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JD-2机的程序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刘记雄[1](2015)在《T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钢筋混凝土梁边节点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钢管混凝土异形柱结构在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利用外包钢管提高核心混凝土的承载能力及延性,解决普通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无法在多高层建筑以及高抗震设防烈度地区应用的缺陷,同时兼具有普通异形柱可与墙体等厚、柱脚不突出墙面的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钢管混凝土异形柱梁柱节点研究较少,且均侧重于异形柱与钢梁连接节点,对于钢管混凝土异形柱与钢筋混凝土梁的连接形式以及此类节点的受力与抗震性能研究尚未见诸报道。本文在2012年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FFB05112)和2014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WUT2014-IV-125)的资助下及课题组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制作T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钢筋混凝土梁外伸端板连接节点和加强环筋连接节点。采用试验研究、有限元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两类节点的受力性能和抗震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概括如下:(1)以牛腿长度、端板厚度、高强螺栓直径、设置加强肋与否、环筋直径和环筋的设置方式为主要变化参数,按照1:2的缩尺比例,制作了10个外伸端板连接节点和7个加强环筋连接节点试件。通过静力试验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探讨了节点的破坏形态和内力传递机理,并分析节点试件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骨架曲线、位移和梁柱相对转角延性以及耗能性能等力学特性。通过试验参数分析,确定了各影响因素对节点承载力及耗能能力的影响程度,进而提出了节点设计建议和构造措施。试验结果表明,两类节点传力路径明确,破坏形式均为混凝土梁上牛腿外端塑性铰破坏;各试件滞回曲线饱满,外伸端板连接节点曲线呈倒S形,等效粘滞阻尼系数eh介于0.1470.176,位移延性系数??介于3.486.29;加强环筋连接节点曲线呈弓形,eh介于0.1990.262,??介于2.884.51;两类节点最大剪切角介于相对极限转角的0.796%4.488%之间,节点域剪切变形对结构变形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节点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2)对实测节点试件的骨架曲线和滞回曲线进行分析、拟合,采用去量纲化方法建立了两类节点的恢复力模型,该模型由三折线骨架曲线模型、刚度退化规律和滞回准则构成。将实测骨架曲线、滞回曲线与建立的恢复力模型曲线进行对比,证明了本文确立的节点恢复力模型的正确性。(3)运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BAQUS模拟分析单调加载和往复加载作用下节点的受力性能和抗震性能,并将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以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通过对节点的工作机理和应力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了节点的裂缝开展过程及剪应力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考察了轴压比、梁柱线刚度比、框架梁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框架梁配筋率对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梁端荷载-位移曲线的模拟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节点剪力主要由核心区形成的斜压杆来承载,牛腿腹板承担的比例较少;设置加劲肋可有效抑制端板撬曲变形,降低节点区应力集度;梁端荷载达到极值时,加强环筋连接节点牛腿翼缘外侧1/3梁高范围内钢管壁存在明显鼓曲截面,可采用对此范围内钢管进行局部加厚以补强节点;轴压比及梁柱线刚度比对节点承载力较小,但增大线刚度比节点初始刚度出现了一定程度降低;提高框架梁混凝土强度等级,两类节点承载力均有所提高,其中,加强环筋连接节点表现得更为显着;节点抗弯承载力均随着配筋率的提高显着增大,但当框架梁配筋率超过1.8%后,承载力提高的幅值很小。(4)在试验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考虑端板厚度、螺栓直径及加劲肋对节点连接处抗弯承载力的影响,建立了确定高强螺栓型号和端板尺寸的计算公式;通过对两类节点核心区的内力传递机理进行分析,给出了节点水平剪力的计算方法;充分考虑轴向压力、高强螺栓预应力和翼缘部分混凝土的影响,建立了两类节点核心区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并与相关文献的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承载力计算值和试验值能很好吻合。研究成果将为编制异形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提供试验依据和理论支持。在总结全文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课题研究展望。
路瑶[2](2019)在《PEC柱组合结构框架中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指出PEC组合结构与传统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具有预制装配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承载能力高、受力性能、耐火性能及经济性良好、梁柱节点易于处理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对于PEC柱-型钢梁端板连接框架中节点抗震性能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不同构造的中节点试件的破坏模式、受力性能认识不够全面深入,以及缺乏与其他框架结构的性能对比分析。因此本文旨在通过PEC柱-型钢梁端板连接框架中节点试验及数值模拟分析,为以后此类框架节点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本文设计制作了4个框架中节点缩尺试件,其中3个为部分包裹混凝土组合柱-型钢梁端板连接,1个为纯钢结构框架中节点作为参照,对其进行了拟静力加载试验。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了试件的三维参数化空间模型,对框架中节点试件进行了有限元对比分析验证与相关参数拓展研究,探讨了不同轴压比、不同梁截面尺寸以及采用PEC柱组合结构对中节点连接性能的影响。观察各个试件试验的破坏过程,通过对框架节点试验数据处理,分析了试件的滞回性能、极限承载力、刚度退化、延性、耗能能力等相关抗震性能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当采用PEC柱等截面梁中节点的破坏模式为梁端屈曲,属延性破坏,符合“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构件”的抗震设计要求;采用不等高截面梁的中节点破坏模式为节点剪切破坏,与有限元结果一致,主要原因为改变一侧梁截面高度后,节点域输入剪力增大。对于节点剪切破坏模型可同时采用高强度混凝土和大直径加密拉结系杆进行加强;采用PEC柱组合结构承载力较纯钢结构提高36%;轴压比由0.27增至0.44,承载力增加57.7%;采用不等高截面梁节点,试件承载力提高13.6%。PEC柱组合结构中节点试件承载力和刚度退化均比较稳定。PEC柱组合中节点延性系数在4.47-5.30之间,平均等效粘滞阻尼系数在0.36-0.45之间,与型钢混凝土相当,比纯钢结构略差。增大轴压比耗能能力提高,节点延性会下降;当破坏模式为梁端产生塑性铰时,达到屈服应变并由大到小依次为梁塑性铰区、端板、柱腹板;当破坏模式为节点剪切破坏时,达到屈服应变且大小排序依次为柱腹板、小梁翼缘及端板,与有限元模拟结果一致;当选用高强度钢材时对提高节点承载力作用明显,采用Q420钢材需采用C50以上混凝土;轴压比对承载力影响复杂,当轴压比小于0.44时,提高轴压比对试件承载力有利。
左斌[3](2014)在《冷弯方钢管柱-H型钢梁不同外隔板形式节点拟静力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飞速发展今天,人们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发展绿色钢结构有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近年来,钢结构住宅层出不穷,方钢管柱各向同性的特性得以很好体现,复杂、大跨度空间钢结构建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社会形势下,本文提出了冷弯方钢管柱-钢梁外隔板加强型节点,这是一种新型延性设计的节点,柱子采用冷弯方钢管柱,梁柱采用传统翼缘板式连接方式,梁端上、下翼缘与盖板(外隔板)焊接;外隔板起到保护梁柱连接焊缝和迫使塑性铰外移的目的。本文通过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系统研究了冷弯方钢管柱-钢梁外隔板加强型节点的破坏机制、承载力变化、刚度退化、变形能力、耗能能力以及应力变化规律等,为新型外隔板加强型节点的设计、工程应用提供参考和以后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本文共设计了4个缩尺比例为1/2的冷弯方钢管柱-钢梁外隔板加强型节点,以外隔板形式为控制参数。通过拟静力试验研究,研究了试验现象及塑性铰形成过程,并绘制了节点的柱端剪力-位移关系曲线、弯矩-转角(M-θ)关系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曲线等,并结合外隔板、梁翼缘以及节点核心区应变规律,分析外隔板形式对节点的抗震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4种外隔板形式的试件在梁端形成塑性铰,柱子、核心区及外隔板均没有产生明显的变形;圆弧式外隔板加强型节点传力平稳,其综合性能优于其他外隔板形式的节点,建议工程上优先采用圆弧式外隔板加强型节点。(2)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4种冷弯方钢管柱-钢梁外隔板加强型节点进行数值模拟,并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从破坏形态、承载力变化、应力传递、等效粘滞阻尼系数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验证了有限元软件ABAQUS分析冷弯方钢管柱-钢梁外隔板加强型节点的可靠性与准确性。(3)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轴压比对圆弧式外隔板节点JD-4做了进一步研究,结果发现轴压比增加节点破坏形态依次为梁铰破坏→节点核心区破坏→柱铰破坏。轴压比增加,柱翼缘应力相应增加;柱端位移增加,P-△效应对节点影响亦越来越大;柱子在二者联合作用下突然压垮、稳定性降低并很快丧失承载力,破坏时节点塑性变形小,建议工程应用时要严格控制轴压比。
鞠九滨,庞云阶,李春阳[4](1977)在《JD-2机的程序保护》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介绍由于取指令地址超越程序区的硬件瞬时失效所引起的冲程序和非法停机故障及消除此故障的方法,说明在Jp-2机中为了保护程序,“取指保护”措施是不可少的,它使机器的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接近只由元件和工艺可靠性所限制的水平。
吴兆旗,苏建强,姜绍飞,费晓晖[5](2012)在《设置垫板的梁柱T形件连接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传统钢结构梁柱连接在地震中易脆性破坏,改进连接震后不易修复等问题,提出设置垫板的梁柱T形件连接构造措施。设计、制作3个不同形式的梁柱T形件连接试件,分别为未设置混凝土板的连接节点、设置混凝土板的连接节点和未设置混凝土板的传统梁柱T形件连接节点,对其进行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拟静力试验,研究试件的抗弯刚度、承载力、延性、滞回性能、耗能能力、破坏模式等。此外,更换梁下部翼缘处已破坏的T形件进行修复,并对修复后的试件进行拟静力试验。结果表明:设置垫板的T形件连接节点在往复荷载作用下具有稳定的滞回性能和良好的耗能能力;破坏试件的梁、柱均不发生屈服,转动中心位于梁端上部翼缘附近,能够保证在地震作用下梁端上部翼缘连接部位不发生破坏,并能够保护梁上混凝土楼板不发生较大的损坏;混凝土楼板的存在会提高节点正弯矩下的初始刚度和承载力,并使弯曲中性轴上移;更换梁下部翼缘处已破坏的T形件进行修复,修复后试件的滞回性能与原试件无明显差异。
张志雄[6](2015)在《新型方钢管柱-H型钢梁拼接外夹筒式节点静力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的迅速发展,相应的节点形式也在不断完善,可现有的一些节点形式由于存在传力路径不够明确以及现场焊接施工影响节点质量等问题,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实际工程应用的要求。针对该现状,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半刚性节点——拼接外夹筒式节点,该节点通过外夹筒和高强螺栓将方钢管柱和H型钢梁连接成一个整体,安装简便灵活,避免了现场焊接的缺陷,同时可以确保节点具有适当的承载力和刚度,改善了节点的传力路径,为节点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主要通过试验研究和有限元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新型方钢管柱-H型钢梁拼接外夹筒式节点在单调加载下的节点变形、应力分布、梁端位移、转动刚度、极限承载能力以及破坏特征等情况,考察该新型节点形式应用的可行性,并针对节点的构造形式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建议,最后选取现有的三种方法对节点的刚度类型进行判别。具体的研究工作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不考虑平面钢框架受水平作用力影响时,通过对两个足尺“十字型”节点进行近似同步对称单调静力加载试验,初步研究静载作用下节点的弯矩-转角关系、受力特征、破坏过程、极限承载能力以及节点域范围内应力的分布状态和规律,对比分析不同外夹筒厚度对新型节点的极限承载能力和初始转动刚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该节点承载力较高,具有较好的转动能力和延性特征;(2)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节点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研究节点的荷载-位移关系、弯矩-转角关系、抗弯承载力以及刚度等静力性能,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物理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有限元计算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3)考虑平面钢框架受水平作用力影响时,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典型的“十字型”节点有限元模型,对典型节点施加反对称的单调静载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参数分析,主要包括轴压比、柱壁厚、柱钢材屈服强度、外夹筒厚度、外夹筒悬挑件厚度、外夹筒钢材屈服强度、盖板厚度、界面摩擦系数以及高强螺栓预拉力等,研究各参数变化对节点弯矩-转角关系曲线的影响和节点的主要破坏形态,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节点弯矩承载力的主要控制参数是柱壁厚、柱钢材屈服强度、外夹筒及其悬挑件厚度和外夹筒钢材屈服强度;影响节点初始刚度的主要控制参数为柱壁厚和外夹筒厚,节点的破坏形态主要有柱截面屈曲破坏、外夹筒屈曲破坏以及拼接梁翼缘屈曲破坏等三种形式。最后对节点的构造形式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参考;(4)简要介绍划分节点刚度类型的常用判别方法,基于Bjorhovde方法、EC3规范以及Hasan方法等三种分类标准对本文所提出的新型节点刚度类型进行初步判别,结果表明新型节点为半刚性节点。
李欣悦[7](2019)在《混凝-聚合物强化超滤工艺处理镉污染原水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如今,水域重金属污染事件接二连三地拥进大众视线。其根本原因为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下工业产值飙升,污废水排放量也随之剧增,其对环境承载力的破坏后果不言而喻。由此本实验模拟重金属镉污染的原水,通过混凝-聚合物强化超滤工艺的处理,以达到处理重金属镉污染原水的目的。本实验探究模拟原水中各物质因素的改变,如pH值、Cd2+含量、腐殖酸及高岭土浓度、混凝工艺中混凝剂PACl投加量、超滤工艺中络合剂PAANA投加量等因素的改变,对混凝工艺及超滤工艺出水水质的影响,同时探究模拟原水及各工艺因素的改变对混凝工艺中絮体形态以及超滤工艺中膜污染情况的影响。在探究混凝剂PACl投加量改变时,PACl投加量的增加有助于UV254、TOC、浊度的去除,且减缓超滤膜的污染程度。而当PACl=20mg/L时对Cd2+的去除率最高,絮体平均粒径达到最大,同时混凝反应zeta电位值最接近零电点,后续超滤工艺出水Cd2+=0.004mg/L。当络合剂PAANA投加量增加时膜污染加重,超滤工艺对Cd2+、UV254去除率增加。PAANA投加≥20mg/L时出水水样Cd2+浓度低于0.005mg/L。当模拟原水中pH值从4增加至9,工艺对水样Cd2+去除率上升,膜表面污染愈加严重,pH=7时水样zeta电位最接近等电点。混凝工艺中pH值为7时最有利于对UV254、TOC、浊度及颗粒数的去除。在超滤工艺中,随着模拟原水pH值的增加UV254的去除率先降低后上升。当模拟原水中Cd2+的含量从0.05增加至1.00mg/L时,混凝工艺对UV254、浊度、TOC、颗粒数去除率影响不大,超滤工艺膜表面污染程度随之加重,其出水Cd2+浓度≤0.005mg/L。模拟原水中HA含量增加有利于混凝去除Cd2+,但对TOC、浊度及颗粒数的去除率变化并不显着,而超滤工艺出水Cd2+含量由0.005 mg/L减少至0.002 mg/L时,UV254去除率随之上升,但膜表面污染程度加重。模拟原水中高岭土投加量增加,混凝工艺对原水浊度去除率增大,但对Cd2+、UV254、TOC、颗粒数去除效果及膜表面污染并无显着影响。超滤工艺对Cd2+去除基本不受影响,但对UV254去除率存在波动。
张楠驰,李娟,王利,魏勇[8](2020)在《羊源解淀粉芽孢杆菌fsznc-06对小鼠生长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旨在探究羊源解淀粉芽孢杆菌fsznc-06对小鼠生长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36只健康的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低剂量组(JD1组)和高剂量组(JD2组)每2 d灌胃1次浓度分别为1×108和1×1010CFU/mL的羊源解淀粉芽孢杆菌fsznc-06菌悬液,灌胃量为0. 3 mL/只;对照组(DZ组)每2 d灌胃1次0. 9%生理盐水,灌胃量为0.3 mL/只。试验期为28 d。测定各组小鼠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生长和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以及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果表明:1)与DZ组相比,JD1组第7、14、21和28天体增重显着或极显着提高(P<0.05或P<0.01),JD2组第7和14天体增重显着或极显着提高(P<0.05或P<0.01)。与DZ组相比,JD1组第1~7天、第8~14天、第15~21天和第22~28天料重比显着或极显着降低(P<0.05或P<0.01),JD2组第1~7天、第15~21天和第22~28天料重比显着或极显着降低(P<0.05或P<0.01)。2)与DZ组相比,JD1组心脏、小肠指数以及JD2组心脏、脾脏、胸腺、大肠指数显着或极显着提高(P <0. 05或P <0. 01), JD1组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碱性磷酸酶(AKP)活性以及JD2组血清AKP活性显着或极显着提高(P<0.05或P<0.01)。3)与DZ组相比,JD1组脾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表达量和JD2组脾脏IGF-1和干扰素α11(IFNα11)基因表达量显着或极显着提高(P<0.05或P<0.01),JD1组脾脏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JD2组IL-1β、白细胞介素-6(IL-6)、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TNF-α基因表达量显着或极显着降低(P<0.05或P<0.01)。4)与DZ组相比,JD1和JD2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和双歧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均明显提高,优势物种相对丰度也明显提高。由此可见,羊源解淀粉芽孢杆菌fsznc-06可促进小鼠生长,提高免疫功能,且JD2组效果相对更佳。
张楠驰,王利,魏勇[9](2020)在《2株羊源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其对小鼠肠道生化指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旨在从川中黑山羊粪便中筛选具有广谱抑菌作用的菌株,并探究其对小鼠肠道生化指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采用牛津杯法从粪便中筛选出具有广谱抑菌作用的菌株,分别命名为菌株fsznc-06和fsznc-09。选取60只健康的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JD1组和JD2组分别灌服1×108和1×1010CFU/mL菌株fsznc-06,DX1组和DX2组分别灌服1×108和1×1010CFU/mL菌株fsznc-09,对照组(DZ组)灌服0.9%氯化钠溶液。每2 d灌服1次,灌服量均为0.3 mL/只。饲养28 d后测定小肠组织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碱性磷酸酶(AKP)和溶菌酶(LZM)活性,并取小肠内容物进行微生物测序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本试验筛选出2株具有广谱抑菌作用的菌株,经鉴定并分别命名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fsznc-06和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fsznc-09。与DZ组相比,JD1和DX1组小肠组织T-SOD、AKP和LZM活性显着或极显着提高(P<0.05或P<0.01),JD2组小肠组织T-SOD活性极显着提高(P<0.01),DX2组小肠组织AKP活性极显着提高(P<0.01)。各试验组小肠肠道菌群多样性均高于DZ组。各组优势物种分别为:JD1组,约氏乳杆菌(53.54%);JD2组,罗伊氏乳杆菌(44.56%);DX1组,约氏乳杆菌(45.21%);DX2组,约氏乳杆菌(41.38%);DZ组,约氏乳杆菌(44.51%)。JD1和JD2组肠道菌群主要提高了遗传信息处理方面的功能,DX1和DX2组肠道菌群主要提高了环境信息处理、新陈代谢和生物体系统方面的功能。由此可见,解淀粉芽孢杆菌fsznc-06和短小芽孢杆菌fsznc-09能提高小鼠小肠组织T-SOD、AKP和LZM活性,增加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和有益菌群相对丰度。
毕艳华[10](2019)在《可调梁高方钢管柱与H型钢梁装配式节点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装配式钢结构是建筑工业化的重要发展内容,具有工业化程度高、施工周期短、作业环境要求低、便于改建和拆卸等一系列优点,尤其是钢材本身具有轻质高强、空间利用率高、抗震性能好且可回收利用的特点,其发展符合国家“四节”政策导向,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而装配式钢结构能否确保结构安全可靠,并顺利进行装配式施工,则关键取决于装配式节点的性能。为了解决装配式钢结构中方钢管柱和H型钢梁的装配式连接问题,本文对新型装配式框架梁柱节点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新型装配式节点研发及试验装置设计针对方钢管柱和H型钢梁框架结构,提出一种可调性更高、通用性更好的新型装配式半刚性钢框架梁柱节点,给出节点的详细构造与现场装配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足尺节点试验的总体设计,并建立节点精细化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方法对节点进行静力加载试验模拟,为节点试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2)新型装配式节点静力试验研究为掌握新型装配式节点的静力性能,针对300mm和400mm两种梁高的节点分别进行静力加载试验,对各节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分析节点关键部位的应变、整体变形及破坏机理,最终给出各个节点的弯矩转角曲线,转动初始刚度、强化刚度、极限承载力等重要力学性能指标,为进一步完善发展节点设计理论提供试验依据。(3)新型装配式节点滞回试验研究为掌握装配式节点的滞回能力,考察扩长孔的工作性能,针对300mm和400mm两种梁高的节点分别进行滞回试验。详细地分析节点在往复加载过程中的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给出了新型节点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曲线、节点延性系数、耗能系数等抗震性能指标,对节点的滞回性能作出评估,为节点的抗震设计提供了参考。
二、JD-2机的程序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JD-2机的程序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T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钢筋混凝土梁边节点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特点 |
1.3 异形柱结构的特点及研究现状 |
1.3.1 钢筋混凝土异形柱 |
1.3.2 钢管混凝土异形柱 |
1.4 钢管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的类型及研究现状 |
1.4.1 钢管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常见类型 |
1.4.2 普通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研究现状 |
1.4.3 普通钢管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节点研究现状 |
1.4.4 钢管混凝土异形柱梁柱节点研究现状 |
1.5 问题的提出以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5.1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2 主要研究工作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T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钢筋混凝土梁节点试验 |
2.1 试验方法 |
2.2 试验目的 |
2.3 试件概况 |
2.3.1 试件设计原理 |
2.3.2 试验模型设计 |
2.3.3 试件设计与制作 |
2.3.3.1 外伸端板连接节点(JD1) |
2.3.3.2 加强环筋连接节点(JD2) |
2.3.4 试件的主要材料性能 |
2.4 加载系统 |
2.4.1 加载装置 |
2.4.2 加载制度 |
2.4.2.1 静力试验 |
2.4.2.2 拟静力试验 |
2.4.2.3 破坏准则 |
2.5 量测内容及测点布置 |
2.5.1 测试内容 |
2.5.2 测试手段及方法 |
2.5.2.1 荷载及反力值采集 |
2.5.2.2 位移采集 |
2.5.2.3 应变采集 |
2.5.2.4 混凝土裂缝采集 |
2.6 试验现象 |
2.6.1 外伸端板连接节点(JD1)试验现象 |
2.6.2 加强环筋连接节点(JD2)试验现象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1 静力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1 梁端荷载-位移曲线 |
3.1.2 应变分析 |
3.1.2.1 纵筋、牛腿翼缘应变分析 |
3.1.2.2 牛腿腹板应变分析 |
3.1.2.3 端板及加强环筋应变分析 |
3.1.2.4 节点核心区应变分析 |
3.2 拟静力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1 外伸端板连接节点(JD1)试验结果及分析 |
3.2.1.1 滞回性能 |
3.2.1.2 骨架曲线 |
3.2.1.3 延性 |
3.2.1.4 耗能性能 |
3.2.1.5 强度退化 |
3.2.1.6 刚度退化 |
3.2.2 加强环筋连接节点(JD2)试验结果及分析 |
3.2.2.1 滞回性能 |
3.2.2.2 骨架曲线 |
3.2.2.3 延性 |
3.2.2.4 耗能性能 |
3.2.2.5 强度退化 |
3.2.2.6 刚度退化 |
3.2.3 节点核心区剪切变形 |
3.3 试验参数分析 |
3.3.1 外伸端板连接节点(JD1) |
3.3.2 加强环筋连接节点(JD2) |
3.3.3 两类节点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T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钢筋混凝土梁节点恢复力模型 |
4.1 现有恢复力模型 |
4.1.1 材料恢复力模型 |
4.1.1.1 钢材(筋)滞回本构模型 |
4.1.1.2 混凝土滞回本构模型 |
4.1.2 构件恢复力模型 |
4.1.2.1 混凝土构件恢复力模型 |
4.1.2.2 钢管混凝土构件、节点与框架恢复力模型 |
4.2 恢复力模型的确定方法 |
4.3 本文建立的恢复力模型 |
4.3.1 恢复力模型的基本假定 |
4.3.2 骨架曲线模型 |
4.3.3 刚度退化规律 |
4.3.3.1 外伸端板连接节点(JD1) |
4.3.3.2 加强环筋连接节点(JD2) |
4.3.4 恢复力模型的确立 |
4.3.5 试验结果与恢复力模型的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T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钢筋混凝土梁节点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5.1 材料的本构关系 |
5.1.1 钢材(筋)和高强螺栓的本构关系 |
5.1.2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5.1.2.1 塑性损伤模型 |
5.1.2.2 屈服准则和流动法则 |
5.1.2.3 单轴应力-应变关系曲线 |
5.1.2.4 混凝土刚度恢复特性 |
5.2 节点有限元建模 |
5.2.1 建模采用的单元类型 |
5.2.2 模型的网格划分 |
5.2.3 界面模型与接触处理 |
5.2.3.1 核心混凝土与钢管界面模型 |
5.2.3.2 接触处理 |
5.2.4 高强螺栓预应力 |
5.2.5 加载方式与边界条件 |
5.3 节点受力性能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分析 |
5.3.1 荷载-位移曲线与承载力 |
5.3.2 节点的工作机理 |
5.3.2.1 节点裂缝开展历程 |
5.3.2.2 核心区剪应力 |
5.3.2.3 纵筋拉应力 |
5.4 节点抗震性能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分析 |
5.4.1 外伸端板连接节点(JD1)应力分布 |
5.4.2 加强环筋连接节点(JD2)应力分布 |
5.4.3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5.4.3.1 滞回曲线对比 |
5.4.3.2 骨架曲线对比 |
5.5 有限元参数分析 |
5.5.1 轴压比 |
5.5.2 梁柱线刚度比 |
5.5.3 框架梁混凝土强度等级 |
5.5.4 框架梁配筋率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T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钢筋混凝土梁节点承载力分析 |
6.1 外伸端板连接节点的承载力计算 |
6.1.1 节点连接处的抗弯承载力 |
6.1.2 节点核心区的抗剪承载力 |
6.1.2.1 边节点的受力分析 |
6.1.2.2 钢管柱壁腹板的抗剪承载力 |
6.1.2.3 核心混凝土的抗剪承载力 |
6.1.2.4 节点域抗剪承载力 |
6.1.2.5 抗剪承载力验算 |
6.1.3 连接节点的设计建议 |
6.1.3.1 高强螺栓 |
6.1.3.2 端板 |
6.1.3.3 端板加劲肋 |
6.2 加强环筋连接节点的抗剪承载力 |
6.2.1 边节点的受力分析 |
6.2.2 节点域抗剪承载力 |
6.2.3 抗剪承载力验算 |
6.3 考虑地震组合的节点域抗剪承载力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2)PEC柱组合结构框架中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H型钢部分包裹混凝土组合柱的特点及应用 |
1.2 梁柱节点的分类及端板连接节点 |
1.3 部分包裹混凝土组合结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对H型钢部分包裹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研究 |
1.3.2 国内对H型钢部分包裹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研究 |
1.4 端板连接节点研究现状 |
1.5 课题提出背景及本文主要内容 |
2 试验概况 |
2.1 试件设计及制作 |
2.2 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
2.2.1 钢材力学性能试验 |
2.2.2 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 |
2.3 试验加载方案及加载装置 |
2.3.1 加载装置 |
2.3.2 测点布置 |
2.3.3 加载制度 |
2.4 试验过程及现象 |
2.5 节点破坏模式 |
3 PEC柱-型钢梁中节点试验结果分析 |
3.1 滞回性能 |
3.1.1 荷载-位移滞回性能 |
3.1.2 节点弯矩-转角滞回性能 |
3.2 骨架曲线 |
3.3 承载力退化系数 |
3.4 刚度退化 |
3.5 延性 |
3.6 耗能能力 |
3.7 节点域相关构件应变分析 |
3.7.1 JD1应变分析 |
3.7.2 JD2应变分析 |
3.7.3 JD3应变分析 |
3.7.4 各阶段应变变化 |
3.8 节点域力学机理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4 PEC柱-型钢梁端板连接框架中节点有限元模拟 |
4.1 材料的本构关系 |
4.1.1 混凝土本构关系 |
4.1.2 钢材本构关系 |
4.2 建模方法 |
4.2.1 单元类型的选择 |
4.2.2 接触界面的模拟 |
4.2.3 边界条件与加载方式 |
4.3 有限元模拟结果 |
4.4 有限元拓展分析 |
4.4.1 型钢屈服强度的影响 |
4.4.2 轴压比 |
4.4.3 拉结系杆的直径与间距 |
4.5 有限元分析结论 |
5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3)冷弯方钢管柱-H型钢梁不同外隔板形式节点拟静力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冷弯钢结构的特点和发展 |
1.2.1 冷弯钢结构的特点 |
1.2.2 冷弯钢结构的发展 |
1.3 钢框架节点的研究现状 |
1.3.1 传统钢框架结构钢梁加强型节点形式 |
1.3.2 冷弯方钢管柱-钢梁节点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冷弯方钢管柱-钢梁节点国外研究现状 |
1.4 冷弯方钢管柱-H 型钢梁外隔板加强型节点演变历程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冷弯方钢管柱-H 型钢梁外隔板加强型节点拟静力试验设计 |
2.1 抗震试验流程 |
2.2 不同外隔板形式梁柱节点尺寸设计 |
2.2.1 试件整体尺寸及细部构造 |
2.2.2 节点设计原理 |
2.2.3 外隔板节点细部参数 |
2.2.4 节点细部尺寸 |
2.3 连接焊缝设计 |
2.3.1 焊缝形式 |
2.3.2 焊缝承载力验算 |
2.3.3 试件焊接 |
2.4 钢材力学性能试验 |
2.4.1 钢材拉伸试验 |
2.4.2 钢材弹性模量测定 |
2.5 试验加载装置和加载制度 |
2.5.1 试验加载制度 |
2.5.2 试验加载装置 |
2.6 试验观测项目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冷弯方钢管柱-H 型钢梁外隔板加强型节点拟静力试验现象及结果分析 |
3.1 试验过程安排 |
3.2 节点试验过程现象及结果分析 |
3.2.1 试件 JD-1 试验现象及结果分析 |
3.2.2 试件 JD-2 试验现象及结果分析 |
3.2.3 试件 JD-3 试验现象及结果分析 |
3.2.4 试件 JD-4 试验现象及结果分析 |
3.3 节点的滞回性能 |
3.3.1 层间剪力-位移滞回性能 |
3.3.2 节点弯矩-转角滞回性能 |
3.3.3 核心区弯矩-剪切角滞回性能 |
3.3.4 节点核心区剪力-应变关系曲线 |
3.4 节点承载力分析 |
3.5 节点的延性性能及层间位移角限制 |
3.5.1 节点延性性能 |
3.5.2 层间位移角限制 |
3.6 节点刚度退化和耗能能力 |
3.6.1 刚度退化 |
3.6.2 耗能能力 |
3.7 应变规律分析 |
3.7.1 外隔板及梁翼缘应变规律 |
3.7.2 柱翼缘应变规律 |
3.7.3 核心区应变规律 |
3.8 本章小节 |
第4章 冷弯方钢管柱-H 型钢梁外隔板加强型节点有限元对比分析及轴压比对其破坏形式的影响 |
4.1 有限元软件 ABAQUS 基本分析过程 |
4.2 冷弯方钢管柱-H 型钢梁外隔板加强型节点模型建立 |
4.2.1 结构的非线性分析 |
4.2.2 单元类型及网格划分 |
4.2.3 接触处理及边界条件模拟 |
4.3 有限元计算结果及分析 |
4.3.1 破坏形态及塑性铰发展对比分析 |
4.3.2 滞回曲线及耗能分析 |
4.3.3 外隔板应力传递分析 |
4.4 轴压比对节点破坏形式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5)设置垫板的梁柱T形件连接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试验概况 |
1.1 试件设计 |
1.2 试件制作 |
1.3 加载装置和加载制度 |
1.4 量测内容 |
1.4.1 应变量测 |
1.4.2 位移量测 |
1.4.3 楼板裂缝量测 |
1.5 材性试验 |
1.5.1 钢材 |
1.5.2 高强螺栓 |
1.5.3 钢筋 |
1.5.4 混凝土 |
2 试验现象 |
2.1 试件JD-1和试件JD-1-R |
2.2 试件JD-2 |
2.3 试件JD-3 |
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1 弯矩-转角关系滞回曲线 |
3.2 骨架曲线比较 |
3.3 延性性能 |
3.4 耗能能力 |
3.5 刚度分析 |
1) 初始刚度 |
2) 刚度退化 |
3.6 梁、柱应变分析 |
1) 梁翼缘应变 |
2) 柱节点板域应变 |
3) 梁端截面应变分布 |
4 结论 |
(6)新型方钢管柱-H型钢梁拼接外夹筒式节点静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方钢管柱-H型钢梁节点主要形式 |
1.3 方钢管柱-H型钢梁节点研究现状 |
1.4 新型节点的提出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新型拼接外夹筒式节点试验研究 |
2.1 材性试验 |
2.2 抗滑移系数试验 |
2.3 原型试验 |
2.4 试验现象 |
2.5 试验数据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新型拼接外夹筒式节点有限元建模及试验验证 |
3.1 ANSYS软件概述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3 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4 新型拼接外夹筒式节点设计参数分析及构造措施 |
4.1 参数分析试件设计 |
4.2 影响参数分析 |
4.3 节点构造措施建议 |
4.4 本章小结 |
5 新型拼接外夹筒式节点刚度类型分析 |
5.1 梁柱节点常见分类 |
5.2 新型节点类型确定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混凝-聚合物强化超滤工艺处理镉污染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混凝工艺去除重金属的研究 |
1.2.1 混凝工艺去除重金属的原理 |
1.2.2 混凝工艺去除重金属的研究现状 |
1.3 超滤工艺去除重金属的研究 |
1.3.1 超滤工艺去除重金属的原理 |
1.3.2 超滤工艺去除重金属的研究现状 |
1.4 超滤膜污染的研究 |
1.4.1 超滤膜污染原理 |
1.4.2 超滤膜污染研究现状 |
1.5 本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课题来源 |
1.5.2 研究主要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实验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及装置 |
2.1.3 药品配置及材料处理 |
2.1.4 络合剂PAANA渗滤预处理实验 |
2.1.5 实验反应装置 |
2.2 实验方法 |
2.2.1 混凝工艺操作流程 |
2.2.2 超滤工艺操作流程 |
2.3 分析方法 |
2.3.1 水质指标测量 |
2.3.2 絮体形态分析 |
2.3.3 膜通量分析 |
2.3.4 膜表面形态分析 |
第3章 混凝工艺处理镉污染原水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混凝工艺对模拟原水处理效果的研究 |
3.2.1 混凝剂投加量对模拟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3.2.2 pH值对模拟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3.2.3 Cd~(2+)含量对模拟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3.2.4 腐殖酸浓度对模拟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3.2.5 高岭土浓度对模拟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3.3 混凝工艺中絮体颗粒形态特征研究 |
3.3.1 混凝剂投加量对絮体颗粒形态特征的影响 |
3.3.2 pH值对絮体颗粒形态特征的影响 |
3.3.3 腐殖酸浓度对絮体颗粒形态特征的影响 |
3.3.4 高岭土浓度对絮体颗粒形态特征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聚合物强化超滤工艺处理镉污染原水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超滤工艺对模拟原水处理效果的研究 |
4.2.1 络合剂投加量对模拟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4.2.2 混凝剂投加量对模拟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4.2.3 pH值对模拟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4.2.4 Cd~(2+)含量对模拟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4.2.5 腐殖酸浓度对模拟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4.2.6 高岭土浓度对模拟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4.3 不同工艺条件下膜表面污染情况 |
4.3.1 络合剂投加量对膜表面污染的影响 |
4.3.2 混凝剂投加量对膜表面污染的影响 |
4.3.3 pH值对膜表面污染的影响 |
4.3.4 Cd~(2+)含量对膜表面污染的影响 |
4.3.5 腐殖酸浓度对膜表面污染的影响 |
4.3.6 高岭土浓度对膜表面污染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艺条件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膜污染实验操作流程 |
5.3 膜污染程度及其污染种类的分析 |
5.4 不同工艺条件对膜污染的影响 |
5.4.1 pH值对超滤工艺通量及阻力的影响 |
5.4.2 PAANA投加量对超滤工艺通量及阻力的影响 |
5.4.3 腐殖酸含量对超滤工艺通量及阻力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羊源解淀粉芽孢杆菌fsznc-06对小鼠生长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菌株和试验动物 |
1.2 试验设计和饲养管理 |
1.3 指标测定及方法 |
1.3.1 生长性能和器官指数 |
1.3.2 血清生化指标 |
1.3.3 生长和免疫相关基因表达 |
1.3.4 肠道菌群多样性 |
1.4 数据统计和分析 |
2 结果 |
2.1 羊源解淀粉芽孢杆菌fsznc-06对小鼠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羊源解淀粉芽孢杆菌fsznc-06对小鼠器官指数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3 羊源解淀粉芽孢杆菌fsznc-06对小鼠脾脏生长和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2.4 羊源解淀粉芽孢杆菌fsznc-06对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9)2株羊源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其对小鼠肠道生化指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样品采集 |
1.1.2 指示菌和试验动物 |
1.1.3 主要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1.2.1 抑菌菌株的筛选 |
1.2.2 分离菌株的鉴定 |
1.2.3 分离菌株抑菌活性成分分析 |
1.2.4 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和饲养管理 |
1.2.5 肠道生化指标检测 |
1.2.6 肠道内容物采集和测序 |
1.3 数据统计和分析 |
2 结果和分析 |
2.1 分离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
2.2 抑菌成分分析 |
2.3 急性毒性试验 |
2.4 肠道生化指标 |
2.5 肠道菌群物种注释 |
2.6 肠道菌群样本复杂度分析 |
2.7 肠道菌群多样本比较和组间差异分析 |
2.8 肠道菌群Tax4Fun功能注释和预测 |
3 讨论 |
4 结论 |
(10)可调梁高方钢管柱与H型钢梁装配式节点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梁柱连接节点基本理论 |
1.2.1 梁柱连接节点的分类方法 |
1.2.2 梁柱连接节点的M-θr模型 |
1.2.3 梁柱连接节点的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节点设计及试验方案模拟 |
2.1 概述 |
2.2 新型装配式连接节点设计 |
2.3 试验方案模型建立 |
2.3.1 非线性分析 |
2.3.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2.3.3 接触分析 |
2.3.4 螺栓预紧力模拟 |
2.3.5 加载机制 |
2.4 试验方案模拟分析 |
2.4.1试件JD-1 |
2.4.2试件JD-2 |
2.4.3 M-θr曲线分析 |
2.4.4 延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型装配式节点单调静载试验研究 |
3.1 概述 |
3.2 材性试验 |
3.2.1 标准拉伸试件设计 |
3.2.2 单向拉伸材性试验 |
3.3 单调抗弯加载试验设计 |
3.3.1 试件设计及组装 |
3.3.2 试验装置 |
3.3.3 数据采集系统及测点布置 |
3.3.4 加载机制 |
3.4 试验现象及破坏状态 |
3.4.1试件JD-1 |
3.4.2试件JD-2 |
3.5 试验结果分析 |
3.5.1 节点梁荷载-应变分析 |
3.5.2 荷载-变形分析 |
3.5.3 M-θr曲线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型装配式节点拟静力试验研究 |
4.1 概述 |
4.2 拟静力试验设计 |
4.2.1 试件及加载装置 |
4.2.2 加载机制 |
4.3 试验现象及破坏状态 |
4.3.1 试件JD-3 |
4.3.2 试件JD-4 |
4.4 试验结果分析 |
4.4.1 节点梁荷载-应变分析 |
4.4.2 滞回曲线分析 |
4.4.3 骨架曲线 |
4.4.4 刚度退化 |
4.4.5 延性与耗能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JD-2机的程序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 [1]T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钢筋混凝土梁边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 刘记雄. 武汉理工大学, 2015(01)
- [2]PEC柱组合结构框架中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 路瑶.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3]冷弯方钢管柱-H型钢梁不同外隔板形式节点拟静力试验研究[D]. 左斌. 青岛理工大学, 2014(04)
- [4]JD-2机的程序保护[J]. 鞠九滨,庞云阶,李春阳. 吉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77(04)
- [5]设置垫板的梁柱T形件连接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吴兆旗,苏建强,姜绍飞,费晓晖. 建筑结构学报, 2012(12)
- [6]新型方钢管柱-H型钢梁拼接外夹筒式节点静力性能研究[D]. 张志雄. 中国矿业大学, 2015(03)
- [7]混凝-聚合物强化超滤工艺处理镉污染原水的研究[D]. 李欣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8]羊源解淀粉芽孢杆菌fsznc-06对小鼠生长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 张楠驰,李娟,王利,魏勇. 动物营养学报, 2020(06)
- [9]2株羊源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其对小鼠肠道生化指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J]. 张楠驰,王利,魏勇. 动物营养学报, 2020(07)
- [10]可调梁高方钢管柱与H型钢梁装配式节点力学性能研究[D]. 毕艳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