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原油和烃源岩萜类和甾类特征

松辽盆地原油和烃源岩萜类和甾类特征

一、松辽盆地原油和生油岩的萜烷、甾烷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李峰,朱光有,吕修祥,张志遥,吴郑辉,薛楠,贺涛,汪瑞[1](2021)在《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海相油气来源争议与寒武系主力烃源岩的确定》文中认为塔里木盆地古生代海相地层油气资源丰富,是中国唯一一个发现大规模海相石油的盆地。虽然经历了近40年的勘探开发与科学研究,海相油气探明储量近30×108t,但盆地台盆区海相油气的来源问题(是来自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还是来自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一直存在争议。一方面,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碳、硫同位素等不同地球化学指标指示油气具多源性,在学术界产生较大争议;另一方面,地质勘探的实际规律表明,油气富集分布与油源断裂密切相关,绝大多数勘探家认为寒武系是台盆区海相油气的主力烃源岩。通过系统总结和对比塔里木盆地油气源研究的历史、争议的焦点与依据,结合近年来模拟实验数据和勘探认识,发现烃源岩的热演化差异性和各类次生作用是导致油源对比结果出现争议的关键原因,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等指标的有效性是在限定的范围内。基于芳基类异戊二烯、硫同位素、单体碳同位素等建立了油源对比的新指标,揭示了台盆区油气的主要来源是寒武系烃源岩。目前奥陶系发现的油气主要通过断穿寒武系的断裂体系运移而来。

张小琴,李威,王飞龙,王宁,徐耀辉,刘岩,程如蛟,刘华秋[2](2022)在《辽东湾地区古近系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辽东湾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沙一段及东营组东三段为主要的烃源岩层,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为了揭示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沉积环境及生物来源,利用岩心和岩屑样品,通过热解、总有机碳含量测定及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等方法,对这3套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及生物标志物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辽东湾地区沙一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最高,沉积于较高盐度的还原湖相环境,有机质多来源于低等水生生物;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且多为混合型来源,沉积于淡水湖相沉积环境;东三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最低,多来自于陆源高等植物,沉积于淡水湖相沉积环境。3套烃源岩的沉积环境和生物来源具有明显差异,通过伽马蜡烷指数,姥植比以及规则甾烷相对含量能有效识别和区分这3套烃源岩。

王森[3](2021)在《甘肃中小型盆地陆相侏罗系煤系烃源岩特征及其页岩油指示意义》文中指出侏罗系是甘肃乃至我国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含煤沉积层,于甘肃省内分布范围广,东起鄂尔多斯西南凹陷(延安组J2y)西至敦煌盆地(中间沟组J2z),但分布规模一般不大,多为中小型断陷内陆盆地,这些盆地的含煤系沉积一般具有高有机碳含量、厚度大等特点,多年来一直是煤炭勘察的主要目标区域。除了煤系沉积,在其相邻层位还发育优质陆相烃源岩,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次开展的油气资源调查工作,因受制于常规油气勘探的生-储-盖工作思路,一直以来未受重视。近年来随着页岩油勘探理论及开发技术的突破,集生储一体的页岩油研究成为目前的研究焦点,因而寻找最优质烃源岩是页岩油开发工作的重要前提。潮水盆地和民和盆地是甘肃典型中小型侏罗系陆相含煤系沉积盆地,盆地内含优质烃源岩层系,有望成为我国陆相页岩油有利分布区域,本研究综合烃源岩类型、特征、生烃潜力和储层特征对这些中小型盆地侏罗系煤系优质烃源岩展开深入研究。烃源岩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特征指示,潮水盆地青土井组煤系烃源岩有机质来源主要为混源输入,热演化程度为低熟-成熟阶段,其上段为弱氧化-弱还原滨、浅湖相沉积环境,下段出现伽马蜡烷优势指示水体高盐度,推测其为弱咸化半深湖-深湖相环境;民和盆地窑街组煤系烃源岩有机质母源上段主要是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输入,下段以陆相高等植物输入为主,处于成熟阶段,沉积环境倾向于典型沼泽相煤系沉积。潮水和民和盆地干酪根显微组分研究发现,在部分层段不仅富含低等水生生物来源的无定形有机质,更进一步发现了具有高生烃潜力的湖相浮游微体藻类如葡萄藻、圆形光面藻等,这些生物体在我国重要陆相含油气盆地的主力烃源岩层段均有发现,如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酒西盆地下沟组等,因此可作为优质烃源岩的重要标志。最后结合其他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综合揭示,潮水和民和盆地煤系烃源岩均达到生烃门限,具备生烃潜力,但相较而言,低等藻类输入优势的民和盆地煤系烃源岩可能具备相对较强的生液态烃潜力。另外,在矿物组成上,潮水盆地石英矿物含量高,脆性指数78%,可压裂性强,但孔隙发育程度差;民和盆地黏土矿物含量丰富,脆性指数43%,孔隙发育程度优,具备优质储层结构。在部分页岩层段纹层构造十分发育,纹层组成以富有机质黏土与粉砂互层为特征,页岩空隙以纳米-微米级空隙为主。综合研究指示,以潮水、民和盆地为代表的甘肃侏罗系煤系沉积均发育优质烃源岩,成熟度处于低-成熟阶段,储层特征以微细空隙结构为主,相较而言民和盆地烃源岩质量更优,储集条件较好。在页岩油类型划分上属于中低熟页岩油,基本具备优质页岩油资源标准,因此这些中小型含煤系陆相沉积盆地有可能成为我国页岩油资源的重要潜力区域。

朱长凤[4](2020)在《湖相优质烃源岩发育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湖相烃源岩的发育、形成机制是陆相生油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前人已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至今仍未取得共识。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段和松辽盆地白垩系青1段湖相烃源岩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分子同位素有机地球化学的方法技术为基础,对烃源岩发育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进行详尽的剖析,取得主要认识如下:1.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段烃源岩中沉积有机质的系统研究,揭示藻类勃发引起的高生产力是长7段高有机质丰度烃源岩形成的决定性因素。长7段烃源岩沉积时期古湖泊内高生产力的形成可能与当时频繁的火山活动和湖底热液带来的氮、磷等营养盐以及铁等微量元素输入有关。2.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段烃源岩内沉积有机质中相对低的伽马蜡烷含量和相对高的姥植比指示了长7段烃源岩沉积时期古湖泊底部水体处于间歇性弱水体分层、弱氧化弱还原的沉积环境;古湖泊底部稳定水体分层的缺乏,可能与该时期古湖泊流域内构造运动导的内部频繁的重力流活动和湖底热液活动的破坏作用有关。3.通过对松辽盆地白垩系青1段沉积剖面有机质发育演化过程研究,提出湖相烃源岩形成过程中水-沉积物界面微生物作用强弱可作为古湖泊表层生产力和有机质保存作用的良好指示。高碳数正构烷烃和松香烷等指示陆源输入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含量与低碳数正构烷烃和C27甾烷等指示浮游藻类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含量与古湖泊底部盐度高度线性相关,揭示一定气候条件下的径流量对湖泊生产力和水体环境的控制作用。径流量强,陆源营养盐输入增强,湖泊水体藻类勃发,促进沉积有机质的富集;径流量弱,古湖泊水体盐度明显上升,藻类生产力相对较低,但是古湖泊底部易形成水体分层,还原性显着增强,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4.首次在沉积有机质中检测出碳数高达C45的3β-甲基藿烷。松辽盆地白垩系青1段烃源岩中富12C藿烷和3β-甲基藿烷的高丰度分布指示古湖盆底部以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为代表的微生物群落的繁盛,以及水-沉积物界面强的碳地球化学循环。青1段剖面上,低碳数正构烷烃和C27甾烷等指示浮游藻类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含量与C30藿烷的含量高度线性相关,反映古湖泊表层生产力向湖泊底部输入藻类有机质的量是控制古湖泊底部微生物繁盛的程度的首要控制因素。5.综合研究揭示,暖湿的气候背景下,径流量主导的陆源输入对半深湖-深湖相烃源岩的发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强的母岩风化作用和河流输入作用,为古湖泊的富营养化提供了大量营养盐,火山喷发、热液活动等极端地质活动加速了古湖泊富营养化进度。此外,湖泊季节性水体分层的形成也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最终,在这些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湖相优质烃源岩才得以形成与发育。

何媛媛,张斌,桂丽黎,张国卿,袁莉[5](2020)在《从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看致密油聚集机制——以柴达木盆地西部扎哈泉油藏为例》文中认为以柴达木盆地西部扎哈泉地区致密油勘探区为研究对象,选取下干柴沟组上段和上干柴沟组原油和烃源岩样品进行实验分析,对不同层段原油和烃源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的对应关系进行了精细对比,探讨了致密油的生成和运移过程,并对存在另一套与下干柴沟组上段和上干柴沟组不同的潜力烃源岩进行了推断。扎哈泉地区共发现4类原油:第1类主要为来自上干柴沟组的自生自储型原油;第2类主要为分布在上干柴沟组Ⅳ砂组和Ⅵ砂组中的原油,在扎2井和扎3井形成工业油流,其来源为下干柴沟组上段和上干柴沟组烃源岩的混合;第3类主要为赋存在上干柴沟组Ⅲ砂组中的原油,其中,上干柴沟组Ⅲ砂组是现阶段开发原油的主力产层之一,其原油主要来源于下干柴沟组上段烃源岩,属于深层油源充注;第4类主要为分布在下干柴沟上段的原油,根据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推断其来源于深层下干柴沟组下段。扎哈泉地区的原油与其所在层位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不完全一致,推断油源断层所形成的开放输导通道能够将深层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向上运移至新近系。扎哈泉地区致密油的聚集、运移方向并不只局限于自生自储,如果存在开放性的断层或裂缝作为油气运移通道,致密油藏完全可能为远源成藏。远源供烃也可能形成规模性的油藏。

李杰[6](2020)在《蟠龙地区长6油层组成藏条件及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蟠龙地区长6油层组为研究对象,运用石油地质学、沉积学等基础的地质理论,结合大量钻录井、测井及各类分析化验资料,采取理论与实际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蟠龙地区长6油层组的成藏条件,并在油气分布特征研究基础上,总结了控制油气富集的主要因素。研究认为长6油层组构造与沉积和区域地质背景一致。研究区主力烃源岩认为是长7烃源岩,长6储层为特低孔、特低渗致密长石砂岩储层,且储层非均质性强,盖层主要为分布于长4+5油层和长61亚组顶部的泥岩段。油气运移方式主要有垂向运移和侧向运移。垂向上,油层主要发育在长61、长62亚组,平面上集中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及南部。油气富集主要受紧邻长6油层组的长7烃源岩、多期叠置的储集砂体、局部发育的微型鼻状隆起以及全区稳定且广泛分布的盖层控制,形成了蟠龙地区下伏长7生油,长6储油,长4+5封盖的油气成藏模式。

卓冠林[7](2020)在《三塘湖盆地石炭系油气成藏动态演化模式》文中研究表明三塘湖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其石炭系火山岩油藏已成为油田增产的重点对象。但由于盆地受到了多期变形构造运动影响,其马朗凹陷石炭系油藏经历了多期改造及调整,目前的研究程度无法很好地反映出局部油藏在关键时刻的状态、经历的变化和改造的过程。本次研究针对该问题进行了烃源岩特征分析、油藏精细解剖和动态成藏过程分析共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综合运用录井、测井、地震及地化分析测试资料,对烃源岩进行了地化评价,明确了主力烃源岩及其排烃下限,对优质烃源岩的厚度与分布进行了研究;接着对马中构造带马67区块和马71-马33区块油藏进行了精细解剖,明确了油藏的油气来源,总结了火山岩储层特征,划分了生储盖组合,认识了各个油藏的成藏要素及其源储配置关系,确定了局部油气富集的条件;最后综合烃源岩生烃史、构造演化史和油气现今热演化程度对研究区油藏进行动态地质过程分析。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马中构造带石炭系油藏形成于白垩纪时期,并遵循卡拉岗组油藏的“下部成熟源岩后期排烃与上部低熟源岩初期排烃共同充注”的成藏模式、哈尔加乌组油藏的“两期排烃-后期为主-自生自储”和“两期排烃-后期为主-下生上储”的成藏模式,这对该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常睿[8](2020)在《1H-吡咯-2,5-二酮及其它色素类生物标志物的石油地球化学意义》文中指出

李月[9](2020)在《巴音都兰凹陷南洼槽烃源岩与油气生成》文中提出巴音都兰南洼槽位于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的南部,是一个典型的源岩类型好、油气生成早的富油气洼槽,与二连盆地其他富油凹陷相比具有明显的低熟油特征。为进一步明确南洼槽的勘探潜力,需对烃源岩进行更加精细的评价。本文结合了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测井分析和沉积环境识别了烃源岩有机相;对南洼槽内15口探井进行烃源岩精细刻画,分析倾油型源岩的空间变化规律和分布特征。针对研究区的以往的热演化史恢复误差较大的问题,利用镜质体反射率、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岩石热解数据限定生烃门限,结合古地表温度、古地温梯度和剥蚀厚度对各个单井进行热演化史模拟,更加精细地标定了烃源岩的成熟度和转化率。研究表明:巴音都兰凹陷南洼槽存在一套优质烃源岩,为垂向上连续的白垩系腾一段(K1bt1)和阿尔善组(K1ba)源岩,主体是C相倾油型源岩,源岩初始氢指数平均在600mg/g TOC-650mg/g TOC,TOC主体在2%-4%。K1ba在深洼槽区C相源岩厚度为100m-300m,K1bt1在深洼槽区的C相源岩厚度为150m-300m。南洼槽腾一段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为0.65%-0.76%,阿尔善组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为0.65%-0.84%。巴音都兰凹陷南洼槽目前发现的原油大部分显示低熟油特征,也有少量成熟油分布,巴Ⅱ构造带整体上成熟度较巴Ⅰ构造带高。从烃源岩有机相角度分析低熟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成油母质的类型好,C相烃源岩达到生排烃门限较早。K1ba-K1bt1源岩中的“特殊岩性段“(白云质泥岩)发育面积较大,在南洼槽北部的巴Ⅰ构造带、中部和西部斜坡都有分布。油源对比和油族划分表明南洼槽的原油属于同一油族,原油性质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成熟度引起的。油气呈现近源岩灶高效成藏,目前找到的油气资源量约为排烃量的1/4,其中西部斜坡区仍有较大资源潜力。

王雅琳[10](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分析研究区大量的钻测井、岩心及实验数据,重点剖析烃源规模和质量,分析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由此对比研究区延长组油气来源。通过流体包裹体测温法结合地层埋藏史及热史分析,确定油气成藏期次和时间,并结合伊利石测年结果,佐证油气成藏时间的准确性。根据有机质丰度、干酪根类型、原油成分、有效烃源岩厚度等进行烃源岩评价和资源潜力分析。结合油藏剖面图,对油气储集条件、圈闭条件及保存条件等成藏基本要素进行分析,明确了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过程,建立成藏模式,为下一步油气勘探奠定地质基础。富县地区发育三套烃源岩,分别是长6段含少量黑色页岩、长7段底部的张家滩页岩和长8段底部的黑色泥岩。这三套页岩的有机质丰度较好,均达到成熟阶段,长7、长8段干酪根类型多为腐殖-腐泥型,长6段多为腐殖—腐泥型至腐泥—腐殖型。三套页岩以长7段质量最好,其厚度大、分布广、生烃潜力大。综合地化分析资料,从族组分、饱和烃气相色谱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等方面,综合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长6层位原油及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从而分析该区油气勘探前景。分析变量参数为饱和烃色谱中的Pr/Ph、Ph/n C18、Pr/n C17、OEP等参数。长6和长7的轻/重比以及Ph/n C18、Pr/n C17比较接近,反映具有相似来源。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呈单峰型,主峰碳为C18~C20,伽马蜡烷含量普遍较低,反映烃源岩发育的环境并非是强还原环境。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甾烷化合物最显着的特点是C27、C28、C29系列中,规则甾烷呈不对称“V”字型分布。通过对富县地区延长组烃源岩条件、储层条件、盖层条件的分析,得出研究区研究层段在纵向上形成三套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成藏模式可分为上生下储、自生自储及下生上储三种类型,长7段、长9段的油源通过裂缝、微裂缝、砂体叠置点、泥岩尖灭点运移至长6或长8储层中,也有部分直接在长7聚集成藏,研究区成藏模式具有就近聚集成藏的特征,具备形成大中型气田的有利条件。

二、松辽盆地原油和生油岩的萜烷、甾烷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松辽盆地原油和生油岩的萜烷、甾烷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海相油气来源争议与寒武系主力烃源岩的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塔里木盆地油气源研究历史及主要观点
    2.1 油源初步认识阶段
    2.2 “石炭系”与“寒武系—奥陶系”油源之争
    2.3 “寒武系(寒武系—下奥陶统)”与“奥陶系(中—上奥陶统)”油源之争
        2.3.1 塔东2井典型寒武系端元油的确定
        (1) 台盆区原油来自奥陶系(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的观点及证据
        (2)台盆区原油来自寒武系(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的观点及证据
        (3)台盆区原油为寒武系和奥陶系烃源岩混合来源的观点及证据
        2.3.2 中深1井寒武系油源之争
3 深层油气勘探进展与油源观点的分歧
    3.1 深层寒武系勘探发现与奥陶系油源指标的矛盾
    3.2 塔中、塔北大型油气区油气沿断裂带富集,寒武系油源断裂控藏明显
    3.3 塔中、塔北钻穿奥陶系800口井,均未发现奥陶系优质烃源岩
4 传统油源对比指标的失灵与影响因素
    4.1 生物标志化合物
    4.2 碳同位素
5 塔里木盆地油源对比的新证据
    5.1 芳基类异戊二烯及其单体碳同位素证据
    5.2 原油与干酪根硫同位素证据
    5.3 寒武系烃源岩的分布与发育特征
6 结 论

(2)辽东湾地区古近系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概况
2 样品与实验方法
3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3.1 有机质丰度
    3.2 有机质类型
    3.3 有机质成熟度
4 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
    4.1 沉积环境
        4.1.1 姥植比Pr/Ph
        4.1.2 伽马蜡烷指数Ga/C30藿烷
    4.2 生物来源
        4.2.1 甾烷类化合物
        4.2.2 萜类化合物
        4.2.3 类异戊二烯烷烃
5 油气地质意义
6 结论

(3)甘肃中小型盆地陆相侏罗系煤系烃源岩特征及其页岩油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页岩油研究进展
    1.2 甘肃侏罗系陆相沉积分布
    1.3 甘肃侏罗系煤系烃源岩特征
    1.4 选题依据和技术路线
        1.4.1 选题依据
        1.4.2 技术路线
        1.4.3 本文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潮水盆地
    2.2 民和盆地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样品采集
    3.2 实验方法及流程
        3.2.1 总有机碳(TOC)实验
        3.2.2 岩石热解实验
        3.2.3 镜质体反射率(Ro)测定
        3.2.4 干酪根分离实验
        3.2.5 氯仿沥青“A”提取与饱和烃分析实验
        3.2.6 全岩X-射线衍射定量分析
        3.2.7 电镜扫描实验
第四章 潮水和民和盆地侏罗系煤系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4.1 有机质丰度
    4.2 有机质类型
        4.2.1 烃源岩热解参数
        4.2.2 干酪根显微组分组成
    4.3 有机质成熟度
        4.3.1 镜质体反射率
        4.3.2 岩石热解峰温(T_(max))
    4.4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4.4.1 正构烷烃
        4.4.2 类异戊二烯烷烃
        4.4.3 萜类化合物
        4.4.4 甾类化合物
第五章 潮水和民和盆地煤系烃源岩生烃潜力分析及对比
    5.1 有机质来源
    5.2 沉积环境
    5.3 生烃潜力分析及对比
第六章 潮水和民和盆地烃源岩储层特性分析
    6.1 烃源岩矿物组成
        6.1.1 潮水盆地
        6.1.2 民和盆地
    6.2 页岩储层条件分析
        6.2.1 页岩储层孔隙特征
        6.2.2 页岩纹层构造特征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湖相优质烃源岩发育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1.4 研究方案及实验方法
    1.5 完成工作量
2 古富营养化湖泊沉积有机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优质烃源岩的形成
    2.1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地质学背景及样品分布
    2.2 长7 段烃源岩地球化学总体特征
    2.3 长7 段烃源岩沉积有机质的母源
    2.4 长7 段烃源岩发育的古沉积环境
    2.5 长7 段烃源岩沉积有机质中异常丰度重排藿烷的检出及其指示意义
    2.6 长7 段湖相优质烃源岩的形成:高生产力VS.保存条件
3 水-沉积物界面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对富有机质沉积的制约
    3.1 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
    3.2 朝73-87 井青1 段烃源岩样品及其基本地球化学特征
    3.3 朝73-87 井青1 段沉积剖面有机质输入和古环境演变特征
    3.4 古湖泊水体中富甲烷流体出现的分子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
    3.5 青1 段烃源岩沉积有机质的富集控制因素分析
4 湖相优质烃源岩发育模式
    4.1 高生产力主导下的湖相优质烃源岩发育模式
    4.2 保存条件主导下的湖相优质烃源岩发育模式
    4.3 湖相优质烃源岩发育的生产力模式与保存模式的区别与联系
5 结果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附录 相关生标参数的计算公式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从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看致密油聚集机制——以柴达木盆地西部扎哈泉油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柴达木西部扎哈泉地区地质概况
2 样品与实验
3 扎哈泉地区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3.1 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3.2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3.3 原油和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3.4 致密油聚集机制
4 结 论

(6)蟠龙地区长6油层组成藏条件及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油气成藏条件研究现状
        1.2.2 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研究现状
        1.2.3 蟠龙地区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和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特征
        2.1.1 地层划分依据
        2.1.2 地层特征
    2.2 构造特征
        2.2.1 区域构造背景
        2.2.2 研究区构造特征
    2.3 沉积特征
        2.3.1 区域沉积背景
        2.3.2 区域沉积古环境特征
        2.3.3 沉积相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成藏条件分析
    3.1 烃源岩特征
        3.1.1 烃源岩分布特征
        3.1.2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3.1.3 烃源岩有机质类型
        3.1.4 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
        3.1.5 油源对比
    3.2 储层特征研究
        3.2.1 岩石学特征
        3.2.2 储层物性特征
        3.2.3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3.2.4 储层宏观非均质性
    3.3 盖层特征及储盖组合
        3.3.1 盖层特征及分布
        3.3.2 储盖组合
    3.4 油气运移通道
    3.5 小结
第四章 油藏特征
    4.1 原油特征及油藏类型
        4.1.1 原油特征
        4.1.2 油藏类型
    4.2 油层分布特征
        4.2.1 油层垂向分布特征
        4.2.2 油层平面分布特征
        (1) 长6~1 油层平面分布
        (2) 长6~2 油层平面分布
        (3) 长6~3 油层平面分布
        (4) 长6~4 油层平面分布
    4.3 小结
第五章 油气富集主控因素分析
    5.1 油源条件控制油气的分布
        5.1.1 邻区烃源岩对油气分布的影响
        5.1.2 本区烃源岩对油气分布的影响
    5.2 沉积相及砂体的展布对油气分布的影响
    5.3 区域性盖层对油气分布的影响
    5.4 小型鼻状隆起对油气分布的影响
    5.5 油气成藏模式
    5.6 小结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7)三塘湖盆地石炭系油气成藏动态演化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研究区现状
        1.3.3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研究区构造特征
        2.2.1 研究区构造单元划分
        2.2.2 研究区构造演化阶段
    2.3 地层发育特征和岩相特征
        2.3.1 地层发育特征
        2.3.2 岩相发育特征
第3章 烃源岩特征
    3.1 烃源岩类型与分布
    3.2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特征
    3.3 烃源岩有机质类型
    3.4 烃源岩成熟度特征
    3.5 有效烃源岩判断
    3.6 烃源岩厚度分布
    3.7 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
第4章 典型油藏精细解剖
    4.1 油藏特征
    4.2 原油物性与地球化学特征
        4.2.1 原油物性与族组成
        4.2.2 原油生物标志物特征与原油类型划分
    4.3 油源对比
        4.3.1 A_1类原油的油源对比
        4.3.2 A_2类原油的油源对比
        4.3.3 B类原油的油源对比
    4.4 储层特征
        4.4.1 储层岩性特征
        4.4.2 物性特征
        4.4.3 储集空间类型
        4.4.4 储层类型和生储盖组合
        4.4.5 油层特征
    4.5 油层水特征分析
    4.6 局部油气富集重要因素
第5章 动态地质过程分析
    5.1 构造演化史与油气成藏期次分析
    5.2 烃源岩演化史与油气成藏期次分析
    5.3 油气成熟度与油气成藏期次分析
    5.4 成藏过程恢复及动态成藏模式建立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巴音都兰凹陷南洼槽烃源岩与油气生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现状
        1.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1.2.2 烃源岩特征及热演化史研究
        1.2.3 低熟油
        1.2.4 构造油藏及勘探历史
    1.3 研究区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4 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烃源岩有机相特征和空间分布
    2.1 烃源岩非均质性和有机相
        2.1.1 烃源岩非均质性描述
        2.1.2 烃源岩有机相
    2.2 有机相的空间分布
        2.2.1 烃源岩有机相垂向分布
        2.2.2 烃源岩有机相横向对比
        2.2.3 烃源岩厚度空间分布
    2.3 沉积层序与倾油型源岩发育的主控因素
第3章 烃源灶定量表征
    3.1 地温场特征
    3.2 烃源岩成熟度
        3.2.1 生烃关键参数和生烃曲线标定
        3.2.2 烃源岩成熟度与排烃强度
第4章 油气性质和成因
    4.1 原油物理性质
    4.2 原油地球化学性质
        4.2.1 成熟度和母质类型参数
        4.2.2 母质沉积环境参数
    4.3 油族划分和油源对比
第5章 油气生成与灶藏关系
    5.1 低熟油气藏形成的有利条件
    5.2 灶藏关系和勘探潜力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烃源岩评价研究现状
        1.2.2 油气成藏期次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位置
    2.2 构造特征
    2.3 地层发育特征
    2.4 沉积相特征
第三章 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对比
    3.1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分析
        3.1.1 有机碳含量分析
        3.1.2 氯仿沥青“A”含量分析
        3.1.3 岩石热解参数分析
        3.1.4 镜质体反射率
    3.2 烃源岩有机质类型
        3.2.1 显微组分
        3.2.2 可溶有机质组成特征
        3.2.3 热解参数
    3.3 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
    3.4 油源对比
        3.4.1 原油与烃源岩族组成对比
        3.4.2 正构烷烃分布特征
        3.4.3 类异戊间二烯烷烃特征
        3.4.4 对比萜烷及甾烷特征
    3.5 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对比总结
第四章 油气成藏条件
    4.1 烃源岩条件
    4.2 储层条件
    4.3 区域盖层特征
    4.4 埋藏史与热史分析
    4.5 圈闭类型
    4.6 石油运移条件
    4.7 生储盖组合类型
    4.8 成藏条件总结
第五章 研究区有利区预测
    5.1 有利区预测
    5.2 成藏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松辽盆地原油和生油岩的萜烷、甾烷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海相油气来源争议与寒武系主力烃源岩的确定[J]. 李峰,朱光有,吕修祥,张志遥,吴郑辉,薛楠,贺涛,汪瑞. 石油学报, 2021(11)
  • [2]辽东湾地区古近系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张小琴,李威,王飞龙,王宁,徐耀辉,刘岩,程如蛟,刘华秋. 岩性油气藏, 2022
  • [3]甘肃中小型盆地陆相侏罗系煤系烃源岩特征及其页岩油指示意义[D]. 王森. 兰州大学, 2021
  • [4]湖相优质烃源岩发育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D]. 朱长凤. 浙江大学, 2020
  • [5]从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看致密油聚集机制——以柴达木盆地西部扎哈泉油藏为例[J]. 何媛媛,张斌,桂丽黎,张国卿,袁莉. 石油学报, 2020(09)
  • [6]蟠龙地区长6油层组成藏条件及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研究[D]. 李杰.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7]三塘湖盆地石炭系油气成藏动态演化模式[D]. 卓冠林.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8]1H-吡咯-2,5-二酮及其它色素类生物标志物的石油地球化学意义[D]. 常睿.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9]巴音都兰凹陷南洼槽烃源岩与油气生成[D]. 李月.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10]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D]. 王雅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标签:;  ;  ;  ;  

松辽盆地原油和烃源岩萜类和甾类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