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活农产品流通要从五个方面寻求突破

搞活农产品流通要从五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搞活农产品流通要在五个方面求突破(论文文献综述)

周维现[1](2013)在《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之末,微观经济之首,既有城市经济特征,又有农村经济特色,是功能比较完整的基本单元,是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节点,发挥着联系宏观和微观经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欠发达县域是与发达县域相比较而言的,是指那些经济总量小,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吃饭”型财政特征显着,收入水平仍处于温饱状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的县域,在经济发展中属于追赶者,是国家应该重点关注的区域,是化解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的重要着力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空前发展,城镇化进程取得可喜进步,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依然存在,结构性、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逐步暴露出来。尤其是农村改革困境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破解,仅靠国家的扶贫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短期解渴,长期不可行。实际上,欠发达地区不仅缺乏资金、技术和政策的支持,在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干部群众相比,差距也很大。因此,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扶持,既要治标,更要治本,着力引导欠发达县域广大干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挖掘比较优势,选择适合本县发展的正确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目前,我国有680个欠发达县,占全国县总数的35%。只有这些县逐步跟上甚至超过全国的发展步伐,县域经济才能真正实现大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真正取得新成效,新型城镇化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近年来,经济学界对欠发达县域经济研究有所增多,但总量依然较少,重视程度仍显不够,还需要围绕国际国内新形势、新变化,进行更加深入、务实的研究。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没有包治百病的良方,也不能照抄照搬某种模式,应该在把握县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应该用统筹的方法,统揽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统揽城镇和乡村,统揽国有和民营经济,统揽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等诸方面因素,研究和参照较为成功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探索符合本县域实际的发展战略和道路。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典型研究和系统分析相结合,以及文献研究等方法,系统地研究县域经济的基本理论,系统地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系统地阐述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原因,系统地比较欠发达县域与发达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对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揭示了这些典型县域的发展思路、政策措施和经验启示。此外,本文对一些有典型意义的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归纳出这些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道路、特点及经验教训。最后,结合国内欠发达地区发展模式的研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取得的经验,探究我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形成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这些对策有可操作性、可复制性、可参考性,具体而言包括七条: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强调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确立合理的经济布局,完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深化行政、财政、金融体制以及科研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二是优化产业结构,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强调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发展特色化为核心,以发展民营企业为新的增长点。三是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速工业化发展进程。坚持工业化导向,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做大龙头企业,优先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盘活存量拓展空间,引进增量促进发展。四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强调要发展特色农产品基地,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重视品牌建设,用产业化思路经营特色农业。五是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进行了详细阐述。强调要注重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的均衡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农民自觉融入城镇,实现人的城镇化。指出要建设低碳绿色环保城镇,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效应,支持和引导要素向城镇集中,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加快发展县域商贸流通体系建设,高标准规划城镇内外交通网络,积极推进土地和户籍改革,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六是强调欠发达地区要用好后发优势,利用土地和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培育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价值洼地效应,吸引外来投资;引进高科技企业,实现反梯度发展。七是发展生态经济,建立生态补偿和投融资机制,征收环境保护税,夯实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青山、绿水和蓝天,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沈费伟[2](2018)在《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研究 ——基于浙北荻港村的个案考察》文中研究指明实现资源型村庄有效治理的内在机理是什么,通过怎样的策略能够振兴资源型村庄,如何培育和保持资源型村庄内生发展的长久活力,这是本文的核心问题。围绕着上述问题,本文从后农业税时代下中国乡村振兴的背景出发,通过对浙江省湖州市荻港村典型案例的实证检验,应用“任务型治理”的理论框架,探析了现阶段资源型村庄实现有效治理的内在机理,设计和总结新的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所谓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是一种围绕解决资源型村庄治理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定任务而采取的方式、手段与途径。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中,能否有效地实现治理目标,促进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其关键点和难点正是对于任务的界定,以及根据各个不同阶段的任务而不同治理主体分工协作所达成的一种良好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根据国家对农村的政治战略安排和乡村振兴的发展实践,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总任务是实现乡村振兴。围绕着乡村振兴这个总任务框架,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建构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初始期,需要解决的是村庄的基础任务,具体包括了村庄的经济基础任务、村庄的组织基础任务和村庄的环境基础任务,应该形成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过渡期,需要解决的任务是提供村庄的公共服务,具体包括了村庄环境服务供给、村庄文化服务供给和村庄制度服务供给,应该形成以政府组织为主,村民自治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提档期,需要解决的任务是塑造村庄的特色品牌,主要包括村庄旅游资源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建设和传统文化弘扬,应该形成以市场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由于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不同阶段需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因此各个治理主体在应对不同阶段任务中的力量发挥有差异,但是不管哪个治理主体处于主导地位,这只是体现了治理结构中各个治理主体的力量强弱差异,其本质依旧是稳态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通过构建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不仅能够取得重振村庄组织活力、复兴产业实力、重塑文化魅力、再造环境美化等村庄外在层面的振兴,而且更能够达到村民主体性的确立、社会资本的培育、多元参与的建立以及乡村精神的重塑等村庄内在层面的培育,真正实现资源型村庄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因此,本研究的目标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从理论层面来解析“任务型治理”的内在逻辑,明确“任务型治理”的内涵、过程和绩效,不仅有利于推动治理理论的深化与拓展,而且也有利于构建和阐释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理论内涵。其二,是从实践层面通过考察资源型村庄的典型代表浙江省湖州市荻港村“任务型治理”的具体过程和内容,提炼和总结荻港村成功治理的实践逻辑和成功经验,整合农村社会资源,寻找和克服村庄衰败的根源,为中国其余类似荻港村的资源型村庄有效治理提供具体的经验支持和参考意见,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为实现以上研究目标,论文以七个章节的篇章结构围绕村庄治理议题展开理论分析和案例阐述,以求对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模式得以深刻的理解。第一章,导言。这是本文的开篇之章,一是分析了村庄治理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进而明确当前研究资源型村庄有效治理的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二是通过对既有文献进行了详细的评述,进而明确既往研究与本研究的关系,阐明了本文的研究定位。三是根据本文的研究需求,界定了“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两个核心概念及其内涵。四是交代了调研村庄浙北荻港村的基本概况和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五是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章节安排。第二章,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本章主要从政治与行政学科的理论视角出发,阐述了“任务型治理”的理论内涵以及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构建的分析框架。在具体的内容安排上,一是提出“任务型治理”的学术命题,以此表明当前。“任务型治理”概念的提出并不是偶然因素使然,而是基于深刻的政治经济背景下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适时产生的新的理论体系。二是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合作治理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以及结构功能理论对“任务型治理”的主体、过程、关系和功能四方面进行理论解读。三是通过治理主体分析、总体任务界定、阶段任务划分、治理结构塑造、任务有效执行的行文思路来论证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构建机理,以此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交代了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制度基础,主要包括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历史沿革、制度安排以及浙江省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发展三方面内容。第三章,初始期:资源型村庄的“基础任务”治理。本章主要探讨的是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初始期的任务是完善村庄基础任务,具体包括了健全资源型村庄组织基础、增强资源型村庄经济基础和改善资源型村庄环境基础三方面,而每个方面的任务又可以细化为更基础、具体的任务。在健全资源型村庄基础任务方面,可以划分为通过换届选举而重建村民自治组织、以基层维稳而重建六老组织、推动村庄治理而组建各类民间组织。在增强资源型村庄经济基础方面,可以划分为兴办青鱼合作社、村办集体企业改制以及成立村经济合作社。在改善资源型村庄环境基础方面,可以划分为整治油脂化工企业、开展清水河道工作和构建村庄长效管理机制。在上述所有任务开展过程中,应该形成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能够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社会发展。之所以突出村民自治组织的力量,这是缘于我国的村民自治组织是实施村民自治的主要形式,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初始期,村民自治组织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凭借其在乡村社会独特的资源,在提供村庄基础服务与促进乡村善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第四章,过渡期:资源型村庄的“公共服务”供给。本章主要探讨的是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过渡阶段的任务是供给村庄公共服务,具体包括了供给资源型村庄文化公共服务、提升资源型村庄环境公共服务和健全资源型村庄制度公共服务三方面。在资源型村庄环境公共服务方面,分为村庄五水共治、农民新房建设和各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在资源型村庄文化公共服务方面,包括修复村庄古建筑文物、开展各类文化项目、获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资源型村庄制度公共服务方面,涵盖了实施六百工作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完善制度化机制。在上述所有任务开展过程中,应该形成以政府组织为主,村民自治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之所以在该阶段要着重突出政府组织的力量,这是缘于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内在职责,政府应该向村庄提供那些因市场失灵、村民自治组织无法有效提供的、但对村民群体有益的、必需的服务,从而提升资源型村庄的治理绩效。第五章,提档期:资源型村庄的“特色品牌”塑造。本章主要剖析了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提档期的任务是塑造资源型村庄的特色品牌,具体包括了开发资源型村庄的旅游资源、建设资源型村庄的观光农业和弘扬资源型村庄的传统文化三方面。在开发资源型村庄的旅游资源方面,主要开展了创办荻港古村旅游公司、获选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及招商引资挖掘村庄资源等工作。在建设资源型村庄的观光农业方面,进行了修复桑基鱼塘、创建丝绸风情小镇和营造凤凰洲生态农业项目等活动。在弘扬资源型村庄的传统文化方面,完成了创办荻港渔庄、举办鱼文化节和渔家乐的传承的任务。在上述所有任务开展过程中,应该构建以市场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的治理结构。之所以要突出发挥市场组织的作用,缘于市场组织在资源型村庄的品牌塑造中有着先天的优势,能够整合优化资源型村庄的资源配置,提升资源型村庄的社会影响力,进而实现资源型村庄的治理目标。第六章,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论证与构建。本章从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实践逻辑、内在机理、优势解析和治理策略四方面来论证和反思资源型村庄治理方式的话题。在乡村振兴时期,由于社会转型的压力、政府政策的驱动、乡村精英的助推、村民利益的诉求等,有着强大的村庄治理动机,因而需要构建有效的资源型村庄的治理方式。基于对荻港村治理经验的提炼和总结,认为“任务型治理”是其中一种有效的资源型村庄的治理方式。当前,在构建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问题上,首先,明确资源型村庄治理中各个治理主体的治理边界;其次,合理划分资源型村庄治理中的阶段性任务;再次,塑造“一主两辅”的良好治理结构;最后,提升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实质绩效。第七章,总结。本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了四大富有意义的研究结论。

孟雨超[3](2019)在《杭州临安供销合作社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社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致富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在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社正处于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发展新阶段,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出台《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为供销合作社(简称供销社)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临安区供销合作社是临安区人民政府领导的全区供销社联合组织,连续三年荣获浙江省供销社系统综合业绩考核的优秀奖,同时为打造“三位一体”综合改革杭州样本提供了临安经验,在新时代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临安区供销合作社为例,通过回顾供销社发展历史、改革过程,探究其历史经验和教训,研究临安供销合作社现状,对临安供销合作社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对于“三农”问题的认识和探究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启发意义。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介绍选题来源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以引出本文主题,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以及综述,在详细的介绍了国内外对于供销合作社发展现状与对策的研究现状后,简述了本文涉及到的研究内容和所运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供销合作社的相关概念以及相关理论。第三部分从临安供销合作社的发展概况入手,对当前杭州市临安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临安区供销合作社经营现状与重点工作进展进行介绍与分析并发现引出相应问题。第四部分系统的结合了前一部分所叙述的临安区发展现状,系统严谨地提出了临安区供销合作社在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文章引入了四个典型地区的供销合作社,从中吸取经验并借鉴相应措施。第六部分针对第四部分提出的当前临安区供销合作社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第五部分的经验提出有利于临安区供销合作社发展的建议与对策。最后第七部分对前六个部分进行了总结归纳,并且对未来我国供销事业的改革发展提出了美好愿景。

刘荣武[4](1999)在《搞活农产品流通要在五个方面求突破》文中指出 第一,在搞活民间流通、发展"订单农业"上求突破。目前,我县已初步建立各类民间流通协会30多个,较为稳定的农产品流通实体300多个,农产品推销队伍3万余人,其中长途贩运队伍5000余人。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培育力度,努力抓好金桔协会、茶叶协会、板鸭协会等各类民间流通协会组织的建立和完善,强化协会"引农入市"的职能;进一步放宽政策,搞好服务,激发人们从事农产品购销的积极性,壮大农产品推销队伍,培

夏春萍[5](2005)在《湖北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与农村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和人口大国而言,其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在中国,城乡经济差距非常明显,农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导致内需不足与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为了迅速扭转城乡发展的这种不良局面,在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及时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战略。那么,如何在全国有效实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理论界在苦苦思考,实际工作者在艰难探索,为此,以农业大省湖北为例,就湖北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和制度创新思路,无疑对湖北、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文综合运用农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比较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和农业自然科学等学科的知识与原理,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理,采取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及比较分析与统计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湖北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展开系统深入的分析评价,得出相应的政策含义和依据。 论文除导言外,按照内在逻辑顺序共分为9章。导言部分阐明了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国内外研究动态,概述了论文的指导思想、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和框架结构,归纳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一章通过大量的数据资料对湖北省城乡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若干比较,湖北省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十分明显。并对湖北省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形成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二章是对湖北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理论进行了分析。首先介绍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内涵、本质特征和客观必然性,然后介绍了城乡经济发展的几个经典理论学说。第三章在对湖北省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湖北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第四、五、六和七章则分别对湖北省统筹城乡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和湖北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等内容开展了研究。集中探讨了湖北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几个关键内容,并从不同的侧面研究了各个内容与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内在关系和如何围绕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做好各个内容的建设发展工作。第八章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壮大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并提出落实的途径是“六化”并举战略。第九章对湖北省的五种类型的县域模式分别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每种模式的统筹发展措施。

邢伟[6](2020)在《“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集体资产股权流转过程中权利边界模糊、交叉,影响部分权能实现;所有权缺位、虚化、弱化,行使主体不明确,造成集体资产流失;部分权能流转范围受限,流转市场不完整,有偿退出难,抵押担保难;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中权属杂糅,财产性权能流动性低,财产性权益难以充分实现,与改革目标相违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产权范围不明,行权主体缺位,管理机制不畅,导致合作制性质不明,股份制作用发挥不畅;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界定不明、权属缺失,公益性功能发挥不充分,存在管理空白。以上这些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改革进程,阻碍着产权各要素权能的充分实现,影响着农村发展效果和治理效能。本文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重点阐释本文选题背景与意义、理论综述、研究框架与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以农村集体所有制为基础,论述农村所有权、承包权(资格权)、经营权(使用权)、经营性资源资产产权、公益性资源资产产权等相关概念,结合建国后各个时期农村产权制度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第三部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依托河北省部分地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现状,结合全国各地改革情况,深入剖析产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现实困境与问题。第四部分“‘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设计”,探索建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分别负责行使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公益性资源资产和经营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权能。第五部分“‘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构建与新时代乡村治理模式相适应的“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第六部分“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用法经济学方法对“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进行全面剖析。第七部分“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以期实现细化各项权能、明晰产权归属、严格产权保护、顺畅产权流转目标。第八部分“结论”,回答了在导论部分提出的、本文致力于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注重以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所有资源资产进行了系统梳理,根据不同资源资产的形态、功能、使用方式以及产权构成、行权模式,将其划分为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和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四种类型。在坚持农村集体制度不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底线不变、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固定不变基础上,剥离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资格权、经营性资源资产股东权、公益性资源资产管理权中所包含的身份性权能,在分权基础上将包含身份属性的权能(成员权)统一归位于所有权,形成所有权权利组织体,即“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根据不同资源资产性质及其权能构成,分别搭建由不同成员组成的“农村承包权人集体”“农村资格权人集体”“农村股东成员集体”和“农村全体农户集体”,分别行使农村承包地、宅基地、经营性资源资产和公益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权能和身份权权能。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在农村集体所有权现行模式向“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转换过程中,严把“目标层+准则层+决策层”三大环节,统筹宏观设计与微观运行,找寻出一条可以最大限度明晰产权界限、充分发挥产权权能、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运行体系,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治理效能。

袁璋[7](2006)在《我国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及调整优化方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种植业和养殖业都居全国重要地位,粮食总产量占全国45.8%。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部地区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分别为51.1%和87.3%,2001年至2004年在东部地区粮食减产750.6万t的严峻情况下,中部地区大幅度增产1889.1万t,使我国粮食产量实现恢复性增长。基于中部地区农业的重要性及其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就成为农业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在研究国内外农业结构理论和国外农业结构调整经验的基础上,兼顾全国和东西部地区,重点剖析中部地区农业结构的历史变化和现状,提出进一步调整优化的方向及主要技术对策,初步得出如下结论: (一)分析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结构变化资料,将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划分为农业结构被动适应性调整(1952—1978)、农业结构主动适应性调整(1979—1998)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1999至今)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计划经济时期集体所有制条件下进行的,农民只能被动的服从于计划种植,种植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长期占80%以上,粮食作物面积占农作物总播面积80%以上,畜牧业产品结构中猪肉占90%以上。这一时期的农业结构是典型的种植业主导下的粮猪结构,产业间比例失衡,农业系统的总产出率低。第二阶段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环境中进行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农民一定的自主权,农产品生产适应市场变化进行调整,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指导农民进行主动适应性调整。种植业产值比重降到58.0%,畜牧业和渔业的养殖业比重上升至38.5%,各产业部门均处于快速发展状态,1998年粮食总产达51230万t,单产达300.2kg庙的历史新纪录。第三阶段是进入农业发展新时期后中央提出战略性性调整,种植业产值比重进一步降低至50.1%,养殖业比重增至41.7%,基本形成了种养并重的结构。但这一时期因各地过分强调发展经济作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了10.7%,粮食总产降至46947万t。 (二)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农业结构变化和2004年的现状资料的全面分析,总体上与全国农业结构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也有中部的特点和问题,主要表现出“四个基本协调”和“四个不对称”。按2004年的分析数据,四个基本协调是: (1)种植业和养殖业产值比重分别占农业总产值50.1%和41.7%,基本是按合理化方向演进的结果,各产业部门发展基本协调。 (2)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等非粮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为69.4:30.6,作物种植结构在曲折中按合理化趋势演进,比例关系基本协调。 (3)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阶段,在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10.7%的情况下,中部地区仅减少2.9%;在全国粮食总产减产8.4%的情况下,粮食总产还略有增加。没有像东部那样分别减少21.2%和24.7%的大幅度下滑,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要贡献,与国家对中部地区的要求基本协调。 (4)一、二、三产业产值比由1978年的35.5:46.4:18.1,发展到2004年的17.1:49.2:33.7。这一变化虽然没有东部地区二三产业发展快,但总体上同国内外共同发展规律相一致,符合中部地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具体情况。 四个不对称是: (1)农产品总量增长相对较快与经济总量增长相对较慢不对称

蔡竞[8](2002)在《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研究 ——中国四川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任何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和相关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由于我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所存在的客观差距,尽管西部各地致力于区域经济增长,但受制于交通闭塞、通信落后,加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非一日之功,因而整体的城市化水平很低、城市总数少,发展不平衡,未能形成具有聚集效应、释放能量大的不同层次的中心城市。可以说,城市化滞后已严重制约了我国尤其是西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在西部大开发中,如何围绕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去选择适宜的城市化路径和方针;如何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如何合理发展大中小型城市(镇);如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如何建立协调的城镇规模体系;如何建立科学的制度支持系统和指标体系……,都是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基本建立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背景出发,以四川城市化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而翔实的调查与研究,并力求将发展的路径上升到政策的高度,冀望能有助于加快西部地区特别是四川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以实现推动一、二、三产业良性互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共融共长的目标。本论文共分为9章。论文最开始为总论部分。点明了研究的背景、目的以及国内外城市化研究的现状,重点阐述了国内外城市化研究的各种代表性理论:西方城市化研究的代表性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市化观点和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城市化研究的代表性理论。第一章: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发展战略。回顾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与西方的发展历程,对传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比较研究,认为传统发展模式发展到今天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可持续发展模式正日益受到各国的青睐。特别是对欠发达地区而言,可持续发展思想更具指导意义,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可以避免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历程中所走过的弯路,更好地推进城市化发展。在此基础上,试图建立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模式与指标体系,提出了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原则,并且指出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持续的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经济系<WP=4>统的高度统一。第二章: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普遍规律与发展趋向。界定了城市、城镇的不同涵义,简略回顾了城市的产生过程、发展阶段及其动力机制,概括了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几种经济规律,重点回顾与展望了世界和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和趋势。第三章: 四川城市化水平与全国及东部、西部与西南地区的比较分析。论文从城市化进程、城市经济功能、城市服务功能、城市环境和生活水平等几方面,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对四川城市化水平与全国、东部、西部及西南地区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比较,重在说明四川城市化发展的滞后与加快城市化发展的迫切性和长期性。第四章:加快四川城市化进程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加快城市化的有利因素颇多,如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总体趋好、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力度加大、四川经济发展加快且人口增长趋缓等等。但是,四川城市化发展也面临许多不利挑战:体制性障碍未能消除,产业结构尚不合理,不利的区位制约,社会发育程度较低,城市区域经济布局很不合理等。第五章:四川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的指导原则与实施规划。从宏观上提出了加快四川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的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重点设计了四川城镇的发展规划:城镇空间规划和城镇人口规划,包括建制规划、规模结构规划、职能分工规划、空间布局规划。建立了城镇建设的各项指标:用地、园林绿化、能源、道路交通、给排水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等指标体系。第六章:四川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方针与路径选择。首先,提出要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在追求水资源和土地等稀缺资源的高效利用、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人口素质上加大力度。其次,根据城镇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立了城市化发展的制度支持系统。最后,结合我国尤其是四川实际,提出要改善和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优化城市发展环境的主张。第七章:四川不同类区城市化发展的实证分析。以四川三个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区:特大中心城市--成都、现代化大城市和中国西部科技城--绵阳、资源开发型城市--攀枝花为例,阐述了四川不同类区城市化发展的现状与发展途径。第八章:新世纪初四川城市化发展的对策研究。该章也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和归宿所在。论文对加快四川城市化发展,重点从以下几<WP=5>方面进行了展开:要通过推进工业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视发展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以及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增强城镇经济辐射力和带动力;要建立规模合理、等级有序的城镇结构体系;要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进程;要尊重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发展小城镇;要树立现代城市形象,营造新型城市社区文化环境。本研究似有如下主要创新之处:1. 论文选题具现实性、前瞻性与综合性。在我国,对于城市化理论与实践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都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开展过不少的论证,出台过一些政策性文

华杰,模忠,道龙,长居[9](1998)在《玉山县农村民间流通组织的调查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 为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近几年来,江西省玉山县大力培育农村民间流通组织,着力构建农业生产与市场对接的桥梁。目前全县已拥有各类农副产品经销专业户、经纪人等800多人,从业人员达5万余人。这些组织遍及各乡(镇)、村、组,承担了较大流量、较多品种的农产品流通任务。这种民间流通组织在帮助农民进入市场,拓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

殷栩[10](2019)在《南阳市供销合作社精准为农服务研究》文中指出2019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1次,新世纪以来第16次以第一号文件引领指导“三农”工作,这充分表明了“三农”工作的重要性、优先性和紧迫性。“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言犹在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指出:“农业农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农村问题是党和国家的战略问题,我国“三农”工作的推进既要做好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又要发挥新引擎的功能。当前,供销合作社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南阳市供销合作社的实际情况,对南阳市供销合作社的精准为农服务进行研究,有助于南阳市供销合作社在新形势下找准定位,拓展为农服务领域,强化为农服务能力,提高精准为农服务水平,打造全新供销合作社,也为我国“三农”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本文通过相关概念的阐释,结合公共管理学,对南阳市供销合作社精准为农服务进行探析和研究,在资料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系统梳理了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历史进程,阐述了供销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作为党和政府为农服务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在为农服务过程中所实施的政策、措施、路径及相应的成绩与不足,通过当下农业、农村生产方式的变化、农民生活需求的提升,引出精准为农服务的概念,特别是对近一个时期以来影响供销合作社系统精准为农服务的原因进行了深刻辨析,着重研究了供销合作社产权不清、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建设滞后、金融服务不深入等现存的问题,指出长期行政化的惯性思维,构建现代流通网络观念滞后,金融服务创新不足是问题出现的原因,同时借鉴美国、德国、日本合作社的先进经验,针对南阳市供销合作社,提出了坚持供销社精准为农服务属性,增强供销社精准为农服务动力,强化为农金融服务的创新力,加快基层供销社发展等思路和对策,从而拓展为农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手段,提升精准为农服务水平。希望通过本论文对南阳市供销合作社精准为农服务的研究,为供销合作社政策的制定、措施的实施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为深入推进供销合作社精准为农服务提供一些素材。

二、搞活农产品流通要在五个方面求突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搞活农产品流通要在五个方面求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国外研究综述
        一、区域经济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经济增长理论
        四、产业发展理论
        五、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理论
    第三节 国内研究综述
        一、科学发展观
        二、区域经济的研究与发展
        三、县域经济的研究与发展
        四、欠发达县域经济的研究和发展
    第四节 研究的框架、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框架和内容
        二、研究的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县域经济概述
    第一节 县域经济的概念和重要地位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
        二、县域经济的重要地位
    第二节 县域经济的性质和特征
        一、县域经济的性质
        二、县域经济的特征
    第三节 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县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一、高端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高品质的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高质量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第三章 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经济因素
        一、经济体制因素
        二、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因素
        三、投资与经济发展因素
        四、市场因素
    第二节 政治因素
        一、执政能力
        二、管理适度
        三、政治清明
        四、加强监督
    第三节 文化因素
        一、县域文化的内容
        二、县域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县域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健全和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第四节 社会因素
        一、人口因素
        二、教育和人才因素
        三、社会保障因素
        四、社会稳定因素
    第五节 科技因素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第四章 欠发达县域经济基本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第一节 欠发达县域经济基本特征
        一、基础条件较差
        二、公共设施落后
        三、主导产业缺乏
        四、农业经济明显
        五、劳动力素质低
    第二节 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环境建设滞后,竞争能力不强
        二、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经济结构不合理
        三、经济发展水平低,县域财政增收乏力
        四、民营经济弱小,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第三节 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
        一、思想观念落后
        二、经济基础薄弱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
        四、城镇化水平不高
        五、区域内融资较难
        六、教育科技水平落后
第五章 欠发达县域与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比较
    第一节 欠发达县域与发达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比较
        一、县域基本竞争力差距
        二、东部、中部和西部县域发展竞争力差距
        三、县域经济市场化差距
        四、县域经济工业化差距
        五、县域居民人均收入差距
        六、县域居民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
        七、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差距
    第二节 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
        一、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
        二、影响生产要素投入的因素
        三、历史文化因素
第六章 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第一节 工业主导的陕西兴平模式
        一、兴平工业发展优势
        二、兴平工业发展思路
        三、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实现兴平工业跨越发展
        四、兴平模式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五、对兴平工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第二节 农业主导的福建安溪和山东寿光模式
        一、安溪、寿光以发展特色农业壮大县域经济
        二、发展特色农业对于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三、选择和发展特色农业的具体做法
        四、发展特色农业、壮大县域经济的启示
    第三节 贸易主导的黑龙江绥芬河模式
        一、绥芬河市基本情况
        二、对外贸易对绥芬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绥芬河市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绥芬河市对外贸易发展策略
    第四节 旅游主导的河南栾川模式
        一、栾川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栾川模式”的形成与内涵
        三、建设中国旅游强县和“栾川模式”分析
        四、以旅游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
        五、“栾川模式”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第五节 服务业主导的湖南津市模式
        一、津市基本情况
        二、发展服务业势在必行
        三、选准切入点,发展服务业
        四、强化保障,加快服务业发展
        五、津市服务业发展的成效
第七章 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其借鉴
    第一节 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一、日本“造村运动”模式
        二、韩国“新村运动”模式
        三、美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四、法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五、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启示
    第二节 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模式
        一、日本城市化发展模式
        二、韩国城市化发展模式
        三、美国城市化发展模式
        四、法国城市化发展模式
        五、发达国家城市化道路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第八章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第一节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经济发展
        二、深化行政改革,提高行政效能
        三、加强基础工作,服务县域经济
        四、深化科研体系改革,发挥第一生产力作用
        五、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优化人才资源结构
    第二节 优化县域产业结构,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一、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
        二、以发展特色化为核心
        三、以发展民营企业为新增长点
    第三节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速工业化发展进程
        一、坚持工业化导向
        二、推进工业化的主要措施
        三、盘活存量拓展空间,引进增量促进发展
    第四节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发展特色农产品基地
        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
        四、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加强品牌建设,产业化经营特色农业
        六、做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
    第五节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繁荣发展县域经济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三、建设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
    第六节 把握后发优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一、用好土地资源丰富优势,为县域经济提供发展空问
        二、发挥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培育劳动密集型产业
        三、发挥价值洼地效应,吸引外来投资
        四、引入高科技企业,实现反梯度发展
    第七节 发展生态经济,实现持续发展
        一、发展生态经济
        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三、建立生态投融资机制
        四、征收环境保护税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博士生学习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2)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研究 ——基于浙北荻港村的个案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论证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村庄治理的研究述评
        二、国外村庄治理的研究述评
        三、既往研究与本研究的关系
        四、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三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资源型村庄
        二、任务型治理
    第四节 个案选择与研究方法
        一、个案的影响力与代表性
        二、荻港村简介
        三、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章节安排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任务型治理”的学术命题提出
        一、“任务型治理”议题的研究回顾
        二、“任务型治理”的内涵解析
        三、“任务型治理”的核心特征
        四、“任务型治理”的作用价值
    第二节 “任务型治理”的理论解读
        一、利益相关的主体解读
        二、互动合作的过程解读
        三、彼此依赖的关系解读
        四、功能多元的价值解读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构建:一个理论框架
        一、资源型村庄的三元治理主体分析
        二、资源型村庄的任务界定与治理结构
        三、资源型村庄的阶段划分与任务执行
        四、资源型村庄的任务治理绩效与意义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制度基础
        一、资源型村庄治理的历史沿革
        二、资源型村庄治理的制度安排
        三、浙江省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发展
第三章 初始期:资源型村庄的“基础任务”治理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基础治理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一、资源型村庄组织基础健全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二、资源型村庄经济基础增强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三、资源型村庄环境基础改善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的组织基础健全任务
        一、村庄合并与换届选举
        二、六老组织与基层维稳
        三、社会组织与村庄治理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经济基础增强任务
        一、村庄集体经济薄弱
        二、青鱼合作社的创办
        三、村庄集体企业改制
        四、成立村经济合作社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环境基础改善任务
        一、油脂化工企业整治
        二、清水河道工程开展
        三、村庄长效管理构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过渡期:资源型村庄的“公共服务”供给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公共服务供给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一、资源型村庄环境公共服务的界定与执行
        二、资源型村庄文化公共服务的界定与执行
        三、资源型村庄制度公共服务的界定与执行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的环境公共服务供给
        一、五水共治:以龙八港为例
        二、农民新房建设与村庄洁化
        三、服务设施完善与环境美化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文化公共服务供给
        一、古村落文化资源的消失
        二、政府政策支持古村修复
        三、文化项目提升村民素质
        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获选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制度公共服务供给
        一、实施六百工作制
        二、推行网格化管理
        三、完善制度化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档期:资源型村庄的“特色品牌”塑造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品牌塑造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一、资源型村庄旅游资源开发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二、资源型村庄观光农业建设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三、资源型村庄传统文化弘扬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的旅游资源开发任务
        一、荻港古村旅游公司的创办
        二、国家4A级旅游景区获选
        三、招商引资与旅游资源开发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观光农业建设任务
        一、桑基鱼塘修复
        二、丝绸小镇创建
        三、凤凰洲生态农业项目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传统文化弘扬任务
        一、荻港渔庄的创建
        二、鱼文化节的举办
        三、“渔家乐”的传承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论证与构建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实践逻辑
        一、资金缺乏与项目产业支持
        二、精神空虚与文化复兴
        三、纠纷频发与治安维稳
        四、环境污染与村庄整治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内在机理
        一、村民主体性的确立
        二、社会资本的培育
        三、多元参与的建立
        四、乡村精神的重塑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优势解析
        一、城市与乡村:和合共生
        二、传统与现代:互相融合
        三、发展与文化:持续和谐
        四、五位一体:共同推进并实现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治理策略:任务型治理
        一、资源型村庄治理的动力机制考察
        二、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三、构建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3)杭州临安供销合作社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供销合作社的研究综述
        1.3.2 关于农产品流通的研究现状
        1.3.3 关于供销合作社发展对策研究现状
        1.3.4 相关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合作经济
        2.1.2 供销合作社
        2.1.3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
    2.2 相关理论
        2.2.1 多中心治理理论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3 第三部门理论
3 临安区供销合作社发展现状概述
    3.1 临安区社会经济发展概述
        3.1.1 临安区位概况
        3.1.2 临安区产业结构概况
    3.2 临安区供销合作社发展现状概述
        3.2.1 临安区供销合作总社概况
        3.2.2 临安区供销合作社基层社概况
    3.3 临安区供销合作社重点工作进展
        3.3.1 初步建立主导产业服务体系
        3.3.2 推进电商配套服务
        3.3.3 开展多次线下农产品展销推介会
        3.3.4 领办农合联服务“三农”
4 临安区供销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历史问题制约发展
        4.1.1 历史问题导致高负债与资产闲置
        4.1.2 历史问题导致人才缺失与基层社空缺
    4.2 供销合作社渠道下的电商发展遇到瓶颈
        4.2.1 产品同质化与被侵权情况
        4.2.2 区供销社对于“供销e家”的建设与配合力度不足
        4.2.3 新兴品牌打造力度不足
    4.3 农资价格上涨与基础设施不完善限制农产品竞争力
        4.3.1 生产成本升高与附加值降低
        4.3.2 基础防灾设施不完善
    4.4 农合联服务能力不足
        4.4.1 农合联运作不顺畅
        4.4.2 农合联服务能力不足产业融合缓慢
5 典型地区供销合作社发展经验借鉴
    5.1 江苏经验
        5.1.1 自下而上的“三会”制度
        5.1.2 拓宽服务探索植保飞防
        5.1.3 农产品销售方面
    5.2 河北经验
        5.2.1 基层社创新发展
        5.2.2 用粮大户对接托管业务
        5.2.3 农产品销售方面对接“供销e家”
        5.2.4 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规范化
    5.3 甘肃与安徽经验
        5.3.1 甘肃供销农资扶贫经验
        5.3.2 安徽庐江县统防统治降成本
    5.4 本章小结
6 临安区供销合作社发展的对策
    6.1 循序渐进降低负债率
    6.2 加强人才引进与建设
    6.3 重建与恢复基层供销社
    6.4 通过供销电商平台打造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
        6.4.1 积极配合“供销e家”电商平台建设
        6.4.2 通过“供销e家”改善同质化与侵权问题
    6.5 发展植保合作社统防统治降低防治成本
    6.6 以农合联为主体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湖北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的指导思想与方法
    四、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与论文结构
    五、本研究的主要创新
第一章 湖北省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一、湖北省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评价
    二、湖北省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因素分析
第二章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内涵和本质
    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战略的客观必然性
    三、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理论学说
第三章 湖北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湖北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二、湖北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障碍和和制约因素
    三、湖北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湖北省城乡规划的统筹
    一、城乡规划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二、统筹城乡规划是湖北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湖北省统筹城乡规划的基础
    四、湖北省统筹城乡规划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五、湖北省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第五章 湖北省城乡产业发展的统筹
    一、湖北省城乡产业发展的历程
    二、湖北省城乡产业发展失调的基本表现
    三、湖北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四、湖北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难点分析
    五、湖北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对策
第六章 湖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和基本原则
    二、湖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是湖北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
    四、湖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积极推进湖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第七章 湖北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
    一、制度创新一湖北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关键
    二、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与基本原则
    三、湖北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中制度创新的基本目标
    四、湖北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
第八章 湖北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县域经济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二、壮大县域经济是湖北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三、路径实现的具体方式是要实行“六化”并举战略
第九章 湖北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几种典型县域模式
    一、城郊型县域经济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二、工业优势突出型县域经济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三、粮棉主产区型县域经济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四、平原湖区型县域经济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五、贫困山区型县域经济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致谢

(6)“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理论综述
    三、研究框架与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重点、难点
    五、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第一节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相关理论
        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二、法与经济学视角下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构成
        三、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权能分析
        四、国外土地产权构成及权能分析
    第二节 1949 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概况
        一、第一阶段(1949 年—1956 年):合作化运动时期
        二、第二阶段(1956 年—1978 年):人民公社时期
        三、第三阶段(1978 年—2012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四、第四阶段(2013 年至今):“三权分置”改革实施期
    第三节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
        一、演化博弈理论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二、对各个阶段产权变革的演化博弈分析
第二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以河北省部分地区产权制度改革实践为样本
    第一节 河北省个别地区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情况
        一、邢台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现状
        二、定州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现状
    第二节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存在的困境与问题
        一、农村集体资产难核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难确定、集体资产股权难设定
        二、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流转难、抵押担保难和有偿退出难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权能规则不完善
        四、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中权属杂糅
        五、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界定不明、权属不清
        六、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范围不明、改革不畅
    第三节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乡村治理机制不完善,影响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程
        二、统分结合经营体制长期失衡,制约集体产权改革进程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影响集体产权改革进程
第三章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设计
    第一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概念界定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内涵与外延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性质与特征
    第二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治理作用
        一、明晰产权结构、释放产权权能
        二、实化农村所有权
        三、推进乡村振兴
        四、优化乡村治理机制
    第三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治理路径
        一、提升农村各治理主体间的协调性
        二、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科学性
        三、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保障性
        四、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合法性
    第四节 农村产权现行模式向“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转换路径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模型架构的静态设计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动态运行
第四章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
    第一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四大行权主体
        一、“农村承包权人集体”——承包地所有权
        二、“农村资格权人集体”——宅基地所有权
        三、“农村股东成员集体”——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所有权
        四、“农村全体农户集体”——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所有权
    第二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行权模式
    第三节 “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架构
    第四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的治理问题分析
第五章 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成本效益分析
    第一节 科斯定理及成本—效益分析
    第二节 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运行审视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决策事项与程序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科斯定理审视
    第三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成本——效益分析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的前提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的关键
        三、“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模型成本效益SWOT分析
    第四节 经济绩效管理视角下的“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
        一、绩效管理与“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
        二、“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绩效管理剖析
第六章 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第一节 产权归属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化
        一、构建流程规范、账实清晰、公开公正的清产核资大格局
        二、构建设置科学、动静结合、权能完整的股权管理模式
        三、构建主体明确、范围清晰、分配合理、渠道科学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体系
    第二节 产权流转与农村集体产权的市场化
        一、基础——由“确权确地”向“确权确股不确地”转变
        二、关键——由“政府干预”向“市场运作”转变
        三、核心——由“单一形式”向“协调联动”转变
        四、支撑——由“重流转轻保障”向“流转保障并重”转变
        五、突破——由“权能杂糅”向“赋权明责”转变
    第三节 产权保护与农村集体产权的法治化
        一、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
        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确认的相关规定
        三、成立独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机构
    第四节 智慧产权与农村集体产权的科技化
        一、区块链技术作为关键支撑
        二、构建“区块链+农村土地确权及流转”模型体系
    第五节 信息披露与农村集体产权的公开化
        一、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原则
        二、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内容、标准与方式
        三、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风险
        四、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结果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7)我国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及调整优化方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央对发展中部地区农村经济高度重视
        1.1.2 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任务
        1.1.3 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来出现的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1.1.4 前几年我国粮食生产的严峻形势再度引起人们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关注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产业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理论分析
    2.1 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
        2.1.1 产业结构(Industry Structure)的基本概念
        2.1.2 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影响因素
        2.1.3 产业结构演变和调整优化
    2.2 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
        2.2.1 农业产业结构(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的含义
        2.2.2 农业产业结构的功能
        2.2.3 农业产业结构的类型
        2.2.4 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2.2.5 农业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
        2.2.6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依据
第三章 国内外理论研究进展
    3.1 国外理论研究
        3.1.1 配第—克拉克定理
        3.1.2 库兹涅茨的人均收入影响产业结构论
        3.1.3 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理论
        3.1.4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
        3.1.5 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
        3.1.6 赤松要的“雁行形态理论”
        3.1.7 梯度推移理论
        3.1.8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3.1.9 结构主义观点
    3.2 国内理论研究的进展
        3.2.1 经济结构优化意义的研究
        3.2.2 农业结构调整内涵的研究
        3.2.3 农业结构调整主要任务和方向的研究
        3.2.4 农业结构调整原则的研究
        3.2.5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动力机制的研究
        3.3.6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制约因素的研究
        3.3.7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行为主体的研究
第四章 国外农业结构演变及其启示
    4.1 二战后国外农业结构演变的主要趋势和结构调整情况
        4.1.1 二战后国外农业结构演变的主要趋势
        4.1.2 二战后国外农业结构调整的情况
    4.2 国外农业结构调整的动因与经验
        4.2.1 国外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动因
        4.2.2 国外农业结构调整可供借鉴的经验
第五章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阶段分析
    5.1 我国农业结构被动适应性调整阶段(1952-1978)
    5.2 我国农业结构主动适应性调整阶段(1979-1998)
    5.3 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阶段(1999至今)
        5.3.1 全国一、二、三产业结构的变化
        5.3.2 全国农林牧渔产值结构变化
        5.3.3 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
        5.3.4 全国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
        5.3.5 全国经济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部地区农业发展在全国的地位
    6.1 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的基础和特点
        6.1.1 区位优势
        6.1.2 资源条件
    6.2 中部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主产区,为我国农业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6.2.1 粮食总产量占全国45.8%,单产稳步提高,粮食增长贡献率高
        6.2.2 经济作物和瓜菜作物产量和增长贡献率也很大
        6.2.3 畜牧业发展快,肉蛋奶产量具有一定优势
    6.3 中部地区农业结构变化和农业发展速度同东西部比较
        6.3.1 农产品增长对全国增长总量贡献率比较
        6.3.2 农业经济结构变化比较
        6.3.3 农业生产结构的比较
        6.3.4 养殖业结构比较
    6.4 中部地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
        6.4.1 现阶段我国粮食安全是食物安全的主导部分
        6.4.2 我国粮食安全的历史与现状
        6.4.3 中部地区对我国粮食安全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部地区农业结构演进
    7.1 中部地区农业结构变化的特点
        7.1.1 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但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下降
        7.1.2 农业生产全面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不断提高
        7.1.3 农业结构趋于多样化与高效化
    7.2 主要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变化趋势
        7.2.1 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变化情况
        7.2.2 主要经济作物和瓜菜区域布局变化情况
        7.2.3 水果区域布局变化
        7.2.4 主要畜禽产品区域布局变化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部地区农业结构现状分析
    8.1 中部地区分省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8.1.1 农业经济与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特点
        8.1.2 中部地区各省粮食生产结构现状
        8.1.3 中部地区各省经济作物等非粮食作物生产结构现状
        8.1.4 中部地区各省畜牧业结构
    8.2 中部地区农业结构区域类型分析
        8.2.1 北区
        8.2.2 中区
        8.2.3 南区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
    9.1 中部地区农业结构优化的方向
    9.2 中部地区农业结构优化目标
        9.2.1 优化目标的主要依据
        9.2.2 中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目标
    9.3 优化中部地区农产品区域布局
        9.3.1 进一步优化湖南、江西、湖北以及河南、安徽南部的稻谷优势产业带,黑龙江和吉林中北部地区的副带
        9.3.2 进一步优化河南、安徽和山西南部的小麦优势产业带
        9.3.3 进一步优化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的玉米优势产业带,河南、安徽副带
        9.3.4 进一步优化以黑龙江、吉林以及内蒙古东部的大豆优势产业带
        9.3.5 进一步优化湖北、湖南、江西的长江中游油菜优势产业带,河南、安徽南部地区的副带
        9.3.6 进一步优化内蒙古和黑龙江为主的畜牧优势产业带,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的农区畜牧业副带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中部地区农业结构优化的技术措施
    10.1 提高中部地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10.1.1 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高新技术应用对农业结构优化的意义
        10.1.2 中部地区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主要途径
        10.1.3 中部地区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选择
        10.1.4 中部地区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
    10.2 发挥农业科技园区集成创新平台的功效,为中部地区农业结构优化提供技术支持
        10.2.1 农业科技园区为区域农业结构优化提供技术支持
        10.2.2 中部地区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及其集成创新的功效
        10.2.3 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园区在区域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中的作用
    10.3 用优新和特色品种优化农业产品结构
        10.3.1 中部地区农业产品结构调整思路
        10.3.2 中部地区优化农业产品结构的重点领域
        10.3.3 中部不同地区优化农业产品结构的重点技术
    10.4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进中部地区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10.4.1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优化中部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基本思路
        10.4.2 中部地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主要途径和主要模式
        10.4.3 中部地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和法制保障
    10.5 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
        10.5.1 农业标准化生产是推进农业结构升级的有效措施
        10.5.2 中部地区农业标准化工作稳步推进
        10.5.3 中部地区进一步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政策措施
    10.6 加速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促进农业向二、三产业拓展,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
        10.6.1 农产品加工业对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意义
        10.6.2 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和问题
        10.6.3 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重点发展领域
    10.7 加快农产品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搞活农村经济
        10.7.1 农产品市场体系对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引导作用
        10.7.2 中部地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10.7.3 加快中部地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思路
    10.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研究 ——中国四川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总论
    0.1 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0.1.1 研究的背景
        0.1.2 研究的目的
    0.2 国内外城市化研究的代表性理论及其评析
        0.2.1 国内外有关”城市化”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0.2.2 国内外城市化研究文献综述
        0.2.3 国内外城市化研究的代表性理论
    0.3 本论文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0.4 研究的思路结构与方法体系
        0.4.1 研究的思路与行文结构
        0.4.2 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1.1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渊源与理论战略的形成
        1.1.1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渊源
        1.1.2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
        1.1.3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
    1.2 传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模式
        1.2.1 传统发展模式及其负面影响
        1.2.2 探索新的发展观和新的发展模式
        1.2.3 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对欠发达地区的指导意义
    1.3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模式与指标体系
        1.3.1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城市的一般理论与内涵
        1.3.2 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空间结构模式
        1.3.3 衡量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尺度
    1.4 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导向
        1.4.1 实现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4.2 推进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应把握的三大导向
    1.5 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趋向与目标
        1.5.1 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趋向
        1.5.2 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
第二章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普遍规律与发展趋向
    2.1 城市?城镇的产生及涵义
        2.1.1 城市、城镇的产生
        2.1.2 城市、城镇的一般含义
    2.2 城市化的缘起与动力机制分析
        2.2.1 城市化的起源
        2.2.2 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2.2.3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与因素分析
    2.3 影响城市化发展的经济规律
        2.3.1 集聚经济效益
        2.3.2 规模经济效益
        2.3.3 优位经济效益
    2.4 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向与时代特征
        2.4.1 工业化、信息化继续成为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2.4.2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2.4.3 中心城市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地位愈益重要
        2.4.4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呈加速推进态势
        2.4.5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代城市化发展的紧迫课题
        2.4.6 城乡融合成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必然选择
        2.4.7 城市圈域经济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聚集的主要现象
        2.4.8 城市郊区化发展潮流锐不可挡
        2.4.9 数字城市建设方兴未艾
        2.4.10 多层次世界城镇网络体系业已形成
        2.4.11 城镇生活方式变化快捷并日趋多样化
        2.4.12 建筑风格多元化且建设人文生态城镇成为新的理想
        2.4.13 大都市连绵带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城镇空间形态
    2.5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回顾与发展趋势
        2.5.1 中国城市化的历程与阶段
        2.5.2 中国城市化的现状
        2.5.3 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2.5.4 中国城市化的主要问题
        2.5.5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四川城市化水平与全国?东西部及西南地区的比较分析
    3.1四 川省情简况
    3.2四 川城市化进程及与西部?西南地区的比较
        3.2.1半个世纪来四川城市化的进程
        3.2.2四川城市化进程与西部?西南地区的比较
        3.2.3四川城市经济功能与西部?西南地区的比较
        3.2.4四川城市服务功能与西部?西南地区的比较
        3.2.5四川城市环境和生活水平与西部?西南地区的比较
    3.3四 川城市化现状与全国及东部地区的比较
        3.3.1四川城市化进程与全国及东部地区的差距
        3.3.2四川城市经济功能与全国及东部地区的差距
        3.3.3四川城市服务功能与全国及东部地区的差距
        3.3.4四川城市环境和生活水平与全国及东部地区的差距
第四章 加快四川城市化进程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4.1 利于四川城市化进程的基本条件
        4.1.1 宏观环境有利于四川加快城市化进程
        4.1.2 省域人口增长趋缓而经济发展加快有利于推进城市化
    4.2 制约四川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4.2.1 制约四川城市化进程的体制性障碍
        4.2.2 制约四川城市化进程的产业结构制约因素
        4.2.3 区位及社会发育程度的约束因素
        4.2.4 城市区域经济布局制约因素
第五章 四川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的目标选择与实施规划
    5.1 “十五”及2010年推进城市化的指导原则和目标
        5.1.1 指导原则
        5.1.2 发展目标
    5.2 四川城镇规划
        5.2.1 城镇建制规划
        5.2.2 城镇规模结构规划
        5.2.3 城镇等级结构规划
        5.2.4 城镇职能分工规划
        5.2.5 城镇空间布局规划
    5.3 城镇人口规划
    5.4 城镇建设设置标准
        5.4.1 用地指标
        5.4.2 园林绿化指标
        5.4.3 能源指标
        5.4.4 道路交通设施指标
        5.4.5 给排水设施指标
        5.4.6 环卫设施指标
        5.4.7 社会服务设施指标
        5.4.8 电话设施指标
第六章 加快推进四川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措施
    6.1 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6.1.1 追求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6.1.2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6.2 建立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的制度支持系统
        6.2.1 建立城市化发展的制度框架
        6.2.2 创新城市化发展支持体系
    6.3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改善和加强政府调控及管理
        6.3.1 加强政府对城市化的规划与组织
        6.3.2 采取有利于资源优先向大中城市集聚的政策措施
        6.3.3 促进四川城市化在有序基础上分阶段实施
第七章 四川不同类区城市化发展的实证分析
    7.1 成都建设”西部战略高地”和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案例分析
        7.1.1 成都经济社会与城市化发展现状
        7.1.2 新一轮成都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与思路
        7.1.3 新一轮成都城市空间布局的战略调整
        7.1.4 带动成德绵都市带建设的战略构想
        7.1.5 构建成都都市圈的战略设想
    7.2 绵阳建设现代化大城市和中国科技城的案例分析
        7.2.1 绵阳城市建设概况
        7.2.2 绵阳城市化回顾
        7.2.3 绵阳现代化城市指标体系测算
        7.2.4 绵阳推进城市化的战略构想
    7.3 资源开发型城市的典型类区--攀枝花城市化发展研究
        7.3.1 攀枝花城市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
        7.3.2 攀枝花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7.3.3 攀枝花城市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7.3.4 促进城镇群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对策研究
第八章 新世纪初四川城市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8.1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城市经济辐射力和带动力
        8.1.1 正确认识和处理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
        8.1.2 进一步推进工业化进程
        8.1.3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8.1.4 重视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
        8.1.5 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8.2 建立合理?有序的城镇结构体系,优化空间布局
        8.2.1 城镇结构体系的内涵及四川现状
        8.2.2 构建科学的城镇结构网络体系的总体思路
        8.2.3 完善城镇结构体系的基本路径
    8.3 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城镇现代化水平
        8.3.1 进一步强化城镇规划的”龙头”地位
        8.3.2 导入经营城市的新理念
        8.3.3 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8.3.4 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8.3.5 改善城镇生态环境质量
    8.4 抓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与流动,促进非农化进程
        8.4.1 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步伐
        8.4.2 创新农业劳动力的转化方式与途径
    8.5 尊重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发展小城镇
        8.5.1 小城镇在城市发展中所处的地位
        8.5.2 小城镇在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8.5.3 小城镇发展的具体对策研究
    8.6 高度重视基层基础工作,推进城镇社区发展
        8.6.1四 川社区发展的现状
        8.6.2四 川推进城市社区发展的规划与建议
    8.7 树立现代城市形象,营造新型城市社区文化环境
        8.7.1 高度重视培育城市”软性竞争力”
        8.7.2 培育新型城市社区文化
        8.7.3 注重市民思想道德建设
        8.7.4 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0)南阳市供销合作社精准为农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实证分析法
        3、比较研究法
    (四)创新和不足
        1、预期创新点
        2、可能存在不足
二、相关理论阐释及研究的必要性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合作社
        2、中国供销合作社
        3、精准为农服务
    (二)理论基础
        1、第三部门理论
        2、公共服务理论
    (三)供销合作社精准为农服务的必要性
        1、党和政府赋予供销社的职责需要
        2、优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
        3、优化农业生产能力的需要
        4、优化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建设的需要
三、南阳市供销合作社精准为农服务的现状
    (一)南阳市供销社精准为农服务的举措及成效
        1、南阳市基本概括
        2、南阳市供销合作社现状
        3、南阳市供销社精准为农服务的主要做法
        4、南阳市供销社精准为农服务的成效
    (二)南阳市供销合作社精准为农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产权模糊层级松散
        2、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建设滞后
        3、农村金融服务不到位
    (三)供销合作社精准为农服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行政化的惯性思维
        2、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观念陈旧
        3、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不足
四、国外合作社为农服务的经验及启示
    (一)国外的先进经验
        1、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模式
        2、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模式
        3、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模式
    (二)对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的启示
        1、健全服务体系
        2、加大政府的扶持精度和力度
        3、拓展经营渠道,提高融资能力
五、加强南阳市供销合作社精准为农服务的对策
    (一)坚持供销合作社精准为农服务属性
        1、理顺体制提升精准为农服务能力
        2、坚持合作制原则尽快立法
        3、简政放权赋予相应职能
    (二)充分增强本级供销社精准为农服务的动力
        1、加快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
        2、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体系
        3、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三)强化供销社为农金融服务能力创新
        1、把握原则
        2、严格防控风险
        3、加强调研学习
    (四)加快基层供销社的发展
        1、加速基层社改造提升步伐
        2、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
        3、开展农村电商服务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六、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搞活农产品流通要在五个方面求突破(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周维现. 武汉大学, 2013(10)
  • [2]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研究 ——基于浙北荻港村的个案考察[D]. 沈费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3]杭州临安供销合作社发展对策研究[D]. 孟雨超.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4]搞活农产品流通要在五个方面求突破[J]. 刘荣武. 江西政报, 1999(24)
  • [5]湖北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研究[D]. 夏春萍. 华中农业大学, 2005(03)
  • [6]“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D]. 邢伟.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7]我国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及调整优化方向研究[D]. 袁璋.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11)
  • [8]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研究 ——中国四川的实证分析[D]. 蔡竞. 西南财经大学, 2002(02)
  • [9]玉山县农村民间流通组织的调查与思考[J]. 华杰,模忠,道龙,长居. 农村经济与技术, 1998(08)
  • [10]南阳市供销合作社精准为农服务研究[D]. 殷栩.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搞活农产品流通要从五个方面寻求突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