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诊断胃黏膜肠化生的初步试验

免疫学诊断胃黏膜肠化生的初步试验

一、应用免疫学方法诊断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初步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王爱平[1](2020)在《青海地区早期胃癌患者尿液中对羟基苯丙氨酸检测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胃癌(Gastric cancer,GC)患者进行对羟基苯丙氨酸尿液检测,分析不同分期GC患者尿液中对羟基苯丙氨酸阳性检出率的变化情况,初步探讨对羟基苯丙氨酸尿液检测在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2月-2019年10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经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GC且符合纳排标准的住院患者90例作为试验组,其中EGC、进展期胃癌(Advanced gastric cancer,AGC)、晚期胃癌(Late gastric cance,LGC)各30例;另收集同期我院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胃溃疡(Gastric ulcer,GU)患者各3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对羟基苯丙氨酸尿液检测(EGC与AGC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日各检测1次),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GC组对羟基苯丙氨酸尿液检测总阳性检出率为80.00%,GU组、CAG组、CSG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3.33%、40.00%、16.67%,GC组总阳性检出率显着高于GU组、CAG组及CSG组(均P<0.05),GU组与CAG组阳性检出率显着高于CSG组(均P<0.05),GU组与CAG组之间阳性检出率无显着差异(P>0.05)。2.GC组中EGC、AGC、LGC的对羟基苯丙氨酸尿液检测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0.00%、76.67%、93.33%,呈逐渐增高趋势,其中LGC组阳性检出率显着高于EGC组(P<0.05),LGC组与AGC组、AGC组与EGC组之间阳性检出率无显着差异(均P>0.05)。3.EGC组对羟基苯丙氨酸尿液检测阳性检出率显着高于GU组、CAG组与CSG组(均P<0.05)。4.EGC患者ESD前、后与AGC患者手术前、后对羟基苯丙氨酸尿液检测阳性检出率均无显着差异(70.00%比63.33%、76.67%比80.00%,P均>0.05)。5.对羟基苯丙氨酸尿液检测对GC诊断的敏感性为80.00%,特异性为66.67%;对羟基苯丙氨酸尿液检测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Kappa值为0.47,表明对羟基苯丙氨酸尿液检测在GC的诊断中与病理诊断结果中度一致;同时,将两种检测方法对GC的诊断结果进行配对卡方检验,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对羟基苯丙氨酸尿液检测可作为EGC的重要辅助诊断方法。2.GC患者的对羟基苯丙氨酸尿液检测阳性检出率随着病情的恶化与进展逐步增高。3.对羟基苯丙氨酸尿液检测适用于GC高危人群的大规模筛查,对检测结果阳性的GU与CAG等癌前疾病患者,通过对其动态监测和及时干预,可早期发现与诊断EGC,并能大大提高GC的检出率。4.在术后3天内,EGC与AGC对羟基苯丙氨酸尿液检测阳性检出率较术前无显着差异。

从禹[2](2020)在《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文中研究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系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伴有中重度上皮内瘤变(ntraepithelial neoplasia,IEN)、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metapalsia,IM)的 CAG 为胃癌前病变。与胃癌(Gastric Cancer,GC)的发展密切相关。CAG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H.pylori感染相关,此外与基因多态性、年龄、MI、饮酒、吸烟、高盐饮食等因素相关。现代医学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对其有良好疗效。本研究采用导师魏玮教授临床治疗CAG效方胃康宁配方颗粒,围绕炎症及凋亡两个机制开展动物实验,观察胃康宁颗粒干预CAG模型大鼠的疗效,探索其效应机制。实验一胃康宁颗粒剂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研究目的:观察胃康宁颗粒对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联合雷尼替丁饲料诱导CAG模型大鼠的疗效。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BC组),CAG造模组。BC组10只,CAG造模组90只。空白对照组给予每日5ml/kg生理盐水灌胃,正常饮食,自由饮水。CAG造模组给予每日灌胃120 μ g/mL的MNNG灌胃液,5ml/kg,0.03%雷尼替丁饲料自由食用,自由饮水。连续造模至第31周起,每2周随机抽取4只CAG造模组大鼠,进行胃黏膜病理形态组学检查,直至4只大鼠病理均示为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表明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将CAG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MC组),胃康宁高剂量组(WH组),胃康宁中剂量组(WM组),胃康宁低剂量组(WL组),叶酸组(FC组)。WH组、WM组、WL组生药给药剂量分别为相当于生药的42.84g/kg/d(胃康宁高浓度灌胃液10ml/kg)、21.42g/kg/d(胃康宁中浓度灌胃液10ml/kg)、10.71g/kg/d(胃康宁低浓度灌胃液10ml/kg)。FC组予叶酸1.614mg/kg/d(叶酸片溶液10ml/kg)。BC组、M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灌胃至第8周末处死大鼠,采集全小弯侧及近大弯侧上至食管端下至十二指肠端的胃黏膜组织,常规HE染色及AB-PAS染色。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及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情况。采用SPSS 26分析数据。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造模期间,空白组大鼠体毛顺滑浓密,毛色洁白有光泽。活动度较高,对饲养笼搬动、投喂食水等活动以及声响反应度高。精神状态佳,灌胃、称重等操作时情绪稳定。大便黄褐色成形。模型组大鼠体毛枯槁稀疏,易脱落,毛色晦暗偏米黄。活动度低,喜蜷卧,对饲养笼搬动、投喂食水等活动以及声响反应度低。精神状态萎靡,灌胃、称重等操作时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以及抓咬撕挠实验操作者行为。部分大鼠肛周污染,大便稀溏。干预结束后,MC组大鼠体毛、活动度、反应度、精神状态、情绪大便情况等较干预前未见明显改善。与MC组比较,WH组、WM组大鼠体毛较洁白顺滑,活动度较好,对饲养笼搬动、投喂食水等活动以及声响反应度有一定程度恢复,精神状态及情绪较为稳定,大便黄褐色成形;FC组大鼠大鼠体毛、活动度、反应度、精神状态、情绪等与MC组差异不明显,大便黄褐色成形;WL组大鼠大鼠体毛、活动度、反应度、精神状态、情绪大便情况等基本介于WL组、WM组及MC组之间。2.大鼠成模情况:第41周,造模组4只杀检大鼠胃黏膜组织全部出现固有腺体减少,判定为造模成功。3.大鼠死亡情况:BC组大鼠死亡1只。模型组大鼠自第31周起每周杀检4只,至第41周成模,共6次,共杀检大鼠24只。此外造模期间共死亡大鼠11只。大鼠意外死亡原因考虑为灌胃操作不当、打架撕咬、不耐受造模药物以及衰老死亡等。4.组织病理学:(1)HE染色评价: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的萎缩评分和总评分显着高于BC组(P<0.05),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与B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相比:WH组、WM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显着低于MC组(P<0.05),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与M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FC组和WL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与M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与F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显着低于WL组(P<0.05),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WM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与WH组、WL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2)AB-PAS 染色: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组织AB-PAS染色肠化评分显着高于 BC 组(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WH组、WM组和FC组大鼠胃黏膜组织AB-PAS染色肠化评分显着低于于MC组(P<0.05);WL组大鼠胃黏膜组织AB-PAS染色肠化评分与MC组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AB-PAS染色肠化评分与F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AB-PAS染色肠化评分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实验二基于IL-11/JAK2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的效应机制目的:验证胃康宁是否通过IL-11/JAK2/STAT3信号通路及下游凋亡途径治疗CAG模型大鼠。方法:实验动物及造模、分组、干预方法同实验一。麻醉大鼠后各组大鼠腹主动脉取血2ml,离心,-80℃保存,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1水平。摘离全胃,迅速沿大弯侧剪开,生理盐水漂洗后,取胃窦部胃黏膜组织2块,约4mm*4mm,-80℃保存,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介素-11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JAK2、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水平,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Bax、Bcl-xL、Bcl-2 mRNA表达。结果:(1)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11表达: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显着升高(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胃康宁高、中、低剂量组以及叶酸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WM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均显着低于WL组(P<0.05),WH组、WM组间大鼠血清IL-11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2)Western Blot 法检测胃黏膜组织 JAK2、STAT3、p-STAT3、Cyclin D1蛋白表达: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JAK2、STAT3和Cyclin D1表达显着升高(P<0.05);p-STAT3表达与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JAK2、Cyclin D1表达显着降低(P<0.05),STAT3以及p-STAT3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C组大鼠胃黏膜Cyclin D1表达显着降低(P<0.05),JAK2、STAT3以及p-STAT3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JAK2、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JAK2、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JAK2表达显着低于低剂量组(P<0.05),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间以及WM组、WL组间大鼠胃黏膜上述指标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CR法检测胃黏膜组织Bax、Bcl-xL、Bcl-2 mRNA表达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Bcl-xL、Bcl-2 mRNA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Bax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FC组、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Bcl-xL、Bcl-2 mRNA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Bax 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大鼠胃黏膜的Bcl-xL和Bcl-2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Bax mRNA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Bcl-xL、Bcl-2 mRNA表达均显着低于WL组(P<0.05),BaxmRNA表达显着高于WL组(P<0.05);WH组大鼠胃黏膜Bcl-xL mRNA表达显着低于WM组(P<0.05),两组Bax mRNA及Bcl-2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M组大鼠胃黏膜Bcl-2 mRNA 表达显着低于 WL 组(P<0.05),两组 Bcl-xL mRNA 及 Bax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NNG溶液灌胃联合雷尼替丁饲料自由食用方法可以成功复制CAG大鼠模型。(2)本研究以“虚、郁、滞、瘀”系统分析CAG的病机特点,并验证了以此认识为组方指导思想的胃康宁组方对CAG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证实其在改善CAG模型大鼠胃黏膜病理表现、一般情况以及提高大鼠体重、饮食水量等方面效果优于叶酸。证明胃康宁治疗CAG模型大鼠存在量效关系。(3)CAG模型大鼠存在血清IL-11及胃黏膜JAK2、STAT3、Cyclin D1蛋白、Bcl-2、Bcl-xL基因水平升高,胃黏膜Bax基因水平下降,表明CAG模型大鼠血清炎症水平升高,胃黏膜细胞凋亡水平异常,细胞周期进程紊乱。(4)胃康宁能够改善CAG模型大鼠的血清IL-11水平以及胃黏膜Cyclin D1蛋白、Bax、Bcl-2、Bcl-xL基因表达水平,表明抗炎、促凋亡、减缓细胞周期进程可能是胃康宁治疗CAG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

杜帅帅[3](2019)在《猫细小病毒JL-3株的分离鉴定及感染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猫作为世界范围内饲养量最大的宠物之一,其分布遍及世界各地。作为人类的精神伴侣,宠物猫的健康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中,猫瘟是危害猫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猫瘟也叫猫泛白细胞减少症(Feline panleukopenia),是由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eline panleukopenia virus,FPV)引起的一种常见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传染病。目前,疫苗接种和支持性疗法是本病的主要防控手段。然而,无论是对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价,还是对治疗或保健性药物的疗效评价,均需要实验动物模型。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从临床病料中分离病毒,建立猫瘟感染模型,为临床疫苗研发、治疗药物的评价提供帮助。开展此项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实际价值。本研究通过采集临床疑似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猫的肛门拭子,利用PCR方法进行检测,阳性样本经生理盐水处理后,反复冻融3次,接种F81细胞。通过观察细胞病变、电镜负染观察、TCID50的检测、FPV VP2全基因测序及进化树分析,对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为进一步研究FPV分离株的致病性,进行了最佳感染途径和最佳攻毒时间的检验,通过临床症状观察、体况评分、体温及体重变化、空肠组织学变化及粪便中排毒时间的检测,进行猫FPV感染实验模型的初步建立。结果表明:分离到1株FPV,命名为FPV JL-3株,属于G 1群毒株,与我国及周边国家现阶段流行的毒株亲缘关系较近。利用104.51 TCID50/mL的FPV JL-3株对实验猫进行攻毒,最佳攻毒途径为口服,最佳攻毒剂量为1.5 mL。攻毒后的第3 d,PCR方法能够从肛门拭子中检测到病毒,第35 d检测不到病毒。结论:利用104.51 TCID50/mL的FPV JL-3株对中华田园猫进行口服攻毒,攻毒剂量为1.5mL,35 d不出现排毒,作为猫细小病毒感染模型。

刘正奎[4](2019)在《猪病毒性腹泻疾病病原核酸检测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猪病毒性腹泻是一种接触性的肠道传染病,其临床症状为呕吐,腹泻和脱水等。其病原包括猪博卡病毒(Porcine Bocavirus,PBCo V)、诺如病毒(Norovirus,No V)、猪Delta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 Coronavirus,PDCo 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Variant Diarrhea Virus,PEDV)、轮状病毒(Rotavirus,RV)和猪传染性肠胃炎病毒(Porcine Infectious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等六种病毒,该类病毒引起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规律和病理变化非常相似,特别是猪性腹泻病毒,其变异毒株不断出现,防控技术要求更高,临床诊断时不易区分其病原体,因此建立一种同一反应、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区分将有利于该类疾病的防控。本研究利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和荧光定量RT-PCR技术,分别建立区分6种病毒性腹泻病原体的MLPA检测方法和猪流行性腹泻变异毒株与疫苗毒株的荧光定量RT-PCR方法,为快速检测猪病毒性腹泻疾病的病原提供技术支持。1、检测6种猪病毒性腹泻疾病病原的MLPA技术研究MLPA是一种高通量、针对多种病原核酸中特异靶序列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新技术。本研究利用MLPA技术,以PBCo V、No V、PDCo V、PEDV、RV、TGEV为研究对象,分别设计了针对6种病毒的MLPA探针,按照变性、退火、杂交、扩增、检测的程序,建立了同一反应、同时检测6种病毒的MLPA方法。结果表明:引物探针浓度为1.33 nmol/L时,每种病毒的探针针对其自身模板都只有单一的扩增峰,其大小与预测基本一致:PBCo V约102 bp、No V约110 bp、PDCo V约117 bp、PEDV约124 bp、RV约131 bp、TGEV约138 bp,探针具有良好的扩增效率,对其他病毒模板都没有特异的扩增峰;6种探针混合体系中针对每一种腹泻病原体只扩增出单一的扩增峰,在同一体系中同时获得6种病原的特异性峰,而针对猪场常见病毒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和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均为无特异性扩增峰。6种猪病的MLPA方法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RV(75拷贝/反应)、PEDV(7.53拷贝/反应)、TGEV(7.49拷贝/反应)、PDCo V(7.54拷贝/反应)、No V(7.56拷贝/反应)、PBCo V(75.8拷贝/反应)。依据建立的MLPA检测方法,针对52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同时设置阴性和阳性对照,结果显示:PEDV阳性率47.06%[95%CI:19.9%-26.9%],RV阳性率为1.96%[95%CI:0-10.4%],TGEV阳性率为1.96%[95%CI:0-10.4%],PEDV、RV和TGEV混合感染阳性率为1.96%[95%CI:0-10.4%],其它病毒均未检出。本研究建立的6种病毒MLPA检测方法具有一次采样、一次分析、同时检测6种猪病毒性腹泻病的目的,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多重性检测等优势,有望成为未来动物疫病检测的新技术。2、一步法双重荧光定量RT-PCR检测PEDV变异毒株与疫苗毒株方法的建立本研究根据Gen Bank公布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8株典型的变异毒株(GⅡ型)和5株疫苗毒株(GⅠ型)的S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和两条特异探针(变异毒株携带FAM荧光基团,疫苗毒株携带HEX荧光基团),建立基于Taq Man探针的一步法双重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在10-1-108拷贝数/μL范围内,检测GⅡ毒株(R2=0.9892)和GⅠ型毒株(R2=0.9914)具有较好的扩增效率,Ct值与浓度之间具有较好线性关系;检测灵敏度分别为GⅡ毒株7.388拷贝数/μL、GⅠ型毒株4.322拷贝数/μL;GⅠ型和GⅡ型之间没有交叉反应,且该方法与CSFV、TGEV、RV、PRV、JEV、PPV等病原体之间没有交叉反应,特异性好;组间和组内变异系数低,重复性好;对12份临床样品通过一步RT-PCR检测方法与普通行业标准方法进行阳性值对比得出的kappa值为0.75,对12份经病毒分离鉴定为阳性的样品进行检测,12份皆为PEDV变异毒株阳性,与PEDV病毒分离结果符合率为100%。本研究建立的基于Taq Man探针的一步法双重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具有灵敏、特异、高通量、准确定量和基因分型等优点,可用于临床PEDV变异毒株和疫苗毒株的快速鉴别诊断。本研究建立的检测多种猪病毒性腹泻病毒的MLPA方法,同时检测出6种猪病毒性腹泻病毒病原体,具有快速、敏感度高、特异性好和可重复性高的特点,为猪病毒性腹泻病毒病原体的监测与应急诊断提供高通量检测技术。本研究双重基于Taqman探针的一步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和普通荧光定量RT-PCR方法相比,使得检测结果更加准确、灵敏度更高,有利于鉴定临床样品中PEDV的变异毒株和疫苗毒株的流行。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为针对猪场病毒性腹泻的临床诊断、防控方案制定奠定技术基础。

卞赛赛[5](2017)在《水貂肠炎细小病毒VP2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IPMA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水貂肠炎细小病毒(Mink Enteritis Virus,MEV)又称水貂细小病毒,由其引起的水貂病毒性肠炎对水貂的生长和毛皮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自从1981年我国初次发现此病以来,随后接连在多省的水貂养殖场内检测出该病病毒。本研究的目的有二:一是通过构建pET-32a-VP2的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获得重组蛋白。以该重组蛋白对新西兰大白兔进行免疫,获得MEV VP2多克隆抗体,为实验室后续研究MEV VP2的相关结构提供基础。二是建立MEV的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实验(Immunoperoxidase Monolayer Assay,IPMA),为貂场MEV的检测和防控提供可靠简便的方法。所获得的结果如下: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MEV VP2基因序列,经多序列比对,并在上下游两端引入Bam H I和Xho I酶切位点,设计了引物VP2 F和VP2 R,以MEV全基因组重组质粒pB-MEV-L为模板,利用PCR技术,扩增出MEV VP2片段,该片段与pET-32a载体连接,转化至DH5α感受态细胞中,经酶切与序列测定,证明成功构建了VP2基因原核表达质粒pET-32a-VP2。将该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经IPTG诱导,高效表达了pET-32a-VP2重组蛋白。经免疫印迹实验证明,获得的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将纯化后的蛋白作为免疫原,免疫新西兰兔,制备抗血清。经四次免疫后,用ELISA方法检测该抗血清效价,效价达到1:1024;经免疫荧光实验证明,获得的抗体与MEV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建立了一种在血清中检测MEV抗原的IPMA检测方法,并对该检测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以及病毒感染检出时间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显示:细胞接毒48 h后进行固定和检测效果最佳;一抗最佳稀释度为1:100,最适作用时间为60 min;二抗最高稀释度为1:2000,最佳孵育时间为90 min;该IPMA方法与犬瘟热病毒、犬冠状病毒、水貂阿留申病毒无交叉反应;对培养的MEV稀释10-5仍能用该方法检出,敏感性较PCR方法高1个稀释度;该方法的重复性良好;对大鼠接毒第4天后即可在血液中检测出MEV;对采集的90份水貂血样进行检测,结果显示MEV感染阳性水貂血样为19份,感染率为21%。

蔡梦[6](2017)在《消化道肿瘤的尿蛋白标志及遗传—环境交互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胃癌(gastric cancer,GC)和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我国主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位居男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二和第五位,女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三和第四位。结直肠癌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患者会出现肝转移。目前对于结直肠癌及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筛查及监测方法包括肠镜、超声检测等等,费用较高,不便于普及。同时,血清标志物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也不理想。尿液作为可以采用非侵入性方式收集的体液,其中含有大量来自于机体的蛋白质,是疾病标志物研究的良好来源。本研究采用定量蛋白质组学策略,将样本按照疾病进程分为健康对照(healthy individuals,HC)、结直肠癌无转移、结直肠癌淋巴转移(CRC with lymph node metastasis,CRC-LNM)以及结直肠癌肝转移(CRC with liver metastasis,CRC-LM)4组,每组9例样本,用10标串联质谱标签(Tandem Mass Tags,TMT)标记,结合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定量分析结直肠癌、结直肠癌淋巴转移、结直肠癌肝转移与健康个体之间蛋白含量的差异。结合质谱数据及实验室前期研究基础,选择肝细胞生长因子调节酪氨酸激酶底物(hepatocyte growth factor-regulated tyrosine kinase substrate,HGS)作为潜在标志物,通过敲降 HGS 观察结直肠癌细胞系表型的变化。研究发现,利用NC膜富集的方法可以从40mL的正常人和结直肠癌患者尿液中富集到300-800μg的蛋白,对分子量范围在20-130kDa的蛋白有较好的富集效果。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四组中共有蛋白995个,差异蛋白富集在细胞凋亡及增殖通路;差异蛋白HGS与细胞迁移能力相关,可能是潜在的疾病标志物。胃癌的癌变过程是多因素长时间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和环境会影响胃癌患病风险。已有的四项胃癌相关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鉴定到 7 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提示遗传因素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同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感染、吸烟和饮酒也是胃癌相关的重要环境因素。本研究目的是在胃癌中探索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研究7个多态性位点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吸烟和饮酒在胃癌及重度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severe intestinal metaplasia/dysplasia,severeIM/dysplasia)间的潜在交互作用。研究发现,PSCA rs2294008/rs2976392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癌风险上存在显着的相互作用。同时,PRKAAlrs13361707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加法相互作用,SLC52A3 rs13042395与饮酒存在加法相互作用。此外,3个SNP位点,MUC1 rs4072037、ZBTB20 rs9841504和PRKAA1 rs13361707与癌前病变相关。提示多态性位点危险基因型可能与环境因素,特别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和饮酒相互作用,增加胃癌风险。

王凯[7](2016)在《血清PG、CA72-4和TK1对胃癌筛查及诊断价值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癌症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一大杀手,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其导致的死亡人数逐年增加。胃癌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居全球肿瘤发病和癌症死亡率的第二位。尽管在过去几十年里死亡率有所降低,然而在东亚、美国南部和东欧等地区,胃癌依旧是癌症引发死亡的首要因素。胃癌起病隐匿且临床症状不明显,患者确诊时大多数已处于中晚期,接受治疗后预后较差。尽管近年来手术、化疗和放疗水平已经有了较大提高,但远远不可能达到肿瘤的根治,且术后依然有复发和转移的可能。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将给予患者康复最佳福音。目前胃癌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胃镜及病理学检查,但因其各自的局限性,难以用于大规模人群筛查,而肿瘤标志物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巨大希望。检测血清指标操作简单、无侵入性,可应用于胃癌高危人群筛查、健康人群普查及早期诊断等方面。理想的肿瘤标志物应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度,最好是有器官特异性,而实际上一种肿瘤可以产生多种肿瘤标志物,并且一种标志物也可以来源于多种肿瘤,因此不能称为肿瘤特异性标志物,准确的讲应该是肿瘤相关标志物。多年来,各国专家致力于寻找理想的胃癌相关标志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不能够提供足够临床价值。另一方面,人们发现合理的选取血清学标志物并将它们联合检测,可提高胃癌筛查或诊断敏感性,为筛查或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的价值。目的通过检测研究对象血清CA72-4、TK1、PGⅠ和PGⅡ水平,获取CA72-4、TK1、PGⅠ和PGR可用于胃癌筛查的cutoff值。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进一步探讨血清ca72-4、tk1、pgⅠ和pgr对胃癌的筛查或诊断价值,并计算不同指标联合使用时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方法病例来自2014年12月—2015年5月间因胃部不适到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胃镜室做检查的患者。最终筛选出符合病例总数为292例,按照临床诊断结果将其分为五组:浅表性胃炎组(101例),萎缩性胃炎组(59例),胃息肉组(40例),胃溃疡组(40例),胃癌组(52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a72-4,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tk1,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pgⅠ和pgⅡ,并计算pgr。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统计数据计量资料用sx±或m(ql,qu)表示,性别比较采用c2检验。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时,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时,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检验。通过roc曲线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评估各指标用于筛查和早期诊断的价值。根据roc曲线获取单项指标最佳诊断临界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组间年龄性别比较组间年龄比较采用f检验,各组间年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性别比较采用c2检验,各组间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而排除年龄和性别对实验结果可能造成的影响。2各指标水平及组间比较血清ca72-4水平:胃癌组ca72-4水平要显着高于其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它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血清tk1水平:胃癌组tk1水平要显着高于其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它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血清pgⅠ水平:胃癌组pgⅠ水平和萎缩性胃炎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但与其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组pgⅠ水平显着高于其它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gr水平:胃癌组pgr水平和萎缩性胃炎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和其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四种指标水平在早癌患者与进展期癌患者间均有显着差异(p<0.05)。3各指标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以胃癌组作为疾病组,其它组作为对照组,分别做ca72-4、tk1、pgⅠ和pgr单独诊断胃癌的roc曲线和四项指标联合诊断胃癌时的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675、0.808、0.742、0.719和0.909。由曲线下面积可知,ca724用于胃癌筛查和诊断价值较低(0.5<auc<0.7),tk1、pgⅠ和pgr的价值为中等(0.7<auc<0.9),四项指标联合检测时的价值较高(0.9<auc)。4四种指标与胃癌发生风险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获取风险比(or),进一步评估四种指标对胃癌的诊断价值。为排除年龄和性别可能造成的影响,将年龄和性别引入回归分析,得到调整后的风险比(ora)。调整年龄和性别后,ca72-4和tk1的风险比分别为1.055(95%ci:1.003-1.110)和1.039(95%ci:1.025-1.053),提示这两项指标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水平上呈“正”关联状态;pgⅠ的风险比为0.981(95%ci:0.966-0.996),提示pgⅠ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水平上呈“负”关联状态;pgr的风险比为0.908(95%ci:0.753-1.094),提示pgr可能不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5各指标对应的最大约登指数和最佳诊断临界值ca72-4、tk1、pgⅠ和pgr对应的最大约登指数分别0.329、0.515、0.380和0.359,此时取最佳诊断临界值分别为7.8u/ml、94.7pg/ml、67.6ng/ml和5。6单项指标对胃癌诊断价值的评价ca72-4取cutoff值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50.0%、82.9%、78.6%;tk1取cutoff值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1.2%、80.3%、79.1%;pgⅠ取cutoff值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65.4%、72.6%、71.7%;pgr取cutoff值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63.5%、72.4%、71.2%。同时计算各指标对应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7不同指标组合时对胃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各指标取最佳诊断临界值时,四种指标联合检测时的敏感度为88.5%,高于单项指标检测时的敏感度,而特异度则降为55.6%。不同指标联合使用时敏感度最高的组合方式为ca72-4+tk1+pgⅠ+pgr(88.5%),特异度最高的组合方式为ca72-4+tk1(74.1%),准确度最高的组合方式为ca72-4+tk1(75.3%)。结论1.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清PGⅠ和PGR检测对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和胃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CA72-4、TK1、PGⅠ和PGR用于筛查和诊断胃癌的cutoff值分别为7.8 U/ml、94.7 pg/ml、67.6 ng/ml和5。2.由ROC曲线下面积可知,CA72-4对胃癌的诊断价值较低,而TK1、PGⅠ和PGR诊断价值均为中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A72-4、TK1和PGⅠ为提示胃癌发生的风险因素,而PGR则可能不是提示胃癌发生的风险因素。3.同时联合检测CA72-4、TK1、PGⅠ和PGR可提高胃癌诊断敏感度,但是特异度会降低。不同指标联合使用时敏感度最高的组合方式为CA72-4+TK1+PGⅠ+PGR,特异度最高的组合方式为CA72-4+TK1,准确度最高的组合方式为CA72-4+TK1。

薛毅[8](2015)在《转录因子Cdxa对糖转运蛋白基因GLUT2、GLUT5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肠道中葡萄糖的转运与吸收主要依靠小肠粘膜上皮细胞中的两个糖转运蛋白GLUT2、GLUT5协作实现。尾侧型同源盒基因Cdxa特异表达于消化系统的十二指肠至直肠中,作为转录因子对多种基因的表达有潜在的调控作用。为探明Cdxa转录因子对肠道内两个糖转运蛋白的调控机制,本试验通过生物信息学对Cdxa转录因子的疏水性、等电点、蛋白结构等进行分析,并使用Modulemaster.TFbind等软件对GLUT2与GLUT5两个功能基因上游顺式元件序列中Cdxa的结合位点分析预测。通过构建pcDNA3.1-Cdxa真核表达载体后,转染至人工培养的鸡小肠上皮细胞中,转染24h后观察细胞形态,并通过实时定量PCR对转染细胞中的Cdxa及GLUT5、GLUT2基因的表达量测定。发现Cdxa基因的阳性组相比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中的表达量提升,且差异极显着(P<0.01),而阴性组与空白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提示pcDNA3.1-Cdxa表达载体成功构建转染并在鸡小肠上皮细胞中表达;GLUT2基因阳性组相比阴性组与空白组表达量下降,差异显着(0.01<P<0.05),而阴性组与空白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表明Cdxa转录因子与GLIT2基因的表达呈负相关,对其有负调控作用;而各细胞组之间GLUT5基因差异不显着(P>0.05),表明Cd×a转录因子对GLUT5基因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马健[9](2014)在《幽门螺杆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在免疫检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定居于人胃部及十二指肠的微需氧的革兰氏阴性菌,是消化性溃疡、慢性活动性胃炎、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及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的发生与复发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其列为I级致癌物质。全世界约有半数以上的人口感染Hp,我国是Hp感染高发国家,因此Hp检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用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基成功培养Hp菌株NCTC11637(ATCC43504),通过超声裂解,获得Hp全菌抗原。并通过PCR扩增目的基因尿素酶B(UreaseB)和热休克蛋白(Hsp60),成功构建pET28a-UreaseB和pET22b-Hsp60质粒,然后将其转入E. coli BL21(DE3)中进行蛋白的诱导表达,亲和纯化得到重组UreaseB和Hsp60蛋白,用于后续单克隆抗体的筛选与鉴定。利用Hp全菌抗原免疫Balb/c小鼠,四次免疫后用Hp全菌抗原测定小鼠血清抗体效价,效价达到要求后取小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进行细胞融合制备杂交瘤。以Hp全菌蛋白和重组Hsp60以及Urease B作为抗原进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筛选,经多次有限稀释法亚克隆得到21株稳定分泌抗Hp全菌抗原的杂交瘤细胞株,制备腹水并用辛酸硫酸铵联合沉淀法或Protein G柱亲和层析法纯化得到单克隆抗体。将得到的IgG单克隆抗体进行HRP标记,以Hp全菌作为抗原,在ELISA平台上进行配对,共产生46对抗体搭配,最低能检测到0.1μg/ml Hp抗原。将IgG抗体在胶体金免疫层析分析(GICA)平台上配对,有37对发生阳性反应,其中2-18E1抗体作为包被抗体,2-9H5或2-17E9作为标记抗体时具有相对最好的灵敏度,灵敏度可达25ng/mL,为Hp抗原检测试剂的开发提供了基础。

黄刚[10](2014)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家族与胃癌细胞对紫杉醇、顺铂耐药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IGFBP)家族成员的表达变化与胃癌SGC-7901细胞对顺铂、紫杉醇耐药的关系以及Bcl-2和NF-κB在此过程中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SGC-7901细胞株,采用持续暴露、逐步加大暴露剂量的方法分别筛选对顺铂耐药和对紫杉醇耐药的SGC-7901细胞亚株,命名为SGC-7901/CisR和SGC-7901/TaxR,应用CCK-8法计算SGC-7901/CisR细胞以及SGC-7901/TaxR细胞的IC50,并计算耐药指数,验证耐药亚株是否具有稳定的耐药性;同时分析SGC-7901细胞、SGC-7901/CisR细胞和SGC-7901/TaxR细胞在接受药物处理后,生存率随时间的变化,药物处理后各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分析SGC-7901细胞、SGC-7901/CisR细胞和SGC-7901/TaxR细胞中IGFBP-2、IGFBP-3、IGFBP-5的mRNA及蛋白表达差异。采用siRNA干扰技术抑制SGC-7901细胞的IGFBP-3表达以及SGC-7901/CisR细胞和SGC-7901/TaxR细胞中的IGFBP-2的表达。CCK-8法分析siRNA处理后各种细胞对顺铂及紫杉醇的敏感性。应用碘化丙啶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分析SGC-7901细胞、SGC-7901/CisR细胞和SGC-7901/TaxR细胞在siRNA及顺铂、紫杉醇处理后的细胞周期情况。同时,Annexin-V-PI双染结合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分析SGC-7901细胞、SGC-7901/TaxR细胞和SGC-7901/TaxR细胞中Bcl-2和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差异,同时观察siRNA IGFBP-2处理后的SGC-7901/CisR细胞和SGC-7901/TaxR细胞,以及转入IGFBP-3真核表达载体后的SGC-7901/CisR细胞和SGC-7901/TaxR细胞中Bcl-2和NF-κB mRNA和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成功筛选出对顺铂耐药稳定的SGC-7901细胞耐药亚株和对紫杉醇耐药的SGC-7901细胞耐药亚株,耐药指数分别达到4.3和2.1。3μM和10μM分别处理的SGC-7901/CisR细胞以及SGC-7901/TaxR细胞在6h、12h、24h、48h的细胞存活率均高于SGC-7901细胞,该结果提示筛选的耐药亚株具有一定的耐药性。形态学检查也可见SGC-7901/CisR细胞以及SGC-7901/TaxR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较低。与SGC-7901细胞相比,SGC-7901/CisR细胞以及SGC-7901/TaxR细胞均存在IGFBP-2的过表达以及IGFBP-3的表达不足,而各细胞间的IGFBP-5不存在表达差异。利用siRNA抑制SGC-7901/CisR细胞以及SGC-7901/TaxR细胞的IGFBP-2后,再使用顺铂和紫杉醇处理细胞,两种耐药细胞的细胞存活率显着降低,G2/M期阻滞增多,药物诱导的凋亡率增多,提示siRNA抑制IGFBP-2后,耐药细胞对顺铂和紫衫醇的敏感性有所改善。相反,siRNA抑制SGC-7901细胞的IGFBP-3表达后,再使用顺铂和紫杉醇处理细胞,细胞存活率显着增加,G2/M期阻滞比例减少,药物诱导的凋亡率减少,提示IGFBP-3抑制可以降低SGC-7910细胞对顺铂和紫杉醇的敏感性。同时本文发现,SGC-7901/CisR细胞以及SGC-7901/TaxR细胞的Bcl-2和NF-κB的表达较高,而IGFBP-2抑制和IGFBP-3表达载体的转入可以降低SGC-7901/CisR细胞以及SGC-7901/TaxR细胞的Bcl-2和NF-κB表达。结论SGC-7901细胞对顺铂和紫杉醇的耐药可能由IGFBP-2与IGFBP-3介导,其机制涉及Bcl-2和NF-κB的高表达导致肿瘤细胞抗凋亡的增强。

二、应用免疫学方法诊断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初步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免疫学方法诊断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初步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青海地区早期胃癌患者尿液中对羟基苯丙氨酸检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一般资料
        2.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标本采集
        2.3.2 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
        2.3.3 特殊说明
    2.4 技术路线图
    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GC、GU、CAG和 CSG组对羟基苯丙氨酸尿液检测结果
    3.2 不同分期GC对羟基苯丙氨酸尿液检测结果
    3.3 EGC与 GU、CAG、CSG组对羟基苯丙氨酸尿液检测结果
    3.4 EGC与 AGC术前、术后对羟基苯丙氨酸尿液检测结果
    3.5 对羟基苯丙氨酸尿液检测对GC诊断的价值及检验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文献综述 早期胃癌的诊断及治疗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1 概论
        2 流行病学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4 保护因素
        5 诊断学
        6 临床治疗
    综述二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1.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概念、病因病机的认识
        2.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治疗的认识
    综述三 中医药治疗CAG机制研究概况及本团队研究基础
        1. 中医药治疗CAG机制
        2. 本团队研究前期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
    实验一 胃康宁颗粒剂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实验二 基于IL-11/JAK2信号通路研究胃康宁干预CAG模型大鼠效应机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讨论
    1. CAG模型大鼠的制备
    2. 疗效学实验结果
    3. 效应机制及通路选择
    4. 胃康宁通过抗炎、调控细胞凋亡途径治疗CAG模型大鼠
    5. JAK/STAT通路与胃康宁起效机制
参考文献
结语
    结论
    创新点
    问题及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3)猫细小病毒JL-3株的分离鉴定及感染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常用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1.1 概述
    1.2 流行病学
    1.3 FPV的发病机制
    1.4 临床症状
    1.5 病理变化
    1.6 诊断
    1.7 治疗
    1.8 预防
    1.9 发病模型研究
    1.10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猫细小病毒JL-3株的分离鉴定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猫细小病毒FPV JL-3 株动物感染试验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附表 1 动物试验记录表

(4)猪病毒性腹泻疾病病原核酸检测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多重探针扩增技术的研究进展
    2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研究
    3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研究
    4 猪轮状病毒研究
    5 猪Delta冠状病毒研究
    6 诺如病毒研究
    7 博卡病毒研究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一章 检测6种猪病毒性腹泻疾病病原的MLPA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及临床样品
        1.2 试剂订购
        1.3 试验仪器
        1.4 MLPA基础探针设计
        1.5 一步法预扩增引物设计
        1.6 目的基因片段的质粒构建
        1.7 预扩增目的片段
        1.8 MLPA试验步骤
        1.9 MLPA探针的优化
        1.10 特异性试验
        1.11 灵敏度试验
        1.12 重复性试验
        1.13 临床样品检测
        2 试验结果
        2.1 阳性标准品的制备与验证
        2.2 MLPA探针的优化
        2.3特异性实验
        2.4 灵敏度试验
        2.5 重复性试验
        2.6 临床样品检测
        3 讨论
    第二章 一步法双重荧光定量RT-PCR检测PEDV变异毒株与疫苗毒株的方法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和细菌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试验仪器
        1.4 引物设计
        1.5 阳性模板制备
        1.6 变异毒株和疫苗毒株反应条件的优化
        1.7 标准曲线的建立
        1.8 特异性试验
        1.9 灵敏度试验
        1.10 重复性试验
        1.11 临床样品检测
        2 试验结果
        2.1 阳性模板的制备
        2.2 反应条件的优化
        2.3 标准曲线的建立
        2.4 特异性试验
        2.5 灵敏度试验
        2.6 重复性试验
        2.7 临床样品检测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水貂肠炎细小病毒VP2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IPMA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MEV的病原学特性
    1.2 MEV分子生物学特性
    1.3 MEV的致病机理
    1.4 MEV的流行病学特点
    1.5 水貂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6 水貂病毒性肠炎的诊断方法
    1.7 水貂细小病毒的防治措施
    1.8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水貂肠炎病毒VP2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3章 免疫过氧化酶单层细胞实验的建立与应用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作者简介

(6)消化道肿瘤的尿蛋白标志及遗传—环境交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索引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结直肠癌肝转移尿蛋白标志物的鉴定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1.1 标本
        1.2 细胞系
        1.3 抗体和质粒
        1.4 主要试剂
        1.5 常用溶液
        1.6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尿蛋白富集
        2.2 尿蛋白洗脱
        2.3 细胞培养
        2.4 细胞冻存
        2.5 细胞转染
        2.6 细胞划痕实验
        2.7 细胞Transwell实验
        2.8 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
        2.9 平板集落形成
        2.10 细胞全蛋白提取
        2.11 蛋白定量
        2.12 细菌转化
        2.13 质粒小量提取
        2.14 质粒大量提取
        2.15 Western Blot
        2.16 尿蛋白Western Blot
        2.17 蛋白质二维电泳
        2.18 银染
        2.19 膜辅助溶液内蛋白酶切
        2.20 C18固相萃取
        2.21 BCA法测定多肽浓度
        2.22 TMT标记
        2.23 离线高pH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TMT多肽
        2.24 LC-MS/MS分析
        2.25 数据处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2.26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硝酸纤维素膜尿蛋白富集法可有效富集尿蛋白
        2. 结直肠癌尿蛋白的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3. 尿蛋白HGS的功能研究
        3.1 结直肠癌伴有肝转移患者尿蛋白HGS含量升高
        3.2 在结直肠癌体外培养细胞中HGS的表达
        3.3 稳定敲降HGS细胞的构建
        3.4 敲降HGS不影响结肠癌HCT116细胞的增殖
        3.5 敲降HGS降低结肠癌HCT116细胞的迁移能力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因-环境的交互作用与不同胃粘膜病变关系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和软件
        2. 方法
        2.1 外周血基因组DNA提取
        2.2 DNA含量和纯度测定
        2.3 多态位点基因型的检测
        2.4 H.pylori分型检测
        2.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分析
        2. 七个多态位点与胃癌风险的主效应分析
        3. 幽门螺杆菌感染、吸烟、饮酒与多态位点基因型分层分析
        4. 幽门螺杆菌感染、吸烟、饮酒与多态位点基因型联合作用分析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历
致谢

(7)血清PG、CA72-4和TK1对胃癌筛查及诊断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清PG、CA72-4 和TK1对胃癌筛查诊断及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8)转录因子Cdxa对糖转运蛋白基因GLUT2、GLUT5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前言
    1.1 中国禽业发展现状
    1.2 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
        1.2.1 吸收过程
        1.2.2 分子机制方面的探讨
    1.3 顺式作用元件与转录调控因子
    1.4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1.4.1 体外基因扰动试验
        1.4.2 实时荧光定量技术
    1.5 肠上皮细胞IEC的鉴定方法
        1.5.1 形态学鉴定
        1.5.2 碱性磷酸酶测定
        1.5.3 免疫组化法
    1.6 本实验研究内容、立项依据及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设备及仪器
        2.1.3 试验试剂
        2.1.4 常用试剂的配制
        2.1.5 软件及引物设计
    2.2 试验方法
        2.2.1 生物信息学分析
        2.2.2 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Cdxa的构建
        2.2.3 原代鸡小肠IEC的鉴定及转染
        2.2.4 鸡小肠IEC总RNA的提取并反转录
        2.2.5 绝对定量标准曲线的制作及表达量的测定
        2.2.6 各基因在不同样品中表达量的测定及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生物信息学分析
    3.2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3.2.1 目的基因的获得
        3.2.2 目的基因的获得
        3.2.3 酶切T5-Cdxa与pcDNA3.1载体,连接转化后鉴定
    3.3 鸡小肠上皮细胞鉴定及表达载体转染
        3.3.1 鸡小肠上皮细胞鉴定
        3.3.2 鸡IEC细胞转染后形态观察
        3.3.3 RNA提取结果
    3.4 Cdxa绝对定量标准曲线建立及各细胞组中表达量的测定
        3.4.1 绝对荧光定量标准曲线的制作
        3.4.2 不同分组中Cdxa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3.5 GLUT2、GLUT5基因在不同细胞组中的表达
4. 分析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录
致谢

(9)幽门螺杆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在免疫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幽门螺杆菌简介
    1.2 幽门螺杆菌流行病学
    1.3 幽门螺杆菌主要抗原
        1.3.1 空泡毒素(VacA)
        1.3.2 尿素酶(Urease)
        1.3.3 热休克蛋白(Hsp)
        1.3.4 外膜蛋白
    1.4 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
        1.4.1 病原学检测法
        1.4.2 病理学检测法
        1.4.3 尿素酶依赖实验检测法
        1.4.5 免疫学方法检测
        1.4.6 分子生物学检测
    1.5 本论文研究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2.1 Hp 相关抗原制备
        1.5.2.2 Hp 单克隆抗体制备
        1.5.2.3 ELISA 平台和胶体金免疫层析平台筛选适用于抗体夹心法的单克隆抗体搭配组合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幽门螺杆菌相关抗原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载体、基因,菌种,质粒及引物
        2.2.2 仪器设备
        2.2.3 主要试剂
        2.2.4 常用溶液及培养基的配制
        2.2.4.0 培养基
        2.2.4.1 DNA 凝胶电泳工作液
        2.2.4.2 蛋白凝胶电泳工作液
        2.2.4.4 超声裂解及亲和纯化工作液
    2.3 实验方法
        2.3.1 幽门螺杆菌全菌抗原制备
        2.3.1.1 接种
        2.3.1.2 收菌和保菌
        2.3.1.3 超声破碎菌体
        2.3.1.4 SDS-PAGE 电泳
        2.3.2 UreaseB 和 Hsp60 基因的获得
        2.3.2.1 引物设计
        2.3.2.2 Hp 全菌基因组提取
        2.3.2.3 PCR 扩增目的片段
        2.3.3 PCR 扩增产物与 pET28a 载体分别双酶切并进行连接反应
        2.3.3.1 双酶切反应
        2.3.3.2 连接反应
        2.3.4 E.coli DH5α和 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3.5 连接产物转化至 E.coli DH5α
        2.3.6 质粒提取(用天根质粒小提试剂盒提取质粒)
        2.3.7 重组质粒的鉴定
        2.3.7.1 菌落 PCR 鉴定
        2.3.7.2 双酶切鉴定
        2.3.7.3 测序鉴定
        2.3.8 转化及阳性克隆的获得
        2.3.9 小量表达及表达条件优化
        2.3.10 大量表达及亲和层析纯化
        2.3.10.1 大量表达
        2.3.10.2 亲和层析
        2.3.11 纯化后蛋白的透析脱盐
    2.4 实验结果
        2.4.1 Hp 全菌抗原制备
        2.4.2 UreaseB 基因和 Hsp60 基因扩增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p 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动物与细胞株
        3.2.2 主要仪器设备、耗材
        3.2.3 主要试剂
        3.2.4 培养基与常用溶液
        3.2.4.1 单克隆抗体制备
        3.2.4.2 ELISA 常用溶液
        3.2.4.3 单克隆抗体纯化常用溶液
        3.2.4.4 HRP 标记抗体常用溶液
    3.3 实验方法
        3.3.1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3.3.1.1 Balb/c 小鼠的免疫
        3.3.1.2 间接 ELISA 检测
        3.3.1.3 细胞融合
        3.3.1.4 阳性克隆的筛选和获得
        3.3.1.5 杂交瘤细胞的亚克隆及扩大培养
        3.3.1.6 腹水的制备及抗体的纯化
        3.3.2 单克隆抗体的鉴定评价
        3.3.2.1 单克隆抗体亚型的鉴定
        3.3.2.2 腹水及纯化后抗体效价的测定
        3.3.2.3 SDS-PAGE 电泳纯化抗体检测
        3.3.2.4 抗体浓度的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小鼠血清的效价分析
        3.4.2 细胞融合及阳性克隆的筛选
        3.4.3 二十一株单克隆抗体亚类的鉴定
        3.4.4 二十一株杂交瘤细胞腹水抗体效价检测
        3.4.5 SDS-PAGE 分析纯化后的抗体
        3.4.6 抗体的鉴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LISA 平台和胶体金免疫层析平台检测 Hp 抗原方法的建立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检测样品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2.3 主要试剂
        4.2.4 常用溶液
    4.3 实验方法
        4.3.1 HRP 标记单克隆抗体
        4.3.2 HRP 标记抗体 ELISA 工作浓度确定
        4.3.3 ELISA 平台筛选适用于双抗体夹心法的单克隆抗体对
        4.3.4 单克隆抗体对在 ELISA 平台上工作浓度的优化
        4.3.5 喷膜
        4.3.6 胶体金标记单克隆抗体
        4.3.7 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条的组装
        4.3.8 胶体金免疫层析平台筛选抗体配对组合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单克隆抗体在 ELISA 平台配对
        4.4.2 单克隆抗体在 ELISA 平台检测灵敏度
        4.4.3 单克隆抗体在胶体金免疫层析平台的配对
    4.5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家族与胃癌细胞对紫杉醇、顺铂耐药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顺铂与紫杉醇耐药SGC-7901细胞亚株的建立
    背景及目的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章 IGFBP-2与IGFBP-3在耐药SGC-7901细胞中的表达变化及作用
    背景及目的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章 IGFBP-2与IGFBP-3通过影响Bcl-2与NF-κB的表达诱导SGC-7901细胞对顺铂与紫杉醇的耐药
    背景及目的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四、应用免疫学方法诊断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初步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海地区早期胃癌患者尿液中对羟基苯丙氨酸检测的临床研究[D]. 王爱平. 青海大学, 2020(02)
  • [2]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D]. 从禹.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3]猫细小病毒JL-3株的分离鉴定及感染实验研究[D]. 杜帅帅.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4]猪病毒性腹泻疾病病原核酸检测技术的研究[D]. 刘正奎.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6)
  • [5]水貂肠炎细小病毒VP2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IPMA方法的建立[D]. 卞赛赛.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6]消化道肿瘤的尿蛋白标志及遗传—环境交互作用研究[D]. 蔡梦.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02)
  • [7]血清PG、CA72-4和TK1对胃癌筛查及诊断价值的研究[D]. 王凯. 郑州大学, 2016(02)
  • [8]转录因子Cdxa对糖转运蛋白基因GLUT2、GLUT5表达的影响[D]. 薛毅. 山西农业大学, 2015(12)
  • [9]幽门螺杆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在免疫检测中的应用[D]. 马健.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5)
  • [10]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家族与胃癌细胞对紫杉醇、顺铂耐药的关系研究[D]. 黄刚. 兰州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免疫学诊断胃黏膜肠化生的初步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