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代数中几个问题的分析

线性代数中几个问题的分析

一、线性代数若干问题析疑(论文文献综述)

吴昌悫,盛立刚,卢树铭[1](1993)在《线性代数若干问题析疑》文中研究表明 线性代数是基础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研究有限维线性空间的理论与方法为主体的数学,在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为帮助大家学好这门课程,对其基本概念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深化分析.

刘奕[2](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章林富[3](2014)在《可移动建筑的复杂性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坚固都是建筑最重要的属性,而坚固的概念却常被限制性地理解为空间上的固定与长恒。但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建筑的可移动性现象却一直存在。一方面,在工业革命后,人们深感时间固定、精确后的压迫感,尤其是在西方进入后期工业化社会,居无定所成为一种反社会分工逻辑而时髦一时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技术的增进与实际的需要又反过来提供了可移动建筑蓬勃发展的机会,并成为实现建筑的可持续性的重要手段。同时,社会作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综合体,个体对空间的创造性呈现多元化,用一种建筑形式是不能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因此,本文探讨的可移动建筑不仅仅是一种新颖的、小众的建筑形式,因其拥有可移动性、适应性、临时性的特点,还可以作为一种不断调节自身适应性的空间策略。通过建筑复杂性在时间与数字的重新认知,最后推导至自组织与可移动策略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可移动策略从三方面作用于城市宏观自组织系统和优化城市结构的可能性。本文从对可移动建筑的基础资料、文献入手,通过对可移动建筑的概念和形式特征进行梳理,对相关理论和实际案例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揭示出可移动建筑产生的背景与根源及其作为策略层面蕴含的自发性,并提出个人的城市空间组织构想,力图呈现出可移动性建筑在当下的整体轮廓与特殊意义。

臧浩刚[4](1993)在《桁架结构位移响应解析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了平面(空间)桁架结构的位移响应对截面设计变量的解折解,得到了位移响应关于截面设计变量的解析表达式,经论证,解析解为设计变量有理函数,最后计算了若干简例.

郑伟红[5](2004)在《俄罗斯科学史走向研究 ——《自然科学和技术史问题》内容计量分析》文中提出俄罗斯科学史是世界科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其研究的成果在国内并不多见。本文以《自然科学和技术史问题》俄文杂志为依据,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俄罗斯科学史走向特点。通过这种研究,我们可以认识到,俄罗斯科学史在不同的时期,研究内容有所不同。学科史中注重物理学、数学的研究;内容主题中注重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研究;断代史中注重近现代史的研究。这种研究反映了俄罗斯科学史研究具有内容广泛,注重近现代史、物理学、数学、科学史外史、人物和国外科学研究等特点,并且尝试对其进行原因分析。本文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一是希望引起学界对此问题的重视;二是以期能引起国内学者更深入的研究。

陈卓[6](2014)在《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历程及其人才培养作用分析》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科技竞赛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一种重要的课外活动。这种活动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参与,受到政府、高校和企业等组织的广泛关注,是一种为高教界和社会大众所认可的人才培养手段。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过程,并分析了其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和机制。依据相关资料,本文系统考察了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开办和发展历程,将其分为引入、发展和迅速扩增三个阶段,总结了竞赛活动在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并讨论了外部因素——社会背景和政府政策,以及内部因素——竞赛活动的创新性和自主扩散性对竞赛发展的影响。结合对历程的梳理和对各项赛事内容的分析,本文将155项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分为了四种类型:知识考试类、科技探索类、产品设计类和职业技能类,并对它们的人才培养作用进行了分析。知识考试类竞赛的题目与本科相应课程的内容高度对应,可以考查和强化参赛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科技探索类竞赛题目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较为深广,并且包含多项不确定因素,为参赛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产品设计类竞赛的题目与主办企业某项业务或某款产品直接相关,反映了行业最新的技术、产品和发展方向,可以有针对性地锻炼参赛学生在产品开发或解决技术问题方面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加符合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职业技能类竞赛的题目内容不仅与制造和服务行业中技术应用性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高度对应,还多与相关职业标准或行业标准相符,能够较为真实地模拟相应的职业情境,可以锻炼参赛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和规范性。这四类竞赛虽然题目形式和人才培养作用各异,但是具有相似的人才培养机制。本文根据对各项赛事组织规程文件的解读,发现大学生科技竞赛本质上是一种由社会组织参与的学生评价活动。这种活动中有两个关键的信息传递过程。一是外部机构可以通过竞赛活动向高校和学生传递学习目标信息;二是参赛学生的能力水平信息经过评价流向外部机构和高校。学习目标信息的传递可以起到对学生的直接培养作用。而能力水平信息则能够为高校教学提供了反馈,引导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改善,间接影响当期甚至以后各届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到对人才的间接培养作用。此外,产品设计类竞赛和职业技能类竞赛还具有特殊的组织机制。本文通过分析产品设计类竞赛的题目内容、组织规程和支撑技术,认识到这类竞赛的活动形式中都包含企业主办方“三取一予”的获利机制。这种获利机制可以促使企业积极地与大学生互动,拉近校园和业界的距离,可以为校企合作项目提供组织形式方面的参考。本文还对职业技能类竞赛的活动程序进行了分析,从中归纳出了政府、企业和高校在利益引导下的合作框架,为需要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多方协作的教育项目提供了良好范例。

陈根龙[7](2012)在《基于并行自适应有限元的互连线建模与分析方法》文中认为从集成电路的诞生到现在的短短半个多世纪,快速发展的集成电路技术,为电子信息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计算机、通信、消费类电子、移动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集成电路的工艺和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学的不断进步,促进集成电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随着集成电路器件特征尺寸按比例缩小到纳米尺度,电路工作频率达到GHz,互连线寄生效应带来的互连线串扰、IR-drop、延迟、噪声等越来越严重,互连线成为影响集成电路性能和可靠性的关键因素。因此,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学经历了从以器件为中心的设计转变到以互连线为中心的设计的变革,寄生参数提取成为以互连线为中心的第二代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学的核心科学问题。另一方面,持续的工艺技术的进步驱动了集成电路不断的微小型化,但是随着一些工艺技术开始达到物理极限,器件特征尺寸的进一步缩小将会导致技术和成本两方面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三维芯片(Three dimensional integrated circuit,3D IC)成为继续驱动集成电路沿着摩尔定律道路不断前进最有希望的技术。三维集成电路是一种系统级构架新方法,它通过硅通孔(Through-silicon via,TSV)垂直互连实现多平面芯片的层叠。相比与二维平面芯片,三维芯片能够提高芯片器件密度、减小信号延迟、降低芯片功耗,同时通过TSV垂直互连实现的三维芯片同质集成或异质集成,能比传统系统集成芯片(SoC)能够提供更好的性能。虽然三维芯片能够带来电性能方面的巨大收益,然而严重的散热问题极大影响三维芯片的性能和可靠性。基于以上两方面因素,本文集中研究集成电路互连线建模与分析方法,包括大规模复杂结构集互连线寄生电容参数提取算法研究和多TSV垂直互连结构的三维芯片热分析方法的研究。本论文针对从版图提取、初始网格生成到全自动的寄生参数提取与三维芯片热分析等各个步骤展开了研究。互连线参数提取广泛应用于构造互连线等效电路模型,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的关键技术之一;三维芯片热分析是三维芯片设计面临的首要挑战,为EDA领域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集成电路庞大的、复杂的互连线结构以及几百上千的TSV垂直互连线结构分别对寄生参数提取和三维芯片热分析都带来了计算复杂度的瓶颈问题。本论文首次将并行自适应有限元(Adaptive finite element method, AFEM)应用于集成电路互连线建模与分析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并行自适应有限元互连线电容提取算法(ParAFEMCap)和并行自适应有限元三维芯片稳态热分析方法(ParAFEMThermo).本文提出的ParAFEMCap和ParAFEMThermo算法具有很高的并行扩展性和数值精度。首先,通过采用一些先进的并行技术,比如并行网格加密和动态负载平衡技术,本文提出的ParAFEMCap和ParAFEMThermo算法具有很高的并行扩展性。目前已知,ParAFEMCap是第一个能并行运行在成百上千CPU核上的电容提取的场求解器。其次,本文提出的ParAFEMCap和ParAFEMThermo算法基于自适应有限元(Adaptive FEM),能够以理论可证的最优收敛的方式收敛到问题的精确解。通过改变后验误差估计子的阂值,ParAFEMCap和ParAFEMThermo解的精度能够很容易的得到控制,同时通过增加CPU核的数目,ParAFEMCap和ParAFEMThermo运行时间能够迅速的减小。再次,本文提出的ParAFEMCap算法具有线性复杂度,使得ParAFEMCap对于大规模互连线电容提取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同时ParAFEMThermo也是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高性能三维芯片热分析工具。本文采用完整的数值实验验证了以上方法的高计算效率,高精确性和高并行可扩展性。

张萍[8](2014)在《房地产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研究》文中指出房地产是我国的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房地产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内房地产行业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房地产开发过热、房价虚高、土地资源浪费、金融风险加剧和企业管理落后等诸多问题的严峻挑战。为了规范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的要求,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来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房地产企业也要提高自身的经营和管理水平。房地产企业的营运资金维系着企业的生存、发展与盈利,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房地产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具有投资数额大、经营风险高、开发周期久、供应链长等特点,如此更要提高房地产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以提升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力。本文以房地产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为研究对象,从营运资金管理的概念、特性及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界定等基本理论入手,结合我国房地产企业营运资金的特点、内容和生产营运的各个环节,分析了房地产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现状及问题、影响营运资金有效运作的关键因素。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营运效益、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及营销能力四个方面,对房地产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进行衡量,通过该方法的运用,构建了房地产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评价模型,探讨了营运资金各项目运行效率对房地产企业绩效的影响,该模型的运用能够达到帮助企业管理者对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进行分析与评价目的,进而为房地产企业管理者提供更加科学,直观的管理依据,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最后提出了房地产企业提升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科学管理对策和有效实施方案,为提高房地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采取有效的营运资金管理方法提供了思路。

二、线性代数若干问题析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线性代数若干问题析疑(论文提纲范文)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3)可移动建筑的复杂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缘起
    1.2 研究对象、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现状综述
        1.4.1 国内现状
        1.4.2 国外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结构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可移动建筑的概念及发展脉络
    2.1 概念
        2.1.1 与其他相似概念的区分对比
        2.1.2 可移动建筑的概念
    2.2 最早的可移动建筑
    2.3 发展脉络
        2.3.1 工业革命前
        2.3.2 工业革命后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移动建筑的类型特征与需求应用
    3.1 基本类型
        3.1.1 便携式
        3.1.2 驱动式
    3.2 主要特征
        3.2.1 可移动性
        3.2.2 适宜性
        3.2.3 临时性
    3.3 实际需求与应用
        3.3.1 公共、商业的需求
        3.3.2 居住的需求
        3.3.3 特殊需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移动建筑的复杂性策略探讨
    4.1 时间与建筑复杂性的认知
        4.1.1 循环与线性时间观
        4.1.2 直觉时间与建筑文脉
    4.2 数字与建筑复杂性的认知
        4.2.1 数字在空间上的垄断
        4.2.2 参数化设计的局限
    4.3 个体创造与自组织
        4.3.1 个体对空间创造的需求
        4.3.2 从复杂性到自组织
    4.4 可移动策略的三要素
        4.4.1 用户的“可移动”
        4.4.2 专业“建筑师”的可移动
        4.4.3 相关智能服务系统库的“可移动”
    4.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5)俄罗斯科学史走向研究 ——《自然科学和技术史问题》内容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 科学史的研究综述
    (一) 世界科学史的研究综述
        1 、 学科形成过程
        2 、 研究的方法
        3 、 科学史奖项
    (二) 俄罗斯科学史研究综述
        1 、 科学教育方面
        2 、 科学人物方面
        3 、 科技政策方面
二、 《自然科学和技术史问题》统计与分析
    (一) 期刊简介
        1 、 期刊宗旨
        2 、 科学和技术研究所概况
    (二) 对杂志内容的统计与分析
        1 、 统计的研究方法
        2 、 统计的内容
三、 俄罗斯科学史走向研究特点
四、 原因分析
结语
注释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历程及其人才培养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背景
    2 前人研究状况
    3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思路
    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1.1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先导者——外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开创
        1.1.1 近代的科技竞赛
        1.1.2 罗兰厄特沃什数学竞赛和奥林匹克学科竞赛——考试类科技竞赛的源头
        1.1.3 西屋科学奖和国家科学大奖赛——探索类科技竞赛的源头
        1.1.4 数学建模竞赛和ACM大赛——大学阶段科技竞赛的开创
    1.2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引入
        1.2.1 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引入
        1.2.2 中学生奥林匹克学科赛事的发展和首个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开办
        1.2.3 科技作品展览活动的开展
        1.2.4 数学建模竞赛的引入和程序设计竞赛的开展
    1.3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
        1.3.1 原有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延续和扩散
        1.3.2 电子和计算机领域探索类竞赛的创办
        1.3.3 机器人领域探索类赛事的引入
        1.3.4 建筑领域探索类赛事的开展
    1.4 21世纪以来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迅速扩增
        1.4.1 对赛事的重新分类
        1.4.2 知识考试类赛事的缓慢扩增
        1.4.3 科技探索类赛事在多个领域的开办
        1.4.4 产品设计类赛事在计算机领域的暴增
        1.4.5 职业技能类赛事的创办
    1.5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发展的总体特征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1.5.1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数量在各阶段和各类型之间的非均匀增长
        1.5.2 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发展受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共同影响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知识考试类竞赛对人才的培养作用及机制分析
    2.1 知识考试类竞赛的题目特点和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2.1.1 题目范围与学科基础课内容的对应
        2.1.2 题目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察
    2.2 知识考试类竞赛的活动过程分析
        2.2.1 初始环节
        2.2.2 准备环节
        2.2.3 实施环节
        2.2.4 赛后反馈环节
    2.3 知识考试类竞赛的人才培养机制
        2.3.1 竞赛是一种教学评价
        2.3.2 竞赛是社会范围的人才评价
        2.3.3 竞赛的人才培养机制——双阶段信息传递模型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科技探索类赛事的题目特点及其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用分析
    3.1 科技探索类竞赛题目的内容特征和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3.1.1 题目的应用性
        3.1.2 题目的综合性
        3.1.3 题目的开放性
    3.2 竞赛题目的开放性及其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2.1 竞赛题目的不确定性分类
        3.2.2 情节型问题分析
        3.2.3 规则应用型问题分析
        3.2.4 设计型问题分析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产品设计类竞赛与学生的互动机制及其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4.1 产品设计类竞赛题目的特点和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4.1.1 题目针对主办方业务的应用性
        4.1.2 题目在单一领域内的综合性
        4.1.3 题目在应用实践方面的开放性
    4.2 竞赛中主办企业与学生的直接互动形式
        4.2.1 合作教育与竞赛的同与异
        4.2.2 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动力——“三取一予”
        4.2.3 竞赛中的技术因素及其作用——网络参赛机制
        4.2.4 竞赛中的规程因素及其作用——奖励设置与学生管理机制
        4.2.5 竞赛中的题目因素和整体培养模式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职业技能类竞赛的人才培养作用和政企深度协作机制分析
    5.1 职业技能类竞赛的题目特点和人才培养作用分析
        5.1.1 竞赛题目内容的职业性
        5.1.2 竞赛题目内容的标准性
    5.2 职业技能类竞赛中政府与企业的协作机制——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例
        5.2.1 大赛中政府主导的赛事管理
        5.2.2 大赛中企业参与的赛事执行
        5.2.3 大赛中政府与企业的合作结构及其作用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7)基于并行自适应有限元的互连线建模与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研究动机和背景
        1.1 集成电路互连线参数提取研究现状
        1.2 三维芯片热分析研究现状
    2.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
        2.1 并行自适应有限元互连线参数提取
        2.2 并行自适应有限元三维芯片稳态热分析
    3 论文组织安排
第二章 集成电路互连线电容提取算法回顾
    1 互连线电容参数提取基本问题
    2. 边界元法
        2.1 间接边界元
        2.2 快速多极子算法
        2.3 其他边界元加速算法
    3. 随机行走法
    4. CBFEM-MPI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并行自适应有限元电容提取
    1. 有限元电容提取
        1.1 有限元电容提取公式
        1.2 场叠加原理
    2. 自适应有限元互连线电容提取(AFEMCap)
        2.1 AFEMCap基本流程
        2.2 初始网格生成
        2.3 后验误差分析
        2.4 局部网格加密
    3. 并行自适应有限元互连线电容提取(ParAFEMCap)
        3.1 动态负载平衡
        3.2 离散系统组装
        3.3 并行网格加密
        3.4 并行求解器
        3.5 ParAFEMCap流程
    4. 数值实验结果和分析
        4.1 数值算例
        4.2 精度分析
        4.3 并行求解器
        4.4 线性复杂度分析
        4.5 并行可扩展性和并行效率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维芯片热分析算法回顾
    1. 热电阻网络
    2. 半解析半数值法
    3. 有限差分法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并行自适应有限元三维芯片稳态热分析
    1. 三维芯片热模型
    2. 有限元三维芯片稳态热分析公式
    3 自适应有限元三维芯片稳态热分析(ParAFEMThermo)
        3.1 ParAFEMThermo基本流程
        3.2 三维芯片初始网格生成
        3.3 后验误差估计
    4. 数值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数值算例
        4.2 收敛性分析
        4.3 并行求解器测试
        4.4 并行可扩展性测试
    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已发表论文和已申请专利
    1 已发表论文列表
致谢

(8)房地产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2 研究方法
2 房地产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概述
    2.1 营运资金的概念
    2.2 房地产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特点
        2.2.1 房地产企业生产营运的特点
        2.2.2 房地产企业营运资金的特点
    2.3 房地产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内容
3 房地产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相关分析
    3.1 房地产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界定及衡量
        3.1.1 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界定
        3.1.2 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衡量
    3.2 房地产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3.2.1 房地产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现状
        3.2.2 房地产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3.3 房地产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影响因素
        3.3.1 宏观政策因素分析
        3.3.2 微观因素分析
4 房地产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4.1 评价模型的构建原则
    4.2 主成分分析概述
        4.2.1 主成分分析的概念
        4.2.2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
    4.3 样本的选取及数据的来源
        4.3.1 样本的选取
        4.3.2 数据来源
    4.4 房地产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指标分析
        4.4.1 财务指标分析
        4.3.2 非财务指标分析
    4.5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的评价模型
        4.5.1 数据标准化处理
        4.5.2 相关指标检验
        4.5.3 财务指标的提取
        4.5.4 各主成分方程
        4.5.5 求综合方程
5 提高房地产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对策建议
    5.1 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5.2 尝试“零营运资金管理”
    5.3 加强对企业供应商的管理
    5.4 加强销售环节营运资金的管理
    5.5 加强管理制度建设
    5.6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6 结论及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线性代数若干问题析疑(论文参考文献)

  • [1]线性代数若干问题析疑[J]. 吴昌悫,盛立刚,卢树铭. 工科数学, 1993(S1)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3]可移动建筑的复杂性策略研究[D]. 章林富. 合肥工业大学, 2014(07)
  • [4]桁架结构位移响应解析分析[J]. 臧浩刚. 华北电力学院学报, 1993(03)
  • [5]俄罗斯科学史走向研究 ——《自然科学和技术史问题》内容计量分析[D]. 郑伟红. 内蒙古大学, 2004(04)
  • [6]中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发展历程及其人才培养作用分析[D]. 陈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06)
  • [7]基于并行自适应有限元的互连线建模与分析方法[D]. 陈根龙. 复旦大学, 2012(02)
  • [8]房地产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研究[D]. 张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8)

标签:;  ;  ;  

线性代数中几个问题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