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术变换在足球比赛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郭潇[1](2011)在《青少年足球战术训练设计理论研究》文中提出系统规划和加强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世界足球强国的普遍共识和必然选择。进一步加强青少年足球训练的研究,丰富和完善青少年足球训练的理论体系已经成为重要的课题和紧迫的任务。本研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青少年足球战术训练设计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分析,提出了青少年足球战术训练设计的基本理念和实施方法。研究认为:1.青少年足球训练应该以战术意识发展为核心,主要进行身体、技术、战术、心智能一体化的综合训练。青少年足球的战术训练应该从启蒙阶段开始。2.青少年足球战术训练设计理念的创新要实现四个功能转变,包括单一化的训练向多元综合的训练转变,战术训练目标由“套路练习”向突出实战能力转变,战术训练内容由传统知识性内容体系向基于战术过程的能力性内容体系转变,训练主体、过程、场所的分离设计向一体化设计转变。3.青少年足球战术训练目标设计有自主型和对象型两种类型。训练目标的表述类型包括内容性表述、能力性表述、问题解决性表述。目标设计需要满足可行、可信、可控、可界定、明确和可量化等要求。4.青少年足球战术训练内容设计主要有综合能力训练内容设计和突出位置能力的内容设计两种类型。其设计需要满足一致性的要求,基本的策略包括个人训练内容与整体训练内容有机结合,扬长避短,循序渐进选择训练内容等。战术内容设计的关键是战术操作性要点的分析。5.青少年足球战术训练方法的基本设计要求是满足战术训练目标的需要,满足特定战术训练内容的需求以及满足不同训练对象的需要。战术训练方法设计来源于比赛的简化,其基本技术路线是“同态仿真”。6.青少年足球战术训练的调控包括整体调控和要素调控,主要调控策略包括抓住练习区域、攻防人数、负荷、得分方式等核心训练要素,注意训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以及要素调控要满足训练负荷的要求。7.青少年足球战术训练要重视训练质量管理和训练过程的优化。要建立起持续改进的战术训练质量管理体系。
陈亮[2](2013)在《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现象》文中认为对抗性项群的竞技过程存在直接的“攻防关系”,为获得比赛胜利,双方既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又要最大限度的抑制对手。在自身、对手和竞赛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双方的竞技势能通常不会保持稳定,对比关系的变化会形成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把握各对抗性项群不同阶段“涨落”现象的表现特征、成像致因及应对策略,不仅有利于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参赛认知水平,指导高水平竞技参赛,而且对于丰富竞技参赛理论具有积极的科学价值。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解析法、数据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竞技表现是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的竞技能力,是参赛方的竞技势能在竞赛环境中发挥出的水平。其中,竞技势能是在比赛过程中,项目团队所具备的能力水平和状态,由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竞技状态和比赛中应对不同状况时的主观力量水平,以及教练员的临场指挥能力与发挥组成。2、从比赛中竞技表现的特征出发,提出了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现象。该现象是指,在对抗性项目的比赛中,某一阶段双方竞技表现差距的大小,超过特定“阈值”的现象。3、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观测指标与竞赛规则有关,其中,同场对抗性项群为单位时间内的得失分或有代表性的技战术指标;隔网对抗性项群为每局(盘)内得失分(局)结构;格斗对抗性项群为制胜时段或全场比赛得失分结构。4、对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特征的考察包括普遍性特征、频数特征、时长特征、强度特征和时段特征。对抗性项群的“涨落”特征具有以下基本规律:同场对抗性项群“涨落”发生率为100%,高于其他项群;“涨落”绝对频数、相对频数、绝对时长、相对时长与比赛总时长相关;多分值计分项目的“涨落”强度高于单分值计分项目。在“涨落”时段方面,除无单次进攻时限的同场对抗性项目“涨落”与进球关系密切外,其余项群和项目获胜方的“潮涨”在每节(半场、每局)比赛前、中段出现,且早于“潮落”,同时末节(场末、局末)主要表现为“潮平”或“潮涨”。5、以≥70%范围内的“涨落”绝对时长,和特定“阈强度值”为基础数据,可制定“涨落”现象的直观判断标准。本研究构建的判断标准,可为教练员和运动员了解和把控比赛进程提供参考。6、产生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比赛双方竞技表现对比关系的变化引发双方竞技势能差值超过“均势阈值”。7、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各阶段的主导因素具有相似性,每节或每局比赛开始的“潮涨”,主要是一方赛前技战术安排适当或主动变化,另一方应对不足、心理紧张、热身损耗等因素导致;由“潮平”转入“潮涨”主要是一方技术变化或过程变化,另一方技术受制导致。比赛后段由“潮落”转入“潮涨”主要是一方战术变化或发球变化,另一方技、战术受制导致,心理方面或情绪急躁或主观消极或注意分散,同时体能消耗等因素导致。8、对抗性项群比赛中赛场应对的核心是“变化”,具体包括审时启变、察因应变、举优引变、出奇制变四项基本应对策略。9、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的赛场应对,应以实现“潮涨”、避免“潮落”、打破“潮平”为基本策略,但有时也需从全局考虑做出阶段性调整。其中,同场对抗性项群上、下半时开局“潮涨”主要依靠技战术布置,其余主要表现为前段调整技术,后段调整战术;隔网对抗性项群基本局和赛点局A的调整应以减少主动失误,迫使对方失误为主,赛点局B和决胜局的关键时刻需要主动调整技战术控制场上局势;格斗对抗性项群的调整,一般情况下应以增加反攻和防守反击为主,只有在临近比赛结束且比分落后的情况下才采用主动进攻。10、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赛场应对包括教练员的临场指挥和运动员的自我调控。教练员的临场指挥应针对运动员的技战术使用、心理状态、个性特征、体能状态,通过合理的语言方式,适时地采用暂停、换人和场外指导。运动员自我调控应在综合考量比赛进程和态势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突变技战术使用、破坏对方节奏等方式给予对方不适应,另一方面采用自我心理调整、加强队友交流、固定行为程序等方式提升本方的竞技势能。
李震[3](2020)在《相对年龄效应对足球比赛中青少年运动员运动表现分析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运动表现分析已成为足球训和比赛中不或缺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如何正确运用运动表现分析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运动表现进行评估。对青少年运动员在正式足球比赛中运动表现分析的准确与否,往往影响其足球运动生涯的延续性。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运动表现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不仅是体能、技战术能力、智能的综合体现,它也受到比赛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影响。比赛中在球队的比赛策略、教练员战术安排、同队运动员能力水平、场上位置、对手水平、场地、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下,运动员的技、战术表现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但是不同于成年比赛中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分析,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分析不可避免地还受到相对年龄效应这一特殊因素的影响。同时,各界专家、学者和足球从业人员普遍认为我国足球发展水平低下的原因主要是足球后备人才储备不足,其中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是影响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的关键。目前,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科学培养仍存在着较多问题,尤其是对青少年足球比赛中运动员运动表现缺少客观的分析和判断。因此,如何客观正确评价青少年运动员比赛中的运动表现,需要青少年足球教练员和从业人员对运动表现分析的运用进行重新的思考和认识。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验证法、统计分析法、归纳分析法对比赛中运动表现分析和相对年龄效应两部分内容重新进行理论梳理,并结合实践论证研究得出以下结果:研究一:选取2017年报名参加全国运动会的足球运动员2051名,和中国足协官网2017年公布的参加骨龄测试的U14–U20年龄段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6745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非参数卡方X2检验方法,对运动员的不同出生季度情况(Q1–Q4)进行偏态分布分析,并结合元分析法采用比值比(Odd Ratio)对运动员出生季度分布进行效应值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相对年龄效应均存在于我国竞技系列青少年足球运动的男女运动员中,同时亦存在不同年龄组别之间,第一季度出生人数显著高于第四季度出生人数(p<0.05);精英运动员中守门员、后卫、中场和前锋不同场上位置运动员的相对年龄效应同样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对于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位置(即守门员和中后卫),相对年龄效应值(V)更加明显。从OR统计结果来看,相对年龄效应在我国男子运动中有随着分组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趋势,但是女子运动员在进入青春发育期后(U16–U20),相对年龄效应与男子运动员呈相反变化趋势。研究二:选取2019年上海市校园优秀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训练营中U10–U16年龄段的运动员187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10米、40米快速跑,直立半蹲反向纵跳,原地直腿跪平胸推实心球,5×25一次性折返跑,T型跑等身体素质测试。并采用非参数卡方X2检验方法对数据结果和运动员的不同出生季度情况进行偏态分布分析,和结合运动员的个体表现能力和出生季度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相对年龄效应在上海市校园足球青少年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中都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数身体素质表现不受出生日期分布不同影响(p>0.05),但有部分身体素质受到出生日期分布不同的影响(p<0.05),如:U10男子40米冲刺跑、U12男子T型跑和U16男子40米冲刺跑、5X25米一次折返跑及T型跑中发现差异性显著(p<0.05),从统计结果看,U10组别中第一和第二季度出生运动员成绩要好于第四季度(7.70±0.23秒),U12组别中第一、二、三季度出生运动员成绩好于第四季度(15.71±0.88秒),在U16组别中同样发现第一、二、三季度出生运动员的40米冲刺跑好于第四季度(6.05±0.26秒),第一、二季度出生运动员的5X25米一次折返跑成绩要好于第四季度出生运动员(36.22±1.67秒),第一季度出生运动员T型跑成绩(12.23±0.48秒)要好于第四季度(13.19±0.58秒)。U10女子40米冲刺跑、U12女子原地直腿跪平胸推实心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从统计结果看,其中U10组别第一、二、四季度出生女子运动员的40米冲刺跑中成绩要好于第三季度出生运动员(7.74±0.38秒)、U12组别第一、二季度出生运动员原地直腿跪平胸推实心球中成绩远于第三季度出生运动员成绩(2.40±0.12米)。研究三:由于国际足联规定的正式比赛不允许运动员佩戴任何可穿戴设备,以及青少年比赛无法获得主流比赛分析软件的关注,青少年比赛中运动员体能表现的真实情况缺乏客观评价和分析。本研究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教授共同合作开发的比赛视频追踪系统,通过提高录像追踪系统的目标追踪准确性,运用核化相关滤波器算法(Kernelized Correlation Filter,简称KCF)建立足球比赛中运动员体能表现录像追踪系统,并结合场地实践测试和采用配对方差分析(Paired Samples T test)和Pearson相关分析将开发软件与主流运动表现分析软件(Catapult)进行对比,验证该系统用于足球比赛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为后续研究(研究四)提供体能表现的客观实际结果。从研究数据统计结果看,比赛中运动员在两种体能监测结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种软件统计结果呈高度一致性(Cor>0.89)。研究四:将参加我国第十三届全运会的上海U20男子足球代表队25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研究三研发的视频追踪系统设备,对研究对象的运动表现进行追踪记录分析,同样采用非参数X2检验方法,和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COVA)结合体能和技术分别对不同出生季度和场上位置的足球运动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获得比赛冠军的上海U20男子足球代表队存在明显的相对年龄效应特征(p<0.05),第一季度出生的运动员人数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52.83%),显著高于第四季度出生人数(19.05%)。守门员相对其他位置队员有较明显的身高优势(185.50±3.54厘米)和体重优势(80.00±0.00公斤),此后依次为后卫>中场>前锋。从上海U20男足所有7场比赛中上场时间达到总时间的70%以上共8名运动员的出生季度分布研究发现,第一季度出生的运动员占到总人数的62.5%,要明显多于第四季度出生的人数(12.5%)。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90分钟完成比赛的运动员的技术、体能和射门表现与不同出生季度不具有显著性(p>0.05),因此相对年龄效应不存在。但从射门的均值看第一季度出生的运动员在射正球门次数与第四季度出生员相比有着较好的表现(0.60±0.51),同时射失的均数相比其他两个季度出生运动员的值要低(0.40±0.51)。从结合位置的比赛中技术(包括射门)和体能表现看,技术研究结果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比赛中总跑动距离和中速跑距离中前场队员与后卫队员具有显著(p<0.05),中场队员的总距离跑和中速跑距离最大(10618.13±968.56米和861.68±280.37米),明显高于后卫队员的总跑动距离和中速跑距离(9786.96±806.0米和568.45±249.52米)。综上所述,我国竞技系列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不同年龄、性别和竞技水平组别中都存在明显的相对年龄效应情况,尤其是我国青少年精英足球运动员,与世界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相对年龄效应研究结果一致。其中男子运动员中随着年龄的增加相对年龄效应增强,而女子运动员在进入青春期后有所减弱。在我国上海校园青少年足球运动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运动员的年龄分布和身体形态和多数身体素质表现不存在相对年龄效应现象,仅有部分身体素质受到运动员出生日期的影响,且相对出生早的运动员较相对晚出生的运动员在同类身体素质中具有一定优势。从U20全运会男子比赛研究发现,相对年龄效应对青少年足球比赛中运动员的出场次数和比赛时间有着明显影响,但对于技能和体能表现不存在影响,同时不同位置队员的体能表现和射门技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青少年足球比赛中运动员运动表现分析应该是一种综合的分析,除了技能、体能外,还应结合比赛中外部环境因素及相对年龄效应进行综合考量,这样才能保证全面、客观地认识运动员真实的运动表现,避免因为相对年龄较小但又具备足球运动天赋的运动员被错误性评价和过早被淘汰。
高玉花[4](2013)在《竞技战术节奏的理论诠释及其在排球竞赛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节奏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人们竞技活动方式和行为中最活跃的因素。竞技体育活动中无处不在的节奏不仅影响着竞技者的竞技方式和竞技表现,也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运动成绩。进行关于“竞技节奏”基本理论探讨和实证应用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竞技者的竞技活动认知水平,而且通过分析与阐述竞技节奏的基本理论问题,解决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过程中节奏应用与控制等诸多实践问题,对竞技节奏理论的建立,对竞技体育学理论的发展,对竞技参赛学理论的完善无疑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解析法、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节奏理论、控制理论、竞技体育理论为基础,对竞技节奏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初步构架了竞技战术节奏的理论体系,重点解析竞技战术节奏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竞技战术节奏掌控策略。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排球运动实践,对优秀排球运动队的排球竞赛节奏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竞技节奏是竞技行为构成及竞技体育从业人员的竞技行为在时间维度上的时序性变化。竞技节奏可以分为参训节奏、参赛节奏、赛事节奏、赛次节奏和赛场节奏等。也可以分为动作节奏、战术节奏、负荷节奏等。2、竞技战术节奏是运动项目特征制约下的竞技战术要素和竞技者战术行为在时间维度上的时序性变化。竞技战术节奏的构成要素包括战术活动时间、强度、密度及其变化等。3、竞技战术节奏具有竞技者战术行为的快慢、攻防、真伪等性质。战术运行节奏和战术实施节奏是竞技战术节奏的基本运动形态。其主要表现方式为反复、对应、间歇和转换等。4、竞技战术节奏的内容体系庞杂,按照不同分类标准,其类别不同。以竞赛内容为标准,可分为速度节奏、位置节奏、远度节奏、高度节奏、出场节奏、重量节奏、环数节奏、编排节奏、进攻节奏、防守节奏、攻守转换节奏;以参加人员多少为标准,可分为个人竞技战术节奏、小组竞技战术节奏和集体竞技战术节奏;以比赛行为可控原理为标准,可分为主动与被动竞技战术节奏、主变与被变竞技战术节奏、本源性和适应性竞技战术节奏;以规律性、适用性和使用频率为标准,可分为有序和无序竞技战术节奏、常规和特殊竞技战术节奏、常用和偶用竞技战术节奏。5、竞技战术节奏具有周期性与阶段性、灵活性与稳定性、相对性与绝对性、复杂性与可控性、理想性与实施性、专项特异性与个体差异性等一般特征。6、竞技战术节奏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比赛规则与组织、己方竞技能力与竞技状态、对手竞技能力与竞技状态和比赛进程的发展与变化。7、竞技战术节奏掌控的策略包括:目标导向策略、实力定位策略、扬长击短策略、善用规则策略和多径调整策略等。8、实证研究表明,伦敦奥运会男排四强比赛中,进攻战术实施时,正常时段发快球节奏是常用发球节奏;进攻扣球中多表现为扣慢球节奏;三点攻和四点攻的掩护配合进攻是集体进攻节奏的理想方式;防守战术实施中,慢后防守节奏和半快配合防守节奏是主要表现形式。9、实证研究表明,伦敦奥运会女排四强比赛中,进攻战术实施时,正常时段发半快球节奏是较多实施的发球节奏;进攻扣球时以扣快球节奏为主;三点配合与掩护是她们最佳的集体进攻节奏;防守战术实施中,慢后防守节奏和半快配合防守节奏是主要表现形式。
水祎舟[5](2016)在《足球运动专项体能训练设计理论与实证》文中指出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在借鉴现代体能训练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前高水平足球比赛运动员活动特征分析,构建了足球专项体能训练设计理论体系,并通过实证研究对训练设计的实际效果进行验证,旨在为我国足球专项体能训练的科学化设计与实施提供借鉴与参考。主要研究结论:结论一:足球运动专项体能训练设计理论体系是结合运动员比赛表现特征与专项训练规律的科学知识体系。它包括有效组织和实施训练过程的目标设计体系、内容设计体系、方法与负荷设计体系、训练周期安排与设计。结论二:足球专项体能训练应以与比赛真实情景相近似的结合球练习形式为主要训练方法与手段;结合训练负荷监控及对练习形式、规则、球门、球、球员、场地、负荷结构、持续与间歇时间等控制要素的调整对训练过程进行科学控制,从而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身体能力。结论三:足球专项有氧能力训练设计是以提高运动员长时间连续运动能力、高强度反复运动能力与恢复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有氧低强度、有氧中强度、有氧高强度三个相互交叉的组成部分为主要内容;在结合足球专项特征的对抗练习中通过设置球门和进攻方向;改变场地的形状和大小;调整练习的间歇时间等方式有目的的控制和变换运动负荷强度。结论四:足球专项无氧能力训练设计是以提升运动员在高速下迅速感知、判断和行动能力、短时间内进行极量运动能力与大强度下持续运动的能力为主要目标;以绝对速度、乳酸速度耐力、耐酸速度耐力等相互交叉的组成部分为主要内容;且在结合球专项训练的过程中应注意绝对速度练习心率变化与运动强度之间呈现出的非同步性特征及其与乳酸生成性练习的交叉性特征,而速度耐力练习间歇较充分的负荷比率能够达到乳酸生成性训练的效果,间歇时间不充分的负荷比率则能够达到乳酸耐受性训练的目的。结论五:足球专项肌肉力量训练设计是以增加运动员肌肉质量和爆发力、增强比赛相关活动的力量表现与高强度比赛下的力量输出为主要目标;以基础力量、转移力量与足球力量等相互影响的组成部分为主要内容;将组合器械与自由体重、轻负重及结合球等不同形式与目的的专项力量练习综合安排在运动员的训练计划中,从而使基础力量训练阶段的成果向足球专项竞技表现迁移。
李达成[6](2020)在《初中生足球运动员战术创造力表现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足球运动员的战术创造力表现是近年来足球项目制胜因素研究的重要成果,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相对滞后,实际的训练应用还未起步。鉴于现状,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等,对提高足球运动员战术创造力表现的训练环境、训练方法、练习手段进行探索式研究,运用GTS2战术创造力测量表对实验对象的战术创造力水平进行测量,力图为与之相关的研究课题和提升足球运动员运动表现的研究以借鉴的作用,同时为足球战术创造力表现的具体训练实施迈出实证研究的第一步。研究结果:(1)完成三个阶段的实验后,实验对象的短传、长传Sig(双侧)值为0.000,故(P<0.01),上述两项测试指标所反映的测试结果表明,实验对象在实验前后的短传,长传创造力水平上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异。(2)直塞Sig(双侧)为0.079,故(P>0.05),测试结果表明,实验对象在实验前后的直塞创造力水平上不具有显著性差异。(3)运球Sig(双侧)为0.012,故(P<0.05),测试结果表明,实验对象在实验前后的运球创造力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结论:(1)合理规划训练计划,采用差异化训练方法与其他运动训练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运用以小场地训练为代表的练习手段,并搭配多样化的游戏和其他练习手段能够有效提高球员的战术创造力水平。(2)战术创造力的训练需要较长的时间,训练环境的科学建设是训练的关键。外界富有变化的,探索性的训练环境和球员内在的宽松的心理环境,能够在长时间的训练中熏陶和激发球员的战术创造力,能够促进球员战术创造力的主动生成和构建。(3)足球专项技术水平是球员战术创造力提升的最重要条件,规范化,标准化的专项技术动作与非规范化,非标准化的创造力动作并不矛盾。相反,只有不断深化球员对每一个专项技术动作的理解,球员的技术水平才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正因为有这种质的飞跃,他们才有可能将战术创造力水平不停的提高至极限。(4)GTS2战术创造力测量表在足球训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该测量表能够将球员的创造力表现进行量化评价并直观呈现出来,是教练员评价和检验球员战术创造力水平的必备工具。
朱光宇[7](2009)在《基于队员行为信息的体育视频内容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数据正在呈指数级增长。视频作为多媒体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复杂,数据量庞大。体育视频由于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及巨大的市场潜力,以体育视频内容分析为主要目标的研究已成为视频分析领域内的一个热点。本文重点研究面向广播体育视频的内容分析技术。针对目前体育视频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低层视频特征无法准确反映人类高层语义概念的问题,提出了以队员行为(轨迹、动作)分析为基础,结合音频分析的多模态融合体育视频语义分析与战术分析方法。重点讨论了广播体育视频中队员的轨迹跟踪与动作识别,基于队员轨迹与动作信息并采用多模态融合与领域知识构建视频内容的语义/战术中层表达,基于中层表达对广播体育视频进行语义内容分析与战术内容分析等几个关键技术问题。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提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与粒子滤波的广播体育视频中队员检测与跟踪方法。首先,将支持向量分类与球场分割方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针对体育视频中队员的自动检测算法,用来初始化后续视觉对象的跟踪。其次,将支持向量回归与序列蒙特卡罗框架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应用于视觉对象跟踪的改进粒子滤波算法,使得传统粒子滤波方法在小规模粒子集情况下能够实现对视觉对象的鲁棒跟踪,并有效提高跟踪系统的运行效率。提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与光流分析的广播体育视频中队员动作识别方法。针对广播体育视频图像质量差、摄像机非静止、队员图像分辨率低的问题,从运动分析角度出发,基于被跟踪队员区域光流场的空间分布性质,采用局部分析思想的栅格划分方法提取动作识别的描述特征。此种特征提取方法有别于传统的光流分析思想,将被跟踪区域内的光流矢量场看成是一种运动模式的空间分布信息,从而提高光流特征的鲁棒性。采用支持向量机作为模式分类器并结合时序投票策略,识别队员动作的类型。与现有基于表观特征的识别方法相比较,提出的运动描述特征及以此为基础的识别算法取得了更好的识别结果。提出了基于队员行为信息与体育比赛特定音频关键字多模态融合的体育视频摘要精彩排序方法。首先将球拍类体育比赛视频中队员的轨迹、动作信息结合音频关键字进行多模态融合,构建视频内容的“轨迹-动作-音频”中层表达。基于“轨迹-动作-音频”表达提取可计算的情感特征,用以描述用户对体育视频摘要片断进行精彩度排序的主观情感过程。考虑到目前人类情感思维的生理、心理学研究情况,提出了基于核统计学习的非线性精彩排序模型构建方法。此种构建方法不仅能够增强模型对噪声数据的鲁棒性,同时可以扩展模型的有效性与通用性。此外,还提出了精彩排序的客观评价标准,用于评价自动评估结果与主观感知事实的匹配程度。利用此评价标准,一方面可以评估精彩排序模型构建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结合前向搜索算法,从而指导情感特征的提取及有效特征的选择。提出了基于队员轨迹信息的广播体育视频战术分析方法。体育视频战术内容分析的目的在于发现体育比赛事件中队员个人或队员之间在完成一次比赛动作(或任务)过程中所使用的战术模式或比赛策略。基于比赛事件中队员和球的多对象轨迹信息,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片断分割的局部时间/空间交互关系分析算法,根据各时间片断中轨迹间的形状与距离度量及各片断之间轨迹的速度与距离度量,利用图模型方法构建对体育比赛中事件视频的战术表达,即交互轨迹。通过对交互轨迹中各组成片断的分析,对足球比赛视频中进攻事件的战术模式进行由粗至细的层次化识别:在粗识别过程中,将交互模式分为协同进攻与个人进攻;在进一步的精细识别中,将协同进攻模式细分为有拦截进攻与无拦截进攻,将个人进攻模式细分为直接进攻与带球进攻。
王锋[8](2007)在《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足球运动目前在训练理论及训练实践方面都相对落后,要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并在国际足坛站稳脚跟,必须用科学求实的态度,吸收足球先进国家成功的经验,反思我们的训练理念和做法,深人研究足球运动的训练规律,才能找出适合我们发展的路子来。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运动训练的核心问题,我国足球运动水平上不去与我们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认识的偏差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个问题导致了我们的训练实践与比赛实际相脱离,使训练不能满足比赛的需要。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使我国足球运动水平的提高成为可能。本研究以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和构成这个系统的各要素为对象,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逻辑推演与群体调查相结合,采用逻辑分析法、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特尔斐法、数理统计法等,结合我国足球运动训练的实践,参照先进国家的足球理念和做法,结合国内专家的意见,重点对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进行了构建,确立了足球行动、足球意识和足球意向这三个子系统,继而又确立了体能、技术、战术、智力因素、足球理念、比赛知识、文化素质和非智力因素这八项要素;论证了足球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系统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对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子系统及各要素基本特征及训练原则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试图对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体系进行充实和完善,以促进我国足球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以往对于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划分主要移植了一般训练学的结构模式,未能体现足球运动专项的特点,导致足球训练内容与比赛实际相脱离。2.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是由足球行动、足球意识和足球意向这三个子系统及体能、技术、战术、智力因素、足球理念、比赛知识、文化素质和非智力因素这八项要素所构成。该系统符合足球专项的特点,具备系统的特性。3.对于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此种划分,凸显了足球意识在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中的主导作用,明确指出足球专项训练必须重视足球意识的培养。4.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要素训练原则是依据足球运动训练规律确定的,对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各要素训练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这些原则的确立对于足球运动训练的细化具有指导意义。
虞博文[9](2019)在《第二十一届世界杯足球赛前场定位球进攻战术运用的研究》文中认为足球的历史之悠久,发展之广泛,它被誉为世界第一大运动,而世界杯则是足球比赛中在世界上最高荣誉、最高规格、最高竞技水平、最高知名度的足球比赛。它由各大洲顶尖球队参与,是最能直观反映各大洲顶尖球队的足球水平、足球风格以及现代领先打法的一项重要赛事。2018年7月15日,历时32天的第二十一届俄罗斯世界杯落下帷幕,法国队以精湛的技术和流畅的战术配合最终赢得了冠军。纵观本届世界杯的64场赛事,定位球战术运用对比赛胜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尤其是前场任意球、前场界外球、角球和点球,当某一支球队在运动战中表现低迷,迟迟不能取得进球打不开局面的时候,定位球往往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钥匙,是一支球队逆转场上不利局面的隐形扳手。在现代足球比赛中,定位球进攻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进球方式,介于定位球在现代比赛中的重要性,本人对第二十一届世界杯足球赛定位球进攻战术的运用情况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揭示世界先进定位球战术运用的基本规律和特征,并归纳总结出本届世界杯前场定位球战术的趋势发展和方向。根据观察比赛录像得出以下结论:1、本届世界杯一共打入169粒进球,根据FIFA将所有乌龙球均算作是运动战的进球的分类方法,本届世界杯运动战打入103球占比61%,定位球打入66球占比39%。2014年巴西世界杯总进球171,运动战进球133占比78%,定位球进球38粒占22%。本届世界杯在总进球比上届少2粒的情况下,通过定位球打入的进球却增长了28粒,占比大幅提高。本届可以说是属于定位球的一届世界杯。2、本届世界杯共产生前场任意球479次,而前场任意球进球数达到20粒,占总进球比例的11.8%,其中前场任意球配合进球14粒,其余6粒是通过前场任意球直接射门得分的。3、本届世界杯共产生角球750次,角球进球达到23粒,占总进球比例的13.6%,其中角球发出直接头球射门进球共9粒,其余角球进球得分均是通过至少二次进攻的头射得分或是脚射得分。4、在前场定位球中点球的危险性是最致命的,是真正操纵比赛走向的胜负手。本届世界杯共产生29粒点球,其中点球进球22粒,这创下历史新高,上一届巴西世界杯只才产生了12粒点球。5、本届世界杯产生了一粒前场掷界外球破门的进球。现代足球前场界外球战术正在逐渐兴起,在全世界各个联赛和杯赛比赛中都频频有精妙的前场界外球致使进球的场景发生。
赵刚,陈超[10](2015)在《足球比赛表现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指出以足球运动表现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认识出发,从足球比赛表现整体、层次、个体功能3个层次,构建足球比赛表现研究的基本模式、指标体系。足球比赛表现分析包含比赛跑动分析与比赛技战术分析2个基本内容。比赛跑动分析的基本模式是通过时间-行为录像分析或自动轨迹跟踪软件,采集纯比赛时间内的中速度以上级别的跑动数据,探索比赛跑动的整体特征与位置差异,比赛跑动与主客场、比赛过程、结果以及对手水平等多变量的交互关系。从研究结果上看,已经确定了世界高水平球队的整体跑动水平与位置差异,比赛结果、主客场、对手水平是影响比赛跑动的主要因素。比赛技战术分析模式是首先建立技术指标类别、效果,及与时间、地点、防守强度3个环境变量一体的动态指标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探索攻守指标间的结构关系,以及比赛获胜模式,比赛结果与各项技术指标因果关系。对传球与控球两项最重要的进攻指标与比赛结果关系的研究发现,因果确立还缺乏合理的理论解释,还需要协同其他相关变量做更深入的研究。
二、战术变换在足球比赛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战术变换在足球比赛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青少年足球战术训练设计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我国足球科学发展的迫切现实需要 |
1.1.2 足球训练理论与实践创新不足 |
1.2 研究目标与创新 |
1.2.1 研究目标 |
1.2.2 论文的创新点 |
2 青少年足球战术训练研究综述 |
2.1 足球训练研究与实践的"鸿沟"和融合 |
2.2 国内外足球战术训练研究的现状 |
2.2.1 战术训练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 |
2.2.2 足球训练原理方面的研究 |
2.2.3 应用性研究 |
2.3 青少年战术训练实践领域存在的分歧 |
2.3.1 青少年战术打法的选择 |
2.3.2 在不同年龄的发展重点方面的分歧 |
2.4 研究存在的问题 |
3 研究方法、视角 |
3.1 研究方法 |
3.1.1 文献资料法 |
3.1.2 观察方法 |
3.1.3 访谈方法 |
3.1.4 案例分析法 |
3.1.5 比较法 |
3.1.6 归纳、演绎法 |
3.2 研究视角 |
4 结果与讨论 |
4.1 青少年足球战术训练的界定 |
4.1.1 对足球战术概念的解读 |
4.1.2 足球战术的分类 |
4.1.3 足球战术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 |
4.1.4 足球战术研究任务与对象 |
4.1.5 足球战术训练 |
4.1.6 青少年足球战术训练概念与功能 |
4.2 青少年足球战术训练决策与训练模式 |
4.2.1 青少年战术训练的决策 |
4.2.2 战术训练的模式分析 |
4.3 我国青少年足球战术训练问题的审视 |
4.3.1 青少年的战术训练与技术、体能训练的"割裂" |
4.3.2 战术训练的固定套路练习比重过大和训练强度过低 |
4.3.3 战术训练不重视球员创造力培养 |
4.3.4 战术训练粗放且创新不足 |
4.4 青少年足球战术训练理念、目标、内容与方法手段的设计 |
4.4.1 青少年足球训练的几个基本问题 |
4.4.2 青少年足球战术训练设计的理念与方法学解释 |
4.4.3 青少年足球战术训练目标确定 |
4.4.4 青少年足球战术训练内容设计 |
4.4.5 青少年足球战术训练方法和手段选择 |
4.4.6 青少年足球战术训练调控 |
4.4.7 结构化的训练课设计案例分析 |
4.5 青少年足球战术训练的质量管理与训练优化 |
4.5.1 青少年足球战术训练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
4.5.2 战术训练过程的优化控制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文献综述 |
1.2.1 有关对抗性项群训练理论的研究 |
1.2.2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特征研究 |
1.2.3 影响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变化的成因研究 |
1.2.4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应对研究 |
1.2.5 文献综述小结 |
1.3 研究的任务 |
1.4 研究的意义 |
第2章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研究的技术路线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录像解析法 |
2.2.3 数据分析法 |
2.2.4 个案分析法 |
2.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章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现象释义 |
3.1 几个相关概念的诠释 |
3.1.1 竞技能力及相关概念 |
3.1.2 竞技势能的构成 |
3.1.3 竞赛环境的构成 |
3.1.4 竞技表现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方式 |
3.2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特点 |
3.2.1 作用因素的复杂性与外在表现的可测量性 |
3.2.2 整体的波动性与阶段的稳定性 |
3.2.3 作用方式的多样性与调控手段的多重性 |
3.3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现象释义 |
3.4 小结 |
第4章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涨落”现象的观测指标及判别方法 |
4.1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的获胜判别与计分方式 |
4.1.1 对抗性项群的获胜判别方式 |
4.1.2 对抗性项群的计分方式 |
4.1.2.1 限时计分与限数计分 |
4.1.2.2 分局计分与连续计分 |
4.1.2.3 得分计分与罚分计分 |
4.1.2.4 单分值计分与多分值计分 |
4.2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观测指标 |
4.3 对抗性项目比赛中竞技表现“涨落”现象特征类型及判定方法 |
4.3.1 普遍性特征 |
4.3.2 时间特征 |
4.3.2.1 频数特征 |
4.3.2.2 时段特征 |
4.3.2.3 时长特征 |
4.3.3 空间特征(强度特征) |
4.4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划分方法 |
4.5 小结 |
第5章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特征 |
5.1 同场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特征 |
5.1.1 有单次进攻时限项目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特征 |
5.1.1.1 篮球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特征 |
5.1.1.2 手球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特征 |
5.1.2 无单次进攻时限的项目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特征 |
5.1.2.1 无单次进攻时限的同场对抗性项目比赛中竞技表现观测指标的选取 |
5.1.2.2 足球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特征 |
5.2 格网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特征 |
5.2.1 隔网对抗性项群不同项目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划分 |
5.2.2 隔网对抗性项群各单项间“涨落”特征的差异检验 |
5.2.2.1 隔网对抗性项目不同单项的差异性检验 |
5.2.2.2 隔网对抗性项群各项目的“涨落”特征比较 |
5.2.2.3 隔网对抗性项目不同局次的“涨落”特征 |
5.3 格斗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的竞技表现的“涨落”特征 |
5.3.1 击打类子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特征 |
5.3.1.1 击打类子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划分 |
5.3.1.2 击打类子项群不同单项比赛中的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特征 |
5.3.2 扭摔类子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特征 |
5.4 小结 |
第6章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致因分析 |
6.1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影响因素 |
6.2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不同“涨落”阶段双方竞技能力的变化 |
6.2.1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不同“涨落”阶段的竞技能力因素结构 |
6.2.2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不同“涨落”阶段双方技战术的变化 |
6.2.2.1 技战术能力对于不同对抗性项目比赛中的作用等级 |
6.2.2.2 同场对抗性项群比赛中不同“涨落”阶段双方技战术的变化 |
6.2.2.3 隔网对抗性项群比赛中不同“涨落”阶段双方技战术的变化 |
6.2.2.4 格斗对抗性项群比赛中不同“涨落”阶段双方技战术的变化 |
6.2.3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不同“涨落”阶段双方运动员的心理变化 |
6.2.3.1 同场对抗性项群比赛中不同“涨落”阶段运动员的心理变化 |
6.2.3.2 隔网对抗性项群比赛中不同“涨落”阶段运动员的心理变化 |
6.2.3.3 格斗对抗性项群比赛中不同“涨落”阶段运动员的心理变化 |
6.2.4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不同“涨落”阶段运动员的体能变化 |
6.2.4.1 同场对抗性项目运动员比赛中的体能特点 |
6.2.4.2 隔网对抗性项目运动员比赛中的体能特点 |
6.2.4.3 格斗对抗性项群运动员比赛中的体能特点 |
6.3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涨落”现象的主导因素 |
6.3.1 同场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涨落”现象的主导因素 |
6.3.2 隔网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涨落”现象的主导因素 |
6.3.3 格斗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涨落”现象的主导因素 |
6.4 小结 |
第7章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赛场应对 |
7.1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基本因对策略 |
7.1.1 审时起变 |
7.1.2 察因应变 |
7.1.3 择优引变 |
7.1.4 出奇制变 |
7.2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结构性应对策略 |
7.2.1 同场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结构性应对策略 |
7.2.2 隔网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结构性应对策略 |
7.2.3 格斗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结构性应对策略 |
7.3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技战术应对 |
7.3.1 同场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技战术应对 |
7.3.2 隔网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技战术应对 |
7.3.3 格斗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技战术应对 |
7.4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赛场应对方式 |
7.4.1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应对途径 |
7.4.1.1 教练员的临场指挥 |
7.4.1.2 运动员的自我调控 |
7.4.2 集体球类项目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应对方式 |
7.4.2.1 教练员的临场指挥 |
7.4.2.2 运动员的自我调控 |
7.4.3 格网对抗性项群(除排球)比赛中阶段性“涨落”现象的应对方式 |
7.4.3.1 教练员的临场指挥 |
7.4.3.2 运动员的自我调控 |
7.4.4 格斗对抗性项群比赛中阶段性“涨落”现象的应对方式 |
7.4.4.1 教练员的临场指挥 |
7.4.4.2 运动员的自我调控 |
7.5 小结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活动参与情况 |
致谢 |
(3)相对年龄效应对足球比赛中青少年运动员运动表现分析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资料法 |
1.4.2 专家访谈法 |
1.4.3 实验测试法 |
1.4.4 录像统计法 |
1.4.5 统计分析法 |
1.4.6 归纳分析法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思路 |
1.5.2 技术路线 |
1.6 可能的创新 |
2.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相对年龄 |
2.1.2 相对年龄效应 |
2.1.3 运动表现 |
2.1.4 运动表现分析 |
2.1.5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 |
2.2 足球比赛中运动表现分析的理论研究 |
2.2.1 运动表现分析的现实意义 |
2.2.2 运动表现分析的主要内容 |
2.2.3 动表现分析的主要运用方法 |
2.2.4 运动表现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5 运动表现分析的未来研究趋势 |
2.2.6 总结 |
2.3 相对年龄效应的理论研究 |
2.3.1 相对年龄的产生与发展 |
2.3.2 相对年龄及相对年龄效应在体育运动中的影响 |
2.3.3 相对年龄效应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影响和作用 |
2.3.4 相对年龄效应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影响 |
2.3.5 相对年龄效应的对策分析 |
2.3.6 总结 |
2.4 青少年足球比赛中运动表现分析的研究 |
2.4.1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运动表现的内容 |
2.4.2 青少年足球比赛中运动员运动表现分析的内容 |
2.4.3 总结 |
3.研究一、相对年龄效应对我国竞技系列青少年足球运动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3.1 相对年龄效应对我国精英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影响 |
3.3.2 相对年龄效应对我国足球后备人才的影响 |
3.4 总结 |
4.研究二、相对年龄效应对我国校园足球青少年运动员身体素质表现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研究方法 |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3.1 相对年龄效应对男子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表现影响 |
4.3.2 相对年龄效应对女子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表现影响 |
4.4 总结 |
5.研究三、青少年足球比赛中运动员体能表现自动追踪系统的构建 |
5.1 前言 |
5.2 研究方法 |
5.3 研究结果分析 |
5.3.1 目标追踪技术在录像追踪系统中运用 |
5.3.2 单视角下的目标跟踪 |
5.3.3 多视角下的目标跟踪 |
5.3.4 基于深度学习的KCF算法改进 |
5.3.5 目标跟踪测试 |
5.3.6 软件测试结果统计学分析 |
5.4 总结 |
6.研究四、相对年龄效应对我国青少年足球比赛中运动员运动表现的影响 |
6.1 前言 |
6.2 研究方法 |
6.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6.3.1 相对年龄效应对比赛中运动员基本情况的影响 |
6.3.2 相对年龄效应对比赛中运动员出场比赛的影响 |
6.3.3 相对年龄效应对比赛中运动员技术运动表现的影响 |
6.3.4 相对年龄效应对比赛中运动员体能表现的影响 |
6.3.5 相对年龄效应对比赛中运动员射门表现的影响 |
6.4 总结 |
7.全文总结 |
7.1 结论 |
7.2 建议 |
7.3 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4)竞技战术节奏的理论诠释及其在排球竞赛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节奏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
1.1.2 竞技体育领域大量存在的节奏现象 |
1.1.3 节奏及其掌控对竞技者竞赛过程和比赛结果的影响 |
1.1.4 竞赛理论和节奏理论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
1.2 文献综述 |
1.2.1 节奏、生物节奏(节律)研究 |
1.2.2 竞技运动节奏含义研究 |
1.2.3 竞技运动节奏表现形式研究 |
1.2.4 以竞技运动节奏为标准划分运动项目的研究 |
1.2.5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
1.3 研究的目的 |
1.4 研究的意义 |
2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研究的基本思路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调查研究法 |
2.2.3 典型案例分析法 |
2.2.4 录像解析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3 研究的技术思路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竞技节奏及其要素诠释 |
3.1.1 节奏与竞技运动 |
3.1.2 竞技节奏现象 |
3.1.3 竞技节奏体系的时间要素解析 |
3.1.4 竞技节奏体系的内容要素解析 |
小结 |
3.2 竞技战术节奏及其构成要素和形态 |
3.2.1 战术与竞技战术解析 |
3.2.2 竞技战术节奏及其价值 |
3.2.3 竞技战术节奏构成要素 |
3.2.4 竞技战术节奏的形态 |
小结 |
3.3 竞技战术节奏的分类及其特征 |
3.3.1 竞技战术的分类依据 |
3.3.2 竞技战术节奏的分类 |
3.3.3 竞技战术节奏特征 |
小结 |
3.4 竞技战术节奏的影响因素 |
3.4.1 影响竞技战术节奏因素指标 |
3.4.2 确定指标体系 |
3.4.3 比赛规则与组织 |
3.4.4 己方竞技能力与竞技状态 |
3.4.5 对手竞技能力与竞技状态 |
3.4.6 比赛进程的发展与变化 |
小结 |
3.5 竞技战术节奏的掌控策略与方法 |
3.5.1 竞技战术节奏掌控与方法的意义 |
3.5.2 竞技战术节奏掌控策略与方法分述 |
小结 |
3.6 排球竞赛竞技战术节奏基本理论 |
3.6.1 排球运动概述 |
3.6.2 排球竞赛的竞技战术节奏及其分类 |
3.6.3 排球运动竞技战术节奏理论分析 |
小结 |
3.7 伦敦奥运会排球比赛男女四强的竞技战术节奏运用分析 |
3.7.1 伦敦奥运会排球比赛概况 |
3.7.2 伦敦奥运会男女排个人进攻竞技战术节奏分析 |
3.7.3 伦敦奥运会男女排个人防守竞技战术节奏分析 |
3.7.4 男女排集体进攻战术节奏分析 |
3.7.5 男女排集体防守节奏分析 |
小结 |
3.8 竞技战术节奏掌控策略在排球竞赛中的应用 |
3.8.1 目标导向策略在排球竞赛中的应用 |
3.8.2 实力定位策略在排球竞赛中的应用 |
3.8.3 扬长击短策略在排球竞赛中的应用 |
3.8.4 善用规则策略在排球竞赛中的应用 |
3.8.5 多径调整策略在排球竞赛中的应用 |
小结 |
4 结论 |
4.1 关于竞技节奏的有关概念 |
4.2 关于竞技战术节奏及其构成要素和形态 |
4.3 关于竞技战术节奏类型和特征 |
4.4 关于竞技战术节奏的影响因素 |
4.5 关于竞技战术节奏的掌控策略 |
4.6 关于排球竞技战术节奏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活动参与情况 |
附件 |
致谢 |
(5)足球运动专项体能训练设计理论与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依据 |
1.1.2.1 体能训练专项化在足球比赛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 |
1.1.2.2 全面认识专项运动特征是提高体能训练水平的基本前提 |
1.1.2.3 针对足球运动专项体能训练设计理论与实践方法研究的匮乏 |
1.1.2.4 技战术主导下的身体活动模式是当前足球专项体能主要特征 |
1.1.2.5 比赛体能需求探索是专项体能训练设计与实施的重要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研究假设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专项特征概念及构成要素的研究 |
2.2 体能、专项体能、体能训练概念及构成要素的研究 |
2.2.1 体能概念及其结构的研究 |
2.2.2 专项体能概念的研究 |
2.2.3 体能训练概念及构成要素的研究 |
2.3 足球专项体能构成及其训练的研究 |
2.3.1 专项有氧能力及其训练 |
2.3.2 专项无氧能力及其训练 |
2.3.3 专项肌肉力量及其训练 |
2.4 足球专项体能训练设计理论的研究 |
2.5 足球专项体能训练诊断与评价的研究 |
2.6 当前足球专项体能及训练设计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录像解析法 |
3.2.4 实验法 |
3.2.4.1 实验对象 |
3.2.4.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3.2.4.3 实验设计方案 |
3.2.5 比较分析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足球专项体能训练设计的理论依据 |
4.1.1 足球专项体能训练设计的理论基础 |
4.1.1.1 相关概念的理解与界定 |
4.1.1.2 足球专项体能训练设计的理论基础 |
4.1.1.2.1 周期训练理论 |
4.1.1.2.2 板块训练理论 |
4.1.1.2.3 功能性训练理论 |
4.1.1.2.4 足球专项训练理论 |
4.1.2 高水平足球比赛体能表现特征分析 |
4.1.2.1 运动员跑动等级标准的确立 |
4.1.2.2 足球比赛运动员跑动特征分析 |
4.1.2.3 足球比赛运动员负荷特征分析 |
4.1.2.4 足球比赛运动员攻守转换跑动变化特征分析 |
4.1.2.5 足球比赛专项体能表现特征对训练设计的启示 |
4.1.3 专项体能训练设计模式 |
4.2 足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设计理论体系构建 |
4.2.1 足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目标设计体系的构建 |
4.2.1.1 足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目标设计的依据 |
4.2.1.2 基于足球比赛专项体能特征的运动员体能需求解析 |
4.2.1.3 足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目标设计体系的建立 |
4.2.2 足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内容设计体系的构建 |
4.2.2.1 足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内容设计的理论依据 |
4.2.2.2 足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内容解析 |
4.2.2.3 足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内容设计体系的建立 |
4.2.3 足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方法与负荷设计体系的构建 |
4.2.3.1 足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方法与负荷设计的理论依据 |
4.2.3.2 足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方法与负荷设计体系的建立 |
4.2.4 足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周期安排与设计 |
4.2.4.1 传统分期训练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的融合 |
4.2.4.2 不同板块中周期训练设计的基本思路 |
4.2.4.3 不同类型小周期、训练内容设计与负荷安排 |
4.2.4.4 年度专项体能训练设计的排序与整合 |
4.3 足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设计实证研究 |
4.3.1 足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实验设计 |
4.3.2 实验期间足球运动员的训练安排 |
4.3.2.1 实验期间足球运动员训练内容的总体安排 |
4.3.2.2 实验期间训练设计内容的周、课次安排 |
4.3.3 足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设计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3.1 足球运动员专项有氧能力训练设计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3.2 足球运动员专项无氧能力训练设计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3.3 足球运动员专项肌肉力量训练设计实验结果与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初中生足球运动员战术创造力表现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2 研究现状与本研究目的、意义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初中生足球运动员 |
2.1.2 创造性与创造力 |
2.1.3 足球战术创造力 |
2.2 国内关于运动创造力的研究 |
2.3 国外关于足球运动创造力的研究现状 |
2.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4.1 研究目的 |
2.4.2 研究意义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数理统计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3 评价方法:GTS2战术创造力测量表 |
3.3.1 GTS2战术创造力测量表评价维度 |
3.3.2 GTS2测量表的核心测量概念与定量描述 |
3.4 实验测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后测试数据统计与分析 |
4.1.1 直塞创造力表现结果与分析 |
4.1.2 短传创造力表现结果与分析 |
4.1.3 长传创造力表现结果与分析 |
4.1.4 运球创造力表现结果与分析 |
4.1.5 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与分析 |
4.1.6 实验过程分析 |
4.2 GTS2战术创造力测量表适用性的分析 |
4.3 战术创造力表现训练环境的理论分析 |
4.3.1 训练环境对于战术创造力表现的影响 |
4.3.2 训练环境的必备条件 |
4.4 战术创造力表现训练方法 |
4.4.1 不同训练方法对于战术创造力表现的影响作用 |
4.4.2 战术创造力表现的训练思想和训练方法 |
4.5 战术创造力表现练习手段 |
4.5.1 不同练习手段对于战术创造力表现的影响作用 |
4.5.2 战术创造力表现的具体练习段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
5.1.2 |
5.1.3 |
5.1.4 |
5.2 建议 |
5.2.1 |
5.2.2 |
5.3 研究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
5.3.1 研究不足之处 |
5.3.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专家调查问卷 |
附录 B 实验对象具体信息 |
附录 C 实验计划 |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基于队员行为信息的体育视频内容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 |
表格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体育视频分析研究现状概述 |
1.2.1 视频特征提取 |
1.2.2 多模态特征融合 |
1.2.3 视频分析与应用 |
1.2.4 关键技术分析总结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3.2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3.3 论文工作的主要贡献 |
第2章 广播体育视频中队员检测与跟踪 |
2.1 引言 |
2.2 方法概述 |
2.3 基于支持向量分类与球场分割的队员检测 |
2.3.1 球场分割 |
2.3.2 队员区域识别 |
2.4 基于支持向量回归与粒子滤波的队员跟踪 |
2.4.1 粒子滤波方法概述 |
2.4.2 传统粒子滤波方法的问题 |
2.4.3 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改进粒子滤波算法 |
2.5 基于支持向量机与粒子滤波的运动对象检测与跟踪框架 |
2.6 实验结果 |
2.6.1 队员检测实验结果 |
2.6.2 支持向量回归粒子滤波与传统粒子滤波对比实验结果 |
2.6.3 队员跟踪实验结果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广播体育视频中队员动作识别 |
3.1 引言 |
3.2 方法概述 |
3.3 队员跟踪与规正 |
3.4 运动描述符计算 |
3.4.1 光流计算与噪声去除 |
3.4.2 局部运动分析 |
3.5 基于有监督学习的动作分类 |
3.6 实验结果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体育视频摘要精彩排序 |
4.1 引言 |
4.2 情绪体验理论及其对精彩排序的指导 |
4.3 精彩排序方法概述 |
4.4 视频内容语义中层表达构建 |
4.4.1 队员真实运动轨迹计算 |
4.4.2 比赛视频中特定音频关键字识别 |
4.5 情感特征提取 |
4.5.1 基于队员轨迹的情感特征 |
4.5.2 基于队员动作的情感特征 |
4.5.3 基于音频关键字的情感特征 |
4.6 精彩排序模型建立 |
4.7 实验结果 |
4.7.1 基于用户学习的对打回合片断精彩度真实值评估 |
4.7.2 精彩排序方法有效性评测 |
4.7.3 精彩排序方法通用性评测 |
4.7.4 情感特征有效性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体育视频战术模式分析 |
5.1 引言 |
5.2 方法概述 |
5.3 视频内容战术中层表达构建 |
5.3.1 镶嵌轨迹计算 |
5.3.2 时空交互关系分析 |
5.4 战术模式识别 |
5.4.1 交互模式粗略识别 |
5.4.2 交互模式精细识别 |
5.5 实验结果 |
5.5.1 实验数据语义事件与战术模式真实值获取 |
5.5.2 交互模式识别实验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我国足球运动训练理论及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相关研究 |
2.1.1 我国足球训练理论的研究情况 |
2.1.2 我国足球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欠缺 |
2.1.3 对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系统结构的研究情况 |
2.1.4 传统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系统结构研究的不足 |
2.2 国外足球运动训练理论及运动员竞技能力方面的研究 |
2.3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逻辑分析法 |
3.2.2 文献研究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构建 |
4.1.1 足球比赛成绩影响因素与竞技能力的训练学地位 |
4.1.2 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构建与讨论 |
4.1.3 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研究的实践意义 |
4.1.4 小结 |
4.2 由足球比赛和训练特征讨论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作用 |
4.2.1 关于"典型的足球行动"的讨论 |
4.2.2 由足球比赛特征分析中讨论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要素作用 |
4.2.3 由足球训练特征分析中讨论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要素作用 |
4.3 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要素训练原则的研究 |
4.3.1 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要素训练原则概述 |
4.3.2 足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原则的研究与探讨 |
4.3.3 足球运动员技术训练原则探讨 |
4.3.4 足球运动员战术训练原则探讨 |
4.3.5 运动员足球意识训练原则探讨 |
4.3.6 足球意向训练原则探讨 |
4.3.7 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9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第二十一届世界杯足球赛前场定位球进攻战术运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前场定位球的研究 |
2.2.2 前场任意球战术的研究 |
1.2.3 角球战术的研究 |
1.2.4 点球战术的研究 |
1.2.5 前场界外球战术的研究 |
2.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对比分析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录像观察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2.3 研究内容 |
2.4 统计尺度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第二十一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分组及对阵情况 |
3.2 第二十一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前场定位球进球情况的分析 |
3.2.1 近5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前场定位球进球情况分析 |
3.2.2 第21届世界杯决赛阶段前场定位球进球分布情况分析 |
3.2.3 第21届世界杯决赛阶段各队定位球进球统计 |
3.3 前场任意球进攻战术的分析 |
3.3.1 前场任意球射门情况分析 |
3.3.2 前场任意球进攻战术组织分析 |
3.3.3 前场任意球进攻区域特点的分析 |
3.3.4 前场任意球进攻跑位区域特点的分析 |
3.4 角球进攻战术的分析 |
3.4.1 第二十一届世界杯角球进球情况的分析 |
3.4.2 角球成功率的分析 |
3.4.3 角球进攻配合形式的分析 |
3.4.4 角球各个进攻区域射门情况分析 |
3.5 球点球进攻战术分析 |
3.5.1 获得球点球的手段和方法 |
3.5.2 球点球罚球区域的分析 |
3.5.3 球点球主罚技术动作与射门成功率之间的关系 |
3.5.4 影响球点球进球的因素 |
3.6 前场掷界外球战术的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足球比赛表现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前言 |
2足球比赛表现分析模式 |
1.主客场 |
2.比赛胜负 |
3.对手水平 |
4.比赛时段 |
5.比赛等级 |
3足球比赛跑动分析方法 |
3.1比赛跑动分析指标体系与等级标准 |
3.2比赛跑动分析模式 |
3.3比赛跑动研究取向 |
1.比赛跑动整体与位置特征分析 |
2.球队水平、比赛时段对比赛跑动的影响分析 |
3.比赛策略、主客场、胜负对比赛跑动的影响的分析 |
4足球比赛技术分析方法研究 |
4.1比赛技术数据采集方法 |
4.2指标体系与定义 |
4.3比赛技、战术分析模式 |
4.4比赛技术研究取向 |
4.4.1比赛制胜技术分析 |
1.控球 |
2.传球 |
4.4.2整体进攻防守能力分析 |
5问题与趋势 |
四、战术变换在足球比赛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少年足球战术训练设计理论研究[D]. 郭潇. 北京体育大学, 2011(09)
- [2]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现象[D]. 陈亮. 苏州大学, 2013(10)
- [3]相对年龄效应对足球比赛中青少年运动员运动表现分析影响的研究[D]. 李震.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4]竞技战术节奏的理论诠释及其在排球竞赛中的应用[D]. 高玉花. 苏州大学, 2013(11)
- [5]足球运动专项体能训练设计理论与实证[D]. 水祎舟. 北京体育大学, 2016(01)
- [6]初中生足球运动员战术创造力表现的实验研究[D]. 李达成.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7]基于队员行为信息的体育视频内容分析方法研究[D]. 朱光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11)
- [8]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研究[D]. 王锋. 北京体育大学, 2007(11)
- [9]第二十一届世界杯足球赛前场定位球进攻战术运用的研究[D]. 虞博文.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10]足球比赛表现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赵刚,陈超. 体育科学,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