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自力更生、勤俭办医之路前进——坚持用中草药防治疾病,巩固合作医疗

沿着自力更生、勤俭办医之路前进——坚持用中草药防治疾病,巩固合作医疗

一、沿着自力更生、勤俭办医的道路前进——坚持用中草药防治疾病巩固合作医疗(论文文献综述)

章林,梁尚华[1](2020)在《从《人民日报》看中医药领域群众卫生运动——以“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核心的述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迅速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各项事业又快又好发展,党和国家在诸多领域和行业的建设过程中都发动了声势浩大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群众运动,中医药领域同样如此。重点梳理了改革开放前《人民日报》关于中医药领域群众卫生运动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关论述。总体看来,中医药领域群众卫生运动全方位地支撑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开展。媒体报道过程中,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被赋予了积极意义,其价值被构建为发挥了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了中西医结合路线,歌颂了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高贵品质,赞美了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许三春[2](2012)在《清以来的乡村医疗制度 ——从草泽铃医到赤脚医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医者及乡村医疗制度的变迁较少受到学界的关注,本研究即从医疗社会文化史的视角来对中国乡村医疗自清代以来的变迁展开探讨。乡村疾病和医疗话语的建构与消解,乡村医者及其医疗行为的组织化与制度化反映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变。这种变迁大致是从清代开始的,本文即从草泽铃医到赤脚医生来考察清代以来的乡村医疗制度的曲折发展及其背后的深层因素——变动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清代前期,乡村存在一个自在的、多元化的医疗体系,充斥着以草泽铃医为代表的形形色色的、弥散的医疗资源来满足乡民的日常医疗需求。若非发生重大疫病,国家很少对地方的医疗事务进行干预,地方精英基本上承担了乡村的疫病救治。清后期,西方公共卫生观念的传入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卫生观念,卫生防疫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港口检疫的实施与晚清卫生行政改革是卫生制度化的开端。大量医学传教士的涌入也对乡村医疗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与传统医者形成了竞争关系。民国时期,在缺乏强大的统一政权的背景下,卫生制度化也取得了曲折发展。乡村出现了由社会力量、地方政府和国家举办的卫生实验区,保健员与合作医疗制度。与草泽铃医不同的是,保健员是制度化的卫生工作者,在使用西医治疗简单疾病的同时,还承担了卫生防疫的任务。但这种变革仅限于较小的范围内,多数的乡村仍然有赖传统的医者提供医疗服务。1949年新政权的建立进一步改变了这一状况。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来改变农村社会疾病流行的落后现状,构建新医学。传统中医药人员被整合进联合诊所,宗教医者与草泽医被禁止从事医疗工作。城市下乡的流动医疗队积极为农村治病防病,培训不脱产的农民卫生保健员、新法接生员。人民公社化后,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的三级管理模式为卫生制度化提供了组织保证,公社卫生院、大队卫生室、生产队卫生员制度随之普遍建立。在卫生工作大跃进时,吃药不要钱的合作医疗制度也曾实施过一段时间,终因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而半途而废。1965年“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促进了农村保健员的培养,而上海江镇公社赤脚医生和湖北乐园合作医疗榜样的塑造则促成了两者在全国范围内的快速推广。赤脚医生的产生与发展既是农村医疗的功能性需求,也是医学政治化的一种表现。作为农村卫生革命的实施者,其本身也是文化革命的组成部分。这种革命性的需求甚至超越了对医疗效果的追求。当国家的目标从文化革命转移到实现现代化,并对农村的组织化控制有所放松时,以革命为动力的、走群众路线的、运动式发展的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也就难以为继了。这种乡村医疗制度的建构以政治化的方式重塑了医者与医疗对象,因此,决不能无限夸大其对乡村医疗与卫生改善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它是掩盖了农村医疗的困境,而虚构了一个能体现制度优越性的医疗神话和卫生奇迹。当尘埃落定,乡村医疗仍是无从破解的的难题。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兴起不再依赖乡村医生,且又增加了国家的投入,但是其问题丛生仍体现出了乡村医疗制度创新的缺乏与对传统的路径依赖。清代以来乡村医疗变迁表明,国家日渐承担了为民众提供医疗救助的职责,这是卫生现代性的体现。但是,国家在这个角色的扮演中总是出现偏差与谬误,要么以卫生为工具赢得统治的合法性与加强对乡村的控制,要么只为民众提供微不足道的医疗服务。如何在实现国家职能、发挥地方社会自主性与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之间取得平衡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易新涛[3](2009)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文中指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社会公共组组织和广大农民集体供给,农民都能公平、普遍享用,以保证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之基本需要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人民公社时期,以农村集体经济为基础和依托,国家必要投入和农民参与为补充,国家、集体、农民共同为广大农村提供了农业生产基本建设、文化教育、合作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它马克思主义农村公社思想的实践和丰富,是党和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特色鲜明,又存有不足。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尽管这些制度设计早已成为不复存在,但是对于当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本文首先从中外思想宝库中搜寻和分析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追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沿革;然后,横向展开,具体研究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农村文化教育、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保障等主要基本公共服务;最后,从宏观上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进行总结性思考,分析它的主要特点,评价它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它的局限性,以及对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并使之均等化的启示。本文分三大部分八个章。第一部分即第一到三章,主要是绪论、理论渊源和历史溯源;第二部分即第四到七章,分章论述主要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第三部分即第八章和结束语,总体分析其主要特点、地位和作用、局限性和对当今的启示。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提出了选题的缘由,分析了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阐释了相关概念,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框架,并对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作了一些说明。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即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有关未来社会的设想、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设计(共产主义社会理论和农村公社理论)、苏联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主要是列宁的农业公社理论和合作社理论、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民本、大同、均平思想。第三章是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历史溯源及其概述。本文简要考察封建王朝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民国时期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乡村建设运动、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互助合作运动中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结合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时代背景,概述性地介绍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第四章主要论述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围绕“农业八字宪法”,人民公社时期,国家、集体和农民共同努力,为农业生产所提供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即治理江、河、湖、海,大兴水利工程;改良土壤,治理水土流失;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业化、化学化和电力化;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建立推广服务体系,提供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建设农村公路,发展邮电事业等。本文最后对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进行了总体评价。第五章着重论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本文分别从基础教育、扫盲和业余教育、职业教育三个方面,逐一阐述了各自的体系、内容、形式,以及民办教师问题,并对农村文化教育进行了总体评价。第六章围绕“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医疗卫生方针,着重论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主要包括: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沿革、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主要服务内容等。最后,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进行了一些分析。第七章着重阐述了人民公社时期以集体保障为主、国家保障为辅的农村社会保障。在回顾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的基础上,思考了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和方式,包括农村社会优抚、灾荒赈济、贫困救助、“五保户”供养、麻风病人医治、回乡精简职工救济、下乡知识青年安置等,并对此进行了总体评价。第八章从宏观上阐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作用和意义、局限性及其原因,以及对当今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启示。最后是结束语,在回顾本文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尚未研究的问题,并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后续研究提出了一些设想。

刘海花[4](2019)在《北京医疗队在甘肃的活动与影响》文中提出北京医疗队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一个专有名词。毛泽东主席于1965年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后,率先在上海做试点工作,试点成功后,北京各大医院派出医疗队到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安徽、山东、河南、云南、青海、西藏、新疆、宁夏、甘肃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为当地人民群众看病治病,不仅保障了他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甘肃自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后,便是东西贸易往来的必经之路和繁华阶段,但自宋之后丝绸之路日益衰落,加之地处内陆,自然环境恶劣,人民生活相对艰难困苦。甘肃解放后,各项事业开始逐步发展,但是医疗卫生事业相对滞后,于是周恩来总理自1967年亲派第一批医疗队入驻甘肃河西地区,此后源源不断先后共分十批,4000多人次的医疗队员来甘肃为广大贫下中农(牧)群众解决了看病难的大问题。一直以来较好的医疗资源都放在中心城市以及发达的城市地区,而广大农村长期没有良好的医疗条件和医疗保障,自毛泽东主席提出“六二六”指示后,党中央做出积极的响应,为甘肃人民带来了先进的医疗人员和技术。带领他们自采自制中草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等活动,改变了农村落后的卫生面貌,同时巡回医疗期间不仅要求队员把“卫生革命”和思想理论相结合,而且要抛弃“旧”的医疗观念坚持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并且在医疗期间认真支持“社会主义新生事物”。北京医疗队的巡回医疗对甘肃来说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留下了许多深刻的经验和教训,对于现今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江苏省仪征县马集公社金桥大队党支部[5](1973)在《沿着自力更生、勤俭办医的道路前进——坚持用中草药防治疾病巩固合作医疗》文中研究说明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医疗卫生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大队从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办起合作医疗以来,沿着自力更生、勤俭办医的道路,相信和依靠群众,努力发掘中草药源,坚持用中草药防治疾病,使合作医疗越办越好。

李娟[6](2016)在《陕西赤脚医生与乡村医疗研究(1965-1985)》文中认为赤脚医生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农村合作医疗的产物,由广大贫下中农推荐产生,经过短期培训和多次复训,掌握基本的医疗卫生知识,是坚持不脱离农业生产的农村初级卫生员,对缺医少药的广大农村地区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深受群众欢迎。本文以陕西地区为例,通过对户县、周至、长安、渭南等地进行田野调查,并结合陕西省档案馆和户县档案馆的一手档案资料,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试图通过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历史分析和现状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概述了六十到八十年代陕西赤脚医生产生发展状况,主要从选拔、培训、思想政治以及薪酬待遇等方面入手,从中可以看出陕西各地方对中央医疗政令的实施,也有一定的自主权,能够做到因地而异。同时通过分析赤脚医生与不同群体、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能够发现赤脚医生扮演着沟通国家与地方之间桥梁的作用,通过他们的沟通,既能有助于国家政令在地方施行,也有助于一方的稳定。赤脚医生对陕西农村地区农民吃药、农业生产、农村环境卫生、地方病流行病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这也就是他们协助国家起到稳定地方的方式之一。他们的出现也为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助于中医药文化的复兴,进而对今天新农村合作医疗有所启示。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概述陕西地区赤脚医生的产生背景及发展历程。由于医疗重点放在了人数较少的城市地区,广大农村缺医少药,人民生存没有医疗保障。毛主席的“六·二六”指示催生了赤脚医生,鼓励要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陕西省也不例外,六十年代赤脚医生产生,七十年代获得蓬勃发展,到八十年代的消亡,不同阶段赤脚医生的发展都对陕西农村医疗产生了影响。第二部分,主要分为两小节,第一小节主要介绍赤脚医生的队伍建设,主要从他的选拔来源、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培训以及待遇等方面,简要分析陕西当地赤脚医生的概况。第二小节则主要从赤脚医生与公社医生、地方大队领导、群众之间的关系,来探究他们与赤脚医生的互动。第三部分,主要介绍赤脚医生对当时陕西农村发展的影响,主要从改善农民吃药问题、农业生产、环境卫生、农村地方病流行病等方面入手,除此之外,还对传统中医药发展以及国家政令在地方施行方面也都产生着作用,从而得出对今天我国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启示。

李全平[7](2020)在《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文中认为医疗社会史是史学界的一个新型领域和分支学科,国内外已有不少成果。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我国集体化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目前医疗社会史对这一时期的医疗卫生给予的关注不够。事实上,集体化时代的医疗史既承续着几千年中国传统医疗史的积淀以及近代中国医疗多元型变的复杂头绪,又是新中国大规模开启医疗卫生整体改造工程的奠基段落,亦与当代健康中国建设的现实状况紧密相连。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乡村社会内部从医疗卫生的方方面面实施了一系列变革,不仅迅速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和独具特色的集体保健医疗制度,同时有力地发动了遍布城乡的爱国卫生运动,使得乡村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民众整体健康水平大幅跃升。那么,医疗史应该对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作出自己的阐释和理解。山西地区在整个集体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熔铸了鲜明的时代表征。集体化时期的山西不仅有西沟和大寨这样的模范村,而且在医疗卫生方面也不乏全国典型。1955年成立的高平县“米山乡联合保健站”,以全国第一个农村卫生保健站的记录,成为我国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发祥地;稷山县董家庄乡太阳村是集体化时代爱国卫生运动闻名全国的红旗单位。由于这两个地方的医疗卫生经验当时在山西和全国多个地区推广,因而其医疗史价值和历史经验颇值得挖掘。山西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这种独特性又同山西在近代中国的独特历程紧密相连。本文选取山西在集体化时代医疗卫生方面的历史实践,尝试以医疗社会史的视野开展区域性专题研究,努力通过区域认识整体,通过医疗观察集体化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为克服当前大量相关研究成果惯于将集体化时代的医疗框定在卫生系统和制度史范畴内,以及由宏大叙事治史路径造成的空疏之弊,本研究尝试引入“场域”概念构建长时段、立体性和多元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此把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相关问题回置到历史现场,突破过去研究偏重合作医疗的制度和卫生政策的梳理之单一维度,通过医疗场域的总体呈现,解读和阐发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生发与展开的具体机制,把握国家话语与乡村社会融入医疗场域的内在理路,挖掘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的历史语境和底层逻辑,弥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研究路径的分野,从而展示历史图景的丰富复杂性。传统农村医疗场域扎根于以家族、父系、亲属和熟人互惠规则为特征的乡村社会之中,与传统乡村社会有机糅合并镶嵌一体。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医的传入,医学、教会与商品相结合很快挤占和打破了传统医疗的结构分布,传统医疗中固有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之维续迎来较大挑战。在医疗多元型变的时代,医场中的医学、技术和医者围绕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资本等竞相角逐。逮至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军队进驻山西农村,大面积开辟抗战根据地,通过革命的底层深进直接触及乡村传统医疗,新政权努力对传统乡村医疗进行再塑,开了农村医疗集体化的先声。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推动了乡村整个社会场域的急骤变化,这既为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也使得医疗卫生的相当部分与传统医疗形成脱嵌后而被归纳到新的国家政治社会情势之中。场域更变使得医学技艺习得、行医方式和医药空间均被重新改塑,中西医关系的历史意涵在激烈变动时代不断被拉扯和重构。面对强大的传统医疗的惯性、特别是传统医疗所依附的传统社会结构以及无数个经过传统社会浸润过的医者与乡民,负载着新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医疗卫生改造充满艰辛,于是国家诉诸于社会运动力量来推动医疗卫生的变革。社会史视野使我们更清晰地关照到不同医者、干部、医务人员和普通乡民等面对医疗场域发生更变时的抉择和向背以及新旧观念的冲突,也展示了国家如何通过各种符号、话语、组织网络、资源动员等策略将广大民众组织参与到医疗卫生改造中的丰富实践面相。在集体化时代,广大民众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医疗卫生运动的同时,也参与了国家新的意识形态之内化学习和行为实践、参与了国家新的政策主张以及新的道德评价规则的认知和运用之中,并从中获得了新的身份和体验。传统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纽带被新的负载着国家话语、民族主义以及新型意识形态的社会运动反复动员、感召、冲击和改造,最终不仅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和卫生观念薄弱的落后状况,同时实现了国家新政权建设、意识形态重塑和整个医疗社会的改造,这是一个紧密交糅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传统乡村社会在变革中既有适应也有变迁。在国家努力重构医疗卫生与乡村社会的过程中,传统乡村社会发挥作用的机制由显性而变为隐性,但传统医疗场域的机制和惯习始终潜藏背后并在极为细腻的环节里隐现出来,而合作医疗最终的解体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新旧体制的交冲和妥协,折现出医疗演变的复杂性所在。

仪征县马集公社金桥大队党支部[8](1976)在《沿着自力更生、勤俭办医的道路继续前进》文中研究表明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和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金桥大队自1968年办起合作医疗以来,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自觉地把卫生革命作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大事来抓,警惕错误路线的干扰,抵制错误思想的侵袭,努力提高为贫下中农服务的水平,沿着自力更生、勤俭办医的道路

潘银翠[9](2008)在《我国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其现实意义探析》文中认为“看病难,看病贵”困扰着我国广大的城乡群众,而这个问题摆在农民面前就更显严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加剧了农民的生存危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国家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合作医疗作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形式,在集体经济时代,就曾取得过举世瞩目的成就,被称为“卫生革命”。它在物资匮乏和医疗技术水平不高的条件下实现了满足农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的目标,因此笔者想通过发掘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以成功运行的原因来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提供建议。行动舞台框架正好可以用来分析政策如何产生效果,契合了笔者行文的目的。行动舞台的框架的构成要素是行动情境和行动者,它的内涵是制度如何通过塑造行动情境来对行动者产生影响,使行动者在情境下规制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情境要求,最后又影响制度目标的实现。运用这一框架可以解释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何能够顺利运行。首先笔者将该制度构成因素进行拆解,再对这些因素进行溯源,发现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核心的资金互济机制出发,以充足的基层医疗卫生力量满足农民群众对基础医疗服务的需求,实现医疗保障的直接目的,并采取各项措施降低医疗成本,减轻合作医疗基金的负担。这三个环节层层作用,形成一个稳固的政策体系,构成制度有效运行所需要的“行动舞台”。在此其中的各个具体因素都可以看成是一个行动情境,每个因素又可以从之前的政策措施中找的根源,它们为政策的推广构建了良好社会心理环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确立人们的行为模式,体现出情境对行动者的干预作用。在制度因素中又包含着一些机制设计的激励效果,有效防止了目标的偏离。笔者将这两个理论运用到对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分析上,改变对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行历史变迁研究的模式,结合采用文献和历史的研究方法,发掘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合理因素,归纳出其取得巨大成就的内在原因。文章主要介绍了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构成的各个因素及作用:农民自愿参加,集体经济支持,形成医疗资金的互助共济;通过强调预防为主、自力勤俭办医和提倡使用中医中药等措施节约合作医疗经费;以建设完善的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网络、“下放”城市医务人员、组织大规模的巡回医疗和发展数量庞大的“赤脚医生”来满足广大的农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这些因素共同组成了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的整个制度体系。通过研究还发现,这些构成要素(措施)都是在较长的时期内逐渐形成,归纳得出因素在形成过程中从思想观念上影响了人们的行为,而政策环节也因此得到延续且逐渐打磨与整合。文章进一步分析,这一过程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首先是通过各种“合作”形式的将合作观念深入人心,使集体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模式;其次,集体经济实体给予传统农村合作医疗以资金和管理上的支持;第三,普遍的集体生活为人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成为开展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阵地;第四,长期坚持爱国卫生运动、重视疾病预防的理念培养了人们的卫生习惯和保健意识,改善了农民的健康状况;第五,物资的缺乏和自然灾害的双重压力使人们更深刻的体会到厉行节约的重要性,并将这种节约的风气带到医疗卫生领域,努力降低医疗成本,减轻病患负担;第六,重视中医的工作从加强中西医交流扩大到中医独大,医疗卫生工作领域广泛采用中医形式;第七,加强对中药的研究,继承和发扬传统医学的宝贵精神;第八,不断完善农村卫生保健网络,将卫生工作开展到农民的身边,还形成朴素的农村卫生预控机制;最后,在农村普及文化知识,改变农村文化贫乏的状况,为之后各项农村工作的开展储备人力资源,还出现了早期的农村专业人才培训,积累了农村人才培训的经验。当然,也必须正确认识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一些历史局限。从已经获得的结论出发,本文进一步提出构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首先就是将制度设计系统化,完善制度设计,防止目标偏离;其次要注意政策的延续性;最后是强化政府责任,构建和谐互信的社会氛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承载着广大农村群众对生存和健康的期待,是建设更高层次的农村医疗保健体系,甚至是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的第一步。虽然面临重重困难,但在全面发展农村社会的大好机遇下,从已经取得的成果和积累的经验出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必将取得更大的辉煌。

岳西县革命委员会[10](1976)在《巩固和发展合作医疗》文中提出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推动下,自一九七○年九月起,全县办起了合作医疗。五年来,我们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动群众,积极培养赤脚医生队伍,认真贯彻自力更生,勤俭办医和“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斗争,反复实践,

二、沿着自力更生、勤俭办医的道路前进——坚持用中草药防治疾病巩固合作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沿着自力更生、勤俭办医的道路前进——坚持用中草药防治疾病巩固合作医疗(论文提纲范文)

(2)清以来的乡村医疗制度 ——从草泽铃医到赤脚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第三节 研究回顾
        一、 草泽铃医及乡村医疗制度的相关研究
        二、 关于赤脚医生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
        一、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二、 研究资料
    第五节 论文架构
第二章 清代的乡村医疗及其近代变革
    第一节 清前期的乡村医疗资源
    第二节 晚清卫生行政改革
    小结
第三章 保健员与民国时期乡村医疗建设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乡村卫生机制
    第二节 保健员与乡村医疗建设
        一、 培训保健员与合作医疗的起源
        二、 农村卫生实验区的卫生建设
        三、 边区政府的医药合作社及其医疗活动
    小结
第四章 1949 年后的农村医疗变革
    第一节 四项卫生方针与爱国卫生运动
        一、 反细菌战
        二、 爱国卫生运动
    第二节 1949 年后农村医疗市场结构的变化
    第三节 联合诊所、农业社保健站与合作医疗的发展
        一、 从医药合作社到联合诊所
        二、 从联合诊所到保健站
        三、 集体保健医疗或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
    第四节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第五节 乐园公社合作医疗的典型
    小结
第五章 赤脚医生政策的实施及影响
    第一节 赤脚医生的兴起
    第二节 赤脚医生的选拔
        一、 赤脚医生的前身:从卫生保健员到“小医生”的选拔与培训
        二、 赤脚医生的选拔
    第三节 赤脚医生的培训
        一、 培训方法
        二、 培训内容
        三、 培训效果
    第四节 赤脚医生薪酬
        一、 赤脚医生报酬的构成与分配
        二、 赤脚医生报酬的变动
    第五节 赤脚医生的职责
    第六节 赤脚医生的医疗方式
        一、 “团结中西医”的卫生方针
        二、 充分发挥“一根针、一把草”的作用
        三、 “三土上马”、“四自创业”
        四、 西医疗法与新医疗法
        五、 后合作医疗时期赤脚医生医疗方式的转变
    第七节 赤脚医生时期的医病关系
        一、 传统医病关系向现代医病关系的转变
        二、 赤脚医生时期医病关系
    小结
第六章 合作医疗:赤脚医生的主要任务
    第一节 合作医疗的目标及任务
        一、 1949 年至 1956 年过渡时期的卫生目标——消灭烈性传染病
        二、 1957 年至 1965 年的卫生目标:“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
        三、 1965 年至 1976 年的卫生目标——实现卫生革命
    第二节 合作医疗的筹资
        一、 早期合作医疗的经费筹集
        二、 1969 年以后的合作医疗筹资
    第三节 合作医疗的管理
    第四节 合作医疗的发展
        一、 山东省合作医疗的发展概况
        二、 山东省合作医疗快速发展的个案分析
        三、 1977 年到 1985 年合作医疗的衰落
        四、 合作医疗制度化失败的原因
    小结
第七章 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制度的成效探析
    第一节 两种传统观点:瑕不掩瑜与微不足道
    第二节 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的实际效果
        一、 实际医疗效果
        二、 卫生成就与合作医疗的关系
    第三节 社会政治效应
        一、 从“毛主席派来的好医生”到“合作医疗好”
        二、 合作医疗所蕴含的价值和目标
    小结
第八章 赤脚医生制度的尾声与合作医疗的再兴起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的逆转
    第二节 合作医疗的再兴起
结语 政治化、制度化、廉价化的医疗资源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3)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选题的意义
    1.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及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1.3.1 人民公社问题的相关研究
        1.3.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的相关研究
        1.3.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关研究
    1.4 相关概念阐释
        1.4.1 公社、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时期
        1.4.2 服务、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主要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主要框架
    1.6 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6.1 重点
        1.6.2 难点
        1.6.3 创新点
第二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
    2.1 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2.2 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设计
        2.2.1 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
        2.2.2 农村公社理论
    2.3 苏联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2.3.1 列宁的农业公社理论、合作社理论
        2.3.2 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理论
    2.4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民本、大同、均平思想
        2.4.1 民本思想
        2.4.2 大同思想
        2.4.3 均平思想
第三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历史溯源及其主要内容
    3.1 封建王权时代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1.1 建设农田水利
        3.1.2 修筑道路、桥梁和渡口
        3.1.3 救灾备荒,扶贫济困,养老抚幼
    3.2 民国时期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2.1 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2.2 国民政府农村合作运动中的基本公共服务
        3.2.3 中国共产党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中的基本公共服务
    3.3 互助合作运动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3.1 农田水利建设的逐步展开
        3.3.2 农村文化教育体系的逐步形成
        3.3.3 农村合作医疗的萌芽
        3.3.4 由自我保障向集体保障的转变
    3.4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时代背景
        3.4.1 社会主义国家赶超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浪潮
        3.4.2 农业的"大跃进"运动
    3.5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
    4.1 治理江河湖海,大兴水利工程
        4.1.1 治理江河,开沟挖渠
        4.1.2 开挖机井,发展机电排灌
        4.1.3 加固堤防,发展小型水利
    4.2 改良土壤,治理水土流失
        4.2.1 治理盐碱地
        4.2.2 排涝减渍
        4.2.3 治理水土流失
    4.3 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业化、化学化和电力化
        4.3.1 开展农业机械化运动
        4.3.2 兴办农村工业
        4.3.3 扩大化肥、农药生产,发展农村小水电站
    4.4 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供农业科技和气象服务
        4.4.1 发展农业技术研究
        4.4.2 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4.4.3 开展农业气象服务
    4.5 修筑农村公路,发展邮电事业
        4.5.1 修筑农村公路
        4.5.2 发展邮电事业
    4.6 对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总体评价
        4.6.1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积极作用
        4.6.2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局限
第五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
    5.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
        5.1.1 农村文化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5.1.2 农村文化教育的停滞与破坏
        5.1.3 农村文化教育新局面的开始
    5.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础教育
        5.2.1 农村基础教育的统一体系
        5.2.2 农村基础教育的实施
        5.2.3 农村基础教育中的民办教师
    5.3 农村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
        5.3.1 农村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体系
        5.3.2 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5.3.3 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
    5.4 农村职业教育
        5.4.1 农业中学的创办与发展
        5.4.2 半工(农)半读职业学校的创办
        5.4.3 职业中学的恢复和发展
    5.5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总体评价
        5.5.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积极作用
        5.5.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局限
第六章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合作医疗
    6.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沿革
        6.1.1 农村合作医疗的探索
        6.1.2 合作医疗制度的普及
        6.1.3 合作医疗制度的式微
    6.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
        6.2.1 农村合作医疗的三级组织体系
        6.2.2 医疗队伍的建设与形成
        6.2.3 赤脚医生的出现与成长
    6.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服务内容
        6.3.1 开展卫生宣传和爱国卫生运动
        6.3.2 实施医疗救治和预防接种
        6.3.3 坚持"三土"、"四自",发展中医中药事业
        6.3.4 开展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
    6.4 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评价
        6.4.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作用
        6.4.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局限
第七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
    7.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沿革
        7.1.1 以集体保障为主、国家保障为辅的农村社会保障
        7.1.2 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村社会保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7.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方式
        7.2.1 农村社会优抚
        7.2.2 灾荒赈济
        7.2.3 农村社会贫困救助
        7.2.4 "五保户"供养
        7.2.5 麻风病人救治
        7.2.6 回乡的精简退职职工救济
        7.2.7 下乡知识青年安置
    7.3 对人民公社时期社会保障的总体评价
        7.3.1 人民公社时期社会保障的积极作用
        7.3.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局限
第八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意义与作用、局限性及其对当代启示
    8.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
        8.1.1 供给主体的多元性
        8.1.2 供给决策的单向性
        8.1.3 服务内容的广泛性
        8.1.4 筹资渠道的多重性
        8.1.5 供给方式的计划性和强制性
        8.1.6 价值理念的均等性
    8.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意义与作用
        8.2.1 马克思主义农村公社思想的实践、丰富和发展
        8.2.2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次有益尝试
        8.2.3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支持"工业优先"战略的实施
        8.2.4 满足了农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8.2.5 化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
        8.2.6 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营造了良好社会风气
    8.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缺陷和不足及其原因
        8.3.1 城乡失调严重,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低
        8.3.2 各地之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
        8.3.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缺乏长期稳定的发展过程,具有浓厚的运动色彩
        8.3.4 缺乏农民的需求表达机制,供给脱离了农民的实际需要
        8.3.5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
    8.4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8.4.1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着眼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8.4.2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8.4.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确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供给主体
        8.4.4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形成便捷高效的运行机制
        8.4.5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完善需要一个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4)北京医疗队在甘肃的活动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选题的研究方法
    四、选题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北京医疗队赴甘概述
    第一节 “六二六”指示发出的背景
    第二节 北京医疗队来甘缘由
第二章 北京医疗队在甘肃的工作实践
    第一节 直接从事疾病防治和卫生事业建设
    第二节 协助政府完善地方医疗体系
第三章 北京医疗队在甘肃巡回医疗的特点
    第一节 改善高寒偏远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条件
    第二节 坚持走“中西医结合道路”
    第三节 热情支持“社会主义新生事物”
第四章 北京医疗队对甘肃医疗卫生事业的影响
    第一节 促进甘肃省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第二节 促进甘肃省人民群众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陕西赤脚医生与乡村医疗研究(1965-198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赤脚医生”概念界定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五、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六、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
        (一) 预期研究成果
        (二) 论文创新点
        (三) 不足之处
第一章 陕西赤脚医生产生背景及发展历程
    一、建国初,陕西社会状况及医疗卫生情况
    二、中央政策对赤脚医生产生和发展的作用
    三、陕西赤脚医生的产生、发展与衰落
        (一) 六十年代末,响应国家号召陕西赤脚医生群体的出现
        (二) 七十年代,陕西各地抢抓培训促生赤脚医生的快速发展
        (三) 八十年代,赤脚医生的衰落与消失
第二章 陕西赤脚医生的队伍建设及与不同群体、组织的关系
    一、陕西赤脚医生的队伍建设
        (一) 陕西赤脚医生的来源及存在的问题
        (二) 陕西赤脚医生的培训
        (三) 陕西赤脚医生的政治思想教育
        (四) 陕西赤脚医生的待遇及收费
    二、陕西赤脚医生与不同群体、组织间的关系
        (一) 陕西赤脚医生与公社卫生院医生之间的关系
        (二) 陕西赤脚医生与大队领导的关系
        (三) 陕西赤脚医生与当地群众的关系
第三章 陕西赤脚医生的影响与意义
    一、对陕西农村发展的影响
        (一) 解决农民吃药推动农业生产
        (二) 改善地方环境防病治病
    二、对中医药发展的影响
    三、对国家政策在地方施行的影响
    四、对当今农村卫生医疗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对象及理论方法
第一章 传统医疗与乡村社会
    第一节 中国传统医疗场域诸题
    第二节 山西医疗场域的近代因素
    第三节 卫生防疫与近代山西医疗
第二章 革命深进与医疗型变
    第一节 空间融入:医政机构直接驻地乡村
    第二节 资源登册:在地资源的调鉴与整合
    第三节 关注苦痛:疾疫、伤亡与情感政治
第三章 集体生产与集体保健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
    第二节 全国首家联合保健站成立
    第三节 集体医疗体系的全面构建
第四章 医疗系统的全面改造
    第一节 医学技艺的习得
    第二节 行医方式的改变
    第三节 医药空间的改塑
第五章 医学转型与政治建构
    第一节 结合与冲突:中西医学
    第二节 “祖国医学”的历史意涵
    第三节 “新医学”与后殖民抵抗
第六章 医疗卫生与国家想象
    第一节 卫生动员的策略与机制
    第二节 米山医疗的典型化之路
    第三节 新中国典型治理的机制特征
第七章 透过医疗场域看乡村社会
    第一节 医疗场变的多面效应
    第二节 场域更变与合作医疗的终结
    第三节 乡村社会的适应与变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我国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其现实意义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1. 国外有关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状况综述
        2. 国内有关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研究
        3. 国内有关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研究
    (四) 先行研究的局限与本文的创新之处
    (五) 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
        1. 写作思路
        2. 研究方法
一、理论背景介绍
    (一) 行动舞台框架
    (二) 机制设计理论
二、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析
    (一) 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历史进程简述
    (二) 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因素分析
        1. 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因素拆解
        2. 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因素溯源
    (三) 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局限
        1. 医疗卫生保障能力有限
        2. 运动式政策风格,无法将制度真正固定下来
        3. 过分依赖集体经济组织与制度,缺乏更深的社会基础
三、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启示与建议
    (一) 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带给我们的启示
        1. 政策必须具有系统性和延续性
        2. 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与积极引导
        3. 必须得到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与参与
    (二) 关于构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几点思考
        1. 强化制度设计,防止结果偏离目标
        2. 强化政府责任是关键
        3. 构建和谐互信的社会氛围是减少政策推行阻力的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沿着自力更生、勤俭办医的道路前进——坚持用中草药防治疾病巩固合作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从《人民日报》看中医药领域群众卫生运动——以“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核心的述论[J]. 章林,梁尚华. 中医药文化, 2020(06)
  • [2]清以来的乡村医疗制度 ——从草泽铃医到赤脚医生[D]. 许三春. 南开大学, 2012(07)
  • [3]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D]. 易新涛. 武汉大学, 2009(05)
  • [4]北京医疗队在甘肃的活动与影响[D]. 刘海花. 西北民族大学, 2019(02)
  • [5]沿着自力更生、勤俭办医的道路前进——坚持用中草药防治疾病巩固合作医疗[J]. 江苏省仪征县马集公社金桥大队党支部. 中草药通讯, 1973(05)
  • [6]陕西赤脚医生与乡村医疗研究(1965-1985)[D]. 李娟. 西北大学, 2016(04)
  • [7]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D]. 李全平. 山西大学, 2020(03)
  • [8]沿着自力更生、勤俭办医的道路继续前进[J]. 仪征县马集公社金桥大队党支部. 江苏医药, 1976(05)
  • [9]我国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其现实意义探析[D]. 潘银翠. 西南政法大学, 2008(04)
  • [10]巩固和发展合作医疗[J]. 岳西县革命委员会. 安医学报, 1976(01)

标签:;  ;  ;  ;  ;  

沿着自力更生、勤俭办医之路前进——坚持用中草药防治疾病,巩固合作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