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现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加强统计业务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林志华,刘震,周汇哲[1](2021)在《招商银行指标规范化管理体系建设实践》文中研究说明金融业作为经营资金和信用的行业,高度依赖信息技术的发展,而随着银行信息化发展,各类数据和信息的整合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指导银行发展,人民银行联合相关部委发布了一系列金融国家标准,使得商业银行能够在金融标准的框架下有序开展各项金融活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金融管理当局对如何能够获取即时、可靠且有效的监测信息并开展有效金融监管的迫切性提高。在此背景下,人民银行提出要积极推行金融统计标准化,改革金融统计制度,以加强金融监管以及防范金融风险。2010年以来,人民银行先后发布了《金融机构编码规范》《金融工具统计分类及编码标准(试行)》等一系列标准化规范性文件,并于2017年12月21日正式发布了金融行业标准《银行经营管理指标数据元》,为指标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招商银行通过对相关金融标准的内在逻辑进行深入了解,充分借鉴国内先进经验及优秀实践,结合行内业务发展需要,适时提出以建设招商银行指标规范化管理系统——主指标库作为建设数据中台的突破口,全面推进各项数据标准落地。本文通过介绍招商银行主指标库建设背景、过程、效果,分析银行业指标规范化管理体系搭建的必要性,提出可供行业借鉴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及落地建议。
莫孙华[2](2021)在《论案件管理部门如何在推进检察机关司法规范化建设中发挥业务管理枢纽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全国检察机关大力推行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一些共性问题依然突出,执法不严、司法不公、执法司法腐败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有司法理念偏差、能力欠缺、自觉性不高等因素,更重要的是司法规范化运行缺乏精准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司法责任制背景下,案件管理部门作为检察机关强化内部监督制约、规范司法行为的专职案件监督管理机构和业务管理枢纽,应在推进司法规范化建设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对其如何发挥作用加以论述。
于翔[3](2021)在《基于数字水网的河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及业务融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华北平原是我国地下水超采最严重的地区,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形成了冀枣衡、沧州及宁柏隆等七大地下水漏斗区,尤其是河北省,地下水超采量和超采面积占全国的1/3,由此引发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问题。国家高度重视,自2014年起在河北省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趋势得到显着改善。通过对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有助于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措施落实,高质量完成地下水超采治理各项工作。本文采用大数据、组件和综合集成等技术,建立了集空间数据水网、逻辑拓扑水网和业务流程水网为一体的数字水网,研发数字水网集成平台,基于平台提供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过程化评价及水位考核评估业务应用,为河北省地下水超采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研究意义。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构建了河北省一体化数字水网。面向河流水系、地表水地下水等实体水网,将地理信息、遥感影像等数据数字化、可视化,构建空间数据水网;将管理单元的对象实体逻辑和用水对象进行拓扑化、可视化,构建逻辑拓扑水网;采用知识图将业务的相关关系、逻辑关联进行流程化、可视化,构建业务流程水网。研发数字水网综合集成平台,搭建可视化操作的业务集成环境,通过三种可视化水网的集成应用构建一体化的数字水网,为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评价和水位考核评估提供技术支撑。(2)提出了基于数字水网的业务融合模式。采用大数据技术对地下水数据资源进行处理与分析,实现多源数据融合;将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评价及水位考核评估的数据、方法和模型等进行组件开发提供组件化服务,实现模型方法的融合。采用知识可视化技术描述应用主题、业务流程、关联组件和信息,实现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过程融合;将数据、技术及业务进行融合,基于平台、主题、组件、知识图工具组织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应用,实现基于数字水网的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融合。(3)提供主题化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应用。基于数字水网集成平台,按照业务融合应用模式,采用大数据技术对多源数据进行融合,搭建地下水动态特征分析的业务化应用系统,提供信息和计算服务。针对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评价目标,采用组件及知识可视化技术将评价方法组件化、过程可视化,搭建过程化评价业务化应用系统,提供在线评价和决策服务。根据地下水采补水量平衡原理,研究河北省超采区的地下水位考核指标制定的方法,基于数字水网搭建水位考核评估业务化应用系统,提供考核和决策服务。
武子栋[4](2021)在《TR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加速,国家发布相关政策鼓励企业投入更多的资源大力发展集约型、服务型经济。财务共享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财务管理模式,能够直观地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整体效益,是影响企业战略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财务共享管理模式在运行的过程中涉及到组织、系统、流程、人员、法律政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每种因素的不确定性都可能引发财务共享风险。如果不能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将阻碍财务共享实施的进程,影响其实施的效果。因此对企业财务共享风险进行评价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围绕企业财务共享风险评价这一主题,选取TR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TR公司打造“数字企业”的总体信息化战略,从财务共享服务理论、财务共享风险内涵和风险管理理论的角度出发,沿着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应对的思路,对TR公司实施财务共享服务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价,进而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具体研究内容为:首先,以财务共享服务和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为出发点,对TR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含义进行界定,分析财务共享模式下的一般风险特征,为风险评价研究方法的选取奠定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对TR公司概况以及公司财务共享系统实施现状进行分析,从组织变革、流程再造、系统建设等方面对TR公司财务共享风险进行识别,并分析和探讨了风险因素可能导致的主要风险后果。再次,结合风险识别所得出的结果选取相关的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风险进行评价。本文通过对TR公司财务共享风险的识别及评价,发现公司面临着财务组织变革、业务流程管理、财务系统建设、财务人员管理、税务法律和运营管理六种风险,且六种风险对TR公司财务共享的建设影响程度相似,均严重阻碍了企业财务共享的建设。最后,为了确保TR公司财务共享管理模式的顺利运行,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应对举措:明确财务共享组织机构隶属关系、提升机构间协调工作能力;推进业务流程标准化、优化具体业务流程;推动信息系统建设优化升级、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与系统的融合;强化企业税务信息沟通、完善税务风险识别方法、深化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等,希望帮助TR公司及其他同行业企业更好地实施财务共享。
刘鑫[5](2021)在《BGY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风险控制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处于数字经济时代,众多企业逐渐将数字化转型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根据最新中国共享服务领域调研报告显示,大多数企业已在近5年内建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这意味着财务共享模式越来越多地被中国企业认可并应用。国家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大力支持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如电子发票、电子档案等。财务共享作为财务转型的开拓者,是财务数字化的端点,将分散的业务集中至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统一进行处理有利于集团专注于核心业务从而有效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但是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水平尚未达到卓越之前,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并对其采取相应风险控制措施是值得重点关注的。本文围绕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风险控制这一主题,以BGY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为研究对象,从风险这一视角切入,构建从风险识别至风险评价到风险控制的思路。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与调查研究法对BGY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初步识别的风险因素进行分类、排序,将划分出的风险因子与风险后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的结果找出主要风险因素并对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经本文研究认为,BGY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存在的主要风险有税务风险、业务操作风险、资金集中管理风险、信息系统与安全风险和流程变革风险,并对其提出多项风险控制措施:积极实行发票电子化,强化税务处理能力,构建多渠道沟通方式并实现数字化流程;增强业财人员互动,合理分流众多业务量等。通过本文研究,希望提出的风险控制措施能够对BGY集团及相似企业共享中心存在的风险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姜迪[6](2021)在《陕甘宁边区调解制度研究》文中指出调解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手段,根植于中国的法制传统,在漫长的传统中国历史时期,调解一直是官方化解民间矛盾纠纷的重要方式,甚至被置于高于正式司法审判的地位。而陕甘宁边区调解制度正是生发于这种法制传统根脉的一片崭新枝叶,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对传统中国调解制度的继承、发展和创新。陕甘宁边区调解制度及实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受到传统和现实两种因素的所用:首先,传统中国社会的乡村自治模式、民间千百年来的“无讼”和“惧讼”观念以及传统中国的小农经济模式均对仍处于乡土社会中的陕甘宁边区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使其在纠纷解决模式的设计和选择中不得不予以考虑;其次,中国共产党在对陕甘宁边区进行社会改造过程中,导致纠纷大量增加,这与边区本就孱弱的司法供给能力产生了极强的张力,而这种矛盾在生存环境极其恶劣、资源紧张的革命战争年代注定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中国共产党急于探求一种新的社会治理模式以缓解社会治理压力。所以,在充分吸收借鉴传统社会治理模式、有效盘活根据地现有社会治理资源的基础上,陕甘宁边区调解制度这一崭新的社会治理模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陕甘宁边区调解制度是采取社会团体、司法机关、政府、个人等多元主体参与调解的全民参与社会治理模式。在中国共产党早期政权的建设过程中,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与自下而上的政治参与相结合的方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引导人民参与边区民主政治和经济建设,激发人民的政治热情,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边区政府将边区人民组织起来,激发了人民生产和抗战的积极性,实现了最广泛的社会动员,避免了国民党政府权力下沉中出现的“国家政权内卷化”的问题。在这一对边区社会组织、动员、整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培养了大量的新式精英,培育了众多的新式基层组织(社会团体)。新式精英取代了旧式精英成为乡村社会的领袖,他们在乡村社会中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和榜样的力量,获得了群众的支持与拥护。新式基层组织也进一步削弱了宗族组织和家族组织等传统社会组织在乡村社会的影响力,重新完成了边区社会的组织化进程。新式精英与新式基层组织都成为中国共产党进行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资源,推动新式基层组织与新式乡村精英积极参与纠纷调解,极大地拓展了共产党在边区社会的治理空间,实现了调解工作的最广泛覆盖,使权力的触角深入到乡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陕甘宁边区调解制度中最受众多学者关注的就是人民司法的象征—马锡五审判方式。在司法调解中,马锡五认真贯彻群众路线并运用审判与调解相结合的方式,缓解了法律理想与法律实践之间的张力,客观上推动了陕甘宁边区调解制度的发展。马锡五审判方式中蕴含多重治理技术,拓展了司法的功能,它打破了司法审判的固有模式,其所表征的“身体在场”、“司法广场式”司法治理策略和理念,被作为典型树立起来。模范的塑造和符号资源的生产进一步塑造、凝结了司法认同,构筑了政治合法性。正式借由马锡五审判方式在陕甘宁边区以及其他根据地的推广,在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区域内悄悄发起了一场心灵革命,使中国共产党在边区的执政地位更为稳固。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创立代表着一种新的社会治理理念和新型司法模式的诞生。调解制度在陕甘宁边区不仅仅是弥补司法资源供给不足、化解社会纠纷冲突的有效手段,更成为参与乡村社会治理、改造边区人民群众思想的有力武器,在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灌输革命意识、贯彻党的路线方针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时代,陕甘宁边区调解制度的影响力仍在,从浙江诸暨的“枫桥经验”到浙江永康的“龙山经验”,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到“大调解”,在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和纠纷解决模式中仍然能够看到陕甘宁边区调解制度的潜在影响。我们应充分挖掘其社会治理的精髓,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依归,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贯彻基层民主自治原则。在社会治理模式创新中,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培育乡村治理主体实现多元治理。
许鹏[7](2021)在《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体系研究 ——国际经验借鉴》文中提出债券信用评级是对某一发行人所面临的信用风险总体程度或某一特定债券按期还本付息的可靠程度进行评估,并按一定标准分类标示高低等级的经济活动。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随着地方债券发行应运而生,为市场相关方评估地方政府债务偿付能力和信用风险状况提供信息服务,并成为推动地方债券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目前,国内学者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券的研究多集中于债券运行机制或发行定价等方面,少有基于国际经验,从信用评级层面展开讨论,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尚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本文的研究价值。本文认为,首先,信用评级是地方债券发行的必备要件,是对地方政府信用风险和总体信誉度的综合评估,贯穿于债券注册、发行及存续期间的各个环节,对债券定价、市场交易、风险管理等方面起到制度保障作用。其次,当前中国地方债务存在管理不规范、过度举债以及隐性负债风险聚集等问题。信用评级可以详细、全面地揭示地方财政收支和债务管理状况,对发挥市场化约束机制,规范地方举债行为,化解隐性债务风险,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均有重要推动作用。第三,国外成熟市场的地方债券信用评级发展时间较长,在评级方法、配套制度和监管环境等方面上积累了大量先进做法,中国可以取长避短,充分借鉴有益的国际经验,推动自身地方债券信用评级体系建设。第四,未来随着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治理能力的不断分化,地方债券信用利差势必进一步走阔,从而放大市场投资人面临的信用风险。信用评级是对地方政府信用风险最直观、专业的综合评价,可以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性影响,减少信息获取成本,为投资人提供决策依据。第五,加强中国信用评级体系建设关系到本土评级机构发展和评级行业质量整体提升,有助于增强中国在评级领域的权威性和话语权,抵制国际评级霸权主义,维护中国政府和企业的信用安全和经济利益。本文指出,地方政府债券已经成为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上发展最快的品种之一,其既是一种创新型财政政策工具,又是规范地方债务管理,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的重要抓手。目前,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过程中存在信用评级失效,市场定价失真,信息披露不足,地方政府行政干预等问题。本文从发挥债券信用评级作用、改进债券监管制度、建立债券保险制度和设立地方债务数据库和风险预警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在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初登历史舞台之时,国外市场发展已相对成熟,如美国三大评级公司开展市政债券评级业务已近百年历史,评级体系完备,评级框架、方法和理念成为国际公认标准,评级质量在充分的历史数据中得到验证;日本本土评级机构在行业政策扶持下发展迅速,在与国际评级公司的市场竞争不落下风,占据国内地方债券评级业务的半壁江山;澳大利亚州政府债券信用评级的国际化和市场化水平高,为本国债券市场吸引到大量外国资本;印度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代表,在市政债券评级领域也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尝试。本文通过国际比较分析,充分论述了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国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信用评级在运行机制、制度设计、监管政策和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各自特点和发展经验,对其中优缺点加以深入分析,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四方面借鉴之处,一是充分认识地方债券和信用评级的重要作用;二是优化国内信用评级制度环境;三是培育本土评级机构,抵制国际评级机构的垄断行为;四是推动信用评级国际化进程。在实践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方法方面,本文阐述了国际评级机构关于市政债券信用评级的模式、流程和应用,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在评级指标选取和结构设计方面做出针对性安排,构建了多层次的地方债券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并以2015至2018年中国地方政府债券相关样本数据为基础,运用熵值法测算出各层级评级指标的权重,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可以说,本文开展的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的独立性更强,评级结果的区分度和准确度更高,评级信息更加公开与透明。最后,对改进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体系提出政策建议,包括打破市场对中央财政隐性担保的预期;着力解决隐性债务问题;改进地方政府债券信息披露制度;建立“政府+市场”的双信用评级制度;削弱监管制度对信用评级的过度依赖;建立跨市场的评级监管协调机制;增强市场评级机构独立性;扩大评级市场对外开放,增强中国信用评级话语权等方面。总体上,本文从历史脉络出发,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券运行和信用评级的演化历程和发展趋势,方法应用和制度安排进行全面总结梳理,论述了其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从国际视角出发,对国内外地方债券特征和信用评级机制加以多方位对比分析,总结其中的优缺点,并汲取有益经验,提出对中国的借鉴之处;从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出发,创新性地设计并运用更贴近中国国情且更具有效性的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方法。可以说,本文对进一步完善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体系,发挥信用评级在规范地方债务管理,提升债券市场化水平,增强市场各方信息获取能力等方面均有积极意义。
邓睿[8](2021)在《云南省昆明市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规范化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是校园足球运动的重要载体,其每年的发展趋势都呈递增状况,随着国家治理体系的推进,为了实现校园足球有效的快速发展,对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规范化管理的研究不容忽视。笔者选择云南省昆明市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数理统计法、层次分析法(AHP)对云南省昆明市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进行现状调查并构建规范化管理体系。研究结果表明:1.昆明市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运营基本情况存在着注册制度的缺失,没有依托单位的管理,俱乐部管理理念及目标不够详细清晰,组织机构性质有待明确,监督评估主要来源于自我评估,缺乏第三方以及政府部门的监督评估,宣传途径单一,训练场地紧缺等问题;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存在着管理人员及教练员资历水平较低,且兼职人员占大多数等问题;俱乐部竞训管理现状存在着训练规划的缺失、参与比赛次数少且大多数不具备承办赛事的能力等问题。2.规范化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指标分为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和方案层四个层次。目标层反应昆明市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规范化管理发展水平;准则层由俱乐部管理战略、制度建设、资源保障、监督评估四大部分构成;要素层反应准则层具体内容的要素构成,包含管理理念及目标、登记注册、发展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场地设施管理、宣传策划管理、训练课程管理、赛事管理、资金状况、安全保障、服务质量、后备人才培养、评估的来源、评估对象、监督部门、改进16个要素;方案层由反应要素层内容的48个具体指标构成。3.将构建的评价体系制成星级评分表并应用于昆明市5所具有代表性的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昆明龙华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规范化管理评价得分低于60分的及格线,昆明纵横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得分稍高于及格线,昆明俊奕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和昆明进发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得分都属于规范化管理三星级标准,云南雄冠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四星级标准得分82.55。4.云南省昆明市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规范化管理优化策略:明确俱乐部管理战略、加强俱乐部制度建设、提升俱乐部资源保障、全面开展俱乐部监督评估、创建俱乐部专业委员会。
李丽[9](2021)在《济南市J区镇街档案管理规范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与之而来产生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如何对这些档案资料进行规范化管理和应用,已经成为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随着农村农业工作的多元化发展,乡镇街道等基层档案管理受到重视的同时,也面临一定的挑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对济南市J区镇街档案管理规范化的现状进行了剖析,通过实地调研访谈、进行档案管理调查问卷等手段,结合具体概念理论,系统分析了济南市J区镇街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的五个问题:档案管理制度建设不够规范;档案软硬件配备仍需加强;档案资源建设不够规范;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够深入;档案服务利用有待提高。分析总结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包括四个方面:受传统思想影响不够重视档案工作;档案管理观念较为落后、操作不够规范;档案管理资金、设备、人员不够到位;档案管理业务水平不够熟练。通过研究国内外相关基层组织先进的档案规范化管理方式,通过与其他先进地区、行业档案规范化管理进行对比,为J区镇街基层档案管理规范化提供借鉴经验。在此基础上,综合相关理论和先进经验,针对J区镇街档案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寻找镇街基层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方案,并从档案制度建设、软硬件建设、资源建设、信息化建设、服务利用等五个方面提出改进措施,确保J区镇街基层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打造标准亮点,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切实的基础。
李靓[10](2021)在《Z区基层税务部门党建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国家税务总局就新时代税收现代化提出了“新六大体系”,第一条就是“坚强有力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充分体现了党建管理对税务部门的重要性。基层税务部门作为税务系统的最后一环,是贯彻落实国家税收政策和上级工作思路的推动者和一线落实者,面对面直接服务于广大纳税人和缴费人。强化基层税务部门党建管理有助于推动税务部门干部队伍稳定、有利于提升税收工作水平、有利于防范税务干部执法风险;对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促进税收职能发挥,推进新时代税收治理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基层税务部门干部队伍总量大、老龄化较为严重,队伍思想状况复杂、诉求多元;同时,还面临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组织收入压力、优化营商环境、社会保险费和非税收入职能划转、管理服务对象骤增等艰巨任务,迫切需要提升党建管理能力,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来推动党建管理与税收工作深度融合,激发干部队伍的工作动力,凝聚干事创业的合力,促进税收工作稳步向前发展。本文立足于基层税务部门党建管理这一主题,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了一系列探究。首先,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整体了解了国内外关于党建管理模式、党员队伍管理、党建与税收工作融合等方面的研究动态,并对基层税务部门党建管理、目标管理理论、内部控制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以个人所具体从事的工作实践入手,全面总结了Z区基层税务部门党建管理的概况及采取的主要措施,并梳理归纳了党建管理取得的成效。再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分析阐述了Z区基层税务部门党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党建管理责任传导不到位、党支部建设不平衡、组织生活落实不到位、党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并从管理机制、管理方式、考核管理、队伍管理、管理监督等方面细致剖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健全党建管理机制、创新党建管理方法、完善党建考评激励措施、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健全党建管理监督机制等方面入手,提出了优化基层税务部门党建管理的政策建议,强化党建管理的引领和保障作用,推进党建管理与税收工作深度融合,以此来促进税收工作整体提升。
二、实现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加强统计业务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现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加强统计业务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招商银行指标规范化管理体系建设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及概念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引入 |
2 招商银行指标规范化管理体系建设实践 |
2.1 招商银行指标规范化管理历程 |
2.2 招商银行指标规范化管理的难点及问题 |
2.2.1 统计指标口径不统一 |
2.2.2 数据粒度不精细 |
2.2.3 数据汇总滞后 |
2.2.4 数据范围有限 |
2.2.5 指标无法复用 |
2.2.6 指标管理机制有待加强 |
2.3 招商银行主指标库建设实践 |
2.3.1 招商银行主指标库建设思路 |
2.3.2 招商银行主指标库建设中的问题及应对方案 |
2.4 招商银行主指标库建设成果 |
2.5 招商银行主指标库未来发展思路 |
3 商业银行指标规范化建设建议 |
3.1 加强基础数据的治理,夯实指标管理的基础 |
3.2 结合外部金融监管要求及内部业务需要,打造行内统计指标管理体系 |
3.3 重视制度和流程建设,形成指标管理的长效机制 |
3.4 循序渐进,应用FINTECH相关技术,搭建指标管理系统 |
3.5 充分应用指标体系,在实践中发挥指标体系指导效果 |
(3)基于数字水网的河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及业务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地下水超采研究现状 |
1.3.2 地下水变化特征研究现状 |
1.3.3 治理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
1.3.4 数字水网研究现状 |
1.3.5 相关文献计量分析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4.4 论文创新点 |
2 地下水超采形势与治理现状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水文地质 |
2.1.4 河流水系 |
2.1.5 社会经济 |
2.2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
2.2.1 地下水资源量 |
2.2.2 地下水开采量 |
2.2.3 地下水供水量 |
2.3 地下水超采造成影响 |
2.3.1 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形成 |
2.3.2 对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
2.3.3 地面沉降及地裂缝产生 |
2.3.4 海水入侵及其危害程度 |
2.4 地下水超采治理现状 |
2.4.1 地下水超采形势 |
2.4.2 治理任务及范围 |
2.4.3 治理的相关措施 |
2.4.4 治理措施实施情况 |
2.4.5 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3 数字水网的构建及关键技术 |
3.1 数字水网关键技术 |
3.1.1 大数据技术 |
3.1.2 5S集成技术 |
3.1.3 可视化技术 |
3.1.4 综合集成研讨厅技术 |
3.2 空间数据水网构建 |
3.2.1 空间数据处理 |
3.2.2 地形地物可视化 |
3.2.3 数字水网提取 |
3.2.4 空间水网可视化 |
3.3 逻辑拓扑水网构建 |
3.3.1 拓扑元素概化 |
3.3.2 拓扑关系描述 |
3.3.3 拓扑关系存储 |
3.3.4 拓扑水网可视化 |
3.4 业务流程水网构建 |
3.4.1 业务主题划分 |
3.4.2 业务流程概化 |
3.4.3 流程可视化描述 |
3.4.4 业务水网可视化 |
3.5 一体化数字水网构建 |
3.5.1 业务集成环境 |
3.5.2 三网集成合一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数字水网的业务融合及实现 |
4.1 数字水网与业务融合 |
4.1.1 多源数据融合 |
4.1.2 模型方法融合 |
4.1.3 业务过程融合 |
4.2 面向主题的业务应用 |
4.2.1 主题服务模式 |
4.2.2 主题服务特点 |
4.2.3 业务应用过程 |
4.3 基于数字水网的业务实现 |
4.3.1 基于大数据的信息服务 |
4.3.2 基于水网的过程化评价 |
4.3.3 基于水网的水位考核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大数据的地下水动态特征分析 |
5.1 业务应用实例及数据来源 |
5.1.1 业务应用系统 |
5.1.2 多源数据来源 |
5.1.3 应用分析方法 |
5.2 地下水位变化特征分析 |
5.2.1 地下水位时间变化 |
5.2.2 地下水位空间变化 |
5.3 地下水储量变化特征分析 |
5.3.1 地下水储量反演方法 |
5.3.2 地下水储量时间变化 |
5.3.3 地下水储量空间变化 |
5.4 地下水动态影响因素分析 |
5.4.1 自然因素变化 |
5.4.2 人为因素变化 |
5.4.3 影响因素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 |
6.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1.1 主题化指标库 |
6.1.2 评价指标优选 |
6.1.3 评价等级划分 |
6.2 评价方法选取调用 |
6.2.1 评价方法选取 |
6.2.2 方法的组件化 |
6.2.3 方法组件调用 |
6.3 评价结果及应用实例 |
6.3.1 指标数据来源 |
6.3.2 评价结果分析 |
6.3.3 结果的反馈优化 |
6.3.4 过程化评价实例 |
6.4 本章小结 |
7 地下水治理效果水位考核评估服务 |
7.1 水位考核指标制定方法 |
7.1.1 考核基本原理 |
7.1.2 指标计算方法 |
7.1.3 水位考核评分 |
7.2 水位考核评估计算示例 |
7.2.1 监测数据处理 |
7.2.2 水位指标确定 |
7.2.3 地下水位考核 |
7.3 水位考核业应用务系统 |
7.3.1 数据管理服务 |
7.3.2 基础信息服务 |
7.3.3 考核管理服务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数字水网开发程序代码 |
附录B 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TR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财务共享概述 |
2.1.1 财务共享的含义与发展 |
2.1.2 财务共享中心理论基础 |
2.1.3 财务共享中心业务范围 |
2.1.4 实施财务共享优势探析 |
2.2 财务共享服务理论基础 |
2.2.1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 |
2.2.2 规模经济理论 |
2.2.3 组织结构扁平化理论 |
2.2.4 交易成本理论 |
2.3 财务共享风险内涵和理论基础 |
2.3.1 财务共享风险的内涵 |
2.3.2 财务共享风险的特征 |
2.3.3 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方法 |
2.3.4 风险管理理论 |
第三章 TR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识别 |
3.1 TR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现状 |
3.1.1 TR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背景 |
3.1.2 TR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现状 |
3.2 TR公司实施财务共享面临的风险因素 |
3.3 TR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识别过程 |
3.3.1 财务共享服务的目标设定 |
3.3.2 风险识别方法选择 |
3.4 TR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识别结果 |
3.4.1 财务组织变革风险 |
3.4.2 业务流程管理风险 |
3.4.3 财务系统建设风险 |
3.4.4 财务人员管理风险 |
3.4.5 税务法律风险 |
3.4.6 运营管理风险 |
3.5 TR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后果 |
第四章 TR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评价 |
4.1 TR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评价原则 |
4.1.1 风险指标确定原则 |
4.1.2 风险评价方法与选用 |
4.2 TR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 TR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评价指标权重 |
4.3.1 基于问卷调查的风险指标权重赋值 |
4.3.2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分析 |
4.3.3 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 |
4.4 风险类别和风险后果的排序分析 |
4.4.1 风险类别的排序分析 |
4.4.2 风险指标和风险后果的排序分析 |
4.5 基于因子分析的风险类别划分过程 |
4.6 风险类别与风险后果的相关性分析 |
4.7 TR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第五章 TR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应对 |
5.1 财务组织变革和人员管理风险应对措施 |
5.1.1 明确财务共享组织机构隶属关系 |
5.1.2 提升机构间协调工作能力 |
5.1.3 加强员工素质和风险意识培训 |
5.2 业务流程管理风险应对措施 |
5.2.1 推进业务流程标准化 |
5.2.2 优化具体业务流程 |
5.3 财务系统建设风险应对措施 |
5.3.1 推动信息系统建设优化升级 |
5.3.2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与系统的融合 |
5.4 税务法律风险和运营管理风险应对措施 |
5.4.1 强化企业税务信息沟通 |
5.4.2 完善税务风险识别方法 |
5.4.3 深化公司内部审计工作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TR公司关于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关键风险因素调研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5)BGY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述评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概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财务共享理论基础 |
2.1.2 风险控制理论基础 |
2.2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概述 |
2.2.1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基本概念 |
2.2.2 国内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概况 |
2.2.3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风险的特殊性 |
第三章 BGY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风险识别分析 |
3.1 BGY集团简介 |
3.2 BGY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现状分析 |
3.2.1 BGY集团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背景 |
3.2.2 BGY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行现状 |
3.2.3 BGY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行成果 |
3.2.4 BGY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风险控制现状 |
3.2.5 BGY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业务内容及潜在风险点 |
3.3 BGY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目标与风险识别方法 |
3.3.1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目标制定 |
3.3.2 风险识别方法选择 |
3.4 BGY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潜在风险因素 |
3.4.1 核算风险 |
3.4.2 财务人员变革风险 |
3.4.3 信息系统与安全风险 |
3.4.4 税务风险 |
3.4.5 资金集中管理风险 |
3.4.6 业务操作风险 |
3.4.7 系统再造风险 |
3.4.8 流程变革风险 |
3.5 BGY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风险后果 |
3.5.1 业务处理效率并未提高 |
3.5.2 财务共享服务质量较低 |
3.5.3 业财配合不协调 |
3.5.4 人员流失 |
3.5.5 财务成本并未降低 |
第四章 BGY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风险评价分析 |
4.1 BGY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风险指标体系构建 |
4.1.1 风险指标确定原则 |
4.1.2 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
4.1.3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 BGY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风险指标权重确定 |
4.2.1 基于问卷调查的风险指标权重赋值 |
4.2.2 调查问卷基本信息分析 |
4.2.3 问卷有效度检查 |
4.2.4 各个变量信度分析 |
4.3 基于因子分析的风险类别划分过程 |
4.4 风险变量公因子指标描述性分析 |
4.5 风险因子与风险后果的相关性分析 |
4.6 BGY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4.6.1 税务风险分析内容 |
4.6.2 业务操作风险分析内容 |
4.6.3 资金集中管理风险分析内容 |
4.6.4 信息系统与安全风险分析内容 |
4.6.5 流程变革风险分析内容 |
第五章 BGY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风险控制措施 |
5.1 税务风险控制措施 |
5.1.1 积极实行发票电子化 |
5.1.2 强化税务处理能力 |
5.1.3 构建多渠道沟通方式 |
5.1.4 实现数字化流程 |
5.2 业务操作风险控制措施 |
5.2.1 增强业财人员互动 |
5.2.2 合理分流众多业务量 |
5.3 资金集中管理风险控制措施 |
5.3.1 优化资金运营管理 |
5.3.2 继续推行“分灶吃饭”管控模式 |
5.3.3 增强融资借贷能力 |
5.4 信息系统与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
5.4.1 加强各系统间高效协作 |
5.4.2 严格控制平台操作权限 |
5.4.3 监管平台的数据信息 |
5.4.4 选择安全性高的合作伙伴 |
5.5 流程变革风险控制措施 |
5.5.1 继续完善关键流程控制点 |
5.5.2 向数据驱动模型转变 |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6)陕甘宁边区调解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 陕甘宁边区调解制度的历史背景 |
第一节 陕甘宁边区的历史沿革 |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
二、抗日战争时期 |
三、解放战争时期 |
第二节 陕甘宁边区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
一、边区的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 |
二、边区工业的建立和发展 |
三、抗战前边区落后的社会文化 |
四、边区政府对边区社会文化的改造 |
五、陕甘宁边区经济、社会与文化对纠纷解决的影响 |
第二章 陕甘宁边区调解的制度建构 |
第一节 传统中国调解制度的历史发展与陕甘宁边区调解制度的历史沿革 |
一、传统中国社会调解制度的历史发展 |
二、陕甘宁边区调解制度的萌芽 |
三、陕甘宁边区调解制度的形成 |
四、陕甘宁边区调解制度的发展 |
第二节 陕甘宁边区调解的类型 |
一、民间社会调解 |
二、群众团体调解 |
三、边区政府调解 |
四、司法机关调解 |
第三节 陕甘宁边区调解的适用范围 |
一、民事调解的适用范围 |
二、刑事调解的适用范围 |
第四节 陕甘宁边区调解的原则 |
一、尊重双方意愿 |
二、非诉讼前置程序 |
三、遵守政府法令、兼顾善良习惯 |
第三章 陕甘宁边区调解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传统历史的社会文化因素影响 |
一、传统社会乡村自治模式的影响 |
二、传统“无讼”和“惧讼”观念的影响 |
三、传统小农经济模式的影响 |
第二节 陕甘宁边区社会变迁的影响 |
一、人口迁移流动导致社会治理难度增加 |
二、土地政策调整导致纠纷大量增加 |
三、婚姻制度变革导致社会失序 |
第三节 陕甘宁边区司法制度形式化不足 |
一、边区司法干部长期短缺 |
二、边区司法干部专业能力欠缺 |
三、诉讼程序不能满足边区民众的需要 |
第四节 陕甘宁边区的大力推广 |
一、边区政府、边区高等法院的推广 |
二、边区领导人的推动 |
第四章 陕甘宁边区调解制度的组织网络与治理功能 |
第一节 国民党基层社会的整合困境 |
一、国民党“以党治国”思想的确立 |
二、国民党权力下沉及其内卷化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基层政治动员的探索与新式调解权威 |
一、推进民主选举进行广泛的政治动员 |
二、吸纳农民先进分子参与政权管理 |
三、开展社会教育植入新的政治理念 |
四、“内生型”精英与新式乡村调解人 |
第三节 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的组织化 |
一、边区民众团体的政治基础 |
二、边区民众团体的规范发展 |
三、边区民众团体与社会组织化 |
第四节 调解组织网络的形成与治理功能 |
一、新式乡村精英、民众团体与调解的组织化 |
二、调解组织网络的治理功能 |
第五章 陕甘宁边区调解制度的治理策略与权力技术 |
第一节 革命、婚姻与法律——陕甘宁边区社会治理的困局 |
一、陕甘宁边区建立前的封建婚姻制度 |
二、陕甘宁边区婚姻制度变革的法律表达 |
三、陕甘宁边区婚姻治理的积极影响 |
四、婚姻治理中的革命理想与实践困局 |
第二节 正式权力的非正式运作——婚姻治理中的司法调解 |
一、马锡五审判方式与陕甘宁边区的政法环境 |
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核心理念 |
三、封捧儿婚姻案——婚姻治理实践的个案解析 |
第三节 陕甘宁边区司法调解与个别化的权力技术 |
一、塑造典型与符号资源的再生产 |
二、“身体”在场的司法治理 |
三、“司法广场”中的革命教化 |
第四节 陕甘宁边区司法调解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定位 |
一、国民党司法政策在乡村社会的困境 |
二、司法认同与政治合法性建构——中国司法新传统的形成 |
第六章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陕甘宁边区调解制度的精神血脉 |
第一节 继承和发扬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核心理念 |
一、马锡五审判方式回归的必然性 |
二、坚持司法为民的核心理念 |
三、通过司法实践推进社会治理 |
第二节 培育新式乡村精英实现多元治理 |
一、“悬浮”状态下的乡村治理困境 |
二、新乡贤的理性塑造 |
三、纠纷解决中的新乡贤 |
第三节 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
一、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纠纷治理 |
二、建立社会组织调解工作机制 |
三、建立健全多元化调解组织网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体系研究 ——国际经验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与评析 |
1.2.1 地方政府债券融资 |
1.2.2 地方政府偿债能力 |
1.2.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1.2.4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 |
1.2.5 信用评级模型构建 |
1.2.6 国际信用评级的垄断与霸权 |
1.2.7 对相关研究的评析 |
1.3 研究方法、框架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地方政府债券涵义与相关理论 |
2.1 涵义界定与辨析 |
2.1.1 地方政府债务 |
2.1.2 地方政府债券 |
2.1.3 地方政府信用评级 |
2.1.4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 |
2.2 相关理论及评述 |
2.2.1 财政分权理论 |
2.2.2 发行债券风险理论 |
2.2.3 政府债务风险理论 |
2.2.4 信用风险理论 |
2.2.5 信用评级理论 |
2.2.6 相关理论评述 |
第3章 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历程分析 |
3.1 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和成因 |
3.1.1 地方债务现状 |
3.1.2 地方债务演化进程和成因分析 |
3.2 地方政府债券发展历程及发行情况 |
3.2.1 地方政府债券发展历程 |
3.2.2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情况 |
3.3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总结 |
3.3.1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3.3.2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4章 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发展演进过程 |
4.1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模式 |
4.1.1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基本原则 |
4.1.2 两种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模式对比分析 |
4.1.3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的必要性 |
4.2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流程与现状 |
4.2.1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流程 |
4.2.2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发展历程 |
4.2.3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现状 |
4.3 当前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的市场吻合度分析 |
4.3.1 地方债务的软预算约束导致评级结果同质化 |
4.3.2 评级信息披露不充分使评级缺乏可信度 |
4.3.3 债券市场发展滞后制约了评级业务发展 |
4.3.4 评级行业监管机制尚未健全 |
第5章 地方政府债券运行及信用评级的国际经验 |
5.1 美国市政债券运行经验 |
5.1.1 市政债券特征 |
5.1.2 市政债券监管制度 |
5.1.3 市政债券信用评级 |
5.1.4 信用评级优缺点分析 |
5.2 日本地方政府债券运行经验 |
5.2.1 债券特征 |
5.2.2 债券监管制度 |
5.2.3 债券信用评级 |
5.2.4 信用评级优缺点分析 |
5.3 澳大利亚州政府债券运行经验 |
5.3.1 债券特征 |
5.3.2 债券监管制度 |
5.3.3 债券信用评级 |
5.3.4 信用评级优缺点分析 |
5.4 印度市政债券运行经验 |
5.4.1 市政债券特征 |
5.4.2 信用评级优缺点分析 |
5.5 国际评级机构的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方法分析 |
5.5.1 标准普尔公司评级方法 |
5.5.2 穆迪公司评级方法 |
5.6 国际经验总结和借鉴 |
5.6.1 充分认识地方债券和信用评级的重要作用 |
5.6.2 优化国内信用评级制度环境 |
5.6.3 培育本土评级机构,抵制国际评级机构的垄断行为 |
5.6.4 推动信用评级国际化进程 |
第6章 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方法设计与应用 |
6.1 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构建 |
6.1.1 基本原则和评估步骤 |
6.1.2 评级指标选取与样本描述 |
6.1.3 评级指标权重确认 |
6.2 评级指标得分和评级结果测算 |
6.2.1 评级指标得分处理过程 |
6.2.2 评级结果分布状况 |
6.3 信用评级结果的区域性分析 |
6.4 本章信用评级方法评价 |
6.4.1 本章信用评级方法对国际经验的借鉴与创新 |
6.4.2 本章信用评级方法有效性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打破市场对中央财政隐性担保的预期 |
7.2.2 着力解决隐性债务问题 |
7.2.3 改进地方政府债券信息披露制度 |
7.2.4 建立“政府+市场”的双信用评级制度 |
7.2.5 削弱监管制度对信用评级的过度依赖 |
7.2.6 建立跨市场的评级监管协调机制 |
7.2.7 增强市场评级机构独立性 |
7.2.8 扩大评级市场对外开放,增强中国信用评级话语权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云南省昆明市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规范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规范化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 |
1.1.2 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管理战略执行困难 |
1.1.3 昆明市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数量快速增长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青少年 |
2.1.2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
2.1.3 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 |
2.1.4 规范化管理 |
2.2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和政策的变迁史 |
2.3 国内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研究现状 |
2.3.1 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现状的研究 |
2.3.2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研究 |
2.3.3 青少年俱乐部可持续发展研究 |
2.3.4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治理研究 |
2.4 国内有关体育规范化管理的研究 |
2.5 国外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规范化管理硏究现状 |
2.5.1 美国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规范化管理现状 |
2.5.2 英国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规范化管理现状 |
2.5.3 日本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规范化管理现状 |
2.5.4 国外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规范化管理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
第3章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德尔菲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层次分析法(AHP) |
3.3 研究创新点 |
3.3.1 研究思路创新 |
3.3.2 研究观点创新 |
3.3.3 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
3.4 研究步骤与技术路线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云南省昆明市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规范化管理现状分析 |
4.1.1 俱乐部运营管理基本情况分析 |
4.1.2 俱乐部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
4.1.3 俱乐部竞训管理现状分析 |
4.1.4 俱乐部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
4.2 云南省昆明市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规范化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俱乐部规范化管理体系构建的依据 |
4.2.2 俱乐部规范化管理体系构建的功能 |
4.2.3 俱乐部规范化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4.2.4 俱乐部规范化管理体系指标的初选 |
4.2.5 俱乐部规范化管理体系指标确立过程及权重系数分布 |
4.3 云南省昆明市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规范化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4.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细则 |
4.3.2 评价对象的确定及方案 |
4.3.3 评价结果 |
4.4 云南省昆明市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规范化管理优化策略 |
4.4.1 明确俱乐部管理战略 |
4.4.2 加强俱乐部制度建设 |
4.4.3 提升俱乐部资源保障 |
4.4.4 全面开展俱乐部监督评估 |
4.4.5 创立俱乐部专业委员会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E |
附录 F |
附录 G |
攻读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9)济南市J区镇街档案管理规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论 |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乡镇、街道 |
2.1.2 档案 |
2.1.3 档案管理规范化 |
2.2 相关理论依据 |
2.2.1 档案管理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3 小结 |
第3章 济南市J区镇街基层档案管理规范化现状 |
3.1 济南市J区镇街基层档案管理沿革 |
3.2 济南市J区镇街基层档案管理主要做法 |
3.2.1 镇街基层档案的管理模式 |
3.2.2 镇街基层档案人员队伍建设 |
3.2.3 镇街基层档案信息化建设 |
3.2.4 镇街基层档案服务利用情况 |
3.3 小结 |
第4章 济南市J区镇街基层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镇街基层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档案管理制度建设不够规范 |
4.1.2 档案软硬件配备仍需加强 |
4.1.3 档案资源建设不够规范 |
4.1.4 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够深入 |
4.1.5 档案服务利用效果有待提高 |
4.2 镇街档案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
4.2.1 受传统思想影响不够重视档案工作 |
4.2.2 档案管理观念较为落后、操作不够规范 |
4.2.3 档案管理资金、设备、人员不够到位 |
4.2.4 档案管理业务水平不够熟练 |
4.3 小结 |
第5章 国内外档案管理规范化的经验启示 |
5.1 国外档案管理实例 |
5.1.1 新加坡档案管理工作特色 |
5.1.2 英国档案管理工作特色 |
5.2 国内先进档案管理实例 |
5.2.1 上海市浦东新区洋泾街道档案管理工作实例 |
5.2.2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档案管理工作实例 |
5.3 主要启示 |
第6章 提升济南市J区镇街基层档案管理规范化的对策建议 |
6.1 加强J区镇街基层档案管理制度建设 |
6.1.1 强化制度保障 |
6.1.2 加强组织管理 |
6.2 加强软硬件建设 |
6.2.1 做好人员配备 |
6.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6.3 强化资源建设 |
6.3.1 确保档案集中统一管理 |
6.3.2 健全门类,规范档案资源前段控制 |
6.3.3 确保档案按时移交进馆 |
6.4 加强J区镇街基层档案信息化建设 |
6.5 有效发挥镇街基层档案服务利用功能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Z区基层税务部门党建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总体评价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基层税务部门 |
2.1.2 党建管理 |
2.1.3 基层税务部门党建管理 |
2.2 基层税务部门党建管理的理论基础 |
2.2.1 目标管理理论 |
2.2.2 标杆管理理论 |
2.2.3 内部控制理论 |
2.2.4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Z区基层税务部门党建管理的现状分析 |
3.1 Z区基层税务部门党建管理的概况 |
3.2 Z区基层税务部门党建管理的主要举措 |
3.2.1 抓好党员思想建设 |
3.2.2 抓实基层党组织建设 |
3.2.3 强化干部队伍纪律意识 |
3.2.4 成立“党员先锋队” |
3.2.5 组织开展调查研究 |
3.3 Z区基层税务部门党建管理取得的成效 |
3.3.1 提高了干部队伍专业化能力 |
3.3.2 提升了基层党支部的组织力 |
3.3.3 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
3.3.4 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
3.3.5 大力促进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Z区基层税务部门党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Z区基层税务部门党建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问卷设计及样本选择 |
4.1.2 Z区基层税务部门党建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 |
4.2 Z区基层税务部门党建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党建管理机制不健全 |
4.2.2 党建管理方式有差距 |
4.2.3 党建考评激励措施不健全 |
4.2.4 党员教育管理不够深入 |
4.2.5 监督管理缺乏刚性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加强Z区基层税务部门党建管理的政策建议 |
5.1 健全党建管理机制 |
5.1.1 健全党建目标管理制度 |
5.1.2 推进支部标准化规范化提升 |
5.1.3 建立联动机制 |
5.2 创新党建管理方式 |
5.2.1 发挥群团协调作用 |
5.2.2 加强载体建设 |
5.2.3 推进党建管理与业务融合 |
5.3 完善党建考评激励措施 |
5.3.1 科学设置考评指标 |
5.3.2 加强考核过程监督 |
5.3.3 合理利用考评结果 |
5.4 强化党员教育管理 |
5.4.1 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管理能力 |
5.4.2 培养复合型党务干部 |
5.4.3 强化党员教育培训 |
5.5 健全党建管理监督体系 |
5.5.1 完善责任监督机制 |
5.5.2 强化权力制约监督 |
5.5.3 细化追责问责进程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实现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加强统计业务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招商银行指标规范化管理体系建设实践[A]. 林志华,刘震,周汇哲. 第十八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 2021
- [2]论案件管理部门如何在推进检察机关司法规范化建设中发挥业务管理枢纽作用[J]. 莫孙华. 河南检察论坛, 2021(01)
- [3]基于数字水网的河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及业务融合研究[D]. 于翔.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TR公司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评价研究[D]. 武子栋.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5]BGY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风险控制研究[D]. 刘鑫.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6]陕甘宁边区调解制度研究[D]. 姜迪. 吉林大学, 2021(01)
- [7]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体系研究 ——国际经验借鉴[D]. 许鹏. 吉林大学, 2021(01)
- [8]云南省昆明市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规范化管理研究[D]. 邓睿.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9]济南市J区镇街档案管理规范化研究[D]. 李丽.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10]Z区基层税务部门党建管理研究[D]. 李靓.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