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体成形术在脊柱转移瘤中的应用

经皮椎体成形术在脊柱转移瘤中的应用

一、经皮椎体成形术在脊柱转移性肿瘤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骨与软组织肿瘤学组,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1](2022)在《微波消融治疗脊柱转移瘤临床指南》文中指出脊柱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骨转移部位。近年来, 微波消融技术已逐渐应用于脊柱转移瘤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在微波消融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应用方面仍存在一些争议, 包括适应证的选择、消融的功率、消融时间以及温度的控制等。为规范治疗、提高疗效、降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骨与软组织肿瘤学组和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组织骨与软组织肿瘤及介入领域的方法学专家制订本临床治疗指南。本指南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GRADE)方法和卫生实践指南报告标准(Reporting Items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in healthcare, RIGHT)遴选出我国骨科、肿瘤科和介入科医生最为关注的15个临床问题, 最终形成15条循证医学推荐意见, 旨在提高微波消融在脊柱转移瘤治疗的规范化与科学性。

魏国[2](2021)在《经皮椎体成形术与传统保守治疗方法对脊柱转移性骨肿瘤治疗效果的比较探析》文中认为目的:探析经皮椎体成形术与传统保守治疗方法对脊柱转移性骨肿瘤治疗效果进行对比。方法:从2019年11月—2020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脊柱转移性骨肿瘤患者中选择50例作为观察对象,将其均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放疗,观察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放疗治疗,比较两组脊柱转移性骨肿瘤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后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保守治疗相比,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性骨肿瘤的治疗效果十分显着,更值得在临床上推荐。

陈国权[3](2021)在《姑息性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观察和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研究背景:脊柱转移瘤是脊柱外科最常见的继发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占脊柱恶性肿瘤的95%以上,远高于其他脊柱原发性肿瘤。脊柱转移瘤易引起顽固性骨痛、椎体骨折塌陷及截瘫,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大量临床研究已证实:对于伴有症状的脊柱转移瘤患者,积极的姑息性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但转移瘤因原发灶异质性、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及转移发生的部位差异,手术治疗的效果差异明显。目前常用的评分量表(tomita及tokuhashi评分)仅根据预估寿命长短提供手术与否,尚缺乏可以预测姑息性手术疗效的评分及预测标准。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案,收集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姑息性减压手术(Palliative Debulking Decompression Surgery)治疗的脊柱转移瘤患者,回访患者的疗效并进行围手术期相关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明确影响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为提高临床外科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到2020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脊柱转移瘤患者,共收集符合条件的患者56例,其中经皮椎体成形术(38例)、姑息减压手术(18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并进行电话随访,随访的内容为术后治疗措施、疼痛症状的缓解时间、术后生存时间。根据既往研究结论(脊柱转移瘤外科治疗指南,2019,中华骨科杂志)将PVP组患者根据症状缓解维持时间分为疗效良好及疗效不佳两组:(1)大于3月定义为疗效良好,(2)小于3月定义为疗效不佳。纳入以下指标作为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1)术前营养状况、(2)术前生活状态(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是否自理)、(3)是否低白细胞、(4)原发灶性质、(5)是否有靶向药物治疗、(6)是否为化疗期间出现的脊柱转移、(7)转移前是否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手术、(8)脊柱转移椎体数目、(9)是否脊柱外骨转移、(10)是否伴有脏器转移、(11)是否术后放疗。对以上因素进行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及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将减压组患者根据症状缓解维持时间分为疗效良好及疗效不佳两组:(1)大于3月定义为疗效良好,(2)小于3月定义为疗效不佳。纳入以下指标作为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1)-(11)同PVP组,(12)Frankel分级。对以上因素进行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及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结果1.随访及治疗情况38例接受PVP治疗的患者,34例接受了完整的信息随访。在这34例患者中,有79%(27/34)的患者术后缓解疼痛1个月以上,67%(23/34)的患者在术后缓解疼痛3个月以上。手术后82%(28/34)的患者存活超过3个月。82%(28/34)的患者存活超过3个月,26%(9/34)的患者存活超过1年。14%(5/34)的患者接受术后放疗。采用减压术治疗的18例患者中,全部获得完整的信息随访。83%(15/18)的患者术后缓解疼痛1个月以上,72%(13/18)的患者在术后缓解疼痛3个月以上。手术后77%(14/18)的患者存活超过3个月,16%(3/18)的患者存活超过1年。39%(4/18)的患者接受术后放疗。2.相关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1)PVP组中术前营养状态、术前生活状态、靶向药物治疗、化疗期间脊柱转移、脊柱外骨转移、内脏转移、术后放疗对手术疗效存在影响(P<0.05)。(2)减压组中术前营养状态、术前生活状态、靶向药物治疗、化疗期间脊柱转移、脊柱外骨转移、内脏转移、术后放疗、术前Frankel分级手术疗效存在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为:(1)术前营养不良(P=0.022)、术前生活状态不佳(P=0.035)、化疗期间出现转移(P=0.043)、缺乏靶向药物(P=0.013)、拒绝放疗(P=0.015)是PVP手术治疗疗效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2)术前营养不良(P=0.032)、术前生活状态不佳(P=0.039)、化疗期间出现转移(P=0.028)、缺乏靶向药物(P=0.021)、拒绝放疗(P=0.009)、神经功能差(P=0.045)是姑息减压手术治疗疗效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论1.总体随访结果表明,无论患者术前状态或术后治疗情况如何,两种姑息性手术方式(PVP手术(67%,23/34)和姑息减压手术(72%,13/18))均能使大多数的患者直接获益。2.手术疗效与原发灶器官和位置无明显相关性,原发灶的控制情况(是否具有靶向药物、是否化疗期间出现转移)是影响术后疗效的重要因素。3.术前营养状况和生活状态是影响手术疗效的独立相关因素。术前纠正低蛋白血症对提高手术疗效(即使是椎体成形术)有积极的帮助。另外,对于接受减压手术的患者,神经功能是术后疗效的重要预测因素。4.术后是否放疗是影响手术疗效的独立相关因素。放疗可以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延长手术后疼痛缓解的维持时间,建议患者术后接受转移灶的立体定向放疗。

宓兵,田磊,李萌[4](2021)在《微创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微波消融术对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VAS评分及CRP水平影响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微创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微波消融术对脊柱转移性患者VAS评分及CRP水平影响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3月至2020年5月收治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82例,根据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患者采用微创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41例患者采用微创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微波消融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水平(CRP)。结果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VAS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1d、1周、1个月、3个月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有差异(P<0.05)。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CRP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48hCRP水平低于对照组,组间有差异(P<0.05)。结论本次研究对患者采用微创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微波消融术,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情况,降低患者血清水平。

于淼[5](2021)在《射频消融术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白城市医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接诊的100例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给予试验组患者射频消融术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独使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椎体前缘、椎体中部高度;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术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椎体前缘、椎体中部高度均较术前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试验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射频消融术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显着,可减轻患者疼痛,促进患者腰椎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应用安全性较高。

江伟,柯珍勇,陈萧霖[6](2020)在《PVP在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脊柱转移性肿瘤以晚期患者肿瘤细胞骨转移症状多见,患者表现为进行性加重腰背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甚至截瘫,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对于此类患者治疗的目标应以缓解疼痛、预防病理性骨折、保持脊柱稳定性,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并发症少、成本低、对患者辅助治疗无影响等优点,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长期处于卧床所引起的并发症,并逐渐成为脊柱转移瘤的重要治疗手段。本文将PVP在脊柱转移瘤外科治疗方面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闫惠,王向丽,暴银素,张留巧[7](2020)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乳腺癌术后康复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乳腺癌术后恢复中的干预效果。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纳入关于加速康复外科促进乳腺癌术后恢复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 Ma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3篇,共1166例研究对象,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可提高患肢恢复有效率[OR=7.79,95%CI(3.74,16.23),P <0.000 01];降低并发症发生率[OR=0.25,95%CI(0.17,0.35),P <0.000 01]。结论加速康复外科可以有效促进乳腺癌患者术后的患肢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赵全阳,时宝振,滕元平,延静德[8](2020)在《微创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的疗效及对患者CRP水平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微创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的疗效及对患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220例,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70例和15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微创经皮椎体成形术,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RFA治疗。观察并分析2组患者疼痛情况、CRP水平、生活质量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8. 0%,显着高于对照组的58. 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1 d、术后5 m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7 d、术后2 m、术后5 m的疼痛缓解总有效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48 h CRP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5 m,2组患者ODI评分均降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微创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RFA能够有效改善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的疼痛情况、脊髓功能,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白振华[9](2020)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前列腺癌脊柱转移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经皮椎体成形术是一种经皮通过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以达到增加椎体强度和稳定性、局部高温杀死肿瘤细胞、缓解疼痛、甚至部分恢复椎体高度为目的的一种微创外科技术[1],现在已经成熟运用在脊柱压缩性骨折、椎体溶骨性破坏等疾病治疗中。骨水泥主要成分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最早使用可追溯到1979年Charnley将骨水泥运用到固定矫形移植中,之后的发展逐渐成熟,成功运用到关节置换、骨缺损、骨折粘合固定治疗方面[2]。由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在由黏合剂逐渐固体化的过程中可以局部释放出高温,产生局部杀伤作用,此作用正是我们将其运用到成骨性椎体中的理论基础。脊柱转移瘤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肿瘤类型,脊柱为癌细胞常见的转移部位,常见的原发肿瘤有肺癌、乳腺癌、肾癌、前列腺癌及甲状腺癌[3]。因为原发肿瘤性质的不同,转移至脊柱椎体后可以形成不同的病理变化,可分为成骨性转移(1.6%)、溶骨性转移(78.3%)和混合骨转移(20.1%)[4]。针对脊柱转移瘤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化疗以及多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治疗[5]。脊柱转移瘤的治疗理念在过去的几年里已经发生了很大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6]:首先,对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应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可以通过定向系统精准打击肿瘤细胞,邻近的正常组织细胞可以免受射线的杀害,并且研究证明,局部瘤体经过放射治疗后可以得到持久的控制;其次,普遍认为手术仍然具有明显的疗效,但是不同于之前的一点是,手术方式、适应症变得保守了很多,传统开放性手术逐渐走向微创治疗;第三点,靶向药物的运用给患者带来了胜利的曙光,几个疗程过后,瘤体变小了、症状减轻了,甚至可以作为术前准备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低术后肿瘤的复发率。目前,临床中经常遇到成骨性脊柱转移的患者,大多数的脊柱成骨性病变来源于前列腺癌,前列腺癌是男性癌症患者常见的恶性肿瘤,全世界范围内仅次于肺癌[7]。对于成骨性转移病变,运用经皮椎体成形术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注入到病椎腔内的方法无疑是一次治疗史中的进步,目前已经有少部分临床研究证实该方法的有效性[8],但是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后引起椎体腔内压力增高所带来的术后骨水泥渗漏的风险,仍然为众多临床一线工作者面前的拦路虎,甚至部分学者认为这种手术方式不安全[9]。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骨水泥注入成骨性病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现实需要和理论意义。目的:骨水泥治疗椎体成骨性转移的安全性一直存在争议,针对这种相互对立的观点,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本科室前列腺癌脊柱转移的患者,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证实骨水泥注入成骨性病椎中的治疗方式可以作为一种临床常规治疗方法,为医务工作者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9年5月本科室收纳的36名前列腺癌脊柱转移患者,8名仅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28名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药物治疗的患者为实验组。年龄在65—84岁,平均年龄(72.5±4.7)岁,所有患者随访时间至少3个月。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体力状况卡氏评分(KPS)、功能障碍评分(ODI)的变化情况,癌症三阶梯止痛药用量,卧床时间,有效率/无效率,以及骨水泥注入量及分布情况来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的临床疗效。统计学数据采用SPSS22.0计算,数值采用平均数±标准差((?))来表示,术前术后相关数值变化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统计学方法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疼痛VAS、KPS、ODI基线评分和每次随访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止痛药用量平均(189.53±74.62)mg/d,卧床时间平均(12.96±0.85)d;实验组:骨水泥用量1.5-4ml,平均(2.31±0.73)ml,骨水泥填充情况良好,均无渗漏,VAS评分由术前至术后1天、1个月、3个月,由(8.62±0.53)分别明显降至(3.52±1.31)分、(2.52±0.91)分、(2.14±0.63)分,(P<0.05),术后ODI和KPS基线评分和每次随访的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止痛药用量由术前平均(186.74±54.30)mg/d 明显降至术后平均(61.72±31.54)mg/d,术后卧床时间平均(2.61±0.53)d,实验组术后止痛药用量及卧床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效率远大于无效率。结论:对于脊柱成骨性转移瘤的患者,骨水泥填充可以快速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缩短卧床时间,可作为有效、安全的微创治疗术式。

李炜[10](2020)在《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联合抗CTLA-4抗体治疗肿瘤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逐渐被用于转移性骨肿瘤治疗中。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骨水泥是PVP术中最常用的填充材料,其注入椎体后不但可起到可加固病椎缓解疼痛的作用,还可通过聚合时高热以及MMA单体的毒性杀伤肿瘤,但单纯PMMA骨水泥的抗肿瘤作用弱,疗效不持久。免疫治疗是当前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大量的研究证实通过免疫治疗可以有效地清除机体内残留或转移的肿瘤细胞。抗原提呈细胞识别与呈递肿瘤抗原是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中最重要的环节。免疫调节剂—咪喹莫特(Imiquimod)又称R837,是常见的Toll样受体-7(Toll-like receptor-7,TLR-7)激动剂,可以通过促进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成熟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但单纯应用R837并不能引起强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抗体(anti-cytotoxic T-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 4 antibody,aCTLA4ab)是一种可以提高机体免疫细胞杀伤作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并已在临床应用。因此,我们设想将R837负载于PMMA骨水泥上构建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新型骨水泥,同时联合ICI增强新型骨水泥产生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本课题通过多个肿瘤模型对新型骨水泥联合ICI的治疗肿瘤的疗效进行了实验研究,初步探索了联合治疗的机理,期望研究结果为骨转移肿瘤治疗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第一部分 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表征及性能的实验研究目的:构建负载R837的PMMA骨水泥(R837-PMMA),研究其表征特性及体内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通过超声波助溶将R837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MMA)混合成为R837-MMA,将PMMA粉末与MMA按质量体积比3:2的比例混合并充分搅拌制成R837-PMMA。应用红外热成像仪分别测定PMMA与R837-PMMA聚合时温度变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R837-PMMA在缓冲液溶液中R837的释放情况,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R837-PMMA微观结构。用MMT法检测R837-PMMA骨水泥对不同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小鼠CT26皮下肿瘤模型研究R837-PMMA在体内对DCs成熟的影响。结果:在R837-PMMA扫描电镜图像中可见小分子R837附着于其表面。PMMA与R837-PMMA聚合过程均能释放大量热量,达到较高温度并持续较长时间,负载R837会降低骨水泥聚合时的最高温度(t=11.352,p<0.001)。R837可从PMMA中缓慢释放,3小时释放约15.24%。两种骨水泥均能抑制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增殖,负载R837后骨水泥细胞毒性无明显增强。体内实验表明R837-PMMA瘤内注射后,引流淋巴结中成熟DCs 比例平均达41.63%,优于单纯PMMA骨水泥(p=0.015)。结论:本实验研究成功制备了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R837-PMMA骨水泥,且升温效果满意,附着在骨水泥上的R837可在该体系内缓慢释放,促进DCs成熟迁移。第二部分 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抑制远处肿瘤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R837-PMMA治疗原发肿瘤后对远处肿瘤的抑制作用,并探讨R837-PMMA治疗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通过VX2瘤块接种建立兔椎旁原发肿瘤以及远处皮下肿瘤模型,随机分为未治疗对照组、PMMA组和R837-PMMA组,每组6只。针对椎旁原发肿瘤给与PMMA与R837-PMMA组于CT引导下瘤内注射骨水泥。观察远处肿瘤大小变化,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以及实验动物生存期等指标,评价R837-PMMA治疗原发肿瘤后远处肿瘤生长。随后,以上述方法再次建立一批椎旁肿瘤模型,每组3只,观察未治疗对照组与PMMA组、R837-PMMA组治疗后兔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结果:R837-PMMA组兔VX2椎旁原发肿瘤治疗后,远处皮下肿瘤的生长也受到抑制,该组兔生存时间较对照组与PMMA组延长。ELISA检测显示R837-PMMA治疗后兔血清IFN-γ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流式细胞检测表明R837-PMMA治疗后外周血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含量升高最明显,其中CD8+T细胞含量为10.91±1.92%,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2)与 PMMA 治疗组(p=0.012)。结论:本研究证实新型R837-PMMA骨水泥肿瘤内注射可抑制远处肿瘤生长,并引起外周血CD4+T细胞与CD8+T细胞增加。第三部分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联合抗CTLA-4抗体抑制远处肿瘤与转移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R837-PMMA联合aCTLA4ab治疗原发肿瘤后对远处肿瘤及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CT26双边肿瘤和Luc-4T1乳腺原位肿瘤等2个小鼠模型,各组小鼠治疗后通过测量CT26远处肿瘤大小,及小动物活体成像监测乳腺癌转移,ELISA法检测各组TNF-α、IFN-γ、IL-6、IL12p70等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以及观察生存期等方法评价R837-PMMA骨水泥联合aCTLA4ab治疗抑制远处肿瘤及转移的疗效。结果:在小鼠CT26双边肿瘤模型中,R837-PMMA联合aCTLA4ab治疗原发肿瘤后,远处肿瘤生长显着受抑制,肿瘤体积显着小于其余4组(p<0.001)。在小鼠Luc-4T1乳腺癌原位模型中,小动物活体成像提示联合治疗显着抑制并延缓转移的发生。R837-PMMA联合aCTLA4ab在小鼠CT26双边肿瘤和Luc-4T1乳腺癌原位肿瘤模型中均能显着延长小鼠存活时间,并显着升高血清中TNF-α、IFN-γ、IL-6、IL12p70等细胞因子水平。结论:本研究证实R837-PMMA肿瘤内注射可引起抗肿瘤免疫反应抑制远处肿瘤,联合aCTLA4ab可增强其抗肿瘤免疫反应,能够进一步抑制远处肿瘤生长与转移发生。第四部分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联合抗CTLA-4抗体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机理研究目的:研究R837-PMMA联合aCTLA4ab能否产生免疫记忆效应抑制肿瘤,并探讨联合治疗抑制远处肿瘤、转移和复发的机理。方法:建立小鼠CT26双边肿瘤模型,随机分为手术、PMMA、R837-PMMA、PMMA+aCTLA4ab和R837-PMMA+aCTLA4ab等5组,每组3只。各组原发肿瘤治疗后第7天收集远处肿瘤,流式细胞检测观察远处肿瘤内CD8+细胞毒性T细胞(CTL)、CD4+效应T细胞(Teff)、调节性T细胞(Treg)的含量。建立小鼠CT26单侧肿瘤模型随机分组同前,每组9只,肿瘤治疗后第40天,每组处死3只小鼠并通过流式细胞检测观察脾脏中中枢记忆T细胞(TCM)与效应记忆T细胞(TEM)含量。剩余每组6只小鼠再次接种CT26肿瘤细胞,观察肿瘤大小、生存期、治疗后第6日血清TNF-α、IFN-γ水平等指标,评价各组治疗后是否产生免疫记忆效应。结果:R837-PMMA联合aCTLA4ab治疗原发肿瘤后,远处肿瘤内CD3+T细胞比例最高,其中该组CD8+CTL含量平均为13.31%,伴有CTL/Treg比值与Teff/Treg比值显着升高。此外,R837-PMMA联合aCTLA4ab治疗组小鼠再次接种肿瘤前TEM比例显着高于其他组,再次接种肿瘤后第6天血清TNF-α、IFN-γ水平显着升高,且肿瘤生长较其余4组明显抑制,生存期显着延长。结论:R837-PMMA联合aCTLA4ab治疗可通过促进T细胞特别是CD8+CTL浸润至远处肿瘤内,并通过aCTLA4ab阻断Treg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还可通过产生强力的免疫记忆效应清除再次接种肿瘤细胞,具有抑制复发的作用。

二、经皮椎体成形术在脊柱转移性肿瘤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皮椎体成形术在脊柱转移性肿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经皮椎体成形术与传统保守治疗方法对脊柱转移性骨肿瘤治疗效果的比较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选择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2.3 两组VAS疼痛评分对比
3 讨论

(3)姑息性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观察和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资料收集
    3.随访方案
    4 疗效相关因素的制定
    5.数据处理及统计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手术治疗情况
    3 随访结果
    4 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
讨论
    1 PVP治疗脊柱转移瘤
    2 减压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瘤
    3 术后原发灶和转移灶的治疗
    4 影响因素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外科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应用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4)微创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微波消融术对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VAS评分及CRP水平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疼痛评分进行比较
    2.2 对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CRP水平进行比较
3 讨论

(5)射频消融术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2.2 椎体高度
    2.3 并发症
3 讨论

(6)PVP在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2 PVP手术的止痛机制
3 适应证与禁忌证
4 手术操作技术
5 临床效果
6 PVP用于治疗骨转移瘤的现状及问题
7 前景与展望

(7)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乳腺癌术后康复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1.1 试验设计
        1.1.2 研究对象
        1.1.3 干预措施
        1.1.4 结局指标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1.5 质量评价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上肢功能恢复有效率
        2.3.2 术后并发症
    2.4 风险偏倚评估
3 讨论
    3.1 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对术后恢复的影响
        3.1.1 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对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3.1.2 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对术后上肢水肿、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影响
    3.2 不足和局限性

(8)微创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的疗效及对患者CRP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4.1 疼痛情况
        1.4.2 CRP
        1.4.3 生活质量
        1.4.4 治疗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疼痛评分
    2.2 疼痛缓解有效率比较
    2.3 CRP水平比较
    2.4 2组组患者ODI评分、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2.5 2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3 讨论

(9)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前列腺癌脊柱转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脊柱转移肿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10)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联合抗CTLA-4抗体治疗肿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表征及性能的实验研究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抑制远处肿瘤的实验研究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统计学方法
    四、结果
    五、讨论
    六、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联合抗CTLA-4抗体抑制远处肿瘤与转移的实验研究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联合抗CTLA-4抗体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机理研究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不足与展望
综述 转移性骨肿瘤的诊疗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四、经皮椎体成形术在脊柱转移性肿瘤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微波消融治疗脊柱转移瘤临床指南[J].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骨与软组织肿瘤学组,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 中华骨科杂志, 2022(02)
  • [2]经皮椎体成形术与传统保守治疗方法对脊柱转移性骨肿瘤治疗效果的比较探析[J]. 魏国.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14)
  • [3]姑息性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观察和影响因素分析[D]. 陈国权.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4]微创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微波消融术对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VAS评分及CRP水平影响分析[J]. 宓兵,田磊,李萌. 智慧健康, 2021(12)
  • [5]射频消融术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研究[J]. 于淼.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1(06)
  • [6]PVP在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的研究进展[J]. 江伟,柯珍勇,陈萧霖. 中国医药科学, 2020(23)
  • [7]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乳腺癌术后康复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J]. 闫惠,王向丽,暴银素,张留巧. 中国医药科学, 2020(23)
  • [8]微创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的疗效及对患者CRP水平的影响[J]. 赵全阳,时宝振,滕元平,延静德. 实用癌症杂志, 2020(06)
  • [9]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前列腺癌脊柱转移的临床研究[D]. 白振华. 郑州大学, 2020(02)
  • [10]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联合抗CTLA-4抗体治疗肿瘤的实验研究[D]. 李炜. 苏州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经皮椎体成形术在脊柱转移瘤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