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多卡因致急性过敏反应一例

利多卡因致急性过敏反应一例

一、利多卡因引起急性过敏反应1例(论文文献综述)

潘珺俊,冯敏山,徐惠青,张振宇,韩潇箫,苏红,万友红,李美姣,司江涛[1](2021)在《基于文献研究的针刀治疗不良事件现状统计及对策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国内针刀治疗不良事件的现状,促进针刀治疗的标准化操作,从而提高针刀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期刊文献研究,检索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Embase的针刀治疗不良事件病例报道类文献,对使用的针刀类型、不良事件类型、相应病例数、原发疾病、不良事件原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出有效文献181篇,共1 126例。针刀治疗不良事件主要发生部位在腰臀部、膝部、颈部及手指部位,不良事件主要包括疼痛、皮下出血或血肿、晕针刀、神经损伤等,也包括脊髓损伤、内脏损伤甚至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结论针刀治疗在关键的解剖位置和复杂疾病时的安全性尚待提高,针刀治疗标准化是提高其安全性的重要途径,相关工作亟待开展。

龚晶婧,林金秀[2](2021)在《Kounis综合征患者6例诊治分析及随访》文中提出目的分析Kounis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旨在减少误诊漏诊率,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Kounis综合征患者6例,对其相关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和总结。结果 6例患者中1例甲鱼过敏,1例钆贝葡胺造影剂过敏,1例麻醉药过敏,2例支气管哮喘,1例湿疹,其中2例出现严重过敏性休克反应;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者3例,免疫球蛋白E(IgE)升高者1例,白细胞介素(IL)6升高者1例。6例患者临床上均以急性胸闷痛发病,伴随心电图ST段抬高或压低改变,其中5例肌钙蛋白I阳性。6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或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结果示正常或轻微病变或与既往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仿,不存在新发的严重的狭窄或闭塞。综合病史、辅助检查结果,其中3例确诊为Kounis综合征Ⅰ型,3例为Kounis综合征Ⅱ型。予抗心肌缺血治疗加抗过敏治疗后病情好转。随访1年,患者病情均未复发。结论准确诊断和适当治疗是管理Kounis综合征患者的关键。

马晓峰[3](2021)在《穴位注射盐酸利多卡因治疗急性湿疹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拟观察穴位注射盐酸利多卡因治疗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改善急性湿疹患者的皮损及瘙痒等症状,为临床研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本研究选取于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湿疹患者,共78例,按不平衡指数最小分配原则,将病人分为两组,试验组39例,对照组39例,试验组穴位注射盐酸利多卡因并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片,对照组口服左西替利嗪片。每组治疗时间均为2周,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症状体征变化和不良反应等,并进行记录,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总记录,经统计学方法处理后综合客观评价穴位注射盐酸利多卡因治疗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均已经经过性别、年龄、病程及治疗前两组各项症状的评分检验,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两组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的各症状评分、瘙痒评分及皮损面积评分均比治疗前要降低,说明试验组的各项疗效都要比对照组好。3.两组疗效比较:将两组患者治疗后进行总有效率的对比,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为71.79%,经检验,两者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均较要优于对照组。4.单项症状的积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单项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损面积一项评分大于0.05),说明治疗后各单项症状在治疗后均不同程度的得到了改善。5.安全性观察:整个治疗期间,试验组有1例患者治疗完后出现手臂麻木,经休息后症状缓解,对照组未出现任何不良反。结论:1.穴位注射盐酸利多卡因治疗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明显,要强于盐酸左西替利嗪片;2.穴位注射盐酸利多卡因治疗急性湿疹副作用低,不良反应少,治疗安全有效。3.穴位注射盐酸利多卡因治疗急性湿疹复发率低,有更好的远期疗效。

李亚杰[4](2021)在《腰俞穴穴位注射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在科学规范设计基础上,通过观察“腰俞穴穴位注射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提供新的方法。方法:选取住院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的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4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64例患者分成两组,一为治疗组,二为对照组,每组32例患者。治疗组:采用“腰俞穴穴位注射”针法治疗,疗程为每周一次,共2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以肾俞(双)、委中(双)、大肠俞(双)、阿是穴为主穴,TDP照射,留针30分钟,一周6次,休息一天(1个疗程),共2个疗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值、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腰痛评分(M-JOA)评分值及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每位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定,以两个疗程为治疗期限,结束后运用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VAS值比较: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腰痛及下肢放射痛程度均有所降低,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方案均能有效降低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痛及下肢放射痛程度(P<0.05);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的治疗前后差值情况,从中可看出治疗组比对照组在降低腰痛及下肢放射痛程度方面的效果更加显着(P<0.05)。2.腰椎综合(M-JOA)评分比较: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在主观症状、客观体征、日常生活活动三方面分值均有所降低,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在降低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综合(M-JOA)评分方面均有效(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两组治疗前、后组间分值比较后发现治疗组治疗方案在降低腰椎综(M-JOA)评分方面的效果更加显着(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4.38%,两组患者有效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有效率明显低于治疗组,说明治疗组的治疗方案的总体临床疗效效果更加显着。4.复发率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1月进行随访,其中对照组复发5例,复发率是18.52%;治疗组复发1例,复发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治疗组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腰俞穴穴位注射”疗法及普通针刺疗法对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腰椎M-JOA及临床疗效均有所改善,但“腰俞穴穴位注射”疗法在降低患者疼痛及腰椎M-JOA评分3项方面效果更加明显,远期疗效亦更加显着。

张翻翻[5](2021)在《湿疹Ⅱ号洗剂熏洗治疗慢性肛周湿疹临床疗效及其对外周血IFN-γ、IL-4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分析湿疹II号洗剂熏洗治疗慢性肛周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外周血IFN-γ、IL-4表达的影响,为湿疹II号洗剂治疗慢性肛周湿疹提供临床应用依据。方法:将2020年1月~12月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及陕西省榆林市中医医院肛肠科就诊,诊断为慢性肛周湿疹,符合纳入标准的共92例门诊或住院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其中观察组使用湿疹II号洗剂熏洗,对照组使用皮肤康洗液熏洗,治疗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观察复发情况。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肛周皮肤潮湿、瘙痒、皮损改善情况及外周血IFN-γ、IL-4水平,评价其临床总疗效。结果:治疗过程中,观察组病例中有1例因为家中突发变故无法继续观察而脱落,对照组病例中有1例患者因使用别的治疗药物被剔除,最终纳入90例,观察组45例,对照组45例。(1)基础资料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在生命体征、肝肾功能、血糖等一般情况方面,以及性别、年龄、病程时间方面,各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方面,外周血IFN-γ、IL-4水平方面,出现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资料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后肛周皮肤潮湿情况比较,采用2检验,观察组治疗后肛周皮肤潮湿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对比每一个分值都明显不同(P<0.05),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治疗后肛周皮肤瘙痒情况比较,采用2检验,观察组治疗后肛周皮肤瘙痒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对比每一个分值都明显不同(P<0.05),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治疗后在肛周皮肤皮损面积方面的情况对比,采用2检验,经治后观察组肛周皮肤皮损面积减小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对比每一个分值都明显不同(P<0.05),有统计学意义。(5)两组治疗后肛周皮肤皮损形态方面的情况对比,采用χ2检验,经治后观察组在肛周皮肤皮损形态改善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对比每一个分值都明显不同(P<0.05),有统计学意义。(6)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IFN-γ及IL-4水平差异,同组治疗前后对照选择配对样本t检验,治疗后两组间比较采取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FN-γ水平升高的趋势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同时IL-4表达水平下降的趋势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7)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总疗效评价,观察组为97.78%,对照组为71.11%,经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治疗周期结束3个月后进行随访,观察组中有5例复发,复发率为11.11%,对照组中有17例复发,复发率为37.78%,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经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观察周期结束,两组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湿疹II号洗剂熏洗治疗慢性肛周湿疹,可以显着改善患者肛门局部微循环,促进炎症消退吸收,有利于缓解和改善局部瘙痒、潮湿、皮损以及苔藓化改变等问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整个试验中未发生不良反应,总有效率优于皮肤康洗液组,且复发率低,同时对于调节此类患者外周血中的IFN-γ、IL-4表达也有一定优势。

邱培森[6](2021)在《以抽搐发作为临床症状的药物性脑病病例分析并文献复习》文中指出背景:目前药物性脑病的定义仍存争议。一般由某些药物引起一系列脑功能障碍,临床可表现为抽搐、意识障碍、认知障碍等。本病可能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多见于既往存在过敏史和肝肾功能受损的患者。本病起病较急,一般预后良好,但若治疗不及时可能造成脑实质受损,影响预后。目的:结合药物性脑病相关文献复习,通过对药物性脑病一般致病药物、可能发病机制、辅助检查、一般治疗的分析总结,为药物性脑病的临床诊治及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病例资料:收集2018-2020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例表现为抽搐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第1例患者78岁,主诉为“突发意识障碍伴抽搐发作4小时”,考虑症状由头孢他啶引起;第2例患者76岁,主诉为“发作性抽搐5小时”,考虑症状由美多芭引起;第3例患者69岁,主诉为“左侧肢体活动不灵2天,抽搐发作1天”,考虑症状由利多卡因引起;第4例患者75岁,主诉为“阵发性抽搐1个月”,考虑症状由丙戊酸钠引起。4例患者均预后良好。结果:在停药并给予对症治疗后其中3例患者症状缓解,未遗留相应神经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相关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丙戊酸脑病患者在丙戊酸钠减量后,症状部分缓解,意识状态改善,脑电图未恢复正常。结论:1.由头孢他啶、美多芭、利多卡因、丙戊酸钠引起的、以抽搐发作为临床症状的药物性脑病,除可疑药物外,无其他明显诱因,起病急骤,预后良好。2.由头孢他啶、美多芭、利多卡因引起的药物性脑病,其抽搐症状在停药后完全缓解,丙戊酸脑病患者的症状在丙戊酸逐渐减量后可部分缓解,脑病患者脑电图可正常或出现异常改变,部分患者经治疗症状缓解后脑电恢复正常。3.本文4例患者均存在药物过敏史或肾功能异常,对于应用头孢他啶、美多芭、利多卡因、丙戊酸钠的患者,应注意有无类似情况。

降祥勇[7](2021)在《超声引导下肩关节腔联合喙肱韧带注射治疗冻结肩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冻结肩又称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是最常见的肩痛及功能障碍疾病之一,单一治疗不能完全治愈冻结肩,目前多采用联合治疗方式。在冻结肩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关节内炎症及关节囊挛缩是主要的病理机制,另外喙肱韧带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又常常被人们忽略。在现有的研究中显示,喙肱韧带的增厚及弹性降低可以辅助诊断冻结肩,除了辅助诊断外,完全松解离断喙肱韧带也能改善冻结肩患者肩痛及功能障碍,但此种治疗方式破坏了喙肱韧带的完整性,从而影响肩关节的稳定性。经过我们前期的研究显示,在保证喙肱韧带完整性的前提下,通过局部注射浸润分离喙肱韧带也能改善冻结肩患者肩痛及功能障碍,但是目前缺乏更有利的证据支持。目的:对比超声引导下肩关节腔联合喙肱韧带注射与超声引导下单纯肩关节腔注射治疗冻结肩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09月-2020年06月于四川护理职业学院附属医院康复疼痛科住院治疗的冻结肩患者6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IA+CHL组)和对照组(IA组),每组各32例。IA+CHL组进行连续2次超声引导下肩关节腔联合喙肱韧带注射,IA组进行连续2次超声引导下单纯肩关节腔注射,两次注射均间隔1周。评估患者治疗前(T0)、第1次注射治疗后1周(T1)、第2次注射治疗后1周(T2)、第2次注射治疗后10周(T3)肩关节前屈、外展、后伸、外旋被动活动度(PROM),11点数字评分(NRS),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指数(SPADI)。结果:IA+CHL组与IA组年龄、病程、性别、合并糖尿病与否、合并甲亢与否基线特征无显着差异(t=0.050、0.078,χ2=0.068、0.571、1.016;P=0.961、0.938、0.794、0.450、0.313)。治疗前前屈、外展、后伸、外旋、NRS、SPADI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t=0.257、0.678、0.542、0.942、1.542、1.116,P=0.798、0.500、0.590、0.350、0.129、0.269)。治疗后组内比较,IA+CHL组前屈、外展、后伸、外旋、NRS、SPADI较治疗前均显着改善(F=49.155、83.311、120.063、97.198、278.385、387.034,P=<0.001、<0.001、<0.001、<0.001、<0.001、<0.001),IA组情况与IA+CHL组一样(F=46.494、57.554、74.240、46.204、234.175、339.095,P=<0.001、<0.001、<0.001、<0.001、<0.001、<0.001)。组间比较,前屈、外展、NRS的时间与组别无交互效应(F=1.627、0.004、1.945,P=0.207、0.960、0.135),后伸、外旋、SPADI的时间与组别有交互效应(F=22.196、25.310、9.730,P=<0.001、<0.001、0.001)。IA+CHL组治疗后T1、T2、T3后伸较IA组显着增加(t=3.660、4.307、4.584,P=0.001、<0.001、<0.001),IA+CHL组与IA组外旋对比情况一样(t=3.124、3.380、3.656,P=0.003、0.001、0.001);IA+CHL组与IA组SPADI在T1、T2时无显着差异(t=0.371、1.157,P=0.712、0.252),在T12时IA+CHL组较IA组显着减低(t=2.125、P=0.038)。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过敏反应,IA+CHL组与IA组分别有2例和1例患者出现面部潮红,IA+CHL组与IA组各1例患者出现疼痛加重,并于1天后疼痛逐渐缓解,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肩关节腔注射联合喙肱韧带注射与超声引导下单纯肩关节腔注射均能有效改善冻结肩患者疼痛及功能障碍,但联合喙肱韧带注射在后伸及外旋功能改善上更具优势,对于后伸及外旋受限明显的患者联合喙肱韧带注射可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且操作简单、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谭超[8](2021)在《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不良反应信号挖掘及疑似过敏反应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是急性高热时常用的解热镇痛药之一,该药品引发不良反应累及人体多器官多系统,并包含过敏性休克和粒细胞缺乏等严重不良反应,目前其不良事件监测主要依靠自发呈报系统和医疗机构的个案报道,尚无利用真实世界数据对该药品进行安全性评价的研究。本研究旨在利用真实世界数据,描述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在7家医疗机构内的流行情况,分析该药品对血细胞检验指标的影响,探讨其疑似过敏反应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基于真实世界的药品安全性评价供研究思路。方法:(1)收集7家医疗机构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有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使用记录的病例数据,对用药人群人口学信息及临床信息进行统计描述,分析其临床真实应用情况。(2)收集7家医疗机构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有发热症状的住院患者病例数据,根据其是否使用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分为暴露人群和对照人群,排除病历资料不全者、恶性肿瘤患者、住院期间死亡患者、年龄≥80岁及住院天数超过30天的患者;以暴露人群患者为基准,使用倾向评分匹配法按性别、年龄、过敏史、入院诊断、入院科室、出院诊断及出院科室从对照人群中进行1:1匹配,分别得到905例暴露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并采集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血细胞检验指标结果;采用配对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血细胞检验结果变化水平,探讨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对血细胞检验指标的影响。(3)收集7家医疗机构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有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使用记录的住院患者病例,采用处方序列分析得到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疑似过敏反应患者165例,使用倾向评分匹配法按性别、年龄及住院科室进行1:4匹配得到对照组研究对象660例;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过敏史、单次给药剂量以及联合用药对疑似过敏反应的影响。结果:(1)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的临床使用整体符合说明书使用要求,但存在超剂量、长期给药、用药人群涉及婴幼儿及有禁忌症情况下使用等不合理用药现象。(2)暴露组和对照组患者在红细胞计数(P=0.006)、单核细胞百分比(P=0.017)、淋巴细胞百分比(P=0.001)、平均红细胞体积(P=0.001)、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P=0.001)、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P=0.00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0.001)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P=0.001)8项检验指标用药前后检验结果变化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疑似过敏组和对照组患者在过敏史及单次给药剂量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药品在联合用药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与硫酸镁(OR=3.132,P=0.0057)、甘露醇(OR=2.180,P=0.0202)、复方电解质注射液(OR=2.792,P=0.004)、柴胡注射液(OR=4.442,P=0.0009)4种药物联合使用可能会增加患者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结论:(1)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临床应用与说明书基本相符,但存在部分不合理用药现象,临床需严格按说明书规定使用,同时应结合最新临床指南及专家共识,切实保障患者用药安全。(2)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的使用可能与患者粒细胞水平降低有关,同时提示与红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检验指标的变化相关,但所得结果需进一步前瞻性研究验证。(3)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与硫酸镁、甘露醇、复方电解质注射液及柴胡注射液4种药物联合使用可能会增加患者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但所得研究结果需进一步前瞻性研究验证。

左君[9](2021)在《局麻药过敏的回顾性分析及MRGPRX2参与类过敏反应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局麻药(Local Anesthetics,LAs)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极广,特别是在局部麻醉、区域神经阻滞和疼痛治疗中。局麻药过敏反应的发生率目前没有明确报道。在日常的临床实践中,使用局麻药引起过敏反应的风险是一个值得临床医生关注的问题。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调查一家麻醉过敏门诊10年期间就诊患者局麻药过敏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医疗记录,这些患者被转诊到中国的一家麻醉过敏门诊,并在2009年至2019年的10年间接受了局麻药过敏检测。从患者的病历中收集以下信息:人口学特征、转诊原因、药物超敏反应(drug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DHR)的临床特征以及对潜在致敏药物的测试结果。通过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皮内试验(intradermal test,IDT)、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basophil activation test,BAT)对疑似局麻药进行过敏检测。结果:本研究一共纳入了 109名患者,主要转诊原因是手术后存在可疑的局麻药DHR(n=68,62%),第二常见转诊原因是患者有使用其他药物的DHR病史,并需要在即将进行的手术中使用局麻药(n=41,38%)。这些患者中只有6人(6%)对局麻药表现出真正的过敏,在皮肤试验或BAT中呈阳性结果。对于有其他药物DHR病史的41例患者,皮肤试验和BAT均为阴性。结论:局麻药过敏的风险可能是非常低的。然而,对怀疑有局麻药DHR病史的患者应当考虑进行过敏检测,完整的过敏检测对于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是必要的。在临床实践中,皮肤试验和BAT有助于局麻药过敏的调查和诊断,识别罕见的局麻药过敏病例。目的:近年来,围术期麻醉药物引起类过敏反应(pseudo-allergy)的报道逐渐增多。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肥大细胞表面受体MRGPRX2参与了多种药物引起的类过敏反应。因此,可利用MRGPRX2作为药物类过敏反应的作用靶点,建立一种有效的临床前药物安全评价方法,对麻醉药物潜在的类过敏作用进行评价。方法:将慢病毒载体系统转染到HEK293T细胞,构建稳定过表达MRGPRX2受体的细胞模型MRGPRX2-HEK293T;用RT-PCR方法检测MRGPRX2的表达;通过钙流检测证明表达的MRGPRX2是否具有完整的受体功能活性;利用构建成功的MRGPRX2-HEK293T细胞系评估麻醉药物(吗啡,芬太尼,利多卡因,顺阿曲库铵)潜在的类过敏作用。结果:本实验成功构建了基于过表达细胞系HEK293T-MRGPRX2的体外评价药物靶点激活的细胞模型。该重组细胞转染了包含MrgprX2全长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其细胞膜上能够稳定表达MRGPRX2受体分子,且具有完整的受体功能活性。吗啡、顺阿曲库铵可以激活MRGPRX2-HEK293T细胞产生钙流信号,利多卡因、芬太尼作用于MRGPRX2-HEK293T细胞上没有产生钙流信号。结论:本实验构建的稳定过表达MRGPRX2的细胞模型MRGPRX2-HEK293T,可以用于麻醉药物潜在的类过敏作用评价。钙流检测初步证实吗啡和顺阿曲库铵是MRGPRX2靶点的激动剂,可能是潜在的引发类过敏反应的麻醉药物。利多卡因和芬太尼对MRGPRX2靶点无激活作用,可能无潜在的类过敏作用。该细胞模型同时为进一步研究类过敏反应的机制提供了一种重要的途径。目的:吗啡不仅可以通过IgE依赖途径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还可以通过非IgE依赖途径活化肥大细胞,引起类过敏反应(pseudo-allergy)。最新的研究已经证实,肥大细胞表面受体MRGPRX2是参与多种药物的类过敏反应极其重要的靶点。但吗啡诱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是否有MRGPRX2受体的参与目前尚不明确,另外其与阿片受体(opioidreceptors,OR)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尚无研究。本部分的研究主要探讨吗啡对肥大细胞的非IgE依赖活化途径,并通过细胞实验阐明细胞活化后脱颗粒作用的相关信号通路。方法:本研究选取人LAD2肥大细胞,通过测定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明确吗啡是否可以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通过RT-PCR检测,比较LAD2肥大细胞上MRGPRX2受体和阿片受体的表达量是否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基于稳定过表达MRGPRX2的转染细胞系MRGPRX2-RBL-2H3肥大细胞,加入阿片受体抑制剂(纳洛酮)、MRGPRX2抑制剂(QWF)、Gαi抑制剂(PTx)、Gαq抑制剂(YM)干预、钙通道抑制剂(La3+),通过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的测定和钙流检测两项指标来研究肥大细胞的激活机制。结果:吗啡可以诱导明显的LAD2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β-氨基己糖苷酶,且吗啡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的百分率随吗啡终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LAD2肥大细胞上MRGPRX2表达明显高于阿片受体的表达量;吗啡可以诱导MRGPRX2-RBL-2H3转染细胞系脱颗粒,释放β-氨基己糖苷酶,同时可以引起细胞内钙流释放;QWF可以明显抑制吗啡诱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水平,纳洛酮不能抑制肥大细胞的脱颗粒作用;La3+、YM、PTx均可明显抑制吗啡诱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水平,同时,La3+、YM可以明显抑制细胞内钙流信号。但是,PTx不能抑制吗啡引起的肥大细胞内钙流信号。结论:吗啡诱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是通过MRGPRX2受体的激活介导,与阿片受体的活化无直接相关性。吗啡诱导的肥大细胞活化后下游信号通路可能涉及Gαq,Ca2+信号通路,此外还可能涉及Gαi通路的活化。

陈晓飞[10](2021)在《胸神经Ⅰ型联合前锯肌连续阻滞在乳腺假体植入术后镇痛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手术是早期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对于接受I期假体植入的患者,实现急性和慢性疼痛的有效控制是一个主要问题。该术式可以帮助患者重塑乳房外形、轮廓、解剖标志,对患者身心健康恢复有一定优势,但随之而来的是慢性术后疼痛发生的概率增加。严重的急性疼痛与慢性术后疼痛发生的风险增加有关,是独立危险因素。良好的术后镇痛是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环节。超声引导下筋膜平面阻滞简单安全,副作用小,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观察胸神经Ⅰ型联合前锯肌连续阻滞在乳腺假体植入术后的镇痛效果观察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本研究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乳腺外科收治的拟在全身麻醉下行择期乳腺癌Ⅰ期假体植入术,并同意留置自控镇痛(PCA)泵的患者60例。应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A组(PCIA组):静脉自控镇痛泵组;B组(PCNA组):术前0.3%罗哌卡因10ml行胸神经Ⅰ型阻滞+20ml行前锯肌阻滞+术后自控镇痛泵持续输注(0.15%罗哌卡因)组。麻醉诱导前由同一位麻醉医生对B组行超声引导下胸神经Ⅰ型+前锯肌阻滞,在前锯肌平面留置连续导管,确定阻滞平面。随后两组均进行标准化全身麻醉,术后两组分别连接PCA泵。记录这些患者术后1h、2h、4h、8h、16h、24h、48h的静息状态下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3个月的慢性疼痛发生情况;术后补救镇痛(VAS>3)的用药量;术后恶心、呕吐、头晕和阻滞的相关并发症(如穿刺部位感染、皮下积液、局部血肿、气胸和局麻药中毒等)的发生情况;术后止吐药应用情况;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结果:1例患者出院后失访,1例患者阻滞后感觉消失平面不佳,共纳入分析58例。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术后1h、2h、4h、8h,B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6h、24h、48h,B组的VAS评分低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慢性疼痛发生率B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A组补救镇痛的用药量(VAS>3)明显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A组恶心、呕吐、头晕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未发生与局麻药及阻滞相关并发症;6.两组患者对镇痛的满意度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胸神经Ⅰ型联合前锯肌连续阻滞可为单侧乳腺癌Ⅰ期假体植入术的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并能降低慢性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减少因使用阿片类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患者术后恢复的舒适度增加。并且该操作在超声下引导,简单安全,并发症少,在临床应用上推广使用有一定优势。

二、利多卡因引起急性过敏反应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多卡因引起急性过敏反应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文献研究的针刀治疗不良事件现状统计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选择检索词
    1.3 文献纳入标准
    1.4 文献排除标准
    1.5 分析方法
2 针刀治疗不良事件检索结果
    2.1 不同年度针刀不良事件统计
    2.2 针刀治疗不同操作部位出现不良事件统计
    2.3 针刀治疗不同疾病出现不良事件统计
    2.4 针刀治疗不良事件类型统计
3 针刀治疗产生不良事件分析
    3.1 晕针刀反应
    3.2 断针及滞针
    3.3 疼痛
    3.4 皮下血肿、淤青、血管损伤
    3.5 局部关节肿胀
    3.6 神经损伤、麻木感
    3.7 肌腱损伤
    3.8 脊髓损伤或脊髓刺激
    3.9 内脏损伤
    3.10 死亡
    3.11 感染
    3.12 胃肠道反应
    3.13 皮肤反应
    3.14 头晕、晕厥、失眠、耳鸣、血压升高等相关神经系统反应
    3.15 其他
4 针刀治疗不良事件的应对策略
    4.1 加强针刀从业人员培训与管理
    4.2 针刀操作规范化
    4.3 影像、超声技术的联合应用
    4.4 针刀治疗不良事件发生后处理
5 讨论

(2)Kounis综合征患者6例诊治分析及随访(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Kounis综合征的诊断与分型标准
        1.2.2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1.2.3 生化检测
        1.2.4 冠状动脉CTA
        1.2.5 冠状动脉造影术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过敏性相关疾病
    2.2 ACS相关高危因素
    2.3 临床表现
    2.4 辅助检查
    2.5 治疗
    2.6 随访情况
3 讨 论

(3)穴位注射盐酸利多卡因治疗急性湿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样本含量估计
        1.3 病例选择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临床评价评分标准及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分析方法
    3.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之间的比较
        3.2 疗效评价
        3.3 安全性观察指标
        3.4 不良反应
        3.5 脱落病例
        3.6 结果分析
讨论
    1.现代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1.1 定义及分类
        1.2 病因
        1.3 治疗措施
    2.祖国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治法方药
    3.立题依据
    4.穴位注射的用药分析
    5.穴位分析
    6.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症状体征评分
    附表2 临床观察评分表
    附表3 知情同意书
    附表4 不良反应记录表
湿疹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腰俞穴穴位注射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附录二 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腰痛评分表(M-JOA 评分)
    附录三:文献综述 穴位注射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湿疹Ⅱ号洗剂熏洗治疗慢性肛周湿疹临床疗效及其对外周血IFN-γ、IL-4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观察
    1 一般资料
    2 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证候分类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剔除标准
        2.7 终止试验标准
        2.8 脱落病例的处理
        2.9 观察疗程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分组
        3.2 常规护理
        3.3 两组分别熏洗治疗
    4 指标测定
        4.1 一般观察指标
        4.2 安全性指标
        4.3 临床观察指标
        4.4 外周血IFN-γ、IL-4 表达指标
    5 临床疗效判定
    6 复发率
    7 质量控制
    8 受试者权益保障及知情同意书
    9 统计方法
    10 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结果
    1 一般情况分析
    2 两组一般资料分析
        2.1 两组性别比较
        2.2 两组年龄比较
        2.3 两组病程时间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比较
    3 评估和分析两组受试者治疗后各项指标
        3.1 两组治疗后肛周皮肤潮湿情况比较
        3.2 两组治疗后肛周皮肤瘙痒情况比较
        3.3 两组治疗后肛周皮肤皮损面积情况比较
        3.4 两组治疗后肛周皮肤皮损形态情况比较
        3.5 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IFN-γ、IL-4 表达情况比较
        3.6 两组治疗后临床总疗效情况评价
        3.7 复发率比较
        3.8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分析
    4 临床观察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肛周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2 中药熏洗在肛周湿疹症状改善中的作用
        2.1 中医对熏洗坐浴法的认识
        2.2 中药熏洗在慢性肛周湿疹症状改善中的作用
    3 熏洗温度及时间的选择
    4 选择4 周为观察疗程的原因
    5 湿疹Ⅱ号洗剂的组方原理及现代药理分析
    6 关于对照组的选择
    7 西医对肛周湿疹病因病理的认识
    8 肛周湿疹与外周血IFN-γ、IL-4 表达变化的机制探讨
第四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该课题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临床科研知情同意书
    附录4 慢性肛周湿疹患者临床观察表
    附录5 VAS潮湿、瘙痒评分表(mm,分)
    附录6 治疗前后对比图
文献综述 肛周湿疹的中西医治疗概述
    1 肛周湿疹
        1.1 病程进展
        1.2 临床表现
        1.3 鉴别诊断
    2 临床治疗
        2.1 中医治疗
        2.2 西医治疗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以抽搐发作为临床症状的药物性脑病病例分析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索引表
第1章 综述 药物性脑病临床研究进展
    1.1 药物性脑病概述
    1.2 可引起脑病的药物
        1.2.1 抗生素
        1.2.2 抗癫痫药
        1.2.3 抗病毒药
        1.2.4 止痛药和麻醉药
        1.2.5 抗抑郁药
        1.2.6 抗肿瘤药物和化疗药物
        1.2.7 免疫抑制剂
        1.2.8 免疫调节剂
        1.2.9 神经阻滞剂和锂剂
        1.2.10 其他类型的药物
    1.3 药物性脑病可能的发病机制
        1.3.1 代谢的影响
        1.3.2 细胞毒性和神经毒性作用
        1.3.3 对脑部受体的影响
        1.3.4 电解质紊乱
        1.3.5 肝酶的相互作用和高氨血症
        1.3.6 血管源性和细胞毒性脑水肿
        1.3.7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PRES)
    1.4 药物性脑病的诊断
        1.4.1 实验室检查
        1.4.2 电生理检查
        1.4.3 影像学检查
    1.5 药物性脑病的治疗
    1.6 小结
第2章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2.1.1 病例 1
        2.1.2 病例 2
        2.1.3 病例 3
        2.1.4 病例 4
第3章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超声引导下肩关节腔联合喙肱韧带注射治疗冻结肩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
喙肱韧带的研究进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不良反应信号挖掘及疑似过敏反应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临床应用概况分析
        1.4.2 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可疑ADR信号挖掘
        1.4.3 疑似过敏反应病例发现及影响因素分析
    1.5 文章结构安排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字段选取
    2.3 数据预处理
        2.3.1 数据清洗
        2.3.2 数据标准化
        2.3.3 数据变换
    2.4 研究方法
        2.4.1 处方序列分析
        2.4.2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2.4.3 倾向评分匹配
        2.4.4 统计学方法
    2.5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临床应用概况
        3.1.1 基本情况
        3.1.2 临床使用情况
    3.2 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可疑ADR信号挖掘
        3.2.1 数据采集情况
        3.2.2 两组间基本情况
        3.2.3 两组间血细胞检验指标变化情况
        3.2.4 血细胞检验指标分析结果
    3.3 疑似过敏反应影响因素分析
        3.3.1 疑似过敏反应病例发现及对照组匹配
        3.3.2 两组间基本情况
        3.3.3 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3.4 联合用药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临床应用情况分析
    4.2 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可疑ADR信号挖掘
    4.3 疑似过敏反应影响因素分析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复方氨林巴比妥不良反应文献概述及基于EHR数据的药物不良反应数据挖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9)局麻药过敏的回顾性分析及MRGPRX2参与类过敏反应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临床研究 局麻药过敏的回顾性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基础研究
    第一部分 稳定过表达MRGPRX2细胞模型用于评价麻醉药物潜在的类过敏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RGPRX2参与吗啡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MRGPRX2在类过敏反应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胸神经Ⅰ型联合前锯肌连续阻滞在乳腺假体植入术后镇痛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乳腺癌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利多卡因引起急性过敏反应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文献研究的针刀治疗不良事件现状统计及对策分析[J]. 潘珺俊,冯敏山,徐惠青,张振宇,韩潇箫,苏红,万友红,李美姣,司江涛. 北京中医药, 2021
  • [2]Kounis综合征患者6例诊治分析及随访[J]. 龚晶婧,林金秀.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21(11)
  • [3]穴位注射盐酸利多卡因治疗急性湿疹的临床研究[D]. 马晓峰.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腰俞穴穴位注射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亚杰.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湿疹Ⅱ号洗剂熏洗治疗慢性肛周湿疹临床疗效及其对外周血IFN-γ、IL-4表达的影响[D]. 张翻翻.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以抽搐发作为临床症状的药物性脑病病例分析并文献复习[D]. 邱培森. 吉林大学, 2021(01)
  • [7]超声引导下肩关节腔联合喙肱韧带注射治疗冻结肩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降祥勇.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8]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不良反应信号挖掘及疑似过敏反应影响因素分析[D]. 谭超.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9]局麻药过敏的回顾性分析及MRGPRX2参与类过敏反应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机制研究[D]. 左君.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10]胸神经Ⅰ型联合前锯肌连续阻滞在乳腺假体植入术后镇痛效果观察[D]. 陈晓飞.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利多卡因致急性过敏反应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