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含灵芝血清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及IL-2产生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延青[1](2021)在《灵芝子实体生物活性成分的分析及口服液开发》文中研究指明灵芝(Ganoderma lucidum)是担子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灵芝属真菌,是名贵的食药用真菌,子实体含有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为多糖和三萜类物质,具有抗肿瘤、抗衰老、抗病毒、护肝、降血脂等多种生理功能。目前,灵芝子实体主要通过代料栽培、仿野生树下栽培和段木栽培三种人工栽培方式进行生产,不同栽培模式会影响灵芝子实体中生物活性物质的含量,从而影响灵芝的生理功能。因此,本研究以采自山东的代料栽培灵芝(GL-F1)、仿野生树下栽培灵芝(GL-F2)和段木栽培灵芝(GL-F3)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水提物及醇提物的主要成分及体外抗氧化、抗肿瘤及免疫活性,分析了不同栽培模式来源的灵芝子实体中生物活性物质的差异,并利用代料栽培灵芝子实体的水提液进行了口服液开发。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水提物的提取、冷冻干燥后,称重显示,灵芝子实体GL-F1水提物含量最高,达到9.55%,GL-F2、GL-F3的水提物的含量相差不大,分别为6.2%和6.12%。对水提物中灵芝多糖含量测定发现GL-F1含灵芝多糖最高,为3.10%,GL-F2和GL-F3含灵芝多糖分别为1.56%、1.62%。通过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的测定,对水提物的体外抗氧化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GL-F1的体外抗氧化性最强,其次是GL-F3;当水提物浓度为3mg/m L,GL-F1、GL-F2和GL-F3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达到了68%、47%和60%。通过测定水提物作用于RAW264.7细胞释放NO的含量,对水提物的免疫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GL-F1水提物的免疫促进作用最强,在最大浓度400μg/m L时,其NO释放量达到16μmol/L左右,高于阳性对照LPS。(2)利用HPLC对醇提物中三萜酸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GL-F2中三萜类物质含量最高,GL-F1含有的三萜类物质种类最丰富,含有测定的全部5种三萜酸。通过对Caco-2结肠癌细胞抑制率测定,对三种灵芝的醇提物体外抗癌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GL-F1,GL-F2灵芝子实体醇提物的细胞抑制效果相差不大,都高于GL-F3的细胞抑制作用,在最大浓度200μg/m L时,三种灵芝的醇提物对Caco-2细胞抑制率分别达到67.5%、65.3%、62.5%。(3)以灵芝多糖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响应面试验优化了GL-F1活性物质的水提工艺,得到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70m L/g、提取时间3.0h,提取温度90℃,超声时间20min,按照最佳工艺得到灵芝多糖的提取率为4.38%。(4)以GL-F1水提液为原料,制作了灵芝口服液,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得到了灵芝口服液最佳工艺:水提液添加量60%,零卡糖添加量6.0%,柠檬酸添加量0.15%,蜂蜜添加量2.5%。在此参数下感官评分为90分,由此方案制得的灵芝口服液澄清透明,灵芝香味宜人,口感柔和,甜苦适宜,味道极佳。综合考虑杀菌效果及对口服液产品的品质影响,选用杀菌温度100℃,杀菌时间10min的方式进行杀菌。此条件下口服液的菌落总数为32CFU/m L,大肠杆菌数未检出,致病菌未检出,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微生物指标要求。质量指标检测显示,口服液中灵芝多糖含量为252mg/100m L,蛋白质含量为31mg/100m L,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0.15g/100m L,p H为4.42。
刘赫[2](2021)在《灵芝子实体益生菌发酵液对肠道屏障受损及免疫力低下小鼠的调节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建立灵芝子实体益生菌发酵体系,并研究灵芝子实体益生菌发酵液在肠道屏障受损以及免疫力低下动物模型中的防治作用及机制,为开发防治相关疾病的新型药食同源制剂提供新思路和数据支持。第一部分建立实验室灵芝子实体—益生菌发酵体系1.材料与方法:首先通过活菌计数的方法在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短双歧杆菌、短乳杆菌、假小链双歧杆菌、加氏乳杆菌6种益生菌中筛选出能在灵芝子实体液体培养基中正常生长的益生菌菌种;设置低、中、高三种灵芝子实体浓度:7.5 mg/m L、15 mg/m L、30 mg/m L,再通过对灵芝子实体益生菌发酵液OD值及总糖含量的检测,确定适宜益生菌生长的灵芝子实体浓度。将优选的益生菌菌种在适宜的灵芝子实体浓度下与灵芝培养基进行共同发酵,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p H检测分析灵芝子实体益生菌发酵液理化性质的变化。2.结果在益生菌的选择上,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短双歧杆菌能在富含灵芝子实体水提液的MRS肉汤培养基中正常生长。当灵芝子实体培养基浓度为30mg/m L时,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嗜酸乳杆菌发酵液、嗜酸乳杆菌和短双歧杆菌混合菌发酵液的OD与总糖含量较高。因此采用枯草芽孢杆菌、混合益生菌(嗜酸乳杆菌和短双歧杆菌)作为益生菌菌种,灵芝子实体培养基浓度为30 mg/m L的条件下制作灵芝子实体益生菌发酵液进行后续实验。HPLC-MS检测灵芝子实体益生菌发酵液发酵前后成分改变情况,经过枯草芽孢杆菌、混合益生菌(嗜酸乳杆菌和短双歧杆菌)发酵后发酵液中各种灵芝酸成分减少且p H值下降,且混合益生菌有将灵芝酸A转化成灵芝酸C2的功能。3.结论枯草芽孢杆菌、短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能分解利用灵芝酸成分,短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对灵芝酸成分具有生物转化功能。第二部分枯草芽孢杆菌—灵芝子实体发酵液治疗肠道屏障受损小鼠模型1.材料与方法对枯草芽孢杆菌-灵芝子实体发酵液治疗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小鼠模型进行评价试验,40只健康SPF级雄性BALB/c小鼠(20±2 g)随机分为五个实验组,分别是健康对照组(CON组)、肠屏障受损模型组(CS组)、枯草芽孢杆菌-灵芝发酵液治疗组(FT组)、枯草芽孢杆菌-灵芝发酵液预防组(FP组)、灵芝培养基组(GL组)。除CON组、FP组以外各组灌胃400 mg/m L头孢曲松钠0.2 m L,1天2次共7天建立肠道屏障受损模型。第8天起给予CS组MRS培养基0.2 m L;FT组枯草芽孢杆菌-灵芝发酵液0.2 m L;GL组灵芝培养基0.2 m L,连续7日。FP组前7日在灌胃头孢曲松钠造模基础上再给予枯草芽孢杆菌-灵芝发酵液进行预防,后7日正常给予枯草芽孢杆菌-灵芝发酵液0.2 m L;CON组前7日灌胃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后7日灌胃MRS培养基0.2 m L,第15日处死各组小鼠。计算盲肠指数;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检查结肠组织损伤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水平;流式细胞术比较各组小鼠脾脏免疫细胞亚群比例;16S r RNA高通量分析肠道微生态差异性。2.结果头孢曲松钠诱导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并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CS组小鼠体重减轻,盲肠肿胀,肠道通透性增加且有炎性浸润情况,脾脏成熟T细胞、CD4+T、CD8+T细胞过度上调;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减低且支原体菌属、肠球菌属丰度显着上升,乳酸杆菌属丰度下降。在枯草芽孢杆菌-灵芝发酵液干预下FT组与FP组体重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肠组织炎细胞浸润情况得到改善,肠道通透性下降,炎症因子含量及淋巴细胞比例趋于正常水平;增加肠道菌群中乳酸杆菌属、拟杆菌属、布劳特氏菌属相对丰度,减低支原体属、厌氧原体属、肠球菌属相对丰度。3.结论实验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灵芝发酵液可以从降低肠道通透性、调节淋巴细胞比例、调整肠道菌群结构等方面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受损。第三部分混合益生菌(嗜酸乳杆菌、短双歧杆菌)—灵芝子实体发酵液治疗免疫力低下小鼠模型1.材料与方法对混合益生菌(嗜酸乳杆菌、短双歧杆菌)-灵芝子实体发酵液治疗免疫力低下小鼠模型进行评价试验,32只雄性BALB/c小鼠(20±2 g)随机分为4组,包括正常对照组(CON组),免疫力低下模型组(DEX组),混合益生菌-灵芝发酵液组(FT组),灵芝子实体培养基组(GL组)。除CON组外其余3组小鼠每日腹腔注射地塞米松20 mg/(kg.d)连续7天,建立免疫力低下模型。第8天起灌服CON组MRS培养基0.2 m L,DEX组MRS培养基0.2 m L,FT组混合益生菌-灵芝发酵液0.2 m L,GL组灵芝培养基0.2 m L,连续灌喂14日,第22日处死各组小鼠。测定各组脾脏指数,H&E染色镜下评估结肠组织病理损伤,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L-17、TNF-α水平,流式细胞术比较各组小鼠脾脏免疫细胞亚群比例,刀豆蛋白A(Con A)体外刺激脾脏淋巴细胞比较各组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16S r RNA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结构;混合益生菌发酵灵芝酸A产物体外刺激派氏节细胞(PPs)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其中各淋巴细胞比例。2.结果DEX组小鼠出现免疫抑制的情况。与CON组比,DEX组小鼠结肠组织损伤严重,血清TNF-α水平上升,脾脏CD4+T、CD8+T、CD3+T淋巴细胞比例显着下降,脾脏淋巴细胞转化功能显着下降,肠道菌群丰度下降且乳酸杆菌属相对丰度显着减少、肠球菌属相对丰度增加。在嗜酸乳杆菌、短双歧杆菌-灵芝子实体发酵液干预下FT组小鼠结肠组织学损伤、炎症浸润情况得到缓解,脾脏指数上升,血清TNF-α水平下降,脾脏CD4+T、CD8+T、CD3+T淋巴细胞比例增加,T淋巴细胞转化功能显着提高。混合益生菌(嗜酸乳杆菌、短双歧杆菌)-灵芝子实体发酵液还增加FT组肠道菌群丰富度,恢复肠道菌群组成结构,特别是降低了免疫力低下小鼠肠球菌属的丰度,增加优质肠道菌群—乳酸杆菌属的丰度。混合益生菌灵芝酸A的发酵产物在体外可刺激小鼠派氏节CD4+T细胞增殖。3.结论实验结果表明混合益生菌(嗜酸乳杆菌、短双歧杆菌)-灵芝子实体发酵液可以从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增强T淋巴细胞比例及功能、调节肠道菌群方面改善小鼠免疫抑制。
李晶,王胜奇,王能,王志宇[3](2021)在《中医药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肿瘤的发生演变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免疫治疗已成为21世纪恶性肿瘤的新兴治疗模式。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的疾病治疗方式,数千载来聚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医药水平的不断发展,在肿瘤免疫方面的研究显示,中医药可通过调节细胞因子分泌,重塑免疫细胞平衡,调节免疫检查点等方式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杀伤力,并降低细胞因子风暴等不良反应。基于主动免疫治疗和被动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阐释了中医药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和面临问题,以期推动中医药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科学化和国际化,创新发展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策略。
倪树玲[4](2020)在《复方葛五灵片的药学研究》文中认为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作息变得不规律,经常性的熬夜、大量的饮酒以及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的习惯增加了肝脏代谢负担,以及临床上的多种药物也可以增加肝脏负担,都会导致肝脏的损伤。肝脏损伤已经成为现代普遍存在的疾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寻找能够保护和预防肝脏疾病,并且没有副作用的天然药物十分必要。本复方葛五灵片处方中包含葛根、五味子和灵芝,具有提升机体免疫能力、改善肝组织损伤、保护心脏及脑部血管等的功能,对预防及保护肝脏不受损伤具有一定的效果,且副作用小。本处方是以葛根、五味子和灵芝入药,通过对其有效成分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温度及时间的影响等设计正交试验,筛选出三种药材混合在一起的最佳提取条件。根据药材提取物的特性选择使用辅料的种类,用量以及对得到成型的制剂检测各相关检查项,综合所有结果选择出最优的制剂成型工艺。对使用该最优成型工艺制成的复方葛五灵片进行质量标准研究,通过薄层色谱法对本品的葛根、五味子等进行定性鉴别;再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葛五灵片中葛根素、五味子醇甲的含量,考察其方法学,并建立本品的含量测定方法。根据中国药典片剂考察项对本处方进行初步稳定性研究。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的三种混合药材最佳提取条件是:依照已定的处方比例称取葛根、五味子和灵芝药材,加入药材质量8倍的60%乙醇浓度的水溶液,重复提取3次,每次时间为3小时,滤过,将过滤液合并到一起。回收乙醇,将提取液浓缩至稠状放于烘干箱里进行干燥处理,即得提取物干膏。将所得干膏粉碎,加入微晶纤维素:淀粉(1:2),定量喷以含有1%聚维酮k30的75%乙醇水溶液,制粒,在50℃真空烘干箱中干燥60分钟,整粒,加入颗粒质量1%的硬脂酸镁,压片,即得复方葛五灵片。本处方片剂的硬度、脆碎度、崩解度等基本检查项都在标准规定的范围内。本文在检测葛根素和五味子醇甲含量时使用的含量测定方法所得到的各考察结果都符合要求。依据薄层鉴别法可对葛根、五味子、灵芝进行定性鉴别。根据初步稳定性试验的结果可以得出本品稳定性良好,易于保存。本文不仅确定了复方葛五灵片的最佳提取制备工艺,研究了其有效成分的方建立了其质量标准,为后续进行的试验提供了研究基础。根据最优制型工艺制得的复方葛五灵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各检查项结果均符合标准,说明本品易于储存运输。本文建立的质量标准对复方葛五灵片的质量能够起到准确、快速及稳定的控制,而且操作简单方便,对以后更深入研究发展及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付兴情[5](2020)在《缅甸雪燕资源开发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植物多糖具促进免疫器官生长、激活免疫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及调节补体系统等免疫功能,也能调节肠道菌群比例、促进肠黏膜修复、增强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的表达。膳食纤维被被誉为第七大营养素,可预防糖尿病、防止便秘和结肠癌、预防肥胖症、降低胆固醇水平、还能促进肠道益生菌的生长。雪燕在缅甸食用有几百年历史,可用于食品,医药。在2000年前后,作为一种异域食材被引入国内,且十分受国人喜爱,但目前雪燕的研究报道很少。目的:本次研究主要阐明雪燕质量、主要营养成分、雪燕多糖的提取、雪燕多糖单糖组成以及雪燕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和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为雪燕在我国的市场销售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参考《2015版药典》进行饮片质量研究;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分析雪燕的一般营养成分;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法,对超声碱提雪燕多糖的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采用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雪燕多糖的单糖的组成;选用昆明种小鼠,连续灌胃30d后,观察小鼠器官指数、碳粒廓清指数,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2(IL-2)和白介素-4(IL-4)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的含量,评价雪燕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观察其OUT聚类,物种相对丰度变化及相关性分析,分析给药前后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雪燕质量初步研究结果:雪燕为黄白色、黄色半透明状不规则团块的树胶,其粉末中能观察到石细胞、草酸钙针晶、纤维、淀粉粒和黏液细胞。雪燕的膨胀度在15~90之间,水分含量在15%~19%之间,pH为弱酸性;浸出物含量为10%~70%。总汞、总砷均低于定量限,铅的检测结果为1.4mg/Kg。雪燕主要营养检测结果如下:膳食纤维含量为76.9 g/100g,碳水化合物含量为1.0 g/100g,蛋白质含量为0.6 g/100g;钙元素含量为1.52×105 mg/Kg,铁元素含量为138 mg/Kg;运用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法,对超声碱提雪燕多糖的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0.06 mol/L的NaOH、超声时间1.52 h、液料比100.16:1(mL:g),此条件下雪燕多糖得率的实际值为62.25%,预测值为62.7529%,实际值与预测值基本相符;利用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出雪燕多糖由葡萄糖醛酸、鼠李糖、半乳糖醛酸、半乳糖、阿拉伯糖和岩藻糖6种单糖组成,平均物质的量比为1:3.30:1.62:2.45:0.08:0.03。雪燕多糖能提高小鼠脾脏CD4+T细胞比例、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水平,但对小鼠器官指数和矫正廓清指数影响不明显。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是小鼠肠道中占比最高的两大菌门。由Shannon指数表明,雪燕多糖能轻微增强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给药后多组样本组间差异显示,对照组致病菌Alistipes占比较大,其他给药组占比有所下降,其中雪燕高剂量组与螺旋藻组下降幅度较大,说明雪燕多糖和螺旋藻多糖可能对Alistipes有轻微的抑制作用。雪燕中剂量组与螺旋藻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毛螺菌属(Lachnospiracea-NK4Al36-group)占比较大,提示雪燕多糖和螺旋藻多糖可能对Lactobacillus和Lachnospiracea-NK4Al36-group有轻微扶植作用;结果表明,雪燕多糖可能通过增加有益菌群、抑制病原菌来对肠道菌群进行调节。且螺旋藻多糖功效优于雪燕多糖。结论:雪燕为淡黄色、黄色半透明状不规则团块的树胶,具较大的膨胀度,pH为弱酸性;且雪燕含较高的膳食纤维,可用作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人群、糖尿病病人和肥胖人群和肠道疾病人群的保健食品。雪燕多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可能是其提高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增加有益菌群的丰度、抑制病原菌,从而促进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的释放和增加脾淋巴亚群比例,进而提高机体免疫力。
张梦兰[6](2019)在《牡丹籽油复方降血糖和增强免疫活性与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常伴随着免疫力低下。用某些化学药物治疗糖尿病副作用明显,且不能同时起到增强免疫的作用。许多天然药食资源同时具备预防糖尿病、降低餐后血糖和增强免疫的作用,有标本兼治的效果。本课题选用牡丹籽油(PSO)、绿茶提取物(GTE)和苦瓜提取物(BGE)三种天然药食资源为原料,通过体外糖消化酶抑制实验优化复方配伍,考察优化后复方体内降糖和原料间的协同作用,并通过代谢组学探究其降糖作用机制;将复方制成软胶囊产品,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同时研究复方的免疫活性。为降糖、增强免疫力产品的开发提供依据。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三种原料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混料回归设计优化配方。结果表明:牡丹籽油、绿茶提取物和苦瓜提取物对α-淀粉酶的半数抑制率(IC50)分别为14.03、2.32和6.20 mg/mL,对α-葡萄糖苷酶的IC50分别为4.28、2.05和13.69mg/mL,复方最佳配比为PSO:GTE:BGE=0.65:0.22:0.13。优化的复方以0.9、1.8和3.6 g/kg BW 3个剂量给予糖尿病小鼠连续灌胃30天,测定糖尿病鼠的空腹血糖和糖耐量。结果表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剂量组的空腹血糖没有明显变化,中、高剂量组的糖耐量明显降低,差异极显着(P<0.01)。提示复方具有体内降糖活性。交互作用分析表明:复方降糖作用最优,三种原料间具有协同作用。通过气质联用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检测了小鼠的血清代谢物,多变量与代谢途径分析表明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小鼠血清的26个代谢物有显着变化(P<0.05),复方对其中13种代谢差异物有调节作用。复方的降糖作用可能与(PSO+GTE+BGE)协同改善牛磺酸代谢、GTE干预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合成、调节油酸的代谢、BGE调节缬氨酸、亮氨酸的代谢有关。三者通过多途径协同调节代谢差异物,改善代谢紊乱而发挥降糖作用。优化的复方制备成牡丹籽油软胶囊,通过加速实验评价复方软胶囊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三个月储存期内,软胶囊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和标志性成分含量均达到保健食品标准要求。考察牡丹籽油复方软胶囊对小鼠免疫力的影响。以0.3、0.6、1.8 g/kg BW 3个剂量给予小鼠连续灌胃30天,检测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和NK细胞活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可以极显着增强小鼠的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NK细胞活性(P<0.01),显着增强小鼠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和碳廓清能力(P<0.05);中剂量组极显着增强小鼠的NK细胞活性(P<0.01),显着增强小鼠淋巴细胞增殖能力(P<0.05);0.3 g/kg组可以显着增强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P<0.05)。表明牡丹籽油复方软胶囊可增强小鼠免疫功能。
贾硕[7](2019)在《黑灵芝甾醇组分制备、抑菌活性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灵芝是中国传统医学中重要中药材之一,具有多种药理学作用。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于灵芝的功效成分和保健作用已进行大量的研究。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甾醇类化合物是灵芝子实体,孢子中含量较高的生物活性物质,并对机体能起到多种调节作用,然而黑灵芝甾醇类化合物活性的文献报道相对较少。本论文对黑灵芝甾醇提取,分离纯化,抗菌活性,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以麦角甾醇和游离甾醇的提取率为指标进行单因素实验,根据乙醇比例、时间和温度进行响应面设计,确定单次浸提游离甾醇得率最高的工艺条件为:乙醇比例100%,水浴温度76.3°C,时间4 h,理论最大得率6253μg/g,对试验进行验证得黑灵芝游离甾醇得率6092μg/g。2.本文研究了麦角甾醇,麦角甾醇酯与黑灵芝甾醇组分的抗菌活性差异,在对细菌的抑制试验中,黑灵芝甾醇组分的抗菌能力强度总体高于麦角甾醇和麦角甾醇酯标准品,但三种受试样品对两种青霉均未表现出抑制作用。此外,对黑灵芝氯仿萃取物中甾醇单体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分别以Daigesol,μBondapark,Kromasil色谱柱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7,22-麦角二烯酮。3.通过DPPH,MCC,ABTS研究了黑灵芝甾醇组分的抗氧化实验。在体外抗氧化实验中,黑灵芝甾醇组分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在多个试验中自由基最高清除率为25.86±1.14%。4.而在研究对过氧化氢诱导的Caco-2氧化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的实验中,黑灵芝甾醇组分及麦角甾醇的添加清除细胞内的自由基产生,促进SOD,GSH-Px的分泌,抑制MDA的产生和LDH的释放,从而对氧化损伤细胞起到保护作用,使细胞存活率增加。本研究以黑灵芝甾醇组分为研究对象,对其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进行了一定研究,为保健食品以及药物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张书磊[8](2019)在《灵芝多糖的纳米化及对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调节和抗肿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灵芝多糖(GLP)有效组分经纳米化改造后相对于游离灵芝多糖对树突状细胞(DC)免疫调节活性的变化及与化疗药物阿霉素联用后的抗肿瘤效应。方法:1.将灵芝粗多糖先进行去除蛋白质和色素的预处理,然后通过DEAE-32纤维素阴离子交换层析与Sephacryl S-300凝胶过滤层析,对灵芝多糖组分进行分离纯化,对高纯度的有效组分(简称为GLP)的单糖组成及分子量进行分析测定;2.将GLP与巯基化试剂进行反应,并加入硼氢化钠得到带有末端巯基的多糖。然后,将巯基化多糖与氯金酸混合搅拌并加入硼氢化钠进行反应,得到灵芝多糖-金纳米复合物(GLP-Au);3.将GLP和GLP-Au进行系列表征研究,验证GLP是否跟金纳米颗粒形成稳定的共价结合;4.通过研究DC表面抗原分子(CD80、CD86、CD40、MHCII)的表达量、DC的内吞能力、DC内酸性磷酸酶(ACP)活力及DC的细胞因子表达情况,来比较GLP-Au和游离GLP对DC的免疫调节活性;5.通过由DC介导的T细胞增殖实验来间接评价纳米化的GLP-Au和游离GLP的免疫刺激作用;6.通过灵芝多糖的体内实验,初步探究GLP-Au和游离GLP对小鼠的免疫刺激作用大小;7.探究纳米化GLP-Au相比于游离GLP与化疗药物阿霉素(DOX)联用后对小鼠4T1乳腺癌皮下瘤生长抑制作用的变化。结果:经我们分离纯化得到具有免疫活性灵芝多糖组分GLP,以HPGPC法检测得到的分子量大小为15.1 KDa,采用气质联用(GC-MS)技术分析得到的GLP的单糖组分主要为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另外还有少量的木糖、鼠李糖和甘露糖。这六种单糖组分的比例为18.6:38.8:25.6:4.72:4.49:7.75。在透射电镜(TEM)下观察到我们制备的GLP-Au纳米颗粒大小分散均匀,检测得到的紫外、红外吸收光谱和X射线衍射图谱表明,在GLP-Au纳米颗粒中的GLP组分和Au金属粒子牢固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体外诱导分化制备的小鼠DC在经过不同浓度(10,20,40μg/ml)GLP-Au或GLP处理后,都能刺激DC表面抗原分子表达量的升高,且在相同多糖浓度下GLP-Au比GLP具有更强的刺激作用。GLP和GLP-Au都能降低DC的内吞能力,并且与游离GLP处理的细胞相比,经对应的各个浓度GLP-Au处理的DC的吞噬能力都比经游离GLP处理的DC的吞噬能力进一步降低。同样,采用10,20,40μg/ml的GLP或GLP-Au处理的DC中ACP活性都会降低,但经GLP-Au处理的DC中ACP活性比经GLP处理的DC中ACP活性可进一步降低。DC经GLP-Au刺激后其显着增强了IL-6,IL-12,IL-1β,TNF-α和IFN-γ的m RNA表达。与GLP相比,经GLP-Au刺激后的DC分泌细胞因子表达量显着强于经游离的GLP处理后的表达量。GLP-Au通过TLR4激活DC,并且DC对GLP-Au的内吞也是部分导致DC成熟的原因。相对于GLP,GLP-Au对DC介导的T细胞增殖有更强的免疫刺激作用。GLP-Au相比于GLP更有效的刺激正常小鼠体内免疫反应。灵芝多糖与DOX的联用对小鼠4T1乳腺癌皮下瘤起到了较好的抑制效果,不仅抑制了癌细胞的生长而且也抑制了癌细胞的肺转移,并且增加了荷瘤小鼠脾细胞中记忆CD4+和CD44+型T细胞的比例。结论:我们的结果显示体外GLP-Au能够比GLP诱导更强的DC活化(表型标记和功能)以及强大的T细胞应答(CD4/CD8+T细胞增殖)。其次,联合治疗表明当与DOX联合治疗时,GLP-Au对肿瘤生长和转移的作用强于游离GLP。我们假设化学治疗药物如DOX可能会破坏少量肿瘤细胞,促进可被DC捕获的肿瘤抗原的释放。在肿瘤抗原呈递期间,GLP-Au促进共刺激因子如CD40/80/86和MHCII的表达,进而有效刺激T细胞应答(细胞增殖和功能改变)。最后,我们发现化疗药物可能通过降低CD4/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来损害免疫系统,而GLP-Au则逆转了CD4+和CD8+T细胞群的下降。此外,GLP-Au显着诱导记忆T细胞,这可能是有效抑制肿瘤转移的重要事实。结果表明,该研究为多糖纳米制剂的设计提供了基础,这种设计不仅促进了免疫活性多糖的稳定性和延长了其刺激作用,而且提出了一种降低化疗药物和多糖剂量的策略。临床上使用的其他经典多糖产品(例如香菇多糖或黄芪多糖)也可以配制成纳米复合材料,旨在将纳米技术应用于传统医学的现代化中。
王伟,王永花[9](2019)在《植物多糖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表明,植物多糖是潜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资源,因此,其抗肿瘤作用机制是目前该领域研究的重点。本文首先对几种植物多糖抗肿瘤活性相关研究进展作简要阐述,并列举出植物多糖常见的几种抗肿瘤机制,以期为抗肿瘤药物的开发以及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艾斯卡尔·艾拉提[10](2019)在《灵芝菌胞外多糖生物合成的氮源调控及其纳米微粒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灵芝完整遗传信息的公布,灵芝有极大的概率作为高等食药用真菌的研究模板,而灵芝的活性成分,尤其是灵芝多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对灵芝菌胞外多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通过优化发酵条件及应用不同的工程策略等手段,提高液体发酵生产灵芝多糖的产量;二是提取、分离、纯化灵芝菌胞外多糖,对其进行结构鉴定和活性研究。然而,有关灵芝菌产胞外多糖的合成机理和提高灵芝多糖活性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研究了氮源对灵芝胞外多糖合成的影响,对发酵所得多糖进行了结构分析,进而为了提高灵芝胞外多糖活性,制得并表征了纳米化的灵芝胞外多糖,研究了灵芝纳米多糖在面团发酵体系中对馒头发酵过程的调控作用,为“大健康”背景下主食工业升级的需求提出了可行的思路和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氮限制调控策略提高了灵芝多糖的产量。在5 mM的天冬氨酸浓度作为氮源限制条件时,获得了0.4 g/L的多糖产量,比氮源为20 mM的天冬氨酸时的情况,产量提高了23.21%。同时qRT-PCR进一步证明在氮限制的情况下灵芝多糖生物合成途径中Glucokinase、α-Phosphoglucomutase、UDP-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以及1,3-β-glucan等关键基因比氮充足情况下分别上调了30.00%,35.00%,16.67%和17.85%。(2)分析比较氮限制条件下产生的灵芝胞外多糖结构和生物活性是否发生改变。利用灵芝液体深层发酵得到的灵芝胞外粗多糖,经醇沉富集、离子交换柱以及凝胶色谱柱分离纯化后可以得到一种灵芝胞外多糖GLP-1-1,其分子量为22014 Da,主要单糖为葡萄糖(92.33%)、甘露糖(7.55%)和半乳糖(0.22%)。同时利用红外光谱法对GLP-1-1的化学基团进行了检测,并利用甲基化方法对灵芝多糖中单糖的链接方式进行了分析,发现甘露糖仅在多糖GLP-1-1的末端,而葡萄糖是GLP-1-1的主链和侧链主要组成部分。考察了灵芝多糖GLP-1-1的抗氧化活性和对肿瘤细胞活性的影响。相比离子交换柱中得到的GLP-2灵芝多糖,GLP-1-1在抗氧化活性中的自由基清除率和还原能力中具有更高的活性,同时对肿瘤细胞活性的影响也表明GLP-1-1相比GLP-2具有更高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活性。通过分析灵芝多糖GLP-1-1对两种肿瘤细胞A431和MDA-MB-231的细胞周期影响发现,相比未添加灵芝多糖的对照组,A431和MDA-MB-231的G1/G0期细胞比例分别增加了73.77%和28.60%。表明灵芝多糖GLP-1-1可能是通过调控细胞周期的方式,抑制肿瘤细胞的生物活性。(3)利用纳米制备的方法提高灵芝多糖的粒径分布和免疫活性。通过球磨法制备了灵芝多糖纳米微粒(GLPN),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激光粒度仪检测结果表明,纳米粒基本成球形,80%水合粒径集中在465 nm。GLPN对体外培养的L929成纤维细胞生长无抑制作用,且为安全无毒性;最高浓度10 mg/mL的GLPN纳米粒的溶血率低于5%;小鼠给予2000 mg/kg剂量的GLPN均未见死亡,表明GLPN安全无毒。(4)利用灵芝纳米多糖提高主食馒头的品质特性和降血糖作用。通过考察不同比例灵芝纳米多糖添加量对面团的粉质特性、糊化特性以及馒头的质构、风味和感官特性的影响,发现添加5%灵芝纳米多糖的面团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粉质指数分别比对照组上升了5.49%、30.27%、57.69%和78.38%,而弱化度下降了27.27%;峰值粘度、最低粘度、衰减值、最终粘度、回生值和糊化峰值时间分别下降了17.09%、10.12%、8.45%、16.88%、19.31%和8.24%,而糊化温度则上升了4.94%;5%灵芝纳米多糖添加量的馒头硬度、咀嚼性和胶黏性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9.63%、23.38%和36.19%,而黏连性和弹性则分别下降19.51%和5.43%。感官评价表明灵芝纳米多糖显着增加了馒头中风味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从而提升了馒头的香气和味道。小鼠喂养实验显示,喂食灵芝纳米多糖馒头的小鼠血糖水平比对照组的小鼠血糖水平峰值晚出现30 min,且血糖水平峰值下降了14.03%、14.25%和12.04%。说明含有灵芝纳米多糖的馒头不仅能延缓小鼠餐后血糖水平峰值的出现,而且能降低小鼠餐后血糖峰值。
二、含灵芝血清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及IL-2产生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含灵芝血清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及IL-2产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灵芝子实体生物活性成分的分析及口服液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灵芝简介 |
1.2 灵芝的栽培方式 |
1.3 灵芝多糖药理作用 |
1.3.1 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 |
1.3.2 抗衰老作用 |
1.3.3 抗病毒作用 |
1.3.4 护肝作用 |
1.3.5 抗糖尿病作用 |
1.3.6 护心血管作用 |
1.4 灵芝三萜的药理作用 |
1.4.1 抗菌作用 |
1.4.2 抗HIV -1和HIV -1 蛋白酶 |
1.4.3 抗肿瘤作用 |
1.4.4 其它作用 |
1.5 灵芝多糖的提取方法 |
1.5.1 热水提取法 |
1.5.2 超声波提取法 |
1.5.3 复合酶提取法 |
1.5.4 微波辅助提取法 |
1.6 灵芝三萜的提取方法 |
1.6.1 传统有机溶剂提取方法 |
1.6.2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
1.6.3 微波辅助提取法 |
1.6.4 超临界CO_2提取法 |
1.7 主要产品开发介绍 |
1.7.1 灵芝速溶茶 |
1.7.2 灵芝保健酒 |
1.7.3 灵芝饮料 |
1.7.4 灵芝化妆品 |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原料来源 |
2.1.2 细胞来源 |
2.1.3 试剂 |
2.1.4 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灵芝水提物的制备及生物活性测定 |
2.2.1.1 灵芝水提物的制备 |
2.2.1.2 水提物中灵芝多糖含量的测定 |
2.2.1.3 灵芝水提物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 |
2.2.1.4 灵芝水提物体外免疫活性测定 |
2.2.2 灵芝醇提物中生物活性测定 |
2.2.2.1 灵芝醇提物的制备 |
2.2.2.2 灵芝醇提物中灵芝酸的测定 |
2.2.2.3 灵芝醇提物体外抗肿瘤活性测定 |
2.2.3 灵芝多糖提取工艺优化 |
2.2.3.1 灵芝多糖提取单因素实验设计 |
2.2.3.2 灵芝多糖提取的响应面优化 |
2.2.4 灵芝口服液产品开发 |
2.2.4.1 生产工艺流程 |
2.2.4.2 调配工艺的单因素试验设计 |
2.2.4.3 调配工艺的正交试验优化设计 |
2.2.4.4 产品感官评价标准 |
2.2.4.5 杀菌条件的设计 |
2.2.5 口服液各质量指标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灵芝子实体水提物的制备及生物活性测定 |
3.1.1 水提物得率测定 |
3.1.2 水提物中灵芝多糖含量测定 |
3.1.3 灵芝水提物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 |
3.1.4 灵芝子实体水提物体外免疫活性测定结果 |
3.2 灵芝子实体醇提物中三萜类物质含量测定及抗肿瘤活性分析 |
3.2.1 灵芝子实体醇提物中三萜类物质含量测定结果 |
3.2.2 灵芝子实体醇提物体外抗肿瘤活性测定结果 |
3.3 灵芝子实体GL-F1 多糖提取工艺优化 |
3.3.1 灵芝子实体GL-F1 多糖提取工艺单因素优化结果 |
3.3.1.1 超声波时间对灵芝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3.3.1.2 提取时间对灵芝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3.3.1.3 提取温度对灵芝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3.3.1.4 液料比对灵芝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3.3.2 灵芝子实体GL-F1 多糖提取工艺响应面优化结果 |
3.3.2.1 响应面优化试验设计与结果 |
3.3.2.2 响应面及等高线分析 |
3.3.2.3 提取结果验证及对比试验 |
3.4 灵芝口服液调配工艺优化结果 |
3.4.1 灵芝口服液调配工艺单因素优化结果 |
3.4.1.1 水提物浓缩液添加量的单因素试验 |
3.4.1.2 零卡糖添加量的单因素试验 |
3.4.1.3 柠檬酸添加量的单因素试验 |
3.4.1.4 蜂蜜添加量的单因素试验 |
3.4.2 灵芝口服液调配工艺正交优化结果 |
3.5 灵芝口服液杀菌条件选择 |
3.6 灵芝口服液理化指标 |
4 讨论 |
4.1 栽培模式对灵芝子实体中生物活性物质的影响 |
4.2 灵芝多糖提取方法讨论 |
4.3 灵芝三萜酸含量测定方法讨论 |
4.4 灵芝免疫调节作用和抗肿瘤作用测定方法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灵芝子实体益生菌发酵液对肠道屏障受损及免疫力低下小鼠的调节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实验材料 |
1.实验试剂 |
2.实验器材 |
第一部分 建立实验室灵芝子实体—益生菌发酵体系 |
1. 实验方法 |
1.1 灵芝子实体益生菌发酵液的制备 |
1.1.1 灵芝子实体培养基的制作 |
1.1.2 益生菌菌种的筛选 |
1.1.3 灵芝培养基浓度的筛选 |
1.2 灵芝子实体益生菌发酵液理化性质分析 |
1.2.1 枯草芽孢杆菌—灵芝子实体发酵液 |
1.2.2 混合益生菌(嗜酸乳杆菌、短双歧杆菌)—灵芝子实体发酵液 |
1.3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短双歧杆菌可应用于灵芝子实体发酵 |
2.2 30mg/mL灵芝培养基利于优选益生菌菌种的生长 |
2.3 枯草芽孢杆菌可利用灵芝酸类物质 |
2.4 混合益生菌(嗜酸乳杆菌、短双歧杆菌)可利用灵芝酸类成分 |
2.5 混合益生菌具有灵芝酸转化功能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枯草芽孢杆菌—灵芝子实体发酵液治疗肠道屏障受损小鼠模型 |
1. 实验方法 |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2 相关指标检测 |
1.2.1 体重及盲肠指数检测 |
1.2.2 结肠H&E染色及病理评分 |
1.2.3 血清脂多糖、白介素 10、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水平检测 |
1.2.4 脾脏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检测 |
1.2.5 肠道菌群 16S r RNA基因高通量测序 |
1.2.6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枯草芽孢杆菌—灵芝子实体发酵液恢复体重,缓解盲肠肿胀 |
2.2 枯草芽孢杆菌—灵芝子实体发酵液减轻结肠组织病理损伤,降低肠道通透性 |
2.3 枯草芽孢杆菌—灵芝子实体发酵液减轻疾病炎性反应 |
2.4 枯草芽孢杆菌—灵芝子实体发酵液改善脾脏成熟T细胞、CD4~+T、CD8~+T细胞过度上调 |
2.5 枯草芽孢杆菌—灵芝子实体发酵液缓解肠道菌群紊乱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混合益生菌(嗜酸乳杆菌、短双歧杆菌)—灵芝子实体发酵液治疗免疫力低下小鼠模型 |
1. 实验方法 |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2 相关指标检测 |
1.2.1 体重及脾脏指数检测 |
1.2.2 血清白介素17、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检测 |
1.2.3 结肠H&E染色及病理评分 |
1.2.4 脾脏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检测 |
1.2.5 脾脏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检测 |
1.2.6 肠道菌群 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 |
1.2.7 派氏节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检测 |
1.2.8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混合益生菌—灵芝子实体发酵液干预后体重恢复,脾脏指数增加 |
2.2 混合益生菌—灵芝子实体发酵液减轻结肠组织病理损伤 |
2.3 混合益生菌—灵芝子实体发酵液减轻疾病炎性反应 |
2.4 混合益生菌—灵芝子实体发酵液增加脾脏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增强T细胞增殖能力 |
2.5 混合益生菌—灵芝子实体发酵液改善肠道菌群结构 |
2.6 混合益生菌—灵芝酸A发酵液刺激派氏节CD4+T淋巴细胞增殖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灵芝有效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及其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中医药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肿瘤免疫治疗分类与进展 |
1.1 主动性免疫治疗 |
(1)细胞因子治疗: |
(2)肿瘤疫苗: |
(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 |
1.2 被动型免疫治疗 |
(1)LAK和TIL: |
(2)CIK: |
(3)TCR-T和CAR-T: |
1.3 安全性问题 |
2 中医药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潜在应用 |
2.1 调节细胞因子 |
2.2 调节免疫检查点 |
2.3 调节免疫细胞 |
2.4 抑制细胞因子风暴 |
3 总结和展望 |
(4)复方葛五灵片的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肝脏及肝脏损伤发病研究 |
1.1.2 肝损伤治疗研究 |
1.2 处方药材 |
1.2.1 处方分析 |
1.2.2 葛根的研究进展 |
1.2.3 五味子的研究进展 |
1.2.4 灵芝的研究进展 |
第2章 复方葛五灵片的处方工艺研究 |
2.1 处方组成 |
2.2 处方工艺的研究 |
2.2.1 提取工艺研究 |
2.2.2 成型工艺研究 |
2.3 仪器与材料 |
2.3.1 仪器 |
2.3.2 材料 |
2.4 实验内容 |
2.4.1 葛根素的含量测定 |
2.4.2 工艺提取筛选 |
2.4.3 提取物干燥工艺参数筛选 |
2.4.4 制剂成型工艺 |
2.4.5 处方确定 |
2.4.6 片剂成型工艺 |
第3章 复方葛五灵片的质量标准研究 |
3.1 仪器与材料 |
3.1.1 仪器 |
3.1.2 材料 |
3.2 片剂常规检查项 |
3.2.1 片重差异 |
3.2.2 崩解时限 |
3.2.3 微生物限度 |
3.3 药材薄层鉴别 |
3.3.1 复方葛五灵片中葛根的薄层鉴别 |
3.3.2 复方葛五灵片中的五味子薄层鉴别 |
3.3.3 复方葛五灵片中灵芝的薄层鉴别 |
3.4 含量测定 |
3.4.1 色谱条件 |
3.4.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4.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4.4 阴性样品的制备 |
3.4.5 含量测定的方法学考察 |
3.5 小结 |
第4章 复方葛五灵片的初步稳定性研究 |
4.1 仪器 |
4.2 常规检查项 |
4.2.1 性状 |
4.2.2 水分 |
4.2.3 脆碎度 |
4.2.4 崩解时限 |
4.2.5 含量 |
4.3 长期稳定性试验 |
4.4 加速性试验 |
4.5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缅甸雪燕资源开发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表 |
前言 |
第一章 雪燕质量初步研究 |
第一节:实验材料与方法 |
1.实验材料与仪器 |
2.实验方法 |
第二节 实验结果与分析 |
1 性状鉴别 |
2 显微鉴别 |
3 理化检测 |
第三节 讨论与总结 |
第二章 雪燕营养成分检测及不同条件对其凝胶质构的影响 |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第二节 实验结果与分析 |
1 主要营养成份 |
2 矿物质元素 |
3 不同条件对质构特性的影响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雪燕多糖制备工艺优化 |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2.实验方法 |
第二节 实验结果分析 |
1 单因素考察结果 |
2 雪燕总多糖含量测定 |
3 响应面实验 |
4 最佳提取条件的确定及验证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雪燕多糖的单糖组成及方法学考察 |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第二节 实验结果与分析 |
1 方法学考察 |
2 雪燕多糖水解物的衍生化HPLC分析色谱图 |
3 雪燕多糖提取率及其单糖含量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雪燕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作用研究 |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2.实验方法 |
第二节 实验结果分析 |
1 对小鼠脏器指数碳粒廓清指数的影响 |
2 对小鼠细胞因子水平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3 对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雪燕多糖对肠道微菌群的调节作用 |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第二节 实验结果分析 |
1 数据统计分析 |
2 样本物种多样性分析 |
3 样本物种组成分析 |
4 样本物种组成比较分析 |
5 样本组间差异物种检验 |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6)牡丹籽油复方降血糖和增强免疫活性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1 绪论 |
1.1 糖尿病及免疫力低下概述 |
1.1.1 糖尿病现状及机理 |
1.1.2 免疫力低下及其机理 |
1.1.3 糖尿病与免疫力低下的关系 |
1.1.4 糖尿病治疗现状 |
1.2 天然活性成分降血糖和增强免疫研究概况 |
1.2.1 牡丹籽油 |
1.2.2 其他天然活性成分 |
1.3 代谢组学在糖尿病研究中的应用 |
1.3.1 代谢组学简介 |
1.3.2 代谢组学在糖尿病研究中的应用 |
1.4 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材料与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标志性成分含量的测定 |
2.2.2 体外降血糖活性的测定 |
2.2.3 混料回归试验设计优化配方 |
2.2.4 复方体内降糖作用研究 |
2.2.5 降糖交互作用的代谢组学分析 |
2.2.6 复方软胶囊的制备及稳定性试验 |
2.2.7 复方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
2.2.8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讨论 |
3.1 三种原料体外降血糖效果研究及配方优化 |
3.1.1 三种原料标志性成分的测定结果 |
3.1.2 三种原料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IC50值 |
3.1.3 混料回归试验设计优化配方 |
3.2 复方的降血糖作用 |
3.2.1 复方的体内降血糖活性 |
3.2.2 复方降血糖交互作用 |
3.2.3 综合代谢指标测定 |
3.2.4 小结 |
3.3 降糖交互作用的代谢组学分析 |
3.3.1 血清内源性代谢物分析 |
3.3.2 代谢差异物分析 |
3.3.3 三组分功效及协同作用分析 |
3.3.4 小结 |
3.4 软胶囊的制备和稳定性试验 |
3.4.1 剂型的选择 |
3.4.2 胶囊规格的选择 |
3.4.3 辅料及用量选择的依据 |
3.4.4 软胶囊的制备 |
3.4.5 软胶囊加速稳定性试验结果 |
3.4.6 小结 |
3.5 复方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
3.5.1 复方对小鼠体重和脏器/体重比值的影响 |
3.5.2 复方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影响 |
3.5.3 复方对小鼠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
3.5.4 复方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
3.5.5 复方对小鼠NK细胞活性的影响 |
3.5.6 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糖尿病小鼠血清中可识别的小分子代谢物质 |
附录 B 加速实验结果 |
附录 C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7)黑灵芝甾醇组分制备、抑菌活性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略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灵芝应用概况 |
1.3 灵芝产品安全性 |
1.4 灵芝活性成分 |
1.4.1 多糖组分 |
1.4.2 三萜组分 |
1.4.3 蛋白/多肽组分 |
1.4.4 甾醇组分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5.1 目的意义 |
1.5.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1.7 创新点 |
第2章 黑灵芝甾醇组分的浸提工艺研究 |
2.1 引言 |
2.2 仪器及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甾醇组分的提取 |
2.3.2 游离甾醇含量的测定 |
2.3.3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 |
2.3.4 香草醛-冰醋酸显色法稳定性试验 |
2.3.5 单因素试验 |
2.3.6 响应面试验设计 |
2.3.7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香草醛-冰醋酸显色法稳定性 |
2.4.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4.3 料液比对游离甾醇提取的影响 |
2.4.4 浸提时间对麦角甾醇/游离甾醇提取的影响 |
2.4.5 温度对麦角甾醇/游离甾醇的影响 |
2.4.6 乙醇比例对麦角甾醇/游离甾醇的影响 |
2.4.7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黑灵芝游离甾醇的提取工艺 |
2.4.8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黑灵芝甾醇分离纯化及活性物质抗菌活性测定 |
3.1 引言 |
3.2 仪器及试剂 |
3.2.1 实验菌株 |
3.2.2 仪器 |
3.2.3 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黑灵芝浸膏的制取 |
3.3.2 柱色谱分离及初步检测 |
3.3.3 制备液相色谱条件 |
3.3.4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 |
3.3.5 气相-质谱联用检测条件 |
3.3.6 培养基的配制 |
3.3.7 供试菌株的活化 |
3.3.8 抗菌活性测定 |
3.3.9 最低抑菌浓度测定 |
3.3.10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甾醇化合物的GC-MS分析 |
3.4.2 洗脱部分甾醇单体的纯化 |
3.4.3 溶剂萃取部分抗菌活性 |
3.4.4 黑灵芝甾醇组分及甾醇标品抗菌活性 |
3.4.5 最低抑菌浓度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黑灵芝甾醇组分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仪器及试剂 |
4.2.1 实验细胞 |
4.2.2 试剂 |
4.2.3 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黑灵芝甾醇样品制取 |
4.3.2 甾醇类化合物GC-MS分析 |
4.3.3 体外抗氧化活力测定 |
4.3.4 对Caco-2 细胞氧化损伤模型保护作用 |
4.3.5 统计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化学表征 |
4.4.2 抗氧化活性 |
4.4.3 细胞毒性 |
4.4.4 细胞存活率与LDH |
4.4.5 MDA含量测定结果 |
4.4.6 抗氧化酶活力测定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灵芝多糖的纳米化及对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调节和抗肿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实验材料 |
1.1 主要试剂及耗材 |
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2.1 灵芝多糖的分离与纯化 |
2.1.1 多糖粗提物的预处理 |
2.1.2 多糖的离子交换层析纯化 |
2.1.3 凝胶过滤层析纯化 |
2.1.4 样品中多糖含量的测定 |
2.1.5 样品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2.1.6 多糖分子量及单糖组分的分析测定 |
2.1.7 多糖样品中内毒素含量的测定 |
2.2 灵芝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 |
2.2.1 GLP-Au的合成 |
2.2.2 GLP-Au的表征方法 |
2.3 小鼠骨髓来源的DC的提取、诱导分化培养与纯度测定 |
2.4 GLP-Au与游离GLP对 DC表面抗原表达影响的检测 |
2.5 GLP-Au与游离GLP对 DC内吞能力影响的测定 |
2.6 GLP-Au与游离GLP对 DC酸性磷酸酶活性影响的检测 |
2.7 GLP-Au与游离GLP对 DC产生细胞因子能力的测定 |
2.8 GLP-Au刺激DC成熟影响的测定 |
2.9 GLP-Au与游离GLP刺激脾细胞中T细胞增殖的检测 |
2.9.1 脾细胞分离及CD4~+细胞的流式细胞术检测 |
2.9.2 多糖对脾细胞的刺激检测 |
2.9.3 脾细胞中的T细胞增殖测定 |
2.10 以DC和 T细胞共培养体系测定GLP-Au的免疫调节活性 |
2.11 GLP-Au对正常小鼠的体内免疫刺激作用的比较分析 |
2.12 GLP-Au与 DOX联合用药对小鼠4T1 乳腺癌皮下瘤的生长抑制作用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GLP的分离纯化 |
3.1.1 GLP高纯品的制备 |
3.1.2 GLP高纯品中多糖、蛋白含量的测定 |
3.1.3 GLP分子量及单糖组分分析 |
3.2 GLP-Au纳米颗粒的合成及表征 |
3.3 GLP-Au对 DC成熟的影响 |
3.3.1 GLP-Au对 DC表面抗原表达的影响 |
3.3.2 GLP-Au对 DC内吞能力的影响 |
3.3.3 GLP-Au对 DC内酸性磷酸酶的影响 |
3.3.4 GLP-Au对 DC产生细胞因子的影响 |
3.3.5 GLP-Au刺激DC成熟的机制初步探究 |
3.4 体外评价GLP-Au对 DC介导的T细胞增殖的影响 |
3.4.1 GLP-Au刺激脾细胞中T细胞增殖 |
3.4.2 DC和 T细胞共培养体系评价GLP-Au的免疫调节活性 |
3.5 GLP-Au对正常小鼠的体内免疫刺激作用的初步探究 |
3.6 GLP-Au与 DOX联合用药对小鼠4T1 乳腺癌皮下瘤的抗肿瘤作用分析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附件 |
(9)植物多糖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规植物多糖抗肿瘤作用研究 |
1.1 灵芝多糖 |
1.1.1 主要成分 |
1.1.2 抗肿瘤作用 |
1.2 枸杞多糖 |
1.2.1 主要成分 |
1.2.2 抗肿瘤作用 |
1.3 红芪多糖 |
1.3.1 主要成分 |
1.3.2 抗肿瘤作用 |
1.4 芦荟多糖 |
1.4.1 主要成分 |
1.4.2 抗肿瘤作用 |
1.5 其他植物多糖抗肿瘤作用 |
2 植物多糖抗肿瘤机制分析 |
2.1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与分化 |
2.2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2.3 抑制肿瘤细胞的入侵、亲附、转移 |
2.4 增强免疫功能 |
3 展望 |
(10)灵芝菌胞外多糖生物合成的氮源调控及其纳米微粒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灵芝研究进展 |
1.1.1 灵芝介绍 |
1.1.2 灵芝发酵方式 |
1.1.3 灵芝活性物质 |
1.1.4 灵芝多糖的活性和功能 |
1.2 灵芝多糖液态发酵 |
1.2.1 液态发酵中提高灵芝多糖产量的方法与策略 |
1.2.2 灵芝多糖的合成途径研究进展 |
1.2.3 氮限制发酵策略提高代谢物质产量的研究 |
1.3 灵芝多糖的结构研究 |
1.3.1 灵芝多糖的提取纯化 |
1.3.2 灵芝多糖的分子量测定 |
1.3.3 灵芝多糖的单糖组成 |
1.3.4 灵芝多糖的结构特征 |
1.3.5 多糖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
1.3.6 多糖的修饰与改性 |
1.3.7 纳米化制备大分子活性物质 |
1.4 主食工业化 |
1.4.1 国内相关领域扶持政策 |
1.4.2 主食与大健康产业的关系 |
1.5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氮限制条件对灵芝胞外多糖产量及合成基因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试剂 |
2.2.3 主要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灵芝的活化和种子培养 |
2.3.2 氮源限制下灵芝菌的培养 |
2.3.3 灵芝胞外多糖、菌体量和残糖检测 |
2.3.4 灵芝菌体总RNA的提取 |
2.3.5 反转录和qRT-PCR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胞外多糖产量分析 |
2.4.2 菌体生物量分析 |
2.4.3 发酵液残糖含量分析 |
2.4.4 发酵液pH分析 |
2.4.5 天冬氨酸对葡萄糖激酶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2.4.6 天冬氨酸对磷酸葡萄糖变位酶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2.4.7 天冬氨酸对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2.4.8 天冬氨酸对1,3-β-葡聚糖合成酶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氮限制条件下灵芝胞外多糖的结构及其抗肿瘤活性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试剂 |
3.2.3 主要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灵芝多糖的分离纯化 |
3.3.2 灵芝多糖的单糖组成和分子量检测 |
3.3.3 灵芝多糖的红外检测 |
3.3.4 灵芝多糖的甲基化检测 |
3.3.5 灵芝多糖的抗氧化活性 |
3.3.6 灵芝多糖对肿瘤细胞活性的影响 |
3.3.7 添加灵芝多糖的肿瘤细胞中细胞周期的变化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灵芝多糖的分离纯化 |
3.4.2 灵芝多糖的分子量和单糖组成 |
3.4.3 红外光谱检测 |
3.4.4 灵芝多糖GLP-1-1的甲基化分析 |
3.4.5 灵芝多糖GLP-1-1的抗氧化活性 |
3.4.6 灵芝多糖GLP-1-1对肿瘤细胞活性的影响 |
3.4.7 添加灵芝多糖GLP-1-1对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灵芝纳米多糖的制备表征及安全性评价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材料 |
4.2.2 主要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纳米灵芝多糖的制备 |
4.3.2 纳米灵芝多糖的粒径分布和形态观察 |
4.3.3 LPN对L929细胞生长的影响 |
4.3.4 小鼠急性毒性实验 |
4.3.5 小鼠免疫实验及脾细胞分离制备 |
4.3.6 小鼠NK细胞活性及脾淋巴细胞增殖测定 |
4.3.7 细胞因子浓度测定 |
4.3.8 统计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纳米灵芝多糖的制备和粒径及粒度分布检测 |
4.4.2 纳米灵芝多糖的外观形态观察 |
4.4.3 GLPN对L929细胞的毒性判定 |
4.4.4 溶血实验 |
4.4.5 小鼠急性毒性实验 |
4.4.6 GLPN对小鼠NK细胞活性的影响 |
4.4.7 对ConA诱导的OVA受免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 |
4.4.8 对OVA受免小鼠脾淋巴细胞分泌IL-2、TNF-α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灵芝纳米多糖对馒头品质的影响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5.2.2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灵芝纳米多糖对面团粉质特性的影响 |
5.3.2 灵芝纳米多糖对面团糊化特性的影响 |
5.3.3 灵芝纳米多糖对馒头质构的影响 |
5.3.4 灵芝纳米多糖对馒头色泽的影响 |
5.3.5 灵芝纳米多糖对馒头风味特性的影响 |
5.3.6 灵芝纳米多糖对馒头感官特性的影响 |
5.3.7 灵芝纳米多糖馒头对小鼠餐后血糖水平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主要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含灵芝血清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及IL-2产生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灵芝子实体生物活性成分的分析及口服液开发[D]. 刘延青.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灵芝子实体益生菌发酵液对肠道屏障受损及免疫力低下小鼠的调节作用研究[D]. 刘赫.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3]中医药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 李晶,王胜奇,王能,王志宇.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1(08)
- [4]复方葛五灵片的药学研究[D]. 倪树玲. 吉林大学, 2020(08)
- [5]缅甸雪燕资源开发初步研究[D]. 付兴情.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牡丹籽油复方降血糖和增强免疫活性与机制研究[D]. 张梦兰. 江南大学, 2019(05)
- [7]黑灵芝甾醇组分制备、抑菌活性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D]. 贾硕. 南昌大学, 2019(02)
- [8]灵芝多糖的纳米化及对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调节和抗肿瘤研究[D]. 张书磊.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植物多糖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J]. 王伟,王永花. 山东畜牧兽医, 2019(05)
- [10]灵芝菌胞外多糖生物合成的氮源调控及其纳米微粒的应用[D]. 艾斯卡尔·艾拉提. 江南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