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客车LN型制动机为什么不使用辅助风缸?(论文文献综述)
张日暄[1](1967)在《客车LN型制动机为什么不使用辅助风缸?》文中提出 我国新造客车及一部分旧型客车,都装用LN型空气制动机。LN型制动装置优点较多,其特点是装有容积为副风缸2.4倍的补助风缸,借此风缸中所贮的压力空气,在制动缓解寸可以施行迅速的再充气,向副风缸补给下次制动应用的压力空气,使补助风缸所贮的压力空气足够反复使用。在紧急制动
韩建龙[2](2019)在《铁路工程机械制动系统集成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随着专业制造技术的发展,模块化作业成为必然趋势之一,传统货车机车车辆上的制动系统均由管路连接风源和各作用单元,采用配做连接,耗工耗时,且不利于售后问题辨别和处理。本文以应用于内燃机车上的JZ-7型空气制动机为研究对象,基于集成板技术,进行了JZ-7制动系统部件的布局优化,并完成了制动系统滤尘接头、板式无火回送阀等部件的设计开发。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JZ-7制动系统集成方案采用高铁、动车、地铁车辆上广泛使用的集成板技术,将制动阀、中继阀、继动阀、分配阀、保压电磁阀、运监电磁阀、双向阀、风缸以及各连接管系等集成排布。该方案采用现有JZ-7G型制动机,保证制动阀不变、风源系统不变、驻车制动不变。2、研究了集成式气路板的加工制造工艺及装配、实验方法。采用集成气路板技术优化制动管系,减少了管系连接和配管制作,降低了管系漏泄的可能性,提高了制动系统的可靠性。3、设计开发了板式滤尘接头,防止管系中的灰尘进入制动阀,提高了制动可靠性。并采用直通制动功能,通过电磁阀控制气路为制动系统直接充风,实现车辆制动和缓解。4、研究开发了专用的气密性实验台和模拟单机实验台。实验台可以对制动系统零部件进行气密性试验及模块化组装和模拟单车性能试验。减少了因管系漏泄、部件性能不合格造成的返工,保证集成系统模块装车前质量可靠。
李培署,王风洲[3](2015)在《160km/h快捷货车制动系统方案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国外快捷货车制动技术现状,提出了快捷货车制动系统的设计目标,进行了制动系统方案设计及关键部件的选型分析。
李培署,王风洲,王其伟[4](2016)在《160km/h快捷货车制动系统方案探讨》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国外快捷货车制动技术的现状,提出了160km/h快捷货车制动系统的设计目标,并进行了制动系统方案设计及关键部件的选型分析。
陈炯[5](2009)在《米轨铁路列车管定压的试验研究》文中指出米轨铁路昆河线是原滇越铁路中国境内的一段,自1910年全线通车以来,距今已近一百年了。这条铁路是中国云南连接东南亚的重要的国际通道。它是我国国铁路网中唯一运营的米轨铁路,近些年来,米轨铁路的运量逐年增长,机车车辆的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米轨铁路是典型的山区铁路,建造标准低,线路条件差,运行速度低,坡道较大,一直以来使用的列车风管压力为600kPa,而越南的列车风管压力为500kPa。随着中、越两个国家的经济、贸易交往的日益频繁,越南车进入我国境内列车定压改用600kPa后,由于越南车的检修质量不过关,后大多车辆出现漏风严重、车辆连接软管破裂的情况,给中国车辆检修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工作量。致使越南车在中国境内无法正常使用。而每天中国的货车有200辆滞留于越南,这造成了我国运输车辆严重不足,大量货物积压,致使运输紧张。为了能够使越南车能够在中国境内正常的运用,为此,我局下达了《中越货车互通技术研究》的科技开发项目,对此进行相关试验研究。中越货车互通技术研究的研究,是一个很大的工程,涉及大量的运用安全试验和数据分析,本文主要介绍了米轨列车风管压力由600kPa改500kPa的试验研究工作情况。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我单位负责完成的一系列试验工作情况,包括:重点介绍了试验方法的确定,试验线路的选择和考虑,相关试验设备的选择和使用、试验数据数据处理方法。通过对米轨货车现在使用的车辆制动机原理、闸瓦温度、紧急制动距离等方面的理论分析和其后进行的大量试验,是我们针对米轨技术特点在经过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采用的科学合理的具体技术解决方案。
李博[6](2018)在《适用长大坡道的电传动轨道车制动系统研究》文中指出轨道工程车辆是高速、重载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维护的重要设备,其制动系统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行车安全和作业安全。随着西部地区高速铁路的迅速发展,山区长大坡道线路逐渐增多,轨道工程车辆的空气制动系统与踏面制动装置的传统组合制动型式在实际运用中也遇到了瓶颈,无法解决车辆在长大坡道持续制动时因闸瓦热负荷过大而导致闸瓦开裂及掉块问题,设计满足长大坡道运用工况的制动系统迫在眉睫。本文以最新开通的西成高铁45.05km长坡度为25‰持续长大坡道区段为背景,以适用于长大坡道运用工况的电传动轨道工程车制动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整备重量60t电传动轨道工程车制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研发出了新型电空制动机,并通过理论分析计算提出了将新型电空制动机、轮盘制动装置和电阻制动装置整体优化组合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可以实现电空制动和电阻制动的自动切换,也可相互配合使用,经理论计算和试验验证满足西成高铁长大坡道实际使用工况。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具体如下:(1)根据西成高铁长大坡道线路区段工况及车辆运用单位针对车辆实际运用提出的相关要求,确定制动系统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2)通过理论分析研究设计需要达到目标要求的制动系统配置,研发出了新型电空制动机,相较于现在常用的制动机,本文设计的制动机具有如下创新点:(1)电制动与空气制动并存;(2)可实现制动系统和牵引系统简单通信;(3)司机制动控制器故障时,单独制动阀可以通过转换故障运行模式,维持列车故障运行,提高制动系统可靠性。(3)根据车辆在西成高铁长大坡道线路区段的实际使用工况,通过仿真计算轮盘制动装置在不同工况下承受的热负荷,分析方案的可行性。(4)根据车辆在西成高铁长大坡道线路区段的实际使用工况,通过合理匹配计算确定电阻制动装各配置参数,并分析电阻制动装置在不同工况下持续制动的可行性。(5)针对以上改进项点及创新点,在车辆制造完成后联合西安铁路局进行试验验证,并根据试验结果提出后期持续优化方向。本文通过理论分析计算和试验验证,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长大坡道运用工况的电传动轨道工程车制动系统配置方案,解决了车辆在西成高铁长大坡道线路区段使用工况下闸瓦热负荷过大出现裂纹及掉块问题,为今后在制动系统领域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文针对适用于长大坡道运用工况的电传动轨道工程车制动系统所做的设计、计算、分析和试验验证的综合研究,对今后在有长大坡道使用工况要求的其它类型工程车辆的制动系统研发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敏[7](2007)在《基于ARM9的车辆制动检测装置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高速客运和重载货车的快速发展,对列车制动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上因制动失灵酿成的重大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失。随着计算机检测技术的发展,给列车制动系统加装实时检测装置成为保证制动系统正常工作的一种有效技术措施。制动系统状态检测诊断装置在制动系统故障时及时报警,可为乘务人员确定故障检修方案提供数据依据,提高了现场处理故障的效率。此外,列车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故障具有不可复现性,给机车车辆回段检修带来比较大的困难。基于此,论文以车辆制动机安全检测装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该检测装置对列车运行过程中车辆制动机的工作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完成检测数据的大容量存储、处理并及时报警,对于保证行车安全、提高车辆应用维护技术都具有积极的作用。由于列车应用的特殊性,车辆从开车出发到返回始发车站最长要经过若干天时间,要实现对车辆制动系统的全程检测,大容量存储制动系统状态信息是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此外,考虑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方式等因素。论文选择了基于ARM9的嵌入式微处理器S3C2410X作为检测装置的核心。整个检测装置硬件的设计针对车辆上现有紧急阀的改造进行,检测装置设计成三层叠加的结构形式,最上面一层为液晶显示屏,用于显示制动系统状态信息,提供人机界面:中间一层为CPU模块,完成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和存储功能;最下一层为信号调理模块,完成对制动系统压力传感器信号的放大和滤波处理。论文设计制作了整个检测装置的硬件电路,具体包括CPU核心模块以及LCD及触摸屏接口、SD存储卡接口、UART串行通信接口、电源转换、信号调理和AD转换数据采集等功能模块。在硬件设计的基础上,论文还进行了整个检测系统软件的设计。以μC/OS-Ⅱ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为软件开发平台,完成各功能模块设计,实现对车辆制动机气体压力信号的实时采集、存储、处理及故障显示的基本功能。在完成整个检测装置的软硬件设计后,在制动实验室的单车试验器上进行了104空气制动机故障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检测装置能够实时记录制动机压力变化,并据此进行相应的故障判断,同时在显示屏上给出相关报警提示。论文所设计的车辆制动机检测装置是合理的、可行的。
曾建[8](2003)在《新型直通式电空制动机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铁路运输的发展,铁路客运列车也由原来的纯空气制动机发展到电空制动机。而且,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在国内,又出现各式各样的电空制动机。 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的电空制动机的特点,详细介绍了国内目前使用最广的自动空气电空制动机的特点,并对其存在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现有自动空气电空制动机不能满足列车对冲动限制的要求。并对国内外的直通式电空制动机做了对比分析,提出了适用于我国160km/h干线客车和动车组的新型电空制动机应具有的功能和要求。 其次分析了我国现有铁路线路的概况和特点,提出了一种符合中国现有线路和运营特点的新型直通电空制动机。 以此直通式电空制动机为基本模型,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动车组控制模型,并完成了电气控制线路图。对其功能、结构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与现有使用的动车组制动控制系统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其关键技术电空转换阀进行了分析讨论。 然后介绍了电空转换阀核心技术比例电磁铁的原理、作用方式、特点等。对一定推力的比例电磁铁进行了计算。再对比例电磁铁的电流、力和位移三者之间关系和特点进行了试验研究,同时对其控制器电子比例控制器进行了改进。 最后结合我国现有的技术特点和工艺、生产能力,完成了比例电空阀的设计。
张佳洁[9](2011)在《基于解析冗余关系的HXD2型机车法维莱制动机测试系统的研制》文中提出HXD2型机车是目前大秦线2万吨重载组合列车的主力牵引机车类型之一。HXD2型机车采用法国ALSTOM公司的法维莱制动系统。确保制动机系统正常工作对机车安全运行意义重大,需要开发HXD2型机车法维莱制动机测试系统。论文以法维莱制动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制动机内部结构、工作机理和重要模块特点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了制动机电气系统和气路系统的故障特性,为测试系统的设计打下基础。针对法维莱制动系统结构复杂,电气和气路能量耦合的特点,利用功率键合图理论解决多种能量耦合的系统建模问题的优势,建立制动系统数学模型。基于键合图理论定义系统相关变量实际物理意义,描述建模规则。依据故障特征,采用多层次分解机制,将制动系统进行模块化分解。详细阐述利用键合图构建制动系统整体模型和各独立子模块模型,确定模块间及模块内部元件特征。针对制动系统中存在工况模式繁多,故障不确定,查找故障点耗时长效率低的问题,利用解析冗余方法实现系统故障检测和隔离。通过在系统数学模型中加入观测器的方法,推导系统ARR(analytical redundancy relations)方程,获得故障特征矩阵进而得到故障候选集和可隔离部件集。对于可隔离部件数目有限,提出一种改进型ARR算法。引入非独立ARR方程,提取不确定一致型和确定不一致型ARR方程信息。定义相关信息合并规则精简故障候选集,扩展可隔故障部件集,实现及时准确的检测隔离故障部件。利用实际电路定性模拟基于ARR的制动机系统故障检测算法的有效性。依据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系统实现的硬件平台和软件结构。论文研制的基于解析冗余关系的HXD2型机车法维莱制动的测试系统已在太原铁路局湖东机务段HXD2型机车法维莱制动机上进行应用测试,并获得用户的好评。实际应用证明,该系统在保障制动机运行方面是完全可行的、有效的。
杨鸿[10](2005)在《新一代机车制动机微机控制单元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有大量的大宗货物需要运输。根据国家“十五计划”及远期发展规划,全国货物运输量的60%将仍然是煤炭、矿石和粮食等大宗货物的运输。以大秦线为例,目前的运量约为1亿吨,从2002年开始,每年运量都以10%的增幅上升,预计到2008年,将达到2亿吨。因此重载货物列车的开行是未来铁路货物运输的发展方向。铁道部已经将开行2万吨重载列车作为既有政策。重载意味着列车的编组比普通列车将加长,传统自动空气制动的缺点将越来越明显。因此利用计算机控制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长大货物列车制动系统的创新将必然成为我国未来铁路制动领域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在这种背景下,铁道部将研制新一代机车制动机作为铁道部的科技发展项目。新一代机车制动机采用微机控制的自动式电空制动系统,动力制动和空气制动相结合,实现空电联合制动。微机控制单元(MBCU)是新一代机车制动机的关键部件,在整个制动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本论文即是在该项目的资助下对MBCU进行研究。 通过详细分析国内外微机控制式列车和机车制动系统的类型和特点以及MBCU的结构和功能,并结合新一代机车制动机的自身特点和需要,论文以TI公司的TMS320LF2407A DSP为CPU芯片,设计了MBCU。MBCU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方法,由CPU模块、模拟输入模块、模拟输出模块、开关量输入模块、开关量输出模块、通信模块、PWM输出模块组成。论文具体阐述了MBCU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并在最后将它与新一代机车制动系统进行了联合调试和列车编组制动定置试验,试验证明,该MBCU能够满足机车制动机的要求。 通过本文对MBCU的试验及研究工作,为我国新一代机车制动系统的设计、开发和研制打下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二、客车LN型制动机为什么不使用辅助风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客车LN型制动机为什么不使用辅助风缸?(论文提纲范文)
(2)铁路工程机械制动系统集成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 |
1.2 铁路工程作业车制动系统安装现状 |
1.3 课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作业车制动系统集成的总体设计方案 |
2.1 设计思路 |
2.1.1 设计需求 |
2.1.2 设计方案 |
2.1.3 制动集成系统功能 |
2.1.4 制动集成技术参数 |
2.1.5 接口说明 |
2.1.6 方案总结 |
2.2 关键件设计 |
2.2.1 气路板 |
2.2.2 无火回送阀 |
2.2.3 滤尘接头 |
2.2.4 电磁阀 |
2.2.5 安装架 |
2.2.6 撒沙功能 |
2.3 试验台设计思路 |
2.3.1 打压试验台 |
2.3.2 模拟单机试验台 |
2.4 系统零部件 |
2.4.1 风源系统 |
2.4.2 制动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集成气路板制造工艺分析 |
3.1 气路板加工 |
3.2 焊接 |
3.3 表面阳极氧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模块化设计及装配 |
4.1 模块化设计 |
4.2 气路板有限元分析 |
4.2.1 有限元理论概述 |
4.2.2 谐响应分析 |
4.2.3 正常工况下模型简化原则 |
4.2.4 强度理论 |
4.2.5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6 边界条件的施加 |
4.2.7 结果分析 |
4.2.8 结论 |
4.3 制动系统集成装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制动集成系统符合性分析 |
5.1 气密性试验标准、试验台机能试验 |
5.1.1 测试设备 |
5.1.2 试验原理图 |
5.1.3 测试方法 |
5.1.4 试验方法 |
5.1.5 阀柱塞试验 |
5.1.6 测试结束 |
5.2 JZ-7项目模拟单机试验办法 |
5.2.1 技术要求 |
5.2.2 测试方法 |
5.2.3 JZ-7型空气制动机准备 |
5.2.4 阶段制动试验检查 |
5.2.5 单独缓解性能试验 |
5.2.6 过充作用的检查 |
5.2.7 常用全制动作用的检查 |
5.2.8 缓解性能的检查 |
5.2.9 过量减压位作用检查 |
5.2.10 手柄取出位的检查 |
5.2.11 紧急制动作用的检查 |
5.2.12 紧急制动后的单独缓解试验 |
5.2.13 单独制动作用 |
5.2.14 无火动力回送检查 |
5.2.15 电磁阀试验 |
5.2.16 测试结束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制动系统集成装车运用及操作 |
6.1 A.B型制动系统集成安装 |
6.1.1 制动阀安装气路板安装 |
6.1.2 分配阀组安装气路板组成安装 |
6.2 制动柜组成安装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典型故障分析及处理 |
7.1 故障现象 |
7.2 故障原因 |
7.3 原因分析 |
7.4 应急处置 |
7.5 整改措施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160km/h快捷货车制动系统方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快捷货车制动技术现状 |
1.1 法国快捷货车制动技术 |
1.2 德国快捷货车制动技术 |
2 制动系统方案设计及关键部件选型分析 |
2.1 设计目标 |
2.2 设计方案 |
2.2.1 制动机 |
2.2.2 基础制动装置 |
2.2.2. 1 制动盘和闸片 |
2.2.2. 2 夹钳单元 |
2.2.3 防滑器 |
2.2.4 空重车调整装置 |
3 结束语 |
(5)米轨铁路列车管定压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中、越货车运用现状 |
1.3 主要研究的内容 |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米轨铁路技术现状及特点 |
2.1 米轨铁路概况 |
2.2 米轨运用机车 |
2.3 米轨运用车辆 |
2.3.1 米轨货车 |
2.3.2 米轨客车 |
2.4 越南拟进入我国境内货车车辆 |
2.5 米轨运输情况 |
2.6 米轨铁路技术发展的前景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制动概述 |
3.1 制动原理 |
3.2 制动机的分类 |
3.3 米轨现使用制动设备状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列车管压力改变后安全方面需考虑的问题分析 |
4.1 制动功率分析 |
4.2 减压量与制动缸压力的计算 |
4.3 闸瓦情况及列车管压力变化对闸瓦压力的影响 |
4.4 米轨货车制动机的讨论 |
4.5 制动距离的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米轨列车管压力改500KPA制动试验准备及方法 |
5.1 内容和方法 |
5.1.1 试验内容 |
5.1.2 试验方法 |
5.2 试验工作准备 |
5.2.1 试验地点的确定 |
5.2.2 试验列车编组选择 |
5.3 相关试验设备 |
5.3.1 米轨动力试验车 |
5.3.2 数据采集系统 |
5.4 数据采集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米轨列车管压力改500KPA试验过程 |
6.1 恢复104阀紧急制动增压功能的试验 |
6.2 104阀单车装车试验 |
6.3 线路试验 |
6.3.1 定点试验 |
6.3.2 运行试验 |
6.3.3 中越货车混编试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数据整理及分析 |
7.1 数据计算方法 |
7.1.1 梯形公式和Simpson公式法 |
7.1.2 Gauss-Legendre求积法 |
7.1.3 离散数据的最小二乘拟合 |
7.2 数据分析方法 |
7.3 试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7.3.1 恢复104阀紧急制动增压功能试验数据分析 |
7.3.2 线路紧急制动数据分析 |
7.3.3 常用制动试验数据分析 |
7.3.4 线路运用试验数据分析 |
7.4 中越货车混编试验数据分析 |
7.5 闸瓦温度及磨耗 |
7.6 误差分析 |
7.6.1 测量误差 |
7.6.2 其他影响因素 |
7.7 本章小节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6)适用长大坡道的电传动轨道车制动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1.1 GTC-80J型钢轨探伤车长大坡道制动试验 |
1.1.2 DA12型接触网检修作业车制动试验 |
1.1.3 前期所有试验总结 |
1.1.4 课题立项 |
1.2 国内外轨道车制动系统发展概况 |
1.2.1 国内发展概况 |
1.2.2 国外发展概况 |
1.3 发展趋势 |
1.4 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2 电传动轨道车制动系统方案设计 |
2.1 制动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2 新型电空制动系统设计 |
2.2.1 主要功能 |
2.2.2 主要研究内容 |
2.2.3 关键技术 |
2.2.4 研究方法 |
2.2.5 系统组成及主要部件 |
2.2.6 电气控制原理 |
2.2.7 制动系统控制原理 |
2.3 基础制动装置设计 |
2.3.1 基础制动布置 |
2.3.2 制动盘盘体热分析 |
2.4 可行性分析 |
2.5 电阻制动方案设计 |
2.5.1 电阻制动装置介绍 |
2.5.2 电阻制动特性 |
2.6 电阻制动可行性分析 |
2.7 结论 |
2.8 本章小结 |
3 试验验证 |
3.1 试验方案 |
3.2 试验记录 |
3.3 试验运行情况 |
3.4 试验结论 |
3.5 本章小结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申报专利 |
(7)基于ARM9的车辆制动检测装置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制动系统检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104型空气制动机原理 |
2.1 104型空气制动机的组成和特点 |
2.1.1 104型空气制动机的组成 |
2.1.2 104型空气制动机结构特点 |
2.2 制动机作用原理 |
2.3 检测诊断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检测装置总体方案设计与实现 |
3.1 检测装置总体方案 |
3.2 S3C2410X资源概述 |
3.2.1 寄存器 |
3.2.2 地址空间 |
3.2.3 系统总线 |
3.3 核心板 |
3.3.1 线性FLASH存储器模块 |
3.3.2 SDRAM存储器模块 |
3.3.3 时钟电路 |
3.4 扩展板 |
3.4.1 LCD&TSP接口 |
3.4.2 串行接口 |
3.4.3 SD卡接口 |
3.4.4 JTAG接口 |
3.5 电源模块 |
3.6 信号调理电路 |
3.6.1 放大电路 |
3.6.2 滤波电路 |
3.6.3 AD转换模块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嵌入式应用程序设计 |
4.1 ARM开发环境和开发流程 |
4.2 系统软件设计总体构思 |
4.3 μC/OS-Ⅱ操作系统及其移植 |
4.3.1 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Ⅱ的特点 |
4.3.2 μC/OS-Ⅱ体系结构及其移植 |
4.4 文件系统的移植 |
4.4.1 FAT16文件系统 |
4.4.2 FAT16文件系统在μC/OS-Ⅱ中的API接口 |
4.5 各个功能模块设计 |
4.5.1 系统启动代码 |
4.5.2 LCD显示程序设计 |
4.5.3 SD卡存储程序设计 |
4.5.4 UART程序设计 |
4.6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4.6.1 定时器初始化 |
4.6.2 数据采集的实现 |
4.6.3 数字滤波 |
4.7 诊断模块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车辆制动机检测装置试验 |
5.1 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 |
5.2 试验内容及结果 |
5.2.1 正常制动和缓解试验 |
5.2.2 典型制动故障试验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新型直通式电空制动机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104电空制动机 |
1.1.2 F8电空制动机 |
1.1.3 电空制动机特点 |
1.1.4 国内其它电空制动机 |
1.2 国外电空制动机 |
1.3 各种制动机的比较 |
1.4 我国电空制动机建议 |
1.4.1 我国线路特点 |
1.4.2 我国电空制动机建议 |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新型直通式电空制动机 |
2.1 电空制动机 |
2.1.1 电空制动机组成 |
2.1.2 电空制动机作用原理 |
2.1.3 车辆制动系统 |
2.1.4 司机控制器的设想 |
2.1.5 现有机车改造的初步设想 |
2.1.6 制动指令信号的选取 |
2.1.7 其它 |
2.2 动车组制动系统电气原理设计 |
2.2.1 动车组制动系统电气原理 |
2.2.2 动车组制动系统作用原理 |
2.2.3 动车组制动系统特点分析 |
2.2.4 动车组制动系统问题讨论 |
2.2.5 几种动车组制动系统基本功能比较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空转换技术 |
3.1 电空阀介绍 |
3.2 比例电磁铁介绍 |
3.2.1 电-机械转换元件的作用及形式 |
3.2.2 电-机械转换元件的方案选择 |
3.2.3 电-机械转换元件的要求 |
3.2.4 电磁铁的吸力特性和负载特性 |
3.2.5 比例电磁铁的结构形式 |
3.2.6 盆底止座结构的比例电磁铁 |
3.3 比例电磁铁设计计算 |
3.3.1 盆底结构计算 |
3.3.2 线圈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比例电磁铁试验及分析 |
4.1 比例电磁铁试验及分析 |
4.1.1 试验内容 |
4.1.2 结果分析 |
4.2 电子比例控制器改进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比例电空阀的设计 |
5.1 比例电空阀结构设计 |
5.1.1 结构 |
5.1.2 作用原理 |
5.1.3 结构特点 |
5.1.4 参数计算 |
5.1.5 设计手段 |
5.2 比例电空阀性能试验方案 |
5.2.1 试验原理 |
5.2.2 试验内容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9)基于解析冗余关系的HXD2型机车法维莱制动机测试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机车制动机测试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功率键合图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
1.2.4 解析冗余关系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组成 |
第二章 制动机工作特性分析 |
2.1 制动机简介 |
2.1.1 制动机基本特征 |
2.1.2 制动机内部结构 |
2.2 制动机主要模块及工作原理 |
2.2.1 制动机主要模块 |
2.2.2 制动机工作原理 |
2.3 制动机的故障特性 |
2.3.1 HXD2型机车制动机故障分类 |
2.3.2 HXD2型机车电气系统故障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功率键合图的制动机系统模型 |
3.1 制动机主要模块 |
3.2 功率键合图基本理论 |
3.2.1 键合图变量定义 |
3.2.2 键合图基本元件及键合图构建步骤 |
3.3 基于功率键合图的制动机系统建模 |
3.3.1 制动系统变量定义 |
3.3.2 制动机总体建模 |
3.3.3 司机制动阀模块建模 |
3.3.4 司机制动阀切除模块建模 |
3.3.5 紧急制动模块建模 |
3.3.6 直接制动模块建模 |
3.3.7 辅助模块建模 |
3.3.8 停放制动模块建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解析冗余关系的制动机系统研究 |
4.1 基于解析冗余关系的制动机测试系统总体架构 |
4.2 解析冗余关系基本理论 |
4.2.1 解析冗余理论 |
4.2.2 解析冗余理论中重要定义和性质 |
4.3 制动机系统解析冗余关系 |
4.3.1 制动机系统ARR方程 |
4.3.2 制动机系统FSM |
4.3.3 制动机系统MCSM和FCs |
4.4 改进的解析冗余算法 |
4.5 基于解析冗余关系算法仿真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HXD2型机车法维莱制动机测试系统实现 |
5.1 测试系统总体设计实现 |
5.2 测试系统气路设计实现 |
5.3 测试系统硬件实现 |
5.3.1 测试系统硬件框架 |
5.3.2 传感器模拟量采集模块和调理模块 |
5.3.3 数字开关量采集模块 |
5.3.4 数字开关量输出模块 |
5.3.5 PCI总线 |
5.3.6 WorldFIP通讯模块 |
5.3.7 RS422通讯模块 |
5.4 测试系统软件实现 |
5.4.1 测试系统软件框架 |
5.4.2 信号处理模块 |
5.4.3 数据采集模块 |
5.4.4 故障检测模块和故障处理模块 |
5.5 测试系统工作实例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论文的主要总结 |
6.2 未来工作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10)新一代机车制动机微机控制单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微机控制式制动机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
1.2.1 空电联合制动的基本原理 |
1.2.2 电空转换装置 |
1.2.3 制动指令的信号形式及解译方式 |
1.2.4 美国微机控制式制动机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
1.2.5 日本微机控制式制动机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
1.2.6 德国微机控制式制动机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
1.2.7 国内微机控制式制动机的研究和发展现状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 |
第2章 新一代机车制动机微机控制单元的设计 |
2.1 新一代机车制动机的整体方案 |
2.1.1 制动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
2.2 微机控制单元的功能需求 |
2.3 微机控制单元总体设计 |
2.3.1 CPU芯片的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MBCU的硬件电路设计 |
3.1 CPU模块的设计 |
3.1.1 I/O引脚扩展 |
3.1.2 存储空间扩展 |
3.1.3 复位电路 |
3.1.4 SPI接口的 EEPROM |
3.1.5 JTAG接口 |
3.2 模拟输入输出模块的设计 |
3.2.1 模拟输入模块的设计 |
3.2.2 模拟输出模块的设计 |
3.3 开关量输入输出模块的设计 |
3.3.1 开关量输入模块的设计 |
3.3.2 开关量输出模块的设计 |
3.4 通信模块的设计 |
3.5 脉宽调制模块 |
3.6 PCB的电磁兼容设计 |
3.6.1 PCB布局设计 |
3.6.2 去耦和旁路 |
3.6.3 布线 |
3.6.4 地线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程序设计及系统调试 |
4.1 DSP开发环境和开发流程 |
4.2 微机控制单元程序功能需求分析 |
4.3 微机控制单元程序总体设计 |
4.4 系统初始化和定时中断 |
4.5 指令译解和控制程序设计 |
4.5.1 模拟式电空比例阀的控制程序设计 |
4.5.2 数字式电空比例阀的控制程序设计 |
4.5.3 试验结果 |
4.6 数据永久存储程序设计 |
4.6.1 x25620功能介绍 |
4.6.2 存储程序设计 |
4.7 通信程序设计 |
4.7.1 发送程序的设计 |
4.7.2 接收中断程序的设计 |
4.8 系统试验 |
4.8.1 试验条件与步骤 |
4.8.2 部分试验内容及结果 |
4.8.3 试验结论 |
4.9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
四、客车LN型制动机为什么不使用辅助风缸?(论文参考文献)
- [1]客车LN型制动机为什么不使用辅助风缸?[J]. 张日暄. 铁道车辆, 1967(01)
- [2]铁路工程机械制动系统集成研究与应用[D]. 韩建龙. 吉林大学, 2019(03)
- [3]160km/h快捷货车制动系统方案探讨[A]. 李培署,王风洲. 中国铁道学会车辆委员会快捷货车制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5
- [4]160km/h快捷货车制动系统方案探讨[J]. 李培署,王风洲,王其伟. 铁道车辆, 2016(07)
- [5]米轨铁路列车管定压的试验研究[D]. 陈炯. 西南交通大学, 2009(03)
- [6]适用长大坡道的电传动轨道车制动系统研究[D]. 李博.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7]基于ARM9的车辆制动检测装置的研制[D]. 高敏.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4)
- [8]新型直通式电空制动机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 曾建. 西南交通大学, 2003(02)
- [9]基于解析冗余关系的HXD2型机车法维莱制动机测试系统的研制[D]. 张佳洁. 中南大学, 2011(01)
- [10]新一代机车制动机微机控制单元的研究[D]. 杨鸿. 西南交通大学,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