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温度对猪六号病的杀灭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陈蓉[1](2020)在《水稻恢复系雅恢2117抗瘟基因初探及其组合抗性评价》文中认为我国是水稻生产与稻米消费大国,据统计,65%的民众以稻米作为他们的主食,可见水稻产量对国家稳定发展与民众的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带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不再仅满足于吃饱,而对味蕾上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稻米的品质受到了广泛关注,稻瘟病严重威胁水稻生产安全,所以我国水稻育种的主要攻关目标选育高产、优质和抗病水稻新品种。雅恢2117是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水稻病害课题组选育出的籼型恢复系,为充分发掘其利用价值,本文对雅恢2117及其系列组合的稻瘟病抗性、品质、农艺性状等进行了系统的鉴定评价,主要结果如下:(1)雅恢2117主要特征特性三系杂交稻籼型恢复系雅恢2117,全生育期约151 d,播抽期约120 d,株高119.9 cm,千粒重27.3 g,结实率达90.3%,米粒粒长6.2 mm,整精米率56.0%,垩白度1.8%,外观米质达到《优质稻谷国家标准》2级。(2)雅恢2117抗瘟性测定经三年田间抗瘟性鉴定结果表明,雅恢2117叶瘟1级、穗颈瘟0级,表现抗叶瘟、高抗穗颈瘟。室内抗谱测定结果表明:雅恢2117对喷雾接种的55个稻瘟病单孢菌株抗病频率达到100.0%,抗谱宽。(3)雅恢2117抗瘟基因初探对雅恢2117与丽江新团黑谷(LTH)分别接种稻瘟病菌混合单孢菌株,通过RT-PCR分析,发现Pid2、Pi5-1、Pi5-2、Pi25、Pia在雅恢2117中表达量较高,Pi36、Pigm、Pb1、Pib在雅恢2117中表达量较弱。对比分析发现,Pi5-1、Pi5-2、Pi25、Pia-RGA5在两者表达量上存在差异性表达。其中Pid2、Pi36、Pita、Pia-RGA4在感病对照LTH中也有表达,前人研究结果表明Pib、Pia-RGA5、Pi5对四川稻瘟病菌群体的抗病频率低,在四川地区已经丧失抗性。因此推测Pi25、Pigm、Pb1参与到了雅恢2117抗瘟过程中,Pi25可能是雅恢2117的主效抗稻瘟病基因。(4)雅恢2117优势组合筛选中籼迟熟型组合CR2(川种3A/雅恢2117)、CR3(忠香A/雅恢2117)、CR4(川608A/雅恢2117)、CR5(川康606A/雅恢2117)、CR7(荃9311A/雅恢2117)、CR8(蓉7A/雅恢2117)、CR9(雅7A/雅恢2117)和中籼中熟型组合CR15(泰丰A/雅恢21117)、CR16(荃香9A/雅恢2117)、CR17(瑞68A/雅恢2117)已经审定或即将审定,其竞争优势明显,其中:CR2亩产669.41 kg,较对照增幅达到5.42%,米质外观评价等级达到《优质稻谷国家标准》3级,中抗叶瘟,高抗穗颈瘟,高抗稻曲病,室内接菌抗病频率达到100.0%;CR16亩产685.44 kg,较对照增幅达到12.90%,米质外观评价等级达到《优质稻谷国家标准》2级,中抗叶瘟,高抗穗颈瘟,抗稻曲病,室内接菌抗病频率达到92.7%,而以这10个组合为标准对以雅恢2117为父本测配的其余新组合进行筛选。中籼迟熟型组合:CR6(圳18A/雅恢2117)、CR11(和620S/雅恢2117)、CR13(隆科638S/雅恢2117)、CR14(深08S/雅恢2117)、CR20(野香A/雅恢2117)、CR21(7096A/雅恢2117)、CR22(7208A/雅恢2117)、CR23(贡237A/雅恢2117)、CR29(国豪1A/雅恢2117)、CR36(雅康2A/雅恢2117)表现突出,其中CR23亩产693.29 kg,较对照产量增幅最大,达到9.18%,米质外观评价等级达到《优质稻谷国家标准》2级,抗稻曲病;CR22亩产639.21 kg,较对照产量增幅最大,达到0.66%,米质外观评价等级达到《优质稻谷国家标准》1级,高抗稻曲病。中籼中熟型组合CR18(广8A/雅恢2117)、CR19(雅康3A/雅恢2117)、CR37(和283A/雅恢2117)、CR38(雅康1A/雅恢2117)表现突出,其中CR19亩产661.06 kg,较对照产量增幅达到8.93%,米质外观评价等级达到《优质稻谷国家标准》2级,高抗稻曲病。中籼早熟型组合CR49(早香A/雅恢2117)与CR50(乐599A/雅恢2117)产量较对照增幅均达到9.00%以上,米质外观评价等级均达到《优质稻谷国家标准》3级,高抗稻曲病。以上共16个组合在产量、米质与抗病性上竞争优势明显,具有较好的生产应用前景。
时彦黎[2](2020)在《基于抗生素亲和作用和双位点识别模式的致病细菌荧光检测新方法》文中提出致病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由其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据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报道,在2015年,超级细菌已经造成欧盟和欧洲经济区超过3万人死亡,与流感、艾滋病、结核病三者所导致死亡的总人口数相当。近年来,多重耐药细菌的不断出现使抗菌治疗越来越困难,而不恰当的经验性治疗是导致耐药性增加以及治疗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细菌的快速检测和抗菌药物敏感性的快速评估被认为是提高抗菌治疗效果的关键。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已呈现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双高态势,并且在临床中最为常见。因此,建立快速、灵敏的细菌检测和药敏试验的新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抗生素与细菌的亲和作用,基于双位点识别模式,构建了两种用于细菌检测的荧光分析新方法。(1)抗生素亲和层析试纸条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定量检测及药敏试验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含有丰富的A蛋白,能够与免疫球蛋白(IgG)的Fc片段选择性地结合。替考拉宁是一种糖肽类抗生素,可与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的D-Ala-D-Ala形成五个氢键,从而牢固结合革兰氏阳性菌。基于上述结合作用,将猪IgG固定于硝酸纤维素膜,用于捕获金黄色葡萄球菌,并将替考拉宁功能化的荧光微球作为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信号指示探针,研制了一种新型荧光试纸条,用于该致病细菌的快速检测和药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此方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浓度范围为1.4×103-1.4×107 CFU mL-1,加标样品的回收率为93.3%-110.0%。利用该试纸条检测青霉素、达托霉素、庆大霉素、头孢西丁和克林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所得结果与传统的肉汤稀释法结果一致。该抗生素亲和层析试纸条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定量检测及药敏试验分别可在20分钟和110分钟内完成。由于其拥有较好的便携性和较快的检测速度,在即时检测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2)基于多粘菌素B和噬菌体尾丝蛋白P069双位点识别模式的荧光分析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多粘菌素B(PMB)对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广谱杀菌活性,可与该类细菌外膜上的类脂A通过静电作用和疏水作用相互结合。噬菌体尾丝蛋白可高度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其宿主细菌。本研究基于上述两种识别物质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双位点结合作用,构建了一种新型荧光检测法,用于铜绿假单胞菌的快速检测。研究中采用噬菌体尾丝蛋白P069作为第一分子识别试剂,包被在微孔板上用于捕获铜绿假单胞菌,并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PMB作为第二分子识别试剂和信号探针。它们在微孔板上与铜绿假单胞菌形成夹心复合物后,通过检测荧光信号实现了对该致病细菌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线性范围是2.0×103-2.0×107 CFU m L-1。此方法具有优异的特异性,所有革兰氏阳性菌及其它革兰氏阴性菌对本方法均无明显干扰。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湖水、生理盐水、人尿和牛奶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回收率在83.3%-126.7%之间,表明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前景。
李吉玺[3](2018)在《旅顺口区猪O型口蹄疫防控情况及疫苗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口蹄疫(Foot and mon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nth Disease Virus,FMDV)引起猪、羊等偶蹄类动物口腔、蹄部等部位发生水疱及溃烂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也被人称为“口疮”、“蹄癀”、“五号病”或“W病”。本文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不同种类疫苗、不同剂量免疫、不同饲养模式、不同生长阶段的猪O型口蹄疫免疫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为旅顺口区的猪口蹄疫防控提供参考依据。对2017年全年大连市旅顺口区种猪场、规模场、散养户按月份定期随机采集的猪血清样品共1544份,分离血清,待检测,所使用的疫苗均为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同时选取某饲养管理水平较好的规模场随机抽取90头种母猪,平均分成A、B、C三个组,怀孕母猪在产前第三十天时接种猪O型口蹄疫疫苗,A组和B组都接种灭活苗,其中B组的接种剂量为A组的二倍,C组接种合成肽疫苗;选择某个散养户并随机抽取15头种母猪,平均分成D、E、F三个组,怀孕母猪产前第三十天接种猪O型口蹄疫疫苗,D组和E组都接种灭活苗,E组的接种剂量为D的二倍,F组接种合成肽疫苗。所有产下的仔猪均于35日龄首免,二免均为60日龄.所有样品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抗体滴度,整理数据进行分析。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全年三次集中免疫后的一个月,平均免疫效果达到峰值,在集中免疫之前一个月免疫效果是全年低谷。免疫抗体水平种猪>育肥>仔猪>保育猪。种猪场的平均合格率高达93.48%,规模场的平均合格率稍差,为87.16%,而散养户的最低,只有79.79%。合成肽疫苗免疫抗体滴度最高,副反应最少。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大连市旅顺口区猪O型口蹄疫免疫效果较好,完全符合国家标准,也体现了一年三次集中免疫的必要性。在疫苗选择方面,双倍剂量的灭活苗在防控效果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合成肽疫苗是否能够取代灭活苗还需要大量的实践证明。
王科文[4](2016)在《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TJM-F92株减毒活疫苗临床免疫效果评价与分析》文中认为我国普遍采用减毒活疫苗免疫控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感染,但减毒活疫苗的临床安全性与效力受到关注。本研究以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TJM-F92株减毒活疫苗为对象,开展了其临床应用情况、安全性及免疫效果的评价与分析,以期为养猪实际生产中合理使用TJM-F92株减毒活疫苗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2015年3月至5月对24个省的720个猪场进行了TJM-F92株减毒活疫苗应用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收到反馈信息的700个猪场中,母猪群使用TJM-F92株减毒活疫苗的安全性好、较好和一般的猪场分别占52.29%、40.57%和7.14%,93.13%的猪场采用对母猪群每年普免3-4次的方式;在生长猪群使用TJM-F92株减毒活疫苗的634个猪场中,免疫效果好、较好和不明显的猪场分别占29.96%、59.31%和10.73%。此外,分析发现生长猪的免疫效果与猪场位置、规模、生产方式以及采用的免疫程序有关。为进一步评价感染不同PRRSV毒株的猪场使用TJM-F92株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分析了我国猪群感染PRRSV毒株的状况和特点。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对采集自15个省56个猪场的经RT-PCR检测PRRSV ORF7核酸为阳性的163份样本进行了ORF3、ORF5和NSP2高变区基因的扩增与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扩增的130个ORF3基因、139个ORF5基因和113个NSP2基因片段均属于PRRSV基因2型毒株,均可分为5个亚群,其中ORF3和ORF5基因各存在一个新亚群;在扩增的基因中,与高致病性PRRSV (HP-PRRSV)高度同源的ORF3、 ORF5、NSP2基因分别为68.46%、55.4%和84.07%;NSP2呈现11种缺失模式。通过对各个猪场、各个样本的3个目标基因的综合分析揭示了猪场临床感染PRRSV毒株的复杂性,研究共发现9类PRRSV野毒株,18类PRRSV毒株感染类型。HP-PRRSV、类NADC30、类VR-2332在猪群中出现的频率分别为66.07%、26.79%、8.93%。单独感染HP-PRRSV、类NADC30、类VR-2332等3类典型毒株的感染类型的猪场比例为53.57%,其中,单独感染HP-PRRSV毒株的猪场占比最高,为41.07%。感染疑似复杂毒株和2类或2类以上毒株混合感染类型的猪场比例为45.64%,其中,HP-PRRSV和类NADC30混合感染的毒株感染类型的猪场占比最高,为12.5%。为分析TJM-F92株减毒活疫苗在不同PRRSV毒株感染类型猪群的临床效果,对PRRSV毒株感染情况清楚的35个猪场,进行了TJM-F92株减毒活疫苗免疫后的临床效果调查。结果显示:免疫TJM-F92株减毒活疫苗后,临床改善显着、有改善、无改善的猪场比例分别为13/35、13/35、9/35。进一步的分析揭示了TJM-F92株减毒活疫苗在不同PRRSV毒株感染类型猪场的效果差异。单独感染HP-PRRSV毒株的猪场,免疫后改善显着、有改善和无改善的比例分别为50%、38.5%和12.5%,而类NADC30毒株感染猪场,疫苗免疫后未见显着改善。为进一步分析猪群持续TJM-F92株减毒活疫苗免疫后的临床安全性和效果,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追踪了一个PRRSV感染猪场使用疫苗前后的母猪产仔性能、分娩率和保育猪临床症状、各阶段成活率的情况,并定期采用ELISA和基因扩增与序列测定分别对免疫后的生长猪群PRRSV抗体变化和保育猪群的PRRSV毒株感染的情况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母猪群免疫TJM-F92株减毒活疫苗前后,其产仔性能、分娩率、断奶猪成活率差异都不显着。母猪在不同妊娠阶段接种TJM-F92株疫苗,对其产仔性能有不同的影响,在妊娠0-30大期间接种,相比其它妊娠阶段接种,母猪窝均木乃伊数最高,且差异显着,提示TJM-F92株减毒活疫苗在此妊娠阶段免疫存在不安全性。生长猪群免疫后,其临床症状显着改善,保育期与育肥期成活率分别为96.97±1.48%、97.50±0.61%,与疫苗免疫前的差异极显着。此外,发现保育猪的成活率与PRRSV感染时间以及毒株有关。由此表明,长期免疫TJM-F92株减毒活疫苗,有助于降低HP-PRRSV野毒株在猪群中的循环。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较为系统地评价了TJM-F92株减毒活疫苗的临床安全性和免疫效果,对养猪生产中该疫苗的合理应用有指导价值。
刘海琴,张志勇,罗佳,张迎颖,刘丽珠,王岩,严少华[5](2015)在《养猪发酵床废弃垫料高温堆制肥料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高温堆制的方法对养猪发酵床废弃垫料进行处理,研究了外源菌剂的添加对堆肥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外源菌剂可使堆体提前1 d进入55℃高温期;添加外源菌剂对堆体含水率、p H值、总氮、全磷及重金属含量影响不大;添加外源菌剂可以显着提高堆肥浸提液中大白菜的种子发芽指数,在堆制15、30 d后,处理组的种子发芽指数分别为88.33%、98.74%,对照组的分别为62.66%、84.93%。
刘保伟[6](2014)在《玉米芯基质堆肥发酵技术及发酵基质应用效果研究》文中指出试验于2013年3月5日~2013年12月10日在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温室内进行。本试验以玉米芯为发酵原料,EM酵素菌、阿姆斯有机物料腐熟剂、金宝贝菌剂3种市售菌剂为发酵菌剂,研究了三种菌剂处理下对玉米芯生物发酵降解的效果及堆肥发酵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期筛选出玉米芯降解高效菌剂。将腐熟发酵好的玉米芯有机基质与蛭石、珍珠岩按不同比例复配,进行育苗配比优化试验,确定适宜加工番茄无土穴盘育苗基质配方。结果表明:1、发酵结束后,各处理的发酵基质的物理性质均接近栽培基质的要求,其中以T1处理的EC值最低,pH最高接近中性;各处理的T值均低于0.6,其中以T1处理的值最小,其次为T2和T3处理。3种发酵菌剂均能不同程度缩短发酵时间,其中以T1(酵素菌)处理效果最好;添加不同发酵菌剂处理后。对提高发酵过程中的温度有一定帮助,其中T1(酵素菌)的效果最优。2、不同发酵菌剂处理后,纤维素降解酶的活性增强,玉米芯基质中:纤维素、半纤维素降解率高于对照,T1处理效果最佳;三种菌剂处理使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强,可有效提高玉米芯基质中的木质素降解率,T3处理效果最佳,与对照相比降解率提高21.1%-50.5%。3、玉米芯容重偏轻属轻型基质,固持作用差。所以适合与其他基质复配,可形成理化性质良好的有机型基质。本试验将玉米芯,蛭石,珍珠岩按不同配比复配后,各复配发酵基质的理化性质均接近栽培基质的要求。4、在育苗试验中,配比不同的基质处理A1,A4有较高的干重和鲜重,其壮苗指数也较高,与对照达到了水平相似。而且具有较高的出苗率,出苗期较集中。不同复配基质对辣椒幼苗生长的影响中,表现较好的复配基质处理为:A1玉米芯:蛭石=1:1和A4(玉米芯:蛭石:珍珠岩=2:1:1)。
林长光[7](2013)在《硒对猪生产与保健的影响及富硒猪肉生产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硒是人和动物的必需微量元素,缺乏会严重影响健康。我国约72%国土面积的土壤缺硒,靠天然食品来补充硒无法满足人和动物对硒的需求。猪肉占居民肉类消费比例63%以上,富硒猪肉的研发对人体补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研究了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不同阶段猪的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抗氧化等保健功能的影响,以及对血浆和母乳中硒含量的影响,研究了硒在猪不同组织中的沉积效果,筛选出硒源和硒水平的最佳组合,建立了富硒猪肉生产的关键技术体系,为开发优质富硒猪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要结果如下:一、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猪生产性能和保健功能的影响1、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哺乳仔猪:酵母硒0.3,0.5mg·kg-1硒水平组和纳米硒0.5,0.7mg·kg-1硒水平组,仔猪初生窝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6.13%,23.88%,25.98%,29.70%(P<0.05)。饲粮硒水平为0.5mg·kg-1酵母硒组仔猪断奶窝重、窝增重、平均日增重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了38.44%、42.96%和17.07%(P<0.05)。断奶仔猪:硒水平为0.3,0.5mg·kg-1的纳米硒组和硒水平为0.5mg·kg-1酵母硒组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7.26%,9.46%和13.07%(P<0.05)。酵母硒0.3,0.5mg·kg-1硒水平组和纳米硒各硒水平组的平均料重比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和0.7mg·kg-1亚硒酸钠组(P<0.05)。育肥猪:纳米硒组的日增重显着高于酵母硒组(P<0.05),极显着高于对照组和亚硒酸钠组(P<0.01);添加硒各组育肥猪料重比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酵母硒组极显着低于纳米硒组和亚硒酸钠组。以上结果表明:酵母硒和纳米硒提升猪生产性能的效果均显着优于亚硒酸钠。0.5mg·kg-1硒水平的酵母硒和纳米硒均显着提高了初生仔猪、断奶仔猪和生长育肥猪的日增重,并显着降低了料重比(P<0.05)。2、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猪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哺乳母猪和哺乳仔猪:硒源、硒水平、硒源和硒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哺乳母猪和哺乳仔猪血清T3、T4含量的影响极显着(P<0.01)。纳米硒组母猪血清T3水平分别比对照组、亚硒酸钠组和酵母硒组提高了29.52%、17.24%和23.63%(P<0.01);纳米硒组母猪血清T4含量分别比对照组、亚硒酸钠组和酵母硒组降低了24.71%、30.88%和33.86%(P<0.01)。亚硒酸钠组、纳米硒组和酵母硒组哺乳仔猪血清的T3水平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2.82%、26.50%和20.51%(P<0.01);不同硒源分析,亚硒酸钠组和纳米硒组哺乳仔猪血清T4含量分别较对照组降低了18.39%和26.51%(P<0.01)。断奶仔猪:0.5,0.7mg·kg-1硒水平的纳米硒组仔猪血清的T3含量均极显着高于对照组和亚硒酸钠各组(P<0.01);T4含量随着硒水平的升高而降低,但纳米硒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育肥猪:0.5,0.7mg·kg-1硒水平的纳米硒组育肥猪血清T3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0.5mg·kg-1硒水平组与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以上结果表明:纳米硒有效提高了哺乳母猪、断奶仔猪、育肥猪的血清T3含量,特别是0.5mg·kg-1硒水平的纳米硒组效果最佳。3、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猪免疫功能的影响哺乳母猪和哺乳仔猪:纳米硒组母猪血清IgA含量分别比亚硒酸钠组、酵母硒组提高了142.64%,35.29%(P<0.01),IgM含量分别比亚硒酸钠组、酵母硒组提高了63.83%、8.51%(P<0.01)。与对照组相比,亚硒酸钠、纳米硒和酵母硒组哺乳仔猪血清IgG含量分别提高了19.11%,43.39%,34.63%(P<0.01);IgA含量分别提高了93.67%,160.75%,132.91%(P<0.01);IgM含量分别提高了90.91%,140.91%,102.27%(P<0.01)断奶仔猪和育肥猪:纳米硒和酵母硒组断奶仔猪和育肥猪血清中IgA、IgG、IgM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和亚硒酸钠组(P<0.05):其中纳米硒组与对照组相比,育肥猪的血清中IgG、IgA、IgM含量分别提高了9.24%、13.36%和9.24%(P<0.01)以上结果表明:酵母硒和纳米硒能有效提高哺乳母猪、断奶仔猪和育肥猪血清中IgG、IgA、IgM的含量。其中纳米硒的效果显着优于酵母硒和亚硒酸钠,纳米硒0.3-0.7mg·kgq添加量均可显着提高猪的免疫功能。4、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猪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从硒源分析,纳米硒组和酵母硒组哺乳母猪、断奶仔猪和育肥猪的GSH-Px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着提高(P<0.05):纳米硒组断奶仔猪和育肥猪的T-AOC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了13.40%和10.51%(P<0.05);纳米硒组育肥猪MDA含量分别低于对照组、亚硒酸钠组和酵母硒组8.20%、6.67%和6.25%(P<0.05)。结果表明:纳米硒组对试验猪抗氧化能力的提高效果显着。5、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猪血浆、母乳中硒含量的影响添加硒可显着提高母乳中的硒含量(P<0.05),纳米硒组和酵母硒组的母猪血浆、母乳中硒含量高于亚硒酸钠组;0.5,0.7mg·kg-1硒水平的纳米硒组和酵母硒组与对照组相比,哺乳母猪、哺乳仔猪及育肥猪血浆中硒含量差异显着(P<0.05)。结果表明:0.5,0.7mg·kg-1硒水平的纳米硒组和酵母硒组对血浆和母乳中硒含量的提高效果显着。6、提升猪生产性能和保健功能的硒源和硒水平最佳组合提升猪生产性能和保健功能的硒源和硒水平最佳组合:哺乳母猪饲粮硒水平为0.5mg·kg-1的酵母硒:断奶仔猪饲粮硒水平为0.5mg·kg-1的纳米硒或酵母硒:育肥猪饲粮硒水平为0.5-0.7mg·kg-1的纳米硒或酵母硒。二、富硒猪肉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1、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猪胴体性状与肉质的影响饲粮中添加硒对于育肥猪的胴体性状的改善无明显作用;纳米硒组和酵母硒组中猪肉的大理石纹和肉色比值显着优于亚硒酸钠组(P<0.05);0.5mg·kg-1硒水平的纳米硒组和酵母硒组猪肉的大理石纹比值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12.5%和15.63%(P<0.05);0.7mg·kg-1硒水平纳米硒组肉色比值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了11.11%(P<0.05)。酵母硒和纳米硒可明显提高试验猪宰后45min和24h的pH值。硒水平为0.7mg·kg-1的纳米硒组和酵母硒组宰后45min内肉的pH值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纳米硒组中,0.3,0.5mg·kg-1硒水平组宰后24h肉的pH值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及亚硒酸钠各硒水平组(P<0.05)。不同硒源组的滴水损失率大小为纳米硒组<酵母硒组<亚硒酸钠组<对照组,纳米硒组、酵母硒组和亚硒酸钠组比对照组分别下降了33.18%、23.02%和4.48%(P<0.01)。以上结果表明:纳米硒和酵母硒在改善肉色、pH值、滴水损失等猪肉品质方面表现出比亚硒酸钠更好的营养生物学作用。2、硒在猪不同组织中沉积效果的研究硒在不同组织中的沉积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肾脏>肝脏>肌肉。纳米硒组中0.5mg·kg-1硒水平组的肾脏、肝脏、背最长肌、后腿肌肉组织中硒含量分别为2.61mg·kg-1、0.58mg·kg-1、0.29mg·kg-1、0.27mg·kg-1、0.7mg·kg-1硒水平组分别为2.90mg·kg-1、0.67mg·kg-1、0.34mg·kg-1、0.33mg·kg-1酵母硒组中0.5mg·kg-1硒水平组的肾脏、肝脏、背最长肌、后腿肌肉组织中硒含量分别为2.77mg·kg-1、0.59mg·kg-1、0.28mg·kg-1、0.28mg·kg-1;0.7mg·kg-1硒水平组分别为2.97mg·kg-1、0.65mg·kg-1、0.29mg·kg-1、0.27mg·kg-1。3、富硒猪肉生产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以生产富硒猪肉为目的,以猪肉无公害为标准,确定了育肥猪饲粮中硒源和硒水平的最佳组合:在120日龄生长育肥猪至出栏阶段,饲粮中添加纳米硒至0.7mg·kg-1硒水平。围绕富硒猪肉的整个生产系统,开展了生猪饲养、屠宰、分割、检疫检验和鲜肉贮存销售等重要环节的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富硒猪肉生产的关键技术体系。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硒水平为0.7mg·kg-1的纳米硒在背最长肌和后腿肉中的硒沉积量分别达到0.34mg·kg-1和0.33mg·kg-1显着高于其他硒源和硒水平,比普通猪肉高2.4倍和2.3倍,实现了富硒猪肉生产的目标。
马乃祥[8](2013)在《猪高效精液稀释液研究与应用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2011年猪平均存栏量4.78亿头,总出栏量6.92亿头,占世界生猪总出栏量的51%,猪肉消费量占我国肉类消费总量的60%以上,养猪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民生活水平提高与肉类食品安全。目前我国实施猪人工授精比率为60%,且以年均5%的速度递增,猪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成为新世纪以来我国养猪业发展最为关键的生物技术。但随着养猪业向规模化和现代化生产方式的迅速发展,猪繁殖障碍类疾病的病毒感染率已经占养猪业疾病的60%以上,病毒性疾病的持续爆发严重滞后了我国养猪产业现代化进程,养猪产业在不断遭受重大挫折的同时,整个产业链由于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而沉重。严峻的防疫形势使我国养猪业疾病的高危性风险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对我国养猪产业可持续发展发展与肉食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病源性病毒可以经精液携带通过人工授精的途径在养猪业广泛扩散传播。研究配制符合母猪生理特征的基础精液稀释液、筛选适应精液常温保存条件的精液稀释液抗菌剂、研制养猪产业升级与质量转型所急需的高效猪高效精液稀释液,形成对我国养猪产业具有强力支持人工授精的关键核心技术,对控制生猪病毒性疾病传播、提高繁殖母猪受胎率,增强养猪产业整体发展能力、预防重大疾病的大面积爆发、提高养猪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确保无公害肉食品安全供应等方面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促进海南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和国家畜产品出口基地的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表明海南省养猪企业公猪精液中,猪蓝耳病病毒(PRRSV)的阳性率11.47%,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的阳性率4.80%,5种与繁殖障碍疾病有关的病毒抽检样品总阳性率达28.53%,提示海南近年来CSFV和PRV的发生与日趋复杂化可能与公猪精液带毒传播有关。提出了猪人工授精使用的高效基础稀释液配方:每1000ml双蒸馏水中,葡萄糖15.50g、柠檬酸三钠11.65g、EDTA钠盐2.35g、碳酸氢钠1.75g、聚乙烯醇(PVP,Type11)1.OOg、三羧甲基氨基甲烷(Tris)5.50g、柠檬酸4.10g、半胱胺酸0.07g、维生素C1.0g。精子体外恒温保存时间比海南养猪企业原用普通稀释液延长1.5d。精液稀释液抗菌试验显示,恩诺沙星在0.1mg/ml浓度下可达到抑制供试精液中的细菌的效果,即恩诺沙星在猪精液稀释液中抑制细菌效果最佳。猪精液稀释液中添加不同抗细菌药物的抗菌效果对比试验结果显示,精液稀释液中咪康唑在0.1mg/ml浓度下可达到抑制供试精液中的真菌的效果,即咪康唑在猪精液稀释液中抑制真菌效果最佳。优化的基础稀释液中添加筛选的抗菌药物恩诺沙星和咪康唑,可使精子体外有效保存时间比海南养猪企业原用普通稀释液延长2d,达到5d精子体外有效保存期。研究表明银黄中药制剂和利巴韦林稀释液各在浓度梯度为0.01mg/ml时配合应用形成高效精液稀释液组份,对大白猪、杜洛克和长白猪精液的保存效果最佳。银黄中药制剂和利巴韦林做为高效精液稀释液的抗病毒组分,精子体外保存时间与海南养猪企业原用普通稀释液比较,其精液有效保存时间由3d提高到6d。高效精液稀释液对猪精液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除阿昔洛韦外,金银花等5种中药和化学药物利巴韦林均能提高稀释液在精液保存过程中精子的抗氧化能力。其中银黄配伍利巴韦林形成的抗病毒药物组分在精子常温保存过程中精子活力保存时间持续性最高,在精液保存后的6d时间内精子活力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V)和伪狂犬病毒(PRV)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中草药金银花、黄芩提取物作为高效精液稀释液中抗病毒有效成分,形成的银黄中药制剂和西药利巴韦林对精子体外保存质量无显着性影响,利巴韦林、金银花和黄芩药物样品体外对PRRSV、PRV均有显着的抑制和杀灭作用。银黄和利巴韦林配伍形成的高效精液稀释剂,具有抗伪狂犬病毒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作用,能有效抑制、阻断伪狂犬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通过人工授精传播。研制的猪精液稀释液配方组成为:每1000ml双蒸馏水中,D-葡萄糖15.50g、柠檬酸三钠11.65g、EDTA钠盐2.35g、碳酸氢钠1.75g、聚乙烯醇(PVP,Type11)1.00g、三羧甲基氨基甲烷(Tris)5.50g、柠檬酸4.10g、半胱胺酸0.07g、维生素C1.0g、恩诺沙星0.1g、咪康唑0.1g,银黄和利巴韦林各0.01g。高效精液稀释液应用于养猪生产并取得良好效果。高效精液能够达到体外恒温保存6天时间,精子平均活力达0.7,授配繁殖母猪发情期受胎率达86%,窝产仔数平均11.2头,仔猪产后死亡率减少13%,猪群健康率平均提高32%的技术指标。高效精液稀释液实际应用效果与养猪企业原用普通稀释液比较,综合效益提高15%。制定了海南猪人工授精企业技术标准。通过实施猪人工授精技术企业标准,规范了种公猪育种、人工授精站建设与运行、精液生产与精液品质检测、母猪的授精等关键技术环节,为高效精液推广应用提供技术规范。研究建立了海南农垦猪高效精液推广与应用体系,建立了优质猪培育群体,提供无特定病原健康种公猪,保障人工授精精原质量;建立优质猪人工授精站,生产高效精液面向养猪企业推广应用;制定了猪人工授精企业技术标准,规范高效精液生产与应用程序;培训猪高效精液应用技术队伍,提高人工授精推广应用技术水平。高效精液技术成果熟化度高,在农垦养猪企业全面推广应用猪高效精液并产生408.66万元的经济效益,实现利润231.62万元,有效提高了企业养殖综合效益。猪高效精液稀释液的推广应用集猪育种、营养、繁殖、环控、防疫与信息于一体,在海南省乃至全国处于技术领先水平。海南全省现有30万头基础母猪,年精液需求量在150万份(80m1份/瓶),猪高效精液稀释液将迅速在全省推广应用并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随着规模化养猪业发展和养猪生产者对科学技术的进一步认识,海南养猪企业对优良品种、综合配套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等的需求有所提高。因此,高效精液的推广与应用对海南全省实施科学化养猪起到了示范和推广作用,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疫病控制生态效益。随着养猪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高端健康猪肉食品需求不断提高,高效精液稀释液将会进一步向全国养猪产业推广应用,有效提高我国猪业生产技术水平。
李迎东[9](2012)在《规模化养猪,疫情防治至关重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养殖业大国,家畜、家禽的存栏量居世界首位,但畜牧业的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现阶段主要牧区牲畜的放养比例较大,中西部地区农村畜禽的散养比例平均超过50%。由于基层兽医站管理体制落后、人员数量和整体质量不高,多数农民无兽医专业知识,动物防疫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对防控重大动物疫病重要性的认识,往往将病死动物尸体随意丢弃、食用,甚至有一些不法分子收购病死动物尸体加工后运往城市销售,人为导致病原扩散和传播。多年来,随着规模化养殖业的发
李丽劼[10](2012)在《竹炭的添加对猪粪堆肥过程氮素持留与温室气体减排的影响》文中认为高效处理及利用生猪养殖业废物是促进生猪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好氧堆肥是实现猪粪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但堆肥过程物料氮素流失量大、堆体温室气体排放显着,影响堆肥产品利用价值,导致环境污染。论文针对猪粪好氧堆肥过程存在的氮素损失和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以竹炭为试材,通过条垛好氧堆肥试验,系统考察了竹炭的添加对条垛堆肥腐熟进程的影响,分析了竹炭的添加对猪粪堆肥过程氮素转化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竹炭控制猪粪堆肥过程氨气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翻堆条垛堆肥工艺,研究了竹炭的添加对猪粪堆肥腐熟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向猪粪堆肥物料中添加3%竹炭,可缩短堆肥腐熟周期17天,提高猪粪堆肥效率。(2)运用元素分析仪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竹炭的添加对猪粪堆肥过程氮素转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向猪粪堆肥物料中添加3%的竹炭,可减少堆肥过程NH3损失量6.1%,相对降低氮素损失率10%,有利于堆肥过程氮素的持留。(3)通过采用静态箱法,探讨了竹炭的添加对猪粪条垛好氧堆肥过程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发现,向猪粪堆肥物料中添加3%的竹炭,整个堆肥过程N2O总排放量降低25.9%,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以CO2计)降低139.1g·m-2·day-1,有助于控制堆肥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
二、温度对猪六号病的杀灭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温度对猪六号病的杀灭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水稻恢复系雅恢2117抗瘟基因初探及其组合抗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文献综述 |
1.1 杂交水稻 |
1.1.1 杂种优势的发现与利用 |
1.1.2 我国三系、两系杂交稻的发展过程 |
1.1.3 三系、两系杂交稻的比较 |
1.1.4 我国杂交水稻存在的问题 |
1.2 稻瘟病 |
1.2.1 稻瘟病的发生与危害 |
1.2.2 稻瘟病菌的侵染过程 |
1.2.3 稻瘟病的防治 |
1.2.4 抗瘟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
1.3 稻曲病 |
1.3.1 稻曲病的发生与危害 |
1.3.2 稻曲病菌 |
1.3.3 稻曲病的侵染过程 |
1.3.4 稻曲病的防治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2.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水稻材料 |
2.1.2 抗谱测定所用菌株 |
2.1.3 试验仪器 |
2.1.4 试验试剂 |
2.1.5 供试培养基 |
2.2 试验方法 |
2.2.1 雅恢2117主要农艺性状考察 |
2.2.2 雅恢2117米质外观考察 |
2.2.3 雅恢2117抗病性鉴定 |
2.2.4 雅恢2117优势组合筛选 |
3.结果与分析 |
3.1 雅恢2117主要农艺性状与米质外观评价 |
3.2 雅恢2117抗病性鉴定 |
3.2.1 雅恢2117田间稻瘟病抗性鉴定 |
3.2.2 雅恢2117室内稻瘟病菌抗谱测定 |
3.2.3 雅恢2117抗瘟基因型分析 |
3.2.4 雅恢2117田间稻曲病抗性鉴定 |
3.3 雅恢2117新组合特征特性 |
3.3.1 50个雅恢2117新组合农艺性状评价 |
3.3.2 50个雅恢2117新组合米质外观评价 |
3.3.3 50个雅恢2117新组合田间稻曲病抗性鉴定 |
3.3.4 10个雅恢2117组合的抗瘟性测定 |
4.结论与讨论 |
4.1 雅恢2117特征特性 |
4.2 雅恢2117抗瘟基因型分析 |
4.3 雅恢2117新组合筛选 |
4.3.1 抗病优质高产水稻新组合选育的重要性 |
4.3.2 雅恢2117优势组合筛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2)基于抗生素亲和作用和双位点识别模式的致病细菌荧光检测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写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致病细菌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1 基于微生物培养的传统检测方法 |
1.2.2 基于核酸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1.2.3 基于分子识别试剂的传感器检测方法 |
1.3 荧光分析法 |
1.3.1 荧光分析法 |
1.3.2 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 |
1.4 免疫层析技术 |
1.4.1 免疫层析技术 |
1.4.2 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 |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章 基于替考拉宁亲和作用定量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荧光层析试纸条··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和材料 |
2.2.2 仪器 |
2.2.3 .细菌的培养和计数 |
2.2.4 TEI-FMs的制备 |
2.2.5 FITC-Ig G的制备 |
2.2.6 层析试纸条的制备 |
2.2.7 细菌的染色和荧光显微成像 |
2.2.8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荧光检测 |
2.2.9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药敏试验 |
2.3 结果和讨论 |
2.3.1 荧光层析试纸条定量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药敏试验的原理 |
2.3.2 猪Ig G和 TEI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结合作用的分析 |
2.3.3 检测条件优化 |
2.3.4 标准曲线的建立 |
2.3.5 特异性分析 |
2.3.6 实际样品检测 |
2.3.7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药敏试验 |
第3章 基于多粘菌素B和噬菌体尾丝蛋白P069双位点识别模式的荧光分析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和材料 |
3.2.2 仪器 |
3.2.3 细菌的培养和计数 |
3.2.4 噬菌斑实验 |
3.2.5 PMB-FITC的制备 |
3.2.6 P069-TRITC的制备 |
3.2.7 细菌染色和荧光显微成像 |
3.2.8 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基于抗生素亲和作用和双位点识别模式的荧光分析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原理 |
3.3.2 PMB、P069与铜绿假单胞菌结合作用的分析 |
3.3.3 PaP1对铜绿假单胞菌不同菌株的感染作用 |
3.3.4 P069对铜绿假单胞菌不同菌株的结合作用 |
3.3.5 检测条件的优化 |
3.3.6 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参数 |
3.3.7 特异性分析 |
3.3.8 实际样品检测 |
3.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一览表 |
(3)旅顺口区猪O型口蹄疫防控情况及疫苗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口蹄疫概述 |
1.1.1 口蹄疫症状及病理变化 |
1.1.2 口蹄疫流行病学 |
1.1.3 口蹄疫病毒生物学特性 |
1.2 口蹄疫诊断技术 |
1.2.1 病原学诊断 |
1.2.2 血清学诊断 |
1.2.3 分子生物学诊断 |
1.3 口蹄疫疫苗的研究进展 |
1.3.1 灭活疫苗 |
1.3.2 弱毒疫苗 |
1.3.3 新型疫苗 |
1.4 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 |
1.4.1 个体与环境差异 |
1.4.2 疫苗管理问题 |
1.4.3 其他因素 |
1.5 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用苗 |
2.1.2 检测试剂 |
2.1.3 主要器材 |
2.2 试验方法 |
2.2.1 实验对象的分组与样品采集 |
2.2.2 观察应激反应 |
2.2.3 O型-FMD灭活疫苗免疫抗体效价的测定 |
2.2.4 O型-FMD合成肽疫苗免疫抗体效价的测定 |
2.2.5 结果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应激反应结果 |
3.2 一组免疫抗体效价的测定 |
3.2.1 不同月份免疫抗体效价结果 |
3.2.2 不同生长阶段免疫抗体效价结果 |
3.3 二组免疫抗体效价的测定 |
3.3.1 产仔母猪抗体滴度检验结果 |
3.3.2 仔猪首免前抗体水平变化 |
3.3.3 断乳仔猪做完首免后23天内免疫抗体滴度情况以及60日龄时做完强化免疫后30天内抗体滴度检测情况 |
4 分析与讨论 |
4.1 不同因素对免疫抗体水平的影响 |
4.1.1 从不同养殖类型分析抗体检测水平 |
4.1.2 从不同的月份来分析口蹄疫抗体水平 |
4.1.3 从不同日龄猪分析免疫抗体检测水平 |
4.1.4 不同剂量免疫产生抗体及其对应抗体的动态变化 |
4.1.5 口蹄疫多肽苗免疫效果 |
4.2 旅顺口区口蹄疫防控措施及疫情处置措施 |
4.2.1 旅顺口区口蹄疫防控措施 |
4.2.2 疫情处置措施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TJM-F92株减毒活疫苗临床免疫效果评价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HP-PRRSV TJM-F92株减毒活疫苗临床应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猪场感染PRRSV毒株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HP-PRRSV TJM-F92株减毒活疫苗在感染不同PRRSV毒株的猪群临床免疫效果调查与分析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持续免疫HP-PRRSV TJM-F92株减毒活疫苗的效果追踪与分析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3 结果和分析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免疫控制策略 |
6.1 评估猪群PRRSV的感染状态和感染毒株 |
6.2 选择适合猪群的PRRSV疫苗 |
6.3 合理安排免疫 |
6.4 减弱PRRSV活跃期促进PRRSV活跃的因素 |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第八章 控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综述 |
8.1 猪群PRRSV感染状况定义 |
8.2 控制方法 |
8.3 清除和净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表 |
(5)养猪发酵床废弃垫料高温堆制肥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堆肥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
2.2 堆肥过程中堆体含水率的变化 |
2.3 堆肥过程中堆体 p H 值的变化 |
2.4 堆肥过程中堆体总氮、全磷含量的变化 |
2.5 堆肥过程中种子发芽指数的变化 |
2.6 堆肥过程中堆体重金属含量的变化 |
3 讨论 |
(6)玉米芯基质堆肥发酵技术及发酵基质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无土栽培基质发展的需要 |
1.2 作物秸秆作为基质处理方法 |
1.2.1 升温期 |
1.2.2 高温期 |
1.2.3 降温期 |
1.2.4 稳定期 |
1.3 发酵过程中优质高效菌群的筛选和接种 |
1.3.1 菌剂与菌种的选择 |
1.3.2 菌剂的接种量和接种时间 |
1.4 微生物菌剂在秸秆发酵中的作用 |
1.4.1 提高腐熟速度 |
1.4.2 提高堆肥腐熟质量 |
1.4.3 除臭效果显着 |
1.5 秸秆堆肥发酵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
1.5.1 有机质含量 |
1.5.2 碳氮比 |
1.5.3 水分含量 |
1.5.4 温度 |
1.5.5 PH 值 |
1.6 基质腐熟度的研究 |
1.6.1 物理指标 |
1.6.2 化学指标 |
1.6.3 生物学指标 |
1.7 关于穴盘育苗的研究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发酵菌剂对玉米芯堆肥发酵特性影响的试验材料 |
2.1.2 腐熟玉米芯基质在制干辣椒无土穴盘育苗的应用研究的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与处理 |
2.2.1 发酵菌剂对玉米芯堆肥发酵特性影响试验的试验方法与处理 |
2.2.2 腐熟玉米芯基质在制干辣椒无土穴盘育苗的应用的试验方法与处理 |
2.3 测定内容及方法 |
2.3.1 发酵菌剂对玉米芯堆肥发酵特性影响试验的测定指标与方法 |
2.3.2 发酵玉米芯基质育苗试验的测定指标和方法 |
2.4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发酵菌剂处理对玉米芯堆肥发酵特性的影响 |
3.1.1 不同处理下的堆体温度变化 |
3.1.2 不同处理下堆体的物理性质变化 |
3.1.3 不同处理下堆体的化学性质的变化 |
3.1.4 不同处理下堆体的养分含量的变化 |
3.1.5 不同处理下堆体纤维素、半纤维素降解率的变化 |
3.1.6 不同处理下堆体纤维素降解酶活性的变化 |
3.1.7 不同处理下堆体木质素降解酶活性的变化 |
3.1.8 不同处理下堆体木聚糖酶活性的变化 |
3.2 发酵玉米芯在制干辣椒穴盘育苗上的应用研究 |
3.2.1 玉米芯发酵基质复配后的主要理化性状 |
3.2.2 不同复配基质对辣椒不同时期形态指标的影响 |
3.2.3 不同复配基质对辣椒不同时期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不同菌剂处理对玉米芯发酵过程中理化性质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
4.2 不同菌剂处理对玉米芯发酵过程中纤维素降解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4.3 不同基质复配对育苗基质内部理化性质的影响 |
4.4 不同复配基质对辣椒幼苗生长发育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7)硒对猪生产与保健的影响及富硒猪肉生产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引言 |
1 硒的存在形式与分布 |
2 硒的代谢机制 |
2.1 硒的吸收 |
2.2 硒的贮存和排泄 |
3 硒的生物学作用 |
3.1 硒蛋白 |
3.2 硒的抗氧化、抗衰老作用 |
3.3 硒与维生素E的互作 |
3.4 硒影响机体免疫功能 |
3.5 硒对动物生长的影响 |
3.6 硒对动物繁殖性能的影响 |
3.7 硒的抗癌作用 |
3.8 硒的拮抗金属毒性作用 |
4 缺硒对动物机体的影响 |
5 硒中毒 |
6 硒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6.1 硒在猪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6.2 硒在其他动物生产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
7 富硒产品的开发研究现状 |
7.1 富硒产品的研究 |
7.2 富硒食品的安全性 |
8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8.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8.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8.2.1 研究内容 |
8.2.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猪生产性能和保健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与试验饲粮 |
1.2.1 哺乳母猪的试验设计与试验饲粮 |
1.2.2 断奶仔猪的试验设计与试验饲粮 |
1.2.3 育肥猪的试验设计与试验饲粮 |
1.3 饲养管理 |
1.3.1 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 |
1.3.2 断奶仔猪和育肥猪的饲养管理 |
1.4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
1.4.1 生长性能指标 |
1.4.2 血浆和血清样品采集 |
1.4.3 初乳和常乳样品采集 |
1.4.4 血浆、组织和母乳中硒含量测定 |
1.4.5 清抗氧化指标测定 |
1.4.6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 |
1.4.7 清甲状腺激素的测定 |
1.4.8 屠宰测定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猪生长性能影响 |
2.1.1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母猪繁殖性能及哺乳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2.1.2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2.1.3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母猪、仔猪和肥育猪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 |
2.2.1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母猪、哺乳仔猪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T3、T4的影响 |
2.2.2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断奶仔猪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T3、T4的影响 |
2.2.3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育肥猪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T3、T4的影响 |
2.3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母猪、仔猪和肥育猪免疫功能的影响 |
2.3.1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母猪、哺乳仔猪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响 |
2.3.2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断奶仔猪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响 |
2.3.3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育肥猪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响 |
2.4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母猪、仔猪和肥育猪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2.4.1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母猪、哺乳仔猪血清GSH-Px活性的影响 |
2.4.2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断奶仔猪血清中T-AOC、MDA、GSH-Px的影响 |
2.4.3 不同硒源对育肥猪血清中T-AOC、MDA、GSH-Px的影响 |
2.5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猪血浆和母乳中硒含量的影响 |
2.5.1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母乳中硒含量的影响 |
2.5.2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母猪、哺乳仔猪血浆中硒含量的影响 |
2.5.3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断奶仔猪血浆中硒含量的影响 |
2.5.4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肥育猪血浆中硒含量的影响 |
2.6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胴体性状、肉质的影响 |
2.6.1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肥育猪胴体性状的影响 |
2.6.2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肥育猪肉色的影响 |
2.6.3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肥育猪背最长肌的pH值的影响 |
2.6.4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肥育猪背最长肌滴水损失的影响 |
2.6.5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熟肉率的影响 |
2.7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组织硒沉积的影响 |
2.7.1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肥育猪肾脏硒沉积的影响 |
2.7.2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肥育猪肝脏中硒沉积的影响 |
2.7.3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肥育猪背最长肌硒沉积的影响 |
2.7.4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肥育猪后腿肌肉硒沉积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猪生长性能影响 |
3.2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母猪、仔猪和肥育猪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 |
3.3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母猪、仔猪和肥育猪免疫功能的影响 |
3.4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母猪、仔猪和肥育猪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5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猪血浆和母乳中硒含量的影响 |
3.6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胴体性状、肉质的影响 |
3.7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组织硒沉积的影响 |
4 小结 |
4.1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猪生产性能和保健功能的影响 |
4.1.1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试验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4.1.2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试验猪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 |
4.1.3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试验猪免疫功能的影响 |
4.1.4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试验猪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1.5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试验猪血浆、母乳硒含量的影响 |
4.1.6 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试验猪胴体性状和肉质的影响 |
4.1.7 硒在不同组织中的沉积效果 |
4.2 明确不同阶段饲粮中硒源和硒水平的组合 |
4.2.1 母猪妊娠85d开始至泌乳期间28d结束 |
4.2.2 断奶仔猪阶段 |
4.2.3 育肥猪阶段 |
第三章 富硒猪肉生产关键技术 |
1 引言 |
1.1 富硒猪肉生产关键技术的相关概念 |
1.2 富硒猪肉的描述 |
1.3 富硒猪肉生产系统流程图 |
2 富硒猪肉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 |
2.1 生猪饲养的关键技术 |
2.1.1 猪场环境管理的关键技术 |
2.1.2 猪场卫生的关键技术 |
2.1.3 饲料的关键技术 |
2.1.4 公共卫生与生物安全管理的关键技术 |
2.1.5 药物使用管理的关键技术 |
2.1.6 饮用水管理的关键技术 |
2.2 生猪屠宰的关键技术 |
2.2.1 生猪运输接收的关键技术 |
2.2.2 到厂检疫检验的关键技术 |
2.2.3 屠宰过程的关键技术 |
2.2.4 宰后屠体检疫检验的关键技术 |
2.2.5 贮存运输的关键技术 |
2.3 鲜肉贮存销售的关键技术 |
3 小结 |
第四章 富硒猪肉的效益分析 |
1 经济效益分析 |
1.1 生产富硒猪肉饲料中添加硒源增加的饲料成本 |
1.2 富硒猪肉增加值 |
1.3 经济效益 |
2 社会效益分析 |
第五章 创新点与展望 |
1 创新点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富硒猪肉销售增效测算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等情况 |
致谢 |
(8)猪高效精液稀释液研究与应用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总论 |
1.1 精液稀释液与猪人工授精技术 |
1.1.1 养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
1.1.2 疾病严重威胁猪业生物安全 |
1.1.3 人工授精是促进猪业发展的核心生物技术 |
1.1.4 精液是病原微生物扩繁基质与传播介质 |
1.1.5 精液稀释液是猪人工授精技术提高的关键因素 |
1.1.6 海南国家无疫区与高效精液稀释液研究 |
1.2 猪精液稀释液研究进展 |
1.2.1 我国猪人工授精技术发展概况 |
1.2.2 前期的研究及成果 |
1.2.3 近期的研究与进展 |
1.2.4 精液是微生物扩繁的基质和疾病传播的介质 |
1.2.5 猪精液传播的病毒性疾病 |
1.2.6 主要的抗病毒药物及药理 |
1.2.7 中草药体外抗病毒研究进展 |
1.2.8 精液稀释液抗微生物研究进展 |
1.2.9 需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
1.3 高效精液稀释液研究技术路径 |
1.3.1 研究目的 |
1.3.2 技术路径 |
1.4 研究内容 |
1.4.1 高效精液稀释液技术构型 |
1.4.2 高效精液稀释液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海南公猪精液中病毒分布的PCR检测 |
2.1.1 公猪精液采集 |
2.1.2 主要试剂 |
2.1.3 病毒总RNA和DNA的抽提 |
2.1.4 引物 |
2.1.5 目的基因片段的扩增 |
2.2 基础精液稀释液配方优化 |
2.2.1 稀释液配制组分 |
2.2.2 公猪精液的采集及品质检查 |
2.2.3 精液稀释液配制 |
2.2.4 精液测试样品 |
2.2.5 精子活率检查 |
2.2.6 精子顶体染色检查 |
2.2.7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
2.3 精液稀释液中抗菌药物筛选 |
2.3.1 试验材料 |
2.3.2 设备与方法 |
2.4 抗菌药物对精液保存时间影响 |
2.4.1 试验材料 |
2.4.2 仪器设备 |
2.4.3 试验方法 |
2.5 抗病毒药物对精子活率的影响 |
2.5.1 试验材料 |
2.5.2 试验方法 |
2.6 抗病毒药物对精液中抗氧化酶的影响 |
2.6.1 试验材料 |
2.6.2 试验方法 |
2.7 高效精液稀释液抗PRRSV、PRV病毒试验 |
2.7.1 试验材料 |
2.7.2 试验仪器 |
2.7.3 病毒滴度测定 |
2.7.4 抗病毒药物样品对Marc145细胞毒性测定 |
2.7.5 抗病毒药物样品对PK15细胞毒性测定 |
2.7.6 抗病毒药物样品对PRRSV的杀灭作用试验 |
2.7.7 抗病毒药物样品对PRV的杀灭作用试验 |
2.8 高效精液稀释液应用效果评价 |
2.8.1 试验方法 |
2.8.2 饲养管理 |
2.8.3 稀释液配方 |
2.9 高效精液稀释液推广应用体系建立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海南种公猪精液中病毒分布的PCR检测 |
3.2 基础精液稀释液配方优化 |
3.2.1 基础稀释液配方优化 |
3.2.2 不同稀释液对精子保存时间影响 |
3.2.3 不同稀释液对精子顶体完整率的影响 |
3.3 精液稀释液中抗菌药物筛选 |
3.4 抗菌药物对精液保存时间影响 |
3.5 抗病毒药物对精子活率的影响 |
3.5.1 抗病毒药物浓度梯度筛选 |
3.5.2 抗病毒药物对大白猪精液保存影响 |
3.5.3 抗病毒药物对长白猪精液保存影响 |
3.5.4 抗病毒药物对杜洛克猪精液保存影响 |
3.6 抗病毒药物对精液中抗氧化酶的影响 |
3.6.1 高效稀释液对精液CAT含量影响 |
3.6.2 高效稀释液对精液T-AOC影响 |
3.6.3 高效稀释液对精液中MDA影响 |
3.7 高效精液稀释液抗PRRSV、PRV病毒试验 |
3.7.1 病毒滴度测定结果 |
3.7.2 抗病毒药物样品对细胞的毒性 |
3.7.3 抗病毒药物样品对病毒杀灭作用 |
3.7.4 筛选高效精液稀释液配方组成 |
3.8 高效精液稀释液应用效果评价 |
3.8.1 高效稀释液对杜洛克母猪繁殖力影响 |
3.8.2 高效精液稀释液对长白猪繁殖力影响 |
3.8.3 高效精液稀释液对大白猪繁殖力影响 |
3.9 高效精液稀释液的推广应用体系建立 |
3.9.1 建立种猪精子资源保障体系 |
3.9.2 高效精液稀释液应用技术指标 |
3.9.3 精液热带地区精液恒温保存及精液配送体系 |
3.9.4 建立优质猪人工授精站 |
3.9.5 制定人工授精技术企业标准 |
3.9.6 热带地区优质猪人工授精推广应用体系 |
3.9.7 项目实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
4 讨论 |
4.1 海南公猪精液中病毒分布的PCR检测 |
4.1.1 PCR应用于动物疫病的快速诊断与流行病学调查 |
4.1.2 病毒与精液品质 |
4.1.3 种公猪疾病防疫 |
4.1.4 猪群疾病监测 |
4.2 基础精液稀释液配方优化 |
4.2.1 适合海南热带种公猪基础稀释液 |
4.2.2 筛选的基础稀释液特点 |
4.2.3 精子顶体完好率 |
4.2.4 稀释液中葡萄糖含量 |
4.2.5 精液稀释液中的抗菌药物 |
4.3 精液稀释液中抗菌药物筛选 |
4.4 抗菌药物对精子保存时间的影响 |
4.5 抗病毒药物对精子活率的影响 |
4.6 抗病毒药物对精液中抗氧化酶的影响 |
4.6.1 精液中的抗氧化酶 |
4.6.2 稀释液抗病毒组分优化 |
4.7 高效精液稀释液抗PRRSV、PRV病毒试验 |
4.8 高效精液稀释液应用效果评价 |
4.9 高效精液稀释液推广应用体系建立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1.1 海南种公猪精液中主要病毒感染率 |
5.1.2 基础精液稀释液配方优化 |
5.1.3 稀释液中抗菌药物 |
5.1.4 抗病毒药物对精子保存活率影响 |
5.1.5 高效稀释液对精液中抗氧化酶影响 |
5.1.6 稀释液抗PRRSV和PRV试验 |
5.1.7 抗病毒药物浓度 |
5.1.8 猪高效精液稀释液 |
5.1.9 猪精液稀释液应用效果评价 |
5.1.10 高效精液稀释液推广应用体系建立 |
5.2 研究创新点 |
5.2.1 研制成功具有抗病毒效果的猪高效精液稀释液 |
5.2.2 建立了高效精液推广应用体系 |
5.2.3 制定了猪人工授精技术企业标准 |
5.3 展望 |
5.3.1 面向全国推广应用 |
5.3.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致谢 |
附录一 优质猪人工授精企业技术标准 |
附录二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编写的教材 |
附录三 博士期间主持完成的课题 |
附录四 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与荣誉 |
附录五 海南省科技厅项目验收意见 |
附录六 推广应用效果报告 |
(10)竹炭的添加对猪粪堆肥过程氮素持留与温室气体减排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生猪养殖业现状及污染 |
1.2 猪粪处理处置现状 |
1.3 猪粪好氧堆肥处理技术存在问题及其研究进展 |
1.4 竹炭在堆肥过程中的应用 |
1.5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2 竹炭的添加对猪粪堆肥腐熟进程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堆肥工艺条件 |
2.2.3 试验设计及采样 |
2.2.4 堆肥样品指标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竹炭的添加对猪粪堆肥过程温度变化及升温效果的影响 |
2.3.2 竹炭的添加对猪粪堆肥过程物料含水率的影响 |
2.3.3 竹炭的添加对猪粪堆肥过程pH的影响 |
2.3.4 竹炭的添加对猪粪堆肥过程电导率的影响 |
2.3.5 竹炭的添加对猪粪堆肥过程总碳的影响 |
2.3.6 竹炭的添加对猪粪堆肥过程C/N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竹炭的添加对猪粪堆肥氮素转化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设计及采样方法 |
3.2.3 样品指标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竹炭的添加对猪粪堆肥过程铵态氮的影响 |
3.3.2 竹炭的添加对猪粪堆肥过程硝态氮的影响 |
3.3.3 竹炭的添加对猪粪堆肥过程亚硝态氮的影响 |
3.3.4 竹炭的添加对猪粪堆肥过程有机氮的影响 |
3.3.5 竹炭的添加对猪粪堆肥过程总氮的影响 |
3.3.6 竹炭的添加对猪粪堆肥过程氨气排放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竹炭的添加对猪粪堆肥过程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设计及采样方法 |
4.2.3 样品指标分析方法 |
4.2.4 数据处理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竹炭的添加对猪粪堆肥过程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
4.3.2 竹炭的添加对猪粪堆肥过程甲烷排放的影响 |
4.3.3 竹炭的添加对猪粪堆肥过程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
4.4 竹炭的添加对猪粪堆肥过程温室效应综合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5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5.1.1 竹炭的添加对猪粪条垛堆肥进程的影响 |
5.1.2 竹炭的添加对猪粪条垛堆肥氮素转化的影响 |
5.1.3 竹炭的添加对猪粪条垛堆肥肥过程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5.2 论文的创新点 |
5.3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专利及奖励 |
四、温度对猪六号病的杀灭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稻恢复系雅恢2117抗瘟基因初探及其组合抗性评价[D]. 陈蓉. 四川农业大学, 2020(01)
- [2]基于抗生素亲和作用和双位点识别模式的致病细菌荧光检测新方法[D]. 时彦黎. 西南大学, 2020(01)
- [3]旅顺口区猪O型口蹄疫防控情况及疫苗效果分析[D]. 李吉玺.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4]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TJM-F92株减毒活疫苗临床免疫效果评价与分析[D]. 王科文.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2)
- [5]养猪发酵床废弃垫料高温堆制肥料的研究[J]. 刘海琴,张志勇,罗佳,张迎颖,刘丽珠,王岩,严少华. 江西农业学报, 2015(08)
- [6]玉米芯基质堆肥发酵技术及发酵基质应用效果研究[D]. 刘保伟.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7]硒对猪生产与保健的影响及富硒猪肉生产关键技术研究[D]. 林长光.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5)
- [8]猪高效精液稀释液研究与应用效果评价[D]. 马乃祥. 海南大学, 2013(01)
- [9]规模化养猪,疫情防治至关重要[J]. 李迎东.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2(09)
- [10]竹炭的添加对猪粪堆肥过程氮素持留与温室气体减排的影响[D]. 李丽劼. 浙江大学,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