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绪·情节·情景——浅谈新闻摄影的“求情”(论文文献综述)
招凤仪[1](2021)在《从“奇胎又观”到解剖图解 ——近代中国孕产图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近代中国新闻报刊中孕产主题的图像为研究对象,以图像学和图像证史为研究方法,分析近代中国大众传播对孕产的视觉呈现。中国近代新闻中的妇产图像经过明显的变化:清晚期流行“奇胎又现”“产异”主题的石印插画,而民国时期,大众媒体中的孕产图像以西医图解、病理摄影与助产事业摄影报道为主。本文主要探讨这一嬗变中,传播场域中的孕产图像如何从主观想象色彩强烈的、形成固定图式的产怪插画,转变成以西医解剖学为基础的“科学图像”,前者反映了中国古典医学的身体观、疾病观与志怪的叙事传统,而后者建立在身体器官可被观察的基础之上,作为生产场所的女性子宫从不可视逐步变为可视。此外,本研究还探讨如下内容:其一,孕产主题的图像中反映分娩空间从家庭这一私领域转向医院这一公领域转变;其二,在西医东渐背景下,近代中国民众的身体观与医疗观发生更迭,从剖腹产手术主题的图像中,可发现民众已逐渐脱离“采生折割”的恐惧;其三,摄影与印刷等媒介技术发展使民众改变对孕产的观看方式;其四,以现代助产事业为主题的摄影报道反映了民国后期图像报道中的科学传播倾向。
邓雅云[2](2019)在《摄影报道对区域环保形象的建构研究 ——以新华社2011-2018涉皖环保摄影报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框架分析和质化的内容分析法,以2011-2018年新华社涉皖环保摄影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包括报道议题、报道内容、拍摄角度、拍摄景别以及画面内容等的分析,考查新华社涉皖环保摄影报道的主导性框架,以及这样的报道建构了怎样的安徽环保形象。针对巢湖水污染和淮河环保行两个个案,通过访谈法对相关记者进行访谈,挖掘该个案背后的摄影报道流程以及记者在实际报道过程中的报道理念和手法。以此,探讨其如何建构安徽区域环保形象。通过分析新华社2011-2018年涉皖环保摄影报道的样本发现,近十年来,新华社涉皖环保摄影报道在报道分量先增加后减少,变化节点为2013年;报道议题方面,水污染议题显着。2013年以前,环保摄影报道的议题以水污染为主,2013年之后,议题倾向于多样化,且倾向于贴近民众的环保报道;报道倾向方面,也由之前的批评性的负面报道转向中立和正面报道;新华社涉皖环保摄影报道常用的报道框架有:事实框架、冲突框架以及宣扬框架;新华社涉皖环保摄影报道建构的安徽环保形象如下:事实框架中的自然生态是整体向好,但水污染问题依然显着、宣扬框架中的政府环保形象是积极负责、冲突框架下的民众环保形象是环保意识强,参与度高。除此之外,近十年来新华社对部分环保主题进行了跟踪式报道,正视安徽环保现实,报道客观全面,报道贴近民众。最后针对本文研究问题,以及在新媒体时代,新华社摄影报道今后如何更好地建构安徽环保形象得到了一些思考和启示。
李佳[3](2014)在《“西江”苗族文化现代化问题研究》文中指出
郑大群[4](2006)在《女性电视叙事研究 ——以《半边天》栏目为主要个案》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强势媒介又具有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这样地位的《半边天》栏目,比其它的女性媒介有着更重要的政治地位,更具有研究的价值。但是学界对此没有过系统的研究,造成学术空白。以《半边天》为代表的国内女性电视已经有十年的发展历程。从节目形态上看,女性电视主要有专题节目和谈话节目。也有一些新兴的节目类型,如时尚资讯节目和游戏综艺节目。鉴于电视是一种艺术性、操作性比较强的媒介,该论文决定从叙事研究入手,在相对客观的叙事研究的基础之上再作意识形态的深度解析,以保证研究的公正性和完整性和女性主义色彩。 该论文从两个方面展开:一、以形态学考察和叙事特征研究作为该论文的两个基本点,对女性电视最主要的形态特征和具体的叙事方式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进行一般性的研究。二、以女性主义理论对形态学考察和叙事特征研究所发现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现象进行深度解析,寻找出这些现象背后的文化表征和女性主义意义。 该论文共有六章。其中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的第一节是女性电视节目的形态学考察或者叙事特征研究,属于形式主义的研究范畴。第二节是女性主义研究,是在第一节基础上的深度模式研究,属于意识形态的研究范畴。第一章是对该论文的研究理论和研究对象一个宏观的描述,是后面五章展开具体研究的基础。 第一章是对该论文所运用的理论和研究对象的一个总体性的描述。第一节
田中初[5](2005)在《当代中国灾难新闻研究 ——以新闻实践中的政治控制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灾难是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事件,因此,与之相关的新闻报道是新闻传播中的一类重要题材。观照当代中国的灾难新闻,有一个特征有别的流变过程,而主导其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政府和新闻媒体的关系,具体地说,就是政府的政治控制和新闻专业控制在不同时代的新闻实践中如何发挥作用。 本文以国家-社会理论为分析框架,根据社会结构特征把当代中国分为总体性社会和分化性社会两个阶段。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政治控制和专业控制就有不同的作用方式和结果,因而灾难新闻也会有不同的表征。在总体性社会中,新闻的功能主要是为了宣传,新闻从业者对新闻的这种功能也经历了一个从认同到内化的过程。此外,出于政治合法性以及灾难应对模式的特点,灾难新闻的负面报道正面做也就成了一种越来越固定的模式,以致到文革时期甚至出现极端片面的灾难新闻,作为专业要求的客观性原则也就在灾难新闻中日渐式微。在分化性社会中,灾难应对的模式出现了变化,公众的知情权需求增长,新闻的功能出现了多元,新闻从业者的专业意识开始生长,政府的政治控制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从而在灾难新闻中开始出现专业化的趋势,其主要表现在对政治控制的主动适应、客观报道的“局域”呈现、专业方法的追求、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的强调等等。 梳理当代中国灾难新闻流变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政府与新闻媒体之间冲突的一面,但也同样可以看到相互依存的一面。这种对立和统一,是一切矛盾的事物共有的特征,而正是这种矛盾促成的运动,才会使事物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快速发展中的中国的正面临一个各种灾难事件的高发期,如何使灾难应对更加有序、有效,是政府和新闻媒体的共同目标。基于此,政府和新闻媒体应该以公众利益为共同出发点,在灾难新闻实践中建构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即:政府给予新闻媒体制度化的新闻空间,新闻媒体给予政府专业化的信息服务。
二、情绪·情节·情景——浅谈新闻摄影的“求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情绪·情节·情景——浅谈新闻摄影的“求情”(论文提纲范文)
(1)从“奇胎又观”到解剖图解 ——近代中国孕产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概念辨析与界定 |
第二章 奇胎又现:志怪中的空间区隔和社会心理 |
2.1 “奇胎又现”主题的晚清画刊图像概览 |
2.2 街头与产房:公共空间与家庭空间的区隔 |
2.3 奇胎形象:异形之嗜、奇玩之癖与人兽之惧 |
第三章 剖腹出儿:西医东渐对本土孕产观的冲击 |
3.1 “兽代人产”的代孕想象 |
3.2 “采生折割”的社会恐慌 |
3.3 西医剖腹产:从“采生折割”到“神乎其技”的话语转变 |
第四章 解剖图解:孕产图像中的科学话语 |
4.1 媒介技术变革下孕产图像之变 |
4.2 西医图解:在解剖的基础上“看见” |
4.3 奇胎照片:摄影术改变观看方式 |
第五章 系列组照:现代助产事业中的科学传播 |
5.1 民国报刊中的孕产摄影报道 |
5.2 从稳婆到助产士:助产角色的形象更迭 |
结语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手研究材料编码表 |
后记和致谢 |
(2)摄影报道对区域环保形象的建构研究 ——以新华社2011-2018涉皖环保摄影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 框架理论 |
(二) 媒介建构区域形象 |
(三) 安徽形象研究 |
(四) 摄影报道建构区域形象研究 |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 |
(一) 为何选择新华社涉皖环保摄影报道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近十年来新华社涉皖环保摄影报道的变化 |
一、涉皖环保摄影报道总体情况及特点 |
(一) 报道分量:2013年为节点,先增加后减少 |
(二) 报道议题:水污染问题最突出 |
(三) 报道倾向:客观中立 |
二、涉皖环保摄影报道的变化 |
(一) 报道分量:以13年和15年为节点,先增加,后减少 |
(二) 报道议题:从水污染到民生 |
(三) 报道倾向:从负而到正面 |
第二章 新华社涉皖环保摄影报道框架分析 |
一、涉皖环保摄影报道的类目建构 |
二、涉皖环保摄影报道的框架类型 |
三、涉皖环保摄影报道框架使用分析 |
(一) 事实框架 |
(二) 冲突框架 |
(三) 宣扬框架 |
第三章 新华社涉皖环保摄影报道中的安徽环保形象 |
一、事实框架中的自然生态形象:水污染问题显着 |
二、宣扬框架中的政府环保形象:积极负责 |
三、冲突框架中的民众环保形象:环保意识强、参与度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西江”苗族文化现代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
1.1.1 文化传播研究概述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回顾及总结 |
1.2.1 苗族文化及其研究 |
1.2.2 “西江千户苗寨”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总结 |
1.3 研究设计 |
1.3.1 本文研究的所用综合理论梳理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本文创新点与难重点 |
1.3.4 调查点——“西江千户苗寨”的选择 |
第2章 西江苗族文化现代化生态的演变 |
2.1 纳入全球化场域 |
2.1.1 全球化作为一个场域 |
2.1.2 旅游作为全球化的体现 |
2.1.3 “2008·一会一展一节”作为西江的大事件 |
2.2 苗族现代传播生态生产 |
2.2.1 现代传播中苗族文化客体化生产 |
2.2.2 从“边缘”到“中心”的当代西江传播生态建构 |
2.2.3 西江消费传播生态的植入 |
2.3 国家在场的现代西江建设 |
2.3.1 生活政治选择 |
2.3.2 国家作为装置的规划主导 |
2.3.3 国家主导文化产业转型 |
第3章 西江日常生活的景观化转向 |
3.1 意象的生产 |
3.1.1 时间的虚幻化堆砌 |
3.1.2 空间图景生产 |
3.1.3 符号再生产与文化内在否定 |
3.2 交往的嬗变 |
3.2.1 旅游型陌生人“好客” |
3.2.2 表演即交往 |
3.2.3 交往语言的解构 |
3.3 日常思维的重构 |
3.3.1 货币意识:万物有灵的滑落 |
3.3.2 为“上帝”而服务 |
第4章 问题与方案 |
4.1 西江苗族文化现代化现存突出问题 |
4.1.1 传统文化主体性丧失:西江民族文化商品化与异化问题 |
4.1.2 传统与现代博弈:西江民族文化再生产问题 |
4.2 苗族村落现代建设思路与方案 |
4.2.1 宏观:文化特区 |
4.2.2 中观:民族教育与文化传承 |
4.2.3 微观:三位一体——“台前——帷幄——幕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女性电视叙事研究 ——以《半边天》栏目为主要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选题的由来和选题的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重点难点 |
第一章 叙事学与女性电视 |
第一节 从叙事学到电视叙事学 |
一、叙事学与电视媒介的关系 |
二、电视叙事学 |
第二节 女性主义叙事学与女性主义电视叙事理论 |
一、女性主义叙事学 |
二、女性主义电视叙事理论 |
第三节 女性电视概况 |
一、《半边天》栏目 |
二、其它女性电视 |
第二章 女性电视专题节目研究(上):形态学考察 |
第一节 专题节目的形态特征 |
一、角色类型 |
二、故事类型 |
第二节 形态特征的女性主义解析 |
一、性别角色概念 |
二、女性角色与故事的深度意义 |
三、精英意识的张扬与弱势女性的缺席 |
第三章 女性电视专题节目研究(下): 声画叙事解读 |
第一节 声音叙事特征 |
一、“媒体叙述” |
二、“人物讲述”及其它 |
第二节 声画叙事的性别意识解读 |
一、声音叙事的和谐与刻板印象 |
二、画面叙事的意识形态特征 |
第四章 女性电视谈话节目研究(上):形态学考察 |
第一节 谈话节目的类型特征 |
一、心理访谈型 |
二、人物访谈型 |
三、话题讨论型 |
第二节 类型特征的女性主义解析 |
一、话题之中的话题 |
二、媒体的话语权力与女性形象的塑造 |
三、“完美女人”的误区 |
第五章 女性电视谈话节目研究(下):叙事特征辨析 |
第一节 “私人话语”的叙事特征 |
一、“点对点”心理倾诉 |
二、“复调”叙事与隐私讨论 |
三、明星叙事 |
第二节 私人话语的叙事意义 |
一、向公共领域的转换 |
二、女性私人话语的叙事与权力 |
三、女性私人话语被出让的文化逻辑 |
第六章 女性电视其它节目研究: 多元叙事解读 |
第一节 节目形态的多样化 |
一、时尚资讯类 |
二、综艺娱乐节目 |
第二节 多元叙事的性别意义 |
一、身体叙事的审美纬度 |
二、日常生活、影像叙事与性别 |
三、多元叙事的庸俗化倾向 |
结语: 全球化语境下的女性电视 |
第二章附录 |
第三章附录 |
第四章附录 |
参考书目 |
科研成果简介 |
后记 |
(5)当代中国灾难新闻研究 ——以新闻实践中的政治控制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序章 政治控制:灾难新闻的一种分析视角 |
引言 |
第一节 关键词的框定 |
一、灾难新闻:一组相关的概念 |
二、政治控制:在灾难新闻中的凸显 |
三、新闻实践:政治逻辑和专业逻辑的共生 |
第二节 国家-社会理论框架中的政治控制和新闻实践 |
一、政治控制的变动 |
二、新闻实践的变动 |
第三节 本研究的其他说明 |
一、研究综述 |
二、研究企图 |
三、资料说明 |
第一章 总体性社会:灾难新闻的政治控制如何可能 |
第一节 政治合法性:控制灾难新闻的政治基础 |
一、作为体现公共管理和政治统治的“灾难 |
二、作为获取政治合法性的“灾难” |
三、作为体现全能政府的“灾难” |
第二节 党的新闻事业:政治控制灾难新闻的实现基础 |
一、党报理论:灾难新闻的观念指导 |
二、管理体系:新闻实践的控制方式 |
第三节 从认同到内化:新闻从业者对政治控制的反应 |
一、党的新闻队伍的整合 |
二、绝对政治控制与新闻主体意识的消逝 |
第二章 从正常到非常:总体性社会中灾难新闻的流变 |
第一节 正面控制:1957年之前的灾难新闻 |
一、正面报道为主模式的形成 |
二、正面报道为主与客观报道空间 |
三、灾难新闻批评报道的典型事例 |
第二节 暂时的负面控制:1957年之后的灾难新闻 |
一、三年困难时期:灾难信息的流动 |
二、指示何以失效:“广东大雨如实报道”的考实 |
三、文革时期:极端片面的灾难新闻报道 |
第三章 变与不变:分化性社会中灾难新闻的政治控制 |
第一节 灾难信息:公众的需要和可能 |
一、灾难信息:公众的一种主动需要 |
二、多元渠道:获得灾难信息的可能 |
三、灾难流言:公众传播与信息变异 |
第二节 主体回归:灾难新闻观念重构 |
一、新闻改革背景下的灾难新闻观念反思 |
二、灾难新闻与新闻从业者主体意识的成长 |
第三节 变与不变:分化性社会中的政治控制 |
一、控制变化:灾难事件中的政府和媒体 |
二、政治控制:继续强调的基础和理由 |
第四节 分层多元:灾难新闻政治控制的安排 |
一、控制对象上体现出层次的区别 |
二、法规和文件对灾难新闻的常态化控制 |
三、主管部门对灾难新闻的动态化控制 |
第四章 专业追求:分化性社会中灾难新闻的趋向 |
第一节 路径依赖:灾难新闻的惯性延续 |
一、地方政府控制灾难信息 |
二、对新闻实践的影响 |
第二节 临场发挥:对政治控制的主动适应 |
一、新闻生产中的主动发挥 |
二、对政府官员的资源借用 |
第三节 客观报道:在灾难新闻中的“局域呈现” |
一、直面灾民:灾情的如实体现 |
二、监督官员:灾难的必要反思 |
第四节 专业方法:灾难新闻的深度呈现 |
一、灾难新闻的解释性报道 |
二、灾难新闻的调查性报道 |
三、灾难新闻的精确性报道 |
第五节 社会责任:面对灾难的角色认知 |
一、奉献品质的倡扬 |
二、伦理道德的警觉 |
结语 新合作:灾难事件中的政府和新闻媒体 |
第一节 合作:政府和媒体应对灾难的必然选择 |
第二节 政府:尊重公众知情权的基础上提供制度化的新闻空间 |
第三节 媒体: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基础上提供专业化的新闻服务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四、情绪·情节·情景——浅谈新闻摄影的“求情”(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奇胎又观”到解剖图解 ——近代中国孕产图像研究[D]. 招凤仪. 中山大学, 2021
- [2]摄影报道对区域环保形象的建构研究 ——以新华社2011-2018涉皖环保摄影报道为例[D]. 邓雅云. 安徽大学, 2019(07)
- [3]“西江”苗族文化现代化问题研究[D]. 李佳.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4)
- [4]女性电视叙事研究 ——以《半边天》栏目为主要个案[D]. 郑大群. 四川大学, 2006(03)
- [5]当代中国灾难新闻研究 ——以新闻实践中的政治控制为视角[D]. 田中初. 复旦大学, 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