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喇昆仑宝石级刚玉矿床地质特征

新疆喀喇昆仑宝石级刚玉矿床地质特征

一、新疆喀喇昆仑宝石级刚玉矿地质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曹亚文,李兵,齐德义,刘增仁,廖文雄[1](1996)在《新疆喀喇昆仑宝石级刚玉矿地质特征》文中研究表明新疆喀喇昆仑山区的宝石级刚玉矿目前已知的有两处,即苏巴什矿点和木孜阔若矿点,均位于新疆阿克陶县与塔什库尔干县交界的苏巴什一带。矿体产出于未分元古界(Pt)的一套中—高级变质岩中。主要岩性有黑云母斜长片麻岩、黑云母石榴子石二长片麻岩、黑云母石榴子石夕线石二长片麻岩、方柱石透辉石大理岩等。大地构造位置上,工作区属于昆仑褶

曹亚文,李兵,齐德义,刘增仁,廖文雄[2](1996)在《新疆喀喇昆仑宝石级刚玉矿地质特征》文中研究指明

景辰[3](2015)在《新疆达布达地区祖母绿的矿物学及光谱学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南部达布达祖母绿矿床是于2004年首次发现产出于碳酸盐岩脉的较优质的祖母绿矿床。本论文通过对前人地质资料的充分挖掘和归纳类比、野外地质调研,运用多种分析测试手段着重进行对新疆祖母绿宝石的矿物学特征、光谱特征的分析研究,并将其与哥伦比亚祖母绿在物理性质及谱学特征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初步分析了矿床成因,同时对该区祖母绿矿床的开发现状提出思考的意见,为评价该区祖母绿质量和经济价值有较为重要的意义。矿物学研究表明,新疆达布达祖母绿矿的矿石矿物主要为绿柱石和石英,脉石矿物主要为方解石、石英和少量黄铁矿、电气石、磷灰石等,矿物组合为绿柱石-方解石-石英组合。电子探针结果表明较高的Cr和Fe含量分别为0.30.7%,0.20.8%。并从宝石学鉴定特征来看,新疆祖母绿应属较高品质的祖母绿。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新疆祖母绿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280340℃,属中高温度流体;盐度变化范围为14%40%,属高盐度流体,并估算出成矿流体密度平均值为0.99g/cm3。得出结论,新疆达布达祖母绿成矿流体均一温度较高,为中高温、高盐度流体。谱学特征研究表明:(1)拉曼光谱证实了新疆达布达祖母绿具有稳定位移特征的拉曼散射峰,谱峰的总体趋势一致,样品不同方向的光谱显示了绿柱石矿物晶体结构的差异,显示其流体包裹体中的气相均以CO2为主。(2)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新疆祖母绿晶体结构中不同方向振动基团存在光谱的差异;CO2含量比哥伦比亚的较高;祖母绿中以II型水占优,I型水与II型水的振动强度表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3)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显示新疆祖母绿样品与哥伦比亚祖母绿的紫外图谱基本一致,主要由Cr3+致色;祖母绿颜色产生差异主要与致色离子Cr3+、V3+、Fe3+的含量有关,V3+、Fe3+对其色调产生微调作用。在系统对新疆祖母绿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光谱学辅助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矿床地质特征,认为该矿床属于碳酸盐型中高温热液型矿床。

王芳[4](2020)在《锂矿资源研究》文中提出锂的化学性质十分活泼,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被誉为“工业味精”、“21世纪的能源金属”、“白色石油”。近年来,在高新产业的带动下锂行业市场高速发展,锂的战略地位逐渐凸显,仅过去5年全球锂勘查投入涨幅达50倍,锂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中国锂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受锂提取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对外依存度较高,因此除了在国内加大勘查力度外,同时需借鉴国外矿业公司的经验,结合中资企业在当地投资情况为中国矿业公司“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对比中国锂市场的具体情况,突出锂市场未来的变化,同时通过对全球锂资源分布情况、矿床类型及成矿规律等特点的分析总结,在国内、外分别划分锂资源潜力区,并结合海外相关国家锂资源勘探、国家政治稳定、矿业政策、矿业市场活跃度和中资企业的成功案例对其进行投资环境分析。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全球锂资源非常丰富且分布高度集中,分布在南美洲“锂三角”地区、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其中,盐湖锂矿集中分布在中国青藏高原和南美安第斯山脉,伟晶岩锂矿分布较为广泛,主要分布在澳、美、津、加等国家。成矿时代从太古宙到新生代都有发育。(2)中国锂资源丰富,但作为全球最大的锂消费国,受锂矿提取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供应缺口可能会进一步扩大。(3)在国内可重点关注13个锂潜力区,加大对新疆、青海、四川等地区锂资源勘查开发力度,同时对提锂技术做进一步研究。(4)海外投资应重点关注10大锂资源潜力区,在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锂矿勘查叫成熟的国家可以参股投资,在阿根廷、墨西哥、塞尔维亚、津巴布韦等勘查较低的国家可以投资绿地项目,参与勘查的整个过程。

贾儒雅[5](2013)在《西昆仑造山带丘克苏花岗岩与暗色微粒包体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西昆仑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缘,是“特提斯构造域”与“古亚洲构造域”接壤、转换的地带,北以奥依塔克-库地缝合带与塔里木地块相接,南以麻扎-康西瓦缝合带为界与甜水海地体拼接,代表了早古生代至早中生代原特提斯洋和古特提斯洋的俯冲消减及地体的碰撞造山。区内岩浆活动非常强烈,中酸性侵入岩体广泛分布。但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高寒、缺氧、交通不便),该区域侵入岩整体研究程度尚待深入,对区域构造演化史的认识尚存在很大分歧。本次工作首次对西昆仑造山带中的丘克苏花岗质岩体及其中暗色微粒包体进行了岩相学、SHRIMP锆石U-Pb年代学、主量元素与微量元素以及Sr-Nd-Hf-O同位素地球化学系统研究,从而为西昆仑造山带构造演化史提供了新的制约。丘克苏岩体位于奥依塔克-库地缝合带的南侧,侵入于前寒武纪基底变质岩中,本次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其形成于早志留世(435±8Ma)。岩体中含有大量的暗色微粒包体。丘克苏岩体主要由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组成,Si02含量68.97~76.23wt.%,弱过铝质(ASI=1.01~1.06),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Mg#(0.24-0.35)大部分类似于纯地壳熔融体;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轻微的负Eu异常;初始87Sr/86Sr比值为0.7084~0.7224,εNd(T)为-4.1--5.7,8180为8.0-10.8‰,锆石原位εHf (T)平均值为-4.9。详尽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丘克苏花岗岩主要是由底侵的包体岩浆诱发下地壳中前寒武基底变质岩(包括变质火成岩和变质沉积岩)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这些纯地壳熔体随后的结晶分异作用形成了岩体中更为酸性的花岗岩,而与包体岩浆的混染则形成了岩体中酸性程度较低的花岗岩。包体具有中性成分(Si02含量57.6-62.2wt.%),钙碱性-碱钙性系列,具有高的K20含量(1.8-3.6wt.%),大部分是钾质岩石(K2O/Na2O>0.5)。包体具有富集的Sr-Nd同位素组成,87Sr/86Sr初始比值为0.7132-0.7226,(T)为-5.0--6.0,氧同位素为618O为6.9-9.9%o,锆石原位εHf(T)平均为-8.1。我们认为包体岩浆起源于尖晶石相和尖晶石-石榴子石过渡相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这种钾质岩浆注入到酸性的寄主岩岩浆中,淬冷结晶而形成了离散的包体群。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丘克苏花岗岩及其中钾质包体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从而进一步表明原特提斯洋的俯冲一直持续到早志留世(约435Ma),其最终闭合很有可能发生于中志留世。

肖倩茹[6](2019)在《滇西临沧花岗岩时空格架与岩石序列及成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滇西三江特提斯构造带广泛发育原-古特提斯洋-陆转换的岩浆记录,是研究特提斯造山带构造-岩浆作用及其动力学机制的重要窗口。临沧花岗岩基是该区最大规模的复式岩基,前人对该岩基开展了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工作,对其成因机制和构造背景也取得了深入认识。然而,已有研究均聚焦于岩基的主体——三叠纪二长花岗岩,缺少对临沧花岗岩基开展岩石单元的系统解体,缺少对各岩石序列和时空格架的精细厘定,更缺乏对包体和寄主花岗岩的成因联系研究,这制约了对该区特提斯构造演化、岩浆动力学机制及陆壳演化的准确认识。论文以临沧地区花岗岩类及其包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板块演化理论,通过精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矿物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系统的建立临沧花岗岩基时空格架及岩石演化序列,探讨其岩石成因及其对特提斯构造演化和陆壳生长演化的启示意义。综合野外地质特征和已有研究成果,将临沧花岗基以康太-斗阁断裂划分为东、西岩带。西岩带岩石组合主要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东岩带岩石组合以花岗闪长岩与二长花岗岩为主。野外地质学、年代学和岩相学研究揭示,临沧花岗岩基可划分为多个岩石序列,包括奥陶纪正长花岗岩序列、二叠纪花岗闪长岩序列和三叠纪二长花岗岩序列。岩体中包体包括变质包体与岩浆包体两类,前者多见残留的变粒岩、片岩和变质火山岩等,后者则可分为中-基性岩浆包体及酸性岩浆包体。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正长花岗岩成岩年龄为474-465Ma,花岗闪长岩形成于二叠纪,二长花岗岩形成于晚三叠世(230-220Ma),其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侵位较早(230.38±0.82Ma),似斑状细粒二长花岗岩侵位时间为229.4±1.6Ma,似斑状中粒二长花岗岩的侵位时间为228.72±0.80Ma,粗粒二长花岗岩的侵位时间为225.3±1.2Ma,而似斑状粗粒二长花岗岩的侵位时间为220.0±1.7Ma。岩浆包体形成时间稍早于二长花岗岩,其结晶年龄为237±0.72Ma;变质包体锆石U-Pb年龄自3.2Ga~480Ma均有分布,最年轻锆石峰期为490Ma。锆石年代学分析表明,临沧花岗岩基至少存在奥陶纪原特提斯和二叠纪-三叠纪古特提斯相关的岩浆记录。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奥陶纪正长花岗岩具有高Si和Alk,低Mg O、K2O/Na2O(1.13-2.0)、ASI(1.46-2.46)和DOI(80.37-96.08)的特征。岩石富集LILE(如Rb、Th、K、U),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如Nb、P、Ti);稀土分馏中等,具轻稀土富集和Eu负异常(LREE/HREE=3.92-18.30)。Zr饱和温度均值为769.18℃。矿物化学和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εHf(t)=-5.47~-2.73,tMD2=1.48~1.63Ga)显示,奥陶纪花岗质岩浆岩的源区以中元古代壳源为主。二叠纪花岗闪长岩的A/CNK比值均大于1.10,为过铝质岩石,稀土-微量元素特征与奥陶纪正长花岗岩类似,但其Zr饱和温度均值为790.10℃。二叠纪花岗闪长岩的长石和磷灰石Sr-Nd同位素组成显示其源区为古老壳源物质(87Sr/86Sr=0.7349-0.7369,143Nd/144Nd=0.5120-0.5122)。三叠纪二长花岗岩均具有高Si特征,西段相对于东段更富Na,高Mg及亏损K。东西两段二长花岗岩的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特征相似,均富集Rb、Th、U、Pb和Sm,亏损Ba、Nb、Ta、Sr、P、Zr、Hf和Ti。轻稀土轻度富集,稀土分馏中等,负铕异常明显。锆石Lu-Hf和矿物Sr-Nd同位素研究显示,其源区与奥陶纪花岗岩明显不同,主要为晚古元古代-早中元古代的古老壳源物质(εHf(t)=-15.57~-8.91,tDM2=1.62-1.99Ga,87Sr/86Sr=0.7259-0.7340,143Nd/144Nd=0.5119-0.5128)。变质包体Si O2变化较大,其锆石年代学谱系特征复杂,具有多组元古代峰期值。结合包体的岩相学特征,可以认为这些变质包体为临沧地块的基底残余,可能代表了临沧花岗岩的源区组成。岩浆包体主要为中-基性及酸性包体,其侵位结晶时代稍早于寄主花岗岩,可能代表了早期形成的晶粥。岩浆包体的锆石Lu-Hf和长石Sr同位素组成与寄主二长花岗岩相似,表明其具有相似的岩浆源区。综合其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本文认为岩浆包体并不是代表底侵的玄武质岩浆,而是起源于寄主二长花岗岩的岩浆源区,是其早期(~237Ma)晶粥产物,该晶粥被晚期(230-220Ma)二长花岗岩的母岩浆侵入改造,其残余物保留下来形成了岩浆包体。综合研究认为,奥陶纪正长花岗岩属高分异S型花岗岩,源岩主要为富粘土的泥质岩,起源于原特提斯洋壳俯冲阶段的局部减压环境(板片后撤或俯冲角度改变),幔源岩浆底侵导致古老陆壳物质发生熔融,且经历了明显的结晶分异过程。二叠纪花岗闪长岩为低分异S型花岗岩,形成于古特提斯陆缘弧环境,是古老陆源泥质岩类的大量熔融产生了富铝熔体,并经历了显着的长石与角闪石分异作用最终形成。晚三叠世二长花岗岩形成于碰撞后伸展环境(可能为深俯冲板片断离),深部亏损地幔物质发生减压熔融,一方面岩浆直接喷发形成区内基性火山岩(如小定西组),另一方面上升的玄武质岩浆提供热源促使陆壳发生大规模熔融,并形成了长英质岩浆储库。长英质岩浆储库发生了多期次的岩浆补给、晶粥活化和冷凝结晶,形成了结构多样的临沧花岗岩基主体,而早期的晶粥残余体则以岩浆包体的形式局部保留。碰撞后背景下S型花岗岩及岩浆包体的成因与伸展背景下幔源岩浆底侵、壳源物质熔融和壳源晶粥活化作用密切相关。而三叠纪东西两个岩带花岗岩的成分差异特征则可能指示古特提斯板片的俯冲极性为由西向东。岩石成因研究及Hf同位素填图显示该区域长英质岩浆作用明显具有古老地壳源区特征。奥陶纪岩浆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则指示临沧地块与保山地块在原特提斯造山旋回早期就具有明显的亲缘性,早古生代时期临沧地块属于冈瓦纳大陆北缘的一部分。

二、新疆喀喇昆仑宝石级刚玉矿地质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喀喇昆仑宝石级刚玉矿地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3)新疆达布达地区祖母绿的矿物学及光谱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矿区地质研究工作进展
        1.2.1 研究区概况
        1.2.2 前人地质研究概述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工作方案发展
        1.3.1 论文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3 技术路线及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矿区地质特征
        2.5.1 地层
        2.5.2 构造
        2.5.3 岩浆岩
第三章 祖母绿矿床地质特征
    3.1 产出地质条件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及变质作用
    3.2 矿体地质特征
        3.2.1 矿体特征
        3.2.2 矿石特征
        3.2.3 祖母绿赋存特征与成矿阶段划分
第四章 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
    4.1 测试对象、方法
    4.2 流体包裹体特征
        4.2.1 包裹体特征及类型
        4.2.2 均一温度、盐度、密度
第五章 新疆及哥伦比亚祖母绿的物理性质研究
    5.1 样品及基本表征测试
    5.2 基本宝石学测试
        5.2.1 折射率
        5.2.2 二色性检查
        5.2.3 查尔斯滤色镜下特征
        5.2.4 紫外荧光下的特征
        5.2.5 吸收光谱特征
        5.2.6 密度
第六章 祖母绿的光谱特征对比研究
    6.1 拉曼光谱研究
        6.1.1 特征光谱对比研究
        6.1.2 不同方向的光谱对比研究
        6.1.3 CO_2包裹体的光谱研究
    6.2 红外光谱研究
        6.2.1 基团振动
        6.2.2 CO_2伸缩振动
        6.2.3 H_2O的振动
    6.3 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光谱研究
第七章 矿床成因探讨及开发现状思考
    7.1 讨论
        7.1.1 控矿因素
        7.1.2 成矿压力
        7.1.3 成矿流体的性质
    7.2 新疆祖母绿的开发现状及思考
第八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及说明
附录

(4)锂矿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完成工作量
2 锂的应用概况及矿床主要类型
    2.1 锂的应用概况
    2.2 主要含锂矿物
    2.3 锂的主要矿床类型
3 锂资源分布概况
    3.1 全球锂资源分布概况
    3.2 中国锂资源分布概况
    3.3 锂矿的时间分布规律
    3.4 典型锂矿床分析
4 锂资源供需状况
    4.1 全球锂矿供需情况
        4.1.1 全球锂资源消费及需求情况
        4.1.2 全球锂资源供应情况
    4.2 中国锂资源供需概况
        4.2.1 主要锂提取技术及成本
        4.2.2 中国锂资源供需情况
        4.2.3 主要锂生产商
        4.2.4 中国锂资源贸易概况
    4.3 锂产品价格走势
5 全球锂矿投资潜力分析及投资环境
    5.1 中国锂矿资源潜力分析
    5.2 国外锂成矿潜力区
    5.3 国外锂资源潜力国投资环境
    5.4 沉积型锂矿发展潜力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西昆仑造山带丘克苏花岗岩与暗色微粒包体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 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概况
        2.1.1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2.1.2 奥依塔克-库地-其曼于特缝合带
    2.2 区域地层、岩浆岩
        2.2.1 地层
        2.2.2 岩浆岩
第三章 岩体地质及岩相学特征
第四章 样品和分析方法
    4.1 样品采集
    4.2 分析方法
        4.2.1 SHRIMP锆石U-Pb定年
        4.2.2 全岩地球化学分析
        4.2.3 锆石原位Hf同位素
第五章 分析结果
    5.1 SHRIMP锆石U-Pb定年
    5.2 全岩地球化学
        5.2.1 寄主岩
        5.2.2 包体
    5.3 锆石原位Hf同位素
第六章 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
    6.1 寄主花岗岩成因
    6.2 暗色微粒包体成因
    6.3 构造环境
    6.4 岩石成因模式
    6.5 构造意义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所完成的论文

(6)滇西临沧花岗岩时空格架与岩石序列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花岗岩研究现状
        1.2.2 滇西地区临沧花岗岩基与特提斯构造演化
        1.2.3 东特提斯构造-岩浆活动
    1.3 研究方案、技术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1.3.1 研究方案
        1.3.2 技术方法
        1.3.3 论文主要工作量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
    2.2 区域地层
        2.2.1 耿马地层小区
        2.2.2 澜沧地层小区
        2.2.3 景谷地层小区
    2.3 区域岩浆岩特征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2.4 区域构造
第3章 临沧花岗岩地质特征
    3.1 岩体地质学特征
        3.1.1 岩体分布及其规模
        3.1.2 岩相、岩段划分
        3.1.3 侵入岩单元岩石组合与接触关系
    3.2 包体地质学特征
        3.2.1 包体类型
        3.2.2 包体基本地质特征
第4章 同位素年代学
    4.1 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4.1.1 正长花岗岩
        4.1.2 花岗闪长岩
        4.1.3 二长花岗岩
        4.1.4 包体
    4.2 临沧花岗岩年代序列
第5章 奥陶纪花岗岩
    5.1 岩相学特征
    5.2 矿物学特征
        5.2.1 黑云母
        5.2.2 长石
    5.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3.1 主量元素
        5.3.2 微量元素
        5.3.3 稀土元素
    5.4 锆石饱和温度
    5.5 锆石原位Hf同位素
第6章 二叠纪花岗岩
    6.1 岩相学特征
    6.2 矿物学特征
        6.2.1 黑云母
        6.2.2 长石
    6.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6.3.1 主量元素
        6.3.2 微量元素
        6.3.3 稀土元素
    6.4 锆石饱和温度
    6.5 同位素地球化学
        6.5.1 锆石原位Hf同位素
        6.5.2 原位微区长石Sr同位素比值
        6.5.3 原位微区磷灰石Nd同位素比值
第7章 三叠纪花岗岩
    7.1 岩相学特征
    7.2 矿物学特征
        7.2.1 黑云母
        7.2.2 长石
    7.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7.3.1 主量元素
        7.3.2 微量元素
        7.3.3 稀土元素
    7.4 锆石饱和温度
    7.5 同位素地球化学
        7.5.1 锆石原位Hf同位素
        7.5.2 原位微区长石Sr同位素比值
        7.5.3 原位微区磷灰石Nd同位素比值
第8章 包体
    8.1 岩相学特征
    8.2 矿物化学特征
        8.2.1 黑云母
        8.2.2 长石
    8.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8.3.1 主量元素
        8.3.2 微量元素
        8.3.3 稀土元素
    8.4 同位素地球化学
        8.4.1 锆石原位Hf同位素
        8.4.2 原位微区长石Sr同位素
    8.5 小结
第9章 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
    9.1 岩石序列与时空格架
    9.2 岩石成因机制
        9.2.1 奥陶纪花岗岩成因机制
        9.2.2 二叠纪花岗闪长岩成因机制
        9.2.3 三叠纪花岗岩成因机制
        9.2.4 包体成因与地质意义
    9.3 临沧花岗岩对特提斯构造演化的启示
        9.3.1 奥陶纪花岗岩
        9.3.2 二叠纪花岗闪长岩
        9.3.3 三叠纪二长花岗岩
    9.4 临沧花岗岩对陆壳演化的启示
    9.5 临沧地块的构造-岩浆演化模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图版
    附表

四、新疆喀喇昆仑宝石级刚玉矿地质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喀喇昆仑宝石级刚玉矿地质特征[J]. 曹亚文,李兵,齐德义,刘增仁,廖文雄. 矿床地质, 1996(S1)
  • [2]新疆喀喇昆仑宝石级刚玉矿地质特征[J]. 曹亚文,李兵,齐德义,刘增仁,廖文雄. 矿床地质, 1996(S2)
  • [3]新疆达布达地区祖母绿的矿物学及光谱学特征研究[D]. 景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1)
  • [4]锂矿资源研究[D]. 王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5]西昆仑造山带丘克苏花岗岩与暗色微粒包体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D]. 贾儒雅. 南京大学, 2013(08)
  • [6]滇西临沧花岗岩时空格架与岩石序列及成因[D]. 肖倩茹.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6)

标签:;  ;  ;  

新疆喀喇昆仑宝石级刚玉矿床地质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