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性初探

现代汉语词性初探

一、现代汉语词的性质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尚永云,彭泽润[1](2021)在《近15年来《现代汉语词典》“词意识”的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现代汉语词典》从2005年第5版开始,在区分词和非词的基础上标注词性,实践了词意识。《现代汉语词典》在第6版、第7版的修订过程中,"词意识"得到不断强化,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现代汉语词典》在词性标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但是问题出现的原因和相关解决方案的研究还不系统、不成熟。《现代汉语词典》和其他词典之间的比较研究成果还很单薄。今后《现代汉语词典》词意识相关研究应该把重心从描写为主转向描写和解释并重,注重加强和其他词典的比较研究。

李夏青,康志峰[2](2021)在《基于眼动实验的语素点位与带稿同传绩效贯连探析》文中提出本研究基于理论语言学语素点位研究视角,以83名本科生学生译员为研究对象,以眼动跟踪语素点位记录为研究方法,探究眼动跟踪语素点位与带稿同传绩效的贯连关系。通过眼动跟踪语素点位研究实验数据解析、SPSS统计计算以及带稿同传绩效检验,研究发现:1)词内语素眼动点位密度与学生译员带稿同传绩效不成正比,密集型、离散型、游离型、外围型、回置型的词内语素眼动点位均凸显较差的绩效,适度型的词内语素眼动点位(平均1.5个语素一个眼动点位)绩效最佳;2)词间语素眼动点位密度与学生译员带稿同传绩效不成正比,适度型眼动词间语素点位(平均1.25个)绩效最佳;3)行间语素眼动点位密度与学生译员带稿同传绩效亦不成正比,行间语素点位居于行间绩效最佳。鉴于此,学生译员采用词内语素、词间语素、行间语素以及眼动跟踪靶域等策略达其佳效。该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语素理论研究意义,同时也丰富了认知口译学之研究方法论,对带稿同传眼动实验相关研究和口译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邓盾[3](2021)在《动词能做定语吗?》文中研究指明朱德熙(1985a)认为现代汉语的动词不能做定语,李晋霞(2008)等则持相反意见。本文基于对现代汉语、英语、韩国语、马来语相关事实的考察提出:在上述四种语言里,语义上指称行为动作或事件且直接修饰名性核心的是词根或事件名词,不是动词,动词不能做定语。文章指出,与其他三种语言相比,现代汉语的个性体现在两方面。首先,现代汉语缺少形态变化。现代汉语既无形态手段区分词根和动词,也无形态手段区分动词和事件名词,这客观上造成了现代汉语动词可以做定语的假象。其次,现代汉语是典型的词根语言。词根相较于词缀的绝对优势占比使得复合成为现代汉语最主要的构词手段,导致各类复合词大量存在。文章最后从动词和名词句法性质差异的角度对动词不能做定语这一跨语言规律进行了解释。

刘谦[4](2021)在《初中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陈庆玲[5](2021)在《汉语“江、河”类同素词语的语义知识描写及汉-越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姜露露[6](2021)在《现代汉语动源称谓语研究》文中指出

刁宇宸[7](2021)在《《全球华语大词典》重叠形式四音节词释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李宇明主编《全球华语大词典》重叠形式四音节词的释义语句与配例为研究对象,以词典典型重叠形式的四音节词为封闭域,从语素和词的意义关系分析相挨重叠形式的四音节词中语素义在重叠前后的变化,分析色彩意义,总结重叠形式四音节词的词典释义特征。论文分为六个章节,内容共有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是第一部分,为全文的研究基础。对《全球华语大词典》及其重叠形式四音节词的研究情况作出概括,对论文的研究对象作出介绍,说明了借鉴的理论。第二章和第三章是第二部分,分析语素重叠后意义的变化。第二章《释义关联视角下〈全球华语大词典〉AABC式四音节词研究》,对AABC式中AA、A释义进行比较分析,分析重叠语素重叠前后的意义。大部分语素A与AABC式中AA意义一致,语素重叠后表义程度、词义的周遍性、词义的内涵、范畴发生相应变化。第三章《释义关联视角下〈全球华语大词典〉ABCC式四音节词研究》,对ABCC式中CC、C释义进行比较分析。发现ABCC式是简明记录世界、表达主观认知、传递情感评价的用词方法。这两章是论文主体的第一部分。第四章和第五章为第三部分,分析重叠词语的词义关系,也分析了色彩意义。第四章《〈全球华语大词典〉AABB式四音节词词义关系类型——AA、BB与AABB1、AABB2、AABB3释义》,分类分析有基式和无基式词,总结语素义与词义的关系,指出语素重叠后表义程度加深,意义更为抽象。第五章《〈全球华语大词典〉AABB式四音节词色彩义分析》,分析了色彩意义及在释义中的体现,总结出AABB式多有形象色彩,小部分词语有感情色彩与地方色彩。这两章是论文主体的第二部分。第六章为《结语》,是第四部分。总结出《全球华语大词典》释义具有简明凝练、多元综合的特征,从义项合并、词语选用上提出释义优化建议。

李家琦[8](2020)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词典考古研究 ——以双音节兼类动词为封闭域》文中研究表明《国语辞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两部语文词典在我国辞书史上均占据重要地位,是现代汉语词典谱系中的重要节点,两者因其内在的联系成为整个现代汉语词典外部谱系中的一个分支;《现汉》因其适时、不间断的修订,形成了以其各个版本构成的《现汉》内部谱系。从词典学的角度来看,词典考古研究基于词典对比方法,能够通过对比同一组研究对象在同一谱系不同词典中的收词立目、义项设置以及释义情况探究词典的编纂原则与方法在词典谱系中的发展。从词汇学的角度来看,词典作为规范性的语言材料,能够记录词语在编纂之时的基本面貌,对现代汉语词典的词典考古研究也能够体现词汇的意义、用法等在时代变迁中发生的变化。论文以双音节兼类动词为封闭域,以《国语》、《现汉》试印本、《现汉》第一版、《现汉》第五版和《现汉》第七版五本词典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现代汉语词典的收词原则、立目原则、义项设置原则、释义原则以及双音节兼类动词本体在现代汉语词典谱系中的变化发展,也对《国语》和《现汉》在百年现代汉语词典谱系中的地位进行了探究。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这一部分主要对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的选择与界定、相关研究综述以及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现代汉语词典双音节兼类动词收词立目的词典考古。文章在这一部分首先对双音节兼类动词在“《国语》—《现汉》”外部谱系以及《现汉》内部谱系中的收录情况进行了定量统计,探究了收词原则在现代汉语词典谱系中的变化和发展情况。其次,文章对双音节兼类动词在“《国语》—《现汉》”外部谱系和《现汉》内部谱系中的立目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对现代汉语词典立目原则的变化和发展进行了说明。第三部分,现代汉语词典双音节兼类动词义项设置的词典考古。文章在这一部分从义项数目和义项词性两个角度对双音节兼类动词在“《国语》—《现汉》”外部谱系和《现汉》内部谱系中的义项设置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探究了义项设置原则以及双音节兼类动词本体在现代汉语词典谱系中的变化和发展。第四部分,现代汉语词典双音节兼类动词释义的词典考古。文章在这一部分从释义的构成、释义的组织形式、释义的表达特点三个方面对“《国语》—《现汉》”外部谱系和《现汉》内部谱系中双音节兼类动词的释义进行了分析,探究了释义因子、释义方式和释义风格在现代汉语词典谱系中的变化和发展。第五部分,现代汉语词典的词典考古研究结论。在这一部分,文章从外部谱系和内部谱系两个方面说明了词典的收词原则、立目原则、义项设置原则以及释义原则在现代汉语词典谱系中的演变与发展,对现代汉语词典的词典考古研究进行了总结。同时,也指出了论文未来进一步提升的方向。文章的词典考古研究结论能够为现代汉语词典完整谱系的构建以及词典的编纂和修订提供一定的参考,文章从五本词典中提取的语料也能够为兼类动词本体的词汇研究提供相应的材料。

邓盾[9](2020)在《“词”为何物:对现代汉语“词”的一种重新界定》文中认为文献上通行的现代汉语"词"的定义——最小的能够独立活动的有意义的语言成分(朱德熙,1982:11)——所依赖的两个关键性鉴定标准都难以贯彻执行。"能够独立活动"会将以"的"为代表的虚词排除出词的范畴,并且其背后隐藏着认识论和方法论之间的逻辑冲突。确定"最小"所借助的扩展法(陆志韦等,1957)缺乏定义,在实际应用中其所预设的前提经常是不成立的,执行该方法得到的结论往往也无法站住。本文主张将"词"处理为句子生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单位,而不是用来生成句子的起点单位,并将"词"重新界定为:"在以语素为起点生成句子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句法完整性的最小语言片段。"文章展示了这一新的定义如何能够解决现有通行定义存在的问题,并对新定义所给出的鉴定标准与通行定义之外被广泛用来界定"词"的相关鉴定标准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它们在不同界定目的之下的长短。

阮李威欣[10](2019)在《对越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研究》文中指出离合词是现代汉语里一种比较特殊的语言现象,其可离可合的特征超出了一般词或短语(词组)的范畴,横跨了词法、句法两个层面。越南语中没有与现代汉语离合词相类似的语言现象,因此,越南学生在理解与使用离合词的过程中会出现偏误,偏误特征兼具系统性与个人性,这种现象导致越南学生在言语交际中无法准确地、得体地沟通交流。鉴于此,本文将从汉语离合词的越语对译角度出发,探讨其对译的特点及规律,同时,以此为基础,考察、分析越南学生出现偏误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建议,以更好地帮助和启发越南学生学习汉语离合词。本文具体的内容如下:第1章:说明选题缘由,概述国内外学者关于离合词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相关成果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本文的研究任务,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2章:明确离合词的界定和类型,分析离合词的结构形式,包括基式和扩展式,确定离合词的考察范围。第3章:利用CCL语料库、BCC语料库、《现代汉语离合词用法词典》、《汉语常用离合词用法词典》、《现代汉语离合词学习词典》以及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离合词例句,分析186个汉语离合词的越语对译特点及规律。经过分析得知,离合词“合用”的越语对译形式在词义、词性方面基本相同,但与其对应的结构却有诸多差异,具体表现为三种越译对应形式:词(139个)、短语(33个)、词与短语(14个)。多数离合词是不及物动词,但译成越南语后,有的不及物离合词变成了及物动词,因此,汉语离合词的越译对应形式既复杂多样又灵活多变,比如139个离合词中,15个能带宾语,124个不能带宾语,其中,15个能带宾语的越语对译形式中,有10个是及物动词,3个是不及物动词,2个兼及物与不及物动词。124个不能带宾语带宾语的越语对译形式中,有52个及物动词,72个不及物动词。33个短语的越语对译形式可分为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及主谓短语三种,而以动宾短语为主。此外,汉语离合词越译的主要形式不是汉越词,而是非汉越词,并兼具口语与书面语色彩意义。汉语离合词越译的这些特征,无疑会给越南人学习与使用离合词造成困扰。离合词扩展式的对应形式可分为:插入助词、进行重叠、插入补语、插入定语、进行移位五种形式。其中有的离合词带有整齐对译,有的带有部分对译,甚至有的不带有对译。比如,离合词插入动态助词“了”“着”“过”以及结构助词“的”,其越语对译形式也存在着不少差异。其中离合词插入“了”“着”“过”的越语对译形式为部分对译,但离合词插入“的”便没有越语对译形式,因此翻译时要保留原式。又如,离合词重叠的越语对译形式,有时要保留原式,有时则需借用越语虚词放在离合词后面。再如,离合词插入结果补语的越语对译形式为离合词后面加上结果补语等。第4章:以259个学生(185个越南汉语本科生和74个越南留学生)作为研究客体,并将其分为初级学习阶段与中高级学习阶段,考察他们学习离合词时产生的偏误,并分析造成偏误的原因。经过研究可知,初级阶段学生的主要偏误原因在于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而中高级阶段学生,由于掌握了一定的汉语知识与规则,产生偏误的原因主要是学生过分运用类推法,以及离合词本身的复杂性。此外,对初级阶段的越南留学生而言,言语实际环境对离合词的学习帮助较大,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使用频率较低的离合词扩展形式,越南汉语本科生的正确率高于越南留学生。本文也指出,中高级阶段的越南留学生可利用语言环境的优势掌握离合词的用法,而越南汉语本科生除了吸收课堂上的汉语知识外,还依靠自习能力来提高汉语水平。第5章:对15位越南汉语教师进行离合词教学现状调查,并展开离合词的相关教学设计。我们认为,为了更好地开展汉语离合词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需要统一对离合词的相关认识,其中,首先应将离合词看成现代汉语词类中的一种“小类”和一个专门的语法项目,在教材编写、教学策略及理论与应用方面引起适当的关注。此外,以《新大纲》所出现的语法分级为主要依据,将离合词相应的语法特点写进对外汉语教材中,同时,教材中的课文与练习部分也应设有离合词的相应用法。第6章:总结全文,并指出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二、现代汉语词的性质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汉语词的性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近15年来《现代汉语词典》“词意识”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词典》词意识不断强化的历程
    1.《词典》第1版:
    2.《词典》第3版:
    3.《词典》第5版:
    4.《词典》第7版:
二、《词典》词意识不断强化取得的成绩
三、《词典》词意识存在的不足
    (一)在词和非词区分上存在不足
    (二)在词和非词区分上存在误区
    (三)词性标注存在的问题
        1.《词典》词性标注存在的具体问题
        2.《词典》词性标注存在问题的原因
        3.《词典》词性标注问题的解决方案
四、从比较中看《词典》词意识的优势

(2)基于眼动实验的语素点位与带稿同传绩效贯连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缘起
2. 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
    2.2 国内研究
3. 理据与假设
    3.1 理据
    3.2 假设
4. 研究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设计
        4.2.1 研究方法
        4.2.2 设备准备
        4.2.3 实验材料
        4.2.4 实验编程
5. 语素点位定义与解析
    5.1 语素点位
        5.1.1 词内语素点位
        5.1.2 词间语素点位
        5.1.3 行间语素点位
    5.2 语素点位解析
        5.2.1 密集型眼动语素点位
        5.2.2 离散型眼动语素点位
        5.2.3 游离型眼动语素点位
        5.2.4 外围型眼动语素点位
        5.2.5 回置型眼动语素点位
        5.2.6 适度型眼动词内语素点位
        5.2.7 适度型眼动词间语素点位
        5.2.8 适度型眼动行间语素点位
    5.3 语素点位解析发现
    5.4 带稿同传增效策略
        5.4.1 词内语素眼动点位策略
        5.4.2 词间语素眼动点位策略
        5.4.3 行间语素眼动点位策略
        5.4.4 眼动跟踪靶域策略
6. 结语

(3)动词能做定语吗?(论文提纲范文)

一 事实与论点
    1.1复合词还是词组?
    1.2动词还是名词?
二 跨语言规律及其背后的理据
    2.1英语
    2.2韩国语
    2.3马来语
    2.4跨语言规律与现代汉语的特性
    2.5动词不能做定语的原因
三 结语

(7)《全球华语大词典》重叠形式四音节词释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对象与研究目的和意义及理论方法
        一、选题对象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理论及方法
    第二节 成果综述
        一、学界对重叠词语的分类研究
        二、重要重叠形类的专题研究
第二章 释义关联视角下《全球华语大词典》AABC式四音节词研究
    第一节 《全球华语大词典》A/AA-AABC释义分析
        一、仅有词目A
        二、仅有词目AA
    第二节 A-AA-AABC释义分析
        一、A与AA义一致者
        二、A与AA存在隐含关系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释义关联视角下《全球华语大词典》ABCC式四音节词研究
    第一节 ABCC式与语素C/CC的释义
        一、C为独立词目,无CC词目
        二、CC为独立词目,无C词目
    第二节 ABCC式与语素C、CC的释义
        一、ABCC式词语中,C与 CC同义
        二、ABCC式词语中,C与 CC微别
        三、ABCC式词语中,CC与 C意义不同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全球华语大词典》AABB式四音节词词义关系类型-AA、BB 与 AABB1、AABB2、AABB3 释义
    第一节 AABB式语素义与AABB1 式词义的关系类型
        一、DC在体词、谓词范畴内重叠
        二、DC在体词、谓词范畴间重叠
    第二节 AABB式语素义与AABB2 式词义的关系类型
        一、AABB2 式与ABB式独立释义
        二、AABB2 式与ABB式互为参见
    第三节 AABB式语素义与AABB3 式词义的关系类型
        一、语素义直接完全地表示词义
        二、语素义直接但部分地表示词义
        三、语素义间接表示词义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全球华语大词典》AABB式四音节词色彩义分析
    第一节 “色彩义”的内涵
        一、关于“色彩义”理论
        二、词的“色彩义”与词典研究
    第二节 释文与内蕴色彩
        一、词的形象色彩
        二、词的感情色彩
    第三节 AABB释文与外围色彩
        一、地方色彩
        二、风格色彩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一、《全球华语大词典》重叠形式四音节词释义特征
    二、《全球华语大词典》重叠形式四音节词释义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8)现代汉语词典的词典考古研究 ——以双音节兼类动词为封闭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词典版本的选择
        (二)封闭域研究对象的选择
        (三)封闭域研究对象的提取
        (四)研究方法
    三、相关研究综述
        (一)词典考古研究综述
        (二)《现汉》的词典对比研究
        (三)《现汉》中兼类动词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现代汉语词典双音节兼类动词收词立目的词典考古
    一、现代汉语词典双音节兼类动词收词原则的词典考古
        (一)双音节兼类动词在《国语》《现汉》中的收录情况
        (二)收词原则在现代汉语词典谱系中的变化发展
    二、现代汉语词典双音节兼类动词立目情况的词典考古
        (一)双音节兼类动词在《国语》《现汉》中的立目情况
        (二)立目原则在现代汉语词典谱系中的变化发展
第二章 现代汉语词典双音节兼类动词义项设置的词典考古
    一、现代汉语词典双音节兼类动词义项数目的词典考古
        (一)双音节兼类动词在《国语》《现汉》中的义项数目
        (二)义项设置原则在现代汉语词典谱系中的变化发展
    二、现代汉语词典双音节兼类动词义项词性的词典考古
        (一)双音节兼类动词在《国语》《现汉》中的义项词性
        (二)双音节兼类动词在现代汉语词典谱系中的变化发展
第三章 现代汉语词典双音节兼类动词释义的词典考古
    一、现代汉语词典双音节兼类动词释义因子的词典考古
        (一)双音节兼类动词在《国语》《现汉》中的释义因子
        (二)释义因子在现代汉语词典谱系中的变化发展
    二、现代汉语词典双音节兼类动词释义方式的词典考古
        (一)双音节兼类动词释义方式的划分及其定量统计
        (二)释义方式在现代汉语词典谱系中的变化发展
    三、现代汉语词典双音节兼类动词释义风格的词典考古
        (一)现代汉语词典双音节兼类动词释义长度的词典考古
        (二)现代汉语词典双音节兼类动词释义难度的词典考古
第四章 现代汉语词典的词典考古研究结论
    一、研究总结
        (一)现代汉语词典外部谱系的词典考古研究结论
        (二)现代汉语词典内部谱系的词典考古研究结论
    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词”为何物:对现代汉语“词”的一种重新界定(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二 现代汉语词的通行定义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能够独立活动”在贯彻执行时存在的问题
    2.2 “最小” 在贯彻执行时存在的问题
三 对现代汉语词的一种重新界定
    3.1 动态词观与句法完整性的内涵
    3.2 解决通行定义存在的问题
四 界定词的不同鉴定标准的比较
五 结语

(10)对越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1.2.1 离合词的本体研究
        1.2.2 离合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1.3 研究任务
    1.4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2.离合词的界定、类型和结构形式
    2.1 离合词的界定标准与类型认定
        2.1.1 离合词的界定标准
        2.1.2 离合词的类型认定
    2.2 离合词的基式形式
        2.2.1 离合词内部成分的性质
        2.2.2 离合词的类推现象
        2.2.3 离合词的语法功能
    2.3 离合词扩展形式、原因和语用功能
        2.3.1 离合词扩展形式
        2.3.2 离合词扩展的原因和语用功能
    2.4 小结
3.离合词的越语对应形式
    3.1 离合词的基式与越语的对应形式
        3.1.1 词汇的对应形式
        3.1.2 短语的对应形式
        3.1.3 词与短语的对应形式
    3.2 离合词扩展形式与越语的对应形式
        3.2.1 离合词加助词的越语对应形式
        3.2.2 离合词重叠形式的越语对应形式
        3.2.3 离合词加补语的越语对应形式
        3.2.4 离合词加定语的越语对应形式
        3.2.5 离合词移位形式的越语对应形式
    3.3 汉语离合词对译的一些特点
    3.4 小结
4.越南学生使用离合词的偏误分析
    4.1 语言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
        4.1.1 中介理论及偏误理论
        4.1.2 偏误理论及对比理论
    4.2 研究客体的离合词的分类和偏误类型
        4.2.1 研究客体的汉语水平分类
        4.2.2 研究客体的离合词偏误类型
    4.3 初级阶段学生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3.1 越南汉语本科生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3.2 越南汉语本科生与越南留学生的调查统计比较
    4.4 中高级阶段学生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4.1 越南汉语本科生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4.2 越南汉语本科生与越南留学生的调查统计比较
    4.5 越南汉语本科生汉语离合词偏误的主要原因
        4.5.1 母语负迁移
        4.5.2 目的语本身的难度
        4.5.3 语言环境
        4.5.4 教材与词典的影响因素
        4.5.5 教师因素
        4.5.6 学生的学习动机
    4.6 小结
5.对越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教学策略
    5.1 离合词教学现状调查
    5.2 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离合词安排
    5.3 离合词教学设计
        5.3.1 初级阶段离合词教学设计
        5.3.2 中高级阶段离合词教学设计
    5.4 小结
6.结语
    6.1 本文的总结
    6.2 本文的创新
    6.3 本文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致谢

四、现代汉语词的性质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近15年来《现代汉语词典》“词意识”的发展研究[J]. 尚永云,彭泽润.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基于眼动实验的语素点位与带稿同传绩效贯连探析[J]. 李夏青,康志峰. 外语教学, 2021(06)
  • [3]动词能做定语吗?[J]. 邓盾.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21(05)
  • [4]初中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研究[D]. 刘谦.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5]汉语“江、河”类同素词语的语义知识描写及汉-越对比分析[D]. 陈庆玲. 湖北大学, 2021
  • [6]现代汉语动源称谓语研究[D]. 姜露露.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7]《全球华语大词典》重叠形式四音节词释义研究[D]. 刁宇宸.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8]现代汉语词典的词典考古研究 ——以双音节兼类动词为封闭域[D]. 李家琦. 鲁东大学, 2020(02)
  • [9]“词”为何物:对现代汉语“词”的一种重新界定[J]. 邓盾. 世界汉语教学, 2020(02)
  • [10]对越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研究[D]. 阮李威欣.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现代汉语词性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