象选择探源
        一.家庭的原因
        二.创作的原因
        三.心理的原因
        四.社会文化的原因
第三章 《人间词》女性意象审美功能研究
    第一节 作为个体情感的载体
    第二节 作为崇高人格的化身
    第三节 作为俯仰人生的视角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3)汉魏六朝文人爱情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爱情观的阐释与爱情诗定义
    二 汉魏六朝文人爱情诗研究现状及意义
第一章 汉魏六朝文人爱情诗“创作者”的特征
    第一节 多表现他人之爱情,尤其是代女子言情
        一 汉代文人爱情诗的萌芽
        二 魏晋文人爱情诗的开端
        三 南北朝文人爱情诗的第一个高潮
    第二节 多阶层的创作,且多言下层人物爱情
第二章 汉魏六朝文人爱情诗的“代言”现象
    第一节 代言的条件
        一 似又不似的审美创作心理
        二 共同情感的心理经验
        三“创作者——抒情者”的照镜子心理
    第二节 代言的方式
        一 女子代女子抒情
        二 男子代男子抒情
        三 男子代女子抒情
    第三节 代言的原因
        一 传统价值观的“认识定势”
        二 经典的示范与约束
    第四节 代言的不足
        一 空洞的能指
        二 整齐划一的女性形象
第三章 汉魏六朝文人爱情诗的创作个性和情感表述的普遍性
    第一节 富有个人色彩的生离死别——汉魏六朝的夫妇赠答诗与悼亡诗
    第二节 夫妻离别的“泛化表述”
        一 男子情梦难圆的企慕情怀
        二 女子长相厮守的期盼
第四章 汉魏六朝文人爱情诗的“抒情艺术”
    第一节 淡化情事,浓缩情爱
    第二节 动静相谐,彰显思情
        一 动景牵情
        二 静景辅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本人在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4)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研究(1995~200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性别与文学史料运用的渊源
    一、“古代文学史料”以及“性别视角”
    二、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研究成果现状述评
    三、(1995~2004)重要推进
    四、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的成果分类(1995~2004)
    第一节 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之文献学研究
    第二节 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之群体性研究
    第三节 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之个案考察
    第四节 社会性别理论为性别与文学史料运用带来新启示
第三章 近十年研究成果热点探索
    第一节 近十年研究呈现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
    第二节 近十年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 从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探寻性别与文学的价值所在
结语
附录
    研究专书(1995~2004)
    研究论文(1995~2004)
参考文献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四、弃妇、弃妇意象和女性化审美——中国古代弃妇意象的发生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宋词的女性化特征演变史[D]. 孙艳红. 吉林大学, 2012(03)
  • [2]王国维《人间词》的女性意象研究[D]. 张晶. 东华理工大学, 2012(10)
  • [3]汉魏六朝文人爱情诗研究[D]. 胡纪珍. 安徽师范大学, 2012(02)
  • [4]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研究(1995~2004)[D]. 毛慧君. 上海师范大学, 2005(07)
  • [5]弃妇、弃妇意象和女性化审美——中国古代弃妇意象的发生学研究[J]. 李永平.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1(04)

标签:;  ;  ;  ;  ;  

弃妇、弃妇形象与女性美学——中国古代弃妇形象的基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