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住宅楼公共设施也应注意防火(论文文献综述)
赖震洲[1](2021)在《基于光热环境优化的中庭玻璃采光顶与遮阳整合设计研究 ——以山东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健康建筑和节能减排政策的大力推行,人们对建筑室内热舒适、光环境和建筑能耗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大量公共建筑中,常采用玻璃采光顶作为中庭屋顶的构造形式。然而,玻璃采光顶在增加室内天然采光的同时会对夏季中庭热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如果通过设置遮阳可有效降低室内温度,但遮阳过度则会造成冬季中庭热舒适下降和中庭天然采光不足。因此,如何使玻璃采光顶与遮阳的整合设计在满足采光照度的基础上改善室内热舒适和建筑能耗是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首先以寒冷地区玻璃采光顶中庭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玻璃采光顶中庭建筑案例的调研和现场实测,对现有玻璃采光顶中庭进行样本统计及分析,并发现其普遍存在中庭室内环境舒适度不佳、部分存在安全隐患,以及采光顶与遮阳缺乏一体化设计等问题,总结分析以上问题可以为进一步研究玻璃采光顶与遮阳整合设计策略提供依据。其次,分析探讨玻璃采光顶与遮阳整合设计的影响因素,从三个方面提出了玻璃采光顶与遮阳的整合设计策略,包括中庭玻璃采光顶与遮阳的造型整合设计策略、构件材质整合设计策略和构造技术整合设计策略等,并通过引入大量实例进行论证与分析,系统总结了玻璃采光顶与遮阳的整合设计方法。第三,基于Design Builder和Ecotect模拟软件,建立了平顶、单坡、双坡、四坡、锯齿形5类不同造型的基准模型,通过对造型因素、材质因素和控制方式等整合设计因素分别进行单一变量和多变量组合方案的光热环境模拟分析,研究讨论不同造型下的玻璃采光顶与遮阳整合设计对中庭光热环境的影响,并结合全生命周期对其进行经济性分析,提出了适宜的整合优化设计方案以供参考。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合所参与的山东省某玻璃采光顶中庭设计实践,通过对其围护结构、光热环境进行调研分析以及现场实测,从造型、材质和控制设定三个方面总结提出了适用于该中庭的玻璃采光顶与遮阳整合设计策略。并运用模拟软件对设计方案进行了室内光热环境性能模拟计算以及投资收益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山东省某建筑中庭玻璃采光顶与遮阳整合设计实践,实现了中庭空间在满足光环境要求的同时,可改善室内热舒适环境。因此,该研究成果可对推动玻璃采光顶和遮阳整合设计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
李波[2](2020)在《LH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指出
姬聪[3](2017)在《新建筑防火规范背景下的高层住宅建筑交通核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于自身舒适度和安全性的重视程度日趋加强。从1974年发布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TJ16-74(建委、公安部、燃化部)到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增加的规范修订内容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的不断变化密不可分,新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变化对现在我们设计的住宅建筑,特别是公共交通空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了适应新的规范对高层住宅交通空间设计产生的一系列变化,现通过对过往住宅建筑进行研究借鉴,结合新的消防规范的实施,从人性化的角度着手,把安全性、舒适性作为重中之重,并且把新消防规范与原有规范2的矛盾之处进行对比,并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提出满足新消防规范下适宜的产品。本研究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把调研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把真实的案例进行归类,对内部交通空间进行解析,对交通核中采用消防安全措施进行剖析,对交通核中包含的垂直方向交通、水平方向交通进行详述。对调研以及设计中特定的产品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提炼形成标准化的模块,以期总结的成果对高层住宅内部交通核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牛微[4](2016)在《遮阳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策略与构造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阶段,针对建筑遮阳与建筑一体化的设计策略和构造技术研究工作较少,而不合理的遮阳设计手法和构造技术措施,不仅会影响建筑整体造型,也极易对室内舒适性造成负面影响。开展遮阳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策略和构造技术研究能够对建筑遮阳构造技术措施的产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生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通过查阅图籍资料阐述建筑遮阳的意义、历史演化、各种遮阳形式分类以及遮阳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的重要性,通过实地调研遮阳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的应用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随后针对建筑遮阳产业发展状况展开调研与分析,为遮阳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策略分析与构造技术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其次,分析探讨遮阳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的四大影响因素和三大设计原则,从四种不同角度入手,提出遮阳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方法,包括结合形体构成的遮阳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方法、结合材料表达的遮阳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方法以及结合结构构件的遮阳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方法等,通过引用大量实例进行论证与分析,系统阐述遮阳与建筑的一体化的设计策略。第三,探讨遮阳与建筑一体化的三大构造技术要点,针对门窗、墙体、屋面三大部位遮阳与建筑一体化的构造技术展开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并选取其中一种遮阳方式,展开相关细部设计软件模拟研究,为遮阳形式及相关技术的应用提供适宜的构造数据以供参考。最后,运用已得的研究成果,针对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东校区图书馆建筑展开遮阳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策略调研,归纳总结了建筑当中采纳的遮阳设计要点,进而展开门窗遮阳的应用现状调研和中庭物理环境的现状测试,提出门窗遮阳和采光顶遮阳的优化改进方案。本论文旨在通过以上研究,提出系统的遮阳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策略以及常见的遮阳与建筑一体化构造技术,为建筑师进行建筑遮阳设计与施工安装提供理论基础及设计依据,促进遮阳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的推广应用。
夏尚均[5](2014)在《浅析物业管理中的消防安全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居民小区物业管理与消防安全脱节现象。因此,有必要健全物业管理中消防安全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向娟[6](2014)在《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居住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问题是21世纪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高度重视老龄化社会问题,构建适合国情的养老体系,已经迫在眉睫。目前来看,居家养老,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本文的研究正是在大力推崇居家养老的养老政策下,对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进行基础研究,为今后的建筑设计更符合老年人特点的居住环境提供基础依据。本文以目前老年居住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环境、服务设施、空间组成,居住使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和生活行为特点,并研究其对居住空间设计上的需求。同时以国外关于老年居住空间优秀案例作为引子,整理和分析相关实例与优秀设计理念,由此引出接下来的国内老年住宅相关研究。然后对普通居家老人的住宅和老年公寓、养老院等具有社会福利形式的养老机构的居住空间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公寓与住宅上存在的问题及可以利用的地方,为后面的居住空间设计提供现实依据。之后围绕老年人居住空间这个核心部分,从室内空间、公共服务空间两方面探讨了适合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居住空间设计研究,总结了以老年人为核心的社交原则、安全私密原则、舒适便利原则、通用设计原则、情感设计原则以及无障碍设计原则六个适宜老年人居住空间的设计原则。最后,依据之前的研究内容,借鉴日本的组团式模式与细节设计,将组团式设计理念运用到室内设计空间,对现有居家模式下的老年住宅的居住空间进行改进措施。(1)子女与父母同住的“两代居”居住空间设计改造,主要在平面布局上对四种居住形式进行改造设计:完全同户型、邻居合住型、同居分住型、完全邻居型。(2)独居老人居住空间改造设计,从平面布局到天花布局以及开关插座布局进行方案改进措施,并对各个空间进行无障碍设计改造。
肖志武[7](2011)在《浅谈如何建立新型的社区消防管理体系》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发展较快,初步建立起了社区服务体制。与此同时,一些从政府和企业分离出去的社会职能,转由依托城市社区来承担,但社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消防自我管理水平并未得到及时发展。为此,大力强化社区消防
哈斯巴图[8](2011)在《结合新巴尔虎左旗实际浅谈如何加强社区消防工作》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发展较快,初步建立起了社区服务体制。就新左旗阿木古朗镇而言现有四个社区,社区职能初步形成,但消防工作依然很薄弱。社区仅有几人无能力承担消防宣传及检查等工作。为此,大力强化社区消防组织、消防设施、消防教育、防火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建立一种新型的社区消防网络管理、消防保障和服务体系,就成为一种必然要求。
刘博[9](2011)在《城市综合体的功能组织及其空间布局模式研究初探》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综合体开始大量出现在我国大城市中,这对于促进城市空间的复合利用,提高城市集约化水平和城市建设投资效率都具有重大意义,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城市综合体的设计过程中,如何将众多的城市功能集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聚集效应,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是一个需要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大量实地调研为基础,分为九章:第一、二章介绍城市综合体的概念及发展历史及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第三章对城市综合体中的各种功能进行分类和归纳,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并研究各功能的比例关系;第四章研究了影响城市综合体中各功能分布的主要因素;第五章分析各功能在城市综合体中的布局特点及其与其他功能的组合规律;第六章以前两章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归纳城市综合体各功能的组织模式和空间分布模式;第七章提出了城市综合体功能组织的评价参数和评价方法;第八章以工程实践验证前文研究内容;第九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和今后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袁振华[10](2011)在《基于城市社区养老模式下的小区老年公寓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重,一方面,当前城市养老设施存在供需不足、硬件设施不完善、无障碍设计缺乏、服务管理人员业务水平较低、费用过高等问题,使得现有的机构养老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能;另一方面,现有城市社区相关养老配套设施不完善、社区服务不发达、小区道路与标识等无障碍设计不足等问题给当前选择传统居家养老模式的城市居民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此外,现有住房适老化不足,很难满足老年人传统居家养老的空间使用需求。因此,如何解决城市居民养老居住问题成为一个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和有关城市居民养老居住环境调研的归纳和分析,并参考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报告,提出了社区养老作为传统居家养老模式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兼顾了传统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是解决城市居民养老居住问题的新途径的观点,并将小区老年公寓作为社区养老配套设施的重要补充。本文以重庆作为研究地域,对重庆市老年公寓与老年人居住使用现状展开实态调研,从老年人行为活动范围的角度出发,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相关经验,确定小区老年公寓设置规模及选址要求;通过对小区外部环境适老化调研,提出了其基本原则及规划设计要求;从满足老年人基本特征需求出发,提出小区老年公寓的设计原则和要点;通过分析总结老年公寓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了小区老年公寓公共活动空间设计和内部空间细节设计的要点;从老年人居住空间需求出发,结合本次老年公寓中老年人居住使用状况调研,得到小区老年公寓套型的类型与比例,并以此为基础,选择某住宅小区对分置型与合置型小区老年公寓设计进行示例,探讨了这两种类型的小区老年公寓套型组合设计。
二、住宅楼公共设施也应注意防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住宅楼公共设施也应注意防火(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光热环境优化的中庭玻璃采光顶与遮阳整合设计研究 ——以山东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庭玻璃采光顶的发展与应用 |
1.1.2 光热环境优化设计的必要性 |
1.1.3 玻璃采光顶与遮阳整合设计的必要性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中庭 |
1.3.2 玻璃采光顶 |
1.3.3 光热环境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第2章 玻璃采光顶和遮阳应用现状调研与分析 |
2.1 调研范围 |
2.2 现状调研 |
2.2.1 相关政策、标准、法规调研 |
2.2.2 问卷调查 |
2.2.3 案例调研 |
2.2.4 样本统计分析 |
2.2.5 实地测试 |
2.3 问题总结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庭玻璃采光顶与遮阳整合设计策略分析 |
3.1 中庭玻璃采光顶与遮阳整合设计影响因素 |
3.1.1 地域环境因素 |
3.1.2 艺术美学因素 |
3.1.3 节能及舒适性因素 |
3.1.4 结构安全因素 |
3.1.5 经济技术因素 |
3.2 中庭玻璃采光顶与遮阳的造型整合设计策略 |
3.2.1 匀质与阵列 |
3.2.2 平行与交错 |
3.2.3 渐变与突变 |
3.2.4 起伏与扁平 |
3.3 中庭玻璃采光顶与遮阳的材质整合设计策略 |
3.3.1 虚与实 |
3.3.2 特异与协调 |
3.3.3 轻巧与沉稳 |
3.4 中庭玻璃采光顶与遮阳的构造整合设计策略 |
3.4.1 固定与可变 |
3.4.2 凸出与消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光热分析的中庭玻璃采光顶与遮阳优化设计 |
4.1 性能模拟工作平台构建及分析流程 |
4.1.1 性能模拟工作平台构建 |
4.1.2 基准模型建立 |
4.1.3 相关基础条件设定 |
4.1.4 光热环境优化设计分析流程 |
4.2 基于单一变量模拟的玻璃采光顶与遮阳分析 |
4.2.1 基于造型因素的光热模拟分析 |
4.2.2 基于材质因素的光热模拟分析 |
4.2.3 基于控制设定因素的光热模拟分析 |
4.2.4 单一变量敏感性分析 |
4.3 基于多变量模拟的玻璃采光顶与遮阳分析 |
4.3.1 多变量组合方案 |
4.3.2 多变量组合方案光热效果分析 |
4.4 基于多变量分析的优化设计 |
4.5 经济性分析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光热环境优化的采光顶与遮阳整合设计实践——以山东某高校办公建筑为例 |
5.1 项目概况 |
5.2 现场调研与实测 |
5.2.1 围护结构现状调研 |
5.2.2 采光中庭光热环境实测与分析 |
5.3 中庭玻璃采光顶与遮阳优化设计 |
5.3.1 设计目标 |
5.3.2 方案优化设计 |
5.4 中庭玻璃采光顶光热环境模拟分析 |
5.4.1 分析模型建立 |
5.4.2 中庭室内温度模拟 |
5.4.3 中庭采暖制冷能耗模拟 |
5.4.4 中庭照明能耗模拟 |
5.4.5 中庭采光均匀度分析 |
5.4.6 方案经济性分析 |
5.5 优化设计前后实测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研案例基本信息表 |
附录2 中庭空间物理环境舒适度调研问卷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其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3)新建筑防火规范背景下的高层住宅建筑交通核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标与范围 |
1.2.1 相关概念 |
1.2.2 高层住宅交通核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 |
1.3.2 国内研究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内容和框架 |
2.原有规范下高层住宅交通核的形式与存在问题 |
2.1 高层住宅的形式与内部公共交通空间的关系 |
2.1.1 公共交通系统在高层住宅建筑中的实例与常见形式的分析 |
2.1.2 探索性方案的提出 |
2.2 高层住宅的公共交通核设计 |
2.2.1 交通系统的内部空间的组成 |
2.2.2 影响公共交通系统布置的主要因素 |
2.2.3 经济性的评价 |
2.3 小结 |
3.高层住宅交通核的主要模式、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高层住宅交通核的主要模式和现状 |
3.1.1 板式高层住宅交通核模式 |
3.1.2 塔式高层住宅交通核模式 |
3.2 亟待解决的问题 |
3.3 小结 |
4.在新消防规范条件下的设计思考 |
4.1 在新的消防规范出台后,我国现阶段高层住宅交通核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
4.1.1 从高层住宅发展的外因来看 |
4.1.2 从高层住宅发展的内因来看 |
4.2 公共交通系统的防火疏散问题 |
4.2.1 安全疏散 |
4.2.2 安全疏散间距 |
4.2.3 高层住宅消防系统 |
4.3 在新规范条件下的设计思考 |
4.4 小结 |
5.高层住宅交通核标准模块化研究 |
5.1 高层住宅交通核的范围 |
5.2 从调研以及新消规的分析看,以两个产品为例对高层交通核标准化进行研究 |
5.2.1 以一个 27m~54m的一梯三户高层交通核为例,进行标准化研究 |
5.2.2 以一个大于 54m的两梯四户高层交通核为例,进行标准化研究 |
5.2.3 通过以上案例对标准化的总结 |
5.3 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语 |
6.2 关于未来高层住宅建筑公共交通空间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录一 硕士研究生学些阶段发表论文 |
(4)遮阳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策略与构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遮阳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应用现状调研 |
2.1 建筑遮阳概述 |
2.1.1 建筑遮阳的历史演化 |
2.1.2 建筑遮阳类型调研 |
2.2 遮阳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现状调研 |
2.2.1 调研方法及遮阳设计要求 |
2.2.2 调研结果及分析 |
2.3 建筑遮阳产业发展状况调研 |
2.3.1 遮阳产业发展历程 |
2.3.2 遮阳产品生产企业调研 |
2.3.3 建筑遮阳相关标准调研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遮阳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策略分析 |
3.1 遮阳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概要 |
3.1.1 遮阳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的影响因素 |
3.1.2 遮阳与建筑一体化的设计原则 |
3.2 结合形体构成的遮阳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方法 |
3.2.1 出挑与消减 |
3.2.2 错位与扭转 |
3.2.3 突变与随机 |
3.2.4 层叠与透视 |
3.3 结合材料表达的遮阳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方法 |
3.3.1 色彩 |
3.3.2 质感 |
3.3.3 透明度 |
3.4 结合几何元素的遮阳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方法 |
3.4.1 点元素 |
3.4.2 线元素 |
3.4.3 面元素 |
3.4.4 体元素 |
3.5 结合结构构件的遮阳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方法 |
3.5.1 遮阳面板的实与虚 |
3.5.2 支撑骨架的突与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遮阳与建筑一体化构造技术分析 |
4.1 遮阳与建筑一体化构造技术设计原则 |
4.1.1 功能性 |
4.1.2 安全性 |
4.1.3 装饰性 |
4.1.4 经济性 |
4.2 遮阳与建筑一体化构造技术要点 |
4.2.1 材料性能 |
4.2.2 结构连接 |
4.2.3 施工安装 |
4.3 门窗遮阳与建筑一体化构造技术 |
4.3.1 构件遮阳 |
4.3.2 百叶遮阳 |
4.3.3 卷帘遮阳 |
4.3.4 一体化窗遮阳 |
4.3.5 太阳能遮阳 |
4.4 墙体遮阳与建筑一体化构造技术 |
4.4.1 双层玻璃幕墙遮阳 |
4.4.2 绿化墙体遮阳 |
4.4.3 附加墙体遮阳 |
4.5 采光顶遮阳与建筑一体化构造技术 |
4.5.1 电动天棚帘遮阳 |
4.5.2 电动天棚百叶遮阳 |
4.6 基于模拟分析的遮阳构造优化设计策略 |
4.6.1 门窗百叶遮阳构造参数优化分析 |
4.6.2 附加墙体遮阳构造参数优化分析 |
4.6.3 采光顶百叶遮阳构造参数优化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遮阳与建筑一体化案例优化设计研究 |
5.1 工程概况 |
5.2 遮阳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分析与优化 |
5.2.1 门窗遮阳与建筑一体化 |
5.2.2 采光顶遮阳与建筑一体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与创新之处 |
6.2 存在的不足和后续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5)浅析物业管理中的消防安全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1 居民小区建设缺乏整体消防规划 |
1.2 消防宣传力度不够, 居民安全意识淡薄 |
1.3 消防通道不畅, 消防设施维护保养不到位 |
1.4 物业单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意识不强 |
2 加强管理的对策 |
2.1 健全组织网络, 夯实建设基础 |
2.2 加大沟通协调力度, 构筑群防群消新格局 |
2.3 开展消防宣传, 增强安全意识 |
(6)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居住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1 老年人的划分 |
1.1.2 养老模式的概念 |
1.1.3 老年人居住空间 |
1.2 研究背景 |
1.2.1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
1.2.2 我国养老设施现状与需求 |
1.2.3 我国的家庭结构及观念 |
1.3 课题的提出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1.5.1 国外老年人居住空间研究现状 |
1.5.2 国内老年居住空间研究现状 |
1.6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图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方法 |
1.6.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7 本章小结 |
2 老年人的基本特征及需求 |
2.1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需求 |
2.2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需求 |
2.3 老年人的行为特征需求 |
2.3.1 对老年人进行分组 |
2.3.2 自理老人的生活行为分析 |
2.3.3 介助老人的生活行为分析 |
2.3.4 介护老人的生活行为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国外老年人住宅案例分析 |
3.1 日本组团式空间构成模式 |
3.1.1 养老公寓设施概况 |
3.1.2 空间构成模式 |
3.1.3 单元空间特征 |
3.1.4 居住空间色彩与材质 |
3.1.5 居住空间细节设计 |
3.2 日本居家养老模式 |
3.2.1 老年人卧室空间 |
3.2.2 卫生间无障碍设计 |
3.2.3 细部设计 |
3.2.4 智能化处理 |
3.3 美国老年人居住模式 |
3.3.1 美国老年社区 |
3.3.2 美国独立老年住宅 |
3.3.3 美国老年公寓 |
3.4 本章小结 |
4 国内老年人住宅现状分析 |
4.1 调研方法与内容 |
4.2 调研对象概况 |
4.2.1 实态调查一:居家养老的普通老人住宅居室 |
4.2.2 实态调查二:北京太阳城老年公寓 |
4.2.3 实态调查三:上海亲和源老年公寓 |
4.2.4 实态调查四:长沙市寿星公寓 |
4.2.5 实态调查五:长沙市雨花区福利院 |
4.3 老年人居住使用现状调研 |
4.3.1 老年人居住使用状况 |
4.3.2 现有老年居住空间存在的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5 适合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居住空间设计研究 |
5.1 老年人居住空间对于室内空间的基本需求 |
5.1.1 视觉环境 |
5.1.2 触觉环境 |
5.1.3 听觉环境 |
5.1.4 无障碍环境 |
5.1.5 智能化环境 |
5.2 老年人居住空间公共服务环境的需求 |
5.2.1 日常护理的介入 |
5.2.2 社区配套设施 |
5.3 适宜老年人居住空间的设计原则 |
5.3.1 以老年人为核心的社交原则 |
5.3.2 安全私密的原则 |
5.3.3 舒适便利的原则 |
5.3.4 通用设计的原则 |
5.3.5 情感设计原则 |
5.3.6 无障碍设计原则 |
5.4 本章小结 |
6 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居住空间设计实践 |
6.1 老年人居住单元内各空间关系分析 |
6.2 “两代居”居住空间设计改造 |
6.2.1 完全同户型 |
6.2.2 邻居合住型 |
6.2.3 同居分住型 |
6.2.4 完全邻居型 |
6.3 独居老人居住空间改造设计 |
6.3.1 长沙市望月湖小区老人住宅户型分析 |
6.3.2 独居老人居住空间改造设计原则 |
6.3.3 两室两厅居住空间改造案例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不足 |
7.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论文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本文相关调查问卷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9)城市综合体的功能组织及其空间布局模式研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背景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及资料研究 |
1.4.2 实地考察及调研 |
1.4.3 统计与归纳 |
1.4.4 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实现的创新 |
1.6.1 扩展了城市综合体功能的含义 |
1.6.2 学科交叉与相互借鉴 |
1.6.3 计量分析 |
2. 城市综合体概述及研究范围界定 |
2.1 城市综合体的特征及概念 |
2.1.1 功能复合性特征 |
2.1.2 城市性特征 |
2.1.3 小结 |
2.2 城市综合体的发展背景概要 |
2.2.1 城市混合功能的回归 |
2.2.2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2.2.3 世界范围的经济繁荣和第三产业崛起 |
2.2.4 小结 |
2.3 城市综合体的意义 |
2.4 城市综合体研究案例的选择 |
2.4.1 城市规模 |
2.4.2 经济水平 |
2.4.3 主体功能 |
3. 城市综合体的功能组合 |
3.1 城市综合体的功能子系统 |
3.1.1 商业子系统 |
3.1.2 餐饮休闲娱乐休闲子系统 |
3.1.3 办公子系统 |
3.1.4 旅馆子系统 |
3.1.5 居住子系统 |
3.1.6 会议展览子系统 |
3.1.7 文化功能子系统 |
3.1.8 停车设施子系统 |
3.1.9 公共交通设施子系统 |
3.1.10 公共活动子系统 |
3.1.11 后勤服务功能子系统 |
3.1.12 其他 |
3.1.13 小结 |
3.2 城市综合体功能子系统的组合 |
3.2.1 城市综合体功能组合的基本情况 |
3.2.2 影响城市综合体功能组合的因素 |
3.3 城市综合体的功能配比 |
3.3.1 城市综合体各功能子系统的配比 |
3.3.2 城市综合体的功能组成类型 |
4. 城市综合体各功能区位分布的影响因素 |
4.1 各功能的外向度和租金水平 |
4.1.1 从经营特点和使用者行为心理角度的分析 |
4.1.2 案例调研统计分析 |
4.1.3 小结 |
4.2 各功能之间的联系紧密度 |
4.2.1 各功能之间的行为共生分析 |
4.2.2 案例调研统计分析 |
4.2.3 小结 |
4.3 其他影响因素 |
4.3.1 社会背景 |
4.3.2 主体功能 |
4.3.3 微观城市条件 |
5. 城市综合体各功能子系统的布局与组合规律 |
5.1 商业子系统 |
5.1.1 便利性商业 |
5.1.2 比较类零售与餐饮休闲娱乐 |
5.2 办公子系统、旅馆子系统和居住子系统 |
5.2.1 概述 |
5.2.2 布局 |
5.2.3 组合 |
5.3 公共活动子系统 |
5.3.1 概述 |
5.3.2 外向公共空间 |
5.3.3 内向公共空间 |
5.4 其他功能子系统 |
5.4.1 文化设施子系统 |
5.4.2 会议展览子系统 |
5.4.3 停车设施子系统 |
5.4.4 公共交通设施子系统 |
6. 城市综合体功能组织模式及其空间布局 |
6.1 城市综合体功能中枢的概念 |
6.2 城市综合体功能组织模式 |
6.2.1 无中枢模式 |
6.2.2 单中枢模式 |
6.2.3 双中枢模式 |
6.3 城市综合体功能布局的空间模式 |
6.3.1 概述 |
6.3.2 竖向叠加式 |
6.3.3 室内功能中心式 |
6.3.4 室外功能中心式 |
6.3.5 复合中心式 |
6.3.6 分散布局式 |
6.3.7 其他功能布局形式 |
6.3.8 组合式 |
6.3.9 城市综合体集群的功能布局 |
6.3.10 小结 |
7. 城市综合体各功能子系统布局组合的评价 |
7.1 评价指标 |
7.1.1 城市性特征的评价指标 |
7.1.2 综合性特征的评价指标 |
7.2 评价方法 |
7.2.1 城市度评价 |
7.2.2 网络化程度评价 |
7.2.3 联系强度合理性评价 |
7.2.4 外向度合理性评价 |
7.3 评价结果及分析 |
8. 城市综合体在项目中的应用——以某饭店改造为例 |
8.1 项目背景 |
8.2 项目概况 |
8.3 功能组织 |
8.3.1 各功能的空间布局 |
8.3.2 各功能子系统之间的联系 |
8.3.3 功能组织模式概括 |
8.3.4 功能组织评价 |
8.4 调整方案 |
8.4.1 方案调整概述 |
8.4.2 功能组织调整 |
8.4.3 调整方案功能组织评价 |
9 结语 |
9.1 总结 |
9.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9.2.1 关于城市综合体群的研究 |
9.2.2 关于城市综合体的“开发”和“形成” |
9.2.3 专门化的综合体 |
9.2.4 城市综合体功能的动态转化 |
9.3 本文的局限性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国内有关城市综合体功能研究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 |
附录Ⅱ 城市综合体案例调研名录 |
附录Ⅲ 城市综合体案例调研详表 |
附录Ⅳ 案例功能面积配比统计表 |
附录Ⅴ 调研案例各功能外向度统计数据报告 |
附录Ⅵ 调研案例各功能联系紧密程度统计表 |
附录Ⅶ 数据统计计算VB程序代码 |
(10)基于城市社区养老模式下的小区老年公寓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1 老年人的划分 |
1.1.2 社区养老的概念 |
1.1.3 小区老年公寓的定义 |
1.2 研究背景 |
1.2.1 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现状、特征和发展趋势 |
1.2.2 我国养老设施现状与需求 |
1.2.3 城市人口老龄化与社区养老需求 |
1.3 研究课题的提出 |
1.4 国内相关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4.3 国内外相关对比研究 |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框架 |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2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2 城市居民社区养老居住环境需求与发展趋势 |
2.1 我国城市居民社区养老居住环境现状 |
2.1.1 家庭结构与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变化 |
2.1.2 城市居民现有居住状况的变化 |
2.1.3 城市居民社区养老服务现状和问题 |
2.2 我国城市居民社区养老居住环境需求 |
2.2.1 城市居民社区养老环境适老化的问题 |
2.2.2 城市居民社区养老环境品质需求 |
2.2.3 城市居民养老模式的选择 |
2.2.4 小结 |
2.3 我国城市居民社区养老居住环境发展趋势 |
2.3.1 现有城市社区养老设施相关配套标准解读 |
2.3.2 小区老年公寓是社区养老配套设施的重要补充 |
2.4 本章小结 |
3 重庆市老年公寓与老年人居住使用现状调研 |
3.1 重庆市老龄化现状与养老设施概况 |
3.1.1 重庆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
3.1.2 重庆市养老设施概况 |
3.2 重庆市老年公寓现状调研与分析 |
3.2.1 调研项目与内容 |
3.2.2 调研对象概况 |
3.2.3 老年公寓调研设施现状汇总 |
3.2.4 老年人居住使用现状调研 |
3.2.5 调研结论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重庆市小区老年公寓设置规模与选址研究 |
4.1 重庆市小区老年公寓设置规模分析 |
4.1.1 小区老年公寓规模分析 |
4.1.2 小区老年公寓居住建筑面积设施规模 |
4.1.3 小区老年公寓公共配套设施设置规模 |
4.2 重庆市小区老年公寓选址要求 |
4.2.1 老年人的活动范围与层次 |
4.2.2 小区老年公寓设置类型 |
4.2.3 小区老年公寓选址要求 |
4.3 本章小结 |
5 小区老年公寓设计策略 |
5.1 小区老年人基本特征需求 |
5.1.1 小区老年人生理特征需求 |
5.1.2 小区老年人心理特征需求 |
5.1.3 小区老年人行为特征需求 |
5.2 小区外部环境适老化设计 |
5.2.1 小区外部环境适老化设计原则 |
5.2.2 小区外部环境适老化现状调查 |
5.2.3 小区外部环境适老化对规划设计的要求 |
5.3 小区老年公寓设计原则与要点 |
5.3.1 小区老年公寓设计原则 |
5.3.2 小区老年公寓设计要点 |
5.4 小区老年公寓功能组成与空间组织 |
5.4.1 小区老年公寓功能组成内容 |
5.4.2 小区老年公寓功能空间组织 |
5.5 小区老年公寓建筑内公共活动空间设计 |
5.5.1 小区老年公寓公共空间活动空间分类 |
5.5.2 小区老年公寓公共活动空间设计要点 |
5.6 小区老年公寓内部空间细部设计 |
5.6.1 小区老年公寓出入口及门厅设计 |
5.6.2 小区老年公寓垂直交通及走廊设计 |
5.6.3 小区老年公寓居住单元内部空间细部设计 |
5.7 小区老年公寓套型设计探讨 |
5.7.1 套型类型与比例 |
5.7.2 套型功能需求 |
5.7.3 基本套型分析 |
5.7.4 套型组合设计 |
5.8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论文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6.3 小区老年公寓发展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C 本文相关调查问卷 |
C1 城市居民养老居住环境问卷(针对35-50 岁人群 |
C2 重庆市养老机构现状问卷调查 |
C3 重庆市老年公寓老年人居住状况问卷调查 |
C4 重庆市渝中区养老机构调研现状汇总表 |
四、住宅楼公共设施也应注意防火(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光热环境优化的中庭玻璃采光顶与遮阳整合设计研究 ——以山东地区为例[D]. 赖震洲.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2]LH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李波. 青岛科技大学, 2020
- [3]新建筑防火规范背景下的高层住宅建筑交通核设计研究[D]. 姬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 [4]遮阳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策略与构造技术研究[D]. 牛微. 山东建筑大学, 2016(08)
- [5]浅析物业管理中的消防安全问题及对策[J]. 夏尚均. 中国西部科技, 2014(07)
- [6]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居住空间设计研究[D]. 向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04)
- [7]浅谈如何建立新型的社区消防管理体系[A]. 肖志武. 江西省宜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征文活动论文集, 2011
- [8]结合新巴尔虎左旗实际浅谈如何加强社区消防工作[J]. 哈斯巴图. 科技资讯, 2011(25)
- [9]城市综合体的功能组织及其空间布局模式研究初探[D]. 刘博.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2011(09)
- [10]基于城市社区养老模式下的小区老年公寓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D]. 袁振华. 重庆大学,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