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讲”教育是推进物资集中的保障——浅谈铁路局物资处开展的“三讲”教育

“三讲”教育是推进物资集中的保障——浅谈铁路局物资处开展的“三讲”教育

一、“三讲”教育是促进物资归口的保证——对路局物资部门开展“三讲”教育的浅识(论文文献综述)

王珺[1](1999)在《“三讲”教育是促进物资归口的保证——对路局物资部门开展“三讲”教育的浅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叶萌[2](2019)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时代,我国流通业进入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流通体制,构建现代化的商品流通体系已成为极为迫切的任务。当今世界,标准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其已成为一个国家、产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技术要素,成为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所普遍遵守的技术规则,而标准化作为一种技术制度,是管理和规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撑,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标准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乃至综合实力的强弱,其在便利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技术进步、规范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如果说流通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那么标准化则是流通业发展的基础支撑、技术导向和战略依据,是实现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这一“硬实力”战略目标的重要“软实力”战略手段。当前,尽管部分专家学者已从管理学角度对于流通业标准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然而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有关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则相对较少,故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将标准推向国际商品流通市场竞争的前沿”和“我国流通业发展新时代、新常态对标准化提出的战略需求”的两个大背景下,深入系统地研究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影响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以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影响为切入点,提出以下4个需要在研究过程中重点解决的问题:一是标准化究竟是如何通过其经济作用来影响流通业发展的?二是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经济影响的程度效果如何?三是当前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如何、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有哪些?四是基于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经济影响程度的结果分析,结合当前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启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提升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推动我国流通业发展的经济作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有关标准化经济效应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流通业标准化相关概念、核心问题等基本原理的阐释,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有关理论首先从宏观视角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的作用机制、从微观视角分析了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标准化无论是对流通业的整体发展和还是对流通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过程而言均具有积极作用。之后,本文选取成本、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对外服务贸易作为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经济影响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5个方面,在就标准化对上述5个方面的影响机理进行简要阐释后,运用我国流通业发展及其标准化工作过程中的相关经济数据,分别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和扩展后的C-D生产函数模型,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异方差检验、自相关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从中观层面对定性理论分析进行了定量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的成本、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对外服务贸易均具有正向影响,其中: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成本的社会物流总费用将会下降0.208384%,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可以降低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成本。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与代表其技术创新水平的专利申请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动态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对其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增强可以减少其技术创新活动的重复性,并加速相关创新成果的传播和扩散;另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也对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以专利为代表的丰富技术创新成果可以为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提供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与代表其市场结构情况的市场集中度之间同样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动态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对其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流通业的市场结构,尽管我国流通业的市场集中度不高,但标准化可以强化执行相关标准流通企业的市场势力,同时提高商品流通市场准入门槛,规范其市场秩序;另一方面,我国流通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也对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说明我国流通企业的市场地位可以通过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同时为强化这一市场地位需要更多优质、保证良性竞争的标准来支撑引导。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增长的人均产出将会增加(或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0.187583%,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其产出增长。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水平的对外服务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将分别增加0.036979%和0.054960%,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其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随后,本文基于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梳理,分析了其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建设发展现状、成功经验与特点的比较,从中总结了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发展的启示。研究发现我国流通业的标准化建设中仍在标准本身、标准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着弊端,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对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及其作用的认知有偏差和误区、观念亟需转变,与流通业标准化有关的法律法规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流通业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僵化,流通业标准化的运行机制滞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实施和监督机制仍不健全;而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实行自愿性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体系、拥有多层次的商品流通领域技术法规体系、具备完善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实施监督体系、制定规范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由检验机构参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起草和审查、通过政府授权民间机构主导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管理体制、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制修订均遵循市场化原则、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服务呈现信息化趋、得到国家财政的有力支持且流通业标准化经费的来源呈现多元化、将本国流通业国家标准的战略定位转向国际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在标准体系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战略定位等层面具有借鉴意义。最后,本文从将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上升到产业战略和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我国实施流通业的标准化战略与促进其标准化水平提升的路径对策,主要包括:在指导思想上,应把提高我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适应性和国际竞争力作为核心要务,应把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作为根本原则,应把支撑和引导我国流通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最终目的;在发展导向上,应把注重制定具有自主技术创新成果的流通标准作为今后发展导向,应把有效采用国际标准和积极参与重点领域的国际标准竞争作为流通业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导向,应把以自愿性标准为基础的体制作为流通业标准化体制转变的发展导向,应把重点支持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流通标准作为发展导向;在发展目标上,应按“两阶段”和可操作性强的原则,分别确定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在发展重点上,应把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重点在覆盖商业、物流业两个主要行业领域的基础上,还要包括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重要产品追溯、居民服务、商务服务以及其他与商品流通相关行业等领域的标准;在主要措施上,应健全提升流通标准独立自主创新技术含量的机制,建立参与流通业国际标准竞争的机制,建立以自愿性、推荐性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模式,完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环境,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的基础条件建设,实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推动工程。

高冠龙[3](2017)在《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国民经济得到初步恢复和发展。然而由于“左”的思想未得到彻底纠正,经济工作中出现了以“左”的经济部署、不切实际的经济发展目标和急于求成的经济发展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新冒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随着工作重点的转移和思想解放的深入,国民经济调整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也开始起步。为了纠正经济工作中“左”的错误,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79年4月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召开有中央各部门和地方相关负责人参加的中央工作会议。李先念在会议开幕时发表重要讲话,该讲话成为指导此次会议和国民经济调整的纲领性文件。4月6日至28日,会议围绕着国民经济调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大主题展开了讨论。关于国民经济调整,与会者主要对调整的三个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即为什么调整、调整什么、如何调整。具体来说,首先,会议通过分析形势、摆出矛盾、找出原因,逐渐对我国的经济形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严重性、国民经济出现比例失调的原因有了更为准确的认识,从而初步对国民经济调整的必要性达成了一致。其次,以李先念在会议开幕时的讲话为基础,会议从比例关系、规模结构、社会政策三个方面对国民经济调整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建议。会议提出,此次国民经济调整的主要内容应是:调整比例关系,贯彻农、轻、重的方针;调整规模结构,精简基本建设和引进项目;调整社会政策,改善人民生活。最后,会议围绕着如何开展调整进行了讨论。会议提出为做好调整工作,应着重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党的领导、做好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经过讨论,对于即将进行的国民经济调整,与会者在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这三个问题上初步达成了共识,提出的许多意见建议推动了国民经济调整的开展。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会议主要对三个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即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企业的整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会议指出当时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主要弊端在于过于集中,要以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企业的积极性为原则,首先对企业管理体制、财政体制和对外经济贸易体制进行改革。这些改革的核心都是中央对地方和企业进行放权让利。会上不仅有改革设想和建议措施,广东省主要负责人还为使广东在对外开放中“先走一步”进行了努力。会议提出当时我国的企业尚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因此应以建立、健全责任制为核心开展企业整顿,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企业的增产节约。会议围绕着邓小平在理论务虚会上发表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讨论了如何从中国国情出发,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以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安定团结的环境。同时会议还讨论了与之相关的如何正确处理解放思想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以及如何全面地、正确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会议讨论的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问题中,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有利于巩固国民经济调整的成果,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整顿企业、实现企业的增产节约,能从根本上推动国民经济调整的顺利进行,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此次会议决定按照“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会后,国民经济调整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大量吸收了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的讨论成果,并在会议精神的指导下逐步展开。但由于经济工作中“左”的思想并未根本清除、对经济工作的认识存在片面性以及本位主义思想等原因,会议关于国民经济调整的决定并未得到全面贯彻执行。但会上关于企业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和对外经济贸易体制的改革设想则得到了较好贯彻落实。尽管会议精神和部分观点并未得到很好贯彻,但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仍有着重要历史意义。此次会议一定程度上统一了党和政府高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并为国民经济调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认识基础,从而推动了调整和建设进程。此次会议的主要特点在于:既有问题意识,又有攻坚决心;既有务实,又有务虚;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但此次会议也有着自身的历史局限,主要是没有从根本上纠正经济工作和思想中的“左”的错误,没有充分发挥统一思想、集思广益的作用,以及没有采取措施保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但这些并不能影响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李继承[4](2007)在《关于物资采购中的党风廉政建设的问题》文中提出

唐绮颖[5](2019)在《龙溪专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文中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形成席卷全国的高潮,至1978年后才逐渐收尾,是建国后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一场群众运动。这场运动不但改变了一代青年的人生道路,还涉及到亿万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是我国发展史上一大重要事件。本文以龙溪专区的知识青年为个案,主要着眼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上山下乡运动,从知青下乡前的社会动员与心态分析,下乡时的政府安置与生产生活,返城后的就业安置与问题解决等诸多方面,对该群体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探究,以期还原特定历史情境下龙溪专区知识青年的心境与行为,为填补本区域知青史研究的空白、把握福建省乃至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整体走势做出贡献。

庄杰[6](2001)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全党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早在十年以前,甚至更早的时候,江泽民就对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十四大以来,他多次就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作出过重要指示,提出了“党对企业在政治上的领导权决不能丧失”的着名论断。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坚持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地位,充分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是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推动和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同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也使国有企业党的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对企业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认真总结实践中的问题与做法,以改革的精神积极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党建工作的新路子,才能保证党对企业在政治上的领导权不会丧失,才能使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着重论述了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五个方面内容:(1)充分发挥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主要阐述了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正确定位问题,分析了影响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发挥的因素及其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2)大力加强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主要阐述了领导班子建设是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关键,对于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分析了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的目标要求,同时,强调了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健康成长机制的重要性。(3)毫不动摇地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主要论述了依靠工人阶级是党永远不可动摇的根本政治原则,这也是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保证。重点分析了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职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在具体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方面必须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突出三个重点、坚持四个制度。(4)加强和改进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突出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现代企业制度下搞好国有企业的重要环节,是国有企业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力保证。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探索新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在改进和创新上下工夫,以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5)高度重视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员队伍建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国有企业党员队伍建设出现了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只有高度重视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员队伍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极大地增强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的竟争能力。 通过全文的论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在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仅不排斥企业党组织发挥应有作用,而且作为开放系统的现代企业制度,还应积极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企业党组织而言,也应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契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按照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大胆实践,逐步完善,使企业党建工作在转变中适应,在改进中加强,在继承中创新,把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闫辰[7](2015)在《现代国家治理视野下中国执政党决策机制的变革与优化》文中研究指明在社会主义民主体制正当性和国家治理能力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转化机制,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关键环节和现实需要。在既有政治体系框架内,实现中共执政决策机制的民主化变革是适应这一需要的有效路径。这是因为,以“责任”、“透明度”和“回应性”为导向推动中国执政党决策机制的变革优化,可以为构建更有效、更具合法性的国家治理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能够减轻中共面临的“多元竞选性民主选举”的改革压力,以及规避由此可能产生的风险。从现实层面来看,中共执政决策机制的民主化变革,既关系到当代中国政治体系的内部权力组织结构和职能关系的变化,又关系到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结构—功能”转型。在这个角度上来讲,制约中国执政党决策机制功能发挥的制度性问题,不仅源于执政党决策机制本身的结构和运行的种种“顽疾”,又源于执政党决策机制的变革优化还不适应现代国家治理的规范要求。从理论研究层面来看,既有研究所涉及到的研究变量都是只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国执政党决策机制的变革一个侧面,通过何种分析框架综合全面的解读中国执政党决策机制的形成变革的因果逻辑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有鉴于此,将中国执政党决策机制的变革融入到中国国家治理模式变迁的宏观环境中考察,并从现代国家治理的规范要求出发探讨中国执政党决策机制的优化,不仅可以清晰地勾勒中国执政党决策机制演进变革的因果逻辑,而且也能够提出更合理的策略措施优化执政党的决策机制,使之适应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基于这一研究旨趣,本文从中国现代化路径转换入手,剖析中国国家治理模式转型变迁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以“国家治理模式转型”为“宏观结构—制度背景”,解释中国执政党决策机制变革的因果逻辑,分析其内在结构和过程运行的特点变化,并从现代国家治理的规范性要求出发,以“开放式决策”实践经验为现实参照,从“结构—过程”两个维度出发探讨中国执政党决策机制优化的策略选择。

黄建[8](2010)在《治理视阈下中国地方工商业联合会之功能研究 ——以我国B市为考察对象》文中研究说明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转型。随着总体性向分散性社会形态的演变以及治道模式由统治向治理的变革,所带来最为显着的成果便是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社会组织功能的重塑。各种各样民间组织的大量涌现是我国社会结构重新分化组合的产物,也是社会整体进步的典型表现,从而共同推进着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双重需求下,中国工商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为工商联)作为一种民间商会组织日益走上了公共管理的“前台”,依托其特有的治理优势,发挥着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多项重要功能,成为了推动各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本文以社会转型为基本的研究背景,以治理理论作为基本的分析框架,选取我国B市工商业联合会为研究对象,聚焦于治道变革与工商联治理功能交互关系的生发规律之上,全景式地展现工商联在地方治理系统中的角色特征和功能履行状况,并通过对其公共管理绩效的测量和评估,归纳得出现时态中B市工商联总体上存在着“治理失灵”的客观状况,即其在地方公共事务管理中所发挥的实然功能与预期功能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作者认为,除去B市社会发展水平和非公有制经济总体实力等客观因素制约外,工商联功能履行受滞的根本原因源于其在地方治理体系中结构构成之缺陷。具体而言,一是工商联既是党委所属人民团体又是地方民间商会的二元复合“身份”之特殊定位,要求它既要凸显人民团体强的政治统战性,又要突出商会组织强的经济服务性;既要当好官方的代理人,又要成为民营企业的代言人。双重的角色结构使工商联的工作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并在职能运行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着严重身份冲突和角色紧张。基于地方行政主导管理模式的制约,使得工商联在工作价值的目标选择上必然偏向党政部门,其工作重心自然主要落在执行和完成党政部门交予的政治任务之上,而作为地方商会的各项功能便无暇顾及,往往造成民间管理功能缺乏,经济服务功能缺失,无法切实成为会员企业利益的“代言人”,从而难以为之提供优质、高效的“俱乐部”产品。二是工商联对党政部门高度的依附性又直接制约着其自律发展和自主治理能力的提升,使其在治理体系中因“无位”而“无权”;因“无权”而“无为”,造成的恶果是对外难以与相关地方治理主体形成共享权力、合作博弈的结构关系,而对内则无力构建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和完善、顺畅的运行机制,最终共同阻滞着其公共管理功能的有效发挥,令其难以真正扮演好地方治理主体之角色。基于此,作者认为提升工商联管理能力的核心在于“调结构”,即改变工商联、民间商会双重复合结构,对其治理角色进行科学分离。在地方治理体系中重塑二者之地位与功能,使工商联与民间商会各归其位、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并行发展,从而实现“保功能”、“促发展”之目标。结合B市现时的行政环境和公共管理之特征,改革后的工商联应专职作为党委下设的政治团体,统战性是其根本属性,并明确赋予其民间商会的主管部门之地位。其功能在于宏观管理、科学指导和推进民间商会的建设,通过政治统战、思想教育、政策引导等功能的履行,当好民间商会和地方党政部门之间的“连通器”和“协调阀”;利用自身治理角色之优势,为民间商会争取发展资源、排除运行障碍,协助其顺利地“嵌入”地方党政治理的框架之中;打造和谐的政会关系,着力推进民间商会与相关治理主体良性合作、共同发展局面之形成,使民间商会驶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而体制分离后的民间商会则专职作为地区的总商会,紧紧依托其民间性和经济性“做文章”,“在商言商”,切实当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企业的“娘家人”,在商务服务、行业自律、会员维权、自主治理等方面苦练“内功”,并遵循工商联的引导与协调,致力于塑造科学的外部角色关系和健全自身的内部治理结构,不断增强其民间管理和经济服务的能力,进而有力地彰显其在地方治理体系中的独特功能。全文共分为五章。导论部分是对本文研究的主题和研究过程的概括性说明。主要包括选题的缘由、现有的文献综述、研究基本设计以及研究价值等基本问题。作者以行政环境的变迁和治道变革为背景,说明以中国工商业联合会联为代表的民间组织的兴起是我国社会结构关系深刻调整的典型表现,其对于推进和影响我国公共治理之进程作用关键。而对于现行研究弊端的分析,则形成了作者研究的基本切入点。同时,在此基础上作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设计,明确了研究的主旨和基本的研究对象,阐释了研究方法的选择和理论工具、分析工具的选用的理由和依据,并归纳了本文的研究创新点与研究意义所在。第一章主要勾勒和剖析了公共治理与中国工商联之间的交互关系特征及其演进之规律。首先,作者阐释了公共治理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并以此说明公共治理是行政生态环境变迁的产物,正是在单一统治向多元治理过渡的进程中,工商联等民间组织才日渐成为了公共管理的主体。其次,作者对本文研究对象——工商联进行了介绍并归纳了其角色特征,突出说明工商联的公共管理功能是在治道演变的进程中持续发展和完善这一基本观点。最后,结合文章研究的主旨,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论述了工商联在治理体系中的应然功能,为其后评估B市工商联管理功能履行的优劣确立了参照标准。第二章主要阐释我国B市工商联的生成、发展的变迁规律。第一,从历时态和共时态的角度考察和揭示了我国B市工商联的形成轨迹和发展现状,其重点在于描绘工商联生发过程中职能内容的变化。第二,依据其发展历程探索出B市工商联在地方治理体系中的管理特征和发展规律,并分析得出国家政策、非公经济、政会关系、企业需求是B市工商联功能演进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三章主要对我国B市工商联在地方治理体系中功能实际履行状况进行了展示和评估。作者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和个案描述的方式,通过实地观察和无结构访谈,横纵相结合、全景展示了B市工商联的职能运行状况。其中依据工商联职能定位和结构构成特征,分类列举和描述了工商联(总商会)、工商联直属商会、工商联下级组织各自的职能内容。同时,以工商联职能履行为焦点问题,分别与B市工商联的领导班子成员、工商联下属商会组织负责人等进行了专门访谈,全面收集了工商联功能发挥受滞的各类信息,并对材料信度、效度进行了对照和鉴别。在此基础上,作者针对不同主体的职能内容和履行现状逐一进行了测评,其具体的评估结果为:作为地区总商会的工商联,其政治统战功能的履行状况远优于经济服务之功能,民间商务管理能力偏差,尚无法成为会员真正的“代理人”和“娘家”;工商联的直属商会组织因其自主治理和自律管理能力有限,因此导致其经济服务的职能种类偏少、服务的层次与水平偏低,难以作为“俱乐部”组织切实为其会员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集体产品;而工商联下级组织由于受制于管理体制和资源供给之约束,商务服务范围更加狭窄,民间服务能力更加低下。总体而言,B市工商联商会服务功能的发展已严重滞后于该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其距离名副其实的公共治理主体尚存在着相当的差距。第四章采用结构——功能的分析方法探索B市工商联功能履行现状产生的原因。首先,对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原理进行了诠释,并对该方法应用于工商联治理功能研究的适宜性进行了论证。作者认为,只有将工商联置于地方公共治理的体系之中,并紧密依托现行党政治理的架构和其结构构成特征,方能寻找到其功能履行状况之成因。事实证明,工商联在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和结构安排直接决定了其功能的运行状况,正是工商联治理角色结构的非合理设置严重制约了其功能的实际发挥。其次,剖析了B市工商联的结构特征对功能的现实影响。作者认为除去B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程度和水平等客观因素,工商联在地方治理体系中的基本定位和二元复合的角色构成是阻却其功能正常发展的根本原因。工商联在地方治理体系中独立地位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其治理能力低下,而双重代理的身份和对党政部门高度的附属又极大地造成了其角色紧张,令其只能成为党政部门的“附庸”,而难以成为非公有制经济的“代言人”。在此根本原因的规制下,工商联在治理体系中由角色的缺陷又导致了一系列关系结构的失衡。对外工商联无力与相关治理主体进行正常的博弈和平等的合作,对内工商联缺乏科学的治理结构和顺畅的运行机制,从而共同造成了工商联现实治理的失灵状态。第五章主要聚焦于工商联的改革和发展问题。为了破解工商联治理的难题,文章认为必须对工商联进行体制的改革和结构的创新。作者首先提出了工商联改革的基本原则,为其改革确立了根本方向与评判准则。其次,阐释了工商联改革理论工具选用的依据。作为民间社会组织,工商联的改革无法脱离国家——社会关系的基本理论框架。依据我国现实的社会结构特征和政会关系的特殊性,本文弥合并超越了法团主义与自由主义界限,综合多种理论工具分析的优势,选择镶嵌式自主性理论作为工商联体制创新的指导理论,将工商联改革的聚焦点放置在体制的分离和职能的重塑之上。研究认为,工商联和民间商会只有进行角色的分离,做到各自归位、各司其职、协同配合,方能避免现行双重代理体制下产生的身份冲突和角色紧张,形成共赢的发展局面。改革后工商联角色应定位为党委下设的群团组织,专职管理民间商会,以政策引导、思想教育、协调协助等为主要方式促使民间商会获得党政部门的认可和支持,破除民间商会发展的各种障碍,使其有效地“嵌入”地方党政治理的体系之中。而民间商会则单独组建,严格定位为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自治性组织,在工商联的协调和地方政府的支援下,致力于增强其自主治理能力,积极为会员提供各项“俱乐部”产品,发挥行业自律、利益维护、经济服务等功能,持续扩大其在地方治理中的影响力。再次,在工商联、民间商会角色重构的基础上,还应科学构建二者在治理体系中的各类关系结构,在新的体制框架下重新审视和理顺以工商联、民间商会为中心的各种互动关系,营造出有利于其治理功能发挥的外围环境,设置出其内部科学健全治理结构,从而持续提升工商联、民间商会的公共治理绩效,最终满足B市经济、社会发展之需求。结语主要从中国的社会转型、公共行政改革和工商联为代表的民间组织的交互关系角度梳理了全文的研究脉络,归纳了研究的中心思想。着重说明工商联与民间商会的结构改革和职能的重塑将是一个持续发展和不断演进的过程,其根本依据在于生态环境和公共治理的发展程度,而在此基础上工商联管理功能的拓展也必将深化和验证着公共治理理论,从而有力推进着善治目标的实现。

欧阳清[9](1982)在《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基础知识讲座 第三讲 成本控制》文中研究表明 成本控制是促进成本计划全面完成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介绍了成本计划之后,我们将进一步讲述成本控制。一、成本控制的意义和要求“成本控制”是个引进语,它源于美国的《会计控制法》,此法是在本世纪三十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研究院制定的。所谓成本控制,就是在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成本形成的各项具体活动进行指导、限制和监督,如果发现偏差,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推广先进经验,改进工作缺点,使各项具体的和全部的费用消耗,符合有关成本的各项法令、方针和政策,控制在原来规定的范围内,达到以较少的劳动消耗,创造较多的社会适用产品的目的。成本控制的基本程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龚建奎[10](2014)在《重钢江南新区铁路枢纽系统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重钢集团环保搬迁工程将解决自身结构优化问题,有效改善重庆市主城区的环境质量。在搬迁过程中,整合重组周边其他小型钢铁企业,促进全市统一对高能耗、高污染的小钢铁企业的关停和淘汰工作,并在环保搬迁过程中实施原材料战略调整,改善高炉入炉品种,拟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努力提高对重庆市内和周边地区低品位铁矿石的利用率。钢铁物流的建设是整个钢铁企业发展战略最重要的一部分。环保搬迁后的重钢物资运输规划将是重钢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规划子项,在铁路、公路和水路三种运输方式中,大渡口老生产区铁路运输占据着较大的比例,在重钢江南新区未来的大规模生产经营中,铁路运输仍然是最主要的运输方式。本文研究将一些项目管理的知识引入到可行性研究的内容里来,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较全面系统的可行性分析框架。文章根据重庆市的发展规划和经济发展速度,对钢材消费需求等相关因素进行综合预测,重庆钢材需求量将保持稳定增长,重钢面临西部大开发和这次市政府支持环保搬迁的契机,对公司建设铁路物流运输枢纽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对公司的发展市场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重钢有较好的市场竞争优势,其产品有良好的市场前景,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建设一个先进的铁路运输枢纽,是保证生产的连续,提高原材料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和运营费用,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的有力保证。根据重钢江南新区的地理位置和实际发展规划,论文提出了三种建设方案,贯彻“实用、适度超前和节约”的基本原则分析了三种方案的优缺点,给出了一种推荐方案,且根据推荐方案进行了投资估算和融资方案分析;通过财务敏感性分析发现,项目对于价格的变化比生产能力的变化更敏感;对项目的风险性进行了分析,并根据风险性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及对项目的影响程度对本项目面临的风险进行了分类,对市场风险、人才风险、经营风险等较大风险以及严重风险中给出相应的应对措施。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本项目建设是必要的,经济上是合理的,技术上也是可行的,其建设经验可作为其他相关企业建设的参考。

二、“三讲”教育是促进物资归口的保证——对路局物资部门开展“三讲”教育的浅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讲”教育是促进物资归口的保证——对路局物资部门开展“三讲”教育的浅识(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与评价
        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对已有研究的简要评价
    1.3 研究范围界定
        1.3.1 流通业研究范围的界定
        1.3.2 流通业标准化对象研究范围的界定
        1.3.3 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产生经济影响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资料说明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资料说明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点
        1.6.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流通业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及其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
    2.1 商品流通及其过程
    2.2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内涵与特征
        2.2.1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内涵
        2.2.2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特征
    2.3 流通标准化的原理与形式
        2.3.1 流通标准化的原理
        2.3.2 流通标准化的形式
    2.4 流通标准化与流通差异化的关系
    2.5 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的宏观作用机制研究
    3.1 标准化对促进流通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分析
        3.1.1 标准化在规范商品流通市场运行秩序中的作用
        3.1.2 标准化在推动流通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3.1.3 标准化在维护流通业发展安全中的作用
    3.2 标准化对提高流通业经济效益和全社会福利水平的作用分析
        3.2.1 标准化在提高流通企业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3.2.2 标准化在提高流通业整体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3.2.3 商品流通领域内标准化的实施在提升全社会福利水平中的作用
    3.3 标准化对推进商品贸易流通现代化的作用分析
        3.3.1 标准化在协调和促进商品贸易流通中的作用
        3.3.2 标准化在处理商品贸易流通纠纷中的作用
        3.3.3 标准化在建立国际商品贸易流通优势地位中的作用
    3.4 标准化对推动流通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作用分析
        3.4.1 标准化在加速商品流通领域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3.4.2 标准化在带动流通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中的作用
    3.5 标准化对加快流通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作用分析
        3.5.1 标准化在流通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3.5.2 标准化在流通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3.6 标准化对提升流通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分析
        3.6.1 标准化在流通企业科学管理中的作用
        3.6.2 标准化在构筑流通企业竞争优势中的作用
        3.6.3 标准化在影响流通业市场结构中的作用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的微观作用机制研究
    4.1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的贡献分析
        4.1.1 标准化对降低流通企业成本的贡献
        4.1.2 标准化对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的贡献
        4.1.3 标准化对维护流通企业客户关系的贡献
        4.1.4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技术创新的贡献
        4.1.5 标准化对减少流通企业风险责任的贡献
    4.2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领域分析
        4.2.1 标准化对商品或服务数量变化的影响
        4.2.2 标准化对商品或服务价格变化的影响
        4.2.3 标准化对生产经营成本变化的影响
        4.2.4 标准化对交易成本变化的影响
        4.2.5 标准化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变化的影响
    4.3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创造价值活动的影响分析
        4.3.1 流通企业的价值创造链
        4.3.2 流通企业创造价值主要活动中标准化的影响
        4.3.3 流通企业创造价值次要活动中标准化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
    5.1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
        5.1.1 标准化对流通业成本影响的机理分析
        5.1.2 研究假设
        5.1.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5.1.4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1.5 实证检验结论
    5.2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5.2.1 标准化与流通业技术创新的互动机理分析
        5.2.2 标准专利化趋势对流通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
        5.2.3 研究假设
        5.2.4 变量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5.2.5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2.6 实证检验结论
    5.3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市场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5.3.1 标准化对流通业市场结构影响的机理分析
        5.3.2 研究假设
        5.3.3 变量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5.3.4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3.5 实证检验结论
    5.4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产出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5.4.1 标准化对流通业产出增长影响的机理分析
        5.4.2 研究假设
        5.4.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5.4.4 基于扩展后C-D生产函数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4.5 实证检验结论
    5.5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5.5.1 标准化对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的机理分析
        5.5.2 研究假设
        5.5.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5.5.4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和主成分法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5.5 实证检验结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与发达国家的比较研究及经验借鉴
    6.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6.1.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6.1.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总体状况与成就
        6.1.3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状
    6.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6.2.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6.2.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问题的成因
        6.2.3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影响
    6.3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及经验分析
        6.3.1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概况
        6.3.2 发达国家流通业的标准化体制
        6.3.3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与特点
    6.4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建设对我国的借鉴启示
        6.4.1 流通业标准体系建设层面的借鉴启示
        6.4.2 流通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层面的借鉴启示
        6.4.3 流通业标准化运行机制层面的借鉴启示
        6.4.4 流通业标准化战略定位层面的借鉴启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路径与对策
    7.1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指导思想
        7.1.1 以提高我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适应性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要务
        7.1.2 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为根本原则
        7.1.3 以支撑和引导我国流通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
    7.2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导向
        7.2.1 注重制定具有自主技术创新成果的流通标准
        7.2.2 有效采用流通业国际标准并积极参与商品流通重点领域的国际标准竞争
        7.2.3 向建立以自愿性流通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体制转变
        7.2.4 重点支持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流通标准
    7.3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目标
        7.3.1 总体目标
        7.3.2 具体目标
    7.4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重点
    7.5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主要措施及建议
        7.5.1 健全提升流通标准独立自主创新技术含量的机制
        7.5.2 建立参与流通业国际标准竞争的机制
        7.5.3 建立以自愿性、推荐性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模式
        7.5.4 完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环境
        7.5.5 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的基础条件建设
        7.5.6 实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推动工程
    7.6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研究的主要结论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成本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附录B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附录C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相关研究对象的界定
    五、创新点和难点
    六、研究方法
第一章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的由来
    第一节 “文革”结束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一、“文革”结束后我国的经济形势
        二、“文革”结束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三、1977、1978年我国经济形势的好转
    第二节 经济工作中出现新冒进
        一、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中“左”的错误
        二、不切实际的经济发展目标
        三、急于求成的经济发展政策
        四、新冒进对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
    第三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国民经济调整的酝酿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国民经济调整的酝酿
    第四节 中央工作会议的筹备与召开
        一、中央工作会议的筹备
        二、会议名单及分组
        三、会议的主要经过
        四、李先念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对会议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 关于国民经济调整的讨论
    第一节 国民经济调整的必要性
        一、如何认识我国的当前形势
        二、如何认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严重性
        三、如何认识出现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原因
    第二节 国民经济调整的主要内容
        一、调整比例关系,贯彻农、轻、重的方针
        二、调整规模结构,精简基本建设和引进项目
        三、调整社会政策,改善人民生活
    第三节 调整国民经济的主要原则
        一、调整国民经济的首要任务是统一思想
        二、调整国民经济的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
        三、调整国民经济的重要环节是做好宣传工作
        四、调整国民经济的前提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第三章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若干问题的讨论
    第一节 以放权让利为核心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一、经济管理体制的主要弊端:权力过于集中
        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则:集中与分散有机结合
        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放权让利于地方和企业
    第二节 对企业进行挖潜、革新、改造
        一、以建立、健全责任制为核心开展企业整顿
        二、多种途径实现企业的增产节约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从国情出发,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现代化建设营造安定团结环境
第四章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与评价
    第一节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
        一、国民经济调整在争论中推进
        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开始起步
    第二节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的评价
        一、会议的历史意义
        二、会议的主要特点
        三、会议的历史局限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关于物资采购中的党风廉政建设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体制, 优化物资采购工作权力配置
二、规范方式, 改变物资采购活动由“暗箱操作”为“阳光交易”
三、严把关口, 把监督贯穿于物资采购全过程之中

(5)龙溪专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初起——潮涌下乡
    第一节 上山下乡运动的社会动员
    第二节 上山下乡运动前的心态分析
第二章 发展——安家落户
    第一节 知青下乡安置地点的选择
    第二节 知青下乡后的安置方式
    第三节 知青安置经费的补助和使用
第三章 高潮——适应图存
    第一节 适应艰苦的乡村生活
    第二节 食不果腹:知青吃饭问题
    第三节 同工不同酬:知青劳动问题
    第四节 无处栖身:知青住房问题
    第五节 命运多舛:女知青的艰难
    第六节 摆脱贫乏的精神生活
    第七节 扎根农村,努力作为
第四章 落幕——返城归根
    第一节 知青回城与就业安置
    第二节 遗留问题的解决
第五章 龙溪专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区域特色
    第一节 拥有全省人数最多的“老知青”群体
    第二节 拥有全省最大的华侨农场和一定数量的归侨知识青年
    第三节 知青下乡安置以地区内跨县安置为主,安置条件相对优越
第六章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 论文选题的确定
    二、 现代企业制度及其主要特征
    三、 有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关系
    四、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给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
第一章 充分发挥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第一节 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定位问题
        一、 正确把握定位问题必须坚持的两个原则
        二、 关于国有企业党组织定位的几种错误认识
        三、 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正确定位
    第二节 现代企业制度下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基本实现形式
        一、 保证、监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国有企业的贯彻执行
        二、 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
        三、 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
    第三节 影响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发挥的因素及其成因
        一、 思想认识不到位
        二、 宏观经济因素制约
        三、 企业文化发育不良
        四、 运行机制难适应
    第四节 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方法与对策
        一、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认识水平
        二、 深化内部改革,发挥党组织的威力
        三、 理顺运行关系,寻找最佳位置
        四、 改革人事制度,健全管理监督保证机制
        五、 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工作后劲
        六、 选拔优秀人才,提高管理水平
        七、 改善工作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八、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二章 大力加强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
    第一节 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 建设好企业领导班子是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关键
        二、 建设好企业领导班子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 建设好企业领导班子也是其自身发展和完善的客观需要
    第二节 进一步强化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
        一、 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的目标要求
        二、 优化领导班子的整体结构
        三、 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
        四、 提高领导班子的业务素质
        五、 坚持民主集中制,保证在重大问题上的统一行动
        六、 加强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
    第三节 建立有利于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健康成长的机制
        一、 抓好经常性的考核工作
        二、 建立有效的选拔任用机制
        三、 建立和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
第三章 毫不动摇地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
    第一节 依靠工人阶级是党永远不可动摇的根本政治原则
        一、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二、 坚定不移地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
        二、 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是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保证
    第二节 现代企业制度并没有改变国有企业职工的主人翁地位
        一、 主人翁地位问题的提出
        二、 主人翁地位的基本含义
        三、 现代企业制度并没有削弱和动摇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第三节 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职工思想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 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职工思想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二、 解决国有企业职工思想认识方面问题的主要途径和对策
    第四节 把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落到实处
        一、 在指导思想上,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二、 在保障措施上,要突出三个重点
        三、 在实现途径上,要坚持四个制度
第四章 加强和改进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第一节 思想政治工作是搞好国有企业的重要环节
        一、 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的有力保证
        二、 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有力保证
        三、 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有力保证
        四、 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内部安定、和谐的有力保证
        五、 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和培育“四有”职工队伍的有力保证
        六、 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有力保证
    第二节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具有时代特色
        一、 增强广大职工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
        二、 增加广大职工搞好国有企业的动力
        三、 转变广大国有企业职工的观念
        四、 提高广大国有企业职工的素质
    第三节 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一、 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二、 充分体现时代特色,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三、 以人为本,以活动为载体,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四、 抓好六个结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
    第四节 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 党组织要切实承担起做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责
        二、 坚持宏观指导,实行科学管理
        三、 建立一支精干、稳定、高素质的企业政工队伍
第五章 高度重视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员队伍建设
    第一节 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员队伍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一、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是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基础
        二、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是增强国有企业凝聚力的根本保证
    第二节 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员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 企业党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对党员队伍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员队伍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一、 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员队伍的教育工作
        二、 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员队伍的管理工作
    第四节 充分发挥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 企业党员要成为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模范
        二、 企业党员要成为国有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模范
        三、 企业党员要做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带头学习的模范
结束语: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把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主要参考书目文献
后记

(7)现代国家治理视野下中国执政党决策机制的变革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海外学者关于中国执政党决策机制的研究
        (二)国内学者关于中国执政党决策机制的研究
    三、研究理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理路
        (二)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一)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二)结构——过程分析方法
        (三)案例分析法
        (四)文献分析法
    五、研究可能的贡献与不足
        (一)可能的贡献
        (二)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构建
    一、核心概念的厘定
        (一)治理与国家治理
        (二)决策、政治决策与政治决策机制
        (三)中国执政党决策机制
    二、分析框架的理论基础
        (一)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理论
        (二)政党—国家—社会关系理论
        (三)现代国家治理理论
        (四)政党适应性理论
    三、分析框架的构建及内在逻辑
        (一)三个分析面向:现代化路径、国家治理模式与执政党决策机制变革
        (二)三个面向之间的结构性关系及其内在逻辑
第二章 现代化路径转换向度下中国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型变迁
    一、全能型国家治理:内涵意蕴、生成机理与运作逻辑
        (一)内涵意蕴:基于政党—国家—社会关系的维度
        (二)生成机理:革命式现代化路径及其内在悖论
        (三)运作逻辑:权力组织网络的“高度集权化”
    二、市场型现代化启动下的国家治理转型:轴心机制与主题线索
        (一)轴心机制:市场型现代化逻辑下的政党—国家—社会关系变革
        (二)主题线索:实现政治权威、社会活力与发展秩序的有机统一
第三章 全能型国家治理模式下的执政党决策机制:结构特征、运行特点与反馈作用
    一、结构特征:基于构成要素的分析
        (一)决策理念:革命色彩与理想主义
        (二)权力运行:高度集权与非制度性
        (三)沟通参与:单向封闭与不平衡性
        (四)信息系统:非常规化与沟通障碍
        (五)咨询系统:强依附性与功能偏差
        (六)监督机制:历史惯性与形式主义
    二、运行特点:基于案例的过程分析
        (一)冒进与反冒进:中共八大经济决策的过程分析
        (二)反冒进与反反冒进: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改变八大决策的过程分析
        (三)运行特点的嬗变:从“民主集中制下的集体协商”到“少数人专断式决策”
    三、反馈作用:两大缺陷必然诱发两大危机
        (一)权力关系失衡加深治理危机
        (二)利益协调失效诱发执政危机
第四章 后全能型国家治理下的执政党决策机制:结构特征、运行特点与反馈作用
    一、结构特征:基于构成要素的分析
        (一)决策理念:世俗理性与开放灵活
        (二)权力运行:合理分权与透明规范
        (三)沟通参与:多维互动与协商磨合
        (四)信息系统:渠道多元与运转协调
        (五)咨询系统:相对独立与综合互补
        (六)监督机制:健全制度与强化问责
    二、运行特点:基于案例的过程分析
        (一)20 世纪 80、90 年代重要改革决策出台的过程分析
        (二)精英主导的有限参与决策:改革初期决策机制的运行特点
        (三)新世纪以来执政党的重大决定出台过程的宏观分析
        (四)群策群力的协商式决策:新世纪以来决策机制的运行特点
    三、国家治理转型向度下执政党决策机制变革的逻辑
        (一)空间:政党定位与政党功能转变的维度
        (二)动力:后全能型国家治理的结构性诉求
    四、执政党决策机制变革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反馈作用
        (一)塑造国家治理现代化所需要的“合法性”
        (二)满足国家治理现代化所需要的“开放性要求”
        (三)生成国家治理现代化所需要的“治理秩序”
第五章 现代国家治理导向下执政党决策机制的优化路径:理论—现实的双重考量
    一、功能定位与实践框架:现代国家治理原则下的理论考量
        (一)现代国家治理原则体系的基本构成
        (二)功能定位:基于现代国家治理原则的审视
        (三)实践框架:以功能定位为中心
    二、“开放式决策”的地方实践及其经验启示:现实参照系
        (一)运作特征:公开、透明、参与、互动
        (二)经验启示:以公民为导向的互动决策
    三、优化路径的策略选择:结构的维度
        (一)更新决策理念:以实践性、契合性、包容性为基本取向
        (二)优化权力运行:以科学配置、明确边界、程序规范为内容
        (三)健全沟通机制:以均衡表达、理性协商、有效协调为目标
        (四)改进信息系统:以“决策过程中的互动参与”为发展方向
        (五)完善咨询系统:以开放咨询、系统整合、客观公正为原则
        (六)强化监督机制:基于“决策过程—决策结果”的双向维度
    四、优化路径的策略选择:过程的维度
        (一)以“民主协商”原则规导决策过程
        (二)以“开放透明”原则规导决策过程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8)治理视阈下中国地方工商业联合会之功能研究 ——以我国B市为考察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综述及本研究的说明
    三、研究的创新点和研究意义
第一章 公共治理与中国工商业联合会
    第一节 公共治理的一般理论
        一、公共治理的概念阐释
        二、公共治理的特征与标志
    第二节 中国工商业联合会的基本概况
        一、中国工商业联合会的性质定位
        二、中国工商业联合会联的形成历史与角色特征
    第三节 中国工商业联合会在公共治理中的功能
        一、工商联的政治功能
        二、工商联的经济功能
        三、工商联的社会功能
第二章 我国B市工商业联合会的生成与功能变迁
    第一节 B市工商业联合会之变迁轨迹
        一、B市工商联的历史沿革
        二、B市工商联的现状描述
    第二节 B市工商业联合会联功能发展之特征
        一、B市工商联功能变迁的规律诠释
        二、B市工商联功能演进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章 B市工商业联合会地方治理之功能测评
    第一节 研究的基本说明
        一、研究的总体描述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B市工商联功能测评的模型与内容
        一、B市工商联功能测量的模型设计
        二、B市工商联功能内容的一般性描述
        三、B市工商联功能履行的访谈内容
    第三节 B市工商联地方治理中的功能评价
        一、B市工商联(总商会)功能履行状况评估
        二、B市工商联直属商会功能履行状况评估
        三、B市工商联下级组织的功能履行状况评价评估
第四章 B市工商业联合会功能履行状况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分析工具的选择和应用
        一、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二、分析工具选用的理由阐释
    第二节 B市工商联功能履行阻滞的因素分析
        一、角色结构——工商联功能履行阻滞的根源
        二、关系结构——工商联功能履行失衡的关键
第五章 B市工商业联合会公共管理功能提升的对策探讨
    第一节 B市工商联改革的总体框架
        一、工商联改革的主导思想
        二、工商联改革的理论工具
        三、工商联改革的聚焦点——结构角色的重构与治理功能的重置
    第二节 工商联外部治理关系的和谐塑造
        一、工商联与党政部门的关系
        二、工商联所属民间商会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三、工商联所属民间商会与行业协会的关系
    第三节 工商联内部治理关系的科学建构
        一、工商联内部治理结构体系的完善
        二、工商联系统内部治理机制的健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10)重钢江南新区铁路枢纽系统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现实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物流的基本概念
    2.2 大型钢铁企业物流的特点
    2.3 相关理论综述
        2.3.1 可行性研究的概念
        2.3.2 国外可行性研究理论发展阶段
        2.3.3 我国可行性研究的发展阶段
        2.3.4 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3 项目概述和市场分析
    3.1 项目名称及建设单位
        3.1.1 项目名称
        3.1.2 建设单位简介
    3.2 项目的必要性
    3.3 项目的市场预测
        3.3.1 重钢集团面临的主要竞争状况
        3.3.2 市场需求分析
        3.3.3 重钢江南新区大宗物资运输径路分析
        3.3.4 重钢江南新区总货运量预测
4 项目方案分析
    4.1 重钢江南新区料场总体设计
    4.2 接轨点方案研究
    4.3 建设方案研究
    4.4 建设方案比选意见
5 项目投资估算与风险分析
    5.1 项目投资估算
    5.2 资金筹措
    5.3 敏感性分析
    5.4 项目风险分析
        5.4.1 风险分析概述
        5.4.2 本项目风险评估及防范
6 结论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三讲”教育是促进物资归口的保证——对路局物资部门开展“三讲”教育的浅识(论文参考文献)

  • [1]“三讲”教育是促进物资归口的保证——对路局物资部门开展“三讲”教育的浅识[J]. 王珺. 疏导, 1999(06)
  • [2]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D]. 叶萌.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3]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研究[D]. 高冠龙.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4]关于物资采购中的党风廉政建设的问题[J]. 李继承. 理论学习与探索, 2007(01)
  • [5]龙溪专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D]. 唐绮颖.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6]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研究[D]. 庄杰. 中共中央党校, 2001(01)
  • [7]现代国家治理视野下中国执政党决策机制的变革与优化[D]. 闫辰. 吉林大学, 2015(08)
  • [8]治理视阈下中国地方工商业联合会之功能研究 ——以我国B市为考察对象[D]. 黄建. 武汉大学, 2010(05)
  • [9]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基础知识讲座 第三讲 成本控制[J]. 欧阳清. 财经问题研究, 1982(04)
  • [10]重钢江南新区铁路枢纽系统可行性研究[D]. 龚建奎. 重庆理工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三讲”教育是推进物资集中的保障——浅谈铁路局物资处开展的“三讲”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