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折纸教学的尝试(论文文献综述)
朱玉杰,任敏芬,蔡伟,赵雪莲,王静,华梦云[1](2021)在《小小一纸片 玩出大乐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实践类作业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初中数学作业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技能层面的训练巩固,而且要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思维品质的提升、情感态度的升华.笔者以沪教版八年级"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单元为例,探究如何利用纸片设计具有趣味性的实践类作业,阐述对实践类作业设计的理解.
王小榕[2](2021)在《浅谈小学数学创意课程“指间智慧折数学”的课堂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指间智慧折数学"是在学校综合实践课程开设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形成的,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多学科融合,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学生学习发声的原点。课程以学生生活中随处可得的纸为载体,开展一系列有趣、系统的折叠活动。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真实发声,文章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多学科融合三个方面分析了课堂教学策略,以期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崔梦娜[3](2021)在《STEAM教育理念下小学纸艺社团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曹勇[4](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提出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曹斌华[5](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徐张帆[6](2021)在《面向问题解决的初中数学研究性教学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探讨在初中阶段通过数学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基本策略,并进行初步的实践和探索。首先,我们对研究性教学及问题解决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与分析。接下来,我们对研究性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获得了关于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实施条件等方面的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我们探讨了初中数学研究性教学与问题解决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给出了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教学环节、灵活选题及多维评价策略。基于上述思考,我们选择了《棋盘麦粒问题》、《生活中的函数及其图像》、《自制三角板》、《设计三角形钥匙扣》、《用向量方法证明几何问题》和《九年级学生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等六个课题进行了教学设计,并选取《用向量方法证明几何问题》进行了教学实践,实践数据显示我们的教学设计对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有效的。最后,结合案例的实践情况,我们给出了关于研究性教学实施的一些建议。
黄诗坤[7](2021)在《基于5E学习环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以初一“图形的认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课程总目标由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转变为重视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出台,数学教育进入了信息化的新时代。许多中学数学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便捷性、高效性等特点,充分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进行有趣的数学实验。数学实验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既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也是培育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如何更好地在数学课堂中增加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是当今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图形的认识”隶属于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四大版块中的“图形与几何”的重要的内容,也是初中平面几何的开端,如何开好平面几何的“龙头”是许多教师的“难点”。“图形与几何”内容是培养学生直观感知、直观想象、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但这部分内容由于画图的规范性、语言的抽象性、推理的逻辑性等特点,便成为学习的难点,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作用。因此,本文试图基于5E学习环的理论指导下融入数学教学,解决几何学习的痛点,提升几何教学有效性。本研究的中心主要是根据理论研究及实践研究,探讨构造在5E学习环为理论指导下的数学实验模式与教学策略,并根据数学实验模式进行教学实验,结合问卷调查法、采访实践研究阐述研究成果。主要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方面进行探索: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以文献研究法为主,理论研究为主。首先研究者概述数学实验、5E学习环的综述;其次,探讨实验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归纳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与策略;最后研究者构建基于5E学习环尝试构建数学实验教学模式:实验导言—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论—实验拓展—实验反思。总结基于5E学习环尝试构建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实验主体性;以问题为导向,提升实验主动性;以探究为主线,增强实验活动性;以技术为帮手,增强几实验有效性;以激励为评价,促进实验反思性;以小组为单位,加强实验分享性。在实践研究方面,主要以教学实验研究为主,课例研究为辅,构建基于5E学习环数学实验模式进行实验教学,检验该实验模式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于5E学习环数学实验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有积极作用,对学生学习过程(知识理解、情感态度等)具有较为积极的影响;通过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5E学习环数学实验教学模式持较为赞同的态度。
黄成好[8](2021)在《中华才艺在亚美尼亚孔子学院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华才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汉语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才艺教学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试图将中华才艺与汉语教学相结合,探索出更为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本文以亚美尼亚孔子学院契诃夫中学的才艺教学为研究对象,重点是利用剪纸、折纸和中国结开展汉语教学,研究如何利用中华才艺辅助亚美尼亚孔子学院汉语课堂教学,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案例,探索才艺教学在契诃夫中学汉语课堂的应用,并得出其教学的优点与不足,最后提出才艺教学的五项原则。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中华才艺在亚美尼亚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是可行的,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弘扬中国文化,学生在学习汉语知识的同时,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本文一共有五个部分。首先是绪论部分,主要呈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相关研究综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亚美尼亚孔子学院概况及汉语文化教学现状,介绍了亚美尼亚孔子学院的基本概况、亚美尼亚孔子学院的文化教学现状以及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第三章是亚美尼亚汉语教学中引入中华才艺,本章首先对中华才艺进行概述,其次对教学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在亚美尼亚汉语教学中引入适宜的中华才艺。第四章是中华才艺在亚美尼亚孔子学院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也是本文章的重点部分,通过剪纸、折纸和中国结的教学案例研究,分析才艺教学在汉语教学中应用的优点与不足,总结出才艺教学应该遵循的五个教学原则。最后是结语部分,总结该研究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
黄辉[9](2021)在《体育游戏对4-6岁幼儿精细动作与粗大动作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对幼儿园的体育活动教学进行体育游戏化设计,对幼儿园的4-6岁幼儿进行实验干预,比较体育游戏课程和体育活动课程对幼儿精细动作与粗大动作的差异,分析体育游戏对幼儿精细动作与粗大动作的影响。对比体育游戏教学与幼儿园体育活动教学的区别和差异,提高幼儿园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更好的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研究方法:本文使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参考国内外幼儿体育游戏的教学模式,设计出关于精细动作与粗大动作的实验干预方案。本文选取了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博雅国学幼儿园,共60个幼儿作为实验对象,时间为三个月,从九月份到十一月份,每周上三节体育游戏课程,每节课是35分钟;对照组是幼儿园体育活动课程。在实验前、后测试老师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前后测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研究结论:1.体育游戏能有效促进4-6幼儿精细动作和粗大动作的发展,其中在实验后精细动作与粗大动作对比中发现,体育游戏对4-6岁幼儿粗大动作的发展优于精细动作的影响。2.体育游戏对4-6岁幼儿精细动作中的准确性动作、整合性动作、灵活性动作和粗大动作中的移动性动作、操作性动作、稳定性动作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其中体育游戏对4-6岁幼儿准确性动作、整合性动作、操作性动作影响最大,其次为移动性动作、灵活性动作、稳定性动作。3.两种体育教学活动都没有显着的促进幼儿整合性动作中的画重叠的圆测试指标和灵活性动作中卡片分类测试指标的动作发展。其中在实验对比分析中得出,体育游戏对4-6岁幼儿移动性、操作性、稳定性动作女生要优于男生的影响,准确性动作、整合性动作、灵活性动作男生要优于女生的影响。研究建议:1.幼儿园体育课程主要体现课程的趣味性和学生参与性,应考虑到幼儿精细和粗大动作的学习。由于幼儿园的教师类型、场地器械,游戏单一等因素,幼儿教学多采用多样化的体育游戏课程,均衡的促进幼儿基本动作的发展。2.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实验对象的性别、年龄、身体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不同。有效合理的安排体育活动,同时需要从简单到复杂的方式,循序渐进的安排教学活动更有利幼儿基本动作的掌握。3.本研究只选取了4-6岁幼儿,还可以进行其他年龄段幼儿的实验研究,如增加实验数量、特殊儿童、少数名族的幼儿进行实验研究;有兴趣的研究者可以选取不同运动项目对精细动作与粗大动作进行实验研究。
杨敏[10](2021)在《生物信息学与生物数据库辅助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生物信息学教育为载体、生物数据库为工具展开研究,将生物科学与计算机科学、数理科学等学科进行综合,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研究等方法,在云南省昆明市某一级完全中学开展基于《生物信息学与生物数据库的探索》的专题讲座。讲座针对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设计了一系列基于生物信息学的相关活动,为中学生物教师提供如何将生物信息学数据库融入课堂的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旨在探讨生物信息学及生物数据库辅助教学在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实践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在高中进行生物信息学教育及生物数据库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上是可行的。对于教师来说,生物信息学及生物数据库能够作为生物学教学的辅助工具,为一线教师提供专业权威的教学素材以及新颖的教学思路,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而言,该项研究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的空间表达、信息处理和创新能力等。本研究在帮助中学生理解现代生命科学的本质内涵;对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掌握前沿知识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价值。
二、系列折纸教学的尝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系列折纸教学的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2)浅谈小学数学创意课程“指间智慧折数学”的课堂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激发学习兴趣,凸显数学温度 |
(一)边折边品,以美激趣 |
(二)边折边乐,以娱激趣 |
二、改变学习方式,彰显思维深度 |
(一)在直观体验中完善知识系统 |
(二)在实践探究中把握知识的本质 |
1.创设适度空间,鼓励多角度的实践验证 |
2.进行适当点拨,实现有方向的实践操作 |
3.在扎实求变中激发数学再创造思维 |
三、力求多元融合,尽显内容宽度 |
(4)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
一、背景:设计育人 |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面向问题解决的初中数学研究性教学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文献综述 |
1.3.1 研究性教学文献综述 |
1.3.2 数学问题解决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案例分析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研究性教学 |
2.1.2 数学问题解决 |
2.2 研究性教学的心理学理论 |
2.2.1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3 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 |
2.4 波利亚的解题理论 |
第3章 研究性教学现状研究 |
3.1 调查目的 |
3.2 问卷设计 |
3.3 被试选择 |
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4.1 学生问卷数据处理与分析 |
3.4.2 教师问卷数据处理与分析 |
3.5 调查结果 |
3.5.1 研究性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
3.5.2 研究性教学的开展现状及实施难点 |
3.5.3 研究性教学的前景 |
第4章 研究性教学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探讨 |
4.1 数学研究性教学和问题解决的相互关系 |
4.2 面向数学问题解决的研究性教学的环节 |
4.2.1 选题阶段,学生参与提出问题 |
4.2.2 准备阶段,学生进行先行探究 |
4.2.3 研究阶段,学生分析问题、拟定计划、解决问题 |
4.2.4 交流阶段,学生间交流借鉴 |
4.2.5 总结阶段,学生回顾、反思 |
4.2.6 展示评价阶段,学生进一步获得研究经验 |
4.3 研究性教学内容的选择策略 |
4.3.1 以提升兴趣、培养能力与数学素养为依据 |
4.3.2 教学内容来源多样化 |
4.3.3 适当整合内容,培养数学整体观 |
4.3.4 融合数学史,营造文化意境 |
4.3.5 兼顾开放性与可行性 |
4.4 研究性教学的评价策略 |
4.4.1 评价主体多元化 |
4.4.2 评价对象多元化 |
4.4.3 评价方式多样化 |
第5章 面向问题解决的研究性教学案例设计及实践 |
5.1 教学案例的设计 |
5.1.1 数与代数 |
5.1.2 图形与几何 |
5.1.3 概率与统计 |
5.2 案例的实践与反馈 |
5.2.1 案例的实践概况 |
5.2.2 案例的实践过程 |
5.2.3 研究性教学与传统教学对比 |
5.2.4 实践反馈 |
5.3 初中数学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建议 |
5.3.1 转变教学观念,师生相互合作 |
5.3.2 选择合适课题,聚焦问题解决 |
5.3.3 灵活安排教学,开发利用资源 |
5.3.4 教学内容适量,学生研究充分 |
5.3.5 过程、成果兼顾,实施多维评价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初中数学研究性教学实施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二:初中数学研究性教学实施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
附录三:《用向量方法证明几何问题》小组研究报告 |
附录四:《用向量方法证明几何问题》小组评价表 |
附录五:数学研究性教学课堂反馈表 |
附录六:《用向量方法证明几何问题》讲练结合法教学设计 |
致谢 |
(7)基于5E学习环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以初一“图形的认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1.研究背景 |
2.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相关研究概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数学实验研究综述 |
1.数学实验教学的研究现状 |
2.数学实验研究内容 |
3.相关研究综述简评 |
(三)“5E”学习环研究综述 |
1.“5E”学习环的研究现状 |
2.“5E”学习环的研究内容 |
3.相关研究综述简评 |
三、基于 5E 学习环的实验教学模式与策略探究 |
(一)基于5E学习环的数学实验模式的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从做中学”思想 |
3.“鱼渔欲”三位一体优化教学设计理念 |
(二)基于5E学习环的数学实验模式设计的策略 |
1.以问题为导向,提升实验主动性 |
2.以探究为主线,增强实验活动性 |
3.以技术为帮手,增强实验有效性 |
4.以激励为评价,促进实验反思性 |
5.以小组为单位,加强实验分享性 |
(三)基于5E学习环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 |
1.实验导言环节 |
2.实验目的环节 |
3.实验过程环节 |
4.实验结论环节 |
5.实验拓展环节 |
6.实验反思环节 |
四、基于5E学习环的数学实验模式的课例研究 |
(一)《几何图形》教学案例设计 |
(二) 《几何图形》教学实录与分析 |
(三)《余角与补角》教学案例设计 |
(四)《余角与补角》教学实录对比及分析 |
(五)课堂教学反思 |
1.听课教师评品 |
2.授课教师反思 |
3.学生反馈 |
五、基于5E学习环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
(一)教学实验方案 |
1.实验目的 |
2.实验假设 |
3.实验对象 |
4.实验变量 |
5.实验方式 |
6.实验材料 |
7.实验步骤 |
8.实验反思 |
(二)实验数据分析及结果 |
1.前测学习成绩结果与分析 |
3.后测学习成绩的结果与分析 |
(三)实验班调查结果分析 |
(四)个别访谈小结 |
(五)数学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
六、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反思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关于《图形的认识》数学实验的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3 七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测试卷 |
附录4 “图形的认识”学习后测试卷 |
附录5 关于《图形的认识》数学实验的老师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中华才艺在亚美尼亚孔子学院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方法 |
2 亚美尼亚孔子学院概况及汉语文化教学现状 |
2.1 亚美尼亚孔子学院概况 |
2.1.1 师资概况 |
2.1.2 学生情况 |
2.1.3 各教学点课程类型及使用教材 |
2.2 亚美尼亚汉语文化教学现状 |
2.2.1 孔子学院和高校教学点文化教学现状 |
2.2.2 孔子课堂和中学教学点文化教学现状 |
2.2.3 2019-2020 年孔子学院文化活动汇总 |
2.3 亚美尼亚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
2.3.1 课程设置 |
2.3.2 教材使用 |
2.3.3 学生认知 |
3 亚美尼亚汉语教学中引入中华才艺 |
3.1 语言教学中的中华才艺 |
3.1.1 中华才艺分类 |
3.1.2 中华才艺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
3.1.3 中华才艺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
3.2 教学对象分析 |
3.2.1 文化背景分析 |
3.2.2 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分析 |
3.2.3 学习动机特点分析 |
3.3 亚美尼亚汉语教学中引入适宜的中华才艺 |
3.3.1 剪纸技艺 |
3.3.2 折纸技艺 |
3.3.3 中国结艺 |
4 中华才艺在亚美尼亚孔子学院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
4.1 利用剪纸开展汉语教学实践案例 |
4.1.1 线下教学案例 |
4.1.2 线上教学案例 |
4.2 利用折纸开展汉语教学实践案例 |
4.2.1 线下教学案例 |
4.2.2 线上教学案例 |
4.3 利用中国结开展汉语教学实践案例 |
4.4 优点与不足 |
4.5 教学原则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体育游戏对4-6岁幼儿精细动作与粗大动作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政策对幼儿的重视 |
1.1.2 幼儿基本动作发展的需要 |
1.1.3 体育游戏符合幼儿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 |
1.3 选题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幼儿 |
2.1.2 体育游戏 |
2.1.3 动作发展 |
2.1.4 精细动作 |
2.1.5 粗大动作发展 |
2.2 幼儿体育游戏的相关研究 |
2.3 精细动作的相关研究 |
2.4 粗大动作发展相关研究 |
第3章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假设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假设 |
第4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资料法 |
4.2.2 专家访谈法 |
4.2.3 实验法 |
4.2.4 数理统计法 |
4.2.5 逻辑分析法 |
第5章 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精细动作对比分析 |
5.1.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准确性动作对比分析 |
5.1.2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整合性动作对比分析 |
5.1.3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灵活性动作对比分析 |
5.2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粗大动作对比分析 |
5.2.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移动性动作对比分析 |
5.2.2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操作性动作对比分析 |
5.2.3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稳定性动作对比分析 |
5.3 实验前后精细动作对比分析 |
5.3.1 实验前后准确性动作对比分析 |
5.3.2 实验前后整合性动作对比分析 |
5.3.3 实验前后灵活性动作对比分析 |
5.4 实验前后粗大动作对比分析 |
5.4.1 实验前后移动性动作对比分析 |
5.4.2 实验前后操作性动作对比分析 |
5.4.3 实验前后稳定性动作对比分析 |
5.5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精细动作对比分析 |
5.5.1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准确性动作对比分析 |
5.5.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整合性动作对比分析 |
5.5.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灵活性动作对比分析 |
5.6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粗大动作对比分析 |
5.6.1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移动性动作对比分析 |
5.6.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操作性动作对比分析 |
5.6.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稳定性动作对比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生物信息学与生物数据库辅助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国家政策引导 |
1.1.2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
1.1.3 生物教学的内在需求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进展与现状 |
1.2.2 国内研究进展和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检索法 |
1.6.2 问卷调查法 |
1.6.3 实验研究法 |
1.6.4 数理统计法 |
1.6.5 访谈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 |
2.1.2 生物数据库(Biological Database) |
2.1.3 生物信息学教育(Education of Bioinformatics) |
2.1.4 STEM教育与生物信息学教育的兼容性分析 |
2.1.5 信息化教学与生物信息学教育的兼容性分析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2.2.1 杜威的“做中学”理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3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
2.2.4 认知发展理论 |
第3章 生物信息学与生物数据库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的现状调查 |
3.1 调查背景 |
3.2 调查分析 |
3.2.1 调查目的 |
3.2.2 调查对象 |
3.2.3 统计与分析 |
3.3 调查总结 |
第4章 生物信息学与生物数据库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施准备 |
4.1 主题选择 |
4.2 活动内容 |
4.2.1 外文阅读方式 |
4.2.2 蛋白质数据库(PDB) |
4.2.3 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 |
4.3 评价体系 |
4.3.1 评价原则 |
4.3.2 评价对象及内容 |
4.3.3 评价工具 |
第5章 生物信息学与生物数据库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
5.1 基因银行-计算机中的生命 |
5.1.1 实验知识背景 |
5.1.2 教学案例研究 |
5.2 蛋白质的可视化 |
5.2.1 实验知识背景 |
5.2.2 教学案例研究 |
5.3 调查人类遗传病 |
5.3.1 实验知识背景 |
5.3.2 教学课例研究 |
5.4 生物的进化-系统进化树 |
5.4.1 实验知识背景 |
5.4.2 教学课例研究 |
第6章 生物信息学与生物数据库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评价分析 |
6.1 对学生的评价 |
6.1.1 部分实践成果展示 |
6.1.2 部分讲座评价量规 |
6.2 对活动的评价 |
6.2.1 教师评价 |
6.2.2 学生评价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在高中进行生物信息学教育及生物数据库探索在理论和技术上是可行的 |
7.1.2 在高中进行生物信息学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
7.1.3 生物信息学及生物数据库能够为教师提供教学素材及思路 |
7.2 创新之处 |
7.2.1 生物信息学及生物数据库的使用 |
7.2.2 学习模式的创新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生物信息学及生物数据库在高中生物学中应用的现状调查 |
附录2 《生物信息学与生物数据库的探索》的评价调查 |
附录3 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在高中生物学教学应用讲座评价表 |
附录4 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在高中生物学教学应用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5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展示 |
附录6 教学过程中的部分学案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系列折纸教学的尝试(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小一纸片 玩出大乐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实践类作业设计[J]. 朱玉杰,任敏芬,蔡伟,赵雪莲,王静,华梦云. 上海中学数学, 2021(Z2)
- [2]浅谈小学数学创意课程“指间智慧折数学”的课堂实践[J]. 王小榕. 教师, 2021(19)
- [3]STEAM教育理念下小学纸艺社团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D]. 崔梦娜.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4]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5]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6]面向问题解决的初中数学研究性教学探索与实践[D]. 徐张帆.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基于5E学习环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以初一“图形的认识”为例[D]. 黄诗坤.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8]中华才艺在亚美尼亚孔子学院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黄成好.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9]体育游戏对4-6岁幼儿精细动作与粗大动作发展的影响研究[D]. 黄辉.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10]生物信息学与生物数据库辅助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实践研究[D]. 杨敏.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