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搞好集中采购,提高伙食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李岚涛[1](2015)在《X高校食堂伙食原材料质量管理改进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来,我国整体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每每出现瘦肉精、毒奶粉、地沟油等词汇时,都会触痛民众本就敏感的神经。作为高校食堂,不仅要承担伙食保障工作确保食品安全,更要肩负维护高校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任。俗话说:“社会稳定看高校,高校稳定看食堂”,食堂餐饮服务工作不仅保障着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更关系到全校教职员工及学生的切身利益。高校食堂由于每日所使用的伙食原材料数量大、品种多,一旦伙食原材料质量管理工作出现疏忽、不规范、流于形式等问题,那么高校食堂所购入的伙食原材料极可能出现: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熟食亚硝酸盐超标、食材变质过期、缺斤短两等问题,此类问题的产生不但直接影响到食堂的正常经营,更加侵害了就餐者的身体健康和切身利益,因此,开展高校食堂伙食原材料质量管理改进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以X高校食堂伙食原材料质量管理改进研究为课题,对在伙食原材料质量管理过程中管理不规范,流程不完善等问题导致的顾客满意度低、意见投诉较多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国内外高校食堂在伙食原材料质量管理方面的文献研究,向就餐者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获取反馈信息,以及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伙食原材料质量管理影响因素进行权重计算和排序以确定优先改进项目等方式,提出高校食堂伙食原材料质量管理改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运用DMAIC流程优化模型对伙食原材料质量管理进行流程改进和优化。通过本研究,完善了X高校食堂内部质量管理,优化了伙食原材料供应链管理和采购验收流程,规范了质量管理操作标准,显着提高了顾客满意度,意见投诉数量明显减少,极大地降低了伙食原材料的退货次数,确保伙食原材料的安全卫生,同时也实现了采购成本的降低,维持了饭菜价格的稳定,维护校园和谐。
陈瑶[2](2011)在《对提高武警基层伙食管理水平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武警部队正规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部队及官兵对基层伙食管理的要求和标准也不断提高。针对当前基层中队伙食管理存在的多种问题,提出了如何严格落实制度、提升炊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完善监督机制等对策,并探讨了基层伙食管理的新模式。
崔芳菊,李振[3](2003)在《建设同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相匹配的餐饮服务体系——《北大餐饮改革五年纪录片》文字稿》文中研究指明北京大学餐饮中心是北京大学后勤服务实体,前身为北京大学伙食管理处,承担着全校近50000人的日常就餐的服务和管理工作。1997年以来,经历百年校庆,适逢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北京
董亮[4](2016)在《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正规化管理是部队建设永恒的主题,我军的建设史就是一部正规化管理史,是一部在传统基础上的发展创新史。在新形势下,习主席审时度势,战略性地提出“要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强军目标,并将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这一战略思想摆上新的历史高度,这对加强我军正规化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火箭军作为党中央、中央军委直接掌握的战略打击力量,地位作用突出、使命任务艰巨,对正规化管理提出了更为迫切要求和更为严格的标准。正规化管理似乎是军队管理学的专用词汇,军外研究成果中鲜有涉及,但与正规化管理理论相近的规范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理论,早已各成一脉并结出了丰硕的理论应用成果。我军对正规化管理的研究也同样硕果累累,无论是学术论文和研究专着的理论成果,还是集训研讨取得的制度成果,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新的水平。正规化管理不是单纯的行政管理,而是关乎部队建设方方面面,涉及全领域、全要素、全时域的“大管理”,其主要特点是高效有序、正规统一。要提升部队正规化管理水平,在贯彻落实好以条令条例为核心的各项军队法规制度的同时,还应总结推行有益的经验做法、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为此,有必要构建一个符合火箭军部队实际的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以在书面制度与行为执行之间搭建一座转化实现的桥梁。目前,大部分火箭军部队都各自量身定制了一套管理规范,但不同程度地存在内容不够全面、操作性不够强、合理性有所欠缺等问题,特别是相同类型部队之间没能形成统一标准,这也不符合正规化管理的“统一性”要求。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规范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理论要点,结合课题研究实践,总结提出构建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必须遵循合法性、可行性、先进性和针对性的原则,采取立足管理实践、人员广泛参与、坚持科学合理、突出重点内容、着眼适度开发、配套保障机制的方法,提出了在决策筹划、人员选配和策略选择等环节上的具体意见,以及在规范体系的施行与修订的具体步骤和注意要点。依据管理组织三层设计理论,构建了以战备、训练、工作、生活“四个秩序”为主体框架,涵盖火箭军部队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各方面建设的管理规范体系,并结合部队管理实际,提出了具体的规范内容。本文的研究成果已在部分火箭军部队得到推行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成效,该研究成果对火箭军机关、科研院校以及其他军种部队构建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也具有借鉴价值。
赵娜娜[5](2019)在《“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公共食堂是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伴生物和重要构成内容,是一种曾经轰轰烈烈地改变中国农民传统生活方式的“新生事物”。它从1958年夏的迅速兴起到1961年初的悄然解散,走过了近四载的曲折历程。本文以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典型区域之一——河南省新乡专区武陟县作为特定的考察区域,梳理出河南省武陟县“大跃进”时期农村公共食堂的建立、巩固、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考察19581961年间武陟县公共食堂兴起的背景、政策调整、强行恢复、艰难维持以及最终解散的过程,力求对三年困难时期武陟县公共食堂做出客观的历史评价。河南省是开展公共食堂最早的省份,武陟县又是河南省兴办公共食堂最早的县之一。本文根据武陟县档案馆保存的大量原始资料,包括当时保存下来的会议记录、调查报告、工作汇报、运动总结等资料,概述了该县县委主导的农村公共食堂兴衰的大致过程。通过这些档案中的大量细节,可以揭示县委、公社干部和大、小队干部、普通社员对公共食堂各自不同的立场以及彼此的互动,探讨各阶层的态度对农村公共食堂兴起、调整、解散所起的作用。这些档案资料,证明了中央、省委、地委宏观政策在地方贯彻的权威性和延续性,以及公共食堂在基层实践具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农村公共食堂是一件新生事物,要改变全县群众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饮食习惯,取消私有小灶,集中到大食堂集体就餐,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触及社员生活的方方面面。1958年7月,中共武陟县委在新乡地委的要求下开始筹备公共食堂,县委要求各乡镇上报创办大食堂(农忙食堂)的经验。接着,中共武陟县委树立詹店公社、城关公社两个典型,推广经验。8月23日,随着人民公社的成立,公共食堂在全县普及。11月初,县委采取一些措施对全县公共食堂进行了巩固提高。随着公共食堂的成立,全县也普及了供给制和集体福利事业。1959年初,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的弊病不断暴露出来。武陟县委对公共食堂进行了初步整顿,如实行“计划用粮、以人定量”;“允许社员在家吃饭”、自愿参加食堂;缩小食堂规模等。因为家庭副业是公共食堂的逻辑延伸,在初步整顿食堂的同时,县委还要求开展多种经营和副食品生产等措施来增加社员口粮。这些措施,使食堂初期的混乱局面有所改善。但是,公共食堂的整顿工作,因为庐山会议上的反右倾斗争而被迫停止下来。庐山会议后,武陟县再次出现大办公共食堂的高潮。公共食堂的强行恢复,“五风”盛行,加上反瞒产运动,给农村造成了很大破坏。1960年初,武陟县委对公共食堂进行再整顿。但这些措施不足以改善公共食堂的困难局面,全县普遍出现了浮肿病、人口外流、中毒事件、非正常死亡等严重的困难。县委不得不推行粮食增量法、代食品运动等措施维持公共食堂的运行。1961年初,中共武陟县委根据上级精神,在农村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了公共食堂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摸清了基层民众对公共食堂的真实态度,明白了停办食堂的好处,找到了食堂停伙的善后办法,在此基础上解散了全县的公共食堂。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是在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有领导、有步骤地分批分期散伙的,并且在食堂解散前和解散过程中甚至解散后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并非“一哄而散”。武陟县大办农村公共食堂浪费了大量粮食,挫伤了社员劳动积极性,剥夺了社员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恶化了干群关系,而且把社员置于非常恶劣的饮食环境中。公共食堂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的产物,它给武陟县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认真总结这一经验教训,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朱远来[6](2012)在《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和哈萨克族地区正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种变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和适应新生产生活方式的新的行为方式。这就需要教育充分发挥出文化功能,肩负起传播新观念、塑造培育现代化人的神圣责任、由此推动科技发展、经济振兴、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解决好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好教育发展问题。因为,发展民族教育是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素质,振兴民族经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大计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运用民族学、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生态学和历史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建构对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和分析的框架,通过对所选取的哈萨克族聚居地区有代表性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伊犁师范学院等所属不同办学类型和层次学校教育的田野调查,结合当前哈萨克族教育发展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实背景,借助历时与共时的比较,为正确制定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规划提供明确有针对性的实证依据,为当前哈萨克民族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最佳的教育选择和设计行之有效的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研究结论可为后继的研究以及教育政策的关怀提供一定的(文献)参考与咨询,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疆民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全文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相关研究的状况及动态、研究依据的主要理论与方法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在叙述新疆哈萨克族形成发展简史、经济社会及人口分布等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借助教育生态学理论,探讨了哈萨克族教育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教育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作用机制,从传统游牧经济及其生产生活方式、牧民定居及人口的国际迁移等方面对哈萨克族教育与其所依存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优化社会生态环境的思考和建议;第三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在借鉴教育人类学和教育生态学有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选取了哈萨克文化生态环境中宗教和民俗两个方面的内容,探讨分析了它们与哈萨克族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第四部分,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从新疆清末民初,盛世才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等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回顾了哈萨克族经堂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与现代学校教育形成发展的主要历程;第五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分别从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两个历史阶段回顾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重点就新时期以来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牧区教育以及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与分析;第六部分,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详细描述了新疆哈萨克地区一个哈萨克族作为主体民族的国家级贫困县-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过对该县“两基”达标和巩固提高工作情况、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以来学前教育,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反映出了当前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获得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建议;第七部分,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通过对所选取的全国唯一的以培养哈萨克族师资和各类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伊犁师范学院办学历史与现状的细致描述,结合当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实际,就伊犁师范学院如何实现弘扬与传承哈萨克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目标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针对新形势下新疆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促进学院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与建议;第八部分,结语。对照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哈萨克族现代教育自身发展中所具有的规律与特点,无一不与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当前新疆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过程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造成的哈萨克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经费投入不足,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够均衡,软硬件建设和发展不协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政府大力推行的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工程,适应了新时期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不断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规模办学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这对缩小民、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培养和增强各族师生的相互理解和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满足了广大农牧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高度认同与支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要抓好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的建设工作,把普及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作为新疆大力推进双语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作为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重镇的伊犁师范学院必须认真研判形势,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确立“地方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总体定位的基础上面向区内,为区域基础教育服务,做优做强传统教师教育专业,同时主动适应区域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管理服务现代化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抢抓机遇,着力推进学院从传统师范教育为主体向现代教师教育和非教师教育并重转型,并逐步向综合性大学方向迈进。学院要继续运用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服务于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要在传承与弘扬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汤水清[7](2005)在《上海粮食计划供应制度的建立(1953-1956)》文中指出上海的粮食计划供应是国家整体计划的一部分,国家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台直接导致了上海粮食计划供应制度的生成。但上海的粮食供应有它自己的历史,日伪统治时期的“户口米”和1940年代末期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食米配售,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计划供应”。这种“计划供应”的负面效应已经变成了上海城市的痛苦记忆,以致在以后实行计划供应时还能感觉到它的存在。解放初期上海实行的重点配售和发薪搭粮,则对稳定大局和发展合作社制度起过积极作用。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解放后的粮食供应得到了政府的充分保障,在统购统销前夕,全国粮食供应出现紧张的时候,上海的粮情仍比较稳定。上海粮食供应的历史与现实状况决定了它在建立粮食计划供应制度过程中的特殊性。 计划供应是粮食供应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为使这种变革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上海市建立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以粮食管理部门为主的粮食计划供应机构;并逐步形成了市、区、街道办事处和基层单位与里弄为主线,而以基层单位与里弄为主体的宣传动员体系。这为上海粮食计划供应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组织保证与舆论基础。 从步骤上看,上海粮食计划供应制度的建立与国家总体步骤大体一致,但又不尽相同。它经历了四个过程:首先是把全市的私营米店改造成为国营粮食公司的代销店,将其纳入到国家计划管理的轨道,从而为粮食计划供应创造前提条件;其次是定点供应,固定供应与消费的关系;再次是按户计划供应,以户为单位将家庭用粮固定下来;最后是以人定量供应,将用粮计划落实到个人。这四步既前后相继,又有所区别。但总的趋势是越到后面越复杂、越细致、越严格。尤其是定量供应,它将个人的口粮按照劳动差别、年龄大小进行分等定量,然后凭票证购粮,为此还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票证管理制度。定量供应办法的实施,表明上海粮食计划供应制度的最终确立。 上海粮食计划供应的每一步都在社会上产生了反响。但在不同的阶段,不同阶层、不同人员的反应都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既与各自的切身利益有关,也与城市的历史记忆相联,还与计划供应的动员方式、宣传效果、具体办法等等有着密切联系。总体上说,随着计划供应制度的逐步加强,人们的心理从最初的恐慌、不安到后来的认同,表现在市场上是从最初的抢购、囤积到后来的平静。 考察上海粮食计划供应制度的建立过程,可以得出两个方面的结论。从积极的方面看,粮食计划供应在产不应需、供不应求的状况下,保证了粮价、物价的平稳和社会的稳定;保证了居民低水平的粮食消费。从消极方面看,粮食计划供
于丽华[8](2019)在《基于供应链视角下的QD公司采购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购对于餐饮企业的食品安全、成本控制、经济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随着市场物价的上涨,原材料采购成本在餐饮企业成本中的比例逐步加大,如何有效地保障原材料采购质量、控制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应对采购风险,成为餐饮企业采购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QD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项目管理理论以及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在介绍QD公司采购供应链结构的基础上,对其供应链各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运用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对其采购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价和等级分类。同时,针对所得到的风险等级划分结果,提出了具体应对策略。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1)当前QD公司采购项目的风险主要包括:政策风险、计划风险、招标过程风险和供应商风险共计4大项,14个子项;(2)通过利用层级分析法对QD公司采购项目风险的评估可以看出,其中招标过程风险和供应商风险2大项及其对应的8个子项风险等级属于高风险或较高风险,需对其进行风险应对。(3)针对所发现的风险因素,本文对标书定制、过程控制、关键人员等8个子项风险进行了风险应对措施制定。(4)为了保证QD公司采购项目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本文从建立采购项目管理机制、创新采购项目运行机制、构建采购项目管理人才队伍三个方面构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总之,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于改进QD公司采购管理策略具有指导作用,同时也为食品类生产企业的采购管理工作的优化提供参考,使企业实现从传统采购管理模式向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模式的转换。
陈涛,刘源[9](2012)在《推行军人营养配餐 提高部队伙食质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关键阐述营养配餐的概念和推行部队营养配餐的意义。着重分析部队推行营养配餐所遇到营养配餐意识不强,对营养配餐理解不够深,营养配餐机制不够完善,部队炊管人员素质还不够高,器材设施跟不上等问题。首先采取更新官兵饮食理念,强化营养配餐意识,其次科学制定营养食谱,保证营养餐的质量,再次完善伙食管理机制,促进军营饮食文化发展,最后增强炊管人员素质,打造专业过硬队伍等方法加以解决。
蒋渊[10](2012)在《建国初期武汉蔬菜的产供销(1949-1961)》文中研究指明建国初期,武汉成为中南五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在将“消费城市”转变为“生产城市”口号的指导下,武汉郊区的蔬菜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本文的总体思路是:城市经济组成部分颇多,但学界对近代以来郊区经济与城市经济的联系方面关注不多,所仅见的部分成果也极零散片面。建国初期,武汉市区的蔬菜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加之郊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政府开始对郊区的蔬菜种植进行有组织地计划生产,通过产销结合的方式满足城市的消费需求,1959年郊区蔬菜生产的发展一方面是在“大跃进”的推动下实现的,但同时也是中共早已积累的“种菜备荒”经验的体现。与此相应,政府开始在城市对蔬菜销售系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推行蔬菜包销,但政府很快发现蔬菜难以统一计划分配,故于1956年开放自由市场;但蔬菜供销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未就此停止,反而随着政治运动的起伏而反复。但无论如何,城市蔬菜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日常供应为城市的社会整合和日常生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相关领域的研究情况。第二部分为正文部分,共分三章:第一章以蔬菜种植为主,分论政府政策、组织变迁和1950年代郊区蔬菜种植的一般情况,最后简要介绍城区的蔬菜种植情况;第二章论述城市的蔬菜供应,在简要介绍解放前的蔬菜供应形式后,对建国初期蔬菜供应所采取的合同制形式、蔬菜运输、供应网点的设置进行论述,然后分论蔬菜的调入调出和贮存加工;第三章论述了蔬菜市场的销售状况,首先介绍蔬菜市场销售形式的变迁,进而分析建国初期政府对蔬菜市场的行政和物价管理等内容。第三部分为结语部分。
二、搞好集中采购,提高伙食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搞好集中采购,提高伙食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X高校食堂伙食原材料质量管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路线 |
第2章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和方法 |
2.1 采购质量管理 |
2.1.1 采购质量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
2.1.2 采购质量管理的概念 |
2.1.3 采购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 |
2.1.4 采购质量保证体系 |
2.2 采购质量控制 |
2.2.1 采购质量控制的概念 |
2.2.2 采购质量控制的原则 |
2.2.3 采购质量控制的内容 |
2.3 质量管理改进的方法 |
2.3.1 六西格玛质量管理方法 |
2.3.2 DMAIC模型 |
2.3.3 层次分析法 |
第3章 X高校食堂伙食原材料质量管理现状及其分析 |
3.1 X高校基本情况 |
3.2 X高校食堂基本情况 |
3.3 X高校食堂原材料质量管理现状 |
3.3.1 伙食原材料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
3.3.2 伙食原材料质量前期管理 |
3.3.3 伙食原材料质量中后期管理 |
3.4 X高校食堂伙食原材料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4.1 质量管理观念意识淡化 |
3.4.2 质量管理机构不健全职能划分不明确 |
3.4.3 质量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相应不及时 |
3.4.4 质量管理缺乏全员参与 |
3.5 质量管理改进关键环节分析 |
第4章 X高校食堂伙食原材料质量管理改进方案设计 |
4.1 质量管理改进遵循的基本原则 |
4.2 质量管理改进方案的设计 |
4.2.1 质量管理机构架设 |
4.2.2 质量管理目标的设定 |
4.2.3 质量管理方法的引入 |
4.3 质量管理改进方案的实施 |
4.3.1 界定阶段 |
4.3.2 测量阶段 |
4.3.3 分析阶段 |
4.3.4 改善阶段 |
4.3.5 控制阶段 |
第5章 X高校食堂伙食原材料质量管理改进效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 |
1.2.1 火箭军部队 |
1.2.2 正规化管理 |
1.2.3 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 |
1.3 相关理论 |
1.3.1 我军主要领导人正规化管理思想 |
1.3.2 系统整合原理 |
1.3.3 规范行为理论 |
1.3.4 管理组织三层设计理论 |
1.4 国内外正规化管理有关研究综述 |
1.4.1 精细化管理 |
1.4.2 规范化管理 |
1.4.3 正规化管理 |
1.5 研究目标 |
1.5.1 揭示构建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1.5.2 揭示构建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的方法论 |
1.5.3 研究构建符合火箭军部队实际的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 |
1.6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6.1 研究方法 |
1.6.2 创新点 |
2 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状况与原因分析 |
2.1 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状况 |
2.1.1 取得的成绩 |
2.1.2 存在的问题 |
2.2 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2.2.1 对正规化管理理解不深 |
2.2.2 人治思想还未彻底扫清 |
2.2.3 存在军法化的认识误区 |
2.2.4 研究推动力度还不够大 |
2.2.5 配套保障机制还不完善 |
3 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的法规依据 |
3.1 我军管理法规体系 |
3.1.1 我军管理法规的纵向划分 |
3.1.2 我军管理法规的横向划分 |
3.2 我军条令条例 |
3.2.1 条令条例概念 |
3.2.2 我军条令条例发展历程 |
3.3 我军基层建设纲要 |
3.3.1 军队基层建设纲要的发展历史 |
3.3.2 新修订纲要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
4 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的构建思路 |
4.1 规范体系构建的指导原则 |
4.1.1 合法性 |
4.1.2 可行性 |
4.1.3 先进性 |
4.1.4 针对性 |
4.2 规范体系构建的方法路径 |
4.2.1 立足管理实践 |
4.2.2 人员广泛参与 |
4.2.3 坚持科学合理 |
4.2.4 突出重点内容 |
4.2.5 着眼适度开发 |
4.2.6 配套保障机制 |
4.3 规范体系构建的组织实施 |
4.3.1 研究工作的决策筹划 |
4.3.2 研究小组的人员选配 |
4.3.3 体系构建的模式选择 |
4.3.4 规范施行的学习培训 |
4.3.5 规范体系的修订完善 |
5 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的框架及内容 |
5.1 战备秩序 |
5.1.1 战备职责 |
5.1.2 战备方案 |
5.1.3 战备教育 |
5.1.4 战备值班 |
5.1.5 战备演练 |
5.1.6 战备设施 |
5.1.7 战备检查 |
5.2 训练秩序 |
5.2.1 训练计划 |
5.2.2 训练准备 |
5.2.3 训练实施 |
5.2.4 训练考核 |
5.2.5 训练保障 |
5.2.6 登记、统计与报告 |
5.3 工作秩序 |
5.3.1 办公秩序 |
5.3.2 共性业务工作 |
5.3.3 专项业务工作 |
5.3.4 安全工作 |
5.3.5 保密工作 |
5.4 生活秩序 |
5.4.1 生活制度 |
5.4.2 生活场所 |
6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6.2.1 规范体系的充实完善 |
6.2.2 规范体系的拓展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博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5)“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公共食堂概念的界定 |
四、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武陟县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历史状况 |
第一节 武陟县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状况 |
第二节 公共食堂兴办前的社会状况 |
一、公共食堂兴办前的经济状况 |
二、公共食堂兴办前的政治形势 |
第二章 兴起的背景 |
第一节 公共食堂兴起的原因 |
一、“大跃进”运动 |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 |
第二节 公共食堂兴起的条件 |
一、“合伙吃饭” |
二、部分农民的积极拥护 |
三、粮食大丰产 |
第三章 一哄而起 |
第一节 公共食堂的建立与普及 |
一、公共食堂的筹备 |
二、推广经验 |
三、人民公社的成立和公共食堂的普及 |
四、公共食堂的大致面貌 |
五、食堂化的实质 |
第二节 供给制与其他各项福利事业 |
一、供给制 |
二、各项福利事业的建立 |
第三节 公共食堂的巩固提高 |
一、出现问题 |
二、公共食堂的巩固提高 |
第四章 初次整顿 |
第一节 食堂出现了问题 |
第二节 有限的政策调整 |
一、整顿人民公社 |
二、整顿公共食堂 |
第三节 生产救灾 |
一、开展多种经营和副食品生产 |
二、救助灾荒队 |
三、安排穷队发展生产 |
第四节 东石寺样板食堂 |
一、基本概况 |
二、初步整顿 |
第五章 强行恢复 |
第一节 庐山会议后公共食堂的再恢复 |
一、庐山会议的召开与公共食堂的转向 |
二、反右倾,办食堂 |
三、继续“大跃进” |
四、“五风”的再度泛滥 |
五、反瞒产私分 |
第二节 、再次整顿 |
一、学习林县 |
二、整顿措施 |
第三节 公共食堂的被迫坚持 |
一、保粮运动 |
二、安排社员生活 |
第四节 生存危机 |
一、口粮标准一再压低 |
二、中毒事件 |
三、人口外逃、浮肿病和非正常死亡 |
第五节 “渡荒”难度 |
一、艰难的维持 |
二、保人保畜 |
第六章 决策解散 |
第一节 中共中央政策的转向 |
一、宣传贯彻“十二条” |
二、宣传贯彻“六十条(草案)” |
第二节 调查研究 |
一、群众疾病调查 |
二、供给制不得人心 |
三、公共食堂存在的问题 |
四、解散食堂的经验 |
五、调查研究与公共食堂的解散 |
第三节 决策解散 |
第七章 公共食堂的教训与启示 |
第一节 从口粮标准看武陟县公共食堂与“大饥荒”的关系 |
一、供给不足 |
二、分配不均 |
第二节 公共食堂的弊端 |
一、浪费了大量粮食 |
二、挫伤了社员劳动积极性 |
三、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的剥夺 |
四、恶化了干群关系 |
五、公共食堂饮食环境恶劣 |
第三节 公共食堂失败的原因 |
第四节 公共食堂失败的教训与启示 |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二、正确认识共产主义 |
三、应重视调查研究 |
四、必须健全党内民主 |
五、必须尊重个人自由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 |
一、研究的缘由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关于哈萨克族教育研究现状 |
二、国外关于哈萨克教育的研究 |
三、文献评价 |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
一、研究理论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
第一节 新疆哈萨克族概况 |
一、哈萨克族与哈萨克先民 |
二、哈萨克族的人口与分布 |
三、经济生活 |
第二节 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
一、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 |
二、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 第二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 |
第一节 文化生态环境理论概述 |
一、文化与教育 |
二、文化生态环境理论 |
第二节 宗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
一、宗教的本质与教育 |
二、哈萨克族原始宗教与教育 |
三、伊斯兰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
第三节 哈萨克族民俗与教育 |
一、民俗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
二、哈萨克民俗的教育功能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
第一节 清末民国初年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兴起 |
一、清末新疆近代学校教育的兴起 |
二、新疆哈萨克经文宗教教育向现代学校教育的转变 |
第二节 盛世才统治时期新疆哈萨克现代教育的发展 |
一、盛世才统治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措施 |
二、盛世才统治时期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的新发展 |
三、师资培训和教材建设 |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
一、三区政府时期的教育政策和措施 |
二、三区政府时期哈萨克族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
一、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特点、性质和任务 |
二、哈萨克族教育的整顿与改造 |
三、社会主义初步建设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
五、民族语言文字与教材建设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
一、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历史回顾 |
二、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 |
三、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牧区教育 |
四、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双语教育 第五章 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 |
第一节 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认识 |
一、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 |
二、近年来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的实证描述 |
一、尼勒克县“两基”攻坚达标工作情况 |
二、尼勒克县“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情况 |
三、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
第三节 对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后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调查 |
一、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实背景 |
二、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状 |
三、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中尼勒克县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与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
四、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对尼勒克县双语教学工作产生的影响与变化 |
五、尼勒克县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今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第六章 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 |
第一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历史沿革—传承与发展 |
第二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现状 |
一、发展现状 |
二、伊犁师范学院最具办学特色的院系--人文学院发展现状扫描 |
第三节 连心牵手促发展—对伊犁师范学院对口支援工作现状的考察 |
一、对口支援的基本情况 |
二、对口支援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
三、对口支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 |
第四节 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对伊犁师范学院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
一、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二、今后发展的主要思路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录辑要 附录2:尼勒克县学前双语幼儿园布局图 附录3:2011年秋季少数民族农村双语幼儿园免费教育教学用书发货结算专用表 附录4:“国培计划”初中数学02班课程培训总结报告 附录5:“国培计划”--网络课堂培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6: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上海粮食计划供应制度的建立(1953-195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二元化运动与粮食统购统销 |
二、上海的独特性与上海粮食计划供应的时空 |
三、学术史的回顾 |
四、文献、方法与主要内容 |
第一章 国家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台与此前的上海粮食供应 |
第一节 国家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台 |
一、1953年夏秋的粮食收购危机 |
二、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台 |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与统购统销政策 |
第二节 上海粮食计划供应的历史沿革 |
一、日据时期的“户口米”与抗战胜利后的食米配售 |
二、解放初期的重点配售与发薪搭粮 |
第三节 计划供应前的上海粮情 |
一、市场形势由紧张转向缓和 |
二、市场供应由公私并重转向国营垄断 |
三、供应品种由多元转向单一 |
小结 |
第二章 粮食计划供应机构的建立与市场的改造和管理 |
第一节 粮食计划供应机构的建立 |
一、从粮食公司到粮食局 |
二、定点供应与按户计划供应的组织机构 |
三、定量供应的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对私营米店的改造 |
一、私营米店改造为代销店的具体措施 |
二、私营米店改造后大米市场的变化 |
三、私营米店改造后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供应网点的调整与市场管理的加强 |
一、供应网点的调整 |
二、市场管理的加强 |
小结 |
第三章 计划供应的宣传动员 |
第一节 改造私营米店的宣传动员 |
一、私营米店实行代销前的宣传动员 |
二、私营米店实行代销后的宣传 |
第二节 定点供应时期的宣传动员 |
一、对定点供应的宣传动员 |
二、对节约粮食运动的宣传 |
三、统购统销政策的宣传 |
第三节 按对象定量供应时期的宣传动员 |
一、按户计划供应的宣传动员 |
二、动员农民回乡运动 |
三、定量供应的宣传动员 |
小结 |
第四章 计划供应的实施办法(上) |
第一节 定点供应的实施办法 |
一、嵩山区试点 |
二、定点供应的具体办法 |
三、定点供应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按户计划供应的实施办法 |
一、居民购粮办法 |
二、伙食团与行业用粮办法 |
第三节 核实用粮计划 |
一、核实伙食团和行业用粮计划 |
二、核减居民用粮 |
小结 |
第五章 计划供应办法的实施(下) |
第一节 定量供应办法的实施 |
一、确立定量标准 |
二、工种划分与分等归类 |
三、评级定量 |
四、各种用粮的供应手续 |
第二节 定量供应中的票证管理 |
一、票证的发行与领取 |
二、票证的使用与解缴 |
三、苏浙沪粮票通用 |
第三节 军粮供应 |
一、定点供应时期的军粮供应办法 |
二、按对象定量供应时期的军粮供应办法 |
小结 |
第六章 粮食计划供应的社会反响与制度的完善 |
第一节 粮食计划供应的社会反响 |
一、供应网点改造时期的各方反应 |
二、实行定点供应的社会反响 |
三、按对象定量供应时的社会反响 |
第二节 外流管理 |
一、外流现象 |
二、外流管理办法 |
三、外流检查 |
第三节 调剂余缺与调整定量 |
一、调剂余缺 |
二、临时补助 |
三、调整定量 |
小结 |
结论 |
附录: |
(一) 调查采访对象简介 |
(二) 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建立中的若干统计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8)基于供应链视角下的QD公司采购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采购项目风险管理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2.1 采购项目管理相关概念 |
2.1.1 项目管理的概念 |
2.1.2 采购项目管理 |
2.1.3 项目风险管理 |
2.2 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
2.2.1 供应链的概念 |
2.2.2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
2.2.3 供应链管理的特征 |
2.3 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 |
2.3.1 采购在供应链中的地位 |
2.3.2 供应链环境下采购方式的转变 |
3 QD公司采购项目风险管理现状 |
3.1 QD公司简介 |
3.2 QD公司采购项目管理现状 |
3.2.1 采购项目商品类别 |
3.2.2 采购项目管理组织架构 |
3.2.3 采购模式 |
3.2.4 采购项目实施 |
3.3 QD公司采购项目风险管理现状 |
3.3.1 采购风险管理体制落后 |
3.3.2 采购风险管理的权责不清 |
3.3.3 缺乏风险管理环节及相应的反馈机制 |
4 基于供应链视角的QD公司采购项目风险识别 |
4.1 QD公司采购项目供应链分析 |
4.2 供应链视角下的QD公司采购项目风险因素识别 |
4.2.1 政策风险 |
4.2.2 计划风险 |
4.2.3 招标过程控制风险 |
4.2.4 供应商管理风险 |
4.3 供应链视角下的QD公司采购项目风险因素清单 |
5 QD公司采购项目管理风险评价 |
5.1 QD公司采购项目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
5.1.1 采购项目风险评价模型选择 |
5.1.2 采购项目风险评估模型实施流程 |
5.2 QD公司采购项目风险评价结果测算 |
5.2.1 采购项目风险评价矩阵获取 |
5.2.2 采购项目风险因素权重计算 |
5.2.3 评估结果分析 |
6 QD公司采购项目风险应对措施及其实施保障 |
6.1 QD公司采购项目风险应对体系 |
6.1.1 采购项目风险管理思路 |
6.1.2 建立采购项目管理机制 |
6.1.3 创新采购项目运行机制 |
6.2 采购项目风险应对具体措施 |
6.2.1 招标过程风险因素应对措施 |
6.2.2 供应商风险因素应对措施 |
6.3 采购项目管理实施保障措施 |
6.3.1 构建采购项目管理人才队伍 |
6.3.2 建立和谐共赢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推行军人营养配餐 提高部队伙食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一、推行部队营养配餐的意义 |
(一) 推行部队营养配餐是全面建设现代军队后勤的必然要求 |
(二) 推行部队营养配餐是应对多样化军事斗争的现实需要 |
(三) 推行部队营养配餐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求 |
二、部队营养配餐可能遇到的问题 |
(一) 部队营养配餐意识不强 |
(二) 对营养配餐理解不够深 |
1. 炊管人员对各类标准不熟悉 |
2. 营养素需求量的计算不精细 |
3. 对膳食平衡理解不科学 |
(三) 营养配餐机制不够完善 |
(四) 部队炊管人员素质器材设施不达标 |
三、实行营养配餐的具体做法 |
(一) 更新官兵饮食理念强化营养配餐意识 |
1. 加强领导重视力度发挥营养配餐效益 |
2. 更新思想观念强化"五种意识" |
3. 大力宣传营养知识营造营养配餐氛围 |
(二) 科学制定营养食谱保证营养餐的质量 |
1. 要在营养搭配上下功夫 |
2. 要在饭菜制作上下功夫 |
3. 要在伙食调剂上下功夫。 |
(三) 完善食堂管理机制, 提高饮食保障效益 |
1. 建立食堂人员管理机制 |
2. 建立食堂卫生监督机制 |
3. 建立食堂交流监督机制 |
(四) 打造专业人才队伍推动营养配餐可持续 |
(10)建国初期武汉蔬菜的产供销(1949-196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特色 |
第一章 建国初期武汉的蔬菜种植 |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武汉城、郊 |
一、1950年代武汉城市的重要性 |
二、武汉郊区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状况 |
三、移民与武汉社会变迁 |
第二节 建国初期武汉郊区蔬菜生产的组织与计划 |
一、政府政策 |
二、组织变迁 |
三、计划生产 |
第三节 建国初期武汉郊区的蔬菜种植 |
一、郊区蔬菜生产的一般状况 |
二、耕作制度 |
第四节 城区居民的蔬菜种植 |
第二章 建国初期武汉的蔬菜供应及其调剂 |
第一节 建国初期武汉蔬菜供应状况及其变迁 |
一、建国前的蔬菜供应 |
二、建国初期的蔬菜收购形式及其变迁 |
第二节 蔬菜的调入与调出 |
第三节 蔬菜的贮存与加工 |
第三章 建国初期武汉蔬菜的销售 |
第一节 蔬菜市场的一般情况 |
第二节 蔬菜商贩社会主义改造 |
第三节 市场管理 |
一、行政管理 |
二、价格机制 |
结语:计划经济的运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搞好集中采购,提高伙食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X高校食堂伙食原材料质量管理改进研究[D]. 李岚涛. 北京理工大学, 2015(11)
- [2]对提高武警基层伙食管理水平的思考[J]. 陈瑶. 经济研究导刊, 2011(07)
- [3]建设同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相匹配的餐饮服务体系——《北大餐饮改革五年纪录片》文字稿[A]. 崔芳菊,李振. 发展与创新——北京高校后勤饮食工作研究论文集, 2003
- [4]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研究[D]. 董亮. 武汉大学, 2016(05)
- [5]“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D]. 赵娜娜.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2)
- [6]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D]. 朱远来.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7]上海粮食计划供应制度的建立(1953-1956)[D]. 汤水清. 复旦大学, 2005(07)
- [8]基于供应链视角下的QD公司采购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于丽华. 青岛科技大学, 2019(01)
- [9]推行军人营养配餐 提高部队伙食质量[J]. 陈涛,刘源. 商品与质量, 2012(S3)
- [10]建国初期武汉蔬菜的产供销(1949-1961)[D]. 蒋渊.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