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金融和外债管理概况

泰国金融和外债管理概况

一、泰国金融及外汇 外债管理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蒲诗璐[1](2021)在《印度政府债务的演进、风险及可持续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毋庸讳言,政府债务已成为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融资手段或者调控工具,无论是为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还是为调整经济结构、熨平经济周期,抑或改善融资渠道,政府债务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是,政府债务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累积水平过高以致于超过政府所能承受的范围,就可能成为引爆经济动荡甚至债务危机的导火索。据国际金融协会报告,2020年全球债务规模达到281万亿美元的新高,全球债务与GDP之比超过355%,这表明债务高企已成为困扰全球经济的重大问题,Covid-2019疫情却又使全球债务问题雪上加霜,全球经济正在债务上走钢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世界银行(World Bank)等国际组织纷纷预测,爆发世界性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将大幅增加。印度是新兴发展中大国,近年来其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经济增长明显提速。但是,伴随工业化的急速推进,印度政府债务规模也在持续攀升,在当前全球债务日趋严重的背景下,印度政府债务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印度政府债务究竟有没有风险,其可持续性状况到底如何?是否真正潜伏着危机?债务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等等。加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无论对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加强财政管理和债务管理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选择印度政府债务的演变、风险及可持续性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弄清印度政府债务演变的特征、问题及其成因。更重要的是试图探讨印度政府债务演变过程中所遵循的一般性规律,以期为中国政府如何防范债务风险、增强债务可持续性、提升债务资金的效率提供参考和借鉴。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各部分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论如下。绪论部分奠定了本文的研究基础,明确指出了本选题的研究对象、研究边界和研究意义。在全球债务问题日趋严峻的背景下,以印度政府债务的风险及可持续性作为研究对象,不仅可以丰富经济学和财政学中有关政府债务风险及可持续性问题的理论探索,还可以在实践上为主要经济体特别是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财政和债务管理工作提供借鉴。第二章从政府债务的内涵、特征、分类与功能,政府债务与国家财政的关系,政府债务的经济效应,政府债务风险理论,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理论等几个方面构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并进行了文献梳理。逻辑上层层递进,既明确了本文关于印度政府债务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和范围,也界定了本文研究的思路、任务和目标,为全文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思路引导、以及方法(论)指导。第三章从宏观上对印度政府治理体制、财政分权关系、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的演进进行了详细梳理,同时还对印度近年来的财政收支情况和莫迪政府财税改革情况进行了描述和剖析,旨在为本文关于印度政府债务风险及可持续性演变特征提供制度维度的解释。研究认为,财权和事权不断从中央向地方分散;政府债务积累是长期推行扩张性投资政策、快速增加非生产性支出、对各邦援助、以及国内外非债务性资源动员不足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融资管制不断放松;为防范债务危机政府也加强了关于财政和债务管理的制度建设。第四章研究了两方面内容,一是从总量和结构上对印度内债和外债分别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分别揭示了印度政府内债和外债的变化特征;二是采用债务评估单一指标法分别对印度政府内债和外债的风险进行了评估。结论认为:(1)内债。快速增长开始于8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达到峰值后开始呈下降趋势;内债始终是拉动政府债务变化的主导力量;主要原因可能有经济增长缓慢、税收和非税收入的拓展空间有限、五年发展计划对资金的需求过大、财政支出中非发展性支出占比过高等等;内债风险主要集中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2003年前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三个时段。(2)外债。快速增长集中在80年代到90年代初(峰值16.3%出现在1991年);外债增长不仅与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相关,而且跟对外贸易状况有直接关系;主权外债占比较低、多边主权债务占比较高、币种安排较为分散表明印度外债的潜在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可控;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大多数样本年份里外债风险相对较小,而外债风险相对较大年份主要集中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即印度债务危机爆发时期。第五章以Romer(2005)跨期预算约束理论为基础,构建政府内债动态方程(35)b(28)pd-s(10)b(r-g)和政府外债动态方程Df(28)z(10)(ex-i)*e,分别从“质”和“量”的维度对政府内债和外债的可持续性进行了测度。研究表明:(1)内债的不可持续性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从“质”来看,经济增速慢于债务利率导致内债的不可持续;从“量”来看,财政赤字规模的持续扩大导致内债的不可持续。(2)独立以来,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较好和可持续性较差的年份大体相当,可持续性较差的时段集中在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90年代末到2003年前后两个时段。(3)外债的不可持续也可以分解成两个部分:从“质”来看,外贸出口增长率(外债资金的出口创汇能力)小于美元外债的利率;从“量”来看,外贸处于进口大于出口的逆差状态。(4)1970-2018年间大多数年份里印度外债可持续性较差,而80年代初到1992年前后又是印度外债可持续性最差的时段,导致印度外债可持续性较差的主要因素是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第六章依据“财政疲劳”理论构建印度财政反应函数,对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进行实证分析,以此为基础测算出印度政府债务负担率的上限及财政空间,进而设计四种研究情境对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模拟。研究结论认为:(1)印度政府负债率的理论上限为80.3%,历年实际负债率处于37.7%-82.1%之间,多数年份实际负债率低于负债率的理论上限,这表明印度政府债务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1990年前后和2003年前后两个时段,实际债务率超过债务率理论上限的年份较多,表明这两个时段政府债务可持续性最差。(2)采用工具变量数值情境模拟方法对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支出缺口、债务偿付利率与政府债务可持续性之间成负相关关系,而经济增长率、经济产出缺口与政府债务可持续性之间成正相关关系。第七章根据前文研究得出五点结论,即印度财权和事权分权趋势明显但监管力度加大,债务扩张导致其风险放大但态势总体可控,债务规模和资金效率共同作用债务可持续性,经济增长、财政支出规模、债务利率水平等因素及其波动情况等宏观变量对债务可持续性产生重要影响。据此提出对中国的启示或建议:加强财政支出和赤字管理,合理确定债务规模,防范债务风险或危机;防范政府债务因经济下滑而出现较大风险;推动金融和债务管理改革,降低政府债务成本和风险;在印度的中资企业当以防范政治风险而非债务风险为主。本文的创新工作主要表现在:第一,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本文认为债务可持续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单一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无法对一国债务可持续性与否作出准确的判断,本文对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研究,既有描述性分析,也有单一指标评估,还通过自建模型对其可持续性进行测度,此外还从相关政策或制度维度对其可持续性的演变特征进行解释,这种研究视角有助于研究任务同时发力和研究结论相互佐证,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科学性。第二,使用了新的研究方法,构建了全新的政府内债可持续性动态测度模型:(35)b(28)pd-s(10)b(r-g)和外债可持续性动态测度模型:Df(28)z(10)(ex-i)*e,从“质”和“量”的维度对政府内债和外债的可持续性进行了测度。又以跨期预算约束理论、财政反应函数理论、“疲劳财政”思想为基础,构建了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上限阈值测度和债务可持续性影响因素识别的实证模型,是对债务可持续性指标研究方法的有益补充。第三,得出了新的研究结论。如,本文认为带给印度政府债务风险最大的是外债而不是内债;又如,本文认为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较好与较差的年份大体相当,目前印度政府债务具有一定可持续性,风险总体可控,但政府进一步提高债务水平的财政空间越来越小。

路小凤[2](2020)在《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来越大,要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增强,人民币在国际交易活动中的影响力不断上升,2015年人民币被正式纳入SDR(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更标志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跃升。然而,当前我国资本账户存在管制,影响人民币回流机制建设,从而限制人民币在境内外的流通、使用与持有,三大国际货币职能发挥也受限,需要不断开放资本账户。值得注意,盲目无序的放开资本账户管制必将引起人民币异常流动,对我国经济甚至全球经济产生冲击,引发巨大风险。因此,研究资本项目如何开放,以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通过探究资本账户开放程度变动对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影响,给出资本账户开放路径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政策建议。首先,梳理货币国际化与资本账户开放相关理论与概念;其次,对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和资本账户开放的历史进程与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再次,对资本账户开放度的法定与事实层面测度方法做出优化,同时构建人民币国际化测算指标,计算得到美元等五大国际货币及人民币国际化指数;最后以美国、中国等国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Hansen面板门槛回归模型进行回归。结果表明:无论资本账户处于何种开放水平,经济实力的提升都对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起正向作用;而贸易规模增长在不同开放区间内对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产生促进或抑制效果呈现资本流向划分,当前开放水平下,出口增加对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起促进作用,进口增加则呈现弱抑制作用;资本账户向高水平开放发展时,发展金融市场对其促进效果最明显;币值稳定方面,当前账户开放水平下汇率和通货膨胀率波动均对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起抑制作用,进入高水平开放阶段时,适当的汇率波动将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基于以上分析结果,给出具体资本账户开放路径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政策建议:开放路径方面:遵循循序渐进、统筹规划和严格监管的开放原则;遵循“先长期后短期、先机构后个人、先实体后非实体”开放次序;扩大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简称:QFII)等资本账户过渡阶段政策的审批额度和审批对象国、发展离在岸市场、严格监管直接投资资格、扩大投资范围、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等,稳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逐步提高人民币在国际交易活动中的议价定价能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政策建议方面:保证经济稳中向好发展,为人民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基础保障;提升区域内贸易规模,逐步增加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计价货币的比重;提升我国金融市场深度与广度,着力建设债券、证券市场,丰富金融工具种类;实现人民币币值稳定发展,增强持币者信心。本文可能在两方面有所创新:一是优化了现有资本账户开放测度方法,使测算依据更适应我国实际发展,测算结果更贴合我国真实开放水平。二是从资本账户开放角度探究在不同开放区间下各因素对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作用是否发生变动,为进一步开放资本账户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更多依据。

蒲大可[3](2020)在《非洲外债问题研究 ——历史演进、深层逻辑及其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债务是长期伴随非洲发展的老问题。本论文系统分析了非洲债务问题的形成与发展,探究了债务成因及其背后的深层根源,总结了非洲外债规模与风险持续扩大对非洲及中非融资合作的影响,并提出努力方向与改进建议。首先,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研究了非洲债务问题的形成与发展,并根据非洲国家所处的国际环境、国内经济发展和债务情况,将非洲国家债务发展史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50、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该时期非洲经济较快发展,债务问题初显但并不突出。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导致发达国家经济滞胀,而非洲国家进口替代、结构调整等发展策略的接连失败,造成经济持续下滑,债务也迅速累积并在80-90年代爆发危机,促使国际债权人在90年代末推出各种债务减免措施。第三个时期是2000年至2008年,非洲经济因大宗商品繁荣而得到快速增长,同时得益于多双边减债协议的落实,外债规模由2255亿美元降至1864亿美元。第四个时期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及2014年大宗商品价格暴跌,非洲经济遭受重创,在全球货币宽松背景下,非洲国家举债加大发展性开支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外债规模再度迅速扩大,到2017年已达5350亿美元,部分债务指标也出现恶化,债务危机再现端倪,本论文称之为“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特别是非洲国家债务规模与风险的持续扩大是否会引致系统性债务危机。本论文采用指标分析、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DSF)以及横向和纵向对比等方法,对“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做了分析;同时,也选取肯尼亚、吉布提、刚果(金)、刚果(布)和赞比亚等五个国家做个案研究。结果表明,多数非洲国家的债务指标尚处于门槛值以内,短期内非洲整体爆发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但从趋势上看,非洲整体债务负担在加重,面临外部冲击时违约风险在增大,高风险国家增多,少数国家的债务已不可持续。与20世纪80-90年代非洲债务危机相比,“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表现出一些新特点,例如,优惠性质贷款占比大幅下降;更多非洲国家发行利率高达5%至16%的国际主权债券;来自新兴国家特别是中国的贷款在部分非洲国家外债中占比快速提高等。这些因素都使得非洲国家面对更高的利率和汇率风险以及短期偿债风险。非洲债务问题有着深刻的现实和历史根源。从直接原因看,债务出现问题,一方面是政府收支出了问题,收入相对支出少了,造成债务规模扩大;另一方面是债务管理出了问题,债务结构与经济发展不匹配,偿债风险变大。从历史根源看,债务问题周期性出现,既是非洲经济脆弱性、依附性以及严重依赖外部资金的表现,也是在国际环境不断变化背景下,为满足自身发展迫切需要所做出的现实选择,其背后则反映出非洲国家长期忽视内部积累而对外依赖的思想惯性。在“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中,多党民主化使得政府更“短视”,倾向于更多借债以满足竞选承诺,从而强化了对外依赖的惯性,而市场化融资的迅猛增长,使得非洲脆弱的单一经济结构在面对冲击时,外部缓冲手段更为缺乏。20世纪80-90年代,很多非洲国家因外债上升至不可持续的水平而陷入贫穷。“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也对非洲国家带来了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偿债负担超过门槛值后,将挤占财政资源,降低国内投资率,抑制经济增长;外债来源多元化增大了管控债务风险的难度等。本论文认为,为实现“债务-发展”的良性循环,非洲国家还需要在诸多方面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如从思想上改变对外依赖的心理和惯性,有效动员国内金融资源,加大财源和生产性开支,加强自身债务管理能力,统筹安排外资项目建设的优先次序,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努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提升经济自主发展能力。“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中,中国因素是受到各方关注与争论的焦点。本论文的分析表明,自2012年起中国对非信贷规模快速增长,到2017年贷款存量已占非洲外债总额约20%。中国对非融资提供了资金支持,显着带动了中国企业参与非洲交通、电力、能源、信息通讯、农业、制造业及工业园区建设,在推动破解非洲发展瓶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中非融资合作中也存在着不可持续、不均衡、不对称等问题,在非洲债务规模与风险持续扩大的背景下,不仅对非贷款风险上升,还对中国对非贸易、工程承包和投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中非合作也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国在对外投融资管理方面的一些薄弱环节也亟待改进。基于此,本论文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包括:加强对非贷款风险防控,探索推动存量项目债转股、扩大人民币在非洲的使用、加强国际三方合作,同时积极促进中非投融资合作模式创新,助力非洲工业化发展,提高非洲自身“造血”能力,从源头化解债务问题。

赵方华[4](2019)在《中国资本项目开放下的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实现人民币可兑换一直是中国金融业改革重要议题。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的货币”的改革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资本项目可兑换开始提上日程。2017年,第五次金融工作会和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当前,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必然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因此,讨论和研究这些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围绕跨境资本流动,本文做了以下工作:一、本文以世界经济理论为基础,以资本项目开放为背景,以跨境资本流动风险为主线,阐述了资本项目开放中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范的战略性和必要性。以资本项目开放相关理论为指导,综合概括了中国资本项目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现状,找出了产生风险的成因。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得到了中国当前存在一定的汇率高估风险、汇率市场化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跨境资本流入会存在宏观经济过热、国际收支不平衡、信贷和债务风险,跨境资本流出会增加资本外逃风险;2005年汇改后外汇市场压力指数震荡不断加剧,短暂的异常资本流动会加大金融市场不稳定性等结论。二、为了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本文构建了中国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体系。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筛选出跨境资本流动预警指标体系并合成预警综合指数,对流入、流出风险做初步趋势预测,进而使用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构建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模型。结果表明:预警指数能够较好预测风险点,监测风险效果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行性,预警模型对低中高风险均能准确、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三、跨境资本流动是全球范围内的运动形式。为此,本文对比分析国外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资本项目开放中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经验教训,为中国防范化解跨境资本流动风险提供相关启示和参考。结果表明: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重点是注重审慎管理和金融体系发展;加强预期管理、数据统计;强化风险预警并在必要时适时采用资本管制。四、为了在实践中形成一套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本文设计了防范化解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机制。从“宏观审慎+微观监管”双支柱框架出发,建立以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体系和逆周期调节为基础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以及打击违法保证市场公平为基础的微观监管框架,并在此基础上从外部环境和开放顺序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的措施。五、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归纳和综合了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形成、传导及防化机制,从而为实现中国资本项目开放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两个政策目标的有机结合提供理论支撑。二是从汇率、宏观经济稳定性、金融体系脆弱性和金融危机的角度规范了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生成机理和传导路径,从而为理解和防化跨境资本流动风险提供了清晰思路。三是提出了一个以“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为基础的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范机制,并基于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构建了一套风险预警体系,预警指数能够较好预测风险点,预警模型对低中高风险均能准确、及时发出预警信号。这对于推进中国资本项目开放和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陈嘉丽[5](2019)在《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兴市场国家开始尝试逐步开放资本项目。然而在资本项目开放进程中,跨境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加剧,这既对各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形成挑战,也考验着各国的金融监管能力。本文在回顾亚洲金融危机历程的基础上,评估各国为应对危机所制定的政策措施成效。结果表明,资本项目可兑换并不意味着需要丧失对资本流动管理的主动权,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中需建立危机预警机制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内外均衡的经济发展模式才是防范危机的根本途径。

郑怡爽[6](2019)在《外债可持续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外债是资本形成和提供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适当的通过外债融资有助于经济发展,若是过度举债则会对经济造成伤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发生的原因之一是某些国家“过度”的外部负债。研究判定一国外债的可持续性,.能够增强债务国再融资和债务管理的能力,能够为债权国提供借款风险指导标准,帮助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提高外评估能力,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增强债务国抵御可能发生的潜在债务危机的能力并尽早采取预防措施。本文在之前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将经常账户和资产与负债收益率率差纳入模型,并修正了折现因子中利率的概念,由此得到满足外债可持续的约束条件。接着兼顾未来各变量值的确定性假设和不确定假设,并在两种假设下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外债可持续性的影响。在确定性条件下,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贸易开放度与外汇储备指标对外债可持续性存在显着负相关;外债期限结构、外债种类结构、通货膨胀率与发展中国家的外债可持续性存在正相关关系。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外债种类结构、经济增长率、贸易开放度和外汇储备量与外债可持续性是负相关的;而外债期限结构与外债可持续性存在正相关关系。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外债可持续性可以转换成概率的概念。2017年美国外债可持续的概率为1.2%,在包含了收益率率差时,外债可持续概率上升到了7.3%;再将资本利得纳入计算范围时,外债可持续的概率上升到32%。从2017年末的巴西经济来看,外债可持续在当前汇率水平下的概率为68.3%,在包含了收益率率差的情况下,巴西外债可持续的概率下降到52.7%;当收益率包括资本利得时,外债可持续的概率会进一步下降到48.1%。两国数据皆说明资本账户与经常账户均会对外债清偿造成影响。

阮重君[7](2019)在《政府外债对越南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越南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并且目前形势也很稳定,未来形势大好,2017年越南的GDP增速达6.81%。与此同时,越南外债也在持续增长。现如今,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为自身经济的发展而从其他国家贷款已经是很寻常的现象。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储蓄率不高、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内部资源也不够充足,因此需要通过向其他国家进行贷款来维持自身经济的增长。基于此,本文以越南外债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为研究对象。(1)通过对越南政府的外债进行研究能够帮助越南政府规避债务风险,给有意向越南进行投资以及进行贸易的投资商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帮助其降低贸易风险,维护越南经济安全。同时,通过研究来找到最佳的政府债务规模以及结构,以此来给越南当下的政府债务管理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越南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的完善做出一份贡献。最后,也期望能够通过研究外债对越南经济增长的影响来为越南政府债务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有意义参考。(2)利用文献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以及实证分析法,搜集、研究国内以及国外同课题相关的文献以及研究报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收集越南与研究相关的各项数据,对这些搜集到的宏观经济数据加以描述并作出定性分析。根据研究对象和影响变量设定研究模型和变量指标,最后运用回归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以及各种科学的分析法来对研究对象和影响变量进行分析。(3)在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简单介绍同外债相关的基本概念以及外债结构等有关理论;然后分析外债是如何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随后对越南外债的发展概况、越南外债规模与结构做了综述,在宏观经济学的角度重点分析外债对越南经济增长的影响,包括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再然后以计量经济学中相关理论的简述为建立模型做基础,通过对相关变量的选取,进行回归分析与单根检验,对模型误差进行修正。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的建议,具体包括:进行监督以避免出现官僚作风和资金浪费;建立一个稳定的债务结构,防范债务风险;建立权威性的外债管理机构以及有效使用各项贷款和正确选择外债投向。(4)通过对越南外债当前状况的研究发现,越南的外债虽然在近些年中规模仍在扩大,但是都处于安全范围内。从ICOR指数的角度对越南进行评价,其ICOR指数要高于同期的亚洲其他国家。这说明越南对于投资资本的使用不是很合理,效益不高。当前,越南政府对于外债管理上仍有很大的漏洞,缺乏严谨、全面的管理制度,这主要体现在下述三方面:一是对外债的使用上,不能够充分利用外债资金、没能达到项目计划的目的、也未能充分发挥外债的效用。二是举借的外债大都被用于公共投资,但却没能够达到预先想要的效果。2000年-2017年间,国有单位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例极高平均高达42.8%。但是由于越南政府对外债的管理缺乏计划以及规划,产生了大量浪费、贪污、亏损等现象,因此难以量化外债对于GDP的贡献。三是越南政府对于外债的管理、使用、还款等部门的职责缺少明确的规定,使得借款、使用以及还款的各种权责以及数据都不够清晰、统一,这对有关外债各方面工作都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胡曲[8](2019)在《东亚货币合作中人民币地位的研究》文中指出东亚各国最初谋求金融上的深度合作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区域性危机的溢出传染效应导致危机扩大,区域内的非正式组织和正式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未能及时进行救助开始让各国放下偏见进行合作。而2008年的次贷危机使欧美国家经济陷入囹圄,自身难保,给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的东亚国家经济造成沉重伤害。东亚国家领导人明白只有减少对欧美市场的依赖,内部团结一致,才能共同抵御危机,共促发展。但如何在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水平都不同的情况下实现东亚货币合作,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相关数据分析,东亚各国(地区)在外贸依存度、经济关联度、金融合作方面都有紧密联系,非正式的伙伴关系和正式的经济合作组织已经建立,从最初的“清迈协议”、亚洲债券基金和共同的外汇储备基金到如今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都对促进区域更深层合作产生了积极影响。不可否认东亚各国(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依旧明显,既有发达国家也有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发展中国家,更有欠发达国家。鉴于东亚地区政治经济因素,本人认为单一的货币联盟(如欧盟)或某种货币主导的货币联盟(如美元区)都不可行,最现实的选择应该是多重货币联盟的模式,组建多重货币篮子。中国作为其中的大国,经济规模、外汇储备量以及对外贸易出口额进口额都名列前茅,在经济危机中多次担负起大国角色,为其他国家带来经济复苏的契机。本文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并通过滚动回归分析,得出人民币在东亚货币篮子中确实占有重要地位的结论。人民币目前依旧未能取代美元在东亚地区的地位,除了美元依旧处于强势地位外,国内自身金融体系不够完善、汇率还未达到市场化水平,资本项目可兑换依旧未实现也无疑会成为中国在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发挥重要作用的障碍。中国在未来依旧需要放下政治偏见,主动且积极的推动与东盟和日韩等主要经济体的贸易合作、继续加强同各经济体的政策协调,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抓住机遇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相信未来人民币将在东亚区域以至于整个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多的作用。

胡亚楠[9](2019)在《资本账户开放的门槛效应及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四十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对外开放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国际经验表明一般经常账户开放7年后会实现资本账户开放,如今离我国1996年实现经常账户开放已经过了22年,中国资本账户依然存在许多管制,甚至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评估中我国属于资本账户开放度较低的国家。有关资本账户开放的路径安排,由于没有一个严格的国际标准,需要根据各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特点而定。中国人民银行曾于2012年给出过相关建议:“先开放流入后开放流出、先开放长期后开放短期、先直接开放后开放间接、先开放机构后开放个人,分为短、中、长和未来4个阶段逐步开放资本项目管制”,并给出了具体的时间表。自人民银行提出加快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建议后,引起了学界和政界的巨大反响。提出反对意见的专家认为当前并非开放资本账户的战略机遇期,一旦管制快速放松中国面临的外部冲击会大于外部机遇。当前中国经济处在新常态背景下,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要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而与此同时中国又面临着较为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找到一条稳妥有序的资本账户开放路径,摘得开放红利的同时尽量减少经济波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国内外学者对于资本账户开放研究作为分析问题的逻辑起点,梳理了相关文献、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状况和跨境资本流动渠道。实证分析部分首先按照性质将跨境资本分为直接投资、股权投资和债务投资,并将国家分为中低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使用系统GMM估计研究不同类型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考察国别差异。在此基础上引入初始条件建立动态面板门槛模型,分析初始条件对开放资本账户成效的影响,研究不同类型资本账户开放的门槛效应的同时解释产生国别差异的原因。然后按照资本流动的期限结构将跨境资本分为短期资本和长期资本,采用TVP-SV-VAR模型分别考察不同期限跨境资本流动对我国外汇市场、货币市场、股票市场和产出增长四个部分的冲击。最后本文选择了四个开放资本账户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墨西哥、泰国、智利和韩国)做国际案例分析,为我国开放资本账户提供经验启示。本文研究发现:(1)我国的法律法规对资本账户依然有较多限制,因此不能说我国资本账户开放度较高,虽然事实上各种类型的资本流动规模较大,但有的需要通过迂回的方法甚至是违法行为,法规层面和事实层面的这种差距反映出我国资本管制效力有限。(2)资本账户开放具有国别差异,高收入国家资本账户开放的增长效应显着大于中低收入国家。并且跨境资本具有异质性,开放不同类型资本账户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开放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大于开放股权投资,开放债务投资的增长效应最小。(3)通过建立动态门槛模型,引入制度质量、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对外开放度和金融发展5个初始条件指标,发现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一国初始条件较低时开放资本账户不利于经济增长,而当初始条件越过门槛值后,资本账户开放表现出积极的增长效应。结合跨境资本异质性和门槛效应,发现开放直接投资的门槛最低,经济效应最大;开放债务投资的门槛最高,经济效应最小;开放股权投资的门槛效应介于前两者之间。(4)我国制度质量、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对外开放度和金融发展5个初始条件均越过最低门槛要求,说明我国宏观经济条件良好,处于开放资本账户的红利区间。(5)比较长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经济金融的影响来看,短期资本对汇率的影响并不确定,长期资本流入会让人民币短期内升值;短期资本流动会令货币供给增加,而FDI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并不确定;短期资本流入在当期会捧高股票价格但是随后也会让股价下跌,不利于股市的稳定,而长期资本流动与股价走势并没有很大关系;短期资本流入对增长的影响部分年份为正,部分年份为负,而FDI对增长的影响较为稳定,持续为正。(6)从经济金融影响跨境资本流动的角度来看,汇率升值可以长期吸引短期资本流入套汇,但是只能在短期内吸引FDI;货币供给增加可以长期吸引短期资本流入,但是只能在中、短期内吸引FDI;股价上涨在短期和中期会吸引短期资本流入,但是长期这种吸引力消失,08年“股灾”之后股价上涨对FDI的吸引力也逐渐增大;东道国经济增长是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提高的原因,但并不是吸引短期资本的原因。(7)从国际经验看,墨西哥因为初始条件没有达到门槛要求就过早开放资本账户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对比泰国和智利资本账户开放产生的不同效果说明了开放模式、资本流动管理和汇率制度的重要性;韩国加快开放资本账户时其特殊的财阀、汇率制度和来自美国的外部施压与我国当前的情况有相似之处,其资本账户开放的教训值得借鉴。最后,结合本文得出的基本结论和我国经济发展特点提出了对新时代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路径的思考以及相关政策建议。本文认为资本账户开放应该将全面完善初始条件作为开放的基础,开放路径应遵循积极渐进的开放模式和有序开放的原则。用资本账户开放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继续完善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积极建立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监管。

陈琳[10](2019)在《新兴市场跨境资本流动对外汇市场压力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金融自由化程度加深,新兴市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资本往来日益密切,同时,其资本流动也易受国际金融环境的影响,从而引发本币升值或贬值,干扰国内金融稳定。因此,本文选用外汇市场压力(Exchange Market Pressure——EMP)这一指标以全面衡量货币的升贬值压力,旨在探究新兴市场的各类跨境资本流动对其外汇市场压力的影响,从而发现影响程度较大的资本类型及其流向,为政府采取管控措施提供参考意见。本文对新兴市场国家等概念做出界定后,从理论上探究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国际信贷三类跨境资本流动对外汇市场压力的影响机制,发现资本流入主要引发外汇市场升值压力,而资本流出主要引发贬值压力。选取2000-2017年的季度数据,探究新兴市场的三类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市场压力的变化趋势,发现这些变化与国际金融事件有着密切联系。在实证研究中,本文选取2003-2017年的季度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研究新兴市场三类跨境资本的净流量、流入量、流出量对外汇市场压力的不同影响,并进一步将样本时间划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回归,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期限上看,新兴市场的短期资本(证券投资和国际信贷)流动比长期资本(直接投资)流动对外汇市场压力的影响更大。第二,从流向上看,证券投资流入和国际信贷流出的影响最为显着。第三,与金融危机前相比,危机阶段、QE实施阶段和QE缩减阶段的跨境资本流动对外汇市场压力的冲击更为剧烈。根据理论和实证结果,本文对新兴市场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提出政策建议,包括有序推进资本账户开放进程、加强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以及全方位应对国际金融环境变化。

二、泰国金融及外汇 外债管理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泰国金融及外汇 外债管理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印度政府债务的演进、风险及可持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及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1.5.3 研究方法
    1.6 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政府债务的内涵、特征、分类与功能
        2.1.1 政府债务的内涵
        2.1.2 政府债务的特征
        2.1.3 政府债务的类型
        2.1.4 政府债务的功能
    2.2 政府债务与财政的关系
        2.2.1 政府债务的形成机理
        2.2.2 政府债务与财政的关系以及“财政疲劳”理论
    2.3 政府债务的经济效应
        2.3.1 政府债务有害论
        2.3.2 政府债务中性论
        2.3.3 政府债务有益论
        2.3.4 政府债务的非线性效应论
    2.4 政府债务风险理论
        2.4.1 政府支出扩张及预算约束理论
        2.4.2 债务危机风险
        2.4.3 政府债务风险的评估
    2.5 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理论
        2.5.1 政府债务可持续的内涵
        2.5.2 政府跨期预算约束理论
        2.5.3 一般均衡条件下政府债务跨期预算理论
        2.5.4 政府债务可持续性测度
        2.5.5 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影响因素
    2.6 文献综述
        2.6.1 政府债务理论沿革综述
        2.6.2 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理论研究综述
        2.6.3 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实证研究综述
        2.6.4 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研究综述
        2.6.5 文献评析
    2.7 核心概念界定
        2.7.1 财政赤字
        2.7.2 赤字财政政策
        2.7.3 经常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2.7.4 发展性支出与非发展性支出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印度财政体制及债务管理制度的变迁
    3.1 印度国家治理体系
        3.1.1 宪法及政治体制
        3.1.2 国家权力三权分治
    3.2 印度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关系
        3.2.1 央、地事权划分
        3.2.2 央、地财政支出责任划分
        3.2.3 央、地税收权力划分
    3.3 财政收支运行状况
        3.3.1 央、地财政收入情况
        3.3.2 央、地政府财政支出状况
        3.3.3 财政盈余/赤字及债务状况
    3.4 印度政府债务管理
        3.4.1 政府债务管理的组织机构及职能
        3.4.2 政府债务管理的目标
        3.4.3 印度国债市场的演变
        3.4.4 《财政责任与预算管理法(2003)》
    3.5 莫迪政府财税改革
        3.5.1 财税改革背景
        3.5.2 财税改革目标
        3.5.3 财税政策及改革措施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印度政府债务、演变趋势及风险描述性分析
    4.1 印度政府内债及其演变趋势与特征
        4.1.1 印度政府内债的规模分析
        4.1.2 印度政府内债的结构分析
    4.2 印度政府外债及其演变趋势与特征
        4.2.1 印度政府外债规模分析
        4.2.2 印度政府对外债务结构分析
    4.3 印度政府债务风险分析
        4.3.1 印度内债风险分析
        4.3.2 印度外债风险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测度与分析
    5.1 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5.1.1 理论分析框架
        5.1.2 政府内债可持续性测度方法
        5.1.3 政府外债可持续性测度方法
        5.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5.2 印度政府内债可持续性测度与分析
        5.2.1 印度政府内债可持续性测度
        5.2.2 印度政府内债可持续性分析
        5.2.3 印度政府内债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5.3 印度政府外债可持续性测度与分析
        5.3.1 印度政府外债可持续性测度
        5.3.2 印度政府外债可持续性分析
        5.3.3 印度政府外债可持续性影响因素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实证分析
    6.1 “财政疲劳”及政府债务上限问题研究
        6.1.1 “财政疲劳”与政府债务可持续
        6.1.2 基于“财政疲劳”理论的债务上限问题研究
    6.2 研究模型构建
        6.2.1 理论模型构建与推导
        6.2.2 实证模型构建及标准设定
    6.3 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检验
        6.3.1 变量、样本与数据说明
        6.3.2 检验结果及分析
        6.3.3 政府债务上限测度
    6.4 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影响因子识别
        6.4.1 研究情境设计
        6.4.2 影响因子识别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与启示
    7.1 主要结论
        7.1.1 财权和事权分权趋势明显但监管力度加大
        7.1.2 债务扩张导致其风险放大但态势总体可控
        7.1.3 债务规模和资金效率共同作用债务可持续性
        7.1.4 宏观经济变量与债务可持续性的关联
    7.2 对中国的几点启示或建议
        7.2.1 加强财政支出和赤字管理
        7.2.2 防范政府债务因经济下滑而出现较大风险
        7.2.3 推动金融和债务管理改革
        7.2.4 在印度的中资企业应主要防范和规避政治风险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人民币国际化
        1.2.2 资本账户开放及测度
        1.2.3 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账户开放关系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资本账户开放与货币国际化的理论基础
    2.1 货币国际化的理论与相关概念
        2.1.1 货币国际化定义
        2.1.2 跨境贸易计价货币选择理论
        2.1.3 最优货币区理论
        2.1.4 货币替代理论
        2.1.5 影响货币国际化因素
    2.2 资本账户开放理论与相关概念
        2.2.1 资本账户开放定义
        2.2.2 弗雷德曼货币需求理论
        2.2.3 路径依赖理论
        2.2.4 三元悖论
        2.2.5 资本账户开放收益与风险
        2.2.6 资本账户开放程度测算
    2.3 货币国际化与资本账户开放关系
        2.3.1 资本账户开放与货币国际化的区别
        2.3.2 资本账户开放与货币国际化的联系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概况
    3.1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概况
        3.1.1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3.1.2 人民币的国际货币职能逐步完善
        3.1.3 人民币国际化的比较优势凸显
        3.1.4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内外部约束
    3.2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概况
        3.2.1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历史进程与现状
        3.2.2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收益与风险并存
    3.3 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账户开放的关系
        3.3.1 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账户开放互相独立
        3.3.2 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账户开放互相成就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测度
    4.1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度法定层面测算
        4.1.1 基本思路
        4.1.2 政策分类
        4.1.3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度定性测算结果分析
    4.2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度事实层面测算
        4.2.1 条件说明及模型设计
        4.2.2 数据采集与处理
        4.2.3 国资本账户开放度定量测算
    4.3 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测算
        4.3.1 方法说明与模型构建
        4.3.2 变量选取与指数测算
        4.3.3 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货币纵横向比较
    4.4 小结
第五章 资本账户开放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门槛回归分析
    5.1 模型选择与设定
        5.1.1 模型选择
        5.1.2 模型设定
    5.2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5.2.1 变量选择
        5.2.2 数据处理
    5.3 模型检验
        5.3.1 平稳性检验
        5.3.2 协整检验
    5.4 实证结果分析
        5.4.1 门槛效应检验
        5.4.2 双门槛模型回归结果
    5.5 小结
第六章 资本账户开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建议
    6.1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应循序的原则
        6.1.1 循序渐进原则
        6.1.2 统筹规划原则
        6.1.3 严格监管原则
    6.2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次序
    6.3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安排的政策建议
        6.3.1 资本账户开放过渡项目的进一步深化
        6.3.2 资本账户开放项目的进一步拓宽和优化
    6.4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实现路径
        6.4.1 推进经济稳步发展
        6.4.2 适当调整贸易进出口规模占比
        6.4.3 实现金融市场深度与广度的提升
        6.4.4 稳定人民币币值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3)非洲外债问题研究 ——历史演进、深层逻辑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和论文结构
    二 债务问题相关概念
    三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第一章 非洲债务问题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非洲债务形成与发展的逻辑
    第二节 非洲债务问题历史回顾
        一 第一个时期(20世纪50、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
        二 第二个时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
        三 第三个时期(2000 年至2008年)
        四 第四个时期(2008 年至2019年)
    第三节 国际主权债务的处理机制
        一 双边主权债务处理:巴黎俱乐部
        二 多边主权债务处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非洲国家贷款情况
    第四节 非洲债务问题再次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焦点
        一 非洲国家的投融资需求及资金瓶颈
        二 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的主要关注点
第二章 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的特点及成因
    第一节 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可持续性分析
        一 基于静态指标分析
        二 基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务可持续分析框架(DSF)
        三 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的主要特征
        四 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总体可控
    第二节 非洲债务问题的比较分析
        一 地区横向比较
        二 历史纵向比较
    第三节 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的直接原因
        一 债务规模持续上升,产业结构和发展动力单薄
        二 债务结构出现不良趋势,债务不稳定性增加
    第四节 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的根源
        一 对外依赖的思想惯性与政治民主化的相互强化
        二 市场化融资迅猛增长与大宗商品价格暴跌的共同作用
        三 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需要较长时间来消化
第三章 非洲债务问题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肯尼亚案例分析
        一 肯尼亚宏观经济现状
        二 肯尼亚债务问题分析
    第二节 吉布提案例分析
        一 吉布提宏观经济现状
        二 吉布提债务问题分析
    第三节 非洲资源国案例分析
        一 刚果(金)案例分析
        二 刚果(布)案例分析
        三 赞比亚案例分析
第四章 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的影响
    第一节 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对非洲的影响
        一 偿债负担及风险快速上升对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
        二 外债来源多元化增大了非洲国家抵抗风险的难度
        三 非洲资源型国家的再融资成本和风险明显上升
        四 非洲国家应加强债务管理并提升自主发展能力
    第二节 中国对非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21世纪以来中非经贸关系的发展
        二 中国对非贷款的主要特征
        三 中国主要对非贷款机构
        四 中非融资合作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对中非合作的影响
        一 直接导致中国对非贷款风险上升
        二 影响中国企业对非贸易、工程承包和投资经营
        三 中国在新一轮非洲债务问题中的角色引发争议
        四 暴露出中国对非投融资合作管理的问题与不足
        五 中非经贸合作提质升级面临紧迫压力和新机遇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英文着作和报告
    二 英文期刊论文
    三 英文网络资源
    四 中文着作和译着
    五 中文期刊论文
    六 中文网络资源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中国资本项目开放下的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现有文献述评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开放经济相关理论
        一、IS-LM-BP均衡理论
        二、蒙代尔政策搭配理论
        三、开放经济体的“三元悖论”
        四、开放市场下的经济增长理论
    第二节 资本流动相关理论
        一、金本位制下的资本流动理论
        二、固定汇率制下的资本流动理论
        三、浮动汇率制下的资本流动理论
        四、资本流动管制理论
    第三节 金融危机理论
        一、金融危机理论基础
        二、跨境资本流动与货币危机
        三、跨境资本流动与银行危机
        四、跨境资本流动与债务危机
第三章 中国资本项目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现状分析
        一、资本项目开放水平测度
        二、资本项目开放条件成熟度分析
    第二节 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现状及潜在风险分析
        一、跨境资本流动现状
        二、跨境资本流动特征及潜在风险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传导路径及影响分析
    第一节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形成机理分析
    第二节 跨境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冲击
        一、跨境资本流动对汇率冲击的机理
        二、跨境资本流动下的汇率高估风险
    第三节 跨境资本流动对宏观经济稳定性的影响
        一、资本流入背景下的宏观经济稳定性风险
        二、资本流出背景下的宏观经济稳定性风险
    第四节 跨境资本流动对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影响
        一、金融脆弱性的发生机理
        二、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实证检验
    第五节 跨境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基于亚洲金融危机视角
        一、亚洲金融危机的发展始末
        二、跨境资本的异常流动是造成亚洲金融危机的首要因素
        三、储备变化、外债流动促成了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体系构建
    第一节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识别及预警指数构建思路
        一、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点识别
        二、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目标
        三、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指数构建思路
    第二节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监测预警指数构建
        一、初选监测指标
        二、提炼先行指标
        三、计算预警指数
        四、预警能力检验
    第三节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模型构建
        一、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介绍及设定
        二、实证结果分析
        三、预警模型应用前景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外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范借鉴与启示
    第一节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范的成功经验
        一、发达经济体防范经验
        二、新兴经济体防范经验
    第二节 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失败教训
        一、墨西哥短期资本弥补赤字的失败教训
        二、俄罗斯跨境资本自由流动的失败教训
    第三节 国外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对中国的启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防范化解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机制设计
    第一节 机制设计理论
    第二节 中国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
        一、宏观审慎监管的理念和模式
        二、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机制
        三、跨境资本流动逆周期调节
    第三节 中国跨境资本流动微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
        一、微观审慎监管的理念和模式
        二、微观审慎监管框架的设计思路
        三、微观审慎监管框架指标体系设计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东南亚危机诱因的研究
    (二)资本项目开放与亚洲金融危机的关系
二、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前主要东南亚国家的资本项目可兑换情况
    (一)泰国的资本项目可兑换情况
    (二)印度尼西亚的资本项目可兑换情况
    (三)韩国的资本项目可兑换情况
    (四)马来西亚的资本项目可兑换情况
    (五)菲律宾的资本项目可兑换情况
三、亚洲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
四、各国政府针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及效果评估
    (一)采取的措施
        1. 资本流出管制措施。
        2. 货币政策。
        3. 金融体系改革。
    (二)效果评估
        1. 资本管制措施对于抑制危机蔓延有一定的效果。
        2. 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
        3. 汇率政策的改革是被动而为。
        4. 改革金融体系有助于各国的经济复苏。
五、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一)资本项目可兑换并不意味着需要丧失对资本流动管理的主动权
    (二)危机中可以适时采用合适的资本管制工具
    (三)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中需建立危机预警机制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
    (四)内外均衡的经济发展模式才是防范危机的根本途径

(6)外债可持续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篇章结构、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篇章结构安排
        二、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外债可持续性定义及判断方法
    第二节 外债可持续性的度量
    第三节 外债可持续性影响因素
第三章 外债满足可持续性的约束条件
    第一节 经常账户
    第二节 对外资头寸收益率
    第三节 折现因子(δ)
    第四节 预测期(n)
    第五节 净外债(b)
第四章 确定性条件下外债可持续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第一节 外债可持续性判定结果
    第二节 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
        一、被解释变量(SUS)
        二、经济增长率(GROWTH)
        三、外债期限结构(ST)
        四、通货膨胀率(INFLA)
        五、贸易开放度(OPEN)
        六、公共外债比例(GOV)
        七、资本外逃(CF)
        八、外汇储备(RES)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Probit模型的构建
    第四节 可持续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
        一、发达国家可持续性影响因素分析
        二、发展中国家可持续性影响因素分析
        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性影响因素对比
第五章 不确定性条件下外债可持续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第一节 模型构建
    第二节 发达国家外债可持续性——以美国数据为例
        一、收益率率差与外债可持续性
        二、资本利得与外债可持续性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外债可持续性——以巴西数据为例
        一、收益率率差与外债可持续性
        二、资本利得与外债可持续性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经济政策对外债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二、外债投资头寸管理
参考文献
致谢

(7)政府外债对越南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本文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外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基础
    2.1 政府债务相关理论基础
        2.1.1 政府债务的相关内涵
        2.1.2 政府债务的理论的发展
    2.2 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2.2.1 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
        2.2.2 新古典增长模型
        2.2.3 内生增长理论
    2.3 外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
        2.3.1 外债概念界定
        2.3.2 拉弗债务曲线
第3章 越南外债概况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3.1 越南外债及经济发展概况
    3.2 越南外债规模与外债结构
        3.2.1 外债规模
        3.2.2 外债结构
        3.2.3 外债使用的效益
        3.2.4 越南的偿债能力
    3.3 外债对越南经济的影响
        3.3.1 外债对越南经济的正面影响
        3.3.2 外债对越南经济的负面影响
第4章 越南外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设计
        4.1.1 单位根检验
        4.1.2 误差修正模型与协整检验
    4.2 外债对经济增长的模型分析
        4.2.1 变量和数据的选取
        4.2.2 回归分析与单位根检验
        4.2.3 误差修正模型
    4.3 结果分析
第5章 对策建议与总结
    5.1 对策建议
        5.1.1 调整债务结构,防范债务风险
        5.1.2 有效使用各项外债贷款
        5.1.3 监督资金流向
        5.1.4 建立权威性的外债管理机构
    5.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东亚货币合作中人民币地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东亚货币合作的动因
        1.2.2 东亚货币区合作的可行性
        1.2.3 东亚货币合作的模式和路径
        1.2.4 锚货币与东亚汇率协调理论
        1.2.5 人民币成为东亚地区驻锚货币的可行性
        1.2.6 国内外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内容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内容安排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2 论文不足
第2章 国际货币合作的理论基础与模式
    2.1 国际货币合作的理论基础
        2.1.1 传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
        2.1.2 成本收益分析
        2.1.3 现代的最优货币区理论
    2.2 国际货币合作的模式
        2.2.1 单一的货币联盟模式
        2.2.2 主导货币区域化
        2.2.3 多重货币联盟模式
第3章 东亚货币合作的现状和模式选择
    3.1 东亚货币合作的起因
        3.1.1 金融危机的暴发以及国际组织救助的缺位
        3.1.2 东亚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3.2 东亚货币合作的现状分析
        3.2.1 自由贸易区建设取得显着成果
        3.2.2 汇率合作迅速发展
    3.3 东亚货币合作模式选择
        3.3.1 建立亚洲单一货币联盟
        3.3.2 东亚美元本位制
        3.3.3 日元作为主导的货币区
        3.3.4 钉住一个共同货币篮子的模式
第4章 人民币成为区域驻锚货币的条件分析
    4.1 中国稳健的GDP增长率
    4.2 中国在区域内贸易量位列前茅
    4.3 充足的外汇储备
    4.4 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迅速发展
    4.5 人民币离岸市场不断扩大
第5章 人民币成为区域驻锚货币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的选择
    5.2 数据选择
    5.3 地区汇率相关性检验
    5.4 人民币成为地区驻锚货币的实证检验
        5.4.1 单位根检验
        5.4.2 模型检验结果
        5.4.3 三个阶段影响力比较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实证结论
    6.2 发挥人民币主导作用的建议
        6.2.1 积极推进与东盟和日韩等主要经济国家的区域贸易合作
        6.2.2 加强同东亚各经济体的经济政策协调
        6.2.3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6.2.4 逐步、渐进的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
        6.2.5 继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参考文献
后记

(9)资本账户开放的门槛效应及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理论机制分析
        1.3.2 实证分析
        1.3.3 案例分析
        1.3.4 理论分析与政策分析相结合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框架
    1.6 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
        1.6.2 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资本账户开放与资本管制
        2.1.1 资本账户开放的定义
        2.1.2 对开放资本账户的质疑
        2.1.3 资本管制成本
    2.2 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
        2.2.1 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2.2 资本账户开放的门槛效应研究
    2.3 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波动
        2.3.1 资本账户开放与宏观经济波动
        2.3.2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与经济波动
        2.3.3 长期直接投资与经济波动
    2.4 资本账户开放路径研究
        2.4.1 不同类型资本账户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4.2 资本账户开放路径
        2.4.3 资本流动管理
    2.5 文献评述
第三章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历程
    3.1 资本账户开放历程
        3.1.1 第一阶段(1978-1996年)
        3.1.2 第二阶段(1997—2000年)
        3.1.3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
    3.2 资本账户开放现状
    3.3 资本账户开放进程中跨境资本流动渠道与规模
        3.3.1 直接投资
        3.3.2 证券投资
        3.3.3 其他投资
        3.3.4 通过经常账户
        3.3.5 通过其他渠道
第四章 不同类型资本账户开放的门槛效应
    4.1 不同类型资本账户开放的国别差异
        4.1.1 基础理论和模型
        4.1.2 计量模型
        4.1.3 变量说明
        4.1.4 资本账户开放度说明
        4.1.5 实证分析
    4.2 不同类型资本账户开放的门槛效应研究
        4.2.1 动态面板门槛模型
        4.2.2 实证分析
    4.3 不同类型资本账户开放的门槛效应进一步研究
        4.3.1 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基本面
        4.3.2 门槛效应实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期限资本流动与宏观经济波动
    5.1 资本流动引起经济波动的理论模型
        5.1.1 资本流动开放环境下的宏观经济模型:IS-LM-BP模型
        5.1.2 资本流动开放环境下的经济政策影响分析
    5.2 短期资本流动对经济冲击的理论分析
        5.2.1 期跨境资本流动与汇率波动的机制分析
        5.2.2 短期资本流动与货币供给波动的机制分析
        5.2.3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与股价波动的机制分析
        5.2.4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与产出波动的机制分析
    5.3 短期资本流动对经济冲击的实证分析
        5.3.1 模型设定
        5.3.2 数据说明
        5.3.3 实证结果
    5.4 长期资本流动对经济冲击的理论分析
        5.4.1 直接投资引起汇率波动的机制分析
        5.4.2 直接投资引起国际收支波动的机制分析
        5.4.3 直接投资引起产出波动的机制分析
    5.5 长期资本流动对经济冲击的实证分析
        5.5.1 参数估计结果
        5.5.2 不同时点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
        5.5.3 不同提前期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
    5.6 不同期限资本流动对经济冲击的比较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际案例分析
    6.1 未达门槛就开放的教训:墨西哥
        6.1.1 政局动荡
        6.1.2 贫富差距巨大
        6.1.3 贸易赤字
        6.1.4 国内储蓄低
        6.1.5 外汇储备难以维持汇率
        6.1.6 引资结构不合理
        6.1.7 墨西哥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6.2 激进开放模式的失败经验:泰国
        6.2.1 开放的历程
        6.2.2 金融市场改革
        6.2.3 金融危机的爆发
    6.3 激进失败转向渐近成功模式:智利
        6.3.1 激进模式阶段:1974至1982年
        6.3.2 债务危机、资本管制阶段:1982-1984年
        6.3.3 渐进模式阶段:1985至1997年
    6.4 泰国和智利的开放经验的对比及对中国的启示
    6.5 资本流动管理的失败经验:韩国
        6.5.1 渐进模式阶段:1981年至1992年
        6.5.2 激进模式阶段:1993年至1997年
        6.5.3 危机前失败的资本流动管理
        6.5.4 危机后的金融改革
        6.5.5 韩国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路径选择
        7.2.1 将全面完善初始条件作为开放的基础
        7.2.2 坚持积极的渐进开放模式
        7.2.3 有序推进资本账户开放
    7.3 新时代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政策建议
        7.3.1 用资本账户开放支持“一带一路”倡议
        7.3.2 继续完善我国金融市场发展
        7.3.3 积极建立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监管
参考文献
后记

(10)新兴市场跨境资本流动对外汇市场压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框架
    1.3 创新点与不足
2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新兴市场国家
        2.1.2 跨境资本流动
        2.1.3 外汇市场压力
    2.2 文献综述
        2.2.1 跨境资本流动的研究综述
        2.2.2 外汇市场压力的研究综述
        2.2.3 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市场压力关系的研究综述
3 跨境资本流动对外汇市场压力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直接投资流动对外汇市场压力的影响
        3.1.1 直接投资流入对外汇市场压力的影响
        3.1.2 直接投资流出对外汇市场压力的影响
    3.2 证券投资流动对外汇市场压力的影响
        3.2.1 证券投资流入对外汇市场压力的影响
        3.2.2 证券投资流出对外汇市场压力的影响
    3.3 国际信贷流动对外汇市场压力的影响
        3.3.1 国际信贷流入对外汇市场压力的影响
        3.3.2 国际信贷流出对外汇市场压力的影响
4 新兴市场跨境资本流动规模和外汇市场压力分析
    4.1 新兴市场跨境资本流动规模分析
        4.1.1 直接投资流动规模分析
        4.1.2 证券投资流动规模分析
        4.1.3 国际信贷流动规模分析
    4.2 新兴市场外汇市场压力分析
5 新兴市场跨境资本流动对外汇市场压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变量和样本选取
    5.2 动态面板模型
        5.2.1 模型构建
        5.2.2 模型估计方法
    5.3 整体实证分析
        5.3.1 单位根检验
        5.3.2 协整检验
        5.3.3 模型估计
    5.4 分阶段实证分析
        5.4.1 阶段划分
        5.4.2 跨阶段比较
        5.4.3 阶段内比较
6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有序推进资本账户开放进程
        6.2.2 加强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管理
        6.2.3 全方位应对国际金融环境变化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四、泰国金融及外汇 外债管理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印度政府债务的演进、风险及可持续性研究[D]. 蒲诗璐. 四川大学, 2021(12)
  • [2]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研究[D]. 路小凤.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3]非洲外债问题研究 ——历史演进、深层逻辑及其影响[D]. 蒲大可.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中国资本项目开放下的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范研究[D]. 赵方华. 新疆大学, 2019(06)
  • [5]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启示[J]. 陈嘉丽. 区域金融研究, 2019(10)
  • [6]外债可持续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 郑怡爽. 厦门大学, 2019(08)
  • [7]政府外债对越南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阮重君.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8]东亚货币合作中人民币地位的研究[D]. 胡曲.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9]资本账户开放的门槛效应及路径研究[D]. 胡亚楠.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9(10)
  • [10]新兴市场跨境资本流动对外汇市场压力的影响研究[D]. 陈琳.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泰国金融和外债管理概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