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站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酸站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一、酸站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邵东飞[1](2006)在《竹纤维产品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从项目提出的背景、研究的依据和范围、主要经济指标、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方面对安徽金鹿集团竹纤维产品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进行总体概论,本可行性研究为备选方案。然后通过从消费者消费倾向、纺织原料供需矛盾、当地竹资源的优势、国内竹浆粕及竹纤维技术成熟性及国内大部分成套设备先进性的优势等方面对项目提出的背景进行了分析,阐述了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的有利性。论文通过分析世界浆粕、再生纤维素纤维市场以及国内浆粕、再生纤维素纤维市场的供需,分析未来国际和国内市场对竹纤维和竹浆粕的市场需求。并依据设备生产能力及经济合理性确定建设项目的规模和产品方案。论文根据项目建设规模和产品方案确定满足此规模项目所应配备相应的原料、化工辅料、燃料供应;竹浆粕、竹纤维生产工艺技术及设备选择;厂址选择及总图布置;土建及公用工程建设方案;环境保护措施;职业安全卫生;消防措施;节能措施;管理体系和定员。最后,论文对此项目的经济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年销售收入、税金、成本估算、利润总额及分配、盈利能力、还贷能力、不确定因素等范围的财务分析及项目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经营风险等风险分析系统的得出项目的经济评价,论证了项目的可行性。

肖海娇[2](2020)在《远达公司废气回收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化纤行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期间重点支持的行业,而粘胶短纤维又是化纤行业重点发展的种类之一。粘胶短纤维是化纤行业内在国际上有较优势的品种,同时也是比较稀缺的纺织材料。唐山三友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粘胶短纤维生产商,在新征地上建设生产20万吨/年功能性、差别化粘胶短纤维生产线的废气回收项目。粘胶短纤维生产线的废气回收工艺主要是采用二硫化碳吸附回收及硫化氢碱洗工艺,对废气中的二硫化碳气体和硫化氢进行回收处理,分别得到粘胶纤维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化工原料二硫化碳和具有广泛用途的化工原料硫氢化钠。论文对废气回收项目的生产工艺及设备、储存设施方面进行安全评价,通过对物料危险、有害因素及生产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得出需重点防范的主要危险是二硫化碳的火灾、爆炸。依据废气回收工艺过程、物质、主要设备和操作条件等,研究该系统固有的危险、有害因素,预测主要事故种类。根据分析结果,划分出评价单元,进行定性、定量评价,确定各评价单元危险、有害因素和主要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危险、有害程度。最后进行安全条件评价结果的综合分析,根据各单元评价结果,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图4幅;表22个;参46篇。

谢雨宏[3](2019)在《大型高铁客站站房使用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大型高铁客站自诞生至今仅十余年,属较新的建筑类型,其使用后评价既有研究数量相对较少,深度相对较浅。随着“四纵四横”高铁网完全建成,大量尚处于初创期和试错期的大型高铁客站全状态投运,站房的设计失误逐步暴露,应及时发现并纠正,避免错误重现。以全国各地共21座大型高铁客站站房为样本,进行多轮走访调研,发放11类问卷共4817份,运用SPSS、SAS、yaahp、MATLAB等软件进行定量研究。同时,以定性分析弥补结构化研究的不足。研究中的使用后评价主要分为综合满意度评价、焦点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三部分。综合满意度评价以不同使用群体、不同客站站房、不同时间为控制变量,在通过了信效度检验的基础上,分三阶段进行均值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AHP-模糊综合评价,获得了较为系统、详实的评价结果。焦点评价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候车大厅的喜爱度评价,探讨了4个大项,15个中项,22个小项的旅客喜爱度,总结了既有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第二阶段是对设计人员内部访谈,以及对意见箱和投诉热线的查看和整理,发现了诸多隐藏问题并提出了整改意见。在以上评价的基础上,提取出高铁客站站房中的若干突出问题进行诊断性评价。对我国高铁站的基本人流模式问题,通过秩和检验,否定了现行规范总则中“我国高铁站为‘通过式’人流”的基本假设,确认了“我国高铁站仍以‘等候式’人流为主,辅以少量‘通过式’人流”的基本现实。对高铁客站站房的规模预测问题,新建了基于Fisher分布参数估计,预测高铁客站站房及候车空间最高聚集人数的数学模型,能有效解决站房部分空间规模预测不准确的问题。针对站房与城市交通接驳问题,运用改进型logistics模型进行全要素建模,在传统接驳方式中首次纳入4大新要素,计算分摊率期望值,得出量化的设计建议。针对换乘接续现状的不便,提出并讨论了多种优化方案,通过专家评价得出优化建议。此外,还在大型高铁客站站房的商业运营、安检漏洞、大众误解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针对POE中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最后,将研究成果具象化、条文化、系统化,提出高铁客站站房的设计改进建议,为设计实践及规范修编提供参考。

王子[4](2013)在《深圳地铁场站建筑与规划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的发展,地铁应运而生,时至今日,地铁成为了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象征。深圳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已建成通车5条地铁,并投入了地铁三期工程的建设,每天满足着数百万人的的出行需求。然而,地铁的快速的规划、设计、施工在给深圳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潜在的问题。本文着眼于深圳地铁,从建筑及规划设计的角度切入,并非是一个针对地铁的系统性研究,而是旨在发现深圳地铁场站现存的规划和建筑设计中的问题,并尝试对今后深圳地铁场站的设计提出可参考的理论依据。本文的叙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地铁发展的历史沿革和地铁场站理论研究的综述。第二章探讨了地铁一般站的场站设计,抓住站台形式、宽度、平面形式、出入口等要素进行实地调研、横向比较、案例分析,从而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第三章深入到地铁换乘站场站设计的讨论,针对换乘形式、流线设计、商业配套等方面进行研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第四章讨论空间更为复杂的综合枢纽站,对比国内外优秀的综合枢纽站的发展历程,从接驳、功能多样化等角度分析了深圳现有综合枢纽站的优缺点,并探讨了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第五章重点讨论了地铁与城市的关系,进行了对地铁场站向城市综合体转化的研究。第六章讨论未来深圳地铁作为主要的交通形式的发展策略,针对地铁线路规划设计,讨论地铁区间车的设置和快慢线的引入问题。第七章是对研究过程的回首和对全文的总结。地铁的建设是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民生大事,地铁的高效使用,有利于人民便捷的出行,进而有利于城市的发展。深圳地铁以发展建设迅速而闻名,那么深圳作为中国大都市的表率,更应该力求做到更好。已建成的地铁场站难以再进行改建,所以深圳地铁场站的规划和建筑设计都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的发现问题,并在今后的设计中改进、解决问题,唯有这样,才能让城市像奔驰的地铁一样,更好、更快的发展。

管孟争[5](1996)在《酸站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探讨》文中提出对酸沟型式的选择,送酸、回酸管路在配置中应注意的事项,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作了必要的计算。

徐斌[6](2017)在《高硅高阻燃粘胶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硅酸钠为前驱体,通过将硅系阻燃剂添加到粘胶溶液,混合均匀后,采用溶胶-凝胶法实现阻燃剂纳米化,利用湿法纺丝制备高硅高阻燃粘胶短纤维。采用高浓度硫酸锌作为交联剂,高温凝固成型,制得高度交联网络状的高硅含量高阻燃性粘胶纤维,阻燃纤维中无机成分含量可高达30~40%,产品中阻燃有效成分得以完整保留,大大减少了流失率,保证了产品的高阻燃性能。纤维燃烧时,仅产生烟气量非常低,不熔融且不产生熔滴、不释放有毒气体,且具有自灭效果。热分解温度≥300℃,阻燃性能比普通硅系阻燃纤维有较大提高。通过对其制备工艺技术进行研究分析,在使得粘胶纤维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的同时优化了阻燃剂的加入量,同时降低阻燃剂的加入对粘胶纤维自身性能的影响。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与普通粘胶纤维相类似,吸湿透气好,穿着舒适,染色性能优良,织物具有良好的手感、和悬垂性。同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生产线上,对工程化技术进行了研究,对关键性工艺方案、装备方案、工业控制方案、土建工程、公用工程、节能措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经济分析等产业化工程的整个过程进行了研究,制定了完整的产业化工程技术方案,为项目成功实施产业化提供了完整成套技术。高硅高阻燃粘胶短纤维可用于家庭、交通工具、公共场所装饰用纺织品,以及儿童、老人服装,钢铁工、消防人员防护服等高危领域。提高企业在差别化粘胶纤维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为市场提供各项物理指标和阻燃性能优良的阻燃粘胶纤维。

汪妍泽[7](2019)在《学院式建筑教育的传承与变革 ——兼论东南大学建筑教育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建筑教育发展历程是中国建筑学科现代转型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厘清其历史真源、思想脉络,探索其发展规律可以为当今中国建筑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提供重要参考。中国高等建筑教育承袭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思想,并与中国高等建筑教育制度相结合形成了系统、高效的建筑教育模式。但是随着社会变革及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冲击,源自古典美学的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和时代发展愈显脱节,逐渐显露出认知落后、步伐蹒跚的疲态,一度被认为是保守思想的代名词,学界也曾因此而“一边倒”地认为其阻碍了中国建筑教育的现代转型。为了摒除观念偏见、还原史实的客观性,本文采用层次化的方法剖析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的本质,揭示这一经典教育模式的积极意义。研究的首要层次是全面、客观地重审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及其延续,打破中西壁垒以大历史观的视野重识其教学内涵,以时空交织的纵横网络从教育制度与知识体系两方面入手系统探讨“学院式建筑教育”这一命题;研究的更深层次在于梳理高等建筑教育发展脉络中的连贯线索,分析其中可以适应变革、历久弥新的内在因素,而中国建筑教育由移植到创新的发展历程也揭示了学院式建筑教育在中国建筑学科现代转型中的生命力。就以上问题,绪论部分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回顾提出研究的具体内容、创新点及框架。正文六个章节分两部分,就建筑教育制度与知识体系的建立、发展,分别论述自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西方建筑教育的历史渊源,以及以东南大学建筑教育为典型的中国建筑教育的演进。第一部分包含第一、二章。第一章从西方建筑教育组织方式梳理高等院校中建筑教育制度的建立过程,从中透析教育制度步步变革的影响因素。第二章从西方建筑教育知识结构演变展示高等建筑教育在多种思想源头的影响下呈现出的开放性知识体系,以此预示中国建筑教育思想现代转型的可能性。第二部分包含第三至六章。第三章通过各时期典型教学计划对比分析中国高等建筑教育制度的建立、发展及变革阶段的动态因素;第四、五章分别从知识体系的两个方面:设计方法和设计思想,论述中国建筑教育从吸收西方建筑思想到自主建立“中国建筑”的意识觉醒;第六章通过回顾文革及改革开放后东南大学教学改革成果,提出学院式建筑教育在中国建筑教育现代转型中的积极意义。结语部分回应绪论中提出的问题,总结中国建筑教育的多重源头以及中西建筑教育的谱系关系,揭示当代从事建筑教育发展研究的价值,并对可能的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全文约25.7万字,图片263幅,表格55幅。

梁敏英[8](2013)在《大型商业建筑消防设计相关法规及条文的研究及消防设计策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型公共商业建筑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兴起。我国目前大部份工程采用传统的防火分析的方法即“处方式”(the prescriptive fireprotection analytical code)防火分析的方法。即强调每项“指标”的达标。技术人员只需根据建筑的形式结合个人的实践经验“对方抓药”制定出防火方案,就认为是满足防火安全要求。但是,随着社会进步,一方面在商业建筑中出现了一些规范无法规定的具有新的设计理念和结构形式的建筑形态及新的业态分布,这些新型建筑对现行规范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各地消防局根据自已在消防审批过程中的研究结果及各种相关技术支持制定出符合地方情况的法规条文来指导商业建筑“处方式”防火设计。本文首先对现行国家与地方中有关商业建筑相关的规范条文及其理论基础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对比分析,提出了地方性条文标准比国家规范对大型商业建筑的针对性更强,更详细,是国家规范的一个有力的补充的观点。接着通过对性能化防火设计的分析方法,案例分析,影响因素这三方面的详细分析对比提出了在大型商业建筑防火设计中的难点与重点:疏散宽度,疏散距离,防火分区这三方面的个人看法与建议,在此基础上最终得出了现阶段大型商业建筑消防设计的策略并应用到具体工程实例鹤山广场中去,最终通过了当地消防局的审核,获得他们的认可,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得到了应用。

王留萍[9](2011)在《大城市地下变电站设计中的若干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大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房地产的开发,使得供电负荷猛增,变电站的分布也越来越密,并逐渐深入到市中心的商业区、金融区及住宅区。为此,在城区建设变电站就面临一些新的问题:选址难、电磁波及噪声对环境的影响、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等。地下变电站的建造恰恰能解决以上问题,因而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本文就地下变电站的站址选择、电气主接线选择、主要电气设备选择等问题展开研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1)针对地下变电站的站址选择问题提出采用两阶段优化方法,即先通过计算机优化方法形成初始方案,再通过专家优化调整阶段对候选站址进行综合评分,从而确定待建变电站的最优站址方案。(2)针对电气主接线选择提出利用四状态模型,使用最小割集法量化电气主接线的可靠性与经济性指标,直观地分析比较其各自的可靠性与经济性水平,以此来综合选择最优的主接线方案。(3)针对主要电气设备选择问题提出采用LCC估算法,将工程寿命周期中各阶段所需费用细分后进行估算,找到成本与可靠性之间的平衡,从而取得设备选择的最优经济决策,降低地下变电站的工程造价。最后文中还介绍分析了上海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三座不同电压等级的地下变电站:110kV自忠站、220kV人民广场站、500kV世博变电站的建造情况。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10](2016)在《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促进中国交通工程学科的发展,从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道路交通安全、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交通设计、交通服务设施与机电设施、地面公共交通、城市停车交通、交通大数据、交通评价11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交通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交通流理论方面综述了交通流基本图模型、微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中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宏观交通流理论、网络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方面综述了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与可持续发展、交通出行行为特征、交通调查方法、交通需求预测等;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综述了交通安全规划、设施安全、交通安全管理、交通行为、车辆主动安全、交通安全技术标准与规范等;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方面综述了交通信号控制、通道控制、交通控制与交通分配、车路协同系统、智能车辆系统等;交通管理方面综述了交通执法与秩序管理、交通系统管理、交通需求管理、非常态交通管理;交通设计方面综述了交通网络设计、节点交通设计、城市路段交通设计、公共汽车交通设计、交通语言设计等;地面公共交通方面综述了公交行业监管与服务评价、公交线网规划与优化、公交运营管理及智能化技术、新型公交系统;城市停车交通方面综述了停车需求、停车设施规划与设计、停车管理与政策、停车智能化与信息化;交通大数据方面综述了手机数据、公交IC卡、GPS轨迹及车牌识别、社交媒体数据在交通系统分析,特别是在个体出行行为特征中的研究;交通评价方面分析了交通建设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交通影响评价。

二、酸站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酸站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竹纤维产品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总论
    1.1 项目提出的背景研究
    1.2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依据和范围
    1.3 项目要点
    1.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5 结论和评价
    1.6 存在问题与建议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有利性研究
    2.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研究
    2.2 项目建设的有利性研究
第三章 市场供需分析
    3.1 世界浆粕市场供需分析
    3.2 世界再生纤维素纤维市场供需分析
    3.3 国内浆粕市场的供需分析
    3.4 国内再生纤维素纤维的供需及竹纤维市场的供需分析
第四章 项目实施方案研究
    4.1 项目的建设规模和产品方案研究
    4.2 原料、化工辅料和燃料供应
    4.3 竹浆粕生产工艺技术和主要设备选择
    4.4 竹纤维生产工艺技术和主要设备选型
    4.5 厂址选择和总图布置
    4.6 土建和公用工程建设方案
    4.7 环境保护
    4.8 职业安全卫生
    4.9 消防
    4.10 节能
    4.11 管理体系和定员
    4.12 实施细则
第五章 经济评价
    5.1 经济评价依据及方法
    5.2 基础数据
    5.3 财务分析
    5.4 项目风险分析
    5.5 评价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2)远达公司废气回收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关于粘胶纤维产生废气的处理方法
    1.3 国内外关安全评价的研究
        1.3.1 国外关于安全评价方面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关于安全评价方面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目的、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远达粘胶短纤维生产废气危害分析
    2.1 粘胶短纤维生产工艺简介
        2.1.1 关于原液工序的相关工艺介绍
        2.1.2 关于纺练车间相关工艺介绍
        2.1.3 关于酸站车间相关工艺介绍
    2.2 粘胶纤维生产过程废气回收主要技术工艺
    2.3 粘胶短纤维废气回收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2.3.1 危险有害因素概况
        2.3.2 粘胶短纤维废气回收项目物质危险性识别
        2.3.3 粘胶短纤维废气回收风险识别
        2.3.4 粘胶短纤维废气回收项目危险有害因素分布汇总
        2.3.5 粘胶短纤维废气回收项目重大危险源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废气回收项目安全评价单元划分及评价方法选择
    3.1 安全评价单元的划分
        3.1.1 安全评价单元划分原则
        3.1.2 安全评价单元划分理由
        3.1.3 安全评价单元划分结果
    3.2 安全评价方法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废气回收危险程度定性定量分析
    4.1 废气回收项目危险程度定性分析
    4.2 废气回收项目危险程度定量分析
    4.3 二硫化碳发生火灾爆炸的伤亡范围的模拟计算
        4.3.1 定量评价模型(池火灾)
        4.3.2 定量评价模型(蒸汽云)
        4.3.3 定量评价模型(扩展蒸汽)
    4.4 远达粘胶纤维项目二硫化碳储罐区模拟评价结果
    4.5 远达粘胶纤维项目二硫化碳储罐区模拟评价结果分析
        4.5.1 池火灾模型评价结果分析
        4.5.2 蒸气云爆炸模型评价结果分析
        4.5.3 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爆炸模型评价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废气回收技术与安全对策
    5.1 从技术方面考虑的对策
    5.2 从安全角度方面考虑的对策
    5.3 从火灾爆炸方面考虑的危险对策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大型高铁客站站房使用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1.2.1 研究背景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中的不足
    1.3 相关学科、研究方法及主要技术路线
        1.3.1 相关学科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意义、范围与研究策略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范围
        1.4.3 研究策略
    1.5 研究的特色、创新点和局限性
        1.5.1 研究特色
        1.5.2 主要创新点
        1.5.3 研究的局限性
    1.6 几个重要概念
        1.6.1 高铁客站
        1.6.2 大型
        1.6.3 站房
        1.6.4 使用后评价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评价前准备
    2.1 概述
    2.2 评价前准备的目的
    2.3 对评价客体的预研究
        2.3.1 评价客体的范围
        2.3.2 对评价客体的现场调研
        2.3.3 对评价客体的图纸分析
        2.3.4 评价客体的分类
        2.3.5 评价客体的选择
    2.4 对使用者(评价主体)的预研究
        2.4.1 对三大类使用者的现场访谈
        2.4.2 对使用者的问卷调查
        2.4.3 评价主体的范围和抽样方法的确定
    2.5 评价逻辑的建立
        2.5.1 拟定研究思路
        2.5.2 确定研究旨趣
        2.5.3 研究设计综合性评价
        2.5.4 研究设计焦点评价
        2.5.6 选择分析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型高铁客站站房综合满意度评价
    3.1 满意度评价概述
        3.1.1 满意度评价的概念界定
        3.1.2 满意度评价的研究状况
    3.2 满意度评价设计
        3.2.1 满意度评价的研究目的
        3.2.2 满意度评价的研究内容
        3.2.3 满意度评价的研究方法
    3.3 研究假设的提出
        3.3.1 先导性研究
        3.3.2 研究假设
    3.4 信效度检验
        3.4.1 信度检验
        3.4.2 效度检验
    3.5 第一阶段:以不同使用者为控制变量的满意度研究
        3.5.1 评价客体的背景信息
        3.5.2 问卷设计和数据采集
        3.5.3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3.6 第二阶段:以不同车站为控制变量的满意度研究
        3.6.1 评价对象的选取
        3.6.2 问卷调查和数据搜集
        3.6.3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3.7 第三阶段:以不同时间(平峰期和高峰期)为控制变量的满意度研究
        3.7.1 评价对象的选取
        3.7.2 问卷调查和数据搜集
        3.7.3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3.8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型高铁客站站房满意度评价权重计算
        3.8.1 层次分析法概述
        3.8.2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3.8.3 因子的重要性排序
        3.8.4 权重计算
        3.8.5 层次分析结果的综合分析
    3.9 大型高铁客站站房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
        3.9.1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概述
        3.9.2 运用yaahp软件实施模糊综合评价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型高铁客站站房焦点评价
    4.1 焦点评价概述
    4.2 候车大厅的旅客喜爱度评价
        4.2.1 喜爱度评价概述
        4.2.2 喜爱度评价设计
        4.2.3 对评价客体的预研究
        4.2.4 现场调研
        4.2.5 喜爱度问卷设计及样本采集
        4.2.6 喜爱度分析及结果
    4.3 基于内部访谈、意见箱及投诉热线的焦点评价
        4.3.1 概述及评价措施
        4.3.2 焦点问题及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几类特殊站型的专项评价
    5.1 线下穿越型
        5.1.1 线下穿越型概述
        5.1.2 线下穿越式站型的评价框架
        5.1.3 线下穿越型优点
        5.1.4 线下穿越型缺点
        5.1.5 线下穿越型高铁站适用性的基本结论
    5.2 站城一体型
        5.2.1 站城一体型概述
        5.2.2 站城一体式站型的评价框架
        5.2.3 站城一体型优点
        5.2.4 站城一体型缺点
        5.2.5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权重
        5.2.6 站城一体型高铁站适用性的基本结论
        5.2.7 站城一体型高铁站推广中的困难及建议
    5.3 骑跨式站型——小城大站
        5.3.1 骑跨式站型简介
        5.3.2 骑跨式站型的评价框架
        5.3.3 若干缺点的研究及评价
        5.3.4 若干优点的研究及评价
        5.3.5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权重
        5.3.6 骑跨式高铁站适用性的基本结论
    5.4 线侧式站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若干突出问题的诊断性评价
    6.1 若干突出问题概述
    6.2 诊断性评价概述
    6.3 基本人流模式(“通过式”还是“等候式”)问题
        6.3.1 基本人流模式设计现状
        6.3.2 高铁站“通过式”客流的假设检验
        6.3.3“通过式”客流不成立的原因分析
        6.3.4 基本人流模式改进建议
    6.4 规模预测问题
        6.4.1 基于Fisher分布参数估计的最高聚集人数预测模型
        6.4.2 站房面积指标问题
        6.4.3 旅客车站专用场地最小面积问题
    6.5 站房与城市交通接驳问题
        6.5.1 各种接驳方式的分摊率
        6.5.2 小汽车送站落客区问题
        6.5.3 停车场问题
        6.5.4 地铁接驳问题
        6.5.5 网约车问题
    6.6 铁路换乘接续问题
        6.6.1 既有换乘接续方式及优缺点
        6.6.2 换乘接续旅客喜爱度专项调研
        6.6.3 其他换乘接续方案的探讨
        6.6.4 优化方案的专家投票及改进建议
    6.7 安检漏洞问题
        6.7.1 安检漏洞的发现
        6.7.2 模拟违禁物品传递实验
        6.7.3 产生安检漏洞的原因
        6.7.4 安检漏洞解决措施
    6.8 各种误解的集中解释
        6.8.1 高铁客站远离市区及命名问题
        6.8.2 国外高铁站“更繁忙”但“不拥挤”问题
        6.8.3 站房及接驳交通未通宵运营问题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大型高铁客站站房设计改进建议
    前言
    7.1 总则
    7.2 总平面布置的改进建议
        7.2.1 总平面布置改进建议
        7.2.2 总体流线设计改进建议
        7.2.3 站房总体设计的其他改进事项
    7.3 车站广场的设计改进建议
        7.3.1 车站广场组成的改进建议
        7.3.2 车站广场设计要点的改进建议
        7.3.3 专用场地面积指标的改进建议
        7.3.4 站房平台设计值的改进建议
        7.3.5 广场绿化的设计改进建议
        7.3.6 公交、轨交接驳的设计改进建议
        7.3.7 卫生间设计改进建议
    7.4 站房的设计改进建议
        7.4.1 基本设计原则的改进建议
        7.4.2 集散厅
        7.4.3 候车区(室)
        7.4.4 售票用房
        7.4.5 高铁快递设施改进建议
        7.4.6 旅客服务设施改进建议
        7.4.7 旅客用厕所、盥洗间改进建议
        7.4.8 客运管理、生活和设备用房设计改进建议
    7.5 站场客运建筑的设计改进建议
        7.5.1 跨线设施的设计改进建议
        7.5.2 检票口设计改进建议
    7.6 设施设备的设计改进建议
        7.6.1 暖通、空调的改进建议
        7.6.2 信息智能化的改进建议
结论及展望
    1.主要研究成果
    2.主要创新点
    3.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1 调研的大型高铁客站站房基本信息表
附录 2 大型高铁客站站房使用后评价探索性员工问卷
附录 3 大型高铁客站站房使用后评价探索性旅客问卷
附录 4 大型高铁客站站房使用后满意度调查表(旅客)
附录 5 大型高铁客站站房使用后满意度调查表(动车司乘人员)
附录 6 大型高铁客站站房使用后满意度调查表(车站工作人员)
附录 7 候车空间旅客使用喜爱度倾向调查表
附录 8 线下穿越型高铁站适用性专家评价表
附录 9 站城一体型高铁站适用性专家评价表
附录 10 骑跨型高铁站适用性专家评价表
附录 11 大型高铁站站房城市交通接驳方式调查表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深圳地铁场站建筑与规划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目前研究现状及水平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深圳地铁场站设计中一般站现存若干问题的研究
    2.1 概述
    2.2 站台形式及宽度将如何满足大量客流的疏散
        2.2.1 不同城市的站台形式及宽度对比
        2.2.2 对站台宽度设计原则的对比研究
    2.3 楼梯与扶梯的设置及其对乘客流线的影响
        2.3.1 楼梯与扶梯设置位置对空间和乘客流线的影响
        2.3.2 楼梯与扶梯设置方式对乘客流线的影响
        2.3.3 总结
    2.4 地面出入口与建筑物及城市的结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深圳地铁场站设计中换乘站现存若干问题的研究
    3.1 概述
    3.2 空间不足导致的拥堵与费时
        3.2.1 站台换乘中站台空间不足
        3.2.2 同站台换乘中站台空间不足
        3.2.3 换乘通道宽窄与长度的博弈
    3.3 乘客流线交叉对换乘效率的影响
    3.4 站内商业配套的不完善和不重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深圳地铁场站设计中枢纽站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4.1 概述
    4.2 深圳几大枢纽站概述及优缺点评析
    4.3 将“广场”空间作为重要换乘平台的交通枢纽场站
        4.3.1 传统枢纽站对“广场”的依赖——对深圳罗湖火车站交通枢纽的研究
        4.3.2 枢纽站立体化换乘的进步——对深圳北站交通枢纽的研究
    4.4 将多种交通功能整合于一栋建筑的枢纽场站——与上海虹桥交通枢纽的对比研究
    4.5 城市综合体——枢纽场站的未来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地铁场站的城市综合体和地区中心
    5.1 概述
    5.2 城市节点——从交通枢纽站到城市综合体
        5.2.1 反其道而行之——深圳市中心以商业为核心的综合体发展思路
        5.2.2 以交通枢纽为核心整合城市空间——以香港九龙站、日本横滨站、东京新宿站、池袋站为例
    5.3 社区中心的繁荣——以交通为核心的社区中心综合体
        5.3.1 深圳社区中心对交通功能的忽略
        5.3.2 香港、日本以交通枢纽为核心的社区中心综合体案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关于未来深圳地区地铁线路规划设计的探讨
    6.1 关于深圳地铁新增区间车的探讨
    6.2 针对深圳地铁未来快慢线规划设计的探讨
        6.2.1 地铁快慢线的定义与特点
        6.2.2 国外快线案例
        6.2.3 深圳建设地铁快慢线的必要性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再思考
    7.1 全文总结
        7.1.1 深圳地铁场站建筑设计方面若干问题的总结
        7.1.2 深圳地铁场站规划设计方面若干问题的总结
    7.2 大城市地铁场站设计未来的关注点
        7.2.1 地铁场站的可持续发展
        7.2.2 高效出行与乘客的候、乘车体验
    7.3 写作体会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高硅高阻燃粘胶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粘胶纤维及其阻燃简介
        1.2.1 粘胶纤维
        1.2.2 粘胶纤维反应机理
        1.2.3 粘胶纤维阻燃化的意义
        1.2.4 粘胶纤维的阻燃改性方法
        1.2.5 阻燃剂种类
    1.3 国内外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高硅高阻燃粘胶纤维制备与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2.2.1 实验原料
        2.2.2 仪器设备
    2.3 阻燃粘胶纤维的制备
    2.4 结果及讨论
        2.4.1 极限氧指数分析(LOI)
        2.4.2 碱纤比对纤维指标的影响分析
        2.4.3 纺丝浴和牵伸分配对阻燃性能分析
        2.4.4 纤维表面形貌分析及其他性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程设计与计算
    3.1 引言
    3.2 设计产品产量和规格
    3.3 生产线设备能力与生产计划
    3.4 工程实施技术方案
        3.4.1 国内粘胶生产工艺与装备概况
        3.4.2 碱纤维素制备工艺选择
        3.4.3 老成工艺选择
        3.4.4 黄化工艺选择
        3.4.5 熟成工艺选择
        3.4.6 酸站工艺选择
        3.4.7 工艺流程简介
    3.5 工程实施主要设备方案
    3.6 工程实施生产控制方案
    3.7 原材料供应
        3.7.1 主要原辅材料规格
        3.7.2 主要原辅材料消耗量
        3.7.3 主要原辅材料来源
        3.7.4 主要原辅材料贮存
    3.8 总图布置
        3.8.1 设计依据
        3.8.2 厂址概况
        3.8.3 气象和水文条件
        3.8.4 总平面布置
        3.8.5 竖向布置
        3.8.6 厂区道路和绿化
    3.9 土建工程
        3.9.1 建筑设计设计依据
        3.9.2 主要结构设计及依据
    3.10 基础方案
        3.10.1 工程地质条件
        3.10.2 地基基础处理方案
        3.10.3 给排水及消防系统
    3.11 供电系统
    3.12 暖通工程
        3.12.1 编制依据及参数
        3.12.2 空气调节
        3.12.3 通风工程
        3.12.4 供热系统
    3.13 动力站
        3.13.1 压缩空气系统
        3.13.2 冷冻水系统
    3.14 节能措施
        3.14.1 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3.14.2 能源供应状况
        3.14.3 能源消耗状况
        3.14.4 能源消耗指标分析
        3.14.5 节能措施
    3.15 环境影响评价
        3.15.1 设计依据
        3.15.2 废气及其处理
        3.15.3 废水
        3.15.4 废渣
        3.15.5 噪声控制
    3.1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技术经济分析
    4.1 引言
    4.2 市场需求
    4.3 高硅高阻燃粘胶纤维的特性及用途
    4.4 经济效益测算
    4.5 社会效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7)学院式建筑教育的传承与变革 ——兼论东南大学建筑教育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现实: 问题提出
        0.1.1 建筑师的多重身份
        0.1.2 建筑教育的单一源头
    0.2 研究:内容及范畴
        0.2.1 研究对象
        0.2.2 论述要点
        0.2.3 案例选择
        0.2.4 时间限定
    0.3 前期:国内外研究现状
        0.3.1 国外研究现状
        0.3.2 国内研究现状
    0.4 预期:目标及创新
        0.4.1 研究目标
        0.4.2 研究创新
        0.4.3 研究框架
第一章 大学样本:教育制度的移植与演化
    1.1 建筑教育制度的基本结构
        1.1.1 机构与职责
        1.1.2 课程与评价
    1.2 美国建筑教育的社会性
        1.2.1 美国建筑教育的兴起
        1.2.2 美国建筑师学会及建筑院校联盟
        1.2.3 布扎设计研究会
        1.2.4 民间画室
    1.3 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1.3.1 课程基本架构
        1.3.2 课程构架扩展
        1.3.3 教学研究结合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本源重溯:教学思想的修正与再现
    2.1 巴黎美术学院教育思想要点
        2.1.1 设计
        2.1.2 表现
    2.2 古典思想的起伏
        2.2.1 推陈出新:崇古与尚新之辩
        2.2.2 另立门户:对美院办学宗旨的挑战
        2.2.3 分道扬镳:对古典文化根基的批判
    2.3 现代思想的冲击
        2.3.1 古典美学余温
        2.3.2 现代主义萌芽
        2.3.3 现代主义盛期
    2.4 终结及后续
        2.4.1 终结背后
        2.4.2 思想回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度异化:工学院中的美院教育
    3.1 大学建筑教育的建立
        3.1.1 行业背景
        3.1.2 工学根基
        3.1.3 美术缘起
    3.2 制度初成:三十年传统
        3.2.1 工学预设
        3.2.2 美术居上
        3.2.3 建国前后
    3.3 制度建立:十七年改革之
        3.3.1 院系调整
        3.3.2 教学机构的重组
        3.3.3 课程系统的再造
    3.4 制度创新:十七年改革之二
        3.4.1 实践意识的上升
        3.4.2 自主修正与探索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思维渐进:设计方法的纠偏与探索
    4.1 教学思想传播
        4.1.1 分解构图作为基础设计训练
        4.1.2 构图作为建筑设计训练
        4.1.3 初识与误读
    4.2 基础设计训练
        4.2.1 西方古典建筑分解构图
        4.2.2 中国传统建筑分解构图
        4.2.3 中西分解构图交替演化
    4.3 建筑设计训练
        4.3.1 设计命题的继承
        4.3.2 设计方法的变革
        4.3.3 设计理论的发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化踌躇:中国建筑的自觉与重建
    5.1 对传统形式的自觉
        5.1.1 对民族内容的定位
        5.1.2 对混合风格的辨析
    5.2 对现代建筑的认知
        5.2.1 “中国现代建筑
        5.2.2 技术为手段
        5.2.3 建造为目的
    5.3 对地域文化的重建
        5.3.1 地域建筑理念的建立
        5.3.2 地域建筑理念的发展
        5.3.3 建筑思潮的综合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理性介入:中国教育的退守与新生
    6.1 十年断续
        6.1.1 工农兵学员
        6.1.2 新三届
        6.1.3 研究生
    6.2 改革前奏
        6.2.1 外界输入
        6.2.2 自发改革
    6.3 理性思想
        6.3.1 国际交流
        6.3.2 理性教改
    6.4 本章小结
结语
    7.1 学院式建筑教育作为历史线索
    7.2 学院式建筑教育作为体系范式
    7.3 学院式建筑教育的学科价值
    7.4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学术成果
致谢

(8)大型商业建筑消防设计相关法规及条文的研究及消防设计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商业建筑的历史及发展
        1.1.1 商业建筑发展史
        1.1.2 商业建筑的设计倾向
        1.1.3 商业建筑的发展倾向
    1.2 大型商业建筑的特点及火灾特性
        1.2.1 大型商业建筑的特点
        1.2.2 大型商业建筑的火灾特性
    1.3 课题的研究背景
    1.4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大型商业建筑按“处方式“防火规范进行消防设计常见问题分析
        1.5.1 关于疏散宽度的问题
        1.5.2 关于疏散距离与安全出口设置的问题
        1.5.3 关于防火分区的问题
        1.5.4 地下大型商业建筑防火设计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1.5.5 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在防火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1.5.6 附属于商业建筑的多厅影院在防火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1.5.7 本节小结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型商业建筑国家规范及地方法规的比较分析
    2.1 导读
    2.2 国家处方式规范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有关商业建筑的主要内容
        2.2.1 国家规范关于商业建筑防火设计的由来及编制依据
        2.2.2 国家规范关于商业建筑防火设计的内容
    2.3 地方性条文规范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编制依据
        2.3.1 各地地方性条文规范的由来与编制依据
        2.3.2 本节小结
    2.4 各地地方性条文规范关于商业建筑防火设计的内容概述
        2.4.1 《重庆市大型商业建筑设计防火规范》(DBJ50-054-2006)主要内容概述
        2.4.2 江苏省《商业建筑设计防火规范》(DGJ32/J 670-2008)主要内容概述
        2.4.3 上海市《大中型商场防火技术规定》,沪消发[2004]352 号文,主要内容概述
        2.4.4 各地方性条文的内容比较分析
    2.5 国家“处方式”规范与各地地方性条文规范的内容比较研究
        2.5.1 各要点的具体对比分析
    2.6 地方法规的特色及借鉴意义
        2.6.1 各地地方性条文规范的创新点
        2.6.2 各地地方条文规范的借鉴方式及意义
    2.7 结论
第三章 大型商业建筑国家规范及性能化防火设计比较分析
    3.1 我国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体系及其在使用中反馈的主要问题
        3.1.1 我国现行防火设计的整个规范体系简介
        3.1.2 我国现行防火规范的发展及在使用中反馈的主要问题
    3.2 性能化设计简介
        3.2.1 性能化防火设计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主要内容
        3.2.2 各国性能化设计简介
        3.2.3 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概念和特点
        3.2.4 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流程
        3.2.5 性能化设计的体系组成
    3.3 性能化防火设计与国家规范之间的主要差别
        3.3.1 处方式防火规范的基本理念
        3.3.2 性能化防火设计的基本理念基本思想及目标
        3.3.3 性能化防火设计与处方式防火设计的比较分析
    3.4 性能化防火设计的设计方法及借鉴意义
        3.4.1 性能化设计方法举例分析
        3.4.2 性能化防火设计的借鉴意义及借鉴方法
    3.5 结论
        3.5.1 性能化防火设计在我国的发展
        3.5.2 现阶段性能化防火设计主要存在的问题
        3.5.3 正确地对待与推动性能化防火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型商业建筑消防设计若干问题分析
    4.1 导读与分析方法
        4.1.1 导读
        4.1.2 分析方法
    4.2 疏散宽度设计
        4.2.1 国家规范中关于商业建筑疏散宽度设计的规定的主要内容
        4.2.2 地方性条文规范中关于商业建筑疏散宽度设计的规定的主要内容
        4.2.3 国家规范与地方性条文规范中关于商业建筑疏散宽度设计的规定的比较分析
        4.2.4 影响商场客流量的主要因素分析
        4.2.5 商业建筑疏散宽度设计与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比较分析
        4.2.6 案例分析
        4.2.7 结论
    4.3 疏散距离与安全出口设计
        4.3.1 国家规范中关于商业建筑疏散距离设计的规定的主要内容
        4.3.2 地方性条文规范中关于商业建筑疏散距离设计的规定的主要内容
        4.3.3 国家规范与地方性条文规范中关于商业建筑疏散距离设计的规定的比较
        4.3.4 影响疏散距离的因素理论分析
        4.3.5 案例分析
    4.4 防火分区设计
        4.4.1 关于商业建筑防火分区设计的问题综述
        4.4.2 中庭及室内步行街在防火设计中的地位及具体要求
    4.5 电影院观众厅位置及防火分区设计(略写)
        4.5.1 国家规范中电影院位于三层以上设计的规定的主要内容
        4.5.2 案例分析
        4.5.3 小结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型商业建筑消防设计策略分析
    5.1 导读
    5.2 方案设计之初就应当考虑消防设计制定完善的防火设计方法
        5.2.1 构造环形灾时的疏散流线
        5.2.2 可避难空间的利用与创造
        5.2.3 中庭与室内步行街的布局
        5.2.4 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5.3 对“处方式”防火设计方法在使用的同时积极地补充和完善
    5.4 应用地方规范的合理规定解决国家规范不能解决的难题
    5.5 对于规范不能解决的“超规”部份采用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程实例
    6.1 导读
    6.2 高层商业建筑—鹤山广场工程基本情况
        6.2.1 工程概况
    6.3 消防安全设计
        6.3.1 建筑防火设计特点
        6.3.2 建筑单体消防设计
    6.4 消防安全设计存在问题
        6.4.1 某些疏散宽度过多过宽问题
        6.4.2 某些疏散距离超长问题
        6.4.3 中庭防火及过渡空间防火处理问题
        6.4.4 电影院防火设计问题
    6.5 借用地方规范解决消防方面的问题
    6.6 工程实际应用后续调研
        6.6.1 工程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6.6.2 结论
    6.7 本章小结
结论
    1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2 后续研究及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大城市地下变电站设计中的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 国内外地下变电站发展现状
        1.2.1 国外地下变电站发展情况
        1.2.2 国内地下变电站发展情况
    1.3 地下变电站主要设计的内容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大城市地下变电站的站址选择
    2.1 引言
        2.1.1 变电站选址的重要性
        2.1.2 影响站址选择的因素
    2.2 变电站站址优化方法介绍
        2.2.1 定性分析法
        2.2.2 负荷重心法
        2.2.3 定量分析法
        2.2.4 两阶段站址优化方法
    2.3 地下变电站站址选择的两阶段优化方法
        2.3.1 计算机优化阶段:形成初始方案
        2.3.2 专家优化调整阶段:候选站址综合评分
        2.3.3 层次分析法(AHP)
    2.4 算例分析
第三章 地下变电站主接线设计
    3.1 电气主接线设计的基本要求
    3.2 电气主接线的可靠性评估
        3.2.1 可靠性模型
        3.2.2 可靠性研究方法
        3.2.3 算例及分析
    3.3 常见几种电气主接线的优缺点分析
        3.3.1 无汇流母线的电气主接线方式
        3.3.2 有汇流母线的电气主接线方式
    3.4 地下变电站常用的主接线形式
第四章 地下变电站电气主设备的选择
    4.1 电气主设备选择的一般原则
        4.1.1 按正常工作条件选择电气设备
        4.1.2 按短路情况进行校验
        4.1.3 常用电气设备的选择及校验项目
    4.2 LCC在电气主设备选择中的应
        4.2.1 变电站LCC的构成
        4.2.2 LCC各部分估算模型
        4.2.3 实例分析
    4.3 地下变电站常用设备
        4.3.1 主变压器
        4.3.2 配电装置
        4.3.3 地下箱变
第五章 上海地区地下变电站简介与分析
    5.1 地下110kV自忠变电站
        5.1.1 变电站站址
        5.1.2 变电站主接线方式
        5.1.3 主要电气设备的选用
    5.2 地下220kV人民广场变电站
        5.2.1 变电站站址
        5.2.2 变电站主接线方式
        5.2.3 主要电气设备的选用
    5.3 地下500kV世博变电站
        5.3.1 变电站站址
        5.3.2 变电站主接线方式
        5.3.3 主要电气设备的选用
    5.4 案例总结与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酸站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竹纤维产品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D]. 邵东飞. 吉林大学, 2006(10)
  • [2]远达公司废气回收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 肖海娇.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3]大型高铁客站站房使用后评价[D]. 谢雨宏.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4]深圳地铁场站建筑与规划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D]. 王子. 深圳大学, 2013(S1)
  • [5]酸站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 管孟争. 人造纤维, 1996(06)
  • [6]高硅高阻燃粘胶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徐斌. 天津工业大学, 2017(10)
  • [7]学院式建筑教育的传承与变革 ——兼论东南大学建筑教育发展[D]. 汪妍泽. 东南大学, 2019(05)
  • [8]大型商业建筑消防设计相关法规及条文的研究及消防设计策略分析[D]. 梁敏英.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3)
  • [9]大城市地下变电站设计中的若干问题研究[D]. 王留萍.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7)
  • [10]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6(06)

标签:;  ;  ;  ;  ;  

酸站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