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的中医外治法

带状疱疹的中医外治法

一、带状疱疹的中医外治法(论文文献综述)

乐春云,陈翠香,王方智[1](2021)在《加味龙胆泻肝汤结合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加味龙胆泻肝汤结合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加味龙胆泻肝汤结合中医外治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皮损愈合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止疱、结痂、脱痂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0%(30/30),高于对照组的80.00%(24/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龙胆泻肝汤结合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止痛效果好,止疱时间短,皮疹愈合速度快,疗效确切。

梁家芬,郑伟娟,袁娟娜,梁海莹,李红毅[2](2021)在《范瑞强运用中医外治法治疗皮肤病经验》文中指出介绍广东省名中医范瑞强教授运用中医外治法治疗皮肤病的经验。范瑞强教授治疗皮肤病的中医外治法经验如下:(1)常在辨证内服中药基础上结合针灸与穴位疗法。采用火针疗法治疗疼痛性、炎症性、肥厚性皮肤病如带状疱疹、痤疮、寻常疣、鸡眼等;以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足三里穴治疗皮肤附属器疾病如痤疮、雄激素性脱发、脂溢性皮炎等;用梅花针治疗如斑秃、雄激素性脱发、神经性皮炎、湿疹、皮肤淀粉样变、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皮肤病。(2)采用中药外洗、外敷、浸泡等中药外用方法治疗感染性、瘙痒性皮肤病。(3)采用中西药混合封包治疗肥厚性、鳞屑较多的皮肤病。

王伟[3](2021)在《无烟聚能灸治疗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无烟聚能灸对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为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和思路。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64例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局部施灸配合腹部十字灸)和对照组(单纯局部施灸),各32例。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1疗程后休息2天,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疗程结束后及治疗结束1月末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疼痛及睡眠质量评估,于治疗前及治疗疗程结束后观察中医症状评分的变化,应用《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评估疗效。结果:两组在VAS评分、PSQI评分及中医症状评分方面均有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更佳;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1月末随访,两组VAS评分及PSQI评分与治疗后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局部施灸配合腹部十字灸治疗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局部施灸,并且在缓解疼痛,改善睡眠质量及中医证候方面更具优势。

申淑娴[4](2021)在《中药热奄包联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中药热奄包联合热敏灸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以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干预作用,为临床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本试验研究病例共60例,均来自于2020年1月至12月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外科及皮肤科门诊或住院部。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口服加巴喷丁胶囊的药物基础治疗。在此基础治疗上,治疗组加予中药热奄包联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予外涂利多卡因软膏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4周。对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的疼痛缓解程度(VAS评分)、睡眠(PSQI评分)和生活质量(DLQI评分)进行记录及对比,并分别在治疗前后采集该60例患者外周静脉血,运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外周血中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水平。并用统计学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经过4周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优于对照组(80%)。2.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疼痛程度(VAS评分)、睡眠(PSQI评分)和生活质量(DLQI评分)均有所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VAS、PSQI、DLQI评分下降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CD3+(%)、CD4+(%)及CD4+/CD8+均升高,同时治疗组升高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CD8+(%)水平与治疗前相比较有所降低,且治疗组降低得更为明显(p<0.05)。4.在治疗结束1个月后,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记录患者病情复发率,治疗组复发率为17.25%,对照组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中药热奄包配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更为显着,既可明显减轻PHN患者疼痛症状,提高睡眠和生活质量,同时改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刘鑫[5](2021)在《256例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带状疱疹近年来中老年年龄段比例上升的现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疾病缠绵难愈,进而寻求更好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受到业内专家的关注。本研究回顾分析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基础诊疗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通过对病例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治疗方式以及愈后疗效进行分析与总结,为带状疱疹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以国家科技推广软件中医传承计算平台(3.0)为技术支持,运用该系统对患者2020年1月—2020年12月皮肤科住院患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患者一般信息(性别、年龄、发病季节)、既往史、专科情况、证候分型、用药规律等,并通过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特征。结果:1一般资料:共收纳256例临床资料,在性别差异方面,女性(155人,占比60.5%)>男性(101人,占比39.5%);在发病年龄段方面,主要集中在60-70岁,共109例,占比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发病季节方面,各个季节均可发病,而秋季>春冬夏季,秋季患者的发病率较高,有106例,占比41.40%;在基础疾病影响方面,256例患者中以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为纳入基础疾病,其中患有内科疾病患者136例,占比53.1%。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影响方面,吸烟者有51人,饮酒者54人,分别占比19.9%、21.1%,既无吸烟也无饮酒者181人,占比70.7%。2中医资料:证型有肝经郁热证、脾虚湿蕴证及气滞血瘀证,以肝经郁热证型多发,高达195例,占三种证型之和的76.2%;带状疱疹的好发部位居于前六位降序排列为胸背、头面、腰腹部,分别为145、123、101次,占比28.9%、24.5%、20.1%,占总比重73.5%;舌脉方面则以弦脉、滑脉,结果分别示27%、22%;舌红、苔黄腻出现率最高,结果分别示64%、36%;治疗以入心肝二经的“苦、寒”性清热药物为主,分别为3990次(40.5%)、2532次(49.5%)、1948次(55.4%)。以生地黄(193次)、川芎(191次)、龙胆(190次)、延胡索(165次)为代表,其中在止痛方面,口服药以川芎、延胡索、牡丹皮、川楝子、夏天无止痛效果突出,总频次为802次,共占比28.4%;同时外治法以耳穴压豆、耳尖放血、TDP神灯、普通针刺、火针治疗为主要疼痛治疗手段,可缩短住院时间。3西医资料:治疗前皮损评分均值为6.00±2.15分,治疗后皮损评分均值为0.87±0.72分。入院患者疼痛评分均值为6.80±0.97分,治疗后疼痛评分均值为2.65±0.45分;患者既往史统计结果为高血压3级46例,2型糖尿病41例,高血压3级30例,共计117例,占总基础疾病的50.4%。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内科疾病更易引发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发病;治疗上应用抗病毒药物、止痛药、糖皮质激素以及红光、冷喷等外治法,对疼痛缓解效果较好。4最终通过上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使治疗有效率达98.4%。结论:1带状疱疹的发病年龄集中在中老年;秋季患者的发病率较高;大部分患者患有一种或多种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病。2证型以肝经郁热证较多发;舌脉以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为主;部位多发于头面胸胁部。3本院的特色中西医结合内治法为常规西医治疗配合各证型基础方加减延胡索、川芎、牡丹皮、夏天无等药物,总体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本院的特色外治法为火针、耳穴疗法及光电的结合治疗,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

王鑫栋[6](2021)在《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回顾性分析和cAMP/PKA通路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火针作为中医特色疗法在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种,临床中多采用综合疗法,我院针灸科形成了以火针为主治疗PHN的临床特色。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临床病例中火针为主疗法治疗PHN的临床疗效,结合患者的基线资料分析PHN的发病特点和影响因素。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火针对PHN模型大鼠的疼痛行为学、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cAMP、PKA、TRPV1蛋白的影响,验证火针治疗PHN的疗效,初步探讨火针的镇痛机制;基于cAMP/PKA通路使用其抑制剂H-89和激动剂8-Br-cAMP明确火针是否通过该通路发挥镇痛作用,分析PKA抑制剂和激动剂对痛觉过敏的影响,探讨火针疗法可能存在的优势。方法:本研究分为临床回顾性研究和动物实验两部分。在临床回顾性研究中,筛选并收集整理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房的PHN患者姓名、年龄、性别、发病节气、现病史、既往病史、受累神经、中医证型、疼痛分级、VAS评分等数据信息,将病例随机分为火针为主治疗组和药物综合治疗组,采用EXCEL表格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归纳,用SPSS21.0软件统计,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分析PHN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通过Ma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季节、疼痛程度、疼痛区域等因素在不同年龄段的差异,由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PHN发病的影响因素。动物实验分为两部分:(1)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ontrol)、造模组(RTX)、溶剂组(Solvent)、火针组(FA)、加巴喷丁组(GBP,n=8)。采用树脂毒素(RTX)诱导PHN大鼠模型,观察大鼠行为学数据,大鼠出现热、痛分离现象标志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相应各组进行火针、药物干预,造模前3天及造模后每隔1日检测大鼠机械刺激阈值(Mechanical Pain Threshold,PWT)和热刺激阈值(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实验结束后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环腺苷酸(cAMP)、蛋白激酶A(PKA)、香草酸瞬时受体亚型(TRPV1)蛋白表达情况,观察火针治疗PHN大鼠的疗效,初步探讨火针的镇痛机制。使用Grapad prism 8.0软件画图,SPSS21.0软件统计,行为学数据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Sidak’s检验,WB蛋白灰度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One-way ANOVA)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造模组、溶剂组、抑制剂组(RTX+H-89)、抑制剂+火针组(RTX+H-89+FA)、激动剂+火针组(RTX+8-Br+FA,n=8),造模前3天开展行为学检测以确保RTX造模成功,造模后每隔1日对大鼠PWT和TWL进行行为学检测。使用cAMP/PKA通路的抑制剂(H-89)、激动剂(8-Br)分别联合火针进行干预,抑制剂和激动剂分别在实验早期(第5d、7d、9d)和实验晚期(第19d、21d、23d)使用,中间为单纯火针干预期。干预疗程结束后,大鼠DRG取材,结合大鼠行为学数据观察DRG中cAMP、PKA、TRPV1蛋白表达变化。基于cAMP/PKA通路使用其抑制剂H-89和激动剂8-Br明确火针是否通过该通路发挥镇痛作用,同时通过不同时间点的干预因素,分析PKA抑制剂和激动剂对PHN疼痛的影响;结合实验一,分析火针疗法的治疗优势。结果:1.回顾性研究(1)80例研究对象中,PHN住院患者多是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占总人数的72.5%,且PHN患病人数随年龄增长呈现逐步升高趋势,这与既往文献资料相一致;PHN患者男女比例1:1,各年龄段中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HN秋冬季节发病人数明显多于春夏季节,占59%;按照传统节气划分,夏至1人,冬至最多7人,不同季节PHN发病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型分析,湿热证、肝经实证分别有39例(48.75%),21例(26.25%),不同证型PHN发病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N住院患者入院时中度疼痛23例(28.75%)、重度疼痛54例(67.5%);疼痛性质划分,疼痛为刺痛的患者20例,占比25%;灼痛19例,占比23.75%;疼痛分布区域最多为肋间神经区,三叉神经区、颈神经区次之;不同年龄段疼痛性质、疼痛程度及疼痛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种不同治疗方案火针为主和药物综合疗法在治疗前后VA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火针为主的治疗方案在降低VAS评分上优势更明显,两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入院时VAS疼痛评分、疼痛区域、季节、节气、中医证型、是否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血脂异常、肿瘤、高尿酸、手术病史等情况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入院时VAS疼痛评分、疼痛区域、季节、节气、证型、是否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血脂异常、肿瘤、高尿酸、手术等病史对主要观察指标VAS无显着影响;年龄因素是PHN发病的的危险因素(P<0.05,OR>1)。2.实验一结果如下:(1)RTX造模实验第6d,RTX组PWT值(10.41±0.76),下降超过基线均值(22.00±2.20)的50%(P<0.01);TWL值(16.73±1.46)明显高于基线水平(11.87±1.0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鼠出现热、痛分离趋势,提示RTX成功诱发PHN模型。(2)不同干预措施对大鼠PWT的影响实验第6d,FA、GBP组PWT值开始呈现上升趋势,实验第23d达到最大值。实验第8d,FA组干预PWT值为(11.51±0.70),显着高于RTX组(9.86±0.7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8d,GBP组PWT值为(12.03±1.34),显着高于RTX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A、GBP组两组PWT值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不同干预措施对大鼠TWL的影响实验第8 d,FA、GBP组TWL值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实验第12 d,FA组干预TWL值为(15.64±0.70),显着低于RTX组(18.19±1.6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第10 d,GBP组干预TWL值为(15.04±0.70),显着低于RTX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BP组与FA组TWL值(16.77±0.72)相比(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23 d开始,FA组TWL值(13.93±1.61)明显低于GBP组(14.56±0.42),与Control组(12.57±1.46)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各组大鼠DRG中cAMP、PKA、TRPV1蛋白表达RTX组与Control、Solvent组相比,DRG中cAMP、PKA、TRPV1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FA、GBP组与RTX组相比,DRG中cAMP、PKA、TRPV1蛋白表达均显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组与GBP组相比,FA组TRPV1蛋白明显高于GBP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cAMP、PKA蛋白表达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二结果如下:(1)进一步验证了实验一的造模结果,证明了RTX能够成功诱发PHN大鼠模型。(2)PKA抑制剂H-89改善了PHN大鼠的机械痛敏状态,降低了TWL阈值水平,同时抑制了DRG中cAMP、PKA、TRPV1的蛋白表达;H-89+FA组抑制剂使用期间(实验早期、晚期),与火针协同发挥镇痛作用,加快了机械刺激阈值回归基线水平,提高了cAMP、PKA、TRPV1的蛋白表达水平。(3)cAMP激动剂8-Br降低了PHN大鼠的PWT值,升高了TWL阈值,扩大了PHN大鼠的热痛分离趋势,加重了PHN症状,8-Br+FA组与H-89+FA组相比,cAMP、PKA、TRPV1的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Br+FA组在实验中期(单纯火针干预期间),火针发挥了有效的治疗作用,改善了机械痛敏,降低了TWL阈值水平;与实验一中火针对TWL作用相吻合。(4)实验第21d,H-89+FA组TWL值与Slovent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89组与Slovent组相比(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23d,H-89+FA组与Control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89组与Slovent组相比,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上所述,回顾性分析显示火针为主疗法在改善中重度PHN患者VAS评分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PHN患者的发病人数随年龄升高而增加;PHN发病可能与季节、节气因素相关。性别、入院时VAS疼痛评分、疼痛区域、中医证型、是否有高血压、冠心病、手术病史等因素与PHN发病的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因素是PHN发病的的危险因素(P<0.05,OR>1)。动物实验表明RTX造模后PWT和TWL分别呈下降和上升趋势,出现热痛分离现象,这与PHN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证明RTX能成功诱发PHN模型。火针干预后,PHN大鼠DRG中cAMP、PKA、TRPV1蛋白表达均明显上升,PWT阈值上升,改善了机械痛敏的状态;TWL值下降,恢复了位于C类神经纤维上TRPV1(温度感受器和热伤害感受器)的蛋白表达,热痛分离趋势得到改善。cAMP/PKA通路抑制剂和激动剂的使用验证了该信号通路参与了PHN疼痛发生发展过程,是火针发挥镇痛作用的重要通路之一。同时发现PKA抑制剂H-89对机械痛敏和热阈值的上升均有抑制作用,H-89的这一作用,可能成为治疗PHN药物研究的新方向。火针、H-89、加巴喷丁在改善机械痛方面的镇痛效果接近,但在PHN发展后期,火针对热痛调控作用明显优于加巴喷丁和H-89,火针组的TRPV1蛋白表达也明显高于药物组。火针具有“以热引热、火郁发之”的作用,其对热痛的调控优势可能与其高温作用有关。

李茜,吴明霞[7](2020)在《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治法综述》文中研究表明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学"蛇串疮"范畴,其临床表现为疱疹和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引起巨大的生理、心理问题。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方法多样,作为绿色健康的治疗方式,具有简、便、验等优势,可以明显改善带状疱疹患者的症状,疗效肯定。治疗带状疱疹的中医外治方法主要有针刺、灸法、中药外敷、中药熏洗、穴位注射等。本文分析近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的文献,综述了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不同方案及临床疗效,为今后带状疱疹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朱小芳[8](2020)在《艾灸联合药物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及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艾灸作为辅助治疗及在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不同时间介入艾灸来治疗老年带状疱疹(脾虚湿蕴证),通过观察近期、远期临床疗效,为优化艾灸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方案、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结合我院带状疱疹病人诊疗证型分布以及老年人生理特点,得出此次临床观察带状疱疹的基本证型为脾虚湿蕴证。本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10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平均分为三组: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口服伐昔洛韦缓释片及中药治疗),试验组1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艾灸需在病程的第4~5天内介入治疗),试验组2在对照组基础上同加入艾灸治疗(艾灸需在病程的第1~3天内介入治疗);三组基础治疗均为10天,试验组1和试验组2的艾灸治疗均持续14天。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以皮损愈合后为起始,通过微信、电话等回访方式了解皮损治愈后第1个月、2个月、3个月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发生PHN的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结果:(1)基线对比:分别对三组受试对象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疼痛评分、睡眠评分等一般资料进行了基线分析,结果提示差异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VAS疼痛评分:三组受试对象一一按时测量治疗前以及治疗结束后、随访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共5个观察时点的VAS评分,比较三组患者在这5个观察时点的VAS评分,并在各个观察时点上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提示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从治疗开始直至随访观察结束,三组VAS评分的走向均呈下降趋势,三组分别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不分组为前提,各观察时点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三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对照组和试验组1分别与试验组2比较,两组对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1相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3)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评分三组患者分别测量5个观察时点(具体同上)的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评分,结果提示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三组在5个观察时点中睡眠自评量表评分均呈下降趋势,各组内在治疗前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三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试验组1与试验组2、对照组与试验组2比较,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1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三组人群在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上比较,p=0.0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三组人群后遗症发生率存在不同。结论:艾灸法治疗老年带状疱疹(脾虚湿蕴证)疗效确切,且越早使用艾灸治疗,在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减轻疼痛程度、改善睡眠质量效果越好。本研究进一步优化了艾灸治疗带状疱疹的方案,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徐慧,张黎黎[9](2020)在《龙胆泻肝汤加减配合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龙胆泻肝汤加减配合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该院于2018年3月—2019年7月收治的103例带状疱疹患者,盲选法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52例,对照组5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联合外用红光治疗仪照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火针以及拔罐治疗。治疗期间观察与对比两组患者治愈天数、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疼痛缓解程度以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疼痛评分(0.74±0.3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07±0.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03,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治愈天数(8.30±0.83)d短于对照组天数(13.14±0.92)d,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16,χ2=5.119,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8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8,P<0.05)。结论龙胆泻肝汤加减配合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感,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促进患者恢复,与龙胆泻肝汤加减联合外用红光治疗仪照射治疗相比疗效更为确切。

谢长才,刘炽,禤国维[10](2019)在《中医外治法是提高皮肤病临床疗效的重要方法》文中提出禤国维教授为第二届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医药专家。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第二、三、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皮肤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形成了系统的"中医皮肤病外治法体系",有"皮肤圣手"之称。

二、带状疱疹的中医外治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带状疱疹的中医外治法(论文提纲范文)

(1)加味龙胆泻肝汤结合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2.2 观察组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2 疗效评定标准
    3.3统计学方法
    3.4 结果
4 讨论

(2)范瑞强运用中医外治法治疗皮肤病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采用针灸与穴位疗法治疗多种皮肤病
    1.1 火针疗法
    1.2 穴位注射
    1.3 梅花针
2 采用中药外洗、外敷、浸泡等外用疗法治疗多种皮肤病
3 采用中西药混合封包治疗皮损较肥厚或鳞屑较多的皮肤病

(3)无烟聚能灸治疗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2.1.2 治疗组
        2.2 治疗注意事项
        2.3 疗效观察
    3.统计方法
    4.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分析
        4.1.1 性别
        4.1.2 年龄
        4.1.3 病程
        4.2 临床资料分析
        4.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4.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比较
        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4.4 疗效分析
        4.5 随访结果分析
        4.6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分析
讨论
    1.祖国医学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
        1.1 病名认识
        1.2 病因病机
        1.3 治疗
    2.现代医学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
        2.1 发病机制
        2.1.1 神经病理机制
        2.1.2 免疫病理机制
        2.1.3 情绪心理因素影响
        2.2 危险因素
        2.3 主要治疗方法
    3.机理探究
        3.1 艾灸机理探究
        3.2 腹部十字灸治疗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依据
        3.3 艾灸药物的作用
    4.无烟聚能灸的特色
    5.结果分析
    6.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1.无烟聚能灸局部施灸示意图
    2.无烟聚能灸腹部十字灸示意图
    3.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
    4.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
    5.中医症状评分量表
    6.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中药热奄包联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研究进展
        1.1 针刺治疗
        1.2 灸疗
        1.3 针灸联合治疗
        1.4 中药外敷
        1.5 中药塌渍
        1.6 刺络拔罐
        1.7 穴位注射
    2 总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人来源及分组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定标准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基线值比较
        3.2 疗效比较
        3.3 VAS评分、睡眠及生活质量比较
        3.4 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3.5 不良反应观察
        3.6 复发率
第三部分 讨论
    1 热奄包治疗PHN的机理分析
        1.1 中药热奄包的治疗作用
        1.2 自制热奄包的具体方药
        1.3 单味药物分析
        1.4 自制热奄包方解
    2 热敏灸治疗PHN的机制分析
        2.1 热敏灸简要概述
        2.2 腧穴热敏灸的治疗作用
        2.3 现代生物学研究
    3 中药热奄包和热敏灸联合应用的分析
    4 从T淋巴细胞亚群方面探讨对PHN患者临床疗效的理论依据
        4.1 T淋巴细胞亚群与PHN的关系探究
        4.2 中药热奄包及热敏灸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作用机制
        4.3 加巴喷丁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作用机制
        4.4 本次研究中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5 关于观察指标VAS评分、睡眠及生活质量的说明
    6 利多卡因乳膏作为对照组的选择依据
    7 本次研究的问题及展望
    8 总结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5)256例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外治法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回顾性分析和cAMP/PKA通路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名单及评定意见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西方医学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认识
        1.1.1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病机制
    1.2 PHN的治疗现状
        1.2.1 HZ疫苗的预防
        1.2.2 常规药物治疗
        1.2.3 神经介入和神经调控治疗
        1.2.4 PHN的疼痛评估
    1.3 传统医学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认识
        1.3.1 中草药治疗
        1.3.2 中医外治法治疗
        1.3.3 联合疗法治疗PHN
    1.4 火针夹脊穴治疗PHN
        1.4.1 穴位的选择
        1.4.2 火针的渊源与发展
        1.4.3 火针应用与PHN患者体质之间的关系
    1.5 cAMP/PKA通路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联
        1.5.1 cAMP、PKA通路及因子
        1.5.2 cAMP/PKA通路在痛症领域的研究现状
    1.6 RTX诱导PHN模型的建立
第二章 火针治疗带状疱后神经痛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2.1 研究方法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类型
        2.1.3 研究对象
        2.1.4 分组方法
        2.1.5 治疗方法及观察指标
        2.1.6 随访及不良反应
        2.1.7 统计学方法
        2.1.8 回顾性研究流程图
    2.2 结果及分析
        2.2.1 基线资料结果
        2.2.2 中医证型分析
        2.2.3 疼痛分析
        2.2.4 基线资料分析
        2.2.5 结局指标分析
        2.2.6 不良反应
        2.2.7 多因素回归分析PHN发生的影响因素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cAMP/PKA信号通路探讨火针治疗RTX诱导的PHN大鼠的实验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3.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造模方法与模型评估
        3.2.2 疼痛行为学检测
        3.2.3 火针干预PHN模型大鼠
        3.2.4 药物加巴喷丁腹腔注射
        3.2.5 主要观察指标与检测
        3.2.6 统计学方法
    3.3 实验一
        3.3.1 大鼠分组
        3.3.2 实验进度
        3.3.3 大鼠行为学变化趋势
        3.3.4 各组大鼠DRG中 cAMP、TRPV1、PKA的表达
    3.4 实验一结果分析
        3.4.1 实验结果分析
        3.4.2 火针对cAMP/PKA/TRPV1分子通路的调控作用
        3.4.3 火针的镇痛效应探讨
        3.4.4 阳性对照药的选取物和模型的建立
    3.5 实验二
        3.5.1 大鼠分组
        3.5.2 实验进度安排
        3.5.3 大鼠行为学变化趋势
        3.5.4 各组大鼠DRG中 PKA、TRPV1、cAMP的表达
    3.6 实验二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名词中文、英文、简写对照表
    附录2 实验一大鼠随机分组情况
    附录3 实验二大鼠随机分组情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7)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治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机制
2 中医外治
    2.1 针刺
        2.1.1 毫针
        2.1.2 腕踝针
        2.1.3 梅花针
        2.1.4 火针
        2.1.5 耳针
        2.1.6 电针
    2.2 灸法
        2.2.1 雷火灸
        2.2.2 铺棉灸
        2.2.3 灯芯灸
        2.2.4 温针灸
        2.2.5 隔物灸
    2.3 中药外敷
    2.4 中药熏蒸
    2.5 穴位注射、穴位埋线
3 总结

(8)艾灸联合药物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及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计算
        2.2 病例分组
    3 临床资料
        3.1 病例来源
        3.2 诊断标准
        3.2.1 带状疱疹西医诊断标准
        3.2.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断标准
        3.2.3 带状疱疹中医诊断及证候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剔除与脱落标准
    4 治疗方法
        4.1 基础治疗
        4.1.1 口服免煎中药
        4.1.2 口服抗病毒药物
        4.2 试验治疗
        4.2.1 施灸部位
        4.2.2 回旋灸法操作
        4.3 观察方法及疗程
        4.4 技术路线
    5 观察指标
        5.1 一般资料
        5.2 安全性指标
        5.3 疗效观察指标
        5.3.1 疼痛评估法
        5.3.2 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
        5.3.3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5.4 不良事件观察及应对措施
    6 统计学方法
    7 研究结果
        7.1 入组及脱失情况
        7.2 患者入组特征及基线比较
        7.2.1 三组性别比较
        7.2.2 三组年龄比较
        7.2.3 三组病程比较
        7.2.4 发病部位比较
        7.2.5 治疗前VAS评分比较
        7.2.6 治疗前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7.3 三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比较
        7.4 三组治疗前后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评分比较
        7.5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
        7.6 不良反应记录
    8 研究结果的探讨
讨论
    1 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西医理论基础
        1.1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1.2 带状疱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3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
        1.4 发生PHN的危险因素
        1.4.1 年龄因素
        1.4.2 前驱期、疱疹急性期疼痛及皮损特点
        1.4.3 初治时间与诊疗方案
        1.4.4 免疫能力及伴基础疾病
        1.5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治疗
    2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2.1 历史源流
        2.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带状疱疹的内治治疗
        2.4 带状疱疹的外治疗法
        2.4.1 针刺治疗
        2.4.2 灸法治疗
        2.4.3 中药外治
    3 带状疱疹脾虚湿蕴证探析
        3.1 带状疱疹脾虚湿蕴证
        3.2 参苓白术散处方探析
    4 艾灸探析
        4.1 艾灸目的与优势
        4.2 艾灸理论依据
        4.2.1 艾灸的中医理论认识
        4.2.2 艾灸现代药理研究
        4.3 灸量的掌握
        4.4 艾灸介入时间的选择
        4.5 艾灸选穴依据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中医治疗
    1 中医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
        1.1 中医命名
        1.2 病因病机认识
        1.2.1 古代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2.2 现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辩证分型
    2 中医治法
        2.1 中药内治法
        2.2 中药外治法
        2.2.1 中药热奄包
        2.2.2 中药穴位贴敷
        2.2.3 中药熏蒸
        2.2.4 中药溻渍治疗
        2.3 中医非药物外治法
        2.3.1 针刺治疗
        2.3.2 灸法
        2.3.3 放血疗法
        2.3.4 穴位注射
        2.3.5 火龙疗法
        2.3.6 针刀治疗
    3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随机数字表
附录2 受试须知
附录3 筛查访问清单
附录4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
附录5 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
附录6 不良反应记录表
附录7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8 申明及授权书

(9)龙胆泻肝汤加减配合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评价标准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治愈天数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2.2 疼痛程度
    2.3 疗效
3 讨论

(10)中医外治法是提高皮肤病临床疗效的重要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解中医外治法的原理
    1.1 阴阳辨证
    1.2 经络辨证
    1.3 病程辨证
2 熟悉外治法的技术
3 总结临床经验以提高临床疗效
4 治疗皮肤病的药物外治法简介
    4.1 膏药法
    4.2 软膏法
    4.3 箍围消散法
    4.4 掺药法
    4.5 熏洗法
    4.6 湿敷法
    4.7 烟熏法
    4.8 热烘法
    4.9 熨法
    4.1 0 鲜药疗法
5 治疗皮肤病的针灸疗法简介
    5.1 体针疗法
    5.2 揿针疗法
    5.3 梅花针疗法
    5.4 火针疗法
    5.5 挑治疗法
    5.6 穴位注射疗法
    5.7 放血疗法
    5.8 自血疗法
    5.9 艾灸疗法
6 治疗皮肤病的其他疗法
    6.1 移毒疗法
    6.2 拔罐疗法
    6.3 敷脐疗法
    6.4 划痕疗法
    6.5 梳法
    6.6 开刀法
7 小结

四、带状疱疹的中医外治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味龙胆泻肝汤结合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J]. 乐春云,陈翠香,王方智. 中国民间疗法, 2021(22)
  • [2]范瑞强运用中医外治法治疗皮肤病经验[J]. 梁家芬,郑伟娟,袁娟娜,梁海莹,李红毅.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 [3]无烟聚能灸治疗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D]. 王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4]中药热奄包联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D]. 申淑娴.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256例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回顾性分析[D]. 刘鑫.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回顾性分析和cAMP/PKA通路机制研究[D]. 王鑫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7]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治法综述[J]. 李茜,吴明霞. 中国医药导刊, 2020(12)
  • [8]艾灸联合药物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及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D]. 朱小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龙胆泻肝汤加减配合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价值研究[J]. 徐慧,张黎黎. 系统医学, 2020(06)
  • [10]中医外治法是提高皮肤病临床疗效的重要方法[J]. 谢长才,刘炽,禤国维. 皮肤科学通报, 2019(02)

标签:;  ;  ;  ;  ;  

带状疱疹的中医外治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