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市售微波相位计目录

美国市售微波相位计目录

一、美国市售微波相位计产品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王国超[1](2010)在《双波长单光栅大量程纳米级位移测量方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栅干涉位移测量技术,作为能够实现纳米级位移测量的技术之一,其具有体积小,成本低,结构简单,易于仪器化等优点。相比于传统的激光干涉仪,它以实物形式提供测量基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相对较低,使用稳定可靠,零点漂移极小,同时可以获得比几何莫尔术更高的测量精度和分辨力,在诸如生物制药、微电子、超精加工、航天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解决光栅位移测量中大量程和纳米级精度这一矛盾为核心,主要围绕双波长单光栅位移测量的原理、理论模型、光路设计、外差干涉信号的处理等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文的具体工作及主要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首次将双波长激光应用于单光栅位移测量系统,给衍射后的干涉条纹随位移的变化引入一个载波,把普通单光栅干涉测量的直流信号系统转变为双波长单光栅式干涉测量的交流信号系统,从而大大增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2.基于基尔霍夫标量衍射理论,建立了双波长单光栅位移测量光学系统的理论模型,通过研究双波长高斯光束和光栅衍射的数学模型,推导了双波长激光照射光栅时合光场的场强分布;同时,利用Matlab程序仿真分析了干涉后的合光场,得到了光栅衍射场的外差干涉余弦信号,验证了双波长单光栅干涉位移测量方法的可行性。3.在分析光学系统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双波长单光栅位移测量方法的光学结构,讨论了激光器、分光器、偏振分光棱镜和计量光栅这些关键光学器件的选择;在外差干涉的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双频激光器性能非理想对测量精度所造成影响的误差模型,分析讨论了影响误差大小的主要因素,并通过实验仿真得到了误差变化的规律。4.研究了脉冲填充测量相位的方法,同时把锁相环混频降频技术与脉冲填充法结合起来,实现了中高频外差信号的相位解调,拓展了外差信号的处理技术。5.提出了基于FPGA和锁相环混频技术的整小数相位测量相结合的数字相位测量方法,实现了外差相位信息的整周期测量以及小数相位的高倍细分,并通过设计多组相位测试实验,验证了该方法可以实现测量精度优于0.03°以及整周期的准确测量。

刘焕龙[2](2010)在《饲料的吸湿解吸平衡规律和颗粒饲料冷却的模型拟合》文中研究表明饲料安全作为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已得到空前的重视。水分控制对饲料质量、饲料企业效益和养殖户直至终端的肉奶蛋消费者至关重要。国内外饲料行业普遍存在饲料水分(特别是颗粒饲料)难于稳定控制的问题。本研究从饲料原料和成品饲料吸湿解吸平衡以及颗粒饲料冷却两条路线,尝试发现、计算和控制饲料的平衡含水率或水活度、计算安全水分和蒸发潜热,寻找冷却规律,为合理设计和控制饲料水分提供依据。具体结果主要包括:1.利用饱和盐静态重量法或水活度仪法,研究比较了玉米、普通豆粕、去皮豆粕、发酵豆粕、低温白豆片、不同热处理白豆片、大豆分离蛋白、棉籽粕、脱酚高蛋白棉仁粕、菜籽粕、鱼粉、喷雾干燥血球粉、肉骨粉、酶解羽毛粉、啤酒酵母、DDGS、大豆糖蜜、甜菜糖蜜、魔芋精粉、可溶性淀粉、明胶以及烘干后作为载体的玉米粉、玉米芯粉、麸皮和稻壳粉等主要饲料原料在常温(T=25℃)或者常温范围(T=5℃-45℃)内的吸湿或解吸平衡,并对部分样品的水分吸着等温线进行了模型拟合。平衡水分(EMC)也作为衡量其持水力(WBC)的指标。这些平衡相对湿度(ERH)-平衡水分(EMC)-温度(T)之间的关系对于饲料的干燥、存贮等具有重要价值。研究发现,常见饲料原料中DDGS、糖蜜、发酵豆粕、魔芋精粉具有较高的持水力。持水力的差异在高水活度范围加大。DDGS中水溶性成份的增加线性提高EMC,这为DDGS原料选择和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指标。25℃时引入含水溶性成分比例的BY修正模型很好拟合了DDGS的EMC。豆粕经过发酵后提高了EMC。豆粕蛋白溶解度提高有增加EMC的趋势,但除非极端过生或严重加热过度,在正常热处理豆粕的蛋白溶解度的范围内,蛋白溶解度没有对白豆片的EMC产生显着的影响。魔芋精粉除具有较高的EMC外,表现出抗霉变的作用;其与玉米混合后,并未额外提高混合体系的EMC。大豆糖蜜和甜菜糖蜜的ERH-EMC关系显着区别于其他原料,在低水活度区域具有较高EMC,不同水活度时的差异很小(例如15℃时从氢氧化钠到氯化镁饱和盐的Aw,EMC=11.36-11.8%)。甜菜糖蜜的EMC低于大豆糖蜜。从BaCl2饱和盐的ERH以上,温度升高提高了EMC值。动物性原料中肉骨粉、羽毛粉的EMC低于鱼粉和喷雾血球蛋白粉。样品Aw-EMC的关系与优选模型的符合程度,可能有助于判断鱼粉的掺假。菜籽粕在Aw=0.753以下的EMC含量明显低于棉仁粕和棉籽粕,但在Aw≥0.84时基本一致。高蛋白(>50%)的棉仁粕EMC低于普通40%蛋白的棉仁粕。玉米和豆粕的粉碎粒度没有对EMC产生显着的影响,尽管过细的玉米样品表现出降低EMC的趋势,但可能与较低的初始水分有关。从ERH-EMC关系角度,结合水分与流动性的关系判断,稻壳粉是良好的预混料载体(稀释剂)。结合模型的泛化能力和适用性,除糖蜜外,Peleg、Generalized D’Arcy and Watt (GDW)、Blahovec and Yanniotis (BY)、GAB-VR和GAB可作为优选模型。其他经典的Henderson、Oswin、Halsey和Chung-Pfost模型有其具体的适用对象和范围,例如mChung-Pfost模型是拟合玉米解吸平衡的优选模型。当ERH≤84%, Peleg和mPeleg模型能良好地拟合糖蜜在15℃-45℃的ERH-EMC-T的关系。2.对三种代表性的成品颗粒饲料在15℃~45℃范围的研究表明,肉大鸡料、肉大鸭料和草鱼颗粒饲料的吸湿解吸规律各有特点。在高湿环境下(ERH>90%),肉大鸭和草鱼颗粒料的平衡含水率随温度升高而提高,区别于一般农产品EMC随温度上升而下降的规律。Peleg、GDW、BY、GAB以及GAB-VR是优选的拟合颗粒饲料ERH-EMC关系的模型,而经典的Henderson、Osiwn、Halsey和Chung-Pfost模型及其修正型以及Chen-Clayton模型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结合对于原料的模型拟合数据,本研究成功地将温度变量引入到Peleg、GDW和BY模型当中,并通过文献数据得以验证。利用优选模型对三种饲料在15℃(或10℃)~45℃区间吸湿或解吸过程的安全水分进行了估计。草鱼颗粒料的安全水分低于肉大鸭和肉大鸡颗粒饲料。说明安全水分标准的设计还应考虑具体的饲料类别,而不是一刀切。在计算蒸发潜热过程中,选用拟合精度达到要求的经典模型更为便捷。3.利用自行设计安装的颗粒饲料薄层冷却系统,通过相关与回归分析及神经网络训练证明,存在且可以找到综合各主要变量的数学模型,用于预测进而控制冷却过程。薄层冷却与实际的逆流冷却过程相比,仅缺乏颗粒流量、深床内存在的温度梯度和湿度梯度变量,这为把料层分解为适当厚度的薄层进而实现逐级仿真模拟提供了参考。根据肉大鸭颗粒饲料在不同颗粒初始条件(温度48~87℃,水分12.67%~23.54%db)和环境变量(空气温度7~40℃、相对湿度19%~94%、流速0.28~2.88 m/s)条件下冷却至高于环境温度10℃和5℃时的时间(T10,T5)-水分(M10,M5)变化,建立了含15~22个参数的经验模型。这个过程需要用优选的吸湿解吸模型估计出的EMC。参数模型中,对水分的拟合精度和预测精度优于时间模型,但需要将冷却时间作为自变量。时间模型在包含水分损失速率时的拟合以及预测精度显着优于不含损失速率的模型。不含水分损失速率的时间模型拟合精度满足实用要求,但预测精度有待于改进。对变量进行均值化处理并未显着提高拟合精度。T10与T5、M10与M5间存在显着的线性相关,T5≈1.52T10,M5≈0.99M10。神经网络模型对于水分的估计,即使不采用冷却时间变量,可获得优于本研究所建立的参数模型的结果,然而对于时间的拟合与预测结果欠佳。可能需要结合两者的优点进行建模。利用参数模型计算表明,将初始温度80℃,水分18% db的肉鸭饲料进行冷却,在10℃~40℃,55%RH环境下提高风速可降低冷却时间。湿度影响到降温速率。提高空气湿度增加冷却后的产品含水率(10℃时线性方程的斜率为0.0371,20℃时为0.0247),提高风速降低产品水分(Hoerl函数是描述水分-风速关系的优选模型:M=a*bVair*VairC),但是在30~38℃高温环境里风速对于水分的影响明显不同于一般室温环境(10℃~20℃),大于1.444 m/s的风速将提高冷却后的产品水分。高温下湿度对于冷却产品水分的影响减弱,显示高温环境需要不同于一般室温条件下的冷却策略。由薄层冷却数据采集系统得到的温度水分变化数据还可以用于计算与冷却相关的热质传递参数。这个过程需要用优选的吸湿解吸模型估计出的EMC。4.采用红外热成像-录像方法在蒸汽调质器出口、冷却器卸料口对料流进行连续温度记录,结合水分分析,发现DDC调制器出料口料流最低和最高温度相差达12℃,且出现低温湿料团;冷却器卸料口平面上的温度和水分不均匀现象因冷却器而异。这些现象与规律为实现自动控制消除不稳定因素提供了参考。实验也表明红外热成像技术在饲料和粮油食品行业可发挥更大作用。5.合理设计的神经网络模型很好地拟合了一种池塘鱼颗粒饲料的在线冷却结果。利用多层感知器(MLP)网络对自变量重要性分析为控制手段的设计提供了参考。在所研究的产品和设备环境下,粉料水分、颗粒出模水分、平衡含水率、调制温度与水分以及空气温度是影响冷却后产品水分的主要因素,而影响冷却产品温度的主要变量为风量(以风门开度为度量)、平衡含水率、调质水分、空气温度和调制温度。6.颗粒饲料的吸湿解吸及其适宜模型、蒸发潜热计算、薄层冷却数据,结合颗粒水分与颗粒直径和密度容重等的关系,为采用数值解法求解带有微分方程的热质平衡模型或者ANSYS建模与求解、CFD建模和求解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本研究利用试验所获得的部分参数,尝试用数值方法对初步设计的热质平衡模型进行求解,结果距离预期还有很大差距,表明模型、算法或者基础数据还有待于完善。

唐君健[3](2006)在《基于声卡的中学物理实验虚拟仪器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计算机的应用已成为提高工作效率的最佳手段。如何让学生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教育改革必须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新课程体系,呼唤新的教育理念和能够贯彻新的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教育设备。应用虚拟仪器技术的中学物理实验系统因其为物理教学提供的创新性的手段,对物理课程的教学模式和内容产生深远影响,而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设计有效辅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虚拟仪器实验系统是实现虚拟仪器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的关键,也是本研究要实现的主要目标。另外,针对价格偏高限制了虚拟仪器实验系统在中小学的应用,本文尝试利用已装备了各级中小学校的多媒体电脑之声卡所具有的数据采集功能,对其进行适当的开发,实现虚拟仪器数据采集部分的功能,使得基础教育部门可以用较低投资获得先进的虚拟仪器实验系统。

张军[4](2008)在《基于复阻抗特性和电子鼻的淡水鱼新鲜度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新鲜度是鱼类或鱼类制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产品最终质量十分重要。鱼类是一种不耐保藏的食品,极易发生腐败变质,食用不当易发生食物中毒,因此在卫生和食品安全检验中,鱼肉新鲜度的快速、准确检测,将对鱼类的保鲜、储臧和深加工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以生物阻抗技术和电子鼻嗅觉技术来研究淡水鱼新鲜度的快速检测方法。采用生物阻抗技术和虚拟仪器技术,以四电极测量方法和扫频激励方式,构建了淡水鱼鱼体复阻抗测量系统,以鲫鱼和鲢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鱼体复阻抗谱的测量方法和技术,研究了储藏过程中鱼体复阻抗特性(阻抗和相位)的变化规律,确定了最优的测量参数和条件,建立了基于复阻抗特性的鱼体新鲜度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用BP-ANN(后向反馈神经网络)建立了淡水鱼新鲜度的预测模型。以仿生嗅觉技术和虚拟仪器技术,构建了淡水鱼电子鼻测量系统,测量了不同新鲜度的鲢鱼鱼肉,采用PCA(主成分分析)优化了电子鼻试验参数,确定了电子鼻的最优测量条件,采用PCR(主成分回归)、PLS(偏最小二乘法)和ANN(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进行了建模分析,确定了最优的模型识别方法,并优化了电子鼻传感器阵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生物阻抗技术在100Hz~100kHz内测量了储藏过程中鲫鱼和鲢鱼的复阻抗谱,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储藏时间的复阻抗谱呈现cole圆弧特性并区分明显,为采用鱼体复阻抗特性评价淡水鱼新鲜度提供了理论依据。2.首次提出和建立了淡水鱼鱼体复阻抗特性的测量方法和测量系统,测量系统包括自行研制的四电极探头、压控恒流源电路、信号调理滤波电路等硬件部分和基于虚拟仪器的信号发生器、信号采集模块、信号处理和文件保存模块等软件部分。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智能化程度高,能自动实现扫频测量和结果分析,并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在100Hz~100kHz范围内阻抗幅值的最大误差为0.58%,频率在50kHz~100kHz相位最大误差为0.31°,而在频率小于50kHz的范围内,系统的相位的最大误差仅为0.07°;在100Hz~100kHz范围内,每倍频扫描10点,测量系统可在30~50s内获得被测鱼体组织阻抗幅值、相位随激励频率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其它生物组织复阻抗特性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提供了必备的技术支撑。3.针对生物阻抗测量中恒流源性能直接关系到测量精度,构建了基于AD844和AD620两种方案的压控恒流源,试验研究了两种方案的VCCS恒流源内阻和频率特性。试验结果表明,AD844构成的恒流源性能更好,其输出内阻为1155kΩ,大于AD620构成的VCCS输出阻抗500kΩ,确定了基于AD844构建的压控电流源性能最优,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直流反馈电路,以保证电流源的稳定性。针对生物组织复阻抗特性相位角难以准确提取的特点,设计了5种相位差算法,通过对含有白噪声的信号进行试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数字解调法(加标准正余弦方法)的精度最高,相位最大误差小于0.03°。4.以鲫鱼和鲢鱼为研究对象,首次采用生物阻抗技术系统地研究了鱼体储藏过程中激励电流、测量电极、激励频率、测量方向和测量部位对鱼体复阻抗特性的影响,确定了淡水鱼鱼体复阻抗特性的最优测量条件是激励电流为0.3mA,测量电极为混合式电极,激励频率范围为1kHz~5kHz,测量部位为沿鳃部平行侧线方向。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部位的鱼体阻抗幅值大小不同,其大小顺序是尾部、腹部以及鳃部,其差异随储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在同一储藏时间下,鱼体阻抗幅值随激励频率的增加而减小,相位随激励频率的增加而增加,符合生物组织的频散特性;沿侧线平行方向测量的鱼体阻抗幅值比沿侧线方垂直向测量的结果要大,符合生物组织各向异性的特点,各向异性随储藏时间和激励频率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但不影响采用复阻抗特性评价淡水鱼新鲜度的指标,当沿侧线平行方向测量阻抗幅值与沿侧线垂直方向测量阻抗幅值的比值小于1.05时,均可认为鲫鱼或鲢鱼已经腐败。5.以TVB-N(挥发性盐基氮)作为新鲜度评价对照指标,在1kHz激励频率下确定了鲫鱼和鲢鱼新鲜度的复阻抗特性判定指标,并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了最优预测模型。当鲫鱼鱼体阻抗幅值达到129.79Ω或相位达到5.43°,鲢鱼鱼体阻抗幅值达到91.26Ω或相位达到1.48°,均可判定鲫鱼或鲢鱼腐败。以阻抗幅值和相位为输入,TVB-N为输出,确定鲫鱼最优神经网络结构为2-11-1型,预测TVB-N与实测TVB-N的相关系数为0.95621,模型检验的准确率为94.44%;确定鲢鱼最优神经网络结构为2-10-1型,预测TVB-N与实测TVB-N的相关系数为0.99282,模型检验的准确率为97.44%。6.首次提出和构建了基于仿生嗅觉技术和虚拟仪器技术的淡水鱼电子鼻测量系统,测量系统包括电子鼻容器、4气体传感器阵列(TGS822乙醇类及有机溶剂气体型、TGS825硫化氢型、TGS826氨气及氨类型和TGS832卤烃型气体传感器)、调理电路等硬件部分与基于虚拟仪器的数据采集、信号分析和文件保存模块等软件部分。试验结果表明,电子鼻的响应随鱼肉新鲜度的变化而变化。采样方法将传统的静态顶空生成法改进成了自由扩散的顶空方法,简化了取样设备,为进一步研究便携式淡水鱼电子鼻测量系统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提供了技术支撑7.以鲢鱼为研究对象,采用PCA(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了顶空时间为5min、样品重量为60g为电子鼻评价鲢鱼新鲜度的最优测量条件。8.通过试验研究,确定了人工神经网络为电子鼻模型识别的最优建模方法,确定了TGS822,TGS826和TGS832为最优淡水鱼电子鼻传感器阵列组合。采用PCR(主成分回归)、PLS(偏最小二乘法)和BP-ANN(后向反馈人工神经网络)进行建模分析,各模型预测结果与实测TVB-N的最优相关系数为分别为0.89778,0.92250和0.97613,试验结果表明,采用BP-ANN建模精度最高,其最优网络结构为4-11-1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ANN建模方法对传感器阵列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采用3传感器(TGS822,TGS826和TGS832)和原有4传感器测量结果的BP-ANN建模预测结果与实测TVB-N的相关系数均为0.976。9.最优3气体传感器阵列所建立的淡水鱼新鲜度等级预测模型中,人工神经网络网络模型结构为3-11-2时,模型对新鲜、次新鲜、半腐败以及腐败的预测准确率为97.32%,当采用复阻抗特性对电子鼻误判结果进行辅助判断,可将电子鼻的准确率提高到100%。论文创新之处在于:1.论文提出采用医学领域的生物阻抗技术进行淡水鱼新鲜度的检测,并验证了生物阻抗技术用于检测淡水鱼新鲜的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基于虚拟仪器的淡水鱼复阻抗测量系统,测量系统在100Hz~100kHz范围内阻抗幅值的最大误差为0.58%,在50kHz~100kHz相位最大误差为0.31°,而在频率小于50kHz的范围内,系统的相位的最大误差仅为0.07°,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2.采用自行研制的淡水鱼鱼体复阻抗测量系统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确定了激励电流、测量电极、激励频率、测量部位和测量方向对鱼体复阻抗特性的影响,确定了混合电极电极、鱼体鳃部位和0.3mA的激励电流为最优测量条件,建立了评价淡水鱼新鲜度的复阻抗特性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BP-ANN(后向反馈人工神经网络)建立了预测模型,对鲫鱼和鲢鱼新鲜度的预测准确率分别是94.44%和97.44%,提高了识别准确率。该研究建立了用复阻抗特性评价淡水鱼新鲜度的技术和方法,为评价淡水鱼新鲜度提供了一新的快速无损检测方法。3.将电子鼻的采样方法由传统的顶空法改进为自由扩散法,简化了取样设备,以虚拟仪器技术和仿生嗅觉技术为基础,首次提出和建立了4气体传感器阵列的淡水鱼电子鼻测量系统,并试验验证了电子鼻测量系统的可行性。系统地试验研究了影响电子鼻评价鱼体新鲜度的测量因素,确定了顶空5min和样品重量为60g为最优测量条件。采用BP-ANN(后向反馈人工神经网络)建立的淡水鱼新鲜度等级预测模型对新鲜、次新鲜、腐败以及半腐败的预测准确率为97.32%,当采用复阻抗特性进行辅助判断,可将电子鼻的准确率提高到100%,该项研究建立了用气体传感器评价淡水鱼新鲜度的技术和方法,为评价淡水鱼新鲜度提供了一新的快速检测方法。4.通过试验研究,将PCR(主成分回归)、PLS(偏最小二乘法)和BP-ANN(后向反馈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用于电子鼻模式识别和建模分析,系统地探讨了不同建模方法对预测结果的影响,确定BP-ANN为最优建模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以上建模方法对气体传感器阵列进行优化,确定了TGS822,TGS826和TGS832为最优电子鼻气体传感器阵列,为电子鼻的传感器阵列优化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电子管技术编辑部[5](1967)在《前言》文中指出 随着雷达和通讯系统的迅速发展,对有源和无源网络相位传输特性的了解日益迫切,为此相应发展了各种测量相位的方法。国外发表的有关微波相位测量方法的文章很多,对我们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目前国内尚未见到这方面的专辑,为此,我们收集了十三篇有一定代表性的文章翻译出版。在选题上,我

电子管技术编辑部[6](1967)在《前言》文中认为 随着雷达和通讯系统的迅速发展,对有源和无源网络相位传输特性的了解日益迫切,为此相应发展了各种测量相位的方法。国外发表的有关微波相位测量方法的文章很多,对我们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目前国内尚未见到这方面的专辑,为此,我们收集了十三篇有一定代表性的文章翻译出版。在选题上,我

二、美国市售微波相位计产品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市售微波相位计产品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双波长单光栅大量程纳米级位移测量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栅干涉位移测量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1.1 光栅位移测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2 几种光栅干涉位移测量技术
        1.1.3 光栅干涉位移测量的发展趋势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工作安排
第二章 双波长单光栅干涉位移测量及外差信号处理技术
    2.1 双波长单光栅式干涉测量方法
        2.1.1 基本原理
        2.1.2 主要特点
        2.1.3 关键技术
    2.2 外差干涉信号的处理技术
        2.2.1 频率解调法
        2.2.2 相位解调法
        2.2.3 双波长单光栅测量系统拟采取的信号处理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波长单光栅测量光学系统的建模仿真
    3.1 光栅测量光学系统的理论模型
        3.1.1 光栅测量光学系统的描述
        3.1.2 高斯光束的数学模型
        3.1.3 照射光栅时合光场的数学模型
        3.1.4 光栅透射函数
        3.1.5 接收屏上的衍射光场
    3.2 光栅测量光学系统的仿真研究
        3.2.1 仿真参数设置
        3.2.2 振幅光栅产生的外差干涉场
        3.2.3 相位光栅产生的外差干涉场
        3.2.4 外差干涉测量信号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学系统设计及激光器性能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4.1 光学系统总体设计
    4.2 光学系统重要器件的选择
        4.2.1 激光器
        4.2.2 分光器
        4.2.3 偏振分光棱镜
        4.2.4 计量光栅
    4.3 激光器性能非理想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分析
        4.3.1 激光器波长不稳定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4.3.2 激光器椭圆极化偏振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FPGA 和锁相环的整小数相位测量相结合的数字相位测量方法
    5.1 数字相位测量系统的基本原理
    5.2 锁相环混频降频技术
        5.2.1 锁相环的基本原理
        5.2.2 混频器的基本结构
        5.2.3 锁相环混频的实现方法
        5.2.4 锁相环混频的特点
    5.3 脉冲填充测量相位的方法
    5.4 整小数相位相结合的相位测量方法
        5.4.1 整数相位的测量方法
        5.4.2 小数相位的测量方法
        5.4.3 整小数相位测量的实现及其特点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相位测量系统性能指标的测试实验及误差分析
    6.1 相位差测量的技术指标
    6.2 相位测试实验的具体方案
        6.2.1 总体的测试方案
        6.2.2 预定标准相位差的产生
        6.2.3 整小数一体化相位测量的数字化模块
        6.2.4 拟进行的相位测量验证实验
    6.3 验证实验的结果数据及误差分析
        6.3.1 小数相位测量验证实验
        6.3.2 整数相位测量验证实验
        6.3.3 实验总结及误差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2)饲料的吸湿解吸平衡规律和颗粒饲料冷却的模型拟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饲料原料的吸湿解吸平衡研究
    1.3 成品饲料的吸湿解吸平衡研究
    1.4 饲料吸湿解吸平衡模型及其拟合精度的评估
        1.4.1 参数模型
        1.4.2 利用吸湿解吸平衡模型计算蒸发潜热
        1.4.3 模型评估指标
        1.4.4 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模型
    1.5 饱和盐配制、水活度测定和吸湿解吸过程
        1.5.1 饱和盐溶液及其水活度
        1.5.2 主要仪器设备及饱和盐的配制方法
        1.5.3 水活度仪法
        1.5.4 动态气体吸附仪(Dynamic Vapor Sorption,DVS)法
        1.5.5 平衡含水率的变异问题
    1.6 颗粒饲料的冷却
    1.7 本论文中的主要工作
        1.7.1 主要饲料原料在常温下的吸湿解吸平衡-持水力测定
        1.7.2 颗粒饲料的吸湿解吸平衡及其适宜模型的选择
        1.7.3 薄层冷却试验装置及薄层冷却规律研究
        1.7.4 深床逆流冷却的模型拟合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饲料原料的吸湿解吸平衡研究
    2.1 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DGS)中水溶性成份比例与吸湿平衡的关系
        2.1.1 前言
        2.1.2 材料与方法
        2.1.3 数学模型
        2.1.4 结果与讨论
    2.2 大豆加工副产品的吸湿解吸平衡
        2.2.1 4种不同大豆加工产品的吸湿平衡(预备试验)
        2.2.2 发酵豆粕与常规豆粕的平衡含水率比较
        2.2.3 不同蛋白溶解度白豆片的吸湿解吸特性
        2.2.4 豆粕粉碎粒度对吸湿解吸平衡的影响
    2.3 菜籽粕、棉籽粕的吸湿解吸平衡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结果与分析
    2.4 鱼粉、血粉、羽毛粉和啤酒酵母的吸湿解吸平衡
        2.4.1 材料与方法
        2.4.2 结果与讨论
    2.5 甜菜糖蜜和大豆糖蜜的吸湿解吸平衡
        2.5.1 材料与方法
        2.5.2 结果与讨论
    2.6 玉米的吸湿解吸平衡及其模型
        2.6.1 水活度仪法测定玉米的解吸平衡
        2.6.2 不同粉碎粒度玉米的吸湿解吸平衡
        2.6.3 长期存贮对玉米吸湿解吸平衡的影响
    2.7 魔芋精粉、可溶性淀粉、明胶的吸湿解吸平衡及其与玉米粉的比较
        2.7.1 四种原料的平衡水分比较
        2.7.2 玉米与魔芋精粉混合体系的平衡含水率及其计算
    2.8 作为载体/稀释剂的烘干玉米粉、玉米芯粉、麸皮和稻壳粉的吸湿平衡
        2.8.1 材料与方法
        2.8.2 结果与讨论
    2.9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成品颗粒饲料的吸湿解吸平衡研究
    3.1 肉大鸡颗粒饲料的吸湿解吸平衡及其模型拟合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讨论:平衡水分、滞后现象和模型选择
        3.1.3 模型应用:安全水分、蒸发潜热和游离水分估计
    3.2 肉大鸭颗粒饲料的吸湿解吸平衡研究及其模型拟合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讨论:平衡水分、滞后现象和模型选择
        3.2.3 模型应用:安全水分、蒸发潜热和游离水分估计
    3.3 草鱼成鱼料的吸湿解吸平衡及其模型拟合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与讨论:平衡水分、滞后现象、模型选择
        3.3.3 模型应用:安全水分、蒸发潜热和游离水分估计
    3.4 其他几种饲料的吸湿解吸平衡观察
    3.5 挤压加工对蛙料吸湿解吸平衡的影响
        3.5.1 材料与方法
        3.5.2 结果与讨论
    3.6 本研究中修正模型的验证与比较
    3.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颗粒饲料的薄层冷却及其模型拟合
    4.1 基于PAC的薄层冷却系统建立
        4.1.1 系统建立及相关参数
        4.1.2 风机频率与风速、料盘重量之间的关系
    4.2 薄层冷却过程操作
        4.2.1 样品、系统准备及冷却起始点的设定
        4.2.2 一个典型的冷却过程
    4.3 肉大鸭颗粒饲料的薄层冷却过程研究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参数模型与ANN模型设计
        4.3.3 模型拟合结果
        4.3.4 模型的验证结果比较
    4.4 利用参数模型估计变量的影响
    4.5 以薄层冷却数据采集设备为基础设计在线数据采集系统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颗粒饲料逆流冷却过程的一些问题及冷却过程的模型拟合
    5.1 冷却过程不均匀问题及对策讨论
        5.1.1 蒸汽调制的不均匀性
        5.1.2 冷却器卸料口的温度与水分分布
        5.1.3 冷却器入料和排空过程
    5.2 冷却后颗粒温度与水分的神经网络模型
        5.2.1 试验方法
        5.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2.3 自变量的重要性比较
        5.2.4 数据采集与模型的改进
    5.3 逆流冷却的热质平衡模型尝试
        5.3.1 模型建立的一些基本假设
        5.3.2 模型及初步的仿真计算结果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论文主要结论
论文创新点
致谢
附录1: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关于吸湿速度-平衡时间的估计
附表
    附表2-1A 五种DDGS的吸湿解吸平衡
    附表2-1B 九种模型对四种DDGS吸湿平衡的拟合精度和参数估计
    附表2-2A 两对豆粕(原样与发酵)的吸湿解吸平衡含水率
    附表2-2B 两对豆粕及其发酵豆粕的吸湿解吸平衡模型拟合
    附表2-2C 不同溶解度白豆片的吸湿平衡
    附表2-2D 不同粉碎粒度豆粕的吸湿解吸平衡
    附表2-3A 棉仁粕和菜籽粕的主要化学成分和对应的EMC值
    附表2-4A 啤酒酵母和五种动物蛋白原料的吸湿解吸平衡
    附表2-4B 啤酒酵母和五种动物蛋白原料的吸湿解吸模型参数与评估
    附表2-5A 大豆糖蜜和甜菜糖蜜的平衡含水率
    附表2-5B 大豆糖蜜和甜菜糖蜜吸湿解吸模型的参数估计和精度评估
    附表2-6A 两种玉米在解吸过程中不同水分所对应的水活度值
    附表2-6B 两种玉米的解吸平衡模型拟合
    附表2-6C 不同粉碎粒度玉米的吸湿与解吸平衡
    附表2-6D 长期贮存玉米的平衡含水率
    附表2-7A 魔芋精粉、可溶性淀粉、明胶和玉米粉的平衡含水率比较
    附表2-7B 魔芋精粉、可溶性淀粉、明胶和玉米粉的吸湿模型参数及精度评估
    附表2-8A 不同载体(稀释剂)的吸湿平衡模型拟合
    附表3-1A 肉鸡颗粒饲料的吸湿解吸平衡含水率
    附表3-1B 肉大鸡颗粒饲料吸湿解吸平衡的模型参数及其精度评估
    附表3-2A 肉大鸭颗粒饲料的吸湿解吸平衡含水率
    附表3-2B 肉大鸭颗粒饲料吸湿解吸平衡的模型参数及其精度评估
    附表3-3A 成草鱼颗粒饲料的吸湿解吸平衡含水率
    附表3-3B 草鱼颗粒饲料吸湿解吸平衡模型参数及其精度评估
    附表3-4A 常温下五种不同颗粒饲料的吸湿解吸平衡
    附表4-3A 薄层冷却中肉鸭颗粒料和空气等相关变量的平均值及冷却结果
    附表4-3B 冷却时间和水分的模型估计
    附表5-2A 鱼颗粒饲料逆流冷却过程的变量数据
附录3 颗粒饲料逆流冷却过程中水分和温度变化仿真程序

(3)基于声卡的中学物理实验虚拟仪器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本文工作
    1.4 本文结构
第2章 相关技术及理论基础概述
    2.1 虚拟仪器
        2.1.1 从模拟仪器到智能仪器
        2.1.2 虚拟仪器
        2.1.3 虚拟仪器的系统构成
        2.1.4 虚拟仪器的发展概况、发展趋势
    2.2 中学物理教学相关理论
        2.2.1 物理实验能力是物理教育的能力发展目标之一
        2.2.2 物理实验能力的构成
第3章 总体设计
    3.1 现代测试系统设计理论
    3.2 总体方案设计
    3.3 实验需求分析及传感器部分设计
    3.4 声卡性能分析
        3.4.1 声卡的硬件结构
        3.4.2 声卡工作流程
        3.4.3 声卡的主要技术参数
        3.4.4 声卡的输入、输出
第4章 实验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设计
        4.1.1 功能分析
        4.1.2 界面设计
    4.2 采样与重建显示中的问题
        4.2.1 采样与重建方法
        4.2.2 信号波形的无闪烁显示
第5章 研究总结及未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复阻抗特性和电子鼻的淡水鱼新鲜度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鱼肉新鲜度的检测方法
        1.2.2 生物阻抗法
        1.2.3 电子鼻法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于虚拟仪器的淡水鱼复阻抗测量系统的设计
    2.1 概述
    2.2 生物阻抗的测量原理和测量方法
        2.2.1 生物阻抗的等效电路
        2.2.2 生物阻抗的测量原理
        2.2.3 生物阻抗的测量方法
    2.3 鱼体复阻抗谱特征参数提取方法的研究
        2.3.1 乘法解调法
        2.3.2 数字解调法
        2.3.3 鱼体复阻抗特征参数的提取方法
    2.4 鱼体复阻抗测量系统硬件的设计
        2.4.1 电极的设计
        2.4.2 压控恒流源的设计(V/I转换电路)
        2.4.3 调理滤波电路的设计
    2.5 鱼体复阻抗测量系统软件的设计
        2.5.1 基于虚拟仪器的信号发生器
        2.5.2 数据采集模块
        2.5.3 信号分析模块
        2.5.4 文件保存模块
    2.6 淡水鱼鱼体复阻抗测量系统精度的验证
        2.6.1 相位差算法的验证
        2.6.2 测量系统的标定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鱼体复阻抗测量方法和测量系统参数优化的试验研究
    3.1 概述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样品的测定
        3.2.3 试验方法
        3.2.4 试验内容
    3.3 淡水鱼鱼体复阻抗谱的测量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鲫鱼鱼体复阻抗谱的Cole-Cole图
        3.3.3 鲢鱼鱼体复阻抗谱的Cole-Cole图
        3.3.4 小结
    3.4 激励电流大小对鱼体复阻抗的影响
        3.4.1 材料与方法
        3.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3 小结
    3.5 不同测量方法对鱼体阻抗幅值的影响
        3.5.1 材料与方法
        3.5.1 试验结果与分析
        3.5.2 小结
    3.6 测量电极对鱼体阻抗幅值测量的影响
        3.6.1 材料与方法
        3.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6.3 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复阻抗特性检测淡水鱼新鲜度的试验研究
    4.1 概述
    4.2 鲫鱼鱼体复阻抗特性的试验因素分析
        4.2.1 激励频率对鲫鱼鱼体复阻抗特性的影响
        4.2.2 测量方向对鲫鱼鱼体复阻抗特性的影响
        4.2.3 测量部位对鲫鱼鱼体复阻抗特性的影响
        4.2.4 小结
    4.3 鲢鱼鱼体复阻抗特性的试验因素分析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激励频率对鲢鱼鱼体复阻抗特性的影响
        4.3.3 测量方向对鲢鱼鱼体复阻抗特性的影响
        4.3.4 测量部位对鲢鱼鱼体复阻抗特性的影响
        4.3.5 小结
    4.4 淡水鱼复阻抗测量最优条件的确定
    4.5 鲫鱼新鲜度的鱼体复阻抗评价指标的建立
        4.5.1 材料与方法
        4.5.2 化学指标TVB-N(挥发性盐基氮)结果分析
        4.5.3 鲫鱼鱼体阻抗幅值分析
        4.5.4 鲫鱼鱼体相位分析
        4.5.5 评价鲫鱼新鲜度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4.5.6 小结
    4.6 鲢鱼新鲜度的鱼体复阻抗评价指标的建立
        4.6.1 材料与方法
        4.6.2 化学指标TVB-N结果分析
        4.6.3 鲢鱼鱼体阻抗幅值分析
        4.6.4 鲢鱼鱼体相位分析
        4.6.5 评价鲢鱼新鲜度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4.6.6 小结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虚拟仪器的电子鼻测量系统的设计
    5.1 概述
    5.2 电子鼻的测量原理和测量方法
        5.2.1 电子鼻的测量原理
        5.2.2 电子鼻的气体传感器阵列
        5.2.3 电子鼻的模式识别方法
    5.3 电子鼻测量系统硬件的设计
        5.3.1 电子鼻气体传感器的选择及调理电路的设计
        5.3.2 电子鼻气味收集器的设计
    5.4 电子鼻测量系统软件的设计
        5.4.1 电子鼻测量系统的数据采集模块
        5.4.2 电子鼻测量系统的数据保存模块
    5.5 电子鼻数据采集试验步骤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电子鼻响应特性分析与试验参数优化
    6.1 概述
    6.2 电子鼻采样方式对比
        6.2.1 材料与方法
        6.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 扩散时间对电子鼻响应的影响
        6.3.1 材料与方法
        6.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4 样品重量对电子鼻响应的影响
        6.4.1 材料与方法
        6.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电子鼻检测淡水鱼新鲜度的试验研究
    7.1 概述
    7.2 材料与方法
    7.3 试验结果与分析
        7.3.1 化学指标TVB-N结果分析
        7.3.2 电子鼻测量结果的PCA(主成分)分析
    7.4 基于电子鼻的TVB-N预测模型分析
        7.4.1 PCR(主成分回归)模型的分析
        7.4.2 PLS(偏最小二乘法)模型的分析
        7.4.3 ANN(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分析
        7.4.5 小结
    7.5 基于电子鼻评价淡水鱼新鲜度等级的神经网络模型分析
    7.6 基于数据融合评价淡水鱼新鲜度等级的预测模型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讨论
参考文献
博士就读期间的科研工作和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四、美国市售微波相位计产品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双波长单光栅大量程纳米级位移测量方法的研究[D]. 王国超.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0(02)
  • [2]饲料的吸湿解吸平衡规律和颗粒饲料冷却的模型拟合[D]. 刘焕龙. 江南大学, 2010(07)
  • [3]基于声卡的中学物理实验虚拟仪器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唐君健. 首都师范大学, 2006(12)
  • [4]基于复阻抗特性和电子鼻的淡水鱼新鲜度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D]. 张军.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2)
  • [5]前言[J]. 电子管技术编辑部. 电子管技术, 1967(S1)
  • [6]前言[A]. 电子管技术编辑部. 真空电子技术—微波相位测量译丛专辑, 1967

标签:;  ;  ;  ;  ;  

美国市售微波相位计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