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化学试剂市场发展趋势

国内化学试剂市场发展趋势

一、国内化学试剂市场发展动向(论文文献综述)

罗盈依[1](2021)在《平菇富硒液体发酵条件优化及其富硒多糖饮品配方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硒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随着对食物中硒的作用及其机理深入研究,富硒食品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平菇富硒能力强,利用液体发酵技术,可以提取硒蛋白、硒多糖等有机硒,并可以作为保健饮品中的功效成分。本文筛选了适合富硒培养的平菇菌种并优化了液体发酵条件,并探究了富硒饮品配方组成,为开发富硒食品提供参考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平菇菌种筛选及其富硒液体发酵条件优化。设计6个亚硒酸钠梯度浓度的培养基,每隔24 h测量10个不同平菇菌种在各浓度下的菌落直径,计算直径日均增长量,结合感官评价,筛选最优富硒菌种,用于富硒液体发酵优化试验;以菌丝干重为指标,对影响富硒液体发酵结果的3个主要因素即亚硒酸钠质量浓度、p H值和摇床转速进行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红平菇P043在各浓度下长势最佳,8.0 mg/L浓度时菌落直径日均增长量最高达17.83 mm;富硒液体培养的最优条件为亚硒酸钠质量浓度7.5 mg/L,p H值7.0和转速200 r/min。(2)红平菇P043在最佳富硒液体发酵条件下的硒含量、总糖含量、硒多糖含量和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富硒液体发酵的菌丝有机硒含量22.24 mg/kg和总糖含量88.60 g/100 g,富硒组显着高于无硒组(P<0.05);超声辅助酶法提取并测得硒多糖含量5.36%;硒多糖的体外总抗氧化能力介于普通多糖和Vc之间,具有良好抗氧化能力。(3)硒多糖饮品配方优化。以P043富硒多糖冻干粉为主料,添加澄清剂、矫味剂和防腐剂辅料,设计主辅料配比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澄清度、硒多糖保留率和总抗氧化能力的综合得分结合感官评价,得到最佳配方:固液比1:30,6%澄清剂,2%木糖醇,0.05%无水柠檬酸,0.3%山梨酸钾。经灌装灭菌得到10 m L/支成品,进行微生物限度和理化指标测定,符合食品国家标准,硒含量3.15μg/支。(4)红平菇P043适合富硒培养,具有良好的硒富集能力和多糖转化能力,在最佳富硒液体发酵条件下可最大程度获得抗氧化性优于普通菌丝的富硒产物,作为食品原材料进行加工。通过平菇硒多糖饮品配方优化,制得兼具硒和抗氧化能力的功能性富硒食品。

雷博[2](2021)在《醋/涤混纺织物及纯涤纶织物仿醋酯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纯醋酯织物具有手感爽滑、光泽优异,且垂感良好的特点。凭借独特的面料风格,其在市场上广受消费者的青睐。但纯醋酯织物也存在断裂强力较低,易起毛起球的缺点,并且价格也相对高昂,这极大的阻碍了其在大众市场的推广。为克服这些缺点,本课题对纯涤纶织物、76/24醋/涤混纺织物和50/50醋/涤混纺织物进行仿醋酯研究,以模仿纯醋酯织物的手感为主要目的。主要研究了三种织物的前处理工艺、纯涤纶织物的后整理工艺、76/24醋/涤混纺织物的染色性能以及76/24醋/涤混纺织物的后整理工艺。通过法宝仪测试其刚韧度、软硬度、平滑度和悬垂性,以此评价仿醋酯效果。纯涤纶织物生产技术成熟,所以价格较低。若能使纯涤纶织物达到纯醋酯织物的风格,那么就可以极大的降低成本。第二章对纯涤纶织物进行仿醋酯研究。研究了碱浓度对前处理的影响,以及柔软剂浓度、焙烘温度和焙烘时间对纯涤纶织物后整理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前处理碱浓度为16g/L,后整理柔软剂浓度30g/L,180℃焙烘50s。采用法宝仪对整理后的织物进行手感风格测试,并与纯醋酯织物对比,发现其手感风格与纯醋酯织物相比仍有差距,故后续研究醋/涤混纺织物仿醋酯。第三章研究了76/24醋/涤混纺织物和50/50醋/涤混纺织物的最佳前处理工艺,76/24醋/涤混纺织物染色性能以及后整理工艺。通过测试织物的白度、失重率、硬挺度和断裂强力来评价前处理效果。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76/24醋/涤混纺织物的最佳前处理条件为:Na OH2g/L、H2O2 5g/L、PSH 0.3g/L、前处理温度85℃、时间30min、浴比1:20。50/50醋/涤混纺织物的最佳前处理条件为Na OH 3g/L、H2O225g/L、PSH 0.7g/L、前处理温度95℃、时间30min、浴比1:20。用法宝仪对前处理后的76/24醋/涤混纺织物和50/50醋/涤混纺织物进行风格测试,并与纯醋酯织物对比。结果显示,76/24醋/涤混纺织物较好的平滑度更适合用于仿醋酯。处理后织物的经向断裂强力379.00N,纬向断裂强力781.50N,透气率192.39mm/s,法宝仪测得刚韧度为95.62,软硬度85.51,平滑度86.11,悬垂性为4.03。对76/24醋/涤混纺织物进行染色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夏利素系列染料对76/24醋/涤混纺织物有较好的提升性,三原色的上染速率曲线相近,相容性好,适合进行拼色染色。染色后匀染性小于等于0.4,皂洗牢度中,褪色等级均大于等于4级,沾色等级均大于等于3级,湿摩擦牢度均为4级,干摩擦牢度均为4-5级。经后整理后,其刚韧度为95.45,软硬度为85.71,平滑度为87.58,悬垂性为3.78,整体风格与纯醋酯织物相近。

李海涛[3](2020)在《季戊四醇-三-[3-(2-甲基氮丙啶基)丙酸酯]的合成工艺研究》文中认为季戊四醇-三-[3-(2-甲基氮丙啶基)丙酸酯](PTMAP)属于氮丙啶类化合物,目前主要作为室温交联剂应用于水性涂料中。以异丙醇胺为起始原料,通过与硫酸酯化反应生成异丙醇胺硫酸氢酯,再与氢氧化钠进行环化反应得到甲基氮丙啶的水溶液,最后与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进行加成反应生成目标产物PTMAP。该合成路线中甲基氮丙啶的纯度是影响最终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得到高纯度的甲基氮丙啶,本文对Wenker法合成氮丙啶方案进行了创造性地改进,提出分步法合成策略,即异丙醇胺与硫酸酯化反应结束后分离出中间体异丙醇胺硫酸氢酯,高纯度的异丙醇胺硫酸氢酯可以保障甲基氮丙啶的纯度。本文分别考察了结晶法与相转移催化法来合成异丙醇胺硫酸氢酯,在研究反应机理的基础上,对两种不同的技术方案进行了小试研究与中试验证,得到了最优化的工艺条件,所得异丙醇胺硫酸氢酯以薄层层析及熔点仪进行检测分析,表明其纯度较好。在此基础上,为了提高后续反应的可操作性能并确保产品PTMAP的质量,对另一关键指标甲基氮丙啶水溶液的浓度进行了系列研究,本文考察了合成甲基氮丙啶过程中影响产品浓度的重要因素及甲基氮丙啶浓度对合成PTMAP过程的影响,经由小试及中试,确立了合成过程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工业化提供数据支持。最终,经由分步法合成的中间体甲基氮丙啶溶液纯度达到95%(GC)以上,将其浓度控制在60-80wt%之间进行后续反应,所得产品PTMAP质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氮丙啶含量大于80%。中间体及产物用MS、1HNMR等进行表征。

汪成[4](2020)在《基于结构单元集总的催化裂化MIP-CGP工艺分子水平模拟与优化》文中认为原油的重质化趋势、不断升级的环保标准以及日益上升的低碳烯烃需求都对催化裂化工艺提出更为严苛的要求,催化裂化工艺需要不断升级和优化。本文基于结构单元集总方法,建立了分子水平的催化裂化反应动力学模型,并结合MIP-CGP装置特点,研究了 MIP-CGP反应器内的油品分子转化规律,揭示了工艺条件对催化裂化产物分布的影响机制,可以指导催化裂化装置的工艺优化。论文首先对催化裂化原料油进行分析检测,建立了油品分子组成矩阵,得到了原料油的数字化表达。借助超临界流体萃取分馏和柱色谱分离技术将重质原料油分离成窄馏分油和亚组分油,并综合多种仪器分析手段获得油品的平均分子结构参数和烃类组成信息。根据原料油分子组成特征,选取24个结构单元构建催化裂化体系中油品分子的结构向量,建立了含有4539个分子的分子库。利用模拟退火算法进行多目标优化,使计算性质指标与仪器检测结果相吻合,得到数字化表达的原料分子组成矩阵。结合催化裂化反应机理,基于结构单元集总方法,编制了 96条反应规则。结合原料分子矩阵和反应规则,通过MATLAB编制程序建立了约含有118272个反应的反应网络。针对反应网络,构建反应动力学微分方程组,联合反应速率因子矩阵,采用改进的Runge-Kutta法进行数值求解,构建了分子水平的催化裂化反应动力学模型。通过固定流化床小试试验对模型进行验证,在产物馏分分布、碳数分布和典型分子含量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合MIP-CGP工艺的两段串联反应器结构特征,构建了 MIP-CGP工艺反应过程模型,并通过工业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利用模型研究了 MIP-CGP反应器内的油品分子转化规律,发现在第一反应区中以裂化反应为主,烯烃大量生成,第二反应区中有利于氢转移、烷基化和异构化等二次反应的发生,烯烃转化为异构烷烃和芳烃。汽油收率和质量双目标优化的计算表明,当操作温度为510℃-530℃、剂油比为8.0-9.0时,汽油收率达到42%以上,烯烃含量低于15%的国六指标要求。以多产丙烯为目标的模拟计算表明,当反应温度高于520℃、剂油比大于7.0时,丙烯收率大于8.0%,满足炼厂MIP-CGP装置多产丙烯的目标。

姜媛媛[5](2020)在《TBBA的合成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溴系列阻燃剂中,四溴双酚A(TBBA)是一种既可作反应型也可作添加型的高效阻燃剂,在燃烧过程中不会产生致癌物、性价比高,广泛应用于塑料、橡胶、纺织、纤维和造纸等行业。但是TBBA的合成反应转化率低、副产物多,因此亟需开发新的合成工艺。本文采用氯苯溶剂法,以双酚A、溴素、双氧水为基本原料,通过差异化多管同步滴加技术合成了TBBA并研究了其应用。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以双酚A、溴素、双氧水为原料,通过双氧水氧化法合成了TBBA,重点考察了物料配比、反应温度和溴化温度等因素的影响,通过红外、高效液相色谱和热失重分别表征了其结构、纯度和热失重温度,并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优的工艺条件:n(BPA):n(Br2):n(H2O2)=1:2.1:2.2,反应温度22℃,溴化温度80℃。考察了溶剂种类对合成TBBA收率、色度、纯度的影响,并对溶剂循环利用次数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作溶剂时,反应温度为25℃±1℃,色度和纯度均优于氯苯法,但溶剂用量为氯苯法的2倍。经过测试与表征,实验合成的TBBA含量大于99%,热损失1%时的温度为249℃。本文第二部分以TBBA和环氧氯丙烷为原料,采用先醚化后环化的方法合成了溴化环氧树脂(BEO),重点探讨了碱用量及浓度、环化反应时间、催化剂种类、相转移溶剂种类等因素对中间体含量的影响。通过红外、高效液相色谱、凝胶渗透色谱和热失重分别表征了其结构、纯度、分子量和热失重温度,并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较佳的反应条件:采用四甲基氯化铵作催化剂,甲苯作相转移溶剂,碱用量为60%(以四溴双酚A加入量计),碱浓度为35%,且环化反应时间为4h。经过测试与表征,中间体含量为94%,分子量大于20000,热损失1%时的温度为363℃。本文第三部分主要以TBBA和丙烯酸氯乙酯为原料,通过醚化反应合成四溴双酚A乙氧基双酚丙烯酸酯(ETBAD),重点探究了物料配比、溶剂种类、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品收率和纯度的影响,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表征了其纯度,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合成条件:选用DMF作溶剂,四溴双酚A与丙烯酸氯乙酯摩尔比为1:2.4,反应温度为55℃,反应时间5-6h。经过测试与表征,产品收率在90%以上,产品纯度为97.2%。本文第四部分针对安全生产的要求,考察了热量对溴化氧化反应和聚合反应的影响,并对反应原料和反应过程进行了量热监测。检测结果显示溴化氧化反应和聚合反应均放热严重,存在较高的潜在危险性,若冷却系统失控,达到最大累计温升,会容易导致生产事故发生,因而实际生产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将热量及时移除。本文最后一部分,针对当前生产工艺现状,从环保角度对产污环节进行分析,并对废气中的酚类、溴化氢、VOCs、甲苯等指标、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氯化物等指标进行跟踪测定。结果显示:经过处理后的气体中酚类、溴化氢、VOCs、甲苯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5mg/m3、3.6mg/m3、11mg/m3、1.4mg/m3,达到排放标准;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氯化物的平均含量为79mg/L、19mg/L,达到污水处理单位接收标准;各类固体废弃物均按相关规定委托具有危废处理资质的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置。

杨晨标[6](2020)在《三维有序多级孔ZSM-5分子筛的合成与催化甲醇制丙烯反应性能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丙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生产聚丙烯、环氧丙烷、丙酮等产品,近年来丙烯需求量逐年递增,供不应求。作为非石油路线生产丙烯的重要方法之一,甲醇制丙烯(MTP)技术既可以缓解我国石油资源紧缺的局面,又可以促进煤炭资源的清洁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应用价值。MTP技术的关键在于高性能催化剂的开发和应用。三维有序多级孔ZSM-5分子筛(Three-dimensional ordered mesoporous-imprinted ZSM-5,3DOm-i ZSM-5)是一种微孔-有序介孔高度贯通的高结晶性ZSM-5分子筛,是MTP反应的理想催化剂,但其制备原理基于限制域生长技术,即以三维有序介孔碳(3DOm Carbon)为硬模板,经两次结构反转获得,其合成过程受限于碳模板,且晶化形成分子筛后碳模板还需通过煅烧脱除,导致制备周期长、过程繁琐、原料浪费严重,难以合成放大。鉴于此,本论文拟从合成设计入手,引入固相转化技术,实现无碳模板、以Si O2纳米胶晶为硅源一步法制备3DOm-i ZSM-5分子筛。此外,将所制备的3DOm-i ZSM-5以及磷改性的3DOm-i ZSM-5分子筛用于MTP反应评价,系统建立起3DOm-i ZSM-5分子筛催化MTP反应的定量构效关系。1)合成设计方面:采用限制域生长法制备3DOm-i分子筛,需用强碱洗脱Si O2纳米胶晶,过程中存在Si O2原料的浪费,本论文针对此问题,提出将Si O2纳米胶晶作为分子筛制备的硅源,以硅碳复合物为模板,通过固相转化法将Si O2纳米胶晶直接转化为3DOm-i分子筛(硅碳复合物固相转化法);为进一步摆脱三维有序介孔碳的限制,本论文提出不经由三维有序介孔碳的结构反转,直接将Si O2纳米胶晶一步晶化制备3DOm-i分子筛(无碳模板Si O2固相转化法)。通过各项表征可以证明:采用本文所提出的新的合成策略制备出的3DOm-i ZSM-5分子筛,与传统的限制域生长法相比,具有近似一致的三维有序多级孔结构和酸活性,且结晶度有所提升,而新方法在产量、合成用时、原料成本等方面都有非常明显的优势,硅碳复合物固相转化法和无碳模板Si O2固相转化法的制备原料成本仅为传统限制域生长法的4.3%和3.1%,且合成周期缩短了50%和77.8%。2)MTP反应评价方面:论文进一步对比了3DOm-i ZSM-5分子筛与商业ZSM-5(CZ5)分子筛催化MTP反应的性能。结果表明:得益于高度贯通的多级孔道体系与高度有序的三维介孔以及适宜的酸性,3DOm-i ZSM-5分子筛相较于CZ5分子筛在MTP反应中的催化寿命大幅提升,表现出更高的丙烯选择性和丙烯/乙烯比。此外,本文通过磷改性,适当钝化3DOm-i ZSM-5分子筛的酸活性,进一步提升了催化MTP反应的性能(丙烯选择性提高了3.5%~5.4%)。采用本文提出的新合成策略制备出的3DOm-i ZSM-5在MTP反应中表现出与限制域生长法制备的3DOm-i ZSM-5相似的催化活性,但因其制备原料成本低廉、制备过程大幅简化、合成周期缩短,在MTP反应中的催化剂成本大幅降低。本文从合成策略的角度对3DOm-i ZSM-5分子筛的制备过程进行改进,在兼顾催化性能的前提下简化制备流程、大幅降低了原料成本。本文工作提供了一种可放大的三维有序多级孔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技术,为高性能MTP催化剂的开发提供了材料基础。

张松松[7](2020)在《水溶性山茶油的制备工艺研究》文中提出山茶油是我国的特色油脂之一,其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以及茶多酚、茶皂素、角鲨烯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同时,山茶油在美容、护肤、养发、护发等方面也具有很好的功效。目前,山茶油作为一款基础油已被广泛应用于面霜、身体乳、手工皂、洗发水等日化品中,其在日化品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但是,由于山茶油和水不能互溶,这就导致山茶油只能应用于膏霜类化妆品而不能应用于水剂型化妆品,极大的限制了山茶油在日化品行业的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通过水解-酯化接枝两步法来制备水溶性山茶油,扩展山茶油在水剂型化妆品中的应用市场;不仅为山茶油的推广另辟蹊径,同时丰富了化妆品用植物油脂的种类,目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基于气相色谱仪(GC)、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等检测手段对山茶油精炼油、毛油、脱臭馏出物以及冬化残留物的脂肪酸、角鲨烯、α-生育酚以及β-谷甾醇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精炼油、毛油以及冬化残留物的脂肪酸均是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以及花生烯酸这六种脂肪酸组成,并且这三种山茶油样品的脂肪酸相对含量相差并不大,都是油酸含量最高,花生烯酸含量最少;但是在对脱臭馏出物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分析时,发现脱臭馏出物除了含有上述的六种脂肪酸之外,还检测出了花生酸和山嵛酸。与此同时,在对山茶油微量生理活性物质进行检测时,结果表明四种山茶油样品中脱臭馏出物种的角鲨烯、α-生育酚以及β-谷甾醇含量都是最高的,依次为4580.151mg/kg、366.037mg/kg、1192.549mg/kg;冬化残留物中也含有丰富的角鲨烯和β-谷甾醇,但是α-生育酚的含量比较少,依次为227.022mg/kg、459.543mg/kg、58.646mg/kg;毛油中角鲨烯、α-生育酚以及β-谷甾醇含量依次为219.696mg/kg、155.731mg/kg、364.038mg/kg;在精炼过程中这三种活性物质损失了一部分,这就导致精炼油中角鲨烯、α-生育酚以及β-谷甾醇含量都是最低的,其含量依次为130.152mg/kg,77.873mg/kg、177.284mg/kg。采用碱催化法对山茶油进行水解,考察了KOH当量、油水比、醇油比、反应温度以及反应时间对山茶油碱催化水解反应的影响,根据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得出的山茶油碱催化水解最佳工艺条件为:KOH当量取1.1,油水比取2:1,醇油比取2:1,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90min,进行三次重复试验,此时产物平均酸值为204.89mg KOH/g。对水解产物的脂肪酸、角鲨烯、α-生育酚以及β-谷甾醇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解产物的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占8.44wt%、硬脂酸占2.23wt%、油酸81.10wt%、亚油酸7.39wt%、亚麻酸0.58wt%,除了未检测到花生烯酸之外,其余脂肪酸的组成和相对含量较未水解的成品山茶油相差不大;同时山茶油水解产物中角鲨烯、α-生育酚和β-谷甾醇的含量依次为60.138mg/kg、6.597mg/kg、72.067mg/kg;对比与未水解的山茶油,水解过程中角鲨烯损失了53.79%,α-生育酚损失了91.53%,β-谷甾醇损失了59.29%。以山茶油水解产物和PEG600为原料,在高温下进行酯化接枝反应来制备水溶性山茶油。考察了催化剂种类和用量、反应温度、投料比以及反应时间对酯化反应的影响,根据单因素实验得出制备水溶性山茶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催化剂选择4A型分子筛催化剂,用量为0.4 wt%,反应温度为160℃,投料比为1:1.2,反应时间6.5 h,此时酯化率为93.16%,得到的产物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对产物进行红外(IR)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分析,结果表明:水溶性山茶油的主要成分是PEG600单、双酯混合物。与此同时,对产物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水溶性山茶油的含水率为0.67%,皂化值为110.2 mg KOH/g,过氧化值为4.6 mmol/kg,临界胶束浓度为1.5 g/L,此时水的表面张力为32.01 dyn/cm,HLB值为14,乳化最大分水时间9.8 min。在实验室成功制备水溶性山茶油的基础上,尝试设计年产5000吨的水溶性山茶油的生产工艺。设计内容主要包括:设计任务拟定、生产方法及工艺流程选择、初步物料衡算、生产工艺流程草图设计、反应器选型及操作设计以及带控制点的管道工艺流程图设计等部分。

徐改兰[8](2020)在《芡实米乳乳酸饮料的工艺研究及工程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围绕着生物技术,从色、香、味、形、营养、安全等方面进行食品加工与开发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以芡实、大米为原料,经过淀粉酶解、酵母、乳酸菌发酵、产品调配等研究,并进行一条芡实米乳乳酸饮料的产品开发工程设计,完成了一条从研究到开发较为完整的产品技术路线。其主要研究如下:(1)复合原料的酶解工艺:为防止原料糊化后的淀粉回生,提高饮料的润滑细腻感,减少谷物饮料的粗糙感,对复合原料进行了酶解处理,运用耐中温α-淀粉酶和糖化酶依次对原料进行液化、糖化试验,以样品中还原糖的含量为指标,综合考虑了达到一定酶解程度所需的时间,确定了复合芡实米酶解的最佳工艺参数:液化参数为加酶量10 U/mL,氯化钙加量为0.2%,pH 6.5,温度95℃;糖化参数为加酶量10 U/mL,pH 5.0,温度 60℃,时间 120 min。(2)增香酵母筛选及其发酵工艺研究:从初分离的产香酵母中以风味和产酯量为指标,优化筛选了 Z8、Z14和D1作为试验用菌株进行复配发酵,并确定其复配比例为5:3:2;最后通过总固形物含量、发酵温度、接种量与发酵时间为变量因素,以产酯量为指标,结合单因素实验结果进行正交优化,获得优化发酵参数:总固形物1 4%,培养温度28℃,接种量3.5%,发酵时间2.5天。(3)乳酸菌选择及其发酵工艺研究:选择三株乳酸菌以经灭菌的酵母发酵液为底物进行发酵实验,结合饮料的酸度、活菌数与感官特性,最终选用嗜酸乳杆菌与嗜热链球菌作为试验菌株,通过不同配比的试验,确定了嗜酸乳杆菌与嗜热链球菌的配比为1:3。在发酵24 h时,其酸度达到0.28(g/100mL)。复合乳酸菌发酵工艺试验中,结合单因素实验结果,进行正交优化,确定了最佳发酵参数:发酵温度40℃,发酵时间24 h,接种量5%,水解蛋白添加量0.15%,此时发酵酸度0.276(g/100mL),还原糖含量为 1.87(g/100mL)。(4)饮料调配及产品质量指标:控制原料比为1:10,固形物含量为9~11%,用3%的果葡糖浆调整甜酸比。选择黄原胶、结冷胶、琼脂、蔗糖酯为复合稳定剂,其添加量分别为0.1%,0.15%,0.035%,0.20%。结合实验和参照国家谷物饮料标准规定,建立了芡实米乳乳酸饮料的产品质量标准。(5)芡实米露饮料工程设计:对年产6000T芡实米乳乳酸饮料进行了工艺设计,完成了工艺流程认证与确定,对生产技术要求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结合工艺流程,作出了物料衡算及能量衡算,完成典型设备的设计,对其他设备进行计算及选型。在此基础上,绘出发酵罐设备图、车间平面布置图及工艺流程图。最后作出劳动定员和水电汽用量的估算,为工业化开发提供了工程基础。

陈艳霄[9](2020)在《褐煤蜡中树脂成分对褐煤蜡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褐煤蜡是从富蜡年青褐煤中萃取得到的一种用途广泛的煤化工产品,经脱树脂和氧化漂白后可加工成精制褐煤蜡产品(精蜡)。市场上主要的褐煤蜡产品包括直接从褐煤中提取的粗褐煤蜡(粗蜡)、粗蜡经过脱树脂后的脱脂褐煤蜡(脱脂蜡)及精蜡。目前,有关褐煤蜡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生产工艺,鲜有涉及关于其本身性能及影响因素研究。研究表明:褐煤蜡中含有大量树脂成分,脱脂蜡中次之,精蜡中有微量残留。本论文首次开展了树脂成分对脱脂蜡及精蜡性能的影响研究,以期为应用于不同领域的褐煤蜡产品的制备工艺优化提供参考。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脱树脂过程中各个因素对脱树脂效果的影响,包括脱脂剂、时间、温度、料液比,以脱脂蜡产品中树脂残留量和产品得率评价脱脂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树脂残留量影响不同,树脂残留量在脱脂蜡中差异较大(4%至16%);乙酸乙酯的脱脂效果相对较好,温度是影响脱脂效果最主要的因素。通过改变脱树脂条件,我们制备得到了树脂残留量不同的5种脱脂蜡样品,其树脂残留量分别约为4%、7%、10%、13%和16%。经过外观及主要性能研究发现:树脂残留量不同,脱脂蜡外观颜色没有明显差异,随着树脂残留量增多,脱脂蜡的初熔点和终熔点都降低,但熔程增大,而脆碎率、酸值、皂化值略有增大,但不存在组间差异。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树脂残留的脱脂蜡样品中多种成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树脂中各类化学成分对脱脂过程中的各因素具有不同的响应,最终造成脱脂蜡中树脂残留量及化学成分不同,从而对性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将树脂残留量不同的脱脂蜡经过相同氧化脱色工艺进行漂白,制备成精蜡。通过研究这些精蜡的外观及性能发现:以不同树脂残留量的脱脂蜡为原料制备成的精蜡颜色外观存在明显区别,即原料中树脂残留量越多,精蜡颜色越黄,脆碎度及皂化值升高,初熔点和终熔点降低,硬度及酸值也降低。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结果表明:以不同树脂残留的脱脂蜡制备而来的精蜡样品化合物成分存在明显差异。以上试验说明:脱脂蜡中树脂成分对精蜡性能具有显着影响,可据此优化制备工艺,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要求生产出性能不同的精蜡产品。

史云娇[10](2019)在《藏羊肉优势腐败菌的分离、成膜特性及其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为解决羊肉屠宰生产过程中实施更为有效安全的减菌技术,降低羊肉胴体初始携菌量、清除腐败菌生物膜、延长冷鲜羊肉的货架期,为未来新型抗菌抗生物膜减菌剂的研发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以青海省藏羊肉为实验样本,首先对冷鲜藏羊肉不同分割部位腐败菌进行人工分离、鉴定,确定优势腐败菌为 Acinetobacter、Enterobacter cloacae、Enterococcusfaecalis、Macrococcus caseolyticus,后期实验以成膜能力较强的 Acintobacter A3、E.cloacae C4、E.faecalis E2、M caseolyticus M1为目标菌株,研究其在7d内的成膜特性;采用SAEW、1%PLA、2%PLA、1%PLA+SAEW 处理时间为 1min、5min 及 30min 通过监测菌数、SEM、CLSM综合得出各减菌剂在不同处理时间下对浮游菌以及对四种菌形成初期和成熟时期生物膜的清除能力,对藏羊胴体喷淋1min及5min,监测胴体在不同喷淋时间不同减菌剂处理下的菌数、菌群多样性、pH、色泽、TVB-N的变化,筛选出最佳的胴体喷淋时间;最后减菌剂喷淋结合75%02+25%C02气调包装将羊肉贮藏于0℃的近冰温条件,监测胴体在贮藏期间的菌数、菌群多样性、pH、色泽、TVB-N的变化,筛选出最佳的胴体减菌剂。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Acinetobacter A3、E.cloacae C4、E.faecali E2、M caseolyticus M1 四种菌均在培养Id内可形成生物膜,培养3d后生物膜呈成熟状态,生物膜内菌数达到最高,生物膜结构最为致密;而E.faecalis E2在培养3d后生物膜仍继续生长,培养至7d后生物膜内菌数达到最高。这说明四种优势腐败菌成膜能力较好,成膜迅速;其中,E.faecalis E2生物膜生长周期更长,成膜能力更强。(2)SAEW与PLA两种减菌剂均对四种菌的浮游菌及形成初期和成熟时期生物膜有显着的杀菌效果,其中2%PLA、1%PLA+SAEW处理组在相同处理时间下减菌效果均显着优于其他各组。这说明,SAEW与PLA可作为新型抗菌剂用以清除肉羊屠宰过程中的腐败菌膜,PLA减菌效果与暴露时间及浓度呈正相关,SAEW由于其易挥发,瞬时杀菌的特点,在处理30min后减菌效果明显减弱,经1%PLA与SAEW联合使用的减菌效果与高浓度PLA减菌效果相当。(3)各处理组喷淋胴体5min后,胴体菌数显着下降,绝对优势腐败菌占比减少,pH、TVB-N、L*、a*、b*值均比对照组及处理1min时降低。其中,1%PLA+SAEW喷淋5min后胴体菌落总数最低、pH、L*、a*、b*值均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TVB-N值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物种组成的相对丰度中肠杆菌(Enterobacteriaceae)、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的丰度与其他各处理组相比显着降低。这说明,经PLA及SAEW喷淋处理均可以抑制碱性化合物的产生,延缓胴体腐败;1%PLA+SAEW喷淋5min减菌效果最佳,可有效抑制优势菌的生长,对胴体品质影响最小。(4)在贮藏后期,样品中主要以假单胞菌(Pseudomonacdaceae)、肠杆菌(Enterobacteriaceae)等好氧或兼性厌氧微生物为主。各处理组胴体菌落总数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对照组保质期为15天左右,而1%PLA+SAEW组可将保质期延长12天,在pH、TVB-N及色泽值上也均反映其在整个贮藏期间对胴体品质影响最小,保鲜效果最佳。因此,1%PLA+SAEW喷淋胴体5 min结合高氧气调包装是一种较好的减菌保鲜措施,可大大降低羊肉的初始菌数、有效清除腐败菌生物膜,将冷鲜藏羊肉保质期延长至27天,且对胴体品质影响最小。

二、国内化学试剂市场发展动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化学试剂市场发展动向(论文提纲范文)

(1)平菇富硒液体发酵条件优化及其富硒多糖饮品配方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平菇和食用菌食品研究进展
    1.2 食物中硒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1.2.1 抗氧化作用
        1.2.2 免疫调节
        1.2.3 抗癌作用
        1.2.4 抑菌抗炎作用
        1.2.5 其他作用
    1.3 富硒食品研究进展
        1.3.1 富硒食品研发路径
        1.3.2 富硒食品发展动向
    1.4 食用菌富硒培养方法及其产物开发应用现状
        1.4.1 食用菌富硒培养方法
        1.4.2 食用菌富硒液体发酵产物开发应用现状
    1.5 天然保健饮品研究现状
    1.6 立题意义
    1.7 研究内容
第2章 富硒培养平菇菌种筛选及富硒液体发酵条件优化
    2.1 材料
        2.1.1 供试菌株和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方法
        2.2.1 培养基制作
        2.2.2 平菇母种活化
        2.2.3 富硒菌种筛选
        2.2.4 种子液制作
        2.2.5 单因素试验设计
        2.2.6 正交试验设计
        2.2.7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平菇菌种筛选结果
        2.3.2 单因素试验结果
        2.3.3 正交试验结果
    2.4 小结
第3章 平菇富硒培养物组分及其功效研究
    3.1 材料
        3.1.1 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方法
        3.2.1 硒含量测定方法
        3.2.2 总糖含量测定方法
        3.2.3 硒多糖提取方法
        3.2.4 硒多糖含量测定方法
        3.2.5 硒多糖体外总抗氧化能力测定方法
        3.2.6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平菇液体发酵产物中硒含量比较
        3.3.2 平菇液体发酵产物中总糖含量比较
        3.3.3 富硒菌丝硒多糖含量测定
        3.3.4 富硒菌丝硒多糖体外总抗氧化能力
    3.4 小结
第4章 平菇富硒多糖饮品配方优化及其质量检测
    4.1 材料
        4.1.1 主辅料选择
        4.1.2 试剂与仪器设备
    4.2 方法
        4.2.1 饮品加工工艺流程
        4.2.2 平菇硒多糖冻干粉制备方法
        4.2.3 平菇硒多糖饮品配方单因素试验设计
        4.2.4 平菇硒多糖饮品配方正交设计
    4.3 富硒多糖饮品质量检测方法
        4.3.1 微生物限度标准
        4.3.2 理化指标检测标准
    4.4 数据处理
    4.5 结果与分析
        4.5.1 单因素试验结果
        4.5.2 正交试验结果
        4.5.3 微生物限度和理化检测结果
    4.6 小结
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醋/涤混纺织物及纯涤纶织物仿醋酯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醋酯纤维概述
    1.2 醋酯纤维的应用
        1.2.1 烟用过滤丝束
        1.2.2 纺织用醋酯纤维
        1.2.3 醋酯纤维在其它领域的应用
        1.2.4 高附加值醋酯纤维的开发
    1.3 醋酯纤维的性能
        1.3.1 醋酯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
        1.3.2 醋酯纤维的化学性能
        1.3.3 醋酯织物的服用性能
        1.3.4 醋酯织物的染整性能
    1.4 醋酯纤维的生产过程
        1.4.1 醋酯纤维素的合成原理
        1.4.2 醋酯纤维制造工艺流程
    1.5 醋酯纤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醋酯纤维的发展
        1.5.2 国外醋酸纤维素生产状况及市场
        1.5.3 国内醋酸纤维素生产状况
    1.6 涤纶纤维仿制面料概述
    1.7 织物风格评价方法
    1.8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纯涤纶织物仿醋酯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纯涤纶织物前处理工艺研究
        2.3.2 纯涤纶织物后整理工艺研究
        2.3.3 纯涤纶织物与纯醋酯织物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醋/涤混纺织物(76/24和50/50)仿醋酯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醋/涤混纺织物前处理工艺研究
        3.3.2 醋/涤混纺织物与纯醋酯织物对比
        3.3.3 76/24 醋/涤混纺织物染色性能研究
        3.3.4 76/24 醋/涤混纺织物后整理工艺及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季戊四醇-三-[3-(2-甲基氮丙啶基)丙酸酯]的合成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概述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及技术路线的选择
    2.1 水性涂料行业的发展
    2.2 交联剂在水性涂料中的应用
    2.3 氮丙啶类交联剂市场展望
    2.4 氮丙啶类化合物的起源与发展
    2.5 氮丙啶单体的合成
        2.5.1 经典Wenker法合成氮丙啶
        2.5.2 改进的Wenker法合成氮丙啶(分步法)
        2.5.3 其他方法合成氮丙啶
    2.6 PTMAP
    2.7 技术路线的确定
        2.7.1 异丙醇胺硫酸氢酯的合成
        2.7.2 甲基氮丙啶的合成
        2.7.3 PTMAP的合成
        2.7.4 总合成路线的确定
第3章 结晶法合成异丙醇胺硫酸氢酯方法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小试试验过程
        3.1.2 中试试验过程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反应机理
        3.2.2 小试结果讨论
        3.2.3 中试结果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相转移催化合成异丙醇胺硫酸氢酯方法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小试试验过程
        4.1.2 中试试验过程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合成机理
        4.2.2 小试结果讨论
        4.2.3 中试结果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甲基氮丙啶合成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小试试验过程
        5.1.2 中试试验过程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合成机理
        5.2.2 小试结果讨论
        5.2.3 中试结果讨论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PTMAP合成研究
    6.1 实验部分
        6.1.1 小试试验过程
        6.1.2 中试试验过程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合成机理
        6.2.2 小试结果讨论
        6.2.3 中试结果讨论
        6.2.4 产品检测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基于结构单元集总的催化裂化MIP-CGP工艺分子水平模拟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催化裂化技术的发展
        1.1.1 催化裂化工艺的重要地位
        1.1.2 催化裂化工艺面临的挑战
        1.1.3 国外催化裂化技术进展
        1.1.4 国内催化裂化技术进展
    1.2 催化裂化MIP-CGP工艺
        1.2.1 催化裂化MIP-CGP工艺特点
        1.2.2 MIP-CGP工艺与FCC工艺对比
    1.3 催化裂化过程的反应机理
        1.3.1 正碳离子反应机理
        1.3.2 催化裂化工艺中的主要反应类型
    1.4 催化裂化工艺反应动力学模型
        1.4.1 经验反应动力学模型
        1.4.2 馏分水平反应动力学模型
        1.4.3 分子水平反应动力学模型
    1.5 结构单元集总方法
        1.5.1 结构单元集总方法的基本思想
        1.5.2 结构单元集总方法的研究进展
    1.6 重油的分离和分析方法
        1.6.1 重油组成和性质的分析检测方法
        1.6.2 重油分离方法
        1.6.3 基团贡献法
    1.7 本论文技术路线与主要研究内容
        1.7.1 技术路线
        1.7.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催化裂化原料及催化剂
        2.1.1 催化裂化原料油
        2.1.2 催化裂化催化剂
        2.1.3 实验试剂
    2.2 主要实验装置和仪器
        2.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2 超临界流体萃取分馏仪
        2.2.3 固定流化床催化裂化实验装置
    2.3 催化裂化原料油及产物的组成和性质分析
        2.3.1 催化裂化原料油的预分离
        2.3.2 催化裂化原料油的组成和性质分析
        2.3.3 催化裂化产物的组成和性质分析
第3章 催化裂化原料分子组成矩阵
    3.1 油品的分析表征
        3.1.1 轻质油品的分析检测
        3.1.2 重质油品的分析检测
    3.2 催化裂化体系原料和产物的组成和性质
        3.2.1 催化裂化产物的组成和性质信息
        3.2.2 催化裂化原料油的组成和性质
    3.3 实沸点蒸馏窄馏分油的组成和性质
        3.3.1 TBP窄馏分油的性质
        3.3.2 TBP窄馏分油的平均分子结构参数及烃类组成
    3.4 超临界流体萃取分馏窄馏分油的组成和性质
        3.4.1 SFEF窄馏分油的切割分离
        3.4.2 SFEF窄馏分油的宏观性质分析
        3.4.3 SFEF窄馏分油的平均分子结构和烃类组成
    3.5 催化裂化原料分子组成矩阵的构建
        3.5.1 分子组成矩阵的描述
        3.5.2 种子分子的选取
        3.5.3 模拟退火算法计算原料分子组成矩阵
    3.6 原料油及SFEF窄馏分油性质的计算值与检测值对比
        3.6.1 原料油性质的计算值与检测值对比
        3.6.2 SFEF窄馏分油性质的计算值与检测值对比
    3.7 SFEF原料分子组成矩阵的合理性
        3.7.1 馏分油分子组成矩阵的递变规律
        3.7.2 SFEF原料分子组成矩阵的优势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结构单元集总的催化裂化反应动力学模型
    4.1 催化裂化反应规则的构建
    4.2 催化裂化反应网络的求解
        4.2.1 反应网络的建立
        4.2.2 利用改进的Runge-Kutta法求解反应网络
    4.3 固定流化床催化裂化试验模型验证
        4.3.1 分子组成矩阵的产物划分
        4.3.2 不用反应温度下催化裂化试验对模型的验证
        4.3.3 不用剂油比下催化裂化试验对模型的验证
        4.3.4 催化裂化试验对模型预测产物碳数分布的验证
        4.3.5 催化裂化试验对模型预测产物典型分子的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MIP-CGP反应过程模型的模拟与优化
    5.1 基于结构单元集总的MIP-CGP工艺反应过程模型
        5.1.1 MIP-CGP工艺反应过程模型的建立
        5.1.2 MIP-CGP工艺反应过程模型的工业验证
        5.1.3 MIP-CGP工艺中的二次反应
    5.2 基于分子水平模型的催化裂化反应过程分析
        5.2.1 温度在提升管反应器中的分布
        5.2.2 油气平均分子量在提升管反应器中的分布
        5.2.3 催化裂化产物产率在提升管反应器中的分布
        5.2.4 汽油产率在提升管反应器中的分布
        5.2.5 液化气中烯烃含量在提升管反应器中的分布
        5.2.6 汽油烃类族组成含量在提升管反应器中的分布
        5.2.7 柴油烃类族组成含量在提升管反应器中的分布
        5.2.8 典型产物分子在提升管反应器中的分布
    5.3 以分子级MIP-CGP反应过程模型为指导的装置优化
        5.3.1 以汽油产率和质量为目标的MIP-CGP装置优化
        5.3.2 以柴油产率和质量为目标的MIP-CGP装置优化
        5.3.3 以轻油收率和和质量为目标的MP-CGP装置优化
        5.3.4 以丙烯产率为目标的MIIP-CGP装置优化
    5.4 催化裂化MIP-CGP反应过程模型软件包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TBBA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阻燃剂
        1.1.1 定义
        1.1.2 分类
    1.2 溴系阻燃剂
        1.2.1 溴系阻燃剂阻燃机理
        1.2.2 溴系阻燃剂代表产品
    1.3 四溴双酚A
        1.3.1 简介
        1.3.2 理化性质
        1.3.3 合成原理
        1.3.4 技术指标
        1.3.5 生产现状
        1.3.6 应用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四溴双酚A(TBBA)的合成与表征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原理与流程
        2.2.1 反应原理
        2.2.2 生产工艺流程
    2.3 实验方法
    2.4 测试与表征
        2.4.1 热重分析法
        2.4.2 高效液相色谱法
        2.4.3 熔点测定
        2.4.4 红外光谱
    2.5 结果与讨论
        2.5.1 TBBA的分析与表征
        2.5.2 不同原料配比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2.5.3 反应温度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2.5.4 溴化温度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2.5.5 加料方式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2.5.6 双氧水用量对产品质量影响
        2.5.7 正交优化
        2.5.8 其他溶剂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2.5.9 溶剂循环使用次数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溴化环氧树脂(BEO)合成与表征
    3.1 实验原料与仪器
        3.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原理与流程
        3.2.1 反应原理
        3.2.2 生产工艺流程
    3.3 实验方法
    3.4 测试与表征
        3.4.1 热重分析法
        3.4.2 凝胶渗透色谱法
        3.4.3 熔点测定
        3.4.4 红外光谱
        3.4.5 主要质量指标
    3.5 结果与讨论
        3.5.1 BEO的分析与表征
        3.5.2 碱用量和浓度对反应中间体含量的影响
        3.5.3 催化剂种类对反应中间体含量的影响
        3.5.4 环化时间对反应中间体含量的影响
        3.5.5 相转移溶剂种类对反应中间体含量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四溴双酚A乙氧基双酚丙烯酸酯(ETBAD)的合成与表征
    4.1 实验原料与仪器
        4.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原理与流程
        4.2.1 反应原理
        4.2.2 生产工艺流程
    4.3 实验方法
    4.4 测试与表征
        4.4.1 水分分析
        4.4.2 高效液相色谱法
        4.4.3 主要质量指标
    4.5 结果与讨论
        4.5.1 溶剂种类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4.5.2 反应配比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4.5.3 反应温度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4.5.4 反应时间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氧化和聚合反应的热分析
    5.1 测试仪器和参数
        5.1.1 测试仪器
        5.1.2 评估参数
    5.2 氧化反应量热测定
        5.2.1 氧化反应原理
        5.2.2 实验过程
        5.2.3 反应量热分析
        5.2.4 热稳定性(DSC)测试分析
        5.2.5 绝热测试分析
    5.3 聚合反应量热测定
        5.3.1 聚合反应原理
        5.3.2 实验过程
        5.3.3 反应量热分析
        5.3.4 热稳定性(DSC)测试分析
        5.3.5 绝热测试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废分析与处理
    6.1 质量标准
    6.2 排放标准
    6.3 三废分析
        6.3.1 四溴双酚A生产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
        6.3.2 溴化环氧树脂生产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
        6.3.3 产污环节小结
    6.4 三废处理
        6.4.1 处理方法
        6.4.2 处理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三维有序多级孔ZSM-5分子筛的合成与催化甲醇制丙烯反应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甲醇制烯烃
        1.1.1 低碳烯烃的供需现状
        1.1.2 低碳烯烃的主要制取方法
        1.1.3 甲醇制烯烃技术
    1.2 甲醇制烯烃反应机理的研究进展
        1.2.1 氧鎓离子机理
        1.2.2 卡宾机理
        1.2.3 自由基机理
        1.2.4 碳正离子机理
        1.2.5 烃池机理
    1.3 甲醇制烯烃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3.1 分子筛骨架结构的影响
        1.3.2 分子筛酸性结构的影响
        1.3.3 分子筛形貌结构与晶体尺寸的影响
        1.3.4 多级孔道结构的影响
        1.3.5 活性组分与结构改性的影响
    1.4 三维有序多级孔分子筛
        1.4.1 多级孔分子筛的合成策略
        1.4.2 三维有序多级孔分子筛
        1.4.3 三维有序多级孔分子筛的晶化方法
        1.4.4 三维有序多级孔分子筛的应用研究进展
    1.5 存在的问题与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1.5.1 存在的问题
        1.5.2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合成原料制备
        2.2.1 SiO_2胶晶的制备
        2.2.2 SiO_2-C复合物的制备
        2.2.3 3DOm carbon的制备
    2.3 表征技术与仪器类型
第三章 三维有序多级孔ZSM-5分子筛的合成方法研究
    3.1 合成步骤
        3.1.1 Z5_CSS分子筛的制备
        3.1.2 Z5_CSS/SC分子筛的制备
        3.1.3 Z5_SC分子筛的制备
    3.2 结构表征
        3.2.1 X射线衍射分析
        3.2.2 扫描电镜分析
        3.2.3 透射电镜分析
        3.2.4 N2吸-脱附分析
        3.2.5 ICP-OES分析
        3.2.6 氨气程序升温热脱附分析
        3.2.7 固体核磁共振分析
    3.3 合成方法的对比
        3.3.1 合成时间对比
        3.3.2 单釜产量对比
        3.3.3 原料成本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维有序多级孔ZSM-5分子筛催化甲醇制丙烯反应性能研究
    4.1 甲醇制丙烯反应评价过程
        4.1.1 催化剂预处理
        4.1.2 反应装置与反应条件
        4.1.3 气相色谱分析条件
    4.2 3DOm-i ZSM-5 分子筛用于甲醇制丙烯反应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磷改性的3DOm-i ZSM-5 分子筛催化甲醇制丙烯反应性能评价
    5.1 三维有序多级孔ZSM-5分子筛的磷改性
    5.2 P改性前后3Dom-i ZSM-5 的表征对比
        5.2.1 X射线衍射分析
        5.2.2 扫描电镜分析
        5.2.3 透射电镜分析
        5.2.4 N_2吸-脱附分析
        5.2.5 ICP-OES分析
        5.2.6 氨气程序升温热脱附分析
        5.2.7 固体核磁共振分析
    5.3 磷改性的3DOm-i ZSM-5 分子筛用于甲醇制丙烯反应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水溶性山茶油的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0.2 山茶油综述
    0.3 山茶油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研究
    0.4 水溶性植物油国内外现状
    0.5 水溶性植物油制备方法
    0.6 本论文主要工作
第一章 山茶油中脂肪酸组成及生理活性物质测定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材料
    第三节 实验方法
    第四节 结果与讨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山茶油碱催化水解工艺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材料
    第三节 实验方法
    第四节 结果与讨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溶性山茶油制备工艺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材料
    第三节 实验方法
    第四节 结果与讨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年产5000吨水溶性山茶油工艺设计
    第一节 设计任务
    第二节 生产方法及工艺流程
    第三节 初步物料衡算
    第四节 生产工艺流程草图设计
    第五节 反应器选型及操作设计
    第六节 带控制点的管道工艺流程图
第五章 结论
附录1 缩略名词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芡实米乳乳酸饮料的工艺研究及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谷物饮料
    1.2 芡实的概述
    1.3 谷物饮料发酵生物技术
    1.4 谷物饮料的添加剂
    1.5 本论文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
第2章 芡实大米的酶解工艺研究
    2.1 材料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分析方法
        2.3.1 还原糖测定
        2.3.2 pH值测定
        2.3.3 总固形物测定
        2.3.4 碘色检验
        2.3.5 数据分析
    2.4 试验流程及其操作要点
        2.4.1 芡实大米酶解工艺流程
        2.4.2 操作要点
    2.5 液化工艺研究操作方法
    2.6 糖化工艺研究操作方法
    2.7 大样试验
    2.8 结果与分析
        2.8.1 料液比的确定
        2.8.2 谷物淀粉酶法液化条件的确定
        2.8.3 芡实淀粉酶法糖化条件的确定
        2.8.4 大样试验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风味酵母筛选及其发酵工艺
    3.1 材料与试剂
    3.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菌株的筛选
        3.3.2 酸度的测定
        3.3.3 总酯的测定
        3.3.4 酒精度测定
        3.3.5 感官评价标准
        3.3.6 数据分析
    3.4 酵母菌产酯工艺试验设计
        3.4.1 酵母产酯单因素试验
        3.4.2 酵母发酵参数优化试验
    3.5 结果与分析
        3.5.1 酵母菌感官比较及菌种的配比
        3.5.2 酵母发酵工艺条件
        3.5.3 酵母产酯条件正交优化试验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乳酸菌的选择及其发酵特性研究
    4.1 材料与试剂
    4.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活菌计数
        4.3.2 总酸测定
        4.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4 实验设计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菌株发酵产酸特性及感官特性的比较
        4.4.2 复合菌株配比对乳酸菌产酸特性的比较
        4.4.3 复合菌株接种量对乳酸菌产酸特性的影响
        4.4.4 复合乳酸菌发酵条件优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饮料调配及产品质量指标
    5.1 材料与试剂
    5.2 仪器与设备
    5.3 饮料调配工艺路线
    5.4 试验与分析方法
        5.4.1 离心沉淀率测定
        5.4.2 pH测定
        5.4.3 酸度测定
        5.4.4 乳化稳定效果评价
    5.5 实验设计
        5.5.1 甜酸比调配试验
        5.5.2 稳定剂单因素试验
        5.5.3 复合稳定剂正交优化试验
    5.6 结果与分析
        5.6.1 甜度的调配
        5.6.2 单一稳定剂对饮料稳定性的评价
        5.6.3 复合稳定剂的最佳配比
    5.7 产品质量指标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米露饮料工程设计
    6.1 设计内容
    6.2 设计依据
    6.3 工艺路线流程
    6.4 工艺技术要求
    6.5 工艺计算
        6.5.1 基础数据及产品方案
        6.5.2 物料衡算
        6.5.3 热量衡算
        6.5.4 设备设计及选型
        6.5.5 设备设计
        6.5.6 辅助设备设计
        6.5.7 管路计算和选径
    6.6 车间平面设计
    6.7 劳动定员
    6.8 车间水、电、汽等用量估算
    6.9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9)褐煤蜡中树脂成分对褐煤蜡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煤及褐煤
        1.1.1 煤的简介
        1.1.2 褐煤简介
        1.1.3 褐煤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1.2 褐煤蜡
        1.2.1 褐煤蜡简介
        1.2.2 富蜡褐煤资源及蜡工业发展概况
        1.2.3 褐煤蜡应用概况
        1.2.4 褐煤蜡研究概况
        1.2.5 褐煤蜡精制方法
        1.2.6 褐煤蜡研究瓶颈
    1.3 立题背景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影响褐煤粗蜡脱脂效果的因素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2.2 脱脂剂筛选试验流程
        2.2.3 脱树脂工艺的单因素试验
        2.2.4 褐煤蜡的树脂含量测定方法
        2.2.5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脱脂剂筛选的试验结果分析
        2.3.2 脱脂工艺单因素试验的结果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树脂残留量对脱脂蜡主要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试验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3.2.2 不同树脂残留量脱脂蜡的制备流程
        3.2.3 脱脂蜡样品的熔点测定试验流程
        3.2.4 脆碎率测定试验流程
        3.2.5 酸值皂化值测定试验流程
        3.2.6 化学成分测定试验流程
        3.2.7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树脂残留量的选定试验结果与分析
        3.3.2 熔点测定试验结果与分析
        3.3.3 脆碎率测定试验结果与分析
        3.3.4 酸值皂化值测定试验结果与分析
        3.3.5 化学成分测定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脱脂蜡中残留树脂对精制产品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试验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4.2.2 精蜡样品的制备流程
        4.2.3 精制产品的颜色比较试验流程
        4.2.4 精制产品的熔点测定试验流程
        4.2.5 精制产品的硬度测定试验流程
        4.2.6 精制产品的脆碎率测定试验流程
        4.2.7 精制产品的酸值皂化值测定试验流程
        4.2.8 精制产品的化学成分测定试验流程
        4.2.9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精制产品颜色描述结果分析
        4.3.2 精制产品熔点测定结果分析
        4.3.3 精制产品硬度测定结果分析
        4.3.4 精制产品脆碎率测定结果分析
        4.3.5 精制产品酸值皂化值测定结果分析
        4.3.6 精制产品GC-MS测定结果分析
        4.3.7 统计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0)藏羊肉优势腐败菌的分离、成膜特性及其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羊肉生产及冷鲜羊肉的发展现状
        1.1.1 国内羊肉生产状况
        1.1.2 冷鲜羊肉的发展现状
        1.1.3 藏羊简介
    1.2 食品中的细菌生物膜
        1.2.1 细菌生物膜的形成
        1.2.2 细菌生物膜在食品中的危害及清除
    1.3 常用的减菌保鲜措施
        1.3.1 高压清水清洗
        1.3.2 巴氏杀菌处理
        1.3.3 有机酸喷淋
        1.3.4 含氯化合物喷淋
        1.3.5 生物保鲜剂
        1.3.6 气调包装(MAP)
        1.3.7 新型减菌剂
    1.4 研究目标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冷鲜藏羊肉加工屠宰过程中胴体表面腐败菌的分离鉴定及优势腐败菌的成膜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2.4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藏羊肉中腐败菌的分离和鉴定
        2.3.2 各腐败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分析
        2.3.3 藏羊肉优势腐败菌生物膜内菌数变化分析
        2.3.4 优势腐败菌生物膜微观结构
        2.3.5 优势腐败菌胞外多糖测定
        2.3.6 ATR-FTIR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减菌剂对优势腐败菌及其生物膜的杀菌效果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2.4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纯菌杀菌效果
        3.3.2 细菌微观结构变化
        3.3.3 生物膜内杀菌效果
        3.3.4 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内菌体的微观状态
        3.3.5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的表面状态变化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不同减菌剂喷淋胴体的杀菌效果及其对胴体品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各减菌剂喷淋不同时间后对藏羊胴体菌落总数的影响
        4.3.2 不同减菌剂喷淋对藏羊胴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4.3.3 pH值的测定结果
        4.3.4 TVB-N的测定结果
        4.3.5 色差的测定结果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不同减菌剂喷淋胴体结合气调包装在贮藏期间对胴体品质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贮藏期间羊肉胴体菌落总数变化
        5.3.2 不同减菌剂喷淋对藏羊胴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5.3.3 贮藏过程中pH的测定结果
        5.3.4 贮藏期间TVB-N的变化
        5.3.5 贮藏期间胴体的色泽变化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四、国内化学试剂市场发展动向(论文参考文献)

  • [1]平菇富硒液体发酵条件优化及其富硒多糖饮品配方设计[D]. 罗盈依.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2]醋/涤混纺织物及纯涤纶织物仿醋酯工艺研究[D]. 雷博. 东华大学, 2021(01)
  • [3]季戊四醇-三-[3-(2-甲基氮丙啶基)丙酸酯]的合成工艺研究[D]. 李海涛.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4]基于结构单元集总的催化裂化MIP-CGP工艺分子水平模拟与优化[D]. 汪成.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5]TBBA的合成与应用研究[D]. 姜媛媛.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6]三维有序多级孔ZSM-5分子筛的合成与催化甲醇制丙烯反应性能评价[D]. 杨晨标. 西北大学, 2020(02)
  • [7]水溶性山茶油的制备工艺研究[D]. 张松松.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8]芡实米乳乳酸饮料的工艺研究及工程设计[D]. 徐改兰. 扬州大学, 2020(04)
  • [9]褐煤蜡中树脂成分对褐煤蜡性能的影响[D]. 陈艳霄.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10]藏羊肉优势腐败菌的分离、成膜特性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 史云娇. 扬州大学, 2019

标签:;  ;  ;  

国内化学试剂市场发展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