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动与手动设定的一些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朱晓龙,迟瑞娟,杜岳峰,邓晓杰,张真,董乃希[1](2021)在《高含水率玉米低损脱粒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文中认为针对我国玉米收获机智能化水平较低,玉米收获机参数的调节多通过机械操纵杆,玉米收获时含水率较高,高含水率玉米收获籽粒破碎率和夹带损失率较高等问题,对国内某纵轴流籽粒收获机进行了智能化改装,并设计了基于CAN总线的高含水率玉米低损脱粒智能控制系统。根据玉米收获机工作过程的需要,设计了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两种控制模式,提出了自动控制策略,并结合离散化PID控制算法实现了高含水率玉米低损脱粒。对系统进行了控制策略测试和田间试验,系统测试结果表明,各工作参数可按控制策略调节并稳定在设定的阈值内;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高含水率玉米收获时,本系统可使籽粒破碎率和夹带损失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其中籽粒破碎率最低为3.35%,最高为4.05%,平均为3.75%,夹带损失率最低为1.56%,最高为2.08%,平均为1.77%。
李康,丁为民,郭彬彬,顾家冰,任慧满,施振旦[2](2022)在《基于PLC和云平台的鹅孵化机监控系统设计与试验》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了提高鹅种蛋孵化性能,针对现有鹅孵化机孵化过程自动化程度低、温度波动大、鲁棒性差,现场操作复杂等不足,设计了一种基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和云平台的鹅孵化机监控系统。【方法】根据鹅种蛋孵化工艺要求和鹅孵化机工作原理,采用PLC作为主控制器设计了系统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实现孵化机温度、湿度、翻蛋和喷水晾蛋的自动控制,利用触摸屏和组态软件设计了孵化机现场监控的人机交互界面,并利用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智能网关、云平台服务器和移动端设计了远程监控系统。系统工作时,GPRS智能网关读取PLC中的存储数据,通过4G/5G网将数据上传至云平台服务器,移动端通过微信公众号、APP或网页可以直接访问和下载云平台服务器中的数据,并以图表形式显示出来。【结果】该监控系统运行稳定、状态良好;孵化过程中的温度采样数据鲁棒性高,100%达到控制要求;自动控制有助于提高鹅孵化机自动化水平;孵化生产试验结果表明,狮头鹅受精蛋平均孵化率为87.84%,比现有记载最高纪录高1.44%。【结论】该系统能够满足鹅种蛋孵化要求,且控制精度高,实现了鹅孵化机的自动控制、现场监控和远程监控,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对促进农业装备自动化和信息化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宗德媛,朱炯,李兵[3](2021)在《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工学是学生理解、掌握及应用电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专业基础课。在电工学教学中,将EWB虚拟仿真技术、传统实验技术及理论教学相结合,通过仿真计算、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掌握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EWB仿真软件开展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子技术理论,同时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打好基础。
田新民[4](2021)在《数字化油田远程输油运行存在问题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长庆油田数字化油田建设的推进,过去的上游增压点、接转站、计量站等站点向联合站输油控制模式,由上游站点自行控制全部集中到中心站集中控制,通过网络远程进行输油参数调整。为适用远程输油控制,编制了输油控制程序,控制程序有4种模式。介绍这4种输油模式下的输油运行存在问题并提出新的输油控制程序和模式。
张腾[5](2021)在《机场履带式工程机械行驶控制器及数据通讯系统研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机场道面成型机的开发背景下,本文根据机场施工机械的实际智能化行驶需求,依据总线分布式的理念,设计了履带式智能机械的行驶控制器及数据通讯系统。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对履带式工程机械进行行驶状态运动分析,得到了行驶过程中履带式工程机械运动学参数和左右电机转速间的关系,并且将通过性最好的原地差速转向作为履带式工程机械的转向工况。在考虑滑移滑转情况下得到双边电机转速和横摆角速度的关系,进行Simulink仿真,得到应用于全自动作业模块反馈信号的简化关系式。提出基于CAN总线的数据通讯系统结构,设计各模块硬件接口和通讯方式,并以此搭建传感器和人机交互层模块。针对通讯需求,设计了CAN总线协议模块,该模块在硬件设计上有多种可选择的输入接口且具备光耦隔离等特点。软件上使用μC/OS-II操作系统进行多线程编程,实现多个数据通讯端数据帧在多厂商软件协议和CAN自定义协议之间的转换。该系统减轻行驶控制器的工作负担,并且增强了系统的适配性。使用NI-Crio 9042作为行驶控制器,采用状态机的理念设计软件总体框架。软件模块设计中,使用NI-XNET函数库实现CAN总线的全双工通讯,依据CAN协议实现自检警报模块;在手动模式中采用Zigbee进行现场无线通讯,具备机械转场功能同时,设置控制参数可调,便于现场调试;依据横摆角速度简化公式解析出的更精确的反馈信号,通过FUZZY LOGIC和NI Vision工具搭建的基于图像直行纠偏的模糊PID控制,实现全自动行驶模块;通过两级阈值设定,实现基于雷达组的安全制动模块。试制出CAN总线协议模块,搭建试验平台。通过CAN分析软件,验证数据通讯系统的周期上报和交互功能。将履带式工程机械试验样机在模拟环境下测试,通过协议模块中采集到的数据,分析并验证了各个模块的功能。
武西锋[6](2021)在《同案同判的实证研究 ——以交通事故精神损害抚慰金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同案同判是一项重大法理学命题,与司法公正这一法律终极价值遥相呼应,在统一法律适用等司法改革背景下,研究同案同判对推动中国法治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哲学框架内证成同案同判,赞成者与否定者各执己见,总体而言属于“形而上”的研究进路。这些研究虽然深化了理论认识,但是存在一些弊端,不仅日渐陷入“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的争执乃至质疑之中,而且无力刻画同案同判在司法实践中的真实面貌,对同案同判在司法实践中是否成立提供了极其受限的解释,进而也极大削弱了同案同判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功能。本文采取了“第三条道路”,将同案同判放置在真实的司法诉讼场景中,以交通事故精神损害抚慰金为中心展开实证研究,采用定量实证研究方法检验同案同判在司法实践中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成立。在研究推进上,首先,同案同判具有深刻的理论意蕴和极其丰富的内涵,因此必须为实证检验确定合理路径。采取拆分策略将“同案”拆分为多个可检验可测定的单一概念,形成了诸多待检验的相同事实维度。综合司法解释规定的法定理由、司法实践中判决说理和既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合理确定观察维度,即自变项。通过随机抽样获取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的数据,建立了由1680个有效案例组成的数据库,形成了实证研究的数据基础。其次,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同案同判展开多维度的实证检验。实证研究发现,在所确定的大部分观察维度上同判得以成立。再次,差异是社会的本质存在,对没有实现“同判”的少数观察维度进行深入研究,并给予解释和评价。接着,探讨实证研究发现的政策启示和理论意义。政策意义在于,通过重构精神损害抚慰金的性质和主要原则、数额酌定制度体系,进一步提高司法实践中同案同判的实现程度。理论意义在于,实证研究发现不仅回应了当今的理论争议乃至质疑,同时丰富和发展了同案同判理论。最后,还尝试从制度主义视角探寻同案同判得以成立的原因。研究发现,在受害者年龄、性别、赔偿标准、原(被)告是否聘请律师、原(被)告对事故发生所负责任、被告赔偿能力(以肇事车辆保险情况为替代变量)等事实维度以及历时态上,因变项(精神损害抚慰金)没有显着差异。换言之,在这些观察维度上同案同判得以成立。但与此同时,地域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且差异程度与各省市国民经济总量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差异基本吻合。可以说,同一省市内同案同判普遍成立,但在全国范围内呈“省差”格局。精神损害抚慰金对伤残等级极为敏感,不同伤残等级获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差异显着。但是这种差异是一种合理性存在,是“不等者不等之”的表现,实质上另外一种平等,不同的精神痛苦就应当得到不同的赔偿数额。还发现,伤残赔偿金对精神损害抚慰金具有一定的正向“锚定”效应,即如果原告获赔的伤残赔偿金较高,相应的他(她)很可能获得较多的精神损害抚慰金。这些研究发现反映出我国法官在判决精神损害抚慰金数额时的尴尬处境。精神痛苦本质上不可直接测定,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仅规定了应当考虑的六种“酌定”因素,但另一方面司法改革通过统一法律适用标准等制度设计,不断要求同案同判。两难处境之下的法官自发地诉诸于第三方机构的权威性文件,以身体伤害严重程度(伤残等级鉴定)作为评估精神损害的有效替代,从而尽量客观地维持判决结果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这些研究发现有力地支持了同案同判,说明同案同判在司法实践中确实具有成立的现实可能性,由此回应了各种“怀疑论”,扞卫了法律原则。事实制造差异,差异确实存在,但关键在于我们应当如何看待事实差异?正确的立场是,应当以原则来看待差异。当前关于同案同判的理论争议乃至质疑,都存在单一线性思维的问题,要么只坚持法律原则而止步于事实差异,要么因过分注重事实差异而放弃对法律原则的坚持。只有以法律原则的立场来看待事实差异,才能既坚持了法律原则,又正视了事实差异,且在正视中发展同案同判理论。就实证检验结果而言,这些差异并未对检验产生实质性的显着影响,这表明同案同判仍是一项值得维护的法律原则。这些差异不仅没有动摇同案同判的根基,反而在概率论意义上丰富和发展了同案同判。同案同判并不排斥个案的事实差异,但是对个案差异具有消融性。对法律事实相同的案件,只要裁判结果没有显着差异,同案同判这一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即可现实成立。我们既不能因为对同案同判的价值认同而对事实差异视而不见,也不能因为事实差异而否认同案同判这一重大法律原则,而应当始终从原则的立场来看待事实差异。唯有如此,方可协调理论和实践之张力,也才能有效回应各种争议乃至怀疑。实证研究已表明,同案同判在司法实践中确实具有成立的现实可能。其原因何在?回到同案同判的价值命题来看,首先是同案同判所蕴含的丰富道德价值为其提供了正当性辩护,更为直接和重要的原因是同案同判在当前司法实践中已经被大量的制度所规范。当前,我国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引领,以重要的纲领性法治文件为统帅,由大量的司法文件建立起来的指导性案例制度、类案检索制度和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制度等制度体系,蕴含了积极的有为司法理念,极大压缩了法官在类案审理中的自由裁量空间,共同释放的制度合力不断塑造和维系着同案同判。
林永刚,邓忠华,薛延军,王迪[7](2021)在《阿独乌鄯系统密闭输送运行风险分析及PID参数整定》文中研究表明针对阿独乌鄯系统异常工况下手动流程切换不及时、调节阀PID控制压力调节时间长等问题,对改造后的两种运行方式进行风险分析并制定风险防范措施,明确了调节阀PID控制的优越性。利用工程整定法重新整定了乌鲁木齐进站调节阀PID参数,通过调节阀压差测试与应急工况模拟,验证了调节阀PID控制的可靠性能与快速处置能力,并对PID控制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站整定后的PID参数能够实现流程切换和应急工况下进站调节阀快速精准的自动控制,压力调节时间由780 s降至约75 s,且震荡较小。研究成果可为调节阀精准控制及异常工况处理提供指导,并为实现管道智能调控奠定理论基础。(图7,参22)
廖宇翔[8](2021)在《海洋石油支持船自动跟踪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海洋石油支持船在为海上平台提供海上支持作业过程中,需要依靠其搭载的动力定位系统稳定在海上钻井平台或其他海上油气设施附近。海洋石油支持船作为远洋作业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其动力定位操作员培训成本高、训练周期长,需要动力定位模拟器作为辅助练习,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海上作业需求。动力定位模拟器广泛应用于海员上机学习、培训、考核中,同时也是相关科研理论验证平台,在开发新功能的仿真测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动力定位系统中的自动跟踪功能可为海洋石油支持船提供良好的作业条件,本文以海洋石油支持船自动跟踪控制策略作为研究课题,针对自动跟踪功能作业方式的特殊性改进控制策略以适应跟踪作业需求,将自动跟踪控制策略分为路径跟踪控制策略和目标跟踪控制策略。基于课题组前期搭建的海洋石油支持船模拟器样机作为人机交互界面,研究海洋石油支持船自动跟踪控制功能,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海洋石油支持船需要在动力定位系统辅助下完成自动跟踪功能的问题,为后续水下目标跟踪功能、水面目标跟踪功能和路径跟踪功能的开发打下基础,本文综合考虑传统滑模控制在自动跟踪控制中的抖振和安全距离保持能力问题,提出改进滑模控制策略,结合传统滑模与反演滑模控制策略的优劣,添加双曲函数平缓过渡控制器输出量,在含有风浪流等环境因素影响下验证本文提出的改进滑模控制策略在自动跟踪控制中的优势。2.针对国内海洋石油支持船自动控制策略研究停留在仿真实验阶段的问题,设计与实际操作界面相似的人机交互界面。利用MATLAB中Matlab Coder工具和TLC文件将仿真控制策略从Simulink模块转化为C++程序,再封装为动态链接库。利用课题组前期搭建的模拟器样机调用此函数库,将高层控制策略中的路径跟踪和目标跟踪功能融入操作界面,使控制理论研究结果应用于模拟器样机中。3.针对路径跟踪控制策略中依据导航点生成跟踪路径问题,提出包含转弯半径功能的插值方法生成光滑跟踪路径。针对路径中航向角优化问题,综合考虑插值后的轨迹点所包含的大量艏向信息,利用航向角在轨迹中的变化率筛选重点优化路径点艏向,提出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结合本文提出的降维方法,解决风浪流环境下航向角优化问题,使跟踪过程高效节能。4.针对目标跟踪控制策略中复杂海况对定点旋转功能、水下目标跟踪功能和水面目标跟踪功能的影响,综合考虑跟踪前海洋石油支持船与目标相对位置与船舶初始艏向、风浪流环境下目标随机运动轨迹等因素,为不同作业需求和外界环境变化分别设计跟踪策略。最终在改进的滑模控制策略基础上完成仿真实验,利用UI界面调用自动跟踪控制策略验证目标跟踪控制策略有效性。最后,给出全文总结和未来工作展望。
王嘉宇[9](2021)在《自动饲喂小车的制动方案设计与控制系统软件开发》文中认为本次设计主要目的为实现兔子饲喂过程的自动化要求,对一种基于PLC控制系统的自动化喂料线进行设计。其中自动喂料小车在饲喂过程严格满足定时、定点和定量的要求,并且工作效率有明显的提高。喂料线的自动控制系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设计:(1)提出本次自动喂料小车控制系统的设计理念,列出喂料小车的设备、系统及结构原理。在传统的喂料设备上增加了实时调速方案,使其在不同工况下实行不同的控制动作,使系统更加稳定运行的同时节省了大量时间,极大的增加了工作时间效率。对小车动力学参数进行设计与验证,证明设计设备整体满足动力学需求,并计算本次控制系统的整车速度范围与电机频率范围。在Solidworks及Auto CAD中对喂料线导轨实验台架进行结构设计与材料设定,进行应力分析,确定实验台架的物理性能满足实际使用需求。(2)设计喂料小车的运行曲线方案及制动方案,针对控制系统的制动方案进行详细的研究,以自动喂料车为研究对象,在MATLAB/Simulink中根据小车参数对整车的制动系统进行了建模,并且为此设备设计了变频器及电磁制动器共同运作的减速制动方案,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满足饲喂过程中的精确定点需求。与单独使用电磁制动器的制动方案进行对比,对两种制动方案系统进行仿真,仿真的结果表明:使用变频器进行两段调速制动方案的小车整体稳定性及经济性等要明显优于使用电磁制动器的制动系统方案。以变频制动方案作为设备制动减速方案,设计出实验条件下喂料小车整体的运行频率曲线。(3)对喂料小车系统的电气设备进行选型,在STEP7 Microwin软件中配置PLC与上位机以及变频器的通讯。设定喂料线自动控制模式的工作流程,分别设计系统初始化模块和变频通讯模块、手动控制模块、自动控制模块、逻辑处理模块和故障报警模块子程序。在MCGSE的组态环境软件中设计触摸屏的显示界面,将变量通讯关联至PLC中,实现直接点击触摸屏对喂料线系统进行控制。(4)对使用电气设备进行组装,连接所有相关器件使其采用各自的方式通信,规划调试流程对电气设备进行实验测试及调试,最终设备整体运行稳定,报警及时,可达到预先设定的动作要求。
鲁文行[10](2021)在《基于组态软件的印刷包装设备监控管理系统研究》文中认为生产过程监控管理系统的研究作为智能制造重要一环,在企业实现生产制造自动化、信息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某军工企业灌装生产精细化管理需求,开发了一套自动灌装生产线生产过程数据的采集、处理及存储监控管理系统。主要工作如下:进行了灌装生产实验平台机械结构的搭建。通过对灌装生产工艺的分析,进行了包括储料单元、比例下料单元、混料单元、真空灌装单元、工装移动单元以及管路清洗单元等部分生产实验平台的搭建。进行了精密灌装机上位机监控管理系统的开发。基于SCADA组态开发环境进行了上位机系统的开发,在Sql Server数据库环境下进行了实时数据库和工艺参数数据库的开发。基于Modbus通讯协议实现上位机与各个下位机的通讯。同时,对上下位机通讯数据格式进行设计,实现灌装现场数据的采集、存储与查询。进行了灌装生产线现场控制的软硬件系统的开发。根据灌装生产线的工艺需求,进行了以PLC核心的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开发,实现了生产线各机构运动控制以及气动元件的相应动作。进行了以触摸屏为核心的下位机操作系统开发,实现了班次录入、灌装量查询、批号录入、质量检验、主状态监控、料量管理、手动运行以及比例标定等功能。同时,实现了监控管理系统和触摸屏上下位机的数据交互。研究开发了精准定量灌装控制系统。通过对标定实验数据处理进行灌装系统动态称重误差分析,提出了考虑流体冲击影响的分段闭环控制算法,经过实际灌装实验验证实现了±0.1克的灌装精度。同时提出了比例定量算法,通过对各料比例系统的标定,实现可靠的各组分比例定量精度。最后,进行了灌装生产实验,验证了灌装生产线各单元功能、监控管理系统上下位机数据交互以及精密定量灌装控制算法的可靠性。灌装设备作为典型的包装生产设备之一,对其生产过程数据的监控管理系统的研究为印刷包装车间设备数字化建设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二、自动与手动设定的一些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动与手动设定的一些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高含水率玉米低损脱粒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方案设计 |
1.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1.2 CAN总线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
1.3 CAN信号分析与应用层协议制定 |
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2.1 控制参数调节机构设计 |
2.1.1 滚筒转速 |
2.1.2 作业速度 |
2.1.3 凹板间隙 |
2.2 控制器设计 |
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3.1 信息采集模块 |
3.1.1 速度信息采集 |
3.1.2 凹板间隙信息采集 |
3.1.3 籽粒损失率计算 |
3.1.4 喂入量估计 |
3.2 手动控制模式 |
3.2.1 滚筒转速控制 |
3.2.2 凹板间隙控制 |
3.2.3 作业速度控制 |
3.3 自动控制模式 |
3.3.1 自动控制算法 |
3.3.2 自动控制系统控制策略 |
4 系统测试与田间试验 |
4.1 系统测试 |
4.2 田间试验 |
5 结论 |
(3)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计算 |
2 EWB仿真计算 |
3 实验验证 |
4 理论、实验、仿真对比分析 |
(4)数字化油田远程输油运行存在问题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集中控制输油存在问题 |
2 现有输油模式运行情况 |
2.1 远程手动模式 |
2.2 高启低停模式 |
2.3 液位控制连续输油模式 |
2.4 排量控制输油模式 |
3 集中控制输油解决办法 |
4 结论 |
(5)机场履带式工程机械行驶控制器及数据通讯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CAN总线研究现状 |
1.2.2 履带式工程机械运动控制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意义 |
2 履带式工程机械行驶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2.1 行驶控制系统的开发背景 |
2.1.1 机场道面履带式工程机械结构 |
2.1.2 机场道面成型机动力系统 |
2.1.3 机场道面成型机作业工况 |
2.1.4 机场施工环境条件 |
2.2 履带式工程机械行驶控制需求分析 |
2.3 行驶控制器及数据通讯系统方案设计 |
2.3.1 履带式工程机械行驶控制系统架构设计 |
2.3.2 履带式工程机械行驶控制器方案设计 |
2.3.3 履带式工程机械数据通讯系统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履带式工程机械运动仿真分析 |
3.1 履带式工程机械直线行驶运动学分析 |
3.2 履带式工程机械转向行驶分析 |
3.2.1 转向中心在履带内侧 |
3.2.2 转向中心在履带外侧 |
3.3 履带式工程机械大半径转向Simulink仿真分析 |
3.3.1 驱动电机系统模块 |
3.3.2 高低速分析模块 |
3.3.3 履带式工程机械运动学模块 |
3.3.4 履带式工程机械仿真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CAN总线协议的数据通讯系统设计 |
4.1 数据通讯系统结构设计 |
4.2 数据通讯系统模块搭建 |
4.2.1 避障雷达模块 |
4.2.2 编码器模块 |
4.2.3 摄像头模块 |
4.2.4 横摆角速度模块 |
4.2.5 Zigbee通讯模块 |
4.2.6 警报模块 |
4.3 CAN总线协议模块硬件设计 |
4.3.1 CAN协议模块主控制器电路设计 |
4.3.2 输入接口电路设计 |
4.3.3 输出接口电路设计 |
4.3.4 电源部分电路设计 |
4.3.5 芯片外设电路设计 |
4.4 CAN总线协议模块软件设计 |
4.4.1 μC/OS-II操作系统 |
4.4.2 输入接口软件配置 |
4.4.3 输出接口软件配置 |
4.4.4 CAN总线协议模块软件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5 履带式工程机械行驶控制器设计 |
5.1 履带式工程机械行驶控制器选型 |
5.2 行驶控制器基于状态机软件总体设计 |
5.3 自检警报模块功能实现 |
5.3.1 CAN总线自检 |
5.3.2 数据通讯端自检 |
5.3.3 工业摄像头自检 |
5.3.4 故障信息处理 |
5.4 手动行驶模块功能实现 |
5.4.1 CAN数据帧接收 |
5.4.2 行驶控制器状态信息数据帧发送 |
5.4.3 电机控制数据帧发送 |
5.5 全自动作业模块履带同步功能实现 |
5.5.1 牛顿迭代法软件实现 |
5.5.2 模糊PID控制器软件实现 |
5.6 全自动作业模块直行纠偏功能实现 |
5.6.1 图像采集软件实现 |
5.6.2 采集图像处理软件实现 |
5.6.3 直线拟合软件实现 |
5.6.4 纠偏策略软件实现 |
5.7 安全制动模块功能实现 |
5.8 本章小结 |
6 行驶控制器及数据通讯系统功能验证与分析 |
6.1 试验平台的搭建 |
6.1.1 履带式工程机械试验样机搭建 |
6.1.2 通讯测试系统 |
6.2 数据通讯系统功能验证 |
6.2.1 数据通讯端周期上报功能验证 |
6.2.2 数据通讯端交互功能验证 |
6.3 行驶控制器模块功能验证 |
6.3.1 安全警报模块功能验证 |
6.3.2 手动行驶模块功能验证 |
6.3.3 全自动行驶模块功能验证 |
6.3.4 安全制动模块功能验证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同案同判的实证研究 ——以交通事故精神损害抚慰金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
1.同案同判的语义分析 |
2.同案同判的理论证成 |
3.同案同判的实证研究 |
4.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总体评述 |
三、研究方法 |
(一)法实证研究的总体定位 |
(二)法实证研究的基本格局 |
四、论文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创新 |
(一)论文的框架结构 |
(二)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同案同判的理论意蕴与检验路径 |
第一节 同案同判的理论意蕴 |
一、挑战的两个命题 |
二、同案同判的理论意蕴 |
三、基于拆分的检验策略 |
第二节 实证检验的方法路径 |
一、实证研究方法的基本界定 |
二、实证研究的科学哲学基础 |
三、定量实证分析的基本概念 |
第三节 实证检验的法律事实路径 |
一、精神损害抚慰金的实践性理由 |
二、数据来源 |
三、作为相同法律事实的“同案” |
第二章 同案同判的实现程度 |
第一节 检验指标的数据分布 |
一、年度分布和审理法院覆盖 |
二、原告方检验指标分布 |
三、原被告共有的检验指标分布 |
四、描述性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二节 实现同案同判的法律事实维度 |
一、历时性同判 |
二、受害者男女性别同判 |
三、受害者年龄同判 |
四、当事人责任同判 |
五、被告赔偿能力同判 |
第三节 未实现同案同判的法律事实维度 |
一、地域差异较大 |
二、伤残赔偿金对抚慰金有锚定效应 |
三、不同伤残等级的抚慰金存在显着差别 |
三、赔偿标准与抚慰金的特殊关系 |
第三章 同案同判差异的生成机制 |
第一节 因果统计原理 |
一、回归分析的概念和步骤 |
二、精神损害抚慰金的回归分析 |
三、回归方程的检验 |
第二节 差异的主要原因 |
一、原告身体伤残等级是内在决定性原因 |
二、省际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是重要的外部原因 |
三、伤残赔偿金是补充性原因 |
四、对其他未形成原因事实维度的补充说明 |
第四章 同案同判的实现对策和理论发展 |
第一节 明定权利性质与赔偿原则 |
一、明定抚慰金的权利独立性 |
二、重构精神损害抚慰金的酌定原则 |
第二节 抚慰金同案同判的酌定标准体系 |
一、酌定基准制度 |
二、累加递增制度 |
三、原告过错递减制度 |
第三节 以原则看待事实差异 |
一、同案同判的原则立场 |
二、同案同判的理论发展 |
第五章 同案同判实现的原因 |
第一节 同案同判的内在正当性 |
一、法律原则的道德维度 |
二、道德为法律提供正当性辩护 |
第二节 同案同判的制度规范 |
一、制度主义的基本框架 |
二、公平正义为内核的制度规范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一)专着类 |
(二)译着类 |
(三)中文论文类 |
二、外文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论文类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一、作者简介 |
二、科研成果 |
(一)论文成果 |
(二)参与课题 |
后记 |
(7)阿独乌鄯系统密闭输送运行风险分析及PID参数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运行风险分析 |
1.1 管道概况 |
1.2 运行风险及防范对策 |
2 PID参数整定及影响因素 |
2.1 PID控制原理 |
2.2 乌鲁木齐进站调节阀PID参数整定及效果 |
2.3 PID控制的影响因素 |
3 结论 |
(8)海洋石油支持船自动跟踪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动力定位系统相关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动力定位模拟器研究现状 |
1.4 国内外船舶动力定位自动跟踪功能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海洋石油支持船自动跟踪控制策略分析与模拟器软件设计 |
2.1 海洋石油支持船自动跟踪控制策略分析 |
2.1.1 常规高层控制策略局限性 |
2.1.2 路径跟踪控制策略分析 |
2.1.3 目标跟踪控制策略分析 |
2.2 海洋石油支持船模拟器软件设计 |
2.2.1 Simulink仿真模型搭建 |
2.2.2 C代码编写与封装 |
2.2.3 界面设计方案 |
2.3 本章总结 |
第3章 海洋石油支持船运动控制策略研究 |
3.1 船舶运动数学模型 |
3.2 控制策略研究 |
3.2.1 反演控制 |
3.2.2 滑模控制 |
3.2.3 反演滑模控制 |
3.3 改进控制策略研究 |
3.3.1 改进方法 |
3.3.2 仿真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海洋石油支持船路径跟踪设计与实现 |
4.1 路径跟踪功能介绍 |
4.2 路径生成方法 |
4.2.1 航迹点插值 |
4.2.2 含有转弯半径功能的航迹点插值 |
4.3 最优航向角优化算法 |
4.3.1 粒子群算法 |
4.3.2 改进粒子群算法完成航向角优化 |
4.3.3 路径跟踪软件结构设计和优化仿真实验 |
4.4 界面展示 |
4.4.1 导入路径点 |
4.4.2 路径跟踪功能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海洋石油支持船自动目标跟踪功能设计与实现 |
5.1 定点旋转功能 |
5.1.1 定点旋转功能介绍 |
5.1.2 定点旋转函数设计 |
5.1.3 定点旋转功能实验 |
5.2 水下目标跟踪功能 |
5.2.1 水下目标跟踪功能介绍 |
5.2.2 水下目标跟踪函数设计 |
5.2.3 水下目标跟踪功能实现 |
5.3 水面目标跟踪功能 |
5.3.1 水面目标跟踪功能介绍 |
5.3.2 水面目标跟踪函数设计 |
5.3.3 水面目标跟踪功能仿真 |
5.3.4 目标跟踪功能界面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在学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9)自动饲喂小车的制动方案设计与控制系统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我国兔业形势 |
1.2 我国兔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4 课题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1.4.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2 论文主要内容 |
2 喂料小车总体设计方案及计算 |
2.1 喂料系统总体设计 |
2.1.1 设备原理 |
2.1.2 系统原理 |
2.1.3 主要参数要求 |
2.2 自动喂料小车的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 |
2.2.1 电机选型 |
2.2.2 工频条件各轴动力参数计算 |
2.2.3 轨道车辆理论验证 |
2.2.4 转速及频率范围设定 |
2.3 实验台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整车运行方案的设计与仿真 |
3.1 运行速度曲线选择 |
3.1.1 基本速度曲线的选择 |
3.1.2 调速方案设计 |
3.2 制动方案的选择 |
3.3 两种制动方案的仿真分析 |
3.3.1 车轮制动模型 |
3.3.2 制动系统模型建立 |
3.3.3 模型仿真参数设置 |
3.3.4 模型仿真结果 |
3.4 仿真结果对比及参数选择 |
3.4.1 仿真结果对比 |
3.4.2 仿真结论 |
3.4.3 参数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4 喂料小车控制系统的PLC程序设计 |
4.1 PLC型号的选择 |
4.2 变频器的选择及参数设定 |
4.3 系统总体流程图 |
4.4 各模块的参数设计及程序设计 |
4.4.1 初始化模块 |
4.4.2 变频通讯模块 |
4.4.3 手动控制模块 |
4.4.4 自动控制模块 |
4.4.5 逻辑控制模块 |
4.4.6 故障报警模块 |
4.5 本章小结 |
5 喂料小车控制系统的人机界面设计 |
5.1 触摸屏选择 |
5.2 触摸屏与PLC的通讯 |
5.3 触摸屏界面设计 |
5.4 下载配置 |
5.5 系统调试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基于组态软件的印刷包装设备监控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灌装机械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技术与现状 |
1.3.1 生产设备监控管理解决方案研究现状 |
1.3.2 监控管理系统架构研究现状 |
1.3.3 车间设备运行过程数据采集对象及方法 |
1.3.4 监控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章节安排 |
2 精密灌装机原理及结构 |
2.1 灌装机的工作原理 |
2.2 灌装机系统的总体结构及工作流程 |
2.2.1 灌装机的总体结构 |
2.2.2 灌装机的工作流程 |
2.3 本章小结 |
3 精密灌装机监控管理软件开发 |
3.1 SCADA组态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
3.2 基于组态环境的监控管理系统开发 |
3.2.1 设备基本监控信息管理 |
3.2.2 生产实时数据报表界面 |
3.2.3 工艺参数录入界面 |
3.3 实时数据库系统开发 |
3.3.1 实时数据库总体结构 |
3.3.2 数据对象及数据表设计 |
3.4 工艺参数数据库系统开发 |
3.5 上下位机数据交互策略 |
3.5.1 数据交互协议 |
3.5.2 上下位机数据交互 |
3.6 本章小结 |
4 灌装生产线下位机系统开发 |
4.1 灌装生产线工艺流程 |
4.2 下位机控制系统组成 |
4.2.1 控制系统核心单元 |
4.3 灌装生产线下位机界面开发 |
4.3.1 欢迎界面和用户登录界面 |
4.3.2 自动运行与质量检验界面 |
4.3.3 料量管理界面 |
4.3.4 手动运行界面 |
4.4 比例标定界面 |
4.5 本章小结 |
5 精密灌装系统关键技术实现 |
5.1 精密比例控制系统开发 |
5.1.1 比例控制系统硬件 |
5.1.2 比例泵料量标定 |
5.1.3 比例定量算法开发 |
5.1.4 误差分析 |
5.2 精准定量灌装控制系统开发 |
5.2.1 精准定量系统硬件搭建 |
5.2.2 流体冲击对定量影响实验分析 |
5.2.3 考虑流体冲击精准灌装算法开发 |
5.2.4 实验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6 实验验证 |
6.1 灌装设备控制系统功能验证 |
6.2 灌装生产及数据交互实验验证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自动与手动设定的一些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含水率玉米低损脱粒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J]. 朱晓龙,迟瑞娟,杜岳峰,邓晓杰,张真,董乃希. 农业机械学报, 2021(S1)
- [2]基于PLC和云平台的鹅孵化机监控系统设计与试验[J]. 李康,丁为民,郭彬彬,顾家冰,任慧满,施振旦.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2
- [3]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J]. 宗德媛,朱炯,李兵. 电子世界, 2021(22)
- [4]数字化油田远程输油运行存在问题及分析[J]. 田新民.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21(19)
- [5]机场履带式工程机械行驶控制器及数据通讯系统研发[D]. 张腾. 浙江大学, 2021(01)
- [6]同案同判的实证研究 ——以交通事故精神损害抚慰金为中心的考察[D]. 武西锋. 吉林大学, 2021(01)
- [7]阿独乌鄯系统密闭输送运行风险分析及PID参数整定[J]. 林永刚,邓忠华,薛延军,王迪. 油气储运, 2021(10)
- [8]海洋石油支持船自动跟踪控制策略研究[D]. 廖宇翔. 集美大学, 2021
- [9]自动饲喂小车的制动方案设计与控制系统软件开发[D]. 王嘉宇.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10]基于组态软件的印刷包装设备监控管理系统研究[D]. 鲁文行.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