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硫氧化工业反应器工艺设计与计算探讨——[Ⅱ]钒催化剂二氧化硫催化工艺优化条件分析

二氧化硫氧化工业反应器工艺设计与计算探讨——[Ⅱ]钒催化剂二氧化硫催化工艺优化条件分析

一、对二氧化硫氧化工业反应器工艺设计计算的探讨——[Ⅱ]二氧化硫在钒催化剂上催化过程最佳化条件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振兴[1](2002)在《高活性低温钒催化剂的研制及其应用基础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介绍了低温催化剂在硫酸生产中的重要性以及研制高活性低温催化剂的必要性。 研究了含碱金属元素的碳化母液对催化剂低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碳化母液具有较好的低温助催化效果。当母液按,nk/nv=3.0添加时,催化剂在410℃的活性达到24.8%。调整nNa/nv到1.5,催化剂低温活性可提高到35.6%。通过添加Cs、Rb和Li盐,研究了其对催化剂低温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铯元素的低温助催化效果最好,当nCs/nv=0.6时,410℃催化活性达42.5%。铷元素对催化剂低温活性基本没有影响,所以宜将铷元素从碳化母液中分离出来,以提高有价元素利用率。锂元素也有较好的助催化作用,最佳nLi/nv为0.4,此时410℃催化活性为46%。此外,活性熔盐过多,会造成催化剂低温活性下降,适宜的nM/nv为4.5。 采用不同方法对碳化母液进行了简单精制,并在精液B的基础上,制备了Ls催化剂。该催化剂410℃催化活性达37.1%。差热分析结果表明,催化剂的吸热峰和放热峰明显前移,说明催化剂熔点降低,更易在低温下反应。 在催化剂Ls的基础上,研究了超声空化对催化剂低温活性的影响。声空化效果与超声波发生器的功率、超声波“预处理”时间、物料温度和物料含水量有关。在SB2200型超声波清洗器中,催化剂湿物料经20min超声处理后才产生明显的声空化效果。而在SB3200型超声波清洗器中,声空化仅需10分钟,并且催化活性也相对提高。湿物料温度越高,声空化所需时间越短,最佳温度为60℃。物料含水量主要影响声空化的量。在Ls的基础上,应用超声空化技术制备了催化剂Ls-8。发现其在410℃活性为52.5%,350℃为4.2%。 应用等离子体技术研制了Ls-9催化剂。结果表明,等离子体使催化剂活化时间大大缩短,催化活性也随之有所增大。 采用差热分析方法研究了Ls-9催化剂低温活性高的原因。Ls-9催化剂在348.86℃有明显的吸热峰,表明催化剂活性组分开始熔融并起催化作用。该催化剂的轴向抗压强度为49.8N,径向抗压强度为50.3N。 应用分形几何对研制的高活性催化剂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随着超声波和等离子体的应用,催化剂表面分形维数增加了。 提出了二氧化硫在Ls-9催化剂上催化氧化反应的三步反应机理,并推导出机理模型方程: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恤 l 凡吸、+。气+孚 ‘鸽(l一灼在无梯度反应器中,测定了催化反应的本征动力学数据,并通过Powell非,线性拟合,在380一520℃下进行了参数估值,得:凡=0.152e嘿,KZ=8 .18e鲁K3== 0 .22le,:。 在给出圆柱形催化剂内表面利用率的数值解法的基础上,结合三步反应机理模型,推导了圆柱形催化剂Ls一9的宏观动力学方程:1.2 、,夕 刀 一2一3 户口.气杨:=(l+吟,、2丁二-,一州-.产==========书‘人p。}P。.止‘K:报,sZD叮,o:(l一e)RT二2+二3、,,:+笋 ‘及J之.5 采用外热式固定床积分反应器,在反应温度”0410℃’、空速18005000h-,和50:进口浓度712%的反应条件下,测定了Ls一上502氧化反应宏观动力学数据,并对模型方程进行了参数估值,得到如下宏观动力学方程简易式: 1 18176恤== 3 .56xlo.e一几万- l刀)2误差分析表明,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有较高的拟合精度。

范鑫[2](2019)在《稀土掺杂改性水热合成纳米V2O5及在硫酸钒催化剂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钒催化剂是接触法制硫酸生产过程的核心,其性能影响着生产成本和环境保护。目前我国传统钒催化剂存在低温活性差,催化氧化二氧化硫总转化率偏低的缺点,这主要是因为传统钒催化剂是采用混碾法进行制备,导致催化剂中活性组分晶粒尺寸偏大,活性组分熔融相变温度较高,起关键催化作用的V5+及表面化学吸附氧的比例较低,孔容较小等。基于此,本文从提高钒催化剂中V5+及表面化学吸附氧的比例入手,通过向钒催化剂中掺杂稀土元素La,Ce和Pr,考查稀土掺杂改性对钒催化剂性能的影响;从降低钒催化剂中活性组分V2O5晶体尺寸入手,通过在制备钒催化剂之前,预先利用水热法将活性组分V2O5微尺寸化,考查水热法改性对钒催化剂性能的影响;从同时增加钒催化剂中V5+及表面化学吸附氧的比例以及降低活性组分V2O5晶体尺寸入手,考查水热法和稀土掺杂二者联合改性对钒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利用XPS,XRD,SEM,DSC,低温N2物理吸附和MIP对钒催化剂进行表征分析,通过固定床反应装置测定了钒催化剂催化氧化二氧化硫的转化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稀土元素掺杂改性对钒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制备了稀土元素La,Ce和Pr掺杂的钒催化剂。结果显示,与原始钒催化剂相比,La,Ce和Pr的掺杂提高了钒催化剂中V5+及表面化学吸附氧的比例,提高了钒催化剂催化氧化二氧化硫的转化率,其中Pr掺杂钒催化剂中V5+及表面化学吸附氧的比例最大,其催化氧化二氧化硫的转化率较高,二氧化硫的转化率达到58.73%(16h、410℃,下同),较原始钒催化剂催化氧化二氧化硫的转化率提高了17.30%。随着Pr掺杂量从1.7wt%增加到6.5wt%,钒催化剂上V5+及表面化学吸附氧的比例逐渐提高,但钒催化剂的孔容逐渐降低。钒催化剂催化氧化二氧化硫的转化率随Pr掺杂量的增加先增大后降低,在Pr掺杂量为3.3wt%时,催化剂催化氧化二氧化硫的转化率较优,达到62.32%;在Pr掺杂量为3.3wt%时,分步浸渍法制备钒催化剂较一次浸渍法制备钒催化剂的催化氧化二氧化硫转化率高约3.52%。2.研究水热法改性对钒催化剂性能的影响。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纳米钒催化剂,并以水淬法和H2O2法制备的纳米钒催化剂作为比价。结果显示,与原始钒催化剂相比,经水淬法,H2O2法,水热法改性后,钒催化剂中活性组分的晶粒尺寸及其发生熔融相变的温度均有所下降,钒催化剂催化氧化二氧化硫的转化率均有所提高,其中水热法改性钒催化剂中活性组分的晶粒尺寸最小,活性组分发生熔融相变的温度最低,其催化氧化二氧化硫的转化率较高,达到50.68%,较原始钒催化剂催化氧化二氧化硫的转化率提高了9.32%。分别利用C2H2O4,H2SO4和H2O2为溶剂,V2O5为钒源,进行反应制得三种钒前驱体,通过水热法制备钒催化剂V/SiO2(SRC),V/SiO2(SRL)和V/SiO2(SRG)。研究结果指出,V/SiO2(SRG)中活性组分晶粒尺寸和熔融相变温度均较低,其催化氧化二氧化硫的转化率较高,达到53.24%;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添加分散剂PVP,SDBS和CTAB对水热法制备钒催化剂的影响。研究结果指出,添加分散剂CTAB水热制备的钒催化剂中活性组分晶粒尺寸和熔融相变温度均较低,其催化氧化二氧化硫的转化率较高,达到58.45%,较无分散剂水热制得的钒催化剂催化氧化二氧化硫的转化率高约4.63%。3.研究稀土掺杂/水热法复合改性对钒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复合改性钒催化剂较稀土掺杂改性钒催化剂和水热法改性钒催化剂催化氧化二氧化硫的转化率均有明显的提高,达到67.84%,较稀土掺杂改性钒催化剂和水热法改性钒催化剂催化氧化二氧化硫的转化率分别高约2.20%,9.37%。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和焙烧时间的延长,复合改性钒催化剂的活性组分晶粒尺寸及其熔融相变温度先减小后增大,催化剂催化氧化二氧化硫的转化率先增大后减小。在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分别是550℃和3h,制备催化剂活性组分晶粒尺寸最小,活性组分发生熔融相变的温度最低,其催化氧化二氧化硫的转化率较高,达到73.88%。4.制备条件优化后的复合改性钒催化剂同国外进口钒催化剂VK38相比,其活性组分的晶粒尺寸较小,活性组分发生熔融相变的温度较低,具有更高的V5+及表面化学吸附氧的比例,且催化剂的孔容较大,这使得该催化剂催化氧化二氧化硫的转化率较高。在8h、485℃时,复合改性钒催化剂催化氧化二氧化硫的转化率达到92.09%,较VK38催化氧化二氧化硫的转化率高约4.85%;在16h、410℃时,复合改性钒催化剂催化氧化二氧化硫的转化率达到73.88%,较VK38催化氧化二氧化硫的转化率高约9.27%。

杨刚[3](2002)在《基于超声空化的低温钒催化剂制备基础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介绍了低温催化剂在硫酸生产中的重要性以及研制高活性低温催化剂的必要性。在综合分析国产S107、S108催化剂配方的基础上,考察了对催化剂低温活性起关键作用的三个因素:钒含量w(V2O5)、钾钒比n(K)/n(V)和钠钒比n(Na)/n(V)。采用正交实验法,确定了催化剂的最优组成为w(V2O5)=6.3%,n(K)/n(V)=2.7,n(Na)/n(V)=2.2。组成最优的催化剂T3在410℃的活性达到44.8%,超过部颁标准9.8%。 在催化剂T3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了超声波的声空化效应对催化剂低温活性的影响。声空化效果与超声波发生器的功率、超声波“预处理”时间、物料温度和物料含水量有关。在SB2200型超声波清洗器中,催化剂湿物料经20min超声处理后才产生明显的声空化效果。而在具有更高超声功率的SB3200型超声波清洗器中处理相同物料时,发现产生声空化所需时间从20分钟缩短到10分钟,催化剂活性也相对提高。超声波作用于物料时,随物料温度的升高,催化剂活性先增大后减小,物料最佳温度为60℃。物料含水量主要影响声空化的量。伴随着超声波的声空化效应,超声波的机械作用、热学作用和化学作用也同时在起作用。实验发现,声空化使催化剂的低温活性得以提高,并在350℃的低温下也具有一定的活性。应用超声波研制的催化剂M3,在410℃活性为52.5%,350℃活性为4.2%。 本文综述了有关SO2氧化用钒催化剂低温失活的研究进展,指出钒催化剂在410℃~440℃活性急剧下降的原因是由于低价态钒化合物的析出。在给出圆柱形钒催化剂内表面利用率的数值解法的基础上,结合微观动力学方程,推导了圆柱形低温钒催化剂的宏观动力学方程。采用外热式固定床积分反应器,在350℃~410℃,空速1800h-1~5000h-1和SO2进口浓度7%~12%的反应条件下,测定了催化剂M3上SO2氧化反应的宏观动力学数据,并对模型方程进行了参数估值,得到如下宏观动力学方程: 对催化剂M3进行了强度测试和差热分析。结果表明,其轴向抗压强度为39.6N,径向抗压强度为38.1N。催化剂M3的差热分析曲线在348.86℃有明显的吸热峰,表明催化剂活性组分开始熔融并起催化作用。

石玉芳[4](2004)在《绿色含硫气湿法直接脱硫制酸新工艺及SO2转化器的模拟》文中提出本文简要介绍了H2S制酸的工艺,着重介绍了WSA工艺的特点。并对三种不同技术进行了比较。本文以某厂引进的60kt/aWSA装置为研究对象,根据反应工程理论,建立起SO2绝热固定床反应器的一维拟均相模型。采用国产S101钒催化剂的动力学方程,利用厂方提供的原始设计参数,反推了反应速率指前因子k0和催化剂活性校正系数C。采用龙格-库塔数值解法,用生产实际数据对模型求解,得到了SO2转化率和温度在催化床轴向上的分布,计算结果与实际数据很是吻合,验证了模型的正确。在此基础上,对反应器系统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操作参数:转化器各段进口温度、转化器入口气体流量及转化器入口气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硫的初始浓度比对SO2转化率和转化器出口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SO2转化率随着转化器入口气体流量减少,转化器进口气体中O2/SO2的增大而提高。各段进口温度则存在一个最佳值,使得转化率最高。同时,采用鲍威尔直接搜索法,以SO2最终转化率为目标函数,进行操作优化,得到了各段催化床的最佳进口反应温度。其次,本文根据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在对WSA工艺建立单元模型和进行自由度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序贯模块法进行了流程模拟,模拟数据与工程数据比较吻合。最后,本文还用MATLAB制作了一系列图形用户界面(GUI),所设计的图形界面友好,容易使用。用户在MATLAB的指令窗口中打开图形界面后,只要用鼠标进行选择和点击,就可以绘出转化率、出口温度沿床层变化的曲线图,看出各操作条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寇文奇[5](2017)在《冶炼烟气制酸SO2转化率建模及实时优化研究》文中认为硫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工业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广泛使用于工业各部门。冶炼烟气制酸是工业上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制酸方式,这种制酸方法不仅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以及对大气的污染,同时还为金属冶炼厂增加了收益。在冶炼烟气制酸过程中,提高二氧化硫转化率是改善硫酸生产效率的关键。为了提高二氧化硫转化率,本文对冶炼烟气制酸SO2转化率建模及实时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冶炼烟气制酸的生产工艺,分析了影响二氧化硫转化率的因素以及转化器入口温度的调节方法。其次,基于二氧化硫转化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建立了二氧化硫转化过程的机理模型。通过对SO2转化反应进行热力学分析,得到了一定初始二氧化硫和氧气浓度下,充分反应的SO2平衡转化率。通过对SO2转化反应进行动力学分析,得到了二氧化硫转化反应的反应速率,进而计算出二氧化硫完成某一转化率所需的转化时间。给出了一段转化器内转化率和总转化率的计算方法。分析了优化目标、优化变量、相关约束,建立了转化器入口温度的优化模型,该模型以转化器各段入口温度为优化变量、以二氧化硫转化率最大为优化目标。并利用遗传算法和下山单纯形法求解了转化器入口温度的优化设定问题。最后,针对催化剂活性等因素变化导致实际工业过程的模型参数失配问题,本文研究了修正自适应实时优化方法。传统的修正自适应实时优化方法可以用来处理模型失配情况下的优化问题,并且在多数情形下表现出了良好的优化性能。但是,当模型的输出量关于决策变量的梯度很难直接求解时,该方法不能直接使用;并且,仿真表明:当梯度估计特别不准确时,该方法的优化效果较差,不能达到理论上的最优。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修正自适应实时优化方法。利用一种类似于PID的方法来处理实际梯度与模型梯度之间的偏差,以此改进修正项计算方法。通过冶炼烟气制酸转化器入口温度优化问题和一个数学优化实例的求解,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于丰[6](2009)在《烟气制酸转化器入口温度建模与优化设定》文中研究指明冶炼烟气制酸是一种重要的硫酸生产方法。在制酸过程中,二氧化硫的转化率与各段转化器入口烟气温度密切相关,但目前国内对于该温度的设定主要以转化装置设计之初给定的各段入口温度设定值为准,当输入烟气状态发生变化时不能做出合理的调整,因此该设定值无法保证转化率最大的实现。本文以江西铜业集团公司冶炼厂烟气制酸生产过程为背景,在研究转化器最佳入口温度优化设定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将适合的优化算法应用于该温度的设定,最终使五段转化器在不同的入口烟气输入条件下都能得到合理的调整,以保证转化率最大的实现。本文介绍了“两转两吸”流程以及转化系统所要达到的性能指标;从理论上对二氧化硫氧化反应的平衡转化率、绝热温升曲线、二氧化硫催化氧化动力学进行分析;通过现场数据对绝热温升系数进行拟合计算;针对烟气制酸过程中入口温度优化设定模型复杂、寻找规律困难等特点,本文以烟气中二氧化硫和氧气的浓度以及烟气量为可变参数、以二氧化硫转化率最大为目标,以转化器各段入口温度为优化变量、建立了最佳温度优化设定模型。针对传统优化算法用于该模型进行优化时,优化结果不符合改进要求的问题,使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设计。本文针对标准遗传算法存在的收敛速度慢、寻优精度低、易出现失望收敛等缺点,采用自适应的思想逐一改进,并应用于该问题的优化设定。仿真计算表明,对于不同的输入烟气状态,通过该方法进行优化,都能得到令人满意的入口温度设定值。通过本文所设定的各段转化器入口温度进行转化,转化率都达到了改进目标的要求。

房鼎业,应卫勇,朱炳辰[7](1987)在《二氧化硫氧化反应器的设计最佳化》文中研究表明建立了四段间接换热式二氧化硫氧化反应器的数学模型,采用Powall(鲍威尔)直接搜索最优化方法计算各段始末温度与反应率。本文所提供的设计方法也可用于多段直接换热式二氧化硫催化反应器。

李少泽[8](2020)在《P&P湿法废酸再生工艺在烷基化废酸处理中的应用及优化》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含硫废物回收处理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兰州石化公司20万吨/年烷基化装置产生的废硫酸由于不具备处理能力,每天35吨的废酸只能交纳高额处理费拉运至渣场填埋处理,使得烷基化油生产成本增加的同时,还造成环境污染,所以当务之急的是新建一套可处理烷基化废硫酸装置,实现废酸后路可控。鉴于废硫酸处理装置规模不大,设备要求少,原料固定,原料组分相对简单,故选择工艺方案时对上述特点给予充分考虑,提出采用P&P湿法制硫酸工艺。炉氧量控制、燃料气组分、尾气达标排放直接影响P&P湿法硫酸再生装置的硫回收率,同时也影响到装置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经过工艺运行数据、设备情况分析,对相关工艺参数进行了调整,设备进行了优化,特别对床层温度、炉氧含量等关键参数进行调整,系统易泄露点进行优化后,解决了处理量未达设计值,环保时常超标等问题,装置实现了装置长周期大处理量运行。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作为国内同类工艺选择的装置满负荷、长周期生产的优化参考。

太原工学院化工系无机化工教研组[9](1979)在《S105(V5)型钒催化剂上二氧化硫氧化动力学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S105(V5)型钒催化剂目前虽暂不生产,可是低温帆催化剂的许多特点都相同或近似,所以太原工学院化工系的这项研究工作还是有意义的。 文中的这一动力学方程式与波列斯可夫早期提出的一样,即转化率x=0时,反应速度变为无穷大(400℃时)。关于这个问题请见本期向德辉同志“对二氧化硫氧化工业反应器工艺设计计算的探讨”一文。

吴菊贤[10](1981)在《硫酸工业用钒催化剂孔结构的最佳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探讨了钒催化剂孔结构的最佳化,提出了在不同的反应区域,采用不同型号的钒催化剂。如:当反应温度在480℃以上时,应采用孔径在2000——10000(?)范围内的催化剂;反应后期,应采用孔径小的低温型催化剂。

二、对二氧化硫氧化工业反应器工艺设计计算的探讨——[Ⅱ]二氧化硫在钒催化剂上催化过程最佳化条件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二氧化硫氧化工业反应器工艺设计计算的探讨——[Ⅱ]二氧化硫在钒催化剂上催化过程最佳化条件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活性低温钒催化剂的研制及其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硫酸工业催化剂发展概况
    1.2 低温型钒催化剂研究现状
        1.2.1 熔盐组分对催化剂低温活性的影响
        1.2.1.1 V_2O_5含量对催化剂低温活性的影响
        1.2.1.2 碱金属元素对催化剂低温活性的影响
        1.2.2 载体对催化剂低温活性的影响
    1.3 超声波在催化中的应用
        1.3.1 超声效应
        1.3.2 超声波在催化剂制备中的应用
    1.4 等离子体在催化中的应用
        1.4.1 等离子体特性
        1.4.2 等离子体在催化剂制备中的应用
    1.5 分形在多相催化剂中的应用
        1.5.1 催化剂表面与分形
        1.5.1.1 催化剂表面上的吸附
        1.5.1.2 催化剂表面上的反应
        1.5.2 催化剂的制备与分形
        1.5.3 多相催化中分形维数的测定方法
        1.5.3.1 吸附法
        1.5.3.2 图象法
        1.5.4 有待解决的问题
    1.6 SO_2催化氧化反应机理及其动力学研究进展
        1.6.1 钒催化剂的低温失活
        1.6.2 SO_2催化氧化反应机理与本征动力学
        1.6.3 SO_2催化氧化反应宏观动力学
    1.7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实验研究方法
    2.1 实验原料
        2.1.1 精制硅藻土
        2.1.2 粗液
        2.1.3 硫磺
        2.1.1 其它化学试剂
    2.2 催化剂配比的确定
    2.3 催化剂制备工艺与设备
        2.3.1 制备工艺
        2.3.2 主要设备
    2.4 催化剂活性检测
        2.4.1 检测装置
        2.4.1 检测步骤
        2.4.3 活性计算
    2.5 SO_2浓度分析
        2.5.1 SO_2浓度分析方法
        2.5.2 SO_2浓度分析装置
        2.5.3 SO_2浓度分析所需试剂的配制
        2.5.3.1 I_2标准液的配制
        2.5.3.2 I_2标准液的标定
        2.5.3.3 淀粉指示液的配制
    2.6 其它气体组分浓度的计算
    2.7 粗液与精液的成分分析
    2.8 催化剂颗粒的强度检测
    2.9 催化剂的差热分析
    2.10 硅藻土和催化剂的形态与结构测定
第三章 助催化剂对低温型钒催化剂低温活性的影响
    3.1 粗液取代钾盐的催化剂低温活性
    3.2 碱金属元素的协同催化效应
        3.2.1 钠对催化剂低温活性的影响
        3.2.2 铯对催化剂低温活性的影响
        3.2.3 铷对催化剂低温活性的影响
        3.2.4 锂对催化剂低温活性的影响
    3.3 粗液的精制
    3.4 熔盐量对催化剂低温活性的影响
    3.5 催化剂的最佳配比及其低温活性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外场在高活性低温催化剂制备中的应用
    4.1 超声效应在催化剂制备中的应用
        4.1.1 研究方法
        4.1.2 催化剂制备
        4.1.3 超声波作用结果与讨论
        4.1.3.1 超声处理时间对催化剂低温活性的影响
        4.1.3.2 超声功率对催化剂低温活性的影响
        4.1.3.3 物料温度对催化剂低温活性的影响
        4.1.3.4 物料含水量对催化剂低温活性的影响
        4.1.4 超声波作用机理分析
        4.1.5 催化剂低温活性之比较
    4.2 等离子体在催化剂制备中的应用
        4.2.1 催化剂制备
        4.2.2 等离子体快速活化结果与讨论
        4.2.2.1 放电功率对催化剂低温活性的影响
        4.2.2.2 时间对催化剂低温活性的影响
        4.2.3 制备方法对催化剂低温活性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催化剂物性检测结果与分析
    5.1 抗压强度
    5.2 扫描电镜
    5.3 差热分析
    5.4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分析
第六章 催化剂表面分形维数与催化性能
    6.1 催化剂表面分形维数的实验测定
    6.2 催化剂表面的自相似性
    6.3 催化剂表面分形维数与催化剂性能之间的关系
        6.3.1 制备方法对分形维数的影响
        6.3.2 分形维数与低温活性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SO_2氧化反应本征动力学研究
    7.1 动力学机理模型的推导
    7.2 本征动力学实验
        7.2.1 反应器的选择
        7.2.2 实验装置和流程
        7.2.3 外扩散影响的消除
        7.2.4 内扩散影响的消除
        7.2.5 实验条件
        7.2.6 实验结果
    7.3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7.3.1 竞争模型的选择
        7.3.2 目标函数的确定
        7.3.3 Powell法非线性拟合
        7.3.4 优化模型的检验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SO_2氧化反应宏观动力学研究
    8.1 SO_2催化氧化反应的宏观过程
    8.2 催化剂内表面利用率的计算
        8.2.1 多孔介质中组分的有效扩散系数
        8.2.2 催化剂颗粒内部的物料衡算方程
        8.2.3 内表面利用率的数值解法
    8.3 宏观动力学方程的数学推导
    8.4 宏观动力学实验
        8.4.1 实验条件的选择
        8.4.1.1 实验流程
        8.4.1.2 外扩散影响的消除
        8.4.2 实验方案设计及实验数据
    8.5 实验数据处理
    8.6 宏观动力学方程简易式的确立
    8.7 宏观动力学模型的误差分析
    8.8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SO_2氧化反应本征动力学参数拟合主程序
附录2 博士期间的论文、奖励及主持的科研项目

(2)稀土掺杂改性水热合成纳米V2O5及在硫酸钒催化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硫酸的物化性质、应用现状及生产工艺
    1.2 接触法制硫酸过程与原理
    1.3 硫酸生产用钒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3.1 钒催化剂的生产现状
        1.3.2 国内外钒催化剂对比
        1.3.3 钒催化剂的载体改性
        1.3.4 钒催化剂的掺杂改性
        1.3.5 钒催化剂的活性组分改性
        1.3.6 钒催化剂的制备工艺优化
    1.4 稀土在催化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5 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1.5.1 纳米材料概述、特性与制备
        1.5.2 纳米催化剂的研究应用
    1.6 课题研究思路与内容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催化剂的制备
        2.2.1 稀土La、Ce和Pr掺杂钒催化剂的制备
        2.2.2 不同条件下Pr掺杂钒催化剂的制备
        2.2.3 纳米钒催化剂的制备
        2.2.4 稀土掺杂/水热法复合改性的钒催化剂制备及其工艺优化
    2.3 催化剂的表征
        2.3.1 元素分析(XRF)
        2.3.2 晶相结构分析(XRD)
        2.3.3 X射线电子能谱(XPS)
        2.3.4 表面形貌(SEM)
        2.3.5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2.3.6 孔结构分析
    2.4 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评价
        2.4.1 试料的装填和升温耐热
        2.4.2 耐热后的活性测定方法
        2.4.3 转化率计算
第三章 稀土元素掺杂改性对钒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La,Ce,Pr掺杂对钒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3.2.1 XRF表征分析
        3.2.2 XRD表征分析
        3.2.3 XPS表征分析
        3.2.4 催化剂活性评价
    3.3 Pr掺杂量对钒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3.3.1 XRD表征分析
        3.3.2 XPS表征分析
        3.3.3 SEM表征分析
        3.3.4 孔结构表征分析
        3.3.5 催化剂活性评价
    3.4 Pr掺杂方式对钒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3.4.1 SEM表征分析
        3.4.2 孔结构表征分析
        3.4.3 催化剂活性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热法制备纳米钒催化剂及其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水热法改性对钒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4.2.1 XRD表征分析
        4.2.2 DSC表征分析
        4.2.3 催化剂活性评价
    4.3 不同前驱体对水热合成钒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4.3.1 XRD表征分析
        4.3.2 DSC表征分析
        4.3.3 催化剂活性评价
    4.4 不同分散剂对水热合成钒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4.4.1 XRD表征分析
        4.4.2 DSC表征分析
        4.4.3 催化剂活性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稀土掺杂/水热法复合改性及其制备条件优化对钒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稀土掺杂/水热法复合改性对钒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5.3 焙烧温度对复合改性钒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5.3.1 XRD表征分析
        5.3.2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5.4 焙烧时间对复合改性钒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5.4.1 XRD表征分析
        5.4.2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5.5 复合改性钒催化剂与进口VK38 催化剂对比分析
        5.5.1 XPS表征分析
        5.5.2 XRD表征分析
        5.5.3 DSC表征分析
        5.5.4 孔结构表征分析
        5.5.5 催化剂活性评价
    5.6 复合改性钒催化剂循环性试验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基于超声空化的低温钒催化剂制备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硫酸工业发展简史
    1.2 硫酸工业进展
    1.3 硫酸工业催化剂发展概况
    1.4 低温型钒催化剂的研究意义
    1.5 钒系催化剂低温活性的影响因素
        1.5.1 V_2O_5含量对活性的影响
        1.5.2 添加助催化剂的效果
        1.5.3 载体的作用
    1.6 超声波在催化中的应用
        1.6.1 超声波的声空化效应
        1.6.2 超声波在催化剂研制中的应用
    1.7 SO_2催化氧化反应机理及其动力学研究进展
        1.7.1 SO_2催化氧化反应机理
        1.7.2 SO_2氧化用钒系催化剂低温失活研究进展
        1.7.3 SO_2催化氧化反应宏观动力学概述
    1.8 研究内容、意义和目标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研究方案的确定
    2.2 钒催化剂制备工艺
        2.2.1 原料与设备
        2.2.2 钒催化剂制备工艺步骤
    2.3 催化剂活性检测
        2.3.1 催化剂活性检测工艺流程及说明
        2.3.2 催化剂活性的计算方法
    2.4 SO_2浓度检测
        2.4.1 SO_2浓度分析方法
        2.4.2 SO_2浓度检测工艺流程
        2.4.3 SO_2浓度检测所用试剂的配制
    2.5 催化剂颗粒的强度检测方法
    2.6 催化剂的差热分析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催化剂最佳配方的确定
    3.2 超声波处理时间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3.3 超声波发生器功率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3.4 湿物料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3.5 湿物料含水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3.6 超声波对催化剂的影响分析
        3.6.1 机械作用
        3.6.2 热学作用
        3.6.3 化学作用
    3.7 催化剂样品的活性对比
    3.8 本章小结
4 低温钒系催化剂上SO_2氧化反应宏观动力学
    4.1 引言
        4.2 内表面利用率的数值计算方法
        4.2.1 反应系统中SO_2组分的有效扩散系数
        4.2.2 催化剂颗粒内部的物料衡算方程
        4.2.3 内表面利用率的数值解法
        4.3 反应宏观动力学方程的推导
        4.4 宏观动力学实验
        4.4.1 实验条件的选择
        4.4.1.1 实验流程
        4.4.1.2 外扩散影响的消除
        4.4.2 实验方案设计及实验数据
        4.5 实验数据处理
        4.6 宏观动力学方程的确定
        4.7 本章小结
5 物性检测结果与讨论
    5.1 催化剂颗粒强度检测结果与分析
    5.2 催化剂的差热分析结果与分析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绿色含硫气湿法直接脱硫制酸新工艺及SO2转化器的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前言
    1.1 论文的背景和意义
    1.2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 论文的特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H2S制酸的生产工艺
        2.1.1 H2S制硫磺
        2.1.1.1 克劳斯(Claus)法
        2.1.1.2 选择性氧化法
        2.1.2 H2S直接制酸
        2.1.2.1 低温冷凝工艺
        2.1.2.2 康开特(Concat)法
        2.1.2.3 湿法硫酸(WSA)法
        2.1.3 主要生产工艺小结
    2.2 SO2催化氧化机理和动力学模型
        2.2.1 催化氧化机理
        2.2.2 二氧化硫氧化的本征动力学模型
第三章 WSA工艺的原理和特点
    3.1 WSA工艺的基本原理
        3.1.1 H2S酸性气的燃烧
        3.1.2 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
        3.1.3 硫酸的冷凝
    3.2 WSA冷凝器
    3.3 催化剂
    3.4 WSA工艺换热系统
第四章 某炼油厂处理H2S酸性气的WSA系统的流程模拟
    4.1 概述
    4.2 流程模拟计算的前提与简化
    4.3 WSA工艺流程
        4.3.1 工艺流程图
        4.3.2 流程简述
    4.4 系统结构分析与流程模拟方法选择
    4.5 单元模型建立
        4.5.1 焚烧炉模型
        4.5.2 废热锅炉模型
        4.5.3 反应器模型
        4.5.4 第一层间冷却器
        4.5.5 第二层间冷却器
        4.5.6 过程气冷却器
        4.5.7 熔盐冷却器
        4.5.8 汽包模型
        4.5.9 蒸汽过热器
        4.5.10 WSA冷凝器
        4.5.11 过程气平均热容计算模型
    4.6 计算方法
        4.6.1 自由度分析
        4.6.2 流程模拟计算方法及计算框图
    4.7 流程模拟计算结果
第五章 WSA工艺中SO2转化器的数学模拟
    5.1 数学模型
        5.1.1 模型方法和基本假定
        5.1.2 物料衡算
        5.1.3 SO2转化器的一维拟均相数学模型
        5.1.4 本征动力学方程
        5.1.5 反应热效应
        5.1.6 反应平衡常数
        5.1.7 活性校正系数
        5.1.8 催化剂寿命因子
        5.1.9 催化剂的内表面利用率
    5.2 程序设计和模拟计算
    5.3 模拟结果与讨论
        5.3.1 催化剂特性
        5.3.2 设计模拟
        5.3.3 生产模拟
    5.4 反应条件的影响
        5.4.1 床层进口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5.4.1.1 第一段进口温度对SO2转化的影响
        5.4.1.2 第二段进口温度对SO2转化的影响
        5.4.1.3 第三段进口温度对SO2转化的影响
        5.4.2 过程气流量(负荷)对反应的影响
        5.4.3 原料气组成(O2/SO2)对反应的影响
    5.5 SO2转化器的操作最优化
    5.6 结果与讨论
第六章 图形用户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6.1 图形用户界面
    6.2 图形用户界面的制作
        6.2.1 设计任务
        6.2.2 界面的制作
    6.3 小结
参考文献
符号说明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提要

(5)冶炼烟气制酸SO2转化率建模及实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烟气制酸工业现状
        1.2.1 我国冶炼烟气制酸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2.2 国外硫酸生产工艺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冶炼烟气制酸的生产工艺
    2.1 几种主要的制酸方法
        2.1.1 硫铁矿制酸
        2.1.2 硫磺制酸
        2.1.3 冶炼烟气制酸
        2.1.4 石膏、磷石膏制酸
    2.2 冶炼烟气制酸的工艺流程
        2.2.1 净化工段
        2.2.2 转化工段
        2.2.3 干吸工段
        2.2.4 酸库工段
    2.3 SO_2转化过程的关键因素
        2.3.1 SO_2转化率影响因素分析
        2.3.2 转化器入口温度的调节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冶炼烟气制酸转化器入口温度优化模型建立
    3.1 SO_2转化过程机理模型的建立
        3.1.1 SO_2转化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3.1.2 SO_2转化反应的动力学分析
    3.2 转化器入口温度优化模型的建立
        3.2.1 接触时间
        3.2.2 一段转化器内转化率的计算
        3.2.3 总转化率的计算
        3.2.4 转化器入口温度优化模型
    3.3 基于遗传算法的转化器入口温度优化
        3.3.1 遗传算法简介
        3.3.2 转化器入口温度的优化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转化器入口温度的修正自适应实时优化
    4.1 模型不确定性
    4.2 实时优化方法简介
    4.3 传统的修正自适应实时优化方法
        4.3.1 修正自适应实时优化方法的发展历程
        4.3.2 修正自适应实时优化算法
        4.3.3 算法最优性证明
    4.4 改进的修正自适应实时优化方法
        4.4.1 传统的修正自适应实时优化方法存在的问题
        4.4.2 修正自适应实时优化算法的改进
        4.4.3 仿真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烟气制酸转化器入口温度建模与优化设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制酸工艺发展现状
    1.3 课题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第2章 烟气制酸的生产工艺与优化目标
    2.1 硫酸生产的种类
        2.1.1 硫铁矿制酸
        2.1.2 硫磺制酸
        2.1.3 冶炼烟气制酸
        2.1.4 三种原料制酸的综合比较
    2.2 烟气制酸的基本原理
    2.3 烟气制酸的工艺流程
        2.3.1 "一转一吸"流程
        2.3.2 "两转两吸"流程
    2.4 烟气转化系统的优化目标及影响因素
        2.4.1 烟气转化系统的优化目标
        2.4.2 影响SO_2转化率的因素
    2.5 转化器入口温度的调节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SO_2转化反应机理及最佳入口温度优化设定模型的建立
    3.1 SO_2转化反应的平衡转化率
        3.1.1 SO_2转化反应热力学分析
        3.1.2 SO_2转化反应的平衡转化率
    3.2 SO_2转化反应的绝热温升曲线与绝热温升系数
        3.2.1 SO_2转化反应的绝热温升曲线
        3.2.2 绝热温升系数
        3.2.3 λ值整定方法
    3.3 SO_2转化反应的动力学分析
        3.3.1 SO_2的催化氧化和接触反应理论
        3.3.2 SO_2氧化的本征动力学模型
    3.4 SO_2转化装置入口温度优化设定模型的建立
        3.4.1 接触时间与转化时间的计算
        3.4.2 一段转化器内转化率计算方法
        3.4.3 五段转化器入口烟气温度优化设定模型的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烟气制酸各段入口温度的优化设定
    4.1 基于传统优化算法的温度优化设定
        4.1.1 传统优化算法简介
        4.1.2 Fmincon函数的算法简介
        4.1.3 基于Fmincon函数的温度优化设定
    4.2 遗传算法简介
        4.2.1 遗传算法的起源与发展
        4.2.2 标准遗传算法的原理与流程
        4.2.3 遗传算法的优点与不足
        4.2.4 基于标准遗传算法的温度优化设定
    4.3 自适应遗传算法及改进原理
        4.3.1 对出现失望收敛的改进
        4.3.2 对局部搜索能力差的改进
        4.3.3 对收敛速度慢的改进
        4.3.4 自适应遗传算法的特点
    4.4 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的温度优化设定
        4.4.1 计算结果
        4.4.2 算法比较及优化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P&P湿法废酸再生工艺在烷基化废酸处理中的应用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烷基化废硫酸处理现状
        1.2.1 国外烷基化废酸再生技术
        1.2.2 国内烷基化废硫酸再生工艺技术
    1.3 焚烧裂解工艺现状
        1.3.1 SO_2转化技术的发展
        1.3.2 催化剂的发展
        1.3.3 炉气转化技术的发展
    1.4 干法制酸工艺
        1.4.1 国内干法再生技术
        1.4.2 杜邦公司干法硫酸再生技术
        1.4.3 美国孟莫克硫酸再生技术
    1.5 湿法制酸工艺
        1.5.1 托普索公司WSA湿法再生技术
        1.5.2 奥地利P&P公司技术
    1.6 两类工艺对比
    1.7 论文主要内容与研究思路
第二章 兰州石化硫酸再生装置介绍
    2.1 装置简介
    2.2 P&P硫酸再生工艺原理和应用特点
        2.2.1 硫酸再生工艺流程说明
        2.2.2 硫酸再生装置工艺流程图
    2.3 基本原理
        2.3.1 高温热解原理
        2.3.2 二氧化硫转化
        2.3.3 水合和冷凝
        2.3.4 SCR脱硝
    2.4 导热盐系统循环
    2.5 蒸汽系统
    2.6 关键设备
        2.6.1 燃烧器和焚烧炉
        2.6.2 冷凝器和静电除雾器
    2.7 催化剂
        2.7.1 铂金催化剂
        2.7.2 V2O5五氧化二钒催化剂
        2.7.3 催化剂规格和年用量
    2.8 关键工艺指标汇总
        2.8.1 废酸组分
        2.8.2 燃料气组分
        2.8.3 氧含量
        2.8.4 反应器进口温度和床层温度
        2.8.5 硫酸露点温度和尾气排放温度
        2.8.6 三废排放
    2.9 调节回路和工艺联锁
    2.10 小结
第三章 兰州石化硫酸再生装置运行现状分析和优化控制
    3.1 焚烧系统对处理量的影响分析
        3.1.1 燃料气组分、压力波动对处理量的影响
        3.1.2 燃料气量和助燃风量操作方式对处理量的影响
    3.2 氧化反应系统对处理量的影响
    3.3 高温烟气过滤系统对处理量的影响
        3.3.1 问题分析与原因确定
        3.3.2 风机振动
        3.3.3 高温烟气过滤器
        3.3.4 系统腐蚀对一反入口风机K-920负荷的影响
    3.4 尾气达标的影响因素
        3.4.1 烟气中的氮氧化物生成机理
        3.4.2 影响烟气中的氮氧化物含量的主要因素
        3.4.3 降低烟气中氮氧化物含量的措施及工艺优化效果
    3.5 小结
第四章 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
    4.1 经济效益
    4.2 环保效益
    4.3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对二氧化硫氧化工业反应器工艺设计计算的探讨——[Ⅱ]二氧化硫在钒催化剂上催化过程最佳化条件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活性低温钒催化剂的研制及其应用基础研究[D]. 陈振兴. 中南大学, 2002(04)
  • [2]稀土掺杂改性水热合成纳米V2O5及在硫酸钒催化剂中的应用[D]. 范鑫. 贵州大学, 2019(09)
  • [3]基于超声空化的低温钒催化剂制备基础研究[D]. 杨刚. 中南大学, 2002(02)
  • [4]绿色含硫气湿法直接脱硫制酸新工艺及SO2转化器的模拟[D]. 石玉芳. 湘潭大学, 2004(01)
  • [5]冶炼烟气制酸SO2转化率建模及实时优化研究[D]. 寇文奇. 东北大学, 2017(06)
  • [6]烟气制酸转化器入口温度建模与优化设定[D]. 于丰. 东北大学, 2009(S1)
  • [7]二氧化硫氧化反应器的设计最佳化[J]. 房鼎业,应卫勇,朱炳辰. 化学工程, 1987(02)
  • [8]P&P湿法废酸再生工艺在烷基化废酸处理中的应用及优化[D]. 李少泽. 兰州大学, 2020(01)
  • [9]S105(V5)型钒催化剂上二氧化硫氧化动力学的研究[J]. 太原工学院化工系无机化工教研组. 硫酸工业, 1979(S1)
  • [10]硫酸工业用钒催化剂孔结构的最佳化[J]. 吴菊贤. 太原工学院学报, 1981(01)

标签:;  ;  ;  ;  

二氧化硫氧化工业反应器工艺设计与计算探讨——[Ⅱ]钒催化剂二氧化硫催化工艺优化条件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