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必须建立现代医学模式的诊疗观——西宁市区人口增长与医疗保健事业发展关系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岳桂林,刘安全[1](1993)在《必须建立现代医学模式的诊疗观——西宁市区人口增长与医疗保健事业发展关系浅析》文中提出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宪章中指出:“健康不单指无疾病,而是指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满状态。”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人类疾病谱发生了重大变化,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这是医药卫生工作的一场革命,也无疑是对当今医院工作提出的新的挑战。对医务工作者来说,努力
马得汶[2](2017)在《西北民族地区医疗过程中的疾病与文化 ——基于西宁市田野调查的医学人类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以西宁市两家三甲医院为田野调查点,对文化在医疗过程中的参与和作用进行了研究。生物医学作为科学发展的产物,将疾病治疗视为生理性病变的诊疗过程。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关注文化与疾病治疗的关系。在不同地区、各种不同的地方性文化中,患者对疾病治疗的感受和经历,通常都存在几个基本环节,其中包括患者自己对疾病的认知、择医、医院和医生提供的治疗、患者及家属寻求的其他治疗办法、治疗物(医学药品和非医学药品)的文化属性、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及患者对疾痛的感受和叙事等。这些事项都是理解疾病与治疗的重要方面。生物医学及相关研究较少从患者医疗实践角度进行关注,而民族学、人类学对文化与疾病治疗的研究,却可以在此研究领域精耕细作,推进相关学科整体发展。本论文研究是在生物医学忽视医疗与文化关系的背景下,立足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方法而实施的科学探索。生物医学提供当前医疗的主流思路和方法,患者自身在医疗过程中的能动性、民族文化传承及宗教民俗与疾病治疗的关系,都很容易被掩蔽在受生物医学训练的、医生主导的诊疗环境中。突出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揭示其文化传统在疾病治疗、健康维护中的参与和价值,有助于人们对疾病治疗与文化的关系形成一个整体的、更加客观的认识。跨学科、跨文化的理论视角,是研究的基本方法所在。论文使用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利用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等学科的理论视角,重点从医学人类学角度出发,讨论了在地方性环境中,文化在医疗过程中的参与和作用。在西宁市三甲医院展开的田野调查使用了开放式、半结构式和结构式访谈,通过调查者与患者、医生的面对面沟通,在医疗过程环境中获取一手资料作为研究基础。同时,通过临床观察、参与观察方法,对患者和医生的治疗实践进行记录。研究中使用调查问卷,了解被调查群体的整体情况。对于一些多发性慢性疾病的研究,还使用了“患者主位评估”等方法。医患话语分析也是研究中使用较多的方法。患者的话语是其心理和地方性文化最生动的反映。民族学人类学的个案分析方法也在研究中得到了充分运用。在进入田野前,笔者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学习阅读,为医院调查做准备。进入医疗机构后,首先是实地观察,熟悉调查环境。接着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访谈。调查前期,笔者对多民族患者、两家医院的医生进行开放式访谈,从患者和医生的话语中扑捉他们关注的事项,了解患者、医生的文化和治疗行为。这样,患者和医生的医疗实践中一些值得研究关注的事项就会逐渐清晰地浮现出来,如门诊环境中甲状腺疾病患者的疾病认知,藏族患者的择医,回族、撒拉族患者的医疗实践与宗教文化的联系,医患双方在医疗场域对各自需求的强调等等。通过门诊与临床观察、医患话语了解到这些事项后,接下来的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和结构式访谈在医患群体中对这些事项进行了专题研究,从而更为高效和精准地收集案例资料。同时,在医生、患者群体中展开医患需求问卷调查,在藏族、回族、撒拉族患者中进行疾病治疗与民族文化调查。这些工作完成后,通过对案例进行分类整理和综合分析,最后形成对地方性文化与疾病治疗的整体性认识。论文作为田野调查的成果,是一部关于西北民族地区的医疗民族志。文化和疾病治疗及健康维护关系密切是论文的基本观点,重视文化在疾病治疗和健康维护中的作用是论文的基本主张。论文各章节通过对患者自己对疾病的认知、择医、医院和医生提供的治疗、患者及家属寻求的其他治疗办法、治疗物(医学药品和非医学药品)的文化属性、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患者对疾痛的感受和叙事等事项的具体研究,将人们对文化与疾病治疗关系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了理论层面——即能够使用民族学、人类学视角的医疗过程这一理论框架去全面系统地理解和阐释这一问题。研究成果是在医疗和健康领域对文化的作用和价值的新的审视。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还针对患者需求、藏族患者择医、医患相互理解等问题发表了系列阶段性研究成果。对于医学人类学研究而言,论文的学术贡献及其启示意义在于:医疗过程中有医生主导的一面,也有患者能动的一面。研究强调患者主位视角的医疗实践,有助于人们更为深刻地理解医疗和健康,为全社会在医疗卫生事业中挖掘文化、重视文化、运用文化提供铺垫作用;对高血压、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主位视角研究,有助于医疗界和医生重视社会生活、心理因素对疾病诱发的作用,可以为患者和医生提供治疗参考;从供求对接障碍审视当前的医患关系紧张状态,是一个较为独特的视角,相关分析可以加深我们对医患关系一般性的认识。对藏族、回族、撒拉族民族文化对医患关系影响的分析是对医患关系研究领域的拓展,为认识民族地区医患关系的特殊性提供了启示。研究指出,文化调适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疾痛叙事部分,研究不但记录患者对疾病的感受和表述,更注重医学人类学所一贯秉承的关怀和道德立意,为人类心灵提供文化滋养;研究突出患者主位视角,患者的治疗经历和疾病认知,就是从医疗角度对当地民族宗教文化的生动反映,因而对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研究和地方性医疗文化研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研究推动了医学人类学视角的医患关系研究,对民生、政策调整都是一个详实的参考。论文第一章是对田野点的描述。内容包括医院社区的定义,两家医院的生态和运作,医院社区中医患群体的认知与心理特点。第二章考察了疾病认知环节中的社会文化因素。患者自身对疾病的认知是民族学人类学视角的医疗过程的起始阶段。本章在简要回顾了西医、中医、民族医学疾病认知的基础上,指出患者主位疾病认知也是疾病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接着结合甲状腺疾病,从社会生活、心理因素探讨了患者主位视角的疾病认知。第三章关注择医环节中文化因素。本章考察了民族文化对藏族患者择医的影响。很多藏族患者或其家属请活佛、阿克打卦,将活佛建议视为择医的重要依据。打卦择医的患者们在医院治疗期间的表现也会存在差异,这一部分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第四章、第五章探讨治疗环节中的文化因素。这两章分析了民族文化对疾病治疗的影响。第四章藏族文化对疾病治疗影响的研究因为是在藏族医疗文化氛围浓厚的Y藏医院做调查,所以分为医生的行为和患者的行为两部分。患者的行为又分为医生的治疗和患者在民族宗教文化中寻求治疗两个方面。藏药加持突出体现出了治疗物的文化属性。藏族文化对医患关系的影响也十分明显。第五章是从民族宗教文化视角对回族、撒拉族患者治疗实践的考察。回族、撒拉族患者普遍认为疾病和健康与宗教文化密切相关。患者采取的治疗方式是多元的,既有医学领域的寻医问药,也有民族文化领域的做都哇、吹都哇、举乜贴等,但是这些治疗实践都是行赛拜布,最终疾病能不能治愈,在患者看来都是真主的前定。回族、撒拉族患者强调举意的重要性,认为在治疗过程中不能因为病痛忘记真主,也不能将治愈归功于医生从而举伴真主。第六章是对医疗过程中的医患关系环节的探析。本章通过对多民族患者的访谈与观察,秉承马林诺夫斯基文化人类学研究对“需求”关注,分析了患者和医生需求的层次性和多元性,进而提出医患关系是医患双方基于供求形成的相互关系状态。这种双向供求关系在技术层面、心理层面、经济层面、沟通层面、角色层面、道德层面、管理服务层面都可能出现对接障碍,从而影响到医患关系和谐。和谐的医患关系离不开文化的调适作用和医患双方的相互理解。第七章是从疾痛叙事中探寻患者的内心世界和文化关怀的可能性。在回族、汉族、藏族等多民族疾痛叙事语境下,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共性问题:一是疾病是患者人生经历的一部分,通常都意味着一种苦痛,这是疾病的本质;二是身心是一个整体,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疾病治疗和健康十分重要,负面的思想以及强烈的贪欲追求也是制约疾病康复的重要因素;三是道德也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维护身心健康的一味药,医疗场域中因为患者及家属处于苦痛之中,所以道德认同是一种普遍共识。最后,论文从文化与疾病的密切关系、医患关系中文化的调适作用、传统医学理念的时代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总结。经过研究提出:首先,多元医疗是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对于多元医疗的理解,我们以往是从多种医疗方式并存的角度出发的。然而,从具体患者的疾病治疗经历这一视角中,同样也可以形成多元医疗。其次,民族宗教文化对患者心理和行动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例如藏族患者和回族、撒拉族患者对疾病的理解、择医、治疗等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再次,医生和患者的需求不能机械套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论文对此进行了更为具体的研究。医患双向供求关系中存在的对接障碍是分析和理解医患关系的较新视角,文化对这种对接障碍起着重要的调适作用。总之,论文研究说明:文化积极参与医疗过程,人的身心是一个整体,文化对疾病治疗和身心健康的作用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医学离不开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疾病治疗不仅是一个生理性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论文研究正是从患者医疗实践中,揭示了一个与生物医学完全不同的医疗面貌,由此推动医疗和健康事业从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进行更好地转变。
朱平华[3](2019)在《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及模式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慢性疾病患病率迅速上升,医疗费用急剧上涨,个人、社会和政府不堪重负。《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多次提到健康管理,健康管理已然是实现全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战略和关键路径。《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健康广西2030”规划》也提出了开展健康管理、构建健康促进体系的任务。而这两项任务的最终完成,无疑离不开医联体特别是紧密型医联体的平台架构或实施载体。新的形势下,拥有优质核心医疗资源、掌握健康管理优质客户、具有区域辐射影响力的三级综合公立医院理应成为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的示范基地和榜样力量,尤其是在加快医联体建设和发展的背景下,三级综合医院如何在评价自身健康管理服务能力、提升健康管理服务水平、创新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共建健康管理联动机制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如何在紧密型医联体的框架下围绕健康管理的实践环节有所作为,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然而,健康管理学界与健康服务业界目前均无关于健康管理服务能力及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定义,也未专门开展对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评价,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具有三级综合公立医院特色、适用于医联体框架下的广西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也在探索之中。目的1.提炼国内外健康管理服务典型模式,梳理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实践探索及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与发展情况,为构建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2.构建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调查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现状和联动情况并进行综合评价,为评价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提供指标体系和实证数据。3.分析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的优势、劣势与机遇、挑战,提出完善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为三级综合医院及其所在医联体各成员单位提升健康管理服务能力、优化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共建健康管理联动机制提供决策参考,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健康管理服务暂行规定、推动健康管理落地实施提供配套政策。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询和收集国内外健康管理与医联体有关文献资料,总结可供借鉴的理论、模式、经验和方法,建立健康管理服务与医联体的相关理论框架。2.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结合文献研究结果,在厘清健康管理服务与医联体的理论框架后,初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经2轮Delphi法专家咨询后筛选评价指标,逐步统一专家意见,最终形成评价指标体系。3.问卷调查法:根据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面向广西医院协会健康管理专委会31家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成员单位开展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现状调查,面向体检人群开展基本健康素养水平和健康管理服务满意度调查。4.专家访谈法:在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广西医院协会健康管理专委会召开年会的契机对上述医院健康管理部门31名负责人开展个人访谈,了解机构发展现状和健康管理服务联动情况,征询意见建议。5.综合评价法:对现场调查数据采取加权“密切值”法与“秩和比”法结合、嵌套的方法,综合评价广西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应用“雷达图”法对服务能力薄弱环节进行系统分析。6.SWOT分析法:综合以上研究结果,以矩阵方式列出并分析医院健康管理服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存在的优势与劣势,运用策略配对方法提出提升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SO、WO、ST和WT策略及对策建议。7.统计分析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体系各指标的权重;使用内部信度和结构、内容效度分别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效度;使用EPI Data软件录入调查表中的数据,导入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分析。结果1.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的评价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有2个层次,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34个。德尔菲法两轮咨询中,二级指标的专家权威系数达0.865和0.869,权威程度较高。协调系数分别为0.282和0.348,专家意见逐步趋于一致,专家咨询意见趋同的效果较好。层次分析法构造的5个判断矩阵,单排序、总排序的一致性比例CI、CR均小于0.1,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组合权重排名前五位依次为:开展健康管理适宜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引领健康管理科学研究、引领区域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健康管理对象的健康体检或医疗服务信息在医联体内安全互联互通、开展全程健康管理服务。综合指标体系专家代表性、权威性和一致性较好,经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内容效度检验证明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该体系以医联体为视角和框架,涵盖了健康管理服务投入、服务过程、服务产出、服务效果等多方面内容,为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政策制定提供了测量工具和参考指标。2.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两家机构违规开展健康体检业务,健康体检服务量、年体检收入、人均体检费用逐年增加但机构间差异较大,近1/3的机构未制定完善的人财物管理制度,仍有35.5%的机构未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将近40%的机构没有开展问诊或问卷调查。健康体检服务项目开展情况参差不齐,独立开展能力总体不强,与医院共享情况较为普遍,个别机构连基本的一般检查项目都未开展。半数左右的机构体检报告未包含疾病危险性评价和慢病患病风险评估内容,38.7%的机构未能对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或死亡的危险性进行全面分析评估,64.5%的机构未能对慢病患者进行分级干预并随访,67.7%的机构未能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健康指导与干预。检后服务覆盖范围不广、随访项目有限,仍有6.4%的机构只停留在健康检测的初级阶段,单纯体检或“只检不管”。仅有22.5%的机构延伸到了健康跟踪的阶段,但总体还是重健康体检,轻健康管理。从健康管理(体检)服务对象来看,35.1%的体检者23年甚至更长时间才体检一次,仅有11.1%的人群经常测量自身心率和血压,有30%的人经常观察自身大小便情况来进行粗略的健康检查,仅有10.1%的调查对象出差或旅游时随身携带药物,依旧有5.4%的人从来不系安全带,调查对象9项健康基本知识知晓率不高。体检人群对健康管理服务的平均满意度为89.16%,不同机构间满意度水平差异不大。与健康管理服务密切相关的健康管理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的人力资源配置不足,健康管理个性化、多样化、全方位服务水平较低,健康管理工作的考核和奖惩机制尚未普遍建立。对体检者健康状况的采集和掌握不够全面,影响到后续的健康评估的准确度和健康干预的效果。健康体检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健康管理服务的满意度。医院内部和医联体内的健康管理联动极少,信息互联互通难以实现,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健康管理理念和疾病管理服务意识比较淡薄,健康管理服务缺乏创新。3.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综合评价加权密切值法、秩和比法、“雷达图”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4家医院位于优档,5家医院处于差档,其余19家医院为中档,分别约占医院总数的14%、18%、68%。评价结果较全面、合理。排序第一的医院在所有指标方面均明显优于排序最后的医院,排序最后的医院在健康管理服务能力各项评价指标表现中均很不理想。三档中,过程、效果指标差异不大,主要差异在于投入、产出指标。服务能力处于“优”档的,总体表现比较出色,一级指标均优于其它两档,但存在个别医院部分指标发展不均衡,指标表现不佳。普遍表现较好的指标主要有:健康管理(体检)机构符合《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应用信息化系统开展医联体内的预约、转诊服务,开展健康知识教育。普遍表现较差的指标主要有:健康管理对象的健康体检或医疗服务信息在医联体内安全互联互通、健康管理纳入医院绩效考核。广西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健康管理机构内涵建设薄弱,服务能力总体不足,服务内容不全面,服务流程不完整,健康管理服务项目比较单一,覆盖人群十分有限,疾病管理服务相对缺乏,不同机构间的健康管理服务质量存在差异,医联体内部健康管理运行机制有待探索,健康管理服务与医疗服务之间发展极不协调。4.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大多数机构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仍停留在以健康体检为主(重检轻管)的健康体检型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即专业化健康体检服务模式)。绝大多数医院尚未建立健康管理的内部联动机制,医院健康管理(体检)机构面向体检人群的健康管理服务与医院临床科室面向住院患者的疾病管理服务未能形成有效合作与互补,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目前较少涉及健康管理方面的合作。加上医院健康体检人群总体健康状况并不乐观,基本健康素养水平较低,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较差,广西三级综合公立医院的健康管理及其联动工作任重道远。结论1.三级综合公立医院示范引领健康管理服务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大健康的背景下更是迎来了发展机遇。但是,由于公立医院长期以来“以疾病为中心”、“重治轻防”的发展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运行惯性和路径依赖,广西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实施健康管理也面临不小挑战和不少障碍。因此,应整合发挥SO、WO、ST和WT等不同策略之间的协同效应。2.作为公立医院举办方的各级政府要更好发挥“做好健康管理顶层设计、建立健康管理运行机制”的作用,尽快出台医疗卫生机构健康管理服务规范性文件——《医疗卫生机构健康管理服务暂行规定》,适时发布《健康管理基本项目目录》,最终建立健全以公立医院为骨干带头、三级综合医院为示范引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服务主体、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业务指导,健康管理公司、健康保险公司和全社会、全体人民积极参与的多元健康管理服务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卫生健康、医疗保障、发展改革、财政、人社、教育、保监等各个相关部委办局要主动发挥“制定健康管理配套政策,加强健康管理协调指导”的作用。3.三级综合医院要创新示范医联体框架下的“整合型、全方位、个性化、广覆盖”的“四位一体”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实现“全程服务、智能管理、信息共享、各司其职、责任共担、上下联动、利益共享、一体运行”的目标,带头共建医联体框架下的“机构、人员、信息、服务、防治相互联动”的健康管理服务“五项联动”新机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立足自身功能定位发挥在全民健康协同管理中的特色优势:省级教学研究型医院牵头制订开发健康管理行业标准指南,县级、二级、城市辖区医院成为本区域预防、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康复服务、医养结合的龙头,中医院、民族医院发挥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技术、民族医药的特色和治未病及养生保健的优势,专科医院开展针对专门疾病和特定人群的健康管理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执行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健康管理服务标准指南。
谢芳[4](2012)在《《千金方》的全科医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科医学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弥补了专科医学的不足,实现了医学模式的转变,为各国基层卫生服务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城乡基层是中医学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全科是其重要的学术和服务模式特色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千金方》的文献研究,探析中医学中的全科医学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医学的全科特色,为中医全科医学新学科的构架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中医学和全科医学医学观的比较,对中医学中全科医学思想的文化根基和理论背景进行溯源,探讨中医学中蕴含的全科观念的特点和优势;以《千金方》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传统文献学的方法,从医学思想高度,全面整理其具有全科医学特点的文献表征。研究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在中医学的视野下,去透视隋唐及其以前中医学术的全科医学思想,重点在“论”,归纳形成观点;二是分析以《千金方》为代表的隋唐主要中医文献中的全科医学思想,重点在“述”,探赜思想内容。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中医全科医学思想源起于《黄帝内经》,发展至隋唐时期已经具备雏形,《千金方》是中医全科医学思想形成的代表性着作。中医学中的全科医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大医精诚的医德观、天人合参的整体观、性命相依的生命观、阴平阳秘的健康观、内外相因的疾病观、辨证论治的诊疗观、未病先防的预防观、药食并重的营养观、形神并调的养生观、针药并用的医技观等十个方面。《千金方》所体现出来的医学思想,闪耀着现代全科医学所尊崇的“人本”光辉,涉及预防、治疗、养生、健康教育、康复、伦理等各个方面,内涵丰富深刻,精辟实用,特色突出,彰显了1300多年前中医学对全科医学思想的独到认识。
于贞杰[5](2007)在《公共卫生体系研究 ——功能、资源投入和交易成本》文中认为公共卫生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保护人群健康,它是健康的防御系统。目前,我国公共卫生正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是针对原有卫生问题的措施,如妇幼保健、计划免疫、食品卫生等,仍然需要加强和完善;另一方面,人们对于新出现卫生问题的关注正在增长,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艾滋病、禽流感等。如何在应对新问题的同时,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的各项功能对公共卫生体系而言是新的挑战。“非典”爆发前,我国一直将卫生改革的焦点集中在医疗体制改革、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等领域,对公共卫生的改革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非典”过后,人们对如何在常态下保持有序管理、出现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从容应对、公共卫生高效地保障人民的健康等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国家对建立与健全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视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研究将对样本地区的公共卫生体系及运行机制进行分析评价,目的在于发现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提出完善公共卫生应对体系的建议。具体研究目的有:综述和比较国内外公共卫生应对体系的内涵、组织结构、运行机制、法律法规和筹资机制;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不同的运行机制进行描述,总结样本地区公共卫生体系的特点;比较不同制度安排下公共卫生体系的运行效率,总结样本地区公共卫生体系的优缺点;研究公共卫生体系不同机构间的衔接、协调和合作关系。本研究资料来源主要是关键人员访谈、卫生机构问卷调查、卫生机构人员问卷调查和家庭问卷调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公共卫生改革的基本情况,农村研究现场选择了山东省章丘、昌乐和东阿等3个县;城市研究现场选择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和青海省西宁市。调查工具一是关键人员访谈,另一种是问卷调查。关键人员访谈根据访谈对象所在机构及专业的不同设计有相应的访谈提纲,并且在访谈时采用录音笔录音的方式记录访谈资料。调查问卷包括卫生机构调查问卷、卫生人员调查问卷和家庭卫生服务利用和需求调查问卷。依据研究目的,分析过程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现状体系的描述,第二部分是利用交易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公共卫生体系安排的交易费用进行了测算,并对公共卫生体系制度安排的效率进行评价,第三部分分析体系中各机构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并对基层卫生机构的分布及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率进行分析。文献综述显示对于公共卫生及公共卫生体系各国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同样各国对公共卫生功能和服务的界定也不同。在我国,对于公共卫生及公共卫生功能等也没有进行明确界定。样本地区公共卫生体系现状分析表明,财政对公共卫生投入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关系不显着,地区间财政投入差别较大。政府财政投入对疾病防治和妇保机构补助不足;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基层卫生机构投入很少。对各类机构的公共卫生投入资金没有特定的审核机制,缺少投入产出评估。公共卫生人力配置不足,基层人员流动性大、素质较低,存在人员老化现象。公共卫生机构仪器设备投入差别较大。调查结果显示,防疫机构仪器设备,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更新较慢。公共卫生体系产出表明,各类机构产出仍以服务提供为导向,而不是以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为导向,不注重公共卫生功能建设。目前的信息系统的特点是强调信息上报,虽然提高了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共享信息的可能性,却在一定程度上却忽略了地方性信息的利用。公共卫生服务中发生的交易费用分析表明,法律法规等制度投入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提高机构公共卫生服务供给量;管理方式对公共卫生服务产出和交易费用的影响不同;从公共卫生服务委托方监督技术效果来看,能刺激公共卫生服务量增加,但是访谈结果显示,卫生服务机构更关心的是奖励或补偿的标准及其他显示公平性的待遇,如村卫生室人员反映的养老保险等问题。完善我国公共卫生组织体系的基本出发点是改善公平和提高效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应当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疾病控制机构、卫生监督和妇幼卫生为重点,包括资金和人力在内的卫生资源应当向这些机构倾斜。我国未来公共卫生体系的构建应当是城乡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即无论农村和城市,构建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的公共卫生组织体系,这也是建立覆盖城乡全民基本卫生服务的基础。公共卫生决策体系的关键是在区域,比如县和市,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决策系统。应以信息流为主线,建立起区域和国家两个层次的决策核心单元。改变目前单向性的信息系统问题,重视地方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的提高,重视利用信息进行决策能力的提高。公共卫生筹资研究的是筹资方式以及资金分配方式,实质上是一个政治决策和制度设计问题。政府承诺是公共卫生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因此应明确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的职责,并以法律形式加以规范,以减少各级政府间的博弈,降低交易费用。此外,对于经济欠发达无力负担公共卫生财政支出的地区,可以采取转移支付方式增加投入,总的原则是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应由中央政府供给;地方性公共物品应按受益范围和财政支出能力的大小,在各级地方政府中加以明确。在公共卫生组织体系中,强调了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要作用,但是,真正建立有效的公共卫生应对体系,至少需要政治、经济和技术等三个层面机制,以协调公共卫生参与的各个方面。降低公共卫生服务中发生的交易费用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管理,建立健全信息网络系统;进行区域卫生规划,合理设置卫生机构;减少委托代理层级,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所有业务指导和监督工作;发展公共卫生法律法规,通过完善的制度措施对服务提供者进行约束,提高人员专业自律性;采取适宜的管理方式;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采用科学的监督技术。对于不同制度安排的交易费用比较,应注意:一项制度安捧不应仅仅因为交易费用高而被舍弃,因为在交易成本和其他成本之间还存在取舍;对制度安排进行比较应该放在现实情境中进行评价,而不是在理想状态下的比较;交易成本在一个项目周期中是变化的,它们会随着时间而下降,比较交易费用时还要分析制度安排所跨越的时间段,注意制度安排的长期性和连续性。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利用交易费用理论和方法对公共卫生服务供给过程中发生的交易费用进行测算,对样本地区公共卫生体系制度安排效率进行比较。本研究对于交易费用的计算只是一个尝试,对交易费用的界定可能会有所遗漏,所计算的交易费用会不完全。另外,在对交易费用的比较分析中,对交易费用和体系产出的关系没有进行相关性分析,也就是说其因果关系并不是确定的。对于样本地区公共卫生体系只是进行了描述性分析,没有对体系绩效进行分析,这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郝晓赛[6](2012)在《医学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医院建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院特性使已有医院建筑研究与建筑学、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密切关联。随着现代化发展,医院建筑中西方文化的印记逐渐弱化而社会影响则日益突显。当代欧美国家医院建筑呈现出与各国医疗服务提供的模式密切相关的多元化发展态势。我国主流医院建筑一直以“移植”西方经验为发展基础,改革开放后,因国情和医学社会软环境不同,医院中广泛存在着被称为“正确设计错误使用”的现代化场景与社会生活错位景象。这种医院建筑发展方式和社会环境特点,使得从医学社会学视野系统地探讨医院建筑与医学社会的关联、厘清当代问题的根源所在,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在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从医院物质空间研究需要出发,确立了医学社会学理论引入原则,并建立了医院的医学社会环境主要素框架;以英国和荷兰的医院建筑研究为主要对象,分析整合了已有散布的社会学思考,并在兼容于建筑规划领域的社会学理论基础上确立了本研究范式,构建了“医院建筑-医学社会学”各要素关联框架,并对其互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在研究的历史回顾部分,分别沿着西医医院在华本土化演进中的“冲突-妥协”、当今国际现代医院与本土医学社会生活的“同步-错位”两条线索展开讨论,以“派生-类型建筑”概念、各时期医学社会要素对建筑物质空间形态的影响为基础,对中国和西方医院发展各阶段的建筑演进进行了比较研究,特别对中国医院建筑现代化过程进行了医学社会剖析;并从“疾病-病人-社会”角度讨论了与社会密切关联的传染病在中国医院建筑演进中的作用,用典型实例分析了传染病将疾病从个人范畴扩展至公共领域的特性对医院建筑发展的影响。在当代部分,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医改对医院建筑的影响;结合设计理论实践、医院社会议题和各用户群体的医院建筑观点,综合性地呈现了当代医院建筑社会图景,分析了医院建设两极化发展、前期策划和后评估薄弱或缺失,医院建筑宾馆化与迷宫化等问题的社会根源;指出医院人本设计面临着社会结构性困境。研究认为,当前政府将医疗卫生工作定位由过去的居民生活消费归位为重要民生问题之一的深化医改方向,是改观医院建筑现状的基本驱动力。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医院建筑领域和卫生服务领域应结束长期分离发展的局面,开展跨领域合作、共同推动面向社会医疗需求的医院建筑发展,研究并对此给出了具体建议。
王云竹[7](2007)在《中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并由此引发了中国社会剧烈而深刻的变革,推动中国社会转型。在这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卫生事业也无例外地从计划体制下的事业体制与制度安排向着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事业体制转变,并开始尝试一系列的新政策设计。这种卫生事业的变革,顺应中国经济体制“渐进式”改革的过程需要,也同样以一种“渐进式”改革模式来逐步探索与实践。在卫生改革的起始阶段,由于难以把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趋向和形态,也由于卫生事业的“渐进式”改革难以与经济体制的“渐进式”改革构成清晰的对应关系和互动模式。因而,中国卫生事业改革从一个外在开放型驱动的改革程式,逐步走向一个内在封闭型改良程式。但随着中国卫生事业改革的逐步深入,体制的制约、机制的障碍、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困扰,使得中国卫生事业“独立型”的改革与发展,陷入了矛盾的困境之中,即居民健康的无限需求与卫生资源短缺矛盾,医疗费用迅速增长与健康边际收益递减的矛盾,医疗服务富人的过度利用与穷人的利用不足矛盾,医疗服务价格“门槛高”与医疗保险制度广覆盖矛盾。而医疗服务价格扭曲导致医疗服务行为的扭曲,更是成为卫生事业发展难以诊治的“病根”。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现象重新出现,市场经济的效率性与卫生事业的福利性和公平性产生冲突,使以效率为导向的卫生事业改革步入了改革价值目标的迷茫。随着中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关键时期,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公平地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责。中国卫生事业改革的目标将主要围绕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医疗费用控制在可负担的水平上,广泛和公平地保障基本医疗服务。这个目标的实现在现阶段体现为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本研究在系统收集经济、医疗卫,人口、医疗保险制度、就业、社区建设等与医疗制度改革有关的宏观背景资料、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小型政策座谈会和大量数据调奁,努力在一个复杂、互动和发展的现实社会场景中去考察我国居民主要的卫生问题及其成因,由此对我国公共财政政策下的基本医疗服务进行界定并深入分析了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构成,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以合作医疗为内容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以贫困人群为服务对象的医疗救助制度三种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并对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统筹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孙鹏[8](2012)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医学所具有的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属性,使其在医学科学迅猛发展、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现代医学模式改变以及卫生服务需求程度的背景下,对医疗工作者人文精神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医学教育担负着为医学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医学生素质的高低,将影响今后医疗卫生工作的质量。医学生人文素质在医学生各项素质中起着正本清源的作用,高等医学教育在对单纯科技理性教育反思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医学生人文素质这一根本素质的培养。随着国家医改政策变化、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实施以及21世纪医学教育展望报告的公布,医学人文教育又有许多新的要求和变化。在当今时代,怎样构建一个适应形势需要和时代要求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用哪些方法、途径和举措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对医学人文以及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关概念进行界定,对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为课题开展提供理论指导。第二部分:历史研究。回顾中西方人文教育的发展历程,研究不同历史阶段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规律、变化,厘清医学人文教育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宗教文化等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继承以往时期的教育传统,适应不同时代特征,形成的医学人文教育独特模式和传统,对构建医学人文教育体系提供可借鉴的历史经验和做法。第三部分:比较研究。对欧美医学人文教育总体情况和部分院校的经验做法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分类类比,吸取欧美国家医学人文教育的成功经验,为课题研究作出教育决策,为构建医学人文教育体系提供借鉴参考。第四部分:实证研究。以我国6所高等医学院校为研究对象,对这6所院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以及关注并了解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国内外专家进行访谈,然后运用扎根理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出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第五部分:体系构建。结合社会和医学科学的发展需要,把握医学生学习特点规律,在明确医学生人文教育体系构建原则基础上,构建出“一贯式、内省化、全维度、双螺旋”医学生人文教育体系。本研究主要借鉴哲学、系统科学、社会学、医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文献分析、理论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医学生人文教育内涵、历史、功能、影响因素、发展特点等内容进行分析,探索新形势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策略,提出完善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建议对策,为提高医学生培养质量,特别是塑造医学人文精神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张斓[9](2010)在《中国城市社区人群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指出背景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逐步转变,健康的概念也从“没有病就是健康”向“健康是一种躯体、精神与社会和谐融合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身体虚弱”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逐步从负向到正向,也从单一地关注健康状况扩大到关注健康影响因素以及由于健康不佳导致的各种损失。但是,与此同时,现有的健康评估却仍然集中在对死亡或疾病资料的描述上。因此,作为我国公共卫生部门基本职责之一的健康监测与评估需要一套能够与现行健康概念相一致的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用于充分了解影响人群键康的自然、社会、行为等因素以及相应的人群健康状况、特征和变动趋势,明确社区人群中存在的健康问题,为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为居民的健康生活方式予以指导,达到创造一个适应所有人健康成长的健康环境的目的。目的1.构建一套统一、规范、可行的社区人群健康评估指标体系。2.将此指标体系在北京市朝阳区试用,评估朝阳区人群的健康水平并提出建议。3.检验本研究所构建的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方法本研究采用三阶段、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第一步,通过文献综述和政府相关文件分析及专家访谈,根据现有人群健康/疾病状况、健康影响因素及健康结果指标的种类及特点,构建人群健康指标的初步框架;第二步,通过专家咨询法(德尔菲法)对该框架内的指标进行分析和筛选,确定人群健康评估的指标体系;第三步,使用该指标体系对北京市朝阳区人群的健康进行试评估,找出该地区人群健康的主要问题并分析潜在的影响因素,为健康促进和健康干预行动提出建议。结果1.本研究初步构建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人群健康评估体系的框架和指标草案。包括:健康影响因素、健康/疾病状况以及健康健康/疾病后果三个层面下的26个可测量指标。2.在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内遴选了27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咨询,专家的平均从业年限为24.11±6.73年。两轮咨询的专家应答率分别为96.30%和88.89%,提出额外修改意见率分别为46.15%(12/26)和25.00%(6/24),两轮反馈时间分别为5.38±4.77天和6.91+5.05天,反馈时间经t检验(t=0.293,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轮咨询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207(χR2=182.6,p<0.05)和0.357(χR2=260.7,p<0.05),经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显着性,且第二轮大于第一轮,说明专家意见逐步趋于一致。3.经过两轮专家咨询,本研究最终建立的中国城市人群健康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个,分别为:健康影响因素、健康/疾病状况、健康/疾病后果;二级指标9个,分别为:环境因素、个人行为因素、医疗资源及服务、发病/患病率、死亡率、潜在寿命损失年、人均医疗费用、年因病(伤)缺勤天数、其它健康指标。三级指标27个,分别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生活饮用水抽样监测合格率、食品卫生抽样监测合格率、家庭可支配收入、高等教育人口率、人均住房面积、吸烟率、饮酒率、超重和肥胖率、锻炼率、慢性病知晓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政府预算卫生费用、病毒性肝炎发病率、肺结核发病率、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恶性肿瘤患病率、精神疾病患病率、粗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伤害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自评健康良好率。可测量的指标总共30个(含27个三级指标和3个二级指标)。4.使用本研究确立的指标体系对北京市朝阳区人群进行健康评估,得出如下结果:第一,健康影响因素方面,朝阳区人口规模增长快、素质高、结构老龄化;城市资源和环境面临资源短缺和污染的严峻挑战;居民吸烟、饮酒、身体活动不足等行为危险因素发生率高;第二,健康/疾病状况方面,区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等传染病发病率有缓慢上升趋势;居民死亡率基本稳定,主要死因以慢性病为主,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形势严峻;居民期望寿命稳步提高,但主要死因对期望寿命影响明显。第三,健康/疾病后果方面,慢性病与伤害是造成朝阳区居民寿命损失的主要原因。5.本研究确立的中国人群健康评估指标体系在北京市朝阳区的应用中,较易和容易获得数据的指标个数为25个(83.33%)(容易获得数据的指标19个,分别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生活饮用水抽样监测合格率、食品卫生抽样监测合格率、家庭可支配收入、高等教育人口率、人均住房面积、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政府预算卫生费用、病毒性肝炎发病率、肺结核发病率、高血压患病率、粗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伤害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潜在寿命损失年,占总指标数的63.33%。较易获得数据的指标6个,分别为:吸烟率、饮酒率、超重和肥胖率、锻炼率、慢性病知晓率、糖尿病患病率,占总指标数的20.00%)。说明本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较好。结论本研究具有文献研究基础扎实、遴选专家代表性好、采取多种咨询方法提高专家应答率的优点。通过本研究确立的中国城市社区人群健康评估指标体系可操作性较好。使用该体系对北京市朝阳区人群进行健康评估,评估结果全面,涉及健康影响因素、健康/疾病状况和健康/疾病后果等方面,数据详寒,为朝阳区公共卫生及其它健康相关部门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也为中国城市社区的人群健康评估提供了一个可行性较好的指标体系。
唐哲[10](2019)在《基于先秦哲学观的《黄帝内经》医学方法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方法论即是在一定的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能是瞎说一顿。”就是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任何积极的、科学的实践活动过程都离不开与之相应的方法论,在医学领域亦是如此,方法论对于医学实践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中华传统医学之宗的《黄帝内经》,在其理论体系建构过程中充分吸收了先秦哲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思想,并在这些世界观和人生观指导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内涵丰富的中医学方法论,长期以来这些方法论在指导祖国人民却病延年、疾病防治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致力于回到《黄帝内经》本身,去梳理和发掘蕴含于其理论体系中的这些宝贵的方法论,以期为新时代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以及祖国人民的“大健康”事业寻到一个思路、贡献一份力量。研究方法与内容:本研究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引用发生学的方法,力求从其成书时代的时空状态下,去综合的、动态的分析与探究《黄帝内经》中行之有效的方法理论及其来源与现实价值。论文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先秦诸子的哲学观概述。本部分首先梳理了对《黄帝内经》理论体系形成影响较大的先秦道家、儒家、阴阳家、墨家、兵家等先秦诸子学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然后概括了这些先秦诸子的哲学观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并进而阐明了《黄帝内经》医学理论与方法论形成的哲学渊源。第二部分是《黄帝内经》医学方法论简括。本部分首先介绍了六种存在于《黄帝内经》中,受到先秦诸子哲学观影响而形成的,起到基础性作用而又伴有灵活性和独特性的医学方法论,然后对于这几种方法论的具体运用进行了阐释。第三部分是《黄帝内经》医学方法论的现代应用价值。本部分首先对健康中国战略进行了解读,同时进一步阐明了“大健康”理念的提出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展望未来高瞻远瞩的英明决策,顺民心、合民意。最后,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思想为指导,针对涉及人群较广、覆盖面较大的亚健康问题,分析了《黄帝内经》医学方法论对构建健康中国的启示及意义。结论:1.在稷下道家《管子》的“道以气显,道气合一”的哲学观以及先秦儒家的“思诚者,人之道也”以及“浩然之气”等思想影响下,《黄帝内经》形成了诸如“百病生于气”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与观点,并以此为基础,产生了道气合一的统治于气的中医学方法论,这一方法论不仅被广泛应用于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临床诊疗等各方面,对后世传统中医学的防病、诊断、治疗等领域影响深远。而且在应对现代社会人们的亚健康问题方面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以此为启发,可以从“培补正气保健康”开始,增强人体自身免疫能力,恢复、保卫健康。2.先秦的阴阳五行学说被传统中医学所吸收,对《黄帝内经》的中医学理论模式建构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以阴阳理论以及先秦道家的“反者道之动”、儒家的“致中和”思想为基础而形成的框构一体,正反相生的反向协同的方法论在中医学中得到充分的运用与发展,这一方法论在《黄帝内经》中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而且,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正如在调治亚健康方面,以此方法论为基础,可以通过调节阴阳的失衡改变亚健康状态,进而达到“阴阳和调身无恙”的效果。3.五行生化论贯穿于《黄帝内经》医学理论体系始终,既是世界观又是一种方法论,受到先秦诸子学说尤其是阴阳家的阴阳五行模式影响,《黄帝内经》用“阴阳五行”整体的观点分析生理、病理,采用生克有序的同构系统类象法等方法进行辨证施治。在此基础上,《黄帝内经》将五大藏象系统分别归类,依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以及指导临床诊疗,推断病情发展、预后。在新时代,这一方法论对于指导人们改善身体的亚健康问题,实现人民的“健康梦”,以及健康中国的建构都有着切实而深远的意义。4.在“人法天地,至德无为”、“四时有序”、“变有其势,动有其机”等先秦哲学观影响下,《黄帝内经》中形成了道法自然的无为顺时的医学方法论,其不仅丰富了古代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而且在针对现代社会的健康调节方面,具有现实而宝贵的价值。尤其是亚健康状态人群更要顺应天地阴阳四时变化养护健康,勿要盲目而为之,启示人们要“顺时而为护生命”,若顺应自然之道则会逐渐走向健康。5.动静相依,明理得情的以象揣形法是古代医家认识和把握人体生命活动、健康-疾病关系的最重要的思维方法和认知手段之一。其于中医学的发生与古代先哲讲究“反者道之动”“天人相应”“阴阳五行”的思想密不可分。此方法论不仅对于传统中医学在疾病的预防、治疗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及时干预、控制当今社会的亚健康问题,做到“以象揣形重预防”方面亦具有非常积极的启示意义。6.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正名为仁”思想被荀子继承和发扬,为古代中医学所吸收,又融入其他先秦诸子哲学的名实、名形等思想加以再造,在《黄帝内经》中形成了名为物始,制名指实的以名制形的医学方法论。并以此为基础,在《黄帝内经》中不仅开始对各种疾病进行命名与分类,而且还出现了符合传统中医学健康标准的‘平人’概念归类。这在今天的亚健康防治方面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中医学健康指标参考,对实现“以名制形做平人”具有现实可行的重要意义。
二、必须建立现代医学模式的诊疗观——西宁市区人口增长与医疗保健事业发展关系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必须建立现代医学模式的诊疗观——西宁市区人口增长与医疗保健事业发展关系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2)西北民族地区医疗过程中的疾病与文化 ——基于西宁市田野调查的医学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选题及其意义 |
二、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综述 |
第一章 医院社区的生态和运作 |
第一节 医院社区的定义:文化交织的多元社区 |
一、进入田野点 |
二、地方传统与多元文化 |
三、医院社区中多元文化与观念的交汇 |
第二节 X医院的生态与运作 |
一、X医院的院内布局 |
二、X医院的周边环境 |
三、X医院的特点与运作 |
第三节 Y藏医院的生态与运作 |
一、Y藏医院的院内布局 |
二、Y藏医院的周边环境 |
三、Y藏医院的特点与运作 |
第四节 医院社区中医患群体的认知与心态 |
一、患者及家属的心态 |
二、医护人员的心态 |
三、地方宗教文化对医患群体认知和心态的影响 |
第二章 文化与疾病认知:甲状腺疾病的多民族患者考察 |
第一节 文化与疾病认知 |
一、文化与西医的疾病认知 |
二、文化与中医的疾病认知 |
三、文化与民族医学的疾病认知 |
四、患者主位视角的疾病认知 |
第二节 患者主位视角:甲状腺疾病的门诊研究 |
一、甲状腺疾病 |
二、患者访谈 |
三、甲状腺疾病的患者主位视角疾病认知 |
第三节 社会生活、心理因素与患者主位视角的疾病认知 |
一、患者自我评估 |
二、疾病完全由社会生活、心理因素诱发的事例 |
三、疾病部分由社会生活、心理因素诱发的事例 |
第三章 藏族患者择医中的文化因素探析 |
第一节 宗教信仰因素对藏族患者择医的影响 |
一、择医 |
二、择医的本质是决策 |
三、宗教信仰与藏族患者的择医 |
第二节 医生和患者对打卦择医的看法 |
一、医生对打卦择医的看法 |
二、患者对打卦择医的看法 |
第三节 藏族患者打卦择医的差异表现 |
一、患者的内心矛盾 |
二、患者决策最终依从打卦结果 |
三、患者决策最终服从医生建议 |
第四章 治疗中的民族宗教文化与医患实践:藏族的事例 |
第一节 Y藏医院医生的做法 |
一、医生们的“早课” |
二、藏医特色治疗方法与民族文化 |
三、晚上熏香查房 |
第二节 患者及家属的做法 |
一、患者及家属在医院治疗时的做法 |
二、患者及家属在家乡的做法 |
三、急重症患者的“多点同步治疗” |
第三节 藏药制作与宗教信仰 |
一、制药的文化程序:药物加持 |
二、加持者的境界与药效 |
三、藏药制作期间的性别与性禁忌 |
第四节 藏族民族文化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
一、藏医治疗方式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
二、文化对患者观念的作用及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
三、藏族医德文化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
第五章 宗教文化视角下患者疾病治疗的认知与实践:回族、撒拉族的事例 |
第一节 患者观点:疾病、健康与宗教文化密切相关 |
一、患者对疾病的理解与宗教文化相关联 |
二、礼拜和大小净对疾病预防及健康益处很大 |
三、举意和托靠非常重要 |
第二节 赛拜布:患者实践的多元性 |
一、寻医问药 |
二、做都哇、吹都哇和举乜贴 |
三、其他做法 |
第三节 多元归于一元:治愈与否都是真主的定然和拨派 |
一、医生的作用 |
二、认真行赛拜布 |
三、疾病治愈与否都是真主的拨派和定然 |
第六章 医患关系的多民族患者访谈与观察 |
第一节 患者的多元需求 |
一、患者的根本需求 |
二、患者的重要需求 |
三、患者的衍生需求 |
第二节 医生的多元需求 |
一、医生的根本需求 |
二、医生的重要需求 |
三、医生的衍生需求 |
第三节 医患供求关系中的对接障碍 |
一、技术、心理和经济层面的对接障碍 |
二、沟通和角色层面的对接障碍 |
三、道德和管理服务层面的对接障碍 |
第四节 医患相互理解的重要性 |
一、从认知看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 |
二、从诊疗情境看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 |
三、从医院管理制度看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 |
第七章 多民族语境下的疾痛叙事 |
第一节 疾痛与人生 |
一、作为苦痛的疾病:回族M阿姨的故事 |
二、曾经年轻的岁月:汉族M阿姨的病榻叙事 |
三、疾病的本质是苦难 |
第二节 七分精神三分病 |
一、心病难医:叛逆期的回族小姑娘 |
二、身不由己:一位土族教师的疾病 |
三、瘾好与疾病:要做“英雄”不要做“狗熊” |
第三节 道德也是一味药 |
一、孝亲:渴望孝顺的回族夫妇 |
二、齐家:一位打嗝的妻子 |
三、重德:医疗场域中的道德认同 |
结语 |
一、文化与疾病治疗关系的再思考 |
二、医患关系中文化调适的学术及实践价值 |
三、健康、医疗与文化研究的学术意义与时代贡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及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问题的提出 |
3 研究目的 |
4 研究价值 |
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6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健康管理服务与医联体相关理论基础及实践探索 |
1 健康管理服务与医联体的相关理论基础 |
1.1 公立医院相关概念界定 |
1.2 健康管理相关概念界定 |
1.3 医联体相关概念界定 |
2 国外健康管理的服务体系 |
2.1 美国——市场主导下的健康管理 |
2.2 英国——政府主导下的健康管理 |
2.3 日本——法制化的健康管理 |
2.4 芬兰——基层社区健康管理 |
2.5 德国——健康医疗保险与预防医疗结合式的健康管理 |
2.6 启示借鉴 |
3 国内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 |
3.1 我国健康管理机构的服务内容 |
3.2 我国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 |
3.3 我国健康管理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述评 |
4 医联体建设与发展的现状趋势 |
4.1 国外医疗合作体系模式 |
4.2 国内紧密型医联体代表 |
4.3 广西医联体建设和发展的现状 |
5 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的实践探索 |
5.1 健康知识教育 |
5.2 健康状况检测和信息收集 |
5.3 健康风险评估和健康评价 |
5.4 健康干预和健康促进 |
5.5 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的典型模式 |
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 |
1 评价指标体系研制方法 |
1.1 文献研究法 |
1.2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
1.3 层次分析法 |
1.4 问卷发放与回收 |
1.5 质量控制 |
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结果与分析 |
2.1 评价指标初步选择 |
2.2 德尔菲法筛选修订指标 |
3 指标权重的计算 |
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3.2 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
3.3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
3.4 组合权重 |
4 信效度检验 |
4.1 信度 |
4.2 效度 |
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现状调查 |
1 对象与方法 |
1.1 健康管理(体检)机构调查 |
1.2 统计分析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2 调查结果 |
2.1 机构情况 |
2.2 体检情况 |
2.3 质量管理 |
2.4 健康检测 |
2.5 健康检查项目 |
2.6 体检报告 |
2.7 信息化建设 |
2.8 健康评估与干预 |
2.9 检后随访 |
2.10 全程健康管理服务 |
2.11 健康知识教育 |
2.12 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科研课题 |
2.13 健康管理联动情况 |
2.14 问题困难与意见建议 |
3 讨论分析 |
3.1 健康体检服务量、体检收入、人均体检费用逐渐增加,但机构间差异较大 |
3.2 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不足,服务项目开展情况参差不齐 |
3.3 检后服务覆盖范围不广,健康管理个性化、多样化、全方位服务水平较低 |
3.4 机构内涵建设薄弱,健康管理服务缺乏联动和创新 |
第四章 广西三级综合医院体检人群健康状况调查 |
1 对象与方法 |
1.1 体检人群健康状况调查 |
1.2 统计分析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2 调查结果 |
2.1 总体健康状况 |
2.2 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
2.3 基本健康素养水平 |
2.4 健康管理服务满意度 |
3 讨论分析 |
3.1 吸烟、饮酒与不良饮食习惯情况 |
3.2 体力活动不足、负性情绪与不良睡眠情况 |
3.3 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情况 |
3.4 基本健康素养水平与健康管理服务满意度情况 |
第五章 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综合评价 |
1 评价对象与方法 |
1.1 密切值法(Close-value method) |
1.2 秩和比法(Rank sum ratio) |
1.3 密切值法与秩和比法相结合 |
1.4 “雷达图”法 |
2 综合评价结果 |
2.1 加权密切值法综合评价结果 |
2.2 加权密切值法与秩和比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结果 |
2.3 雷达图绘制结果 |
3 讨论分析 |
3.1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
3.2 综合评价分档排序结果分析 |
3.3 雷达图评价分析 |
3.4 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分析 |
第六章 完善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
1 医联体框架下公立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的SWOT分析 |
1.1 已有优势(Strength) |
1.2 内部劣势(Weakness) |
1.3 外部机会(Opportunity) |
1.4 面临挑战(Threat) |
2 基于SWOT分析的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提升策略 |
2.1 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的SO策略框架 |
2.2 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劣势的WO策略框架 |
2.3 依靠内部优势,迎接外部挑战的ST策略框架 |
2.4 减少内部劣势,迎接外部挑战的WT策略框架 |
3 完善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
3.1 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发挥“制定政策,加强协调”的作用 |
3.2 三级综合医院要创新示范医联体框架下的“整合型、全方位、个性化、广覆盖”的健康管理服务“四位一体”新模式 |
3.3 三级综合医院要带头共建医联体框架下的“机构、人员、信息、服务、防治相互联动”的健康管理“五项联动”新机制 |
3.4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立足自身功能定位发挥在全民健康协同管理中的特色优势 |
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 基本结论 |
2 主要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千金方》的全科医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概述 |
一、 全科医学的产生及发展 |
(一) 全科医学产生的原因 |
(二) 全科医学发展源流 |
二、 中医学全科医学思想溯源 |
(一) 文化思想溯源 |
(二) 医学思想溯源 |
三、 全科医学理念与中医全科思想的比较 |
(一) 两者在医学观上具有同一性 |
(二) 两者在方法论上具有相通性 |
第二部分 《千金方》的全科医学思想研究 |
一、 《千金方》的背景研究 |
(一) 《千金方》成书的文化历史背景 |
(二) 隋唐时期中医学发展状况 |
(三) 隋唐时期中医学全科医学观探讨 |
二、 《千金方》的全科医学思想研究 |
(一) 《千金方》全科医学思想的医学观 |
(二) 《千金方》全科医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 《千金方》是标志中医全科医学思想形成的代表性着作 |
(一) 注重从整体上认识健康与疾病 |
(二) 主张综合全面的健康照顾 |
(三) 提倡大医精诚的人文思想 |
二、 《千金方》的全科医学思想优势和特色 |
(一) 尊重生命是中医全科医学思想的伦理基石 |
(二) 大医精诚是中医全科医学思想的道德宗旨 |
(三) 未病先防是中医全科医学思想的诊治基础 |
(四) 养重于治是中医全科医学思想的实践特色 |
三、 《千金方》全科医学思想对中医学发展的启示 |
(一) 构建中医全科医学学科体系 |
(二) 推进中医药进社区的快速发展 |
(三) 助力新医改中医药工作的落实 |
(四)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疗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科研课题 |
详细摘要 |
(5)公共卫生体系研究 ——功能、资源投入和交易成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二章 公共卫生体系和交易成本文献综述 |
1、公共卫生和政府职责 |
2、公共卫生体系 |
3、公共卫生功能和服务 |
4、公共卫生筹资 |
5、我国的公共卫生法律法规 |
6、公共卫生体系绩效评价 |
7、公共卫生与交易成本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1、资料来源和研究现场 |
2、调查方法 |
3、分析方法 |
4、资料录入和分析工具 |
第四章 公共卫生体系的功能、资源投入和产出 |
1、地区基本情况及公共卫生体系机构设置和功能 |
2、公共卫生筹资 |
3、公共卫生人力 |
4、公共卫生机构仪器设备投入 |
5、公共卫生服务提供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公共卫生体系交易费用分析 |
1、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交易对象和委托—代理关系 |
2、公共卫生服务中交易费用的确定 |
3、公共卫生服务中交易费用的测算 |
4、样本地区公共卫生交易费用分析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层卫生机构可及性和服务提供的纵向衔接 |
1、基层卫生机构可及性及居民卫生服务利用 |
2、卫生机构间的沟通协调分析 |
3、卫生机构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讨论和政策建议 |
讨论 |
建议 |
研究创新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主要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医学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医院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为了更贴近社会需求的医院设计 |
1.1 我国医院建筑现状与理论困境 |
1.1.1 建设极化与本土研究匮乏 |
1.1.2 医院特殊性与学科新方向 |
1.2 选题概念界定与几点说明 |
1.2.1 概念界定 |
1.2.2 几点说明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发展 |
1.3.1 医院建筑研究视角与现状 |
1.3.2 医学社会学的研究与发展 |
1.3.3 建筑规划领域新研究动向 |
1.4 研究目的与线索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线索 |
1.5 研究方法与难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难点 |
1.6 论文框架 |
第2章 方法与理论基础 |
2.1 引入:医学社会学方法与理论 |
2.1.1 医学社会学研究方法与理论视角 |
2.1.2 医学社会学主要内容和引入原则 |
2.1.3 研究引入的主要概念与理论观点 |
2.2 兼容:建筑规划领域的社会视角 |
2.2.1 建筑学领域的社会视角 |
2.2.2 城市规划社会学的发展 |
2.3 整合:医院建筑研究领域已有社会思考 |
2.3.1 英国:构筑建筑与社会需求的桥梁 |
2.3.2 荷兰:从封闭医疗城到开放式医院 |
2.3.3 医院建筑设计的社会学拓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本研究理论框架与“医院建筑-医学社会”关联初探 |
3.1 本研究范式构建 |
3.1.1 范式释义 |
3.1.2 本范式构建基础 |
3.1.3 范式内容和框架 |
3.2 医院各发展阶段的建筑演进研究 |
3.2.1 研究定义与内容 |
3.2.2 医院的派生与类型建筑 |
3.3 医院建筑与医学社会要素的互动 |
3.3.1 社会结构、医疗不均等的建筑表达 |
3.3.2 医疗体制对医院建筑的促进与制约 |
3.3.3 医院社会角色影响设计重心的转变 |
3.3.4 医院科层化和建筑服务目标的异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溯源:西方医院发展各阶段的建筑演进 |
4.1 西方医疗服务的社会供给 |
4.1.1 与医院同步的全科医生服务传统 |
4.1.2 当代医疗服务的构成与使用特点 |
4.2 西方医院发展分期与已有研究视角 |
4.2.1 西方医院发展的四个阶段 |
4.2.2 西方已有研究的四种视角 |
4.3 作为宗教活动中心的医院建筑 |
4.3.1 三种类型:合设、附设与独设 |
4.3.2 建筑特点:医院“为神而建” |
4.4 贫民院与临终之家的医院建筑 |
4.4.1 世俗社会的贫民院和临终者之家 |
4.4.2 教会医院重启与宫殿式医院终结 |
4.5 作为医学技术中心的医院建筑 |
4.5.1 医院:从“社会仓库”到医学中心 |
4.5.2 现代医院三特征:教会医院的遗产 |
4.5.3 当代不同社会不同的医院建筑模式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医院发展各阶段的建筑演进 |
5.1 我国医疗服务的社会供给 |
5.1.1 此消彼涨的本土医学与西方医学 |
5.1.2 当代医疗服务的构成与使用特点 |
5.2 中国医院已有研究与发展分期 |
5.2.1 中国已有研究的三种视角 |
5.2.2 中国医院发展的四个阶段 |
5.3 作为行政机构与慈善场所的医院建筑 |
5.3.1 汉至清末前的医院:官办机构与民间慈善事业 |
5.3.2 传统中医医疗场所:控制模糊的亲情空间 |
5.4 作为传教与殖民服务场所的医院建筑 |
5.4.1 清末沿开埠城市扩散的西医院 |
5.4.2 医院建筑“西学东渐”与本土化 |
5.5 作为近代国家卫生服务场所的医院建筑 |
5.5.1 经济与社会动荡中的医院建筑 |
5.5.2 复杂社会环境的不同建筑表达 |
5.6 作为计划经济体制卫生设施的医院建筑 |
5.6.1 计划经济卫生保健政策与医院 |
5.6.2 勤俭建国的首次医院建设浪潮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作为历史指标的传染病与中国医院建筑演进 |
6.1 传染病与中国医学社会进程 |
6.1.1 传染病医学社会学议题 |
6.1.2 传染病“隐喻“与歧视 |
6.1.3 传染病与中国医学社会 |
6.2 中国传染病医院建筑的发展 |
6.2.1 我国传染病医院发展 |
6.2.2 传染病医院的“隔离” |
6.2.3 东北鼠疫后的滨江医院 |
6.2.4 北京地坛医院的留与迁 |
6.2.5 速成的北京小汤山医院 |
6.2.6 上海公共卫生中心组建 |
6.3 传染病对普通医院建筑的影响 |
6.3.1 推动医院发展与体系化 |
6.3.2 医院灵活应对突发疫情 |
6.3.3 防感染空间措施的强化 |
6.3.4 近现代卫生观念的改变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我国当代医院建筑现状述评 |
7.1 医改后近 30 年的医院建设 |
7.1.1 医改三阶段与医院建筑发展 |
7.1.2 医院评级对医院建筑的影响 |
7.1.3 社会环境与建筑的同步国际 |
7.2 现代医院场景与生活场景错位 |
7.2.1 设计理论实践与社会议题重心错位 |
7.2.2 设计理想愿景与使用错位 |
7.3 医院建筑现存问题的社会学初步调研 |
7.3.1 民众视角:医疗服务的场所 |
7.3.2 医院工作者视角:工作场所 |
7.3.3 主管视角:福利或经营设施 |
7.4 医院人本设计的结构性困境 |
7.4.1 服务目标异化下的医院建筑 |
7.4.2 科层化医院的复杂建筑路线 |
7.4.3 服务体系失衡下的空间环境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2 建议 |
8.3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医学社会与医院建筑编年简表(1835-1985) |
附录B 医院建筑现场调研问卷 |
附录C 医院建筑观点调查问卷 |
附录D 访谈记录-01 |
附录D 访谈记录-02 |
附录D 访谈记录-03 |
附录D 访谈记录-04 |
附录D 访谈记录-05 |
附录D 访谈记录-06 |
附录D 访谈记录-07 |
附录D 访谈记录-08 |
附录D 访谈记录-09 |
附录D 访谈记录-10 |
附录D 访谈记录-11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中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1.3.1 资料来源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医疗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 |
2.1 医疗保险的需求理论 |
2.1.1 健康的效用理论和生产函数 |
2.1.2 医疗服务需求模型 |
2.1.3 医疗保险需求理论 |
2.2 医疗部门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 |
2.2.1 医疗部门的市场失灵 |
2.2.2 市场失灵导致医疗服务和保险市场的问题 |
2.2.3 医疗部门的政府干预 |
第三章 医疗保障制度已有研究 |
3.1 医疗保障制度概述 |
3.1.1 国外医疗保障制度 |
3.1.2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 |
3.2 国内外对医疗保障制度的研究 |
3.2.1 国外对医疗保障制度的研究 |
3.2.2 国内对医疗保障的研究 |
第四章 当前中国居民面临的最基本的健康问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公平性(看病难、看病贵) |
4.1 中国居民的健康现状 |
4.1.1 中国居民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健康水平 |
4.1.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首要因素 |
4.1.3 传染病仍然威胁居民健康 |
4.1.4 老年人群的健康问题日益凸现 |
4.1.5 亚健康状态困扰中国居民 |
4.2 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公平性(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中国居民面临的最基本的健康问题 |
4.2.1 现实问题的严重性日益突出 |
4.2.2 “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社会影响深远 |
4.3 中国居民医疗服务可及性与公平性问题的主要成因 |
4.3.1 居民健康需求超越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是造成“看病贵、看病难”的根本矛盾 |
4.3.2 以经济杠杆为核心手段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凸现了矛盾 |
4.3.3 以效益为导向的卫生体制改革加剧了矛盾 |
4.4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
4.4.1 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 |
4.4.2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战略性选择:“低消费高效率”模式 |
4.4.3 政策建议 |
第五章 基本医疗服务界定与基本医疗服务体系 |
5.1 公共财政的功能定位 |
5.2 基本医疗服务的界定 |
5.2.1 基本医疗服务的理论解析 |
5.2.2 当前对基本医疗服务的界定 |
5.2.3 基本医疗服务政策界定的技术要求与障碍 |
5.2.4 基本医疗服务的政策界定 |
5.3 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结构 |
5.4 公共财政政策下实现基本医疗服务的途径 |
5.4.1 政府的行政干预 |
5.4.2 市场调节手段 |
5.5 公共财政政策下基本医疗服务的范围和水平 |
5.5.1 基本医疗服务的范围 |
5.5.2 基本医疗服务的水平 |
第六章 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
6.1 社区卫生服务 |
6.1.1 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阶段 |
6.1.2 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 |
6.2 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
6.2.1 医保改革的进展 |
6.2.2 医疗保障发展趋势:区域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二元格局 |
6.3 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
6.3.1 以社区卫生服务为重心的资源重置和改革 |
6.3.2 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实践案例——上海市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改革评估 |
第七章 以合作医疗为内容的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
7.1 合作医疗的发展过程 |
7.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
7.2.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的特点 |
7.2.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四年取得的成效 |
7.3 合作医疗的运行、管理及其成效——上海案例 |
7.3.1 上海市合作医疗已积累的优势条件 |
7.3.2 上海市合作医疗的效率特征 |
7.3.3 上海市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基本经验及其推广价值 |
7.3.4 上海市农村合作医疗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所面临的若干问题 |
第八章 以贫困人群为服务对象的医疗救助制度 |
8.1 贫困人口就医问题的现实与潜在的危害 |
8.2 贫困医疗救助政策理念 |
8.3 现行贫困医疗救助模式的案例比较分析 |
8.3.1 国内四种救助模式 |
8.3.2 现行医疗救助模式的基本经验 |
8.3.3 现行医疗救助模式的制度设计隐含的缺陷 |
8.4 贫困医疗救助制度的完善 |
8.4.1 城市贫困医疗救助制度 |
8.4.2 农村贫困医疗救助制度 |
第九章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城乡统筹发展 |
9.1 城乡医疗保障的统筹发展模式 |
9.1.1 现行模式:城乡二元结构社会保障模式 |
9.1.2 理想模式: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模式 |
9.1.3 过渡模式:城乡阶梯式社会保障模式 |
9.2 城乡阶梯式医疗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 |
9.2.1 现状和问题 |
9.2.2 建立城乡阶梯式医疗保障体系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导言 |
1.1 课题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内容 |
1.4 主要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医学人文教育相关概念 |
2.2 医学人文教育的理论基础 |
2.3 医学人文教育的影响因素 |
第三章 历史研究 |
3.1 人文教育历史演进 |
3.2 医学中的人文精神及人文教育简要历程 |
3.3 小结 |
第四章 比较研究 |
4.1 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医学人文教育发展现状 |
4.2 以英法德为代表的欧洲医学人文教育现状 |
4.3 小结 |
第五章 访谈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设计 |
5.3 研究结果 |
5.4 小结 |
第六章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 |
6.1 新形势下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体系设计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
6.2 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体系的设计原则 |
6.3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理性思考 |
6.4 “一贯式、内省化、全维度、双螺旋”医学生人文教育体系主要内容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中国城市社区人群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表目录 |
内图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问题 |
第三节 论文基本结构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思路和设计流程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设计流程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1. 人群健康指标体系的构建 |
1.1. 文献研究 |
1.2. 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法) |
2. 人群健康指标体系的应用 |
2.1. 数据收集 |
2.2. 数据分析 |
第三节 质量控制 |
第四节 统计分析 |
第五节 伦理学考虑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文献研究与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 |
1. 文献研究情况 |
2. 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 |
第二节 德尔菲法咨询专家基本情况 |
1. 专家的基本情况 |
2. 专家的积极程度 |
第三节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
1. 专家对各指标评价结果的权威程度 |
2. 指标筛选结果 |
2.1 指标的保留、删除和修改 |
2.2 指标的增加 |
第四节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
1. 专家对各指标评价结果的权威程度 |
2.指标筛选结果 |
2.1 指标的保留、删除和修改 |
2.2 指标的增加 |
3. 两轮指标的筛选变化比较 |
4. 两轮专家咨询意见的协调程度 |
第五节 本研究建立的中国城市社区人群健康评估指标体系 |
第六节 中国城市社区人群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分析 |
第七节 指标体系在北京市朝阳区的应用 |
1. 北京市朝阳区概况 |
2. 北京市朝阳区人群健康评估 |
2.1. 健康影响因素 |
2.1.1. 环境因素 |
2.1.1.1 空气质量 |
2.1.1.2 饮水安全 |
2.1.1.3 食品安全 |
2.1.1.4 家庭可支配收入 |
2.1.1.5 教育 |
2.1.1.6 住房 |
2.1.2. 个人行为 |
2.1.2.1 吸烟情况 |
2.1.2.2 饮酒情况 |
2.1.2.3 超重和肥胖率 |
2.1.2.4 身体活动 |
2.1.2.5 慢性病知晓率 |
2.1.3. 医疗资源及服务 |
2.1.3.1 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
2.1.3.2 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 |
2.1.3.3 政府预算卫生费用 |
2.2. 健康/疾病状况 |
2.2.1. 发病/患病率 |
2.2.1.1. 病毒性肝炎发病率 |
2.2.1.2. 肺结核发病率 |
2.2.1.3. 高血压患病率 |
2.2.1.4. 糖尿病患病率 |
2.2.1.5. 恶性肿瘤患病率 |
2.2.1.6. 精神疾病患病率 |
2.2.2. 死亡率 |
2.2.2.1. 粗死亡率 |
2.2.2.2. 孕产妇死亡率 |
2.2.2.3. 婴儿死亡率 |
2.2.2.4. 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
2.2.2.5. 伤害死亡率 |
2.2.3. 其它健康指标 |
2.2.3.1. 平均期望寿命 |
2.2.3.2. 自评健康良好率 |
2.3. 健康/疾病后果 |
2.3.1. 潜在寿命损失 |
2.3.2. 人均医疗费用 |
2.3.3. 年因病(伤)缺勤天数 |
第四章 讨论 |
第一节 北京朝阳区人群健康评估的主要发现和建议 |
1. 关于健康影响因素方面的主要发现与建议 |
1.1 人口规模增长快、素质高、结构老龄化 |
1.2 城市环境资源面临严峻挑战 |
1.3 居民主要行为危险因素发生率高 |
2. 关于健康/疾病状况的主要发现与建议 |
2.1 传染病发病率有缓慢上升趋势 |
2.2 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形势严峻 |
2.3 居民死亡率基本稳定,主要死因仍以慢性病为主 |
2.4 居民期望寿命稳步提高,但主要死因对期望寿命影响明显 |
3. 关于健康/疾病后果方面的主要发现与建议 |
第二节 指标体系的应用效果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本研究的优势 |
第二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三节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中国城市社区人群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研究:部分美国、加拿大社区人群健康评估指标汇总 |
附录二 中国城市社区人群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中国城市社区人群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第一轮专家咨询表 |
附录三 中国城市社区人群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中国城市社区人群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第二轮专家咨询表 |
附录四 中国城市社区人群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中国城市社区人群健康评估指标体系咨询组专家名单 |
附录五 中国城市社区人群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文献综述 |
附录六 中国城市社区人群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函 |
附录七 中国城市社区人群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死因顺位(rank of causes ofdeath)疾病名称与ICD-10编码对照表 |
附录八 中国城市社区人群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死因分类ICD-10编码和全球疾病负担统计对照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索引 |
(10)基于先秦哲学观的《黄帝内经》医学方法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先秦诸子的哲学观与《黄帝内经》 |
1 宇宙观 |
1.1 先秦道家 |
1.1.1 老子的道为物源,反者道之动思想 |
1.1.2 庄子的道未始有封,虚者心齐思想 |
1.1.3 管子的道以气显,道气合一思想 |
1.2 先秦儒家 |
1.2.1 孔子的天人相应,致中和思想 |
1.2.2 孟子的义理之天,浩然之气思想 |
1.2.3 荀子的天行有常,知天而用思想 |
1.3 其他家 |
1.3.1 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四时有序思想 |
1.3.2 兵家的变有其势,动有其机思想 |
2 人生观 |
2.1 先秦道家 |
2.1.1 老子的人法天地,至德无为思想 |
2.1.2 庄子的方生方死,全生保身思想 |
2.1.3 管子的道以充形,执道安心思想 |
2.2 先秦儒家 |
2.2.1 孔子的正名为仁,克己复礼思想 |
2.2.2 孟子的思诚者,人之道也思想 |
2.2.3 荀子的性者天就,礼法正名思想 |
2.3 其他家 |
2.3.1 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 |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先秦哲学观的《黄帝内经》医学方法论 |
1 道气合一的统治于气法 |
1.1 “气”为“道”的一元观 |
1.2 “道”、“气”一体的生命观 |
1.3 统于“气”的病因病机观 |
1.4 “统治于气”的疗病观 |
2 框构一体,正反相生的反向协同法 |
2.1 阴阳一体,正反相生的理论基石 |
2.2 框构一体,统于阴阳的人体观 |
2.3 框构一体,统于阴阳的生理观 |
2.4 框构一体,正反相生的病理观 |
2.5 框构一体,反向协同的治疗观 |
2.6 框构一体,反向协同的养生观 |
3 生克有序的同构系统类象法 |
3.1 类象为五的同构系统 |
3.2 同构系统类象生理观 |
3.3 同构系统类象生克的病理观、诊疗观 |
3.4 生克有序的同构系统类象法与体质分类 |
3.5 生克有序的同构系统类象法与运气学说 |
4 道法自然的无为顺时法 |
4.1 无为顺时的时序理论 |
4.2 顺阴阳之时 |
4.3 顺五行之时 |
4.4 顺日、月、年之时 |
4.5 无为而作,顺时养生 |
4.6 无中生有,顺时而治 |
5 动静相依,明理得情的以象揣形法 |
5.1 以象揣形的含义 |
5.2 《黄帝内经》对动静相依,明理得情的以象揣形法的认识 |
5.3 以象揣形的诊查法 |
5.4 以象揣形的治疗法 |
6 名为物始,制名指实的以名制形法 |
6.1 确定“平人”名实,探索常人体质 |
6.1.1 “平人”名实之论 |
6.1.2 常人体质探索 |
6.2 疾病的正名与分类 |
6.2.1 疾病的正名 |
6.2.2 疾病的分类 |
小结 |
第三部分 《黄帝内经》医学方法论的现代应用价值 |
1 健康中国战略 |
2 《黄帝内经》医学方法论对构建健康中国的启示 |
2.1 对亚健康的预防、调节意义 |
2.2 《黄帝内经》医学方法论对于预防、改善亚健康的启示 |
2.2.1 阴阳和调身无恙 |
2.2.2 顺时而为护生命 |
2.2.3 以象揣形重预防 |
2.2.4 培补正气保健康 |
2.2.5 以名制形做平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四、必须建立现代医学模式的诊疗观——西宁市区人口增长与医疗保健事业发展关系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必须建立现代医学模式的诊疗观——西宁市区人口增长与医疗保健事业发展关系浅析[A]. 岳桂林,刘安全. 西宁市人口问题研究论文集, 1993
- [2]西北民族地区医疗过程中的疾病与文化 ——基于西宁市田野调查的医学人类学研究[D]. 马得汶. 兰州大学, 2017(12)
- [3]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及模式优化研究[D]. 朱平华.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7)
- [4]《千金方》的全科医学思想研究[D]. 谢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12)
- [5]公共卫生体系研究 ——功能、资源投入和交易成本[D]. 于贞杰. 山东大学, 2007(03)
- [6]医学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医院建筑研究[D]. 郝晓赛. 清华大学, 2012(07)
- [7]中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研究[D]. 王云竹. 复旦大学, 2007(06)
- [8]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 孙鹏. 第三军医大学, 2012(07)
- [9]中国城市社区人群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 张斓.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0(02)
- [10]基于先秦哲学观的《黄帝内经》医学方法论研究[D]. 唐哲.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