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群系统集中控制方式和分布控制方式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饶世民[1](2020)在《分布式发电集群的孤岛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对能源需求量的逐年增长,一次能源的迅速消耗以及其带来的环境恶化问题日益严重。政府出台了对光伏并网的财政资金补助以及优先并网政策,光伏逆变器的数量急剧增多且具有集群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原有针对单逆变器的孤岛检测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对于分布式发电集群并网存在稀释效应和电能质量干扰的情况,系统能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孤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分布式发电集群的孤岛检测技术展开了研究,研究内容如下:(1)对分布式发电集群场景的结构以及其孤岛机理进行描述,将现有各种孤岛检测法的原理及优缺点进行分析,指出本文方法的思路与现有方法的区别以及较现有孤岛检测法的优势。搭建相应场景的仿真模型,对模型搭建过程的细节进行叙述,并对功率匹配不同状况下并网点电压和频率的变化进行公式推导。(2)针对单机功率交换孤岛法在本文场景下存在的不足,考虑并网变压器空载损耗作为判据和用无功功率差额作为孤岛判据,并结合被动检测法提出分布式发电集群基于并网点的功率交换法,并从仿真以及实验两个角度验证其正确性。(3)对于并网点功率交换法需要投切大电容可能对电能质量造成影响的缺点提出基于小波包熵的孤岛检测法,该法只需提取并网点出电压波形数据进行小波包熵处理,而后选取适当的判断阈值便能够准确判断系统孤岛状态,最后为验证该法抗干扰性能仿真增设了投切大电容和大电阻、电压的暂升和暂降以及谐波注入等环节,仿真结果表明该法具有一定的抗干扰性。(4)针对小波包熵人工提取特征以及合适阈值选择的不易提出基于堆叠稀疏自编码器(SSAE)的孤岛检测法,仿真证明在网络结构和参数选择合适时不需要人工提取特征量,且存在扰动的情况下该方法也能够准确检测出分布式发电集群的孤岛工况。
顾晨骁[2](2020)在《分布式电源集群控制及信息物理混合仿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or,DG)以其清洁、高效、即插即用的优点迅猛发展,以集群形式接入电网,单个集群中可能含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分布式电源,为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大量分布式电源及各种智能电子设备的接入,使得配电网的数据通信量大为增加,信息系统与物理系统之间的交互更为复杂,控制难度增大,配电网反映出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的更多特性,已经可以看作是电力网络和通信网络相互耦合的电力信息物理系统。本文针对分布式电源集群系统,主要进行了分布式电源集群控制以及信息物理混合仿真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了分布式电源集群的概念以及现有分布式电源控制的主流方法,指出在当前大量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背景下,需要研究新的分布式电源集群控制技术;研究了电力信息物理系统的定义及基本特征,调研了三种电力信息混合仿真方法,分析了各自的特点。2、研究了分布式电源集群控制方法,按照“群内自治”和“群间协调”的原则建立了分布式电源控制框架,包括本地控制层、集群分区控制层以及中央控制层,研究了分布式电源多层控制结构和有功无功控制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压越限惩罚成本的无功协调控制算法;基于安徽金寨实际网架进行了仿真测试,验证了所采用的控制方案和算法的有效性。3、研究了分布式电源集群通信网络建模,分析了分布式电源集群监控系统的通信数据类型和典型电力业务,并基于开放式系统互联通信参考模型建立通信网络工作站的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集群连通系数的通信线路和通信节点脆弱度评估方法,利用通信网络实时运行参数评估分布式电源集群系统的脆弱度;在OPNET中搭建了安徽金寨实际线路的通信模型,计算了不同通信场景下通信线路和节点的脆弱度值,验证了所提评估方法的合理性。4、搭建了基于RT-LAB和OPNET的电力信息混合仿真平台,研究了基于套接字的数据接口,设计了一种多系统动态事件触发方式的时间同步方式,保证了仿真过程中数据的精确传输和精准对时;利用仿真平台进行了电力信息混合仿真测试,研究在不同电力工况和通信场景下的控制效果的差异,仿真结果验证了平台的有效性和所采用的控制方法的可行性。
张成文,孙鹏飞,谭学治[3](2008)在《组网探讨:基于IP网络的集群通信系统联网解决方案》文中研究说明随着IP技术的发展及IP网络的普及,以及国内专业用户对集群通信系统功能需求的不断提高,针对国内目前公安无线集群通信的现状以及各地市间公安通信网络的建设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IP网络的集群系统联网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应用了局域网互联、IP软交换、IGMP组播、VoIP、大型联网中心数据库等先进技术,实现省、地市、县三级集群系统的漫游联网;同时提出了基于异型网关的不同厂家集群系统互联的解决方案。
张成文,孙鹏飞,谭学治[4](2005)在《集群系统多级联网的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使不同地域相互独立的集群系统互通,应用TCP/IP网络技术,PCM交换技术,设计了基于宽带传输网络的集中控制方式的联网中心。应用此联网中心通过级联的方式实现集群系统的多级联网,使联网系统内用户能够自动漫游、跨系统单呼、组呼。同时设计了基于UDP协议的不同厂家集群系统接入的网关接口。
林忠英[5](2005)在《集群系统智能基站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集群通信系统是一种高级的专用调度通信系统,是一种共享资源、分担费用、向用户提供优良服务的多用途、高效能而又廉价的先进的无线电移动通信系统。对指挥调度功能要求较高的企事业、铁道、交通、民航、水利、电力、港口、公安以及军队、武警等等部门都需要集群系统。随着应用需求的扩大,很多地方出现了信号“盲区”、“死区”的现象,所以急需一种在不改变原系统布局的条件下,能对现有系统的通信覆盖范围进行快速、经济、有效地延伸的设备。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设计了一种可以独立工作的基站子系统(称为智能基站),它可与不同厂家生产的MPT-1327集群系统配套使用,能“透明”地延伸现有系统的覆盖范围。智能基站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增加了与主集群系统(简称主系统)通信的中继信道控制单元,当智能基站不与外界通信时,基站可以独立地完成本系统覆盖区域内的调度通信;当需要扩大主系统覆盖区域时,可通过工作在主系统频段内的中继信道控制单元将智能基站作为主系统的用户终端接入主系统,并通过主系统进入其它通信网络,这种配置方式,可以在不对主系统做任何修改的情况下,扩大主系统的服务覆盖区。 智能基站的突出特点是既可以独立运行,又可以作为主集群系统(其它集群系统,区别于智能基站)的终端进入主集群系统。由于它的特殊性,我们必须设计新的软件来控制系统的运行。中继信道控制单元是MPT-1327集群智能基站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基站的这种独特的功能就是通过它来实现的。我们在设计中继信道控制单元的过程中,综合考虑了现有集群系统的结构特点,使其在实现上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设备或与现有设备兼容,以降低成本和实现的难度。本论文首先分析了现有集群系统的结构,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种可以实现的智能基站设计的总体方案,并对它的原理和功能特点做了总体上的描述。信令是一个移动通信系统很重要的部分,本文介绍了智能基站所采用的信令MPT-1327信令,它是集群系统之间通信的保证。而后,本文着重介绍了智能基站中央控制软件的设计实现过程以及中继信道控制单元的软硬件设计方法。在系统中控软件的设计与实现一章中,先描绘了中控软件的总流程图,然后在原有集群系统中控软件的基础上设计了智能基站特有的一些程序模块,并给出了每一个具体模块的流程图。在中继信道控制单元的设计一章中,先对硬件进行了设计,给出了硬件结构和所使用的芯片,在此硬件基础上对如何设计满足协议的控制软件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郑燕[6](2005)在《LTR信令的改进与增强》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随着集群无线通信系统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关于集群信令的研究倍受关注。LTR信令是一种在分布式集群通信系统中常被采用的、公开的信令标准。它具有信令格式简单,接续速度快,信道利用率高等优点。但LTR信令同时也存在一些如速度太慢,功能较少的缺点。如何改进才能更好地发挥LTR信令优势,使其能适应更多的用户需求,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介绍了集群系统作用及其工作方式,控制方式,以及当前主要的集群信令的特点,并详细描述了LTR分布式集群信令标准与系统功能。通过对LTR信令的分析,找出了它不够稳健的弱点和功能上的局限性,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就是针对LTR信令的这两项弱点,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和增强方法。 首先针对移动终端对主宿转发器过于依赖的弱点,提出了主宿转发器故障的自动回避的解决方案,即移动终端通过自主检测发现主宿转发器故障后,启动自动寻找新的有效转发器来守候的机制,实现了主宿转发器故障的自动回避,从而仍能保持集群通信方式。 然后针对LTR信令功能较弱的问题,结合MPT1327信令的优点,设计出一种与LTR信令兼容的、新的、独立的高速增补信令,可实现对跨组呼叫、紧急呼叫等新功能的灵活、有效地扩展,并通过利用增补信令实现新功能的实例,说明这种改进方案,使LTR信令系统功能更加强大。 最后利用一个通话为泊松分布的简易集群系统,分析了本文提出的主宿转发器故障自动回避算法的有效性,并通过实例详细地描述了结合新增信令实现LTR新功能的信令过程。
王洪强[7](2001)在《集群和无线列调调度系统》文中研究说明
郑江[8](1999)在《集群通信系统在铁路上的应用》文中指出说明了因我国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原有的区间通信方式已不再适应铁路发展的需要,而建设集群通信系统的必要性,对集群通信在铁路中的应用提出了构想,对集群通信今后的发展方向做了预测。
张惠霞[9](1998)在《800MHz集群通信系统技术及发展》文中认为 一、概述 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是全球发展最快、最具潜力的市场。目前,我国的蜂窝移动电话用户已达1200多万户。而同时,在国外应用广泛、用户量是蜂窝手机三倍的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也已进入方兴未艾的发展时期。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以下简称集群系统)是多个用户共用一组(若干个)无线信道,并动态地使用这些信
冯锡生[10](1997)在《集群通信系统简述》文中认为简要介绍了集群通信系统的特点和工作原理,根据我国铁路发展集群通信系统的需要,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集群系统集中控制方式和分布控制方式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集群系统集中控制方式和分布控制方式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分布式发电集群的孤岛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孤岛效应 |
1.3 分布式发电系统孤岛检测研究现状 |
1.3.1 孤岛检测标准 |
1.3.2 现有孤岛检测方法介绍 |
1.3.3 分布式发电集群的孤岛检测问题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2 分布式发电集群的控制策略研究及建模 |
2.1 交流微网控制策略研究 |
2.2 分布式发电集群建模及功率输出仿真 |
2.3 功率匹配程度与并网点电气量变化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3 分布式发电集群基于并网点的功率交换法 |
3.1 传统功率交换法原理 |
3.2 分布式发电集群基于并网点的功率交换法 |
3.3 分布式发电集群基于并网点的功率交换法实验验证 |
3.3.1 实验仪器 |
3.3.2 实验过程及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适用于分布式发电集群的小波包熵法 |
4.1 小波原理 |
4.1.1 连续小波变换的定义与性质 |
4.1.2 离散小波变换的定义 |
4.2 小波包变换理论 |
4.2.1 小波包定义与性质 |
4.2.2 最优小波包基的选取 |
4.3 适用于分布式发电集群的小波包熵法原理及仿真 |
4.3.1 小波包基选取 |
4.3.2 孤岛检测特征量的提取 |
4.3.3 仿真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堆叠稀疏自编码器的孤岛检测法 |
5.1 堆叠稀疏自编码器原理 |
5.1.1 自编码器原理 |
5.1.2 堆叠稀疏自编码器原理 |
5.2 基于堆叠稀疏自编码器的孤岛检测 |
5.2.1 基于SSAE孤岛检测原理与流程 |
5.2.2 基于SSAE孤岛检测仿真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分布式电源集群控制及信息物理混合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分布式电源集群研究现状 |
1.2.1 分布式电源集群概念 |
1.2.2 分布式电源逆变器控制策略 |
1.2.3 多分布式电源协调控制 |
1.3 电力信息物理系统研究现状 |
1.3.1 电力信息物理系统定义及特征 |
1.3.2 电力信息混合仿真方法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分布式电源集群控制研究 |
2.1 引言 |
2.2 分布式电源集群分层控制框架 |
2.3 分布式电源集群控制策略研究 |
2.4 有功控制算法研究 |
2.4.1 基于等边际成本的群内有功控制算法 |
2.4.2 群间有功协调控制算法 |
2.5 无功控制算法研究 |
2.5.1 群内无功协调控制算法 |
2.5.2 群间无功协调控制算法 |
2.6 仿真算例及结果分析 |
2.6.1 有功协调控制仿真结果及分析 |
2.6.2 无功协调控制仿真结果及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分布式电源集群通信网络建模与仿真研究 |
3.1 引言 |
3.2 分布式电源集群监控系统数据分析及业务建模 |
3.2.1 通信数据分析 |
3.2.2 电力业务建模 |
3.3 分布式电源集群通信工作站建模 |
3.4 分布式电源集群通信线路与通信节点脆弱度分析 |
3.4.1 通信线路脆弱度评估 |
3.4.2 通信节点脆弱度评估 |
3.5 仿真算例及结果分析 |
3.5.1 正常通信环境下仿真结果 |
3.5.2 通信堵塞环境下仿真结果 |
3.5.3 网络攻击环境下仿真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布式电源集群电力信息混合仿真研究 |
4.1 引言 |
4.2 电力信息混合仿真平台组成及架构 |
4.2.1 电力信息混合仿真平台组成 |
4.2.2 电力信息混合仿真平台架构 |
4.3 电力信息混合仿真接口 |
4.3.1 数据交互接口 |
4.3.2 时间同步方式 |
4.4 分布式电源集群控制仿真算例及结果分析 |
4.4.1 通信堵塞仿真结果 |
4.4.2 通信节点故障仿真结果 |
4.4.3 虚假数据攻击仿真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
发表的论文 |
申请的专利 |
参与的项目 |
(3)组网探讨:基于IP网络的集群通信系统联网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概述 |
联网方式的划分 |
1. 按交换方式 |
2. 按集群系统组网结构划分 |
2.1 二级联网系统 |
2.2 三级联网系统 |
3. 漫游联网的基本要求 |
4.漫游联网系统实现功能 |
基于IP软交换的集群组网方案 |
1.总体方案 |
2.混合式线路资源 |
3. 联网中心系统 |
4. 话音及信令路由控制 |
联网关键技术 |
1.软交换 |
2.IGMP组播 |
3.VoIP技术 |
结束语 |
(4)集群系统多级联网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二级联网系统方案设计 |
1.1 联网中心系统 |
1.2 地市集群系统改造 |
1.3 信令、话音路由 |
2 多级联网组网 |
3 结束语 |
(5)集群系统智能基站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集群的定义 |
1.2 集群通信系统简介 |
1.2.1 集群系统的基本特征 |
1.2.2 集群系统信道的控制方式 |
1.2.3 集群系统信道的配置方式 |
1.3 集群通信系统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 |
1.4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2 智能基站系统结构 |
2.1 集群延伸技术概述 |
2.1.1 直放站延伸技术概述 |
2.1.2 集群延伸站技术概述 |
2.2 智能基站的组成 |
2.2.1 概述 |
2.2.2 组成 |
2.3 智能基站的特点 |
2.4 智能基站的功能 |
2.4.1 本地呼叫管理功能 |
2.4.2 中继功能 |
2.4.3 其它功能 |
2.5 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 |
2.6 本章小结 |
3 信令的选择 |
3.1 通信信令简介 |
3.1.1 信令的分类 |
3.1.2 数字信令 |
3.1.3 集群通信系统的信令技术 |
3.2 内部传输信令 |
3.3 MPT-1327信令 |
3.3.1 MPT-1327信令组成 |
3.3.2 MPT-1327信令的系统功能 |
3.3.3 MPT-1327信令的用户功能 |
3.3.4 MPT-1327信令的类别 |
3.3.5 信道规则 |
3.3.6 随机接续协议 |
3.4 本章小结 |
4 系统总控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4.1 总控软件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步骤 |
4.2 总控软件的流程 |
4.3 总控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4.3.1 完整呼叫过程描述 |
4.3.2 总控相关的数据库和数据结构 |
4.3.3 具体软件模块和流程图 |
4.4 本章小结 |
5 中继信道控制单元的设计 |
5.1 中继信道控制单元的功能 |
5.2 中继信道控制单元的硬件结构设计 |
5.2.1 主要芯片简介 |
5.2.2 控制单元的组成 |
5.3 中继信道控制单元的软件设计 |
5.3.1 软件的功能 |
5.3.2 跨站呼叫处理 |
5.3.3 无线用户漫游登记 |
5.3.4 软件的结构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LTR信令的改进与增强(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集群通信系统概述 |
1.2.1 集群系统 |
1.2.2 集群系统的特点 |
1.2.3 集群系统的分类 |
1.3 LTR信令的国内外应用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集群信令工作方式与信令 |
2.1 集群方式 |
2.1.1 信息集群 |
2.1.2 传输集群 |
2.1.3 准传输集群 |
2.2 控制方式 |
2.2.1 专用控制信道方式 |
2.2.2 非专用信道的分布控制方式 |
2.3 集群通信系统信令的分类 |
2.3.1 三种不同功能的信令 |
2.3.2 两种不同形式的信令 |
2.4 数字信令规约 |
2.4.1 MPT1327数字信令 |
2.4.2 LTR数字信令 |
2.5 选择信令的标准 |
第3章 LTR信令标准与系统功能 |
3.1 LTR信令系统工作原理 |
3.2 LTR分布控制信令系统的数宇信令格式 |
3.2.1 数据信息信令各部分的意义 |
3.2.2 转发器之间传输的数字信令 |
3.2.3 转发器和移动台之间传送的数字信令 |
3.2.4 空闲转发器代号的确定 |
3.2.5 移动台代码认证器的工作过程 |
3.3 信令工作过程 |
3.3.1 主宿信道空闲状态下信令的工作过程 |
3.3.2 释放话音通话过程 |
3.3.3 主宿转发器处于繁忙状态下 |
3.3.4 系统内部转发器处于繁忙状态下 |
3.3.5 移动台超出系统的场强有效覆盖区域时 |
3.4 系统构成举例 |
第4章 LTR信令的改进与增强 |
4.1 对主宿转发器的依赖性的改进 |
4.1.1 改进的原因和策略 |
4.1.2 主宿转发器故障回避策略 |
4.1.3 主宿转发器故障回避策略流程图 |
4.2 对LTR信令的增强 |
4.2.1 原有LTR信令的局限 |
4.2.2 LTR信令与MPT1327信令的比较 |
4.2.3 MPT1327信令结构简介 |
4.2.4 增补信令的设计 |
4.2.5 增强后的LTR信令呼叫举例 |
4.2.6 增补信令的局限性 |
第5章 故障回避算法有效性分析与新信令的呼叫过程描述 |
5.1 主宿信道故障处理算法的有效性分析 |
5.1.1 当信道全部正常时的通话损失率 |
5.1.2 当一条信道故障时的通话损失率 |
5.1.3 采用主宿转发器故障回避算法时的的通话损失率 |
5.2 LTR信令利用增补信令实现新功能的信令描述 |
5.2.1 使用增补信令的LTR系统的信令工作过程 |
5.2.2 信令过程的具体数据包构成 |
5.2.3 使用增补信令的注意事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集群系统集中控制方式和分布控制方式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分布式发电集群的孤岛检测技术研究[D]. 饶世民.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2]分布式电源集群控制及信息物理混合仿真研究[D]. 顾晨骁. 东南大学, 2020(01)
- [3]组网探讨:基于IP网络的集群通信系统联网解决方案[J]. 张成文,孙鹏飞,谭学治. 中国通信, 2008(04)
- [4]集群系统多级联网的实现[J]. 张成文,孙鹏飞,谭学治. 电子器件, 2005(02)
- [5]集群系统智能基站的研究与设计[D]. 林忠英. 东北林业大学, 2005(08)
- [6]LTR信令的改进与增强[D]. 郑燕. 西南交通大学, 2005(06)
- [7]集群和无线列调调度系统[J]. 王洪强. 现代通信, 2001(11)
- [8]集群通信系统在铁路上的应用[J]. 郑江. 天津通信技术, 1999(S1)
- [9]800MHz集群通信系统技术及发展[J]. 张惠霞. 深圳特区科技, 1998(02)
- [10]集群通信系统简述[J]. 冯锡生. 铁道通信信号, 19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