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土保持树种紫丁香(论文文献综述)
乔雨宁,任婧宇,韦思瀚,陈云明,吴睿[1](2021)在《黄土丘陵区5种主要乔灌树种光合生理生态特征》文中指出为阐释5种乔灌树种光合生理参数变化特征,采用LI-6400XT对光合生理参数进行测定,收集土壤水分及气象因子数据,得出光合生理特性日变化规律及日累积量差异性,剖析了其与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连翘及紫穗槐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及气孔限制值(Ls)日变化表现出"双峰"与"单峰"变化规律,且峰值集中在10:00与14:00,侧柏Pn及水分利用效率(WUE)呈现单调递减的趋势;(2)不同树种间光合生理参数差异性主要表现为灌木的Pn, Tr, WUE,Gs日累积量高于乔木,其中紫穗槐、丁香各项参数明显优于其余树种,侧柏除了胞间CO2浓度(Ci)日累积量较大外,其余各参数累积量均显着低于其余树种;(3)各树种Pn与Gs相关程度最高且呈正比,Tr与Ci、大气CO2浓度(Ca)、空气相对湿度(RH)呈反比;浅层土壤水分(20,50 cm)与侧柏、连翘、丁香Pn, Tr表现出正相关性,深层土壤水分(120,150 cm)与丁香、紫穗槐光合蒸腾关系紧密,其中紫穗槐在二者间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上述结果说明,在黄土丘陵区,紫穗槐环境适应性最强,适合作为该区主要生态恢复灌木树种,油松水分利用效率较高,适合作为该区主要抗旱乔木树种。
胡梦玲,阿丽亚·拜都热拉,彭小东,杨公新[2](2021)在《不同植物群落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及扩散规律》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植被群落在改善环境质量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以7种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植物群落对大气颗粒物削减率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夏季,新疆小叶白蜡-水蜡群落对PM10和PM2.5的削减效果最好,旱柳群落削减效果最差。秋季,白榆-紫丁香群落对PM10和PM2.5的削减效果最好,红皮云杉群落削减作用最差;三刺皂角-紫丁香群落内颗粒物的扩散路径是由浓度最高的群落边缘向群落内移动,白榆-紫丁香群落与之有明显差异,群落内部颗粒物浓度高于群落边缘,向边缘扩散;三刺皂角-紫丁香群落颗粒物与0 m处PM2.5浓度、群落内温湿度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在绿化建设中,可适当加宽绿化带,选用削减颗粒物效果较好的植物群落结构来改善空气质量。
胡梦玲[3](2021)在《干旱区典型公园植物群落环境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侯婉晴[4](2021)在《阿勒泰市、伊宁市公园绿化树种综合评价与分析》文中提出
李娟霞[5](2021)在《城市微气候环境下9种园林植物叶功能性状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环境因子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首要因素,而植物的生长发育反过来又影响环境因子的变化运动。植物叶片特征最能体现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具有对环境变化做出敏感反映的重要特征,也是植物体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的重要通路。本文通过研究微气候环境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进一步探究植物对微气候环境的指示与响应。以兰州市车流量小、植物资源丰富且远离工业污染区、土质较软、有人为施肥、喷灌干预的甘肃农业大学校园(清洁区)和靠近工业生产区、车流量大、植被分布较为分散、土质坚实、植物生长环境相对恶劣、人为破坏较严重的滨河路交通岛(污染区)为研究区,选取两研究区9种常见园林植物旱柳(Salix matsudana)、紫丁香(Syringa oblata)、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木槿(Hibiscus syriacus)、金叶女贞(Ligustrum xvicaryi)、红瑞木(Cornus alba)、月季(Rosa chinensis)、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和早熟禾(Poa annua)为研究对象,依据2019年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对两研究区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数据,采用植物生理生化解剖学与数量分类学结合的研究方法,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全面系统的对园林植物叶营养形态性状、叶生理性状、叶解剖结构及其大气污染物进行分析,探究西部半干旱区城市微气候环境下9种园林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响应和变化规律,以期为兰州市及类似环境下城市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9种园林植物叶营养形态性状在两研究区差异显着,随污染程度的加重,植物叶干物质含量、比叶重均增加,叶面积、比叶面积、叶全碳、叶全氮、叶全磷均减少。植物叶面积、比叶重、叶干物质含量和叶全碳在不同生活型间的表现型均为:乔木>灌木>草本;而比叶面积、叶全氮、叶全磷的表现型均为:草本>灌木>乔木;2)9种园林植物叶生理性状在两研究区均差异显着,随污染程度的加重,植物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含量及叶绿素a/叶绿素b均增加,而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叶绿素总含量和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减少。植物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叶绿素总含量在不同生活型间的表现型均为: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可溶性蛋白含量、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不同生活型间的表现型均为:草本>灌木>乔木,而可溶性糖含量在不同生活型间的表现型不明显;3)9种园林植物叶解剖结构在两研究区均差异显着,随污染程度的加重,植物叶厚度、栅栏组织厚度、下角质层厚度、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结构紧密度均增大,而海绵组织厚度、疏松度均减小。植物叶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栅栏组织/海绵组织、上下角质层厚度及结构紧密度在不同生活型间的表现型均为:乔木>灌木>草本,而结构疏松度的表现型却为草本>灌木>乔木,其他指标在不同生活型间的表现型规律不明显;4)相关性和冗余分析表明,部分指标之间存在极显着或显着相关性,且大气污染物对植物叶性状的影响程度不同,根据此结论可推测植物在应对逆境时的相互关系;5)分别用隶属函数法对植物叶营养形态、叶生理、叶解剖结构性状进行评价,所得结果不同,表明园林植物不同性状响应环境的方式不同。
张昕[6](2021)在《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是在满足河道防护安全的基础上,将生态修复理念与林带植物景观设计相融合的实践项目,旨在通过混交林带的设计途径达到河岸安全防护和河岸带原生动植物生态系统的营造,促进自然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打造一条属于沣西新城的生态绿道。本文基于项目实践所提出的规划设计问题,从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视角出发,利用不同的植物组合搭配和植物景观空间的塑造,来进行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本文将新河河堤林带分为迎水坡侧植物景观空间和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两部分。迎水坡侧植物景观空间以保留老河堤滩面上的毛白杨为主,种植混播草甸进行河堤迎水坡滩面的快速覆绿,在河滩面较宽区域,设计人工生境岛。基于不同目标导向的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根据场地条件和现状问题设计了规则或不规则的混交林植物组合:基于新城形象展示目的的新河城市段,设计了两种规则式块状混交林植物组合,在防护林空间形成了满足河流生态防护需要的规则式混交林带;基于生态和景观目的的新河郊野Ⅰ段,通过不同树种的组合配置设计了两种风景林和三种生态林等五种不规则团状混交林植物组合,在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形成了具有丰富场地生境条件和风景观赏游憩功能的自然式针阔叶混交林带;基于生态修复目的的新河郊野Ⅱ段,河道右岸防护林带设计沿用郊野Ⅰ段生态林带的植物组合,并在林带中嵌入具备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功能的“宫胁林”植物组团。将八种混交林植物组合在新河防护林带设计范围内进行布局,并根据设计实践中所面临的场地问题对特殊节点位置进行详细的种植设计。在进行林带施工时,根据树种的苗源和造价问题来确定每种乔灌木的栽植规格,并参考混交林的栽植实践经验和相关造林规范解决造林密度的问题。综上,在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中,总结当前河流防护林带建设现状和基于多目标需求的混交林带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结合新河场地的实际情况,在新河河道迎、背水坡侧合理设计和塑造富有自然、野趣和地域特色的针阔叶混交林带景观,也期望可以为其他河道的河堤林带景观设计提供更多的设计思路和借鉴。
熊则鑫[7](2021)在《健康导向下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典型住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规划工作由增量向存量规划转型,优化城市功能结构、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成为现阶段城市建设的重点工作。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单位型老旧住区数量多范围广,具有环境舒适度差、交通组织混乱、设施陈旧不足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已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外环境亟待优化更新。城市建成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居民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且“城市病”造成的空气污染、环境恶化等问题使居民愈来愈关注个人和社会健康问题,居民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因此,本文从健康视角研究和探讨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的优化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单位型老旧住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在梳理国内外关于健康城市与健康社区、住区更新改造以及住区外环境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居民健康需求以及健康行为活动类型,明晰了住区外环境对居民健康的作用机制,结合对国内外相关评价体系和标准的详细解读,提炼出健康导向下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营造要点,以此作为论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依据。其次,选取西安市典型单位型老旧住区,通过实地调研、图表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其外环境现状、居民满意度及优化意愿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比对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营造要点进行病理分析。通过病理问题关系梳理总结出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要素构成及核心要素,并从整体层面及核心要素-场所空间两部分梳理总结此类住区外环境的病理问题。最后,在优化目标、原则及内容的指导下,从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实施保障机制三方面提出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的整体优化策略,并从活动空间、绿化空间、交通空间及设施服务空间等四个方面对外环境核心要素-场所空间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并以中铁集团太乙路小区为例提出场所空间优化方案,探讨了西安市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健康化的可行性。本文研究目的是为单位型老旧住区创造支持性的健康生活环境,满足居民健康生活需求,以期探索适宜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的优化之路,为同类视角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
赵天然[8](2021)在《水分和盐分胁迫对流苏树的生长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流苏树(Chionanthus retusus Lindl.et Paxt.),木樨科(Oleaceae),流苏树属(Chionanthus),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具有经济、观赏和药用等多种价值,国家珍稀乡土树种。本文对流苏树的耐旱、耐涝和耐盐特性进行了研究,揭示流苏树对水盐的耐受能力,为流苏树良种资源在荒山荒地、河滩地以及轻度盐渍化土地的植被恢复提供参考。本试验以三年生流苏树株系扦插苗为材料,利用温室盆栽试验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处理时间为42d,对其进行水分与盐分胁迫试验。观察受胁迫的流苏树的生长形态变化,测定了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特性参数以及生理生化指标,并计算出耐干旱、耐水涝和耐盐阈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分胁迫对流苏树的影响:(1)在持续干旱胁迫试验中,7d时流苏树部分叶片变干掉落,光合和生理生化指标下降;18d时试验组中的个别苗木出现大面积落叶现象,23d几乎全部的试验植株的叶片落光死亡。光合响应拟合结果显示,随着土壤相对含水量的降低Pnmax、LSP均明显下降,Rd明显增加,直到RWC下降到22.46%时,转为明显下降。通过模拟计算,流苏树能耐受的土壤相对含水量阈值为34.63%。(2)在梯度水分胁迫试验中,随着胁迫程度加重,流苏树生长指标(受害指数)、胞间CO2浓度Ci、初始荧光Fo、膜脂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均显着上升,而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PSⅡ最大天线转化效率Fv’/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荧光光化学猝灭q P、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抗氧化物酶如SOD和POD以及脯氨酸Pro含量均逐渐下降,差异显着。其中,流苏树在SD(RWC为55-60%)和WF条件下生长,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但在HD下(RWC为30-35%)出现不耐受表现,但仍可以持续21d左右。流苏树的耐干旱阈值为RWC 44.6%,耐水淹阈值为20d左右。2.盐分胁迫对流苏树的影响:(1)随着NaCl浓度增加,流苏树生长指标(受害指数)、胞间CO2浓度Ci、初始荧光Fo、膜脂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均显着上升,而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PSⅡ最大天线转化效率Fv’/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荧光光化学猝灭q P、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抗氧化物酶如SOD和POD以及脯氨酸Pro含量均逐渐下降。当NaCl≤0.4%时,主要受气孔因素限制,各指标变化幅度小;当NaCl≥0.8%时,主要受非气孔限制因素影响,各指标变化幅度显着增大,说明流苏树可能受到严重甚至不可逆的影响。以净光合速率Pn为指标,确定其耐盐阈值为0.48%,具有较强的耐盐能力,可以作为盐渍土区域的优良种进行应用与栽培。
乔雨宁[9](2021)在《黄土丘陵区人工乔灌树种光合、蒸腾生理生态特征》文中指出近年来,气候变暖导致地球水量时空分布不均衡,加剧了我国干湿区域两极分化程度。黄土丘陵区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生态植被覆盖度逐年提升,但树种选取不合理,林分单一等问题加深了该区水资源短缺。通过合理搭配乔灌树种,充分发挥其水土保持效益,对区域水资源持续利用与促进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黄土丘陵区人工乔灌纯林: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连翘(Forsythia suspensa)、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及混交林(油松-连翘),应用LI-6400XT测定光合生理指标,阐明光合蒸腾生理特征及影响因素、蒸腾耗水规律,为该区未来人工树种选择与生态稳定性评价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乔灌树种在各月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表现为2种日变化规律。油松和连翘Pn在7月表现为双峰曲线,第二峰值较油松早出现2 h,侧柏Pn日变化呈单峰规律,紫穗槐Pn日变化为倒“V”型规律。Tr在各树种间日内波动幅度较小,基本呈“单峰”或“双峰”趋势。连翘与紫穗槐Tr均在6-9月为单峰变化曲线,油松Tr仅在9月呈双峰变化规律,丁香在生长初、末季易产生蒸腾“午休”,侧柏由于水分偏低导致的迟滞效应,Tr峰值出现时间较其它树种晚2 h。油松与侧柏水分利用效率(WUE)日进程除了在8月呈“单峰型”趋势外,其余时期均为“M”型变化曲线,连翘、丁香、紫穗槐WUE日变化在5月和6月呈“V”型曲线。(2)不同树种Pn、Tr和WUE季节变化有较强的规律性,季节性差异有所不同。各树种Pn季节变化主要在生长旺季最高,种间Pn差异表现为灌木种>乔木种,乔灌纯林生长季内Pn(μmol·m-2·s-1)均值次序为:丁香(13.25)>连翘(12.61)>紫穗槐(12.32)>油松(9.92)>侧柏(6.93)。生长季初、末期表现为灌木种蒸腾作用较乔木种弱,生长旺期则表现相反。油松5月和8月Tr值分别高于蒸腾较弱时期(9月)83.59%和64.90%,其余树种均在6月和8月达到Tr高峰。乔灌树种5-9月Tr(mmol·m-2·s-1)均值次序为:紫穗槐(4.09)>油松(3.40)>丁香(3.32)>连翘(3.16)>侧柏(3.06)。侧柏WUE在8月仅低于丁香0.35μmol·mmol-1,其余时期丁香和连翘水分利用能力显着高于另外3个树种。所有树种WUE季节变化均呈“W型曲线”。乔灌树种5-9月WUE(μmol·mmol-1)均值表现为:连翘(4.94)>丁香(4.70)>紫穗槐(3.63)>油松(3.16)>侧柏(2.78)。(3)通过光合作用-光响应过程发现油松和侧柏是典型的强光型阳性树种,3种灌木种是弱光型阳性树种,灌木种利用弱光能力较乔木种更强,连翘和丁香光合潜能最高;侧柏、丁香、紫穗槐Tr随着光强(PAR)的增大始终呈上升趋势,油松与紫穗槐蒸腾-光响应曲线整体较高;连翘、丁香、紫穗槐WUE随着PAR增大呈“抛物线型”曲线变化。在不同PAR区间,丁香与连翘WUE均保持较高态势。(4)气孔导度(Cond)、气孔限制值(Ls)和PAR因子对不同树种Pn存在正反馈相关;Cond、空气相对湿度(RH)和PAR作为主导因素,致使不同树种Tr改变,Tr与RH表现出负相关性。不同树种Pn、Tr多与土壤体积含水量(VWC)呈反比,而侧柏Pn随VWC1(20 cm)的增大而增大,连翘Tr与VWC1-2(20 cm-50 cm)呈正比。(5)在单木水平下,紫穗槐耗水量远高于其余树种,油松蒸腾耗水量次于紫穗槐;5月和9月油松、连翘耗水量高于油松连翘混交,6-8月表现相反;所有树种蒸腾耗水量季节变动特征均为倒“V”型曲线,生长旺季出现耗水峰值;各树种5-9月蒸腾耗水累积量大小次序为:紫穗槐(53.69 kg)>油松(13.43 kg)>连翘(7.71 kg)>丁香(4.98 kg)>侧柏(3 kg);乔灌纯混林则表现为:油松混交(18.65 kg)>油松(13.43 kg),连翘(7.71 kg)>连翘混交(7.51 kg)。各树种光合效能排序依次为:丁香>连翘>紫穗槐>油松>侧柏;蒸腾耗水排序依次为:紫穗槐>油松>丁香>连翘>侧柏;水分利用效率排序依次为:连翘>丁香>紫穗槐>油松>侧柏。在黄土丘陵区未来造林过程中,应选取连翘和丁香作为该区建群种种植,而紫穗槐由于其过高的蒸腾耗水适合作为该区混交树种种植。
孙培哲[10](2021)在《基于乡村旅游背景下的水库型湿地景观设计研究 ——以山西下庄水库湿地景观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湿地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为众多动物的生存提供了栖息地,也是人类生命起源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发源地。我国是世界上湿地面积位列第四的国家,湿地种类丰富,数量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湿地生态环境遇到了湿地面积缩减、湿地生态作用衰减等问题。于此同时,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目标与乡村旅游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水库型湿地以水库为基础,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产生着重大的影响,然而当今水库的建设中存在“重水利、轻景观”的问题,对水库建设大多单纯停留在其水利生产功能的层面,对其景观资源的价值不够重视。在研究水库型湿地景观特征及其类型,分析国内外水库型湿地景观案例的基础上,针对山西下庄水库湿地及其周边景观资源,运用生态旅游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反规划设计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美学理论,分析下庄水库周边景观现状,挖掘景观资源,研究景观与水库型湿地产业之间的关系,最终,科学地将下庄水库周边景观资源与当地乡村旅游产业相结合,使其成为当地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重要动力。经过对下庄水库湿地景观设计与提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系统研究了水库型湿地的相关理论及其国内外优秀案例的基础上,总结出黄土高原水库型湿地景观的设计策略如下:(1)水位变化下的水库型湿地可采用阶梯式挡土墙种植台、亲水廊桥、水生植物群落三者结合的方法设计驳岸。(2)水库型湿地的植被生态修复首先要保证水源、土壤、空气不受污染,植物种类选择因地区气候而异,推荐选择的植物有荷花、茭白、菖蒲、旱伞草、茨菰、芦苇、白茅等。(3)在规划设计中,水库型湿地景区周边距离0.5公里内的村落,可进行观光旅游、康养健身、农耕体验等方面的开发;距离湿地0.5公里至2.5公里的村落,可进行发展餐饮娱乐、旅居住宿产业的开发;距离水库型湿地2.5公里到5公里的村落可利用其基础设施补充水库湿地景区的不足,如医疗、消防、服务等,还可设置特色农产品批发销售网点,和景区的线上推广中心。(4)水库湿地周边的梯田大地景观在营造中可加入“人”与“人的活动”,赋予梯田景观生命力,共同塑造出更生动优美的梯田耕作画面。(5)水库型湿地景区的文化景观建设应从提炼代表性文化元素符号入手,将其合理融入到园区道路、广场、铺装、标识指示牌等处,营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氛围。(2)通过对下庄水库湿地设计实践研究,下庄水库湿地景区划分为管理服务区、湿地公园区、湿地保育区、森林景观区、梯田景观区,能够满足景区综合服务管理、游人聚集疏散、湿地生态保护、科普教育、森林康养健身、餐饮娱乐、农事体验旅游的功能。运用研究得出的设计策略和设计原则对场地内的道路结构、湿地公园、弹性景观、梯田与大地景观进行规划设计。
二、水土保持树种紫丁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土保持树种紫丁香(论文提纲范文)
(1)黄土丘陵区5种主要乔灌树种光合生理生态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样地布设及试验材料 |
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2.1 光合生理生态指标 |
2.2.2 土壤体积含水量 |
2.3 数据分析与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光合生理参数日变化特征 |
3.2 光合生理参数日累积量的差异性 |
3.3 乔灌树种光合生理特征与影响因子的关系 |
3.3.1 影响乔灌树种净光合速率(Pn)的内外因素 |
3.3.2 影响乔灌树种蒸腾速率(Tr)的内外因素 |
3.3.3 乔灌树种净光合速率(Pn)与土壤体积含水量(SWC)的关系 |
3.3.4 乔灌树种蒸腾速率(Tr)与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关系 |
4 讨 论 |
4.1 光合生理参数的日变化特征 |
4.2 光合生理参数日累积量的差异特征 |
4.3 各树种光合生理参数与影响因子的相关性 |
5 结 论 |
(2)不同植物群落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及扩散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
1.1 研究区域概况 |
1.2 样地选取 |
1.3 测定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植物群落内PM10浓度变化规律 |
2.2 植物群落内PM2.5浓度变化规律 |
2.3 植物群落不同水平距离颗粒物浓度变化和扩散规律 |
2.4 植物群落PM2.5浓度与不同水平距离及温、湿度回归分析 |
3 结论 |
4 展望 |
(5)城市微气候环境下9种园林植物叶功能性状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污染的研究进展 |
1.2.1 植物叶营养形态与环境污染的研究 |
1.2.2 植物叶生理与环境污染的研究 |
1.2.3 植物叶解剖结构与环境污染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与创新点 |
1.5.1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1.5.2 创新点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样点选择 |
2.2.2 供试植物 |
2.2.3 采样时间及方法 |
2.3 植物叶功能指标测定 |
2.3.1 叶营养形态性状测定 |
2.3.2 叶生理性状测定 |
2.3.3 叶解剖结构指标测定 |
2.4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大气污染物浓度及叶营养形态特性 |
3.1 不同研究区大气污染浓度变化情况 |
3.2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营养形态性状的影响 |
3.2.1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面积的影响 |
3.2.2 大气污染对植物比叶面积的影响 |
3.2.3 大气污染对植物比叶重的影响 |
3.2.4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干物质含量的影响 |
3.2.5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全碳含量的影响 |
3.2.6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全氮含量的影响 |
3.2.7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全磷含量的影响 |
3.3 不同生活型植物叶营养形态性状分析 |
3.4 植物叶营养形态性状间的相关关系 |
3.5 大气污染与植物叶营养形态间的关系 |
3.6 植物叶营养形态对大气污染胁迫的抗性评价 |
3.7 讨论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植物叶生理特性 |
4.1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生理性状的影响 |
4.1.1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4.1.2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4.1.3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4.1.4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4.1.5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1.6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1.7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4.2 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生理性状的分析 |
4.3 植物叶生理性状间的相关关系 |
4.4 大气污染与植物叶生理间的关系 |
4.5 植物叶生理对大气污染胁迫的抗性评价 |
4.6 结论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植物叶解剖结构特征 |
5.1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解剖结构的影响 |
5.2 不同生活型植物叶解剖结构性状的分析 |
5.3 植物叶解剖结构间的相关关系 |
5.4 大气污染与植物叶解剖结构间的关系 |
5.5 植物叶解剖结构对大气污染胁迫的抗性评价 |
5.6 结论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6)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河堤林带设计的意义与价值 |
1.1.2 我国河堤林带景观建设的不足之处 |
1.1.3 风景园林学在河堤林带设计中承担重要角色 |
1.1.4 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方法需要探索 |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3 相关概念 |
1.3.1 河道与河岸 |
1.3.2 林带、河岸林带与河堤林带 |
1.3.3 沿河防护林 |
1.3.4 混交林带 |
1.3.5 河流廊道 |
1.3.6 河流生态系统 |
1.3.7 绿道 |
1.4 相关研究综述 |
1.4.1 河堤林带建设 |
1.4.2 防护林设计研究 |
1.4.3 混交林设计研究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2 项目背景 |
2.1 项目概况 |
2.1.1 新河河道概况 |
2.1.2 上位规划条件 |
2.1.3 规划设计范围 |
2.2 场地现状问题分析 |
2.2.1 场地现状 |
2.2.2 规划设计问题提出 |
2.3 新河河堤林带定位 |
2.4 新河河堤林带景观总体规划设计 |
2.4.1 新河河堤林带分段 |
2.4.2 新河河堤林带的种植规划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新城形象展示目的的新河城市段林带设计 |
3.1 场地认知 |
3.1.1 场地周边环境 |
3.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
3.1.3 新河城市段河堤林带功能定位 |
3.2 规则式混交林带设计研究 |
3.2.1 农田防护林带设计研究 |
3.2.2 防浪林带设计研究 |
3.2.3 道路防护林带设计研究 |
3.2.4 设计研究小结 |
3.3 新河城市段混交林带设计 |
3.3.1 树种选择 |
3.3.2 规则式块状混交林带设计 |
3.3.3 城市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
3.3.4 新河城市段林带栽植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生态和景观目的的新河郊野Ⅰ段林带设计 |
4.1 场地认知 |
4.1.1 场地周边环境 |
4.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
4.1.3 新河郊野Ⅰ段林带功能定位 |
4.2 基于景观和生态目的的林带设计研究 |
4.2.1 生态风景林带设计研究 |
4.2.2 风景林带设计实践 |
4.2.3 景观生态林带设计实践 |
4.2.4 生态景观林带设计实践 |
4.2.5 设计研究小结 |
4.3 新河郊野Ⅰ段混交林带设计 |
4.3.1 树种选择 |
4.3.2 不规则团状混交林带设计 |
4.3.3 郊野Ⅰ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
4.3.4 新河郊野Ⅰ段林带栽植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生态修复目的的新河郊野Ⅱ段林带设计 |
5.1 场地认知 |
5.1.1 场地周边环境 |
5.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
5.1.3 新河郊野Ⅱ段林带功能定位 |
5.2 “宫胁法”造林研究 |
5.2.1 宫胁造林法 |
5.2.2 宫胁法的造林步骤 |
5.2.3 具体实践研究 |
5.3 新河郊野Ⅱ段混交林带设计 |
5.3.1 树种选择 |
5.3.2 新河林带“宫胁法造林”设计 |
5.3.3 郊野Ⅱ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
5.3.4 新河郊野Ⅱ段林带栽植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Ⅰ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相关工作及成果 |
附录-Ⅱ 图片索引 |
附录-Ⅲ 表格索引 |
附录-Ⅳ 苗木表索引 |
表A 新河城市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
表B 新河郊野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
表C 新河公园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
(7)健康导向下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典型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背景:新经济常态下增量向存量规划转型 |
1.1.2 健康战略:推进健康中国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
1.1.3 政策导向: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全面推进 |
1.1.4 社会需求:城市居民对健康生活环境迫切需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健康城市与健康社区相关研究 |
1.3.2 住区更新改造相关研究 |
1.3.3 住区外环境相关研究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健康导向 |
1.4.2 老旧住区 |
1.4.3 单位型住区 |
1.4.4 住区外环境 |
1.4.5 优化 |
1.5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2 健康导向下住区外环境相关研究 |
2.1 相关理论研究 |
2.1.1 环境与健康理论 |
2.1.2 健康行为改变理论 |
2.1.3 健康促进理论 |
2.2 住区外环境与居民健康的关联构建 |
2.2.1 住区外环境居民健康需求分析 |
2.2.2 住区外环境健康行为活动解析 |
2.2.3 住区外环境对居民健康的作用机制 |
2.3 相关评价体系及标准解读及借鉴 |
2.3.1 相关评价体系及标准概述 |
2.3.2 重要评价体系及标准解读 |
2.4 健康导向下的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营造要点 |
2.4.1 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
2.4.2 丰富多元的场所空间 |
2.4.3 积极健康的精神环境 |
2.4.4 安全适用的环境设施 |
2.4.5 舒适宜人的物理环境 |
2.5 本章小结 |
3 西安市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现状调研 |
3.1 西安市既有住区发展概况 |
3.2 典型住区选取及调研技术路线 |
3.2.1 调研对象选取依据 |
3.2.2 调研方法及内容 |
3.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家属院 |
3.3.1 住区整体概况 |
3.3.2 场所空间现状 |
3.3.3 精神环境现状 |
3.3.4 环境设施现状 |
3.3.5 物理环境现状 |
3.3.6 室外健康行为及空间现状 |
3.4 中铁集团太乙路东院小区 |
3.4.1 住区整体概况 |
3.4.2 场所空间现状 |
3.4.3 精神环境现状 |
3.4.4 环境设施现状 |
3.4.5 物理环境现状 |
3.4.6 室外健康行为及空间现状 |
3.5 纺织城六棉光明小区 |
3.5.1 住区整体概况 |
3.5.2 场所空间现状 |
3.5.3 精神环境现状 |
3.5.4 环境设施现状 |
3.5.5 物理环境现状 |
3.5.6 室外健康行为及空间现状 |
3.6 本章小结 |
4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病理问题分析 |
4.1 优化意愿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
4.1.1 调研样本回收情况 |
4.1.2 调研居民基本情况 |
4.2 外环境优化意愿及健康病理问题分析 |
4.2.1 场所空间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
4.2.2 环境设施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
4.2.3 物理环境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
4.2.4 精神环境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
4.3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核心要素分析 |
4.3.1 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要素病理关系分析 |
4.3.2 场所空间为核心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要素构成 |
4.4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病理问题总结 |
4.4.1 缺乏统筹布局,消极空间增多 |
4.4.2 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能力不足 |
4.4.3 热环境质量差,影响生理舒适 |
4.4.4 健康意识薄弱,健康管理落后 |
4.5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核心要素-场所空间病理问题总结 |
4.5.1 活动空间引导不足,减少活动时间 |
4.5.2 绿化植物配置失衡,破坏生态景观 |
4.5.3 交通空间秩序混乱,威胁安全出行 |
4.5.4 健康配套设施滞后,服务水平偏低 |
4.6 本章小结 |
5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目标、原则及策略 |
5.1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目标、原则及内容 |
5.1.1 优化目标 |
5.1.2 优化原则 |
5.1.3 外环境整体优化内容及重点 |
5.2 物质环境健康优化策略 |
5.2.1 强调统筹布局的空间规划,提高整体效率 |
5.2.2 加强自然调蓄的海绵建设,提高舒适水平 |
5.2.3 构建平灾结合的弹性空间,提升应急能力 |
5.3 精神环境健康优化策略 |
5.3.1 开展健康促进活动,提升居民健康意识 |
5.3.2 提高健康管理水平,实现健康生活品质 |
5.3.3 增强居民情感归属,体现住区人文关怀 |
5.4 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实施保障策略 |
5.4.1 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 |
5.4.2 建立资源共享的服务机制 |
5.4.3 建立资金充足的筹集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6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核心要素-场所空间优化策略 |
6.1 场所空间优化要素及重点 |
6.2 活动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
6.2.1 营造健康多元的空间层次,提升空间品质 |
6.2.2 创建功能融合的复合空间,提高使用效率 |
6.2.3 兼顾弱势人群的活动需求,优化空间设计 |
6.2.4 增加安全舒适的环境设施,提升空间活力 |
6.3 绿化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
6.3.1 丰富植物配置,恢复绿色健康的绿化景观 |
6.3.2 增设功能空间,构建多元共享的绿化空间 |
6.3.3 增加绿化面积,营造舒适美观的绿化环境 |
6.4 交通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
6.4.1 构建舒适的慢行网络,提倡健康安全出行 |
6.4.2 优化动静态交通布局,减少人车互相干扰 |
6.4.3 增加保障性安全设施,营造安全交通环境 |
6.5 设施服务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
6.5.1 补齐健康服务设施短板,完善服务设施体系 |
6.5.2 整合公共服务设施资源,构建全龄健康服务 |
6.6 典型住区优化方案——中铁集团太乙路东院小区 |
6.6.1 整体优化方案 |
6.6.2 活动空间优化方案 |
6.6.3 绿化空间优化方案 |
6.6.4 交通空间优化方案 |
6.6.5 设施服务空间优化方案 |
6.6.6 精神环境优化方案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语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图表目录 |
图录 |
表录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 |
附录一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满意度及优化意愿问卷调查 |
附录二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
附录三 《健康住宅评价标准》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
附录四 《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
附录五 《中国绿色低碳住区技术评估手册》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
附录六 WELL建筑标准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
附录七 LEED-ND评价体系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
(8)水分和盐分胁迫对流苏树的生长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水分胁迫研究 |
1.1.1 概念及其种类 |
1.1.2 对植物形态学的影响 |
1.1.3 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1.4 对植物叶片荧光特性的影响 |
1.1.5 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
1.2 盐分胁迫研究 |
1.2.1 概念及其种类 |
1.2.2 对植物形态学的影响 |
1.2.3 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2.4 对植物叶片荧光特性的荧光 |
1.2.5 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
1.3 流苏树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1.3.1 流苏树形态特征以及应用 |
1.3.2 流苏树繁殖技术研究 |
1.3.3 流苏树古树资源保护研究 |
1.3.4 流苏树抗逆性研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试验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和设计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计 |
2.2.3 试验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受害情况观测方法 |
2.3.2 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测定 |
2.3.3 气体交换参数动态测定 |
2.3.4 光合作用-CO_2响应曲线测定 |
2.3.5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2.3.6 细胞膜伤害程度的测定 |
2.3.7 抗氧化保护酶活性的测定 |
2.3.8 渗透调节物质的测定 |
2.4 数据处理 |
2.4.1 光响应过程模型拟合分析 |
2.4.2 耐受阈值分析 |
2.5 抗逆性综合评价 |
2.5.1 各生长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分析 |
2.5.2 主成分分析 |
2.5.3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水分胁迫对流苏树生长生理生化的影响 |
3.1.1 水分胁迫对流苏树生长形态特征的影响 |
3.1.2 水分胁迫对流苏树光合作用的影响 |
3.1.3 梯度水分胁迫对流苏树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1.4 水分胁迫对流苏树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1.5 水分胁迫对流苏树抗氧化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3.1.6 梯度水分胁迫对流苏树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1.7 流苏树的耐干旱与耐水淹阈值分析 |
3.2 盐分胁迫对流苏树生长生理生化的影响 |
3.2.1 盐分胁迫对流苏树生长形态特征的影响 |
3.2.2 盐分胁迫对流苏树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3.2.3 盐分胁迫对流苏树叶片荧光特性的影响 |
3.2.4 盐分胁迫对流苏树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2.5 盐分胁迫对流苏树抗氧化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3.2.6 盐分胁迫对流苏树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2.7 流苏树的耐盐阈值分析 |
3.3 流苏树耐受能力综合评价 |
3.3.1 相关性分析 |
3.3.2 主成分分析 |
4 讨论 |
4.1 水分和盐分胁迫对流苏树形态特征的影响 |
4.2 水分和盐分胁迫对流苏树光合作用的影响 |
4.3 水分和盐分胁迫对流苏树抗氧化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
4.4 水分和盐分胁迫对流苏树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的影响 |
4.5 流苏树株系耐旱、耐涝与耐盐能力的综合评价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黄土丘陵区人工乔灌树种光合、蒸腾生理生态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不同树种光合生理指标的日、季节变化特征 |
1.2.2 光合生理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1.2.3 乔灌树种单木水平蒸腾耗水量 |
1.2.4 光合、蒸腾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4.1 不同树种的光合蒸腾生理特征 |
1.4.2 不同树种生长旺季光响应曲线特征 |
1.4.3 不同树种光合蒸腾速率影响要素分析 |
1.4.4 不同树种蒸腾耗水量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研究方法 |
2.3.1 光合蒸腾生理特征测定 |
2.3.2 光响应曲线测定 |
2.3.3 外界环境因子测定 |
2.3.4 土壤水分测定 |
2.3.5 叶面积测定 |
2.3.6 蒸腾耗水量计算 |
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三章 不同树种光合蒸腾生理特征 |
3.1 不同树种光合蒸腾生理日变化特征 |
3.1.1 不同树种光合速率日变化 |
3.1.2 不同树种蒸腾速率日变化 |
3.1.3 不同树种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 |
3.2 不同树种光合蒸腾生理季节变化特征 |
3.2.1 不同树种净光合速率季节变化特征 |
3.2.2 不同树种蒸腾速率季节变化特征 |
3.2.3 不同树种水分利用效率季节变化特征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树种生长旺季光响应曲线特征 |
4.1 不同树种光合-光响应过程 |
4.2 不同树种蒸腾-光响应过程 |
4.3 不同树种水分利用-光响应过程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树种光合蒸腾速率影响因子分析 |
5.1 不同树种净光合速率与影响因子的关系 |
5.2 不同树种蒸腾速率与影响因子的关系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不同树种蒸腾耗水量 |
6.1 不同树种单木水平蒸腾耗水量 |
6.2 不同树种光合蒸腾耗水类型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本研究创新点 |
7.3 研究中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基于乡村旅游背景下的水库型湿地景观设计研究 ——以山西下庄水库湿地景观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乡村旅游发展迅速 |
1.1.2 下庄水库丰富的湿地资源 |
1.1.3 下庄水库湿地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研究 |
2.1 相关概念 |
2.1.1 乡村旅游 |
2.1.2 湿地 |
2.1.3 水库型湿地 |
2.1.4 湿地景观 |
2.1.5 水库型湿地景观 |
2.1.6 弹性景观 |
2.2 基础理论研究 |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2.2.2 反规划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4 生态旅游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3.1 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
2.3.2 水库型湿地景观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3.1 日本黑部水库 |
3.1.1 项目概况 |
3.1.2 景观设计分析 |
3.1.3 借鉴意义 |
3.2 胡佛大坝 |
3.2.1 项目概况 |
3.2.2 景观设计分析 |
3.2.3 借鉴意义 |
3.3 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 |
3.3.1 项目概况 |
3.3.2 景观设计分析 |
3.3.3 借鉴意义 |
3.4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 |
3.4.1 项目概况 |
3.4.2 景观设计分析 |
3.4.3 借鉴意义 |
第四章 水库型湿地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分析 |
4.1 水库型湿地景观的特点 |
4.2 水库型湿地景观提升设计策略 |
4.2.1 水库型湿地景观与梯田大地景观结合的策略 |
4.2.2 水库型湿地景观应对水位变化的策略 |
4.2.3 水库型湿地景观植被生态修复的策略 |
4.2.4 水库型湿地景观与周边村落结合的设计策略 |
4.2.5 水库型湿地景观结合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
4.2.6 水库型湿地景观与文化景观结合的策略 |
4.3 水库型湿地景观提升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
4.3.1 生态原则 |
4.3.2 以人为本原则 |
4.3.3 美学原则 |
4.3.4 统筹原则 |
4.3.5 经济原则 |
4.3.6 安全原则 |
4.4 水库型湿地景观设计负面清单 |
第五章 山西省隰县下庄水库型湿地景观规划设计实践 |
5.1 项目概况 |
5.1.1 地理区位 |
5.1.2 地形地貌 |
5.1.3 气候水文条件 |
5.1.4 植物资源 |
5.1.5 经济人口 |
5.1.6 水利工程历史 |
5.1.7 文化旅游资源 |
5.2 优劣势分析 |
5.2.1 优势 |
5.2.2 劣势 |
5.3 下庄水库设计规划 |
5.3.1 设计目标 |
5.3.2 设计定位 |
5.4 总体规划方案 |
5.4.1 功能分区 |
5.4.2 景观结构 |
5.4.3 道路规划 |
5.4.4 主要节点 |
5.4.5 公共设施 |
5.4.6 植物配植 |
5.5 专项设计 |
5.5.2 文化景观设计 |
5.5.3 大地景观设计 |
5.5.4 水位变化下的弹性景观设计 |
5.5.5 公共设施设计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创新点 |
6.1 结论 |
6.2 讨论 |
6.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水土保持树种紫丁香(论文参考文献)
- [1]黄土丘陵区5种主要乔灌树种光合生理生态特征[J]. 乔雨宁,任婧宇,韦思瀚,陈云明,吴睿. 水土保持研究, 2021(06)
- [2]不同植物群落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及扩散规律[J]. 胡梦玲,阿丽亚·拜都热拉,彭小东,杨公新. 环境科技, 2021(04)
- [3]干旱区典型公园植物群落环境效应研究[D]. 胡梦玲.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4]阿勒泰市、伊宁市公园绿化树种综合评价与分析[D]. 侯婉晴.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5]城市微气候环境下9种园林植物叶功能性状的比较研究[D]. 李娟霞.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6]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D]. 张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7]健康导向下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典型住区为例[D]. 熊则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8]水分和盐分胁迫对流苏树的生长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D]. 赵天然.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9]黄土丘陵区人工乔灌树种光合、蒸腾生理生态特征[D]. 乔雨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10]基于乡村旅游背景下的水库型湿地景观设计研究 ——以山西下庄水库湿地景观设计为例[D]. 孙培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