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论文文献综述)
谢惠芝[1](2016)在《香港中职生中文愉快学习的影响因素及其促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从教育生态学与学习心理学入手,通过外部教育生态环境与内部学习动机的实验研究,探讨香港中职生愉快学习中文如何受到外部教学生态因素与内部学习动机因素的相互影响。除了建构教学生态如何影响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外,还创建一套愉快学习中文的教育模式,发展出教育生态与内部动机相互影响的教学策略。这一结合教育生态、学习动机与情感学习的综合研究,突破了过去仅单独研究教育生态、学习动机或情感学习对愉快学习的影响。为了研究愉快外部教育生态和内部学习动机与情感的相互影响,论文包括三个实证研究:研究一探讨影响中职生愉快学习中文的外部教学生态因素,研究二探讨影响中职生愉快学习中文的内部学习动机因素,研究三探讨外部教育生态与内部学习动机对中职生愉快学习中文的相互影响。研究一,从外部教育生态入手,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探讨改变教学生态因素对中职生愉快学习中文的影响,找出在愉快学习的环境下,学生学习的情感与行为反应。实验着重外在环境包括教室的座位安排、颜色布置、交际空间、饰物摆设、视听触觉、时间和舒适度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外在环境包括校舍、教室、社会环境都明显影响学生的情绪与学习反应,从而影响学生的愉快学习情绪,这种情绪有助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积极性与投入感。研究二,由内部学习动机进行一项中职生对中文科观感的调查(前后测回收有效问卷625份),了解他们对中文科的情感,以及对专业名人的认识。调查所得的资料促成了一项职业中文教学研究计划。计划透过调整职业中文科的单元内容,把过去分割的听说读写单元,合并为综合能力单元,以专业名人为主题,结合专业元素的综合能力训练,着重激发愉快情感。这项教学计划实施后,学生对中文科的观感和情感极为正面,沉闷感明显减低,认为中文科实用,并喜欢上这门课。不过,学生对中文科的难度和焦虑感没有明显改变,这说明学生仍然紧张成绩。与传统教学相比较,愉快职业中文教学研究计划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提升交际能力,拓展正向思维,证明了愉快教学的成效。研究三,为杜绝学生学习时所产生的疲倦、沉闷和厌烦感,并贯彻愉快教学,我进行了一项培养愉快情感的中文教学实验,并作为愉快职业中文教学研究计划的实证。实验通过愉快学习外部生态与内部学习动机的结合,研究学生愉快学习情感的培养。实验中被试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共261名中职生。实验组学生参与愉快职业中文情感教学计划,对照组没有参与计划,只接受传统教学。实验结果发现,愉快情感有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诱发专业情感、职业道德和高尚情操,还促进精神健康,进而迈向幸福愉快的生活。最后,论文剖析了中职生愉快学习外部教育生态与内部动机的相互影响,以及促进愉快教育的策略和建议。愉快学习中文的结果,不仅能提升学习成效,培养正向思想与行为,更促进未来工作的正向发展,启迪人生智慧,增强学生的幸福感,最后促进社会和谐。
孙妍[2](2019)在《学生为什么不喜欢数学? ——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体验研究》文中提出新课程改革以来,强调让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增长,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的生成。我国目前对学生学习课堂体验的研究大多集中体验式学习和体验式教学,甚至对于研究数学课堂学习体验的文章较少,本文则选取从不同的角度,采取课堂观察法和叙事研究法来研究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内在的情感。结合已有的研究和实地观察,确定从数学学习内容体验和数学学习方式体验两个方面搜集研究资料,以探究小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为什么会获得消极的学习体验,获得消极的学习体验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危害是什么,以及如何改善数学课堂学习,走向有意义的数学。研究发现,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获得了消极的学习体验,具体表现为:第一,由于小学生数学学习内容来源单一、数学学习内容呈现固化以及数学学习内容功能窄化造成了数学课程是无趣的;第二,由于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大多采用静听式学习、单子式学习、碎片化学习的方式造成了数学课堂是无趣的。因为数学课程是无趣的、数学课堂是无趣的,对数学学习无感者造成了危机,让数学无感者畏惧学习数学,丧失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形成了消极的数学学习心理;让数学无感者在课堂上表现是被动的,导致的学习结果是低效的,进而造成了负面的数学学习表现;并且令数学无感者认为自己没有数学才能,数学学科没有产生认同感,进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造成悲观的数学学习认同。根据上述研究,提出以下建议来改革数学课堂学习:首先,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内容的有趣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加强数学学习内容的多元化,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要求;其次,增强学习方式的开放性,鼓励学生采用多样性的学习方式学习,倡导学习方式的融合化,让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最后走向有意义的数学,关注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改革数学课堂学习,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学习体验,进而使数学学习变得有意义。
高细媛[3](2012)在《审美视野下的教学理解》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审美视角对教学进行理解,以教师行为及学生行为中“做”与“受”的统一为切入点认识教学活动中对立统一的美学特征,并充分利用教学活动中各种对立因素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我们以教师应答行为为例,从审美的视角对教师行为进行考察,便会发现教师在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受”的缺失。教师在应答行为中对学生及其话语缺乏细心的观察、用心的倾听、虚心的接纳和真诚的尊重,即教师对学生缺乏充分而敏感的“受”。“受”的缺失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需要、思维方式及过程等采取忽视的态度,而仅按照自己的意图或既定的计划来作出行动。换句话说,“受”的缺失导致教师墨守成规地“做”或主观任性地“做”,甚至不顾学生的身心发展仅为自己的利益而“做”。在教学中,教师应抛开个人的实用目的和功利欲望,以审美知觉的方式进行充分而敏感的“受”,洞察学生的理智与情感倾向,尊重他们的经验和思维过程,与学生共同参与、沟通交流,实现教育的目的。在教师和学生所构成的教育关系中,教师始终是积极的行动者,为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必须主动积极地“做”。教师的“做”体现为教师精心计划并积极推动教学活动,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不断满足他们的成长需要等。但要让自己“做”得充分而恰当,教师必须进行充分而敏感的“受”。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是发出者,也是接受者,或者说,教师既是施教者,也应是学习者。教师的“受”体现于教师对学生的成长需要及教学情境中不断变化的教育因素进行敏锐地感知、深刻地洞察和真诚地接纳,并将学生行为作为自己行为的结果来加以承受,主动接受教育意向、所教学科和教学情境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等等。“受”能消除墨守成规和主观任性的行为,使教师的“做”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在“做”与“受”的统一中,教师既以主动的态度积极地行动,又采取被动的态度进行虚心地接受;教师既要充分运用自己的理性把握教学的方向和目的,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感性顺应学生成长的需要和教学情境的变化;教师既能自由、自主地行动,又能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也就是说,通过感性与理性、主动与被动、自由与限制相统一的教师行为,教学才能实现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尊重,实现师生的交互作用,保证教与学的有效性。因此,通过教师行为中“做”与“受”的统一,我们可以理解到有效的教学是在各种对立因素的统一中实现的。同时,通过学生行为中“做”与“受”的统一,我们可以认识到有效学习的实现是充分发挥和培育学生的身体与心灵、感性与理性、主动与被动、个性与共性等对立因素并使其和谐发展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者,应接受教师的教诲,接受人类传承下来的知识、观念与经验。有效的学习具有接受的性质,教育必须通过学生的接受或简言之“受”来实现。“受”意味着有一颗能被打动的心并享有自主结合的能力,“受”是主动与被动的循环与统一,是生成实际经验与生活信念。但要实现真正有效的“受”,不能仅仅依靠理智的思维或心灵的活动来完成。教师必须设计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地“做”,通过身体与心灵的统一活动,与世界进行多样交往和交互作用,在现实情境中实现真正的思维,并在主动尝试中建构意义,才能使学生真正有效地接受人类文化知识。学习活动中的“受”必须与“做”平衡统一,以使学生的身体与心灵统一活动,感性与理性同时发挥,主动尝试与被动接受完美结合,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交互作用,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身心的健康发展是身体与心灵、感性与理性、主动与被动等对立因素的充分发挥和均衡发展,它的实质是完美人性的形成与发展。完美的人性如同完美的艺术,是各种对立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完美人性是身体与心灵的均衡发展,感性与理性的相互促进,主动与被动的完美结合,个性与社会性的相辅相成,自由与限制的对立统一。完美人性是我们教育学生的目的,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更是人类获得幸福生活的条件。完美人性在审美状态中不断形成与发展,因此,通过审美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完美人性不断形成与发展,是教育者施教和学习者学习的终极目标。
杨田静[4](2019)在《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要实现对学生“情感”的塑造与升华。教师作为音乐教育的主导性要素,要发挥其情绪力量以实现音乐教育的“情感”目标。而小学阶段,是学校音乐教育最为重要的基础性阶段,基于此,本研究以情绪劳动为视角,探究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构成与现状,进而促进小学音乐“情感”教学目标的实现。本研究以情绪劳动为视角,首次将情绪劳动引入到我国音乐教育的研究中。本研究采用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范式,通过对小学音乐教学本质的分析,厘清了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内涵及构成要素,探究了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现状及影响要素,为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实践提供了可行性的建议。本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研究:通过分析小学音乐教学和教师情绪劳动相关文献和理论,梳理教师情绪劳动的内涵框架及影响因素;第二部分是质性研究: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对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外显性情绪表达现状和内隐性情绪调节现状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探究;第三部分是量化研究:结合质性研究结果对小学音乐教师的情绪劳动及相关变量进行调查,分析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内隐性情绪调节现状及影响因素;第四部分是综合分析及策略研究:通过对质性、量化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与探讨,找到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影响因素为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提供可行性建议。结合对质性研究近19万字的文本分析和对904份调查问卷的量化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结论一:基于文献梳理与理论分析,厘清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概念,形成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结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预研究确定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调查的维度。结论二:通过课堂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水平显着高于我国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常模,正、负性情绪体验同时存在,教师的职业自我认同水平和个人成就感较好,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在情绪劳动过程中主要采用深层扮演的策略且情绪劳动知觉水平较好。小学音乐教师在外显性情绪表达中的言语表达、表情表达和体态表达方面呈现出了显着“情绪先行”的学科特征。结论三:通过对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与讨论,得出了小学音乐情绪劳动受到了来自教师自身、情绪表达规则和学校层面的交互影响。教师对音乐教学中情绪要素的理解、教师的职业自我认同和情绪状态都会对其情绪劳动产生影响。来自不同维度的情绪表达规则制约并影响着教师情绪劳动的认知和实践。学校方面的重视程度、资源支持、文化环境、评价机制等都从外部对小学音乐教师的情绪劳动造成了影响。结论四:提炼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价值为其情绪劳动提供可行性建议。小学音乐教师的情绪劳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对学生的音乐学习与个体发展,对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可通过提升教师情绪涵养、明确情绪表达规则、改善情绪劳动环境共同助力小学音乐教师的情绪劳动。
于冬梅[5](2019)在《小学数学美感课堂的研究》文中提出在一个审美化的时代中,审美素养已成为完满的人所必需的素养。数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性课程,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养成素养的重要职责。因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造就完整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数学是美的集合,数学美是客观存在的,而现在的数学课堂带给学生的往往是枯燥、难懂之感,很难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美的存在。为了使客观数学美转化为学生主观的数学美感,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获得一种情感上的满足与愉悦,进而展开想象的翅膀,促进审美素养与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应当走向审美化。本文引言部分探讨了小学数学美感课堂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并对美感课堂与数学美感课堂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文献研究,对比国内外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当前国内外对数学学科的美感课堂研究尚显不足,特别缺乏系统连贯的数学美感课堂的实践操作模式,将数学美呈现在数学课堂中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二章是对数学美与数学美感的认识,主要从发展历程、概念与分类、特征三方面阐述数学美的客观存在,并由此提出数学美感的概念,进一步探索如何能从客观的数学美中获得主观的数学美感。第三章则重点解析数学美感课堂的意蕴,根据数学美感的生成过程“感知-内化-创造”,界定了数学美感课堂这一核心概念,并总结出数学美感课堂的要素是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特征为自由性、和谐性、创造性和体验性,为建构数学美感课堂模式奠定了基础。第四章首先分析了理解对数学美感生成的重要作用,接下来则参考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按照“预期目标-评价模式-教学活动”逆向设计了小学数学美感课堂模式,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建构小学数学美感课堂的预期目标,包括基于审美素养培养要求,以美重构课堂的三维目标;挖掘数学中的美学因子,确立审美视点和核心问题。第二阶段,建构小学数学美感课堂的评价模式,包括创设真实的表现性任务,制定匹配的评价量表;采用多元的评价理念,选择适宜的评价方式。第三阶段,建构小学数学美感课堂的教学活动,包括基于态度与感受的维度,创设友好的课堂环境;参考体验性学习圈,建构数学美感课堂的教学结构。第五章,理论联系实践,遵循小学数学美感课堂的建构模型,采取小学数学美感课堂的新策略与新方法,选择小学数学教材中“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设计了“玩具设计师”单元案例,探讨如何将数学美感课堂真正地落实在小学数学课堂中。
邓雅玲[6](2013)在《愉快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而且,近些年来,我国的素质教育备受推崇,强调要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和心境中学习。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来适应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并为其服务。愉快教学法正是一种适合并服务于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所谓愉快教学法,就是指教师从所教学科的特点出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愉快因素,创设各种合理的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其在愉快的学习中获取更多的知识,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本文以愉快教学法的内涵及特征为逻辑起点,阐明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愉快教学法的必要性,分析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愉快教学法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本研究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摆脱目前的困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以及促进教师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潘朝阳[7](2015)在《我只是想让孩子喜欢音乐 ——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审美教学作为音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和条件,逐渐成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走进了教育研究者的学术视野,受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普遍关注。音乐作为中小学的一个薄弱学科处境尴尬,但音乐教学也应该肩负起教育的重任。如何让孩子在音乐中快乐成长?如何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不失为一种选择。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是指运用“听觉通道”、“视觉通道”和“动觉通道”等路径形成的“单一通道”、“双通道”或“多通道”形式把音乐教学中的美展现出来,使孩子们得到美的体验的教学形式。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是应对新时代儿童音乐教育的积极尝试,通过唱、听、动等方式让孩子体验音乐的魅力,在表现与分享中实现音乐教学的目标。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不仅仅表现在“视听”、“听唱”,还表现在音乐教学中的“律动”等音乐实践,通过多种方式的努力让孩子乐在其中。在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中,无论是“单一通道”、“双通道”还是“多通道”的形式,都会使孩子们的审美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使他们感受到音乐及音乐活动的美。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存在着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审美理解等四种审美心理要素;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审美心理过程有审美准备阶段、美感形成阶段和成果实现阶段等三个阶段,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审美判断。在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中,存在着自然美、趣味美和创造美三种审美形态,自然美的教学策略、趣味美的教学策略以及创造美的教学策略等教学策略可以使孩子们在音乐教学中充分感受到音乐的美、音乐及音乐活动的趣味、音乐创造的成功体验。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实践作出了明示:通过“零起点合唱”的教学,通过对音乐教学中的视觉艺术的发问,通过音乐教学中的游戏,通过八孔竖笛教学等实践形式对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之路进行了探索。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的美是事实存在的,通过唱歌教学、律动(声势)教学以及器乐教学等实践了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要义,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不仅是一种美的存在,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从而引导笔者思考音乐教育的教育性问题,探讨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下的音乐教育新体系。本文论题《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研究》包含着双向的努力:一方面,将音乐教学放置在美学的视野中进行考察;一方面,以实践的事例为途径去探究音乐教学的诸种问题。基于此,笔者拟设立的论述框架由此凸显,全文的论述也为此展开。多审美通道有“听觉通道”、“视觉通道”和“动觉通道”等类型,分别以单通道、双通道以及多通道等单一或组合的方式出现在音乐教学之中。研究发现,审美通道存在着主从问题,单通道之间也存在着互补的关系,存在着变换、整合的现象。通过“唱”、“听觉通道”、“视觉通道”以及“动觉通道”等音乐审美通道之间的主从现象、互补现象、变换情况、整合结果以及优化的效果等,给学生带来音乐审美能力上的提升。审美通道的自觉整合和优化,是音乐教学发展的一个历程,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已经越来越多地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被证明。
李向勤[8](2019)在《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至关重要的技能之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思考、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随着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省市直接把英语听说能力考查纳入高考,强化对英语口语的考察。然而,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哑巴英语”、“一言堂”以及“满堂灌”等现象严重,学生缺乏语言实践和活动的空间,很难发展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本研究旨在探寻能够突破目前高中英语教学瓶颈的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环境下通过英语演讲学习来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并进一步分解为以下三个重点问题:(1)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是什么?(2)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可操作性教学途径有哪些?(3)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评价策略有哪些?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语言输入输出理论为基础,运用项目学习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教学理念,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按照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开展,整个研究共分为三轮:第一轮属于尝试和探索阶段,重在让学生“有机会开口说英语”;第二轮属于调整和改进阶段,主要让学生“更愿意登台讲英语”;第三轮属于提升和完善阶段,重点聚焦于让学生“更好地公开‘秀’英语”。通过量化测试、师生访谈、学习反思、英语综合水平考察、问卷调查以及活动比赛等多种方式采集数据资料,分析对比,多角论证,总结归纳。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英语演讲能力、英语口语水平等语言综合素质以及合作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自信心等人文素养均获得了明显的提升与增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并提出具体操作建议。本研究结论如下:(1)英语演讲项目学习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方式;(2)发挥学习小组的支架作用和最大功能是保障学习效果的有效教学手段;(3)通过多种方式的输入活动开展专题培训是英语演讲知识学习的主要教学途径;(4)开发“以输出为驱动”的课堂英语演讲学习活动是提高英语演讲能力的重要渠道;(5)循序渐进地开展足量的英语演讲实践活动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关键途径;(6)形成性评价为主的综合评价体系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评价策略。本研究创新点有:⑴针对我国高中生的具体特点,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和具体操作建议,为愿意从事相关相关实践和研究的同行提供可模仿和解读的范本。同时,为新高考的“口语考试”提前探寻教学路径,促进高中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建构。⑵严格规范地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量表”,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本表灵活的内部动态调节功能,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和达成目标,成效显着。⑶英语演讲项目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哑巴英语”等陈旧教学方式,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起指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得以重新塑造。⑷国内外相关研究几乎都是从大学生或成人视角探讨,而本研究主要从高中生视角开展,学生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的参与者,拓展了英语演讲教学的研究视角。
张海红[9](2014)在《愉快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兴趣是动力的源泉之一。现代教育心理学对关于兴趣和学习的联系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认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于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而这种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和教师的教学相关,教师如果能够把他们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就会很自然地产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专注力,长久如此,学生的注意力越持久,兴趣得到培养,逐渐形成对学习的“持久兴趣”,那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就能够致使他们对学习更加努力和勤奋,从而使得学习真正变成一件有兴趣的、快乐的事情。学习效果得到提升的同时,学生也能够很容易地从学习中获得满足和愉悦,从而更加乐于学习。我国的教育是以高考为代表的应试教育模式,很大的弊端就是学习目的只为将来考试升学就业,而忽略了学生的内心真正的发展需要,也很难挖掘学生的真正兴趣所在,一切学习只为应试。固守不变的“灌”、“压”课堂教学模式,使得很多学生无法从这种教育制度中找到他们学习真正的目的,因而产生许多的问题。课程改革让语文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必须改变教育方式、方法,实施愉快教育,才能适应新课改需要。运用愉快教学理念,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地高高兴兴地学习语文。通过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挖掘,对讲授技巧的把握,使学生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自觉地学习,学得进去,学得更好。由此,本文主要阐述实施愉快教学的必然性以及在语文教学中愉快实施教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本文利用初二学生为对象进行访谈和调查,调查了初中语文学习兴趣、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力的认知、关于学生学习语文动机、语文愉快教学运用效果和运用氛围,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快乐缺失的现状与困境,并指出了造成问题的教师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学生个人因素。在问卷访谈的基础上,本文开展了初中语文主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模块中的愉快教学,并提出了初中语文愉快教学运用的配套措施,包括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和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三个方面。本文的研究创新之处在于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学习的情感、兴趣和动机出发,并结合新型的师生关系和语文学科实践教学探讨了愉快教学的应用,得出的结论和对策对于提升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林楠[10](2020)在《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同时,兴趣培养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基本课程目标。然而,新时代学生家长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教育的需要和教育质量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造成了“急功近利”的教育现象,家长和学校异常关注兴趣,尤其是数学兴趣的培养。在当前形势下,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论文围绕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行详细深入研究,通过对杭州市不同城区的两所公立学校中四到六年级的416名学生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辅以对两所学校8名一线数学教师和15名参与问卷调查且有课外学习经历的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研究发现,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总体水平不高,有近一半的学生依照喜爱程度进行排序时未把数学排在八门经常参与的课程的前三位;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在课堂学习中存在数学的教学内容单调、数学的教学方式单一和数学的作业布置僵化三大问题;课外学习中存在学生被动参与数学课外学习、数学课外学习不符学生需求和数学课外学习忽略兴趣发展三大问题。基于现状与问题提出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改进策略,具体表现为:(1)适当增加数学拓展内容,加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2)改善数学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3)改进数学的作业布置,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功体验兴趣;(4)转变观念,合理定位,让学生适度参与课外学习;(5)完善制度,切实保障,强化学生兴趣保护宗旨;(6)集聚合力,因材施教,点燃学生的兴趣之源。然而,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研究是一个值得深挖的研究领域,此研究仅仅是一个面上的探索与尝试,受研究能力和研究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的影响,许多问题仍需要后续的探索与努力。
二、让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论文提纲范文)
(1)香港中职生中文愉快学习的影响因素及其促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愉快学习与中文愉快学习 |
1.1.1 愉快、愉快学习和中文愉快学习的定义 |
1.1.2 中文愉快学习的特征 |
1.1.3 愉快学习理解的误区 |
1.2 愉快学习的理论 |
1.2.1 愉快学习动机理论 |
1.2.2 愉快教育生态理论 |
1.3 愉快教育模式 |
1.3.1 情感教育系统 |
1.3.2 情境教学系统 |
1.3.3 成功教育系统 |
1.4 愉快教学策略 |
1.4.1 灌输愉快情感 |
1.4.2 开展情境教学 |
1.4.3 输出成功愉快教育 |
1.5 愉快学习因素的实证研究 |
1.5.1 愉快加强学习动力的研究 |
1.5.2 愉快提升智力效能的研究 |
1.5.3 愉快情感促进完成任务 |
1.5.4 愉快情感与生活满意度的研究 |
1.6 愉快学习研究文献回顾 |
1.6.1 愉快学习的思想与特色 |
1.6.2 中文愉快学习的影响因素 |
1.6.3 中西方愉快学习的研究 |
第2章 问题提出及研究思路 |
2.1 以往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1 中文学习生态与愉快情感相互影响研究困境 |
2.1.2 中文学习动机与情感研究不足 |
2.1.3 教学生态与学习动机的交互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 |
2.2 本研究拟解决的具体问题 |
2.3 研究意义 |
2.4 研究思路 |
2.4.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4.2 具体研究思路 |
第3章 影响香港中职生中文愉快学习的外部教育生态因素 |
3.1 中文愉快学习的外部生态核心因素 |
3.1.1 社会生态因素 |
3.1.2 教育生态因素 |
3.1.3 学校生态因素 |
3.1.4 教室生态因素 |
3.2 中文愉快学习外部生态实验研究 |
3.3 教室座位生态与愉快学习观察 |
3.3.1 研究资料及数据搜集 |
3.3.2 结果分析 |
3.4 视觉环境与愉快学习观察 |
3.4.1 研究资料及数据搜集 |
3.4.2 结果分析 |
3.5 教室愉快舒适度问卷 |
3.5.1 研究资料及数据搜集 |
3.5.2 结果分析 |
3.6 语文哲理与内省测试 |
3.6.1 研究资料及数据搜集 |
3.6.2 结果分析 |
3.7 选择语文情境心理游戏 |
3.7.1 研究资料及数据搜集 |
3.7.2 结果分析 |
3.8 学生情感与空间实验研究 |
3.8.1 研究资料及数据搜集 |
3.8.2 结果分析 |
3.9 研究小结 |
第4章 影响香港中职生中文愉快学习的内部学习动机因素 |
4.1 中文愉快学习中文现状调查 |
4.1.1 研究目的 |
4.1.2 调查对象 |
4.1.3 调查内容 |
4.1.4 资料收集 |
4.1.5 统计分析 |
4.2 愉快职业中文教学研究计划 |
4.2.1 发展职业情境阅读 |
4.2.2 发展职场听说 |
4.2.3 发展职场写作(一) |
4.2.4 发展职场写作(二) |
4.3 愉快职业中文教案的特征 |
4.3.1 灵活多变,掌握学生心理 |
4.3.2 以情激趣,实践情趣教学 |
4.3.3 紧贴时代,创设文化情境 |
4.3.4 成功愉快,构思学习成果 |
4.4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4.4.1 学生对中文科的观感分析 |
4.4.2 学习中文的情感分析 |
4.4.3 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内容 |
4.4.4 能提升工作能力的内容 |
4.4.5 学生认识的专业名人 |
4.5 最影响愉快学习中文的因素 |
4.5.1 师生有良好关系与情感 |
4.5.2 对教师教学法的满意度 |
4.5.3 愉快的生态环境及气氛 |
4.5.4 学习趣味和实用的内容 |
4.6 研究小结 |
4.6.1 增强自主学习的动机 |
4.6.2 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 |
4.6.3 拓展正向思维的果效 |
4.6.4 达到成功愉快的学习 |
第5章 香港中职生中文愉快学习促进的干预实验研究 |
5.1 培养愉快情感实验研究 |
5.2 愉快职业中文情感教学计划 |
5.3 愉快职业中文情感教学步骤 |
5.4 培养愉快情感研究对象及数据搜集 |
5.4.1 研究对象 |
5.4.2 资料搜集 |
5.4.3 统计资料 |
5.5 研究工具 |
5.5.1 幸福方程式 |
5.5.2 生活满意度量表 |
5.5.3 丰盛人生量表 |
5.5.4 主观愉快感量表 |
5.5.5 感恩指数量表 |
5.5.6 希望感量表 |
5.6 中文愉快情感研究结果 |
5.7 分析讨论 |
5.7.1 幸福愉快感与人际生活和学习有显着相关 |
5.7.2 负面情绪没显着差异 |
5.7.3 培养专业正向情感 |
5.7.4 愉快感与课堂积极投入有显着相关 |
5.7.5 实验组精神面貌良好 |
5.7.6 愉快情感与学习成果的满意度 |
5.8 研究小结 |
第6章 讨论与教育教学建议 |
6.1 中文愉快学习的影响因素结果 |
6.1.1 外部教育生态影响因素 |
6.1.2 内部学习动机影响因素 |
6.2 愉快学中文外部教育生态影响策略 |
6.2.1 树立愉快情感教育观 |
6.2.2 善择社会情境进教室 |
6.2.3 巧用潮流科技信息网 |
6.2.4 创造愉快舒适的环境 |
6.2.5 发展人性化管理网络 |
6.3 愉快学中文内部动机的影响策略 |
6.3.1 激发情感共鸣的策略 |
6.3.2 体味文化内涵的策略 |
6.3.3 输入正向思维的策略 |
6.3.4 擅用心理语言的策略 |
6.3.5 点燃欢笑愉快的策略 |
6.4 中文愉快教育生态与学习动机交互影响策略 |
6.4.1 愉快学习聆昕生态与动机交互影响 |
6.4.2 愉快学习说话生态与动机交互影响 |
6.4.3 愉快阅读中文生态与动机交互影响 |
6.4.4 愉快中文写作生态与动机交互影响 |
6.5 愉快教学总建议 |
6.5.1 统整职业中文的情感内容 |
6.5.2 重视中文教师的愉快情感 |
6.5.3 均衡愉快学习与正向生态 |
6.5.4 发展愉快中文的多样功能 |
6.5.5 关注学生的愉快学习心理 |
6.5.6 推展愉快生态的中文课堂 |
6.6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学生为什么不喜欢数学? ——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体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新课程改革强调建构积极的学习体验 |
1.1.2 积极的体验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
1.1.3 目前对于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体验关照不足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学习体验的研究 |
1.3.2 课堂学习体验的研究 |
1.3.3 数学课堂学习体验的研究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问题 |
1.4.2 研究假设 |
1.4.3 研究内容 |
1.4.4 研究方法 |
1.4.5 研究重难点 |
1.4.6 研究思路 |
1.5 研究创新 |
第2章 学生课堂学习体验的意涵 |
2.1 学生课堂学习体验的内涵 |
2.1.1 体验的内涵 |
2.1.2 课堂学习体验的内涵 |
2.2 学生课堂学习体验的特征 |
2.2.1 情感性 |
2.2.2 整体性 |
2.2.3 主体性 |
2.2.4 建构性 |
2.3 学生课堂学习体验的意义 |
2.3.1 揭示知识建构的过程 |
2.3.2 揭示学生内在的情感 |
2.3.3 注重学生的生命成长 |
第3章 无趣的课程:数学学习内容体验的揭蔽 |
3.1 数学学习内容来源单一 |
3.1.1 学习内容来源于教材内容 |
3.1.2 教材内容来源于确定版本 |
3.2 数学学习内容呈现固化 |
3.2.1 与学生需求脱离 |
3.2.2 与生活情景脱节 |
3.3 数学学习内容功能窄化 |
3.3.1 偏重知识的累积 |
3.3.2 忽略知识的应用 |
第4章 无趣的课堂:数学学习方式体验的揭蔽 |
4.1 静听式学习课堂体验的揭蔽 |
4.1.1 “满堂灌”的课堂 |
4.1.2 沉闷的课堂 |
4.2 单子式学习课堂体验的揭蔽 |
4.2.1 机械的课堂 |
4.2.2 枯燥的课堂 |
4.3 碎片化学习课堂体验的揭蔽 |
4.3.1 离散的课堂 |
4.3.2 割裂的课堂 |
第5章 习得性无助:数学“无感者”的学习危机 |
5.1 消极的数学学习心理 |
5.1.1 畏惧学习数学 |
5.1.2 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 |
5.2 负面的数学学习表现 |
5.2.1 糟糕的课堂表现 |
5.2.2 低效的结果表现 |
5.3 悲观的数学学习认同 |
5.3.1 对数学学科的认同 |
5.3.2 对自我概念的认同 |
第6章 有意义的数学:数学课堂学习的变革 |
6.1 数学学习内容的变革 |
6.1.1 学习内容来源丰富化 |
6.1.2 学习内容呈现灵活化 |
6.1.3 学习内容功能多元化 |
6.2 数学学习方式的变革 |
6.2.1 开放式学习的课堂 |
6.2.2 合作式学习的课堂 |
6.2.3 统整式学习的课堂 |
6.3 走向有意义的数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审美视野下的教学理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问题提出与研究背景 |
1、问题提出 |
2、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研究思路 |
2、研究内容 |
(四) 研究特色与创新追求 |
一、教师应答行为的审美拷问:“受”的缺失 |
(一) 教师应答行为的描述与分析 |
1、五种典型教师应答行为的案例描述 |
2、五种典型教师应答行为的理性分析 |
3、教师应答行为中“受”的缺失 |
(二) 审美知觉是充分而敏感的“受” |
1、审美知觉的涵义与范围 |
2、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知觉的条件 |
3、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知觉的意义 |
二、在“做”与“受”的统一中理解教师行为 |
(一) 教师行为与艺术创造行为的类比 |
1、艺术创造行为中的“受” |
2、艺术创造行为中受对做的意义 |
3、艺术创造行为是做与受的统一 |
4、教师行为如同艺术创造行为 |
(二) 在教育关系中理解教师的“做” |
1、教师是学生成长需要的给予者 |
2、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精心计划者 |
3、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积极推动者 |
4、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共同参与者 |
(三) 在教学情境中理解教师的“受” |
1、受是接受学生 |
2、受是审美知觉 |
3、受是及时反思 |
4、受是参与其中 |
5、受是主动受限 |
(四) 教师的有效教学是做与受的统一 |
1、做以受为前提 |
2、受使做具有创造性 |
3、受使做具有生成性 |
4、做与受的交融统一 |
三、在“做”与“受”的统一中理解学生行为 |
(一) 有效的学习具有接受的性质 |
1、接受是有效学习的基础 |
2、接受是自我超越的基础 |
3、接受是自主建构的基础 |
(二) 从学的有效性认识学生的“受” |
1、受意味着有一颗能被打动的心 |
2、受意味着享有自主结合的能力 |
3、受是主动与被动的循环与统一 |
4、受是生成实际经验与生活信念 |
(三) 从受的有效性理解学生的“做” |
1、做的强调旨在反对学习中身心二元论 |
2、做是与世界进行多样交往和交互作用 |
3、做是通过个体的主动尝试来建构意义 |
4、做是创设现实情境以实现真正的思维 |
(四) 有效学习是做与受的循环统一 |
1、做延伸至受的完满过程为“做中学” |
2、学生在做与受的循环统一中不断成长 |
3、成长是在审美状态中发展完美的人性 |
四、审美状态中的完美人性 |
(一) 人类对完美人性的不懈探索与追求 |
1、超越种族中心而理解一般意义的人 |
2、完美人性潜藏于所有人的天性之中 |
3、完美人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 |
4、人类在对立的统一中追求完美人性 |
(二) 完美人性中对立因素的平衡与统一 |
1、完美人性如完美的艺术品 |
2、完美人性是对立的统一体 |
(三) 完美人性在审美状态中形成和发展 |
1、完美人性形成时的审美状态 |
2、完美人性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
五、审美化的教学活动与完美人性的培养 |
(一) 完美人性的培养与教育的关系 |
1、完美人性的培养是教育的目的 |
2、完美人性的培养是教育的基础 |
(二) 师生进入审美状态的教学活动 |
1、教师的审美知觉有利于师生进入审美状态 |
2、教学中的欣赏是师生进入审美状态的标志 |
3、审美状态中才能获得完整而有意义的经验 |
4、在做与受平衡统一的活动中进入审美状态 |
(三) 在对立统一中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性 |
1、身体与心灵均衡发展 |
2、感性与理性相互促进 |
3、主动与被动完美结合 |
4、个性与社会性相辅相成 |
5、自由与限制的对立统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时代背景——国家对教师情绪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 |
(二)学理背景——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研究较为匮乏 |
(三)现实背景——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中大量的情绪需求 |
二、研究问题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一)本研究对混合研究方法的界定 |
(二)本研究的混合研究设计方案 |
四、研究创新与价值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价值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小学音乐教学的相关研究 |
一、小学音乐教学本体的相关研究 |
二、小学音乐教学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第二节 情绪劳动的相关研究 |
一、情绪劳动的概念及结构 |
二、情绪劳动的测量 |
三、情绪劳动的影响因素 |
第三节 教学中的教师情绪劳动研究 |
一、我国教师情绪劳动研究述评 |
二、国外教师情绪劳动研究述评 |
小结 |
一、研究方法:缺少质性、量化相结合的综合研究 |
二、研究对象:缺少对不同学科教师情绪劳动特点的研究 |
三、研究变量:缺少从不同侧面对教师情绪劳动的整体研究 |
四、策略研究:缺少策略及及情绪表达规则的探讨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选择 |
一、文献法 |
二、观察法 |
三、访谈法 |
四、问卷调查法 |
第三节 研究准备 |
一、抽样方法 |
二、样本选取 |
三、预研究过程 |
第三章 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研究的论域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研究的论域 |
一、研究对象及场域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哲学基础:教师情绪劳动的学科属性寻根 |
二、心理学基础:教师情绪劳动的心理学定位解析 |
三、社会学基础:教师情绪形成的社会学探究 |
第四章 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外显性情绪表达研究 |
第一节 小学音乐教师教学中情绪表达的课堂观察 |
一、课堂观察的实施过程 |
二、课堂观察的信效度检验 |
三、课堂观察的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小学音乐教师人际交往中情绪表达的访谈 |
一、访谈的实施过程 |
二、访谈的信效度说明 |
三、访谈的结果分析 |
第三节 调查的结果分析与讨论 |
一、小学音乐教师关于情绪劳动的理解 |
二、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外显性情绪表达特征 |
三、对音乐教学要素的理解差异带来的表达方式差异 |
四、情绪表达方式差异带来的课堂情绪氛围及教学效果差异 |
五、音乐教学工作中高强度的情绪需求带来的情绪消耗 |
第五章 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内隐性情绪调节研究 |
第一节 小学音乐教师内隐性情绪调节现状的问卷调查 |
一、问卷调查的实施过程 |
二、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
三、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内隐性情绪调节的访谈 |
一、访谈的实施过程 |
二、访谈的结果分析 |
第三节 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一、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内隐性情绪调节的特征突出 |
二、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个性差异显着 |
三、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预测变量与结果变量 |
四、尚未明确的小学音乐教师情绪表达规则 |
五、受到不同困境影响的情绪劳动实践 |
第六章 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影响因素及建议 |
第一节 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影响因素 |
一、教师的自身因素 |
二、情绪表达规则的条件因素 |
三、学校层面的资源因素 |
第二节 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价值 |
一、与音乐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契合 |
二、与人本主义学习观的契合 |
三、与音乐教育时代育人使命的契合 |
第三节 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的建议 |
一、发挥内力——提升小学音乐教师情绪涵养 |
二、提供依据——明确小学音乐教师情绪表达规则 |
三、借助外力——改善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环境 |
研究结论及展望 |
一、研究之结论 |
二、研究之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课堂观察记录表(样表) |
附录二: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访谈提纲(第一阶段) |
附录三: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访谈提纲(第二阶段) |
附录四: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调查问卷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5)小学数学美感课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对美感的追求 |
1.1.2 教育改革对美感的诉求 |
1.1.3 数学课堂对美感的要求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美感课堂的研究综述 |
1.3.2 数学美感课堂的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数学美与数学美感的认识 |
2.1 数学美的概述 |
2.1.1 数学美的发展历程 |
2.1.2 数学美的概念 |
2.1.3 数学美的分类 |
2.1.4 数学美的特征 |
2.2 数学美感的概述 |
2.2.1 数学美感的内涵 |
2.2.2 数学美感的生成 |
3 数学美感课堂的意蕴解析 |
3.1 数学美感课堂的内涵 |
3.2 数学美感课堂的要素 |
3.2.1 感知 |
3.2.2 想象 |
3.2.3 情感 |
3.2.4 理解 |
3.3 数学美感课堂的特征 |
3.3.1 自由性 |
3.3.2 和谐性 |
3.3.3 创造性 |
3.3.4 体验性 |
3.3.5 愉悦性 |
3.4 数学美感课堂的功能 |
3.4.1 数学美感课堂的激励功能 |
3.4.2 数学美感课堂的生成功能 |
3.4.3 数学美感课堂的评价功能 |
4 小学数学美感课堂模式的建构 |
4.1 建构小学数学美感课堂的预期目标 |
4.1.1 基于审美素养培养要求,以美重构课堂的三维目标 |
4.1.2 挖掘数学中的美学因子,确立审美视点和核心问题 |
4.2 建构小学数学美感课堂的评价模式 |
4.2.1 创设真实的表现性任务,制定匹配的评价量表 |
4.2.2 采用多元的评价理念,选择适宜的评价方式 |
4.3 建构小学数学美感课堂的教学活动 |
4.3.1 基于态度与感受的维度,创设友好的课堂环境 |
4.3.2 参考体验性学习圈,设计美感课堂的教学结构 |
5 小学数学美感课堂的单元设计案例——“玩具设计师” |
5.1 单元主题阐释 |
5.2 单元预期目标的确定 |
5.3 单元评估模式的确定 |
5.4 单元教学活动的设计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6)愉快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现实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关于愉快教学法的内涵与特征的研究 |
2. 关于愉快教学法的理论基础研究 |
3. 关于愉快教学法的作用的研究 |
4. 关于愉快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具体实践的研究 |
(三) 研究思路和基本方法 |
1. 文献资料法 |
2. 问卷调查法 |
3. 个案访谈法 |
4. 案例研究法 |
(四) 愉快教学法的内涵及特征 |
1. 愉快教学法的内涵 |
2. 愉快教学法的特征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愉快教学法的必要性 |
(一) 运用愉快教学法是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改的需要 |
(二) 运用愉快教学法是融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需要 |
(三) 运用愉快教学法是实现知与情的统一和转化的需要 |
(四) 运用愉快教学法是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需要 |
(五) 运用愉快教学法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愉快教学法运用中出现的问题 |
(一) 愉快教学法的认识有误 |
(二) 情意目标的实现受到忽视 |
(三) “控”与“放”的关系处理不当 |
(四) 情境创设“牵强附会” |
(五) 学生主体性发挥欠佳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愉快教学法运用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
(一) 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的影响 |
(二) 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 |
(三) 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影响 |
(四) 市场经济的影响 |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效运用愉快教学法的策略 |
(一) 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 |
1. 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目的观 |
2. 树立师生主体间双向互动的教学观 |
3. 树立每个学生都是积极主体的学生观 |
4. 树立综合评估学生知情意行的评价观 |
(二)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创建高效思想政治课堂 |
1. 提高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 |
2. 提高教师的知识素质 |
3. 提高教师的能力素质 |
(三)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
1. 强调确认师生间的平等关系 |
2. 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
3. 努力实现师生在共享中促发展 |
(四) 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给予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
1. 创设导入情境,使学生“心动” |
2. 创设问题情境,引学生“脑动” |
3. 创设表演情境,促学生“行动” |
4. 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感动” |
(五) 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1. 故事教学 |
2. 比喻教学 |
3. 讨论式教学 |
4. 辩论式教学 |
5. 多媒体教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我只是想让孩子喜欢音乐 ——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自我设问 |
第一节 音乐只是听觉艺术吗? |
一、历史的理解 |
二、音乐的进步 |
三、情感的体验 |
第二节 音乐教育研究研究什么? |
一、学校音乐教育及其研究的现状 |
二、学校音乐教育研究及其展望 |
第三节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还是以表演为核心? |
一、音乐审美教学的缺失 |
二、“以表演为核心”的局限 |
三、“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基石 |
第二章 乡村音乐教育手记: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研究背景 |
第一节 角色与对象 |
一、局内人和局外人 |
二、观察和调查的对象 |
第二节 国家政策对乡村音乐教育的影响 |
一、社会发展对乡村教育的影响 |
二、乡村学校音乐教育境况 |
三、乡村音乐教育展望 |
第三章 音乐教学审美通道的分类与审美能力的实现 |
第一节 音乐教学审美通道的几种类型 |
一、单一通道 |
二、双通道 |
三、多通道 |
第二节 音乐教学审美通道与审美能力的实现 |
一、单一通道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影响 |
二、双通道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影响 |
三、多通道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影响 |
第四章 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审美心理 |
第一节 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审美心理要素 |
一、多审美通道音乐教学的审美感知 |
二、多审美通道音乐教学的审美想象 |
三、多审美通道音乐教学的审美感情 |
四、多审美通道音乐教学的审美理解 |
第二节 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审美心理过程 |
一、多审美通道音乐教学的审美准备阶段 |
二、多审美通道音乐教学的美感形成阶段 |
三、多审美通道音乐教学的成果实现阶段 |
第三节 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审美判断 |
一、多审美通道音乐教学审美判断释义 |
二、多审美通道音乐教学审美判断标准 |
第五章 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美的形态及教学策略 |
第一节 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的自然美及教学策略 |
一、自然美 |
二、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之自然美教学策略 |
第二节 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的趣味美及教学策略 |
一、梁启超的趣味美论述 |
二、梁启超趣味美观点的启示及趣味美教学策略 |
第三节 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的创造美及教学策略 |
一、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创造美 |
二、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的创造美教学策略 |
第六章 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实践 |
第一节 学堂乐歌:谁接着李叔同唱 |
一、学堂乐歌溯源 |
二、20世纪初期的学堂乐歌 |
三、李叔同之后的学堂乐歌 |
第二节 零起点合唱:音乐教育的新概念 |
一、概念的提出 |
二、零起点合唱的教材创编与教学 |
三、零起点合唱的启示 |
第三节 与你同行,想唱就唱 |
一、“零起点合唱”理念 |
二、《希望与你同行》“零起点合唱”编创例举 |
三、零起点合唱审美教学追问 |
第四节 视觉艺术的艺术视角:音乐教学中的视觉艺术管窥 |
一、“看”的机制 |
二、音乐教学中的视觉艺术 |
三、音乐教学中视觉艺术的再思考 |
第五节 动感地带:音乐教学中的游戏 |
一、音乐教学中的几种游戏 |
二、游戏的特质 |
三、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中音乐游戏的几个案例 |
四、游戏是一种艺术 |
第六节 关于八孔竖笛教学 |
一、掌握基本指法 |
二、传统五声训练 |
三、民族管乐技法的移植 |
四、八孔竖笛常见问题 |
五、八孔竖笛教学中的形式美探析 |
第七章 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反思 |
第一节 孩子们的认同 |
一、关于唱歌教学 |
二、关于律动(声势)教学 |
三、关于器乐教学 |
第二节 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美的意蕴 |
一、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之美 |
二、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之美感 |
三、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之美育 |
第三节 论音乐教育的教育性 |
一、音乐教育的教育性之问 |
二、音乐教育的教育性特征 |
三、教育性迷失的音乐教育 |
四、新时期音乐教育的教育性建构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 |
(8)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缘由 |
1.1.2 新高考制度的变化:听力口语考试走进英语高考 |
1.1.3 笔者的教学理念:相信学生能够在适合的舞台上翩翩起舞 |
1.1.4 培养英语演讲能力的重要作用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初始的研究问题 |
1.2.2 问题的提炼与聚焦 |
1.3 研究意义 |
1.3.1 实践价值 |
1.3.2 理论价值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研究 |
2.1.1 关于演讲概念的研究与界定 |
2.1.2 英语演讲 |
2.1.3 关于演讲能力的界定与研究 |
2.1.4 关于(英语)演讲能力的培养研究 |
2.2 英语演讲学习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
2.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2.2.2 国外新近研究现状 |
2.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评述 |
2.3 行动研究及其在外语教学研究的应用 |
2.3.1 行动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
2.3.2 行动研究的概念界定 |
2.3.3 行动研究的特点 |
2.3.4 行动研究的过程 |
2.3.5 行动研究与传统教育研究的区别 |
2.3.6 行动研究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应用 |
2.3.7 本课题所采用的行动研究模式 |
2.4 相关理论基础及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2.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4.2 语言输入输出理论 |
2.4.3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 |
2.4.4 项目学习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测量工具的编制 |
3.1 研究对象的背景分析 |
3.2 研究对照样本的选择与确定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思路与过程 |
3.4.1 总体思路 |
3.4.2 .实施步骤 |
3.4.3 研究过程 |
3.5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
3.5.1 数据收集 |
3.5.2 数据分析 |
3.6 研究的伦理考量 |
3.7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测量工具的编制 |
3.7.1 明确研究目的,研究相关理论和文献资料 |
3.7.2 研究对象的特征与英语学习现状 |
3.7.3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维度与量化指标的初步确认 |
3.7.4 修改、完善量化指标,确定具体测量题项 |
3.7.5 评价量表的效度和信度分析 |
3.7.6 确定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量表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和探索——让学生“有机会开口说英语” |
4.1 第一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
4.1.1 问题的确立 |
4.1.2 对问题的假设性分析 |
4.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
4.2.1 制定行动计划 |
4.2.2 实施行动研究 |
4.3 第一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
4.3.1 研究过程总结 |
4.3.2 行动研究结果 |
4.3.3 第一轮行动研究反思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和改进—让学生“更愿意登台讲英语” |
5.1 第二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
5.1.1 问题的确立 |
5.1.2 问题假设性分析 |
5.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
5.2.1 制定行动计划 |
5.2.2 实施行动研究 |
5.3 第二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
5.3.1 研究过程总结 |
5.3.2 行动研究结果 |
5.3.3 进一步总结与反思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和完善—让学生“更好地公开‘秀’英语” |
6.1 第三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
6.1.1 问题的确立 |
6.1.2 问题假设性分析 |
6.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
6.2.1 制定行动计划 |
6.2.2 实施行动研究 |
6.3 第三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
6.3.1 研究过程总结 |
6.3.2 行动研究结果 |
6.3.3 第三轮行动研究反思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结论 |
7.1 三轮行动研究总结 |
7.1.1 测试数据 |
7.1.2 问卷调查 |
7.1.3 学生的学习反思 |
7.1.4 笔者的教学反思 |
7.1.5 访谈 |
7.2 研究反思 |
7.2.1 研究对学生的影响 |
7.2.2 研究对笔者及课堂教学的影响 |
7.2.3 研究对学校整体教学生态的影响 |
7.2.4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的构建 |
7.2.5 研究成果的局限性 |
7.3 研究结论 |
7.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7.5 研究局限和有待改进的空间 |
7.6 研究展望 |
7.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愉快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1. 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
2、现代学生需要接受愉快教育 |
(二) 研究意义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 愉快教学的涵义 |
2. 语文愉快教学策略的界定 |
3. 愉快教学改革实验在不断走向科学化 |
4. 国外愉快教学策略应用研究情况 |
5. 文献述评 |
(四)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二、初中语文愉快教学的基础理论分析 |
(一) 愉快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
(二) 愉快教学的教育学理论 |
1. 愉快教学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
2. 愉快教学符合教育规律 |
3. 目标教学理论 |
4. 合作学习理论 |
(三) 愉快教学的基本要求与特点 |
1. 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点 |
2. 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 |
3. 愉快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
4. 愉快教学法的特征 |
(四) 动机与情感对愉快教学的影响 |
1. 动机 |
2. 情感 |
三、初中语文愉快教学的现状调查分析 |
(一) 调查的设计 |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
1. 初中语文学习兴趣的调查结果 |
2. 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力的认知调查结果 |
3. 关于学生学习语文动机的调查结果 |
4. 语文愉快教学运用调查结果 |
5. 语文课堂愉快教学的运用效果调查结果 |
6. 语文课堂愉快教学的运用氛围调查结果 |
(三) 初中语文教学快乐缺失的现状与困境 |
1. 课堂教学虽活但乱、教师组织教学有一定难度 |
2. 愉快教学只局限在部分学生之间进行 |
3. 愉快教学表面化、形式化 |
4. 作文、口语与阅读教学都存在问题 |
(四) 原因分析 |
1. 社会生活的影响导致学生语文学习困难 |
2. 评价方法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
3. 学生个人原因导致语文学习困难 |
四、初中语文愉快教学实施的路径 |
(一) 主题阅读中的愉快教学 |
(二) 写作中的愉快教学 |
(三) 口语交际中的愉快教学 |
五、初中语文愉快教学运用的配套措施 |
(一)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
1. 教师角色重新定位 |
2. 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宽容、和谐的课堂氛围 |
3. 搭建互动平台,创设对话式情境 |
(二) 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 |
(三) 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
1.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加大了课堂容量 |
2.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有利于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
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热情 |
4. 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价值研究 |
二、关于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
三、关于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研究 |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整体分析 |
一、小学生数学喜欢程度的比较排序 |
二、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利因素 |
三、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不利因素 |
第二节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差异分析 |
一、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性别差异 |
二、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年级差异 |
三、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成绩差异 |
第三节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课内分析 |
一、小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兴趣 |
二、小学生对数学教学方式的兴趣 |
三、小学生对数学作业布置的兴趣 |
第四节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课外透视 |
一、小学生参与数学课外学习的状况 |
二、小学生参与数学课外学习的动因 |
三、小学生参与数学课外学习的态度 |
第三章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课堂学习问题 |
一、数学的教学内容单调 |
二、数学的教学方式单一 |
三、数学的作业布置僵化 |
第二节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课外学习问题 |
一、学生被动参与数学课外学习 |
二、数学课外学习不符学生需求 |
三、数学课外学习忽略兴趣发展 |
第四章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改进策略 |
第一节 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兴趣培养的改进策略 |
一、适当增加数学拓展内容,加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
二、改善数学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 |
三、改进数学的作业布置,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功体验兴趣 |
第二节 小学生数学课外学习兴趣激发的改进策略 |
一、转变观念,合理定位,让学生适度参与课外学习 |
二、完善制度,切实保障,强化学生兴趣保护宗旨 |
三、集聚合力,因材施教,点燃学生的兴趣之源 |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调查问卷 |
附录2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访谈提纲(教师) |
附录3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访谈提纲(学生) |
附录4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访谈内容(教师) |
附录5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访谈内容(学生)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让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论文参考文献)
- [1]香港中职生中文愉快学习的影响因素及其促进研究[D]. 谢惠芝.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6)
- [2]学生为什么不喜欢数学? ——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体验研究[D]. 孙妍.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3]审美视野下的教学理解[D]. 高细媛. 华中师范大学, 2012(05)
- [4]小学音乐教师情绪劳动研究[D]. 杨田静.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6)
- [5]小学数学美感课堂的研究[D]. 于冬梅. 浙江大学, 2019(05)
- [6]愉快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邓雅玲. 华中师范大学, 2013(S2)
- [7]我只是想让孩子喜欢音乐 ——多审美通道的音乐教学研究[D]. 潘朝阳.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1)
- [8]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D]. 李向勤.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9]愉快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 张海红.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4)
- [10]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研究[D]. 林楠.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