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啤酒花组织培养和繁殖效率的措施研究

提高啤酒花组织培养和繁殖效率的措施研究

一、提高啤酒花组培繁殖效率措施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俊杰[1](2018)在《辣木再生体系的优化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与四倍体诱导育种》文中研究指明辣木(Moringa oleifera Lam.)又名鼓槌树,是辣木科(Moringaceae)辣木属(Moringa Adans.)多年生木本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目前,辣木仍主要以播种育苗的传统方式进行种植生产,实生群体性状分离严重,难以进行规范化栽培管理。值得庆幸的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日趋成熟,并且辣木全基因组测序和注释工作也已基本完成,为克隆生产性状整齐划一的辣木种苗和开展辣木分子育种提供了先决条件。本研究首先在辣木全基因组范围内进行了WRKY基因家族的搜索,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全面分析基因组中WRKY基因家族成员的数目、种类、结构、保守基序,并进行了筛选压及表达模式分析。另一方面,本研究还通过不定芽直接发生途径建立辣木再生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农杆菌介导法构建辣木遗传转化体系,以及秋水仙素处理诱导染色体加倍以创制新的种质资源。主要结果如下:以辣木全基因组及蛋白质序列为材料,用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在全基因组内进行搜索、比对和筛选,同时结合Pfam在线工具进行验证,共获得54个WRKY基因,命名为MoWRKY1-54。对获得的辣木WRKY基因及保守结构域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并构建MoWRKY结构域及基因的系统进化树,二者得到类似的进化关系,表明WRKY结构域是WRKY基因重要进化单位。参照Somssich的分组原则并结合辣木WRKY结构域多重比对结果对其进一步分组,将辣木WRKY基因分为I、II、III三组,其中II组又可分为IIa、IIb、IIc、IId和IIe五个亚组。对54个辣木WRKY基因保守结构域进行蛋白序列分析,发现MoWRKY24存在变异,核心序列由WRKYGQK变异为WRKYGKK。在MEME网站上,对获得的WRKY蛋白进行保守基序分析,结果显示在MoWRKY基因中可以找到20个保守基序,同一类型的WRKY基因含有的基序类型和数目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环境选择压力分析表明WRKY基因家族主要经历了强烈的纯化选择作用,有少数基因经历着正向选择,也有少数基因处在中性选择下不存在任何的选择压力。进一步比较不同亚组间的进化速率,发现辣木WRKY基因不同的亚组进化速率并不一致,其中II c组进化速率最快。基因表达模式分析表明辣木WRKY基因在不同生长条件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差异较大。以辣木叶片为外植体成功构建了一套全新的、高效的不定芽直接发生体系。基因型、发育时期、接种方式及激素均对辣木叶片再生效率有影响。在MS基础培养基中添加0.8 mg/L BA,0.2 mg/L KT和0.05 mg/L NAA不定芽再生效果最佳,再生效率高达93.3%,平均每个外植体获得不定芽4.4个。另外,叶片外植体远轴端直接接触培养基的接种方式效率高于近轴端直接接触培养基。虽然该再生体系受基因型影响,仍具有较广的适用性。以构建的辣木再生体系为基础,通过农杆菌介导法,成功建立了一套辣木遗传转化体系。用携带质粒pCAMBIA1301的农杆菌菌株EHA105直接侵染未经预培养的外植体,抽真空,侵染后共培养2天,可显着提高侵染效率。基因的整合和表达通过GUS染色、PCR、Southern杂交和RT-qPCR得到了确认。该体系可为辣木的基因功能研究和分子育种提供基础。在构建的辣木不定芽直接再生体系基础上,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辣木。秋水仙素对外植体都有一定的毒害作用,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外植体的再生效率大幅度下降。权衡再生效率和四倍体诱导比率,发现用500 mg/L秋水仙素处理3 d加倍效果最好,四倍体诱导比率达21%。四倍体辣木较二倍体叶面积大,气孔大。同时比较了四倍体和二倍体辣木枝叶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钙和磷7种饲料相关营养物质,四倍体均不同程度地高于二倍体。

邱彩玲[2](2016)在《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的qRT-PCR检测及其遗传进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Potato spindle tuber viroid,PSTVd)是影响中国马铃薯生产的重要病原,一般可引起马铃薯植株矮化,叶片皱缩,块茎变小、畸形,产量下降等。该病害可以通过机械、无性繁殖以及实生种子等多种途径传播。目前,中国有很多马铃薯育种材料(包括种质资源和育成的品系等)已经感染了PSTVd,而PSTVd又很难通过茎尖组织培养脱除,且可以通过种子传递给下一代,因此,PSTVd已经给中国马铃薯育种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更给马铃薯育种工作埋下了巨大的隐患。目前,防治的主要方法是生产健康(无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的脱毒马铃薯种薯。在马铃薯种薯的生产过程中,对脱毒马铃薯种薯/苗进行田间、库房和实验室检测是种薯/苗质量控制的最基本、最关键和最重要的手段。目前,中国在PSTVd研究方面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PSTVd检测技术体系尚不完善;(2)中国的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发生、系统发育情况及致病力尚不十分清楚;(3)不同马铃薯品种感染PSTVd的症状复杂、不明确等。针对以上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并取得了以下结果:(1)建立了PSTVd的qRT-PCR检测体系:设计了3组引物并从中筛选出最适引物对PSTV-234F和PSTV-356R。利用这对引物,结合设计的Taqman探针(PSTV-251T),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PSTVd的q RT-PCR检测体系。该检测体系不仅具有很高的检测灵敏度,检测极限为31.1拷贝/μL(101.17 ag/μL),而且具有非常好的稳定性。这一体系已经被成功地应用到马铃薯样品的检测。该体系的建立不仅丰富了PSTVd的检测手段,而且能够进一步提高PSTVd检测的准确性。(2)PSTVd发生情况调查及中国分离物的序列分析:2009年2014年间,对1000余份马铃薯种薯/苗样本进行了PSTVd调查,结果显示,在此期间,PSTVd每年都有发生,平均感染率为6.5%。本研究测定了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内蒙古和陕西共6个省份的71个不同样本中的PSTVd序列。序列分析发现,每个分离物中至少含有一种主流序列,共获得74条主流序列。这些主流序列包含42种不同的序列变体(Accession numbers KR611334KR611376)。BLAST结果表明,在42种不同的序列变体中,有12种与Gen Bank中登录的PSTVd的序列相同,而其余30种则是新的PSTVd变体,目前仅从中国分离得到。这些序列的获得为理解PSTVd的传入、流行、遗传变异等问题奠定了基础。首先,分析了中国流行的PSTVd序列变体,发现在中国流行的变体与其他国家的PSTVd分离物具有很高的序列相似性或者完全一致;其次,在中国,除弱毒株系外,从中国还分离到3种PSTVd中间株系,表明PSTVd中国分离物具有不同的致病性;此外,对获得的42种不同的PSTVd序列变体与Gen Bank中登录的165条自然条件下分离出PSTVd的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整体上,PSTVd可以被分成两组(第I组和第II组),第II组能够被进一步分为三个亚组(亚组AC)。所有的中国PSTVd分离物均被包含在第II组,而且总是与俄罗斯的分离物聚在一起,这表明中国和俄罗斯的PSTVd可能具有相同的起源。最后,对42种不同的中国PSTVd变体的突变位点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绝大部分的变体通过一个位点的突变就可以联系到一起,这表明突变可能是中国PSTVd分离物进化的主要动力。(3)PSTVd中国分离物的致病性验证及不同马铃薯品种感染PSTVd的症状表现。将PSTVd中国分离物接种到4个马铃薯主栽品种(荷兰15,夏坡地,克新18和尤金)后,观察症状表现,调查株高、叶片、单株产量、块茎外观等指标。观察发现4个品种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植株矮化、叶片皱缩、块茎变小、产量降低和块茎畸形等症状。说明这4个马铃薯品种对PSTVd的侵染均是敏感的。数据统计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感病植株的平均株高降低30.1%,平均单株产量降低40.2%。这些结果表明:虽然PSTVd中国分离物可能是弱毒株系,但其对马铃薯生产仍然具有严重的影响。此外,不同品种感染PSTVd后有不同的症状表现,在进行田间和库房检测时应注意品种之间的差异。总之,本研究建立了PSTVd q RT-PCR检测技术体系,提高了PSTVd的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通过多年的调查与分析掌握了目前PSTVd在中国北方的发生情况;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对中国PSTVd分离物进行了系统研究,基本掌握了PSTVd中国分离物的分子进化关系及系统发育情况;通过PSTVd接种马铃薯鉴定,推测了PSTVd中国分离物的致病力情况,并了解了不同马铃薯品种感染PSTVd后植株和块茎的表现,为PSTVd田间和库房检测提供了技术指导。以上工作为PSTVd的防控、风险评估等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为解决PSTVd对马铃薯育种工作造成的影响提供了防控的技术手段。

言倜信[3](2015)在《南酸枣扦插繁殖技术与生理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是我国珍稀的多用途树种,可兼做经济林和用材林,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拥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南酸枣也是国家木材战略储备的树种之一,为保持南酸枣优良种母本的优良性状,本文从激素、激素浓度、激素处理时间、扦插基质、插穗采集部位等方面入手探索南酸枣扦插繁殖技术体系,并对插穗生根过程中内部生理变化进行研究,试图阐明南酸枣扦插繁殖生根过程中的生理学特性,为南酸枣的扦插繁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激素、激素浓度、处理时间、基质4个因素对南酸枣扦插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生根率主要的因素是激素浓度;激素浓度和处理时间是根系数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激素种类和激素浓度是平均根长的重要影响因素。综合分析得出的最佳处理条件为:激素浓度为400mg/L,激素为KIBA或IBA,处理时间为30min或1h,基质为泥炭土:珍珠岩=2:1。(2)以2a生嫩枝为材料,通过完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不同激素、不同浓度对扦插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激素对生根有较大的影响:经过KIBA、NAA和IBA三种外源激素处理插穗基部1h后,浓度为600mg/L的KIBA的生根效果表现最好,对比其他处理呈现显着差异,生根率达到了75.56%,平均生根数为10.33根,平均根长达到7.13cm。而NAA和IBA处理插穗后生根效果最好的浓度分别为400mg/L和600mg/L,生根率为66.43%和66.89%。(3)不同基质的扦插生根率有明显差异,在4种基质中,泥炭土:珍珠岩=2:1的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为75.56%,黄心土(CK)生根效果最差,生根率为54%,与其他三组处理呈现显着差异。(4)不同木质化程度的插穗生根率差异较大,取枝部位为梢部,中段,下段三种,其中梢部(直径0.2-0.4cm)的生根率达到了81.11%,中段为71.11%(直径0.7~0.9cm),而下段(直径1.3~1.5cm)只有51.11%的生根率。(5)生根机理研究韧皮部的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在扦插生根过程中,SOD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在扦插第7d达到了峰值,然后开始下降;而对照则是在第21d达到峰值,随后下降,峰值出现时间与不定根发生时间相吻合,通过外源激素处理可提高不定根形成时期的SOD活性,对插穗生根时间有促进作用。POD在整体上同样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高浓度处理组波峰和波谷出现相对较早,说明外源激素处理能提高POD活性。经过外源激素处理后能提高酶活性,更有利于生根。(6)南酸枣在扦插生根过程中可溶性糖与淀粉含量都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在不定根出现时期达到最低,然后再缓慢上升。说明生根过程中插穗消耗了大量的可溶性糖,淀粉被分解为可溶性糖来提供形成愈伤组织和不定根所需的能量。经过外源激素处理后的插穗提高了不定根发生前的代谢作用,加强了对插穗内淀粉的利用,对扦插生根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李媛[4](2014)在《青杨杂种离体染色体加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先以‘哲引3号杨’(Populus pseudo-simonii×P. nigra ’Zheyin3#’)为母本,‘北京杨’(P.×beijingensis)为父本,在通过杂交获得‘哲引3号杨’ב北京杨’杂种种子的基础上,建立起含有200个基因型的杂种全同胞家系的组织培养体系;进而开展了多基因型青杨杂种叶片离体再生研究,首次探讨了基因型、基因型×培养基互作效应对青杨叶片离体再生的影响;并依托建立的多基因型青杨杂种叶片离体再生技术,展开了秋水仙碱诱导青杨离体叶片体细胞染色体加倍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哲引3号杨’ב北京杨’多基因型叶片不定芽诱导再生技术体系,为后续的离体叶片体细胞染色体加倍打下了基础。首先通过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7种培养基对‘哲引3号杨’ב北京杨’全同胞家系内5个基因型叶片离体再生的影响,初步筛选出适合5个基因型青杨杂种叶片离体再生的培养基(Fs) MS+6-BA0.4mg·L-1+NAA0.05mg·L-1.在此培养基上,叶片培养10d左右切口处形成突起,20d时形成完整的不定芽,分化率达到59.3%。进一步以‘哲引3号杨’ב北京杨’全同胞家系内30个基因型的叶片为外植体,研究培养基、基因型及基因型×培养基互作效应对青杨杂种叶片分化的影响,证明培养基、基因型、基因型×培养基互作效应对青杨杂种叶片分化的影响极显着,其中,Fs培养基上叶片再生的效率最高,30个基因型的平均分化率达71.4%,平均增殖系数8.3;基因型对叶片再生的影响差异显着,叶片分化效率最高的基因型在三种培养基上的平均分化率为77.8%,平均增殖系数为6.7;分化效率最低的基因型的平均分化率和增殖系数分别为15.6%和0.7;基因型×培养基互作效应显着,不同基因型适应的培养基有所差异;有9种基因型适合在(Fd) MS+6-BA0.2mg·L-1+NAA0.02mg·L-1培养基上进行叶片分化,17种基因型适合在Fs培养基上分化。2.采用秋水仙碱溶液浸泡法对‘哲引3号杨’ב北京杨’杂种35个基因型离体叶片进行染色体加倍处理,成功获得了分属于7个基因型的四倍体16株。首先采用‘哲引3号杨’ב北京杨’全同胞家系内5个基因型,探讨了预培养时间、秋水仙碱浓度对诱导‘哲引3号杨’ב北京杨’杂种离体叶片体细胞染色体加倍的影响,获得四倍体4株,其中秋水仙碱浓度对外植体的存活率、分化率及诱导率有显着的影响;预培养的时间与外植体的存活率、分化率无关,但对于诱导率有一定影响;预培养5d,秋水仙碱处理浓度30mg·L-1四倍体诱导率最高,为8.1%。继代5次后进行倍性检测,其倍性水平仍保持稳定。进一步采用20个基因型‘哲引3号杨’ב北京杨’全同胞家系研究了基因型对杨树离体叶片体细胞染色体加倍的影响,获得了5个基因型的12株四倍体,以及2株混倍体;不同基因型离体染色体加倍发生的频率不同,其中‘哲引3号杨’ב北京杨’全同胞家系的基因型9诱导率最高,达到27.8%。

沈琪[5](2013)在《榉树扦插繁殖与生根机理研究》文中认为以榉树1a生实生苗为春季扦插材料,3a生实生苗为夏季扦插材料,对其硬枝及嫩枝扦插的繁殖技术、生根机理进行研究并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扦插技术研究硬枝扦插试验结果为:不同IBA粉剂浓度条件下,1500mg·kg-1IBA处理生根率最高,达50%,500mg·kg-1IBA处理生根质量最好,不定根数量最多(9.4条),不定根最长(8.52cm),不定根最粗(0.24cm)。不同粗度处理下,粗度1.0-1.2cm插穗的各项指标最好,生根率为48.89%,不定根数、不定根长及不定根粗分别为10.6条、7.26cm和0.26cm。不同扦插穗件下,室外大田插穗的生根效果略优于大棚插床。嫩枝扦插试验结果为:不同IBA粉剂浓度条件下,1000mg·kg-1处理下榉树嫩枝插穗生根率最高,为28.67%,500mg·kg-1处理与1500mg·kg-1处理下嫩枝插穗的生根率则分别为23.33%和24.67%,三者无显着差异。不同留叶量处理下,不留叶处理生根率最高,为28.67%,留一全叶处理生根效果最高,不定根数、不定根长、不定根粗分别达到11.8条、6.23cm、0.22cm。研究结果显示,硬枝扦插生根率优于嫩枝扦插,基质水分状况是嫩枝扦插生根效果的主要限制因子,夏季高温高湿极易造成插穗基部腐烂与叶面失水。榉树生根以愈伤组织生根型为主,不能形成愈伤组织的插穗往往不能生根。(2)生根机理研究韧皮部营养物质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外源生长素促进了插穗内营养物质向基部转移,加速了插穗的营养代谢,对生根有利。IBA处理使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总氮及总磷的变化加剧。而C/N比值的大小对榉树生根率的高低没有指示作用。韧皮部氧化酶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POD、PPO、IAAO活性的变化趋势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曲线,外源IBA处理对榉树插穗POD、PPO活性的影响并不显着,但在扦插后期能有效降低插穗内IAAO的活性,促进不定根的伸长。韧皮部SOD活性及MDA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插穗内SOD活性随着MDA含量的变化而变化,MDA呈“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而SOD呈“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

钟原[6](2011)在《紫斑牡丹分生结节的诱导与培养》文中认为牡丹(Paeonia sect. Moutan)是原产中国的传统名花和重要的药用植物,但传统采用嫁接与分株的繁殖方法,因周期长、繁殖系数低,而无法满足种苗规模化生产的需要;杂交育种采用的播种繁殖,也因幼苗生长缓慢而育种周期太长。因此,现代组织培养技术成了克服牡丹繁殖和育种难题的重要途径而备受关注,它同时也有可能应用于药用成分的生产。理想的牡丹组织培养体系应该有较高的繁殖系数,较低的变异率,增殖过程应有利于自动化生产,由于牡丹品种的基因型多为高度杂合,其外植体还应来源于成体植株的营养体。目前牡丹组织培养尚未建立稳定高效的体系,而且其外植体来源和植株再生途径本身多存在明显的缺陷。分生结节是一种具有高度分化能力的特殊结构,特别适合用于植物的大规模营养繁殖,是一种有价值的植株再生途径。本研究以紫斑牡丹(P. rockii)为材料,从筛选基本培养基和外植体等基本培养条件入手,研究了基本培养基种类、外植体类型及接种方式、植物激素种类和浓度等多种因素对外植体褐化、愈伤组织诱导及继代培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诱导了紫斑牡丹分生结节发生,探讨了影响分生结节发生的因素,并研究了培养基的状态、基本成分、pH动态变化和植物激素与分生结节生长发育的关系。最后测定了紫斑牡丹分生结节中主要药用成分的含量,讨论了其在药用成分生产上的价值。主要结论如下:1.基本培养基种类和外植体类型及接种方式对紫斑牡丹外植体褐化和愈伤组织诱导有显着的影响,可以作为控制外植体褐化、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的主要途径。紫斑牡丹组织培养的理想基本培养基是SH培养基,理想外植体是叶柄薄层。叶柄薄层外植体在SH培养基上培养初期几乎不发生褐化,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100%。2.叶柄薄层外植体和叶片外植体对2,4-D的敏感程度不同。叶柄薄层外植体在0.1mg/L 2,4-D的培养基中愈伤率达到最高,而叶片外植体在含0.5 mg/L 2,4-D的培养基中愈伤率达到最高。2,4-D能单独促进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继代增殖,而且其促进作用随着浓度的继续升高逐渐达到饱和;BA单独存在时抑制外植体产生愈伤组织,但能促进愈伤组织的继代增殖。外植体类型和两种植物激素在愈伤组织诱导过程巾的作用能延续到愈伤组织继代培养中。3.紫斑牡丹分生结节是在愈伤组织的基础上诱导成功的,诱导愈伤组织的阶段称为分生结节的前诱导阶段。分生结节的诱导过程受外植体类型及取材时间、前诱导阶段的2,4-D浓度及持续时间等多种因素共同调节。在萌芽后55 d取‘高原圣火’成体植株的叶柄切成0.5 mm左右的薄层接入含有0.1-2.0 mg/L 2,4-D的SH固体培养基中进行前诱导,45 d后将愈伤组织转移到含有0.5 mg/L 2,4-D和4 mg/L BA的SH固体培养基中,继续诱导约60 d后即可得到分生结节。本研究巾分生结节的诱导率最高达到85.7%。4.紫斑牡丹分生结节能够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增殖培养。其生长发育与培养基的状态、基本成分以及pH动态变化关系密切。分生结节在固体培养基中以个体增大生长为主,偶尔会有数量增殖;而在液体培养基中以数量增殖为主,个体增大受到抑制。分生结节的生长发育能使培养基的pH发生明显变化,变化的趋势和幅度与培养基所含的激素及初始pH有关;但培养基的初始pH对分生结节的生长发育没有明显的影响。分生结节生长发育过程中液体培养基中的pH变化分为3个阶段,阶段Ⅰ的pH变化不受激素影响,阶段Ⅱ在BA的作用下pH保持稳定,阶段Ⅲ在2,4-D的作用下pH升高。植物激素在本研究对分生结节发育状态的调控作用仅限于生长量和个体大小的变化,没有观察到器官或胚胎的分化。5.紫斑牡丹分生结节中主要药用成分芍药苷和丹皮酚的含量与其发育状态有关。本实验巾固体培养基上个体增大生长的分生结节中药用成分含量与丹皮药材的主要来源‘凤丹’(P. ostii’Feng Dan’)及传统观赏牡丹(P.×suffruticosa)根皮巾的含量接近。因此分生结节培养是生产牡丹药用成分的一种有潜力的途径。本研究所建立的紫斑牡丹分生结节诱导和培养体系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建立牡丹高效植株再生体系、实现药用成分高效生产、保护野生牡丹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潜力。未来相关研究的重点应着眼于诱导分生结节完成器官分化,使其成为一个能够在更多的牡丹甚至芍药品种中推广的完整技术体系。

沈晓燕[7](2009)在《中国水仙离体形态发生的生理变化与遗传变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中国水仙(Narcissus tazetta var. chinensis)鳞茎盘切块、子房切片为外植体,在建立高效离体培养体系的基础上,对中国水仙离体形态发生,特别是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以及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水仙高效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以中国水仙鳞茎盘切块为外植体,对其离体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水仙鳞茎在3%多菌灵中浸泡6h是无菌体系建立的关键措施。天然添加物中,5%香蕉泥最有利于小鳞茎直接诱导;200 mg·L-1为用于小鳞茎直接诱导的最适甜菜碱浓度。愈伤组织诱导的适宜培养基为MS+2.0 mg·L-1 2,4-D+1.0 mg·L-16-BA及MS+1.0 mg·L-1 2,4-D+0.5 mg·L-1 KT;愈伤组织分化的适宜培养基为MS+3.0 mg·L-16-BA+2.0 mg·L-1KT +0.1 mg·L-1 NAA和MS+3.0mg·L-16-BA +5.0 mg·L-1KT。以子房切片为外植体,研究了中国水仙再生系统建立的有效途径。结果表明,发育时间较短的子房切片在MS+15.0mg·L-16-BA +1.0mg·L-1NAA培养基上经初代培养后可直接诱导出小鳞茎;诱导形成三种不同类型的愈伤组织(Ⅰ白色,表面瘤状突起;Ⅱ呈淡黄色,表面颗粒状不明显;Ⅲ呈淡黄色,表面颗粒状明显),分别在培养基MS+0.5 mg·L-1 2,4-D+1.0 mg·L-1 KT、MS+1.0 mg·L-1 2,4-D+0.5 mg·L-1 6-BA及培养基MS+2.0 mg·L-1 2,4-D+0.5 mg·L-1 6-BA上诱导率达最高;愈伤组织类型Ⅰ、Ⅱ在分化培养基MS+5.0 mg·L-16-BA+5.0 mg·L-1 KT +0.1 mg·L-1 NAA上分化效果较佳,而分化培养基MS+3.0mg·L-16-BA+5.0 mg·L-1 KT较适合愈伤组织类型Ⅱ、Ⅲ的分化。本研究打破常规的培养方法,首次将试管小鳞茎的膨大培养先于其继代增殖培养而进行,为小鳞茎的继代增殖培养提供健壮的鳞茎球。其中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当添加PP333的浓度为3.0 mg·L-1时试管小鳞茎膨大效果最好;多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试管小鳞茎膨大培养的影响排序为PP333> 2,4-D> NAA>2,4-D×NAA,筛选出的最佳膨大培养基为MS+1.0 mg·L-1 2,4-D +2.0 mg·L-1 NAA+3.0 mg·L-1 PP333。双因素试验结果发现,在培养基中添加6-BA 5.0 mg·L-1、白砂糖30 g·L-1时最有利于小鳞茎的继代增殖培养;采用1/2MS添加活性炭0.5 g·L-1的组合最适合于试管小鳞茎壮苗生根培养;以不经任何处理的田园土:泥炭土=2:1为基质最适合小鳞茎的移栽成活,成活率达到91.67%。2.中国水仙子房切片愈伤组织的细胞组织学观察石蜡切片的观察结果表明,发育时间较长的子房切片诱导出来的愈伤组织细胞排列松散,细胞非常大,细胞形状不固定,而发育时间较短的子房切片诱导出来的三种类型愈伤组织细胞在细胞排列上均比前者要紧密些,细胞形状也变得更加规则:细胞紧密度排序为类型Ⅲ>类型Ⅱ>类型Ⅰ;细胞的大小排序为类型Ⅰ>类型Ⅱ>类型Ⅲ;细胞的均一度排序为类型Ⅲ>类型Ⅰ>类型Ⅱ。3.中国水仙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的若干生理变化对中国水仙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POD、SOD和CAT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葡萄糖、果糖、蔗糖和淀粉含量变化的研究发现,愈伤组织类型和来源不同,分化过程中各生理指标的变化存在一定差别:发育时间较短的子房切片诱导形成的愈伤组织类型Ⅰ随着分化时间的延长,淀粉含量变化先降低后升高,其余各生理指标变化均与此相反;愈伤组织类型Ⅱ在分化过程中,SOD活性和淀粉含量变化曲线都呈“W”型,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趋势为降低—升高—降低,其余各生理指标变化呈单峰型变化;愈伤组织类型Ⅲ在分化过程中POD活性变化呈单峰型,CAT活性和淀粉含量变化都呈双峰型,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均先降低后升高,其余各生理指标变化都呈“W”型变化;发育时间较长的子房切片诱导形成的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 POD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SOD活性变化呈双峰型,葡萄糖含量变化呈“W”型变化,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淀粉含量呈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余各生理指标变化均呈单峰型;鳞茎盘切块来源的愈伤组织在分化过程中果糖和淀粉含量变化趋势均为降低—升高—降低,CAT活性和葡萄糖含量变化呈“V”型,其余各生理指标变化均呈单峰型变化。4.中国水仙离体形态发生的遗传稳定性检测染色体数目鉴定结果表明,鳞茎盘切块、子房切片不同离体器官发生途径再生小鳞茎壮苗生根培养后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发生。直接器官发生途径来源的非三倍体所占比例范围为3.92%4.95%;间接器官发生途径来源的非三倍体所占比例范围为10.38%18.10%。ISSR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鳞茎盘切块、子房切片直接器官发生途径中各培养阶段培养物与供体植株具有相对一致的DNA图谱;间接器官发生途径诱导形成的愈伤组织在引物扩增后出现一些变异谱带,其余各培养阶段培养物几乎没有变异谱带出现,在培养终阶段变异率范围仅为0.001.69%。可见,中国水仙离体形态发生中间接器官发生途径的遗传稳定性不及直接器官发生途径。本研究还发现,中国水仙鳞茎盘切块愈伤组织分化形成的玻璃化小鳞茎和正常小鳞茎的DNA图谱不完全一致;DNA水平上检测由子房切片诱导形成的三种类型愈伤组织的遗传稳定程度发现,类型Ⅱ>类型Ⅲ>类型Ⅰ;由子房切片愈伤组织类型Ⅰ来源的玻璃化小鳞茎、产生花苞的小鳞茎都产生有别于供体植株的DNA扩增谱带,而正常小鳞茎则保持了相对较高的遗传稳定性。

袁海英,廖康,谭强[8](2000)在《啤酒花试管苗形成过程中若干生化成分变化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啤酒花茎段离体培养为试验系统 ,研究了啤酒花试管苗形成过程中过氧化酶和酯酶活性 ,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谱带及可溶性蛋白含量上的差异。结果表明 ,在啤酒花试管苗的形成过程中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 ,过氧化物酶和酯酶的酶活性及谱带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两种酶的活性峰与试管苗形态发生的各个阶段相对应 ;且不同的发育阶段谱带也发生着变化 ,并产生新的谱带 ,认为是试管苗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酶带

吕秀齐,郑开文,潘季淑[9](1993)在《提高啤酒花组培繁殖效率措施的研究》文中认为为提高啤酒花组织培养的繁殖效率,初培材料可以在当年9月和翌年1月采集。早春地下挖出的根茎芽虽可培养成功,但在继代培养中污染严重,达80%以上。继代培养中,先在18~20℃下培养10~14d 后转移列25℃下变温培养,可防止增殖率下降;培养后期加强光照及适当降低 BA 浓度,可促进嫩茎生长,提高出苗率。应用 KM 生根培养基。瓶内生根率达90%以上。嫩茎在 KM 生根培养基中培养,诱发根原体;或嫩茎在无激素的 MS 培养基中培养,移入蛭石,生根成活率较高。组培苗、扦插菡,根茎苗田间比较结果表明:试管苗保持了原品种特性,并生长旺盛分枝多,单株产量明显高于根茎苗。

二、提高啤酒花组培繁殖效率措施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啤酒花组培繁殖效率措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辣木再生体系的优化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与四倍体诱导育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辣木简介
        1.1.2 植物WRKY基因家族研究进展
        1.1.2.1 WRKY转录因子超家族介绍
        1.1.2.2 WRKY转录因子超家族的生物学功能
        1.1.2.3 生物信息学在WRKY基因家族研究中的应用
        1.1.3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1.3.1 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况
        1.1.3.2 植物组织培养影响因素
        1.1.4 辣木无性繁殖与多倍体育种现状
        1.1.5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1.1.5.1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研究概况
        1.1.5.2 影响农杆菌介导林木遗传转化效率的因素
        1.1.5.3 遗传转化在林木育种中的运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辣木WRKY基因家族进化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基因组数据库来源
        2.2.2 辣木WRKY基因鉴定
        2.2.3 辣木WRKY蛋白多重序列比对和进化树构建
        2.2.4 辣木WRKY基因保守基序分析
        2.2.5 辣木WRKY基因结构分析
        2.2.6 辣木WRKY基因启动子区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2.2.7 环境选择压力分析
        2.2.8 植物材料及处理
        2.2.9 RNA提取及反转录
        2.2.10 引物的设定
        2.2.11 表达模式分析
        2.2.12 仪器设备
        2.2.13 试剂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辣木WRKY基因的鉴定及命名
        2.3.2 辣木WRKY基因及结构域的系统发生学分析及分类
        2.3.3 辣木WRKY基因保守域的变异
        2.3.4 辣木WRKY基序分析
        2.3.5 辣木WRKY基因结构分析
        2.3.6 第三组WRKY基因在陆地植物中的快速扩增
        2.3.7 辣木WRKY基因启动子区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2.3.8 基因重复后的环境选择压力分析
        2.3.9 辣木WRKY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2.4 结论
第三章 辣木叶片外植体不定芽直接再生体系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外植体来源
        3.2.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3.2.3 辣木叶片不定芽的直接诱导及伸长
        3.2.3.1 激素
        3.2.3.2 外植体年龄
        3.2.3.3 基因型
        3.2.4 辣木叶片再生不定芽的生根培养
        3.2.5 再生苗的驯化与移栽
        3.2.6 试剂
        3.2.7 主要仪器设备
        3.2.8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激素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3.3.2 外植体发育阶段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3.3.3 外植体放置方式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3.3.4 基因型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3.3.5 NAA对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3.3.6 炼苗及移栽
    3.4 小结
第四章 农杆菌介导的辣木转化体系的建立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植物材料
        4.2.2 菌株和载体
        4.2.3 主要仪器和试剂
        4.2.4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4.2.5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4.2.5.1 抗生素配制及农杆菌培养
        4.2.5.2 遗传转化操作步骤
        4.2.5.3 头孢霉素抑制农杆菌及对外植体选择压的确定
        4.2.5.4 潮霉素对外植体选择压的确定
        4.2.6 影响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效率相关因素的优化
        4.2.6.1 预培养时间
        4.2.6.2 共培养时间
        4.2.6.3 常压或真空
        4.2.7 GUS基因瞬时表达的组织化学分析
        4.2.8 转基因植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4.2.8.1 转基因植株PCR检测
        4.2.8.2 Southern杂交
        4.2.8.3 RT-qPCR
        4.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头孢霉素对辣木外植体不定芽发生的影响
        4.3.2 潮霉素对辣木外植体不定芽发生及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4.3.3 预培养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4.3.4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4.3.5 转化植株GUS瞬时表达
        4.3.6 转化植株PCR鉴定
        4.3.7 转化植株Southernblot检测
        4.3.8 转化植株RT-qPCR检测
    4.4 小结
第五章 四倍体辣木诱导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5.2.3 四倍体辣木的诱导
        5.2.4 倍性鉴定
        5.2.5 二倍体与四倍体辣木比较
        5.2.5.1 二倍体与四倍体气孔比较
        5.2.5.2 二倍体与四倍体辣木叶面积比较
        5.2.5.3 二倍体与四倍体辣木饲料相关营养物质含量比较
        5.2.6 试剂
        5.2.7 主要仪器设备
        5.2.8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根尖染色体计数
        5.3.2 秋水仙素处理对辣木外植体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5.3.3 秋水仙素浓度对辣木多倍体诱导的影响
        5.3.4 秋水仙素处理时间对辣木外植体再生的影响
        5.3.5 秋水仙素处理时间对辣木染色体加倍的影响
        5.3.6 二倍体与四倍体辣木比较
        5.3.6.1 二倍体与四倍体辣木气孔比较
        5.3.6.2 二倍体与四倍体辣木叶面积比较
        5.3.6.3 二倍体与四倍体辣木饲料相关营养物质含量比较
    5.4 小结
第六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6.1 辣木WRKY基因家族进化分析
    6.2 辣木再生体系
    6.3 辣木遗传转化体系
    6.4 辣木四倍体育种
    6.5 论文创新之处
    6.6 下一步研究计划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博士期间主要成果
附录 2 GUS染液配方

(2)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的qRT-PCR检测及其遗传进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马铃薯与马铃薯生产概况
        1.1.1 世界马铃薯生产
        1.1.2 中国马铃薯生产
    1.2 马铃薯种薯生产及质量控制
        1.2.1 马铃薯种薯发展历程
        1.2.2 马铃薯种薯生产的基本模式
        1.2.3 影响马铃薯种薯质量的主要病害
        1.2.4 脱毒马铃薯种薯的质量控制
    1.3 类病毒
        1.3.1 类病毒的历史、分类
        1.3.2 类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1.3.3 类病毒的结构
    1.4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
        1.4.1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的寄主范围
        1.4.2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的传播途径
        1.4.3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的危害
        1.4.4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对马铃薯育种工作的影响
    1.5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的防控
        1.5.1 建立完善的PSTVd检测技术体系,生产健康马铃薯种薯
        1.5.2 培育抗性品种
        1.5.3 利用基因工程方法
        1.5.4 卫生防疫
        1.5.5 加强马铃薯育种过程中PSTVd的监控,避免PSTVd在育种过程中传播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q RT-PCR检测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RNA提取及反转录
        2.2.2 引物及探针的设计及合成
        2.2.3 标准品制备
        2.2.4 qPCR标准曲线的建立及引物的筛选
        2.2.5 检测灵敏度分析
        2.2.6 qRT-PCR检测稳定性分析
        2.2.7 qRT-PCR检测马铃薯样品
    2.3 结果
        2.3.1 阳性菌落及其PCR鉴定
        2.3.2 引物的比较和筛选结果
        2.3.3 检测灵敏度
        2.3.4 qRT-PCR检测稳定性
        2.3.5 qRT-PCR检测技术体系的应用
    2.4 讨论与结论
3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发生情况调查及其分子多态性和系统进化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PSTVd发生情况调查
        3.1.2 样品保存
        3.1.3 克隆和测序
        3.1.4 Taq DNA聚合酶的保真性验证
        3.1.5 序列比对、系统发育分析
        3.1.6 二级结构预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的发生率
        3.2.2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的PCR产物测序
        3.2.3 基因克隆获得的PSTVd序列
        3.2.4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的分子多态性
        3.2.5 Taq酶保真度测试
        3.2.6 突变对二级结构的影响
        3.2.7 中国流行的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变体
        3.2.8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的系统发育分析
    3.3 讨论与结论
        3.3.1 讨论
        3.3.2 结论
4 PSTVd中国分离物的致病性验证及不同马铃薯品种感染PSTVd的症状表现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PSTVd序列测定结果
        4.2.2 株高
        4.2.3 单株产量
        4.2.4 叶片症状
        4.2.5 块茎症状
        4.2.6 PSTVd经保存和与寄主互作后的序列变化
        4.2.7 PSTVd经试管保存和与寄主互作后的序列变化及其对二级结构的影响
    4.3 讨论与结论
        4.3.1 讨论
        4.3.2 结论
5 全文结论
    5.1 建立了PSTVd q RT-PCR检测体系
    5.2 通过调查掌握了PSTVd在中国的发生情况
    5.3 了解了PSTVd中国分离物的多态性及遗传进化情况
    5.4 PSTVd中国分离物对马铃薯影响显着且不同品种表现不同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南酸枣扦插繁殖技术与生理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扦插繁殖研究综述
        1.2.1 扦插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展
        1.2.2 扦插繁殖的生理基础研究进展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南酸枣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2.1.1 试验地点及管理条件
        2.1.2 试验方案
        2.1.3 试验材料采集与制备
        2.1.4 插后管理
        2.1.5 生长形态指标的测定
    2.2 南酸枣扦插生理基础研究
        2.2.1 试验材料
        2.2.2 指标的测定
    2.3 技术路线
    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南酸枣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3.1.1 激素种类、激素浓度、处理时间、基质对扦插的研究
        3.1.2 不同外源激素、不同浓度对生根的研究
        3.1.3 不同基质对生根的影响
        3.1.4 不同木质化程度插穗对生根的影响
    3.2 南酸枣扦插生理基础研究
        3.2.1 SOD活性变化
        3.2.2 POD活性变化
        3.2.3 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3.2.4 淀粉含量的变化
4 结论
    4.1 南酸枣扦插繁殖技术
        4.1.1 激素种类、激素浓度、处理时间对南酸枣扦插的影响
        4.1.2 南酸枣扦插外源激素的选择
        4.1.3 南酸枣扦插基质的选择
        4.1.4 南酸枣扦插穗条木质化程度的选择
    4.2 南酸枣扦插繁殖的生理基础
        4.2.1 SOD活性与扦插生根的关系
        4.2.2 POD活性与扦插生根的关系
        4.2.3 可溶性糖、淀粉含量与扦插生根的关系
5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4)青杨杂种离体染色体加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目录
引言
1 杨树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1.1 杨树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1.1.1 杨树天然多倍体的选择利用
        1.1.2 诱导杨树配子染色体加倍
        1.1.3 不同倍性体杨树杂交
        1.1.4 诱导杨树合子染色体加倍
        1.1.5 杨树体细胞染色体加倍
    1.2 植物离体染色体加倍研究进展
        1.2.1 有丝分裂抑制剂的作用原理和种类
        1.2.2 外植体类型对植物离体染色体加倍的影响
        1.2.3 处理浓度和时间对植物离体染色体加倍的影响
        1.2.4 培养条件对植物离体染色体加倍的影响
        1.2.5 多倍体鉴定
        1.2.6 离体染色体加倍在育种中的应用
    1.3 杨树离体染色体加倍的意义、问题和对策
2 材料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建立多基因型青杨杂种叶片再生体系
        2.2.1.1 叶片分化培养基筛选
        2.2.1.2 培养基、基因型以及基因型×培养基互作效应对叶片分化效果的影响
        2.2.2 多基因型青杨杂种多倍体诱导
        2.2.2.1 秋水仙碱处理青杨杂种无菌苗叶片诱导多倍体
        2.2.2.2 秋水仙碱诱导多基因型青杨杂种四倍体
        2.2.2.3 倍性鉴定
        2.2.2.4 解剖学观察
    2.3 培养条件
    2.4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多基因型青杨杂种叶片再生体系建立
        3.1.1 青杨杂种叶片分化培养基筛选
        3.1.2 培养基、基因型及其互作效应对叶片分化的影响
        3.1.2.1 培养基对青杨杂种叶片分化的影响
        3.1.2.2 基因型对青杨杂种叶片分化的影响
        3.1.2.3 基因型×培养基互作效应对叶片分化影响
    3.2 多基因型青杨杂种四倍体诱导
        3.2.1 秋水仙碱处理青杨杂种无菌苗叶片诱导四倍体
        3.2.2 不同杨树基因型对四倍体诱导的影响
        3.2.3 秋水仙碱处理后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
        3.2.3.1 流式细胞仪分析
        3.2.3.2 染色体计数
        3.2.3.3 不同基因型二倍体和四倍体解剖学特征比较
4 讨论
    4.1 多基因型青杨杂种叶片再生体系建立
    4.2 多基因型青杨杂种离体叶片染色体加倍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5)榉树扦插繁殖与生根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林木扦插繁殖技术及生根机理研究综述
        1.2.1 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1.2.2 扦插生根机理研究
        1.2.3 扦插繁殖形态解剖学研究
    1.3 榉树扦插繁殖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1.1 室外试验地点
        2.1.2 室内试验地点
    2.2 插穗的采集与制备
    2.3 试验方法
        2.3.1 试验设计
        2.3.2 插后管理
    2.4 测定指标
        2.4.1 生长形态指标
        2.4.2 生理指标
    2.5 试验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榉树扦插繁殖技术的研究
        3.1.1 春季扦插
        3.1.2 夏季扦插
    3.2 榉树扦插繁殖的生理生化研究
        3.2.1 榉树生根过程中营养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
        3.2.2 榉树生根过程中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3.2.3 榉树生根过程中丙二醛(MDA)含量的动态变化
第四章 讨论
    4.1 榉树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4.1.1 外源 IBA 浓度与扦插生根的关系
        4.1.2 插穗条件与扦插生根的关系
    4.2 榉树扦插生根机理研究
        4.2.1 营养物质含量与扦插生根的关系
        4.2.2 氧化酶活性与扦插生根的关系
        4.2.3 SOD、MDA 与扦插生根的关系
    4.3 愈伤组织与扦插生根的关系
    4.4 扦插结果不理想的原因
    4.5 本试验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第五章 结论
    5.1 榉树扦插繁殖技术的研究
        5.1.1 硬枝扦插
        5.1.2 嫩枝扦插
    5.2 榉树扦插生根机理的研究
        5.2.1 营养物质与生根
        5.2.2 相关氧化酶与生根
        5.2.3 SOD、MDA 与生根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6)紫斑牡丹分生结节的诱导与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牡丹组织培养的进展与问题
        1.1.1. 愈伤组织诱导和培养
        1.1.2. 芽培养
        1.1.3. 体细胞胚发生
        1.1.4. 器官发生
        1.1.5. 胚培养
    1.2. 分生结节: 一种有价值的植株再生途径
        1.2.1. 分生结节发生和植株再生的形态过程
        1.2.2. 分生结节发生和植株再生的生理过程
        1.2.3. 影响分生结节发生和不定芽分化的因素
        1.2.4. 分生结节再生植株途径的应用前景
    1.3.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与意义
2. 基本培养条件的筛选
    2.1. 诱导愈伤组织的基本条件及其相互关系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2. 植物激素对外植体的作用规律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2.3. 外植体接种方式对培养效果的影响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结果
        2.3.3. 讨论
    2.4. 继代培养中愈伤组织生长状态的影响因素
        2.4.1. 材料与方法
        2.4.2. 结果
        2.4.3. 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紫斑牡丹分生结节的诱导
    3.1. 紫斑牡丹分生结节的发现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讨论
    3.2. 影响紫斑牡丹分生结节发生的因素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讨论
    3.3. 本章小结
4. 紫斑牡丹分生结节的生长发育
    4.1. 培养基的状态对紫斑牡丹分生结节生长发育影响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结果与讨论
    4.2. 培养基pH与分生结节的生长发育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
        4.2.3. 讨论
    4.3. 培养基的基本成分对分生结节生长发育的影响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与讨论
    4.4. 诱导分生结节分化不定芽的尝试
        4.4.1. 材料与方法
        4.4.2. 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紫斑牡丹分生结节的主要药用成分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样品制备与测定
        5.1.2. 仪器与试剂
        5.1.3. 色谱条件
        5.1.4. 标准曲线测定
    5.2. 结果
        5.2.1. 标准曲线与回归方程
        5.2.2. 分生结节中芍药苷及丹皮酚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5.3. 讨论
6. 结论
图版
附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中国水仙离体形态发生的生理变化与遗传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植物离体形态发生的细胞组织学、生理变化及遗传变异研究进展
        1.1 植物离体形态发生的概念及途径
        1.2 植物离体形态发生的细胞组织学研究
        1.3 植物离体形态发生的生理变化研究
        1.4 植物离体形态发生的遗传变异研究
        1.4.1 遗传变异的类型
        1.4.2 影响遗传变异的因素
        1.4.3 遗传变异的机理
        1.4.4 遗传变异的检测方法
    2 水仙花相关研究进展
        2.1 离体培养
        2.1.1 无菌体系的建立
        2.1.2 器官发生途径
        2.1.3 体细胞胚发生途径
        2.1.4 再生小鳞茎的继代增殖
        2.1.5 再生小鳞茎的壮苗生根培养
        2.2 细胞组织学
        2.3 生理变化
        2.4 遗传变异
        2.5 水仙花离体形态发生的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3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3.1 本研究的内容
        3.2 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中国水仙高效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 中国水仙鳞茎盘切块高效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外植体的消毒及接种
        1.2.2 不同添加物对小鳞茎直接诱导的影响
        1.2.3 不同激素组合对鳞茎盘切块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
        1.2.4 不同激素组合对鳞茎盘切块来源的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1.2.5 培养条件
        1.2.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最佳消毒方法的确定
        2.1.1 不同消毒处理对无菌系建立的影响
        2.1.2 不同消毒处理因素对消毒效果的影响
        2.1.3 不同多菌灵浸泡时间对无菌系建立的影响
        2.2 不同添加物对小鳞茎直接诱导的影响
        2.2.1 不同天然添加物对小鳞茎直接诱导的影响
        2.2.2 不同浓度的甜菜碱对小鳞茎直接诱导的影响
        2.3 不同激素组合对鳞茎盘切块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4 不同激素组合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3 讨论
        3.1 中国水仙鳞茎无菌系建立的关键技术措施
        3.2 添加物在小鳞茎直接诱导中的作用
        3.3 中国水仙鳞茎盘切块愈伤组织诱导中激素间的互作关系
        3.4 中国水仙鳞茎盘切块愈伤组织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的探讨
    第二节 中国水仙子房切片高效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鳞茎预处理及外植体的取材
        1.2.2 外植体的消毒及接种
        1.2.3 中国水仙子房切片直接诱导小鳞茎
        1.2.4 中国水仙子房切片诱导愈伤组织
        1.2.5 中国水仙子房切片形成的不同类型的愈伤组织诱导小鳞茎再生
        1.2.6 培养条件
        1.2.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水仙子房切片直接诱导小鳞茎
        2.2 中国水仙子房切片诱导愈伤组织
        2.2.1 不同激素组合对子房切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2.2 不同基因型及不同发育时期的子房切片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3 中国水仙子房切片形成的不同类型的愈伤组织诱导小鳞茎再生
        3 讨论
        3.1 高浓度的6-BA 和成熟度较低的外植体有利于小鳞茎的直接发生
        3.2 中国水仙子房切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因素
        3.3 提高中国水仙子房切片愈伤组织小鳞茎再生效果的关键措施
    第三节 中国水仙离体再生小鳞茎的膨大培养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不同多效唑浓度对小鳞茎膨大培养的影响
        1.2.2 不同浓度的激素和多效唑对小鳞茎膨大培养的影响
        1.2.3 培养条件
        1.2.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多效唑浓度对小鳞茎膨大培养的影响
        2.2 不同浓度激素和多效唑对小鳞茎膨大培养的影响
        2.3 不同因素对小鳞茎膨大培养的影响
        3 讨论
        3.1 多效唑对中国水仙离体再生小鳞茎膨大培养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2 中国水仙离体再生小鳞茎膨大培养的意义
    第四节 中国水仙试管小鳞茎的继代增殖、壮苗生根及移栽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继代增殖培养
        1.2.2 壮苗生根培养
        1.2.3 炼苗与移栽
        1.2.4 培养条件
        1.2.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6-BA 及白砂糖对试管小鳞茎继代增殖的影响
        2.2 不同浓度无机盐和活性炭对试管小鳞茎壮苗生根的影响
        2.3 不同移栽基质及预处理对中国水仙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3 讨论
        3.1 高浓度的6-BA 和中浓度的白砂糖比较适合试管小鳞茎的继代增殖
        3.2 无机盐浓度与试管小鳞茎壮苗生根培养的相关性
        3.3 确保水仙花试管小鳞茎移栽成活的关键技术措施
第三章 中国水仙子房切片愈伤组织的细胞组织学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材料的选取与固定
        1.2.2 材料的染色
        1.2.3 水洗、返蓝
        1.2.4 材料的脱水
        1.2.5 材料的透明、浸蜡
        1.2.6 材料的包埋
        1.2.7 切片、粘片、展片和干片
        1.2.8 材料的脱蜡、封片、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水仙子房切片愈伤组织石蜡切片方法的建立
        2.1.1 材料的固定与染色
        2.1.2 材料的脱水
        2.1.3 材料的浸蜡与包埋
        2.1.4 材料的切片、粘片、展片
        2.1.5 材料的脱蜡、封片
        2.2 中国水仙不同类型愈伤组织的切片观察
        2.2.1 不同发育时期子房切片来源的愈伤组织的细胞组织学特征比较
        2.2.2 同一发育时期子房切片来源的三种类型愈伤组织的细胞组织学特征比较
    3 讨论
        3.1 形成中国水仙子房切片不同类型愈伤组织之间细胞组织学差异的原因
        3.2 中国水仙子房切片各种类型愈伤组织的细胞结构与分化的关系
第四章 中国水仙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的若干生理变化
    第一节 中国水仙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抗氧化酶活性与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取材与材料处理
        1.2.2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1.2.3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水仙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的 POD 活性变化
        2.1.1 不同类型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的 POD 活性变化
        2.1.2 不同来源的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的 POD 活性变化
        2.2 中国水仙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的 SOD 活性变化
        2.2.1 不同类型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的 SOD 活性变化
        2.2.2 不同来源的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的 SOD 活性变化
        2.3 中国水仙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的 CAT 活性变化
        2.3.1 不同类型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的 CAT 活性变化
        2.3.2 不同来源的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的 CAT 活性变化
        2.4 中国水仙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
        2.4.1 不同类型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
        2.4.2 不同来源的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
        3 讨论
        3.1 中国水仙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的抗氧化酶活性变化与分化的关系
        3.2 中国水仙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与分化的关系
    第二节 中国水仙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可溶性糖与淀粉含量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取材
        1.2.2 葡萄糖含量测定
        1.2.3 淀粉含量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水仙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的葡萄糖含量变化
        2.1.1 不同类型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的葡萄糖含量变化
        2.1.2 不同来源的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的葡萄糖含量变化
        2.2 中国水仙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的果糖含量变化
        2.2.1 不同类型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的果糖含量变化
        2.2.2 不同来源的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的果糖含量变化
        2.3 中国水仙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的蔗糖含量变化
        2.3.1 不同类型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的蔗糖含量变化
        2.3.2 不同来源的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的蔗糖含量变化
        2.4 中国水仙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的淀粉含量变化
        2.4.1 不同类型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的淀粉含量变化
        2.4.2 不同来源的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的淀粉含量变化
        3 讨论
        3.1 中国水仙愈伤分化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与分化的关系
        3.2 中国水仙愈伤分化过程中淀粉含量变化与愈伤组织分化的进程基本同步
        3.3 中国水仙愈伤分化过程中可溶性总糖与淀粉含量变化的关系
第五章 中国水仙离体形态发生的遗传稳定性检测
    第一节 中国水仙不同再生途径组培苗遗传稳定性的细胞学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2.1 主要仪器设备
        1.2.2 主要试验试剂
        1.2.3 主要溶液配制
        1.3 方法
        1.3.1 染色体制片步骤的初步确定
        1.3.2 染色体制片技术的优化
        1.3.3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染色体最佳制片技术的确定
        2.1.1 取材时间的确定
        2.1.2 预处理时间的确定
        2.1.3 解离时间的确定
        2.2 中国水仙再生小鳞茎壮苗生根阶段根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变异分析
        3 讨论
        3.1 染色体制片技术的关键步骤
        3.2 经离体培养后中国水仙在细胞学水平上保持了较高的遗传稳定性
        3.3 引起离体形态发生后少数细胞染色体数目产生不同程度变异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中国水仙不同离体器官发生途径中遗传稳定性的 ISSR 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2.1 主要仪器设备
        1.2.2 主要试验试剂
        1.2.3 主要溶液配制
        1.3 ISSR 分析方法
        1.3.1 中国水仙基因组 DNA 的提取
        1.3.2 中国水仙基因组 DNA 的纯化
        1.3.3 中国水仙基因组 DNA 质量检测
        1.3.4 ISSR–PCR 扩增反应引物的筛选
        1.3.5 ISSR-PCR 反应体系及程序
        1.3.6 ISSR–PCR 扩增反应产物的检测
        1.3.7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水仙离体培养物DNA 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2.2 引物及退火温度对 PCR 结果的影响
        2.3 中国水仙鳞茎盘切块离体形态发生遗传稳定性的ISSR 检测
        2.3.1 直接器官发生途径中不同培养阶段的培养物遗传稳定性分析
        2.3.2 间接器官发生途径中不同培养阶段的培养物遗传稳定性分析
        2.3.3 愈伤组织来源的离体培养物及再生植株之间的遗传变异分析
        2.4 中国水仙子房切片离体形态发生遗传稳定性的ISSR 检测
        2.4.1 直接器官发生途径中不同培养阶段的培养物遗传稳定性分析
        2.4.2 间接器官发生途径中不同培养阶段的培养物遗传稳定性分析
        2.4.3 愈伤组织来源的离体培养物及再生植株之间的遗传变异分析
        3 讨论
        3.1 引物退火温度对ISSR-PCR 扩增反应有重要影响
        3.2 中国水仙不同离体形态发生途径遗传变异差异分析
        3.3 中国水仙同一外植体来源的离体培养物其形态与遗传稳定性的关系问题
        3.4 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检测中国水仙离体形态发生遗传变异差异分析
        3.5 中国水仙离体形态发生的遗传变异规律与利用途径的关系
第六章 小结
    1 中国水仙高效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
    2 中国水仙子房切片愈伤组织的细胞组织学观察
    3 中国水仙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的若干生理变化
    4 中国水仙离体形态发生的遗传稳定性检测
参考文献
图版及图版说明
附录 在学期间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致谢

四、提高啤酒花组培繁殖效率措施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辣木再生体系的优化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与四倍体诱导育种[D]. 张俊杰.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2]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的qRT-PCR检测及其遗传进化分析[D]. 邱彩玲.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8)
  • [3]南酸枣扦插繁殖技术与生理机理研究[D]. 言倜信.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5(03)
  • [4]青杨杂种离体染色体加倍技术研究[D]. 李媛.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2)
  • [5]榉树扦插繁殖与生根机理研究[D]. 沈琪. 南京林业大学, 2013(03)
  • [6]紫斑牡丹分生结节的诱导与培养[D]. 钟原.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9)
  • [7]中国水仙离体形态发生的生理变化与遗传变异研究[D]. 沈晓燕. 福建农林大学, 2009(12)
  • [8]啤酒花试管苗形成过程中若干生化成分变化的研究[J]. 袁海英,廖康,谭强.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00(01)
  • [9]提高啤酒花组培繁殖效率措施的研究[J]. 吕秀齐,郑开文,潘季淑.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3(S5)

标签:;  ;  ;  ;  ;  

提高啤酒花组织培养和繁殖效率的措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