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扩张器双侧全耳重建1例报告

皮肤扩张器双侧全耳重建1例报告

一、皮肤扩张器法双侧全耳再造l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郭嘉庆[1](2020)在《额部扩张皮瓣法鼻再造术修复鼻缺损15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额部扩张皮瓣法鼻再造术在鼻缺损病例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技巧与方法,评价其效果并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于2002年1月2020年1月收治采用额部扩张皮瓣法鼻再造术修复鼻缺损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缺损原因外伤10例,肿瘤切除继发缺损5例。缺损面积:<1.5×1.5cm22例、1.5×1.5cm22.0×2.0cm25例、2.0×2.0cm22.5×2.5cm23例、>2.5×2.5cm25例。缺损部位:鼻翼8例,鼻尖9例,鼻背2例,鼻侧壁3例,鼻小柱2例,跨亚单位缺损9例。全鼻缺损5例,半鼻缺损3例。同期行衬里修复8例,同期行自体肋软骨移植修复8例。缺损手术分为3期:I期行额部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置入术;II期采用以滑车上动脉为蒂的额部扩张皮瓣转移修复鼻缺损,同期根据鼻缺损情况行衬里及软骨支架修复;III期行额部皮瓣断蒂修整术。观察术后美学效果、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转移及断蒂后血运均良好。皮瓣无明显回缩,颜色、质地与邻近组织相似,再造鼻外形满意,鼻腔生理功能无明显影响。额部供区愈合良好,无明显畸形。结论:额部扩张皮瓣法鼻再造术手术分期多、治疗周期长、手术要求高,术后效果影响因素多。但在具备良好额部皮肤的条件下,可达到良好的美学效果及功能恢复,患者满意度高,可作为鼻缺损或鼻大部缺损再造修复的选择术式。

何欢[2](2019)在《Nagata法外耳再造术23例临床应用总结》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研究Nagata法外耳再造术在耳缺损畸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优势。方法:回顾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14年1月—2018年12月行Nagata外耳再造术治疗且随访时间达6月-18月的2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20例,外伤患者3例,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为846岁,平均19.95岁。结果:2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月18月,平均14.3月。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发现1例患者耳廓支架明显吸收,3例患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耳廓支架变形,1例耳颅角缩小明显,其中满意15例,基本满意7,不满意1例。满意度为65.2%,基本满意度30.4%,不满意度4.4%。大部分患者获得理想手术效果,再造耳大小形态与健侧耳一致,三维轮廓较清晰。随访病例中无双侧耳大小及位置不对称者。结论:Nagata外耳再造术具有手术周期短,手术并发症少,手术操作简化等优点,在耳缺损畸形修复的临床应用中有重要价值。

黄立[3](2009)在《耳颞区带蒂筋膜瓣在耳再造及并发症防治中的选择和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耳颞区不同带蒂筋膜瓣在耳再造以及并发症防治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以根据不同患者特征制定个体化耳再造方法并保留有充分的组织积极有效的防治并发症。方法对本科2004-2009年的56例小耳畸形或继发性耳廓缺损的患者,根据不同患者耳后无发区皮肤的面积和性质以及健侧耳廓的大小,参照耳颞区的血供构筑特征设计不同的带血管蒂筋膜瓣,用扩张或非扩张的方法包裹耳支架行耳再造,并在术后出现并发症时用预留的筋膜瓣行再造耳的修复;而在2003年以前(2000-2003)的患者,则随机采用不同的方法行耳再造。结果2000-2003年的16例耳再造患者,其中11例乳突区皮肤扩张法耳再造,3例耳后皮瓣一期再造,2例颞浅筋膜一期再造,总满意率56.25%;2004-2009年56例耳再造患者,其中39例乳突区皮肤扩张法耳再造,9例耳后皮瓣一期再造,8例颞浅筋膜一期再造,总满意率89.29%。结论在乳突区皮肤充足或者可以采用扩张器方法扩张乳突区皮肤的情况下,选择以肋软骨为支架乳突筋膜瓣包埋法行耳再造,而在乳突区皮肤筋膜条件受限或者不愿意用自体肋软骨的患者可以考虑用颞浅筋膜瓣包裹Medpor支架的方法,否则该方法一般不作为首先。

王小霞[4](2009)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联合自体肋软骨移植法行外耳再造》文中指出目的:报道一组于省立医院就诊的因先天或后天因素造成耳廓缺损行外耳再造术的病例。探讨其临床外科治疗效果,外观的改善程度,及目前耳廓支架的进化及优缺点。提高对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水平。方法:①研究对象:选择2004年3月至2009年3月间在山东省立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就诊的耳廓缺损患者10例。②材料和方法:本组患者均采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联合自体肋软骨移植法分三期行外耳再造:第Ⅰ期:于耳后乳突区将大小适宜的扩张器置入颞浅筋膜浅层,并定期注水(无菌生理盐水)约3个月;第Ⅱ期:取第6—8肋软骨雕刻成耳软骨支架。取出扩张器,掀起耳后筋膜瓣,将软骨支架埋入扩张皮肤与耳后筋膜瓣之间,前为扩张的皮瓣,后为筋膜瓣并移植中厚皮。第Ⅲ期:一般在耳廓再造半年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行耳甲腔、耳道与耳屏成形术。③研究评估:通过门诊诊疗记录或电话随访,观察再造耳廓的成活情况及形态;同时对耳廓缺损治疗及目前耳支架材料进展的相关医学文献进行回顾作为补充。结果:9例(其中1例刚完成Ⅰ期手术)患者再造耳均成活,于术后随访2月~60月,至本研究完成时,无一例拼接软骨支架或钢丝外露。未出现皮瓣坏死、胸膜损伤、胸廓畸形及其他并发症。10只再造耳廓形态逼真,肤色与面部基本一致,质感柔韧,立体感强,大小、位置及结构与健耳基本对称,未见明显的软骨吸收变形。结论:采用皮肤软组织扩张联合自体肋软骨植入的全耳廓再造术,能取得良好的外耳形态,很好地改善患者外观,既弥补了移植其他部位皮瓣肤色不一致及外形臃肿的缺点,又解决了Medpor支架及其它各种支架代用品质地较硬,植入易外露,且价格昂贵的不足。是目前较为理想的耳廓再造手术方法之一。随着组织工程及电脑重建技术的发展,支架材料越来越丰富,且生物相容性也不断改进,其雕刻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必将为耳廓缺损治疗提供更好的前景。

秦晓[5](2009)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耳后皮肤扩张器移位及面积变化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耳后扩张器移位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目的: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维持扩张(养皮)前、后耳后扩张器进行扫描并利用相关软件对数字模型进行重建、拟合,将扩张器的三维构形与时间过程相结合进行四维动态研究;对维持扩张前、后耳后扩张器不同标志点的下移距离进行测量,为临床医生埋置耳后皮肤扩张器时的准确定位提供参考依据;对维持扩张前、后耳后扩张器的移位距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初步的统计分析,为扩张器的移位程度的预测、制定合理的维持扩张时间提供理论依掘,以便在二期手术时获得耳后皮瓣最有效的扩张效应。研究对象和方法: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外耳中心2007-2009年间入院行皮肤扩张法耳廓再造术的小耳畸形患者中,对满足以下条件的74例患者:1)、年龄6~9岁。2)、单侧Ⅰ度、Ⅱ度小耳畸形。3)、耳后扩张皮肤无赘生物、无瘢痕组织,既往未行手术、激光脱毛等治疗者。4)、耳后发际线正常者。5)、耳后扩张皮肤无血运障碍、无破溃者。6)、耳后扩张器及注射壶无渗漏,扩张过程顺利者。7)、患者及家属能够配合扫描工作者。对上述患者分别于维持扩张前、后进行三维激光扫描获取三维数据,利用Polyworks软件对两次获得的三维数字模型进行重建、拟合并选取扩张器上基点、下基点及下极点作为标志点进行下移距离的测量。用SAS 6.12统计软件分别对三个标志点的下移距离与引入的五个自变量(性别、残耳类型、皮瓣血肿、维持扩张天数和注水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年龄:6岁~9岁,平均7.7岁。男性43例,女性3l例。Ⅰ度小耳畸形26例,Ⅱ度小耳畸形患者48例,无血肿者64例,有血肿者10例,注水53~87毫升,平均70.4毫升(70.4±7.5),维持扩张20~50天,平均29.6天(29.6±5.7),经过维持扩后,扩张器上基点下移5.0~13.8毫米,平均8.5毫米(8.5±2.2)。下基点下移4.0~10.0毫米,平均6.3毫米(6.3±1.6)。下极点下移4.3~12毫米,平均7.5(7.5±2.1)毫米。皮瓣血肿(H)、维持扩张天数(D)、注水量(V)三个自变量的偏回归系数对扩张器三个标志点的下移均有统计学意义,得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如下:上基点下移距离=-11.35+2.05×H+0.14×D+0.22×V,下基点下移距离=-8.24+0.66×H+0.1×D+0.17×V,下极点下移距离=-10.37+1.87×H+0.11×D+0.20×V。扩张器三个标志点的下移回归方程模型中,注水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最大,维持扩张时间次之,皮瓣血肿最小。结论:1、扩张器的扩张效应具有时间变量的特征,耳后皮肤扩张器在经过维持扩张后发生不同程度的下移,是造成二期手术耳廓上部无毛区皮瓣覆盖不足的原因之一。2、耳后皮肤扩张器三个标志点经过维持扩张后均有下移,尤其是上基点下移5.0~13.8毫米,平均8.5毫米,对选择合理的扩张器置入位置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在确定扩张器的置入位置时,除了参考残耳、发际线及对侧耳廓位置外,扩张器下移距离也应预计在内,这样才能在二期手术时获得最有效的扩张效应。3、6-9岁年龄段患者中,皮瓣血肿、维持扩张天数、注水量对扩张器各个标志点的下移程度的影响则都是正向的。其中注水量对三个标志点下移的影响最大,维持扩张时间次之,皮瓣血肿的影响最小。第二部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耳后扩张器表面积测量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目的: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维持扩张前、后的耳后扩张器总面积及扩张器上、中、下1/3三部分面积分别进行测量,通过量化指标分析耳后扩张器在经过维持扩张后面积变化特点,指导临床针对面积变化特点采取措施,以提高皮瓣的有效扩张;对耳后扩张器表面积与注水量的关系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注水、实现定量扩张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对象和方法: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外耳中心2007-2009年间入院行皮肤扩张法耳廓再造术的小耳畸形患者中,选择57例患者。患者选择标准:1)、年龄6~9岁。2)、单侧Ⅱ度小耳畸形患者,残耳呈花生状,外耳道闭锁。3)、耳后扩张区皮肤无耳赘、无瘢痕组织,既往未行任何手术及激光脱毛等治疗者。4)、面部对称,乳突区骨骼发育正常,耳后发际线正常者。5)、耳后扩张皮肤无血运障碍、无破溃者。6)、耳后扩张器及注射壶无渗漏,扩张过程顺利者。7)、能够配合扫描工作者。对上述患者分别于维持扩张前、后对耳后皮肤扩张器进行三维激光扫描获取三维数据,利用Polyworks软件对三维数字模型进行重建,精确测量耳后扩张器表面积,用SAS 6.12统计软件分别对维持扩张前、后耳后扩张器表面积的差异及扩张器上、中、下三部分比值的差异进行配对T检验,并对注水量与扩张器表面积的关系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57例患者,年龄:6岁~9岁,平均7.9岁。扩张器注水量53~78ml,平均70.3ml(70.3.0±7.6ml)。静止扩张30±2天。通过对注水量(V)和耳后扩张器表面积(S)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可用回归方程表示为:S前=599.36+77.15×V,S后=505.99+75.45×V。2、57例患者根据注水量分为≤65毫升组,66~70毫升组,71~75毫升组,≥76毫升组。各注水量组维持扩张前耳后扩张器平均表面积为5422.614±402.933mm2,5699.741±294.814mm2,6230.484±194.480mm2,6772.997±395.589mm2,维持扩张后分别为5211.173±351.011 mm2,5463.147±311.991mm2,6040.934±137.671mm2,6552.796±316.624mm2。各注水量组进行配对t检验,p<0.01,维持前、后扩张器表面积的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3、71~77毫升组中,维持扩张前耳后扩张器上、中、下1/3面积百分比分别为30.03±1.42%,34.46±1.85%,35.51±1.65%,维持扩张后分别为24.8±2.73%,36.12±1.36%,39.08±2.31%,对维持扩张前、后的扩张器上、中、下1/3面积百分比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耳后扩张器经过维持扩张后皮瓣面积变化有一定特点,扩张皮瓣总面积较扩张前略有减少,其中,扩张器上1/3所占总面积百分比较扩张前明显减少,但中、下1/3则较扩张前增加。经过维持扩张后扩张器上1/3面积的减少是导致二期耳再造手术时支架上部无毛区皮瓣覆盖不足的又一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从注水等环节来弥补上1/3面积的减少。3、53~87毫升注水量范围内,耳后扩张器表面积与注水量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说明注水量在达到87毫升时仍然能够获得扩张器表面积的增加,属于有效扩张范围。

陈少茹,沈志忠,周建来,许红权[6](2005)在《先天性耳畸形的手术治疗(附24例报告)》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治疗先天性耳畸形的不同手术方式及疗效,评估同期行耳廓成形及听力重建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5~2 0 0 3年本科收治的2 4例( 2 4耳)先天性耳畸形的患者,分别为单纯外耳道成形术6耳,外耳道-鼓室成形术10耳,同期行耳廓耳道成形及鼓室成形术8耳。结果 行听力重建术的18耳,术后1个月纯音测听言语频率平均气骨导差缩小10~30dB ;外耳道成形2 4耳中,5耳耳道狭窄;耳廓再造8耳均成活,近期耳轮、对耳轮出现,但远期效果较差,耳廓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变形。结论 外耳道成形及听力重建术是治疗先天性耳畸形有效的手段,而同期行耳廓成形是可行的;以扩张后的薄皮瓣行耳廓成形效果较好,耳后带蒂皮瓣修复外耳道能有效防止外耳道再闭锁

田孝臣[7](2001)在《耳后超薄皮瓣和皮下组织筋膜瓣的解剖学研究及在一次成形全耳再造术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耳廓再造是小耳畸形患者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耳廓再造术也是整形外科中最困难、复杂的手术之一。目前在国内、外广泛应用的耳廓再造方法,主要有以Tanzer为代表的分期法和宋业光提出的一次成形法。后者是在耳后乳突区形成一个蒂在前的超薄皮瓣和一个皮下组织筋膜瓣,用超薄皮瓣覆盖软骨支架的前面,用皮下组织筋膜瓣包裹软骨支架的后面,一次完成全耳廓再造。但是,迄今为止耳后超薄皮瓣成活的解剖基础尚不十分明了,一次成形全耳再造的远期效果有待于随访。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明确超薄皮瓣和皮下组织筋膜瓣的血管构筑,并回顾性总结一次成形全耳再造的临床治疗效果,以期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 我们分别用红、蓝色硫化天然乳胶灌注了15具新鲜成人尸体的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并在3~6倍手术显微镜下对耳后乳突区血管分布由浅入深逐层解剖,结果发现:(1) 耳后乳突区血管呈明显的层状分布,形成浅、深两层血管网。浅层血管网存在于真皮的深层及真皮与皮下浅筋膜的交界部位,由耳后动脉穿支、耳上动脉耳后支和耳廓颅侧动脉向乳突区的分支三部分血管吻合而成;深层血管网包含耳后动脉的枕支,存在于浅筋膜的深面,两层血管被脂肪层分隔。两层血管网在耳廓根部存在着丰富的吻合。(2) 颞浅动脉的分支耳上动脉除供应耳廓前上部血运外,还有两个分支,一支是绕过耳廓上极根部,分布于耳后乳突区皮肤真皮下层,发出点血管外径为0.48mm~0.84mm(平均0.58mm),称之为耳上动脉耳后支;另一支为交通支,于耳轮脚根部进入耳软骨下,向后走行于耳软骨和颅骨之间,与耳后动脉交通。(3) 耳后动脉主干走行于耳甲软骨下,发出3~4支耳廓支供应耳廓颅侧面,每一支耳廓动脉均水平向后发出分支至耳后乳突区皮肤,即耳廓颅侧动脉向乳突区的分支,发出点血管外径0.4mm~0.7mm(平均0.6mm)。(4) 耳后动脉枕支在耳后乳突区发际内发出的多支穿支,即耳后动脉穿支,这些穿支垂直于皮肤浅出至真皮下层,成放射状分布并相互吻合成网。(5) 耳后乳突区的静脉回流有浅层静脉回流和深层伴行静脉回流两种形式。浅层静脉的回流通过耳上静脉和乳突区静脉穿支,分别汇入颞浅静脉和耳后静脉两支主要静脉回流血管:深层静脉血通过与耳后动脉紧密伴行的耳后静脉回流。(6) 耳后动、静脉与颞浅动、静脉在耳廓上部耳软

朱光辉,濮礼臣,金惠玲,田奉宸[8](2000)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头面颈部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提高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修复头面颈部组织器官缺损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防治。 方法 :采用国产硅橡胶扩张器行皮肤扩张术 ,修复耳鼻和头面颈部软组织缺损。 结果 :本组病例除一例因扩张囊外露导致扩张失败外 ,其余病例均取得了良好的术后效果。 结论 :采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修复头面颈部皮肤缺损 ,术后效果明显优于其它方法。

南山虎,朱石江,李禹楠,金龙云[9](1999)在《皮肤扩张耳郭再造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背景] 耳郭再造方法多种多样.[ 病例报告]1998 年4 月收治1 例双耳烧伤缺损患者.先做耳后皮肤扩张器植入术,扩张完毕后,掀起皮瓣和筋膜瓣,将雕塑的软骨支架植入于两瓣之间.术后皮瓣因远端血运障碍而坏死、软骨支架外露,经过适当处理后愈合.再造另一侧耳时注意到皮瓣血运问题,没有出现并发症.[ 讨论] 应为皮肤扩张提供足够的皮瓣以利于包裹软骨支架、显露外形,手术效果令人满意.

李万,高景恒,夏成俊,刘金超[10](1993)在《皮肤扩张器法双侧全耳再造l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作者对双侧小耳畸形伴双侧耳前瘘管患者,切除双侧耳前瘘管后双侧耳后埋入扩张器,皮肤扩张口期行肋骨移植耳廓再造。介绍了手术方法,讨论了皮肤扩张等有关问题。

二、皮肤扩张器法双侧全耳再造l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皮肤扩张器法双侧全耳再造l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额部扩张皮瓣法鼻再造术修复鼻缺损1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数据来源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手术方式及具体步骤
    3.评价相关指标
    4.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2)Nagata法外耳再造术23例临床应用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手术方法
3 研究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3)耳颞区带蒂筋膜瓣在耳再造及并发症防治中的选择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耳颞区筋膜瓣在选择不同耳再造术式中的应用
    资料与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第二部分 耳颞区筋膜瓣在耳再造术后并发症防治中的应用
    资料与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文献综述(二)
附图
近期发表论文
致谢

(4)皮肤软组织扩张术联合自体肋软骨移植法行外耳再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资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耳后皮肤扩张器移位及面积变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部分中文
    第一部分英文
摘要
    第二部分中文
    第二部分英文
引言
第一部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耳后扩张器移位中的应用研究
    一、一般临床资料
        1、研究对象
        2、耳后皮肤扩张器置入术
    二、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进行扩张器扫描、重建及下移测量
        1、系统结构及操作平台
        2、测量及图像处理流程
        3、耳后扩张器下移测量
    三、结果
    四、讨论
        1、误差的控制
        2、标志点的确定及测量方法的选择
        3、测量人群的选择
        4、关于组织扩张术和耳廓再造
        5、耳后乳突区皮肤的特点与扩张器选择的特殊性
        6、扩张器下移及临床意义
        7、关于影响耳后扩张器下移的因素
        8、关于耳后扩张器术后血肿与下移
        9、不足之处
    五、结论
第二部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耳后扩张器表面积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一、一般临床资料
        1、测量对象
        2.耳后皮肤扩张器置入术
    二、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进行扩张器扫描、重建及面积测量
        1、系统结构及实现平台
        2、测量及图像处理流程
        3、耳后扩张器面积测量
    三、结果
        1、不同注水量的扩张器表面积
        2、维持扩张前、后耳后扩张器表面积
        3、维持扩张前、后耳后扩张器三部分面积
    四、讨论
        1、误差的控制
        2、测量人群的选择
        3、维持扩张在耳廓再造术中的必要性
        4、关于维持扩张前、后耳后扩张器面积的变化
        5、关于耳后扩张器表面积与注水量的关系
        6、关于对耳后扩张器表面积达到平台期的预测
        7、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扩张器面积测量中的创新性
        8、不足之处
    五、结论
全文小结
文献综述
    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及其在整形领域的应用
    小耳畸形综合征的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附表部分
致谢

(7)耳后超薄皮瓣和皮下组织筋膜瓣的解剖学研究及在一次成形全耳再造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全耳再造的历史回顾
    二.皮瓣和耳后皮瓣相关历史和解剖学复习
第二部分 耳后乳突区超薄皮瓣和皮下组织筋膜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三部分 毛囊周围微血管网形态学研究
    一.实验目的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四部分 一次成形全耳再造335例临床应用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9)皮肤扩张耳郭再造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手术方法
    2.1 皮肤扩张
    2.2 耳郭再造
3 讨论
    3.1 手术方法的选择
    3.2 耳郭支架的雕塑
    3.3 耳郭支架外露的处理

四、皮肤扩张器法双侧全耳再造l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额部扩张皮瓣法鼻再造术修复鼻缺损15例临床分析[D]. 郭嘉庆.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2]Nagata法外耳再造术23例临床应用总结[D]. 何欢.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8)
  • [3]耳颞区带蒂筋膜瓣在耳再造及并发症防治中的选择和应用[D]. 黄立.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
  • [4]皮肤软组织扩张术联合自体肋软骨移植法行外耳再造[D]. 王小霞. 山东大学, 2009(05)
  • [5]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耳后皮肤扩张器移位及面积变化中的应用研究[D]. 秦晓.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9(10)
  • [6]先天性耳畸形的手术治疗(附24例报告)[J]. 陈少茹,沈志忠,周建来,许红权.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05(03)
  • [7]耳后超薄皮瓣和皮下组织筋膜瓣的解剖学研究及在一次成形全耳再造术中的应用[D]. 田孝臣.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1(12)
  • [8]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头面颈部的应用[J]. 朱光辉,濮礼臣,金惠玲,田奉宸. 中国美容医学, 2000(06)
  • [9]皮肤扩张耳郭再造术[J]. 南山虎,朱石江,李禹楠,金龙云.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1999(03)
  • [10]皮肤扩张器法双侧全耳再造l例报告[J]. 李万,高景恒,夏成俊,刘金超. 实用美容整形外科, 1993(04)

标签:;  ;  ;  ;  

皮肤扩张器双侧全耳重建1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