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L亚型分类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邢爱艳,高鹏[1](2022)在《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分型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肿瘤的治疗模式日趋个体化, 选用精准的治疗方案, 对于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三阴性乳腺癌异质性较高, 即使是同样的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案, 不同类型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治疗效果也不完全一样。近年来, 研究者们通过对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 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分子表型不尽相同, 提示其分子表型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化疗反应及预后不同的原因。本文介绍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分型研究进展, 有助于选择有效的靶向药物, 以期在提高疗效和延长生存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田丽娜[2](2021)在《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免疫程序优化及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尤其是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感染所引发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烈性传染病。禽流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不仅能够感染鸡、鸭、鹅、雁等禽类,而且能够感染猪、马以及人类,甚至造成感染者死亡,控制禽流感已经成为人类公共卫生事业的一个共同的艰巨任务。目前世界各国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有两种不同的策略,一种是以扑杀为主,严格控制疫苗的使用或完全不支持疫苗免疫;另一种观点是采取疫苗免疫和扑杀相结合的策略,我国采取的是疫苗免疫结合扑杀的策略。自2004年使用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进行强制免疫后,我国的禽流感疫情得到很好的控制。但是,2013年以来H7N9亚型禽流感的发生给我国养禽业发展和人类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尤其是2016年底H7N9亚型禽流感变异为高致病性,给养殖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重组禽流感(H5+H7)二价灭活疫苗的研制和应用,对防控我国H5、H7亚型禽流感的发生和流行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养殖场疫苗选择不当、免疫程序制定不合理等因素,禽流感仍时有发生。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在现地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选择重组禽流感(H5+H7)二价灭活疫苗、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为候选疫苗,开展了禽流感疫苗现地免疫效果评价、免疫程序优化和应用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在禽流感的病原学调查中,对2015-2017年东北三省10个养殖场、重点散养户和部分活禽交易市场采集到的鸡喉腔和泄殖腔棉拭子以及疑似禽流感鸡组织脏器进行病原检测。2216份样品H5亚型荧光定量RT-PCR检测均为阴性,3041份样品H7亚型检出2份阳性样本,2661份样品H9亚型检出12份阳性样本。对检测到的2株H7亚型AIV阳性样本序列测定及分析发现,这2株H7亚型AIV的HA基因裂解位点具有-ARTAR*G-序列,具有NST/NVT/NSS/NGS等潜在糖基化位点;NA基因与达菲耐药相关位点和内部基因中PB2、NS、M和PA等基因的毒力和耐药性相关基因序列均未发生突变,其结果符合高致病性AIV特征。(2)现地禽流感疫苗免疫程序调查和抗体水平监测显示,本实验监测的10家养殖场只使用了灭活疫苗免疫,开产前进行4次免疫,分别是15、45、70和110日龄左右,开产后每隔3个月灭活疫苗免疫1次。禽流感抗体水平监测表明,H5、H7和H9亚型禽流感抗体检测合格率分别为90.31%-97.72%,90.97%-96.48%和81.51%-97.88%,均达到《动物疫病免疫监测方案》要求的免疫合格率。结合国家禽流感的监测数据,在免疫次数较多且免疫抗体合格率较高的情况下,各亚型禽流感仍然有零星散发,说明现地生产中的免疫仍然存在漏洞。(3)禽流感免疫评价指标的对比分析,根据10个养殖场禽流感免疫抗体监测的数据,对比分析了鸡群禽流感免疫状况的抗体水平、离散度和界差率(Q)之间的关系。根据国家禽流感免疫标准,免疫抗体大于4log2时判定为合格,群体抗体合格率大于70%时为群体免疫合格,离散度<20%判定为合格。这两项指标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鸡群的免疫水平,但存在一定的误差,而界差率(Q)对于指导现地生产更有意义。当Q≥50%时,禽群健康状态相对稳定,对蛋鸡而言,当Q≥100%时,不仅鸡群健康状态稳定,且对产蛋影响相比较小,即使由于某种因素导致的产蛋下降,其恢复也较快;而当Q<50%时,禽群健康状态极不稳定,提示应及时进行相应疫苗免疫。界差率的评价指标与其他指标相比能比较全面的反映鸡群免疫水平及在该免疫水平下鸡群整体健康状态,对适时掌握鸡群禽流感免疫状态和免疫时机意义重大。(4)禽流感疫苗免疫程序优化,主要包括疫苗免疫次数、首免日龄和疫苗联合应用的优化。结果表明,在免疫次数方面,灭活疫苗在蛋鸡开产前免疫3次效果最优;在首免日龄方面,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在7、10和14日龄差异不明显,但结合新城疫的免疫程序,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的最佳免疫日龄是7日龄,重组AIV(H5+H7)二价灭活疫苗的最优首免日龄是10日龄;联合免疫实验中,发现前期的免疫中,先使用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再使用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优于先用灭活疫苗再用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加强免疫,产蛋期分别使用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加强免疫,抗体水平差异不大,但产蛋期合理使用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可以减轻疫苗免疫对鸡群产蛋率的影响。(5)将优化后的禽流感疫苗免疫程序应用于临床,普遍采用灭活疫苗在10日龄首免,40日龄二免,110日龄第三次免疫后监测结果表明,蛋鸡开产前3次免疫能获得较高的抗体水平。蛋鸡开产后无论使用灭活疫苗免疫还是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免疫均能起到有效的加强免疫效果,抗体合格率为100%,抗体离散度<20%,界差率≥100%,鸡群健康状态稳定,生产性能良好,但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免疫对产蛋率的影响小于灭活疫苗,推荐产蛋高峰时使用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免疫。总之,本文通过禽流感的流行病学调查、免疫程序调查和抗体水平监测,发现了疫苗现地使用中存在的问题。采用鸡群体禽流感免疫评价指标的对比分析、疫苗质量的检测、现地疫苗免疫效果评价等优化了禽流感疫苗的免疫程序,应用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将为养殖场制定科学合理的禽流感疫苗免疫程序,确保疫苗在现地中的免疫效果提供科学的指导。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国家病理质控中心[3](2021)在《子宫内膜癌分子检测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加深了我们对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和分子遗传特征的理解,基于分子遗传特征的个体化精准治疗,革新了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模式。但国内对子宫内膜癌的遗传风险筛查流程、分子分型检测策略及其对患者预后评估和治疗选择的临床价值、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分子检测的选择及临床价值探讨和认识尚有不足。根据子宫内膜癌分子病理学检测与精准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及国家病理质控中心针对子宫内膜癌组织标本的分子病理学检测制订了《子宫内膜癌分子检测中国专家共识》 (以下简称本共识),希望通过本共识,提高中国临床工作者对于子宫内膜癌分子检测的认识,以指导与规范子宫内膜癌分子检测在国内的临床应用。
岳源,李西川,张春泽[4](2021)在《结直肠癌分子分型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结直肠癌(CRC)分子分型的方法与研究进展主要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3个方面展开。依据基因突变和基因组的细胞遗传学改变进行分型,可以将CRC分为错配修复缺陷导致微卫星不稳定的超突变肿瘤、具有DNA聚合酶epsilon或Delta 1核酸外切酶结构域突变的超突变肿瘤、具有高频率DNA体细胞拷贝数改变的染色体不稳定性肿瘤等。基于肿瘤的上皮间质转化、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导致的微卫星不稳定性和细胞增殖相关的高突变频率,可分为MMR缺陷型上皮亚型(A型)、增殖性上皮亚型(B型)和间充质亚型(C型)。根据基因表达谱的差异分型,可基于临床和组织病理学参数及基因特征、CRC基因表达谱、全基因组mRNA表达亚型、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药物西妥昔单抗的治疗反应、共识分子等进行CRC亚型分类。基于生物标志物研究的蛋白质组学分型,可分为亚型A—E等5种不同蛋白质组学亚型。分子分型有助于CRC个体化和精确化的治疗策略。
刘阳,王丽茹,张岩[5](2021)在《基于DNA甲基化模式筛选评估结肠腺癌预后的标记物》文中指出为了通过分析DNA甲基化谱识别出与预后相关的结肠腺癌亚型。从TCGA数据库获取了结肠腺癌患者的甲基化数据,通过差异甲基化分析和构建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得与预后显着相关的CpG位点,并通过一致性聚类识别出7个亚型。生存分析和临床特征检验显示7个亚型间预后差异显着且亚型特征可由多种临床特征反映。此外,用7个亚型间识别出的差异甲基化位点构建的基于SMO(序列最小最优化)的预测模型在各亚型上都有较高的AUC值,并用检验集进行了验证。综上,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算法识别了7个预后差异的结肠腺癌亚型并挖掘了它们的特异性甲基化标记。该研究结果或可使得结肠腺癌预后被更精准地评估,为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
周兵,王洁,彭丽姿,张剑锋[6](2021)在《浸润性肺腺癌组织学亚型与驱动基因状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浸润性肺腺癌组织学亚型与驱动基因状态的相关性,为临床预后评估和基因检测筛选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浸润性肺腺癌手术标本87例,依据肺腺癌国际多学科标准(IASLC/ATS/ERS)对组织学亚型进行分类;高通量二代测序(NGS)检测驱动基因突变状态,并结合临床特征资料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87例浸润性腺癌中腺泡为主亚型,占51.7%(45/87),与贴壁生长为主型[9.2%(8/87)]和微乳头状为主型的亚型[8.1%(7/8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45,P<0.001)。87例标本中共检出7种驱动基因,共计68例突变,总突变率为78.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率为48.3%(42/87),与女性患者(χ2=6.034,P=0.014)、无吸烟史(χ2=4.949,P=0.026)、临床分期Ⅲ~Ⅳ存在相关性(χ2=4.158,P=0.041);同时EGFR在具有贴壁生长和微乳头状组织学亚型中突变率相较于其他类型显着增高(χ2=7.305,P=0.007)。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RAS)突变率为11.5%(10/87),与吸烟史存在相关性(χ2=4.249,P=0.039),但与组织学亚型无关。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突变率为9.2%(8/87),与女性(χ2=4.774,P=0.029)、年龄<60岁(χ2=5.056,P=0.024)存在相关性;同时,ALK在具有黏液实体状组织学亚型的突变率与其他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991,P=0.026)。肝细胞生长因子(c-MET)突变率5.7%(5/87),与临床病理特征无明确相关性,但微乳头为主型的突变率与其他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P=0.042)。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基因(BRAF)突变率2.3%(2/87)、酪氨酸激酶受体2(ERBB2)和肉瘤致癌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ROS1)基因各突变1例,未发现RET原癌基因(RET)突变,由于以上基因突变少,暂未发现与临床特征及组织学亚型存在相关性。结论:EGFR,KRAS,ALK和c-MET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EGFR在贴壁生长和微乳头状组织学亚型中突变率更高,ALK突变在黏液实体状组织学亚型中最常见,c-MET与微乳头状组织学亚型存在相关性。
王硕,郑新宇[7](2021)在《乳腺癌分子异质性与分类治疗》文中研究指明乳腺癌在组织学、流行病学和分子特性层面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疾病。目前,基于免疫组化的乳腺癌分类方法,根据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检测结果将乳腺癌分为临床亚型,显然与基于基因表达谱的固有亚型分类不一致。这表现为临床亚型内治疗反应性和结果的异质性。异质性肿瘤细胞的存在直接反映了亚型内部(或肿瘤内)的异质性。乳腺癌的异质性,特别是亚克隆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决定了乳腺癌的最终治疗必须准确地针对特定的亚克隆肿瘤细胞群。对原发性和转移性乳腺癌分子特征的深入分析表明,遗传改变具有很大的异质性,分子发现有助于开发针对HER-2、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DK4/6)、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或涉及BRCA突变携带者的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和免疫治疗的新的治疗方法。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8](2021)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文中研究表明1乳腺癌筛查指南1.1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⑴肿瘤筛查,或称作普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的一种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查称为诊断。⑵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⑶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opportunistic screening)和群体筛查(massscreening)。
杨亚男,冯阿婷,董卫红[9](2021)在《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的诊断及分子分型》文中提出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ECCC)是一种较罕见的子宫内膜癌,侵袭性强,预后较差,诊断主要基于肿瘤的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然而其组织形态学表现多样,观察者之间诊断的一致性差。ECCC是一种异质性的肿瘤,目前传统的组织学分类法在指导个体化治疗、评估疗效及预测预后等方面的局限性日益突显。近年来,基于肿瘤细胞分子特征的分子分型有了一定进展,分子分型的完善将有助于提高ECCC诊断的可重复性,对精准诊疗及预测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古佳,贺建霞[10](2021)在《细胞分型、分子亚型及p53基因异常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组异质性疾病, 进一步分型对预后分层有着重要价值。近年来, 一些预后较差的亚型, 如"双打击"淋巴瘤或"双表达"淋巴瘤逐渐被认识。此外新的分子学分型为DLBCL的精准诊断及预后分层带来新视角。p53基因突变和缺失是DLBCL传统意义上的高危因素, 但随着二代测序等技术的应用, 更精确的基因突变或缺失对预后的影响及其在新的细胞分子亚型中的预后价值尚需进一步证实。现就细胞分型、分子学分型及p53基因异常在DLBCL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二、AL亚型分类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L亚型分类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2)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免疫程序优化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禽流感概述 |
1.1.1 病原学 |
1.1.2 禽流感分类 |
1.1.3 禽流感的发生与传播 |
1.2 禽流感的流行病学特点 |
1.2.1 传染源 |
1.2.2 传播途径 |
1.2.3 易感动物 |
1.2.4 时间分布 |
1.2.5 地区分布 |
1.3 禽流感的危害 |
1.4 禽流感的综合防控 |
1.5 禽流感疫苗 |
1.5.1 禽流感疫苗的分类 |
1.5.2 禽流感疫苗的选择和使用 |
1.5.3 我国禽流感疫苗的研究及应用情况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生物制剂和化学试剂 |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禽流感的流行病学调查 |
2.2.2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基因序列分析 |
2.2.3 鸡群体禽流感免疫评价指标 |
2.2.4 禽流感疫苗的质量检验 |
2.2.5 禽流感疫苗免疫程序的优化 |
2.2.6 禽流感疫苗免疫程序优化后的应用 |
2.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禽流感的流行病学调查 |
3.1.1 禽流感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3.1.2 禽流感病原学检测 |
3.1.3 现地免疫情况分析 |
3.2 高致病性AIV的基因序列分析 |
3.2.1 高致病性AIV的检测 |
3.2.2 H7亚型AIV表面基因的扩增 |
3.2.3 H7亚型禽流感病毒的HA基因序列测定及其分析 |
3.2.4 H7亚型禽流感病毒的NA基因序列测定及其分析 |
3.2.5 H7亚型禽流感病毒内部基因序列测定及分析 |
3.3 鸡群体禽流感免疫评价指标 |
3.3.1 禽流感免疫抗体与鸡群健康状态相关性 |
3.3.2 健康鸡群免疫抗体水平与界差率(Q)之间的换算 |
3.3.3 界差率(Q)与抗体合格率、离散度比较分析 |
3.4 禽流感疫苗质量检验 |
3.4.1 禽流感灭活疫苗质量的实验室检验及现地免疫效果跟踪 |
3.4.2 重组活疫苗质量的实验室检验及现地免疫效果跟踪 |
3.5 禽流感疫苗免疫程序的优化 |
3.5.1 禽流感灭活疫苗免疫次数的优化 |
3.5.2 两种不同禽流感疫苗首免日龄的优化 |
3.5.3 两种疫苗联合使用免疫程序优化 |
3.5.4 不同禽流感疫苗加强免疫的效果评价 |
3.6 禽流感疫苗优化免疫程序后的应用 |
4 讨论 |
4.1 禽流感流行情况调查 |
4.1.1 禽流感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4.1.2 禽流感病原学监测 |
4.1.3 禽流感病毒基因序列的分析 |
4.2 禽流感疫苗现地免疫情况分析 |
4.3 不同禽流感疫苗的质量检测 |
4.4 不同禽流感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 |
4.5 禽流感疫苗免疫程序的优化和应用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语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子宫内膜癌分子检测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推荐对所有确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林奇综合征筛查 |
1.1 临床问题:子宫内膜癌的遗传风险筛查方法和临床管理流程 |
1.2 文献综述和分析 |
1.2.1 背景 |
1.2.2 林奇综合征确诊方法和高危人群特征 |
1.2.3 MMR状态检测 |
1.2.4 MSI状态检测 |
1.2.5 单肿瘤组织基因测序 |
1.3 临床解读 |
2 推荐对所有确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分子分型 |
2.1 临床问题: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检测策略及其对患者预后评估和治疗选择的临床价值 |
2.2 文献综述和分析 |
2.2.1 分子分型发展背景 |
2.2.2 分子分型命名 |
2.2.3 分子分型检测内容及方法 |
2.2.4 分子分型检测方案 |
2.2.5 分子分型的判读顺序 |
2.3 临床解读 |
2.3.1 分子分型预后风险评估价值 |
2.3.1. 1 2021 ESGO/欧洲放射肿瘤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Therapeutic Radiation Oncology,ESTRO)/欧洲病理学家协会(European Society of Pathologists,ESP)指南提出分子分型预后分层要点 |
2.3.1. 2 基于分子分型的预后风险定义 |
2.3.2 分子分型和临床辅助治疗决策 |
3 复发或转移子宫内膜癌的生物标志物检测 |
3.1 临床问题:复发或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分子检测的选择及其临床价值 |
3.2 文献综述和分析 |
3.2.1 分子遗传特征 |
3.2.2 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 |
3.2.3 靶向治疗生物标志物 |
3.2.4 其他生物标志物 |
3.2.5 ER/PR阳性 |
3.3 临床解读 |
4 结语 |
《子宫内膜癌分子检测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专家组 |
(4)结直肠癌分子分型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依据基因突变和基因组的细胞遗传学改变进行分型 |
2 根据基因表达谱的差异分型 |
2.1 基于临床和组织病理学参数以及基因特征分型 |
2.2 共识分子亚型 |
3 基于生物标志物研究的蛋白质组学分型 |
4 展望 |
(5)基于DNA甲基化模式筛选评估结肠腺癌预后的标记物(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DNA甲基化数据的获取和预处理 |
1.2 提取分类特征 |
1.3 识别预后相关的DNA甲基化亚组 |
1.4 不同甲基化亚组间的预后分析 |
1.5 各甲基化亚组间的特征描述 |
1.6 筛选甲基化亚型的特异性标记 |
1.7 构建和评估甲基化亚型预测模型 |
2 结果和分析 |
2.1 结肠腺癌DNA甲基化特征的筛选 |
2.2 基于一致性聚类的结肠腺癌亚组识别 |
2.3 七个DNA甲基化亚组的预后分析 |
2.4 不同甲基化亚型的临床特征描述 |
2.5 不同甲基化亚型特异性标记的确定 |
2.6 构建DNA甲基化预测模型 |
3 讨 论 |
4 结 论 |
(6)浸润性肺腺癌组织学亚型与驱动基因状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标本 |
1.2 组织学形态 |
1.3 驱动基因状态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组织形态学亚型 |
2.2 临床特征与驱动基因状态的关系 |
2.3 组织学亚型与驱动基因状态的关系 |
3 讨 论 |
(7)乳腺癌分子异质性与分类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乳腺癌的分子异质性 |
2 乳腺癌分类与分类治疗 |
3 分子亚型内的异质性与肿瘤内异质性 |
(8)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筛查指南 |
1.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
1.2 女性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和终止年龄 |
1.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
1.3.1 乳腺X线检查 |
1.3.2 乳腺超声检查 |
1.3.3 乳腺临床体检 |
1.3.4 乳腺自我检查 |
1.3.5 乳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 |
1.3.6 其他检查 |
1.4 一般风险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 |
1.4.1 20~39岁 |
1.4.2 40~70岁 |
1.4.3 70岁以上 |
1.5 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意见 |
1.5.1 罹患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 |
1.5.2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推荐策略与管理 |
2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 |
2.1 乳腺X线检查技术规范 |
2.1.1 投照前准备工作 |
2.1.2 常规投照体位 |
2.1.3 补充投照体位和投照技术 |
2.2 诊断报告规范 |
2.2.1 肿块 |
2.2.1. 1 肿块边缘描述 |
2.2.1. 2 肿块形态描述 |
2.2.1. 3 肿块密度描述 |
2.2.2 钙化 |
2.2.2. 1 钙化类型 |
2.2.2. 2 钙化分布 |
2.2.3 结构扭曲 |
2.2.4 对称性征象 |
2.2.4. 1 不对称 |
2.2.4. 2 球形不对称 |
2.2.4. 3 局灶性不对称 |
2.2.4. 4 进展性不对称 |
2.2.5 乳腺内淋巴结 |
2.2.6 皮肤病变 |
2.2.7 单侧导管扩张 |
2.2.8 合并征象 |
2.3 病灶的定位 |
2.4 乳腺X线报告的组成 |
2.4.1 检查目的 |
2.4.2 乳腺分型 |
2.4.3 清晰地描述任何重要的发现 |
2.4.4 与前片比较 |
2.4.5 评估分类 |
2.4.5. 1 评估是不完全的 |
2.4.5. 2 评估是完全的—最后分类 |
3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 |
3.1 超声检查的仪器 |
3.2 超声检查的方法 |
3.3 超声检查的程序 |
3.3.1 基本要求 |
3.3.2 图像的存储 |
3.3.3 报告书写 |
3.4 超声诊断报告的规范 |
3.4.1 乳腺超声的回声模式 |
3.4.2 正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
3.4.3 异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
3.4.3. 1 肿块 |
3.4.3. 2 周围组织 |
3.4.3. 3 钙化 |
3.4.3. 4 血管评估 |
3.4.4 彩色超声检查 |
3.4.5 其他相关技术 |
3.4.5. 1 三维成像 |
3.4.5. 2 弹性成像 |
3.4.5. 3 造影增强对比成像 |
3.5 乳腺超声评估分类 |
3.5.1 评估是不完全的 |
3.5.2 评估是完全的—分类 |
3.6 乳腺超声检查报告的组成 |
3.6.1 患者信息的记录 |
3.6.2 双侧乳腺组织总体声像图描述 |
3.6.3 有意义的异常及病灶的声像图描述 |
3.6.3. 1 记录病灶 |
3.6.3. 2 病灶声像图的描述 |
3.6.3. 3 结论 |
3.6.3. 4 病灶图像存储 |
3.7 报告范例 |
4常规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 |
4.1 乳腺MRI检查适应证 |
4.1.1 乳腺癌的诊断 |
4.1.2 乳腺癌分期 |
4.1.3 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 |
4.1.4 腋窝淋巴结转移,原发灶不明者 |
4.1.5 保乳术患者的应用 |
4.1.6 乳房成形术后随访 |
4.1.7 高危人群筛查 |
4.1.8 MRI引导下的穿刺活检 |
4.2 乳腺MRI检查的禁忌证⑴妊娠期妇女。 |
4.3 乳腺MRI检查技术规范 |
4.3.1 检查前准备 |
4.3.1. 1 临床病史 |
4.3.1. 2 检查前准备 |
4.3.2 MRI检查 |
4.3.2. 1 设备要求 |
4.3.2. 2 扫描体位 |
4.3.2. 3 成像序列 |
4.3.2. 4 后处理 |
4.4 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
4.4.1 点状强化 |
4.4.2 肿块 |
4.4.3 非肿块强化 |
4.4.4 其他征象和伴随征象 |
4.4.5 病灶定位 |
4.5 乳腺MRI报告的组成 |
4.5.1 评估不完全 |
4.5.2 评估完全 |
5影像学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 |
5.1 适应证 |
5.1.1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
5.1.2 乳腺X线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
5.1.3 其他 |
5.2 对影像学引导乳腺活检设备的要求 |
5.2.1 乳腺X线影像引导 |
5.2.2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 |
5.2.3 乳腺磁共振成像引导 |
5.2.4 用于手术活检的定位导丝 |
5.2.5 微创活检设备 |
5.3 影像引导下钢丝定位手术活检 |
5.3.1 禁忌证 |
5.3.2 术前准备 |
5.3.3 术中注意事项 |
5.4 影像引导下的乳腺微创活检 |
5.4.1 禁忌证 |
5.4.2 术前准备 |
5.4.3 术中注意事项 |
5.4.4 术后乳房和标本的处理 |
6乳腺癌病理学诊断报告规范 |
6.1 标本类型及固定 |
6.1.1 标本类型 |
6.1.2 标本固定 |
6.2 取材及大体描述规范 |
6.2.1 空芯针穿刺活检标本 |
6.2.2 真空辅助微创活检标本 |
6.2.3 乳腺肿块切除标本 |
6.2.4 乳腺病变保乳切除标本 |
6.2.4.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
6.2.4. 2 取材 |
6.2.5 乳腺切除术(包括单纯切除术和改良根治术) |
6.2.5.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
6.2.5. 2 取材 |
6.2.6 SLNB |
6.3 病理学诊断分类、分级和分期方案 |
6.3.1 组织学分型 |
6.3.2 组织学分级 |
6.3.3 乳腺癌的分期 |
6.3.4 免疫组织化学和肿瘤分子病理学检测及其质量控制 |
6.3.5 病理报告内容及规范 |
7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 |
7.1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外科技术 |
7.1.1 开展保乳治疗的必要条件 |
7.1.2 保乳治疗的适应证 |
7.1.2. 1 临床Ⅰ、Ⅱ期的早期乳腺癌 |
7.1.2. 2 临床Ⅲ期患者(炎性乳腺癌除外) |
7.1.3 保乳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
7.1.4 含以下因素时应谨慎考虑行保乳手术 |
7.1.5 保乳治疗前的谈话 |
7.1.6 保乳手术 |
7.1.6. 1 术前准备 |
7.1.6. 2 手术过程 |
7.1.6. 3 术后病理学检查 |
7.1.6. 4 随访和局部复发 |
7.2 保乳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取材规范 |
7.3 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放疗 |
7.3.1 全乳放疗 |
7.3.1. 1 适应证 |
7.3.1. 2 与全身系统性治疗的时序配合 |
7.3.1. 3 照射靶区 |
7.3.1. 4 照射技术 |
7.3.2 部分乳腺短程照射(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APBI) |
7.3.2. 1 适应证 |
7.3.2. 2 技术选择 |
8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 |
8.1 开展SLNB的必要条件 |
8.1.1 多学科协作 |
8.1.2 学习曲线 |
8.1.3 知情同意 |
8.2 SLNB指征 |
8.3 SLNB操作规范 |
8.3.1 示踪剂 |
8.3.2 SLN术中确认与检出 |
8.4 SLN的病理组织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 |
8.4.1 SLN的术中诊断 |
8.4.2 SLN的术后诊断 |
8.5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预后意义及临床处理 |
8.5.1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AJCC(第8版)乳腺癌TNM分期] |
8.5.2 SLN不同转移类型的预后意义及腋窝处理 |
8.6 SLNB替代ALND患者的随访 |
9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临床指南 |
9.1 适应证 |
9.2 与全身治疗的时序配合 |
9.3 照射靶区 |
9.4 照射剂量和照射技术 |
9.4.1 三维适形照射技术 |
9.4.2 常规照射技术 |
9.5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改良根治术后放疗 |
9.6 乳房重建术与术后放疗 |
10乳腺癌全身治疗指南 |
1 0.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
1 0.1.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的选择 |
1 0.1.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指南 |
1 0.1.2.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人群选择(表4) |
1 0.1.2.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禁忌证 |
1 0.1.2.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谈话 |
1 0.1.2.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准备 |
1 0.1.2. 5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方案(附录Ⅵ) |
1 0.1.2. 6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注意事项 |
1 0.1.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
1 0.1.3.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1.3.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
1 0.1.3.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与其他辅助治疗的次序 |
1 0.1.3.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方案 |
1 0.1.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临床指南 |
1 0.1.4. 1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1.4. 2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相对禁忌证 |
1 0.1.4. 3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谈话 |
1 0.1.4. 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准备 |
1 0.1.4. 5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方案 |
1 0.1.4. 6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注意事项 |
1 0.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临床指南 |
1 0.2.1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2.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禁忌证 |
1 0.2.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前谈话 |
1 0.2.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实施 |
1 0.2.4. 1 治疗前准备 |
1 0.2.4. 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方案(附录Ⅵ) |
1 0.2.4. 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注意事项: |
1 0.2.4. 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评估和方案调整 |
1 0.2.5 乳腺癌经新辅助治疗降期后的局部和全身处理 |
1 0.2.5. 1 局部处理 |
1 0.2.5. 2 全身处理 |
1 0.3 晚期乳腺癌解救性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
1 0.3.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
1 0.3.1. 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3.1. 2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
1 0.3.1. 3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相关概念 |
1 0.3.1. 4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绝经定义参见附录Ⅷ) |
1 0.3.1. 5 晚期乳腺癌一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
1 0.3.1. 6 晚期乳腺癌二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
1 0.3.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临床指南 |
1 0.3.2. 1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3.2. 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谈话 |
1 0.3.2. 3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准备 |
1 0.3.2. 4 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附录Ⅶ) |
1 0.3.3 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临床指南 |
1 0.3.3. 1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
1 0.3.3. 2 抗HER2单抗使用的注意事项 |
1 0.3.3. 3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谈话 |
1 0.3.3. 4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准备 |
1 0.3.3. 5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详见14.2章节内容) |
1 0.4 终末期乳腺癌姑息治疗临床指南 |
1 0.4.1 适应人群 |
1 0.4.2 终末期乳腺癌患者姑息治疗前谈话 |
1 0.4.3 主要措施 |
1 0.4.4 肿瘤相关症状的控制 |
1 0.4.4. 1 疼痛 |
1 0.4.4. 2 厌食和恶病质 |
1 0.4.4. 3 恶心和呕吐 |
1 0.4.4. 4 疲乏 |
1 0.4.4. 5 昏迷 |
11乳腺癌患者随访与康复共识 |
11.1随访和评估 |
11.2临床处理和康复指导 |
12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 |
12.1乳房重建的目的 |
12.2乳房重建的指征 |
12.3乳房重建的类型 |
12.4乳房重建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
12.5术后放疗与乳房重建的关系 |
12.6乳房重建术后评价系统 |
13乳腺原位癌治疗指南 |
13.1乳腺原位癌的诊断 |
13.2 LCIS初诊的治疗 |
13.3 DCIS初诊的治疗 |
13.4原位癌复发的风险和处理 |
13.5乳腺DCIS治疗方式选择的参考 |
14 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
14.1 HER2检测和结果判定标准 |
14.2 HER2阳性复发转移乳腺癌治疗原则 |
14.3 HER2阳性乳腺癌辅助治疗原则 |
14.4 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 |
15乳腺癌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诊治指南 |
15.1局部和区域复发的定义 |
15.2诊断 |
15.3治疗原则 |
16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疗指南 |
16.1概述 |
16.2骨转移的诊断方法 |
16.3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 |
16.4骨转移的治疗 |
16.5乳腺癌骨转移双膦酸盐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
17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 |
17.1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发病风险 |
17.2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 |
17.3对乳腺癌患者进行BRCA基因检测的建议 |
17.4 BRCA1/2基因突变检测流程、质控及报告内容和解读规范 |
18乳腺癌多基因精准检测和精准治疗指南 |
19乳腺肿瘤整合医学的其他问题 |
19.1乳腺癌的中医治疗 |
19.2乳腺癌营养治疗指南 |
附录 |
(9)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的诊断及分子分型(论文提纲范文)
1 ECCC的诊断 |
1.1 临床表现与组织活检 |
1.2 形态学特征 |
1.3 分子特征 |
1.3.1 Napsin A |
1.3.2 HNF-1β |
1.3.3 ER、PR |
1.3.4 p53 |
1.3.5 Ki67 |
2 子宫内膜癌的传统分型及局限 |
3 ECCC的分子分型 |
4 ECCC分子分型的意义 |
4.1 提高诊断可重复性 |
4.2 预测肿瘤预后 |
4.3 指导个体化治疗 |
5 结 语 |
四、AL亚型分类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分型研究进展[J]. 邢爱艳,高鹏.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2(01)
- [2]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免疫程序优化及临床应用[D]. 田丽娜.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3]子宫内膜癌分子检测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国家病理质控中心. 中国癌症杂志, 2021(11)
- [4]结直肠癌分子分型的研究进展[J]. 岳源,李西川,张春泽.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21
- [5]基于DNA甲基化模式筛选评估结肠腺癌预后的标记物[J]. 刘阳,王丽茹,张岩. 生物信息学, 2021(04)
- [6]浸润性肺腺癌组织学亚型与驱动基因状态的相关性研究[J]. 周兵,王洁,彭丽姿,张剑锋. 临床医药实践, 2021(11)
- [7]乳腺癌分子异质性与分类治疗[J]. 王硕,郑新宇.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1(11)
- [8]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癌症杂志, 2021(10)
- [9]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的诊断及分子分型[J]. 杨亚男,冯阿婷,董卫红. 医学综述, 2021(21)
- [10]细胞分型、分子亚型及p53基因异常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中的研究进展[J]. 古佳,贺建霞. 肿瘤研究与临床, 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