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木麻黄试验林带生长量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林武星,朱炜,李茂瑾,吴惠忠[1](2021)在《沿海沙岸木麻黄基干林带套种乡土树种效果研究》文中指出对沿海沙岸木麻黄基干林带下套种黄槿、赤桐、海桐进行了试验研究,造林2年时测定了其保存率、生长状况和林内风速,结果表明:3种树种保存率、生长量均随着木麻黄基干林带郁闭度的增大而下降,木麻黄基干林带套种黄槿、赤桐后其林内风速有了较大的降低;黄槿、赤桐在木麻黄基干林带下生长效果较好。
杨洋,尤龙辉,叶功富,聂森,程分生,余锦林[2](2021)在《沙质海岸基干林木麻黄幼林模拟抚育预测》文中提出以平潭岛幸福洋6 a生木麻黄基干林为研究对象,选用6种典型的冠幅—胸径关系模型,采用决定系数(R2)、平均绝对误差(MAE)、剩余均方根误差(RMSE)和变异系数(CV)等检验指标,筛选最优模型,并利用Matlab GUI回调函数对模型进行程序设计,模拟预测基干林冠幅和胸径生长动态.结果表明:(1)木麻黄基干林最优冠幅—胸径关系模型为CW=-2.558+2.037 ln DBH;(2)经过计算机模拟抚育预测,林分株数密度分别为>3 000株·hm-2、2 000~3 000株·hm-2和<2 000株·hm-2的6 a生木麻黄基干林,最有利于木麻黄径向生长的模拟抚育间伐年限分别为6 a、4 a和5 a,平均胸径分别可以增加16.73%、24.03%和19.08%,平均冠幅可增长31.65%、11.89%和13.95%.
王碧英[3](2020)在《客土与保水剂对闽南沿海木麻黄幼林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3—4月在福建省晋江市深沪镇深沪湾基干林带区域,以闽南滨海沙地木麻黄3个无性系(平潭2号、粤501、粤701)容器苗为试材,探究采用客土、保水剂造林对幼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客土、保水剂处理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木麻黄各无性系的造林成活率及树高和地径年生长量,即客土、施保水剂与造林成效各因子之间有极显着相关性(相关系数r=0.589~0.741,P<0.001)。客土+保水剂效果较好,尤其以客土0.1 m3·株-1+保水剂60 g·株-1最佳,造林成活率达到95.0%~96.3%,树高年生长量达到95.3~102.9 cm,地径年生长量达到0.83~0.86 cm;与无客土、无保水剂造林相比,平均造林成活率提高26%,树高年平均生长量提高61%,地径年平均生长量提高81%。多因素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也表明,在客土量0~0.1 m3·株-1、保水剂量0~60 g·株-1范围内,木麻黄的造林成效与客土量、保水剂量两者具有较强的线性回归关系(回归方程R2>0.8,P<0.001)。
林伟东[4](2019)在《闽南沿海木麻黄基干林带下潺槁造林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惠安沿海沙地木麻黄基干林带下进行了潺槁造林试验,对12年生的试验林生长、防风和土壤肥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木麻黄基干林带的郁闭度增大,潺槁生长量降低;木麻黄基干林带下种植潺槁后,林带的防风效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木麻黄基干林带套种潺槁后,土壤的肥力得到改善。
林武星,朱炜,李茂瑾,聂森,吴惠忠,林伟东[5](2019)在《海檬果在沿海木麻黄防护林更新改造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在惠安赤湖国有防护林场木麻黄基干林带下套种海檬果(以套种潺槁进行对比)及海岸后侧进行木麻黄与海檬果带状混交造林(以木麻黄纯林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木麻黄基干林带下海檬果的生长量随林带郁闭度的增大而降低,海檬果的生长量大于潺槁,林带套种海檬果后防风效果比套种潺槁的要好;木麻黄与海檬果带状混交后对木麻黄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而且提高了防风效能和改善了土壤肥力。
亓军红[6](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林义保[7](2019)在《东山县稀疏木麻黄基干林套种改造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东山县木麻黄基干林带稀疏老化的现状,采用木麻黄701无性系、厚荚相思、潺槁木姜子和澳洲杉在木麻黄林带下进行了套种改造。结果表明:木麻黄701无性系和厚荚相思在稀疏木麻黄基干林带下生长较好,林带套种厚荚相思、澳洲杉以及木麻黄后风降率和防护效能较大。建议东山县海岸前沿稀疏老木麻黄林带改造采用木麻黄、厚荚相思在林下套种。
颉洪涛[8](2019)在《浙江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在保障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还丰富了区域林业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我国的沿海防护林工程已实施三十多年,在取得重大建设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经营和管理方面的挑战,例如由纯林连载引起的林分衰退和土壤退化问题日益突出,而混交林的整体比例偏低,树种、林种配置缺乏科学依据等,这些都影响着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而目前对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还显不足。本研究以浙江省4种不同类型的沿海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它们均为12年生基干林带,分别以黄山栾树(Koelreuteria bipinnata)、落羽杉(Taxodium districhum)、黑杨(Populus nigra)和大叶女贞(Ligustrum compactum)为主导树种,同时有其它两种树种伴生,同时以林带间同质性无林地为对照,每种林分类型设置6个乔木样方(20 m×30m)和30个草本样方(1 m×1 m)进行林分、植物调查和土壤、植物样品采集,采用野外调查和实验室测定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的林分生长特征以及地力提升、自然更新等生态系统功能,并比较它们的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cosytem multifunctionality)差异。结果表明:黑杨混交林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最高,而黄山栾树混交林最低,这可能与其受到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入侵有关,因此本研究进一步在不同样点设置了两种尺度的样方来研究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对黄山栾树混交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此外在试验期间,浙江省遭遇的极端低温天气对试验区内的沿海防护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乌桕(Triadica sebifera)作为实验区光合能力最强的防护林树种,其在受极端低温影响后的恢复能力如何,本研究也进行了相应分析。以上研究得出的主要结果如下:(1)四种不同类型的沿海防护林在个体生长和林带结构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黑杨混交林和大叶女贞混交林的林分生长更好,而落羽杉混交林和大叶女贞混交林的林带结构更为紧密。黑杨混交林和大叶女贞混交林的树木存活率、健康率、冠幅、树高、胸径和胸高断面积均显着性高于其它两种林分,而大叶女贞混交林的透风系数和疏透度则显着低于其它林分。(2)在地力提升功能方面,混交林明显地改善了土壤的化学性质和水分物理特性,而以落羽杉混交林的地力提升效果最好。黑杨混交林的土壤毛管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最高,而自然含水量最低,黄山栾树混交林土壤渗透系数(0.29 mm.min-1)大幅度的显着高于其它林分类型。落羽杉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水解性氮含量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在0-20cm和20-40cm土层中均为最高,而黄山栾树混交林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最高。(3)大叶女贞混交林草本植物多样性更高,而黄山栾树混交林和落羽杉混交林乔木幼苗更新能力更强。大叶女贞混交林草本植物丰富度和生物量最高,而落羽杉混交林的草本植物均匀度指数最高。黄山栾树混交林和落羽杉混交林乔木幼苗丰富度最高,落羽杉混交林和大叶女贞混交林乔木幼苗盖度、高度和生物量均显着高于其它两种混交林分,乔木幼苗密度则显着低于其它两种混交林分。各树种中,香花槐(Robinia pseudoacacia)幼苗的盖度、高度和生物量均显着高于其它树种。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对于乔木幼苗更新起直接的促进作用,而土壤水解性氮、速效钾和阳离子交换量的作用较弱。林带的郁闭度、疏透度、透风系数和林带高度多对乔木幼苗盖度、高度和生物量起直接的抑制作用,而对密度作用相对较弱。(4)在本文研究的6种单项生态系统功能中,除养分循环和转化功能外,不同类型的沿海防护林在其余5种单项生态系统功能上均有显着性差异。其中,黑杨混交林的防风功能和固碳释氧能力最好,落羽杉混交林的土壤保育功能和水源涵养功能最强。对各林分类型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量化评估表明,黑杨混交林具有最高的生态系统多功能性,随后依次是大叶女贞混交林、落羽杉混交林和黄山栾树混交林,而无林地的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最低。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多功能性随着林带疏透度和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与物种丰富度也有极其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关系。(5)黄山栾树混交林生态系统多功能性较低与受到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有关,入侵降低了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养分转化循环功能。无论是受到中度还是严重入侵,入侵样方的物种丰富度和Margalef指数总是低于未受入侵的样方,但当样方受到中等程度的入侵时,物种多样性降低得最多。土壤碳氮比(C:N)和通气孔隙度的增加以及土壤全磷的降低都与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程度增加有关。土壤盐分含量和湿度均与入侵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而冠层覆盖度与入侵严重程度呈显着负相关关系。(6)乌桕防护林(Triadica sebifera)个体生长和光合能力都显着地受到了极端低温的抑制,而且一年后仍没有恢复。与低温受损区的乌桕相比,对照区的幼林和中龄乌桕有更快的高度和胸径生长,幼苗和幼龄乌桕有更大的叶面积和叶片重量,而对中龄乌桕的叶形特征没有显着性影响。同时,极端低温显着降低了各个林龄乌桕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同时显着降低了幼龄和中龄乌桕叶片的气孔导度。极端低温还显着降低了幼龄乌桕叶片的蒸腾速率以及幼龄和中龄乌桕的水分利用效率。随着林龄增加,乌桕叶片的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而叶片胞间CO2浓度和压力降低。受低温影响后,乌桕叶片光合受有效辐射和空气CO2浓度的影响减弱(环境因子解释量由73.4%下降到18.6%),而主要受到相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浙江省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比较,明确了各混交防护林在结构、单项生态系统功能以及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差异,并探究了沿海防护林这一特殊生境中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与林分结构和植物多样性的关系。此外,本研究还进一步分析了沿海防护林在受到植物入侵和极端低温两种自然干扰下的生态系统功能响应,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我国华东地区沿海防护林的林分结构调整以及实现沿海防护林多功能经营和管理提供借鉴。
林义保[9](2019)在《沿海山地木麻黄+厚荚相思混交造林试验》文中研究表明在东山县山地开展木麻黄+厚荚相思1∶1和3∶3混交造林试验,结果表明:木麻黄+厚荚相思混交促进了木麻黄胸径、材积生长,提高了林分单位面积的总蓄积量;削弱了林内风速,增强了林分的防风效能;增加了土壤的养分,改善了地力。木麻黄+厚荚相思按3∶3的比例混交对于提高木麻黄生长量、防风效能和土壤肥力的效果更加明显。沿海山地木麻黄造林以营造木麻黄+厚荚相思多行或块状混交林为宜。
高伟,聂森,叶功富,陈端钦,林默爱,吴锡麟,林捷[10](2017)在《平潭岛岩质海岸带裸露山体植被恢复模式与成效分析》文中指出通过对平潭岛岩质海岸带裸露山体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植被恢复试验,结果表明:各树种的保存率均较高,除迎风坡台湾相思和夹竹桃的保存率为85%和88.33%外,其他树种的保存率均达到了94%以上。主要乔木树种侧风坡的生长量均显着大于迎风坡;除迎风坡及风障外的木麻黄和台湾相思受风沙危害,有部分长势较差,出现基干干枯之外,其他树种60%以上均长势优良;肯氏南洋杉受风害影响最小,其次为台湾相思、木麻黄和夹竹桃。风障对造林树种的生长起到了很好的保护效果,风障内的木麻黄保存率、地径和树高生长均显着高于风障外。
二、木麻黄试验林带生长量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木麻黄试验林带生长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沿海沙岸木麻黄基干林带套种乡土树种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试验点概况 |
3 研究方法 |
3.1 试验设计及造林 |
3.2 试验林调查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木麻黄基干林带下乡土树种保存率 |
4.2 木麻黄基干林带下乡土树种生长量 |
4.3 木麻黄基干林带套种乡土树种后林内相对风速 |
5 结论与讨论 |
(2)沙质海岸基干林木麻黄幼林模拟抚育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样地调查与数据整理 |
1.3 木麻黄胸径生长数学模型 |
1.4 冠幅—胸径关系模型的拟合与检验 |
1.5 模拟抚育与预测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直径分布 |
2.2 冠幅—胸径模型拟合、检验与最优模型筛选 |
2.3 最优模型的假定性检验 |
2.4 典型模拟抚育预测试验样地的选取 |
2.5 模拟抚育与预测 |
2.6 初始林分株数密度与二次抚育年限的相关关系 |
3 讨论 |
4 结论 |
(3)客土与保水剂对闽南沿海木麻黄幼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处理对木麻黄无性系造林成活率的影响 |
3.2 不同处理对木麻黄无性系树高生长的影响 |
3.3 不同处理对木麻黄无性系地径生长的影响 |
3.4 不同处理对木麻黄造林成效交互作用分析 |
3.4.1 不同处理与造林成效的相关性 |
3.4.2 不同处理对木麻黄造林效果的相互作用 |
4 结论与讨论 |
(4)闽南沿海木麻黄基干林带下潺槁造林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试验地概况 |
3 研究方法 |
3.1 试验设计 |
2.2 调查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木麻黄基干林带下潺槁生长量分析 |
4.2 木麻黄-潺槁复层基干林带与木麻黄基干林带的防风效果 |
4.3 木麻黄-潺槁复层基干林带与木麻黄基干林带的土壤肥力状况 |
5 结论与讨论 |
(5)海檬果在沿海木麻黄防护林更新改造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点概况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试验林调查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木麻黄基干林带下海檬果和潺槁套种情况分析 |
3.1.1 木麻黄基干林带下海檬果、潺槁生长和防护效果 |
3.1.2 木麻黄基干林带套种海檬果、潺槁后土壤化学性质 |
3.2 沿海后侧木麻黄+海檬果混交造林效果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6)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二、相关研究动态 |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
五、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
第一节 政治背景 |
第二节 经济背景 |
第三节 历史背景 |
第四节 自然背景 |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
第一节 造林特点 |
第二节 动因分析 |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结语 |
附录 |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东山县稀疏木麻黄基干林套种改造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试验点概况 |
3 研究方法 |
3.1 试验设计和试验林造林 |
3.2 试验数据收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木麻黄基干林带下不同树种生长情况分析 |
4.2 不同树种套种的林带防护效果 |
5 结论与讨论 |
(8)浙江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沿海防护林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2 沿海防护林的地力提升功能研究 |
1.2.3 沿海防护林结构与生态系统功能研究 |
1.2.4 沿海防护林自然更新研究 |
1.2.5 沿海防护林对干扰的响应研究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重点解决的问题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的林分生长特征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区域概况 |
2.1.2 实验设计 |
2.1.3 研究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的树木生长特征 |
2.2.2 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的林带结构特征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的地力提升功能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研究区域概况 |
3.1.2 实验设计 |
3.1.3 研究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的土壤物理性质 |
3.2.2 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土壤有机质含量 |
3.2.3 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土壤氮、磷、钾含量 |
3.2.4 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土壤p H和阳离子交换量 |
3.2.5 沿海防护林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相关性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的自然更新能力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研究区域概况 |
4.1.2 实验设计 |
4.1.3 研究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的草本植物多样性 |
4.2.2 不同乔木树种的幼苗更新能力 |
4.2.3 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的乔木幼苗更新差异 |
4.2.4 土壤因子对乔木幼苗更新的影响 |
4.2.5 林分结构对乔木幼苗更新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的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研究区域概况 |
5.1.2 实验设计 |
5.1.3 研究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的单项生态系统功能 |
5.2.2 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的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
5.2.3 防护林结构和植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植物入侵对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研究区域概况 |
6.1.2 实验设计 |
6.1.3 研究方法 |
6.1.4 数据处理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入侵程度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 |
6.2.2 入侵程度与土壤养分循环与转化的关系 |
6.2.3 土壤各项指标的相关性 |
6.2.4 入侵严重程度与样点环境因子的关系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极端低温对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研究区域和背景 |
7.1.2 实验设计 |
7.1.3 数据处理方法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低温对树木生长和叶片特征的影响 |
7.2.2 低温对叶片光合能力的影响 |
7.2.3 温区和林龄对叶片光合能力的交互作用 |
7.2.4 环境因子对乌桕光合作用的影响 |
7.3 讨论 |
7.4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9)沿海山地木麻黄+厚荚相思混交造林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点概况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设计和造林 |
2.2 造林后抚育和调查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木麻黄+厚荚相思混交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
3.2 木麻黄+厚荚相思混交的防风效果 |
3.3 木麻黄+厚荚相思混交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4 结论与讨论 |
(10)平潭岛岩质海岸带裸露山体植被恢复模式与成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造林设计 |
2.1 立地划分 |
2.2 整地方式 |
2.3 树种选择 |
2.4 配置方式 |
3 调查方法 |
3.1 样带调查 |
3.2 林木生长情况分级 |
3.3 林木受风害情况分级 |
3.4 数据统计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立地上造林树种的生长量与保存率 |
4.2 不同造林树种的受风害情况分级 |
4.3 防风障对木麻黄生长的影响 |
5 结论 |
四、木麻黄试验林带生长量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沿海沙岸木麻黄基干林带套种乡土树种效果研究[J]. 林武星,朱炜,李茂瑾,吴惠忠. 绿色科技, 2021(09)
- [2]沙质海岸基干林木麻黄幼林模拟抚育预测[J]. 杨洋,尤龙辉,叶功富,聂森,程分生,余锦林.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2)
- [3]客土与保水剂对闽南沿海木麻黄幼林生长的影响[J]. 王碧英. 福建林业科技, 2020(04)
- [4]闽南沿海木麻黄基干林带下潺槁造林初步研究[J]. 林伟东. 绿色科技, 2019(13)
- [5]海檬果在沿海木麻黄防护林更新改造中的应用[J]. 林武星,朱炜,李茂瑾,聂森,吴惠忠,林伟东. 防护林科技, 2019(06)
- [6]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东山县稀疏木麻黄基干林套种改造初步研究[J]. 林义保. 绿色科技, 2019(07)
- [8]浙江不同类型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D]. 颉洪涛.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2)
- [9]沿海山地木麻黄+厚荚相思混交造林试验[J]. 林义保. 防护林科技, 2019(01)
- [10]平潭岛岩质海岸带裸露山体植被恢复模式与成效分析[J]. 高伟,聂森,叶功富,陈端钦,林默爱,吴锡麟,林捷. 防护林科技,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