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太阳能建筑在西北地区的应用前景

活性太阳能建筑在西北地区的应用前景

一、主动式太阳能建筑在西北地区的应用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张黎曼[1](2021)在《内蒙古晋风民居地区乡村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乡村建筑面临着很多挑战,乡村建筑肆意模仿其他建筑风格导致“千篇一律”的情景产生;更多的建筑师开始重视乡村建筑,将多元的、专业的设计策略、技术带入乡村,但由于建筑成本较高难以被村民所接受的,同时这些建造活动还引起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除了对舒适度的追求,人们同样关心于建筑自身是否节能,乡村建筑急需一种低成本、高质量,可以在室内环境舒适的情况下让建筑能耗降至最低的方法。被动式建筑的提出为以上的需求提供了一条路径,并且该方法对乡村建筑设计具有较高适应性,通过对两者文献综合阅读整理发现,乡村建筑与被动式建筑在设计理念与原则上总体趋同,乡村建筑是最简单、最原始的被动式建筑,过去没有任何机械设备建筑只能通过特殊的建筑设计来改善建筑环境,通过对乡村建筑设计原则的研究,可以得出最简单高效的被动式设计原则。乡村建筑与被动式建筑逐渐走向融合,通过对乡村被动式建筑实例的设计因素进行解析,以被动式建筑设计过程为主线,提出传统性、地区性、气候性三种设计维度,分别从传统历史信息的保护、人居环境的关注、地区气候的回应,三个方面对设计原则进行总结。使乡村被动式建筑可以延续传统营造智慧,尊重地域文化,回应当地气候,也为以后乡村被动式建筑设计提供新思路。内蒙古地区晋风民居作为内蒙古重要的乡村建筑形式,它是人们在上百年中与自然环境博弈的智慧结晶,是文化、宗教、生产、生活的集体记忆,是对于走西口事件的历史印证,也是农耕与游牧文明发生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真实记录。将三个设计维度应用到晋风民居之中,以乡村被动式建筑三个设计维度为指导,构建出适宜该地区晋风民居的乡村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选取内蒙古地区具有典型晋风民居建筑特色的乌素图村,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和总结了内蒙古晋风民居的传统性、地区性和气候性,以晋风民居乡村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为指导,借助数据分析软件,探寻地区气候、被动式建筑与乡村建筑之间的平衡点,获得适应于乌素图村落的设计内容与方法,并指导村民活动中心建筑设计工作。

蔺阿琳[2](2020)在《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与规划研究 ——以哈尔滨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对太阳能的高效利用已使得现代生活变得舒适环保,尤其在应对当今全球能源短缺问题方面,太阳能在其能源转化领域发挥着突出贡献,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城市具有人口高度聚集、用电需求量多、建筑密度大等特征,城市太阳能利用由此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本研究基于城市环境现状及能源需求、太阳能利用的客观发展趋势和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规划缺失等研究背景,以太阳能可利用空间有序、高质量开发建设为目标,挖掘城市规划与太阳能可利用空间的作用机理,揭示空间尺度与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的关系并构建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模型。以哈尔滨市为例,评估主城区太阳能可利用空间,提出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规划策略。全文在“理论研究-机理解析-模型构建-空间评估-规划实施”的技术框架下展开研究。在理论研究层面,对城市太阳能利用与城市规划相互影响关系和城市太阳能利用空间规划等方面进行梳理,以此奠定了本文的研究基础。结合能源景观和能源规划理论、空间规划相关理论和太阳能利用相关理论分析,对太阳能可利用空间现有的评估指标、评估方法和设计框架进行归纳,为研究构建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在机理解析层面,阐述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分异特征和制约因素。通过实地踏勘、公众和专家问卷访谈、视觉Q方法以及文献分析法对我国城市太阳能利用的安装现状、使用偏好、视觉景观影响以及地理空间、行政空间和用地类型的分布特征进行调查分析。以上述研究结果为基础,总结我国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的影响因素有如下四个方面:空间分布与开发秩序、自然环境与建筑环境、国家政策与地方制度、视觉感知与使用偏好,可为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和评估指标选取等方面的支持,并为模型构建奠定基础。在模型构建层面,以评估目标框架为指导,按照“评估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标准构建-评估模型解析”的思路构建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模型。综合关键词频度分析、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法与可转换主观评价量化法等方法构建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指标体系并确定权重,结合概念内涵、设立依据、衡量标准以及描述方法建立评估指标的评价标准。最后依据空间应用尺度划分评估模型为三个子模型,分别是城市整体尺度下的宏观层级子模型、城市分区尺度下的中观层级子模型和单体建筑尺度下的微观层级子模型。通过探究城市空间要素、主观感知偏好与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的关系,为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与规划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在空间评估层面,论文以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子模型为基础,以哈尔滨市主城区为研究范围,借助Arc GIS工具,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级评估哈尔滨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其中宏观层级评估结果是基于城市整体尺度借助规划数据的评估,适用于整体城区;中观层级评估结果是基于分区尺度借助现状数据的评估,偏重已建成区;微观层级评估结果是基于单体建筑尺度借助现状数据的评估,偏重已建成区。通过宏观和中观层级评估结果的耦合,从城市空间和建筑布局视角得到太阳能可利用空间适宜性评估结果,从而形成规划框架。同时,通过微观层级评估结果,归纳形成太阳能可利用空间的规划引导。在规划实施层面,从控制性和引导性两个维度提出哈尔滨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规划策略。根据宏观和中观层级耦合结果提出控制性规划策略,着眼于提出不同空间类型的管控策略,以及实现新旧城区重点性布局。同时,探索太阳能可利用空间的发展时序和功能定位。根据微观层级结果提出引导性规划策略,着眼于提升太阳能可利用空间的开发质量。通过规划重点区域,提出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质量提升的措施;同时通过协调建筑个体太阳能利用形式来促进景观风貌的保护,结合创新设计用以提升公众的视觉审美。此外,为了保障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规划实施还应该建立各部门协调的管理监督机制,促进与法定规划衔接,从资金和政策等方面完善城市太阳能开发的保障机制。为了应对当前城市太阳能利用空间开发失序以及与城市规划脱节等问题,本研究深入探索了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问题,通过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规划研究将太阳能利用空间和城市空间环境品质塑造有机结合。通过控制建设范围、提出建设要求、规划建设时序等手段为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模型作为一个评估方法将空间规划与能源规划相结合,是对相关理论和方法的补充,也是对空间规划的深入探讨和思考。

杨竞立[3](2019)在《基于建筑形体要素的西部太阳能采暖潜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这些地区大部分又处于建筑热工分区中的严寒、寒冷地区,利用太阳能解决我国西部地区采暖问题具有明显优势。为了善加利用太阳能进行建筑采暖,需要明确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而目前关于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的研究与运用多停留于构造阶段,也就是建筑施工图、竣工图阶段,同时评价方式过于复杂,不便于建筑师直接运用,因此无法在建筑设计前期有效把控建筑节能走向。论文针对上述现状,从建筑设计前期入手开展了建筑形体与建筑太阳能热利用效率关系的相关研究。首先,我国西部地区土地面积辽阔,存在显着的气候差异,尤其是太阳辐射强度差异。即便在相同建筑形体要素下,太阳辐射强度不同也会造成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不同。为合理讨论不同太阳辐射差异下建筑形体要素与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的关系,需要以太阳能采暖为出发点,对我国西部地区太阳能资源进行划分。考虑到部分地区仅通过调节建筑形体要素提升光热采暖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还需要使用光电采暖措施进一步补充热源。因此基于建筑光热、光电同时采暖和主、被动式联合采暖的理论,提出可以反映太阳能与建筑供暖量关系的分区依据:光热采暖度日数辐射比KV、光电采暖度日数辐射比Kβ。在计算分区依据前需要明确各地水平面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值,因此选择了目前常用的3种太阳辐射模型对我国西部地区太阳辐射计算做适用性研究,发现“姜盈霓”模型计算精度最高,并运用此模型完成了分区依据中缺测、未测数据的生成工作。最终以计算得到的分区依据为基础,选择我国西部地区12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的46座城市作为代表城市进行分区研究,将我国西部地区太阳能资源划分为4个区域。并通过可视化手段绘制了我国西部地区太阳能分区图。该分区结果为讨论我国西部地区全气候条件下建筑形体要素与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关系奠定了基础。然后,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西部地区太阳能分区后各区域建筑太阳能采暖效率,将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作为反映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形体要素关系的纽带。分别选取太阳能分区中最佳区的景洪和攀枝花、适宜区(A区)的丽江和喀什、适宜区(B区)的额济纳旗和西安、可用区的阿勒泰和泸州作为代表城市,以建筑高宽比、高长比、南向窗墙比作为建筑形体要素,借助Design Builder动态能耗模拟软件计算了不同建筑形体要素尺寸下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值。并通过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拟合回归得到了可以协助建筑师完成太阳能建筑方案比选与评价工作的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函数。最后,为直观区分太阳能分区中各区域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指导建筑师完成太阳能建筑形体构思,将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函数进行图形化,研究了建筑形体要素尺寸变化对各区域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的影响作用。并通过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函数、图形优化了实际建筑项目的太阳能采暖潜力,提出了不同区域的太阳能建筑采暖设计策略。综上所述,论文较为清晰的研究了我国西部地区建筑形体要素与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的关系,并提出了便于建筑师在设计前期使用的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函数、图形。以期为我国西部地区建筑新能源利用提供新的评价方法与设计思路。

卜楠[4](2019)在《长春地区农村住宅被动式阳光利用的设计研究 ——以柳树村住宅设计为例》文中指出采用被动式阳光利用的农村住宅是未来北方地区农村住宅设计的一大发展趋势。其所提倡的理念是低能源消耗、重视环保、绿色发展,使建筑更加具有生态性。充分利用阳光所辐射出的热量对建筑室内采暖起到了集热的效果,不仅如此,建筑围护结构等方面的被动式设计也提高了建筑的保温效果,同时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本文将以吉林省长春市农村地区的住宅为例,从分析太阳能资源、农村住宅的被动式阳光利用的应用情况等几方面入手,探讨当地住宅采用被动式阳光利用的设计优越性及被动式阳光利用这一技术理论在当地住房中的发展前景。论文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在第一章中,首先介绍了采用被动式阳光利用设计的农村住宅在节能效果以及绿色可持续发展这两方面可以满足绿色建筑的相关要求,从而降低长春地区农村住宅的建筑能耗。其次介绍了采用被动式阳光利用的住宅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最后论述了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在第二章中,首先就被动式阳光利用的相关理论进行概述,其次对被动式阳光利用理论在长春农村住宅中的应用优势和必要性做出阐述,最后对长春地区实地调研中的农村住宅现状和阳光利用现状两方面进行分析。在第三章中,详细的介绍了影响被动式阳光利用在长春农村住宅应用的因素及应对策略,进而详细的做出采用被动式阳光利用的建筑总体规划和住宅单体的设计方法,最后着重介绍采用被动式阳光利用的采暖设计方法,这一方法对解决寒地住宅的能耗问题最为行之有效。在第四章中,主要针对位于长春地区的柳树村进行被动式阳光利用的住宅设计。首先,在结合柳树村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运用在第三章中提出的设计方法和策略,以此做出合理的农村住宅设计。再通过建筑模拟软件进行热工模拟分析,从而得出被动式阳光利用技术在长春农村地区住宅应用的优越性。全文以长春农村地区住宅为探讨对象,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及能源拥有状况,分析得出被动式阳光利用太阳房是当地未来住房建构的一大趋势。不仅如此,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也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号召,而且住房建设也是未来太阳能热利用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互结合。推广采用被动式阳光利用的太阳房有利于节约稀缺能源、不可再生资源,充分的保护了自然环境,减少了不必要的污染,使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张春雨[5](2018)在《西北地区体育建筑地域性创作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全民健身”战略背景下,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伴随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政策的支持,西北地区体育事业发展同样迎来新机遇,体育场馆建设亦是如此。另一方面,伴随经济及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体育建筑在过去十年间出现大肆兴建的局面,全球化浪潮下,表现出诸如趋同化严重、忽视地域特征、盲目定位、利用率低、能耗巨大等问题。受限于经济发展,西北地区建筑设计长期以东部发达地区为借鉴,因此面临同样难题。本文通过对我国体育建筑建设的反思总结,结合地域特色,提出适应西北地域特征的建设方式,作为西北地区当代体育建筑创作的指引,以此打破西北地区同发达地区间的“建筑时差”。较我国其他地区,西北地区有其与众不同的地域特征:复杂多变的地理气候、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与相对滞后的经济水平。在讲求建筑地域性回归的今天,这些特质均要求体育建筑做出地域回应。本文以当前我国体育事业的繁荣、西部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为大背景,指明文章研究意义,并对已成熟的国内外理论及实践进行综述整理,确立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同时构建研究框架;并以西北地区体育建筑发展脉络、时态调研为基点,分析西北地区场馆创作现状并总结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之上,从自然地理、社会文化与经济水平三方面分析西北地区地域创作特质并做出理论架构;随后,从适应寒地气候特征、地形地貌及利用地域资源层面总结自然环境影响下的地域应对策略;从建筑形式、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三方面分析人文环境下体育建筑创作的传承与映射;最后,以经济发展水平为背景,总结出新建场馆的理性定位与“量体裁衣”,寻求节能环保的适宜技术,并结合西北地区旅游资源提出以体育旅游为发展方向的经济产业。西北地区体育建筑地域性创作具有理论及实践的双重意义,依据地域特质因素,本文全方面归纳总结应对策略,以期对西北地区体育建筑创作进行理性引导并完善地域建筑创作理论。

沈任斯[6](2018)在《湖南地区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能源紧缺的加剧和对环境问题认识的重视,太阳能作为广泛分布的可再生能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进入21世纪后,随着技术进步,太阳能系统的转换效率正不断提高。同时,欧洲各国也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越来越多的建筑开始使用清洁的太阳能设备以及配套服务。近年来,我国太阳能建筑也得到发展。然而,由于不同地区间气候条件和日照强度的差异,太阳能设备与建筑的结合需解决因地制宜的问题。所以,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在湖南地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湖南地区的自然条件、太阳能资源和开发现状,对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的可行性进行验证。湖南省的大部分地区拥有相对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条件,光伏产业在政策支持下得到发展。太阳能建筑在湖南省拥有巨大的推广潜力。收集不同类型的太阳能建筑设计策略和技术措施。阐述了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和主动式太阳能利用的原理和一体化设计类型。并对不同类型的建筑一体化设计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作者再通过能耗模拟软件Climate论证了湖南省气候环境对被动式策略有效性的影响,研究了从室内热环境分析了不同的被动式策略带来的益处,通过定量的对比与定性的分析。以及通过计算和模拟,得出湖南地区日照条件下的光伏、光热等主动式设备的优化原则。最后,通过2018年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平台,将太阳能建筑技术优化原则进行直接应用参赛的建筑方案设计中,直接论证湖南地区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张磊[7](2018)在《西部山地草原牧区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西部地区分布着大量的山地草原,地势海拔高,植被呈垂直分布,地形起伏大,气候环境恶劣,生态体系复杂。这些地区既是我国重点自然保护区和西部内陆主要河流的水源地,又是我国少数民族牧民主要聚居地。在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牧民生活环境和提高生活水平、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和保护民族文化的背景下,该地区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的生态化、现代化和地域性建设显得十分必要。但现有牧民定居点内居住建筑出现了直接照搬城市住宅的现象,并存在应对自然生态环境措施不足、建筑空间功能不完善、传承地域文化方式单一和逐渐失去牧区居住建筑内涵等问题。因其自身的缺陷和局限,制约了西部山地草原牧区牧民定居工程的良性建设。新的居住要求与现实条件决定了定居点内居住建筑必须更新来解决其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本文以西部山地草原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为研究对象,对其建立一套适合的建筑模式理论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本文从西部山地草原牧区环境出发,系统分析出影响本地区居住建筑的外部环境因素,并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环境决定理论,分析了居住建筑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该地区现有定居点居住建筑进行了深入的现场实地调研和仪器测试数据分析,发现建筑空间适应性差、能耗高、室内热舒适性不足、太阳能利用方式不够和地域建筑文化缺失等现象,牧区传统建筑所蕴含的草原文化生态营造智慧被现代工业化的建造方式所完全取代。对于上述问题不能仅按照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去解决还要从地区建筑学方法论出发,按照绿色建筑设计方法探索该地区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模式化的解决方案。通过对牧民定居点聚落的演变及居住建筑演变历程、建筑空间、形态、技术的演变等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综合的提出了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的演变影响要素和规律。从分析建筑内涵出发,找到决定本地区居住建筑形式及演变的系统关系和居住建筑原始模型为定居建筑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将西部山地草原牧区发展背景及定居点居住建筑存在的问题为依据,以居住建筑拥有地域性特征并符合时代性为要求;以符合地域环境特征、满足牧民现代生产生活需求、降低建筑能耗并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健康的物理环境作为原则,论文提出了西部山地草原牧区定居点居住建筑设计策略。具体为顺应自然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设计策略、建筑空间的适应性设计策略、适宜性技术利用的优化性设计策略和地域建筑文化传承的再生性设计策略。进而通过模式理论的建构后提出从建筑选址布局模式、建筑空间模式、建筑技术模式、地域语言模式四方面的建筑模式,通过四者之间共同作用,实现建筑功能、技术、文化三位一体的融合发展,具有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双适应的特征。建筑选址布局模式是综合考虑地域气候及地形条件以及顺应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建筑选址和总体布局;建筑空间模式是从内部空间构成入手,按照空间功能进行分类并明确模块化的布局模式;建筑技术模式是从建筑建构方式、建筑构造和资源利用三方面相关及时提出模式;地域语言模式主要是从建筑形体语言、色彩与装饰二方面,总结其表现方式,从而找到实现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续与传承的方法。结合西部山地草原牧区定居点居住建筑模式理论和设计方法,通过肃南康乐牧民定居点示范工程项目上进行了建筑方案创作实践,通过计算机定量模拟方式对方案的生态性能进行评定,以验证该建筑模式理论和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论文旨在推动西部山地草原牧区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完成该地区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生态化、现代化、地域性的建设目标。

穆大伟[8](2017)在《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耕地紧张局势越加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开展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城市建筑环境适应性与种植技术研究,能够有效补偿耕地面积,减少资源消耗,改善城市生态,使城市产生从单纯的资源消耗型向生产型的革新性转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学术意义。课题以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研、理论整合、种植试验、计算机模型建构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面: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农业城市环境适应性、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品种选择技术研究、屋顶温室有农建筑范式研究。研究内容:(1)在生产性城市理论指导下,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有农建筑是在传统民用建筑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环境调控手段,系统耦合人居生活与农业生产活动,构筑“建筑—农业—人”一体化生态系统,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2)城市环境与传统农田环境差异较大,论文以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条件下蔬菜适应性为切入点进行种植试验研究,测量蔬菜光合速率、根系活力、维生素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等蔬菜品质指标和生理指标,探讨农业在城市环境中的适应性。(3)对比分析蔬菜和人体对环境的要求,提出人菜共生空间光照、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指标。测量客厅、办公室、阳台、屋顶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CO2浓度,分析蔬菜在建筑环境中的适应性。进行建筑蔬菜种植试验,测量生理指标与产量,计算蔬菜绿量和固碳吸氧量,探讨蔬菜生产建筑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4)结合设施农业技术和立体绿化技术,筛选建筑农业种植技术:覆土种植、栽培槽种植、栽培块种植、水培种植。提出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该技术可实现不更换栽培基质持续生产,是更加适宜建筑环境的农业种植技术。进行透气型砂栽培生菜种植试验研究,论证透气型砂栽培技术可行性。(5)提出建筑农业品种选择基本原则,系统整理120种蔬菜环境要求数据,建立建筑蔬菜品种选择专家系统。以建筑农业微空间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为基础,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6)进行屋顶温室有农建筑专题研究,探索日光温室、现代温室和建筑屋顶结合的具体模式,并将光伏与屋顶温室进行结合,使建筑具备能源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功能。利用Design Builder模拟屋顶温室、屋顶农业和普通建筑的能耗,探讨屋顶温室的节能性。论文阐述了有农建筑的内涵,通过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试验研究、模拟研究对农业城市适应性、建筑适应性、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建筑蔬菜品种选择技术、屋顶温室有农建筑模型与能耗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环境下的蔬菜生长势弱,商品产量低,营养品质较好,重金属As、Cd、Pb含量满足国家标准食品安全要求,城市雨水可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交通路口不宜进行蔬菜商品生产;在人菜共生建筑空间中,蔬菜要求光照强度3000lux以上,远高于人居环境要求,需要解决补光而不产生眩光的问题,人菜温度、湿度、通风环境要求范围较为接近,人菜CO2和O2具有互补作用;通过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环境测量试验和种植试验研究证明人菜共生是可行的,种植试验表明,南向窗台、南向阳台和西向阳台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63.15g、138.08g、132.42g,显着高于北向窗台19.01g和屋顶31.67g,不同空间蔬菜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固碳吸氧量和绿量差异明显。(2)提出建筑农业三原则:对人工作和生活影响小、对建筑环境影响小、种植管理简单,筛选出建筑农业适宜技术:覆土栽培技术、栽培槽技术、栽培块种植技术、栽培箱种植技术、水培技术;提供新的建筑农业种植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证明透气型砂栽培技术是可行的;建立120种蔬菜环境指标数据库,建立品种选择专家系统,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解决了建筑蔬菜品种选择问题。(3)探索通过屋顶温室进行农业、能源复合式生产的有农建筑范式;Design Builder软件模拟表明屋顶现代温室和相连建筑顶层的全年能耗为80802 Kwh,露地现代温室+没有屋顶温室的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90429 Kwh,全年节能9627 Kwh,露地日光温室+普通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8806 Kwh,屋顶日光温室和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6924 Kwh,全年节能1882 Kwh,证明屋顶温室是节能的。论文为有农建筑和生产型建筑系统构筑做了部分工作,属于生产性城市理论体系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垂直农业的生产型民用建筑系统构筑》(项目批准号:51568017)的部分研究成果,为生态建筑设计探索新方法,为可持续城镇建设提供新思路。

韩艳[9](2017)在《太阳能采暖乡村建筑室内热环境差异化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提升乡村居民人居环境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西藏地区及西北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因地制宜地发展太阳能采暖乡村建筑,在提高乡村建筑冬季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同时,对化解乡村建筑采暖用能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具有积极的作用,是实现乡村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研究成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太阳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但其能流密度并不高。因此,当以太阳能作为乡村建筑冬季采暖用能时,难以通过被动式技术有效解决建筑冬季采暖用能的供需矛盾,这已成为了制约太阳能建筑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结合太阳能丰富地区乡村建筑的构造特点、居民生活习惯及冬季室内热状况,提出基于室内空间划分的太阳能采暖建筑室内热环境非均匀化的设计方法。本文采用调研测试、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建立典型建筑的数学物理模型,分析了乡村建筑在不同室内分区下的热环境差异化特征,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地区太阳能建筑差异化室内热环境特点,进而对室内空间划分下的太阳能节能构造进行了优化分析。本文研究得到的主要成果为:(1)由于太阳辐射具有朝向差异性,对太阳能采暖乡村建筑室内热环境差异化进行分析时,提出以“室外综合温度”作为室外温度的边界条件,本文分别计算了拉萨、银川、西安三个地区冬季不同月份不同朝向的太阳辐射及室外综合温度。(2)对太阳能采暖乡村建筑室内热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当室外气象参数、屋顶热工参数一定时,太阳能采暖乡村建筑室内热环境主要受室内空间划分方式、南向窗墙面积比、外墙传热系数、外窗的类型及传热系数等多种因素影响。(3)基于房间功能与室内空间分区相匹配的设计理念,提出太阳能采暖乡村建筑非均匀室内热环境的建筑模型,结合拉萨、银川及西安地区的冬季气候条件,对比分析了拉萨、银川及西安3个地区3种室内空间划分方式对主要房间室内温度的影响。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结果均表明:室内空间合理划分可显着提高被动式太阳能采暖乡村建筑主要房间的室内温度,实现了室内温度场的非均匀调控,但受太阳辐射强度和室外空气温度差异的影响,位于不同地区的建筑,温度提高幅度有所不同。(4)对室内热环境差异化太阳能建筑进行了节能构造优化分析,结果表明,当建筑采用夹心保温多孔砖墙体时(多孔砖墙厚为290mm,EPS保温层厚度为80mm),可有效降低建筑采暖负荷。其中在拉萨地区降低幅度最为显着,可降低40.87%;其次是西安,降低了 38.74%;最后是银川,降低了 37.45%。(5 )在太阳能采暖乡村建筑墙体中应用相变材料在提升室内温度稳定性的同时亦可显着提升建筑各房间的室内空气温度。相变材料的相变潜热、相变温度以及其在建筑中应用的墙体数量均对建筑室内热环境差异化调控有所影响,不同地区有所差异。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期对太阳能采暖乡村建筑室内热环境差异化的设计理论及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构造体系的优化方法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于志[10](2014)在《多种太阳能新技术在示范建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太阳能建筑可以有效的降低常规能源的消耗,目前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对太阳能建筑的技术开发以及应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我国在太阳能技术与建筑结合领域中,太阳能热水应用广泛,但对于太阳能采暖和制冷空调的应用还处在研究示范阶段。并且关于太阳能建筑仍然没有达成相对一致的共识,没有形成全面利用能源的理念,建筑的美学和太阳能功能之间仍然存在冲突。为进一步研究并推广太阳能技术与建筑一体化,探索太阳能技术与建筑的最优化的结合形式,提高太阳能系统在建筑上的性能表现,同时发挥示范作用,本文介绍了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园建造的一栋太阳能示范建筑,作为太阳能技术与建筑一体化研究的实验平台。示范建筑整合了太阳能光热技术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以及太阳能光伏光热技术建筑一体化等设计理念,共采用了太阳能主、被动采暖系统,太阳能光伏光热综合利用系统、太阳能制冷系统和太阳能热水系统等多种太阳能新技术为建筑提供采暖、制冷空调、生活热水以及发电等建筑能耗所需能源。本文对建造太阳能示范建筑的设计理念和系统运行策略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太阳能系统应用于示范建筑的性能表现进行了实验研究以及系统模拟预测。主要内容包括如下:1.为解决示范建筑南北房间温差较大的问题,同时改善建筑室内采暖热舒适性,提出太阳能被动采暖系统对南向房间供暖,使用主动采暖系统对北向房间供暖的供暖策略,对太阳能主、被动双效集热器阵列构成的太阳能主、被动采暖系统不同供暖策略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太阳能主动式双效集热器阵列构成的主动采暖系统为建筑采暖的加热功率可以达到16.0kW,集热效率在50%以上,电性能COP为21.6。使用优化供暖策略,无论根据PMV计算还是在垂直空气温度分层对热舒适性影响方面,房间热舒适性均在ASHRAE-Standard-55规定的接受范围内。本文还对太阳能主、被动双效集热器集热水性能独立运行和联合运行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集热器阵列在不同集热面积,不同流量的条件下,对系统热效率的影响。2.利用TRNSYS模拟平台,构建太阳能主、被动采暖系统模型,并通过实验获得数据与系统模型进行验证,证明了系统模型的可行性与准确性。通过系统模型,预测太阳能主、被动采暖系统对示范建筑在合肥地区冬季采暖的太阳能保证率,预测结果为39.5%。通过模拟研究了太阳能主、被动采暖系统对示范建筑冬季采暖在不同地域环境、不同气象条件下的太阳能保证率,结果显示拉萨地区,由于丰富的太阳辐射资源,太阳能保证率达到76.0%。通过比较得到,环境温度和太阳辐照强度是太阳能主、被动采暖系统对示范建筑冬季采暖的太阳能保证率的主要影响因素。3.为更好的配合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提高制冷机运行性能,以及改善热舒适性,在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中,设计了采用毛细管辐射制冷末端与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结合的系统方案。设计了温湿度独立处理的供冷策略,提出冷冻水实现梯级利用的运行策略,通过比例调节阀控制混合水温度作为室内毛细管席进水温度,可以有效防止室内毛细管席结露问题出现。通过实验研究获得,在非额定工况运行下(热水进口温度80.0℃)太阳能吸收制冷系统制冷量达到16.5kW,平均COP为0.6,电性能COP为2.7。通过房间热舒适性研究获得,南北房间热舒适度和房间内空气温度分层对热舒适性的影响也在可接受范围内。通过实验所获得太阳能制冷性能参数,借助TRNSYS模拟平台,建立太阳能制冷系统模型,通过模拟预测获得太阳能制冷系统对示范建筑在合肥夏季空调负荷的太阳能贡献率可以达到50.1%。4.对示范建筑太阳能光伏光热综合利用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获得光伏特朗勃墙光伏发电平均效率在12.6%,光伏热水模块系统发电平均效率在10.0%左右,系统集热水特征热效率为25.0%,系统热损系数为0.08MJ/m2。通过实验获得太阳能光伏系统性能参数,借助TRNSYS模拟平台,建立了系统模型,预测了示范建筑光伏系统全年运行的发电性能可以达到3885.0KWh。

二、主动式太阳能建筑在西北地区的应用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主动式太阳能建筑在西北地区的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晋风民居地区乡村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乡村建筑相关研究
        1.3.2 被动式建筑相关研究
        1.3.3 晋风民居相关研究
        1.3.4 研究综述小结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论文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概念界定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乡村建筑
        2.1.1 乡村建筑概述
        2.1.2 乡村建筑相关理论
        2.1.3 乡村建筑设计原则
        2.1.4 乡村建筑现状及问题
    2.2 被动式建筑
        2.2.1 被动式建筑概述
        2.2.2 被动式建筑主要内容
        2.2.3 被动式建筑设计思路
        2.2.4 被动式建筑标准与规范
    2.3 乡村建筑与被动式建筑的融合
        2.3.1 乡村建筑与被动式建筑的迫切需求
        2.3.2 乡村建筑与被动式建筑融合的矛盾性
        2.3.3 乡村建筑与被动式建筑融合的必然性
    2.4 乡村被动式建筑
        2.4.1 乡村被动式建筑概述
        2.4.2 乡村被动式建筑基本原理
        2.4.3 乡村被动式建筑设计维度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乡村被动式建筑设计因素解析与设计维度提取
    3.1 适应气候设计因素解析
        3.1.1 内向露天庭院
        3.1.2 “管式住宅”
        3.1.3 开敞露天庭院
        3.1.4 气候缓冲空间
    3.2 能耗平衡设计因素解析
        3.2.1 达姆施特塔概述
        3.2.2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3.2.3 自然通风和热回收
        3.2.4 能量平衡舒适环境
    3.3 简构持续设计因素解析
        3.3.1 材料乡土化
        3.3.2 改善传统智慧
        3.3.3 适应地区气候
        3.3.4 简化构造可持续
    3.4 传统生态设计因素解析
        3.4.1 传统窑居现状
        3.4.2 自然生态条件
        3.4.3 优化传统智慧
        3.4.4 适应当地气候
    3.5 绿色智慧设计因素解析
        3.5.1 适应气候改造方案
        3.5.2 顺应地域设计路径
        3.5.3 性能优化及被动式技术
        3.5.4 绿色乡居智慧设计原则
    3.6 乡村被动式建筑设计维度的提取
        3.6.1 乡村被动式建筑传统性设计维度
        3.6.2 乡村被动式建筑地区性设计维度
        3.6.3 乡村被动式建筑气候性设计维度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蒙古晋风民居地区乡村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
    4.1 乡村被动式建筑设计维度在内蒙古晋风民居中的应用
        4.1.1 传统性设计维度
        4.1.2 地区性设计维度
        4.1.3 气候性设计维度
    4.2 内蒙古晋风民居地区乡村被动式建筑传统性维度的设计策略
        4.2.1 选址布局
        4.2.2 单体设计
        4.2.3 材料构造
    4.3 内蒙古晋风民居地区乡村被动式建筑地区性维度的设计策略
        4.3.1 地形地貌
        4.3.2 当地材料
        4.3.3 地域文化
    4.4 内蒙古晋风民居地区乡村被动式建筑气候性维度的设计策略
        4.4.1 适应风环境
        4.4.2 适应光环境
        4.4.3 适应热环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蒙古乌素图村村民活动中心设计
    5.1 内蒙古乌素图村概述
        5.1.1 内蒙古乌素图村地理位置历史沿革
        5.1.2 内蒙古乌素图村乡村现状
        5.1.3 内蒙古乌素图村面临的问题
    5.2 内蒙古乌素图村村民活动中心建筑选址布局
        5.2.1 内蒙古乌素图村村民活动中心建筑选址
        5.2.2 内蒙古乌素图村村民活动中心总体布局
    5.3 内蒙古乌素图村村民活动中心建筑单体设计
        5.3.1 内蒙古乌素图村村民活动中心建筑形态
        5.3.2 内蒙古乌素图村村民活动中心功能组织
        5.3.3 内蒙古乌素图村村民活动中心空间布局
        5.3.4 内蒙古乌素图村村民活动中心围护结构
    5.4 内蒙古乌素图村村民活动中心建筑构造材料
        5.4.1 内蒙古乌素图村村民活动中心建筑材料
        5.4.2 内蒙古乌素图村村民活动中心建筑构造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图录
附录 B 表录
附录 C 图纸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个人简历

(2)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与规划研究 ——以哈尔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环境危机及其能源需求
        1.1.2 城市太阳能利用的客观发展趋势
        1.1.3 构建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规划诉求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太阳能与太阳辐射
        2.1.2 城市太阳能利用
        2.1.3 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
    2.2 相关理论支撑
        2.2.1 能源规划相关理论
        2.2.2 空间规划相关理论
        2.2.3 太阳能利用相关理论
    2.3 太阳能利用与城市规划相互影响研究
        2.3.1 城市规划对太阳能利用的影响
        2.3.2 太阳能利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2.4 城市太阳能利用空间规划研究基础
        2.4.1 城市太阳能利用空间规划框架
        2.4.2 城市太阳能利用空间规划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1 调研内容与方法
        3.1.1 基础调研阐述
        3.1.2 实地调研阐述
    3.2 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分布现状分析
        3.2.1 地理空间分布特征
        3.2.2 行政空间分布特征
        3.2.3 城市用地分布特征
    3.3 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使用现状分析
        3.3.1 太阳能安装情况分析
        3.3.2 太阳能使用偏好分析
        3.3.3 太阳能视觉影响分析
    3.4 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影响因素分析
        3.4.1 空间分布与开发秩序
        3.4.2 自然环境与建筑环境
        3.4.3 国家政策与地方制度
        3.4.4 视觉感知与使用偏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模型的建立
    4.1 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的目标框架
    4.2 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4.2.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2 评估指标筛选与指标层构成
        4.2.3 评估指标体系层次结构的建立
        4.2.4 评估指标权重的计算
    4.3 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指标评价标准建立
        4.3.1 评估指标的数据来源与等级划分
        4.3.2 可利用条件准则下评价标准阐释
        4.3.3 可利用程度准则下评价标准阐释
        4.3.4 可持续效果准则下评价标准阐释
    4.4 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模型的构建
        4.4.1 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总模型构建
        4.4.2 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子模型划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哈尔滨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
    5.1 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的研究思路
        5.1.1 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的原则
        5.1.2 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研究框架
    5.2 哈尔滨市宏观层级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
        5.2.1 基于可利用条件的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
        5.2.2 基于可利用程度的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
        5.2.3 基于可持续效果的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
        5.2.4 哈尔滨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宏观布局
    5.3 哈尔滨市中观层级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
        5.3.1 基于可利用条件的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
        5.3.2 基于可利用程度的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
        5.3.3 哈尔滨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分区布局
    5.4 哈尔滨市微观层级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
        5.4.1 基于可利用程度的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
        5.4.2 哈尔滨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微观识别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哈尔滨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规划策略
    6.1 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规划策略目标指引
        6.1.1 保障城市太阳能资源合理利用
        6.1.2 对接城市不同尺度的空间格局
        6.1.3 推动规划统筹协调与一体化发展
    6.2 哈尔滨太阳能可利用空间控制性规划策略
        6.2.1 空间布局的差别化管控
        6.2.2 新旧城区的重点性布局
        6.2.3 时序策划的渐进式发展
    6.3 哈尔滨太阳能可利用空间引导性规划策略
        6.3.1 优化重点区域实现质量提升
        6.3.2 协调建筑个体促进风貌保护
        6.3.3 加强创新设计提升视觉审美
    6.4 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规划的保障实施策略
        6.4.1 建立各部门协调的管理监督体制
        6.4.2 建立与法定规划衔接的技术路线
        6.4.3 完善城市太阳能开发的保障机制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建筑形体要素的西部太阳能采暖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研究现状
        1.2.1 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评价方法
        1.2.2 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评价运用
    1.3 存在的问题
    1.4 课题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组织结构
2 太阳能建筑采暖基础理论
    2.1 太阳辐射
        2.1.1 太阳的运动规律
        2.1.2 太阳辐射的产生与传播
        2.1.3 地面太阳辐射的种类
        2.1.4 太阳能建筑采暖可用辐射
    2.2 太阳能建筑采暖方式
        2.2.1 被动式采暖
        2.2.2 主动式采暖
    2.3 太阳能建筑采暖中的热过程
        2.3.1 建筑的失热
        2.3.2 光热采暖热过程
        2.3.3 光电采暖热过程
    2.4 本章小结
3 太阳能分区方法研究
    3.1 分区目的
    3.2 分区依据
        3.2.1 南向太阳总辐射
        3.2.2 光伏板最佳倾角下接收到的太阳总辐射
        3.2.3 采暖度日数
        3.2.4 光热采暖度日数辐射比与光电采暖度日数辐射比
        3.2.5 分区依据的时间界定
    3.3 分区过程中缺测数据的生成
        3.3.1 太阳辐射模型适用性验证及计算
        3.3.2 南向太阳总辐射计算
        3.3.3 光伏板最佳倾角确定及其接收到的太阳总辐射计算
    3.4 分区的实现
        3.4.1 气象数据及代表城市
        3.4.2 光热采暖度日数辐射比、光电采暖度日数辐射比计算
        3.4.3 聚类分析方法介绍与选择
        3.4.4 分区结果及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形体要素的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研究
    4.1 太阳能采暖条件下的室内热环境评价
    4.2 影响建筑太阳能采暖的形体要素
    4.3 建筑形体要素与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关系
        4.3.1 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
        4.3.2 建筑动态能耗模拟软件选用
        4.3.3 物理模型设定
        4.3.4 基于形体要素的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正交试验设计
        4.3.5 研究城市选择
        4.3.6 多形体要素下的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计算拟合分析
    4.4 各区域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分析
        4.4.1 最佳区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
        4.4.2 适宜区(A区)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
        4.4.3 适宜区(B区)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
        4.4.4 可用区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
    4.5 各区域太阳能建筑采暖设计策略
        4.5.1 最佳区太阳能建筑采暖设计策略
        4.5.2 适宜区(A区)太阳能建筑采暖设计策略
        4.5.3 适宜区(B区)太阳能建筑采暖设计策略
        4.5.4 可用区太阳能建筑采暖设计策略
    4.6 实际工程中计算模型的选取原则
    4.7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本文创新点
    5.3 后续工作展望
        5.3.1 太阳能分区趋势
        5.3.2 建筑太阳能采暖潜力评价方法与BIM的结合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硕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B 图表目录

(4)长春地区农村住宅被动式阳光利用的设计研究 ——以柳树村住宅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绿色建筑的提出和现状
        1.1.2 基于被动式阳光利用对绿色建筑的实现
        1.1.3 长春地区农村建筑耗能现状及节能要求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被动式阳光利用相关理论及其在长春地区农村住宅中应用的必要性..
    2.1 有关被动式阳光利用的相关理论
        2.1.1 太阳能的基本知识
        2.1.2 被动式阳光利用的节能理论
        2.1.3 被动式阳光利用的采暖方式
        2.1.4 被动式阳光利用的应用形式
        2.1.5 被动式阳光利用的发展历程
    2.2 被动式阳光利用的特征及其设计理念
        2.2.1 被动式阳光利用的特征
        2.2.2 被动式阳光利用的设计理念
    2.3 被动式阳光利用在长春地区农村住宅设计中应用的必要性
        2.3.1 长春地区气候特征
        2.3.2 被动式阳光利用在长春地区农村的应用优势分析
    2.4 长春地区农村住宅现状分析
        2.4.1 住宅形态现状
        2.4.2 阳光利用现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被动式阳光利用的农村住宅设计策略和方法
    3.1 农村住宅被动式阳光利用设计的影响因素
        3.1.1 自然环境因素影响
        3.1.2 人文因素影响
    3.2 被动式阳光利用的农村住宅设计策略
        3.2.1 被动式阳光利用的采暖设计策略
        3.2.2 被动式阳光利用的农村住宅保温设计策略
        3.2.3 被动式阳光利用的农村住宅集热设计策略
        3.2.4 被动式阳光利用的农村住宅蓄热设计策略
        3.2.5 被动式阳光利用技术提升农宅综合效益的应用策略
    3.3 被动式阳光利用的农村住宅规划设计方法
        3.3.1 建筑场地设计
        3.3.2 建筑朝向选择
        3.3.3 建筑日照间距
        3.3.4 院落规划设计
    3.4 被动式阳光利用的住宅单体设计方法
        3.4.1 总体设计要素
        3.4.2 阳光间设计
        3.4.3 建筑外墙设计
        3.4.4 建筑屋顶设计
        3.4.5 建筑外窗及采光设计
        3.4.6 其他围护结构设计
        3.4.7 建筑平面及立面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被动式阳光利用的长春地区农村住宅设计实践
    4.1 项目概况
        4.1.1 背景介绍
        4.1.2 项目设计方法及过程
        4.1.3 项目设计思想及评价
    4.2 建筑方案设计及技术措施
        4.2.1 院落规划布局设计
        4.2.2 住宅平面设计
        4.2.3 住宅立面设计
        4.2.4 住宅剖面设计
        4.2.5 材料选择及构造设计
    4.3 热工模拟及节能分析验证
        4.3.1 软件介绍及模型建立
        4.3.2 住宅相关模拟参数的导入
        4.3.3 室内阳光辐射对比分析
        4.3.4 室内温度环境对比分析
        4.3.5 室内采光环境对比分析
        4.3.6 住宅能耗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西北地区体育建筑地域性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概念解析及研究范围
        1.3.1 概念解析
        1.3.2 研究范围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西北地区体育建筑地域性创作特质解析
    2.1 地域性建筑创作的理论概述
        2.1.1 地域性建筑理论的发展
        2.1.2 当代地域建筑主要思辨
    2.2 西北地区体育建筑发展概述
        2.2.1 发展沿革
        2.2.2 现状调研
        2.2.3 现存问题
    2.3 西北地区体育建筑创作制约要素
        2.3.1 自然地理的复杂性
        2.3.2 社会文化的多元性
        2.3.3 经济形态的滞后性
    2.4 西北地区体育建筑创作理论架构
        2.4.1 形体布局的适应自然
        2.4.2 建构形态的批判传承
        2.4.3 空间构成的集约经济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适应自然环境的西北地区体育建筑创作研究
    3.1 适应气候特征
        3.1.1 严寒环境下的适寒性
        3.1.2 风沙环境下的适应性
    3.2 适应地形地貌
        3.2.1 利用地形环境
        3.2.2 合理契入地形
        3.2.3 景观整合设计
    3.3 利用地域资源
        3.3.1 太阳能技术的应用
        3.3.2 风能技术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传承多元文化的西北地区体育建筑创作研究
    4.1 建筑形式的文脉传承
        4.1.1 地域文化的形式再现
        4.1.2 生活方式的情景再现
        4.1.3 地方材料的场所构建
    4.2 内部空间的地域表达
        4.2.1 兼顾生活习俗的业态布置
        4.2.2 室内空间的人文表现
    4.3 外部空间的场所营建
        4.3.1 总图形态的地域特征
        4.3.2 景观环境的人文表达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匹配经济形态的西北地区体育建筑创作研究
    5.1 经济适宜的空间构成
        5.1.1 场馆功能的主体定位
        5.1.2 建筑体量的合理控制
        5.1.3 集约高效的发展趋势
    5.2 节约环保的适宜技术
        5.2.1 绿色生态的节能设计
        5.2.2 经济普适的材料应用
        5.2.3 适宜技术的结构选型
    5.3 体育产业的经济促进
        5.3.1 基于旅游主题的体育产业
        5.3.2 其他特色的体育产业发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6)湖南地区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能源危机及环境问题
        1.1.2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
        1.1.3 太阳能建筑地域发展不平衡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湖南省太阳能应用现状
    2.1 湖南省自然条件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条件
    2.2 湖南省太阳能开发现状
        2.2.1 太阳能资源分布
        2.2.2 太阳能前景评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太阳能建筑设计研究
    3.1 太阳能建筑技术类型
        3.1.1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
        3.1.2 主动式太阳能建筑
    3.2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技术
        3.2.1 被动式太阳能采暖技术
        3.2.2 被动式太阳能降温技术
        3.2.3 太阳能导光技术
    3.3 太阳能光热利用
        3.3.1 太阳能集热器基本原理
        3.3.2 太阳能集热器的分类
        3.3.3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分类
        3.3.4 太阳墙采暖系统
    3.4 太阳能光伏系统
        3.4.1 太阳能电池的发电原理
        3.4.2 太阳能电池的分类
        3.4.3 太阳能光伏系统
    3.5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
        3.5.1 太阳能光热与建筑一体化设计
        3.5.2 太阳能光伏与建筑一体化设计
        3.5.3 不同类型建筑一体化设计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太阳能建筑气候适应性分析
    4.1 城市气候分析软件介绍
        4.1.1 Climate Consultant介绍
        4.1.2 舒适模型的选定
    4.2 典型城市被动式策略有效性分析
        4.2.1 典型城市的分布与选取
        4.2.2 被动式策略有效性总体评价
        4.2.3 被动式策略单项措施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太阳能建筑优化模拟
    5.1 湖南地区民居的选定
        5.1.1 湖南省长沙市乔口镇
        5.1.2 民居模型的选取
    5.2 BIM软件介绍
        5.2.1 Revit软件
        5.2.2 Ecotect软件
    5.3 太阳能建筑围护结构设计优化
        5.3.1 模型建立
        5.3.2 窗户构造选择
        5.3.3 墙体构造选择
    5.4 太阳能建筑光伏设计优化
        5.4.1 安装倾角分析
        5.4.2 阵列间距分析
        5.4.3 光伏组件布置
    5.5 太阳能建筑光热设计优化
        5.5.1“湖南省太阳能热水能耗现状调查与测试”课题
        5.5.2 实验数据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2018 年SDC湖南大学作品分析
    6.1 2018 年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
        6.1.1 竞赛项目
        6.1.2 竞赛流程
    6.2 建筑方案设计
        6.2.1 设计理念
        6.2.2 空间布局
    6.3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
        6.3.1 主动式太阳能利用
        6.3.2 被动式太阳能利用
    6.4 模块化设计与市场性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7)西部山地草原牧区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西部山地草原牧区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2 西部山地草原牧区居住建筑的发展转型
        1.1.3 西部山地草原牧区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的问题与发展困境
    1.2 研究对象的释义、界定及内涵
        1.2.1 研究对象的释义
        1.2.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3 研究对象的内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与课题来源
        1.6.1 研究主要结构框架
        1.6.2 课题来源
2.西部山地草原牧区环境状况
    2.1 自然环境
        2.1.1 气候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文
        2.1.4 土壤与植被
    2.2 生态环境
        2.2.1 生态环境现状
        2.2.2 生态环境恶化成因分析
    2.3 社会环境
        2.3.1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3.2 生产生活方式
        2.3.3 文化宗教及习俗
    2.4 小结
3.西部山地草原牧区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牧民定居点现状
        3.1.1 形成的背景
        3.1.2 类型特征
        3.1.3 聚落特征
    3.2 居住建筑现状
        3.2.0 建筑类型
        3.2.1 建筑用地
        3.2.2 空间特征
        3.2.3 建构特征
        3.2.4 室内物理环境特征
        3.2.5 建筑用能特征
    3.3 存在的问题
    3.4 小结
4.西部山地草原牧区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的演变及内涵
    4.1 社会变革
        4.1.1 社会经济发展
        4.1.2 生产关系及方式的变化
    4.2 居住形态的转变
        4.2.1 演变历程
        4.2.2 新型城镇化建设
        4.2.3 房屋建设政策的变化
        4.2.4 居住人口与家庭的变化
    4.3 聚落演变
        4.3.1 位置的变化
        4.3.2 规模的变化
        4.3.3 功能的变化
    4.4 建筑空间演变
        4.4.1 空间功能关系的变化
        4.4.2 平面布局的变化
        4.4.3 空间特性的变化
    4.5 建筑技术演变
        4.5.1 建筑材料的更替
        4.5.2 建造方式的更新
        4.5.3 资源利用方式
    4.6 演变分析
        4.6.1 人的需求
        4.6.2 社会发展
        4.6.3 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4.6.4 生态保护要求
        4.6.5 发展趋势
    4.7 西部山地草原牧区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内涵的剖析
        4.7.1 牧区定居点居住建筑的基因
        4.7.2 “人、草、畜”的关系对定居点居住建筑的影响解析
        4.7.3 西部山地草原牧区定居点居住建筑的原始模型
    4.8 小结
5.西部山地草原牧区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设计策略
    5.1 策略的依据及原则
        5.1.1 策略依据
        5.1.2 策略原则
    5.2 顺应自然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设计策略
        5.2.1 避风向阳、近水沿路的建筑选址
        5.2.2 集中式的群体布局、集合式的建筑布局
        5.2.3 建筑用地的红线控制
        5.2.4 就地就近取材,使用可再生能源
    5.3 建筑空间的适应性设计策略
        5.3.1 明确化的空间功能
        5.3.2 适宜性的空间布局
    5.4 适宜性技术利用的优化性设计策略
        5.4.1 选择地方材料的现代化建构方式
        5.4.2 太阳能资源的多级利用
        5.4.3 选用适宜的节能措施
    5.5 地域建筑文化传承的再生性设计策略
        5.5.1 传统建筑形态的现代功能化运用
        5.5.2 传统建筑内部中心化空间的现代营建方式
        5.5.3 传统建筑色彩装饰的现代表达
    5.6 小结
6.西部山地草原牧区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模式研究
    6.1 模式的理论建构
        6.1.1 居住建筑模式理论关系图示
        6.1.2 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模式的形成
    6.2 建筑选址布局模式
        6.2.1 建筑选址
        6.2.2 总体布局
    6.3 建筑空间模式
        6.3.1 功能空间
        6.3.2 附加阳光间
        6.3.3 空间组合方式
    6.4 建筑技术模式
        6.4.1 建构方式
        6.4.2 建筑构造
        6.4.3 资源利用
    6.5 地域语言模式
        6.5.1 建筑形体语言
        6.5.2 装饰与色彩
    6.6 小结
7.建筑实践
    7.1 项目概况
        7.1.1 康乐乡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状况
        7.1.2 项目介绍
    7.2 康乐乡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现状与分析
        7.2.1 背景条件
        7.2.2 聚落形态
        7.2.3 单体建筑
        7.2.4 居住时态调研及存在问题
    7.3 康乐乡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方案设计
        7.3.1 总体规划布局
        7.3.2 建筑平面设计
        7.3.3 建筑造型设计
        7.3.4 结构体系
        7.3.5 围护结构构造
    7.4 康乐乡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方案模拟
        7.4.1 软件模拟
        7.4.2 生态性能模拟与分析
    7.5 小结
8.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8)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都市农业
        1.2.2 设施农业
        1.2.3 立体绿化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创新点
第2章 有农建筑与产能建筑
    2.1 有农建筑
        2.1.1 垂直农场
        2.1.2 有农建筑
    2.2 产能建筑
        2.2.1 被动房
        2.2.2 产能房
    2.3 生产型建筑
第3章 农业的城市环境适应性研究
    3.1 城市雨水种菜可行性试验研究
        3.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1.4 结论
    3.2 城市道路环境生菜环境适应性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讨论
        3.2.4 结论
第4章 农业的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
    4.1 建筑农业环境理论分析
        4.1.1 蔬菜对环境的要求
        4.1.2 人菜共生环境研究
    4.2 建筑农业环境试验研究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3 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研究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3.3 讨论
        4.3.4 结论
第5章 建筑农业种植技术研究
    5.1 建筑农业蔬菜种植技术
        5.1.1 覆土种植
        5.1.2 栽培槽
        5.1.3 栽培块
        5.1.4 栽培箱
        5.1.5 水培
        5.1.6 栽培基质
    5.2 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
        5.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透气型砂栽培床
        5.2.3 砂的理化指标研究
        5.2.4 水肥控制技术研究
        5.2.5 砂栽培的特点
    5.3 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5.3.1 研究现状
        5.3.2 材料与方法
        5.3.3 结果与分析
        5.3.4 讨论与结论
第6章 建筑农业品种选择技术研究
    6.1 品种选择原则
        6.1.1 研究现状
        6.1.2 品种选择原则
    6.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2.1 蔬菜品种数据库
        6.2.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3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1 建筑农业空间微气候类型
        6.3.2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3 建筑农业气候区评述
第7章 温室与屋顶温室
    7.1 温室
        7.1.1 日光温室
        7.1.2 现代温室
        7.1.3 温室环境调控系统
    7.2 光伏温室:农业与能源复合式生产
        7.2.1 研究现状
        7.2.2 农业光伏电池
        7.2.3 光伏温室的光环境
        7.2.4 光伏温室设计
        7.2.5 实践案例
    7.3 温室环境试验研究
        7.3.1 材料与方法
        7.3.2 结果与分析
        7.3.3 结论
    7.4 屋顶温室
        7.4.1 研究现状
        7.4.2 实践案例
        7.4.3 屋顶温室类型
    7.5 屋顶温室模型构建
        7.5.1 生产性设计理念
        7.5.2 屋顶日光温室
        7.5.3 屋顶现代温室
        7.5.4 屋顶温室透明覆盖材料
    7.6 屋顶温室生产潜力研究
        7.6.1 评估模型的建立
        7.6.2 天津市屋顶温室面积
        7.6.3 屋顶温室的生产潜力
        7.6.4 自给率分析
        7.6.5 结果与讨论
    7.7 屋顶温室能耗模拟研究
        7.7.1 能耗模拟分析软件
        7.7.2 建筑能耗模型
        7.7.3 能耗模拟参数设置
        7.7.4 能耗模拟结果与分析
        7.7.5 能耗模拟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太阳能采暖乡村建筑室内热环境差异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建筑
        1.1.2 太阳能采暖建筑概述
        1.1.3 太阳能资源分布
    1.2 太阳能建筑室内热环境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乡村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及路线框图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本章小结
2 太阳能采暖乡村建筑室内热环境
    2.1 太阳能采暖乡村建筑适宜地区
        2.1.1 被动式太阳能采暖气候分区
        2.1.2 农村地区建筑节能设计气候分区
        2.1.3 太阳能采暖乡村建筑适宜气候区
        2.1.4 太阳能采暖乡村建筑地域适应性分析
    2.2 太阳能采暖乡村建筑室内热环境现状
        2.2.1 室内热环境状况调研
        2.2.2 室内热环境测试研究
    2.3 建筑室内热环境评价指标
        2.3.1 室内热环境评价指标
        2.3.2 太阳能采暖乡村建筑室内热环境评价指标
    2.4 乡村建筑室内热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2.4.1 典型建筑参数与室内热状况
        2.4.2 围护结构传热的外边界条件
        2.4.3 建筑室内空气热平衡方程
        2.4.4 建筑室内空气温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室内热环境分区营造及差异化分析
    3.1 建筑分析模型
        3.1.1 太阳能采暖建筑特点
        3.1.3 太阳能采暖乡村建筑分析模型
    3.2 建筑室内热环境差异化分析边界条件
        3.2.1 太阳辐射
        3.2.2 室外温度
    3.3 室内空间区划对平均室内温度的影响
        3.3.1 空间划分下的建筑热平衡分析
        3.3.2 空间划分方式对平均室内空气温度的影响
        3.3.3 不同分区室内温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3.3.4 隔墙热阻对主、辅房间室内温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差异化室内热环境的建筑节能构造优化设计
    4.1 围护结构热平衡分析
        4.1.1 围护结构外表面的热平衡分析
        4.1.2 围护结构内表面的热平衡分析
        4.1.3 室内空气热平衡分析
        4.1.4 热平衡方程组求解方法
    4.2 数值模拟条件及模型验证
        4.2.1 建筑物理模型
        4.2.2 太阳辐射及室外温度
        4.2.3 边界条件设置
    4.3 围护结构节能构造设计对室内热环境差异化的影响
        4.3.1 围护结构节能构造及其热工参数
        4.3.2 外墙节能构造方式对室内温度差异化的影响分析
        4.3.3 内隔墙热工性能对室内温度差异化的影响分析
        4.3.4 相变材料应用于墙体中对室内温度差异化的影响分析
    4.4 室内空间划分下太阳能乡村采暖建筑节能构造体系
        4.4.1 节能构造体系热工参数
        4.4.2 节能构造下太阳能乡村建筑室内热环境分析
        4.4.3 节能构造下太阳能乡村建筑负荷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获奖情况

(10)多种太阳能新技术在示范建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世界能源形势
    1.2 中国能源形势
        1.2.1 中国能源特点
        1.2.2 可再生能源-太阳能
        1.2.3 建筑能耗
    1.3 太阳能利用技术
        1.3.1 太阳能利用发展历史
        1.3.2 太阳能应用技术分类
        1.3.3 太阳能光热应用
        1.3.4 太阳能热水
        1.3.5 太阳能采暖
        1.3.6 太阳能制冷
        1.3.7 太阳能光伏应用
    1.4 太阳能建筑
        1.4.1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
        1.4.2 太阳能建筑发展
        1.4.3 太阳能建筑热性能和经济性评价指标
        1.4.4 太阳能建筑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内容
第2章 太阳能示范建筑
    2.1 引言
    2.2 太阳能建筑主体结构框架
        2.2.1 示范建筑概况
        2.2.2 太阳能示范建筑主体结构
        2.2.3 太阳能示范建筑围护结构
    2.3 太阳能技术与建筑一体化
        2.3.1 太阳能示范建筑设计理念
        2.3.2 太阳能集热器与建筑结合方式
        2.3.3 太阳能示范建筑创新点
    2.4 应用于示范建筑的太阳能技术介绍
        2.4.1 太阳能示范建筑采暖方案
        2.4.2 太阳能制冷空调系统
        2.4.3 太阳能热水系统
        2.4.4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2.5 太阳能示范建筑系统运行策略
        2.5.1 夏季运行策略
        2.5.2 冬季运行策略
        2.5.3 过渡季节运行策略
    2.6 太阳能示范建筑监测实验平台
        2.6.1 温、湿度测量装置
        2.6.2 太阳能辐射测量装置
        2.6.3 风速测量装置
        2.6.4 水路系统流量测试装置
        2.6.5 数据采集系统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太阳能主、被动式双效集热器系统采暖与集热水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太阳能主、被动采暖实验监测平台介绍
    3.3 系统性能评价方法
    3.4 太阳能主、被动采暖系统不同运行策略实验研究
        3.4.1 策略A实验结果
        3.4.2 策略B实验结果
        3.4.3 策略C实验结果
        3.4.4 三种策略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3.5 室内热环境舒适度分析
        3.5.1 PMV计算
        3.5.2 室内垂直空气温度分层对舒适度影响
        3.5.3 房间热舒适度分析
    3.6 太阳能主、被动双效集热器采暖系统在非采暖季节集热水实验
        3.6.1 太阳能主动式双效集热器阵列集热水实验
        3.6.2 太阳能被动式双效集热器阵列集热水实验
        3.6.3 太阳能主、被动式双效集热器阵列联合运行实验
    3.7 误差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太阳能制冷系统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监测平台
        4.2.1 太阳能真空管集热器
        4.2.2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
        4.2.3 毛细管辐射制冷末端
    4.3 太阳能制冷系统性能评价
    4.4 太阳能制冷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性能
        4.4.2 毛细管辐射制冷末端运行性能
        4.4.3 室内热舒适性分析
    4.5 误差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太阳能光伏光热综合利用系统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光伏TROMBE墙实验研究
        5.2.1 太阳能辐射强度和电池背板温度对光伏发电的影响
        5.2.2 不同月份光伏发电性能的变化
        5.2.3 光伏特朗勃墙采暖性能研究
    5.3 太阳能光伏热水模块实验研究
        5.3.1 光伏热水模块发电性能实验研究
        5.3.2 光伏热水系统集热水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太阳能示范建筑模拟预测研究
    6.1 引言
    6.2 TRNSYS
        6.2.1 软件简介
        6.2.2 TRNSYS组件库
    6.3 系统计算模块
        6.3.1 示范建筑模块
        6.3.2 太阳能组件计算模块
        6.3.3 气象模块
    6.4 太阳能主被、动采暖系统应用于示范建筑模拟
        6.4.1 太阳能主、被动采暖系统模拟
        6.4.2 太阳能主、被动采暖系统模拟与实验验证
        6.4.3 在合肥地区主、被动采暖系统采暖季节模拟预测
        6.4.4 太阳能示范建筑在不同地区采暖季节太阳能保证率
    6.5 合肥地区示范建筑制冷、发电的太阳能贡献预测
        6.5.1 示范建筑制冷空调的太阳能贡献预测
        6.5.2 示范建筑光伏系统合肥地区全年发电预测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7.1 本文主要工作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清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四、主动式太阳能建筑在西北地区的应用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晋风民居地区乡村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研究[D]. 张黎曼.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2)
  • [2]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与规划研究 ——以哈尔滨为例[D]. 蔺阿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3]基于建筑形体要素的西部太阳能采暖潜力研究[D]. 杨竞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4]长春地区农村住宅被动式阳光利用的设计研究 ——以柳树村住宅设计为例[D]. 卜楠. 吉林建筑大学, 2019(01)
  • [5]西北地区体育建筑地域性创作研究[D]. 张春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6]湖南地区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研究[D]. 沈任斯. 湖南大学, 2018(02)
  • [7]西部山地草原牧区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模式研究[D]. 张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8]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D]. 穆大伟. 天津大学, 2017
  • [9]太阳能采暖乡村建筑室内热环境差异化设计研究[D]. 韩艳. 西安理工大学, 2017(02)
  • [10]多种太阳能新技术在示范建筑中的应用研究[D]. 于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10)

标签:;  ;  ;  ;  ;  

活性太阳能建筑在西北地区的应用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