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神经网络技术进行油气圈闭评价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侯连华,杨帆,杨春,杨海军,李勇[1](2021)在《常规油气区带与圈闭有效性定量评价原理及方法》文中指出随着含油气盆地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油气区带与圈闭的定量评价成为油气勘探走向精细化、提高评价精度的必由之路。基于中国49个石油开发区带、44个天然气开发区带和360个圈闭的解剖与控制因素分析,综合不同类型油气区带和圈闭的控制因素,优选评价油气区带和圈闭有效性的关键参数,提出了基于评价参数网格化的油气区带与圈闭的无量纲定量评价方法。通过对油气区带和圈闭的评价参数进行无量纲归一化和网格化定量处理,计算被评价油气区带和圈闭的有效性评价参数,结合资源量可以确定油气区带和圈闭的有效性,实现油气区带与圈闭有效性的定量评价。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深1—克深2圈闭的勘探实践验证了天然气区带与圈闭有效性定量评价思路和方法的有效性,在新方法的指导下于秋里塔格构造带中秋1井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油气区带与圈闭有效性定量评价方法可大幅提高油气区带与圈闭评价的符合率,有效提高油气区带和钻探靶区的选择精度,为提高油气勘探的钻探成功率提供技术支撑。
马凝[2](2021)在《基于本体的圈闭评价知识抽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近年来全球石油需求的持续增长,各大油田公司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油气资源。圈闭评价是在地震、钻井等勘探开发基础上对圈闭开采展开的风险评估和可行性预测,这就需要圈闭评价中相关评价参数和专业术语等有价值信息供应。然而面对日益积累的中文勘探资料体系,圈闭评价的信息多存在于杂乱无序的非结构化文档中,难以获取关联性强、结构规范的专属信息,于是提出采用知识抽取的方式获取圈闭评价所用信息。传统知识抽取方法难以从包含大量专业术语和复杂关系的圈闭评价文本信息中抽取出有效知识;且目前已存在知识多为自然语言所表达,难以被计算机识别和理解,存在语义歧义等问题,导致知识难以复用和共享。面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本体的圈闭评价知识抽取技术研究的课题,以此展开关于领域本体、知识表示和知识抽取方法的研究探索。目的是从非结构化勘探研究成果、地质认识文档中更高效地抽取出为圈闭评价所用的知识信息,为圈闭评价和预测提供知识服务;同时定义规范统一的圈闭评价知识表示形式,实现知识的有效复用和共享。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本体的圈闭评价知识表示研究。针对圈闭评价知识难以被计算机识别和表达困难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圈闭评价的研究范围和知识特点分析,对目前存在的知识表示方法进行研究和对比分析,最终确定采用本体表示法对圈闭评价知识进行表示与描述,构建圈闭评价知识本体TEKO并展开基于OWL语言的圈闭评价本体知识表示。2.展开基于本体和神经网络的圈闭评价知识抽取方法研究。针对圈闭评价知识专业术语多,属性关系复杂引起的知识抽取困难、人工抽取效率低等问题,本文将神经网络模型和领域本体相结合,以本体中的对象、属性、属性值定义了不同标注类别,展开基于标注语料的双向LSTM-CRF模型的圈闭评价实体抽取,极大的提高了抽取效率。为了获取结构化圈闭评价知识,展开基于本体的多模式组合关系抽取方式。利用本体中的对象属性关系,对获取的独立实体进行关系匹配。同时,将本体与位置距离以及提示词匹配方法进行结合,以此实现多种模式并行的知识属性关系抽取,最终获得知识元素完整的结构化圈闭评价知识。通过实验分析,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基于本体的圈闭评价知识抽取技术能够更加高效的进行圈闭评价知识的抽取。在上述理论和实验支持下,实现了圈闭评价知识抽取系统的构建,能够进行实际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知识抽取效果,表明了该研究具有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刘化清,刘宗堡,吴孔友,徐怀民,杨占龙,孙夕平,倪长宽,康继伦,王牧,靳继坤[3](2021)在《岩性地层油气藏区带及圈闭评价技术研究新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立足"十三五"期间的研究成果,总结地质与物探相结合的方法,突出智能化技术应用,形成岩性地层区带评价、圈闭边界识别和有效性评价2项技术体系,①以断层/砂体输导体系定量评价、基于断层破坏程度细化分析的泥岩盖层有效性评价、地层不整合风化黏土层识别与封堵性定量评价为核心的源外岩性油气藏和地层油气藏区带评价技术体系;②形成以隐蔽层序界面识别与高频层序格架建立、基于多属性变时窗波形聚类为基础的沉积体宏观分布地震预测、基于稀疏理论地震反演和最小地震干涉分析的薄互储层预测等为核心的岩性地层圈闭边界识别与有效性评价技术。这些技术方法在推广应用后,为在相关盆地部署风险探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王永臻[4](2020)在《冀中坳陷东北部石炭-二叠系煤成气资源潜力分析及有利区预测》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区位于冀中坳陷东北部,石炭-二叠系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煤系地层广泛发育。印支、燕山和喜山运动使该套地层抬升、隆起,广大地区因遭受强烈的风化作用而剥蚀殆尽,仅在斜坡或早期凹陷中残存下来,成为石炭-二叠系残留盆地。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沉积后经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煤成气成藏变的复杂多样,给煤成气勘探带来较大的困难,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生烃能力及成藏规律研究成为下一步煤成气勘探开发决策的关键。以往研究主要是在单一学科、单一构造单元开展的,比较微观,把整个工区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进行宏观分析,运用煤成气成藏新理论和新思想开展综合研究,总结煤成气藏成藏条件及分布规律还不够深入,对煤成气有利区预测尚未形成公认的评价模型。在对前期勘探数据和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内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开展构造演化特征研究,恢复研究区沉积古环境动态过程,并对煤系地层沉积特征进行详细描述。针对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储层、盖层和圈闭条件开展定性和半定量评价,重点对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和圈闭条件进行精细评价。通过对已发现煤成气藏分析,总结煤成气藏特点。采用烃源岩生烃期分析,结合流体包裹体、构造背景综合判断法对研究区煤成气藏天然气充注时间和期次开展一系列研究,从而对研究区各构造单元成藏要素配置条件进行评价。基于研究区煤成气藏成藏特征及成藏要素配置条件,总结煤成气典型成藏模式和成藏主控因素,并最终指出研究区内各构造单元勘探方向。在对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对各构造单元选取典型井开展埋藏史、热史和成熟史模拟,对研究区内煤系烃源岩生烃演化类型进行划分。通过对大城地区36#煤样开展热模拟实验,测试煤系烃源岩生烃气能力,开展煤成气生气量、聚气量评价。研究表明,研究区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生烃气3.97万亿方,其中一次生烃气1245亿方,二次生烃气3.85万亿方,二次生烃作用明显强于一次生烃;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烃气聚集量4196.42亿方。表明研究区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具备大量生气的物质基础。为更有效指导下一步煤成气勘探工作,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开展研究区煤成气有利圈闭优选,建立了研究区有利圈闭预测综合评价模型。通过构造层次分析结构、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最终给出相对可信的有利圈闭排序。最为有利的煤成气圈闭依次为大1井南圈闭、大参1井东圈闭和苏4东圈闭。针对研究区内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开展煤成气圈闭级别优选尚属首次,运用现代综合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开展煤成气有利圈闭优选区是一次学科交叉的科学探索。
刘鉴钊[5](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圈闭有效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圈闭有效性评价一直是石油勘探的重要任务之一,现有的圈闭有效性的评价方法有很多,如模糊数学方法、灰色系统理论、专家打分等,但这些方法都依赖于地质人员的经验。本文将圈闭有效性评价问题转变为深度学习中的分类问题,提出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智能化圈闭有效性评价方法。选取胜利油田罗家地区作为实验工区,对罗家地区主要的两类圈闭:构造-岩性圈闭和地层不整合体圈闭进行研究。分别建立了两类圈闭的评价体系,对其油气藏分布特征及成藏特征进行研究,并对两类圈闭进行了地质解剖,按照评价体系提取了相应的地质要素。搭建了7层的卷积神经网络,将解剖得到的两类圈闭地质要素数据进行整理,建立油气藏样本库,训练卷积神经网络,并应用于目标区域圈闭有效性评价,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朱兆群[6](2017)在《油气不均一分布及成藏差异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油气不均一分布理论指出油气的不均一分布是一种普遍现象和客观规律,也是成藏差异性的具体体现,并具有层次性,而开展油气不均一分布及成藏差异性评价可以定量刻画认识油气的不均一分布及成藏差异性特征,对深化油气地质认识、提高勘探开发综合效益以及提供科学决策指导意见等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在充分梳理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建立起针对油气不均一分布及成藏差异性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并重点围绕不同层次的评价进行实际应用研究,以期能够为更好地开展油气不均一分布及成藏差异性评价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如下:通过系统归纳初步给出油气不均一分布及成藏差异性评价的相关定义、理论基础、评价流程和评价原则等,指出油气不均一分布及成藏差异性评价是以油气不均一分布理论和差异性思维为指导,在立足于已有有限的勘探资料和成藏地质认识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借助于系统评价方法及计算机技术等手段进行油气勘探目标评价以实现快速、直观地刻画分析不同层次的油气不均一分布和成藏差异性特征,进而能够直接服务于油气勘探开发工作。其中油气分布评价单元的划分、差异成藏评价指标的确立以及定量评价方法模型的构建是油气不均一分布及成藏差异性评价的主要环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油气不均一分布及成藏差异性评价单元的层次划分方案,并通过成藏差异性影响要素分析重点针对油气区带-圈闭单元、钻探目标-储聚单元、油气藏-储层单元所对应层次的评价对象建立起初步的评价指标库;对构造油气不均一分布及成藏差异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进行定量评价可采用的方法模型进行系统总结,提出了选择评价指标和方法模型的一般原则,并针对不同层次单元的评价特点建立起初步的评价模型库;指出评价指标的有效筛选处理以及不同评价模型的组合改进等是提高油气不均一分布及成藏差异性评价质量的重要手段。以济阳坳陷邵家地区沙四段为例开展基于油气区带-圈闭单元的油气不均一分布及成藏差异性评价。通过构造特征及流体势分析确定出主要的区带和圈闭单元,并结合油气分布和差异成藏要素特征采用粗糙集方法筛选出主要的评价指标;针对研究区评价对象多,钻探结果差异大,油气勘探程度偏低且以定性认识为主的评价特点,围绕地质风险及有利性采用具有不同评价思路的改进的层次分析和地质风险概率法、集对分析法以及分类建模评价方法等对评价单元进行组合评价和综合分类,并刻画其平面展布,同时通过多重对应分析、统计分析等手段对成藏差异性进行对比;最后综合定量评价结果揭示出成藏主控因素和差异特征,提供有利目标,为油气勘探决策部署提供指导依据。以高邮凹陷永安地区戴一段为例开展基于钻探目标-储聚单元的油气不均一分布及成藏差异性评价。在平面上根据构造特征将永安地区划分出不同的三级圈闭和四级圈闭作为主要的钻探目标,在纵向上根据标志层法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将戴一段划分出不同的砂组作为主要的储聚单元;通过油气分布和差异成藏要素分析并采用条件概率法筛选出主要的评价指标,并针对研究区断块“小、贫、碎、散”,勘探程度不均衡且兼有定性和定量指标的特点,围绕评价单元的含油气性采用多个含油气概率模型包括变权Topsis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和支持向量机SVM模型进行组合评价;利用空间叠合方法实现含油气性的立体量化表征,并通过星座图分析、应用统计分析等对含油气差异性进行对比;最后结合油气地质认识对评价结果进行成因解释,并提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思路和有利钻探目标。以苏里格气田苏29井区盒8下段为例开展基于油气藏-储层单元的油气不均一分布及成藏差异性评价。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结合构型分析等对盒8下段低渗透油气藏进行地层细分,以单砂体作为主要的储层单元;通过成藏要素分析指出储层是影响油气不均一分布的关键要素,并采用熵权法筛选出主要的评价指标;针对研究区油气藏储层变化大,不确定性强,开发成果资料不完备以及以定量连续型指标为主的特点,围绕储层非均质性采用多种具有不同评价原理的模型包括改进的模糊灰色评价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以及数据包络分析模型进行储层综合定量评价;通过空间表征刻画储层的平面非均质和不确定性特征,并采用简单对应分析、应用统计分析等对储层差异性进行对比;最后根据定量评价结果预测有利区并结合储层发育特征进行地质成因解释,以有效指导气田的钻探井位部署和开发方案制定等。油气不均一分布及成藏差异性评价某种意义上隶属于油气资源评价中勘探目标评价的范畴。本文在评价中通过组合集成改进探索形成和引入了多种新的评价方法模型,并在实例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评价效果,对丰富油气勘探目标评价方法手段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同时本文对评价中的不足和展望进行了相关讨论说明,并初步设计了油气不均一分布及成藏差异性评价系统。
杨湉[7](2017)在《川东北地区三叠系飞仙关组圈闭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三维地震勘探面积及地震分辨率都有了大幅度地提升,对飞仙关组鲕滩分布的预测也有了新的进展,因此有必要对飞仙关组的圈闭进行重新梳理和评价,研究成果对下一步勘探部署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本文以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油气成藏理论等为指导,在充分运用钻井、测井、地震和气藏开发资料的前提下,根据最新的地震构造解释和储层预测成果,对中石油川东北气矿辖区内的飞仙关组圈闭进行了详细识别和描述,共识别出78个未钻圈闭,并选取面积大于5km2的56个未钻圈闭作为圈闭评价的主要对象;在圈闭油气成藏条件定性评价的基础上,运用特尔菲方法开展了圈闭成藏概率的定量分析。结合已发现气藏特征和前人研究成果,从烃源岩、储集、圈闭、保存条件及成藏配套史五个方面入手,分别进行特征参数分析,并最终选取17项参数作为圈闭地质评价的依据。通过建立定量评价评分表,采用风险概率统计法对各个圈闭的成藏条件进行了定量评价;以已探明气藏圈闭作为类比刻度区,采用地质类比法取得计算未钻探圈闭资源量参数,分别选用面积丰度法和容积法(储层圈闭体积法)对全区未钻探圈闭的资源量进行了计算,并认为容积法计算结果更符合勘探实际;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圈闭成藏概率分析和资源量计算结果为依据,用二因素综合评价法和多因素分类排队法分别对飞仙关组56个未钻探圈闭进行了综合分类、排队,并选择其中的四个圈闭作为近期优先勘探的目标。
曾刚[8](2013)在《油气有利聚集圈闭的最优化决策模型研究》文中指出油气勘探以追求勘探的最大效益为目标,以最小的风险、最少的投入,获得最的多的储量为原则。油气勘探决策的方案直接影响了油气勘探的最终效益。根据运筹学中最优化理论,综合考虑圈闭风险、投入以及获得储量的要求,建立了油气有利聚集圈闭的最优化决策模型,为油气圈闭勘探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首先对最优化理论进行了概述,阐述了优化变量、目标函数、约束条件等重要概念以及线性规划、目标规划、整数规划等数学规划方法,然后研究了圈闭地质评价、资源量计算、经济评价的方法,接着根据最优化决策模型建立的基本要求和步骤,在考虑圈闭地质评价、资源量评价、经济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了油气有利聚集圈闭的最优化决策模型。对歧口凹陷进行实证研究,基于歧口凹陷的地质情况,建立歧口凹陷地质数据定量化评价的标准体系,对地质数据进行定量化预处理,然后利用油气有利聚集圈闭的最优化决策模型对圈闭进行优选组合。通过改变决策目标的优先级以及决策限制条件等方式测试模型的有效性,表明模型可以较好的达到圈闭组合优化的要求,为油气圈闭勘探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任建四[9](2013)在《基于油气成藏模拟的圈闭定量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圈闭评价是油气资源评价中具体而重要的工作,其工作重点集中体现在对圈闭地质风险的准确评估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探测和勘探技术对地下数据的获得带来有益的帮助,圈闭评价的准确性也相对提高。但随着油气的开采程度的增加,容易发现的构造特征明显的圈闭已经陆续发现,构造特征不是很明显的圈闭将难以准确地发现,油气勘探的风险在逐渐增加,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勘探成熟区的新的油气圈闭的准确勘探的重要性逐渐被石油地质工作者所认识,对勘探成熟区的新的油气圈闭的勘探和预测已经成为油气资源评价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目前在圈闭评价预测领域,多数圈闭评价是直接根据地质勘探数据,采用地质评价方法对圈闭进行分析和预测,这些评价方法能够比较直接的描述圈闭实际情况,但不能有效的动态分析圈闭的发展变化情况。在盆地及油气成藏模拟方面,模拟结果能够提供模拟区域的油气整体分布情况,基本上起到区带评价的作用,但对于圈闭级的评价,仍然需要根据盆地及油气成藏的模拟结果单独进行分析。目前的圈闭评价没有充分地利用盆地模拟的数据,更没有以油气成藏模拟结果为基础,需要重新设定参数、重新建模、重新组织数据,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没有保证。以三维油气成藏动力学模拟结果为基础,建立圈闭定量综合评价系统,不仅可以获取大量与圈闭和成藏条件相关的静态参数,而且可以获取大量与圈闭及油气藏形成演化相关的动态参数,同时避免了重新组织数据所带来的完整性和一致性问题,从而可以减少人为影响,增强评价客观性,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本论文在国家重大科学技术研究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勘探成熟区精细评价示范工程”的资助下,以提高圈闭评价的准确性和方法的相对通用性为目的,在油气成藏模拟的基础上,对圈闭定量评价模式和评价方法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创新成果有:1、建立了基于油气成藏模拟的圈闭定量评价模型传统的圈闭评价都是石油地质专家在已有勘探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可以根据盆地及油气成藏模拟的结果对圈闭进行分析和评价。传统评价思路与油气成藏模拟无关或者与油气成藏模拟结合不紧密,对数据的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基于油气成藏模拟的圈闭评价能够对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降低数据转换的损失,增强数据挖掘的程度,可以为圈闭定量评价提供更多且可靠的信息。现有的文献均没有建立在油气成藏模拟基础上的圈闭定量评价。论文的第二章说明了油气资源评价的层次及圈闭评价所处的重要层次和常用常规方法,研究了圈闭定量评价和油气成藏模拟的关系,建立了基于油气成藏模拟的圈闭定量评价模型。常规的圈闭评价主要是在具体的勘探资料的基础上,专家根据自己的知识对圈闭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主观性较强,带来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在油气成藏模拟基础上的圈闭定量评价可以根据油气成藏模拟的数据,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得到圈闭级的数据,对圈闭进行定量的评价。在油气成藏模拟基础上的圈闭定量评价,可以有效地减少专家评价的主观性,得到比较客观的定量评价结果。现在没有具体的在油气成藏模拟基础上圈闭定量评价模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具体的模型,然后才可以有效地完成后续的工作。在油气成藏模拟基础上的圈闭定量评价不同于传统的圈闭评价,其评价过程基本上都需要遵循模型中的核心步骤。盆地及油气成藏模拟是基础,必须满足圈闭定量评价的基本要求。三维地质建模的精度和计算机的运算能力要能够满足基本需求。圈闭搜索和圈闭信息识别是圈闭定量评价部分的基础,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圈闭动态评价。在圈闭搜索和圈闭信息识别的基础上可以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圈闭地质评价、经济评价和综合评价,最后对结果进行有效地输出和显示。圈闭搜索和圈闭信息识别是在油气成藏模拟基础上的圈闭定量评价的核心步骤,与油气成藏模拟结合紧密的圈闭定量评价都需要实现这两个步骤。圈闭动态评价是重要特点和优势,可以对圈闭的动态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地质评价、经济评价和综合评价和传统的评价不同之处在于其评价数据来源于圈闭信息识别的参数。2、实现了基于角点网格的圈闭搜索、圈闭信息识别和圈闭动态评价传统的圈闭评价的资料呈现在专家面前,没有圈闭搜索的需要。盆地及其油气成藏模拟的三维建模数据是海量的数据体,在巨大的三维空间数据中搜索圈闭数据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工作。三维建模数据的精度和建模方式是圈闭搜索的基础要求,过于粗劣的建模对于盆地及油气成藏模拟或圈闭评价来说都是无效,精度过高计算机的性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采用角点网格进行三维地质建模可以适应地质条件下的实际的不规则地质实体。角点网格是不规则六面体,增加了圈闭搜索的困难。由于精度的需要,角点网格也需要进行局部的加密,圈闭搜索的过程也需要对加密网格进行处理。圈闭信息识别主要是解决对圈闭信息的计算和提取的问题,涉及的参数比较多,计算方式各有不同,对技术要求也不一样。根据三维建模的实际精度、建模方式和已经搜索定位的圈闭,参考圈闭地质评价的圈闭条件、油源条件、保存条件、储层条件和匹配关系的基本地质要素,对圈闭信息进行计算和提取。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部分参数可能不能完全满足实际的要求,可以根据对盆地及油气成藏模拟的数据,直接输入。常规的圈闭评价不具备圈闭动态评价的基本条件,只能靠专家进行人为的分析,给出发展趋势。通过对三维地质历史数据的研究和分析对比可以恢复圈闭的地质历史形态,从而进行圈闭的三维动态展示,便于对圈闭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有效地分析,判断圈闭的油气聚集和散失的情况是否符合实际的地质变化规律,有利于专家作出合理的判断。3、提出了圈闭定量评价对油气成藏模拟的反馈约束机制由于三维建模技术的限制和对计算机性能要求很高等原因,在油气成藏模拟的基础上进行圈闭级的定量评价比较困难。如果能够实现圈闭的定位和圈闭参数的获取,就更有利于分析整个油气成藏模拟过程。由于圈闭定量评价位于整个盆地及油气成藏模拟的末端,可以全面获得各种模拟数据,圈闭本身也可以提取很多数据,这样便可以对整个评价过程进行系统性的考虑。整个盆地及油气成藏模拟过程中,从三维地质建模到构造史、热史、生排烃和运聚史,考虑微观因素相对较多,对模拟过程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约束不足。从圈闭提取数据和获得的模拟数据出发,通过对各个模拟阶段的数据和圈闭参数的分析,可以对整个盆地及油气成藏模拟的过程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和反馈,形成对其模拟过程的约束。通过不断地反馈再模拟,直到形成合理的、整体上符合地质认识的评价结果,有助于对模拟过程的完善和模拟准确程度的提高。盆地及油气成藏模拟的各个阶段的模拟结果对最后的模拟结果都有较大的影响,油气运聚模拟是关键,对整个模拟结果的影响也最大,圈闭评价部分对其要求也比较高。4、分析了圈闭地质评价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性在油气成藏模拟基础上的圈闭定量评价的数据来源、评价流程和方法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圈闭评价,是全新的评价模式。地质评价的数据来源是圈闭信息识别的参数,地质评价的方法是现有的定量评价方法。在地质评价方法方面圈闭地质评价作为圈闭评价的关键内容,有很多的评价方法,其效果和适用性各不相同。圈闭地质评价是油气资源评价中比较具体的局部的工作,有其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在进行圈闭地质评价前需要选择适合的评价方法,以便于得到较好的评价效果。论文第三章对现有的主要地质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和对比,按照对数据的依赖程度进行了分类分析说明。5、实现了基于油气成藏模拟的圈闭定量评价系统在油气成藏模拟基础上的圈闭定量评价是完全不同于常规圈闭评价的新的评价理论体系,其评价数据主要来源于油气成藏模拟,其评价过程需要经过圈闭定位搜索、信息识别、动态评价、地质评价、经济评价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找到最有利的圈闭,为预探提供指导。在基于油气成藏模拟的圈闭定量评价的理论指引基础上,建立圈闭定量评价模型,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具体实现了基于油气成藏模拟的圈闭定量评价系统,对实现的基本流程和基本功能进行了说明。实现的主要技术要求是圈闭搜索、信息识别、动态评价和圈闭地质评价。圈闭搜索部分必须实现圈闭坐标的准确定位,划分出圈闭的具体范围。信息识别主要是在圈闭搜索定位的基础上对圈闭参数进行提取和计算。动态评价主要恢复圈闭的地质历史,动态显示其变化过程。圈闭地质评价部分采用了四种适合油气勘探成熟区域的评价法,分别是风险概率法、加权平均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法。各个方法各有优劣,可以对各个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对比,以便得到更为准确的评价结论。系统也实现了经济评价和综合评价,最后给出综合评价的结果。6、验证了基于油气成藏模拟的圈闭定量评价的有效性以中国东营凹陷牛庄-王家岗地区为典型原型,充分利用现有的盆地地质研究成果,在对牛庄-王家岗地区进行盆地及油气成藏模拟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地热演化和油气生成、排放、运移、聚集和逸散的模拟结果,对勘探程度较高的对牛庄-王家岗地区进行了模拟试验,所得出的圈闭位置和资源量都接近实际勘探结果,不但可以自动追索油气的聚集区域,还可以较为准确地区分出圈闭边界、圈闭基本类型和圈闭资源量。模拟结果验证了所建立的基于油气成藏模拟的圈闭定量评价模型的可靠性和所选用的地质评价方法的正确性。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是对圈闭定量评价的模式一种新的探索,也是对盆地及油气成藏模拟的一种延伸。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是建立了基于油气成藏模拟的圈闭定量评价模型;实现了在三维地质模型下的圈闭自动搜索和圈闭的信息识别,自动确定圈闭的位置和坐标,对圈闭的评价参数进行计算和提取;通过对三维地质历史的恢复,可以对圈闭进行动态评价,展示圈闭的三维动态变化情况,便于对圈闭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有效地分析,判断圈闭的油气聚集和散失的情况:通过对所有模拟数据的分析和整合,提出对油气成藏模拟过程的反馈和约束机制,增强模拟过程的合理性,提高模拟结果的可靠性。
汪飞[10](2013)在《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乌南圈闭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圈闭是油气聚集成藏的基本地质单元,是油气勘探的最重要目标。圈闭综合评价是资源评价中最基础的评价内容,它与油气勘探生产实践关系最为密切,其主要目的是评价圈闭的含油气性及其相对优劣。实践表明,科学合理地评价圈闭,对于勘探风险的降低,以及提高油气勘探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油气资源评价工作是以油气聚集为中心的石油地质综合研究与现代系统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油气资源评价包括地质评价、资源量估算以及经济评价,其中地质评价是基础。目前,圈闭的地质评价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地质风险概率法,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多信息叠合评价法,定性排队法,评分法,专家系统法。比较传统的方法主要有风险概率法、评分法与定性排队法。乌尔逊凹陷属于海拉尔盆地中部断陷带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该凹陷具有南北分凹的特征,本次研究区为乌尔逊乌南次凹。乌尔逊凹陷主力烃源层为南屯组和铜碎庙组,大磨拐河组次之。主要储层分布于铜碎庙组、南屯组以及大磨拐河组。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乌南次凹截止到2010年储备圈闭已达184个构造圈闭、336个层圈闭,尚未对现有圈闭进行统一圈闭评价和优选工作。本次研究的目标是要结合乌尔逊凹陷最新的勘探及生产资料,对所有圈闭进行地质风险分析、潜在资源量估算,在此基础上对圈闭进行综合分类与优选。本文在乌尔逊凹陷乌南次凹资料收集程度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地质评价指标。采用了专家系数法、层次分析法和一种新的统计分析法等三种方法分别求取权值,并采用权值组合确定参数最终权值,从而建立地质评价标准。采用了蒙罗卡洛算法计算圈闭概率储量。运用研究区试油数据和解释成果资料以及类比邻区储量参数信息,对各圈闭资源量参数中的不确定参数(有效厚度、含有面积系数、单储系数)进行赋值。参数采用了三参数三值法,即对随机变量有效厚度、含有面积系数以及单储系数分别统计其最小值、可能值以及最大值。在较科学合理的建立地质评价标准以及对储量参数进行研究与归总的基础上,对研究区336个层圈闭进行了地质风险评价和资源量估算,并采用二因素法对未钻圈闭进行综合综合分类与优先。
二、应用神经网络技术进行油气圈闭评价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神经网络技术进行油气圈闭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常规油气区带与圈闭有效性定量评价原理及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油气区带与圈闭评价研究现状 |
1.1 油气区带评价研究现状 |
1.2 圈闭评价研究现状 |
2 区带有效性定量评价方法 |
2.1 区带有效性定量评价原理 |
2.2 区带有效性定量评价关键参数确定方法 |
2.2.1 含油气盆地的沉积与构造背景 |
2.2.2 有效储层厚度 |
2.2.3 有效盖层厚度 |
2.2.4 主成藏期平均地层倾角 |
2.2.5 距有效生烃范围外边界的距离 |
2.2.6 有效生烃范围的平均生烃丰度 |
2.3 区带有效性定量评价方法 |
2.3.1 评价参数网格化 |
2.3.2 关键评价参数归一化处理 |
(1) 有效储层厚度和有效盖层厚度标志值 |
(2) 输导体系标志值 |
(3) 主成藏期平均地层倾角标志值 |
(4) 距有效生烃范围外边界距离标志值 |
(5) 区带盖层范围内断层标志值 |
2.3.3 成藏地质参数值计算 |
2.3.4 区带有效性地质评价 |
2.3.5 区带资源量标志值 |
2.3.6 区带有效性综合评价 |
2.4 区带有效性定量评价结果 |
3 圈闭有效性定量评价方法 |
3.1 圈闭有效性定量评价原理 |
3.2 圈闭有效性关键参数确定方法 |
3.3 圈闭有效性定量评价方法 |
3.3.1 圈闭评价参数无量纲归一化值求取 |
3.3.2 圈闭要素特征值计算 |
3.3.3 圈闭有效性地质评价 |
3.3.4 圈闭有效性的经济性评价 |
3.3.5 圈闭有效性综合评价 |
4 区带与圈闭有效性评价实例 |
5 结 论 |
(2)基于本体的圈闭评价知识抽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知识表示的研究现状 |
1.2.2 知识抽取的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组织结构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圈闭评价知识抽取研究框架 |
2.1 圈闭评价知识概念与抽取范围 |
2.1.1 圈闭评价概述 |
2.1.2 圈闭评价知识定义和抽取范围 |
2.2 圈闭评价文本描述特征 |
2.3 总体研究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本体的圈闭评价知识表示研究 |
3.1 圈闭评价知识资源特点 |
3.2 圈闭评价本体构建 |
3.2.1 本体概述 |
3.2.2 圈闭评价知识本体构建 |
3.3 基于OWL的圈闭评价知识本体表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本体和神经网络的圈闭评价知识抽取方法研究 |
4.1 相关原理与技术介绍 |
4.1.1 Bi-LSTM模型 |
4.1.2 CRF模型 |
4.1.3 词向量技术 |
4.2 基于Bi-LSTM-CRF的实体抽取算法 |
4.2.1 数据预处理 |
4.2.2 圈闭评价知识文本标注 |
4.2.3 构建模型 |
4.2.4 实体抽取实例展示 |
4.3 基于本体的多模式组合关系抽取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1 实验数据集 |
4.4.2 参数设置与评价标准 |
4.4.3 结果分析与展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圈闭评价知识抽取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需求分析 |
5.2 实验环境与开发工具 |
5.3 系统实现 |
5.3.1 系统框架设计 |
5.3.2 功能模块设计 |
5.3.3 模块功能展示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3)岩性地层油气藏区带及圈闭评价技术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岩性地层区带评价方法和技术 |
1.1 远源、次生岩性地层油气藏输导体系表征方法及定量评价技术 |
1.1.1 砂体输导体系评价及其参数 |
1.1.2 断层输导性和封闭性评价 |
1.1.3 断层与砂体接力输导的定量评价 |
1.2 泥岩盖层封盖能力定量评价 |
1.3 风化黏土层的识别及其油气封盖能力的定量评价 |
1.3.1 不整合风化黏土层地质-物探综合识别技术 |
1.3.2 风化黏土层封盖能力的定量评价 |
1.4 地层区带动态-静态一体化评价方法体系 |
1.5 远源/次生岩性油气藏区带评价体系 |
2 岩性地层圈闭边界识别、描述及有效性评价 |
2.1 地震隐性层序界面识别与高频层序格架建立 |
2.2 沉积体系及复杂岩性分布地震预测 |
2.3 薄互层中含油单砂体地震预测 |
2.4 高能河道砂体智能识别与预测 |
2.5 基岩风化壳结构识别及储层综合预测 |
3 结论 |
(4)冀中坳陷东北部石炭-二叠系煤成气资源潜力分析及有利区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 创新性成果与认识 |
2 地质特征 |
2.1 构造特征 |
2.1.1 区域构造背景 |
2.1.2 构造演化特征 |
2.1.3 构造单元划分 |
2.2 沉积特征 |
2.2.1 沉积环境演化 |
2.2.2 主要沉积地层 |
3 成藏条件评价 |
3.1 烃源岩评价 |
3.1.1 有机质类型 |
3.1.2 有机质丰度 |
3.1.3 成熟度 |
3.1.4 展布特征 |
3.2 储层 |
3.2.1 储层特征 |
3.2.2 储层评价 |
3.3 盖层条件 |
3.3.1 盖层特征 |
3.3.2 盖层评价 |
3.4 圈闭评价 |
3.4.1 圈闭类型 |
3.4.2 圈闭评价 |
4 成藏规律研究 |
4.1 煤成气成藏特点 |
4.2 成藏要素配置 |
4.3 成藏主控因素 |
4.4 典型成藏模式 |
4.5 勘探方向分析 |
5 煤成气资源潜力 |
5.1 埋藏史、热史模拟 |
5.1.1 模拟参数求取 |
5.1.2 模拟结果 |
5.1.3 热演化特征 |
5.2 煤成气资源量评价 |
5.2.1 生排烃模型及计算方法 |
5.2.2 生烃气量计算 |
5.2.3 排烃气量计算 |
5.3 结果讨论 |
6 有利区预测 |
6.1 研究方法 |
6.1.1 综合评价方法 |
6.1.2 评价方法选择 |
6.2 优选模型 |
6.2.1 指标体系 |
6.2.2 评价模型 |
6.3 评价结果与分析 |
6.3.1 评价结果 |
6.3.2 讨论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基于深度学习的圈闭有效性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圈闭评价研究现状 |
1.2.1 圈闭有效性评价 |
1.2.2 深度学习研究现状 |
1.3 工区概况及存在问题 |
1.3.1 工区地质概况 |
1.3.2 资料录取和收集情况 |
1.3.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罗家高密度三维区油气成藏区带特征及圈闭类型 |
2.1 已知油气藏及出油气井点分布 |
2.1.1 构造-岩性油气藏分布特征 |
2.1.2 地层不整合体油气藏分布特征 |
2.2 油气成藏基本特征 |
2.2.1 构造-岩性油气藏成藏基本特征 |
2.2.2 地层不整合体油气藏成藏基本特征 |
2.3 油气成藏区带层次结构及特征 |
2.3.1 构造-岩性成藏区带体系 |
2.3.2 地层不整合体区带体系 |
第3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区带-圈闭有效性评价方法 |
3.1 评价思路及原理 |
3.1.1 评价算法 |
3.1.2 卷积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
3.2 评价方法及步骤 |
3.2.1 圈闭有效性评价卷积神经网络构架的搭建 |
3.2.2 学习模型的建立 |
3.2.3 网络相关参数的设定及调节 |
3.2.4 样本学习及模型输出 |
第4章 罗家高密度三维区圈闭有效性评价效果 |
4.1 构造-岩性区带圈闭有效性评价效果 |
4.1.1 评价数据的输入 |
4.1.2 评价效果分析 |
4.1.3 有利圈闭目标优选建议 |
4.2 地层不整合体区带圈闭有效性评价效果 |
4.2.1 评价数据的输入 |
4.2.2 评价效果分析 |
4.2.3 有利圈闭目标优选建议 |
第5章 结论及认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油气不均一分布及成藏差异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油气地质与勘探理论研究现状 |
1.2.2 油气勘探目标评价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完成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油气不均一分布及成藏差异性评价理论 |
2.1 评价相关概述 |
2.1.1 评价定义 |
2.1.2 评价流程 |
2.2 评价理论基础 |
2.2.1 油气地质与勘探理论 |
2.2.2 评价学理论 |
2.3 评价一般原则 |
第三章 油气不均一分布及成藏差异性评价方法 |
3.1 评价对象单元的划分与表征 |
3.1.1 评价对象单元的级次划分 |
3.1.2 评价对象单元的层次介绍 |
3.1.3 评价对象单元的信息表征 |
3.2 评价因素指标的确立与处理 |
3.2.1 油气成藏差异性影响因素 |
3.2.2 评价因素指标的类型与特点 |
3.2.3 评价指标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
3.2.4 评价指标体系的规范化处理 |
3.3 评价方法模型的选择与构建 |
3.3.1 评价方法模型的分类与比较 |
3.3.2 评价方法模型的优化与改进 |
3.3.3 评价方法模型的选择原则 |
3.3.4 评价的一般方法模型库 |
第四章 基于油气区带-圈闭单元的评价应用 |
4.1 研究区概况及存在问题 |
4.2 评价对象单元的确定 |
4.2.1 油气地质单元的层次划分 |
4.2.2 油气不均一分布特征 |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1 油气差异成藏评价要素剖析 |
4.3.2 基于粗糙集的指标优选及权重确定 |
4.4 评价方法模型的应用 |
4.4.1 改进的层次分析评价 |
4.4.2 改进的地质风险评价 |
4.4.3 集对分析评价 |
4.4.4 分类建模评价 |
4.5 勘探目标组合评价及统计分析 |
4.5.1 油气不均一分布组合评价 |
4.5.2 成藏差异性统计比较 |
4.6 油气勘探开发启示 |
第五章 基于钻探目标-储聚单元的评价应用 |
5.1 研究区概况及存在问题 |
5.2 评价对象单元的确定 |
5.2.1 油气地质单元的层次划分 |
5.2.2 油气不均一分布特征 |
5.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3.1 油气差异成藏评价要素剖析 |
5.3.2 基于条件概率法的指标优选及权重确定 |
5.4 评价方法模型的应用 |
5.4.1 基于变权TOPSIS模型的评价 |
5.4.2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评价 |
5.4.3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的评价 |
5.5 勘探目标组合评价及统计分析 |
5.5.1 油气不均一分布组合评价 |
5.5.2 成藏差异性统计比较 |
5.6 油气勘探开发启示 |
第六章 基于油气藏-储层单元的评价应用 |
6.1 研究区概况及存在问题 |
6.2 评价对象单元的确定 |
6.2.1 油气地质单元的层次划分 |
6.2.2 油气不均一分布特征 |
6.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6.3.1 油气差异成藏评价要素剖析 |
6.3.2 基于熵权法的指标优选及权重确定 |
6.4 评价方法模型的应用 |
6.4.1 改进的模糊灰色综合评价 |
6.4.2 人工神经网络综合评价 |
6.4.3 数据包络分析综合评价 |
6.5 勘探目标组合评价及统计分析 |
6.5.1 油气不均一分布组合评价 |
6.5.2 成藏差异性统计比较 |
6.6 油气勘探开发启示 |
第七章 认识与展望 |
7.1 评价不足与展望 |
7.2 评价系统设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川东北地区三叠系飞仙关组圈闭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
1.1.1 目的与意义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第二章 地质概况 |
2.1 工区位置 |
2.2 区域地质背景 |
2.2.1 地层 |
2.2.2 区域构造特征 |
2.2.3 区域构造演化史 |
2.3 飞仙关组概述 |
2.3.1 飞仙关组地层特征 |
2.3.2 飞仙关组沉积特征 |
2.3.3 飞仙关组构造特征 |
2.3.4 飞仙关组勘探现状 |
第三章 飞仙关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
3.1 烃源岩条件 |
3.1.1 气源分析 |
3.1.2 烃源岩厚度特征 |
3.1.3 有机质丰度特征 |
3.1.4 有机质类型 |
3.1.5 有机质成熟度 |
3.1.6 烃源岩生烃强度 |
3.2 储层条件 |
3.2.1 储集特征 |
3.2.2 储层主控因素 |
3.3 典型气藏圈闭及圈闭特征 |
3.3.1 铁山气藏 |
3.3.2 渡口河气藏 |
3.3.3 铁山坡气藏 |
3.3.4 圈闭特征 |
3.4 保存条件 |
3.4.1 盖层条件 |
3.4.2 断层条件 |
3.4.3 出露地层 |
3.5 配套条件 |
3.5.1 油气充注时间 |
3.5.2 圈闭形成演化 |
3.5.3 生储盖配置关系 |
第四章 圈闭识别与定量评价 |
4.1 未钻圈闭识别与描述 |
4.1.1 资料来源 |
4.1.2 资料处理方法 |
4.1.3 未钻圈闭识别 |
4.1.4 未钻圈闭分布与特征 |
4.2 圈闭地质评价 |
4.2.1 圈闭地质评价方法 |
4.2.2 评价内容 |
4.3 评价打分表 |
4.4 评价结果 |
第五章 圈闭资源量计算及综合评价 |
5.1 圈闭资源量计算方法 |
5.1.1 面积丰度类比法 |
5.1.2 容积法 |
5.2 圈闭资源量计算参数选取 |
5.2.1 面积丰度法参数确定 |
5.2.2 容积法参数确定 |
5.3 圈闭资源量计算 |
5.4 圈闭综合评价及优选排队 |
5.4.1 圈闭综合排队方法 |
5.4.2 圈闭综合排队 |
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 |
附表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油气有利聚集圈闭的最优化决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圈闭评价研究现状 |
1.2.2 最优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最优化理论 |
2.1 最优化的基本概念 |
2.1.1 优化变量 |
2.1.2 目标函数 |
2.1.3 约束条件 |
2.2 凸集和凸函数 |
2.3 线性规划 |
2.3.1 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 |
2.3.2 线性规划的标准化 |
2.3.3 线性规划的解的概念 |
2.3.4 线性规划的局限性 |
2.4 目标规划 |
2.4.1 目标规划基本概念 |
2.4.2 目标规划的基本类型 |
2.5 整数规划 |
第三章 圈闭评价 |
3.1 圈闭地质评价 |
3.1.1 地质风险概率方法 |
3.1.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3.2 油气资源量计算 |
3.3 经济评价 |
第四章 工区概况 |
4.1 构造特征 |
4.2 地层特征 |
4.3 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 |
第五章 最优化决策模型 |
5.1 建模的要求及基本步骤 |
5.1.1 建模的基本要求 |
5.1.2 建模的步骤及要点 |
5.2 最优化决策模型 |
第六章 最优化决策模型应用研究 |
6.1 数据的预处理 |
6.2 模型在决策方案优化组合中的应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油气成藏模拟的圈闭定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点 |
§1.6 完成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二章 圈闭定量评价基础理论研究 |
§2.1 常规圈闭评价 |
2.1.1 油气资源评价概述 |
2.1.2 常规圈闭评价的主要方法 |
2.1.3 常规圈闭评价的局限性 |
§2.2 圈闭定量评价信息获取 |
2.2.1 圈闭定量评价的基本内容 |
2.2.2 圈闭搜索定位与信息识别 |
§2.3 圈闭动态评价 |
2.3.1 圈闭动态评价的主要内容 |
2.3.2 圈闭动态评价的基本要求 |
§2.4 圈闭定量评价的反馈约束机制 |
2.4.1 反馈约束机制的提出 |
2.4.2 反馈约束机制基本模型 |
第三章 圈闭地质评价方法分析 |
§3.1 勘探成熟区的主要评价方法分析 |
3.1.1 勘探成熟区域的主要方法 |
3.1.2 勘探成熟区域的主要方法对比分析 |
§3.2 低勘探区域的主要评价方法分析 |
3.2.1 低勘探区域的主要方法 |
3.2.2 低勘探区域的主要方法对比分析 |
第四章 圈闭定量评价系统分析与设计 |
§4.1 系统分析 |
4.1.1 需求分析 |
4.1.2 系统目标 |
§4.2 系统设计 |
4.2.1 圈闭定量评价总体结构设计 |
4.2.2 系统功能设计 |
§4.3 圈闭定量评价系统方法设计 |
4.3.1 圈闭搜索 |
4.3.2 圈闭信息识别 |
4.3.3 圈闭动态评价 |
4.3.4 圈闭地质评价 |
4.3.5 圈闭经济评价 |
4.3.6 圈闭综合评价 |
4.3.7 成果显示输出与管理 |
§4.4 数据库设计 |
第五章 牛庄-王家岗地区的应用实例 |
§5.1 区域地质勘探现况 |
5.1.1 研究区概况 |
5.1.2 牛庄-王家岗地区基本地质特征 |
§5.2 圈闭定量评价 |
5.2.1 圈闭搜索与圈闭信息识别 |
5.2.2 圈闭动态评价分析 |
5.2.3 圈闭地质评价结果 |
5.2.4 圈闭经济评价和综合评价结果 |
5.2.5 结束语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思路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乌南圈闭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
1.4 已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研究区地质构造背景 |
2.2 盆地演化 |
2.3 地层特征 |
2.4 沉积特征 |
2.5 断裂特征 |
2.6 区带特征 |
第3章 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研究 |
3.1 石油地质条件分析 |
3.2 油气运移及成藏特征 |
3.3 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
第4章 地质评价标准的建立 |
4.1 参数标准的建立 |
4.2 参数权值的确定 |
第5章 圈闭评价 |
5.1 圈闭地质风险评价 |
5.2 圈闭资源量估算 |
第6章 综合优选 |
6.1 综合评价方法 |
6.2 优选排队 |
第7章 结论与认识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四、应用神经网络技术进行油气圈闭评价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常规油气区带与圈闭有效性定量评价原理及方法[J]. 侯连华,杨帆,杨春,杨海军,李勇. 石油学报, 2021(09)
- [2]基于本体的圈闭评价知识抽取技术研究[D]. 马凝.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3]岩性地层油气藏区带及圈闭评价技术研究新进展[J]. 刘化清,刘宗堡,吴孔友,徐怀民,杨占龙,孙夕平,倪长宽,康继伦,王牧,靳继坤. 岩性油气藏, 2021(01)
- [4]冀中坳陷东北部石炭-二叠系煤成气资源潜力分析及有利区预测[D]. 王永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5]基于深度学习的圈闭有效性评价方法研究[D]. 刘鉴钊.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6]油气不均一分布及成藏差异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朱兆群.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7]川东北地区三叠系飞仙关组圈闭评价研究[D]. 杨湉.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5)
- [8]油气有利聚集圈闭的最优化决策模型研究[D]. 曾刚.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3(06)
- [9]基于油气成藏模拟的圈闭定量评价研究[D]. 任建四. 中国地质大学, 2013(04)
- [10]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乌南圈闭综合评价[D]. 汪飞. 长江大学,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