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电信市场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宋罗娜[1](2021)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产业生态研究》文中认为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电信运营商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随着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传统业务持续下降和产业上下游界限日渐模糊,电信运营商在产业价值链的优势地位,面临被管道化和低价值化的威胁。互联网OTT业务冲击、用户新增规模有限以及新兴市场进入壁垒高等现状,迫使电信运营商重新思考在产业生态系统中生存与发展策略。同时能源消耗与气候问题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战略对电信运营商服务能力提出新要求。电信运营商必须进一步提升绿色创新能力、网络连接能力、平台与应用服务能力,推动自身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创新和服务能力优化是电信运营商在产业生态中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手段之一,互联网时代下电信运营商如何进行创新和能力提升,以满足用户日益丰富的信息技术服务需求,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一现实问题,正处于探索之中。本文针对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产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电信运营商绿色技术创新行为研究基于产业协同和绿色创新文献研究,明确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市场竞争及电信运营商与设备制造商之间共生关系,结合电信企业及其服务产品特征,构建了一种电信运营商绿色技术创新双层博弈模型,包括生态位重叠竞争角度的演化博弈模型,生态位互补合作角度的讨价还价博弈模型,为电信运营商在网络基础服务和平台应用创新业务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2)运营商网络可持续发展框架与评估研究面向电信运营商未来网络架构与服务需求,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态和谐、循环经济和可持续社会为目标,从系统、技术、设备和能源等层面分析未来信息通信网络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提出了一种电信运营商网络可持续发展框架与评估体系,包括具有多方位可持续特征的未来网络框架,网络性能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为电信运营商网络基础服务绿色发展提供参考。(3)运营商垂直生态技术赋能研究分析了物联网与区块链等技术在传统产业供应链中的应用情况,识别技术方案设计的关键因素并对技术性能指标进行仿真,扩展了现有指标体系,提出了电信运营商垂直生态下的创新业务模式,构建了以电信运营商、传统企业和政府为代表的三方博弈模型,就区块链等技术在供应链中的采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各方互动策略。为电信运营商在平台服务等创新业务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4)运营商垂直生态解决方案研究分析了电信运营商在供应链溯源管理方面的项目,针对电信运营商在农业场景下的业务发展现状,设计了一种电信运营商在垂直生态中的创新业务解决方案。基于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技术,结合供应链可持续发展需求,构建了一种区块链的双链结构,包括记录交易数据的主链和记录物联网数据的子链,并在不同模拟场景中验证结构性能,为电信运营商提升创新业务服务能力提供参考。
朱振华[2](2021)在《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美国对域名资源的商标权治理研究》文中提出域名是一种网络标记,其功能是用具象的字符替代抽象的IP网络地址,方便用户访问互联网资源。域名是应对接入互联网节点不断增多而开发的技术产物。而商标是特定符号构成的用于区分产品与服务的商业标记。两者都具有标识符特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互联网的商业化带来域名需求的剧增,其商业价值也不断凸显,这种由技术催生的数字资源与商标这种传统商业资源之间因相似性而产生了冲突,并由此引发了关于域名资源的集体行动。对于美国来说,把商标权引入网络空间以治理域名资源,既有技术可行性,也能服务于美国的政治经济目的。技术上,域名系统是互联网中为数不多的需要执行中心化管理的节点。美国对域名系统的技术垄断,以及域名的垂直管理架构,为美国控制域名资源提供了技术保障。而在政治经济层面,以解决域名与商标冲突为契机,用商标权治理网络空间,不仅能够维护美国大商业集团的利益,为它们在开拓网络边疆的过程中建立有利的制度保障,同时也能服务于美国同时期的全球信息技术战略。本文的研究问题是,美国是如何利用商标权来实现对域名资源的控制?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作为分析框架,结合历史分析方法,对美国以商标权划定域名资源产权,以及在网络空间建立商标权保护制度的过程进行了历时性的考察。美国以商标权划定域名资源产权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域名的技术治理时期。在技术治理时期,因为域名的商标价值不大,对传统商业集团带来的冲击有限,并没有引起美国政府的关注。第二个阶段是互联网商业化后,域名资源的商业价值凸显,域名与商标冲突开始不断加剧,引发了围绕域名资源的集体博弈,并受到了美国商务部的注意。在第三个阶段,美国政府为了维护商业资本的利益,也为了阻止域名治理走向国际化,不惜违反相关的行政法规,开始动用国家的行政力量,建立了私营性质的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划定了域名资源的产权,使其成为了美国的“私有资源”。在界定了域名资源的产权之后,美国以ICANN为起点,不断强化网络空间的商标权保护制度,通过建立统一域名争议解决政策、反对与争议解决程序、商标信息交换中心、预注册权限和注册通知服务、域名的统一快速终止程序、商标授权后争议解决程序等制度,用以维护商业资本的利益。基于上述考察,研究主要获得了以下三方面的发现。一、以商标权界定域名资源的产权,减少了美国商业资本在开拓网络边疆过程中对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它们创造收益、积累财富的动力,从而提升了经济绩效。二、美国在网络空间建立的商标权保护力度远甚于现实世界,大幅节约了解决域名与商标冲突的交易成本,使得前述的预期收益得以强化。三、美国以商标权治理网络空间,增大了其对网络空间的政策制定权。美国主导的解决域名与商标纠纷的制度成为了全球准则,为美国商业资本迅速地占领全球市场提供了制度保障,强化了美国在互联网全球治理中的霸权地位。国际社会虽然对此进行长期抗争并获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传统以主权国家主导的抗争难以适应网络社会的治理需求,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互联网全球治理的现状。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以跨学科的视角,从微观的商标权入手去研究互联网的全球治理问题,为认识美国把控互联网全球治理的路径提供了新的解释。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虽然提出互联网的技术变迁、制度变迁以及美国的数字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关联并就此进行了解释,但未能建立量化模型,揭示域名技术、商标权保护制度与美国数字经济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也将成为后续研究的方向所在。
许晶[3](2021)在《TZ电信网格化承包经营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通信技术及行业的不断发展,通信运营商经过多轮次的合并和业务收购最终形成了全业务经营。在5G技术进入商用及携号转网的行业背景下,我国通信运营商已经从差异化竞争转到同质化竞争。从市场角度来看,通信市场从“一号难求”到“供大于求”,手机号码、宽带等通信产品已经接近饱和,若继续沿袭4G时代的粗犷式营销方法,将无法满足企业发展及客户需求。从企业角度来看,公司经营成本投入大,员工内耗大,不合理的流程及体系严重影响了公司经营利润,公司出现了“增量不增收”的情形,部分经营单元出现了收入负增长。近几年,TZ电信公司收入环比提升不明显,主要在公众客户层面的基础业务(手机、宽带、电信电视)发展增速较缓慢,特别是在宽带业务发展上,有被其他运营商超越的趋势,部分经营单元出现了客户流失大、收入负增长的情况,人员收入降低,积极性不高。由于支局(经营单元)的管理半径较大,资源投入精准度与及时性较差,部分区域出现了营销真空,未能将网格区域落实到人。为了改变此现状,TZ电信公司开展了网格化运营工作,通过将支局(经营单元)进一步拆分划小成网格,通过承包方式做到责权利统一,从而达到提高经营效率,提升客户满意度,增加企业收入的目的。但在网格化运营的过程中,部分网格及承包人的业绩并未提升,且经营效率和团队士气均出现了问题。这表明网格化承包经营体系在执行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和流程问题。本文以TZ电信网格化承包经营体系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相关文献及公司背景资料的研究,充分吸纳国内外关于阿米巴、网格化和流程管理理论的成熟经验做法,并在企业内部进行了各部门、各层级的调查访谈,其次对用户进行服务满意度调查,聚焦和剖析在承包体系的关键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对体系的优化方案。经过研究发现,TZ电信网格化承包经营体系中存在着员工意愿能力、网格划分、资源分配、激励考核及培训支撑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完善网格职责,优化中台支撑体系,开放关键授权和提升承包予利等方式,优化和理顺了 TZ电信网格化承包经营体系。通过阶段性的实践,TZ电信网格各类流程流转效率提高,中台数据支撑及时,网格新增客户数和服务满意度提升,点燃了网格人员干事创业激情,实现了网格精细化运营。
刘玥涵[4](2021)在《中国电信宜春公司渠道建设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渠道是运营商之间进行客户资源拓展的场所,良好的渠道建设、规划及管理,将更有利于市场的拓展,从而增加企业的效益。近几年伴随着4G的发展,5G的上市,以及广电、虚拟运营商等新竞争对手的加入,通信市场的格局发生了显着变化,通信市场正在逐步形成综合实力,各有特色,相对均衡的竞争格局。本文以宜春电信渠道建设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渠道管理理论的研究,以及宜春电信内外部环境的分析,结合宜春电信渠道当前代理商、消费者和竞争者的现状,通过市场调研,分析当前渠道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其次运用渠道相关理论,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并且利用相关的数据和信息,深入分析了宜春电信渠道发展的过程及建设与管理现状,指出了当前在渠道结构、渠道规划、渠道冲突、渠道激励以及渠道运营各个角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建设优化措施,一是完善渠道类型,增加线上渠道,拓展异业渠道;二是增加渠道人员,鼓励强商增配店员,招募行销人员,增配渠道经理;三是平衡渠道利益,包括佣金、投资及客户之间多方面的利益;并且做好合作共赢及存量客户维系。同时,为保证建设优化措施的落地,本文也提出了相关优化保障,从人员能力、激励和管理三方面都提供了相应的保证。本文为宜春电信分公司制定一套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渠道优化办法,在拓展市场,获取资源上有更大的优势。同时,也对其他分公司在制定和优化渠道建设策略的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陈鹏[5](2020)在《5G背景下广电业务竞争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移动通信技术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随着5G网络技术趋于成熟和5G商业化工作的铺开,不仅会催生更多的5G业务市场机遇,拓展网络运营商的市场空间,也会带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这一背景下,作为5G业务市场新进入者的中国广电集团,如何利用5G牌照的契机,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市场竞争的需求,寻求最为适合的发展道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论文研究具有实际意义。基于中国广电拥有5G商用牌照这一机遇,在考虑国内外5G通信技术演进趋势、5G三大场景特性与业务应用现状基础上,分析比较了与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经营业绩和5G布局的差异性,旨在为中国广电找准市场定位,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论文首先利用竞争战略理论、波特五力分析模型、SWOT分析方法,结合中国广电自身的企业战略发展、组织架构、经营现状,分析了中国广电与其他竞争对手之间的优势与劣势;其次依据5G对广电业务的影响以及广电现有业务融合的发展趋势,明确了中国广电5G业务场景主要突破点。最后,从产品研发、技术策略、业务拓展和价值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中国广电5G业务竞争策略,为中国广电拓展5G业务,提供了决策参考。
李守万[6](2020)在《SY电信农村市场营销渠道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通信市场的饱和度越来越高,通信运营商的新量用户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特别是城市通信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农村通信市场因为开发较迟,移动互联网普及率相对不高,广大农村用户的通信需求还集中在语音通话方面。目前,随着4G、5G智能终端的普及,农村市场的流量需求必然会出现爆炸性增长。农村市场逐渐成为三大运营商角逐的主要战场,也是运营商新量用户增长的主要来源。因此,建设和管理好农村市场的营销渠道成了SY电信公司抢占农村市场份额的主要抓手,也是各通信公司运营的重要战略方向。本文以SY电信农村市场的营销渠道战略为研究对象,以营销渠道战略和营销渠道管理的相关理论依据作为基础,对SY电信和竞争对手在农村营销渠道方面的现状进行调研。研究采用现代营销战略的核心分析工具STP分析法细分当前整体农村通信市场,确定了公司下一步的目标市场选择和产品定位策略;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SY电信农村营销渠道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明确了公司营销渠道和营销渠道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SWOT分析方法中的交叉分析,提出了SY电信关于农村市场营销渠道的主要指导战略,并且依据战略进行运营策略制定和实施方案的设计。研究成果对SY电信农村渠道管理水平的提升和营销渠道的开拓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史吟文[7](2020)在《NB-IoT驱动下L市电信分公司物联网商业模式评价与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物联网技术体系的不断进步、硬件接口的标准化以及物联网产业政策的密集推出,物联网产业生态的布局迎来了关键窗口期。据权威机构预测,2020年物联网将达到数百亿的连接量(蜂窝连接约占25%)和万亿美元的产业规模。物联网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和应用维度的不断深入也为运营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由于物联网业务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丰富,运营商当下的商业模式还是以通道为主,不是产业链主导地位,且通道业务产生的价值较低。基于以上现状,本文首先阐述了物联网理论、NB-IoT技术以及商业模式理论,为后文全面分析物联网商业模式打下了理论基础;其次,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从外因和内因两个角度,分析了当前L市电信分公司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再次,在研究分析NB-IoT对于物联网商业模式的影响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奥斯特瓦尔德商业模式画布模型,构建了运营商物联网商业模式评价框架,提出了运营商物联网商业模式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运营商物联网商业模式评价体系。最后,针对L市电信分公司,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取各项评价指标得分,对L市电信分公司物联网商业模式进行综合评价。基于综合评价总分以及各分项得分的分析,本文总结了L市电信运营商物联网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产业链聚合度较低、通道业务占比过高等。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更好地适应NB-IoT市场。
董喆人[8](2020)在《基于5G背景的YZ移动公司流量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10月31日,三大运营商联合推出5G商用套餐,决定于11月1日起上线运行。5G商用套餐的正式上线运行,标志着运营商新流量营销时代的到来。长期以来,增量不增收成为三大运营商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数据统计发现,2019年1-3季度,三大运营商ARPU(单用户月收入)数据持续出现下滑趋势。基于此环境下,三大运营商开始寻求新的市场竞争点,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此来弥补传统业务运营的不足。从市场营销策略转型情况来看,中国移动的营销策略更为积极、多元化。现阶段,YZ移动及其他运营商在市场营销过程中主要面临产品定位、市场价格、营销策略、产品附加值和延伸化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因此,YZ移动需要转变传统业务营销策略,采取积极有效的流量经营策略,充分发挥数据流量的价值和效益,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浪潮下保持强劲的市场竞争力。本文首先对YZ移动流量运营现状进行分析,得出YZ移动流量业务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包括:缺乏具有足够客户黏性的应用产品、套餐多而杂且资费不灵活、渠道无法满足流量经营要求和促销手段相对单一。导致YZ移动流量业务市场营销存在问题的原因为:产品同质化导致未形成差异化优势、流量附加值变现能力欠缺、渠道管理体系不完善与人员管理体系还不完善。其次,结合电信行业及流量营销特点,将客户进行市场细分,并对各细分市场进行目标用户群体特点分析及营销定位。根据营销理论,结合各目标市场消费群体特点,提出YZ移动流量营销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最后从强化流量经营的网络和IT支撑、强化大数据在流量经营中的应用、完善流量资费与提醒服务体系、加快未来大连接布局、加强流量营销队伍建设和提升流量业务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出YZ移动流量业务市场营销策略实施保障。本文基于5G背景下,为YZ移动提供了全面详细、可操作性的流量业务营销优化策略,对YZ移动未来的流量业务营销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作用,也希望本文能在YZ移动成长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移动信息专家”过程中发挥些许的作用。与此同时,希望为其他兄弟公司及其他电信运营商提供启迪、引发思考,共同推动流量业务以及其他电信增值业务的蓬勃发展。
金永刚[9](2020)在《中美工业能源效率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自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能源消费激增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变得越发尖锐。同时,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与环境保护压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面对棘手难题,有研究表明,在所有的政策工具中,提高能源效率是最重要抓手(1)。另据数据显示,中国工业能源消费约占全国用能总量的70%(2)。因此,在应对能源消费领域的提质增效改革时,无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角度,提升中国工业能源效率都意义重大。对于如何提升中国工业能源效率,人们通常会直接想到的是应采取哪些措施?常用的研究路数是:先找出中国工业能源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或对能源效率进行因素分解,再对设定指标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给出对策建议。这种方法大多没有充分考虑工业行业的异质性问题。不仅在梳理影响因素和选择指标变量时,无法做到恰当和准确,得出的结论也往往以偏概全。考虑到工业行业的异质性及其普遍性(3),笔者认为,无论从实践还是从政策制定角度,可以尝试另一种研究思路,即要提升中国工业能源效率,应先从哪些行业入手?或以哪些行业为重点?若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通过合理的比较,剔除工业行业异质性普遍存在这一因素的干扰,从而弄清中国工业能源效率的大体情况以及各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排序,尤其是真正短板所在。沿着这个思路,本文认为,提升中国工业能源效率的研究应分两步走:第一步,选取一个合适的参照对象,以便找准中国工业能源效率的短板行业所在(即在中国工业行业中,哪些行业的能源效率最低且与参照对象的差距最大),这样才能让决策者掌握施策的轻重缓急,做到统筹施策;第二步,结合工业行业存在异质性的现实,具体分析各行业的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并给出相应对策,这样才能做到精准施策。显然,第一步侧重宏观和中观层面研究,第二步侧重微观或中观层面研究。本研究旨在完成第一步任务,即以美国为参照,通过比较研究,摸清当前中国工业能源效率的真实情况,找出差距和短板,使决策制定有的放矢。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2000年以来中美两国的工业能源消费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以便了解两国在能源消费结构、总量、增长及占比等信息。结果显示,在能源消费结构方面,中国以煤炭为主,美国以天然气和石油为主;在能源消费总量方面,2005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达到9.5万吨标准油,2016年,中国为14.5万吨标准油,是美国的1.82倍;在能源消费增长方面,中国年均增长6.4%,美国年均降低0.59%;在能源消费占比方面,2000年至2016年,中国平均占比为68.6%,美国为33.1%。其次,以2002-2016年中美两国工业数据为样本,对照北美产业分类体系(2017),将中国工业行业调整为12个,分别在单要素和全要素研究框架内,对两国工业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在测度全要素能源效率时,选择资本存量、就业人数、能源投入、工业增加值、CO2排放量为投入产出变量,使用DEA-EBM模型,借助MAXDEA专业版软件进行分析。根据测算结果,无论是从单要素还是全要素能源效率来看,中国都低于美国。再次,按单要素和全要素能源效率,分别对中美两国工业行业能源效率进行分析,以掌握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排序情况,初步锁定中国工业能源效率短板所在。随后,结合单要素和全要素能源效率数据的特征,对中美两国工业能源效率进行综合比较,找出中美两国的差距,并由此进一步确定中国工业能源效率的短板所在。主要结论有:第一,中国的工业能源效率显着低于美国,但能源效率差距呈逐渐收敛态势。第二,在中美两国的工业行业中,能源密集型行业的能源效率均为最低。第三,相比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能源密集型行业是中国工业能源效率的短板。最后,选择能源消费结构、工业结构、开放程度和技术进步为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上述变量对中美两国工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并就影响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第一,上述变量对中美两国工业能源效率都有较为显着影响。第二,各影响因素对两国工业能源效率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中国方面,依次是,工业结构(-0.2503)、技术进步(0.0835)、能源消费结构(-0.0331)和对外开放程度(0.0182);美国方面,依次是,技术进步(0.0613)、能源消费结构(-0.0116)、对外开放程度(0.0095)和工业结构(-0.0049)。第三,受美国工业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的启示,技术进步将会成为影响中国工业能源效率的最主要因素。
郭轶舟[10](2020)在《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互联网产业蓬勃兴起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的新动能,对社会进步与经济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互联网产业自身还存在着结构失衡、产业布局不完整、无序竞争现象严重等诸多问题,中美贸易战更突显出我国互联网产业安全问题,引发国人担忧。因此如何维护我国的互联网产业安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但迄今为止,尚未有文献对互联网产业安全进行探讨。为此本文基于产业安全理论,提出互联网产业安全的概念,尝试建立互联网产业安全理论,考察中国互联网产业的产业安全状态,通过实证分析,探明影响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的主要因素,以期在理论上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内容,在实践上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与借鉴。按照发现问题-理论准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逻辑,在具体分析过程中聚焦于“中国互联网产业存在哪些产业安全问题”、“当前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处于何种状况”和“主要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是什么”三个具体问题,通过深入分析与论证形成了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中国互联网产业目前在产业发展环境方面存在市场结构呈现寡头垄断趋势、市场绩效整体下降趋势、管理主体分散、资源供给不足、均衡产业布局加剧区域经济不平衡等安全问题;在产业竞争力方面存在缺乏配套区域专业化水平低、区域产业同构化和市场换技术政策失效等安全问题;在产业控制力方面存在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依赖外国资本、关键技术依赖国外转移和利用外资政策偏差等安全问题;在网络安全方面存在免费定价方式影响产品策略趋向恶意、模仿抄袭促生不公平竞争行为等安全问题。(2)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状态目前处于基本安全,并且在2007-2017年间其安全度呈小幅上升态势,主因是互联网产业发展环境得到大幅改善所致,但由于受到网络安全环境日趋严重、外资对技术控制导致产业控制力下降、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削弱竞争力三方面的安全威胁,因此我国互联网产业安全总体形势依然严峻。(3)影响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主要因素是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产业特征、产业要素和国内企业竞争力。其中自主创新能力对互联网产业安全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产业竞争力对自主创新能力和互联网产业安全均有正向影响;产业特征对自主创新能力和互联网产业安全均有正向影响;要素环境对自主创新能力和互联网产业安全均有正向影响;国内企业竞争力对互联网产业安全具有正向影响。(4)提升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主要措施包括:通过优化管理体制、完善支持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和坚持数字化战略扩大基础建设来改善互联网产业发展环境;通过建立完善互联网产业创新体系、提高互联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来提升互联网产业竞争力;通过建立并完善网络安全应急体系和提高网络安全技术水平来强化网络安全防范能力。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第一,建立互联网产业安全分析的理论框架,首次提出互联网安全也是产业安全重要内容的论述,认为国际垄断资本通过占据网络中心节点并利用互联网技术来主导全球各产业链延伸是引发互联网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对产业安全理论做出了有益尝试和拓展。第二,从互联网产业安全内涵实质、互联网产业特征和互联网产业要素环境的变化三个角度出发,提出互联网产业安全主要受到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产业特征、产业要素和国内企业竞争力五大因素影响,通过实证发现自主创新能力对互联网产业安全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产业竞争力对自主创新能力和互联网产业安全具有正向影响,产业特征对自主创新能力和互联网产业安全有正向影响,要素环境对自主创新能力和互联网产业安全有正向影响,国内企业竞争力对互联网产业安全具有正向影响,这为政府、监管机构及相关从业者提供借鉴与参考。第三,建立以产业发展环境评价、产业竞争力评价、产业控制力评价和网络安全环境评价为主的互联网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实证分析了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状态,得出我国互联网产业整体安全程度处于基本安全状态的结论,为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二、世界电信市场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电信市场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产业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互联网下电信产业发展背景 |
1.1.2 可持续发展与产业转型需求 |
1.1.3 运营商发展面临多重挑战 |
1.1.4 研究意义 |
1.2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1.2.1 技术路线 |
1.2.2 研究内容 |
1.3 论文框架及章节安排 |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 |
2.1 相关理论 |
2.1.1 产业生态 |
2.1.2 可持续发展 |
2.1.3 创新生态系统 |
2.1.4 商业生态系统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产业生态系统研究 |
2.2.2 网络绿色发展研究 |
2.2.3 运营商可持续研究 |
2.3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运营商绿色技术创新行为研究 |
3.1 绿色创新需求与影响因素 |
3.1.1 产业协同与绿色创新 |
3.1.2 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
3.1.3 收益函数构建 |
3.2 双层博弈模型构建与求解 |
3.2.1 演化博弈模型 |
3.2.2 讨价还价模型 |
3.3 数值仿真与结果分析 |
3.3.1 同规模场景 |
3.3.2 不同规模场景 |
3.3.3 创新程度影响 |
3.3.4 协作因素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运营商网络可持续发展框架与评估研究 |
4.1 未来网络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需求 |
4.1.1 运营商视角下未来网络特点 |
4.1.2 运营商企业内绿色发展实践 |
4.2 未来网络可持续发展框架构建 |
4.2.1 需求分析 |
4.2.2 框架设计 |
4.2.3 应用场景 |
4.3 互联网技术提升服务能力分析 |
4.3.1 重叠竞争: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
4.3.2 互补合作: 加强产业协同促进可持续发展 |
4.3.3 宽度扩展: 进入新兴业务领域实现数字化转型 |
4.4 网络性能评估体系与方法 |
4.4.1 综合评价体系 |
4.4.2 综合评价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运营商垂直生态技术赋能研究 |
5.1 供应链场景技术应用分析 |
5.1.1 区块链技术应用分析 |
5.1.2 物联网技术应用分析 |
5.1.3 供应链解决方案分析 |
5.2 可持续供应链技术方案分析 |
5.2.1 可持续供应链信息化挑战分析 |
5.2.2 可持续解决方案关键因素分析 |
5.2.3 可持续技术选型性能对比分析 |
5.3 供应链技术应用演化博弈分析 |
5.3.1 模型假设 |
5.3.2 模型构建 |
5.3.3 模型求解 |
5.3.4 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运营商垂直生态解决方案研究 |
6.1 农业供应链溯源项目分析 |
6.2 可持续供应链方案构建 |
6.3 供应链数据管理与优化 |
6.3.1 供应链数据管理 |
6.3.2 供应链数据价值创造 |
6.4 基于区块链的双链结构 |
6.4.1 结构框架 |
6.4.2 主链设计 |
6.4.3 子链设计 |
6.4.4 性能优化 |
6.4.5 仿真评估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未来展望 |
缩略语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美国对域名资源的商标权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二、概念界定 |
三、理论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点 |
六、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政治学视角的研究 |
二、传播学视角的研究 |
三、经济学视角的研究 |
四、法学视角的研究 |
五、存在的不足与研究趋势 |
第三章 美国以商标权治理域名资源的背景 |
一、美国以商标权治理域名资源的技术背景 |
二、美国以商标权治理域名资源的政治经济背景 |
第四章 美国以商标权界定域名资源的产权 |
一、域名资源的技术治理 |
二、商业化环境下域名治理的权利争夺 |
三、美国国家角色的回归 |
第五章 ICANN及其域名资源商标权保护制度 |
一、ICANN的商标权保护制度 |
二、后ICANN时代的商标权保护制度 |
三、ICANN制度的争议及其实质 |
第六章 国际社会与美国域名资源治理霸权的博弈 |
一、把抗争纳入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运动 |
二、建立常态化的互联网治理论坛使抗争制度化 |
三、推动《国际电信规则》的修订 |
第七章 结论 |
一、研究问题的回答 |
二、思考和启示 |
三、不足与展望 |
附录 相关英文缩略语 |
参考文献 |
(3)TZ电信网格化承包经营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划小承包 |
2.1.2 网格化承包经营体系 |
2.2 理论基础 |
2.2.1 阿米巴理论 |
2.2.2 网格化营销理论 |
2.2.3 流程管理理论 |
第3章 TZ电信网格化承包经营体系现状 |
3.1 企业概况 |
3.1.1 企业历程 |
3.1.2 企业现状 |
3.2 TZ电信网格化承包经营体系现状 |
3.2.1 组织架构方面 |
3.2.2 岗位激励模型方面 |
3.2.3 赋能清单方面 |
3.2.4 数据及培训方面 |
第4章 TZ电信网格化承包经营体系调研 |
4.1 TZ电信五级承包体系员工访谈 |
4.1.1 访谈目的 |
4.1.2 访谈对象及内容 |
4.1.3 访谈结果 |
4.2 TZ电信服务满意度调查 |
4.2.1 调查目的 |
4.2.2 调查问卷设计 |
4.2.3 调查样本收集 |
4.2.4 信度效度分析 |
4.2.5 调查数据结果分析 |
第5章 TZ电信网格化承包经营体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TZ电信网格化承包经营体系存在问题 |
5.1.1 网格划分杂乱 |
5.1.2 营销管控滞后 |
5.1.3 支撑方式单一 |
5.1.4 财务流程复杂 |
5.2 TZ电信网格化承包经营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2.1 网格划分准备不充分 |
5.2.2 网格营销体系不健全 |
5.2.3 网格支撑服务不积极 |
5.2.4 网格人员素质不匹配 |
第6章 TZ电信网格化承包经营体系优化策略及保障措施 |
6.1 网格化承包经营体系优化策略 |
6.1.1 统一网格划分口径规则 |
6.1.2 建立网格精准营销方式 |
6.1.3 明确网格长选拔模式 |
6.1.4 建立支撑流程类型库 |
6.1.5 开发在线学习及调度功能 |
6.2 网格化承包体系优化保障措施 |
6.2.1 厘清网格承包权力清单体系 |
6.2.2 优化网格承包考核和激励机制 |
6.2.3 健全服务评估及管控体系 |
6.2.4 强化网格服务文化建设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TZ电信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中国电信宜春公司渠道建设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方法 |
1.4.2 比较分析法 |
第2章 营销渠道相关理论 |
2.1 营销渠道的概念 |
2.2 影响电信渠道的因素 |
2.2.1 市场因素 |
2.2.2 产品因素 |
2.2.3 企业本身因素 |
2.2.4 政府政策因素 |
2.3 渠道类型 |
2.3.1 直接渠道和间接渠道 |
2.3.2 短渠道和长渠道 |
2.3.3 宽渠道与窄渠道 |
2.3.4 单渠道和多渠道 |
2.4 渠道管理的理论 |
2.4.1 渠道管理的定义 |
2.4.2 营销渠道管理的主要内容 |
第3章 宜春电信渠道建设现状 |
3.1 公司概况 |
3.2 现有渠道分类 |
3.2.1 实体渠道 |
3.2.2 直销渠道 |
3.2.3 线上渠道 |
3.3 渠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
3.3.1 渠道成员控制不当 |
3.3.2 渠道成本使用不当 |
3.3.3 渠道冲突明显 |
3.3.4 渠道动态调整不及时 |
第4章 宜春电信分公司渠道建设的优化措施 |
4.1 完善渠道类型 |
4.1.1 增加线上渠道 |
4.1.2 拓展异业泛渠道 |
4.2 增加渠道人员 |
4.2.1 鼓励强商增配店员 |
4.2.2 招募行销人员 |
4.2.3 增配渠道经理 |
4.3 提升渠道人员能力 |
4.3.1 提升渠道人员素养 |
4.3.2 提升渠道人员技能 |
4.4 优化渠道成本管理 |
4.4.1 平衡渠道佣金 |
4.4.2 加大基建投入 |
4.4.3 完善CRM系统 |
4.4.4 完善激励措施 |
4.5 化解渠道冲突 |
第5章 宜春电信分公司渠道建设优化的保障 |
5.1 加强领导重视 |
5.2 做好渠道支撑 |
5.3 坚持用户至上的理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6.2.1 研究局限 |
6.2.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5G背景下广电业务竞争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论文研究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5G的概念及其特点 |
2.1.2 竞争战略 |
2.2 竞争战略理论与方法 |
2.2.1 企业竞争战略理论 |
2.2.2 竞争战略分析方法 |
第三章 5G背景下广电市场竞争状况分析 |
3.1 电信市场竞争现状分析 |
3.1.1 三大运营商总体业绩比较 |
3.1.2 竞争对手5G布局现状分析 |
3.1.3 三大运营商5G业务发展现状 |
3.2 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竞争分析 |
3.3 广电5G业务拓展的SWOT分析 |
3.3.1 优势分析 |
3.3.2 劣势分析 |
3.3.3 机遇分析 |
3.3.4 威胁分析 |
第四章 广电5G业务竞争战略的选择 |
4.1 广电5G业务发展的方向 |
4.1.1 5G对广电业务的影响 |
4.1.2 5G与广电业务融合的趋势 |
4.2 广电5G业务竞争战略选择 |
4.2.1 竞争战略的类型 |
4.2.2 竞争战略选择的依据 |
4.2.3 竞争战略的确定 |
第五章 5G背景下广电业务竞争策略 |
5.1 产品研发策略:进行颠覆性创新 |
5.1.1 坚持“以内容为主”,不夸张视听 |
5.1.2 坚持自身特色,进行资源整合 |
5.1.3 强调大带宽不只大带宽 |
5.1.4 低时延催生新应用 |
5.1.5 拓展市场领域 |
5.2 技术策略:进行系统性重构 |
5.2.1 组合式重构 |
5.2.2 分形式重构 |
5.3 业务拓展策略:进行局部性突破 |
5.3.1 聚焦垂直行业,甄选突破机会 |
5.3.2 创新敏捷规划,加速业务落地 |
5.3.3 总结案例经验,形成裂变能力 |
5.3.4 强化与合作伙伴的协同 |
5.4 价值创新策略:推动“智能技术+业务”模式 |
5.4.1 增强沉浸式深度体验 |
5.4.2 多维度覆盖目标用户 |
5.4.3 打造超高清娱乐体验 |
5.4.4 构建“网联空间” |
5.4.5 构建起“线上+线下”全场景服务体系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SY电信农村市场营销渠道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营销渠道理论与分析方法 |
2.2 营销战略分析方法 |
2.2.1 STP分析 |
2.2.2 SWOT分析 |
2.3 营销渠道成员选择 |
2.4 营销渠道管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Y电信农村市场营销渠道现状分析 |
3.1 SY县农村通信市场现状分析 |
3.1.1 SY县域情况介绍 |
3.1.2 SY农村通信市场特征 |
3.2 SY电信现状分析 |
3.2.1 SY电信公司简介 |
3.2.2 SY电信业务收入情况 |
3.2.3 SY电信营销渠道现状 |
3.3 SY电信农村市场STP分析 |
3.3.1 SY电信农村市场细分 |
3.3.2 SY电信农村目标市场选择和产品定位 |
3.4 SY电信农村市场营销渠道SWOT分析 |
3.4.1 SY电信农村市场营销渠道优势 |
3.4.2 SY电信农村市场营销渠道劣势 |
3.4.3 SY电信农村市场营销渠道机会 |
3.4.4 SY电信农村市场营销渠道威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Y电信农村市场营销渠道存在问题和战略选择 |
4.1 SY电信农村市场营销渠道和营销渠道管理存在问题 |
4.1.1 SY电信农村市场营销渠道存在问题 |
4.1.2 SY电信农村市场营销渠道管理存在问题 |
4.2 基于SWOT交叉分析的战略设计 |
4.2.1 SO战略 |
4.2.2 ST战略 |
4.2.3 WO战略 |
4.2.4 WT战略 |
4.3 SY电信农村市场营销渠道战略选择 |
4.3.1 产品定位战略 |
4.3.2 渠道拓展战略 |
4.3.3 渠道管理战略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Y电信农村市场营销渠道战略实施及效果 |
5.1 产品定位战略实施和效果 |
5.1.1 设计丰富的业务套餐体系 |
5.1.2 灵活包装活动促销产品套餐 |
5.2 渠道拓展战略实施和效果 |
5.2.1 策反竞争对手营销渠道 |
5.2.2 联合主流手机厂商新建渠道 |
5.2.3 异业合作建设营销渠道 |
5.3 渠道管理战略实施和效果 |
5.3.1 渠道管理架构调整 |
5.3.2 直销渠道管理 |
5.3.3 代理商渠道管理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NB-IoT驱动下L市电信分公司物联网商业模式评价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商业模式文献综述 |
1.3.2 物联网商业模式文献综述 |
1.3.3 NB-IoT对物联网商业模式驱动的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
2.1 物联网介绍 |
2.1.1 物联网相关概念 |
2.1.2 物联网领域关键技术 |
2.1.3 NB-IoT概况 |
2.1.4 NB-IoT的技术优势 |
2.1.5 物联网应用领域 |
2.1.6 物联网产业链 |
2.2 商业模式介绍 |
2.2.1 商业模式的定义 |
2.2.2 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
2.2.3 商业模式的研究意义 |
2.2.4 商业模式的评价方法 |
2.3 模糊综合分析法介绍 |
2.4 层次分析法介绍 |
第三章 L市电信物联网发展SWOT分析 |
3.1 L市电信物联网发展概述 |
3.2 优势分析 |
3.2.1 基础设施建设完备 |
3.2.2 支撑体系完善,产品体系丰富 |
3.2.3 庞大的客户群体和立体化的服务体系 |
3.2.4 良好的品牌形象 |
3.3 劣势分析 |
3.3.1 物联网业务发展受IP地址限制 |
3.3.2 业务管道化,产品单一化 |
3.3.3 业务流程冗长 |
3.4 机会分析 |
3.4.1 NB-IoT市场空间广阔 |
3.4.2 NB-IoT政策优势明显 |
3.4.3 NB-IoT收费模式新颖 |
3.5 威胁分析 |
3.5.1 同行竞争激烈 |
3.5.2 合作企业竞争趋势严峻 |
第四章 NB-IoT驱动下电信物联网商业模式评价 |
4.1 NB-IoT驱动下运营商物联网商业模式概述 |
4.2 评价模型选取 |
4.2.1 确定评价模型 |
4.2.2 商业模式画布结构 |
4.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3.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4.3.2 评价指标描述 |
4.3.3 评价指标体系 |
4.4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5 L市电信物联网商业模式模糊综合评价 |
第五章 L市电信物联网商业模式优化策略 |
5.1 网络智能化 |
5.2 业务生态化 |
5.2.1 平台提供商模式 |
5.2.2 方案集成商模式 |
5.3 运营智慧化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L市电信物联网商业模式指标权重问卷调查表 |
附录2 L市电信物联网商业模式评价指标得分问卷调查表 |
致谢 |
(8)基于5G背景的YZ移动公司流量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5G相关研究 |
2.1.2 流量经营概念 |
2.1.3 流量经营发展历程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精准营销理论 |
2.2.2 大数据营销研究 |
第三章 YZ移动流量业务市场营销现状及问题 |
3.1 YZ移动流量业务发展现状 |
3.2 YZ移动流量业务市场营销策略现状 |
3.2.1 产品策略 |
3.2.2 定价策略 |
3.2.3 渠道策略 |
3.2.4 促销策略 |
3.3 5G时代流量业务市场营销的特点 |
3.3.1 移动体验速度几乎无限制 |
3.3.2 平台流量采购和分发 |
3.3.3 视频素材风靡、VR应用加速 |
3.3.4 智慧终端蓬勃发展 |
3.3.5 云和大数据的盛行 |
3.4 YZ移动流量业务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
3.4.1 缺乏具有客户黏性的应用产品 |
3.4.2 套餐多而杂且资费不灵活 |
3.4.3 渠道无法满足流量经营要求 |
3.4.4 促销手段相对单一 |
3.5 YZ移动流量业务市场营销问题成因研究 |
3.5.1 产品同质化导致未形成差异化优势 |
3.5.2 流量附加值变现能力欠缺 |
3.5.3 渠道管理体系不完善 |
3.5.4 人员管理体系还不完善 |
第四章 基于5G的YZ移动流量营销思路 |
4.1 SWOT分析 |
4.1.1 优势分析 |
4.1.2 劣势分析 |
4.1.3 机会分析 |
4.1.4 威胁分析 |
4.1.5 SWOT矩阵分析 |
4.2 重塑流量经营概念 |
4.3 面向个人用户按速率或接入设备打包收费的模式 |
4.4 开展内容运营盈利模式 |
4.4.1 定向前向内容运营盈利模式 |
4.4.2 定向后向内容运营模式 |
4.5 细化市场,找准差异化价值 |
第五章 YZ移动5G流量业务营销策略制定实施 |
5.1 YZ移动流量业务的STP策略制定 |
5.1.1 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选择 |
5.1.3 市场定位 |
5.2 流量业务产品策略 |
5.2.1 基础型流量产品策略 |
5.2.2 创新型流量产品策略 |
5.2.3 附加型流量产品策略 |
5.3 流量业务定价策略 |
5.3.1 组合定价策略 |
5.3.2 差别定价策略 |
5.3.3 竞争导向定价 |
5.4 流量业务渠道策略 |
5.4.1 完善营销渠道体系 |
5.4.2 不同渠道的营销策略 |
5.5 流量业务促销策略 |
5.5.1 线下促销策略 |
5.5.2 线上促销策略 |
第六章 YZ移动流量业务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6.1 强化流量营销的网络和平台支撑 |
6.1.1 加强平台建设 |
6.1.2 推进PCC流量管控 |
6.2 强化大数据在流量经营中的应用 |
6.2.1 建设实时事件处理系统 |
6.2.2 通过细分场景支撑精准营销 |
6.3 加快未来大连接布局 |
6.3.1 发展范围更广的大连接 |
6.3.2 加速推进大连接建设 |
6.3.3 加强大连接的深度变革 |
6.4 加强流量营销队伍建设 |
6.4.1 加强流量营销团队建设 |
6.4.2 提升营销人员综合素质 |
6.5 提升流量业务服务质量 |
6.5.1 优化基础性服务措施 |
6.5.2 完善智能化服务体系 |
6.5.3 开展差异化服务创新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美工业能源效率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能源效率及相关问题研究的学术回顾与评述 |
1.2.1 对能源效率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探索 |
1.2.2 能源效率与生态环境 |
1.2.3 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及归类 |
1.2.4 关于能源效率的评价问题 |
1.2.5 已有研究主要进展及本文所聚焦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资源与环境约束下能源效率问题的演化逻辑与能源效率测度:理论与方法 |
2.1 能源效率问题的基本属性、核心内涵与定义 |
2.1.1 能源效率问题的基本属性 |
2.1.2 能源效率问题的核心内涵:维度与界定 |
2.1.3 能源效率相关概念 |
2.2 能源效率测度 |
2.2.1 单要素研究框架 |
2.2.2 全要素研究框架 |
2.2.3 测度方法梳理总结 |
2.3 能源效率影响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美两国工业能源消费状况 |
3.1 中国工业能源消费状况 |
3.1.1 中国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及占比 |
3.1.2 中国工业门类能源消费量及占比 |
3.1.3 中国工业重点用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及占比 |
3.1.4 中国工业能源消费结构 |
3.2 美国工业能源消费状况 |
3.2.1 美国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及占比 |
3.2.2 美国工业门类能源消费量及占比 |
3.2.3 美国工业重点用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及占比 |
3.2.4 美国工业能源消费结构 |
3.3 中美两国工业能源消费比较 |
3.3.1 中美两国工业能源消费总量比较 |
3.3.2 中美两国工业能源消费结构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美两国工业能源效率测度 |
4.1 测度方法及工业行业调整介绍 |
4.1.1 单要素能源效率测度方法 |
4.1.2 全要素能源效率测度方法 |
4.1.3 工业行业调整 |
4.2 中美两国工业单要素能源效率测度 |
4.2.1 中国工业单要素能源效率测度 |
4.2.2 美国工业单要素能源效率测度 |
4.3 中美两国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测度 |
4.3.1 样本选择 |
4.3.2 变量选取 |
4.3.3 数据说明 |
4.3.4 中美两国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测度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美两国工业能源效率比较 |
5.1 中国工业能源效率分析 |
5.1.1 中国工业单要素能源效率分析 |
5.1.2 中国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 |
5.2 美国工业能源效率分析 |
5.2.1 美国工业单要素能源效率分析 |
5.2.2 美国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 |
5.3 中美两国工业能源效率比较分析 |
5.3.1 中美两国工业单要素能源效率比较分析 |
5.3.2 中美两国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比较分析 |
5.3.3 中美两国工业能源效率综合比较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美工业能源效率主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6.1 估计方法与变量选择 |
6.1.1 估计方法选择 |
6.1.2 变量选取说明 |
6.2 数据统计与模型构建 |
6.2.1 数据描述性统计 |
6.2.2 变量检验 |
6.2.3 回归模型构建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6.3.1 中国工业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回归结果分析 |
6.3.2 美国工业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回归结果分析 |
6.3.3 中美工业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回归结果综合分析 |
6.4 稳健性检验 |
6.4.1 调整样本 |
6.4.2 调整解释变量指标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优化工业结构 |
7.2.2 加速技术进步 |
7.2.3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
7.2.4 扩大对外开放程度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10)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互联网产业已是发展现代经济体系重要生力军 |
1.1.2 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互联网产业安全问题凸显 |
1.1.3 产业安全理论研究滞后于互联网产业发展实践 |
1.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1 问题提出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 |
1.5 主要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产业保护论 |
2.1.2 产业控制论 |
2.1.3 产业国际竞争论 |
2.1.4 产业安全理论 |
2.2 产业安全的分类与评价体系 |
2.2.1 产业安全的分类 |
2.2.2 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2.3 互联网产业相关研究综述 |
2.3.1 网络经济和网络产业 |
2.3.2 互联网产业 |
2.3.3 互联网安全和互联网产业安全 |
2.4 文献评述 |
2.5 本章小结 |
3 互联网产业安全理论 |
3.1 互联网产业相关概念 |
3.1.1 互联网产业概念界定 |
3.1.2 互联网产业经济特征 |
3.2 对产业安全的再思考 |
3.2.1 产业安全观的形成及演变 |
3.2.2 互联网安全观的形成 |
3.3 互联网产业安全界定 |
3.3.1 互联网产业安全概念提出 |
3.3.2 互联网产业安全特点 |
3.3.3 互联网产业安全类型 |
3.4 互联网产业安全评价范式 |
3.4.1 互联网产业安全形成的系统论分析 |
3.4.2 互联网产业安全评价范式 |
3.5 本章小结 |
4 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现状分析 |
4.1 产业发展环境现状 |
4.1.1 垄断性市场结构影响可持续发展 |
4.1.2 市场绩效总体呈下降趋势 |
4.1.3 管理主体分散 |
4.1.4 资源供给不足 |
4.1.5 非均衡布局加剧区域经济不平衡 |
4.2 产业竞争力现状 |
4.2.1 缺乏配套区域专业化水平低 |
4.2.2 区域产业同构化 |
4.2.3 市场换技术政策失效 |
4.3 产业控制力现状 |
4.3.1 企业融资依赖外国资本 |
4.3.2 关键技术依赖国外转移 |
4.3.3 利用外资政策偏差 |
4.4 网络安全现状 |
4.4.1 免费定价方式影响产品策略趋向恶意 |
4.4.2 模仿抄袭促生不公平竞争行为 |
4.5 本章小结 |
5 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影响因素研究 |
5.1 产业安全影响因素一般性分析 |
5.1.1 基于外部和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
5.1.2 基于产业经济学框架的影响因素分析 |
5.2 互联网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
5.2.1 对既有研究的再思考 |
5.2.2 互联网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5.2.3 互联网产业安全影响因素模型 |
5.3 互联网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关联性分析 |
5.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3.2 模型设定与数据 |
5.3.3 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评价 |
6.1 评价方法及步骤 |
6.1.1 评价方法 |
6.1.2 评价步骤 |
6.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6.2.1 指标设计思路 |
6.2.2 指标体系建立 |
6.3 数据、权重及结果分析 |
6.3.1 数据说明 |
6.3.2 指标权重设置及计算方法 |
6.3.3 计算结果 |
6.3.4 评价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互联网产业安全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 |
7.1 维护互联网产业安全的国外经验 |
7.1.1 以技术竞争优势促进产业安全的美国经验 |
7.1.2 强化网络安全促进产业安全的英国经验 |
7.1.3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产业安全的德国经验 |
7.1.4 增强产业控制力促进产业安全的日本经验 |
7.2 对我国维护互联网产业安全的启示 |
7.2.1 建立保护互联网产业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
7.2.2 完善互联网监管机制强化网络安全 |
7.2.3 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缩小数字鸿沟 |
7.3 本章小结 |
8 提升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的对策建议 |
8.1 改善互联网产业发展环境 |
8.1.1 优化管理体制 |
8.1.2 完善支持互联网业发展的资本市场 |
8.1.3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
8.1.4 坚持数字化战略扩大基础建设 |
8.2 提升互联网产业竞争力 |
8.2.1 建立并完善互联网产业创新体系 |
8.2.2 提高互联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
8.2.3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
8.3 强化网络安全防范能力 |
8.3.1 建立并完善网络安全应急体系 |
8.3.2 提高网络安全技术水平 |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世界电信市场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产业生态研究[D]. 宋罗娜.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美国对域名资源的商标权治理研究[D]. 朱振华.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3]TZ电信网格化承包经营体系优化研究[D]. 许晶. 扬州大学, 2021(09)
- [4]中国电信宜春公司渠道建设优化研究[D]. 刘玥涵.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5]5G背景下广电业务竞争策略研究[D]. 陈鹏.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6]SY电信农村市场营销渠道战略研究[D]. 李守万.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7]NB-IoT驱动下L市电信分公司物联网商业模式评价与优化研究[D]. 史吟文.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8]基于5G背景的YZ移动公司流量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董喆人.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9]中美工业能源效率比较研究[D]. 金永刚. 辽宁大学, 2020(07)
- [10]中国互联网产业安全问题研究[D]. 郭轶舟.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