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计算二元混合物粘度的列线图

用于计算二元混合物粘度的列线图

一、计算二元混合物粘度的列线图(论文文献综述)

朱才铨,朱自强[1](1981)在《扩散分离工程中的物性数据计算(续五) 第四章 流体的粘度》文中研究说明 第一节引言粘度是一个衡量流体粘性(流体流动时产生内磨擦力的特性)大小的物理量,其所以重要,原因有三: 1)在科学的或工业的计算中,粘度是经常碰到的,必需的物性常数。 2)粘度是传递属性中最易测定的和精度也高的物理量,且对其它传递属性的推算起着重要作用。

邢麟[2](1987)在《磷酸铵生产的物理化学原理和工艺(上)》文中研究指明 磷酸铵称作正磷酸铵盐;磷酸一铵、磷酸二铵和磷酸三铵。作为肥料只利用正磷酸的两种盐类——磷酸一铵和磷酸二铵,这些肥料是在中和H3PO4的第一和第二氢离子时生成的。 磷酸铵的性质 磷酸一铵——稳定的不吸水盐类。当将其加热到100~110℃时未观察到有氨的损

刘雨寒[3](2018)在《含H2S天然气管道泄漏模型研究》文中指出含H2S天然气发生泄漏会比普通天然气泄漏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有必要对含H2S气体泄漏扩散规律进行研究,对环境保护和事故抢修具有重大意义。由于H2S与天然气其他组分物性具有差异性,含H2S天然气在空气中扩散具有不均匀性。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是将含H2S天然气作为单组分气体考虑,不能准确反应H2S扩散浓度分布。针对以上问题,论文开展了含H2S天然气扩散的研究:(1)论文基于气体扩散的机理,首先考虑了多组分气体扩散系数差异,建立了多组分气体扩散系数矩阵,对二元交互扩散系数、多组分扩散系数矩阵、热力学校正因子矩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针对CH4+H2S+空气物系,研究了组分摩尔分数和压力对体系MS扩散系数矩阵和热力学因子矩阵的影响,得到了 CH4+H2S+空气物系Fick扩散系数矩阵,得到的含H2S多组分气体扩散系数矩阵为泄漏扩散模拟奠定理论基础。(2)针对含H2S天然气在空气中扩散问题,分别将扩散气体作为单一组分和将H2S、天然气看成两个单独部分建立恒定泄漏源下单组分气体扩散模型和分组分气体扩散两种模型,比较了两种模型下在恒定泄漏源下H2S浓度分布差异。考虑了不同管道输量因素对于H2S浓度分布差异的影响,探讨了不同风速下两种模型H2S浓度分布差异。结果表明:两种模型下以泄漏源为中心水平方向H2S临界浓度扩散范围最大误差为10.9m。以泄漏源为中心竖直方向H2S临界浓度扩散范围最大误差为24.8 m。两种模型下H2S浓度差异大表明单组分气体扩散模型不能准确体现H2S扩散浓度分布。(3)针对实际过程中泄漏源变化,以管道两端关闭阀门为例,建立了管道泄漏和空气扩散耦合模型,研究了泄漏量与管道直径、泄漏孔径、管道压力关系式,分析了不同管道压力下关闭阀门后压力和泄漏量随时间变化情况,比较了不同工况下分组分气体扩散模型下关闭阀门后不同时间下H2S浓度分布变化,探究了不同风速下关闭阀门后不同时间H2S浓度分布变化情况。通过研究得到以下规律:关闭阀门,管道压力减小,导致泄漏气体泄漏量逐渐减小,当管道压力与环境压力相等时,泄漏量接近于零。管道压力与环境压力相差越大,泄漏量减小至零的时间越长。在关闭阀门后随着时间的推移,H2S水平和竖直扩散影响范围都在减小,在相同的时间内,随着管道压力与环境压力相差的增大,H2S水平和竖直扩散影响范围减小的程度增大。(4)针对管道实际复杂环境,考虑环境条件,确定复杂地形三维泄漏扩散模型建立方法,通过实例研究了复杂地形分组分气体扩散模型下含H2S气体泄漏扩散浓度分布情况,比较了不同风向下不同时间地表H2S浓度分布。结果表明:由于受到复杂地形的阻挡,复杂地区下H2S扩散超过临界浓度最大宽度比平坦地区小,两者之间差异随着时间的进行越来越大。在地形和风场的共同作用下,气体将沿着风向、山间和地势低处扩散。为发生泄漏事故对于实际抢修具有指导作用。

炼油设计建设组[4](1974)在《计算二元混合物粘度的列线图》文中研究指明 从两种已知粘度的油料计算其混合物的粘度是炼油厂的日常工作。经验证明,这种混合物的粘度不能平均计算,特别是在两者的粘度数量级不同时(如:2厘沲和1,000厘沲)。一些可行的计算方法都比较复杂。用列线图解可以在几秒钟内算出。该图包括两支斜标尺和中间的一个格栅,格栅由两组线条组成,一组是轻组份的粘度,另一组是重组份的粘度。在左边的斜标尺上刻有掺合物中的轻、重组份的百分数,而在右边的斜标尺上则是最后的结果,即掺合物的粘度(以厘沲计)。

罗黔林[5](2018)在《常规原油PVT特征参数确定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常规原油的PVT特征参数用途十分广泛,是油藏模拟和油藏工程计算必不可少的资料,是研究油藏驱动类型、计算油藏储量、求取采收率、油井完井设计、采油工艺设计、管输流动性保障、开发方案设计的基础。理想情况下,通过井筒和地面取样进行化验分析是获取原油的PVT特征参数的最佳方法。但是,随着油藏开发进入中后期,因为原油取样误差、成本控制等原因,实验求取原油的PVT特征参数并非总是可用。因此,当测试数据缺失时,在前期高压物性实验分析数据基础上,利用经验关系式方法对原油PVT参数进行动态预测,进而对油藏生产措施进行调整,是非常有必要的。除此之外,经验关系式方法还可以用于评估分析油藏PVT参数的实验过程方法。本文汇总了计算常规原油PVT特征参数的国内外经验-半经验关系式,并在前人研究成果和PVT报告的基础上建立了数据库。在所建立的实验数据基础之上,利用VBA编程,按照统计误差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各关系式的预测精度,并建立了一种针对多个关系式的自动优选方法。现有文献中用于计算常规原油PVT特征参数的关系式都是针对不同地区建立的,由于不同的经验关系式适用的条件不同,在使用这些关系式求取目标区域的PVT参数时难免会产生很大的误差,进而直接影响油藏评价的效果。当利用现有最流行的关系式计算得到的PVT参数精度不能满足要求时,保留典型关系式的基本形式,采用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修正其系数,以提高它们在预测目标区域原油PVT参数的精度。在此基础上,运用VBA编程建立一种针对典型关系式的自动拟合方法。

李雪梅[6](2009)在《纯梁馏分油物性的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综述了国内外原油及馏分油物性关联研究的进展。采用实沸点蒸馏装置将纯梁原油切割成23个宽窄馏分,然后测定各宽窄馏分的密度ρ,折射率n,运动粘度ν,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及表面张力σ等物性。用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处理,得到适用于纯梁馏分油6种物性的预测经验关联式36个。包括密度的计算式8个(平均相对误差在0.18%0.57%之间,以下括号内均为平均相对误差),折射率计算式8个(0.07%0.29%),中沸点计算式5个(0.97%2.21%),表面张力计算式7个(0.85%3.60%),粘度计算式6个(1.01%5.62%),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式2个(2.45%,4.49%)。除了20℃粘度的预测精度较低外,其他各关联式形式简单、准确性好,有选择余地,能够满足实用要求。基团贡献法利用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来确定各馏分的基团组成,在用单纯形法估算基团贡献值的基础上,借助逐步回归算法,对实测物性进行回归,得到预测模型8个。其中密度预测模型1个(2.65%);折射率预测模型3个(0.99%2.45%);<325℃馏分表面张力的预测模型1个(3.44%);>325℃馏分表面张力的预测模型3个(2.62%3.45%),都能满足工程计算的需要。本论文将人工神经网络引入石油馏分物性计算,建立了2层隐含层的神经网络实现馏分油物性间的关联,将该神经网络用于预测馏分油的密度,折射率,中沸点,表面张力,粘度,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所得结果总体上比逐步回归法和基团贡献法更优,结果满意。本论文还采用了连续性方法预测馏分油的物性,其中定积分法是把逐步回归法得到的物性预测模型看作是连续的。将所求馏分的初馏点和终馏点(或初馏点处的平均累计馏出质量分数和终馏点处的平均累计馏出质量分数)分别代入到定积分的下限和上限,将经验关联式作为被积函数,积分即可得到所求物性的预测值,此方法描述的是物性与馏程间的关系,平均相对误差在0.19%~4.78%之间,定积分法形式简单,所用到的参数少。广义积分法中被积函数引入了伽玛分布密度函数,利用拉普拉斯变换求解广义积分,进而求得所要预测的物性,平均相对误差在0.18%4.84%之间。两种连续性方法都可以预测馏出温度在30℃500℃范围内的任意馏分的物性数据,都能满足实际工程计算的需要。

徐庚生[7](1981)在《多变量的列线图及其运用》文中指出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日渐发展,计算速度及准确度大大提高。但在一些化工设计计算过程中,将较为复杂的计算公式绘制成列线图,对简化计算,提高速度仍不失其意义。数学上几个数的乘积,可表示成下述数学式。

庞景辉[8](2014)在《含电解质溶液相平衡计算》文中认为电解质溶液广泛存在于工业过程,生命体和自然界中,如化工中的萃取和精馏的盐析与盐溶以及海水淡化中膜分离脱盐过程,盐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电解质溶液的热力学性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业价值。含盐有机溶液系统出现在化工的很多过程中,例如:盐效应萃取精馏,由于能破坏其恒沸点而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又如热泵技术,有一种工作介质是LiBr-H2O-CH3OH,也是有类似的工作介质,因此含盐有机溶液体系热力学性质对研究盐效应和精馏分离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几种不同类型的含有电解质的体系相平衡问题,提出了几种新的计算方法及新的热力学模型。1.基于吉布斯能最小化法计算相平衡的原理,对相态和相数未知的海水和盐湖水体系,建立了一步计算其相态和相应组成的数学模型,并运用遗传算法求解。2.运用亨利定律和溶解平衡等热力学原理,对含有挥发性气体的强电解质溶液,建立了能一步计算KCl-HCl-NaCl-H2O的三相平衡的数学模型,并将遗传算法应用到求解算局最优解的过程中。3.针对UNIQUAC模型在含盐的有机溶液中无法很好应用的问题,提出新的扩展UNIQUAC模型,将盐浓度对有机相活度系数的影响引入到模型公式中,对盐-醇-水体系和盐-醇-醇体系的气液平衡进行了计算。4.针对Pitzer模型在有机混合溶液中不能很好的关联实验数据,提出新的Pitzer扩展模型,拟合出有机相组成对模型参数影响的表达式,利用相应的热力学数据,计算了四种无机盐的固液相平衡。5.将Pitzer以及李乙圭的Pitzer简化模型,应用到相平衡计算的高温区,提高模型的适用范围,并对HCl-H2O体系以及FeCl2-HCl-H2O体系的多温相平衡进行了计算。

陆红玮[9](2005)在《工程软件在化工单元操作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借助于工程软件,对化工过程进行设计型和操作型计算与优化,已成为当前化学工程领域中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基于Excel、AutoCAD 和PhotoShop 等软件,进行了相关物性参数的经验回归、标准型列管式换热器的选型设计、多组分、非等温、化学吸收的板式塔非标设计和《化工原理》重点课程建设课题中35 个班级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绘制了吸收操作板式塔设备图和LNG生产工艺流程图。本文第二章,以某些物质为例,通过Excel 库函数与AutoCAD 和PhotoShop 相结合,对其重要的物性数据进行经验回归,得到相关物性参数的经验回归公式。结果表明:所获得的经验回归公式其回归值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5%,信度R2≥0.99,完全满足工程计算要求。本文第三章,应用Excel,开发出了根据甲方提出的工艺设计条件,可完全自动化进行标准型列管换热器选型的计算机设计程序。本文以标准型列管式换热器的选型设计为对象,在无相变和一侧蒸汽冷凝有相变状态下,利用其宏功能来实现判定当管程流体处于层流或湍流不同流型时,采用逆流或并流的换热走向,根据设计条件在固定管板式和浮头式两类换热器数据库中进行自动选择。库函数VLOOKUP 能够在换热器数据库中查找满足设计条件的换热器公称面积,函数MATCH 能够进行反复选择,函数CHOOSE 利用MATCH所选择的公称面积地址再进行换热器其它参数的选择。本设计程序具有可循环迭代试算,进行多次选择和输出多个满足设计条件换热器的特点。本文第四章,以逐板计算法为原理,应用Excel 对采用多组分、非等温、MEA 法化学吸收除去H2S 和CO2的天然气净化过程的板式塔进行了非标设计和模拟计算。本文第五章,用Excel 对我院7 个专业35 个班次近千名学生在2002~2005 年的《化工原理》期末考试成绩进行了试卷统计分析。应用统计函数RANK 进行学生卷面成绩排序,用函数FREQUENCY 可按照成绩分布状况设置的不同分数段来统计学生的成绩分布,用函数COUNT、AVERAGE、MAX 和MIN 等统计各班的考试人数、平均分、最高分和最低分,最后做出各班成绩分布柱状图。另外,对《化工原理》重点课程建设中的学生问卷调

A、N拉沃奇尼克,张鹏程[10](1987)在《确定液体氟利昂及其混合物动力粘度用的诺模图》文中指出 本文提供的确定液体氟利昂及其混合物动力粘度η的诺模图是根据作者所作的氟利昂及其二元混合物粘度实验数据的作图和分析整理结果以及其他研究者发表的关于R11、R12、R22、R142、R40、R113、R114、R115、R11482、R1282、R13B1、R13、R21等制冷剂的实验数据绘制出来的。采用本诺模图时只需知道氟利昂或混合物中所含的二种氟利昂标准沸腾温度,就可确定η值。

二、计算二元混合物粘度的列线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二元混合物粘度的列线图(论文提纲范文)

(3)含H2S天然气管道泄漏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组分气体扩散系数研究现状
        1.2.2 气体扩散模型研究现状
        1.2.3 含H_2S天然气管道泄漏扩散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4 管道泄漏模型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多组分气体扩散系数
    2.1 气体扩散机理
    2.2 二元气体交互扩散系数
        2.2.1 实验方法
        2.2.2 理论性二元扩散系数公式
        2.2.3 极性气体扩散系数
        2.2.4 二元扩散系数的校正
    2.3 三组分气体扩散系数
        2.3.1 Fick扩散系数矩阵与Maxwell-Stefan扩散系数矩阵
        2.3.2 三组分物系MS扩散系数
        2.3.3 三组分物系热力学校正因子矩阵
    2.4 多组分气体扩散系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泄漏源恒定条件下泄漏扩散模拟
    3.1 泄漏扩散模型
        3.1.1 计算流体力学基本方程
        3.1.2 泄漏扩散控制方程
        3.1.3 湍流量的确定
        3.1.4 几何模型与初始、边界条件
        3.1.5 网格无关性验证
        3.1.6 模型有效性验证
    3.2 单组分气体扩散模型
        3.2.1 单组分气体界定
        3.2.2 单组分气体扩散模型扩散系数
        3.2.3 单组分气体扩散模型H_2S浓度分布
    3.3 分组分气体扩散模型
        3.3.1 分组分气体界定
        3.3.2 分组分气体扩散模型扩散系数矩阵
        3.3.3 分组分气体扩散模型H_2S浓度分布
        3.3.4 分组分气体扩散模型CH_4浓度分布
    3.4 两种模型H_2S浓度分布差异
        3.4.1 不同时间下两种模型H_2S影响区域比较
        3.4.2 不同时间下H_2S超过临界浓度边界比较
        3.4.3 不同时间下H_2S水平方向扩散范围比较
        3.4.4 不同时间下H_2S竖直方向扩散范围比较
        3.4.5 两种模型范围误差
    3.5 不同输量下H_2S扩散浓度分布差异
    3.6 不同风速下H_2S扩散浓度分布差异
    3.7 H_2S浓度分布差异对事故疏导影响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泄漏源变化条件下泄漏扩散模拟
    4.1 管道泄漏与气体扩散耦合模型
        4.1.1 数值模型建立
        4.1.2 网格无关性验证
        4.1.3 模型有效性验证
        4.1.4 不同管道压力下泄漏口处泄漏量
        4.1.5 不同泄漏孔径下泄漏口处泄漏量
        4.1.6 不同管径下泄漏口处泄漏量
        4.1.7 泄漏量拟合公式
    4.2 阀门关闭泄漏量和压力变化
        4.2.1 阀门关闭后泄漏量随时间变化关系
        4.2.2 阀门关闭后压力随时间变化关系
    4.3 阀门关闭后H_2S浓度分布变化
    4.4 考虑风速关闭阀门后H_2S浓度分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复杂地形泄漏扩散模拟
    5.1 复杂地形下泄漏扩散模型
        5.1.1 复杂地形的界定
        5.1.2 复杂地形下管道铺设和选线原则
        5.1.3 复杂地形建模方法
        5.1.4 复杂地形几何模型
        5.1.5 复杂地形物理模型
    5.2 仿真实例分析
        5.2.1 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
        5.2.2 泄漏量变化情况
        5.2.3 复杂地形H_2S浓度分布
        5.2.4 复杂地形下考虑风速H_2S浓度分布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CH_4+H_2S+空气压缩因子
    附录B 气体扩散系数代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常规原油PVT特征参数确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常规原油PVT参数关系式研究现状
        1.2.1 泡点压力关系式研究现状
        1.2.2 溶解气油比关系式研究现状
        1.2.3 泡点压力下的体积系数关系式研究现状
        1.2.4 未饱和原油等温压缩系数关系式研究现状
        1.2.5 脱气原油粘度关系式研究现状
        1.2.6 饱和原油粘度关系式研究现状
        1.2.7 未饱和原油粘度关系式研究现状
    1.3 论文技术路线及研究思路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思路
    1.4 论文取得的研究成果
2 建立常规原油PVT参数研究数据库
    2.1 数据来源及范围
    2.2 数据筛选
3 常规原油PVT参数研究方法
    3.1 PVT经验关系式对比分析方法
    3.2 PVT经验关系式修正方法
        3.2.1 多元线性回归
        3.2.2 多元非线性回归—可转换型
        3.2.3 多元非线性回归—单纯形调优方法
4 对比常规原油PVT参数预测关系式
    4.1 泡点压力关系式对比
    4.2 溶解气油比关系式对比
    4.3 泡点压力下体积系数关系式对比
    4.4 未饱和原油等温压缩系数关系式对比
    4.5 脱气原油粘度关系式对比
    4.6 饱和原油粘度关系式对比
    4.7 未饱和原油粘度关系式对比
5 修正常规原油PVT参数预测关系式
    5.1 泡点压力关系式修正
    5.2 溶解气油比关系式修正
    5.3 泡点压力下的体积系数关系式修正
    5.4 未饱和原油等温压缩系数关系式修正
    5.5 脱气原油粘度关系式修正
    5.6 饱和原油粘度关系式修正
    5.7 未饱和原油粘度关系式修正
6 总结
    6.1 结果和建议
    6.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泡点压力关系式汇总表
附录B 溶解气油比关系式汇总表
附录C 泡点压力下体积系数关系式汇总表
附录D 未饱和原油等温压缩系数汇总表
附录E 脱气原油粘度计算关系汇总表
附录F 饱和原油粘度关系式汇总表
附录G 未饱和原油粘度关系式汇总表
附录H 泡点压力预测关系式系数修正前后汇总表
附录I 溶解气油比预测关系式系数修正前后汇总表
附录J 泡点压力下体积系数预测关系式修正前后汇总表
附录K 未饱和原油等温压缩系数关系式修正前后汇总表
附录L 脱气原油粘度关系式系数修正前后汇总表
附录M 饱和原油粘度计算关系式系数修正前后汇总表
附录N 未饱和原油粘度预测关系式系数修正前后汇总表

(6)纯梁馏分油物性的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石油物性数据研究概况
        1.1.1 图表法
        1.1.2 经验关联式法
        1.1.3 基团贡献法
        1.1.4 人工神经网络
        1.1.5 连续组分法
    1.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数据来源
    2.1 原始数据来源
        2.1.1 实验过程
        2.1.2 实验结果
    2.2 物性数据的预处理
第三章 逐步回归法用于馏分油物性预测
    3.1 中沸点的预测
        3.1.1 单参数关联式
        3.1.2 双参数关联式
    3.2 表面张力的预测
        3.2.1 双参数模型
        3.2.2 三参数模型
        3.2.3 <325℃馏分表面张力的预测
        3.2.4 >325℃馏分油表面张力的预测
    3.3 折射率的预测
        3.3.1 单参数关联式
        3.3.2 双参数关联式
    3.4 密度的预测
        3.4.1 单参数关联式
        3.4.2 双参数关联式
        3.4.3 三参数关联式
    3.5 粘度的预测
        3.5.1 20℃粘度的预测
        3.5.2 50℃粘度的预测
        3.5.3 80℃粘度的预测
    3.6 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预测
        3.6.1 双参数关联式
        3.6.2 三参数关联式
    3.7 小结
第四章 基团贡献模型预测馏分油物性
    4.1 表面张力模型的建立
    4.2 折射率模型的建立
    4.3 密度模型的建立
    4.4 小结
第五章 人工神经网络计算馏分油物性
    5.1 隐含层节点的确定
    5.2 激励函数的选择
    5.3 中沸点的预测
    5.4 表面张力的预测
        5.4.1 <325℃馏分油表面张力的预测
        5.4.2 >325℃馏分油表面张力的预测
    5.5 折射率的预测
    5.6 密度的预测
    5.7 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预测
    5.8 粘度的预测
        5.8.1 20℃粘度的预测
        5.8.2 50℃粘度的预测
        5.8.3 80℃粘度的预测
    5.9 小结
第六章 连续性方法预测馏分油物性
    6.1 定积分计算法
        6.1.1 中沸点的预测
        6.1.2 平均累计馏出质量分数的预测
        6.1.3 密度的预测
        6.1.4 折射率的预测
        6.1.5 表面张力的预测
        6.1.6 20℃粘度的预测
        6.1.7 50℃粘度的预测
        6.1.8 80℃粘度的预测
        6.1.9 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预测
    6.2 广义积分计算法
        6.2.1 表面张力的预测
        6.2.2 折射率的预测
        6.2.3 密度的预测
        6.2.4 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预测
        6.2.5 粘度的预测
        6.2.6 中沸点的预测
        6.2.7 平均累计馏出质量分数的预测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含电解质溶液相平衡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热力学平衡
        1.1.1 相律
        1.1.2 相平衡判据
        1.1.3 逸度及逸度系数
        1.1.4 活度和活度系数
        1.1.5 相平衡常数
    1.2 非极性物系相平衡
        1.2.1 状态方程法
        1.2.2 立方形方程
        1.2.3 BWR 型方程
    1.3 极性物系相平衡
        1.3.1 活度系数法
        1.3.2 正规溶液理论模型
        1.3.3 局部组成型模型
        1.3.4 基于基团贡献法的活度系数模型
    1.4 电解质溶液相平衡
        1.4.1 电解质溶液活度系数
        1.4.2 Debye-Hückel 模型
        1.4.3 Pitzer 模型
    1.5 相平衡计算方法
        1.5.1 平衡常数法
        1.5.2 吉布斯自由能最小法
    1.6 含电解质溶液相平衡发展现状
    1.7 本课题选题意义和思路
2 吉布斯能最小法计算电解质水溶液体系的相平衡
    2.1 引言
    2.2 遗传算法
        2.2.1 基本遗传算法构成要素
        2.2.2 遗传算法应用步骤
    2.3 吉布斯能最小法数学模型的建立
    2.4 Na+- K+-Mg2+-Ca2+-SO2-4-Cl-- H2O 七元体系的固液相平衡
        2.4.1 Pitzer 模型中 CaSO4混合参数回归
        2.4.2 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的比较
    2.5. Na- K- SO4- CO3- Cl -H2O 六元体系固液相平衡
    2.6. 本章小结
3 含盐酸的盐水溶液体系相平衡计算
    3.1 引言
    3.2 含盐酸的盐水溶液数学模型建立
    3.3 计算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含盐有机溶液体系汽液平衡计算
    4.1 引言
    4.2 新 UNIQUAC 模型
    4.3 计算结果与讨论
        4.3.1 盐-醇-水体系的气液平衡计算结果
        4.3.2 盐-醇-醇汽液平衡计算结果
        4.3.3 结果及误差
        4.3.4 本章小结
5 含盐有机溶液体系固液平衡
    5.1 引言
    5.2 新 Pitzer 模型
    5.3 新 Pitzer 模型在计算 Methanol-Water-Salt 体系固液平衡中的应用
        5.3.1 混合溶剂中的溶度积常数计算
        5.3.2 计算结果与误差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高温下盐溶液相平衡计算
    6.1 引言
    6.2. HCl-H2O 体系相平衡
        6.2.1 实验数据关联活度系数
        6.2.2 活度系数模型
        6.2.3 计算结果与误差分析
    6.3. FeCl2-HCl-H2O 体系高温下的固液平衡
        6.3.1 高温下 pitzer 模型在 FeCl2-HCl-H2O 中相平衡计算的应用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9)工程软件在化工单元操作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工程软件在化工中的应用
        1.1.1 Aspen Plus 简介
        1.1.1.1 在含硫废水汽提工艺设计中的应用
        1.1.1.2 在精馏中的应用
        1.1.1.3 在脱除多元共沸物系中乙醇的应用
        1.1.2 CHEMCAD 软件简介
        1.1.2.1 在反应精馏过程中的应用
        1.1.2.2 在裂解车间废液处理塔模拟核算及改造中的应用
        1.1.2.3 在乙醇-水双效精馏模拟研究中的应用
        1.1.2.4 在乙烯生产废碱液处理中的应用
        1.1.3 MATLAB 软件简介
        1.1.3.1 在精馏塔动态仿真中的应用
        1.1.3.2 在基于神经网络的精馏塔动态模拟中的应用
        1.1.3.3 在四段冷激式氨合成塔模拟与操作优化中的应用
        1.1.4 ANSYS 软件简介
        1.1.4.1 在化工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1.1.4.2 在板翅式换热器封头强度的有限元分析中的应用
        1.1.4.3 在面内弯矩作用下焊制三通的塑性极限载荷中的应用
        1.1.4.4 在回转窑托轮与轴过盈配合的接触有限元数值仿真中的应用
        1.1.4.5 在新型板模头的设计和计算中的应用
        1.1.5 PRO/Ⅱ软件简介
        1.1.5.1 在C~5分离的间歇精馏过程模拟研究中的应用
        1.1.5.2 在MDEA 脱碳系统模拟中的应用
        1.1.5.3 在硫磺回收中的二次开发应用
        1.1.5.4 在芳烃精馏分离系统改造中的应用
        1.1.5.5 在苯胺精馏过程中的应用
        1.1.5.6 在常减压蒸馏装置中的应用
        1.1.5.7 在催化裂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中的应用
        1.1.5.8 在萃取精馏法分离醋酸/水中的应用
        1.1.5.9 丁烯一1 精制装置瓶颈分析及改造方案探讨
        1.1.5.10 环丁砜芳烃抽提过程的模拟及扩产研究
        1.1.5.11 加盐萃取精馏制取无水乙醇的过程模拟
        1.1.5.12 甲醇双塔精馏过程的模拟与分析
        1.1.5.13 利用PRO/Ⅱ进行催化裂化回收系统的銿分析
        1.1.5.14 煤焦油蒸馏过程的改进
        1.1.5.15 轻烃回收全流程模拟计算模型开发与应用
        1.1.5.16 提高催化柴油收率的消“瓶领”改造
        1.1.5.17 渣油制氨CO 变换工段换热器系统优化
        1.1.6 CHEM Office 软件简介
        1.1.7 ACD CHEM Sketch 和 CHEM Windows
    1.2 Excel 简介及其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
        1.2.1 Excel 简介
        1.2.2 Excel 在换热器设计中的应用
        1.2.3 在精馏操作中的应用
        1.2.3.1 Excel 填充柄在化工计算中的应用
        1.2.3.2 用Excel 电子表格确定精馏塔灵敏板位置
        1.2.3.3 用Excel 进行精馏塔的理论板数的计算
        1.2.3.4 基于Excel 分析减压精馏对乙苯—苯乙烯相平衡的影响
        1.2.4 在吸收操作中的应用
        1.2.5 物性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1.2.5.1 化工与数学的关系
        1.2.5.2 物性数据
        1.2.5.3 Excel 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1.2.5.4 Excel 与 AutoCAD 和 PhotoShop 结合
    1.3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
第二章 EXCEL特殊函数与AutoCAD和PhotoShop结合对基础物性数据经验回归的研究与应用
    2.1 概述
    2.2 表格式物性数据回归分析
        2.2.1 回归分析过程
        2.2.1.1 EXCEL 数据表单的建立
        2.2.1.2 回归曲线图
        2.2.2 回归分析结果
        2.2.3 水、丁二烯和甲苯有关物性数据的经验回归公式的讨论
        2.2.3.1 密度、导热系数、汽化潜热和比热的经验回归值与实验值相对误差分析
        2.2.3.2 粘度的经验回归值与实验值相对误差分析
    2.3 P-T-K 列线图回归分析
        2.3.1 实验数据的读取
        2.3.2 回归分析过程
        2.3.3 回归分析结果与讨论
    2.4 网格式共线图回归分析
        2.4.1 回归分析过程
        2.4.2 回归分析结果与讨论
        2.4.2.1 取不同温度区间对回归公式精度的影响
        2.4.2.2 多项式阶数对回归值精度的影响
    2.5 集点式共线图回归分析
        2.5.1 回归分析过程
        2.5.2 回归分析结果与讨论
    2.6 结论
第三章 用EXCEL2003 库函数和宏功能实现标准化列管换热器的选型设计
    3.1 换热器的分类及其特点
    3.2 换热器设计简介
    3.3 数学模型
    3.4 设计过程示例
        3.4.1 实例的工艺条件和操作条件
        3.4.2 冷、热流体物性参数的确定
        3.4.3 平均温差的计算
        3.4.4 总传热系数 K 的初选
        3.4.5 换热器类型的选择
        3.4.6 总传热系数的计算
        3.4.6.1 管内对流传热系数
        3.4.6.2 管外对流传热系数
        3.4.7 换热器面积的核算
        3.4.8 管程压降的计算
    3.5 设计选型的结果
    3.6 设计过程中所使用的几个库函数
        3.6.1. IF函数
        3.6.1.1 IF 函数基本语法及示例
        3.6.1.2 换热器计算中的应用
        3.6.2. VLOOKUP 函数
        3.6.2.1 VLOOKUP 函数基本语法及示例
        3.6.2.2 换热器计算中的应用
        3.6.3 MATCH 函数
        3.6.4 CHOOSE 循环函数
    3.7 总结
第四章 利用EXCEL2003 进行天然气脱硫、脱碳模拟计算
    4.1 程序设计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
        4.1.1 程序设计基本原理
        4.1.2 计算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
    4.2 工艺计算说明
    4.3 程序设计
    4.4 结论
第五章 Excel 在《化工原理》考试成绩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5.1 函数简介
        5.1.1 RANK 函数
        5.1.2 FREQUENCY 函数
    5.2 统计、分析过程实例
        5.2.1 所需要完成的项目
        5.2.2 成绩分布图的制作
    5.3 学生调查问卷与点评工作的完成
    5.4 结论
第六章 中国液化天然气(LNG)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6.1 中国液化天然气的发展
        6.1.1 LNG 工业链
        6.1.1.1 LNG 工厂
        6.1.1.2 LNG 接收终端
        6.1.1.3 LNG 运输槽车
        6.1.1.4 LNG 运输船
        6.1.1.5 LNG 的应用
        6.1.2 LNG 应用基础研究
        6.1.3 展望
        6.1.4 结束语
    6.2 新疆广汇1,500,000Nm~3/d 液化天然气(LNG)装置工艺流程概述
        6.2.1 概述
        6.2.2 天然气预处理和天然气液化
        6.2.2.1 原料气体压缩单元
        6.2.2.2 CO_2洗涤工艺
        6.2.2.3 原料气干燥单元(A-251A/B)
        6.2.3 冷剂处理系统
        6.2.3.1 冷剂循环
        6.2.3.2 冷剂的贮存和配制
        6.2.3.3 燃气透平
        6.2.4 LNG 贮罐及充装系统
        6.2.5 燃料气系统
        6.2.6 热油工段
        6.2.7 火炬系统
    6.3 对LNG 的几点认识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符号表
附录二 新疆大学重点建设课程《化工原理》
附录三 硕士研究生期间撰写论文
致谢

四、计算二元混合物粘度的列线图(论文参考文献)

  • [1]扩散分离工程中的物性数据计算(续五) 第四章 流体的粘度[J]. 朱才铨,朱自强. 浙江化工, 1981(02)
  • [2]磷酸铵生产的物理化学原理和工艺(上)[J]. 邢麟. 湖北化工, 1987(01)
  • [3]含H2S天然气管道泄漏模型研究[D]. 刘雨寒.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7)
  • [4]计算二元混合物粘度的列线图[J]. 炼油设计建设组. 炼油设计, 1974(03)
  • [5]常规原油PVT特征参数确定方法研究[D]. 罗黔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6]纯梁馏分油物性的预测研究[D]. 李雪梅. 中国石油大学, 2009(03)
  • [7]多变量的列线图及其运用[J]. 徐庚生. 江苏化工, 1981(01)
  • [8]含电解质溶液相平衡计算[D]. 庞景辉.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2)
  • [9]工程软件在化工单元操作中的应用研究[D]. 陆红玮. 新疆大学, 2005(06)
  • [10]确定液体氟利昂及其混合物动力粘度用的诺模图[J]. A、N拉沃奇尼克,张鹏程. 制冷技术, 1987(04)

标签:;  ;  ;  ;  ;  

用于计算二元混合物粘度的列线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