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瘘治疗

胃肠瘘治疗

一、胃肠道外瘘的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解好好,郑涛,周伟,王峰,杨振华,迟强,王革非,顾国胜,吴秀文,任建安[1](2020)在《全国多中心肠内瘘诊治情况调查及预后风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全国范围内肠内瘘的诊治情况,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中心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我国18家医疗中心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收治住院的肠内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诊治资料及预后情况。结果共纳入106例肠内瘘患者,男57例,女49例,年龄(48.0±17.8)岁。最常见的肠内瘘是肠膀胱瘘(36/106,34.0%),随后是肠阴道瘘(34/106,31.1%)和肠肠内瘘(28/106,26.4%),多发肠内瘘(9/106,8.5%)最少。恶性肿瘤(60/106,56.6%)是肠内瘘最常见的原发疾病,其次是克罗恩病(22/106,20.8%)。肠内瘘患者最常见的直接致瘘原因是外科手术(70/106,66.0%),其次是克罗恩病(20/106,18.9%)和放射性肠损伤(12/106,11.3%),还有4例患者致瘘原因不明。整个诊治病程中,95例患者接受了营养支持治疗,以肠内+肠外营养支持(72/95,75.8%)为主。最终86例(81.1%)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手术治愈率为94.2%(81/86),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生率为8.1%(7/86),术后再次肠瘘发生率为10.5%(9/86)。20例(18.9%)患者采用保守治疗的手段,自愈率为80.0%。患者总死亡率为8.5%(9/106),其中肠阴道瘘患者死亡率最高为15.2%(5/33)。统计分析显示死亡组患者的年龄(t=-4.664,P<0.001)、白细胞水平(U=663.000,P=0.010)、脓毒症(P=0.002)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P=0.019)的发生率均高于治愈组。多因素分析提示高龄(OR=1.073,95%CI:1.008~1.141,P=0.026)、并发脓毒症(OR=11.806,95%CI:1.064~131.048,P=0.044)是肠内瘘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肠内瘘的总体死亡率仍较高,恶性肿瘤是肠内瘘最常见的原发病。高龄和脓毒症是肠内瘘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韩尚志[2](2020)在《确定性手术治疗术后肠外瘘临床分析 ——附15例报告》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确定性手术治疗术后肠外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将肠外瘘发生至实施确定性手术的时间以2月为界,分为早期确定性手术(EDS)组及延迟确定性手术(PDS)组,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14.07至2019.07在遵义医科大学胃肠外科诊断腹部手术后肠外瘘并实施确定性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评估确定性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1)术后切口疝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2)1月内死亡率,(3)术后3月BMI的变化,(4)术后6月的肠外瘘复发情况;(2)比较EDS组与PDS组患者:(1)瘘的部位与瘘出量,(2)术前治疗:抗生素、生长抑素、营养支持,(3)术前相关炎性指标:T、P、血WBC、N、CRP,(4)术前营养指标:ALB、PAB、Hb、NRS 2002评分,(5)确定性手术:手术方式、手术切口是否经过瘘口、小肠瘘患者术中用时与出血量,(6)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3月BMI变化。结果:共有1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确定性手术实施时间为4天-84月,中位时间为7月。(1)确定性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1)15例患者共发生术后并发症6例:其中切口感染4例、吻合口出血1例、炎性肠梗阻1例,经非手术治疗缓解,无切口疝发生,(2)无1月内死亡病例,(3)术后3月BMI较术前升高(P=0.013),(4)术后6月无复发病例;(2)EDS组及PDS组患者分别为5例及10例,EDS组手术在肠外瘘发生后444天实施,中位时间27天,早期实施确定性手术的原因包括:(1)短肠综合征表现明显,(2)瘘口周围组织缺损较大并有继续扩大趋势,不利于护理并影响手术时切口关闭,(3)患者不能长时间耐受瘘局部较严重的疼痛;PDS组手术在肠外瘘发生后384月实施,中位时间12月。EDS组与PDS组患者:(1)瘘的部位与瘘出量:EDS组小肠瘘100%,PDS组小肠瘘40%、胃瘘30%、结直肠瘘30%,EDS组高、中、低流量瘘分别为40%、40%、20%,PDS组中、低流量瘘分别为10%、90%,(2)术前抗生素、生长抑素、营养支持:EDS组分别为100%、80%及100%,PDS组分别为50%、10%及0,(3)术前相关炎性指标:EDS组与PDS组确定性手术前3天内T、P均在正常范围内,术前12天内的血WBC、N、CRP均处于正常值范围或邻近正常值上限,(4)术前营养指标:术前ALB、PAB、Hb及NRS 2002评分在EDS组分别为(30.48±2.19)g/L、(143.60±40.26)mg/L、94.00(80.00119.00)g/L及5(45)分,在PDS组分别为(37.09±2.83)g/L、(199.20±44.36)mg/L、124.00(87.00178.00)g/L及1(12)分,(5)EDS组肠切除吻合术5例(100%),手术切口经过瘘口3例(60%),PDS组肠切除吻合术7例(70%),胃-楔形切除修补术3例(30%),手术切口经过瘘口4例(40%),两组患者均行切口减张缝合,(6)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3月BMI变化:EDS组分别为80%、18(1427)天、术后3月BMI升高(P=0.030),PDS组分别为20%、9(728)天,术后3月BMI升高不明显(P=0.157)。结论:(1)确定性手术是肠外瘘患者有效的治疗方式,其手术时机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2)肠外瘘发生后,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延迟确定性手术治疗,那时患者一般情况较好,术后并发症低;(3)当肠外瘘患者出现短肠综合征表现明显;瘘口周围组织缺损较大并有继续扩大趋势,不利于护理并影响手术时的切口关闭;患者不能长时间耐受瘘局部较严重的疼痛;需要实施早期确定性手术治疗。早期确定性手术组患者术前存在瘘量大、局部炎症重、营养状况差等情况,需经生长抑素、抗生素及营养支持等治疗,尽可能改善后实施手术,对手术治疗取得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陈桂华[3](2020)在《1例肠瘘患者分段式肠内营养联合消化液回输的护理》文中研究说明胃肠道外瘘,简称肠瘘,多由于创伤、手术损伤、严重腹腔感染、慢性肠道炎症及肿瘤等原因所致,其主要特点是大量腐蚀性消化液通过瘘口外溢,不仅造成体液和营养物质丢失,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引发营养失衡病症,更重要的是致使瘘口处组织水肿、糜烂坏死,创口不易愈合,危及患者生命,是外科临床治疗与护理难题[1]。本院于2018年4月23日本院收治1例妊娠合并胰腺炎腹部多次术后肠瘘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患者病情

韩尚志,文坤明[4](2020)在《肠外瘘治疗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肠外瘘是腹部外科一种常见的、治疗复杂的并发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目前,肠外瘘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介入内镜治疗和确定性手术治疗。肠外瘘患者一经诊断,需立即给予积极的保守治疗,部分低输出瘘可自发愈合。未愈合的患者需明确瘘的部位、解剖特点。肠管远端通畅、腹腔内无其他异常阻碍肠外瘘愈合的患者可采取合理的介入内镜治疗。确定性手术治疗是保守治疗或介入内镜治疗失败的患者治愈的唯一措施。不同治疗方法的时机略有不同。

郑涛,解好好,吴秀文,迟强,王峰,杨振华,陈超武,麦威,罗苏明,宋笑飞,杨士民,周伟,刘海燕,徐新建,周郑,刘传渊,丁连安,解凯,韩刚,刘宏斌,王建忠,王仕琛,王培戈,王革非,顾国胜,任建安[5](2019)在《全国多中心肠外瘘诊治情况调查及预后风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 了解当前全国范围内肠外瘘的诊治情况,探讨影响肠外瘘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中心横断面研究方法。依托中国肠瘘与腹腔感染注册系统,收集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我国22个省市、直辖市共54家医疗中心收治住院的肠外瘘病例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住院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入住情况、基础疾病、原发疾病、直接导致肠外瘘的原因、肠外瘘部位和类型、并发症、治疗措施与疾病转归情况。所有病例资料由主治医师认真填写,再由两名以上专科医师重新审定登记病例信息,依据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术中探查情况明确肠外瘘诊断,确定是否可纳入研究。结果 共纳入1 521例肠外瘘患者,其中男性1 099例,女性422例;中位年龄55岁。肠外瘘的原发疾病位列前三的分别是恶性肿瘤626例(41.2%,其中胃肠道肿瘤540例,占恶性肿瘤的86.3%)、消化道溃疡和穿孔202例(13.3%)以及创伤157例(10.3%)。有1 194例(78.5%)以外科手术为直接致瘘原因;其次为创伤156例(10.3%)、克罗恩病自发瘘92例(6.0%)、放射性肠损伤41例(2.7%)、重症胰腺炎20例(1.3%)及内镜手术13例(0.9%);还有5例(0.3%)致瘘原因不明。单发肠外瘘1 350例(88.7%),多发肠外瘘150例(9.9%),合并肠内瘘者21例(1.4%)。单发肠外瘘中,空回肠瘘438例(28.8%);随后依次为结肠瘘313例(20.6%)、直肠瘘170例(11.2%)、十二指肠瘘111例(7.3%)、回盲部瘘76例(5.0%)、回结肠吻合口瘘65例(4.3%)、十二指肠残端瘘55例(3.6%)、胃肠吻合口瘘36例(2.4%)、食管胃/肠吻合口瘘36例(2.4%)、胃瘘29例(1.9%)及胆胰肠吻合口瘘21例(1.4%)。所有单发肠外瘘患者中管状瘘患者991例,唇状瘘患者359例。共有1 146例患者完成治疗,总计治愈1 061例(92.6%),其中手术治愈586例,自愈475例;死亡85例(7.4%)。1 043例(91.0%)患者采取了营养支持治疗,77例(6.7%)进行了消化液的收集回输。确诊肠瘘后,感染源控制措施包括主动冲洗引流711例(62.0%)和被动引流331例(28.9%),其中841例(73.4%)在行感染源控制措施时采取微创形式(经原窦道更换引流管、穿刺引流等),而有201例(17.5%)进行了开腹手术引流,104例(9.1%)无引流措施。有610例(53.2%)采取了确定性手术治疗,术后30 d内死亡24例(3.9%),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SI)69例(11.3%),术后再次发生肠瘘24例(3.9%)。全组治愈率最高的为回盲部瘘(100%),其次为直肠瘘(96.2%,128/133)和十二指肠残端瘘(95.7%,44/46)。病死率最高的为合并肠内瘘者(3/12),回盲部瘘患者无病死者。预后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疾病为克罗恩病(χ2=6.570,P=0.010)和阑尾炎/阑尾脓肿(P=0.012)的患者、肠瘘类型为合并肠内瘘(χ2=5.460,P=0.019)、多发肠外瘘(χ2=7.135,P=0.008)、食管胃/肠吻合口瘘(χ2=9.501,P=0.002)和回盲部瘘(P=0.012)的患者、确诊肠瘘前无引流或被动引流者(χ2=9.688,P=0.008)、确诊肠瘘后无引流或被动引流者(χ2=9.711,P=0.008)、合并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χ2=179.699,P<0.001)、脓毒症(χ2=211.851,P<0.001)、出血(χ2=85.300,P<0.001)、肺部感染(χ2=60.096,P<0.001)、导管感染(χ2=10.617,P=0.001)和营养不良(χ2=21.199,P<0.001)与病死率有关。多因素分析提示,并发脓毒症(OR=7.103,95%CI:3.694~13.657,P<0.00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OR=5.018,95%CI:2.170~11.604,P<0.001)和出血(OR=4.703,95%CI:2.300~9.618,P<0.001)是肠外瘘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确诊肠外瘘后行主动冲洗引流是患者死亡的保护因素(OR=0.223,95%CI:0.067~0.745,P=0.015)。结论 肠外瘘的总体死亡率仍较高,外科手术是导致肠外瘘发生的主要因素。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出血、导管相关性感染是肠外瘘患者的主要死因。实施主动冲洗引流是改善肠外瘘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

李巍[6](2017)在《胃肠道外瘘应用腹腔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的护理》文中提出胃肠道外瘘是腹部外科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多由于创伤、手术损伤、严重腹腔感染、慢性肠道炎症及肿瘤等原因所致,其主要特点是大量腐蚀性消化液通过瘘口外溢,不仅造成体液和营养物质丢失,扰乱机体生理功能,引发营养失衡病症,更重要的是致使瘘口处组织水肿、糜烂坏死,创口不易愈合,危及患者生命,是外科临床治疗与护理的难题[1]。充分引流是治疗胃肠道外瘘的重要手段,而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则是保持引流管通畅,确保引流效果的关键。近年来,我科应用腹

罗苏明,李鹏,莫合买提·叶海亚,张谦[7](2017)在《腹部外科手术后肠外瘘21例诊治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21例腹部手术后肠外瘘的病因、治疗和预后情况,探讨腹部手术后肠外瘘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胃肠外科2013年8月-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腹部手术后21例肠外瘘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2例,女性9例。根据病例资料记载进行描述性统计,对所采用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和回顾性分析,计数资料以四格表形式表述,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中保守治疗11例,自愈2例,好转5例,死亡4例,其中乙状结肠穿孔修补术后1例,肠梗阻术后肾脏功能衰竭1例,胃癌术后早期限制性手术探查术后并发腹腔大出血2例;手术治疗10例,其中早期确定性手术1例,后期确定性手术9例,均治愈。结论肠外瘘的早期诊断和快速处理,应及时双套管持续冲洗引流、积极控制腹腔感染并积极肠外营养支持,必要时增加肠内营养,早期抗生素抗感染,应用生长抑素抑制肠液分泌,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恰当的手术方式,可以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黎介寿[8](2016)在《肠外瘘的治疗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分类、抗感染、多器官功能维护、水电解质平衡与营养支持和确定性治疗等方面叙述肠外瘘的治疗进展,为肠外瘘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吴秀文[9](2013)在《自体纤维蛋白胶封堵消化道瘘的疗效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纤维蛋白胶(FG)在上世纪初首先被用作止血剂。近年有研究报道,FG可促进低流量管状肠外瘘愈合。自体富含血小板纤维蛋白胶(PRFG)从病人自体血中提取,含高浓度的纤维蛋白原(Fg)和凝血酶(Th),作为组织粘合剂或止血剂目前已在外科领域广泛应用。排除病毒传播、过敏反应以及高昂的费用,自体胶较异种异体商品胶更具优势。自体PRFG的另一优势是富含高浓度的血小板,已有研究证实血小板被凝血酶激活后可释放大量生长因子,因此可能加速组织的修复。此外,自体胶的生物相容性更好,在体内可降解。因此,能促进慢性伤口的皮肤和表皮再生。然而PRFG用于消化道瘘的研究尚较少。本课题首先探讨自制PRFG的制备方法及其组成,系统评价其生化、机械、微观形态、抗菌性能、保存时间等,以及在生物体内的组织相容、降解和对愈合的影响,并与商品倍绣胶进行比较;接下来,开展前瞻性临床试验,与接受保守治疗以期自愈的病人进行对比,研究自体PRFG封堵低流量管状瘘的疗效与安全性;最后,深入分析影响PRFG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收集人口学资料、临床信息、肠瘘特点,以及手术资料等,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分析明确影响愈合的危险因素。这一系列研究将有助于明确PRFG的体内、体外性能,也为FG治疗低流量消化道瘘提供理论基础。全文共分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单供者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胶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研究目的:本部分研究将探讨自制PRFG的制备方法,系统评价其生化组成、机械特性、微观形态、抗菌性能、保存时间等,以及在生物体内的组织相容、降解和对创面愈合的影响,并与商品倍绣胶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制备单供者富血小板血浆(PRP)、乏血小板血浆(PPP)、富血小板Fg和Th等,检测各组分的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生化组成,以及补体/抗体的含量;比较PRFG和商品胶机械强度和微观形态;分别采用K-B纸片扩散法定性和细菌计数试验定量检测各组分抗革兰阴性标准菌株的能力。血栓弹力图检测不同存储时间的PRFG的功能。选择SD大鼠建立背部创伤模型,创面涂抹凝胶,取材分别行HE染色、Masson染色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富血小板组分中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显着高于PPP和商品胶(P<0.001),补体和抗体的含量在Fg、PRP和PPP三者之间无差异(P>0.05)。血栓弹力图分析显示自制胶与商品胶机械强度无显着差异(P>0.05)。扫描电镜下单供者PRFG表面可见密集分布的血小板和紧密的纤维蛋白交联网络,倍绣胶无细胞成分。定性和定量试验表明PRFG和PRP抗菌能力较PPP显着,倍绣商品胶对革兰阴性杆菌无抑菌能力。-20℃条件下,PRFG可保存3周。涂抹FG后的早期创面表现为急性炎症反应,6d后逐渐减退。氨甲苯酸抑制了 FG在生物体内的降解,与Fg的最低体积比为1:10。创伤3d内的免疫组化染色提示,PRFG组CD31的阳性表达显着高于商品胶组及假手术组(P<0.05)。结论:单供者PRFG中血小板和白细胞的含量显着高于倍绣商品胶,两者在机械性能方面无显着差异,但自制胶可抑制革兰阴性菌,血小板和白细胞可能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人源单供者PRFG生物相容性佳,可促进早期血管新生。添加氨甲苯酸后在生物体内的降解得到抑制。第二部分自体纤维蛋白胶封堵消化道瘘的临床疗效研究目的:FG封堵作为一种非手术疗法,是治疗低流量管状瘘的有效手段。本部分研究将探讨自体PRFG封堵低流量管状瘘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非随机临床研究,初始队列为138例单纯管状瘘。入组病人除接受标准治疗外,分为PRFG治疗组(n=75)和对照组(n=63)。为平衡组间差异,通过倾向指数评分(PS)从初始队列中筛选出各项匹配的亚队列(n=56)。未调整和调整后的COX回归分析肠瘘闭合的风险比率(HR)。结果:28d的治疗期内PRFG组肠瘘闭合率为77.3%,对照组为57.1%。对照组中位闭合时间为23d,治疗组为7d。初始队列PRFG治疗瘘的闭合率是对照组的3.13倍(95%CI 1.82-5.36)。分析PS匹配后的28对瘘,所有瘘的HR为3.41(95%CI 1.91-6.07),上消化道瘘的 HR 为 4.32(95%CI 1.68-11.1),下消化道瘘为 2.71(95%CI 1.21-6.06)。随访未发现PRFG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自体PRFG可安全、有效地治疗低流量管状瘘。经FG的治疗,瘘的闭合时间缩短、闭合率提高,可能成为治疗消化道瘘的疗效肯定的非手术疗法之一。第三部分自体纤维蛋白胶封堵消化道瘘预后危险因素的分析研究目的:消化道瘘是外科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自行愈合比例较低。胶堵可有效封闭低流量管状瘘,但是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鲜有报道。本部分研究分析影响接受自体PRFG治疗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012年期间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接受自体PRFG治疗的82例肠外瘘病人。收集人口学资料、临床信息、肠瘘特点,以及手术资料等,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分析明确影响愈合的危险因素。结果:14d的治疗期内痿的闭合率为78.5%(73/93),中位闭合时间为4d。排除3例复发瘘,79例病人共90例低流量管状瘘入组,病人的平均年龄为47.3 ±12.0岁,男:女比例为67:12。单因素分析显示较高的C反应蛋白、C:P比值和血糖,特定病原微生物在窦道的定植,以及下消化道瘘、高流量和短窦道均预示着预后不良。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窦道内肺炎克雷伯杆菌的定植是与治疗失败显着相关的危险因素(HR=0.191,95%CI 0.045-0.081,P = 0.025)。结论:肺炎克雷伯杆菌是PRFG治疗失败的显着相关因素。因此,细菌定植的高危病人在治疗前应彻底清创窦道。

冯涛,王云海[10](2009)在《围手术期吻合口瘘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

二、胃肠道外瘘的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肠道外瘘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2)确定性手术治疗术后肠外瘘临床分析 ——附15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典型病例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1例肠瘘患者分段式肠内营养联合消化液回输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介绍
2 护理
    2.1 分段式肠内营养支持护理
        2.1.1 分段式肠内营养途径的建立
        2.1.2 肠内营养管路的固定
        2.1.3 肠内营养制剂的输注
        2.1.4 功能锻炼指导
        2.1.5 营养指标监测
    2.2 消化液回输护理
        2.2.1 消化液收集及回输
        2.2.2 消化液回输管路护理
    2.3 瘘口周围皮肤护理
    2.4 双造口护理
    2.5 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支持
3 小结

(4)肠外瘘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保守治疗
    1.1 早期液体复苏及电解质补充
    1.2控制感染
    1.3 营养支持
    1.4 控制瘘出量及保护周围组织
2 介入内镜治疗
    2.1 纤维蛋白胶堵
    2.2 OTSC吻合夹
    2.3 支架
3 确定性手术治疗
    3.1 手术时机
    3.2 手术目的、手术方式及预后
4 小结

(6)胃肠道外瘘应用腹腔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2.2 病情观察
    2.3 引流管护理
    2.4 瘘口周围皮肤护理
    2.5 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3 讨论

(8)肠外瘘的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分类
2 抗感染
3 器官功能维护、支持
4 水、电解质平衡与营养支持
5 瘘的确定性处理

(9)自体纤维蛋白胶封堵消化道瘘的疗效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单供者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胶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自体纤维蛋白胶封堵消化道瘘的临床疗效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自体纤维蛋白胶封堵消化道瘘预后危险因素的分析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部分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胃肠道外瘘的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国多中心肠内瘘诊治情况调查及预后风险因素分析[J]. 解好好,郑涛,周伟,王峰,杨振华,迟强,王革非,顾国胜,吴秀文,任建安. 中国医师杂志, 2020(06)
  • [2]确定性手术治疗术后肠外瘘临床分析 ——附15例报告[D]. 韩尚志.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3]1例肠瘘患者分段式肠内营养联合消化液回输的护理[J]. 陈桂华.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0(04)
  • [4]肠外瘘治疗进展[J]. 韩尚志,文坤明. 医学综述, 2020(04)
  • [5]全国多中心肠外瘘诊治情况调查及预后风险因素分析[J]. 郑涛,解好好,吴秀文,迟强,王峰,杨振华,陈超武,麦威,罗苏明,宋笑飞,杨士民,周伟,刘海燕,徐新建,周郑,刘传渊,丁连安,解凯,韩刚,刘宏斌,王建忠,王仕琛,王培戈,王革非,顾国胜,任建安.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9(11)
  • [6]胃肠道外瘘应用腹腔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的护理[J]. 李巍.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7(06)
  • [7]腹部外科手术后肠外瘘21例诊治体会[J]. 罗苏明,李鹏,莫合买提·叶海亚,张谦.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7(05)
  • [8]肠外瘘的治疗进展[J]. 黎介寿.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6(01)
  • [9]自体纤维蛋白胶封堵消化道瘘的疗效与机制研究[D]. 吴秀文. 南京大学, 2013(01)
  • [10]围手术期吻合口瘘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 冯涛,王云海.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9(03)

标签:;  ;  ;  ;  ;  

胃肠瘘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